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慧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14-10-10
最后登录:2015-06-21

 读书报告

书单:马克斯 韦伯《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与世界》
正文  这次主要是对马克斯韦伯关于儒教、道教、印度教还有佛教的伦理观进行的总结。他的比较宗教社会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验证新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因果关系。既然西方和东方的客观物质环境差不多,为什么西方会出现高度理性的资本主义,而东方却始终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情形。韦伯通过对各主要宗教的研究得出了答案。
    在韦伯看来,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是“ 神秘主义”类型的宗教, 与西方新教的“ 禁欲主义”是相对立的。儒教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人天生具有一种追求善良和讲求道德的本性,
而新教则认为人性是恶的, 具有“ 原罪” 。因为儒教将人性假定为善的前提, 所以在它的价值体系中就不存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超世俗的、拥有无限权力、具有伦理格位的造物主--上帝, 不存在外在上帝的超越世界与现世世界的紧张关系,“那种把现世的紧张关系, 无论在宗教对现世的贬低还是从现世受到的实际拒绝方面, 都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由于在它的价值体系中没有了两个世界的悲观性对立, 人们就不需要任何救赎, 采取了一种“ 外在性”的伦理观。认为人们只有按照楷模先知的伦理准则来行动, 主动地适应此世,虔诚地服从世俗权力的固定秩序。这样就可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成和人格完满的境界。
    就宗教类型而言, 儒教属于入世神秘主义, 入世神秘主义主张把现实世界、皇权、宗法伦理关系神圣化、神秘化, 为进一步强化“天”、“道”等神圣观念来证明现实世界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它借用了一些民间信仰中的非理性因素或一些巫术观念。其结果是, 保存了巫术的与现世的因果关系相关联的“宇宙一体论”的观念。主张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 这样就缺乏一种此岸世界的力量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张力, 在人们的内心世界无法形成那种因为害怕成为上帝的“弃民”而产生的焦虑感、紧张感。因此拯救的方式就是对被称为“ 道” 的“现实的超神的秩序”—— 其实也就是对“囊括拘束的传统主义礼仪”的顺应, 既无动机也不鼓励人们去违背现有的社会秩序。这种“生活方法论”不像新教教徒那样, 它强调重视人外在的典雅行为举止和礼仪的威严, 即保持面子, 这实际是“ 我们”与“ 人格”这一概念结合在一起。它不是那种来自内在的统一而努力的, 而是“ 来自于个人之外的个人外在东西”(巫术的精灵和形式上的礼仪主义), 儒教通过它的说教希望塑造的是一个能履行传统责任义务的“ 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作为他的社会担纲者, 其履行的方式就是采取实践各行为方面指定的符合“ 礼” 的身体动作形式。君子或士人主要关注是在言谈间引用古典经文的能力, 是纯粹的人文心智而非自然科学方面的心智, 通过不断地自我节制以对环境进行良好的适应, 他们对结构和制度的维持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不喜变迁与更新, 对经济事务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感。他们坚守着“君子不器” 的美学价值观念, 将自己的修为作为人生的目的。认为君子是各方面通达的能人, 他排斥像专家—— 尤其在利益的追求上这样一种低级的角色定位上。所有这一切伦理原则都对所谓的“ 资本主义精神” 的产生没有形成契合点。于是在“实践伦理”层面无法对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必要的精神动因与智力支持。
    道教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正统地位的儒教价值和信仰体系不能满足人民尤其是统治阶层的长生需要和对金钱的无节制贪欲的背景下, 而道教价值信仰体系中所独有的两大目标长生术和点金术正好满足了这两大需要, 再加上由于儒教的担纲者绝大多数是“士人” 即统治阶层, 儒教属于一种上层社会强加给被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 平民大众对它的接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灌输, 相比之下道教是一种发源于民间生活信仰, 它扎根于日常生活, 迎合了大众的需要, 具备了生长发育的土壤, 并经过了2000多年的社会演化, 终于成为处于非正统价值体系中的主流信仰。儒教和道教虽同属于神秘主义类型的宗教, 却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儒教具有鲜明的入世理性主义成分, 道教具有引人跳脱尘世影响的倾向。教人“以隐匿于世的方式”或做个隐士索居于山林,使得神秘主义者特别想与世俗世界发生断绝, 得道之途即是“放任生灵万物于自在” 。它的这种非人格特质和神秘巫术气息形态无法将人引向那种积极的理性主义生活。道教试图通过神秘的默祷、体悟等个性化的心性修为来达到与超神的神秘合一。且在这种神秘合一的状态中, 获得“ 拯救”,将人从现实的劳苦生活中解放出来, 并引入到了一个巫术观念。它的医术和冶炼技术并没有运用到资本主义类型的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也就没有由此发展出理性的资本主义企业。
    在印度,以种姓仪式主义、灵魂轮回信仰以及业报教义为主要特征的印度教塑造出的印度教伦理, 对印度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科学等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最终阻碍了印度理性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印度的种姓禁忌伦理阻碍着经济的理性主义的萌芽。因为印度的禁忌不仅非常严重地束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也会对贸易、市场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共同体关系造成很严重的障碍。
    种姓的礼仪规则伦理阻碍了印度经济与技术革命的发生。因为任何职业或任何劳动技术的变更都可能带来被降格或贬格的惩罚. 所以在种姓规制的约束下, 人们最大可能地维持现状, 循规蹈矩。
    印度劳工的心态也不利于资本工业生产的进行。韦伯认为, 印度的劳工只是随机的劳动者, 欧洲意义下的纪律对他们没有意义。提高工资并不能促使他们更勤奋, 只会让他们休更长的假。这种种姓的归属感与种姓仪式主义的羁绊使印度教徒将其他的纪律看得很淡,而只是纪律涣散的劳动者, 与西方社会中新教徒的心态截然相反。
    韦伯认为,耆那教和佛教是作为印度宗教的“异端”而出现的,是印度上层职业僧侣倡导的“救赎论”。不过,就其同经济理性主义的关系而言,这两个教派差异极大,耆那教“是一个显然与印度教完全异质的和经济的理性主义有着积极关联的教派”。这使得耆那教相当类似于西方禁欲的基督新教,“和基督新教一样,特别受到责难的是‘坐拥财富的喜悦’,而不是财富或营利本身”;“佛教更为清楚的是城市发展、城市王制、城市贵族时代的产物”。但和耆那教以商人为主的情形不同,佛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高贵知识分子的救世论”,它“不仅对立于古典婆罗门的救赎追求,也对立于耆那教的救赎之道”;“佛教的独特成就在于其致力追求‘生前解脱’这一目标,而且唯此一目标是求,并且义无反顾地排除一切与此无关的救赎手段”。佛教认为,业由己造,不作他受,每个人的解脱不靠别人而要靠自己。

    读书感受:一、这次读韦伯的书总感觉串不起来,特别是看《儒教与道教》时,感觉它就是简单地将中国古代的具体情况描述了一下,比如货币、税收、徭役、官僚等。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很碎,就是一块一块地抓不住主线条。二、看韦伯关于宗教方面的书时,就觉得书那么厚,怀疑自己能不能看完。最后,自己还是坚持把书看完了。以后看书的过程中,还是要给自己一些信心的。


10月12号-11月18号 
  书单:《原始分类》、《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孟德斯鸠与卢梭》、《哲学讲稿》、《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哈耶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反对计划经济,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的结果必然是极权主义的下场。哈耶克以社会主义概念为切入口,表达了自己对“个人主义与集体”的观点。
首先,哈耶克指出了社会主义概念本身的混乱。第一种概念,也是常被我们用来说明的概念,是指社会主义更大程度上的平等和保障等理想,这些也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第二种概念是实现这些终极目标的方法,例如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一种“计划经济”体制等措施。但是,有许多举社会主义旗帜的人,他们热烈地信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相信社会主义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但是他们并不关心要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他们只注重结果。这就好比一个人相信他未来肯定能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制定和实施一步步成功的计划,最后只有空想的成功。哈耶克认为将社会主义看作方法而不是目标,将一个对许多人来说代表一个终极理想的名词用于一种特定的方法,这是不公平的。所以,哈耶克把那些能应用于多种多样的目标的方法定义为集体主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集体主义的概念比社会主义的概念广,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种,而且,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种。经过讨论,哈耶克虽然同意用集体主义一词总括所有类型的“计划经济”,但是哈耶克认为,集中的计划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这个词的模糊性。每个人在处理事情时,都希望事态按照自己原先设定的计划发展。所以,我们的总计划者将我们每个人的计划都收集起来,并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计划对一切经济活动加以集中管理,按照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方式,为实现个别的目标服务。这里,计划经济也就是集体主义,有两种方法达到目的,一种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知识和创造力为主要条件,以强有力的统治者创造环境为补充,使统治者能够成功地做出计划。另一种是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我们必须根据事先在我们脑子里形成的计划,对我们的任何活动加以集中的管理和组织。
    自由主义者认为,竞争是指导个人努力的再好不过的方法,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竞争力量是协调人们各种努力的工具,而不是主张让事态自由放任发展。它虽然排除了对经济生活的某种形式的强制性干预,但在必要的时候,竞争还是需要某种强制性的政府行为为补充。因为一旦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通过不正常渠道控制某些商品的价格或数量时,买卖双方的信息就会不对称,因而价格的变化不再显示客观条件的全部有关变化,也不能为个人的生产活动提供可靠的指南。这时的价格已经失去了它作为“晴雨表”的作用。此时的政府维护竞争的行为并不与广泛的社会服务制度不相容,这种前提和基础是这种服务的组织所采取的方法没有在很大范围内使竞争失效。当然,要使竞争正常发挥作用,不仅需要货币、市场等,还需要适当的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既要维护竞争,又要使竞争尽可能有利地发挥作用。但是在某些领域中,法律措施不足以创造行驶竞争的主要条件。比如在不可能依靠偿付代价的情况下享用某些服务,当使用其财产对别人造成的损害,不能有效地使财产所有人担负责任时,价格制度也同样变得没有效用了,这就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分歧,也就是说需要在竞争之外寻求某种方法来提供这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寻求不同价格机制进行调节的办法。但是哈耶克认为,即使在不可能创造有力竞争适当运行的条件的地方,也不能采用当局直接管理的办法取而代之。创造条件使竞争尽可能有效,在不能使之有效的地方,也不能采取当局直接管理的办法取而代之。创造条件使竞争尽可能有效,在不能使之有效的地方给竞争提供补充,在没有形成合理的维护竞争的那种制度之前,国家绝不会袖手旁观。有效的竞争制度需要一种不断加以调节的法律框架。所以,这就给立法活动提供一个伟大的但远未充分实现的目标。
    最后,现代的计划运动是一种反对竞争本身的运动,是将竞争的一切敌人都集结起来加以反对的运动。在哈耶克看来,这种运动既不能满足自由主义者。因为在这里,竞争多少被压制了。但是计划的工作却落到了垄断者的手中。产业中的竞争被破坏后,市场上的消费者只能听任那些组织的很好的产业中的资本家和工人联合垄断行为的摆布,尽管它不是一种易于易于持久和能够在理性上认为正当的情况。事实上,产业垄断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国家控制垄断,并且这种控制会变得越来越完整详细。所以哈耶克认为,随着时间的进展,它的严重缺陷和危险会越来越趋于明显。
总之,哈耶克认为,虽然竞争制度可以容许掺入一定程度的管理,但是它不能和计划结合到任何我们喜欢的程度。竞争和管理并不是完全的。计划与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够结合起来。
    由上述论述可知,我认为哈耶克似乎将“竞争”等同于“个人主义”,将“计划”等同于“集体主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哈耶克并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他的一切批评所针对的计划只是指那种反对竞争的计划,也就是用以代替竞得的计划,并不是纯粹的计划。

    读书感受:这个月读书状态不太好,心比较散。下个月一定好好调整,下个月计划看韦伯关于宗教方面的书,争取对各种宗教做一个总结。






8月30号—10月11号
一、    书单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二、    读书报告正文
起初拿到《自杀论》这本书时,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问自己“难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吗”。看到自杀,第一反应是这应该是个心理学的问题,但是,当把整本书读下来以后你会发现,他描述的不是心理学的问题,而是社会学的问题。作者按照“什么是自杀”“为什么会产生自杀”以及“怎样防止自杀”的思路,一步步向读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给出了自杀的定义,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接着说明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即产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它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了防止和消除自杀的几点措施。我认为这些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从个人方面来说,对悲观主义者采取措施。第二,从政府方面来说,对自杀者进行惩罚,重视并改进教育。第三,从社会方面来说,一是恢复行会,建立不同的职业组织。二是着重发挥家庭在防止自杀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者通过系统地研究,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为基础,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书中的很多观点与我们日常所认为的观点不符甚至相悖,这就要求我们暂时撇开我们先前的观念,要相信事实和数据。起初我一直有一个疑惑,自杀这一行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终究是有本人做出的,而按照作者的观点,作者将自杀的原因更多地归因于社会环境(即外部环境),而不是自身,这是不是与我们高中时所学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相矛盾呢?但后来仔细想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在,而意识是人所独有的。外部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思想,使人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行动,这样想来二者是不矛盾的。
三、    个人感想

这是第一次写读书报告,也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集中读书的成果。以前虽然也读了一点书,但是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认真地安安静静地读这么长的时间,而且这次看的大部分都是“原著”型的,经典型的,不是从别人口中说出的,而是从作者自己口中说出的,感觉比较晦涩难懂。但是即使这样还是硬把他们看下来了,虽然有时候不知道作者说什么,但还是把书看完了。
涂尔干的思想感觉很深奥,内容涉及社会、法律、宗教、伦理甚至哲学。同时也涉及到很多大家的观点和思想,如斯宾塞,斯特莱罗,吉兰,弗雷泽等。
通过这次读书总结,我懂得了应该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所读的书,不能自以为是和想当然,应该用大量可靠的数据和事实作为自己的基础和依据。
在这一个多月的看书过程中,状态时好时坏,很不稳定。特别是国庆期间又感冒,很影响读书的质量和效率。以后有时间应该重新读一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虽然这本书不厚,但是我感觉它是社会学入门的比较好的一本书。另外,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我个人要注意,不能等到快开读书报告了才写读书报告,而应该看完一本总结一本,这样既有助于总结,也不至于把之前看的内容忘掉。到邻近末尾时再做一个大的总结。这个月所读的书很少,以后要多加努力,尽可能多的读书,在提高速度的同时也保证质量。下个月准备把涂尔干剩余的几本书看完,争取对涂尔干做一下总结。
[ 此贴被陈艳慧在2014-12-26 19:51重新编辑 ]
Posted: 2014-10-19 12:50 | [楼 主]
@朱战辉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2
威望: 132 点
金钱: 1320 RMB
注册时间:2013-04-17
最后登录:2017-11-16

 

读得很好,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状态和节奏,一定会越来越有感觉越来越好的!在马院要树立好榜样呦,加油!!!!
Posted: 2014-10-20 00:21 | 1 楼
冷波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3-03-19
最后登录:2017-09-13

 

坚持就会有更好的状态,在经典中浸泡越久,感觉越好。
Posted: 2014-10-20 22:47 | 2 楼
褚明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6-04-12

 

写的很好,总结多几次就会越来越好,读书也是坚持就会更好。。。报告写的在深入一些会更好。。。
Posted: 2014-10-21 00:12 | 3 楼
褚明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6-04-12

 

坚持,继续加油!!!计划也很好。
Posted: 2014-12-07 19:32 | 4 楼
夏巾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22-04-27

 

感觉你状态还不错呀,挺坐得住的,我们一起努力!      
Posted: 2014-12-07 22:36 | 5 楼
邓泉洋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3
威望: 113 点
金钱: 113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1-19

 

觉得读得很不错,大家一起加油努力!
Posted: 2014-12-09 11:55 | 6 楼
褚明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6-04-12

 

韦伯的宗教可与他的经济等方面联系起来理解,但就宗教而言,你可以从对比中中寻找总结的点。另外,我记得梦婷他们写的读书报告,他们的总结都写得很好,可以学习学习~~~加油
Posted: 2015-01-08 13:55 | 7 楼
张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8
威望: 168 点
金钱: 1680 RMB
注册时间:2012-06-06
最后登录:2015-06-07

 

或许读完了韦伯作品就能有更丰富体会和把握,一点点积累,就会慢慢自信的。不着急,加油噢…
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Posted: 2015-01-10 07:28 | 8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84960(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05:0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