«1 2 » Pages: ( 2/2 total )
本页主题: 王海涛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海涛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22-04-27
最后登录:2024-05-30

 

【阅读书目】
返乡前(1.11-1.25)
霍布斯《利维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返校后(2.28-3.2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柏拉图《理想国》
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社会契约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韦伯《支配社会学》
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在读

【作息情况】
①无特殊情况,每天都在教室学习
②正常情况是早上7点30起床,午睡半个小时,晚上12点半睡觉。开学后有几天被室友打游戏的声音吵的凌晨三四点仍无法入睡,现已搬离,解决了宿舍问题。
③返校后前两周,早上和方浩一块去山下吃早餐,到教室一般是8点50。之后早上一般八点半左右到教室,晚上11点左右回宿舍。
④返乡前:1.12休息了一天去滑雪了,之后共花了4天的时间写年终总结和读书报告;返校后:3.1晚上年级聚餐,3.10周日下午换宿舍,3.16周六全天骑行。此外,还休息了三个半天。
【运动情况】
傍晚6点-7点半,无特殊情况都在2106旁边打羽毛球。不打羽毛球的时候去健身房锻炼。
【自我评价】
  A+

     离校前规划是进入到政治学的经典阅读,返校后与导师商量后进入了政治社会学的阅读,不管是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与我而言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在此之前并不熟悉。经过了一个月多的阅读之后,我感觉到了差异,也大概发现了共通之处,只不过现在没有大量阅读,因而只是自己的一些感觉而已,说的可能也不对。我根据自己的感觉尝试做了一些梳理,试想着比较各大家的思想,比如霍布斯与马基雅维利在关于人性为恶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霍布斯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差异以及各大家对政体的看法进行归类找出一些联系和差异。但是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我今天重点汇报一下我的思考或感受,顺带说一些总结。第一个思考是关于政治社会学的思考。第二个思考是对真理发展的思考。第三是说一下政体的思考,第四是对社会契约的思考。
                                                                               政治社会学
       首先,我这先入为主的观念告诉我政治社会学这门学科必定是离不开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所以我进行阅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连连看”找共通之处,也就是说我需要找到一座桥梁来接通彼此的联系。第二个要点才是“找不同”。
       期间我感受到了许多主题词 ,比如“政体”“共同体”“法律”“暴力或军队”“权力”“组织机构”、“权利”“正义”“道德”“平等”,“意志”“价值”……有些词比较熟悉,我尝试归类。我认为可以将“政体”“法律”“暴力或军队”“权力”“组织机构”归为政治制度的一类,而“权利”“正义”“道德”“平等”等等我认为可以归为与人相关的一类。而关于“与人相关的社会”这个含义就比较丰富了,首先是对于这类人的定义就比较多,可以是“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等等,也可以是文化的,观念的等等层面上的。关于这个分类仅仅是我的假想或者说是预设,我其实并没有很强有力的证据作为支撑,只能说是与我自己的感觉相契合。目前的能力也只能是依据感觉或者是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来进行推理,也证明不了什么,和哲学家或者说智者的差距就在于此,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锻炼的。我们应该向博学的苏格拉底学习,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他的辩论技术和精神,尽管他有一些论据并不能说服我,观点也可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只有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达到他的眼光所在。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这本书中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简而言之就是人离不开社会,而后他又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结合他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即是社会性的,也是政治性的。对于从自然中跳出来或者说是脱离了自然层面的人来说即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政治,人是需要要过政治生活的,政治生活的主体就是人。也就是说,社会生活也是离不开政治生活。
        因此我认为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就是社会学和政治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一部分,政治学和社会学都是诞生于1819世纪,因为当时并没有专业化,因为学者们基本上都是全能型的人才。我认为的政治社会学应包含着社会人与政治制度两个重要的因素,所以我推论政治社会学大致是研究人与政治制度的互动以及政治制度对人的影响。在看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之后我又阅读了奥罗姆的《政治社会学导论》,奥罗姆在书中认为,政治生活的主体由四大要素构成:一极是人;另一极就是制度。我误打误撞,押对了两个要点,但是我并不清楚我所说的人和制度与他说的是否一致,大概率上说应该是只有丝毫能相同,因为后面他又说了,在这两极中间有两个要素,一是人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价值,二是作为制度基础的组织。也就是说我仅仅窥探了政治社会学的表面,政治社会学还有更丰富的各种理论需要我去学习。而我们和这些大家们的区别就在于我不能引经据典或根据社会经验来进行推理和论证,我只是在思维上进行了抽象的锻炼,获取了一些碎片,而后再去学习和吸收他们的思想体系。我的感受是缺乏论据而只有观点这是无法建构思想的,一是无法说服自己,二是无法说服他人。
由于前文提到了政治社会学是与政治制度和人相关的,无非是各种形式的国家与不同的人所构成的社会及其关系。比如国家,有多种形式或者说是组织形式的政体,有民主的,共和的等等,而人的社会,有马克思经济的/阶级观的社会,有韦伯的权力观的社会等等。制度是存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人。人是政治和社会的主体。由此也产生了“国家与社会”“公民社会与政治”“经济与政治”的几大主题。

                                                                                        追求真理及其发展
       我的第二个思考是关于真理之发展的思考。在看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时候我从苏格拉底与各哲人之间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很浓厚的对真理追求的氛围,以及他们对政治和公共性的关心。孟德斯鸠在写《论法的精神》时雄心勃勃地说,他要像勒科莱乔一样“我也是一名画家。”我觉得我们人人都可以是画家,对真理展开描绘。
      我用数字的形式描绘了我所理解的追求真理发展的过程。我想了很久,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是和唯心和唯物发展的一个历程,或许说是一切发展的普遍规律,发展之间应该有许多相通之处。假定在一个平行的世界里,原本就存在着0这个数字,但是在我们建构出来的体系中却无法找到0的实体。偶然之下,一个智者提出了数字1,而且1能代表一个实体,而后又有一个人提出应不指于1,提出了2,于是1和2之间开始二元对立,尽管1和2之间有联系,我们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说是数字的联系,但是人们认为1和2代表的意义不同。在二元对立形成之后,又统治了一段时期。直到另一位智者提出,世界不仅仅是1和2的关系,应该是3,或者是1和2或者是2和3。后来人们对此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百家争鸣的结果是,提出了更多的1,11,111,2和3以及456,让这个暂且称为“正数”的体系不断地完善;直到有一天,另一个智者又提出,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那么什么才是最大的数?这个数它在思想上是存在的,但是也无法找到实体来证明,只得暂时用认知中的一个无穷大符号来代替最大的数。所以他认为,我们一开始的出发点可能就不对,开始质疑一切,打破现有的规则,于是用逆向思维发现了-1,并且这个-1是没有实体的,我们暂且将此定义为“负数”体系,其发展历程如同“正数”发展一般,发展出了更多的负数,也发展到了负无穷。正无穷和负无穷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无法认知的。
        后来人们开始反思,1和-1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可以将他们一起联系起来呢?有人意识到了,在不可知的世界里应该是存在着一个0,这个0就是万物之源,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真理。但是这个0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如何定义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或许只能通过1和-1去接近它,或者提出0到底是奇数、偶数,还是无数这个命题去类比它?但是我们仍没有解决这个0的问题。真理也是如此,我们无法完全认知,只能是无穷地无限地接近于它。
                                                                                 政体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将政体分为6种,但其实是3类。君主、贵族、民主,而僭主、专制、共和等是其变形。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认为,政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他将政体分为三种。分别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认为政体从来都是君主和专制两种,奥罗姆归纳了三种政体,认为现代政治世界的三种政体是民主政体、极权政体和威权政体,以及柏拉图在《理想国》认为的5种贤人政体、军阀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专制政体,以及卢梭霍布斯等等眼中的政体形式。共同点:由一个人掌权为君主,由多数人掌权为民主,由少数人掌权尤其注重财产的为贵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书中花了很多笔墨来撰写非理想的政体之缘由,他只是想承认,这些形式在古希腊很有可能得到实现。所以政体并无对错与优劣,没有最优政体,只有适合的政体。卢梭也认为并无最优政体,马基雅维利并不是说僭主政体是最差的,在不同的国家情况下是不同,可能是好的可能是坏的,视情况而分析。孟德斯鸠这三种政体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其好坏与否取决于它是否与该国的地理、风俗、经济等要素相适应,最关键的是要与该政体本身的原则相适应。

                                                                                                  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在没有进行阅读时我的大致构想是一个群体达成的一种约定,但是我仅仅是从社会行为层面上来理解的,也就是说社会契约是规定要做什么和什么不能做。同时我给自己提了个问题,并进行了思考,那就是社会契约是如何得以延续的?我的预设很简单,比如说社会契约诞生于我的父代,契约规定着父代的行为,也就是说的创生代,但是对于社会契约我可以选择不遵守吗,如果它是错的,我可以推翻它吗?但是看完《社会契约论》之后,我发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按照卢梭的意思来说,社会契约没有对与错,只有认同和不认同。不认同等于退出了社会契约,不需要社会契约的人只能是自然状态的人,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回不到自然状态了,由此我想到了犬儒学派,这个学派是主张回归宁静的自然状态,但是其行为饱受争议,卢梭在书中也进行了批判。
       卢梭认为的社会契约的实质是“我们每个人都一致把自己的人身自由和全部权力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在我们共同的容纳范围内,把每个成员都接受为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有两个概念,主权者和公民意志。这个公民意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公民意志源自于人们想要改变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变化中的私有出现、不平等随之而来状况而建立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维护便需要这种契约起作用,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结合和不为特殊利益所束缚的自由。
Posted: 2024-04-27 23:24 | 10 楼
王海涛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22-04-27
最后登录:2024-05-30

 

王海涛
【阅读书目】
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毛泽东选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许烺光《祖荫下》
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合集
董磊明《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
【作息情况】
①正常情况是早上7点30起床,午睡半个小时,晚上12点半睡觉。
②最近几天对毕业论文有些焦虑,在寻找合适的调研点。
【运动情况】
傍晚6点-7点半,无特殊情况都在2106旁边打羽毛球。
【自我评价】
  A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重要性

        这个月结束了第二学科的阅读,开始看经验类的书籍。但是,对于政治社会学,感觉总结起来还是有难度,没啥头绪,不知道是不是政治上的一些词,听得太多了,产生了无感的感觉。只能试着从几本书找一些共同的主题,多谈一谈自己读书时的思考。这次主要是围绕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这本书来浅谈一谈民主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农民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国家走向哪种政体。回顾历史,农民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更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起义,农民革命等。
摩尔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书中探讨了英法美、中日印几个国家从前工业社会向现代社会飞跃的历史。在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从现实来看,不同地区显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或者道路。分别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另外还有亚洲式的民主道路——印度。摩尔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本身就制约着该国的现代化路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或者现代化本身不是某单一因素就能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这本书中摩尔集中考察了各阶级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内生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又构成这一历史背景下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进而决定着各国现代化路径的差异。摩尔关注的首先是影响不同现代化转变道路的因素;其次,由于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所以他关注并考察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包括考察了处于农业社会结构之中的农民群体和贵族群体,从而找出一系列的历史条件,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历史条件,这两大群体中的一方或双方才能够演变成为及其重要的力量,从而推动了不同形式的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出现、右翼专制(法西斯)和左翼专制(共产主义)的崛起。摩尔的中心论点是农业商业化程度。在面对城镇商业化的进步和专制统治者“资本强制化”下对税收的需求,土地贵族有三种应对方式:第一种是英国贵族转向商业化的经营方式,让农民自由迁移并尽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转化;第二种是法国贵族则在事实上让农民拥有土地,迫使农民上交一部分收成,由贵族销售到市场;第三种是东欧庄园式的应对是容克地主为了谷物出口,强迫过去的自由农民转化成农奴。俄国类似,不过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而非经济原因。这些农业商业化模式的差别决定了各国阶级关系的差异,进而决定了各国现代化的命运。简而言之,该书旨在探讨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和土地贵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是怎样形成资本主义民主、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三条现代化道路的。
      结合摩尔、蒂利和托克维尔的这三本书,这三本书的标题里都有同样的关键词,民主。顺便讲一下民主。民主这个词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亚里士多德的书里就有民主政体,而民主政体,也是最原始的政体。民主则意味着是多数人统治,而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是穷人或者农民,所以民主也有穷人或农民执政的意味。关于民主,蒂利认为,民主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产物,因而也是阶级权力平衡的产物。而托克维尔描绘了两幅面貌迥异的民主图景。第一种是美国,在他的笔下美国的民主包含着平等与自由携手并行,个体自由联合,社会洋溢着自治精神与活力;第二种是法国民主,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呈现的带有悲观色彩,包含着平等化的进程伴随着中央行政集权的扩张,个体相互疏离,社会机体羸弱被动,缺乏自组织能力。即使这两种民主有着极大的反差,但是托克维尔都称之为“民主”。显然,托克维尔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所说的“民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是不一样的。托克维尔心目中的“民主”,其核心内涵是“平等”,他用“民主革命”一词来指称自中世纪后期以来普遍发生于基督教世界的平等化进程。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民主与法国民主都被托克维尔视为这场漫长的民主革命的结果。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与“自由”的关系相当暧昧:民主既可能与自由结合,也可能与专制结合。
        摩尔认为,民主的发展需要五个条件,一是均衡态势的发展,避免国外过于强势,又要避免土地贵族过于独立;二是土地贵族或者农民阶层向适当形式的农业商品化转变;三是有合法的反对派,毕竟孤掌难鸣;四是有抗议和批判渠道的存在;五是要与过去彻底决裂的革命。而民主制度的建立,他认为取决于“农民问题”的消除。农民是每个社会都必然会存在的一个群体,在摩尔看来,他们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底层群体,任何社会都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是社会将去往何方的决定性力量,即“农民是推动革命的机器也是革命的代表。”从三条进入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虽然有众多的影响因素,但贯穿于所有道路的因素都有农民的身影,简而言之,不同社会对农民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将决定进入现代化的道路。
Posted: 2024-05-30 22:10 | 11 楼
«1 2 » Pages: ( 2/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201528(s) query 4, Time now is:06-03 06:3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