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王海娟读书报告(更新至2012.01.10)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
1
2
3
4
5
»
Pages: ( 1/8 total )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王海娟读书报告(更新至2012.01.1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小
中
大
王海娟读书报告(更新至2012.01.10)
帖子字数太多了,总结和感想放在帖子后面了。
2011.12.13——2012.01.09
《列宁选集》四卷选读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自由、公正与制度变迁》姚洋
《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流心
《单身者舞会》布迪厄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布迪尔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布迪尔
《什么农村,什么问题》贺雪峰
《人情的社会基础》宋丽娜
2011.11.12—2011.12.12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苏力
《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张静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张静
《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赵旭东
《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于建嵘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
《学术与时势》李德瑞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贺雪峰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应星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杨懋春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王铭铭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利奇
《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许烺光
2011.10.09——2010.11.11
《金翼》林耀华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
《生育与村落文化》李银河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
《家与中国社会结构》麻国庆
《社会如何记忆》保罗.康纳顿
《隐藏的世界:农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杨华
《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秦晖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吴飞
《地根政治——制度转轨期的S镇农村地权研究1998—2009》郭亮
《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贺雪峰
《深翻—中国一个村庄的继续革命纪实》韩丁
《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
凝练出两个关注点:社会关联和集体时期的制度
2011.09.01——2011.09.30
《弱者的武器》斯科特
《改造传统农业》西奥多.舒尔茨
《农民经济组织》恰亚诺夫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张乐天
《中国农民经济 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990—1949》马若孟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林毅夫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黄宗智
《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潘维
《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施坚雅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黄宗智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王跃生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杜赞奇
2011.06.12—2011.07.04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布劳
《社会冲突的功能》科塞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
《消费社会》波德里亚
《现代性的后果》吉登斯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
《性经验史》福柯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斯科特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温铁军
《治权与维权:和平乡农民上访与乡村治理1978—2008》申端锋
《治理钉子户:农村基层治理中的权力与技术》吕德文
这个月主要阅读以美国社会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理论,其理论目的是为了弥补理论的空缺,主要是微观理论和具体研究,比如默顿和科尔曼,他们的理论没有什么震撼力。其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比不上欧洲国家,为什么美国的理论在这个时期有这么高的地位,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2011.05月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科斯阿尔钦诺思等
《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朱巧玲主编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思
《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诺思
《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
《经济通史》韦伯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科尔曼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即它的研究对象是制度而不是经济。新制度经济学假设交易费用为正对新古典模型的修正,运用制度来分析经济活动,认为制度决定经济绩效,将意识形态纳入分析中,交易费用和路径依赖对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化所造成的后果(旧制度经济学只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把制度作为经济运行的因素之一,而没有对制度本身进行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没有实质上的联系)。 制度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互动的稳定(但不一定有效)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的形式与有效性。制度的制定通常不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率而是服务于那些有制定新规则的谈判能力的人的利益。制度理论包括产权理论(经济活动的动力)、国家理论(界定和实施产权)和意识形态理论(决定个人观念转变为行动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制度理论和人口变迁理论来解释经济绩效。
相对价格变化和偏好是制度变迁的源泉,制度与组织的互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报酬递增以及以明显的交易费用为其特征的不完全市场型塑了制度变迁的路径。正式与非正式约束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众多影响制度变迁方面有不同谈判能力的人;文化传统都加剧了制度变迁的复杂性。
诺思用制度变迁来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
人口增长 促使排他性产权 扩大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国家界定实施产权
增加有效资源存量 第一次经济革命 多样化、复杂化 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提高利用资源的个人效率 交易费用的增加 经济组织的变迁
为第二次经济革命铺平里道路 降低技术变化的费用
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新知识的弹性供给曲线、资本密集型技术
和实现这些技术潜力所必须的经济组织的在巨大变化
(没办法,图画不出来)
诺思后期探讨经济变迁的潜在力量:信念、认知、心智结构和意向性,认为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类的知识存量特别是人类用于控制自然的知识存量;界定社会的激励结构的制度框架决定经济变迁,但是他对信念体系、文化和认知学科的把握相当的生疏。(马克思: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诺思:私有产权的确立和建构,布罗代尔:日常物质生活,韦伯:文化信念和宗教信仰)韦伯:正式的自由劳动、市场上的自由交易、企业家对所有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经济生活的商业化、用于生产的理性的机器技术、法律的可计算的裁决和审判。六个因素的理性化的演变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以后再详细总结。
截止到5月6号
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的视角》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3卷)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基本上是概论性的书,理解了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观点,对经济学有一个模糊的把握,知识容量特别大。经济学的思维与社会学很不一样,建立在前提假设下进行推论,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可以说经济学要做就是这些基本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但是前提假设都是非理性的,因此都很不稳定,容易被推翻,经济观点的争论特别多,如果假设不一样,那么后面一系列的推论都会不一样,但是我们要学习的经济学的这种推论方式。关于经济分析,熊彼特认为伦理哲学和政治原则在逻辑上同解释经济现实没有关系,它是人类为了认识经济现象在心智上所做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还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或者论证自己的政治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有多少人做到价值中立,不惜因为科学的理论来摧毁自己的价值立场呢?如果没有价值关怀,那么还可以做出有意义有生命的理论吗?
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总结了下利息论和周期论的基本观点。
利息论的基本观点: (1)放款者的正常商业利润,这本身是对包括劳动者生存资料在内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的报酬,发展为可贷资金理论,由供给来决定;(2)利息是存货的租金;(3)马克思认为利息是从工人的剩余价值中剥削来的;(4)生产力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资本货物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价格;(5)节欲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资本家节欲的报酬;(6)工资基金说,利息是有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的;(7)利息产生于时间偏好。(8)利息是一种贴现,是所有报酬的剥夺。
周期论的基本观点:(1)生产剩余理论,发展到后来的比例失调危机理论,认为某些商品的表面生产过剩实际上是由于其他商品生产的不足,以及李嘉图的“贸易渠道的突然变化”也是这个理论的演变,这是一种消极的周期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储蓄过多或者就业不足导致消费不足,价格和理论下降没有动力去增加进一步的生产就发生停滞。
随机扰乱理论:当任何足够重要的事情发生差错时,就发生危机。
商业周期的发现,危机之时一个更根本的波浪式运动的阶段,萧条只不过是经济体系对先前的繁荣造成的形势所作出的适应性变化,货币理论认为过多的低息货币会促进贸易过度,加剧其后果。投资理论认为本身就不稳定的货币和信用使得经济不稳定。新技术可能性与商业可能性。心理因素、货币因素、储蓄不足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综合,因此循环是资本主义借以生存的本质形态。
批发商存货厂房设备的时间结构中的扰动因素,或者信用制度固有的不稳定影响利率上升。
变化莫测的黄金
债务紧缩理论,偿还债务和价格结构固化而遭到破坏,导致了萧条。
凯恩斯没有读懂,经济学难读。
截止到2011.03.31
《论道德的谱系》尼采
《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山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贺麟
《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杜维明
《中国现代哲学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冯友兰
《最后的儒家》艾凯
《人生与人心》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
《荀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经验与理论》黄宗智
中国哲学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宋明以前,第二期是宋明到五四,第三期是五四到现在。
第一期的哲学充满慎明思辨的逻辑精神,刚动的,理想的,有创造性的,这个时期的哲学精彩纷呈,可以说涉及到了哲学的所有主题和角度。儒家以孔子为宗,荀子和孟子各有所偏重,孟子重理想主义,有神秘主义的倾向。荀子重实利,更贴近生活。儒学能够占据主导,一方面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仁的道德理想,虽有乌托邦的色彩,但是社会需要这样的理想进行统一,并且也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也有《大学》的政治纲领和《中庸》《礼记》《乐记》的社会思想,追求道学政的统一,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条合适的人生道路,不像老庄虽为大家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境界,但是并无法使一般的人能够借此生活,与生活并不相宜。另一方面虽然儒学在具体的统治中并不那么有效,起码没有法学有效,但是通过教育使其学说大行于天下。儒家知识分子的力量来自于学和修身,而不是来自于政治参与,通过道德和文化改变政治。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的一位大师,赞赏孔子和道家,批判孟子,墨子和名家,集了百家之大成,使得儒家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从这里可以窥见到儒家的真正魅力,改变了我对儒家甚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刻板印象,以前总以为儒家至多只是一些之乎者也的道德学说,或者空谈的心性争辩,对生活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即使在传统中国占据社会思想的统治地位对现在来说也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在荀子思想中我看到了礼乐的实践意义以及很多至今仍具有极大重要性的社会命题,比如人性论,治理之道,话语权力的重要性,以及认识论问题,其实在儒家里不乏真知灼见,甚至对我们现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比之下,墨子的学说与生活紧密联系,但是是底层人的学说,终不被上层人所喜欢,法家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国之道,但是并没有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还得在儒表法里中发挥它的作用。
阴阳、譏纬,象数相合,成为玄学或者巫术,太过于抽象、玄妙、复杂,很难被一般人掌握,只得掌握在少数人中,但实际上这些是解释宇宙、人生、哲学意义的元素。
杨朱学说的经典概括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认为人生短暂,只有快乐享受才有价值,将来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是一个狭隘的个人的享受主义。同时也认为到世界混乱都是由于人争权夺利的结果,如果只追求目前的快乐则自无争权夺利的人。
佛教用另一套语法体系名词概念来解释这个世界,与中国境界、禅学相契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基督教在中国的扩张与佛教在中国盛行的逻辑不是一样的,基督教盛行是由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被打破甚至是精神世界的空虚。
还有名家的辩术。
这些思想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重大问题和观点,而我们对传统财富挖掘得很不够。
宋明理学是宋明哲学的一个转折点,以概念为满足,其以后的哲学的核心问题为心、性、情、气的争论,批判家认为哲学没有实质内容,只教人保持着一个空洞的心,加重了对人的束缚。宋明儒学主要分为朱(朱熹)王(阳明)派,朱的哲学基础是格物,注重教化,以才为正宗,通过教育对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宋后中国的思想核心。王阳明的哲学正宗是心性,注重哲学,后期的思想家都更加推崇王的心性哲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不得其因。这说明思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影响到平民百姓的生活。朱王哲学区别在于心与理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心和理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心统合理和气,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只有一个世界。
五四以后中国独立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其最大的特点是深深打上了西方哲学的印记,借用西方的概念来阐发中国哲学或是与之对话。现代胡适、金岳霖和熊十力建构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是思想逻辑和现实逻辑是两回事,在具体的生活中,他们的哲学也成为死的东西。冯友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中国哲学史的简单脉络,牟宗山对中国哲学有透彻的理解。梁漱溟只在于利用哲学来回答他的人生问题,而不在于做学问,因此无法自成一个体系,尤其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存在诸多的矛盾,他的矛盾也体现在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家的思想中。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感性上依恋中国的过去,理智上则认同西方价值,有意识的拒斥和无意识的认同符号和价值。梁漱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文化是一以贯之的人生基本态度的完整的表达,中西文化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他摒弃了那种倡导中西文化融合的解决办法,但是在面对现实中,他又认为中国必须西方化才能生存下去,“全盘西化而根本改过”。既然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绝对的价值,而文化是个完整的体系,那么如何把西方文化插进中国文化?他认为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中国文化缺少团体,因此要在中国的五伦之外又添团体与分子这一伦,这个团体组织是一个伦理情谊的组织,以人生向上为前进的目标。但是悖论在于,中国的家庭或者家族具备了西方团体的功能,而无团体的必要。同时,中国精神特征决定了中国无法形成团体,而梁漱溟也认为文化系统是自洽的,一变则百变,文化有其短处必有其短处,以西方文化的长处来弥补中国文化的短处是不可能的。而且把梁漱溟与毛泽东的相比,也非常的有趣。可以说梁漱溟一直固执的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说中国没有阶级,断定共产党的路子不同,只有通过乡村建设运动与文化团体运动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历史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但是他的理论一步步的阐述是合理的,那么是梁漱溟的理论错了,还是中国的历史错了呢?艾凯认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过高的估计了人类的善良本质,过分相信干部们的道德力量,为什么他对中国历史的判断会发生这么大的错误,其中的一点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儒家人生观也妨碍了他对政治性质的理解。梁漱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现实与理论关系的范例,梁漱溟的失败说明理论与历史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中国的阶级的被塑造出来的,但是毛泽东利用被塑造的阶级取得了阶级革命的胜利,在《生命与言辞》这本书中,作者达斯认为言辞塑造出来一个对立教派,从而引起了暴力,表达的也是一个这样的观点。
杜维明所说的知识分子指的是五四以前已经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小时候就受过传统的熏陶,传统植根在他们的心中,起着无意识的作用。而五一以后成长起来的人没有受过传统的熏陶,甚至连读古文的能力也没有,更别说历史知识,对传统何以会有感情会依恋?更何况我们面临的环境就是传统糟粕不堪,西方的文明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我们也是在西方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无意识中在情感上应该会依恋西方文明。这种倾向我们能够在留学归来的人身上深刻的体会到,他们回来的目的就是要把西方的文明搬到中国来,而丝毫不怀疑是否适合以及中西文明的优劣之分。五四之后的一个思潮就是西方化的争论,而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争论了,那是因为大家都埋头西化了,有争论也说明当时有人还持守着传统,还存在疑问。如果说当时的西方化是经过争论后选择的,那么现在的西化是在市场经济中以及留学的热潮中被无意识的实行着。
一个感受就是中西思维方式非常不同,关注的问题也很不一样,如果我们用西方的经典来培养自己的思维,那么如何来思维中国的问题,或许我们无意识中就会用西方的思维来思考中国的问题。古文水平比较差,读古文非常慢,这很影响我的读书心态,最终还是没有直接阅读古文书籍,打算以后慢慢来阅读中国的古文方面。
接下来的两个月用来阅读经济学,然后剩下的一个月来巩固深入社会学。第八周以后没有课,调整好心态,读书计划应该很好完成。
2010.12.13——2011.1.13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
《地方性知识》
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康德《实用人类学》
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
维柯《新科学》
马克.里拉《维科 反现代的创生》
弗 思《人文类型》
特纳《仪式的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孔飞力《叫魂》
文化使人类不同于动物,人是被文化塑造出来的,研究人类也即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核心也就是研究广义上的文化。文化的基本论题是功能、结构和意义。
文化功能论认为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类学的使命在于理解人的文化性、制度性活动与人的基本需要的关系,从文化中可以探索规律和内在秩序。虽然功能论犯了简化的错误,但毋庸置疑,文化的功能分析非常重要。
文化结构论分为哲学观上的结构论和方法论上的结构主义。前者指社会制度的联结,其实是在功能论的基础上推进了一部,探求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在内在维持。后者认为文化是表面现象,没有任何意义,就是一种指称,是被内在结构支配的,这种内在结构是以人的心智结构为基础的。如列维斯特劳斯考察野蛮人的心智来解释文化的内在结构,和维科考察人的心智的历史变迁经过了神、英雄和人三个时代具有三种不同的心智,从而分别产生了三种自然本性、三种习俗、三种自然法、三种政体、三种语言、三种字目、三种法学、三种权威、三种理性以及三种裁判。
当我们在考察结构的机制和类型时,特纳考察了反结构,即交融状态,这是唯一集中考察反结构的人类学家,但是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和社会结构的抽象性、普遍性相比,交融具有及时性、具体性和自发性,社会结构会产生紧张,但在交融的状态中,通过象征的方式把结构的紧张释放出来,所谓象征的方式就是指结构并没有解体,而是暂时处于秩序颠倒,常常通过仪式来完成阶级和秩序的颠倒。这与西美尔的安全阀的作用相似,但安全阀是消极的应对,而交融是积极的巩固社会结构,这就是特纳的象征结构主义。
吉尔慈认为文化就是人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解释人类学弥补了结构论和功能论对意义探讨的不足。
启蒙主义认为人具有一致的总体的普遍的人性,因而具有一样的文化。而格尔茨认为人性在其本质方面和表达方面都具有不同。关于文化的观念有这基本的两个不同观点。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具体的行为模式——习俗、惯例、传统、习惯——的复合体。或者把文化看成总管行为的控制机制——计划、处分、规划、指令。人之于人在于其文化,不同的文化概念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的概念,一是“层累”概念:人是一个多层面的混合物,每一层凌驾于人面各层,并支撑上面各层。二是启蒙主义发现基本的形式依靠剥光真实的人的文化的外表,就会发现社会组织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规律,看留下来的是什么来揭示的—自然性。三是在经典人类学中,发现这些因此靠的是在文化中分析出共性,再看揭露出来的是什么来揭示的—具有共同感知的人。四是综合的概念,即是一个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的因素在其中都能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系统中的不同方面而加以处理的概念。
支配一切的不是环境而是文化。艾利亚斯认为文明是由于社会分工导致人的依赖增强,相互交织关系的强制导致了社会形态及结构,这就是文明的形成。
当把文化的结构、功能与意义结合起来的时候才是完整的文化分析。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截取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来分析都不完整。
读书感受:本科生的游击队与研究生的正规军差别确实很大。即使在“正规军”中最差的在“游击队”里可以算是最好的。在研究生阶段更有系统,心态更加稳定。已经习惯了一起读书,一个人再很难适应,团队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们都是一群很可爱的人,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更多的智慧、乐趣和友谊。在新的学期里,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
读书方法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每个人在不同的读书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刚开始读书时的浮躁焦虑艰难以及平稳的心态,以及接下来的不断提升,我们都需要多反思。有了困惑我们才会更好的前进。对我来说接下来就应该多思、精读、回顾总结,在质量上有所突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但更加相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进步!只要天天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
11.12——12.12
哈维兰 《当代人类学》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
《巫术 科学 宗教与神话》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
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第二卷
《野性的思维》
《忧郁的热带》
《图腾制度》
巴德考克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与社会学理论》
王铭铭 《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
毛斯 《社会学与人类学》
涂尔干 毛斯 《原始分类》(重读)
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重读)
接下来读完人类学的其它几本书就开始阅读经济学。
人类学是对人的研究,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前者运用自然物理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自然性,其起源和演进,后者研究人类的社会性。人类从依赖自然和体质转到现在主要依赖文化,现代人类学主要是指文化人类学,又分为考古人类学,人类语言学和民族学。哈维兰深受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也是一个文化功能论者,认为文化是一系列规范和准则,是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手段。他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了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整体论和、相对论、比较法是人类学方法的三大特色,从文化与生存、群体、协作、社会一体化、社会生活这几个方面论述人类在演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这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人类学背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功能的考虑,一切文化设置都存在功能,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因此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使命在于通过田野调查理解人的文化性,制度性的活动与人的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这样似乎人类之间只存在互惠和公平交易的关系,人们批判他犯了简化论的错误。而他的田野工作法规范了人类学的方法,方法论的贡献大于理论的贡献。布朗更加偏重考察社会有机整体,并提出文化在维系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认为社会人类学的任务在于对社会构成的不同类型加以分类。列维斯特劳斯受到哲学领域语言学转向的影响,语言学认为各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无法规则,即表层结构,但所有的民族语言都有共同的句法规则,即深层结构。根据语言的翻译过程,就是把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共同的深层结构,然后再从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的过程,因此他认为能够最终支配心灵世界的逻辑法则原本是绝对不可变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找这种内在结构。
就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对于秩序的需要是一起思维的基础,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对事实进行规范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第一使命,人类一直在寻找一种秩序和确定性,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巫术,宗教和科学是我们实现确定性事采取的最主要的三种方法,前两者用来安置超自然的存在。科学是一套规则和概念,以经验为依据,以逻辑推论做起点,包括在物质的成就与固定的传统里面,用某种社会组织以相延续,巫术把握直接控制自然,而宗教是自己在某事上招认无计可施。人类学研究在于清晰地勾画出一个社会构造,并从纠缠不清的事物中把所有的文化现象的法则和规律梳理出来:即结构或者运行逻辑;处理原始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关系。
人类学的都是借助于某一种社会理论来研究整个的区域,它真正对知识贡献是人类学教我们如何就研究他者,我们的应该采取的方法和价值观,如何保持客观性。人类学的目的仍然是思考自己的社会与世界。
10.10—11.10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帕森斯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学理论》吉登斯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默顿
《科学社会学》(上下册)默顿
《新工具》培根
《货币哲学》(重读)西美尔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重读)涂尔干
《帝国的隐喻》王斯福
这个月主要是对社会学的回顾和总结,还剩下几本书看完以后就转向人类学阅读。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对人类学有初步的探索。
帕森斯对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韦伯的分析与吸收,对社会学的经典著作的经典话题进行了规范化,建立了一般社会行动的理论体系。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最初在方法论上坚持实证主义,用科学方法研究客观事物和理性,但是最后都以非理性的观念性因素,即马歇尔的“自由企业”、帕累托的剩余物、涂尔干的规范研究为理论归宿,从实证主义叛逃到了唯意志论,即社会学的研究要把条件成分(理性)和规范性成分(非理性)结合起来才能理解社会。默顿在帕森斯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学方法的规范,进入到了具体专业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做出好的研究,并不侧重于理论的解释力,解释力只是好研究的一个维度。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到现在的制度性研究,出现了现代理论的专题化研究,没有了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家。而中国的弊病在于社会研究还没有被开创出来就已经被规范了,被限制了,被具体化了。这个发展过程表现在社会学方法论上就是从注重人的知性改进,从根本上对认识论的批判到默顿对具体操作技术的改进。
这个月不自觉把关注点放在了社会方法论上,发现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有很多有意思的争论,等把剩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看完再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本科的时候读书太零散,也没怎么看懂,本来打算重读一些书,但是重读一两本以后发现这些书已经在平时的交流中,触动中懂得了很多,发现的新内容并不是很多,突然了解贺老师说的一年级和五年级的故事,确实如此啊。
9——10.10读书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邓晓芒讲黑格尔》(邓晓芒)
《黑格尔经典文存》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杨祖陶)
斯宾诺莎
《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知性改进论》
《伦理学》
《斯宾诺莎》(罗斯)
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结构》
下月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阅读,重新回到社会学,通过对帕森斯的阅读来总结社会学,结束社会学的阅读。
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理念的自我综合、自我发展、自我深化的运动过程。首先,以理念自身作为出发点,然后理念将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理念由自在阶段发展为自为阶段后,再进一步返回自身,终于在自身上重新达到自我意识,总是遵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定律,即自在、自为、自在自为这三个环节构成的。这一核心思想体现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里,而他其它的书是对这一哲学力量的运用,因此他的这一部分内容也也被称为运用逻辑学。
比如他认为历史只有被认识到才存在,这与历史学界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同的,我把他的这种历史这是一种“高级”的历史,这种历史能思维能反思。历史是产生普遍性的方法,给偶然性一种普遍的形式,因此也就给偶然性安置在一条指定的和限制的规律下。因此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概念的发展。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是要在景象万千、事态纷纭的世界历史中找到潜在的历史本质并认识其在实现自己所经历的发展过程。《自然哲学》扬弃自然和精神的分离,使得精神能认识自己在自然内在的本质。
康德与黑格尔都把整个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纳入自己的理念体系中,但康德建立了强大而严密的思维体系,为了达到理念世界的逻辑自洽而牺牲了理论体系的灵动性,他的理念体系是静止的,无变化的,而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界、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因此他的理论体系是灵动的,开创性的。
黑格尔的书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难的书。但是给我的启发也非常的大。
斯宾诺莎的哲学从伦理关怀出发,阐述如何实现人的幸福。认为人受到情感的困扰,只有用科学的认识来理解世界才能用理性来克制欲望,把人的思维、情感、欲望当做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一样来研究。但他的论证借用了几何的论证形式,而思维仍然是哲学式的,推理来自经验验证而不是论证。他提出认识世界的方法:一是如何如何寻得并辨别真观念,二是如何根据真观念去下界说,根据界说去思维去推论。指导心灵使其按照一个真观念的规范去进行认识从而获得幸福。
早期的哲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有很强的伦理学和神学色彩,意欲通过理性来获取真善美和幸福,随着人的自己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理智主义越来越突出,逐渐排除哲学思维中的情感和非理性因素,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客观唯物主义达到了理性主义的高峰。
理性主义的发展思路就是把偶然性、情绪性和不稳定性确定下来理智化,一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斯宾诺莎要改造人的理智,并申明人借以实现幸福的途径是科学的认识,人的理性是无所不能的,但是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就引起了很多反思,康德哲学主要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度,以及韦伯“理性的牢笼”,还有唯意志论都是对理性主义的扬弃。
在斯宾诺莎的时代,神必然存在,神的唯一的,神只是由它的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动作,神是万物的自由因,万物都在神之内,都依靠神,因而没有神就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神就是自然,就是宇宙,斯宾诺莎也把神提高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但是他又说实体是自己存在的,实体自身是自身的原因,对实体的认识也只有通过对实体自身的认识,既然如此,神就被消解掉了,这是斯宾诺莎思想最神奇的地方。于是需要对人的思维,对认识本身就行研究,把人的认知能力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把哲学从神学里解放出来,这才出现了真正的哲学。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思辨唯心主义曾是人类对宗教的精神统治的抗议,是恢复人的个性尊严和理性权利的一种形式。唯心主义哲学以人类理性、思维代替抽象的超世界的神,以至高无上的理性的形式确立了人的思维的价值的神圣性,但因为它同宗教有着共同的根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结局,它不仅不是克服宗教,而且还与宗教结成了彼此支援的同盟,因此它不是导致个性的最终解放。尽管斯宾诺莎不是第一个把哲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人,但是是最重要最彻底的哲学家,因此大都数人都把近代哲学的发展追溯到斯宾诺莎而不是笛卡尔,这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最大贡献。
伴随理性主义而来的就是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这是理性主义内在的本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的理性主义者都致力于解决这个矛盾。斯宾诺莎用二者的同一性来解决二元对立,康德尽力调和二者的矛盾,但并没有解决这个矛盾。费希特设置非我来衔接二者,他和谢林都看到了二元对立的局限性和矛盾,但仍因守着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试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解决二元对立的矛盾,却没有对二元对立本身进行认真的深入的研究,没有超越康德,只是发挥了康德哲学固存的内在矛盾,重新将二者对立起来,陷入其中无法自拔。黑格尔强调作为主体的绝对精神的能动性,用唯心辩证法解决了这个我呢提,也因此终结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用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来改造世界,实现了这一理论的事件意义。只有在马克思这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与客体这一基本矛盾,广而言之,整个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这一基本矛盾才得到了彻底合理的解决,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古典哲学,也扬弃了近代哲学的基本矛盾,开始了现代哲学。
5.12——6.25
原本计划在本科毕业的时候看一些补充性的书,做一些总结的,但还是耽搁了。这个是必须要做的,只能留到以后了。毕业了,心绪很复杂,已经一个月没有读书了,这也是本科最后一次读书汇报了。会很怀念本科那些读书的日子,也很期待着研究生新生活的开始。
《论科学与艺术》卢梭
《卢梭问题》恩斯特.卡西勒
卢梭影响了很多人,重温卢梭,可以更好了理解这些被他影响的人。
卢梭是心路历程:《忏悔录》想真实地呈现自己,在上卷中展现得很成功,但下卷由他人编写就有了很强烈辩护的味道,下卷也没有上卷的文风、生动与真诚。《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努力为自己辩护,公正地不偏不倚。《但是在孤独漫步者的遐思中》对这一努力绝望了,感觉到深深的孤独,只能生活在遐想中,只能与自身与自然相处,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不从被人的理解那里获得幸福。他在平淡与真实的孤独中寻找极大的幸福。心中有极大的悲苦,但要在仇敌面前展现自己的坚韧坚强。他希望的唯一颂词只不过是:在他生命中最严峻的时刻,他创作了《依法连山的利末人》。虽然体弱多病,敏感善愁到了病态,但源于心灵的坚韧始终是那悲惨命运的轴线。他的激情与孤独深深感染着我,就像他的哲学那样,那是因为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他在践行着自己的哲学,他的哲学塑造着他的生活。虽说他的哲学直接源于他的天性与个性,却不会被他的个性所拘囿所束缚。他的核心就是自由意志,从解放自己中来解放人类。
更多的是你很难用一定词来定义他的思想,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定义他,这常常会是歪曲或教条。在卢梭那里都能找到自己的教条,如此,卢梭的争议很大。但是他的思想是统一的。
他的两篇论文赞扬自然和“个人主义”,也是他思想的出发点,但是人性往而不返,个人主义无法保障自由与平等,只能求助于“集体主义”,必须重新创造社会以重新创造自身。
在《社会契约论》就是鉴于人类目前的发展阶段,我们如何才能不滑向俗常社会的邪恶与堕落,就建立起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类共同体。国家的真正根本任务就在于用人与人之间在法律与道德上的平等,来取代那天生的无法消除的物质的不平等。只有在法律中,人与人之间处于自然的平等。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的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社会契约不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而是保障,并且只有契约才能保障自由与平等。如果不能理解社会契约的真正的涵义,那么就无法解决卢梭推崇的个人自由与社会契约对人的束缚之间的矛盾,也就无法理解卢梭的思想。他的思想成果就是从个人主义成长为“集体主义”(这不是我们一般意义的集体主义,是卢梭的对集体主义的理解)的历程。
社会契约的根本问题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就是要解决主权者(法律)、君主(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立法者缔造共和国但是独立于共和国,要避免立法者的感情和意见影响法律的公正建议委托异邦人来制定本国的法律。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以便两者得以结合,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在主权者与政府之间,需要团体意志来抵抗君主的意志并与之相平衡,否则迟早有一天终于会压倒主权者并且毁坏社会条约的,这是政府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弊病只所在。人民之间的自由需要法律来保障。这样主权者、君主与臣民各有弊病,需要相互权衡。
这一变革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每个臣民应该像爱弥儿那样被教育成独立于意志和独立品格的人。
《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这段时间也开始关注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我们是如何来的,才知我们现在为何会这样,才可能明白这个奇怪的世界和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困惑,这有点经验了,但相信对我们的思考和理解理论有很多的帮助。
但是在毕业以前还是没有完成这一计划,所以只能先有些零碎的思考,到时候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把握的。
“经”则自来为学者所推崇,无论讲什么,都要引证它,信仰它。晚清大儒保守而不自知,在于他们信仰儒家一套,并以此为标准来批判他人。但五四一代残忍的打破了我们信之不疑的东西以后,我们就崩溃了。没有自己的信仰和标准,谈何批判他人?这就形成了现在价值的混乱和“宽容主义”:所有的观点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所有的人(即使是为良知和道德所不允许,不过现在也没有道德标准了,也就无对错了。)都是可以理解并被同情的。
读一个人的著作绝不是读懂他在写什么,而是要和著者一起去思考,他为何会思考这些问题,他思考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样才能体会到著者写作时的情状,正是这支撑着著者去思考什么以及如何思考,这才是这些文字的灵魂。曾经以为我读懂了鲁迅,可越到后来越着急,我根本就没有读懂他,更加害怕的是我根本就无法读懂他。
李泽厚从思想家的思想来概论时代的思潮,总是有点偏颇的,思想家的思想虽然植根于时代,但是并不能代表时代和大众的情状,大众的隐痛和迷茫在思想家的笔下被隐去了。那时候,一般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如何来看待和感觉五四,改革和革命呢?这是我感兴趣的,继续关注。
黑格尔
《逻辑学》
《精神哲学》
后面还需要花时间好好读黑格尔,到时候可以一起总结。
《爱的艺术》弗洛姆
4.10—5.12月读书
马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除开书信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本原则》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在路上》《百年孤独》
马恩是在批判其他人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三卷本的《剩余价值论》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别是对其他人的经济观点和哲学观点的批判。另一方面很多是未完成的著作,因此与韦伯相比,马恩的思想尤其显得纷繁复杂,要理出其思想框架和内在逻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有从这些批判中理出马恩观点的能力。他们的著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书信。这几个部分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的哲学是他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支撑。哲学的核心观点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在批判德国唯心哲学中提出了自己的唯物哲学观。因此马克思研究重点放在经济学,历史与实践,而不是像很多哲学家那样关注思维与观念。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完成,因此要研究历史实践而不是哲学观念,所以马克思在寻找解放人类的时候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经济学领域,通过物质的手段来获得幸福。这就形成了精细的《资本论》。
他的思想来自于具体的历史实践与日常生活,来自于对现实的关怀和对他内心焦虑的追问,这也是他关注历史的一个根源之一。他在历史学领域倾注了很多的精力,而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历史学。在历史学中表现了马克思惊人的才能,即在伟大的历史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准备地把握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和《法兰西内战》都是在事件结束的两三天内写成的,而这个时候我们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种在事变刚刚发生时就对事变有这种透彻的洞察和敏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辩证法是马克思历史观和社会观的逻辑起点。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以的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也不存在。正是这种辩证的观点把我们从思维领域拉回到实践中,要在具体的历史中来研究我们的问题,历史的发展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和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不是个别人活动的结果,而是民族的要求和需要的自发的不可遏止的表现。他的历史书写也是这种想法的实践,他的历史不是一部战争史而是一部社会史,在其中我们找到了社会的具体阶级、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状况。
马克思对社会的研究方法是对德国哲学的具体的实践。他批判吸收了康德哲学的客观部分,借鉴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他从德国的现实生活中吸取材料,从德国哲学中吸取认识论。他的学说不是限于实践或者经济物质,而是上升到对人的关怀,延续了哲学家们的思考,人是什么?物质决定这个世界,但是也异化了人,正是对经济的研究中发现了剩余价值论,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人是如何异化的,私有制成为人的规定,人成为工具而不是目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消灭所有制与分工,同时私有制与分工的充分发展才会辩证的被消灭,也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才会被解放。
马克思思想中的乌托邦部分:通过革命来解决所以的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革命后的重建还需要改革来完成。
剩余价值是一切的根源,如果没有剩余价值的推动,经济的动力在哪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我没有找到经济运行的推动力问题。
本来想对韦伯与马克思思想做个比较,虽然有同有异,但是二者是两个思想体系,这样的对比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两个同时代的大家,肯定是有关联的,这需要以后去发现。
康德哲学
在哲学的独断论和怀疑论中找到思维的另一种出路来研究人类纯粹思维的界限,从而寻求认识论和道德的终极原理。这分别是先验综合判断的统一和道德的绝对律,即认识论和伦理学。判断力是沟通认识论与伦理学即康德的前两大批判的,以联系自然和人。纯粹理性抽离了经验和直观,考察理性的普遍适用性。道德律令脱离了社会历史条件,抽出了具体的内容,成为一般的形式,审美乃是超脱了任何(包括道德和生物的)利害关系,从而回答人本身是目的。康德的真正贡献在于提出了认识论、道德以及审美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哲学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一步步紧密相扣,但是这也必然将一部分排除了这个体系。
分析论
普遍逻辑(要素的逻辑)
辨证论 概念
逻辑 先验分析论
特殊逻辑(科学工具论) 先验逻辑 原理
先验辨证论
感性
读完以后我觉得康德哲学不是唯心主义。在繁杂的事实面前,我们需要这纯粹的理性来把握我们的社会,但是我们要知道理性的范围和限度,这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我们也需要不带任何社会历史条件的道德来树立这个世界的道德观,不能因为种种借口为道德辩护。而只有在审美中我们才能获得幸福。伦理学既是康德哲学的落脚点,也是其理性批判的具体实践,美不依赖于感动、适意性、合目的性、愉快、完美性,而是美的本身就是目的,是纯正的,是源自内心的,这也引出了人本身是目的的结论,康德最后的归宿就是人是什么。我们不能对美是什么下定义,但是我们知道什么不是美。这就是批判的方法运用。
没有看过康德哲学就没有真正读懂哲学。康德的哲学更主要的是对我思维的训练。他的难懂之处在与他拥有一套套与别人不同的名词和术语。进入他的概念体系的话要了解他的哲学就不难了。
被康德的学识迷住,更是佩服他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的定力,没有一颗真正沉下来的心沉浸进去是无法写出这样的书。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颗不为外物所扰的心。
康德我想以后细细去体味。
《在路上》《百年孤独》
这两本书既是对读书的调节,也是想要看他们如何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思潮。抓住一个时代的思潮,我觉得文学应该是最敏锐最准确的。这为我以后关注中国思潮做一个准备。只是觉得中国还没有一本比较准确而深刻的反映这个时代的思潮的书,还没有人写出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面对的困顿和迷茫,或许也没有人有这样的能力吧。毕竟前辈们的时代与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后自己这一辈的大部分人被现在的物质富足而迷住,没有人来关心我们的心灵,我觉得这很可悲。我试着来慢慢有所接触。
截止到4月8日
由于上次读书会没有参加,这是寒假到现在的读书情况。
《生命与言辞》达斯
《新史学》(上)
《新史学》(下)
《文明史纲》布罗代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资本论》(第2卷)
《资本论》(第3卷)
《读<资本论>》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新史学》是作为一种科学之间的综合被提出来的,但是只是形式上的综合,而内容实质与方法的综合很不成功。这本书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这种寻求综合的努力。第一部分要探讨的是历史与言词的关系。历史叙事是词语的构建,其内容既可以说是发现的,也可以说是创作的。生命、意义与世界都是被书写出来的。历史学家从历史中选择了被记录的、被人们充分意识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展开他们的叙事,而人类学家将历史学家舍弃的诸多不重要的琐碎细节看成至尊之宝,企图从这些事物中看到没有被记录的,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的那些形态。但是达斯关照1947年印巴分治事件的极端暴力对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发现建构暴力表述的语词极其缺乏,这限制了历史的建构,整个生命的原则无法交付给言词,生命自身也受到限制。另外她从1984年甘地遇刺后对锡克教徒的大屠杀事件,来分析社会是如何塑造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在这一事件中的形象和角色的,而实际上锡克教徒是在这一事件中是无辜的。而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并没有给我这方面的启示。不过他把语言的视角引进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这影响到了后现代的语言学转向。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资本论》的阅读。刚看完的感觉就是马克思纯粹的经济学观点,对经济的生产、流通的总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各种价值的转化和剥离,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了严格的区分。除了对现实的经济现象有解释力以外,获得的就是枯燥的经济学知识。而路易.阿尔都塞从哲学角度对经济学进行分析,加上对马克思方法论与哲学部分的阅读,才发现在这种经济分析的背后的基点和逻辑。这一部分等把马恩看完了再进行总结。
2009.12—2010.1月读书
本迪克斯 《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
韦伯 《经济与社会》(上卷)
在本硕论坛上从理性化的角度对韦伯的思想进行了梳理。看到后面觉得理性化这个概念太粗略了,团体化这个概念可以对韦伯的思想进行更加深刻与细致的理解。在韦伯的思想中,经济与团体被我们忽视了。
理性化:对韦伯思想的整体化解读
韦伯的思想是庞杂的,很难把握,每个领域他都有所涉及,我在想他为何思考这些貌似无关的东西呢?他为何会如此思考?我认为从理性化这个角度可以对韦伯的思想有个整体的把握。
对于理性有很多种解释,韦伯的理性化主要指通过精益求精地设计合适的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达到某种特定的实际目的。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启蒙运动对人的发现(认为人可以把握世界的所有现象)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理性(主要指一种可计算性,可测量的的科学性),使理性成为西方社会的思潮。同时韦伯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也要求我们去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这是韦伯思想的大背景。
理性化是贯穿韦伯思想与学工作的总主题。他对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印度、古犹太等几大文明的比较性研究皆通过这个主题串联成一个壮观丰富的整体。正如韦伯对社会学所下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去理解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并对其过程和结果予以因果解释的科学。他试着对人类社会所有现象都进行理性解释。用理性来重建现代社会,要把整个社会的现象都安排到他的概念里面,重新进行分类,重新进行定义,形成了社会学研究各个领域的经典命题。
个体行动是研究社会的基础,他把行动分为传统行动、情感行动、价值合理行动、工具合理行动来解释个体行动的主观动机的合理性。由于把价值、主观动机、心理感觉、观念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经济行动的分析中,而经济学家是把这些排除在他们研究的领域之外的,因此他的经济行动的分类成为他著作中最庞杂的一部分。很少人对他的这个领域有足够的重视。
官僚化则是理性化过程在政治及其人类组织中的表现。他把各个领域的统治,不仅仅的政治领域的,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传统型、个人魅力型、法理型。而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最纯粹的表现形式。另外他还考察了民主、议会制以及封建制等。
他的理性化理论的最典型的研究就是宗教社会学。宗教是一种先验性的体验,是一种不可被分析不可被言说,不能怀疑只能相信的非理性,但是韦伯讨论了宗教对生活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影响。他不是从神学和哲学的立场上谈宗教的本质,宗教信仰的真伪以及不同宗教之间的优劣问题,而是从教徒的价值观念出发研究特定宗教的教会组织,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与教徒日常生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宗教对日常生活影响的逻辑关联。让我们明白主观的观念与客观物质之间的亲和性。
当然韦伯并不是把各个领域决然分开,而是从他对西方文明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关注把所有与之相关的事物都纳入一个统一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系统中。他思考的仅仅的西方理性文明如何而来,现状如何以及往何处去。
在回答西方理性文明如何而来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运用了不同时的比较来表现不同文化中曾有过的,在解决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提供出来的“精神”以及“政治——经济”的对策,对印度、中国和犹太文明进行了比较。
接着针对这么一个正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取得支配地位的西方理性主义的特性,他采取了共时性的观点来比较西方在面对人类及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等各种“精神”及“政治——经济”领域的特征:经济团体、官僚制、理性行动。
接着自然而然的面对着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趋势,韦伯在阐释理性主义的特征时就预见了理性主义的铁笼,即理性对人的非理性的束缚和压制,其实就是齐美尔的文化悲剧,马克思的异化。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他却坚信理性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是他悲观的原因之一。
这种理性化的追求也成为韦伯一种思维工具:把现实的非理性现象,如价值,主观动机,观念整理成一种纯粹的概念,这样就可以把历史和生活中的种种复杂关系及过程统合到一个没有矛盾的秩序里面,控制着这些事物和关系并确定它起作用的范围。借着这种纯粹的类型概念,再来安排具体事件的各种可能的变化。
韦伯只是试着对所有的领域进行理性分析,至于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至于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分析,这是值得商榷的。这只是从宏观上对韦伯思想进行了抽线条的梳理,使他的思想不至于碎片化。他在各个领域精微的思想还有待我们自己去仔细阅读
在读韦伯的著作时的一些感悟
韦伯在论述的时候有一连串的限定语,注释,有时这些解释说明比正文更加重要,体现了他的谨慎。我们要学习他的严谨,任何观点都要注意它的使用范围,同时我们在读他的著作的时候,也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否则就陷入对韦伯的教条式的理解,这是误解最常见的原因。
韦伯确实是一个天才,在每个领域都是专家。对于我们来说,很难精通各个领域,但是要提出对策,仅仅精通一个领域是很不够的。我们不能把思维限制在现有的分科体系中,来寻找我们关注的问题。这种分科本来就是人为的,但是久了就以为合理存在了。当我们真正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有太多的问题没有得到研究。韦伯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但是时间太不够,他往往是提出了诸多论点,但是却没有详细论述,常常因为无法顾及而舍弃很多。
极大的热情。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他理性分析之下,是他对人类对西方文明前景的关注。这是一个超越个人的忧虑。我们可以选择不理会与个人无关的世界,但是我们应该去承担。
获得知识是阅读最基本的目的,还有比知识重要的是思维,人格的丰满以及意志力的培养,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仅仅如此。
11—12月
吉登斯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民族国家与暴力》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为社会学辩护》
历史
《历史研究》汤恩比
《论历史》布罗代尔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吉登斯的主要理论贡献可归纳为:批判性地清理西方既有的社会理论传统和开创性地建构对现代社会的阐释,从而形成结构化理论与全球化视角,来把握现代性的实质。结构化理论是对二元理论的超越,我们在帕森斯、布迪尔、哈贝马斯等这些现代理论家那里都看到了这种综合。全球化理论是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但是不管是批判、超越还是对话,像大多数现代的社会学家一样,还是未摆脱古典理论的藩篱,在我看来不过是对前人理论的延续而不是打破重建。韦伯的解释社会学,结构主义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福柯的权力与监控观,齐美尔的微观社会学,还是在思考古典理论的研究对象,只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尤其在看《社会的构成》这本书大都是在谈论他人的东西。当然对前人的吸收继承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感觉到吉登斯在提出自己理论方面感觉到的无力。我们知道古典理论对解释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远远不够,但是我们又提不出自己的理论。尽管这样我们还是需要吉登斯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活在传统与历史中,于是试着在教科书,在海外中国史以及影视中去寻找历史的真实,但是正如汤恩比所说的“只有先有理论,才能建构起事实。‘历史’给时间中的事件赋予意义,相信历史事实是独立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的客观存在,这种想法是及其荒谬的。”月去寻找越发现历史没有真实,我们只能在布罗代尔提倡的长时段历史中,寻找繁杂背后的历史实体,以及“历史”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与启示。
10—11月
齐美尔
《时尚的哲学》
《现代人与宗教》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哲学的主要问题》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由于齐美尔的书一般都是论文与小册子,因此重复的地方很多,上面几本包括已经看过的《货币哲学》是其主要的作品。
齐美尔从容不迫地指出日常生活具体细微的现象,如时尚、首饰、感觉、饮食、货币,这些是正统哲学家不屑一顾的东西,但正如此齐美尔使哲学生活化,使生活哲学化。他的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近,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把日常生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因此他写的东西很有意思。
但是看到后来,你就会焦虑,很沮丧,他的东西如此庞杂,我们抓不住他在讲什么,难道他要讲的就是把琐碎的生活哲学化?
他的思想不是杂乱无章的,他明显的不成体系的特征只是一个表象。他的认识论与理论是一个统一体。“除了那些仍然可以看到的,处处都显示出其规律和外在重要性的现象之外,在人与人之间还有无数小的,在各种具体的情况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的关系的形式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不过他们被这些个别情况表现出来,其数量根本不可低估,而且由于他们伸展到广泛的可以说是官方的社会的形式结构之间,因此他们才实现着我们所认识的社会。真正的存在于经验之中的社会生活根本不可能由那些构成社会科学的传统对象的上述性质的形态来构成。倘若没有无数的单一情况下规模较少的综合在其间发挥作用,社会生活就将破碎,分裂为很多非持续的体系。”以前是社会动荡以及一致力量决定着社会整体情况与变迁,而现在这些细小个体几乎难以觉察的影响力取而代之了。这就是齐美尔微观社会学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出发点。这样在认识论上他就必然重视心理学以及主观感受。他认识论的核心就是任何历史,任何一种社会状态的描绘都一种心理学的实践。
但是齐美尔的微观社会学不讲个人,而是讲金钱、分工等这些社会微观因素如何对个人以及生活的决定性影响。个体是如何可能的,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做出反应。
这是齐美尔为何会如何思考的原因。
那他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呢?在方法论方面,他比仅仅研究微观社会学成功的地方就是关注宏观社会学并且把微观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识论是他的理论重点和基础,主要论述社会学为何成为一门科学,哲学的本质,以及对历史学心理学的先验假设进行批判。
在理论方面围绕着现代生活讲了分工,货币,宗教,时尚等很多生活因素,从而提出了并论述了冲突,异化或者文化悲剧以及个体存在思想。
齐美尔的这种思考还培养了我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日常生活与实践的反思。
任何思想家的认识论与理论是统一的。这是我在探寻系统的把握一个思想家的途径,这样就不会陷入到繁杂的思想中,也有了批判与反思。能够跳出来,明白他们的理论如何是这样的。这也是我在系统的读一个人的作品时要解决与思考的问题。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09-12-22 15:38 |
[楼 主]
史薇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96
威望:
97 点
金钱:
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2-03-11
小
中
大
向你学习啦~ 呵呵,以后若能同行去图书馆该多好~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Posted: 2009-12-22 21:17 |
1 楼
耿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14
威望:
314 点
金钱:
31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0-07
小
中
大
巾帼不让须眉~~
Posted: 2009-12-22 22:26 |
2 楼
yanglaizhi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08-09-24
最后登录:2013-12-22
小
中
大
厉害!继续!
Posted: 2009-12-24 08:30 |
3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小
中
大
很厉害,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09-12-25 11:35 |
4 楼
曾凡木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156 点
金钱:
156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7
最后登录:2019-04-10
小
中
大
很厉害啊!师妹让我惭愧啊!
率性而行乃真丈夫也!
Posted: 2009-12-28 16:07 |
5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小
中
大
进入状态了,读的非常好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09-12-29 07:45 |
6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小
中
大
很厉害,学习!
Posted: 2009-12-29 12:01 |
7 楼
wonderful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42
威望:
442 点
金钱:
4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01-25
小
中
大
极好。
对历史的那段体会很有意义,提醒我们注意时下某些人声称“还原历史”的别有用心,关键就是保持这样一种反思精神。
继续加油啊!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
Posted: 2010-01-03 00:13 |
8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小
中
大
很厉害,读那么多,感想也很深刻,很受启发。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4-16 08:36 |
9 楼
龚为纲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00
威望:
200 点
金钱:
20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9-02-10
小
中
大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Posted: 2010-04-16 09:36 |
10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小
中
大
相当不错啊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4-16 23:21 |
11 楼
wonderful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42
威望:
442 点
金钱:
4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01-25
小
中
大
真是后悔当初没把资本论好好看看……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
Posted: 2010-04-21 23:25 |
12 楼
冯小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3
威望:
193 点
金钱:
19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1-05
小
中
大
体会很深刻,不错!
Posted: 2010-04-23 22:40 |
13 楼
邢成举
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恬静淡雅,卓而不凡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240
威望:
242 点
金钱:
2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3-09
最后登录:2011-11-13
小
中
大
都是硬仗,相信你 的收获很大啊
享受独立之思想,品味自由之精神
Posted: 2010-04-24 14:04 |
14 楼
谭林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08-11-18
最后登录:2015-06-04
小
中
大
很好,很值得学习
Posted: 2010-04-25 13:19 |
15 楼
林辉煌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156 点
金钱:
1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6
最后登录:2019-09-09
小
中
大
不错,其实语言学可以好好读读,对于理解人类学、社会学很有帮助
Posted: 2010-04-27 13:02 |
16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小
中
大
对康德的总结很到位,本来想这几个晚上连续写完待续的,发现我列的写作提纲比较庞大艰深,还希望思考时日,再续,可就此交流
。海娟加油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5-15 08:47 |
17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小
中
大
厉害,佩服,学习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5-15 17:37 |
18 楼
袁明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77
威望:
277 点
金钱:
27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6
最后登录:2014-01-22
小
中
大
很强悍啊,看来读书状态是日渐精进了 ,加油
深山老林 闭关修炼
Posted: 2010-05-15 23:08 |
19 楼
拼命九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324 点
金钱:
32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5
最后登录:2015-07-05
小
中
大
其实读的东西忘记了也就那样,也有用,说老实话,我们现在的这个读法肯定是忘记,也打算忘记。只是先找点感觉,到时再回头咀嚼就有个方向。
踏雪留痕!
Posted: 2010-05-16 12:23 |
20 楼
wonderful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42
威望:
442 点
金钱:
4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01-25
小
中
大
佩服,佩服啊!
深感哲学读得还是少了……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
Posted: 2010-05-16 12:41 |
21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小
中
大
太佩服了!
Posted: 2010-05-16 18:24 |
22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小
中
大
学习的榜样!改天好好交流。发觉读哲学和史学确实很能锻炼一个人的思维,从海娟的读书效果可以明显感觉到。你对经典大家的思想的总结很深刻,也很有条理。我要多抓准时间找你交流,呵呵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05-16 23:00 |
23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小
中
大
读书还是很不错的,确实应该总结下,也要规划下!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6-25 11:22 |
24 楼
林辉煌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156 点
金钱:
1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6
最后登录:2019-09-09
小
中
大
不错,卢梭是很值得细读的!
Posted: 2010-06-25 17:46 |
25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小
中
大
我也是很喜欢卢梭的文章,感受到一个用心去写作的力量,爱弥儿我买了两卷,下半年来读,直接读我的书就可。
黑格尔的书也不是传说的那么难,读着读着就不难了。加油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6-26 13:10 |
26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小
中
大
看来对卢梭思想有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啊,我对他也挺有兴趣,以后会系统性的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6-28 11:44 |
27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小
中
大
[
size=3]
这部分是在本科读书会未成立的时候读的,那时候没有做系统的笔记,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一些零散的记录来回忆了这些书名。
大一读书
《老子》 《论语 》 《红楼梦》 《三国演义》 《巴金文集》
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 》
《网络社会学 》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现代社会学理论 》 沃特斯
《社会学主要流派》
韦伯作品集:
《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术与政治》
《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 涂尔干
《尼采的哲学》 尼采 九州出版社 2006
《悲剧的诞生》 尼采
《乡土中国》 费孝通
《新乡土中国》 贺雪峰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 张春心
哲学 《通俗哲学》
《探根寻源----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直面生活---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
历史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综合 《敢活一百年》
《大学生必知的重要学说 》
《中国问题报告》
《毛泽东读书生涯》
《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
《儒学价值的新探索》
美学 《新编美学教程》 司有仑编
大二
韦伯作品集
《支配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
《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
《韦伯学说》 顾中华
《全球通史》 (上下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
《理想国》 柏拉图
《哲学之树》
《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尔斯
《论传统》 希尔斯 上海人们出版社 1991 3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人性能达的境界》 马斯洛
《论语别裁 》(上下册)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梁漱溟集—内圣外王之境》
《风险社会》 贝克 译林出版社
《社会的构成》 吉登斯
《生育制度》 费孝通
《社会学百年》 袁方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 2002
《人心与人生》 梁漱溟 学林出版社 2000 7
《货币战争》 宋鸿兵编著 中信出版社 2007
《老子他说 孟子旁通》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出版社 1990
《金刚经》 《平凡的世界》(上下册) 《瓦尔登湖》 《泰戈尔诗集》 《荆棘鸟》 《源氏物语》(上中下册)
《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 梁启超》
《未来中国农业之路》 卫平等
《中国人》 林语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美学散步》 宗白华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季羡林
《国史大纲》(上下册) 钱穆
《论国学》 刘梦溪
卢梭
《忏悔录》(上下册)
本科读书会2008年4月成立,每月就有了固定的读书笔记和记录。
2008年
四月读书数目
< 货币哲学> 齐美尔
< 废弃的生命> 鲍曼
<生育制度 > 费孝通
问题
1. 由于理解一切东西所以总是宽恕一切,没有自己的立场.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可取的地方.
2. 思想体系是自为的还是人为的?就是说通过一定的读书思考,思想体系会自动形成,还是需要我们通过所谓的”去伪存真”,再总结构建我们的思想体系.
哲学与社会学
------读<货币哲学>
哲学就是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找到其内在的运行逻辑以及这些现象的本质含义.哲学是对具体现象的内在本质的思考的结果.而这些内在本质是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必须考虑的.一种社会因素的变更如何影响到其他社会因素是通过社会因素的内在运行逻辑完成的.应该更注重具体现象的哲学意义,我们才有可能有具体的把握.这也表明了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社会学就是把哲学具体化,把哲学运用到社会现象社会政策之中.<货币哲学>就是通过货币的价值评价功能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内涵,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哲学的方式影响社会甚至个人.
一项社会政策或者形成已久的习俗变迁而影响的一系列后果大部分都是隐性的,是我们现阶段无法看到的,这种后果会在几十年以后以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说明社会因素之间的互相关联性,社会因素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有知道各种社会因素的内在运行逻辑,我们才能预测出这些后果.因此预测未来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能的.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的思想家的预言成为现实.
哲学就是我们根据一大堆事实得出的结论,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哲学,而且大部分人都没有把握哲学的能力..而经验性的材料只看到表层的现象.社会学理论就是抽象与经验的平衡..社会学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把哲学运用于实践.在齐美尔的`<货币哲学>里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货币这一经验性的实体是如何通过内在的哲学逻辑深刻影响我们的自由,个人价值和生活风格的.<货币哲学>就是处于经验与抽象哲学的平衡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社会学的著作, 齐美尔也被冠之以社会学家.
五月读书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韦伯
这是韦伯理论的入门书。要真正理解韦伯的理论,必须先理解他的概念,这是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石。无疑这些概念很经典。这必须要在对社会事实的深刻把握的基础是上才能形成概念。因为概念就是对社会事实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揭示其本质内涵。以我有限的知识面来说,如果韦伯不是深刻把握社会事实的第一人,那也是能淋漓尽致地把社会本质写出来的第一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
看完这本书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威胁论。就是说中国威胁论并不是别有用心的人凭空的想象,而是有理论基础的。不管我们如何谦虚,在物质上的成就会提高本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必然会对其他文化产生压力。当物质成功时,我们就会从本民族中寻找文化上的原因,这为我们的本土化和国学的兴起提供了一种解释。并不是中华文明优于其它文明,而是物质上的优越提升了我们的文明自信心。文明的软实力需要物质的硬实力来体现。对文化与物质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吴毅
一方面是作者的理论关怀,想完全抛开西方理论,通过经验性的研究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
另一方面描写了从1900年到1979年中国农村的村治变迁。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受到政府更明确地说是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严密控制。中国农村太听话,完全按照政府的要求来做,没有反抗,才形成现在农村的一系列问题。农村为工业化牺牲太多,相比来说现在的任何农村优惠政策都不过分。但是当农村与城市的矛盾突显时,农村还是不得不为城市让路。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体现。不知道在这种格局中,中国农村什么时候能够“站”起来。只有实现城乡地位的真正平等,中国的崛起才真正成为可能。(农村与城市的关系)
《社会学在中国》 阎明
主要讲中国1900---1978年的社会学史。还没有找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学史,因此无法进行比较。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个年代的社会学家的人格魅力。他们的真正的不为钱不为利的大师,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在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下,甚至面临生命的危险,他们还在坚持,是一种责任感,还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现在每一个献身学术的人都有借鉴意义。(是对民族危机的焦虑,而现在的焦虑还不够。这是我认为现在没有大师的原因。思考是有关怀和问题意识的,是被逼迫出来的 。在太和平的时代里,更多的人关注个人的利益。)
社会学被取消的30年不管是对社会学还是国家都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个时候的社会学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很多观点到现在还很实用,只是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同。因此要想真正用社会学的理论来改造社会,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这样就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通过在读书会上的充分讨论,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学术只有依靠政治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但学术必须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体现学术的真正价值,这也是学术得以存在的基础。(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的作用
与革命比较,社会学是改良,起修补作用。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社会的安定。在动荡的年代,社会学很无力,这就是为什么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学家尽管学术做得很好,但作用发挥不出来的原因之一。如果社会学不触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只进行小修小补,积聚起来的问题最终会导致社会的瓦解。这个时候社会学也就成了导致社会瓦解的原因之一了。
《通往奴役之路》
“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的时候,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民主,自由,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东西,但是把它们运用于实践的时候,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往往变质了。这些理想类型只存在与于思想的国度里。诚然是思想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把这些思想运用于现实的实践者。思想只有通过这些实践者才能作用于社会,为社会带来福利。但是思想者却常常鄙视这些实干家。往往思想者并不能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社会的能力与智慧。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与创造这些理论需要同样多的智慧,甚至比创造理论复杂得多,承担的风险也大得多。
暑假读书
1 《菊与刀》《源氏物语》
日本人在写日本的时候,会省略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些东西像他们呼吸的空气一样,肉眼是看不见的,但是他熟悉它们。通过中国的海外研究,我们可以找到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社会本质。每一种我们认为习以为常的社会事实都是可以被解释的。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极其相似:以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窥探社会,而尤以《源氏物语》为甚,浪漫爱情与感官快乐的精细程度让人惊叹。原以为这是一部比《红楼梦》更纯粹的爱情小说。但在接下来的《菊与刀.》中,让我看到的是《源氏物语》所折射出来的日本国民性。让理论有一种现实的根据。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可以学着从一本小说中读出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与这次的调查结合起来,就是从表面窥探出其真正内涵。这是每一个致力于社会研究的人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专业素质。
2 《曾国藩家书》 《人生与人心》
曾国藩和梁漱溟都可以称得上是儒学大师。把传统文化融合到自己的生活行动之中。每次读到中国传统的东西都会感受很多,让你不得不“三省吾身”。然后就是感受他们对社会的关怀。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使自己平静下来,心空,清醒,然后观测社会,寻找改造社会的方法。
当然从他们的书里还可以读到很多东西,往往比西方的理论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我只是写出一点点而已。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西方的读书的不同:更多是关于生活与处世原则,有了生活基础就有了更多的触动,中国的理论就这样有了事实的基础,这样就好懂,而西方的没有现实的基石,是浮起来的,所以才会这样难懂。中国的核心东西都从小断断续续的接触了,因此无需专门去看)
4 《 西方哲学史》罗素 (上卷)
这些哲学思想以前都学过或者看过,这次是把这些思想串起来,西方的思想远没有中国的思想那样激动人心,引领我们去思考,我只是从这本书里学到知识,而不是思想。感想不多。
读了这些书越来越觉得读史的必要性,以前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历史知识远远不够用。韦伯的东西就是从历史的沿革中去寻找说明解释的资料,只是在历史学的基础上加上社会学的思考,是社会历史学。在这本书中讲到宗教哲学史史就完全成了一部宗教发展史。社会理论是与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能在历史中才能理解这些理论。
5 《乡村的前途》
出去调查八天,思考起农村的问题,但是没有答案,想从这本书里找到乡村的前途,但是没有找到,反而更加失望了。每次遇到一个问题我都试着去找到答案,但发现很多问题在现在没有答案。
6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郑也夫
可以说一个暑假没有思考了,或者是说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读了这本书,让自己重新思考起来,重新有了读书的欲望。虽然说这算不上一本好书,也不值得推荐。但对目前的我来说是一本适宜的书,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一本恰当的书。一本最好的书就是激发你去看书思考的书,一个最好的老师也是如此。刚开学的几门课,几位老师更是以人生追求的意义,开阔的视野,社会学的关怀给了我当头棒喝,让我从盲目转向清醒……
九月读书
《资本论》(第一卷)
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规律来论证工人如何受资本家剥削。那个时期关于工人生活状况的描述资料很多,但马克思的过人之处在于自己创造了一种论证模型,即剩余价值的规律。这种分析方法是为了服务其论证目的——让工人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剥削的,从而不同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分析方法。社会研究不限于定量还是定性,一种方法能够论证解决一个问题并使人信服,自己创造一套方法都可以。
不知道是这本书被翻译得太好,还是原文本来如此,一本在世人眼中如此学术的书竟然有散文的风格,有的时候一大段文字都很美。读一本书有的时候是淋漓尽致,有的时候是毫无感觉。这种淋漓尽致在读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快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沉寂了,但是毫无感觉的书就留存在心中。在某个时候的某种情景中会产生刺激反应,并且在不断的体悟中,认识会慢慢加深。其实到最后这种读不懂的书才是记忆最深刻的。而《资本论》是这种二者兼具的书,有的地方淋漓尽致,如对工人生活状况的揭露,让处于当时代的我还有种拿起枪起来起义的冲动,而对货币价值商品的分析就属于看了没有感觉的地方。以后能逐渐认识的就可能是现在还不大懂的论证方式。
读马克思的书不得不让人想起韦伯,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两人都创造了自己的解释方式。他们对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他们来说无所谓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还是哲学家,政治学家。他们只为着能解释这个世界并且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现在人为切割,让我们在读他们的书的时候失掉了很多东西。当我们把他们的书当作社会学的书来读的时候,就忽略了政治,经济,哲学的思考。一本书从不同的学科来读,可以产生不同的思考。一本书可以读出很多东西,在这里只能挑一两点写出来。韦伯与马克思的比较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老子他说》以及佛教的一些知识。
读传统的东西并不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体悟阐释的过程。人读人新,常读常新。正因为如此,关于《老子》的阐释的书有无数种,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十月读书
《梁启超传》
《曾国藩传》
《弗洛伊德文集——释梦》
《中国绅士》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不可能把每本书都认真地读一遍,很多书只需要翻番就可以了。这段时间翻了几本书。虽然自己读的还不差,但是昨天的读书会还是对我产生了一种压力。懒散了两个月,现在准备在考试以前猛看一下,不然这个学期都浪费了。
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民族,想理清现在这个的状况,因此这个月主要读的是中国近代的东西,想从中国近代史和思想知道中国是如何走到现在的道路上来的。
读《曾国藩》与《梁启超》 主要是把握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以及个人如何把握大势从而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法。他们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两条道路。且不去评价哪种道路更好,但是他们两人为我们展示了两条道路不同的生存状态,需要我们去选择。
曾国藩的个人成就是让人惊叹的,甚至凭着个人的能力掀起了一次次的历史浪潮。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对时代时势的深刻把握,运用时势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是不断反省,从而在那个动荡复杂时代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曾国藩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精髓用到了极致.对于个人来说,曾国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这种炫目的光环下,曾国藩的人生基本基调是对于得失的忧虑,最终抑郁而死。
曾国藩做决定的依据是自己不吃亏。为了获得最佳的利益而不惜损害民族的利益。他曾经也考虑过要拯救整个民族,但是儒家的忠诚、感恩思想让他觉得自己的成就是清政府给的。曾国藩有实力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可以更好的维护他的个人利益。这种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行为准则最终让很多人离他而去。虽然他个人的利益是极大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儿满意自己的一生。虽然曾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是对近代史的影响还是带出来了大批的人才,但都不是他的初衷,只是无意识中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我并没有把这种成就归功于曾的主观上的影响。
与曾国藩最有对比意义的是梁启超。梁启超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人,与曾国藩一样处于风云变化的时代,但是他一生行为准则始终是追求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随着时势的变化以及认识的不断提高,梁的思想主张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他没有执着于一个主张一条道路。梁启超的那种对民族的责任感是令人惊叹的。现在读他的文章还会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知识分子是民族的灵魂。与当局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匡扶社会的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绝大多数只是分子一直都在做这样的工作。
不是说我们要选择哪条道路,而是要学会如何把握时势的能力,以及根据这种把握作出选择。我们应该学会这种把握时势并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时势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对晚清以及历史人物的评论应该放在历史中才会更加准确,哪些是历史影响的行为,哪些是受了社会 的影响。《走向共和》让我对他们两人的评价有了改变)
十二月读书
1、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
2、 大历史不会萎缩 黄仁宇
3、 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
4、《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等
一些思考
1、 在读史的过程中,除了掌握著者的历史观,我们还可以学习到什么?如果历史是社会学的基石,那么历史只是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材料,那么史实是最重要的。那么读历史就必须要记住一些什么东西,才会对我们“有用”。这样读历史是不是就是为了记一些史实呢?
2、 很多思想走在实践的前面,很多历史问题在当时都被意识到了。只是没有被实践出来。在历史的过程中,很多形势的发展并不由人来控制。虽然势是由人造的,但我们并没有能力来把握这种势。一些政策常常偏离了我们的本意。
3、 企图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对人性假设模型进行解释,尝试着勾画出适合于社会科学的个体行为模型。但是受作者本身的学科思维体系的限制,其解释的思维逻辑仍然是经济学的。我觉得随着学科间专业化越来越强,社会科学要走向统一很困难。
但是社会的各部分是相互统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问题既是社会学的,也是经济学的,还涉及到心理学以及历史学等。要解决社会问题必然要求社会科学走向统一。但是现在觉得各个学科在相互抢夺研究领域,相互贬低,不自觉地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很小的领域。本来社会学是一个很有用的学科,但是社会学做得太小气,对自己还没有信心,没有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其实现代管理学就是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社会需求,但是它比社会学走得更成功,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更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它在企业方面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争取到了企业的支持。而社会学并没有争取到社会的认可。
寒假读书
《西方哲学史》(下卷)罗素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美学三书》李泽厚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
《中国村庄的过密化与现代化》黄宗智
《朝话》梁漱溟
《丑陋的中国人》柏杨
书一直都读得很杂,从上学期开始感觉读书到了一种瓶颈,始终觉得没有很大的收获。应该是读书没有系统性吧,所以计划从这学期开始有系统的读书,同时把以前很杂的书都统合起来。希望这样可以突破这个瓶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只有在这个学期才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做这份工作了。呵呵,压力还比较大,感觉有点成功只在此一举的味道。同时发现很多学弟学妹读书都很厉害,而且热情十足,后生可畏啊。
从西方的书大部分都是获得一种知识,而没有太多的思考,始终觉得食之无味,起码没有看中国本土的理论有那么大的感触。一是可能书中的例子都是西方的,二是它并不能解释我们目前的生活。还有一点就是我都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这些理论,不会对某个理论很相信。因为关注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发觉理论都是在反复诉说同一个问题,因此看得多了就很厌烦。所以应该关注某些问题,或者去相信某个理论。
黄宗智对斯密与马克思经济分析法的批判,提出中国本土化的理论模式,让我看到自己理论的解释力。他的过密化理论强调中国人口迫使农村的落后,因此只有城市化转移或者转化农村人口,农村才能真正走出现在的困境吧。研究中国问题不得不考虑人口的影响,很多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就在于人口过多。(在这里说一下人口过多这一问题。在读书会上有同学说中国不是人口过多而是人地关系紧张。很多问题是由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我觉得人地紧张这一说法比较适合农业社会,现在的中国经济大部分并不是靠土地创造,因此应该是人与资源紧张,我比较喜欢人的生存空间狭小这一说法。但是最终都是与人口有关。)
2009年
3月读书
这个月主要看经济。细看了以下几本书,还粗略翻一下金融学。
斯密《国富论》(两册)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
与以前所读书的结合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西美尔《货币哲学》、斯密《道德情操论》、《货币战争》
关注点是何为财富以及货币是如何流通分配的。
1、何为财富。什么是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的,土地资源、商品、劳动力、心理满足还是货币?试图创造财富而不是货币的经济学家都会讨论价值,不管是在《资本论》中,还是在《货币哲学》中对价值的讨论占了半本书。而在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讨论始终贯穿在他们的整个学说中。这样就引发了名义价值与真实价值的讨论。一般认为名义价值是实际价格和稀少性价值,货币出现以后名义价值就是货币价值。而真实价值是是应该成为价格的东西,或者是劳动力或者是商品服务又或者是我们的牺牲。真实价值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财富。这样看来我们的出口是在积聚货币丧失财富。所谓的提高农村非生产性消费并不会增加农村的财富。
经济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可操作的,因此“阴谋家”常常利用经济来控制社会。而货币的流通与分配是复杂的,要明白一项经济政策对谁最有利却是一般的人无法知道的,甚至经济学家也不知道。
古典经济学家重视生产轻消费,把农业放在创造财富的首要位置上,轻视货币。那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处于农业社会,他们的丰裕经济学也来自其社会现实。进而影响他们的所有权观和价值观。如果不知道伊丽莎白时期人口少土地多的现实,我们永远也不会懂得斯密的“每个人占有的,应该是他所能利用的为度”。不理解社会事实我们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最起码是合适的结论。
2、经济学解释的优势
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排除了一切其他因素。而社会学涉及太多而 使其说服力下降,而且容易发生混乱。
通过改变经济因素来改变文化观念相对比较容易,而通过文化观念来改变社会经济却是缓慢和困难的,而且也是隐性的,不易被我们察觉。
3、经济学以伦理为基础,经济学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是当没有引进经济学时或者没有深厚的文化伦理基础时,只是引进了技术和工具。我想这是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对我们的启示。
4、现在的社会学家把货币的出现当作一种社会现实,赋予其合理性,于是探讨货币对社会的影响
(1) 货币使财富积累成为可能,财富的积聚以及再增值使扩大成员间的差距成为可能。
(2) 货币的可计算性使人的性格变得可计算性了
(3) 把货币作为我们所要追求的财富。目的与手段的混淆,本来是通过货币获得幸福,独身变成了为了追求货币而牺牲了幸福。
当然货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四月读书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
《疯癫与文明》福柯
《规训与惩罚》福柯
《词与物》福柯
《知识考古学》福柯
《必须保卫社会》福柯
福柯是一个很富争议性的人。
觉得读书还是没有在以前的基础上突破,不过觉得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期!
《福柯的生死爱欲》詹姆斯。米勒
《疯癫与文明》是福柯最不满意的作品,《规训与惩罚》是他最满意的作品。《词与物》是他的代表作。《性史》是他的综合性作品,他的这部书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求知之志》。
追求的是一种体悟哲学,即终极体验。他的全部作品,不论好坏,都出自他对体验的迷恋。虽然显得病态,残酷无情,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它们的真实性,我们都有与他同样的心理,只不过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当他研究疯癫的时候,就到疯人院去实习,有时甚至把自己当做疯人中的一员。在《疯》这部作品里,你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只有达到疯癫状态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切的作品,只有体验过疯癫的人才有可能为他这种精彩的描写拍案叫绝。当对同性恋感兴趣时就去参加同性恋社区,或者也可以说是去了同性恋社区了才对演剧同性恋感兴趣。,那种感觉我们是很难体会到的。我想我们“正常人”很难理解福柯。
他一生都在追寻“我为何而活着?我将向生活学习什么?我是怎样变成现在这个我的?而且我何苦要为现在的这个我而受苦受难?”通过性爱、疯癫让自己处于最自然的状态,用这种着魔的努力来“成为自己”。他的一生都与宗教的生死爱欲做斗争。用生命去换取性爱与真理,去寻找人类被幽闭的狄俄尼索斯因素。
尼采说上帝已经死了,福柯就去发现人,这样的福柯还是很孤独很难琢磨的。这样的探讨极易使人意气消沉,好像被某种不可言状的悲哀压垮似地。他那传奇般的大笑和外露的欢快状态,不过是掩饰这种悲哀的一种手段。
哲学家原来都是他们对作者个人的坦白,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来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福柯的勇气令人赞叹。他写出人最真实最自然的对生死的体验,对爱欲的追逐。人都有某种程度的疯癫,灵魂失落以后就追逐快感,只是没有福柯那样的极限,那样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当然福柯并不仅仅关注个人的感受。他由个人推及世界。大家都可以在众多领域纵横,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思考这个世界从思考自己开始。
《性史》是他的综合性作品,他的这部书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求知之志》。性在社会上的位置很奇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又不得不被遮盖。通过对这一奇妙的现象来追求关于性的真实知识。真正要理解的是各种力究竟采取什么方式,通过什么渠道,借助哪些话语渗透到人们最细微最个体的行为,捕捉那些罕见的或者几乎难以观察的性欲表现方式,它又怎样闯入并控制人们日常的享乐。在这本书里福柯阐述了他的思考逻辑与理论关怀。
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费孝通对中国的理解最深刻,阐释得最好。最有解释力。当然中国社会学方面的东西我看的并不多。
六月读书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中国的文官制度不是为了使国家如何运行的更好而去革新,也不是为了增进老百姓的福利而去改变政策,它只是努力保持一种平衡,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因此任何想要抱负社会或者造福于民的个人如果不考虑到文官制度的特征就不会成功。尽管张居正、申时行、海瑞和戚继光有远大的报复,无与伦比的个人责任,但是与文官制度的相处方式不同使个人的才能实施情况和个人遭遇大有差异。张居正一意孤行,强力打压文官集团,他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但是死后文官集团的倒戈,造成了他死后的悲剧,他的政策也没有持续下去。申时行采取与文官集团妥协,在官员与皇帝之间寻找平衡,在政绩上是比较无为的,但是自己的仕途比较风顺,得到了善终,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比张居正差。海瑞完全是“不识时务”,一意孤行,因此一直都很艰难,尽管人们都很尊敬他,但是却没有人效法他。戚继光作为武将因由张居正的扶持达到顶峰,但是仍然处处受到文官集团的限制。
文官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牺牲一个朝代的人的幸福,是哪个当事人都不会意识到的,让人痛心!谁要打破这种平衡,必然会付出极大的代价,真正要顾全大局,像申时行那样是比较明智的,在均衡中实现自己的政策,但是也受到了很多限制。人性的悲剧,时代环境与文官集团抗争的勇气以及个人的超凡能力交织在一起,演绎了一段及其复杂的历史。我想这对每一个要触摸社会的人都会有很多的启示。
《教育思想的演进》《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涂尔干
昨天读书会的讨论中心就是涂尔干,我这里的很多观点直接来自于读书会的讨论。我做了个简单的小结。以上只是我读书时思考的很小一部分。这里也不能多写了。交流应该会有更多的体会。
我一直都认为一个社会学家的思想应该是一体化的,我在想涂尔干的思想是如何勾连起来的呢。应该首先从宗教开始,宗教有解释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宗教的解释功能被科学代替了以后,社会交往功能弱化,于是社会失范增加,这样自杀率就升高了,于是需要用教育和职业伦理来实现宗教的社会交往功能。这样涂尔干的就一以贯之了,同时涂尔干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如何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而在方法论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应该比较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涂尔干的思想。
同时中国现在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五四以后信仰体系被打破,教育无法建立我们社会的行为规范,因为教育注重技能没有人文,缺少了对于行为规则的学习,不是获得智慧、思考人生的方式。没有人真正在读书,思考自己的存在与意义,大家都只是在“玩”教育,反过来教育也“戏弄”了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有侥幸的心理,不然他人或者社会会以另一种方式惩罚我们。
教育思想是与社会思潮紧密相连的,教育只是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一种教育思想的出现只不过是为了对抗一种权力而出现的。
以前涂尔干大多讨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这本书里,他把个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了起来,侧重讨论政府在促进个人幸福与完善社会中的关键角色。我觉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论述的比较好的,个人、政府与社会就应该相互促进,谁也代替不了谁。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宗教的集会和仪式有社会交往的功能。但是科学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无法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你看现在我们学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工科学的知识无法教我们学会人与人的相处。还有科学使人与人相离。看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太个人化了,很少有相聚的机会。生活太平庸,没有激情,情感荒漠化严重。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就是因为太孤独,当参加到群体生活中去的时候,很多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而科学无法让我们过群体的生活。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满意否?
《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 极力推荐此书。阐释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为了说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涂尔干在此书中的核心。
《言语意味着什么》《实践感》《实践与反思》布迪厄
布迪厄也是一个有学科体系的社会学家。没有读全他的代表作,在这里就无法论述他的整体思想了。
宗教在西方是每个思考者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我发现语言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不管是福柯在《词与物》中认为词是对物的表象,还是像布迪厄认为词语具有权力,甚至对于世界来说是一种符号暴力,一种支配工具,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一种权力,以及索绪尔对于语言的研究,他们的中心话题都表明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我们表达的工具,而是一项具有表达社会地位,权力的资本,甚至我们认识社会都是语言表现出来的社会,语言的表象方式决定了我们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们一直都在面对的一个问题,即什么才是社会真实?而他们就是通过语言的研究来探索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通过这种表达的规律和本质,我们深究如何透过语言来认识社会。只是中国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反思一直是布迪厄的主题,我想也是我们的主题。我们与自然科学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要时刻明白我们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我们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会影响我们的研究,我们要入乎其内出乎其中。
理解很多东西需要生活感悟的,用感性来理解我们的生活,用理性来解决问题。虽然我们看的书很多,明白的道理也很多,但是老人们的感悟比我们深刻得多。他们都是生活的哲学家。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
如何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自己没有喜欢的读书方式的话可以借鉴经验。现在最主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现在可以不必急着读社会学的书,范围可以尽可能的博。什么书都可以拿来当做社会学的书读。社会学思维,你应该具有了,不信你找别的专业的同学交流交流,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是社会学的思维体现。
《中国思想史》(2卷)葛兆光
很粗略的把中国思想史系统看了一遍。作者试着写出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即一种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识与信仰。既然是日用而不知,所以只能从一般的生活中去探寻。但是历史常景已经逝去,平凡的日常生活更难于见诸历史学家的笔端。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被记载的上层知识与意识形态,但是这常常与日常生活有如此多的差别。尽管有很多的努力,最终大部分在论述上层知识分子的知识、思想、与信仰。我一直都在寻找这样的反映日用而不知的思想体系,现在看来是没有可能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过回过头来发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试着去理解农民是如何思考的,记录的追寻的就是这些日用而不知的思想。
历史的真实性(社会学中对于历史的思考)
历史书上呈现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书上记载的是那时社会上的风尚与流行,而不是真实而平凡的底层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就是它的政治史。而且在写自己的历史的时候,省掉了一些真正的东西,那些东西像他呼吸的空气一样,肉眼是看不见的,但他熟悉它们。要尽可能的了解历史的真实,就要看不同时代,不同地位的人写的历史,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靠近真实。
读了这些书越来越觉得读史的必要性,以前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历史知识远远不够用。韦伯的东西就是从历史的沿革中去寻找说明解释的资料,只是在历史学的基础上加上社会学的思考,是社会历史学。在这本书中讲到宗教哲学史史就完全成了一部宗教发展史。社会理论是与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思想是如何变迁的以及什么因素会导致它的变迁。这部思想史还是很全面,作者有自己的观点。对中国思想把握的很好。
纵观整个思想史,五千年的沧海桑田,留下了什么?几卷书而已。曾经的荣耀也只成为一种历史的符号,所有的心情与纠结和历史一起隐去,无法追溯。曾经的风云人物,在历史学家的面前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叱咤整个朝廷的人物,在这思想史上只占据一句话的位置,一生的苦心孤诣也只不过如此。
历史能够留下什么,对个人而言,真是微不足道。人已已矣,后世的追思又有什么意义?在他的时代里,他是如此郁郁不得志。
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对我们而言,不是我们能够留下什么,而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我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以及现实的幸福比来世的荣耀更重要。才发觉如此短暂的一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件多么难多么幸福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我觉知我现在是幸福的:认真全副身心的做一件事情而不考虑是否会带来荣誉以及一世的情缘。我想这样的一生也就足够了。老人是可以因这一辈子无悔的事业以及这一世无悔的情缘而安度晚年的,心中足矣。
《社会契约论》卢梭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卢梭
《卢梭民主哲学》卢梭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卢梭
他的思想真正来自于对生命、生活的感悟,虽然很多观点并不一定正确,要接受它也很困难,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当然思想家的思想都来自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发现谁的思想像卢梭这样活生生,这样与生活没有距离,比如,他对自由的看法“我从来不认为人的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在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愿做的事情”可以说卢梭的一生都在抗拒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做他喜欢的事情,尽管受到一大批思想家的攻击,但是他一直都坚持着。他是一个思想自由的人。他的很多观点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来自于何处呢?他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我学会戴上必然要戴的枷锁而毫无怨言。当你意识不到枷锁的时候,有怎么会感觉到束缚呢。”诚然,我们不要轻易对社会妥协,但是要真正活的比较容易比较舒服的话,自愿戴上枷锁是最容易的办法。当然卢梭一生都在与社会对抗,坚持自己的自由。
他的这本书仍然是在为自己辩白,从这本书也可以明白卢梭的有些思想是如何而来的。他给我们呈现的自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真实的,可以说他做到了把自己的思想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卢梭是想从人类的内心来寻求自由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他一生也是这样践行的。心灵是自由主义者,幸福来自于人的主观。这就是为什么外界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和进步,可人类的幸福并没有增多。始终通过外界的比较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于幸福,所以即使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内心没有变化,在这比较的过程中就会失去人的最自然本性。这种对心灵的关注对于个人的幸福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人的自然本性才是最珍贵的。而文明是对人的本性的束缚,人类的不平等就是来自人的心灵的变化。卢梭的思考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很有助益的。
《断裂》《博弈》孙立平
只是几个专题而已,并没有形成一套逻辑体系,只是一种政治评论与建议。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一些要害之处:断裂与博弈可以解释很多东西,只不过是这些关键词在不同领域的运用,可是没有体系化的思路,很难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性的深刻与真实。
《小镇喧嚣》 吴毅
《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
[size=3
]保研以后的读书已经发到论坛了,在前面,这些就组成了我本科阶段的读书。
研究生阶段需要系统化和深化。目前在读黑格尔,通过黑格尔把康德与马克思串起来,形成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把握,鉴于斯宾罗莎在哲学上的地位,我会以他的两三本书结束对西方哲学阅读的结束。然后花一个月的时间读帕森斯或者哈贝马斯以结束对社会学的阅读,读他主要是基于对社会学的总结,其实一直是把哲学和社会学放一起阅读。然后花一个半月读人类学的经典,只是想初步探索一下,因为人类学对社会学的研究很重要,而且从社会学跳到人类学应该会比较容易。这大约会花去4个月,我还剩下5个半月的读书时间,用来转入经济学,可能偏重于政治经济学,如果还有时间的话,用来阅读中国方面的书或者经验中的经典,为自己转入研究阶段做准备。这个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算来,自己的读书任务非常的重,时间非常的紧张,压力也很大,不允许自己有片刻的放松。不过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的话,这些是可以完成的。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9-18 23:56 |
28 楼
龚为纲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00
威望:
200 点
金钱:
20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9-02-10
小
中
大
读书的状态很好,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Posted: 2010-09-23 23:14 |
29 楼
«
1
2
3
4
5
»
Pages: ( 1/8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16380(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18:5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