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张建雷11月读书(截止12月13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张建雷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威望: * 点
金钱: * RMB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张建雷11月读书(截止12月13日)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李猛编:《韦伯:法律与价值》
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布迪厄:《实践感》、《实践与反思》(与华康德合著)、《单身者的舞会》

      这个月的阅读主要是围绕着“行动”这个关键词展开的,确切地说,是唯意志行动理论,这与前两个月从对马克思和沃勒斯坦阅读中所强烈感受到的“结构”这一关键词,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有关“结构”与“行动”的争论也是社会学思想发展史中最有意思的一个主题。
 
      帕森斯在对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等人文本的解读的基础上,勾勒了唯意志行动理论的一般理论框架。下面我借助帕氏的唯意志行动理论谈谈对于涂尔干和韦伯的“行动理论”的理解。
帕森斯首先从功利主义经济学的“行动”概念展开,功利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的行动是以个人的私己利益为目的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这一假设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人的利益的天然一致性。否则,秩序从何而来?但显然,这样就又是与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相违背的。针对这个矛盾,契约论提出人与人通过“社会契约”以使得社会避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语)的混乱状态。但是,在涂尔干看来,契约论者同样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契约,是何以产生的?也就是说,契约论者忽略了社会契约中的非契约性成分。因此,涂尔干所要研究的主题也就凸显了出来。(不妨细细体会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对概念)
   
      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的基础在于社会成员的共同道德情感。但切不可以此就认为涂尔干是个唯意志论者或是从唯意志的角度展开的社会学分析,正如涂尔干(从早期的《分工论》到晚期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所反复说明的,这种道德情感的基础是社会,是社会的表象,是社会实在的“外在”表象,正如,图腾是氏族的符号那样,共同道德情感是社会的符号,而就社会是实在的这一点而言它也不可能是别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涂尔干早期思想中,涂尔干更多的是强调这种“符号”的外在性。换言之,社会(以集体的道德情感为表现)在个人之外,并支配着个人。这也是涂尔干在《分工论》和《准则》中所反复强调的。但是,在对“失范”的讨论上,涂尔干的思想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涂尔干的论述中,失范之所以发生,显然就不仅仅是强加于个人之上的外在的集体情感所能够充分解释的。这时,“失范”本身即已经成为行动者的行动目标。这样,外在于个人的集体道德情感就成为了行动者的内在的行动“规范”。
   
      涂尔干思想的这种微妙之处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全面的展现了出来。涂尔干认为宗教的本质即社会。作为社会的宗教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信仰和仪式。在原始宗教中,信仰是以图腾崇拜为标志的,图腾作为一种集体的表征,是氏族的符号,是氏族的代表。因此,原始社会中对图腾的崇拜,其实质是对氏族的信仰。涂尔干的问题是,以图腾为标志的这种外在表征,是如何作用于氏族成员个人的,外在的集体道德情感是如何体现的,是如何内化为氏族成员的内在的行动规范的?涂尔干据此考察了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涂尔干指出,在图腾崇拜的仪式中,在群体的欢腾中,氏族成员体验到一种神圣性,一种独立于个人之外或个人所不能单独体验到的存在。氏族成员在这一过程中确认了氏族的神圣性,确认并加强了集体的道德情感,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于个体情感之中,作为自己内在的行动规范。
   
      涂尔干后期思想的变化与韦伯可谓是殊途同归。韦伯认为,社会行动往往是涉及到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取向,并与他人相关联的。韦伯据此区分了社会行动的不同类型,但不论何种行动类型,都是与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取向相关的。这一点,在韦伯对支配的类型的分析中体现的更加明显,韦伯同样区分了支配的不同类型。但一个(与涂尔干)同样更重要的问题是,外在的强制性支配是如何作用于个体的?韦伯提出支配的“正当性”概念,即认为这种外在的支配具有“正当性”(更具体的说是“神圣性”,通过对韦伯所界定的三种支配类型的概念的比较不难发现,韦伯都是用“神圣性”来说明三种支配类型的“权威”),并且,这种“正当性”又是与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取向相一致的。因此,外在的支配规则,在行动者那里已经内化为了其主观的行动规范。
   
      至此,唯意志行动理论的基本思想就已经确立了。而布迪厄对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超越,也与此密切相关。因此,下一阶段我将主要探讨布迪厄的思想。

十月读书情况:
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三卷
《沃勒斯坦精粹》
《自由主义的终结》
《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
《否思社会科学》
《开放社会科学》
法农:
《黑皮肤,白面具》
《全世界受苦的人》
阿马蒂亚.森: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饥饿与公共行为》(与让.德雷兹合著)
《以自由看待发展》

    这个月的阅读对思维的影响较为混乱,本来是要继续沿着资本主义——这个较为庞杂、抽象的主题摸索着前进(承接上个月读资本论的一些想法)。但后来阅读中思考的方向却开始偏离了这一主题,导致了些混乱,一直到开读书会时也没有梳理明白,现在才慢慢清楚些。
读沃勒斯坦的书刚开始较为新奇,其开放的社会科学视野,独到的分析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但在弄清楚了事物层面的认知后,不知怎么竟有了些失望。思维似乎停滞不前了,陷入了结构主义。
   
    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考察,马克思的阶级关系研究,韦伯对地位团体及其支配理念的分析,都有着浓重的结构主义色彩。在沃勒斯坦看来,所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是由不同地位的主权国家构成,以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为轴线,所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体内部,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少数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对其它国家的压制,或者说是边缘国家和半边缘(处于从属地位的国家)对核心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的依附。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与劳工的对立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在世界体系中居支配地位的统治集团的剥夺范围更是世界性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无论是在马克思那里还是在沃勒斯坦那里都是一种剥削性的结构,资本主义的扩张不过是这种剥夺性结构范围的扩大而已。当然,马克思和沃勒斯坦对资本主义的兴起的不同观点并不影响对资本主义的结构的这种判断。

    在资本主义的兴起上马克思和韦伯的认识倒有些类似,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是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市民阶层(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地主(贵族)阶层的统治而产生的。是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取代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韦伯则更强调持不同支配理念的地位团体的冲突,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兴起初期的冲突首先是以新教教义为其支配理念的市民阶层与以传统天主教教义(传统主义)为支配理念的其它阶层(贵族、教会、农民等等)的冲突,并随着市民阶层的胜利,新教伦理在西欧取代传统的宗教伦理取得支配性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沃勒斯坦则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远没有如此复杂,在资本主义兴起初期,所谓贵族与资产阶级(市民阶层)并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阶级,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资本主义不过是西欧封建王朝的统治集团为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而采用的另一种不同的统治方式而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所不同的只是统治集团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由封建的形式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形式。

    资本主义在边缘地区(按沃勒斯坦的划分)则直接的表现为殖民主义。在法农看来,这种殖民主义并非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而是渗透进被殖民地区人民生活的全部领域。经济的不平等结构,必然要求其它领域的不合理建构以为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服务。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肤色的二元划分,黑与白的划分,包含着多种含义:“黑”代表肮脏、丑恶、暴力、低劣货、廉价的劳动力等等贬义内涵;“白”则预示着洁净、高雅、善良、高档货、有价值的劳动等等美好的东西。殖民时期殖民者所建构的这种不平等地位,深深地烙印在被殖民人民的意识中。即使在被殖民地区独立之后,人们仍“天然地”追求“白”的东西,而排斥自己的这身“黑色”。由此,在被殖民地区人民的精神上留下了种种“精神分裂”的“症状”。

    两个月来,一直想得出答案,资本主义是什么?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就非常简单了:资本主义不是什么,排除其种种外在包装,资本主义只剩下一种持续扩张的不合理结构。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全部,至少在阿马蒂亚•森看来不是。经济学似乎并不准备讨论结构问题,更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在阿玛蒂亚•森看来,所谓权力并不具有马克思、沃勒斯坦和韦伯意义上的压制性(对抗性)特点,权力不过是个体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权力就是一个人在饥饿时获取充足的满足其营养需要的食物的能力。由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资本主义就将是另一番面貌。

    这样的话,这一时期以资本主义为主题的阅读就要发生了变化,下一阶段想要围绕结构与行动这一主题展开,转向社会理论的理解。

9月读书情况:

卢卡奇《理性的毁灭》

阿尔都塞《读<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三卷)

王邵光《民主四讲》



    这一时期的读书主要是围绕“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对于资本主义的回应最为精彩的无疑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神秘”的东西——商品入手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具有“神秘”的性质,如,A用10块钱买了一个水杯,然后12块钱卖给B,B又20块钱卖给了C,同样的一个水杯,仅是从A手里到流到C手里,却由10块钱变成了20块钱。或者,从货币的角度来看的话,B的12块钱,仅仅通过一个媒介——水杯——的作用,就一下子变成了20块钱。这样,似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成了魔术师。不用经过其它途径,仅仅是换换主人,商品就能增殖,钱也可以“生”钱(货币的这种“神奇”性质在借贷资本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似乎,这就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所在,更似乎,这就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基础?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最为普通的“商品”何以具有如此之大的魔力?

    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比如A用一个桌子换B的一把椅子,交换的基础则在于桌子和椅子中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的劳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商品都是作为商品世界的“公民”出现的,在商品世界中商品没有等级差别,而只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商品的差别只在于所凝结的劳动时间的长短,即量的多少,并没有质的差别。因此,商品交换的基础即在于商品中所凝聚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由此,马克思得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商品的价值根源于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形成这个价值的劳动现在十分清楚地表现为这样一种劳动,其他任何一种人类劳动都与之等同,而不管其他任何一种劳动具有怎样的自然形式……人们使他们的劳动产品当作价值发生关系,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物只是同种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恰恰相反,他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平等,也就使他们的各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第一卷P.75-90)

    这样,商品所具有的种种“神秘”性质在这里都消失了。因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根源于商品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商品增殖的秘密也只能是源于商品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不能是商品本身。

    "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货币所有者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这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第一卷P.190)

    这样,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也只有一种可能性:通过占有劳动力剥削剩余价值。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劳动力)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当资本家把货币变成商品,使商品充当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因素时,当他把活的劳动力同这些商品的死的物质合并在一起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物化的、死的劳动变为资本,变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第一卷P.219-221)

    既然,商品增殖的原因不在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而是根源于商品的生产过程之中,即工人的劳动过程中,那么,为实现商品最大程度的增殖,资本家们的选择显然是最大程度的占有工人的劳动价值,即占有剩余价值。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第一卷P.260)

    “领主的贪欲较简单的表现为直接追求徭役的天数,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则表现为渴望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第一卷P.265)

    “从价值增殖过程来看,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存在,只是为了吮吸劳动,并且随着吮吸每一滴劳动吮吸一定比例的剩余价值。”(第一卷p.286)

    并且,随着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脱离了其使用价值,而是追求更为简单的形式,即获取货币。商品的生产形式就成为G(货币)—M(生产资料和劳动力)—G’(增殖货币)。货币脱离其一般等价物形式,而成为资本。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摆脱了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的限制,开始最大限度的追求其一般形式——货币(增殖货币)。

    "产业资本是以它的货币形式,即作为货币资本形成自己总过程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货币在这里不是作为货币花掉,而只是预付,因而只是资本的货币形式,只是货币资本。运动的决定目的本身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了。”(第二卷P.68)

    到这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最大秘密——财富的产生就被彻底揭露了出来,资本主义所赖以生存的全部基础也就在这里。

  “资本不仅……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他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式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第一卷P.584)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具体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阶级的生存及命运,发现:

    “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作资本,当作同他相异化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而资本家同样不断地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同他本身物化的和实现的资料相分离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身体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作雇佣工人来生产。……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在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第一卷P.626-634)

    “雇佣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日益增长的资本的日益增大的增值力,并且由此把他们对自己所生产的,但已人格化为资本家的产品的从属关系永久化……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值的手段并入资本,不能脱离资本,它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只是由于它时而卖给这个资本家时而卖给那个资本家才被掩盖起来。所以劳动力的在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第一卷P.673-674)

    由此,马克思得出另一重要结论:资本主义生产使得这种生产关系本身成为一种支配关系,工人阶级一旦进入这种生产关系之中,便只能持续地为这种关系所支配,持续地生产与再生产这种关系本身。

    “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的剥削和统治的范围只是随着它本身的规模和它的臣民的人数的增大而扩大。在工人自己所生产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产品中,会有较大的份额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工人手中,使他们能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在一种不是物质财富为工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为现有价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产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别的样子。”(第一卷,P677-681)



    读书感受:个人感觉《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第二卷和第三卷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展开。个人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也是基于《资本论》第一卷,但对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很多具体问题尚没有弄清楚,因此,没有能力继续深入下去。与此相关的,《理性的毁灭》与《民主四讲》则多少能反映出通过阶级分析方法来反思及批判西方(哲学、政治及社会)思潮所彰显的魅力。毫无疑问的,对于目前个人的认识水平而言,理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不理解资本主义,将无法理解中国现实的变革。《资本论》是我个人探索的尝试,也是一个开端。
Posted: 2010-12-16 13:59 | Unknown [楼 主]
tuxy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38
威望: 138 点
金钱: 138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2
最后登录:2014-01-12

 

读书质量比数量更让人佩服……向雷哥学习~
净心
Posted: 2010-12-16 17:19 | 1 楼
税海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4
威望: 84 点
金钱: 84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8
最后登录:2011-12-14

 

二雷,这研究搞得是相当阔以啊,学习ing!
Posted: 2010-12-18 13:49 | 2 楼
于德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0-09-08
最后登录:2012-06-08

 

雷哥读书很体系,研究很深刻,学习
潜心读书,成就自我!
Posted: 2010-12-18 23:25 | 3 楼
dyy19870201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45
威望: 245 点
金钱: 245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1
最后登录:2016-03-07

 

雷哥读书真的是一雷轰到底
“书龄”决定你思想的深度。
Posted: 2010-12-23 14:05 | 4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竟然用行动串起来这么多人,真不愧是雷哥啊 。读书一直都很雷人,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2-24 17:01 | 5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我感觉帕森斯是分析韦伯和涂尔干最透彻的人,也把握得很厉害。鉴于在其中没有马克思的位置,你可以参考吉登斯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学理论》,他分析的主题是马克思与涂尔干,韦伯的关系,揭示得很清晰,可以弥补不足。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2-24 17:04 | 6 楼
张建雷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威望: * 点
金钱: * RMB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嗯,到了现代时期的一些思想家那里,就发现其对三大家的继承和发展的痕迹就特别明显,最近在看布迪厄的书,发现这种痕迹就体现的更明显
Posted: 2010-12-31 14:36 | Unknown 7 楼
史明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8
威望: 58 点
金钱: 580 RMB
注册时间:2010-10-11
最后登录:2012-06-12

 

每每开读书会时,听你的报告就觉得很不一般啊,看了你的帖子,就更觉得用语言来赞叹的苍白了~
坚持!
Posted: 2011-01-13 20:49 | 8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你的读书方法很特别,围绕主题阅读经典,我还没有这样尝试过。给我震撼很大。要学习!更期待交流!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1-01-20 23:39 | 9 楼
岑家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6
威望: 56 点
金钱: 560 RMB
注册时间:2010-10-12
最后登录:2022-04-27

 

雷哥读的很系统,发言很让人震撼~~~~向你学习
Posted: 2011-04-03 00:01 | 10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61981(s) query 4, Time now is:05-03 02:5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