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王长军:在北张麻村的那些日子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婷不下来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86
威望: 286 点
金钱: 2860 RMB
注册时间:2012-05-06
最后登录:2015-09-08

 王长军:在北张麻村的那些日子



王长军:在北张麻村的那些日子
   
    从武汉出发,跨过长江,跨过黄河,我们一路往北,而北张麻村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或许这次旅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这注定又是一次回归之旅。在这里,我们将找寻人们关于童年的记忆,而我们也将回到我们那已经逝去的童年。或许,村中小巷依旧留有我们的脚印;或许,村民对我们的记忆宛若昨日般清新,但此刻我们已离它远去;或许,相机里那满满的照片足以承载我们关于北张麻的所有记忆,但我们深知,那并不是我们记忆的全部,有些记忆又岂是浅浅的照片可以表达;或许,笔端的文字可以补充照片的单薄吧,于是当北张麻成为回忆之时,就有了笔下的这些文字。
一、北张麻,我们来了
    真正要落笔时,我突然茫然,究竟该从何时写起呢?算了,还是从北张麻的另一端开始吧,因为那里也是我们旅途的起点。收拾好行囊,走出寝室,我们的旅途算是正式开始了。也许是我们准备得比较充分吧,我们的行囊都是鼓鼓的,当然彭婷只拎了一个小包,那叫一个自在啊。据素伟的经验,我们要坐的这列火车一般会晚点半个多小时,不过我们还是早早的就来到了火车站。而事实上,情况要比预计的糟糕,火车一反常态,晚点了一个小时零四十六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滞留于火车站的我们反而玩得很开心。我们的车票是无座,上车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点小小的期许,那就是上车后都能找个座位坐,毕竟在火车上站一夜可不是开玩笑。谁知,火车还是那样不争气,满满的车厢让我们的希望彻底破灭。无座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一种煎熬,但对于一群人来说,这只不过是另一种快乐罢了。拥挤的火车把我们逼到了一个角落,不加犹豫,我们迅速抢占了一个洗漱台。铺上报纸,坐在上面,背靠着行李,那感觉也叫一个惬意。由于空间确实狭小,我们男生就充分发扬了一下绅士风度,让女生坐着,我们站着。事实上我们运气还不错,女生们没过多久就在车门处又开辟了一块新的空间。女生们在那个小空间里,也是非常开心,时不时的里面会有歌声传出。是的,火车晚点,没有座位,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快乐如故,因为我们在一起。火车飞驰北上,窗外的景色每一秒都是新的,七名队员中只有我和素伟是北方人,其他五位也都算是第一次来北方,窗外的景色对他们来说应该更具吸引力。不过窗外的景色却被黑夜所掩,过了郑州之后,最后一抹黑色开始消散,因此大家有机会看见黄河。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们在车窗前等待一睹母亲河的风采,时机还是不太好,火车跨过黄河时,我们所能看见的也只是母亲河的一抹身影。又过了一会儿,黑夜终于散尽。我们都站到了窗前,尽情欣赏北方大地的宽广。虽然这风景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这北方的大地却总能以它貌似单调的风景一次次将我折服。又过了几个站之后,我们的终点站邢台便到了。一下火车,迎面就吹来了丝丝凉风,对于我们这些来自火炉武汉的人来说,那真的是一种惬意。出了站后,我们就抓紧买了返程火车票。买完票,已经是八点多了,正是吃饭的时间,在素伟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餐馆。大家都非常想品尝一下北方的美食,也许那家餐馆做的太不正宗或者是南北方的口味差别太大,我们满载希望而进去,却带着失望出来。尤其是那个豆腐脑,康子看了看竟没敢吃。不过,外面的煎饼果子到不失为美味,味道好极了。吃完饭,我们踏上了本次路途的最后一段路。我们来到了汽车站,本想坐个汽车应该很顺利,不料我们却为此纠结了好久。从候车厅到售票厅,再从售票厅到候车厅,然后又从候车厅到售票厅,我们反反复复折腾了好几次才终于坐上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约四十分钟左右我们便来到了我们朝思暮想的北张麻村。伴随我们踏入村庄那刻,我们的旅行结束了,“北张麻,我们来了”,而新的旅程也即将开始。
二、村庄印象
    对于北方,我是再熟悉不过了,生于北方,长于北方,北方的一切,熟悉得让我不想再费什么笔墨去描写它。因为它对我来说是那样的自然和平常,以至于让我的内心如水般的平静。但是,当我真正走入村庄后,我心中的平静被打破了,我动容了。或许是经济发展的缘故,我童年的那个村庄已离我远去,而在这里我分明又看到了我童年时那个村庄的身影。泥土路,让人走的很舒服很踏实,我们的每一步都踏在了大地真实的肌肤上,而这样的道路我已多年没有走过。虽然,遇到雨天,这样的道路会变得泥泞,甚至会出现坑坑洼洼,但是走在这样的路上你确实有一种水泥柏油路给不了你的快乐,因为走在水泥柏油路上你的脚步永远只是一个步伐,一个节奏,而走在这样的路上,你却需要不时地变换步伐和节奏,否则你将会弄得满身泥浆。雨水过后,路上还会留下水流过的痕迹,甚至还会有细细的沙土留在上面,而水泥柏油路却永远只是那副老面孔。
    走进村子,我们看到最多的树或许就是枣树。没错,就是枣树,我们所到之处基本上都能看到枣树。路旁、院子里、甚至田间地头我们都可以看到枣树的身影。枣树之多,绝对超乎我们的想象。而这个季节正是硕果挂枝头的季节,一颗颗的枣子挂满了枝头,让人不禁垂涎三尺。但不巧的是,我们来的真不是时候,这不是枣子成熟的季节,所以我们只能看着它们高挂枝头了。面对这么多的枣子,而又不能吃,我们情何以堪啊。虽然,大家的手都很矜持,但我想面对这满树的枣子,大家心里都会有邪念。最后,我们几个男生最终没能控制住自己,摘下了几个枣子,我们用我们的嘴深刻地证明了:枣子确实没有成熟。事实上,想起那些枣子我们就会怅惘,如果是枣子成熟的季节那该多好啊,我们将会吃得多么的“酣畅淋漓”。
    村子里的房子也是颇具特色,高墙、大院、规整,那是对村庄房子的真实写照。这里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十分规整,放眼整个村落,显得集中但又不失规整,这一点很具有北方村子的特点。高高的院墙,一开始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我们开始议论为什么这里的墙都这么高。小建说,这可能是与古代的匈奴有关,为了防止匈奴的袭击,古人会把墙修的比较高,现在的房子是受古代的影响。而素伟说,房子的基本规格还是类似于四合院的,所以院墙从院子里面看就是屋子的一部分,自然也随房子的整体高了。我们众说纷纭,最后也没说出一个所以然。不过,我最感兴趣的却是房顶。因为村子里的房子绝大部分都是平房,所以站在屋顶上,视野会特别开阔。当然,令我惊奇的是各家的房顶基本都是相连的,也就是说,你从这家的房顶就可以跑到其他人家的房顶,家家户户是相连相通的,这不得不让我感叹这里民风的淳朴。这里除了房子是整齐划一的之外,每家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土地神。几乎每一家,我们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睹墙,这堵墙叫做迎宾墙。在墙的中下部的正中央都会有一个神龛,而神龛里供奉的正是土地神。看来,土地爷在这里的影响可是不小啊。
三、风土人情
    访谈中我们曾多次问到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地方有没有什么特殊的风俗或者习俗?”很多人直接给了我们否定的回答。虽然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们深知这个问题绝非他们 回答的那么简单。多天的生活和观察后,对于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我们也是有了颇多的感想。
    都说南北方的饮食有很大差别,这话真的不假。第一天,我们就长了见识。盛饭的碗,虽比南方的大一点,但是那做饭用的锅和盛饭用的盆子却足以让南方的孩子们震惊。我们的食物毫无疑问是以面食为主了,早上吃馒头喝粥,中午依然以馒头为主,下午则会是面条或者还是馒头。当然素伟的家人对我们照顾很周到,每顿饭都会为我们炒几个菜,虽然饭菜味道略显清淡,但是也绝对可以称得上丰盛。每顿我们都吃得很饱,小建同学也不禁感言:“难怪北方人长得高长得壮,都是这样吃出来的”。我也是明显感觉到,这几天我又胖了不少,而女生们也更是感慨减肥计划又要泡汤了。这其中最令我们称赞的莫过于那小米粥了,小米加上南瓜(貌似是倭瓜)再加上花生米熬成一锅粥,浓稠适宜,其色淡雅,其味清香,至今仍让人回味,所以每次有小米粥的时候,我都要吃上两到三碗。这里的玉米也是让我们难以忘怀,那金灿灿的颜色和玉米独有的香味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种诱惑。还有那面条和馒头也是颇具特色,让大家赞不绝口。
    说到这里的人,大家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淳朴。在来之前,我们心中都有小小的担心,担心村里人会不接受我们的采访,排斥我们。但事实上,我们的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基本上所有我们预设的采访对象都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而且也相当热情,一进门,他们就会赶紧招呼我们去坐。访谈中间,他们也是有什么说什么,更有甚者晓岩的妈妈告诉了陈康家里还有多少存款。所以基本上我们的访谈进行得都还是比较顺利和成功的,如果说有比较失败的访谈,那大多是我们的准备工作不到位,某些问题没设计好。当然,采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村民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大都比较内敛,特别是小孩子都还有点羞涩。这让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打麻将的四个小女孩,开始我们找她们的时候,她们总是不住地笑而很少与我们交流,后来我们跟她们约好之后,她们由于想改地点,想跟我们说又不敢直接说,跟在我们后面,看我们一眼,当我们看见她们后她们又立马消失在墙后。在生活上呢,这些淳朴的村民大都是比较节俭的,难怪那个四川来的婆婆会说这里的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是我想生活上他们虽然比较节俭,但是精神上他们应该是比较富足的。首先,村子里的村民关系应该是还不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们观察那群小孩子捉蝎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群小孩子基本上可以随便进出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大家也丝毫没有什么戒心。其次,每到晚上大家都会聚在街头巷口聊天,而这种情形在城市则是比较少见的。是的,这种淳朴有的时候真的让人感动,市场经济的今天到处都弥漫着权与钱的气息,利益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和,能遇到这么淳朴人,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关于这里的人呢,还有一点要补充,就是在我们采访期间,发现村里老人和孩子比较多,而二三十岁的男子则比较少。其实不用问我们也可以明白这是为什么,肯定是出去打工了。当然,打工现象也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现象,尤其是近些年外出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见市场经济的大潮流到哪里,哪里就会有市场经济的“时尚”,小小村庄也在时代的潮流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不过,有个有趣的现象是这里外出打工的人大部分做着同样的工作——焊工。而且焊工的影响力也是不小,我们问村长:“村里人出去打工一般做什么工作啊?”村长直接回答:“焊工。”后来我们又问一个小孩子:“你将来想不想读大学啊?”他说:“不想。”“那你想做什么?”我们接着问。他直接回答:“焊工。”可见焊工在这里的影响之大啊。
    同样让我们难以忘记的还有一点就是这个村子里很多人都不爱穿衣服。我们的那句“大的半裸,小的全裸”可以说是一个真实写照(当然这句话里的对象都是男性)。不过这里很多小女孩也是经常不穿上衣,可见这里不穿衣服“已成风”了。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至于为什么他们都不爱穿衣服,管他呢,我们何必凡是都问个为什么呢,况且很多东西都是无因无果的,或许那也是一种民风吧。
四、采访中的那点事
    这次调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访谈。访谈中呢,也有颇多的趣事和收获。北张麻村庄虽小,但是故事不少,我们听了不少故事,也见了不少人,有8岁就会开拖拉机的,有从小就能唱戏的,有无限缅怀毛时代的,有热情拥护改革开放的,还有信奉“毛泽东教”的„8222 .而这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次调查过程中最让男同胞们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那次“艳遇”了。那天,我们看到一群小孩子在巷子里打闹,出于好奇或者说我们凭着我们“社会学的直觉”吧,我们就过去观察。后来走近时,发现那个小孩家里有竟然有四个十几岁大的女孩在打麻将。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这家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女孩后面还站着一位小美女。很白的皮肤,黑黑的眼珠,还有那撅起的小嘴,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天生丽质。妙笔丹青,何必何必,她的美何须修饰,她的美岂是笔墨可以展现。这也绝对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遇到这种美,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讶。这种美是那样的单纯,绝对不会让人产生任何邪念。后来女生们来了,女生的反应也是——美。这时,也不知是谁脱口而出一句“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是啊,这一句真是道出了男生们的心里话啊,回去的路上我们也是一路感慨。都说“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一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觉得世界上缺少的就是真正的美(尤其是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识别美的眼睛。真的美,一定会在你看它第一眼的时候就触动你的心灵。真的美应该是心灵的触动而非视觉的冲击。而那个小女孩的美,正是一种洁净的美,一种真正的美。
    在我们来北张麻之前,素伟跟我们说,这里的方言我们基本都能听得懂,方言问题我们不用担心。可是,真正开始调查时,我们发现语言方面还是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我嘛,做为一个北方人,这里的话基本上能听个八九不离十。而其他几位同学就没那么好办了。有一次,素伟、小红和我在素伟家里访谈一个中年人。素伟聊得很投机,我嘛,基本听得懂,也会时不时插几句。而小红同学可就惨了,也许那个人的方言太地道了吧,很多话小红根本听不懂。以至于,我和素伟在一起笑的时候,小红却一脸尴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笑。方言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小小的困难,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乐趣。茶余饭后,我们会时不时地学说几句北张麻话,学说北张麻话中间我们闹了不少的笑话,因为那似像非像的北张麻话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到最后,我们达到了时不时地就会在普通话里夹几句北张麻话的地步。
    这次调查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大家童年玩的游戏,然而大部分游戏我们也只能是听别人说一说。当然,这次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几个男生和村里的几个小孩子成了好朋友,他们同意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捉蝎子,因此我们有了观察他们捉蝎子的机会。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老二的家门口,老二也与我们如期相约。抓蝎子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充满危险的活动。你可能没捉过蝎子,甚至也没见过蝎子,但听说过蝎子的人都会知道蝎子会蜇人。而捉蝎子首先要具备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工具,这些工具包括蝎子灯、镊子以及一个装蝎子的瓶子。这个蝎子灯不可不谓神奇啊,这种灯有点像煤矿工人头上带的矿灯。但有两种灯光,一种是和一般手电筒一样的灯光,还有一种是紫光,捉蝎子要的就是这种紫光。因为蝎子在这种灯光的照射下会通体发亮,所以用这种灯去找蝎子会比较容易发现蝎子。镊子呢,不用说了,就是为了抓蝎子嘛。准备好后,我们就出发了。我们跟着小孩子满村子找蝎子,这时那些小孩子都成了“老大”,而我们却像“拖油瓶”一样在后面当“跟班的”。蝎子白天一般会钻在墙缝里、乱石堆里。晚上,一般会爬出来“散散步,透透气”。所以晚上是捉蝎子的大好时机,我们只需在墙壁上、乱石推里、杂物堆里照一照就可以了。当然,这也是考验一个人眼力的时候。真正捉蝎子时,却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不但抓不到蝎子,反而可能被蝎子蛰到。这些小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个个都是抓蝎子的老手,个个都有一双犀利的眼睛。一般一个晚上,他们每人至少都能抓二十多只。我们仨虽然都是大学生,而且来自社会学系,个个具有社会学的视野与想象力,但捉蝎子还真不行。康子还凑合,还抓到了几只,但是还是有好几只就在康子的眼皮底下溜走了。我呢,我敢生吃蝎子,但是捉蝎子还真不行,没办法,手太笨。在一个石堆旁我一个回眸就看到了一只“死胖死胖”的蝎子,心想这下可要赚了。但是就是在下手的刹那,蝎子又溜回了石缝。哎呀,当时那个心情啊,还有面子啊(当时可是在一群小孩子面前),情何以堪!不过,我还是赶紧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安慰了一下受了打击的心灵——我是来观察的嘛,仅仅“打酱油”而已。总的来说,那天玩得还是挺开心的,他们收获了蝎子,我们则收获了一次捉蝎子的经历。
五、我们这一帮人
    要说我们这次调查什么时候最快乐,那肯定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了。我们一行七人,四女三男,来自祖国五个省,胖瘦、身高、性格均不太一样,真可谓各具特色。当然,我们的这种各具特色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矛盾,反而我们相处得是相当的和谐。说到和谐啊,最和谐二人莫过于小建同学和小园同学了。平时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就说说饭桌上吧,每当遇到青椒炒肉这盘菜时,他们便会“你吃青椒,我吃肉”,那是相当的和谐啊。而照相时,他们两个站在一起也最好看,最和谐,一句话“很有感觉”。他们两个呢,也都特别有才。小园呢,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她的成绩,那真叫一个好啊,让我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小建同学也更是才华横溢,据他自己讲啊,他懂得多国语言,比如日语、德语、法语等等(当然,每种语言会说多少句,那啥,我就不说了)。而最让我们见识他才华的时候还得从素伟箱子上的那把锁说起。一天下午,素伟箱子上的锁突然打不开了,几个女生费了好大的劲也没能把锁打开。素伟都有了砸锁的打算,后来还是不抱希望的向我们男生求助。小建说让我来试试,并要来了手电筒、纸、笔等工具,貌似十分专业。小建拿着手电筒在锁上面照来照去,不一会儿写下一个数字,不一会儿写下一个数字。最后写出一串数字,然后拿着笔在旁边算了半天。旁边的我们非常好奇,这是搞什么名堂啊,管用吗?不一会,小建算完了,然后说:“密码是*****。”我们将信将疑,然后素伟试了一下。奇迹出现了,锁果然被打开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震惊了。简直是神了,我们当即让小建给我们讲这时什么原理。接着小建回忆了他那段关于锁的往事,然后给我们细细讲了原理,原来开锁是如此神奇的一件事情。
这次调查呢,我们除了调查的收获之外,我们还意外收获了一本《大狗诗集》。那天下午,采访归来,走到巷口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大黑狗。康子突然诗性大发,张口吟诵到:“大狗啊,大狗,你走过了巷口,也走过了我的心头”,你还别说这句话还真有点朦胧派的感觉。接着在吃饭时,大家又冒出了几句经典话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些话都被我们队的另一才女彭婷同学听到了。到底是才女啊,彭婷突发灵感说,我们何不搞个诗集呢。诗集叫什么名字呢?我们还是从大狗身上找到了灵感,于是我们便给我们的诗集取名《大狗诗集》,这个名字呢也颇具乡土派的气息,也非常适合我们。随后的几天里,每当我们有谁一语惊人,这句话便会被彭婷同学收入我们的《大狗诗集》。就这样,我们的《大狗诗集》由少变多,由薄变厚。
    我们是一个团队,但是我们却一直没有一个队伍的名称。其实,一开始我们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多次提到过这个问题。但讨论到最后,总难得出一个圆满的结果。于是,这个问题就被我们暂时搁置了,起名字嘛,很多时候靠的是缘分。在我们的调查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苦等的缘分终于来了。那天,素伟给我们介绍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提到了“黄疯”这个词。这个词在当地呢,就是指那些比较疯、活泼爱动、不太守规矩的人。听到这个词,大家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分明就是说我们嘛。我们这群人呢,在这调查期间可是活泼的很,偶尔也会“疯癫”一下。好,就它了,于是我们就采用了“黄疯”二字,将我们的队伍起名为“黄疯大队”。
    我们黄疯大队呢,刚才已经说过了,有七位“黄疯”。队长是王素伟,绝对是我们这次调查的主力“黄疯”。我们这次调查的地点就选在了他们村,她也因此肩负了更多的任务。我们的食宿都是她安排的,而我们的调查对象也大都是她找的。甚至,她还得在调查中充当翻译的角色。可以说,没有她,我们的调查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她工作认真负责,那是没得说,她最吸引人的或许还是她的性格,她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朴素却不失大方,她骨子里有一种“侠”的精神,颇具家国情怀。还有三位女“黄疯”分别是范久红、彭婷、郑晓园。彭婷和郑晓园呢,刚才已经简单介绍过了。他们都是才女,学习成绩那叫一个顶呱呱啊。在我们整个调查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理论上的指导,无数次将我们从调查的迷茫中解救出来。平时呢,她们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安静、温和与内敛。她们的气质绝对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源自口中,课堂上听了她们的发言就知道,她们绝对是饱读诗书的人,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这应该是她们的真实写照。但是,和她们真正交流之后,才发现她们安静却不失活泼,稳重却不失风趣,原来她们可供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那令我望尘莫及的才华啊。而和她们的每一次交流总能打破原先她们留给我的印象,就拿彭婷来说吧,她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她那骄人的成绩和那饱读诗书的气质,因此我认为她应该比较适合做学术或者说与学术有关的工作,但她却给我们说她不会去读研不会去做学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就可以,这着实让我们吃惊啊。范久红呢,我们是同班同学,自认为对她是相当的熟悉。在感觉上来看呢,她应该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但饭后闲聊中她却一再强调自己的脾气不好。也不知道她是在吓唬谁还是确实如此,反正我是不太敢相信。不过她也是一位非常有才的女生,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的讨论陷入困局,而她最后的发言让我猛然间明白了好多问题,给了我不少的启发和思考。总之,真正和她们在一起后,我才看到了她们所没展现出的一面,而她们在我们的心中的形象也因为这次调查而变得更加丰满。三位男“黄疯”呢,分别是陈康、郑普建和我。小建,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懂多国语言,又有开锁绝技,绝对是传说中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康子呢,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是一个寝室的,我们床挨着床,他左我右。康子平时是一个比较随意的人,和熟人在一起会玩得特别开,这次调查中间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欢乐。而工作中呢,康子还是一个挺认真负责的人,访谈时问起问题来绝对是“一本正经”。而且小孩子也喜欢他,小孩子见到他之后个个欢快得不得了,而康子也对一个叫石河川的小孩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并专门为他留了联系方式,以在以后能够帮助他。此外呢,康子或许还是我们这次调查中唯一一个写日记的,每当晚上回到我们的房间时,康子就会拿出他那宝贝的本子开始写日记,每每写到深夜而不倦怠。至于我呢,本次除了调查之外的工作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掌管我们这个调查队的财务。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是也马虎不得。还好以前有过掌管团学联财务的经验,所以这点账目对我来说问题不大。我这个人呢,没有什么才华,不过还算本分,交给我的任务我基本上都能够完成。虽然我长得瘦,不过我确实挺能吃的,在火车上的时候,我把大家的面包基本吃了一遍。其实呢,我当时也不是饿,就是无聊,无聊呢,我就喜欢吃东西。还好,大家尤其是女“黄疯”们对我都比较体谅,貌似我吃了她们的面包她们都还挺开心。
    我们就是这么一支队伍,我们很开心,因为我们在一起。
六、北张麻,我们走了
    临走的前一天,我们又碰到了老大、老二那帮小孩子,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就要走了。老二直接问了一句:“你们还会来嘛?”康子说:“我们一走可能就不会回来了。”听到这话,孩子们的脸上掠过一丝失落。我们不清楚,一群八九十来岁的孩子理不理解什么是离别或者说我们不知道他们眼中的离别是什么样子的,但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是:他们舍不得我们走。早上因为我们还要采访,于是让他们都回去了,但是下午的时候他们又来了两次,甚至到了晚上,他们又来了一次。最后那天晚上,我们和小孩子们走到小卖部时,他们进去买东西吃,我也不自主地就走了进去,然后说:“你们吃什么,我们给你们买。”孩子们有些欣喜,当然也有些不解和不好意思,最后孩子们指了指鸡腿,但这时他们又突然非常不好意思。我明白,因为鸡腿比较贵,他们想吃但又担心贵。没有犹豫,我们给他们买了鸡腿,因为我们太爱这群孩子了。这时,老二的又一句话让我感动,他说:“你们的钱够不够啊,钱不够怎么回去啊。”或许一个成年人对我说,我会没有一点感觉,但一个孩子说出这话,怎能不让人动容,多么淳朴和纯真的一句话啊。这一幕幕,一次次地让我感动,而这也加剧了我对北张麻的留恋。但时间却并没有容许我的留恋,我们还是来到了那个离别的清晨。至今我们仍能清晰的记得,我们刚到达村庄时的“招摇”,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逢人就打招呼并说我们来了。而如今我们却要对它说再见,六点多钟的北张麻或许还在睡梦中吧,街上看不到一个行人,只是偶尔会从某家的院子里传出几声狗叫,而往日的巷口也无大狗的身影。昨夜大雨,今天的路还有些许泥泞,收拾好行李,我们静悄悄地走出了村子,不忍打搅睡梦中的北张麻。北张麻,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吧,而我们终究只是你的过客。或许多年后,有人能忆起,那年村里来了一批大学生,或许很多人对我们不曾有过记忆,但我们对北张麻的记忆却会永驻心头,因为那年夏天,我们曾经来过。在最后一次领略素伟家人的热情大方之后,我们踏上了归途。汽车南下,北张麻,我们将离你远去,纵使我们万般不舍,最后道一句:“北张麻,我们走了”
后记:
    离开北张麻已有数月,然那些在北张麻的日子,却会时常浮现在眼前,让人难以忘怀!是什么让这段记忆如此入骨,是什么让这段记忆如此铭心?是的,这段日子的确普普通通,然而它之于我们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段日子如溪水般从我们生命中淌过,虽无波澜,但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甘洌与清澈。是的,它之于我们就是夏日中的一泓清泉,让我们浮躁的情绪变得宁静,让我们骛远的心回归现实,让我们从普通生活中寻求关于人与社会的真理。写满采访记录的笔记本、四百余张照片、数万字的调查报告,我们还需要什么?是的,这些就够了,这足以承载我们关于北张麻的所有记忆,这就是我们真正的收获。如果说这段日子还留给了我们什么,我想那应该是我们一行七人的同学情谊,我感谢那段日子,因为是它让我们从同学变成了真正的朋友,是它让我们从朋友变成了知己。
没有理论的深度,没有豪言与壮语,简单的文字,朴实的语言,我想做的仅仅是留住那段记忆!谨以此文纪念我们在北张麻村的那六个日日夜夜!
三农中国 http://www.snzg.cn


读书,不婷下来~
Posted: 2012-09-20 23:1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0年调查趣事

Total 0.135803(s) query 3, Time now is:09-16 14:0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