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 Pages: ( 1/3 total )
本页主题: 彭佐珍9月份读书汇报(更新至10月7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彭佐珍9月份读书汇报(更新至10月7日)

彭佐珍9月份读书报告(更新至10月7日)
阅读书目:
乔恩.威特    《社会学的邀请》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养冲  《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杰弗里.亚历山大  《社会学二十讲》  华夏出版社
杨善华、谢之中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苏国勋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玛丽.安妮.韦伯  《马克斯.韦伯传》    江苏人民出版社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韦伯    《法律社会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韦伯      《支配社会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银河、郑宏霞    《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  上海文化出版社

读书感想:
  这是在学校集体读书的第一个月,就像徐加玉说的那样这是这个磨合期,需要去摸索适合自己的路子。的确,自己就是在摸索,先是读书方法的寻找,再是阅读书目的选择,最后是学着去适应这种生活方式。尝试过后,品尝到了苦楚与无奈,但是更多的是集体的温暖,尤其是中期的时候碰到了瓶颈。
没有方法的选择书目,让我遭受了苦头。不知深浅地选择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还能够读懂,于是鼓励自己继续读了韦伯的《法律社会学》,难度加大,明显感受到了吃力,期间也和读书会的其他同学交流过这种感觉,不过暗自鼓励自己坚持读下去。读完这本之后,看了他的《支配社会学》。但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实在看不下去了,甚至会有不愿意接触韦伯的后怕,也因为如此,上图书馆的动力也减退了。后来看这种状态不能再持续下了,已经有掉队的危险了,于是接受了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决定停下来去看介绍韦伯思想的书籍,所谓;了解一位大师的思想先了解他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因此看了《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和《马克斯.韦伯传》。果然,看完这些书之后再去看韦伯的《支配社会学》,少了磕磕碰碰,到的疑问。先易后难,有序衔接的阅读方法是这个月摸索后获得的教训和经验。日后需要延续这种方法,相信可以在经典中找到越来越多的畅然感的。
这个月最大的感受是读书会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鼓励和帮助,让我不掉队,大家一起帮我解决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因为团队的温暖,扫清了之前心头的一些踌躇,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无限动力,谢谢你们,能够认识你们,和你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一起活动,这样的经历是我来华科的巨大财富。



读书内容
《社会学的邀请》
  社会地位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十分重要,它既能给我们提供有利的资源,也能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社会地位决定了我们拥有或缺少的资源,当然,穷人不仅在收入上处于劣势,同时在受教育程度、卫生保健、社会网络和其他资源方面也会“贫困的连锁反应”。深深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缘故了,社会阶级地位是根源,后天的努力虽然能对后代及自身的社会地位会有所改观,但程度都是有限的。这就是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规律,不能轻易改变。个体可能获得的成就就是以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其所能得到的资源为基础的。阶层分化,形散神不散的固有社会交际圈子无不以相同水平的社会地位为基准的。想起了一句话,“决定你未来的不是你知道 什么,而是你认识谁”。很现实,但很有社会哲理的一句话。这个道理在《一爷之孙》介绍的那个大家庭中显露的淋淋尽至。


《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
    这和我之前看过的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以及文军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大致雷同,都是介绍西方近现代社会学主要大师的理论思想。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德、斯宾塞、华尔德、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的思想。


《社会学二十讲》
  由于总是有大量的不同亚文化的存在,以至于贴标签的事俯首皆拾,价值在这里也不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它们仅仅代表行动者所利用的一种环境——贴标签的人和被贴标签的人。在社会福利这一领域此种亚文化并不少见,领取低保和政府津贴的人群很容易被“污名化”。这也导致简便贫苦的人也不愿意领取低保,享受本该属于他们应该享受的福利。这些人不愿意自动地被标签化。社会学是一门揭示社会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法的学科,很有趣,有些只可意会,没法言达的道理,在经典中便能够找到答案了。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
  出于想了解韦伯的平生和其有关思想产生的背景,去看了两本书。看完介绍韦伯的章幅后又接着把其他社会学家的介绍给看完了。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理论都有其理论渊源的。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和《马克斯.韦伯传》
这两本书是作为自己理解韦伯,更好读懂韦伯其他作品的工具书,通俗易懂。看后,一个体会就是,许多学者或是文人一开始并非就是想走这条道路的,许多人(当然包括韦伯)一开始都有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法继续完成自己从政的梦想,于是进行了目标转移。这些人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当局的认可,于是,沉静下来,潜心从事理论创作。大师们几乎都是这样的案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书中讲到,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的这个理性化过程如今无疑也决定了近代市民社会“生活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人类的物质性物资供应的一个理性组织而服务劳作,无疑也总是成为萦系于“资本主精神”代表人物心头上的毕生事业的指针。清教的“出世”和“入世”一说,阅读韦伯的这本书之后才发觉之前自己理解的有多么肤浅。
  清教的禁欲,如同任何一种“理性的”禁欲致力于使人有能力抑制“一时的感情”,坚守并激活“一贯的动机”,尤其是禁欲所“锻炼”出来的动机。换言之,在这层形式——心理的意义上,信仰人形成一种“人格”。


《法律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看得我云里雾里,不清楚作者是从法律角度来剖析社会现象和就是分析一部社会存在的各种法律。书中二者兼之,没有读懂。以下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摘下来一起学习下。如今已经根深蒂固的状态是:不管是怎样的契约内容,只要不与契约自由的限制相抵触,既能在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法律,而且,特别的形式只有在法律基于合目的性的理由下才有强制规定,特别是为了权利可清楚无误地加以证明和为了法律的确定性。


《支配社会学》
看了一半实在没办法进行下去,转而去看其他有关韦伯的书了。之后又接上了,继续把这本书给看完了。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的形式合理性越增大,它的实质性非理性成分就越增多,就越容易招致来自价值判断的更多批判。韦伯是一位内心世界及其复杂和充满矛盾的思想家,他既从事社会认识的方法论研究,同时还进行具体的社会政治性问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是对立的。
这本书以8种支配方式来概述社会形态及分工。其中,碰到一个难题是:“卡里斯玛”究竟是一种政治体制还是社会支配的一种领导方式,又是如何执行的呢?看过后还是没有看懂,向看过这本书的同学请教下。谢谢咯。


《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
  这是这个月看的一本闲书,作为乏解阅读疲惫的调剂品。不过从这本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成不变的,约定成俗的规则,不用可以说明什么,大家都会按照它进行社会行动。社会阶层的差异决定了这个群体的交际范围,即便前几代有一代是富足的,一旦有一代断层没落后,便会改变自己的交往范围,无形中自动划分贫富之间的界限。真正“攀附”的现象是很少的。

彭佐珍8月份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  北京出版社
爱弥尔.涂尔干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C.赖特.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马太.杜甘          《比较社会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贝弗里奇          《贝弗里奇报告》(电子版)
《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对马克思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科学的论证,是马克思主要理论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点,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在考研思想政治中的政经部分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学习,当时只是死死记住所谓的政治经济原理,不知道其所以然,尤其是揭示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和描述资本的循环过程等知识点。通过看原著后,豁然开朗,在看这本书时甚至有种向考研的学弟学妹推荐看看该书的冲动。
《资本论》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更高级社会替代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结论;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更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阅读《资本论》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感受到马克思深刻的对劳动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自由的尊重。它是劳工阶级的圣经,洞悉了剩余价值产生的全部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工的全部秘密,指出来劳工阶级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正义性、合理性。从问世那日起就为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武器。
高中学习的思想政治教科书告诉我们商品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劳动产品生下来的东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任何形式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而劳动力的高低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应用的程度、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的状况、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由商品的形式本身决定的。劳动力也是商品,当然,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而是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别的商品可以进行买卖,不存在任何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只是资本可能存在的历史条件,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则是资本产生的现实条件。
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用犀利的语言揭露了资本家赤裸裸的剥削无产阶级的过程。其中有些语句描述得很形象:让我们随同货币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一道进入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资本家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的。当然,资本家绝不会让买到的劳动力只创造出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必然使劳动者超过这个临界点继续工作下去,创造形成剩余价值,否则资本家就白干了。资本家更多的是关心剩余价值,而不是商品自身的价值。正因为这点,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都起作用。只有社会强制时,资本家才会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
机器大生产的运用,使得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更短暂,无偿劳动的时间更长,可以说,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追求剩余价值决不仅是某个或某些资本家的需要,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逼着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资本循环过程的三个阶段有共通之处,再看一遍还是有点懵懵懂懂,尤其是那些令人费解的公式。本书随后谈到了资本和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等。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这本书主要是由涂尔干的各种主题演讲的汇编和整合,通过比照,探讨了何为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又与社会学存在什么的关系。开篇就阐述了其他社会学家对实用主义的理解,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没有哪位实用主义者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彻头彻尾的解释。因为,实用主义的形成完全是不知不觉的,像一种缓慢的,潜在的运动渐渐到私人交谈的圈子以外,成为一种社会理论。杜威、席勒和詹姆斯是实用主义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就是要抛弃口头上的讨论和没有用的问题,它的标志,是特别选择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把思想和实存与生活联系起来就是实用主义的根本观念,其基本要素就是要对传统理性主义或者说是教条主义所持有的批判态度。
在论证心灵和真理之间的关系上,实用主义尽管非常了解心灵的多样性以及真理活生生的特点,却无法做出解释,实用主义一头扎进了性的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离题太远。莱布尼茨认为,心灵只有从其本身中才能提出自己的思想,这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看法。康德认为,心灵是可以创造真理的,但这种真理所涉及的仅仅是现象的真理。诚然,心灵只能表达自身,不能表达真理,心灵成就的所有事物都是谬误之源。人类的真理是难以捉摸的,转瞬即逝的和游移不定的,今天的真理就是明天的谬误。席勒在《人本主义研究》中指出,心灵的发展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潜在的知识可以变成实际的知识,因为认识者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他能够让知识带上他的兴趣并用知识去实现他的目的。
感觉往往比论证模式更能于体现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经常能够及时地、强烈地感觉到心灵得到多样性和思想的可变性。从中领悟到了一种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我们通常所讲的宽容只是一种心灵放宽,理解和原谅他人。而真正的宽容不仅是思想的差异性必须得到尊重,认为他无权对他人的良知横加干涉,同时也能够理解观念和信仰的多样性是必然的,是与情感生活和知识生活的需求相适应的。这样的宽容已经上升到了思想上的融合,和非表面上的心态的宽慰。
实用主义试图表明,实在既不是永恒不变的,对所有人来说也不是同样的,实用主义的结论是:真理并不是真理的摹本。实在观念的就是其自身成就的观念,或者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观念。简而言之,实用主义的世界中具有一种双重观念:必然和决定的观念,以及自由和非决定的观念。每个概念都代表一种特殊的事物: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事物似乎已经一劳永逸地从各种类型中创造出来了。实用主义确立了世界的统一体,但这种统一体是灵活的,有弹性的,变化多端的,由一大堆尚未分化、变化无穷的想象组成。就像微风掠过的湖水一样,每时每刻都有不同,时而汇聚,时而分离,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该理论看重的不是首要的原则而是实践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把每个词语的实践价值挖掘出来。”换言之,我们必须从每个观念中找出“既存实在之变化方式的意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实用主义与其说是一项促发行动的事业,不如说是对纯粹思辨和理论思维的反驳。
《社会学的想象力》
由于社会学的想象力对不同类型的个人的内在生命和外在的职业生涯都是有意义的,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人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能够看到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个人常常是怎样错误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它们。许多问题还只是个体问题时往往很难引起社会的关注,只有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思维角度去解决和思考,方能得到社会的关注,,这样最后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得到解决。社会学的想象力正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要共同尺度和特征。
在生活中,总有一种似是而非,说不清楚的感觉。往往只是感到处于困境,有说不清楚的焦虑,却不知用——根据价值和威胁来定义的——困扰来形容它;往往只是沮丧地觉得似乎一切都有点不对劲,但不能把它表达为明确的论题。米尔斯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确立社会科学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化史命所具有的文化涵义。具体说明促成社会学想象力的各种努力;表明它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或许也暗示出一些想要拥有它所必需的一些东西。
曾经读过的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中集中讨论了教学与政治的关系,在这本书中再次涉及了这个话题。在相当程度上,教学的艺术是从一种大声但已被理解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现在,教科书本着使青年人也能读懂的原则,而不是围绕研究和发现的增长点来组织事实。于是,教科书很容易变成相当机械的对事实的收集,也说明多少还算固定的概念。
要想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我们就必须理解他已经及正在扮演的各个角色的重要性和意义;而理解这些角色,我们又必须理解这些角色所属的各种制度。当然,我们应当时常机器,我们对人并不知道多少,在我们拥有的知识中,我们还没有完全除去环绕在人的多样性的在历史学环绕传记中暴露出的神秘因素。现在,每个地方的人都在寻求了解他们身居何处,他们又将何去何从,以及对创造历史并对未来承担责任,他们能有所作为。这样的问题都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答案。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讲述了治学之道,对于我这种连门还没摸着方向的人来说,谈治学之道的确还有些远,但书中的句句讲述却是令人受益匪浅,写出来供大家分享一下。选择做一名学者,既是选择了职业,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否认识到这一点,在努力使治学臻于完美的历程中,治学者也塑造了自我;为了挖掘潜力,抓住任何邂逅相遇的机会,他陶冶成了优秀的研究者必备的多种素质为核心的品格。作者教育我们要想走治学之道,必须养成对读过的每本有价值的书做大量读书笔记的习惯,我想,这是我们正在努力使自己形成的一种好习惯。
《比较社会学》
比较学家从一开始就将民主制和集权主义作为对立物之后,他们开始关注到纳粹主义和斯大林模式之间的差异。本书的开篇首先介绍了合法性的概念,讲到了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从长远看任何一方的存在或缺少,都会导致另一方的增长或丧失。利普塞特指出,政权的稳定性有赖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本更像教材的一本书籍,说明性、概括性的语言居多,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介绍比较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从什么领域进行比较,统一概之为比较社会学的策略。在进行比较之前,划分并选择纳入比较研究的合适对象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半个世纪研究中的不断划分和选择,一个新的比较社会科学才得以确立。在后文中写到的《民主国家中的信任侵蚀》和《宗教信仰的衰落》中,采用了教材编写的一贯作风,通过列举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当代的民主国家是复杂的社会,并以多种多样的裂隙为特征,他们的平衡是建立在相互交叉的经济、社会、宗教和文化等方面裂隙的基础上。在大部分西欧国家中,包括当代的中国,这一类失业率——怀揣文凭证书、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是最高的。这种毕业生过剩是由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无力将其吸纳进他们喜欢的工作岗位,或是工会对现在工作的保护造成的。由社会过渡到政治,见识了一个新概念——地位不一致。地位不一致是个体之间关系的特性,当个体无法改变自身那些导致地位不一致的低水平因素时,他就会倾向于回避那些对他们产生影响作用的人做出某种个体性的行动。今天,地位不一致主要是由族裔和种族的混合所引起的,同时宗教信仰的差异已经变得不再像从前那样突出了。文化多元主义是地位不一致的一个新来源,在这样一个被种族和民族差异垂直分割的社会中,两党中必有一党会成为所有垂直方的少数群体的代表。绝大多数的欧洲人都偏爱民主政治,他们把它看成是惟一可以接受的政治体制。他们很多人对政治机构、政党及其领导者都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起码不是很信任的态度。这种对政党的深度不信任的引发了一个新的趋势:很多投票者不是为支持一个政党投票,而是反对为他们最不喜欢的政党而投票。今天,可以看到许多市民对一部分机构表达出有限的信任或不信任之情,并且他们不信任这些机构的领导人,但他们并没有质疑这种政治体制本身的合法性。
《贝弗里奇报告》
第一次接触《贝弗里奇报告》这本书是在考研的专业教材中,今年三月份在准备研究生复试时只是粗略地把这书看了一遍。这次去网上找到了《贝弗里奇报告》的电子版再看了一遍,是开启了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之路的钥匙。
报告正文分为六个部分即:导言和概论;主要改革建议及理由;“三个特殊问题”(重点讨论了待遇标准和房租问题老年问题以及关于伤残赔偿的途径问题);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计划;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报告还有其他内容,如社会保障的三个途径、社会保障制度的六个原则等等。
同此报告,可以提炼出贝弗里奇思想的主要观点有:让国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的一种责任;国家应当积极努力实现完全雇佣;但是,又不是像英国实行的完全由政府兜底的福利制度,国家的介入应当停留在适当的标准上,更高保障水平应当由个人努力和民间活动承担。学术界对贝弗里奇,对《贝弗里奇报告》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一直予以高度评价。我国学者指出:它构建了福利国家的理论蓝图并被许多国家演变为现实。精华和经典永远不会过时,《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许多原则、观点和方法并未过时,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国时下正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大打民生旗帜,把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作为执政党的首要任务。因此,这些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从人们的需要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福利体系。
这是最后一个月单独读书了,很期待开学后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一起看书。看11级其他同学的读书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系统了,自己还是一盘散沙,很是自愧不如哈。我该停下来好好总结一下这5个月的读书情况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彭佐珍7月份读书汇报(更新至7月30)日
阅读书目:
威廉.富特.怀特  《街角社会》    商务印书馆
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三联书店
马克斯.韦伯        《学术与政治》    三联书店
马克斯. 韦伯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军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传奇》   
上海人民出版社
  《街角社会》 
  《街角社会》是一部社会学的经典,作者以街角为视角,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揭示生活在底层的青年的社会状态。第一次带着阅读故事的心态把这本书给看完,发现其实书中用于街角青年的描述似乎在我们身上也能看到影子。
街角青年虽然生活在底层,但是同样渴望参政,也想要在政治上得成功。不过,他们要在政治上获得成功,就必须能够走出他自己的帮,不断扩大他的社会影响面。因为之前他们在街角加入的帮会是平时在街角生活、娱乐的场所,既是“温床”,又是“跳板”,对他们至关重要。
诚然,大学生和街角青年在走上政道,通向成功之路还是有区别的。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大学生或是不肯不让一群亲密的朋友束缚自己,或是情愿与他那些进取得不如他快的人的友谊。而街角青年则被彼此负有义务的网将他和他的帮联系在一起,他或是不愿意或是不能够摆脱它。
怀特为了深入了解科纳维尔的社会问题,搬到那里去亲自体验生活,并且与街角青年打成一片,尽量以参与观察者的身份去洞悉这一切。发现科纳维尔人无论在共和党政治中还是在民主党政治中都可以出人头地。他的活动的性质取决于他选择走那条路,因为两种生涯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就像书中两位主要人物:多克和奇克。智慧和能力上的区别显然不能解释他们俩个人不同的生活道路,所以还有其他方法来解释为什么有些科纳维尔的小伙子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而另外一些人的社会地位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了。即从做出选择走那条道路的那刻起,就决定了日后各自的社会地位和在街角社会上的影响力。一直备受人们真爱的民主信仰:我们社会可以把智者和能人带到社会的顶层。这条信仰激励着有志青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通过俱乐部这一平台走出街角,近而摆脱俱乐部,走上社会。我想,这个民主信仰在当代并不过时,我们当中许多的热血和有志青年就是以此为精神支柱的。
每个科纳维尔政治家都有一块地盘,这通常是他成长的地位,并被他视为自己的据点。他们如果没有街角青年的支持,就无法取得成功。而许多街角青年的领袖也进入了政界,实现了从政的梦想。可以这么认为:街角青年的领袖为其追随者们行使着政治家的某些功能。和如今的政治事实一样,老百姓都欢迎改善公共事业,但是政治结构并不以老百姓为基础。政治家只为某些人负有义务,并通过履行其中一定数量的义务来维持他的组织。想起了初中思想政治书上的一句话:西方的政治只是某些人的政治,只为某些资本家效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比尔.怀特教导我们:在涉及对各种事件的看法时,不要局限于一般性的表述。的确,观察和分析某个问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不要片面,一刀切更是使不得。
《社会分工论》
上个月看完了涂尔干的《自杀论》,接触他的独特的分析视角后,特别想再找一些他的著作来读读,于是看了这本《社会分工论》。此书以劳动分工为切入点,谈到了劳动分工的原因、条件、和功能(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契约团结)。在这部著作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不是行云流水似地思想脉络,而是涂尔干在物质论与观念论、经验论与决定论,实证主义与唯理主义以及个体主义与本质主义之间的徘徊与犹疑,以及搅拌其中的阵阵痛苦。
本书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考察劳动分工的功能,即与之相应的社会需要;其次,确定了劳动分工的原因和条件;最后,把分工主要的反常形式划分开来,避免与正常形式相互混淆。有些观察证明,不管对于社会还是但现实的,但它却没有重要到令社会趋之若鹜的地步,有了它当然是件好事,但没有它也就不见得是件不道德的事。这样,科学就像艺术和工业一样,被排除在伦理领域之外了。因此,我们不用必须成为一个艺术家,但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让自己变得愚昧。
如果分工没有发挥其他的作用,那么它不仅不具有道德属性,而且不具道德属性,而且也不具备自身存在的理由了。事实上,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功能以这种分化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在于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在上述情况中,分工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没有这些功能,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社会的凝聚性是完全依靠,或至少是主要依靠劳动分工来维持的。社会构成的本质属性也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一般而言,正因为分工需要一种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所以它是道德的。正因为法律表现了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只要把不同的法律类型区别开来,就能够找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团结类型。团结既有消极的社会团结也有积极的团结,凡是存在消极团结的地方,都会有积极团结的存在,它既是前者的条件,又是前者的结果。
社会生活就像普通生活一样,只能在一种直接的逼迫下,不知不觉把自己组织起来,而不能够参照人人用智识预先勾画的蓝图。一旦整个社会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各种冲突就会爆发出来,只有依靠更加先进的分工形式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分工就是进步的动力所在。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这也是比较平心静气的解决方式。幸亏有了分工,不然竞争对手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不能共同生存下去。分工要想得到发展,同时又不在人类意识里产生这种灾难性的影响,并不需要用一种相反的力量加以调整。它只需要依靠自己就够了,并不需要外界力量来改变它的性质。劳动分工不仅能够展现我们所确定的道德特性,也可以逐渐成为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
总之,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我们自己确定一种道德,但是这个任务不能在悄无声息的研究工作中即刻完成,它只有在内在因素的逼迫和要求下,才能借助自己的力量产生出来。思考所能做到和应该做到的,就是去规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这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学术与政治》
韦伯的这本著作中论述了学术中的政治和政治中的学术问题,分析了学术和政治的关系。今天的年轻人之间流行着一种看法,以为科学已经变成了一个计算问题,就像在“工厂里”一样,是在实验室或是统计卡片索引中制造出来的,所需要的只是智力,而不是“心灵”。有人说,而且我也认同,在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就学生而言,政治在这里没有立足之地;对老师而言,党派政治同样不属于课堂。如果老师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去对待政治,那它更不属于课堂。因为对实际政治问题所持的意见,同对政治结构和党派地位的科学分析完全是两码事。真正的教师会保持警惕,不在讲台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将任何态度强加于学生。
实际上,如今的政治极大程度地是在公众之中利用言辩和文,字来操作的。政治生涯可以让人产生权利感,因为知道自己在影响着别人,分享着统治他们的权力,尤其是感到自己手里握着事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命脉,会令职业的政治家超然于日常的琐碎的事务之上,即正式说来他也只是个地位平常的人。政治界中的这种自我权力感和学术界的“虚荣”相得益彰。虚荣是种非常普遍的品行,大概没有人能够摆脱它,在学术和学者的圈子里,虚荣是圈子里,虚荣是一种职业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成了韦伯的严肃的心情,并且一贯对学术持严谨的态度。他曾经说过,“想要幻觉者,应该到电影院去;想要说教者,应该回到福音书中去”。所以,教师的任务是讲课,听者的任务是听课,不容夹杂些许政治态度,学术归学术,不允许受到政治党派的污染。众所周知,通过政党来经营政治,就意味着通过利益集团来经营政治。韦伯社会学的一项核心主题,便是研究人与人以一种关系里面的斗争问题。他曾经绝望的口吻谈到,未来社会将会是极地黑暗笼罩之下的冰冷长夜。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韦伯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同时其中学者,其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同时其中也充满了歧义和矛盾,许多相互抵牾的观点都可以在他找到根源,因而时常时引起不同诠释者的争论。《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分两篇来进行阐述的,首先描述了经济行动的社会学范畴,接着重点讲述了经济行动和社会团体的关系。
经济行动会对任何的团体形式产生全面性的社会学影响,如果就像通常发生的情形那样,领导与管理干部就是会给予职位的。作为政治和经济主体的国家不得不不同程度地容忍其他团体拥有类似的强制力量,即使这种力量除了直接用来对付自己的成员外,还用来对付圈外人——迫使他们遵照这个团体的规范。行为上单只是事实上的规则性,亦即单是“习俗”,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起先多半是基于心理强制而受到保障的“规范”形式。通常是以习律规则作为媒介,换言之,借此而形成传统。
当共同体是由一群具备共同特质的人所组成,而这种特质又是由教育、传授与训练才能获得时,以上这种独占的倾向便会呈现出特殊的形态。在所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共同体中,都可以看到一方是往扩张的方向发展,另一方是往独占的方向发展的经济利益在相互牵引和彼此对立。种族的共同体关系涉及到“民族”这一概念,周而复始地,我们发现此概念总是将我们牵引到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上。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传奇》
这本著作类似于《社会学主要思潮》的中文版,较之之前第一次看《社会学主要思潮》,这次阅读的进度和理解程度也加深了,应了那句古话“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要多看几遍,才能读懂。书中一段话对社会学大家们的思想概括的很精辟,拿来分享下。可以发现,在社会学理论的古典阶段就有一连串的对现代性内涵不大一致的定义。最典型的是如资本主义(马克思)、有机团结(涂尔干)、合理化(韦伯)等等,而且每一个定义又都是与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联系在一起,如生产方式(马克思)、劳动分工(涂尔干)、理性化的多样性(韦伯);同时,它们还包含了一系列方法论类型与分析方法,如社会关系(马克思)、社会事实(涂尔干)、社会行动(韦伯)等。
本书的在结构和内容上的确与《社会学主要思潮》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内容上关于各社会学大师的观点、思想我就不作过多累述了。简单来讲讲《社会学主要思潮》没有的内容吧——女性主义社会学说。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是基于女性的经验和女性生活世界,因而它是与男性社会学相对立相分离的。主要强调从女性的自我经验出发,强调研究者作为主体的介入以及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着眼于对男性主义的批判,是一种为了女人而不仅仅是关于女人的研究。女性主义与社会学理论的结合不仅拓宽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更是对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种完善。主流社会学理论是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的,在研究社会时带有男性中心主义的色彩。
自己能够走出学校后继续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应当归功于是“读书汇”这个团队,让我一直坚持不掉队的信念,激励自己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下个月,下下个月,以及以后的日子,我都会坚持下去的。谢谢贺老师的鞭笞和你们给我的精神动力,谢谢。
彭佐珍六月份读书汇报(更新至6月30日)
阅读书目
雷蒙•阿隆  《社会学主要思潮》    华夏出版社
埃米尔.涂尔干  《自杀论》    商务印书馆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杜赞奇著 王福明译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黄仁宇  《现代中国的历程》    中华书局
《社会学主要思潮》
    6月初把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看了两遍,从社会学的创始人孟德斯鸠、孔德开始,到世纪之交的一代,品读了这七位社会学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著作。在孟德斯鸠的观点中透露出由新旧交替,渐进运动和崩溃解体引起的政治变化的端倪,然而。却对人们一考虑经济或认的才智就自然产生的进步思想很难理解。在他的著作中隐约可以看到两种综合的思想:一种是政治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另一种是国家的总精神。与孟德斯鸠主张人类和社会的差别性不同的是,孔德首先主张人类和社会的一致性,认为人类历史一致。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们会对办事甚至思考感到厌倦,但从不会对爱情感到厌倦。既是一个十足的感性学者,又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幻想有一个比任何已经存在过的社会更加完美的未来,他怀着人类世代相袭的一致性的强烈观点,始终是一个主张传承的人。此外,个人认为孔德还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预言家,曾经说过的话诚然已成事实,并且成了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真实写照。他说,在今后的劳动社会里,才干决定每个人的地位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给时下再次时兴的“读书无用论”重重的一击,今年6月高考的考生又在递减,很多中学生和家长认为考大学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吸引力,纷纷选择了辍学,步入直接就业。短见的目光遮住了知识最终在这个社会中的作用,学识和才干往往是成正比的,希望在物欲横流的当代能重拾对教育的重视。
卡尔.马克思的思想中,工人与企业主之间的冲突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性质,并且据此可以预测历史的发展。他基本的观点是劳动量是商品中唯一可以计量的因素,提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的一大发明,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是他的严密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难以维持,而这一制度的各种机构的运转使阶级斗争越来越严酷。《资本论》集中马克思思想的大部分精华,共有三卷,这本书中只是概括性地介绍《资本论》,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把这三卷看完,好好领略一下这位大师的精髓。马克思既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预言家;既是社会学家,又是革命家;既是社会学家,又是经济学家。读他的著作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了。
世纪之交的一代有埃米尔.涂尔干、维尔弗雷多.帕累托、马克斯.韦伯,他们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三个不同国家的社会学家,其风格各不相同。涂尔干是武装的帕累托是讥讽的,韦伯是伤感的。涂尔干要证明的是科学和道德的真理;帕累托设想的是不完整的,暂时的科学体系,韦伯则致力于探索生活的意义,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不管是命中注定的还是自己选择的。
《自杀论》
在《社会学主要思潮》一书中接触了涂尔干,略知他的《自杀论》,以前也多次听别人跟我提起《自杀论》,所以看完《社会学主要思潮》后就去看了《自杀论》。这本书通过分析一种被认为是病理状态的现象阐明了威胁现代社会的弊病:社会混乱。常人认为一个人最终会走上自杀这条路,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想不开或存在某些心理疾病。可是涂尔干却不这样认为,他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解释。在他看来自杀有三种类型:利己自杀、利他自杀和由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后者是涂尔干最感兴趣的研究着力点。他承认自杀具有心理方面的先兆,可是,他认为,最后促成自杀的动力并非来自心理而是来自社会。自杀虽然是个人现象,但主要是由社会造成的——有几股自杀的潮流贯穿着整个社会,这些潮流的起因不在于个人方面,而在于集体方面。社会潮流将个人引向死亡,每个人都认为只能服从他自己,而其实自己只不过是集体力量的玩物。
当一个人孤独和失望想要自杀时,社会还出现在这个不幸者的意识之中,支配着他这个孤僻行为的是社会,而不是他的个人历史。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要自杀的,精神疾病的特征只不过构成了有利于“自杀潮流”行为的场所或环境,选准了对象罢了。在涂尔干看来,自杀觉不是一种必须由自己负责的行为,应当是由社会来为这种现象买单,是社会的集体力量给人们挖下了一个填不平的无底深渊。
《第三条道路》
这本书虽然是关于社会制度(政治价值、经济、世界中的国家)、政府的,但它并没有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这对于理性选择未来的道路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吉登斯主张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半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第三种社会主义”,确切地说,它是社会民主主义与欧洲保守主义之间的所谓“第三”选择。作者认为他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思维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翻天覆地的世界。
“第三条道路”论证了福利改革的实质就是调整国家、社会与个人的责任和权利关系,具体目标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和增强个人责任感,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此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对国家进行“重构”,要走出传统国家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境,必须建立一个以机会均等、个人责任以及公民与社群动员为基石的、民主化程度较高的“新型民主国家”。“无责任即无权利”、“积极福利”、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都是吉登的主张建立积极福利国家的新型主张,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没有明确“第三条道路”究竟何在,他迷糊了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界限,模糊了工党的社会民主主义的面貌。
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当代许多领导人(如布莱尔、克林顿、施罗德)都曾经极力支持走“第三条道路”,并且付诸其政治政策当中。由此可见,第三条道路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主张建设福利国家的现代,都是很有市场的。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华北农村)》
以华北农村为背景,探讨乡村社会中的政治权威和国家政权。“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政权完全忽视了文化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而企图在网络文化之外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尽管乡村精英领导有与国家利益结为一体的雄心,但文化网络在国家范围内赋予乡村精英领导作用的能力却在丧失。
乡村改良家梁漱溟认为赋税征收和区政权中土豪充斥,民国政权造就了一批营利型政客,他们成为乡村社会中的主要力量,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爆发。具实际情况来看,乡村社会中的政治权威体现在由组织和象征符号构成的权力的文化网络之中。乡村社会中最直接的而且最典型的权威则体现在宗教和宗教组织中。文化网络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包括在宗族、市场等方面形成的等级组织或巢状组织类型。乡村中的权力源于金钱和地位,往往富人掌握话语权,管理村中事务。富有和个人威望亦是影响权力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表明血缘和经济状况在中国社会中互相混合,共同作用。受教育高的人往往在村中或家族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久而久之就成了村中的“保护人”。许多调停事件甚至担保贷款事宜都会请这些有威望的人来做。通过由“保护人”的地位和“面子”形成的保护体系,使个人的财富及影响力转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到20纪世纪30年代一些农村尚存在精英保护人,在这样的社会,文化 网络中经济关系的权威依然比较稳定。但是到了40年代后期,这种经济权威越来越与乡村政权相分离,从而使乡村政府的地位和力量降低。
《现代中国的历程》
是一部以全球化的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书籍。先是阐述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接着讲了早期的统一与中央政权。在农业社会的中央集权官僚管理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体制方面的不兼容性。其中提到了不管是中国历史上中国放弃发展独立的司法还是当今中国司法体系不健全,不是因为中国人天生就轻视法律,而是因为在他们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形成过平等的城邦公民之间的以及国主和封建主之间的对峙局面——这种局面需要法官的仲裁。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提到了蒋介石及其历史地位和台湾问题,其实整本书看完,我还是没有明白这部分内容有何相关联的地方。
对自己这个月看书的状态较之上个月有进步,表示很高兴,希望接下来能继续保持这种读书的状态,抓紧时间多看点书,尽量读懂来,不要出现读不懂作者编书的用意何在的现象。
彭佐珍五月份读书汇报 (更新至5月30日)
阅读书目:
彼得•伯格  《与社会同游》  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法律出版社
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    商务印书馆
雷蒙•阿隆  《社会学主要思潮》(未完)    华夏出版社
四月份看完《社会科学方法论》后一头雾水,打算根据杜鹏在论坛上给我提的建议,找几本辅助性的书看看。但是没有找到苏国勋的《理性化及其限制》和里茨尔的《虚无的全球化》,对于刚找到一点读懂的感觉却被中断,自己也很是苦恼,思路一下子就被卡住了。这个遗憾只能留到以后来弥补了。
调整了自己的读书计划之后,先把《与社会同游》看完了,接着看了两本社会保障的书籍,5月下旬开始看《社会学主要思潮》,这个月学校有一些事情耽误了,看的书不多,欠下的任务是要补回去的。《社会同游》
作者整个社会视为一个游戏舞台,社会如戏,每个人都被纳入这个游戏舞台,应邀一道游戏。人和社会是一个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人在社会中按照社会指定的角色指令进行活动,可以说是被“社会控制”了。本书旨在邀约读者品尝一些世俗的颠覆观念,从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整个社会,从而揭示社会的真相。社会学揭露真相的母题就是穿透言词的烟幕,深入到行为背后去发现人们不会承认的,而且常常使人不愉快的行为动机。
对于作者写作的视角颇有新意,用“游戏 ”一词来形容社会人的行为和社会的状态。一本书读下来,其中有两处留下了很深的感触,一个就是在社会现实里欺骗和自我欺骗是核心问题,但这两者并不是全部,我们还是要懂得感恩。用作者的话来说“在这个启示稀缺,令人痛苦的世界里,即使对小小的恩赐我们也要心存感激”。的确,自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接受了太多的笃爱,有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尊尊教诲,朋友的体谅与支持等等。尤其是在这个离别的季节,伤感之余不要忘了给曾经对你好的每个人道一声谢谢;另一个就是伯格形象地描述我们在社会中的定位:回头审视书中探讨的木偶剧形象,看见了木偶在小小的剧场里手舞足蹈,任随木偶线的操纵而上上下下,严格按照小小的角色规定进行表演。我们学会了理解木偶剧场里的逻辑,并且在追随木偶的表演。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被吊挂在操纵我们的“木偶线”上,借此给自己定位,并承认自己的定位。在那一刹那。不过随后,就捕捉住木偶剧场合和人生戏剧的深刻区别。两者不同的地位是,我们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动作,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们的那一套“木偶戏”。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福利国家本身就是一种权利资源,因为栖身于市场中的领薪劳动者不可避免地处于分散化和分层化状态——他们被迫相互竞争,没有任何保障,受制于其自身无法控制的裁决和势力。非商品化福利国家制度是最近出现的,艾斯平—安德森突破了以往福利国家理论研究中仅仅局限于社会支出和社会服务二者关系变动的思路,而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将政治与经济研究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社会权利的参考体系,根据其非商品化程度的大小,将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分为三种。
第一种类型是“自由主义”福利体制,这种体制的非商品化程度最低,社会权利的扩张受到有力地抑制,建立的社会秩序属于分层化的类型。代表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第二种类型是“保守主义”福利体制,以参与劳动市场和社保缴费记录为前提条件,带有保险的精算性质。代表国家有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第三种类型是“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这种制度的非商品化程度最强。人们常常称之为福利资本主义的“福利橱窗”。
    第一章的一句话意味深长:“福利国家的逆向运动危机不取决于其社会支出,而在于福利国家的阶级特征。人们在这三种福利国家体制类型中发现了不同的阶段组合,这种阶段组合不仅揭示了它们的既往历史,也预示了它们的未来前景。”这句话告诉人们福利国家的危机不仅是财政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阶级结构的问题。
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阅读,每个段落与章节都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感觉到一个个概念在脑海中逐渐形成,对福利的理解也不断深入,有时有种恍然大悟的通透感,后来通常发现实际上是自以为理解了的错觉。   
《人口原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口问题与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粮食的匮乏和人们希望能够减少人口,以致最后能采取各种有关消除人口与资源不相适应的措施。马尔萨斯根据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注定要在幸福与灾难之间徘徊,他的《人口原理》就是要从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出发去论证“人类社会完善论”的错误性和不肯能性,去论证他的人口原理的科学性。   
人口如果不受任何抑制将会按几何级数增长,可从物质生产资料角度来看,作者认为,即便每亩地耕种得像菜园一样,也只能导致作物的产量按算术级数增长。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如果任凭人口无限制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必然下降,贫困也就成了客观的趋势。
通读完此书后,我认为马尔萨斯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过于绝对化,他把人等同于自然界的动物,把人口发展规律说成是超越社会的自然规律,不但否认了人口问题是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而且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和罪恶的原因都是人口太多。他抹杀了这样的事实:人们要延续后代,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两件事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制度。
《社会学主要思潮》
作者主要从社会学的创始人孟德斯鸠、孔德开始,分析研究了包括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在内的七位社会学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著作。他先提出每位社会学家所处的时代特点,然后介绍他们的主要著作,分析他们各自对那个时代的看法。作出社会学上的解释,在介绍和解释中适当进行比较。翻开目录,看到社会学的这些大家,欣喜若狂,加紧了阅读的脚步,想立马领略一下大家的思想。
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有看前面创始人部分,只看了孟德斯鸠、孔德和马克思,这是了解社会学的一本必读之作,所以我打算多花些时间去读懂它,下个月继续读。


彭佐珍读书汇报(更新至4月29日)
4月份阅读书目:
马克思.韦伯  《社会学基本概念》    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人民出版社
乔治.里茨尔  《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生活特征的研究》 
上海译文出版社
马丽庄  邓广良 《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社会工作》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彼得.伯格    《与社会同游》(未完)      北京大学一、    引言
初次读完经典后写读书笔记,更多的是自己读完之后的感受和体会,因为内容上还无法驾驭,对内容的理解还很肤浅,时常会遇到困惑,只好放慢脚步,慢慢摸索。
二、    读书情况汇报
《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生活特征的研究》
这是一本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主导美国社会及世界越来越多的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作了颇具洞察力的分析和批判。作者以韦伯合理化的理论为论据,指出当今世界麦当劳化进程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告诉人们不要让麦当劳化的诱惑把我们蒙蔽起来,使得我们看不到它的许多危险。
麦当劳模式以其快捷、方便、高效率而著称,它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它为消费者、工人以及经理人员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控制。这些特点渗透到其他社会领域,诸如快餐业、高等教育、医疗、工作场所等领域不同程度地借用了麦当劳模式。
在大学教育方面也体现了麦当劳化,老师交给学生的不仅是服从权威,而且是接受机械式学习和客观测试的合理化程序。我们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培养下,教学方法越来越趋向于高效化:使用出版商提供的用来填充课时的材料,教授自己不需要为上课做什么准备了。这样不仅给老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更有价值的工作,学生也有时间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了。可是教学研究上借用这种模式未必是有益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强调可量化因素,焦点似乎成了某种体制下可以培养多少学生(产品),过分注重量导致量并不一定转化为质,有时甚至表示优劣而非高质。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麦当劳简易产品的提供和养鸡场的模式,只管生产越多的产品越好。
在教育体系中,这是一种缺憾,在扩招的号召下,批量生产出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带来的绩效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反而带来了一些诸如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应当从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中跳出来,回归到理性中。
《社会学基本概念》
要读韦伯,一定不能错过《经济与社会》,这是韦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要读懂这本经典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选择了从最基本的开始读起,《社会学基本概念》是《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是理解和研究韦伯著作乃至韦伯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是本介绍概念的书籍,是入门的垫脚石,给我们介绍了社会学里各种术语的含义,化抽象为具体。
《社会科学方法论》
本书主要从“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的批判研究”、“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这三部分来阐述的。文章脉络很清晰,可是我看完第一遍之后,头脑没有留下多少东西,甚至可以用头脑一片空白来形容,理论性很强,我在快速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又再细读了一遍,才对一些知识有点眉目了。
我觉得自己的认识很肤浅,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包括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上,总是从最简单逻辑出发,充其量是常人都能想到的观点,很少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为此自己也很烦恼。书中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针见血,使我找到自己以后在这方面的出路。作者认为,最本真意义上的“日常生活”的肤浅恰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混日子的人意识不到,尤其是不想部分地受心理制约、部分地受实用制约的各种价值的混杂。毋宁说,他回避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做出选择,回避自己对这些相互抵触的价值中哪一种由前者支配,哪一种由后者支配。我想我要摆脱自己的肤浅首先应当明确一种价值观,由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自己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新天地,不知道何为社会工作,也不懂得社会工作是从事什么的。说来惭愧,这是我接触社工知识的第一本书籍,是一本介绍经验的读物。主要讲述了华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具体工作和这些工作在全球化背景下还存在哪些不足。
    通过这本书,让我看了解到社会工作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助人专业,其工作范畴很广泛,服务范围主要有社会保障、家庭及儿童福利、青少年服务、安老服务、康复及医务工作、学校及外展社会工作、家庭生活教育、社区发展、违法者服务等等。
    对于以后学习的专业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自己能够通过阅读经典加深对这方面的了解,既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自己会在继续努力,缩小与同学的差距的。
《与社会同游》
    这是一本比较通俗易懂的读物,到月底了,我只有读到一半,真想一口气把他读完,但是理性告诉我,一定要细嚼慢咽,“囫囵吞枣” 式阅读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打算下个月再把剩下的部分读完。
三、读书心得
    这是自己第一次静下心来去读一些经典,浮躁中又透着几分对知识的渴望。在听完师兄师姐的读书报告会以及和2011级的同学交流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学读的书太少了,经典读的太少,与其他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感受大家这种“赶超帮”的学习氛围后,便下定决心今后要跟着中心好好读书。回到学校之后继续以前的泡馆生活,面对周围同学的不解和戏谑,我时刻告知自己要坐得住冷板凳,要静下心来,不骄不躁。的确,刚开始看书时进不了状态,加上有的地方理论性很强,读不懂,真有点坐不住了。后面慢慢进入状态之后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习惯,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在脑海里回想一下今天读了什么,明天该看那些内容。记得贺老师曾经说过,“把读书当作有一种思维训练,而不是追求知识或者真理”。
    阅读经典挣扎中多了几分闲逸,看着那些文字,畅享大家的思绪,放慢脚步,享受阅读,很好的一种生活状态,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打发时间而读书。初次阅读,比较杂,更谈不上什么体系,所以我打算先阅读一些社会学入门的书籍,再去读三大家,然后再去读管理学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书籍。第一次阅读比较混乱,还请老师和各位书友批评指正。

[ 此贴被彭佐珍在2011-10-08 12:11重新编辑 ]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4-29 15:50 | [楼 主]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读书不够系统,还请好各位书友批评指正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4-29 15:56 | 1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在读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以找一些辅助性的书看看(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等)。

里茨尔还有一本书叫《虚无的全球化》,不知道好不好看,你既然看了这本,而且从笔记上看确实也不错,也可以找来看看。

读书状态很好!顶天立地,长期坚持!共勉!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5-03 23:11 | 2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07
威望: 707 点
金钱: 707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04-23

 

第一个月读这么好,相当不错了。
毕业前夕,事多而杂,要“任凭风浪打,稳坐图书馆”,坚持下来,相信较之他人你的收获一定是最大的。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1-05-03 23:51 | 3 楼
史明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8
威望: 58 点
金钱: 580 RMB
注册时间:2010-10-11
最后登录:2012-06-12

 

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坐得住冷板凳”“阅读经典挣扎中多几分闲逸”以这样的心态坚持下去,你定会收获累累硕果!
坚持!
Posted: 2011-05-04 10:56 | 4 楼
bolatu36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7
威望: 97 点
金钱: 9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02
最后登录:2012-03-18

 

每本书都有心得,刚开始已经不错了。加油啊!
王丽惠
Posted: 2011-05-04 11:59 | 5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理性化及其限制》,《虚无的全球化》这两本书我会借来看看的,加深下理解,谢谢你的推荐咯.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04 13:02 | 6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在通读了韦伯的主要著作之后再看那本方法论,感觉应该好很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1-05-04 13:11 | 7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有自己的读书体悟,很不错!
系统阅读是建立在对基本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基础上的,要在摸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要形成独到的看法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过程。这个要慢慢来。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1-05-04 13:20 | 8 楼
bolatu36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7
威望: 97 点
金钱: 9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02
最后登录:2012-03-18

 

从基础阅读起,这个很好。读书也有自己的体悟。加油
王丽惠
Posted: 2011-05-06 18:26 | 9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开始阅读经典,不要执著与书中内容,读过去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1-05-06 22:26 | 10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谢谢你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会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不纠结于书中内容,学习你们系统地读经典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07 09:48 | 11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从基础读起,打牢基础,加深感悟,谢谢你的指导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07 09:50 | 12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在通读了韦伯的主要著作之后再看那本方法论,感觉应该好很多
恩,谢谢点拨啊,我去试试哈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07 09:52 | 13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回 4楼(史明萍) 的帖子

一起加油啊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07 09:54 | 14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回 5楼(bolatu36) 的帖子

一路前行啊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07 09:54 | 15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回 8楼(王海娟) 的帖子

对,放慢脚步,体会经典的韵味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07 09:55 | 16 楼
于德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0-09-08
最后登录:2012-06-08

 

第一个月就读了韦伯的经典,状态不错,读书循序渐进,不断改进方法和经典选择,状态会越来越好。加油
潜心读书,成就自我!
Posted: 2011-05-07 11:14 | 17 楼
tuxy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38
威望: 138 点
金钱: 138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2
最后登录:2014-01-12

 

嗯,挺好的,先读些入门的书,还可以挑两本社会学史的书看看。以社会学经典作为整个读书的基础是很好的方法,然后再转入你感兴趣的门类才有力度。
净心
Posted: 2011-05-07 11:23 | 18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回 17楼(于德丞) 的帖子

师兄的建议提得对,我也打算这样读下去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13 14:48 | 19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回 18楼(tuxy) 的帖子

呵呵,谢谢你的点拨,向你们学习啊。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13 14:58 | 20 楼
dyy19870201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45
威望: 245 点
金钱: 245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1
最后登录:2016-03-07

 

读书一定要系统性一些,毕业来临了,静下心来读书很重要,越是这个时候越考验人,不要放弃,贵在坚持。
[ 此贴被dyy19870201在2011-10-08 16:50重新编辑 ]
“书龄”决定你思想的深度。
Posted: 2011-05-22 23:06 | 21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回 21楼(dyy19870201) 的帖子

恩,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坐得住冷板凳。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23 21:29 | 22 楼
周红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7
威望: 187 点
金钱: 1870 RMB
注册时间:2010-03-01
最后登录:2011-06-20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来,收获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明显。。。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Posted: 2011-05-27 23:42 | 23 楼
燕红亮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1
威望: 71 点
金钱: 710 RMB
注册时间:2010-09-14
最后登录:2014-06-06

 

你跟我当初刚开始读书比,比我强多了,我刚开始读的都是经验型的书籍,后来慢慢才转入古典三大家。我觉得这个东西总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来就OK!呵呵。
Posted: 2011-05-28 11:18 | 24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回 23楼(周红培) 的帖子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30 08:41 | 25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回 24楼(燕红亮) 的帖子

不断学习,不求甚解。只求慢慢进步。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30 08:44 | 26 楼
彭佐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04

 

想请教下如何将所有的读书汇报放到一张帖子上啊?多谢了!!
放慢脚步,享受阅读。
Posted: 2011-05-30 16:43 | 27 楼
魏程林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69
威望: 269 点
金钱: 2690 RMB
注册时间:2010-03-18
最后登录:2013-11-10

 

顶上去!
加油!
学 问
Posted: 2011-06-05 21:12 | 28 楼
周红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7
威望: 187 点
金钱: 1870 RMB
注册时间:2010-03-01
最后登录:2011-06-20

 

读的很不错,如果更有体系,就更好了~加油加油~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Posted: 2011-06-06 09:54 | 29 楼
« 1 23» Pages: ( 1/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67488(s) query 4, Time now is:05-08 04:2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