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读书汇报
读书书目:《吾曹不出 如苍生何》 梁漱溟
《朝话》 梁漱溟
关于《吾曹不出 如苍生何》
这是梁漱溟晚年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的对话实录。虽然全书是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但在我看来却十分有意思,让我也看的十分过瘾。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读完后的感受。
首先呢,我觉得这是记录了梁漱溟与社会各界名流的交往,在20世纪初期,但记录的都是些鲜为人的趣闻轶事,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了这些相对我们而言叫遥远的名流的另一面,同时呢,从他们的交往中,又让我们感受了梁漱溟在面对国难时,那种尽自己一切力量为苍生奔走的情怀,对他很是敬佩。
其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直言不讳,不为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书中有一节有讲到人家都蛮巴结当时的红人阎锡山,但梁漱溟就是不,还敢于在公开场合说相对立的话,而在后来阎锡山执意要开战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辞职,让我们看到了正直的他。
再者,在他回北京的途中,他看到军阀交战,民不聊生,他表现出来的那种哀痛,以及呼吁国共停战的一系列做法,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系苍生的他。
让我们更加了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事件,就像今晚的读书会一样,很多以前只是知道名字的人物,在某一天里,终于通过某本书了解到了他的相关事件,很是满足,也对那段历史更加的了解。
关于《朝话》
这本书虽然很薄,但我却真的足足看了一个月的时间,也许是因为我还真的只是个在入门与不入门之间徘徊的阶段,所以对这些东西的理解都只停留在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就像读书会成员说的那样,这些字拆开看,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不理解了,我想这本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认为朝话是一本价值观方面的书籍,在每一个短小精悍的散文背后都有那么一个两个深刻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挖掘,而我们要读的就是这种书本之外的理解,用我们自己的思维去构建去阐述。读朝话就好像是在读一本关于人生的书籍,它谈到的很多方面,如生活态度、交友、诚信、择业、勇气、信念、合作、成败、生命、罪恶、道德、艺术……都是对人生的一种参考。
我记得有一节讲到中国民族的力量。有讲到战争的问题,论起成败,谈到中国,讲到中国不像国家,反而更像一个社会,一个文化体。我想谈谈自己对此的理解,中国的确是一个民族性气息浓厚的国家或者说社会,一定意义上而言,靠的并不是强硬的法律制定,更多的是民族,文化,信仰等文化气息因素,中国社会时常出现的斗争斗殴事件,大多都是民族问题,宗族问题,而同学之间,班与班,校与校,这些靠的都是一个可以凝聚的凝结。人们常说的那团结力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一旦中国民族力量的分界线不再是小团体,而是整个华夏民族之时,那这个民族力量的潜力定会无穷尽。
题话外:真心不好意思,隔了这么久才发读书报告,暑期和老师下乡去调研一直没时间看书,回到学校后又进入大二了,忙着迎新和参加运动会各种各样的活动一直耽搁着,今天刚刚结束运动会然后晚上就开了读书会来给大家加油打气。或许是离开华科那种读书氛围太久了没有了当时那种信誓旦旦的激情了,也或许是进入大二,专业学习变得忙碌起来,不过再怎么说都是借口,今晚的读书会,胡老师说他蛮失望的,其实大家都蛮惭愧的,因为确实最近怠慢了许多,不过我相信经过今晚的读书会大家的状态一定会慢慢调整过来的,加油!!!
五月读书书单:《文化苦旅》余秋雨、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关于《文化苦旅》
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我记得第一次读它是高一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读的,记得当时读的时候被每篇散文的优美文字所折服,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想学习如何把叙事型的文章写的那么生动,可惜还是没有学会。而重读它是因为开始认真读书时完全没有把握将经典社会学著作拿下,于是按着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重读它,让自己有了许多不同与以前的理解。
仿佛在每次读其中的任意一篇文章时,可以自由的将自己置身于每个故事之中,去感受,去揣摩每个故事中主人翁的情感,有时窃喜,有时难过,有时悲凉,有时无奈,似乎经历的是无数次的旅行,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将我罩住,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诚然,我不是余教授,没有他那么丰富的阅历,更没有办法用此刻自己的理解能力去解释他的感触。那天读书会上,胡宜老师说,看余秋雨的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他如何将历史事件用很感染,很吸引人的语句记录下来。我想的确是这样的,在我认认真真的读完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背上行囊,好好的将这些地方走一遍,用文章中的心情去感悟,用自己人生的经历去理解,形成自己的文化苦旅。
关于《中国文化要义》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在华科学习时听取各位学长学姐的读书汇报时,听到梁漱溟这个熟悉的名字,于是就特别听了他们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读书感受,这比那些西方的作者更让自己没那么大的压力,于是就选择了它。但我却没想到咱们学校图书馆里只有一本这个书,还是繁体字版本的,这无疑是要了我的命啊,好歹自己坚持看完了。
在读书会上,我没有很具体的讲这本书的内容,是真的觉得自己这次只是将这本书翻完了而并不是理解了。对于书中的某些章节,我大致上理解了,我个人认为关于中国的家庭观念如此重要是因为中国社会这样几千年的传统流传下来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中国人十分注重家庭的概念,中国人遵从周礼,并以此为行为准则,坚持无宗教主义论调。而西方重个人主义,重社会集体主义,将基督教作为文化的中心,这些都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而因此文化上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居然有点谈不下去了,不知道该怎样理顺自己的思路,依然有点迷茫,也许的确应该学学左雯敏学长那样,有时间再好好返回去重新读读这本书,真正理解下。
从华科回来后,大家一直都在坚持,从我们5人的小团队发展成现在的20多人,我们都很欣慰。而在这个月,最大的收获就是着手和其他几位同学办这个读书会,老师的支持,同学的付出,大家齐心协力的在做同一件事,而且在我看来真的很不错。每天和大伙一块儿晨读,一块儿上图书馆,月底再一块儿上社工实验室进行读书交流,讨论一些读书过程中的疑惑和对一些同学的读书提出建议。在收获读书的乐趣的同时,更收获了这么多热爱读书的同学的友谊。看着这个读书会一天天的壮大,很开心,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下去的动力。就像廖玉姣说的那样,在大一快结束的时候知道了有这样一种生活叫集体读书,这样的一个群体,这样的一种状态,这样的一份友谊,真的很好,希望明白的还不会太晚。的确,我只想说,继续坚持,加油!
明天我们学院又要有一批同学前往华科学习了,我们都很开心,更加希望他们学习回来后为我们的读书会注入新的活力!
[ 此贴被甘澜在2012-11-03 23:4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