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 Pages: ( 1/3 total )
本页主题: 刘茜 读书汇报(更新至11月9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刘茜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9
威望: 39 点
金钱: 3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12

 刘茜 读书汇报(更新至11月9日)

十月读书报告

十月阅读书目:
《人口论》马尔萨斯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杨善华、谢立中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杨善华、谢立中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评述》兰德尔.科林斯 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
《道德教育》涂尔干

读书感受:
集体读书已两月有余,坦白说,这个月的前几天读书时(尤其是读《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时),心情比较浮躁,在图书馆坐不下去,可能是心理压力比较大,且自开学后就立刻进入读书状态,身心疲惫,而自己又没有积极休息,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导致去图书馆读书流于形式,缺乏效率。月中贺老师开会给大家“心理减压”并鼓励积极锻炼、积极休息后,我的读书状态也随之逐步转好。这个月本来打算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道德教育》、《教育思想的演进》四本书,但因为暂时在阅览室没有找到《教育思想的演进》这本书,只完成了前三本的任务。另外,我知道自己读书速度比较慢,但我现在的心态很好,看到别的同学读书很快时,总会告诫自己(其实也算是安慰,呵呵),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要有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因为别人读的快而乱了自己的阵脚,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和步调,同时要在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在写读书报告时,第一次尝试串讲涂尔干三本著作的思路,难免有肤浅之处,恳请大家指教哈!

《人口论》马尔萨斯
      我认为,要读懂读透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是很有帮助的。15-18世纪初的英国,相继进行了“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结果农民被剥夺土地,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大批失业,使英国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化,而英国思想界也针对“怎样压制群众反抗,如何看待、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葛德文、孔多塞作为法国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拥护者,纷纷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而马尔萨斯则将人口过剩作为反对的论据。
    这本书的前七章,包含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个命题、四点结论”,在此不再赘述,从第八章开始,作者针对葛德文、孔多塞、华莱士等人的推理和主张进行反驳和批判。他认为,人口终将会超过食物的供给,那些挨饿的人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一现象对整体是有益的,因为他认为贫困人口的存在保证了劳动力的大量供给,也使其工资水平始终停留在较低层次。因而,他主张对这一系统进行强行的干预是没有效果的,救助乞丐也只会使他们生育更多,进而使人口问题更严重。显然,作者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而阐述的观点,对于贫民来说是悲观而无望的,招致众多的批判也是必然。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杨善华、谢立中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杨善华、谢立中
《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评述》兰德尔.科林斯 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目前公认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演变过程分为三阶段——自社会学的初立到20世纪初期(主要是各种经典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自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及各种反帕森斯理论)、自20世纪中后期至今(主要是各种“新综合”理论、围绕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展开的理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上、下卷内容主要阐述第一、三阶段,上卷读起来很顺利也有很有兴趣,下卷则相对抽象晦涩些,《发现社会之旅》则以学术人物为脉络,评述了19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学发展史,其中对非洲裔美国人社会学和女性视角社会学理论的探讨是一亮点,且在书中,作者将对社会学的研究定位为不断驱除幻想的过程,坚持社会学终将成为驱除社会幻象的利器。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
《道德教育》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紧密围绕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条件及反常形式而展开,首先区分了两种团结——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有机团结体现了劳动分工的功能),进而指出劳动分工的原因,包括社会容量、社会密度的提高,集体意识的作用衰退,并否定了遗传性这一原因,接着借分工的反常形式指出,社会的规范、道德和法律并没有及时随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建立与完善,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与此类似,《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首先由“法团的演进”说明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与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潜在能量,之后,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公民道德进行探讨,认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疾病是缺少能够将个人与国家连接起来的次级组织,另外,作者通过对契约权和财产权的历史研究,展现了道德与法律在其中的运用机制。显然,涂尔干在这两本书中表达了一个主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失范状态,需要由法人团体和职业伦理来解决,因为在职业群体里,存在一种道德力量,它不仅可以遏止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培养劳动者对团体互助的极大热情,同时可以防止工商业关系和政治生活中强权力量的肆意横行,也就是说,法人团体、职业伦理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一种直接、广泛和持久的道德力量。而这种道德力量如何在初等教育中塑造,就是《道德教育》一书的主题。涂尔干认为,社会领域的起点,就是道德领域的起点,也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失范现象,学校教育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按照社会需求来塑造的全新存在。




九月读书报告
九月读书书目: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
《民族与社会》费孝通
《原始分类》涂尔干 马塞尔.莫斯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彼得.伯格
《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斐迪南.滕尼斯
《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朝话》梁漱溟

研究生入学以来的第一个月读书生活,紧张而充实,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团体的力量和温暖。我这个月读的书,仍然以基础类的书为主,正如开交流会时邓勇师兄所说,先练一个月坐功,之后再慢慢转入三大家的经典阅读。
我的几点体会:
1.可能是我以前一个人读书散漫惯了,刚进入团体读书生活时,些许有些不适应,觉得自己一个人行动也能读好书,但是到这个月下旬时,读书开始有些疲惫,我便认识到了集体的重要性,这不仅是简单的一起吃饭、一起爬山,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人读书,靠的是自己的意志和毅力,难免有惰性存在,而大家一起行动,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监督力。而且,田孟帮我们分组形成的读书会小组,研二研三师兄师姐在月中旬及时召集我们开会,解答我们心理的迷茫和读书上的疑问、困难,我觉得及时和大家交流,帮助很大。
2.我明显感觉到,读书让人的内心世界变得简单、单纯了,因为以前心中难免会有些功利的想法,要么想着兼职,要么想着分数,但现在一忙碌起来,心无杂念,一心读书,这感觉很好。另外,那天在草坪上开第一次交流会时,杜鹏说“一切都要豁达一点,整年的读书时光还是很宝贵的”,我觉得这句话对我触动特别大,也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3.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别的同学读书又快又多,自己读的慢而且少,心里有时会比较慌,比较着急,越着急就越乱,影响读书的质量,每次这种时候,我就用贺老师那句“不能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安慰自己,很有力量!看到别的同学读书读的好,心里实在是羡慕,但越是这样,自己就应该越努力,而且要淡定,而不是慌张。
这个月读梁漱溟的《朝话》时,作者在谈到修养问题时指出,要“有以作乐”——工作愈重,做事愈多,如果在工作中不能自乐,那便是苦死了!要想培养生命更大的力量,要愈工作愈乐,愈做愈有力!别人看他太苦,但在他却很好,很乐。非做到“有以作乐”不可!我想,我们在读书会这个大家庭中读书,需要的也是这种“有以作乐”的状态!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
这本书描述了社会学发展的大体框架,说明了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不仅“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且“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这本教材,给我的感觉是连贯性很强,能够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怎样的理论,怎么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变迁导致社会主流理论的更迭,同时,这本书介绍理论时很注意理论之间的衔接,线索明晰。另外,还有一点给我深刻体会的是,刚开始读到书中评论一个理论的不足时才会恍然大悟,觉得书上说的很有道理,到后面我自己也会慢慢地主动思考某一个理论的局限性。

《民族与社会》费孝通
这本集子收入了费孝通先生从1978年到1980年大约两年时间里所发表的十三篇文章,其中七篇是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的讲话,四篇是访问录,两篇是杂文。费老认为这些文章多少都和民族学及社会学有关,所以用《民族与社会》为书名。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思考过有关民族的问题,所以这本书开阔了我的思路。以前总感觉会议讲话很无趣很呆板,没有实际意义,但这本书却并非如此。
在费老的年代,提到如何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到如何促使一个人自觉地守法卫法时,他指出必须要使人们正确理解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利益依赖于集体的利益,守法卫法是自己的责任。然而就中国现状来看,如何使公民守法卫法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但如何卫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却变得更加复杂了。

《原始分类》涂尔干 马塞尔.莫斯
涂尔干和莫斯的这本《原始分类》虽然很薄,但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理解的问题,读起来有些难。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回头,边回头边想,思考的范畴大多时间都被束缚在理解文字上。好在书的最后附了一篇英译版导言,对文章的大致思路、逻辑和方法都做了恰当的梳理和批判。其中,埃文斯-普里查德不失公允地将涂尔干和莫斯的推理逻辑成为“涂尔干的障眼法”,是指当一个事实与他的论题相抵牾的时候,他就声称这个案例的性质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它是次级的发展形式,是非典型性的,然而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确实发生了那种变化。显然,这篇英译版导言是很帮助理解并引导我思考这本书的不足之处的。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纠结文章字面上的意思或逻辑,而读到附录导言部分时,才有跳出来看整体的感觉。
这本书开门见山地反驳了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分类方法,认为尽管每个社会都有分类,但人的心灵并不具备这种复杂分类的能力,这种分类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的,人们又是在哪发现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的?作者回答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去考察人类所形成的最粗陋的分类,以便再弄清分类究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以这本书对几种分类体系进行了评述,认为分类的源起是社会,而人类观念的“情感价值”是分类中的“支配角色”,事物之间具有与个体一样的情感亲和性,事物就是根据这种亲和性进行分类的。然而,在整本书中很少有关于分类与情感因素的论述,在结尾处,情感因素被突兀的引入,而缺乏足够的论述,实在不妥。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彼得.伯格
这本书重点突出了“游戏”的主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书中提出的“牢笼—监狱”和木偶剧场的比喻都十分生动形象。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完全沉浸在了作者的比喻中,情绪随之起伏,尤其是刚刚读完《外国社会学史》,这本教材十分严谨,对于社会学的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方面都有所介绍,而伯格这本书却认为社会学不能陷入实证主义的泥潭,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不苟言笑的僵化态度,而需要人文主义的立场和视角,呼唤社会学研究中人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儿”,书中前半部分的比喻让人感觉到压抑,而后半部分讲人在社会中如何“越狱”以及社会学的人文关怀却让人豁然开朗。

《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
这是我第三次翻开这本书,而前两次都因为时间关系中断了这本书的阅读。但是第三次翻开这本书读的感觉却很良好,因为以前读的时候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但这次读时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还能将书中的内容与以前读过的书的内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在书中,米尔斯站在激进的批判立场,对社会科学中出现的几种流行趋势,如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科层制气质等进行了相当充分的批评,这一部分写的非常深刻,一些内容仍然适用于现在;同时,作者关注社会矛盾与冲突,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指出了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做出的选择。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斐迪南.滕尼斯
我是在读《外国社会学史》这部教材中滕尼斯的思想时,感觉很清晰,才选择这本《共同体与社会》继而进行阅读的,但是这本书读起来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之后我由重读了相关教材对滕尼斯思想的梳理和介绍,思路才渐渐清楚。
“共同体”与“社会”这对范畴,是滕尼斯社会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他用来说明社会与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类型模式。简单地说,在共同体中,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分离,也总是相互联系的,而在社会中,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结合,也总是分离的。在共同体里,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基于生活的统一性原则,在社会中,人们的联系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以及距离之上,基于自由与理性的思考。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与社会这两种共同生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意志不一样,这就是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本质意志指的是基于情感动机和情感纽带,选择意志则是基于思想动机,比如个人目的性打算,利益关系考虑等等。
我知道我对这本书的理解非常浅显,但是这本书读起来确实语言不容易理解,感觉它虽然从德语翻译成了中文,但是语言的逻辑在中文理解起来却很不通顺。

《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
这本书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基本主张,提出了一个关于“文化论”的大纲。
作者认为文化包含两大主要成分,物质的(比如器具)和精神的(比如信仰、思想和意见)。而真正能够传播和演化的文化的单位是社会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化又可以分为很多基本方面,每一方面都以满足某一固定需要为核心,并受基本的定律和限制所支配,具体来说,文化迫力可分为基本的、衍生的和完整的迫力,又分别可发展为营养生殖体系、经济法律教育体系和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娱乐。总之,文化是自成一格的一种现象,以功能学派的立场对其加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正是作者所主张和坚持的。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这一直是梁漱溟先生的口号,而这本书正是他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追溯到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而作。简单地说,作者通过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将老中国社会的特征层层递进加以详解,展现在读者面前。
“理性早启,文化早熟”梁先生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中国的缺欠,不是理性的缺欠,而是理性早起、文化早熟的缺欠,而各路学者所罗列的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如“民族同化融合”、“没有宗教”、“社会历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不见形成”等等,归根到底,一切一切,都不外乎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这一个问题而已。将中国与西洋社会对比,不难发现,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重家庭生活,社会以伦理为本位,以职业分途代阶级分化,以道德代宗教,融国家于社会等等。在分析的过程中,整本书思路清晰,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结论具有说服力。
另外,梁先生先父捐生前夕,所遗敬告世人书,告儿女多缄,均印在《桂林梁先生遗书》中,其要语云: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和国性为立国之必要。读到此,实在发人省醒,震撼人心!

《朝话》梁漱溟
这本书是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朝会上与同学的部分谈话辑录。其内容或谈论人生修养,或讲述治国方法,或谈论社会、学术文化等问题,莫不本于个人感悟,出自切身体会,与凭借空泛议论有根本不同。
书中所讨论的事物或观点,多与青年人的生活、学习有关,读起来感觉对自己的为人处事、学习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援引如下:
1.人若只能在本能支配下生活,只在习惯里面动弹,那就太可怜了。我们要开发我们的清明,让我们正源的力量培养出来,我们要建立我们的人格。失掉清明就是失掉了人格!
2.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3.不信任人的路,是越走越窄,是死路;只有从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开出真正的关系和事业的前途来。
4.合作的根本,即在情谊想通;情谊想通,必彼此互以对方为重;唯有情谊才可促进人类的好生活。
5.心眼儿多、爱算计的人,就惯会化一切生活为手段,他的情绪常是被压抑而不能发扬出来,他的生活常是不活泼,而阴冷、涩滞。
在谈到修养问题时,作者指出,要“有以作乐”——工作愈重,做事愈多,如果在工作中不能自乐,那便是苦死了!要想培养生命更大的力量,要愈工作愈乐,愈做愈有力!别人看他太苦,但在他却很好,很乐。非做到“有以作乐”不可!我想,我们在读书会这个大家庭中读书,需要的也是这种“有以作乐”的状态!

6-8月读书报告
简单谈谈我这几个月的读书生活。由于在开始读书时,没有持久的自信心和勇气,不敢挑战较为艰深的社会科学的经典原著,所以我在选择阅读书目时,总是有意将阅读国内经典书目和国外经典书目同时进行,希望能逐步增加信心和兴趣。现在想来,四月、五月是我读书状态最好的时候,六月忙于毕业论文和各种聚餐,懒散了些,读书时间被切割的很零碎,暑假期间我又参加了我的导师组织的上海-广州-武汉三地调查,耽误了读书进程,调查返校后读了《菊与刀》和《社会学的想象力》,后面这本也只读了前面一部分。反思这几个月的读书情况,我觉得自己读书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读书没有整体的读书思路,比较杂乱,通常是在图书馆找到哪本读哪本;第二,一个人读书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因为没有同学一起讨论和相互支持、鼓励,大四下学期我一直在家里读书,而没有和本科学校同在读书会的同学结成读书互助小组,实为失误;第三,七、八月期间我忙于参加导师的调查而没有读书,读书任务拖欠,一直感觉心理压力很大,并且之前那种读书的良好状态也中断了。
开学那天读了《研究生的读书生活》这本集子,我的感受是:
第一,读过师兄师姐们两年的读书总结,顿时感觉自己的心理压力小了很多,由紧张、忐忑的心理转变为期待,期待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有读通的一天,同时被他们所描绘的团队温暖所吸引,对集体读书心向往之。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强的我而言,集体的约束和督促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希望我们这级的读书会成员也能够形成“情感共同体”,相互之间多交流、沟通和支持,那也会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第三,我对那本集子中刘勇师兄的一段话很有感触,他说:“我需要的不是那点奖学金和那些证明我成绩好的证书,而是真正可以武装我的头脑的知识,而这些却是直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才意识到的,我才明白,那点奖学金和那堆证书给不了我要的前途和充实,那些都是外在的,都是可以被拿走的,我需要的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不是来自大学的课堂,而是来自正确引导下的个人努力。”另外,开读书会那天,老师说“读书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学”,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这个温暖的集体有所收获,借用师姐的一句话就是“且行且思考,且行且珍惜”!

六月份读书笔记
所读书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重读)
《社会学与生活》理查德.谢弗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钧生
《社会学概论新编》郑航生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这本书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多个领域,涵盖了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本书主讲政治,政治决定经济、文化教育,相反,经济和文化教育反作用于政治,所以钱老对经济、文化教育也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剖析,指出其中的利害关系与演变得失。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好像领悟也比上一次多了些,下面我想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感受。
第一,政治方面。钱穆先生的书中提到“……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应该是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者说是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对于刚读到句子的我来说,这些内容是震撼内心的。在我的记忆和思维之中,对于封建的制度,从来都是多批判而少赞扬的,换句话说,我对于封建制度的态度,和钱先生是完全相反的。但渐渐读下去,我却对钱先生的观点又很迷惑。钱先生在描述汉代的国家政治方面,最强调的观点在于政府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也频频说政府与皇室是有区别并相互分离的,这样说的目的在于反对中国古代政治是专制的、黑暗的这一说法,但文中的有些描述,却不能让我如此理解。“……古人称化国为家,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句话我这样理解,皇帝的家以前也是众多家的一种,但统一江山以后,化家为国,也就是说皇帝是国家的主人,而以前皇帝的管家也就成了国家的宰相,并且文中又提到说,皇帝是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宰相也可以统治宫廷事,这些话只能让我理解为,宰相的权利高于皇权。想一想,这样的制度倒也十分民主,但从历史上来看,这种现象就是家里的管家管着主人了,不符合逻辑。另外还有一点,文中提到,中国人的一向意见是皇室和政府应当分开。但我总感觉,“中国人”这个词在此句中的概念用的过大了,当时来讲,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眼中,皇帝本身就和国家的最高权力联系在一起,因为不论是皇室还是政府,都不代表广大人民的权益,如果是宰相这样想,那便合适的多。
第二,经济方面。读到唐代的制度,感触最深的是唐代的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并带有很浓厚的人本思想。作为一个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要保证稳定的局面,必然从农业入手,保证土地的给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租庸调制正是做好了最基本的一点。壮丁要为国家义务服役二十天,这自然增强了国家多人民的约束力,而“调”的完成,则更加巧妙的利用了家庭生产和国家的关系,使个人与家庭的联系增强,并使之成为一个稳定的结合体,所以由这种稳定的结合体所组成的社会也就稳定了。现在再把汉唐两代的经济制度两两相比,会看出来它们的区别来。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这是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其下层贫穷的,政府却并未注意到。政府的轻徭薄赋,只为中间地主阶层占了便宜。唐代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租庸调制最主要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是侧重在为民置产。至于上层富的,政府并不管。在开始,商业尽自由,不收税。而每一个穷人政府都设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准以上的生活。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人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唐代人似乎更高明些,它可以让你过富,却不允许你过穷。
第三,文化方面。在我国古代的政治领袖——皇帝眼里,国乃是自家财产,为了自家财产的保全增值,皇帝这个一国之主,也是一家之主,就要进行他们的励精图治,而最好的方式也是皇帝的最大野心,就是让天下子民臣服于他,为他的财产即国服务,于是皇帝们想尽办法,不断强化国与家的依附关系,“国家”便产生了,即国不立,家何在。只有先保存了国家才有自己家庭的安康,赚得天下志士抛家弃业投入到皇帝编织的美丽憧憬中。“国”在封建社会中实为“一家之国”,经过统治者教化,这“一家之国”变成为“大家”,只有天下子民忠诚地维护好这“一家之国”,不管是李家还是刘家,才会有自家的生存与安定。可以说,古代皇帝的私心造就了中国民众深深的国家观念,也煅就了这片土地上人民极强的凝聚力与忍耐力,安定时期的小家,自我观念一旦到了危亡时刻就会转化为大家,大我的观念认同,几亿人民便有了不可侵犯的共同利益。如此,鸦片战争时期就有一位英国将军说“中国只可以被打败,不可能被征服!”
钱老在这本书中对中国的历代政治得失剖析的很深刻,指出了当时政治存在的合理与弊端,深入从经济、文化多个方面解析了政治存在的合理性和弊端,当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封建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学与生活》理查德.谢弗
这是美国最经典的社会学教材之一,书中插有各种剧照、海报、广告、漫画等等,这种多方面的呈现方式十分新颖。在书中,社会学家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使得工作机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女性在公共场所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该书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注重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互动理论的阐释,引导我们用社会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简洁易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越轨相对性”这个词,书中有一幅插图是“一副筷子竖着插在一碗米饭中间”,并指出,这幅图在外国人眼中再平常不过,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却是犯了禁忌的,因为这一般是祭祀先人的做法,所处的文化氛围不同,越轨行为就是具有相对性的。

这个月,在论文写作期间,我重读了本科阶段的几本社会学教材,对知识做了大致梳理,同时也能够辅助论文的撰写。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钧生
这是一本以社会学理论介绍为主的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的介绍了各个思想家或流派的主要社会学理论,通读这本书使我重温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发展脉络。教材类的书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些,但我还是对书的后面几章,如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等内容有些不解,总觉得名词过于抽象,这可能与我读这方面相关著作较少有关。

《社会学概论新编》郑杭生
作为一本启蒙性质的社会学科普读物,这本书贯彻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取向,以社会运行论为理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解释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全书将社会学问题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社会学运行概述、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及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作为国内社会学比较专业的一本著作,此书虽有不少地方被人诟病,如因多人编写,整本书实际结构混乱,各作者观点不能统一,又因陈述观点过多,导致部分章节杂无头绪等。但我以为,本书仍是国内最权威的社会学概论教材之一。相比国外波普诺等国外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确实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基本理论完全,各社会学名家主要论点均有所提及。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正如风笑天先生序中所言那样本书的撰写以“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简明实用、适合教学”为目标,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通俗简明的介绍。在内容安排上,全书围绕社会研究的原理、逻辑和科学程序,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与撰写研究报告的各种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既兼顾到实际研究的逻辑程序,又兼顾到定量及定性研究方式和各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及技术。作者还结合自己十几年学习实践及教学的经验,介绍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在语言上简明易懂,并且阐述完方法后,大多有列举实例,便于学习和实践。
风笑天先生作为袁方先生的学生,此书和袁先生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一脉相承,并无太多的新意,可以看作是简版的《教程》。


八月份读书笔记
所读书目:《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未读完)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未读完)
这本书我只读了一部分,大概了解到这是一本具有批判色彩的著作,全书的核心“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指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长理性,从而使我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我的理解是,我们需要进行促成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各种努力,可以说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即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知晓自身所处的环境中个人的生活环境,才能明了自己的生活机遇,把握命运。这本书我只读了前面一部分,因为时间关系还没有读完,所以在9月份的读书任务中,我会继续读完,相信读完全本后的感受和收获会有所不同。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这是一本美国人类学家在二战后期应美国政府的邀请,以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为调查对象,并结合书刊、文学、电影写成的调查报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并不是一本专门论述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者家庭的书,而是探讨日本人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日本的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情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分析了他们的外部行为及其思考方式,并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
时至今日,这本写于二战后期的书中所得到的结论和预见竟与事实发展具有惊人的一致。正如书中所料,日本人对军国主义的态度随着它在其他国家的验证而发生变化,最终,军国主义失败了,而日本人也趁此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吸取教学修正的多么漂亮,重新取得了受人尊敬的国际地位。
通读全书,我觉得日本人的性格很难用简单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他们面对事情时有自己独特的日本方式,他们强调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却可能是源于他们内心的服从于尊重,我相信日本现今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与日本文化、日本性格有密切的联系。



五月读书笔记
本月阅读书目:《社会思想名家》科塞
《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孙立平

最近,由于读书的原因,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最初感觉这样很有成就感,可是到了月底,疲倦感袭来,看着别的同学出去玩的背影很是羡慕,但任务尚未完成又不得不坚持上自习,于是只有不断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社会思想名家》科塞
促使科塞教授写这本教科书式的《社会思想名家》的动机源于他在授课时的困惑,学生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马克思和韦伯相比,谁更重要?”学生们无法理解在与自己的环境非常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下产生的思想。针对此,科塞教授指出“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经过探讨和评价而创造出来的”。同时,序言中介绍,在社会学发展的现阶段,需要一种“学科性折衷主义”——因为人们已经十分熟悉众多的理论研究方向各自具有的功能和局限性,从而不再幻想有哪种单一的、统一的理论能够解决全部社会学的问题。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科塞教授这本介绍不同理论研究的著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书中分别介绍了15位早起社会学理论家:孔德、斯宾塞、西美尔、韦伯、凡勃伦、库利、米德等的学说、生平、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科塞教授的描述透彻而简洁,把每一位学者的学说与其成长、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与其事业的曲折成败联系起来,与其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加深了我对他们思想的理解,更触动我的是各位学者的成长经历,正是他们丰富的阅历,或感受到了政治的黑暗,而投身到奋斗、改革的浪潮中,才使得后代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这也引起了我对“为什么学习社会学”这个问题的思考。
书中介绍的学者,多是由于听到了社会学的召唤,感觉到社会学是一剂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他们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着眼于社会现象,以社会学武装自己,跟随自己的兴趣进行思考,而他们本身在社会学的世界里也自在、得意,正如库利所说“社会学使我们更加感到在人的世界里无拘无束”。曾经也有人问我为什么学习社会学,我当时只说社会学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充当“社会医生”的角色,与书中所写的学者相比,我的回答简直太官方、太浅显了,或许是个人经历的原因,自己更缺乏他们那种“有容乃大”的胸怀。

《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
这是一部对波士顿的意大利贫民区(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的经典著作。由于作者坚持“行动可以直接被观察,并可以像其他科学数据一样被记录下来”,所以他通过研究个人的行动来了解其所在的社会。
作者怀特经由诺顿帮的头儿多克的引荐进入科纳维尔,通过与帮内小伙子们的街角闲逛深刻地刻画出了街角帮的结构及行动模式。按照我的理解,街角帮内部实行等级制,由在帮内成员共同重视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如打架、跑步、打球、口才等)担任“头儿”,与他关系好的人地位仅次于他,其他人则至于他们之下,帮内成员习惯于一起行动,成员受制于彼此之间的义务,相互间的给予与回报也激励着他们对群体的忠心。通过帮内成员的保龄球比赛,怀特发现比赛结果竟与成员在帮内的地位出奇地一致,地位高的人名次靠前,地位低的人,即使技艺精湛也会连连败北。这是因为出于帮内地位低的成员“已经习惯于低人一等”,就像受到了心理暗示似的,被贴上了类似于“技能低下”之类的标签。同样,地位较高的成员则借助于此来保持、获得或者失去威望。这说明,街角帮内的成员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在其他方面行为的限度,他们习惯于这种相对固定的相互作用模式。而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而来的意大利社区俱乐部,由于缺乏将其成员联系在一起非正规组织,他们在权利、责任和义务方面没有共识,因而更容易显现出结构松散的特点。接着,怀特描述了在科纳维尔存在已久的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这是一个在合作中博弈的过程,通常,政治家并不力求影响科纳维尔单独的个人,而是有意无意地找出群体的头头儿,这更证实了怀特的结论——科纳维尔的社会是一个紧密结合的以相互义务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在这一组织中,人们的地位和彼此间的义务被限定和承认,进而,他指出,科纳维尔的问题不在于它没有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未能与它周围社会的结构融为一体。社会刻板印象更使得这里的意大利人在向上的社会流动中异常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怀特认为,“尊重本地文化,通过这一社会的领袖与这一社会打交道”是促进科纳维尔开放、融合的良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这本书的题目很简明地揭示了书中探讨的主题。一直以来,在文化史的初步课程中,往往会存在一种观念——资本主义等于无止境的营利欲,书的前言部分对此反驳道:资本主义反倒可以等同于非理性冲动的抑制,或至少加以理性的调节。然而曾经具有普遍性意义及价值的宗教与存在于其文化环境中的宗教主义精神应归诸怎样的因果关系呢?
在第一卷中,“提出问题”,韦伯指出,在近代的企业里,占有熟练劳工层与工业经理层的高阶位置的多是基督新教徒,而天主教徒的雇工则显示出一直留守在手工业里的强烈愿望。这无疑与其所在的宗教气氛有关,前者在展现出一种走向经济理性主义的特殊倾向,而后者则没有。因此,二者之间的生活态度之所以不同,主要应从宗教信仰信仰的恒久的内在特质中来寻找,而不单是当时所处的外在历史—政治情况。这便引出一个猜想:主张超世出尘、禁欲的基督新教与资本主义营利生活的参与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亲和性?韦伯借富兰克林的道德训诲——“赚取钱财,只要以合法的方式,在近代经济秩序里乃是职业上精诚干练的表现与结果”——来说明“资本主义精神”,并指出职业义务思想是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伦理”独树一帜的特征。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路德提出的职业观,表达了所有新教教派的中心教义,即,经营为神所喜的生活的唯一手段,并不是借着修道僧的禁欲来超越俗世的道德,反而是切实履行各人生活岗位所带来的俗世义务,这于是也就成了各人的“天职”。然而,任何宗教改革的教派或代表性人物,都不曾以我们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为其奋斗目标,正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宗教改革的文化影响,最终推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扬。
在“解决问题”的第二卷中,韦伯首先承接上文分析了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础。面对基督教悲壮又不近人情的“上帝预选说”,信徒不免会产生内在空前的孤独感,针对此,卡尔文派、虔敬派、卫理公会及由再洗礼派运动中生长出来的诸教派分别发展出了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分的教义,其中属卡尔文派首尾一贯,具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所有的宗教共通的一个观点就是将宗教的“恩宠状态”视为一种身份,具有此身份的教徒因而与被造物的堕落、与“现世”相隔离,而此身份只能通过证明自己的行为举止迥然有异于自然人的生活方式而获得。结果,每一个信徒的心里都产生那种想要在生活样式里讲求方法地审视自己的恩宠状态的动机,以及将生活禁欲化的驱动力,即以神的意志为取向,理性地构建起一己的存在。着眼于彼世而在现世内进行生活样式的理性化,这是禁欲的基督新教的职业观所造成的结果。随着这一职业观的发展,这也逐渐显现出理性的市民经营与理性的组织劳动的风格。禁欲决定了基督新教徒们会“赚取一切他们所能赚取的,节省一切他们所能节省的”,无疑他们会变得富有,功利的现世执着也随着出现。总之,由基督教的禁欲精神孕育出来的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构成了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而其最初的宗教根基,却早已枯萎衰亡。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本文通过讨论新教教派组织的形成、作用方式及作用方向,来解释以教派为原型,经历世俗化过程而产生的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特有的风格,亦即近代市民阶层的风格。
教派,作为宗教上有资格者的团体,相对于作为恩宠机构的教会而言,这两种建构原则的外在与内在冲突,在基督新教早已持续了数百年。教派除了自由接纳适格者的自由意志论原则、地方圣餐教团最高主权原则之外,还树立了严格的道德纪律原则、试炼期原则,之所以坚持如此严格的原则,与教派之后在社会中尤其是商业上具有高效的信用力有关,因为有名望的教派只接纳“品行”令其显得在伦理上毋庸置疑够资格的人进来,也就是说成为其中一员,意味着人格的一纸伦理资格证书,特别是商业伦理上的资格证明,而在市民中产阶层中尤甚。显然,借由教派教义世俗化过程发展而来的生活态度,与基督新教的禁欲所培养或压制的生活态度已截然不同,前者更多的是基于商业上个人资质的培养,在运作方式上二者存在根本不同。然而,可以说,在既定的条件下,新教教派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铺平了道路。在本文的最后,韦伯在比较了行会与教派的伦理作用后指出,“行会本身不可能孕生出近代市民资本主义的风格,因为此种风格的经济的‘个人主义’的动力,并非行会而唯独禁欲新教的生活方法论才能够使之获得正当性且带上光环!”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孙立平
这本书是学者孙立平2003年在《经济观察报》以及其他报刊所写的社会评论,书中讨论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断裂》中所涉及问题的进一步延伸。“断裂社会”这个概念是作者用来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呈现的一些新的特征和所遭遇的新的挑战,同时将其用于对诸多具体社会现象的分析,含义具体是指:在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上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在地区之间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断裂;同时表现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而“失衡”——社会权利的失衡,正是构成社会断裂的基本机制与基础。可以说,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明显分化,以及“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象,使这两个群体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裂痕,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能力上的失衡。书中有句话说的好,“在体育比赛中,需要以无数人的挫折感来衬托冠军的成功,但在社会生活中,则不能用绝大多数人的挫折感来衬托极少数人的成功”。然而,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多数人的挫折,例如持续飚高的房价早已将中低收入阶层甩了出去,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签订的“生死合同”也将他们置于不利地位,这都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发生了分化,经济收益主要流入社会上层,而市场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却由处于较低阶层的人来承担。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政府也采取了相关抑制与改革措施,但仍会发现,许多立意很好的制度一道实际的运作中就走样甚至面目全非了。当然,这其中不乏政府官员的渎职、腐败等现象。就目前来看,网络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正面、积极的作用,成为了一个为人民所用、言论较自由的平台,能够实现与上层管理部门的直接对话,自下而上的对话机制正在形成,成为人民争取社会权利平等的新工具,然而,正如温家宝书记所说“房地产商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社会上层只有在经济利益上做出一定的让步,才能在各个群体和阶层权利大体均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
-----------------------------------------------------------------------------------------------------------------------------------
四月读书笔记
本月阅读书目:《自杀论》 迪尔凯姆尔凯姆
《社会学基本概念》韦伯
《学术与政治》韦伯
《禄村农田》费孝通

本月读书过程中,情绪有些起伏。在前半月,阅读国外经典著作时,感觉还好,读书的速度和质量都还不错,且在写读数笔记时自觉有些收获,但在读到第三本《学术与政治》时,总觉得有些内容参不透、读不懂,因而有些焦虑,情绪起伏很大,对于部分读不懂的章节更会反复阅读,甚至有些钻牛角尖的意思,后来我暂时放下了这本书,读起《禄村农田》来,这本描述禄村土地制度的国内典籍,不论从语言还是写作背景来说,容易理解很多,读书状态也逐渐恢复。因此,我觉得在阅读国外经典不顺时,转到国内经典书籍的阅读上,可以平缓一下情绪,不致打击自信心。另外,在阅读稍难理解的国外著作时,钻牛角尖的习惯让我吃了些苦头,方才想起贺老师强调过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看到各位同学分享的读书心得,总感觉在读书的道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呵呵,we are together ~~~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运用社会方法的准则、使用统计方法研究社会事实的经典范例,也是其方法论的最好诠释。在书中,迪尔凯姆指出“每一个社会在它历史上的每一个时刻都有明确的自杀倾向”,这种倾向迪尔凯姆强调用“自杀率”来衡量,显然,自杀率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那么对它的研究就要遵循最基本的规则,即“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对自杀原因的分析与探讨就要遵循“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同时,“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过程的最初起源应该到社会内部环境的构成中去寻找”。
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首先,迪尔凯姆探讨了自杀与非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例举不同精神状态、不同种族、不同季节、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的自杀率指出,通过控制上述自变量而得到的因变量(自杀率)并无显著变化,因此,迪尔凯姆转而论证自杀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自杀与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自杀人数的多少、自杀率的高低与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良性差异关系很大。接着,迪尔凯姆按照不同的原因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反常的自杀,又论述了自杀与杀人的关系,指出不同种类的自杀,有些自杀与杀人有某种亲缘关系,而另一些自杀则排斥杀人。在本书的最后,迪尔凯姆指出自杀是时代正常结构的组成部分,必须把具有某种强度的自杀倾向看成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自杀率快速而成倍的增长,又促使人们为防止和消除自杀不断努力,如实行宗教惩罚,重视教育,发挥宗教、政治和家庭团体的约束作用等,而对于此,迪尔凯姆主张恢复行会,建立不同职业的职业组织,使个人命运与集体组织联系起来,实现专业性分权的地方分权。


《社会学基本概念》这本书是韦伯经典著作《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浓缩了韦伯思想的精髓,所以可称之为一本“小而可贵”的书。
韦伯把社会学设想为一门探讨社会行为的综合性学科,将“社会学”定义为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解释社会行为过程和结果之诱因的一门科学。在数十页的论述中,韦伯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并提出了一些广为人知的概念,如理性与非理性、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等等。他的分析重心在人类个体行动上面,主要研究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认为这些主观目的都是可理解的。同时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凡缺乏主观目的的行动都不在社会学的视野之内。“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的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它虽然是虚构的、不现实的,但在研究者中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理想”与“现实”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在韦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中区分了四种主要的社会行动类型,即传统行为、情绪举止、价值合理性行为和目的合理性行为,并指出这仅仅是为了社会学的目的构建纯粹概念上的类型,与现实中的行为或多或少的接近,但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实践中的行为多是混合类型,继而全书便围绕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展开讨论。
通篇而言,这本书体现了韦伯理论的宏大,但他的理论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常能够引起我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现实的思考,所以将理论联系实际,以现实情况帮助理解非常有必要。


《学术与政治》这本书是韦伯在1919年向慕尼黑一批青年学子发表的两篇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那是德国经济腾飞的时代,也是启蒙运动以来欧洲精神文明主旋律颠覆的时代,随着专业化和理智化作用于物质领域,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被分割地七零八落。在韦伯看来,这种价值的分裂不只是发生在当时,更是发生于数千年来人类除魅的整个过程中。在文中,他分别论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学术、政治为业会呈现怎样的局面与状态,第一篇中,首先解释了德国和美国以学术为业在外部环境方面的不同,不主张将教师作为政治领袖,反对教师在讲台上宣传自己的政见,指出,面对古典精神的衰落和价值多元化的出现,应勇于正视时代的命运,保持科学带给我们的头脑的清明,“价值中立”的原则也是他所坚持的。第二篇中,韦伯区分了“为”政治而生存和“靠”政治而生存,为政治而生存的人是从内心里将政治作为他的生命,靠政治而生存则含有经济层面的依赖,为了政治而政治,而谈不上对于此有多么的热情高涨。就我所理解的,正像书中的最后一段所说的那样,政治家不是政客,政治家看到这个世界是不如意的、愚蠢的世界,他愿意以自己去拯救这个愚蠢的世界,实现其自我价值,而不掺杂其他目的。通过这两篇演讲,我们可以体会到韦伯对于已经逝去的一个时代的怀念,也能体会到他所追求的纯粹的以学术或政治为业而应由的作为。
在总感觉这本书自己理解的不是很透彻,读了别的同学关于这本书的理解,更自惭形秽。


《禄村农田》可视作《江村经济》的续编,但讨论的主题相较于后者则狭窄了许多,衔接这两本书的关键在于:现代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社区所发生的变迁,尤其是土地制度所发生的变迁。禄村和江村正代表着两种形式,江村是靠近都市的农村,深受现代工商业的影响,禄村则还是在开始受工商业影响的初期,但对于两村而言,土地所有权最终却流向了不同的方向。
《禄村》一书从土地利用中劳力方面入手,通过农作日历与劳力估计,得出——在理论上而言,由于农作物的种植存在参差期,禄村劳力完全可以自给——的结论。然而,费老发现,事实上禄村中一些占有田地较多的青壮年宁愿喝茶、抽烟、聊天儿,而不愿下地劳作,反而雇工代替,出现了“有田者脱离劳作”的现象,成为有闲阶级。同时,禄村并不存在任何一项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副业不仅有限,可吸收的农田劳力也少,因而农田在禄村是维持农民生计的主要力量,更是农民利用劳力的主要对象。据调查资料显示,禄村大部分的田在少部分人手中,而大部分的人不是没有田就是有很少的田,无法靠自有农田上的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继而会选择租种他家的土地,随之便产生了禄村农田经营的两种主要方式:自营和租营。对于当地人民的传统经济态度,费老总结为:凡是能得到他们认为过得去的生活程度,便很知足的脱离了劳动,也会用超乎想象多的钱在家人的养生送死及鸦片的消耗上。实行农田单系继袭的原则,决定了“有田可以不耕,无田不可不耕”的原则,村里的女子不是农田的所有者,而是农田劳作的中坚。祖上留下了一大块地,随着一代代子孙的分割,人口压力不断增大,整块的土地也被分的七零八碎,生存与生产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卖田在村中通常也是难以启齿的,即便卖,也是同族优先,农田在可能的范围内,是不准流出宗亲团体的。
本书说明了禄村经济结构的重心是在农田,并没有手工业,因此现代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对禄村的影响和江村是不同的。都市兴起,人口集中,并不会减少禄村的收入,因为禄村对外输出的是农产物,其价格会随着人口的增多而提高,所以禄村土地权不会外流。然而费老指出,都市无疑要吸取禄村的劳工,面对劳动力剧减的局面,有闲阶级重返劳动也是大势所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月份读书笔记

1.《社会静力学》斯宾塞
《社会静力学》是斯宾塞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全书贯穿了斯宾塞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极力主张把生物学中“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学说应用于社会领域。
在书中,斯宾塞指出,“社会哲学可恰当地划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静力学探讨一个完善社会的平衡状态,其目的是要决定我们为了获得完全的幸福必须服从哪些法则。”书中就最大幸福、道德意识、追求幸福的途径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当时流行的各种学说及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第一原理”的概念,他认为正确的社会关系的法则(即同等自由的法则),是指每个人都有做一切他愿做的事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他人的同等自由。也就是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他所认为的幸福,但这是有一个范围限制的,在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得侵犯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同等自由。进而这一原理运用到财产权、妇女儿童权利方面,斯宾塞指出,社会对于财产权和思想的财产权的承认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会阻碍生产蒙受损失;同时指出没有一个完全量化并具有说服力的标准来划分男女两性之间的权利分配,而适当的同情心与同伴感将会使男女双方放下防御姿态转而关心对方的权利。接下来,斯宾塞就国家的职责及其限度指出,国家的职责是当人民实行同等自由的法则时进行保护,保护每个公民及整个社区不受侵犯,然而保护也存在一定限度,他发现,一旦国家做的事情超出了保护的范围,就会变成侵犯者而不是保护者了。因而,斯宾塞认为国家在商业、教育、宗教、济贫、国家殖民等方面的管理多少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意味,起了反作用。同时,他指出在诸如货币、邮政等方面存在自我调节,依靠自然力量成长起来的制度比国家设立的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
在本书的最后,斯宾塞把国家比作一个活的有机体,认为社会在从发展的最低阶段进步到最高阶段时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组织,原则上和各种不同的动物组织是相似的,在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愈来愈精细的分工使人们之间的联系与依赖愈来愈密切,每个人的福利与所有人的福利是密不可分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时基本一致的。因而他指出,在一切人都有自由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自由;在一切人都有道德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有道德;在一起人都幸福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幸福。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在书中阐述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而确立了社会学的科学地位与研究基础。
在书中的序言中,迪尔凯姆便提出“把科学的理性主义扩展到人们的行为中去”,认为只有将科学的理性主义运用到对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上,才能得出结论,指导人们未来的行为,从而奠定了全书实证主义的基调。在前几章,迪尔凯姆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并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事实,如何观察社会事实,如何区分正常与病态现象,如何划分社会类型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社会学方法准则。具体来说,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事实,是人们可以用感官或知觉体会得到的一种实在的“物”。正因为它具有物的属性,所以社会事实完全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于是迪尔凯姆提出观察社会事实的最基本规则是把它作为物来考察。要求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保持价值中立;对研究对象下定义,对抽象概念进行解释,以使研究者能够观察与测量;同时在研究时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接下来,迪尔凯姆指出判断事物的病态与否跟研究者的个人情感、社会事实本身有关,不能用绝对的对错善恶区分;为了帮助考察社会事实,他提出了社会种的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社会类型,即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和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在最后两章,迪尔凯姆提出了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及求证的准则。他批判了之前的社会学家所普遍采用的目的论方法,认为在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具有的功能分开研究,区分了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试图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进到社会学里,认为只有共变法适用于社会学的因果分析。
迪尔凯姆在本书的结尾对自己提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做了特点概况:社会学独立于哲学等社会科学,这套方法是客观的,坚持把社会事实看作物,把它们看成是社会的物而不是自然的物。

3.《金翼》林耀华
《金翼》是林耀华先生在40年代以小说体形式撰写的社会学著作。金翼是指本书的主人公黄东林的家——“金翼之家”。当年他请风水先生选取的这块地背靠高山,形似一只展翅的雄鸡,故而得名。而该书也是以黄东林一家命运的变化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起起伏伏的家族兴衰史。同时,配以黄东林的姐夫——张芬洲一家的变迁为辅线,对中国家庭制度进行了对比的考查。
当然《金翼》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这部书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同时又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必需的种种资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它是运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这样一本有着浓厚文学色彩的社会学著作,给我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原来社会学研究专著也可以这样写,学术专著也可以除了血肉之外还有衣服穿,这么的色香味俱全,当然这也是众多批评者所诟病的地方,穿上华丽的外衣的专著给人以不太客观真实的感觉。
除去文学的外衣,在这本书中,以均衡论的视角来分析这两家乃至人际关系,正如书的最后写道 :人际关系的体系处于有恒的平衡状态,我们即可称之为均衡。人类行为的平衡,是由人际关系网络组成的,每个个体的变动在体系中发生影响,反之他也受其它个体变动的影响。因各种干扰力的影响,人类生活摇摆于平衡与纷扰之间,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人们通过不断调整内部关系保持平衡,而调适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在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地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驰。这也正是人际关系网络的图象,决定人命运的,正是这入际间的关系,而非所谓的“风水”。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触动或是影响,并不是内容上的而是形式上的独特性,社会学相比较于其它历史学研究方向是比较年轻的,正所谓年轻是一种资本,那么我们就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方法论,而应大胆借用可读性较强的文学形式来解构社会学,用最朴实、通俗、简单的语言来讲述社会学,来普及社会学知识,使整个社会更多的来接了解受我们的这个学科,促进社会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
这本书是曹锦清先生通过先后两次近五个月的实地调查,来完成的一部纪实性的社会学著作,写的是中原乡村社会的现状,我的感觉,它除了是一本社会学著作也是一部采访实录。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访谈,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日的访谈纪要,并动用社会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学者对当代中国多楗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曹锦清先生的报告既是学术研究,又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一些只是在书斋里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要有意义有价值得多。在书中曹锦清先生详细记录和说明了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的途径和过程,更包含着对当时农村问题的思考与忧虑。曹先生通过他所谓的“自内向外”、“自下向上”的调查方法,向我们揭露了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些惊心动魄的实际问题。例如,农村社会中的财政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以及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等。同时在这本书中曹锦清先生反复地论证了他的一条重要发现:“积淀在乡村社会及地方官员中的传统观念与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强大力量自下而上地、不自觉地渗入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与法律过程,从而使实际过程‘偏离’现代化改革设计者的目标”。
在我看来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的震撼是作者对学问的真诚态度和吃苦实干认真的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在当下浮躁的学界和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对我们年轻人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鞭策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去治学,对于社会的研究不要去主观的臆断而是要讲证据和尊重社会事实。

5.再读《乡土中国》费孝通
在此书中,费孝通先生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而“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绘,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来看,《乡土中国》一书贯穿了一条主线,即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认识和分析。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主线作了考察和论证,文中在分析这一社会结构时,运用了“团体格局”、“差序格局”等概念,并把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概括为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探入水中,水纹波浪向外一圈圈扩张的“富于伸缩性的网络”,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对他所熟悉的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运用西方社会学地方法进行建构,当然这种建构是建立在费孝通先生常年大量的对农村社会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的,试图用这种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来了解中国传统社会, 这使的研究结果具有比较强的可信度,使读者尤其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有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读《乡土中国》时也就多了一些不自觉的点头,这提醒我们刚刚入门或者说在门口转悠的社会学将来的从业者要多一份踏实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学的研究。

6.《江村经济》费孝通
费孝通教授采用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农村社区,向西方社会展现了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碰撞下,一个中国南方农村社区的真实图景,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做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著作,被作者的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而我觉得做为一本在中国传读度很高的学术著作,一是文风朴实,作者无论叙事说理都极力避免那种晦涩、拗口的语句,而是基本以简明流畅的语句写出,叙事言简意赅,说理明白易懂,即使没有高深知识的人,也能看懂;二是引用不多,今天的一些学者在著书立说时,大肆引用原文,我认为社会学作品不是在进行八股式创作,不一定要大肆的引经据典,弄的读者云里雾里的,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对自己的负责。
[ 此贴被刘茜在2011-11-09 21:54重新编辑 ]
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Posted: 2011-04-29 21:33 | [楼 主]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更新了。
Posted: 2011-04-30 16:18 | 1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学术与政治》是韦伯晚年的总结,要真正理解却也是很不容易的。已经很不错了!长期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质的飞跃。共勉!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5-03 22:56 | 2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不错不错,我最近也准备重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小书真可谓是精华。
加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1-05-03 23:22 | 3 楼
张建雷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威望: * 点
金钱: * RMB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读的很不错,加油!
Posted: 2011-05-04 17:37 | 湖北省 4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读得非常好!不同的书带给自己的冲击不一样,情绪波动也是正常。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态和提升境界的过程。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1-05-05 13:01 | 5 楼
陈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22
威望: 122 点
金钱: 1220 RMB
注册时间:2008-10-14
最后登录:2015-12-19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上也是一个长期磨砺心智的过程;短暂的波动之后还是要沉下来,长期坚持
欲速则不达,读书如是
Posted: 2011-05-05 17:03 | 6 楼
韩庆龄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7
威望: 157 点
金钱: 1570 RMB
注册时间:2010-09-09
最后登录:2012-08-11

 

师妹,加油,第一次写读书报告就这么棒
努力积蓄鹤立鸡群的资本,方能做到卓尔不群
Posted: 2011-05-07 23:27 | 7 楼
tuxy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38
威望: 138 点
金钱: 138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2
最后登录:2014-01-12

 

读书如何进入书本,又能出得来,是需要在实践中掌握的,只要有心向学,一定没问题!加油!
净心
Posted: 2011-05-08 12:09 | 8 楼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最近,由于读书的原因,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最初感觉这样很有成就感,可是到了月底,疲倦感袭来,看着别的同学出去玩的背影很是羡慕,但任务尚未完成又不得不坚持上自习,于是只有不断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Posted: 2011-05-29 18:21 | 9 楼
来友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8
威望: 48 点
金钱: 480 RMB
注册时间:2010-01-02
最后登录:2012-10-27

 

读书确实需要毅力,共勉吧,大家一快读就有更大的动力了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Posted: 2011-05-29 21:51 | 10 楼
印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435
威望: 435 点
金钱: 4350 RMB
注册时间:2010-12-10
最后登录:2022-04-27

 

比四月无论在数量和难度上都有了提高,慢慢的就会越读越多.让我们一起将阅读经典长期坚持下去!
我最大的天赋就是勤奋。
Posted: 2011-05-31 10:25 | 11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在读书中体验到的孤独里有一种悲壮的美丽。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5-31 12:34 | 12 楼
郑涛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7
威望: 127 点
金钱: 12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9-11-14

 

共勉!!!
书到用时方恨少!
Posted: 2011-05-31 22:29 | 13 楼
刘茜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9
威望: 39 点
金钱: 3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12

 

恩,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呵呵,争取这个月再有进步!
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Posted: 2011-06-01 15:06 | 14 楼
郭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86
威望: 186 点
金钱: 18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6-28

 

写得很好,只有内心强大,才不会动摇!
读书 思考 人生
Posted: 2011-06-01 17:03 | 15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Quote:
引用第14楼刘茜于2011-06-01 15:06发表的  :
恩,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呵呵,争取这个月再有进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6-02 22:29 | 16 楼
卢冠男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3
威望: 73 点
金钱: 73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7
最后登录:2012-10-05

 

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不错,继续努力。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Posted: 2011-06-03 14:48 | 17 楼
韩庆龄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7
威望: 157 点
金钱: 1570 RMB
注册时间:2010-09-09
最后登录:2012-08-11

 

读书很强大,读书报告也很系统!!
努力积蓄鹤立鸡群的资本,方能做到卓尔不群
Posted: 2011-06-12 00:42 | 18 楼
刘茜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9
威望: 39 点
金钱: 3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12

 

终于回归组织了~!大家一起加油吧!
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Posted: 2011-09-08 12:26 | 19 楼
张雪霖
级别: 风云使者


精华: 0
发帖: 591
威望: 591 点
金钱: 5910 RMB
注册时间:2010-01-10
最后登录:2021-11-02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形成情感共同体!
我要做珠穆朗玛峰上的一棵树!
Posted: 2011-09-08 22:48 | 20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突然发现,短短几个月,你竟写了这么多的读书笔记和心路历程!看了很受鼓舞。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9-09 23:04 | 21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既然选择了,就要风雨无阻坚定的前行。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最终能幻化出丰满的果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1-09-09 23:35 | 22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之前一直读得很好,要勇于挑战经典,当你再次抬头的时候发现,经典远蛮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沉下心来读。如此,定能实现凤凰涅槃!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1-09-22 23:18 | 23 楼
徐加玉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16
威望: 216 点
金钱: 21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9-13

 

渐渐进入状态就好了,读的已经很不错了,继续进步!哈哈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Posted: 2011-09-24 00:15 | 24 楼
刘茜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9
威望: 39 点
金钱: 3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1-11-12

 

大家一起加油!~
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
Posted: 2011-10-06 00:04 | 25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读得很好,继续坚持!

读书往往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情,其实团队读书更有巨大的威力。因为大家身在其中,所以可能感受会弱一些。要逐步形成团队自觉。

读书岂止是获取知识,我们读的书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是那些大师们毕生之心血结晶,因而同样也饱含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阅读之后,岂能不受感染?读书实际上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能力。

你在读涂尔干的时候比较敏锐地注意到了他后期的一个学术转向,很厉害!!!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10-06 12:22 | 26 楼
卢雅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43
威望: 143 点
金钱: 143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3-03-22

 

学习
勤为书山路
Posted: 2011-10-06 12:52 | 27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读书有自己的思考新的,很是不错,保持“有以作乐”的积极心态,坚持读书就不成为问题了。
继续加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1-10-06 12:53 | 28 楼
吴蕾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2
威望: 22 点
金钱: 22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7
最后登录:2011-11-17

 

谢谢大家的鼓励,继续努力!
Posted: 2011-10-06 22:35 | 29 楼
« 1 23» Pages: ( 1/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41708(s) query 4, Time now is:11-27 10:1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