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汤诚安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汤诚安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5-08-10
最后登录:2025-08-26

 汤诚安的读书报告

书单:《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自杀论》

作息与锻炼:
由于天气比较极端,或台风来袭或特别闷热,不太适合户外运动。大部分的运动都转移到了室内,主要进行全身拉伸、俯卧撑等运动,偶尔用哑铃做一些基础的力量练习 保持身体的状态和精力。整体的作息相对规律,尽量保证早睡早起,即使有事情耽误也尽快调整好,保证读书时间。

读书报告: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韦伯这本书的主题是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的理性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韦伯认为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宗教精神具有其独立自发的影响力,而中国没有诞生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特殊的宗教伦理精神。
韦伯的思考也不止于宗教,他在书中用了极大的篇幅在讨论传统中国的货币发展、国家制度、行政体制、法律等等其他社会因素,审视传统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结构与特性。韦伯指出中国很长时间都缺乏一个稳定、合适的货币系统,来满足税收、商品流通的需要,进一步影响了行政和农业制度,也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城市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中国的城市发展得十分兴盛,却没有产生资本主义,韦伯认为中国的城市缺乏西方的那种政治、军事上的自主性,也缺乏作为共同体的的意识和统一性,并且氏族的纽带从未断绝,城市的居民与其存在于农村的氏族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氏族限制了市场的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奠基于私人性的氏族关系上,阻碍了经济理性的发展。
在国家层面,传统中国是一个家产制的国家和社会,长期维持一种高度稳定和平的局面,统治疆域的广大、不发达的交通使得权力难以完全集中于中央,中央下派的官员对地方事物难以管理得事事周全,建立起的官僚体系难以起到精确而统一的作用,并处于其中官员的身份所属模糊,官员的任期、避籍特点使其难以真正管理到地方事务,地方大员的权力过大,影响国家的运行效率和权威。这在财政方面就有所体现,官吏的私人收入与官职的行政收入混为一体,而在中央长期的税制改革中,最终确定下来的是固定组税额。这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包税制,中央只在意结果而不在意过程。这给了地方官吏以极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而这种自由发挥与行政、经济的理性背道而驰。家产制国家里缺乏理性的经济的利得而多为政治性掠夺,在家产制的社会里而言,并没有绝对的、形式上的自由与私有,而是追求实质上的公道,因此也没有发展出像样的司法阶层。法律的决断由家父长来实行,并且这样的决断,会根据当事人的身份和事情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是一成不变。而这种形式上的缺失和不一致性,恰恰与资本主义的要求相抵触,资本主义对于此种不稳定的政策极其敏感,理性的产业资本主义难以立足。此外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没有海外殖民地也使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竞争动力不足。
韦伯首先通过士人阶层及其儒家学说进行考察。不同于欧洲或其他地区的僧侣教育,看重血缘和财富,传统中国里的社会地位是受由科举教育所决定的做官资格的影响,人文教养是个人在社会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了科举考试,就可以在官僚体系中有一官半职。但是这种官僚体系缺乏自主性和内生性变革的力量。在儒教经典神圣性的强调下,科举考生都沉浸在典籍之中,缺少专业化、理性化的训练。
儒教在自然科学上成就很少,但关注于纯粹的古物研究和实用事物,对巫术和未来的神迹都毫无兴趣,强调遵守礼仪,克制自身不合理的欲望和热情,做到自省和审慎,强调孝——这样一种恭顺关系,以此来融入到当下的社会。儒教在经济上极其保守,只赞赏因官职俸禄而得到的收入,而鄙视通过其他商业途径获得的财富和与之相应的职业,虽然儒教不否认财富对道德完善的作用,但认定财富不可靠,并认为这些会动摇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导致奉行儒教的官吏缺乏专业化的功能,而且轻视能以专业技术盈利的专家的地位。以上种种都使中国社会的官方心态排斥了在经济上以追求利得为目的的行为,强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韦伯在对道教的考察上指出道教与儒教都是立足于“道”这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观念而成的,但道教更强调“出世”的取向,由于其超脱世俗、追求自我修炼和精神上的满足,使它难以扭转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道教的巫术影响下,强大的巫师势力与哲学观念使具有近代西方那种理性的经济与技术难以存在。道教也无法推动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韦伯在此书中阐述了深受政治与经济影响的中国人的心态是如何强烈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中国没有塑造出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社会环境。

《自杀论》
涂尔干在书的导论中对自杀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与辨析: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死亡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者间接引起的死亡。这里所说的自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自己杀了自己,它的前提和核心就是会预想到死亡的结果,就像其他动物出于本能的某种情绪发泄而导致的死亡就不能称之为自杀,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死亡的到来。人们通过某种直接的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自杀,但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并不直接导致自己的死亡,但这些行动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区别。以上的这些让自杀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一个可研究的社会行为。
社会学所研究的自杀不倾向于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是个人的因素导致的角度考虑,而是把一个特定社会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做一个整体来考虑。换而言之,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不是只聚焦在个人方面,而是把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把众多的自杀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社会性是这种自杀的主要性质,涂尔干利用统计学得来的自杀率来考察某个社会具有的某种明确的自杀倾向。
涂尔干先是思考了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疾病、种族、遗传等先天因素、自然因素等对自杀的影响。他分析了欧洲各地的大量自杀数据,从原有的一些假说出发,去思考影响自杀的原因,但这些假说并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里的自杀倾向,并且种种矛盾都把影响因素指向了社会原因。
涂尔干把受社会因素影响的自杀分类为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失范自杀。在利己主义自杀和利他主义自杀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社会整合。一个社会群体的内部整合状况会影响到群体内部成员的自杀情况,进而影响整体的自杀倾向。利己主义自杀的人过于个体化、个性化,他与集体社会的纽带已经松弛,他会缺乏一个超越他个人和生命的目标,个人容易陷入长期的忧郁,否认生命的意义,进而选择自杀。在社会整合强的群体中,个体的自杀倾向就会少很多。在这样的群体中,人们会感受到更高的集体目标和更大的利益,让自己的生命与群体联系到一起,分享集体的力量,支撑着自己不再轻易地放弃生命。例如新教比起天主教更强调个人的和自由思考,新教徒的个体化更强,更有自杀倾向:而天主教更加传统,除了机器的礼仪,更力求支配教徒的意识,让其服从于整体的意识,且在天主教不占优势的地区需要它的教徒更加紧密团结起来,对抗外界的压力,因而天主教徒有着更强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整合,他们的自杀倾向也更小,犹太教更是同理。在这里宗教的不同只是表象,不同宗教所塑造的社会氛围、集体意识才是本质,在天主教残留最多的英国国家虽然是新教,但英国的自杀人数却非常少。家庭、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都会起到同样的效果,把人们聚集在更大的目标下,产生了整合程度更高的群体,抑制了人们的自杀倾向。利他主义自杀的人认为集体的、社会的某种东西比他的生命更重要、更高尚。如臣仆追随君主而死,年老的人选择死亡。这种自杀是像社会加于个体的义务,一些宗教里也存在强烈的自杀倾向,教徒被他的宗教群体和环境教导不用留恋生命的美德、高于生命的教义追求,在这里个体的生命变得不再重要。第三种失范自杀则指人们在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打破了集体的秩序和社会的平衡的情况下会更容易选择自杀。人的本性欲望是难以完全满足的,需要有力的社会规制来约束,让人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而社会的巨大转变(无论这种转变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是令人贫穷的还是富裕的),都会打破原有的社会规制,新的规制难以马上建立起来,人们的欲望在此时也变得更强烈且不受约束,但是人们的这些要求是难以满足的,需求与现实的斗争变得更加激烈和痛苦,让人感到不安,此时人们和生命的联系随时都可能被拉断。这也是为什么贫穷的社会似乎对自杀的免疫力更高,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需求和约束更能保持平衡,尽管是低水平的平衡;而富裕的社会和阶层的自杀倾向更强,因为他们的欲望更容易受到激发而扩大,与社会规制失衡,更容易处于失范的状态。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自杀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自杀不仅仅只是个体的行为,它也是社会特征的一种表达,看似是个人的独立决定,却深刻反映着社会发展。失范自杀的提出更是解释了自杀不只是贫穷、走投无路的结果,富裕阶层的高自杀现象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人们难以忍受秩序的缺失和内心欲望的失衡。自杀增加并不是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必然产物,自杀是一种普遍且正常的社会现象,而文明社会里自杀增加的根源很可能是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来的一种病理性状态,病态的社会变化会带来自杀率的升高。想要预防自杀,道义上的惩罚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教育、政治团体、宗教团体、家庭能带来有益的作用。涂尔干还对由同类劳动者和合作者联合起来的职业团体抱有极大的信心,这种团体让其中的人们拥有丰富的共同生活和情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集体人格·,并且能够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影响着人们,减少自杀。除自杀之外,这本书更是展示了实证主义研究的力量,提出假设,运用统计数据的分析与比较、逻辑论证,让看似难以具体化的社会现象有了可客观研究的基础。
Posted: 2025-08-26 11:0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252972(s) query 3, Time now is:08-30 07:2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