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读书报告(10.10——11.10)
本月书单: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三卷(在读)
如果说《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那么《资本论》第二卷则把重点放在资本的流通上。在第一卷里,马克思着重论述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核心,以及资本积累的两种类型。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马克思以商品的二重性为原点,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紧接着,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在第一卷里,马克思从单个资本的角度入手,按照商品到货币到资本的逻辑,阐释了剩余价值的直接生产问题,而在第二卷马克思则更进一步,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资本是怎样从生产转入流通的。
《资本论》第二卷共有三篇。第一篇是《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在前三章里,马克思分别考察了资本的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过程。货币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一般地说总是产业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产业资本家总是首先把一定的货币额预付出去购买生产要素,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最后得到增殖了的货币G′,其公式是:G-W…P…W′-G′。货币资本循环具有如下特征:①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的资本,它最醒目地表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或动机是取得剩余价值,或者说赚钱。因此,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②在这一循环中,生产阶段处于两个流通阶段之间,成为流通过程的媒介和中间环节,由此便产生了一种假象:似乎价值和剩余价值不是从生产过程产生的,而是从流通过程产生的,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所以,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的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生产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资本为起点,经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形态,再返回到生产资本。其公式为:P…W′-G′-W…P。这个循环表示生产资本职能的周期更新,表示再生产过程。在生产资本循环中,如果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它表示简单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部分或全部地转化为资本,它就表示扩大再生产,其公式变成P…W′-G′-W′…P′,它表示生产资本以更大的规模开始它的第二次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具有与货币资本循环不同的特点:①货币资本在其一次循环中,只表示一次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在一次循环中却包含着资本的再生产;②在货币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只是充当流通过程的媒介,而在生产资本循环中,总流通过程W′-G′-W发生在生产资本之间,流通表现为生产的媒介,这就揭穿了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的假象;③由于这一循环是从生产资本不断地再回到生产资本,又造成一种新的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是为生产而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循环:从商品资本开始,经过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形态,再返回到商品资本,用公式表示为W′-G′-W…P…W′(W″)。如果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终点以W′表示;如果再生产的规模扩大了,终点用W″来表示。同前两种循环形式比较,商品资本最明显的特点是:①它的起点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一定量商品,这一循环不仅包含着资本预付价值的运动,而且包含着剩余价值的运动。②这一循环表明,全部商品的消费是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它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它一方面是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表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③这一循环所呈现的是从商品资本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又会产生另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总之,如果孤立地考察以上三种循环形式,它们都各有特点又各具片面性,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再加以考察,才能全面地反映资本循环的特征。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 从理论上分别考察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在产业资本现实的连续循环中,每一种特殊的循环都是以其他的循环形式为前提,而且,一种循环形式的反复进行,也必然包含着其他循环形式的进行。实际上,每一单个产业的现实循环都同时处于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资本循环的关键在于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第四章总结了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指出总循环是资本的三种形式的现实的统一,价值增殖是循环的决定目的和动机。第五章和第六章分析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阶段完成运动的,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在流通时间内不是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因此既不生产产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流通时间,一般说来,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流通费用,包括纯粹的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纯粹的流通费用由买卖时间、簿记和货币三部分组成。
第二篇是《资本周转》,从第七章到第十七章。资本的周转次数等于周转时间的计量单位年除以一定资本的周转时间。从价值周转角度看,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种形式。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和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特点为: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特点为: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在商品销售后,将其价值一次全部收回。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马克思对重农学派、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他们的错误。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行为持续时间的差别,在资本支出一样多的时候,必定引起周转速度的差别,从而引起既定资本的预付时间的差别。劳动期间的缩短通常和在这一较短时间内预付的资本的增加联系在一起,这样预付资本的量就随着预付时间的缩短而增加。预付资本的生产时间由两个期间构成:第一个期间,资本处在劳动过程中;第二个期间,资本的存在形式——未完成的产品的形式——不是处在劳动过程中,而是受自然过程的支配。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在农业上特别显著。为了缩短周期将三圃制改为轮作制;在大部分的真正的工业部门,采矿业、运输业等等,生产是均衡地进行的,劳动时间年年相同。流通时间包括出售时间和购买时间。商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的距离,是使出售时间,从而使整个周转时间产生差别的一个经常性的原因。第十五章考察了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在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相等以及流通期间比劳动期间长且是劳动期间的简单倍数的时候,依次预付的资本没有一个游离出来;在流通期间大于劳动期间但不是其整数倍的以及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的时候,全部流动资本从第二个周转起,在每个劳动期间结束时,就有一部分不断地、周期地游离出来。由此可见,对社会总资本来说,就其流动部分而言,资本游离必然是通例,而在生产过程中依次执行职能的资本部分的单纯交替的现象必然是例外。第十七章,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额之比。接着又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周转和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第十七章论述了剩余价值流通的两种形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再赘述。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对前面两篇的概括。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也包括真正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包括全部循环。这个循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即经过一定期间不断地重新反复的过程,形成资本的周转。货币资本的作用:第一,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第二,由于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和周转期间两个组成部门——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例不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预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与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即连续进行的生产的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不同。第十九章是文献回顾,介绍了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包括重农学派、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最后两章详细论述了简单再生产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中资本的流通过程。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每一部类的资本都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从简单再生产来看,就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替换上,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如何替换上。在进行实物替换时,价值组成的各个部分也必须相应地得到补偿。只有实物上和价值上都得到替换和补偿,简单再生产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第一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就不能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去和第二部类相交换,必须有一部分转化为积累。这样剩余价值即M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M/X代表);一部分用作积累(即M-M/X)。而积累又必须按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不变资本(以ΔC代表);一部分作为追加可变资本(以ΔV代表)。由于M有一部分留作本部类的积累,不能再和第二部类去交换,所以Ⅰ(V+M)>ⅡC。同样,第二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M也必须分为M/X、ΔC、ΔV三部分,留作本部类积累的可变资本部分也不能去和第一部类相交换,所以Ⅱ(C+M-M/X)>Ⅰ(V+M/X)。这两个公式正是表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要有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这个物质基础。
①、ⅠC或Ⅰ(C+ΔC),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②、Ⅱ(V+M)或Ⅱ(V+ΔV+M/X),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③、Ⅰ(V+M)=ⅡC或Ⅰ(V+ΔV+M/X)=Ⅱ(C+ΔC),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交换而得到实现。
简单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Ⅰ(V+M)=ⅡC。
资本总公式:G—W—G 【G—W—G′ (G'=G+m)】
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感想:
1.这个月从《资本论》卷一转入卷二,本以为卷二看起来薄一些会简单一点,没想到理解起来难多了。看得很慢,花了二十多天才看完,但收获也挺大的。在看懂的基础上还是要注意效率,加快速度。
2.读的时候觉得看懂了,但总结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难。脑子里是零散的知识点,找不到很好的线索把知识点串起来。自己思考的力度还不够,逻辑性和系统性还要加强。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是要加强,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发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和相处,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