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舟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10.1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舟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6
威望: 16 点
金钱: 16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7
最后登录:2018-04-13

 李舟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10.10)


书单(7.8—10.10):
《经济与社会》(二卷本)马克斯·韦伯
《经济通史》马克斯·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传》玛丽安妮·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
《理性化及其限制》苏国勋

说明:期间所读书目多为制度论方向的书籍,对于文化论方向的相关书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学术与政治》等)因部分本科有所浅读,故计划一年后回读经典时再进行精读。
总结:

  这次总结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也是自己在拜读韦伯著作整个过程中的兴趣点之所在。
  第一、合理性的两难困境
  韦伯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他对“合理性”的二元分割,即将其具体化为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这有着其深厚的哲学渊源与现实依据。一方面,古希腊哲学中对“形式”与“质料”的论述以及康德哲学中有关“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关系的逻辑论证为这一划分提供了充足的哲学养分。另一方面,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理性化进程为合理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现实支撑。在韦伯看来,形式合理性指的是所有依赖于货币形式的经济计算,实质合理性则指所有依赖于实物形式的经济计算。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这种明显二元对立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还具体体现在宗教、法律、政治以及社会领域。在宗教领域,它涉及到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关系;在法律领域,它涉及到形式法律(罗马法)与实质法律(习惯法)的问题;在政治领域,它涉及到法理型统治(官僚制)与卡里斯马型统治(感召权威)的对立;在社会领域,则涉及到工具理性行为与价值理性行为的冲突。上述这些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二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与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康德主义社会学家的韦伯对当时社会普遍盛行的非理性化思潮之有力回应。一方面韦伯站在新康德主义的理性立场上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理性化讴歌,极力赞赏工具理性行为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韦伯看到了这一理性化过程的弊端,越来越多的人被社会机器所“异化”,原有的价值、信仰、资本主义精神等都受到了侵蚀。但是韦伯的阶级立场与时代背景最终使得他无法彻底解决这一合理性的两难困境,他试图通过将责任伦理本身视为一种信念伦理以及提倡建立“有领袖的民主”等方式来调和这一矛盾,但最终都付诸东流。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们在理性化的道路上披上了轻飘飘的斗篷,但最后却变成了沉重的铁囚笼。
  第二、社会行动的“感性”划分
  众所周知,韦伯利用“理想类型”这一概念工具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类型: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传统型行为、情感型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韦伯将前两者都视为“理性”行为,这从他的概念用语中就可窥其端倪,但是对于后两者他则只是进行了浅层次的论述,并没有将其归入“合理”范畴。那么后两种行为是不是可以归入“非理性”行为的范畴呢?他们与“感性”(此处的“感性”并非具有一般的贬义色彩,而是突出其能动性、建构性、实践性等特征)行为存在什么关系?“非理性”与“感性”之间可不可以划等号?……。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有其初步的理论依据的。这一社会行为的“感性”划分在帕累托的“剩余物”、布迪厄的“惯习”、吉登斯的“实践感”以及费老所谓的“意会”等论述中都能找到其共通之处。然而,由于目前处于初步阅读阶段,这些社会学家的著作还没有阅读,所以只是在这里将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以供探讨,自己会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继续探究这些问题的。
感想
速度有待提升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Posted: 2017-10-15 17:27 | [楼 主]
陈世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3
威望: 53 点
金钱: 530 RMB
注册时间:2015-12-08
最后登录:2018-04-02

 

厉害,继续沉淀
Posted: 2017-10-16 23:49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66392(s) query 5, Time now is:04-28 05:4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