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看了四本专业书。分别是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社会研究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和《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六月开始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接下来我按照“秩序”这一关键词梳理涂尔干的“职业团体”思想。
《自杀论》涂尔干关心的是社会团结问题,也就是秩序问题。他给自杀下了明确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接着对普遍认为的自杀原因先进行证伪:如气候,地理位置。最后根据数据比较分析,按照社会整合程度划分了自杀类型,首先是社会整合过低,个人脱离社会导致的利己型自杀;二是由于社会整合度过高的,个人被过分纳入集体生活导致的利他性自杀;三是认为是社会动荡或社会失范导致的失范型自杀;四是宿命型自杀。最后为自杀寻找一个解决办法时,涂尔干转向了职业行会。认为控制自杀的措施在于建立职业团体也就是行会,职业团体能使人处于道德环境中,受到集体道德的约束;但又不会给处于职业团体中的个人太强的集体控制力。职业团体就是调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最好的次级群体,通过行会个人既可以保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又会受到一定道德约束,从而减少自杀(这一反常行为)风险。
《社会分工论》正如其在第一版序言中说的一样,考察的是个人人格和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个人变得自主,,他就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涂尔干关心的始终是社会团结问题,他在书中多次提到对社会失范问题的担忧。他将社会团结划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是由同质性构成的社会,另一种是由异质性构成的社会。这种相似性会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进而促成社会团结;人与人的异质性让个人更加独立,不依附于大集体,而分工导致的各个职能不同,也让他们彼此需要进而紧密了人的联系,促成了社会团结。由此,他反驳了分工产生的经济学原因:分工的得以扩大并不是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的功利主义理由,而是出于道德的需要。分工并不是社会失范的原因,反而有利于促成社会整合。同时在第三卷中,他讨论了三种异常的分工。而涂尔干的结论也落在了建设职业团体,也就是法团这一建议上。
而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一书中,涂尔干分四个部分对论述了法团这一职业群体对构造社会的作用。主要延续他社会分工论中的团结概念,并将其确立为现代国家的建构路径。稳定的社会结构对于道德的产生是必须的,因而他毕生苦苦追寻的都是如何使社会“稳定”和一种有秩序的生活。他批判了自由主义的国家是由个人权力让渡形成的观点以及集体主义认为的国家是在国家威权下形成的观点。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要么是国家压迫个人;要么就是国家过于依赖个人被个人支配。这都不是良好的社会。政治疾病和社会疾病如出一辙:需要一个将个人和国家连接起来的次级群体。在从前这个次级群体是地方群体,但首先,传统的地方群体已经失去这种充当沟通器的作用,地缘越来越少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区域为主的地方政治结构已经衰微;其次,由于分工发展,职业基础上建立的职业团体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甚至作为实际的选举单位存在。以上均证明他有充当二者沟通纽带的作用。
涂尔干为《自杀论》中的个人弊病、《社会分工论》的社会弊病、以及《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体现的政治弊病开出的药方都“职业团体”。可以看出他为法国大革命后的动荡法国恢复煞费苦心,可是这种对于秩序的执着,却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回应。
在阅读涂尔干的时候会感受到他的强烈社会整体主张,会忍不住反驳。想来也是一个好的预兆:从一个盲目遵循者变成反叛者。读书不仅需要阅读,更加需要复习。最好是一章一总结。并且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形成自己的笔记,以便总结和回忆。
锻炼作息:一十点半左右睡觉,八点前起床。作息比较正常。五月锻炼较为丰富,跑步举重、或者是跟视频锻炼都有。五月末生病了没有做剧烈运动,都是散步,每天都在一小时左右。
[ 此贴被anita在2024-03-29 01: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