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论读书之目的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07
威望: 707 点
金钱: 707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04-23

 论读书之目的

                                                                       
        作为从“备考生活”向“读书生活”的一种过渡[ 因为英语“六级”未过,不曾寄希望于“推免”,而一心备考,后时来运转,方走此路。],也借以寻求(或加强)读书的动力和取向,前段时间(10月17日晚至18日中午)看完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气呵成地看下来的,这样的片子也只有如此方可,它也吸引着自己无法停下。
        贯穿于电视剧始末的是一种奋发进取的激情和不可遏止的爱国热情,包括以杨昌济和孔昭绶为代表的一批老师,特别是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陶斯咏为首的一群青年学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一师”的校园里,校长、老师是为了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而办教育、育人才,学生在老师崇高魅力的感召下,也是有感于内忧外患的局势而发自内心地读书、励志、报(救)国,同样的忧国忧民,同等的崇高伟大。
        这里就牵涉到读书的目的。无疑,读书是应该有目的,犹如做其他事情一样,不应漫无目的,放任不羁。那么,读书是为了什么?养家糊口?地位荣誉?还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今的情况是,不好说大部分,也至少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为了饭碗而读书或不读书(认为读书无用),这类人我称之为“为生存而读书之人”;还有些人可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净化自己的心灵而选择读书,这部分较之前者是少数,称之为“为生活而读书之人”;然而,相对于前两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则属于极少数了,称之为“为国家(民族)而读书之人”。我们不能说前两种读书目的不好,但我想,相对于最后一种至少是逊色些。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为生存而读书之人”,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的进步还真需要这种人,更多“为生活而读书之人”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任何时代都需要第三类人,而且多多益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对“为生存而读书之人” 和“为生活而读书之人”绝无轻视之意,正如前文所述,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任何社会也缺此不可。我只是认为,读书存在层次性,尤其是从目的性上来说,即为生存、为生活和为家国之间存在着差异或递进的关系。当然,这种划分只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常见的现象而言,不具有“穷尽性”(不存在其他可能性)和“互斥性”(三者互相排斥,毫无交融)。需要强调的是,前面所涉三类人,不是绝对互斥的。可能的情况是,为国家而读书,同时实现了生存、生活的需要;抑或,为生存而读书,间接地做到了服务国家、报答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养家糊口”、为“享受生活”而读书,与“为中华崛起读书”,二者之间并无大矛盾,而且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所谓殊途同归。这是从客观效果上说的,而且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说,即使“为国家而读书之人”,在为国家而读书,却不能做到“服务国家、报答社会”,甚至是相反的结果,那么,相对于“为生存而读书之人” 和“为生活而读书之人”对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也是逊色的。
        我把读书分为三类,依据的是读书的出发点,而不是客观效果,即主要是为了什么。我想,读书应该志存高远。儒家讲“三纲”、“八目”,其中所谓“八目”者,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者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简单地讲就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为前者的目的和结果。很容易理解,“格物”绝不是为了“格物”而“格物”,“修身”也不是为了“修身”而“修身”,它们都是指向其下一个目标,最终达到“平天下”的终极效果。同样,把读书作为一种修身方法,“为读书而读书”,本身无可厚非,但相对于圣贤为我们设立的轨迹,不是半途而废吗?我想,每一个读书人都应时常念记张横渠的训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读书会”[ 1915年9月,毛泽东发出“征友启事”,广交志同道合之人,并结交了一批有为青年,他们经常相聚读书、讨论,并于1918年4月14日,成立“新民学会”,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值得一提的是,“新民学会”乃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前身。]成员便属于第三类,他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但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仅有此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能身体力行:抵制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办夜校教工人识字、训练学生兵打跑军阀等等。在他们眼中,救国安邦需要“修学储能”,读书乃是为了经世致用、报效家国。
        感怀先贤事迹,心生憧憬、向往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反观当下中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生存、生活而读书之人”不计其数,而“为国家而读书之人”却寥寥无几。此乃国家之不幸,民族之悲哀。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华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读书会”:“以精英为诸君之认同,以读书为会员之己任,以‘华工现象’ 为自身之宿愿,以家国情怀为协会之导向”。秉持这一理念,“读书会”集结了一批仁人志士,他们坚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情怀,读书励志,修学储能,以求建功立业于来日。诚如田孟在《三农研究读书会记》中所说,“当今天下有如此之协会者,几希。吾侪当振臂而呼以求多有社会有志之士共建理想。携多方之手开创‘武汉现象’乃至‘中国现象’‘亚洲现象’”!此等宏志,令人感佩。
        此时,我不禁联想到九十年前毛泽东等于“湖南一师” 创立的“新民学会”,相较于今日之“三农研究读书会”,何其相仿:前者有杨昌济等名士引领,后者有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诸位老师指导;昔有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贤为力挽国家、民族于倾倒而读书,今有“三农研究读书会” 诸俊秀为国家之富强、民族之振兴而修学;昔日的“少年同学”成为了日后救民于水火的英烈元勋,相信今日潜心苦读的风华学子也必将在开创未来的狂潮中独占鳌头。
        最后,我想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收尾,以与大家共勉——“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可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少年自由则中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008-11-2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08-11-03 13:17 | [楼 主]
龚为纲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00
威望: 200 点
金钱: 20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9-02-10

 

每览诸同仁读书时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愿先以读书为纽带,形成华中精神之共同体!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Posted: 2008-11-04 12:58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57155(s) query 5, Time now is:05-01 05:3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