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申佳健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12/9)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北工17申佳健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17-10-02
最后登录:2019-07-01

 申佳健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12/9)

2017.11.13-12.9阅读书单:
《自杀论》
《毛泽东选集》(一、二卷)
《社会学主要思潮》(在读)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等作品中都充分展现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事实,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功能、结构和因果。这一思想在《自杀论》《社会分工论》中都有体现,而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则系统讲述、解释。
      涂尔干并不是将自杀孤立看待的,而是将自杀放到特定社会中的特定时间来进行研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这种研究方法就是涂尔干所提倡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同样也是立足特定社会,通过法律来揭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通过社会团结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涂尔干在前期的三部著作中,都是着眼于社会结构的变迁,我认为《社会分工论》更是另两部的、甚至是涂尔干的诸多著作中的核心著作,在阅读《社会分工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书中相当的地方都会涉及到之后的著作的点滴,比如说提及机械团结逐渐解体、有机团结还未建立时期的自杀率的问题,而这也是《自杀论》所要重点讲述的问题,包括里面有提及之后的比如职业团体(当然这在《自杀论》当中),至于之后要读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我认为在涂尔干的前期作品中也能看出一二,书中涉及相当多的宗教的研究和调查。所以说,涂尔干的书是成一个体系的,需要连在一起看。
      自杀论中,涂尔干先确立了自杀的概念,作者从概念开始就相当严谨,对概念进行严密的论证,之后对影响自杀的因素进行逐一论证和证伪,这个过程欣赏下来相当赏心悦目。涂尔干大概是这样论证的:1.自杀是由自然因素影响的,2.自杀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3.若前面两个被证伪,则接下来验证自杀是否由社会因素影响的。在这个论证的过程中,涂尔干近乎穷尽的列举可能性,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论证,虽然我认为这个论证的过程会有纰漏和不科学的地方,但是这种大胆假设、细心论证的精神却绝对值得尊重,而且这种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足够让我受益匪浅了。在阅读自杀论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涂尔干列举大量的数据来辅助自己的论证,让自己的论证更具解释力,非常注重数据的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说明性,而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是值得现代的做学术的人们学习。涂尔干首先是分析心理因素对自杀的影响,之后是论证自然因素对自杀的影响,都发现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却发现自杀频发的时候是人类集体活动频繁的时候,由此涂尔干开始分析社会因素的影响。应该说对于社会因素的分析是最精彩的部分,在利己性自杀中着重分析了新教、天主教、犹太教的宗教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等等都考虑在内,发现宗教对于自杀率的影响不在于自由和受教育与否,而在于集体的因素,个人与集体的一体化程度越高,自杀率就越低;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分工论》中的机械团结,以集体的精神来维系的团结,与劳动分工导致的有机团结不同,机械团结的最初是相当具有力量的,这在宗教当中尤其显著,见微知著,涂尔干由宗教的社会集体化联想到了家庭和政治团体的作用,并进行验证,由此发现了自杀率和社会一体化程度成反比的关系。在利他性自杀中,具体分析了军队的自杀情况,军队是利他性自杀的典型代表,由于具有一部分的原始社会风气的残余,军人强烈的自我克制和极端的不自由都是导致其自杀的原因。反常性自杀其实主要是指人的情欲失调导致的,比如典型的就是经济动荡使人的情欲失调,当然还包括婚姻关系的破裂也会有类似效果。由此涂尔干提出了政治团体和家庭团体的,对于预防自杀的作用的建议。
      自杀论作为涂尔干吸收孔德实证主义方法的一部相当经典的实证主义著作,在书中一以贯之的实证方法,并在其中充斥着自己对于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的理解,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坚持社会层面高于个人层面,其研究自杀并不是单纯为研究自杀,而是通过研究自杀表现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这与社会分工论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在阐释乐趣的这种分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我们并不比先人幸福,自杀的反复出现就是最好的明证。
      从第一部著作起,涂尔干的思想就围绕这几个基本观点而形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这种分化现象是创造个人自由的条件;在这种个人主义社会里,首要的问题在于保持最低限度的集体意识,没有这种意识,“有机团结”就会导致社会的解体;个人是集体的表现,不论是在机械团结还是在有机团结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的集体意识出现在个人意识之中,在有机分化的社会里,如果说不存在将人们与全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命令或戒律等集体道德标准和神圣事物的话,这样的社会就不能维持了。在社会分工论中最后谈及失范时,指的就是在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过程中,新的规范还未建立,在这种阶段社会出现病态,自杀率数字在这时期增加。所以这两本,其实我更倾向于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也算进去,这三本应该说是涂尔干的前期经典作品集。

      “读《毛泽东选集》,第一感觉是生在今天,或许毛泽东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学家。”一句话,吸引了我选择《毛泽东选集》作为此次的阅读汇报书籍。这次所具体选取的是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精读了其中的第一、二卷,泛读了第三、四卷的其中几篇。
一、所读所感——内容简介
      《毛泽东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其中第一卷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从1925年12月1日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1937年7月的《实践论》和1937年8月的《矛盾论》。第二卷为抗日战争前期的一些著作,即从1937年7月23日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到1941年5月8日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的40篇著作。第三卷则紧接第二卷,为抗日战争后期的相关著作,也就是从1941年3月、4月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到1945年8月9日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31篇著作。第四卷包括从1945年8月13日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到1949年9月16日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在解放战争时期所写的70篇著作。整个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顺序编写,同时按照著作年月次序——从1925年12月到1949年9月而编辑。但在我看来,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无论是讲整个书籍的各部分间的联系,还是讲谋篇布局逻辑根据,其实都是在围绕着毛泽东的思想历程在进行,选集中的目录其实就是它的谋篇布局、组织架构和内在逻辑关系。仔细来讲,各部分间的联系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关联性,而文章逻辑则为时间逻辑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大局观。
      《毛泽东选集》若从内容来分析,则是上文所体现的,若转而从整体来讲,选集文笔直率流畅,陈述措辞得当,情感抒情出色,化繁为简,虽是述时事论政策,但总会让人在感慨其思想的同时有美的艺术体验。除却上文所提及的思想逻辑和时间逻辑外,整个著作的结构逻辑也是极其工整的,让人阅读之后颇为舒适畅快。而文章的实用性更是我下文所要重点提及的,“别的书都在给你灌输世界观,《毛泽东选集》教给你的却是方法论。”在这四卷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艺术与逻辑之美,更是看到了实用的哲学与方法论。
二、所思所想——方法论
      《毛泽东选集》是一本通过方法深刻体现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书籍。一般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然后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思想。那么就如在第三次作业中所提及的,马克思确实没有一本著作是专门谈论其方法论的,他只是在讲其问题和阐述思想的时候大量的体现其方法论思想。毛泽东也没有以方法论为专题写出著作,因此需要从他的著作所提及的方法中去细细挖掘。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进行责难的时候,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做出针对性的答复。而这种答复并非生搬硬套理论,一味争论,而是通过调查摆事实分析——毛泽东在湖南五个县实地考察32天,对富农、中农、贫农等不同阶层的对象进行充分调查,召集有经验者开调查会,收集材料,撰写报告,才初步确定农民问题的解决纲领,事实也证明“实际情况与原先接触的有所不同”。正是通过调查,毛泽东才发现当时农民革命斗争的真实情况,才有资格去针对当时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说出自己的看法,才能积极的寻求农民同盟军的帮助。所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对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最好的结论。具体而言,毛泽东所使用的调查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深入调查对象,掌握最真实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以及综合,探寻其本质与规律,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从而去指导其行动的一套方法。在毛泽东的方法论中,调查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选集中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均是毛泽东亲自实地探访对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将近半年的调查研究后得来的。
      调查研究这种方法不仅仅单一的为毛泽东所采用,在当今社会中也极为受用。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就非常重视对社会实践、基层社会的调查研究,他认为“只有深入调查,才能真正了解当前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难点、疑点和热点,然后才能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调查研究方法并没有因为历史的进程而淹没,反而散发出耀眼的光彩,并且影响着新一代的研究者们。
(二)辩证与矛盾
      在选集第一卷中,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要矛盾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即对立统一规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将毛泽东的方法归类为辩证法,他看待问题总是“坚持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矛盾,抓住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且提出分析矛盾的系列方法,其中的“两分法”、“承认差别,区别对待”让人印象深刻,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所谓的辩证以及体会到矛盾的存在。而在这之前,毛泽东在第一卷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曾经提出“认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而这同样可类比到我国的矛盾,什么才是当下的主要矛盾,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要本末倒置。所以毛泽东的这一方法应为,要寻找到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下一部署,同时也要辩证的看待分析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变化,并非因执政党和领导者的主观好恶而随意选择。当今社会,人民不仅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他们也有很多物质需求之上的权利尊严、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需求,在这两种需求中,人民对于自身与社会的发展都有更高的要求。虽然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积累,但是整体而言发展水平还不算很高,并没有绝对的充裕,经济领域领先于其他领域发展,东中西或者城市与农村之间也不平衡,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更是不平衡……不充分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稳固……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时刻关注,从而作出调整,以便更好解决矛盾。当然我们更要注意辩证看待矛盾,科学而理性,及时且敏锐,既不过分夸大矛盾,也不忽视矛盾。
(三)实事求是
      马克思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毛泽东一直以来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有关于实事求是的概念正是在第三卷《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的,毛泽东首先在文中批评了当时的一些现象“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存在一种所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是我们去研究,“是”即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性”,最后基于此提出一些详细提议。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就是希望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而且要将其本土化,带有中国特色。同时结合上文所提到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时事分析矛盾,就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走主观主义之路以及教条主义。社会学的起始在西方社会,许多经典大家也多基于西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因此社会学理论以及许多被研究的社会现象带有强烈的西方色彩,那么当中国社会学想要发展就必须本土化,深入调查中国社会现象,提出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学理论及对策。当然我认为这里的实事求是还有一层内涵就在于,所求之事要真,要实在。用孙晓梅老师的经历来举例就是对待调研数据的严谨性,因数据出错,从而希望将所有出版书籍烧掉。
(四)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在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第三卷中的《论联合政府》更是直接点名人民群众的地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因此坚持人民群众路线这样一种方法也是毛泽东方法论的一大特色。从古至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永远是最牢靠的后盾,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在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难免要和各方人士打交道,这岂不是一种另类的群众路线,只有紧密连接,方能事半功倍。在我们社会学的研究之中,所研究对象大多为普通群众,若我们保持高高在上,又怎能得到最新鲜和最真实的资料?
(五)实用性
      若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当作“是什么”和“为什么”,那毛泽东则是告诉你“怎么做”,他的上述四种方法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并且要注重调查研究,同时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要本本主义,当然我们还要随时与其他人互动,保持思想的活跃性和先进性。
    《毛泽东选集》从当前形势出发,囊括对结论有影响的所有局势要素,国内国际形势、人民舆论、客观装备、人员条件等,用精确数据和实地勘察做理论支撑,用马克思等人的理论做指导,再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得出最终适合用中国的方法结论。毛泽东方法论思想可见一斑,而这又与我们的社会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因此我认为本书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他的这些方法论观点在本专业研究中的应用。
      这次读书效率其实一般,更想读的确实是一些杂书,比如体育类、文学类、武侠小说之类的,之后调剂的书目或许可以加一些文学类书。

2017.10.15-11.13阅读书单:
《最后一公里村庄》;
《社会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在读)。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书报告
      贺老师的最新的一本书,社会学吧刚推荐我就买了下来,一来是想看看田野调查出来的成果是怎样的,希望能够对田野有更深的理解;二来是想要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和特点;三来北工大的前院长——陆学艺先生专注于三农问题,贺老师恰也同道中人,而我本人对三农问题却只知皮毛。故急忙买来学习和阅读,花了4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此书,幸做了笔记,想对此书做个报告。
      农民贫困、乡村落后,这是我一个城市人对于农村的看法,只是在读《最后一公里村庄》的前两章之后就已经完全颠覆了,农民或许贫困,却不是那么贫困;乡村或许落后,却也不是那么落后。江浙沪、广东一带的农民就尤其颠覆我的刻板印象。江苏、浙江的农村由于靠近富裕省份,进城务工的农民收入并不低,外地务工的农民由于对于现金的追求更强烈,往往是每日工作12小时、单休制地疯狂工作,所以务工的农民收入往往还颇高,再加上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坚持务农,农业收入+城市务工收入,从钱面上就差不多每年10万的收入,若是加上在农村务农带来的隐形收入,比如说吃住的花销的节省,这算下来农民收入却比得上城市的一些白领收入了,而且农村生活压力较之城市要小很多,综合下来,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感真是不错。
      全国农村普遍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即60岁以下的身体力壮的入城务工,60岁以上的则在农村务农、精耕细作。细细想来竟是不错,只是好处不止如此。城乡二元结构对于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居然有很大的作用,农民入城务工,即使没有赚到太多的钱,或是遇到失业,尚有农村老家作为后盾和缓冲地带,中国多少的入城务工农民,若是在城市务工时遇到失业危机、金融危机,而农村的保障又没有了,城市是无法容纳那么多的失业农民的,这时有了农村作为失业农民的退路,就可以很大程度的缓解困难,应该说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特有的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该遇到的困难时能够从容应对的重要原因。
      但是农民的生活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其实并不是很好,收入不是造成农民生活贫困的原因,其中就有农村的一些风俗、人情往来使得农民生活并没有所应该有的样子,农村相互攀比的人情费、彩礼等等,排场有些地方竟是比城市都要大。还有个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难以转化为发展,这是由于农村和城市的资源分配不公平造成的,是社会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原因,农民即使收入不低,可是用于孩子教育、社会流动的发展方面却很少,一是农民的观念,二是缺少相应的渠道。
        珠三角地区的农民除了上述的半工半耕的双份收入之外,还有房屋出租的收入,由于在珠三角的沿海富足地带,房屋出租的价格自然不会低,这些收入加起来,真是想想都让人羡慕啊。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即上海的本地农民对于工作的态度和外地农民入沪务工的态度的差别,上海本地农民由于上海的完善的全面覆盖的社保体系,比如说特有的1800元每月的镇保等,上海农民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公司给自己缴纳社会保险,而外地农民则是如我前面所说的拼命工作赚钱。
      农业治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比如说土地确权,政府本意与农民土地细碎化的实际相违背,湖北沙洋的“沙洋经验”,即土地重分;江苏射阳的“联耕联种”,都是为了解决土地细碎化和土地丢荒的农业问题,虽然与政策不相符、甚至可以说违背,但是却是符合农业实际情况的好方法,所以结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才是好政策。
      在书的后面,有提到了书名“最后一公里”的含义,既包括工程角度的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差一点能够让农民使用上;更重要的是组织问题,要重建为小农提供服务的、可以回应小农需求的村社基层组织,以及为小农提供服务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如成都的“村民议事会制度”就是很好的实践。
      实地调查和田野是相当考验学者精神的,却也是真正了解情况的方法,理论更需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社会分工论》及《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分工论作为涂尔干的博士毕业论文,其学术水准却相当之高,在通读完一遍这本书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社会分工论中已经几乎都涉及到了涂尔干未来的作品大概,比如自杀论、职业道德、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学方法的准则、道德行为、教育等等,这对于我的启发就是在研究生阶段包括之后若有幸可以读到博士,那么真得认准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那将是毕生的学术努力的方向。
      社会分工论主要讲了有机分工、集体意识等概念,书中相当多的借鉴了斯宾塞的思想,当然更多的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低级社会,更多的依靠集体意识来维持的机械团结,社会中人们有着共同的意识和规范,纽带相对比较牢固。但是随着劳动分工的产生,机械团结的纽带越来越松弛,机械团结的衰落带来了有机团结的产生,有机团结是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的,劳动越分化,个人就越切近社会,就越成为个人,这是机械团结所没有的,有机团结会随着劳动分工的日益加深,而纽带更牢固、社会更团结、个人更加切近社会。其实这就是涂尔干写社会分工论的背景:当时社会是个人越自主越依靠社会,涂尔干就从社会团结的转型来看劳动分工和社会团结的关系。第一卷当中通过压制性制裁和恢复性制裁来展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包括后面恢复性制裁带来的社会机构和专门化,而这些都是劳动分工所带来的。
        在第二卷当中,有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随着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增加,人类内部竞争激烈,劳动分工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并且由于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增加,传统集体意识渐渐被遗忘或质疑,包括移民的作用等等,机械团结的纽带松动,有机团结逐渐出现。
        第三卷中谈到了几种分工的反常形式,包括失范、强制分工、分工的松散现象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分工、激励个人潜能、社会公平等来进行修正。当然最后涂尔干提到了劳动分工也是道德秩序的基础,当时社会正处于旧道德失去效力,新道德还未出现的时期,需要社会分工继续实行,促进新的团结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分工论无疑是一部经典,但是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仍发觉涂尔干在使用语言上的部分不严谨,在一些地方他采用的是“可能”、“大致可以推断”等词,并没有完全论证,或许是我没有读明白的缘故,这需要我之后更多的阅读此书了。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就已经初步显露出了他的社会学方法的一些准则,后来通过《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详细表达了他的观点,开篇明义即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并且社会事实是物,对于社会事实的研究和考察应该从物的角度和方式来进行。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并对个人有影响的都是社会事实,涂尔干在后面几章分别阐述了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区分正常和病态社会现象的准则、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以及求证的准则。最后的结论中,迪尔凯姆为他的方法论概况出了三点特点:首先,社会学的方法论是独立于一切哲学的;其次,这种方法是客观的;最后,这种方法支配下的社会学研究将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而非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附庸。至此,迪尔凯姆对他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进行了一个完整的阐述。在本书中,可以学习到定义的清晰的重要性,模糊的定义的界定会造成误解和谬误;还有逻辑的严密性,论证一个观点,需要非常严密的论证逻辑;最后就是实证,从孔德那里批判继承了实证的涂尔干,强调了要研究存在的社会事实这一物,而不只是追求形而上的哲学,通过观察和逻辑思考论证社会事实,这一思想对于以后的研究生学习、阅读和观察都是很好的启示!


2017.9.15-2017.10.11
书单: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纲要》
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

内容: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社会学基础的薄弱在进入校园后愈来愈明显,心中对于阅读的书单在第一个月并没有什么规划,只是就着些书就“下肚”,只怕营养的吸收没有那么好,希望以后的日子里能够读书越来越系统、也越来越有效率。
      《社会心理学纲要》主要讲述了“何为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由哪些部分组成”、“社会心理学如何应用”这三个问题,其中社会心理学的构成及内容是迈尔斯的重中之重。社会心理学由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三部分构成,其中社会思维是核心和贯穿全书的重要线,在之后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中的讲述和案例解释更多是运用社会思维中的理论来进行的。社会思维主要包括社会中的自我、社会信念与判断、行为与判断三个部分。在读社会思维这部分的时候,专注度相当高,因为里面的大量案例和有意思的名词相当吸引人。自我是由自我认识、自尊、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构成的。自我认识有个很不错的说法:我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会错误预测自己的情绪、低估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力量、高估对重大事件情绪反应的持久性,我想以失恋这件事作为例子,我们常常会低估我们对失恋这件事的伤害的抵抗能力、并高估失恋会带给我们的时间的长度,认为我们会长久地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但是事实上我们可能在几周时间里就能完全淡然处之、甚至发展另一段恋情。高自尊的人总是会很自信、有着相当的气质,但是当高自尊的人的自尊受到冲击时,往往会表现出比低自尊的人更多的攻击性;自我服务偏见就是很好的解释的理论,人们总会认为自己更加优秀,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平均水平以上,也会美化自己的记忆、并趋向于向外在的人们和内在的自己表现出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在社会信念与判断中,我对基本归因错误情有独钟,即人们会将荣耀的、成功的事件归因于自己,而将不好的、坏结果的事情归因于情境,这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以至于我在读到这个理论的时候脑海中浮现了无数自己遇到的自己的、他人的例子,这种理论让你能够在实际中找到模型的感觉真的很棒,因为这会让你更加理解这个社会。我们总说要鼓励对方、减少贬低和斥责,这在社会心理学里用了“自我实现预言”来解释,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同等优秀的两组学生,一组受到老师的赞扬,而另一组则没有,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受到老师赞扬的学生最后的成绩和表现总是好于参照组。读行为与态度的时候很好理解,简而言之就是行为与态度相互影响,但是我却觉得这个对于指导生活、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都大有裨益;人是自我同一性的,前提是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青少年时期整合自我的时候并没有出什么纰漏,所以当人们做一件自己并不习惯或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和思想会努力去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来使得自己的行为与态度是统一的;反之亦然,当人们在宣誓、或者在公开场合表明了要做某事的态度时,他往往会坚持去做这件事情,再结合“二十一天定律”,那么在这种情况并持续了21天之后,这个人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每每当我有些懈怠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个理论,来端正态度,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不管是早起还是读书。在社会影响的基因、文化和性别的章节的阅读中,让我认识到男女性之间的差别并不大,毕竟46条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性染色体,所以其实男女性之间的差别除了一些生理方面的差别外,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建构出来的、社会角色期许带来的差距,而且由于女性特有的性格方面的优势,女性除了在一些服务性行业外,在一些领导岗位也能发挥很大的、区别于男性的作用,这让我更加尊重和平等对待女性,因为我知道男性和女性并无太多区别。在进行从众的阅读时,本书通过三个经典的从众实验展开,包括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这三种实验揭示了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从众,引起服从的因素主要有: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在这一章节中,我更关心的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即一是要逆反,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二是要坚持独特性,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需要有自己对于事物和现场的独特的思考,思考其是否合理、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说服中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两个对日常生活中很有借鉴意义的概念,首因效应其实就是第一印象,在连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演讲,第一个发生的总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近因效应是指在不连续发生的事件中,比如两件隔了几周的事件,那么人们更倾向对最近发生的事件有更深的印象。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好的用于印象管理中,比如我们需要在和某人进行商谈或者约会时注重第一印象的管理,而近因效应的运用相对会少一些。去个体化和群体极化在前几年的启东进行的关于王子造纸厂污染的游行得到充分的体现,人在群体中有时会失去自我感,引起唤醒和责任扩散,即唤醒个人心中一些潜在的情绪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并且加上群体将责任进行扩散,所谓法不责众就是这种效应的体现,这两种效应的结合就会导致群体在集体活动中出现个人单独时很少出现的行为,比如烧砸抢等行为。这也是为何今年十九大召开将学校的一些集体活动推迟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原因了。在阅读《社会心理学纲要》的过程中,我更多是被里面有意思和有借鉴意义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所打动,并且确实有所收获。
      《行动者的归来》是由现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图海纳编写的,这本书的讲述的着重点我认为是历史质和行动者所经历的兴盛、衰败到如今的有归来趋势的过程。读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冲击,所以我在这里更想讲述这些冲击。“我们所谓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其实既非生产方式、也非阶级关系,而是工业化的模式。”虽然资本主义积累与社会主义—即国家—积累的形式完全不同,但其阶级意义却一样,因二者皆创造了工业社会,亦即开创了生产整体,在其中,劳工乃从属于受资本拥有者指挥的所谓理性化的劳动组织。这其实驳斥了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为国家社会定位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无论是在资本主义还是在社会主义,劳工都会受到剥削和在生产线上受制于精疲力竭的生产节奏,这是工业社会的最大问题,而且我们也无权在批评高度工业化和都市社会的毛病或缺失时,把责任归咎于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这种思想对我的冲击应该说是相当大的,从小在上政治课的时候就学习了国家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先进的、更优越的制度,是资本主义的下一个阶段发展的社会……可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只是工业社会的两种不同的模式而已,可想而知这种思想的颠覆是怎样的力量。《行动者的归来》重点阐述了“历史质”这一概念,即它代表一套措施、一组文化取向,社会实践通过它而得以落实;图海纳认为历史质作为一套由消费而来的资源,由某特定团体所控制,此团体也将自身及自身利益与历史质合一。统治阶级控制着历史质,由此规定了主流文化、政治制度、经济方向,而被统治阶级为了争夺历史质的控制权,而通过社会行动来进行与统治阶级的争斗,这就是阶级冲突的缘由。这个观点相当新颖,仔细一想不无道理,资产阶级通过社会行动推翻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历史质的控制,对自己的阶级定义为资产阶级,并规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制度等等,包括中国的大革命,工农群众武装部队在毛泽东等中共党员的带领下发动社会行动在与蒋介石代表的资产阶级进行历史质的争夺,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行动者最为繁荣和兴盛的时期。之后随着各个国家的权力的统一,尤其是那些深受社会民主经验影响、又未经历民族国家政治危机的国家,抗议运动很容易便转为压力群体,并取得大体上还算满意的法律保障。愈来愈多的社会运动往往消退为社会问题,甚至是私人问题。随着取得历史质的行动者获得绝对的权力,而被支配的行动者已完全被排除,因此国家越来越成为唯一的权力中心,不同于以往与另一行动者争夺历史质,而是对国家进行利益的诉求和提出抗议,这些都表明在后工业时代社会行动的式微和衰落。新社会运动慢慢兴起,它们与政党和政治机制保持距离,以维持其自主性,同时必须认清民主制度的力量是建立在它把社会冲突转化为制度化规则的能力,亦即基于其代议性。我觉得这个依然可以用中国的例子来进行解释,在中国虽然没有很多的以游行、冲突为形式的社会行动,但是却通过,比如女性主义者的演讲、对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研究、论文发表等等,这些形式来将被支配阶级或者群体的意愿表达,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意愿的表达能否转化为制度化的形式体现了行动者或者社会行动是否还能够发挥作用,在后工业时代依旧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算是社会学的入门必读经典了。开篇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在面对社会现象和事件的时候,不仅仅看见这个现象的表象,更会看见这个现象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并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去思考。就像上课时,老师总会说多问几个为什么,看到一个社会现象,总应该多问问为什么,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那么可以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甚至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总之应该多角度思考现象。米尔斯还提到社会学研究必须基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我对这点有过体会,在课上进行PPT展示,结束之后和台下同学的交流中就有被提到过只是看了相关文献、思想有些许偏激、纸上谈兵之类的话语;课后自己有过反思,研究真的很不好做,若是罗列数据,你得先证明数据的来源和真伪,提出观点亦得讲述理论的依据,为什么你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是否结合了中国的实际等等,越想越觉得想要做好一个研究、写好一篇论文真的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学者精神大抵是这样的: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负责,亲身体验,不说空话、泛话。米尔斯为此极力批判宏大理论,其中特指了帕森斯,觉得宏大理论的缺陷一是认为妄图用一个简单的理论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二是用极其复杂的语言来讲述一句话,即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的话用了三四句话,在书中米尔斯甚至自己亲自示范如何将帕森斯的话进行精简,包括之后的时间里看了其他社会学家的书,发现帕森斯是一位绕不过去的“大山”,相当的社会学家会借鉴帕森斯的理论,或者对其理论进行反驳和批判,越是如此我越觉得帕森斯在社会学历史上的重要性。有幸曾读过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对米尔斯所言的宏大理论深有体会,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痛苦,或许这也与我的社会学基础薄弱有相当的关系吧。米尔斯对抽象经验主义的批判非常有启发意义,社会研究不应该是简单的数据的叠加,抽象经验主义者会对先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润色后才提笔写文,并选取有利数据,这在当前的研究中是存在这样的现象的,再对照陆学艺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田野和实地调研,或许研究就应该是这样的,下田野、实地调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这才能做出真的对社会有益的研究出来。
    感想:
      或许因为本科是社会工作专业,现在就读北京工业大学的社会工作专硕,依然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所以社会学的知识积累真的相当不够,在阅读社会学的书籍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结合自身情况去思考,这点需要加强,研究生课程设置稍有些多,不过我依然会尽力找时间去阅读经典,才能体会到导师所说的“通”的感觉。
[ 此贴被北工17申佳健在2017-12-09 11:30重新编辑 ]
Posted: 2017-10-12 00:03 | [楼 主]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11-26

 

第一个月,有课程,读的也算可以吧。接下来可要努大力啊!
Posted: 2017-10-12 09:08 | 1 楼
张一晗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112
威望: 112 点
金钱: 1120 RMB
注册时间:2016-10-09
最后登录:2023-11-12

 

读书总结写的不错,下次读书书目上可以更加系统一些。加油加油,一起努力
Posted: 2017-10-17 13:00 | 2 楼
陈锋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558
威望: 564 点
金钱: 56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21-10-16

 

坚持就是胜利,继续加油!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Posted: 2017-10-17 14:06 | 3 楼
园里有人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1
威望: 61 点
金钱: 6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3
最后登录:2018-09-05

 

总结很错,系统读的话可以从古典四大家开始,涂尔干、韦伯、马克思、齐美尔,一家一家读,相信收获非常大的。加油↖(^ω^)↗
Posted: 2017-10-17 16:57 | 4 楼
北工17申佳健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17-10-02
最后登录:2019-07-01

 

多谢各位大大的支持和建议,接下来的阅读会尽量系统和规范,不再那么杂而无章了,也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对读书的高度热情!
Posted: 2017-10-18 20:47 | 5 楼
北工17申佳健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17-10-02
最后登录:2019-07-01

 Re:申佳健的读书报告(2017.10.15-11.13)

总算学会编辑帖子了,太不容易了。
[ 此贴被北工17申佳健在2017-11-14 11:23重新编辑 ]
Posted: 2017-11-13 23:10 | 6 楼
夏日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11-05
最后登录:2018-12-29

 

在哪里读书都一样。方法加努力。自身的体验很重要。总结不错。系统化会更好些。
一萧一剑走江湖,一心一意化天下
Posted: 2017-11-15 12:07 | 7 楼
罗茜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7
威望: 77 点
金钱: 770 RMB
注册时间:2013-12-05
最后登录:2018-11-29

 

从师弟的总结可以看出你的思想是很活跃的,系统化的读书和总结对你会有帮助,看好你的成长!
成长总是单调且艰巨的。
Posted: 2017-12-11 22:47 | 8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40264(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02:1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