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刘赛超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年11月10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刘赛超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年11月10日)

十月读书报告(10.10——11.10)

本月书单: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三卷(在读)

    如果说《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那么《资本论》第二卷则把重点放在资本的流通上。在第一卷里,马克思着重论述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核心,以及资本积累的两种类型。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马克思以商品的二重性为原点,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紧接着,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在第一卷里,马克思从单个资本的角度入手,按照商品到货币到资本的逻辑,阐释了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问题,而在第二卷马克思则更进一步,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资本是怎样从生产转入流通的。
    《资本论》第二卷共有三篇。第一篇是《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在前三章里,马克思分别考察了资本的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过程。货币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一般地说总是产业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产业资本家总是首先把一定的货币额预付出去购买生产要素,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最后得到增殖了的货币G′,其公式是:G-W…P…W′-G′。货币资本循环具有如下特征:①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的资本,它最醒目地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或动机是取得剩余价值,或者说赚钱。因此,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②在这一循环中,生产阶段处于两个流通阶段之间,成为流通过程的媒介和中间环节,由此便产生了一种假象:似乎价值和剩余价值不是从生产过程产生的,而是从流通过程产生的,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所以,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的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生产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资本为起点,经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形态,再返回到生产资本。其公式为:P…W′-G′-W…P。这个循环表示生产资本职能的周期更新,表示再生产过程。在生产资本循环中,如果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它表示简单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部分或全部地转化为资本,它就表示扩大再生产,其公式变成P…W′-G′-W′…P′,它表示生产资本以更大的规模开始它的第二次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具有与货币资本循环不同的特点:①货币资本在其一次循环中,只表示一次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在一次循环中却包含着资本的再生产;②在货币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只是充当流通过程的媒介,而在生产资本循环中,总流通过程W′-G′-W发生在生产资本之间,流通表现为生产的媒介,这就揭穿了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的假象;③由于这一循环是从生产资本不断地再回到生产资本,又造成一种新的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是为生产而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循环:从商品资本开始,经过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形态,再返回到商品资本,用公式表示为W′-G′-W…P…W′(W″)。如果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终点以W′表示;如果再生产的规模扩大了,终点用W″来表示。同前两种循环形式比较,商品资本最明显的特点是:①它的起点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一定量商品,这一循环不仅包含着资本预付价值的运动,而且包含着剩余价值的运动。②这一循环表明,全部商品的消费是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它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它一方面是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表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③这一循环所呈现的是从商品资本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又会产生另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总之,如果孤立地考察以上三种循环形式,它们都各有特点又各具片面性,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再加以考察,才能全面地反映资本循环的特征。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 从理论上分别考察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在产业资本现实的连续循环中,每一种特殊的循环都是以其他的循环形式为前提,而且,一种循环形式的反复进行,也必然包含着其他循环形式的进行。实际上,每一单个产业的现实循环都同时处于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资本循环的关键在于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第四章总结了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指出总循环是资本的三种形式的现实的统一,价值增殖是循环的决定目的和动机。第五章和第六章分析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阶段完成运动的,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在流通时间内不是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因此既不生产产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流通时间,一般说来,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流通费用,包括纯粹的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纯粹的流通费用由买卖时间、簿记和货币三部分组成。
    第二篇是《资本周转》,从第七章到第十七章。资本的周转次数等于周转时间的计量单位年除以一定资本的周转时间。从价值周转角度看,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种形式。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和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特点为: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特点为: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在商品销售后,将其价值一次全部收回。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马克思对重农学派、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他们的错误。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行为持续时间的差别,在资本支出一样多的时候,必定引起周转速度的差别,从而引起既定资本的预付时间的差别。劳动期间的缩短通常和在这一较短时间内预付的资本的增加联系在一起,这样预付资本的量就随着预付时间的缩短而增加。预付资本的生产时间由两个期间构成:第一个期间,资本处在劳动过程中;第二个期间,资本的存在形式——未完成的产品的形式——不是处在劳动过程中,而是受自然过程的支配。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在农业上特别显著。为了缩短周期将三圃制改为轮作制;在大部分的真正的工业部门,采矿业、运输业等等,生产是均衡地进行的,劳动时间年年相同。流通时间包括出售时间和购买时间。商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的距离,是使出售时间,从而使整个周转时间产生差别的一个经常性的原因。第十五章考察了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在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相等以及流通期间比劳动期间长且是劳动期间的简单倍数的时候,依次预付的资本没有一个游离出来;在流通期间大于劳动期间但不是其整数倍的以及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的时候,全部流动资本从第二个周转起,在每个劳动期间结束时,就有一部分不断地、周期地游离出来。由此可见,对社会总资本来说,就其流动部分而言,资本游离必然是通例,而在生产过程中依次执行职能的资本部分的单纯交替的现象必然是例外。第十七章,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额之比。接着又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周转和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第十七章论述了剩余价值流通的两种形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再赘述。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对前面两篇的概括。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也包括真正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包括全部循环。这个循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即经过一定期间不断地重新反复的过程,形成资本的周转。货币资本的作用:第一,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第二,由于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和周转期间两个组成部门——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例不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预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与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即连续进行的生产的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不同。第十九章是文献回顾,介绍了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包括重农学派、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最后两章详细论述了简单再生产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中资本的流通过程。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从简单再生产来看,就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替换上,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如何替换上。在进行实物替换时,价值组成的各个部分也必须相应地得到补偿。只有实物上和价值上都得到替换和补偿,简单再生产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第一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就不能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去和第二部类相交换,必须有一部分转化为积累。这样剩余价值即M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M/X代表);一部分用作积累(即M-M/X)。而积累又必须按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不变资本(以ΔC代表);一部分作为追加可变资本(以ΔV代表)。由于M有一部分留作本部类的积累,不能再和第二部类去交换,所以Ⅰ(V+M)>ⅡC。同样,第二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M也必须分为M/X、ΔC、ΔV三部分,留作本部类积累的可变资本部分也不能去和第一部类相交换,所以Ⅱ(C+M-M/X)>Ⅰ(V+M/X)。这两个公式正是表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要有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这个物质基础。
①、ⅠC或Ⅰ(C+ΔC),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②、Ⅱ(V+M)或Ⅱ(V+ΔV+M/X),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③、Ⅰ(V+M)=ⅡC或Ⅰ(V+ΔV+M/X)=Ⅱ(C+ΔC),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简单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Ⅰ(V+M)=ⅡC。
资本总公式:G—W—G 【G—W—G′ (G'=G+m)】
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感想:
1.这个月从《资本论》卷一转入卷二,本以为卷二看起来薄一些会简单一点,没想到理解起来难多了。看得很慢,花了二十多天才看完,但收获也挺大的。在看懂的基础上还是要注意效率,加快速度。
2.读的时候觉得看懂了,但总结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难。脑子里是零散的知识点,找不到很好的线索把知识点串起来。自己思考的力度还不够,逻辑性和系统性还要加强。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是要加强,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发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和相处,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九月读书总结(8.29--10.8)

书单: 《法律社会学》                韦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韦伯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

报告内容:
    本月把韦伯上个月未完成的两本书结束了,然后投入到马克思《资本论》当中。《资本论》是马克思前后花费40余年心血所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今天终于有机会把第一卷读完了,甚感欣慰。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目的是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对此内容作一总结。
一、劳动价值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即拥有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拥有价值必须让渡价值。这个矛盾解决的关键是商品顺利通过交换。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即两种商品在价值量相等的条件下进行交换这是商品的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由交换价值的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即交换价值在形式上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交换,也可以说,它也是商品内部矛盾外在表现统一体:内容是价值量的交换,形式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把劳动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其他因素如土地、资本等都不能创造价值。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商品流通的两种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为卖而买:货币——商品——货币,为买而卖。
二、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被看作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的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马克思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具体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正如他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最后马克思还对工资进行了考察,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马克思还对工资的两种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分别进行了分析。
三、资本的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两种形式: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再生产是指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生产场所的扩大,或者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有:殖民掠夺、价格革命、贩卖黑奴、圈地运动等。贤本原始积累使大量货币和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了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感悟:本月结束了韦伯,进入了马克思著作的阅读。开学后没有暑假时候那么自由了,由于社工的课程比较多,整块的时间经常被分割,读书状态不如暑假。但这也是好事,以后工作了杂事更多,就把这当做一种专注力锻炼吧。原本以为马克思会比较晦涩难懂,但看完《资本论》第一卷感觉还好,考研的时候马原里面复习了这方面的内容,所以读的时候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障碍。但总结的时候感觉还是有困难,感觉抓不到重点,可能是还只接触一点,还缺乏整体掌控力吧。在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还是要加强对整体逻辑的把握,把点连成线,把线连成面,使认知体系化,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十月份要好好调整状态,争取取得更好地成果。




暑假读书报告(7.3——8.28)

书单: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宗教与世界》
《学术与政治》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支配社会学》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作为“欧洲文明之子”,韦伯有着非比寻常的敏锐的洞察力。他试图通过对世界主要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分析和比较,挖掘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为此,他系统深入地考察了基督教、儒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等世界主要宗教,最终集结成《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
    《宗教与世界》是此论文集的总序言。韦伯开篇就指出:“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因为此种行为乃是以特殊的经验以及宗教特有的观念与目标为其基础。”首先,韦伯根据不同的特点区分了两类宗教:救赎宗教和现世宗教。救赎宗教是与现世相敌对且以救赎为取向的信念宗教,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代表;现世宗教是指接受现世且试图适应现世的纯粹仪式性或律法的宗教,以儒教和犹太教为代表。新教徒以仪式性、社会性行为和个人的自我完成为救赎事功。宗教与共同体、经济、政治、艺术、性爱和知性之间存在着紧张性。接着,韦伯对宗教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包括宗教共同体、巫术性要素、神的专司化、象征符号、对象以及原罪等。然后,韦伯将宗教和巫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了教士、巫师和先知之间的区别。其后,韦伯深入分析了农民、军人、官僚、商人、奴隶、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对于宗教现象的态度。最后,韦伯指出,近代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是资本主义精神,而不是资本额。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首先提出了一个现象:为什么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都特别赞成教会中的革命。通过对现实经验的提炼和思考,韦伯发现宗教伦理与社会分层之间似乎存在着异常紧密的联系。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韦伯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有着“选择性亲和性”,即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选择性亲和性”是为了说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并不是一种机械的因果关系,新教伦理只是资本主义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之一,韦伯并没有否认其他因素的作用。很多学者因为对此理解不清而对韦伯作出了错误的批判。如果我们了解得多一点的话,我们会知道这是为了反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接下来,韦伯诠释了“资本主义精神”一词。个人理应让自己的资本增殖,只要手段合法。赚钱是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一种“天职”。为了使个人占有的资本最大化,个人应当节约时间、注重效率、讲究诚信、勤俭节约,通过理性的计算追求经济上的成功。以此,韦伯将现代理性的资本主义与以前那种冒险或投机的资本主义区分开来,资本主义精神只存在于现代理性化资本主义之中。然后,韦伯进一步论述了这种“天职观”。新教伦理认为个人应该把履行尘世事务中的责任看作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追求经济和尘世的成功不仅不违背教义,而是一种“天职”。新教通过“因信称义”的革新,使基督教冲破了修道院的藩篱,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整个西方社会在近代理性资本主义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其后的第四章,韦伯一一分析了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和浸礼会等诸新教派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伦理,比较了其各自的特点。在最后一章里,韦伯详细论证了禁欲主义是怎样促进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新教的“天职”观为现代的专业化劳动分工提供了道德依据,促进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积累,对民族生活和性格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结尾,韦伯笔锋一转,在对近代理性资本主义高度赞扬后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专家已没有精神,纵欲者也没有了心肝,但这具躯壳却在幻想着自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水准。”韦伯在冥冥之中预见到现代资本主义的过度理性化会导致心灵的空虚化,个人将被束缚于无形的枷锁之中,现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合理的。
    除了对基督教进行研究,韦伯对中国的宗教也进行了深入地考察。韦伯从未来过中国,他对中国的研究源于文献资料,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他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在本书的前四章,韦伯详细分析了中国社会基础,包括城市、军侯与神、封建俸禄制、行政管理和农业制度等方面。货币制度从贝发展到银;单一纸币本位制没有成功;中国的城市和行会没有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君侯由于治水而走向和平主义;中央君主具有卡里斯玛的大祭司地位:分封制和官僚制的统一国家;行政管理的集中化程度有限;居民需要承担徭役和捐税等公共负担;官员享受俸禄和包税制;农业制度和财政制度、军队制度和王安石的变法实验;对农民的财政保护及其对农业制度的影响;自治、法律和资本主义。随后的第五章,韦伯考察了士等级制。中国人文主义偏重礼仪与行政管理技术的特征向和平主义转化,科举制的全面推行称为世袭君主阻止官僚等级垄断的形成,儒家在国家政治占据主导地位,士的等级制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结构十分稳定,统治者借助独裁制和宦官制摆脱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束缚。接下来的第六章和第七章,韦伯深入比较了正统儒教和异端道教。儒教形成官僚制和教权政治,但缺乏自然法和形式法的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思维。儒教的本质是适应世界及其秩序,对“礼”、“孝”道德观念的推崇,重农抑商的经济信念,对职业专门化的排斥,追求“君子”理想。总而言之,其本质是和平主义的,道教“道”的意涵及神秘主义,放弃对来世的牵挂,追求今世的解脱,以长寿术求肉体不老,有着系统理性化的巫术。道教之所以延续下来,是因为儒教的目标仅仅是垄断官职俸禄而给其留下了生存空间。文章的最后一章,韦伯比较了儒教与清教。他认为这两者都是理性的,不同的是儒教追求的是理性地适应世界,清教的目的则是理性地把握世界。
    在《印度的宗教》里,韦伯比较了印度教和佛教。两者均产生于印度,却有很多不同之处。印度教信仰多神论,主要有梵天、毗湿努和湿婆三大主神。有森严的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等级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印度教信仰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主张通过禁欲苦行摆脱轮回之苦。吠陀经典被认为是所有教义的权威。佛教崇尚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主张忍耐、顺从。由于佛教教义一方面成为广大受苦难的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符号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发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纪时被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东南传人东南亚,西北传人中亚细亚,公元前一世纪由克什米尔传人中国的于阗,以后在中国不断发展。而印度教在当今印度却拥有广泛的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影响,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达八亿,所以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

感想:
1.暑假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韦伯的著作,与涂尔干相比,韦伯的书更为晦涩难懂。韦伯的知识面及其广泛,各种学科的知识信手拈来,由于对西方历史不够了解,读起来不是很顺畅,但给人的启发也比较多。在把这些书读完后,有一种满满的收获的喜悦感。
2.自己的读书效率还不是很高,时间利用不够充分,容易分心走神。开学后杂事更多,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读书效率,统筹兼顾,保持高度的专注。
3.有时候总是感觉自己的思考不够深入,可能有些急于求成吧。还是要加强思考力度,适当借鉴一下他人比较好的方法,自己多多摸索总结。



时间:2017年4月13日——2017年5月14日

阅读书目: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涂尔干
《原始分类》                            涂尔干
《道德教育》(未完)              涂尔干

一、《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这本书是涂尔干生平诸多重要著作之一,集中阐释了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思想方法。在这部书中涂尔干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应该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观察社会事实、区分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划分社会类型等实证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准则.这些内容使社会学从对象、方法和基础概念上同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划清了界限,从而使社会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并给出了社会事实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有几个特征:一是外在性,它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行为:二是强制性,它对个人意识产生或容易产生强制作用;三是集体性/社会性,它为集体中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社会事实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团体的信仰、倾向、习俗、社会潮流等。
      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并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例,证明当时的社会学研究仍然停留在观念层面。涂尔干更深入地论述了观察社会事实的基本准则的主要准则:始终如一的摆脱所有的预断;根据共同的外在特征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外在特征应该尽可能的客观。
      基于此,涂尔干区分了两类社会事实: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正常现象是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其他的则是病态现象。可以用平均类型而不是个别类型来区分事实正常与否。在这里,涂尔干归纳出三条准则:1、一个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进化的一定阶段出现的一定社会种的社会里,对于出现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来说是正常的;2、指出现象的普遍性是与所研究的社会类型种集中生活的一般条件有联系的,就可检验上述方法的结果:3、当这个事实与尚未完全完成其全部进化过程的社会种有关时,这种检验就是必不可少的。与通行的观点不同,他认为,犯罪行为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
      涂尔干认为,区分社会事实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必须区分社会种。分类方法的原则是按照社会整合程度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首先在于,以数量有限的类型代替数量无限的个体进行研究和做全面的分析。分类的作用:使我们掌握与那些事物本身不能提供的分类标准的观察联系起来的标准分类的原则: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简单环节的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来区分出各类变种。
      涂尔干首先指出了尚在使用的解释方法具有目的论性质,这两种研究具有双重性。动因及功能必须分开来研究。社会事实只能由社会事实来解释。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过程的最初起源,应该到社会内部环境的构成中去寻找,人的因素起着特别的决定性作用。社会现象的原因在社会现象的内部,社会学的解释只是确立现象的因果关系。
      比较方法和间接的实验方法是社会学的求证方法。比较的基础是同样的结果总是有同样的原因。共变法是社会学研究最好的手段。

(二)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涂尔干晚年重新体认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援引大量英国人类学家的著作资料,写就了他的第三本巨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阿隆认为,这本书“无疑是最重要、最深刻、最有独创性的著作”,同时,“也是作者的灵感表达得最清楚的一本书”。这种评价也是公认的。
      在本书一开始的导言部分,涂尔干就向读者宣告了他的研究主题:通过分析已知的最简单最原始的宗教,找出宗教的本质和起源,引导我们“理解人的宗教本性”,“展示出人性的本质的、永恒的方面”。涂尔干相信,在观察社会现象最基本形式的同时可以掌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原始宗教形式单纯而无遮掩,意识形态体系低级,智识与道德一致相似,较之现代宗教更易洞识一般宗教的本质。他对澳洲某些部落的氏族体系和图腾制度进行了描述和详细分析,得出宗教的本质在于社会的一套宗教理论。此外,涂尔干还有他的研究次题:知识范畴等人类思想形式的来源,这一部分成为公认的知识社会学的经典。在基本的论述方式上,涂尔干的一般做法是先给现象下定义,然后再一一驳斥不同于他的各种解释,最后提出他自己的观点。
      在界定宗教概念时,涂尔干主张首先摆脱所有成见,摒弃那种视宗教为对“超自然力”或神灵的信仰的错误观点。涂尔干对宗教下定义:“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接下来,涂尔干对宗教思想起源的两种解释——泛灵论和自然崇拜——的每一假设进行了详尽的驳斥。梦不能说明灵魂观念,自然崇拜不能解释事物的圣俗之分,归根到底,它们都以感觉来建构神性的观念,“使自己的解释对象失去客观实在性”,“那么宗教就相当于集体的错觉”。而涂尔干认为,如果宗教只是作为一种幻觉系统而存在了几千年,这是说不过去的。既然人和自然都不能自我神圣化,涂尔干认定可以从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中找到源于其中的实在之物。这种膜拜就是图腾制度。
        图腾信仰是与氏族组织连结在一起的。氏族是集体地由同一个名称来命名的人类群体,而用来命名氏族集体的物种就是图腾。图腾的属性表明它是划分神圣与凡俗的轴心,图腾、图腾标记以及氏族成员这三类事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神圣性。在探讨图腾信仰的起源之前,涂尔干又先批判检验了以往的学说,指出它们要么否认图腾制度的宗教特性,要么认为图腾制度导源于先前的某种膜拜形式。涂尔干认为,上面提到的三类神圣事物共享着一种共同的宗教性,它们所激起的宗教情感必然是从一个将它们都包容在内的某种共同本原衍生而来的,这种图腾的本原是一种相对于各种神秘人格来说具有逻辑优先地位的 匿名的、非人格的力,它既是物质的,又是道德的。
      在涂尔干看来,相对于教义部分,宗教的集体仪式活动可能更重要一些。宗教仪式与宗教信仰、宗教教义一样是集体意识神圣性的体现,它以一种共同的目标把人们团结在统一的社会活动中,并持续地强化人们的信仰、情感和道德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涂尔干主要分析了三类宗教仪式体系:消极膜拜、积极膜拜和禳解仪式。在他眼里,宗教尤其是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个人最初是通过宗教仪式加入集体生活的,正是通过宗教的禁忌制度,个人习得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进而适应社会生活。②宗教仪式有助于社区的整合与团结,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它是社会群体有规则地自我肯定的手段,通过定期举行的聚会,群体成员的共同信仰被重新唤起并得到巩固。③宗教仪式能够使群体的传统代代相传,一个群体的神话就是该群体共同的信仰体系,通过记忆而形成的传统体现了社会借以体现人与世界的方式,它是一种道德体系、一种宇宙论,也是一部历史。④宗教仪式具有催人振奋的作用,在个人遭遇不幸和危机的时候能够给人以精神和道德上的支持,帮助他减轻痛苦。涂尔干说:“宗教的功能就是促使我们去行动,帮助我们生活下去。通过与神的沟通,信仰者不仅能够看到非信仰者所忽视的新的真实,而且他也更加坚强了”。⑤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几乎所有的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宗教生活集中表达了整个集体生活,“宗教反映着社会的所有方面,甚至是最卑鄙无耻、最令人生厌的方面,任何东西都可以从宗教中找到”。⑥宗教意识的形成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宗教通过对神圣世界的想象和神秘教义的理解,提供了抽象思维萌发的可能性。作为这种抽象思维发展的结果,便是概念、分类乃至科学理论的产生。“思想的基本范畴,因而也包括科学的基本范畴都起源于宗教”
      涂尔干认为,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宗教不可能以人的臆想或是幻觉为对象,宗教必是某种实在的表达。这种实在之物就是社会,换句话说,宗教中人们崇拜的是变了形的社会。因而,以信仰的实质内容来界定宗教是徒劳无功的,某个具体宗教中的神圣之物只是人们宗教感情的投射而已,并且还会随着时间、地点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改变。所以,人们不必担心宗教会失去它的尊崇对象,社会总会创造出合适它的众神:人、事物,更多的是观念出来。这样,涂尔干就为宗教在不同时期的存在找到了客观实在性。阿隆认为,“涂尔干关于宗教的理论其目的在于建立信仰客体的现实性,而不承认传统宗教的精神内容。”

三、《原始分类》
      涂尔干晚年重新体认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性,援引大量英国人类学家的著作资料,写就了他的第三本巨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阿隆认为,这本书“无疑是最重要、最深刻、最有独创性的著作”,同时,“也是作者的灵感表达得最清楚的一本书”。这种评价也是公认的。
      在本书一开始的导言部分,涂尔干就向读者宣告了他的研究主题:通过分析已知的最简单最原始的宗教,找出宗教的本质和起源,引导我们“理解人的宗教本性”,“展示出人性的本质的、永恒的方面”。涂尔干相信,在观察社会现象最基本形式的同时可以掌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原始宗教形式单纯而无遮掩,意识形态体系低级,智识与道德一致相似,较之现代宗教更易洞识一般宗教的本质。他对澳洲某些部落的氏族体系和图腾制度进行了描述和详细分析,得出宗教的本质在于社会的一套宗教理论。此外,涂尔干还有他的研究次题:知识范畴等人类思想形式的来源,这一部分成为公认的知识社会学的经典。在基本的论述方式上,涂尔干的一般做法是先给现象下定义,然后再一一驳斥不同于他的各种解释,最后提出他自己的观点。
    在界定宗教概念时,涂尔干主张首先摆脱所有成见,摒弃那种视宗教为对“超自然力”或神灵的信仰的错误观点。涂尔干对宗教下定义:“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接下来,涂尔干对宗教思想起源的两种解释——泛灵论和自然崇拜——的每一假设进行了详尽的驳斥。梦不能说明灵魂观念,自然崇拜不能解释事物的圣俗之分,归根到底,它们都以感觉来建构神性的观念,“使自己的解释对象失去客观实在性”,“那么宗教就相当于集体的错觉”。而涂尔干认为,如果宗教只是作为一种幻觉系统而存在了几千年,这是说不过去的。既然人和自然都不能自我神圣化,涂尔干认定可以从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中找到源于其中的实在之物。这种膜拜就是图腾制度。
      图腾信仰是与氏族组织连结在一起的。氏族是集体地由同一个名称来命名的人类群体,而用来命名氏族集体的物种就是图腾。图腾的属性表明它是划分神圣与凡俗的轴心,图腾、图腾标记以及氏族成员这三类事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神圣性。在探讨图腾信仰的起源之前,涂尔干又先批判检验了以往的学说,指出它们要么否认图腾制度的宗教特性,要么认为图腾制度导源于先前的某种膜拜形式。涂尔干认为,上面提到的三类神圣事物共享着一种共同的宗教性,它们所激起的宗教情感必然是从一个将它们都包容在内的某种共同本原衍生而来的,这种图腾的本原是一种相对于各种神秘人格来说具有逻辑优先地位的 匿名的、非人格的力,它既是物质的,又是道德的。
      在涂尔干看来,相对于教义部分,宗教的集体仪式活动可能更重要一些。宗教仪式与宗教信仰、宗教教义一样是集体意识神圣性的体现,它以一种共同的目标把人们团结在统一的社会活动中,并持续地强化人们的信仰、情感和道德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涂尔干主要分析了三类宗教仪式体系:消极膜拜、积极膜拜和禳解仪式。在他眼里,宗教尤其是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个人最初是通过宗教仪式加入集体生活的,正是通过宗教的禁忌制度,个人习得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进而适应社会生活。②宗教仪式有助于社区的整合与团结,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它是社会群体有规则地自我肯定的手段,通过定期举行的聚会,群体成员的共同信仰被重新唤起并得到巩固。③宗教仪式能够使群体的传统代代相传,一个群体的神话就是该群体共同的信仰体系,通过记忆而形成的传统体现了社会借以体现人与世界的方式,它是一种道德体系、一种宇宙论,也是一部历史。④宗教仪式具有催人振奋的作用,在个人遭遇不幸和危机的时候能够给人以精神和道德上的支持,帮助他减轻痛苦。涂尔干说:“宗教的功能就是促使我们去行动,帮助我们生活下去。通过与神的沟通,信仰者不仅能够看到非信仰者所忽视的新的真实,而且他也更加坚强了”。⑤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几乎所有的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宗教生活集中表达了整个集体生活,“宗教反映着社会的所有方面,甚至是最卑鄙无耻、最令人生厌的方面,任何东西都可以从宗教中找到”。⑥宗教意识的形成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宗教通过对神圣世界的想象和神秘教义的理解,提供了抽象思维萌发的可能性。作为这种抽象思维发展的结果,便是概念、分类乃至科学理论的产生。“思想的基本范畴,因而也包括科学的基本范畴都起源于宗教”
      涂尔干认为,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宗教不可能以人的臆想或是幻觉为对象,宗教必是某种实在的表达。这种实在之物就是社会,换句话说,宗教中人们崇拜的是变了形的社会。因而,以信仰的实质内容来界定宗教是徒劳无功的,某个具体宗教中的神圣之物只是人们宗教感情的投射而已,并且还会随着时间、地点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改变。所以,人们不必担心宗教会失去它的尊崇对象,社会总会创造出合适它的众神:人、事物,更多的是观念出来。这样,涂尔干就为宗教在不同时期的存在找到了客观实在性。阿隆认为,“涂尔干关于宗教的理论其目的在于建立信仰客体的现实性,而不承认传统宗教的精神内容。”

读书感想:
1.本科期间虽然修了《西方社会学理论》,但这只是一本入门书,只是对西方社会学各大名家的思想作了简单的介绍,没有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此次研读涂尔干的大作,对他的实证社会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由于处理本科毕业论文及诸多毕业杂事占用了不少时间,读书的效率还不是很高。还是要合理安排,给读书挤时间。
3.看到师兄师姐和同级同学都那么优秀,感觉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对社会学的理解还是很浅薄。一定要好好读书,争取跟上他们的步伐。
[ 此贴被刘赛超在2017-11-14 14:59重新编辑 ]
Posted: 2017-05-14 13:37 | [楼 主]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保持节奏,然后踩油门,哈哈哈哈
读书,思考。
Posted: 2017-10-11 11:04 | 1 楼
王文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3-10-27
最后登录:2021-08-31

 

这么快就读完了两个大家,对马克思的总结也很好,相当不错
心无旁骛,心诚则灵
Posted: 2017-10-11 11:33 | 2 楼
夏冬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0
威望: 60 点
金钱: 600 RMB
注册时间:2016-08-26
最后登录:2019-04-07

 

果然每一级都有自己的节奏与特色!不错啊
Posted: 2017-10-11 22:32 | 3 楼
张金金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7
威望: 67 点
金钱: 67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9-05-02

 

静下来认真阅读就好,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用太着急,质变是积累出来的,认真阅读一定可以达到你期待的目标。加油咯
Posted: 2017-10-12 14:38 | 4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对资本论的总结不错,状态也不错,不过要更好呀哈哈哈哈
读书,思考。
Posted: 2017-10-17 16:47 | 5 楼
罗茜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7
威望: 77 点
金钱: 770 RMB
注册时间:2013-12-05
最后登录:2018-11-29

 

对马克思的总结十分清晰,很棒。心态和对自己的认识也很好,继续读肯定会更好!
成长总是单调且艰巨的。
Posted: 2017-10-19 00:20 | 6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谢谢师姐鼓励,还要继续努力,把数量提上来,多向师兄师姐学习。
Posted: 2017-10-20 12:39 | 7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速度有点慢,是要加速了。
Posted: 2017-10-20 12:55 | 8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谢谢师姐,是有些心急了,先踏踏实实地读好书,做好量的积累。
Posted: 2017-10-20 13:03 | 9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谢谢伟哥,速度有点慢,时间要抓紧了。
Posted: 2017-10-20 13:06 | 10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谢谢师姐鼓励,还要多向你学习。
Posted: 2017-10-20 13:07 | 11 楼
韩玉祥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1
威望: 131 点
金钱: 131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8-08-25

 

师弟状态不错,继续加油,保持火力!
Posted: 2017-11-13 23:04 | 12 楼
王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6
威望: 66 点
金钱: 66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8-07-01

 

总结的不错,保持好状态,继续努力!
Posted: 2017-11-13 23:08 | 13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Quote:
引用第1楼梁伟于2017-10-11 11:04发表的  :
保持节奏,然后踩油门,哈哈哈哈

谢谢伟哥,一起加油!
Posted: 2017-11-14 15:06 | 14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Quote:
引用第2楼王文杰于2017-10-11 11:33发表的  :
这么快就读完了两个大家,对马克思的总结也很好,相当不错

谢谢师兄鼓励!
Posted: 2017-11-14 15:09 | 15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Quote:
引用第3楼夏冬于2017-10-11 22:32发表的  :
果然每一级都有自己的节奏与特色!不错啊

还要更加努力,向师兄师姐看齐
Posted: 2017-11-14 15:10 | 16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Quote:
引用第4楼张金金于2017-10-12 14:38发表的  :
静下来认真阅读就好,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用太着急,质变是积累出来的,认真阅读一定可以达到你期待的目标。加油咯

嗯嗯,谢谢师姐。是我心急了,欲速则不达,还是要慢慢积累。
Posted: 2017-11-14 15:11 | 17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Quote:
引用第6楼罗茜于2017-10-19 00:20发表的  :
对马克思的总结十分清晰,很棒。心态和对自己的认识也很好,继续读肯定会更好!

谢谢师姐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Posted: 2017-11-14 15:12 | 18 楼
刘赛超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0
威望: 20 点
金钱: 2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6
最后登录:2019-03-14

 

Quote:
引用第5楼梁伟于2017-10-17 16:47发表的  :
对资本论的总结不错,状态也不错,不过要更好呀哈哈哈哈

谢谢,还要继续努力,向你看齐!
Posted: 2017-11-14 15:20 | 19 楼
黄垚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3-10-26
最后登录:2018-07-05

 

总结清晰,感想很深刻!全身心地投入读书,自然会有质变的时候
Posted: 2017-11-14 15:21 | 20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赛超要继续加油,更加投入,更加思考。
读书,思考。
Posted: 2017-11-14 23:30 | 21 楼
张金金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7
威望: 67 点
金钱: 67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9-05-02

 

这个月已经有很大进步咯,继续加油。以后总结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把总结书的痕迹抹除,就是尝试不要把书的内容分成哪一编,而是在你的印象里它是怎么发展的。继续加油咯,有问题多交流
Posted: 2017-11-14 23:52 | 22 楼
陈万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0
威望: 80 点
金钱: 8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5-21

 

内容总结的很详实,为我们后来者点出了重难点,期待下次的汇报
Posted: 2017-11-21 18:48 | 23 楼
罗茜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7
威望: 77 点
金钱: 770 RMB
注册时间:2013-12-05
最后登录:2018-11-29

 

师弟总结的十分细致,梳理的很棒。读书本来就是从读懂到读通的过程,一直这样保持下去就肯定能自然而然串起来啦,对你们很看好呢!一起加油!
成长总是单调且艰巨的。
Posted: 2017-12-11 22:39 | 2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74286(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7:1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