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Pages: ( 1/2 total )
本页主题: 师丹婧读书汇报(2.20--4.1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师丹婧读书汇报(2.20--4.10)

本月读书书目(2.20--4.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

《平凡的世界》(123) 路遥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人生》 路遥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路遥传》  厚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百个人的十年》  冯骥才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严景耀 博士论文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赵鼎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矛盾体系如何?(正题——自我肯定,反题——自我否定,合题——否定的否定。反题进一步划分为肯否,肯定即是否定,否定又是肯定,二者辩证运动。产生新思想——合题。新思想进一步划分为肯否,辩证运动,产生新合题。合题与新合题构成思想群。思想群进一步划分为是否,辩证运动,形成新思想群。总之,由简单范畴→群→系列(理性中的系列、范畴的逻辑顺序)→整个体系。即设定自己、自相对立、自相合成。)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属于矛盾体系的一个点,运动的抽象——不死的死——即停止不动。如,生产力→生产关系(谋生方式)→社会关系→相应原理、观念、范畴,所有要素都处于不断运动中。)
二、政治经济学
  各个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怎么样?官方政党(保守党、自由党,辉格党、托利党等)和工人政党的力量对比及关系?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自由贸易;开拓本地市场和国外市场、并通过开拓殖民地和奴隶贸易攫取财富、积累资本,且用关税调节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机器产生or机器产生、分工发展;产生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包括工业无产阶级和农业无产阶级,即没有财产的阶级。由于工人阶级较先进,即为无产阶级的代表力量,充分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进一步竞争(机器劳动、手工劳动)产生工厂制度;无产阶级力量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在资产阶级逐步将其社会权利确立为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也同样为人类解放事业、所有受压迫阶级斗争,直到解放全人类。消灭私有制,消灭单个分开的经济,消灭国家,消灭家庭,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独立运动/工人运动——宪章派、社会主义者、工会会员和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的阶级斗争和迫于形势的暂时联合拉开帷幕,但联合仅仅是手段,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才是最终目标。)
  生产、分工和分配的关系?(人口增长导致生产扩大,彼此社会交往是生产的前提,生产反过来决定交往的形式。商业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的分工,决定着分配——即所有制形式,也会促使生产进一步发展。)工资和供求是怎样的关系?(劳动市场及供求关系决定工资。)利润是怎样产生的?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劳动观点在马克思理论的位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位置?商人阶级和工场手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和交换导致城乡阶级的产生——城市以脑力劳动、资本、工业为表征;乡村以体力劳动、地产和农业为表征。进一步导致所有制的调整,使生产和交往相分离,商人阶级形成,商业逐渐发展与繁荣。再次,不同城市分工,工场手工业产生,超出行会制度的生产部门。这些都加速活动资本的积累,产生大资产阶级——相对于自然形成的资本及小资产阶级而言。)
  大工业与商业、劳动、资本、私有制、市民阶级的关系?(采用机器、实行广泛分工,促进大工业发展;进一步促使工业资本的积累和集聚;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发展;也促使城市及市民阶级的形成。大工业控制商业与航运。使竞争普遍化,自由贸易——但是自由的本质对于资本的统治者而言。)经济萧条(市场的过饱和状态)是怎样发生的?进一步讲,普遍的市场规律是什么?自由贸易论的实质是什么?事态的结局会怎样?国家、法和所有制?法和法律相等吗?(不等)阶级和等级一样吗?(不一样)
  现实思考:中国目前社会状况如何?会不会发生社会动乱?如果会,从哪个阶级、哪个产业、哪项发明开始?(农民阶级比较稳定;工人阶级由工会管理;共产党员遵守党的章程;青年群体的社会问题最有可能成为问题。这种认识正确吗?我觉得有待考察。毕竟现在各行各业都到了发展的瓶颈突破期,中央提出要改革,要创新。这就是各个利益阶层重新洗牌的时机,可是阶层固化的突破不仅需要发展,更需要各种社会条件。①从古至今,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所以改革可以改变土地经营的方式,但是不能将土地市场化;可以实现有规模的土地经营和大中型农场经营,使农民从土地流转承包中获益;但是决不能够切断其进城失败的退路。当然农村问题还有很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乡村教育、农田水利灌溉、国家公共服务、养老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农产品市场销售及供需关系的预测、农机推广、农村光棍、适龄男女婚姻问题、自杀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老年人协会、新的农村社会分层及与大中小城市的对接融合、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及集体上访、突发性自然社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②工人阶级的明确界限在哪里?农民工属于工人阶级吗?农民工这个词语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印记,是历史性的。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观点来看,随着社会发展,这个群体也会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到多大程度才可以实现?现在每年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可否?工会这个群体的责权范围?③对于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应该如何发挥?如何以身作则?④资本家有没有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只要经济快速增长,应该不太会。但是经济范畴太复杂,属于世界性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各种利益综合考量,如关税、利率、银行、交易所、房地产、证券、债券、股票、汇率、货币发行量、各种税费或者补贴优惠等。⑤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问题现在却越来越突出。每个青年必须面对的现实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足、生存与发展?组建新家庭实现再生产?如何处理子代与父代的关系?如何在价值多元和利益错综的关系中保持自我本色?有没有信仰?能不能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有没有觉悟和意识?首先得明白青年群体的数量、分布及目前处境;利益诉求及意志意愿,才能更好的解决其困难。就像马克思所说,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一样,中国青年问题是否是中国潜在社会运动及冲突的安全阀?现代社会有没有韧性及缓冲协调机制?能否寄希望于社会组织及其市场化?公益组织在哪里?有待进一步思考完善。)形势、处境、利益和道义?(在政治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是道义、原则必须为这种唯利是图的无序规定秩序。)
三、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如何创制理论发展的脉络和现实发展的脉络?马克思对各种伪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如空想社会主义、民主派社会主义,共和派社会主义等。进一步讲,为共产主义理论基础做铺垫。总之,如何认识社会及社会的发展?能处处感受到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他的思想是客观的。同时也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
四、集中反思
  国家?国家权力的界限?国家产生的基础是什么?(私人权力的让渡、公共意志的集合、暴力机关的象征、公共权力私人化的典型。)国家的组织形式是什么?(韦伯之前的制度,韦伯的科层制,民主和集中,分工和集中。)国家有制度,有没有国家的制度?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复制和扩张,就像《自私的基因》,战争——包括商战,是其实现扩张目的的一种手段)国家会真的走向灭亡吗?(如果不会,为什么?如果会,又会在怎样的情形下发生?)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实体构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象征构成——文化符号,集体记忆,民族特性。)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建构国家,这是哈贝马斯的观点,近年来社会建构论和社会治理理论是其观点的具体阐释。税收国家从本质意义上讲,体现的是国家对社会的依赖,国家依赖社会而存在。相反,国家也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给社会;同时也会塑造社会形态、影响人民生活的面貌。总之,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从来都是社会及社会因素决定国家的存在和形式。)
  战争?为什么要战争?——冠冕堂皇的理由则是文明进步的需要;本质应是资本的扩张,国家的自私,民族的劣根性、侵略性、扩张性。一切战争反映出来的是什么?——落后就要挨打。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我们需要怎样做呢?——人道主义关怀,国家权威机构(用吉登斯的话来讲,则是超国家存在,世界王国。)战争分为正义之战和不义之战,我觉得谈这两个词,需要建立在平等及平等话语权的基础上,否则从强国来讲,所有战争都是正义的;弱小国家的正义维权战争也是不义之战。战争和社会革命一样吗?——战争可以是内战,也可以是国际战争,社会革命的界限一般限定在某个特定的社会阶段和国家实体中。
  文明?以欧洲为例,欧洲文化中心转移的路线及重心在哪里?中世纪前,中世纪后——英→法→德→东欧→俄国,特别是修各国与俄国的关系很是神秘?欧洲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又是怎样?——第一,与中国,以18世纪中叶鸦片悄悄输入,到19世纪中叶英法挑起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之后的外交关系如何?印度与中国某种程度状况相似,只不过印度各种处境状况——种姓制度,佛教、印度教盛行。第二,与非洲关系,主要通过种植园及奴隶贸易。第三,以拉丁美洲国家,在掠夺的同时无意间促进了新文明的出现。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传播对文明有怎样的影响?韦伯从社会学角度做了大量的考察,佛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犹太教。新教。当然,专门从神学角度、宗教学角度也有大量研究。韦伯着重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将走向何方?开出的方案是合理化、理性化。具体表现在机构的科层制和人们的世俗化、理性化。但是,韦伯也知道,这样容易使人们陷入“新的牢笼”。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讲,即“生活世界的政治化”。哈贝马斯认为应该重建公共领域及市民社会,找回遗失的生活世界。福柯也在呼吁人性的回归,他通过分析全景式的监狱,不正常的人等,来反思现代文明,反思人性。
  宗教与国民精神、民族气质又是什么关系?印度教既是纵欲享乐;又是禁欲隐退。佛教教义是出世的,却又被政权和政党所利用,一只脚已经踏进尘世,另一只脚蠢蠢欲动,摇摇晃晃。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初为了个人的私利,长生不老的愿望;后来逐渐传播及社会化。基督教是西方的主流宗教,从《圣经》在西方国家的地位就可以看出。总统就职演讲宣誓时,必须手持圣经。伊斯兰教主要留存于中亚,仍然存在于三洲五海之地。各种宗教所在的地方,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气质又是怎样?(有待考察)
  资本是什么?可以分为有形资本(一切可以转化为价值的商品及社会流通工具所代表的价值存量)和无形资本(公共信用、国家权威及权利权力)。资本是自由的,也是血腥的。资本是强权的,具有侵略性、扩张性及殖民性;资本也是温和的,可以救济贫弱的国家及人民(或许不是资本的温和,而是使用资本的人性光辉一面)。世界从来都是资本的统治。(这里指广义资本,既非马克思所讲经济层面的资本;也非韦伯所讲经济、权力和威望;而是我所认为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我想,这个世界哪里还没有资本的足迹?或许只有纯真的心灵和纯粹的思想,唯有二者,最自由。
  资本(广义)与生产力的关系如何?资本的多少代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吗?我觉得未必。当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如火如荼之时,美国还过着印第安人式的生活。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讲,英国更胜一筹,岂止一筹,其社会发展所处阶段高于美国好几级。但是,从资本(广义)角度讲,美国却是更加富有的,拥有的资本(尤其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更多,只是需要变换一种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二者就是生产力,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将潜在的资本全部开发出来。进一步说,资本是基础,生产力是开发资本的手段。这与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力是社会基础是否矛盾?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而我认为借助生产力开发出来的资本决定上层建筑。二者是否矛盾?还是我对马克思生产力的概念内涵没有搞清楚?!
读书感受:
  阅读完《马恩选集第一卷》,好多地方好多话语、各种分析说理,不仅深深地震撼着我,而且深刻地感动着我。马克思是世界的,其思想是超越民族和阶级的,其立场是客观唯物的,其态度是认真严肃的,为全世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博大精深,韧性饱满。最聪慧的头脑,最深邃的目光,最美好的心灵。使我对政治学、经济学的兴趣越发浓烈,越发好奇。思考各种门类的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思考社会学在其中的位置及与其他学科的亲缘关系?社会学将经济学看做社会学的子系统;经济学将自己视作一切问题的根由;经济社会学从经济学中提取出对社会学有用的概念或假设,形成新的概念或理论,如经济人、理性人、博弈论等。社会学从政治学(马基雅维利、托克维尔),哲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康德、萨特),伦理学,法律学(孟德斯鸠、卢梭),经济学(亚当斯密)等学科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同时,社会学的发展也为各个亲缘学科提供参照。
  社会学理论共同指涉和最终关怀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法”(指大法)和“人”。孔德以生物有机体类比社会有机体;涂尔干关注法、秩序、社会;韦伯关注社会及其存在形式——资本主义、合理化、宗教、精神;马克思关注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生产关系的变更,由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实现新社会——共产主义;哲学思考、资本等经济学分析为政治理论服务。西美尔关注宗教、消费及文化,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反思社会。布迪厄从实践角度考察教育、语言、艺术、媒体、男性统治、自我分析,提出场、场域及实践感等重要概念,借助场域分析权力关系及制度。吉登斯的理论读起来很具有现实性,考察现代性及其后果,自反性现代化,资本主义与现代理论,公民身份,民主,欧洲模式。福柯从疯癫、不正常入手,考察社会及政治,进而反思主体的存在;词与物、知识考古是其分析的手段。哈贝马斯的批判色彩较浓厚,尤其在交往行动理论中比较明显,对韦伯、帕森斯、康德、托克维尔、卢梭等思想进行批判的反思和反思的批判;通过国家、团体、公共领域、公民规范、法及法律等反思制度/机制,反思社会的结构转型——从技术/工具治理到话语治理。
  社会学诞生于法国19世纪中叶,因为当时正值危机时刻——1848欧洲革命,法国王朝以星期为单位的速度频繁更迭,相当混乱。这是一种危难,也是一种机遇,于新社会、新学科都是如此。20世纪中叶,社会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没有时间和机会专心研究。现在,中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相信社会学的繁荣指日可待,社会学的本土化一定会绽放华彩。21世纪的中叶,敬请期待。
  路遥《平凡的世界》刻画中国1975-1985年大型长篇历史小说,三卷100万字有余。接近真实集中反映了当时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小城市、大城市及中央的状况。《人生》是其短篇小说的经典,虽然以爱情为主要线索,但真正反映的是农村青年想要改变命运的艰难与无奈,突出真心与真情的宝贵无价。《路遥传》是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所写,内容详实,认真考究。其对路遥的敬重、对文学的尊敬可见一斑,呼吁作家的真性情,写出真善美,不论是正面或侧面,不论是直接或间接。让读者可以跳出路遥小说的迷宫去反观作者及其生活,时代及其社会。《早晨从中午说起》是路遥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算是自己叙述自己的写作(动机、结构、手法、过程)及生活(家庭、单位及社会背景)。读的过程中随情节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忧伤一起感慨,一起欢心一起无奈。读完后觉得自己很是饱满丰盈,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吐故纳新。感谢路遥能让我更好更清晰的看到乡土社会及中国社会的全景图,反观自己的生活,为生命的品质与能量加油。
心得体会:
品德,能力,到位。
习惯,性情,自然。
最聪慧的头脑,最深邃的目光,最美好的心灵。



本月读书书目(1.20--2.20)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 上海辞书出版社
《千年文化》 余秋雨 中国盲文出版社
《骆驼祥子》 老舍 北京燕山出版社

寒假期间带了本《中国人的精神》,朋友推荐阅读《中国哲学简史》,《骆驼祥子》、《千年文化》也是很感兴趣,下面是阅读《人生哲思录》的摘要。
(1)即使在悲伤的时候,打开窗户,有新鲜空气涌入,仍然会禁不住感到一阵舒畅。夜里睡了一个好觉,早晨起来又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便会有一种格外轻松愉快的心情,好像自己变年轻了,而且会永远年轻下去。游泳的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从来都生活在水里,并将永远生活在水中,水就是我的生存环境,于是感到从容而愉快。相反,如果总是惦记着自己是一个人,现在是在锻炼身体,必须游玩多少米,游泳就成为一件艰苦而无趣的事了。当我在岸上伫望时,远逝的帆影最美。当我在海上飘荡时,港口的灯火最美。心中不是乱,就是空。不乱不空,宁静又充实,谓之澄明。
(2)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地位置。
(3)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志业所在并且一如既往地从事着这一志业,如果他在此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历史责任的某种统一,那么,应该说他在精神上是充实自足的。
(4)真是理智的对象,体现为科学活动;善是意志的对象,体现为道德活动;美是情感的对象,体现为艺术活动。当然,正像人的心灵本是一个整体,理智、意志、情感只是相对的划分一样,真、善、美三者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爱美,三者原是一体,属于同一颗高贵心灵的追求,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5)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
(6)孩子的世界是尘世上所剩不多的净土之一。凡是走进这个世界的人,或多或少会受孩子的熏陶,自己也变得可爱一些。被孩子的明眸照亮,多少因岁月的销蚀而暗淡的心灵又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辉,成就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爱的事业。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与成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知识。然而,他们富于好奇心、感受力和想象力,这些正是最宝贵的智力品质,因此,能够不受习见的支配,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与成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阅历。然而,他们诚实、坦荡、率性,这些正是最宝贵的心灵品质,因此能够不受功利的支配,做事只凭真兴趣。在最好的情形下,心智保持纯真的品质和得到全面的发展,那就是天才了。
(7)进一个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种东西怎么有资格成为人生的目标,所以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目标。我的期望比这高得多,就是愿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身心健康,心智优秀。
(8)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
(9)世界是大海,每个人是一只容量基本确定的碗,他的幸福便是碗里所盛的海水。我看见许多可怜的小碗在海里拼命翻腾,为的是舀到更多的水,而那为数不多的大碗则很少动作,看去几乎是静止的。
最有力量的东西总是埋藏的最深。
(10)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11)社会是一个使人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
(12)少言多听是思想者的道德。唯有少言才能多思,舌头超出思想,那超出的部分只能是废话。如果你珍惜自己的思想,在表述时必定慎用言语,力求简练准确,让最少的话包含最多的内容。智者的沉默是一口很深的泉源,从中汲出的语言之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必含有很浓的智慧。
(13)什么是诚信?就是在与人打交道时,仿佛如此说:我要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并且一定会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当你这样说时,你是非常自尊的,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看待的。同时,又仿佛如此说:我要你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我,并相信你一定会对它负责。这就是信任。
(14)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
(15)“成为你自己!”



本月读书书目(12.10-1.20)
《风险社会》 [德]乌尔里希·贝克  译林出版社
《关于欧洲宪法的思考》[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伍慧萍 朱苗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合法化危机》[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 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中国社会》 李培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 周晓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现代经济预测》卢卫 雷鸣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预警预测》 雷鸣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月论文开题,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经典阅读极其少,自我批评,下面是对《风险社会》的感想。
现代化风险分配的逻辑
维度一,从财富的分配转向风险的分配
从古典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经历了财富分配逻辑到风险分配逻辑的转变: 在古典工业社会,以科学技术力量迅速增加社会财富,“技术——经济”便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轴心,与之相应社会财富分配的合法性是人们思考的主题,如马克思“阶级社会”概念的界定旨在扬弃资本分配财富的逻辑。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到晚期现代化阶段,风险分配的逻辑占据了历史前台。风险随财富的增长而增长,“财富——分配”社会的社会问题与冲突开始和“风险——分配”社会的相应因素结合起来;现代化正在成为它自身的主题和问题。
风险并非风险社会的发明,作为特定概念与早期危险相对并表示着对现代化的反思。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两者都构成地位——分别是风险地位和阶级地位。在每一种状况下,它们都关涉十分不同的利益和有关利益分配的不同争论。就社会财富来说,就是去处理人们所需求的稀缺物品如消费品、收入、教育机会和财产等问题。相对来说,风险是以不可取的丰裕状况出现的现代化的附带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被消除或者否定并加以再诠释。获取的主动逻辑对应着转嫁、规避、否认和再诠释的否定逻辑。
维度二,风险的个体化——“我是我”“我害怕”
个体化既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不是一项20世纪下半叶的新发明。在一种普遍意义上,“个体化”是指文明进程的一种主观生涯性的方面。现代化不仅导致中央化的国家力量、资本的集中、更紧密的劳动分工和市场关系网络,以及流动性及大众消费的发展。同样导致了一种三重的“个体化”:脱离,即从历史地规定的、在统治和支持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形式与义务中脱离(解放的维度);与实践知识、信仰和指导规则相关的传统安全感的丧失(祛魅的维度);以及重新植入——在这里它的意义完全走向相反的东西——亦即一种新形式的社会义务(控制或重新整合的维度)。同样也可以依照客观的生活境况和主观的意识进行区分,风险的个体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产生个人主义。“现代化业已耗尽了和丧失了它的他者”。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人即是自我标准,必然引发人与人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信任危机的产生。但是人也获得了更多的主体性,男女解放,家庭生活及职业生涯的变迁,个体化的再思考,使人从制度化、标准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婚姻、家庭及各种关系成为彻底地现代化市场社会的个人化矛盾得到补偿的场所,但补偿不再是完全的。人们面临着选择机会,也同样被选择所束缚。另一方面,产生“我是谁”的困惑及“我害怕”的担心。“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现代多变的社会关系使人的角色虚拟化、多重化、非确定化,使人产生身在此中非有我的空虚感。“我是谁”,表征着风险社会中人的形而上学焦虑。“我害怕”本质上就一种最强烈的风险意识,它强化了人类作为一个焦虑共同体的存在,意味着人们在行动中要考虑到实践的后果,要为自身实践的后果负责任。
维度三,风险的现代化及反思性
西方的现代化用市场的疯狂代替了人类需要有节制的满足。现代工业文明无节制增长的模式,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根本上是不相容的,它的生产力的扩张具有如此大的毁灭人的生存环境的潜力,最终必将导致这种文明体系的全面崩溃。当代风险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风险”,当代人类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贝克指出,在风险社会,风险成为公众认知和争论的主题,公众的风险意识日益普遍化,这就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对现代化的自觉的“反省”意识,因此风险社会必然成为反思性社会。表现为如下:
一方面,社会施行“开放的政治”“民主的政治”“亚政治”。为了解决全球风险转型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问题,贝克在现实层面提出了“生态民主政治”的方案构想。政治体系的现代化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共识的终结,政治体系的现代化压缩了政治行动领域。文化和社会亚政治的不同局部领域——媒体的公开性、司法、公民自发团体和新社会运动——组成了一种新文化的各种形式。亚政治概念指的是民族国家政治系统的代表制度之外和超越这一制度形式的政治。它关注的是一种(最后是全球性的)政治自我组织的征兆,倾向于使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运转起来。亚政治意味着直接的政治。也就是说,在政治决定中采取非正式的个人参与,而绕开了意见形式的代表制度(政党、议会),但常常甚至缺乏法律保护。换言之,亚政治意味着自下而上型塑社会。另一方面,个体具备现代化的风险知识——“反思性的科学化”。科学以一种跨学科的方式指导着对科学的关注。相反,确切地说,对错误和问题成因的预测使我们现在必须将科学和技术看做问题和过失的可能原因。在反思性现代化中进入关注中心的风险,摧毁了将风险变成发展机会的学科内部转换模式。伴随着反思性,公众风险意识和风险冲突将引向抗议科学的科学化形式。
维度四,风险的全球化、普遍化、平等化——“飞去来器效应”
现代社会风险已经超越了阶级、民族、国家、地域的界限,拥有一种全球化的内在倾向。贝克认为,全球化尤其意味着距离之墙已被推倒,陌生者和陌生性逐渐进入一个人生活的视野。在某种标准上风险可以划分为自在风险和人造风险。贝克将人造风险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性称为风险的普遍化。食品生产所带来的风险将每个人都关联在一起,热核战争或核电站泄露的危险并不区分社会阶级、种族和大陆,人造风险没有边界,它们的可能性无法计算,它们的结果不可挽回。在规避风险中,一种危险的产品可能通过夸大其他产品的风险来为自己做辩护。每一个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风险的界定来保护自己,并通过这种方式去规避可能影响到它们利益的风险。但是,那些生产风险或从中得益的人迟早会受到风险的报应。风险在它的扩散中展示了一种社会性的“飞去来器效应”,即使富裕和有权势的人也不会逃脱它们。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将来的战争同样摧毁侵略者,地球将变成一个弹射座椅,不再承认富裕与贫穷、黑人与白人、北方与南方或者东方与西方的区别,协同性的危机爆发使人们没有机会寻找诺亚方舟。面对风险,不存在平等与不平等的区分,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个体层面。



本月读书书目(11.1-12.10)
《遏止野火》[法]皮埃尔•布迪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我分析纲要》[法]皮埃尔•布迪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法]皮埃尔•布迪厄  商务印书馆
《男性统治》[法]皮埃尔•布迪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于电视》[法]皮埃尔•布迪厄 辽宁教育出版社
《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法]皮埃尔•布迪厄  商务印书馆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法]皮埃尔•布迪厄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一、场
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和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场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与全部或部分介入到场中的人的冲突实现:可能性空间通过实施“引力”或“斥力”的若干个体实现,“引力”或“斥力”取决于他们在场中的“分量”,也就是他们的可见性,也取决于习性或大或小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导致人们认为其思想和行为给别人“好感”或“反感”。对一个人的全部,他的身体,他的风度,他的衣着,他的声音,他的口音,对他经常交往的人,他的政治立场,他的爱情和他的友谊,等等拥有一种直接或近乎直接的经验,涉及到的习性,好感与反感与这个人及其作品有关,是许多智识选择的原则之一,这些选择既是模糊不清的又往往被当做不可解释的。
以新闻场和布迪厄为例。新闻界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这一自身难以自主的,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场同时又以其结构,对所有其他场施加控制力。能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处结构及他们在结构中所占位置的限制。对一个社会学家来说,必须看到,他只不过是一个结构的某种副现象而已,就像是一个电子,是一个场的某种反映。如果不了解造就了他并赋予他微薄力量的那个场,就什么也不可能明白。对布迪厄来讲,他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造就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场中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和低微的经验对象相结合。
二、场与习性及继承
    在《继承人》中,布迪厄有这样的观点,学习不是创造,但是一种自我创造,不是创造一种文化,一种新的文化,而是创造自我,进行生产的自我。大学生应该肩负怎样的责任?除了自己作为大学生的工作消失之外,没有,也不会有其他的任务。学习行为只有涉及一种前途时才有意义,才能让学校这种过渡性阶段保持自己的严肃性,真实性,否则他们不能以全部热情投入智力游戏。 学校现行制度鼓励学生的惰性和依附性,使他们处在一个不能完全受完全合理的方式所支配的境地,具有天赐能力和智力技术的教师更是加深了学生的无能感、武断感和注定失败感。学校教学手段服从于唯一目的——培养专家(尽管是广义上的专家),这种纯粹模式从来都只是乌托邦。教育制度有其功能和实现功能的手段。教育系统客观地进行着淘汰,阶级地位越低受害越深。 在社会出身和学习机会这一不平等的分配中,男女大致是平等的。尤其在下层阶级里。对社会地位最低的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观愿望比客观机会还要小,一般入学晚,进步慢。而且,专业选择也因社会出身受到各种限制。造成大学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中,社会出身超过了年龄、性别、宗教等,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人们看到各种影响的最后合力,这些影响来自社会出身并长期发挥作用。
  很明显,教育场域中存在明显的继承性。不同社会出身人们在学校这个场域中扮演的角色,一部分是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部分是自己发明的。大学生既是教育的用户,又是其产品。但是现实的境遇却是使大学生统一化,他们有着共同的本职任务,那就是学习,从学习实际的共同点而不是生活条件的共同点中,寻找阶层的统一性。大学生共同生活和居住,使每个个体聚集结合成一个协调的群体:为群体提供一体化框架的不是空间,而是在时间中对空间有规律有节奏的使用。大学生是否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同质的和一体化的群体呢?表面的和娱乐式的游戏找不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区分,持续性、经常性相互认识途径缺乏,课堂外的交流较少,大学生这个阶层更接近于为一体化而一体化的表面化理想。特权使富有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把文化习惯转移到学校以外的兴趣和闲暇时间,对某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继承。继承本身包含着侵吞的危险,文化的继承也是如此,即掌握知识的方式对掌握内容起建设性作用。让这些因素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发挥作用,保证社会特权永久化。 
三.场的关系结构——以男性统治为例
男性秩序的力量充分体现在两性承担活动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统治关系即已客观区分的形式被纳入客观性中,又以认识模式的形式被纳入主观性,认识模式是依据这些区分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对这些区分客观的认识。如果被统治者将作为统治结果的模式应用于他们的统治者,换句话说,如果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按照强加给他们的统治关系的结构构成,那么他们的认识行为就不可避免的成为认可、服从的行为。并通过生产或生殖活动的性别分工,使两性在整个社会秩序和宇宙秩序中被分配的位置合法化。家庭是这种习惯养成的场所,每个人都遵从事物秩序、社会秩序和宇宙秩序的基本等级思考,认识和行为。否则即是越轨行为。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规律性。在基本的先决条件的意义上,利用社会差别的生物差别,强制规定和反复灌输这些配置。男性统治非但不是反历史 的,而且这种结构是不断的(因而是历史的)再生产活动的结果,单个行动者(包括男人及其武器,包括身体暴力和象征暴力)和体制,家庭,教会,学校,国家对这个结果起推动作用。象征力量是直接作用于身体的权力形式,不受任何有形的限制。从身体表象开始,作用于身体和大脑的一种深刻持久的变化,使统治的社会关系躯体化。



本月读书书目(9.25-10.30)
《古典时代疯狂史》【法】米歇尔.福柯著 ,林志明译,三联书店
《必须保卫社会——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6》【法】米歇尔.福柯著  钱穆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命政治的诞生——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8-1979》【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 赵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体解释学——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81-1982》【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性经验史》【法】米歇尔.福柯著,上海世纪出版社
《知识考古学》【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 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主体解释学》和《性经验史》对我启发最大,《知识考古学》和《词与物》读起来最痛苦,《古典时代疯狂史》最震惊,《必须保卫社会》和 《生命政治的诞生》最新意,所有读完都很受冲击。最痛苦——因为自己好像缺乏语言学方面的积累,所以对福柯所说的一些词、句、陈述、命题划分、所指、能指,语言功能,语法学、逻辑学、分析学,说话的个体、话语的主体,话语空间、事件群,话语实践的各种关系、复杂网络,言语、语言及话语的区分等,理解不是很到位。发现生活中自己每天使用的语言话语竟有这么大的学问,小宇宙和大宇宙的相似性、统一性,整个宇宙万物的关联性。最震惊——因为福柯从不一样的角度,解读我们习以为常的刑罚,描述细腻到位,让人身临其境,同时也了解到权力是如何以身体为支点运用。最新意——因为福柯从微观领域解析权力、政治(从下往上而非从上至下,避免屈从的知识,揭示秘密的历史),以不一样的视觉解读种族、战争,及基于人口的“生命政治”。开拓视野,启发心智。总之,像福柯所说,自己用一只微微颤抖的手布置了一个个迷宫,在迷宫中冒险,更改意图,为迷宫开凿地道,以一种身份的道义,在写作时给我们以自由。接下来我主要谈谈《主体解释学》和《性经验史》对我的启发。

《主体解释学》译者佘碧平说,福柯在自己内心深处始终有一扇未开启的窗户,至死也无法超脱。我有点好奇这扇窗户在哪里,是隐藏在已出版的作品中还是湮没于遥远的未知,透过它可能看到什么。还说“人生本无真,亦无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为真时真亦假。人生有如剥笋,层层面具剥尽,所剩乃空空如也。福柯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终其一生,都在追问‘我们是谁’的千古难题”。读到这里,我很是感动。最后引用卞之琳的诗形容福柯的贡献及对后人的启迪,“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也特别的赞同和喜欢。

《主体解释学》就是让我们认识自己,关心自己,修炼自己,成为自己所是、应是的样子。关心自己也包括关心别人,如友谊,运用各种修身方法提升自己,达到灵魂的高贵、宁和,让自己平静、强大;足以抵抗生活的各种考验,更加的坚强、节制和勇敢,同时更好地享受生活,成就生活的艺术或艺术的生活,使主体回归自身,转向自身,关照自身,达到幸福的最佳状态。与自己同在,安于自身之中;心无旁骛;反思他自己统治的本质,了解他的理性、上帝的理性将会怎样作用于万物;最后,坚持自己应有的思想,坚持与自身同在;这就是智者的画像,宙斯的画像。使主体可以理智的控制情感和激情,综合的分析考量周围事物的价值及重要性,改变自己,反省自己,让主体成为自身的存在。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摒弃的。它是否是外在世界的表象,是否只是一种错觉。爱护自己,保卫自己,武装自己,装备自己(行为的形式);尊重自己,推崇自己(态度的形式);人是自己的主人,人拥有它,人与自己有着[法律关系](身份关系的形式)。让灵魂变得伟大,让它摆脱环绕它、固定它、限制它并让它可以发现自己真正本性、目的,也即自己对世界普遍理性的适应度的整个网络结构。拥有智慧,体悟巨大环形意向和陀螺意向,不让自己因外在运动的刺激或冲击而发生不由自主的运动,必须在自身的中心寻找立身之处,人相对于这一点是不动的,即不为所动。总之,读完之后我变得更加心平气和,静默向上。

《性经验史》讲到性一直存在着,早熟且活跃,而非被压抑。性不仅是有关感受和快感,法律或禁忌的事情,还是有关真与假的事情。性的真相是本质的、有用的和危险的。坦白是真实话语的生产机制,还有其他各种坦白机制,如让人开口说话的临床规范,一般的因果性假设等。教育机构也为性建立了不同的切入点,规范了说话的内容和说话者本身。医生、精神病学,社会控制等都激发着各种性话语,审问它的思想。在‘身体’和‘人口’的连接点上,性成了以管理生命为中心的权力的中心目标。权力对性的压抑表现在否定的关系,法规的权威,禁忌的循环,审查的逻辑。权力最高的功能不再是杀戮,而是从头到尾的控制生命,一是肉体的规制——解剖学的、个别化的、面向肉体的可能性,对肉体的管理;二是,人口的管理——生物学的、专门化的、关注生命的过程,对生命的支配。家庭是性经验最活跃的中心,而且性经验的各种要求维持和延长了家庭的存在。父母、配偶是性经验机制的主要代表,家庭亦是性化的主要因素。婚姻关系是各种限定最集中的中心,是一种双重关系,提供服务和义务,是一种普遍的关系,是一种独特的关系。性关系是从婚姻关系中派生出来的,配偶是性活动的合法条件。但对性也有各种质疑,如性行为是纯粹的精神浪费;性倒错;及怎样推崇夫妻道德关系等。

针对这些问题,《性经验史》提出四大解决措施也即四大轴线,养生学——与身体的关系,家政学——与妻子的关系,性爱论——与男童的关系,哲学——与真理的关系,都与节制有关。养生学讲的是身体与健康的关系,性行为的恰当时机,体现在控制自我;家政学则是妇女与婚姻体制及男童的关系,是关系结构的不断维护,表现在权力问题的控制形式;性爱论是男童自由与男性的关系,爱情与真理的关系,表现在不对其他人让步的情况下,确保对自己的控制,是有关不确定的时机与瞬间转变的困难问题;与真理的关系在《主体解释学》中体现最明显。

那么,读完福柯,又是如何认识其思想概貌?福柯给我的感觉——千姿百态,难以捉摸。一会觉得他像语言学家,绘画家,大法官,法学家;一会觉得他是心理学家,医学家,数学家,美学家,文学家;一会又是考古学家,精神分析师,哲学家,博物学家,但他从来不是演说家,政治家,他是学者,他是他自己,自己的影子,自己影子的影子。他千变万化,但终究不会脱离一生追求的真理“我们是谁”,谁可以对我们行使权力,答案只有一个,主体自身。


读书感悟:各种滋味,遇到读得懂,有共鸣,有启发的地方很是愉快;遇到字都认识,组合起来却不知所云的情况很是着急,但还是硬着头皮读下来。在总结回顾时,发现自己宏观把控力很是不足,提不起来,也抓不住重点,什么都想写,想把自己觉得好的语篇和语段拿来跟大家一一分享,可又觉得杂乱无章,跟抄笔记,压缩书没什么两样。于是,就抛开书本,随心写下脑子里剩下的东西,当然必要时还是会翻书查找精准话语表述,拿来作为本次汇报内容。

心得体会:不设限,无极限。
          有思考,有思想。



         
本月读书书目(8.20-9.24)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佛洛依德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爱的艺术》 艾里希.弗洛姆 著 李健鸣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吉林音像出版社
《农民的终结》(法)H.孟德拉斯著  李培林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毛泽东》 中央文献出版社
《周恩来印象》丁晓平 方健康  中央文献出版社
《邓小平传》 [英]理查德.伊文思著,田山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本月有效读书时间二十天左右,首先自我批评。虽然回家也看书,但零零散散,不成系统(比如《于丹论语心得》《孙子兵法》《百年邓小平》等)。返校后没有直接过渡到福柯模式,浪费了一些宝贵时间,而且经验书籍也占一些比例,实在不可取。下面是我对相关书籍的简单认识。
《梦的解析》读完不仅自己解梦,还经常帮别人释梦,很有意思。关于梦的说法源远流长,但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视觉深入洞察人的前意识、潜意识,提出梦的本质即愿望的达成——不论直接或者间接解释都表现为如此。自己不仅可以更好的感受心灵动态,而且更加关注反思自己。
《爱的艺术》爱是什么,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是行为规范,训练自己的一门艺术。弗洛姆从人道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立场出发,把爱看做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回答,不是对爱情的回答(但其中有涉及爱情的描述),而是对心灵哲学的追问。阐释爱的要素,给予的能量,真爱能使我们摆脱孤独,关心、尊重自己和别人。阐释爱的对象——母爱,自爱,性爱,博爱,神爱;自爱不是自私,而是爱他人的基础,也是自己幸福和自由的保证。
《理想国》了解到古希腊公共生活、社区生活的丰富,人们在公众场合辩论,探讨生活、城邦及正义善良等问题。追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对于人类来说公正的对话者,但发现无法找到答案,而且,通过个人身上的小正义及有关城邦的大正义,解读出什么才可能是正义,什么是个人灵魂中的正义。感悟智者思维的闪电,将生活的一切用于辩论素材的高超,引发思考。
《伟人系列》书籍了解到历史背后的历史,真与假的秘密游戏;感受到政治斗争的汹涌澎湃,此起彼伏,正如福柯所言,政治是战争的继续;了解共和国历史的一个方面,体会领导人的艺术与魅力。总之,矛盾时刻存在,就像福柯所言,人生就是一场考验,不断的让自己走向强大。

心得体会: 通,(而后)达。
          根有多深,枝就有多高。高深。


读书书目(7.20—8.20)
《不正常的人》
《规训与惩罚》)
《临床医学的诞生》
《这不是一只烟斗》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一、《不正常的人》
读完《不正常的人》,对福柯作品有了简单认知。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不正常的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主体性的人。这不禁让我想象福柯眼里的人和社会是怎样的?
带着疑问走进去,发现他眼中的个体是被客体化,缺乏主体性的,是不正常的,是被知识、权力所规训的。如监狱里的罪犯,医院里的病人,巡视员和医生也是,社会的每个人都是。权力认为,个体危害到社会及公共安全,必须受到惩罚以挽回君主或体制的权威,彰显社会本身的力量。个体认为,权力限制了自我表达,不利于人格完善。那么,如何使人拥有主体性必然成为福柯的高级关怀,也是其所有作品都绕不开的主题。
他眼中的社会也不是个体自觉发展的结果,社会本身缺乏自觉性,总是在个体触犯到社会利益时,才通过各种知识(医学、法律、史学、文学等)包装权力,行使权力,强制个体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但是,人的存在不可能总如规训所预期的那样理智,必然有情绪的宣泄、情感的表达,有认知的偏差、行为的偏离。而这些被社会分配到特定的场所,如监狱、医院、学校、工厂等,从而使不正常的人顺从社会。整个社会就是权力话语行使暴力的合法机关。
总之,福柯以罪犯、病人、不正常的人为切入点,分别讲权力对肉体的规训,对精神的压迫,通过对边缘的发觉逐步走向对中心的揭露。揭露社会体制和权力话语的运行机制,揭露无主体个人的普遍存在,并努力寻找解释体系和解决方法。
二、《临床医学的诞生》
重点谈三个认识:
1.    疾病空间与身体空间。疾病在某种器官中发作绝不是界定它的
绝对必要条件,这种疾病可以从某一位点转移到另一位点,侵袭到人体的其他表面,依然保持同一性质。说明人体的空间与疾病的空间,二者之间有足够的天地,可以排列组合成千姿百态。
2.    目视与语言之间相关联系。临床经验代表了一种倾听的目视和言说的目视,二者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因为它立足于一种可怕的假设:凡是可见的事物都是可以表述的,完全可以表述出来的,而且是完全可见的。但是可见物和可表述物在临床医学中依然是要求和极限,不是初始原则,彻底的描述是不可能的。
3.生命,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三者不是一条直线上依次排列的三个点,而是以死亡为顶点,以疾病的时间和有机体的时间为左右支点的三角形,器官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病理的发展时序都是一种死亡。死亡不是终点,是过程。
三、《规训与惩罚》
本书主要讲权力对身体的支配,人的身体被控制在一个强制、义务、限制的体系中,核心在于规训。总共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讲酷刑和惩罚,酷刑是惩罚的一种极端形式,意在惩罚。第三四部分讲规训、监狱,监狱是规训的一种代表手段,意在规训。但我认为,整本书都在讲规训。因为规训是惩罚发展的经济形式,惩罚不是规训的唯一目的,且终究会被规训容解吸收。
那么,规训是什么?如何具体操作?又有怎样的后果?规训是权力运作的隐蔽方式,是被规则化的合法社会机制。具体操作更加人性化,理智化,科学化。其结果是经济效益/损失,社会效益/危害,个体发展/颓废?
  规训不断制造对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如医生和病人,罪犯与群众,精神病患者与文明社会,正常的人和不正常的人,主体性的人和客体性的社会等等。说明各种规训体制很有问题,福柯是要废弃整个规训体制,实现主体人的回归和人的解放?还是仅仅改变规训的规则,塑造半结构半主体的人,实现人的解脱?我认为是后者,因为前者除了思想家、革命家、社会家的预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中几乎不存在。但是,福柯有没有提出合适的规训方式?这跟主体人的回归是否矛盾?这就涉及到主体人究竟是什么的核心问题,希望能够在进一步阅读中逐步明晰。

读书感受:
(1)读书不仅在读书,更在读人,认识自己最重要。学会与自己相处,扩及他人、社会与自然。首先打开视听,心脑并用,融入、理解你所处的世界。再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最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2)经典阅读必须在状态。心态上要平和,提高自控力,不为情绪情感及他人他物所绑架,强大自我。态度上要积极,主动思考,乐观自信,阳光阳刚。
(3)修炼内功。培养感受力,调动所有知识库存理解经典本身;提升思维力,破译大师写作密码,重新编排自我符码。拥有想象力,这是沉下去积淀升华后自然而然的跳出来,是经典与经验的贯通。锻炼表达力,表达作者思想,表达思想的思考,其实最终表达的是自己。
具体方法:
(1)要纯粹,要沉醉。
(2)经典阅读要有硬度,书目选择、阅读顺序很重要。必须系统,体现思想的传承与贯通。
(3)做笔记、写思考很重要,至于记什么,怎样记则因人而异,灵活把握。但思考必须与呼吸同在。




本月(6.10-7.15)读书书目

《单身者舞会》【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 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实践感》【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  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
《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著  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的反革命——理论滥用之研究》(修订版)【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著,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
《通往奴役之路》【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王明义 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贺雪峰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欧洲脸谱》【法】本内迪克特.拉佩尔著 刘玉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著 胡缠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首先自我检讨一下,本月读书状态不是很好,读书书目有点乱。继经济学余热读了哈耶克两本著作;在图书馆偶遇布迪厄,什么也没想就开始读(因为走出经济学闻到社会学气息的兴奋);其余经验书籍在期末考试期间阅读。总结以布迪厄《实践感》为主,抽出几个核心概念,与大家一起理解,之后再次系统阅读、总结。
(1)习性:是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潜在行为倾向是由客观条件包括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自由和必然持久地灌输的,产生客观上与这些条件相容的、可以说预先适应这些条件之要求的行为倾向。习性,作为被乐意服从的必然性,其生成条件本身致使它产生的预测无视对任何概率计算的有效性所做的限制,也就是经验的条件没有被改变:与每次实验之后根据严格计算规则加以修正的科学推算不同,习性的预测是建立在既往经验之上的实践假设,是对最初经验的特别倚重。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是继存于现时,并能在其原则结构化的实践活动中现时化而延续于将来的过去,是外在必然性法则借以持续实施的内在法则,因而该系统是主观主义赋予社会实践活动但又无法加以解释的连续性和规则性的根源。
习性是一种无穷的生成能力,能完全自由地(有所限制)生成产品——思想、感知、表述、行为——,但这些产品总是受习性生成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习性所确保的受条件支配的和有条件的自由不同于无法预期的创新,也有异于和原初条件的机械再生产。习性趋向于生成各种“合理的”、“符合常识”的行为,但这类行为只有在规则性范围内才是可能的,而且完全有可能得到认可,因为它客观上符合某个特定领域的特定逻辑,预示了该领域的客观未来。与此同时,习性又趋向于“不施强制、不耍技巧、不用证据地”排除所有的“荒唐事”,亦即所有因与客观条件不相容而被否定的行为。
习性是历史的产物,按照历史产生的图式,产生个人的和集体的、因而是历史的实践活动;它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存在,与既往经验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式的形式储存于每个人身上,与各种形式规则和明确的规范相比,能更加可靠地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和它们历时而不变的特性。
习性是习性赖以产生的全部过去的有效在场。习性既是无意识又无意志的自发性,不同于机械的必然,反省的自由。习性是持久地配备了有规则即兴之作的生成动力,作为实践感,它使制度中的客观化意义恢复活力。只有当习性是同一历史,是在一些习性和结构中被客观化的同一历史的身体化时,习性所产生的实践活动才是相通的和直接适合结构的,在客观上也才是协调的,并具有统一的和系统的、超越主观意图和有意识个人或集体计划的客观意义。习性不过是一个内在规律,此规律由相同的历史印入身体,它不但是行为协调的条件,而且是协调行为的条件。如个体习性和阶级习性读起来比较有趣。
(2)策略:用来对付习性生产的不可预测而又不断更新的境况,即使它看似实现了明晰的目的,也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是由未来决定的:策略的取向取决于对其自身结果的预测。策略总是倾向于再生产那些生产策略的客观结构,决定策略的是策略生成原则的以往生成条件。策略是由相同的或可替换的以往实践活动之已经实现的“未来”决定的,此未来与策略的未来重合——只要策略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结构和生产策略的客观结构同一或等同。例如具有相同习性的两个或两组行为人(即A与B)的相互作用中,每个(组)行为人的作用(即A的作用a1),好像是根据该作用所引起的任何具有相同习性的行为人的反应(即B对a1的反应b1)来组织的。因此该作用客观上意味着对于此反应转而引起的反应(即对b1的反应a2)的预期。但是,目的论描述仅适用于一个对其他行动者的偏好和能力了如指掌的行动者,应成为可能(个体A实施行为a1,比如馈赠,促使个体B决定产生行为b1,即回赠,即因此而能完成行为a2,即馈赠中的许诺)。这样的描述和机械论描述一样幼稚,后者把行为和回应都变成由一个机械装置生产的程序化行为系列的各个阶段。习性隐含着克服无主观意图的客观意义悖论的方法:习性是这些客观上像策略那样有一定安排但不是真正的策略意图之产物的一连串“做法”的根源——这至少表明此类做法必须被把握为可能的策略之一。组成客观策略的定向有序行为系列的每个阶段看起来取决于对未来,尤其是对其自身结果的预期(这解释了策略概念使用的合法性),这是因为由习性生成的、并受制于其生成原则的以往生成条件的实践活动预先就适应了客观条件——只有习性发挥作用时的条件相等或相似于习性得以构成的条件——,而与客观条件的完全和即时成功的适配就造成了最完整的目的论或——这是同一回事——自我调节的机械论的幻觉。对策略阐释所举例子仔细琢磨。
(3)实践感:是世界的准身体意图,但它绝不意味着身体和世界的表象,更不是身体和世界的关系;它是世界的内在性,世界由此出发,将其紧迫性强加于我们,它是对行为或言论进行控制的要做或要说的事物,对那些虽非有意却依然是系统的、虽非按目的来安排和组织却依然带有回顾性合目的性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实践感,是对一个场的要求的预先适应,其最具示范性的样式是体育语言所说的“游戏意识”。游戏意识使游戏获得一种主观意义,客观意义。
实践感是变成自然、并转换成原动图式和身体自动性的社会必然,在它的作用下,实践活动基于和由于它们含有它们的生产者所看不见的、却显示出它们之主观转换生成原则的东西,故变得合乎情理,也就是说被常识所寄住。行为人从不完全知道自己所为,故它们之所为与它们之所知相比,总是具有更多的意义。一切社会秩序都在系统地利用身体和语言能储存被延迟的思想这一倾向。这类延迟的思想可以被远距离和定时触发——只要把身体至于一个能够引起与其相关联的感情和思想的总体处境之中,置于身体的一种感应状态之中。身体素性是具体化的、身体化的,是姿势、说话、行走、从而也是感觉和思维的习惯。实践感和习性、惯习的关系?
(4)实践逻辑:实践在时间中展开,内在于持续时间。实践的时间不是科学的时间,实践也不是科学实践。实践本质上是个线性系列。实践有一种逻辑,一种不是逻辑的逻辑,避免强行向实践索取某种不连贯性,或把一种牵强的连贯性强加给它。实践逻辑能借助一些彼此密切相关且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成原则,组织起各种思想、感知和行为,以逻辑经济学原则为基础,为简单性和概括性而牺牲严密性,在多元设定中找到正确运用多义性的条件。逻辑经济学不要求人们调动多于实践所需的逻辑性,因此这个或那个类别据以构成的话语域可以是不言明的。实践逻辑是自在逻辑,既无有意识的反思又无逻辑的控制。是一种逻辑项矛盾,它无视逻辑的逻辑。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是任何实践的逻辑,更确切地说是任何实践感的逻辑:实践离不开所涉及的事物,它完全注重于现时,注重于它在现时中发现的、表现为客观性的实践功能,因此它排斥反省(亦即返回过去),无视左右它的各项原则,无视它所包含的、且只有使其发挥作用,亦即使其在时间中展开才能发现的种种可能性。
  读书感悟:经典阅读一定得在状态,且必须持续性的保持每天十小时。书目选择要系统,这样读起来才连贯,才会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否则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知识堆积,看不到作者思想的概貌及核心。另外,读书顺序要提前做好安排,最好由简到难(拿布迪厄来说,较难的《实践感》应放最后,与《帕斯卡尔式的沉思》等结合着看,容易理解,因为一本书涉及到的概念在下本书还会提及。《对话录》也应放在最后——因为它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作者核心思想在有限时间内的释放,如果没有一本一本经典著作的积累,读起来就是简单概念的堆积,不会有多少深刻的理解与感悟)。经典就像一座高山,一般人会从山脚爬到山腰再到山顶,这样既可以体会攀登的艰辛,更可以收获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但是,直接坐缆车上去(有没有缆车,有没有足够的积累,能不能把你送上去,上去之后能否释然欣然地领会到整座山的美)或者空降(能否承受高强度气压差及落地时的颠簸震荡,能否清晰感受自己的高度与位点,能否达到看山不是山、看山就是山的境界升华)会失去很多,而且下山时很危险,深一脚浅一脚,也很容易迷路。所以,保证时间,保持状态,系统读书,合理安排读书顺序。



本月(4.20—6.5)读书书目
《国富论》 【英】亚当.斯密著,谢宗林 李华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全国百佳出版社
《道德情操论》 【英】亚当.斯密 ,中央编译出版社
《看不见的手》 【英】亚当.斯密[英汉双语],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亚当.斯密  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英】坎南 编著,商务印书馆
《亚当.斯密通信集》【英】欧内斯特.莫斯纳  伊恩.辛普森.罗斯 编  商务印书馆
《增长的极限》 【美】德内拉.梅多斯  乔根.兰德斯  丹尼斯.梅多斯 著,李涛 王智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世界是平的》【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著,秦传安译,新世界出版社
《菊与刀》【美】本尼迪克特著,田伟华译,中国画报出版社
《我的人生哲学》王蒙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州出版集团

    本月读书以亚当.斯密为主,读书汇报以《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为主。整体感觉斯密的思想是朴素的、经验的,但又是宏大的和努力追求完整的,当然也是有缺陷和发展空间的。虽然斯密是作为经济学家得到后人广泛赞誉的,但他不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先后以文学评论家、逻辑学教授、道德哲学教授的身份步入学界。他的经济理论既是从道德哲学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又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他的伦理学、法学、神学、经济学理论是不可分割的。
  斯密的整个思想体系共包含四个部分:自然哲学——以当时能够被人类接受的方式,探讨人类‘天性’的神学;伦理学——道德理论;正义即法学——道德理论实用部分之一,以正义为对象的政治法律理论;经济学——道德理论实用部分之二,以谨慎为对象、以权宜原则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道德情操论》是伦理学思想的体现,《国富论》是经济学思想的精髓,随着斯密通信集和部分讲稿(《亚当.斯密  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亚当.斯密通信集》)的发现和出版,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他的两部代表性著作间的内部联系,更好的认识斯密。

  《道德情操论》为整个理论体系和他所构建的新型社会秩序提供基本信念和理论基础。从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性推演出伦理意义的社会道德,在物欲和信仰的冲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悖论中寻找自然的和谐统一。全书共分七篇,第一二篇,讲述对别人利益关心所产生的美德,第三四篇讲述对自己利益关心所产生的美德,第五篇说明与评估社会习惯与时尚,对同情感或道德判断的影响,第六篇论述好的品格,第七篇论述道德哲学体系。在整部著作中,斯密以研究美德为重点。
(1)对他人感情的评判(第一二篇)。斯密认为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自己,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然而,由于人是社会的产物,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天性使人适应他由以生长的环境,不得不顾虑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看法。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同情,即同感之情,是指想象上地位置换的能力,即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由于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经验,所以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正是这种能力,才使得人们在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快乐之事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受,对他人的情感或行为作出判断,并通过别人的情感同我们的情感是否一致来决定我们是否赞同,从而判断相应的行为是否合宜。由于人们对自己处境的感受最深,所激发的情感更为强烈,因而一般倾向于以比旁观者所理解的更为强烈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为了使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一致和行为的合宜,当事人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能接受的程度’。”(从而产生自我控制的美德)“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在这中间存在着人类的全部情理和礼貌。”
(2)对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评判(第三四篇)前两篇着重考察了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的评判,那么对我们自己该如何评价?斯密提出“公正的旁观者”——“我们假定自己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并且用这种眼光来尽力想象这种行为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在某中程度上,这是我们能用别人的眼光来检查自己行为合宜性的唯一的镜子。”斯密还区分了“赞扬”和“值得赞扬”,他指出,就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说,我们“不仅希望被人赞扬,而且希望成为值得赞扬的人,或者说,希望成为那种虽然没有受到人们的赞扬但确实是自然而又合宜的赞扬对象。”而为了自我欺骗,“为了获得这种满足,我们必须成为自己品质和行为的公正旁观者。我们必须努力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品质和行为,或者说像别人那样看待它们。”斯密得出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美德的基本结论“对我们自己最为有用的品质,首先是较高的智力和理解力,我们靠它才能察觉到自己所有行为的长远后果,并且预见到从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和害处;其次是自我控制,我们靠它才能放弃眼前的快乐或者忍受眼前的痛苦,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刻去获利更大的快乐或避免更大的痛苦。这两种品质结合构成了谨慎的美德,对个人来说,这是所有美德中最有用的一种。”
(3)美德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性。斯密认为美德由三部分组成:谨慎、正义与仁慈。“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它们具有不同、但都很重要的作用:“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
人们对仁慈是一种“软要求”对正义是一种“硬约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做出劝诫已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因此,“与其说仁慈是社会的基础,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很不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仅仅缺乏慈善并不会受到处罚,因为这并不会导致真正确实的罪恶。”然而,正义却与此不同,“谁违背它就会招致愤恨,从而受到惩罚。”
对于谨慎这种美德来说,一般认为是对个人身体状况、财富、地位和名誉的关心。斯密认为:注重安全、淳朴、谦虚、真诚、不突出表现自己、勤劳、简朴、自我克制、明智、审慎、机敏、灵巧等都属于谨慎的美德。而且推崇那种“较高级的谨慎”,而略为贬抑那种较低级的谨慎。“谨慎这种美德,在仅仅用来指导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声时,必然被视为最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爱的和受欢迎的一种品质,但是,它从来不被认为是最令人喜爱或者最高尚的美德。”而“当它指向比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誉更为伟大和高尚的目标时”,“这种较高级的谨慎,必然意味着艺术、才干以及在各种可能的环境与情况下最合宜的行为习惯或倾向。它必然意味着所有理智和美德的尽善尽美。这是最聪明的头脑最美好的心灵合二为一。这是最高的智慧和最好的美德两者之间的结合。”
总之,美德既不是利他的,也不是利己的,而是行为的合宜性;在各种美德中,仁慈、正义和谨慎是三个最基本、最普遍的美德。在这三者当中,仁慈就像食品中的调料,最值得尊敬,但缺少时仍不至产生大的不良影响,而正义则为社会的正常秩序所必需,谨慎则为个体的生存从而为社会的生存所必需,因此,正义和谨慎是最为重要的两种美德——前者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后者是个人存在的根本。进一步来说,正义在所有美德中是最为要紧的,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因此,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必要基础,由此引出了斯密思想体系中的政治法律学说。同时,正义和谨慎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社会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斯密的经济理论研究的就是在正义保障下的、基于谨慎美德基础上的现实生活中的个体行为。因此,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奠定了其思想体系的道德伦理基础和根基;《国富论》是其基于谨慎的美德之上,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经济行为从个人主义角度进行剖析,从史料和经验中加以分析。

  《国富论》主要探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追求富国裕民及财富增值,主张经济自由。使每个人都能自由的追求个人利益,增进资产阶级的收入和财富积累,发展资本主义,从而促进全社会公益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国民财富的性质?(国民财富是什么?)斯密认为就是一个国家全年劳动总量?财富仅仅是有用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价值吗?(财富观)至于财富增长的原因,斯密认为首先在于劳动生产率(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是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而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又取决于资本和市场规模,因此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社会总资本的数量也是整个社会维持产业和雇佣劳动数量的制约因素。因此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经济增长受资本数量的制约与限制); 其次在于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增加,可促使市场规模、生产规模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同样国民财富的增加也会促进人口增加。
  《国富论》全书共五卷。第一卷:研究劳动生产力得以改善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第二卷:说明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所推动的劳动数量又会有何不同。第三卷:尝试说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一直优于农业这种乡村产业的由来。第四卷:尽可能周祥解释这些学说,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和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前四卷主旨在于解释全体国民收入的根本来源是什么,以及就不同的时代与国家,说明每年供应全国消费的那些资本储备的性质。第五卷:讨论君主和政府的收入。
  第一卷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分工问题,论述分工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分工的原因及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以及和分工密切相关的交换、货币、商品价值、价格问题等。二是国民财富的分配。财富由产品体现,产品在社会流通需要价值、价格来衡量,价格=地租+工资+利润,等式右边依次对应着三个阶级,即地主、工人和雇主,社会财富通过地租、工资、利润等形式分配给社会上的各个阶级。任何商品的价格,必定最后自动拆解成这三种成分当中的某一种或某两种或全部三种。因为,任何价格在支付了地租,以及支付了所有用来栽培、饲养、加工制造,乃至上市的劳动资本后,剩下来的部分不管多少,必然都是某些人的利润。市价波动,对工资或利润两者之一的价值和报酬率都会有影响。然而,究竟影响工资或利润,便要看市场当时发生存量过剩或不足的物品,究竟是商品或劳动。也就是说,究竟是已经完成的工作,或是尚待完成的工作,发生存量不足或过剩的状况。
第二卷讨论的主题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二条途径——资本的性质、积累、用途。斯密先从储备中划分出资本,指出资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分析资本的作用和资本积累的条件,提出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指出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一样,都是生产劳动,克服了重农主义的理论错误,指出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区别,并特别强调不断积累资本与合理利用资本的重要性。
前两卷几乎包括了斯密整个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卷实际上从经济史的角度,对前述理论予以佐证。他从社会分工的历史发展出发,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以来经济发展的两个过程,即农业的衰落和城市的繁荣,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
第四卷近乎对经济学史的研究,主要讨论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本卷有九章,其中八章是批判重商主义的理论、政策及时间的,一章是用来批评重农主义体系的。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斯密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反感与敌视,在对重农主义的批评中,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成就与功绩。他要探讨的是不正确的政策和学说怎样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
第五卷阐述国家、财政税收等的作用。提出了资产阶级财政史上著名的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认为政府开支应力求节省,收入大于支出,国民财富才能不断增加,国家才能致富。
总之,整部《国富论》以增长国民财富为你中心和主线,囊括了生产、交换和分配,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各学科的内容,反映了斯密力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意图。
问题:
(1)他将资本与财物混为一谈,他没有看到资本并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是物所掩盖下资本剥削劳动的关系。
(2)农业体系:制造品价格不能过高,否则农产品价值就越低,但是,若抑制制造品的价格促进农业发展,反而又间接抑制农业发展。这种自相矛盾的处境该如何是好?
(3)纸币和金库存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必须依金币数量发行纸币数量?(似懂非懂)
(4)整部《国富论》以增长国民财富为中心和主线,囊括了生产、交换和分配,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各学科的内容,反映了斯密力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意图。为什么缺少消费?斯密忽视了什么?忽视了人的需求,而是提倡节俭。但是斯密在方法论上整个都是个人主义的,即每一个人都有为了改善他自己的处境而努力;如果此一天性获得容忍,享有自我发挥的自由与保障,自会形成一股宏大的根本动力;这股动力单靠它自己,无需任何协助,不仅能将社会不断往富裕繁荣的方向推,而且能克服人为法律的恶作剧太常用来拖累它运作的数以百计的无聊保障;虽然这些保障一定会侵蚀它的自由,或者多少减损它的保障。既然重视私利和情感,而又提倡节俭,最终又忽视对需求的考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理解?
(5)经济增长与经济自由的思想。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实体、目标,后者是方式。《国富论》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论述的,当然处处充满经济自由之思想——即“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就是《国富论》的第一卷前三章,我认为二者是体与面的关系。真的是这样吗?

读书记事
  感觉自己读的浑浑噩噩、不清不楚,很多经济问题读的时候就没有消化好,等到要总结时才发现内容庞杂、没有头绪,抓住的都是零零碎碎、不足以呈现作者的宏大气象。总的来说,欠缺思考和琢磨。仅仅停留在读懂,理解作者所说的层次,没有纵向深入,缺乏主体意识,被作者带着走,而且走的坎坎坷坷,飘飘然而不知所以然,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难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之我本来对经济问题不敏感,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但是不能不读,因为经典都是相通的 、一脉相承的,人的知识体系也必须是多元化的,否则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是单一的、片面的、局限和狭隘的。为了避免读不好,读不出味道,能做的就是第一遍用力到位,前一句前一段前一章前一本书读好了,后续的读书将深深受益。另外,自己这学期读的经典不多,很是惭愧很不愉悦。因为经典带给我的平和宁静及专注没有找到,反而必须是我先静下心来先专注再走进去,那种和作者不期而遇地切磋、酣畅淋漓地吸收精髓的感觉几乎没有。原因我思考了下:琐事太多、心思不专、经常脑瘫、脑程序处于死机或待机状态;大家整体氛围比上学期要不安分,写论文找工作,提前感受毕业;选书不到位,像吉登斯的精华著作根本没有涉及到,不过网上确实也没搜到,有机会一定重读;经验书籍太多,这只是在环境局限下对时间的一种交代。当然,这些都只是借口,根源在于自己能耐不够。不过读完斯密,最大收获是拥有了经济学的视野与想象,努力用经济学思维思考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重大事件,观察现实生活,努力找到其中的规律。
读书感悟:
积极阳光,乐观向上,斗志昂扬,脚踏实地。
扩展横向思维,深入纵向思维,锤炼系统思维。





本月(3.10—4.20)读书书目
《社会学——批判的导论》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现代性的后果》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 黄平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
《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德】乌尔里希.贝克 、【英】安东尼.吉登斯 、【英】斯科特.拉什 著,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 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经典理论与当代思潮的碰撞》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 何雪松 赵方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全球时代的民主国家——吉登斯讲演录》【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郭忠华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欧洲模式——全球欧洲,社会欧洲》【英】安东尼.吉登斯  帕德里克.戴蒙得  罗杰.里德 主编,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英】T.H.马歇尔 安东尼.吉登斯等著,郭忠华 刘训练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贺雪峰主编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 东方出版社
《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 关信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月读书书目以吉登斯为主,跳过齐美尔和马克思,实属形势所迫。有一门课关于社会政策,尤其是福利政策,每人必须选其中一个流派两个代表人物阅读讨论,我选的是吉登斯、哈耶克和马克思(不是一个流派)。再加上后八周社会预测实操部分由导师授课,上学期规定要读的书(亚当.斯密及相关经济学著作)不能再往后推了。这学期读书顺序大致是如此安排的:吉登斯,亚当.斯密,齐美尔(哈耶克),马克思。下面是本月读书汇报具体内容:

  吉登斯思想很丰富,可以用四个阶段代表不同的主题。第一阶段,对经典社会学家著作的分析。因为当时面临两大现实:投身学术研究,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改变。必须一方面从经典思想家的著作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必须反思他们的不足。第二阶段(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上半期),结构化理论的提出,社会学研究存在着“两极分化”,或者从行动者角度解释社会,把能动性置于社会解释的首要地位,要么从结构的角度解释,把社会力量看做最终的解释因素。结构理论的目标是从一种辩证的立场出发,重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第三阶段(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早期),集中对现代化和全球性的研究。第四阶段,对于现实政治的参与。面对全球化和高度现代性的社会,政府应该如何加以应对,多元文化主义意味着什么,深处充满冲突和困境中的民族国家,应该如何建立起多层治理体系。也可以这样说,吉登斯的知识生涯,第一阶段是作为学者,提出很多难以理解的理论,尤其是结构化理论,写作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群体,从事学术性思考。第二阶段,作为一名社会思想家,不仅针对知识分子群体进行写作,而且针对政治家和一般公民。由于对其著作阅读不多,且代表性不强,所以仅着重叙述第三阶段的核心思想:全球化及现代性;第四阶段核心思想: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及欧洲模式。
一、全球化
1.全球化整体感知(以欧洲为例)
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也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依赖的增强。全球化是机遇,更是挑战,成就与问题同在。具有双面影响:普遍化与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制衡。当然人们对全球化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全球化怀疑论者’,也有‘全球化超级支持者’。 全球化是一体化,也是地方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生活在地方组织、民族国家和超国家实体的各种影响中,作为公民应该怎样保持自我身份,国家认同?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有没有,如果没有,实在是很危险。全球化意味着现代性、反思性,意味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选择,经济与社会同时发展。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侵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意味着传统的急剧弱化。
全球化背景下,欧洲社会应该怎样发展?有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这个模式又是什么?尤其是福利制度,正处在传统型(消极)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型(积极型)福利国家的转变中,这样的改革面临着巨大的瓶颈,往往以失败告终。欧洲人应该如何找到昔日的辉煌与风采,值得政策制定者、政治领导者、学术研究者及社会大众的普遍参与,集体思考与行动。
    欧盟一直在扩大,这样真的好吗?由原来的5个到15个再到25个,现在依然在继续扩大,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还是候选国,还一直在为从候选国到成员国的转变做努力。欧盟整个运行体系能否承担起超国家实体运行中的种种问题,哪些问题是体制性的、结构性的、制度性的,哪些是意料之外、无法操控、难以把握的。尤其是德国人、法国人还有意大利的部分人对欧盟继续扩大很不赞同,因为波兰的管道工,向保加利亚离岸外包,土耳其的加入,还有其他东欧国家的候选等,让他们对自身工资下降、福利受损的处境很是担忧,还有移民对整个国家公共资源的分享、对公共秩序产生的压力、带来的紊乱,主要是对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的抢夺。且欧盟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进一步扩大使这种不平衡暂时看起来更加严重。与老欧盟成员国相比,新成员自身实力不是很强,尤其是东欧一些国家,他们期待与欧盟一起发展,借助其资金支持、统一化的市场与货币、甚至貌似松动的移民政策发展自己,共同发展。但从老欧洲国民的角度看,他们有些不乐意。在我看来,欧洲确实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接受挑战,拿教育来说,比如非洲肯尼亚的公民到德国留学,很出色很优秀,毕业之后想留在德国继续工作、学习与生活,但是其局限的移民政策的种种限制使这种想法显得那么遥远不切实地。结果他们既不会马上回到母国,也不能呆在受教育国,而是到母国和受教育国之外的第三个国家学习、工作。据权威机构调查,这部分人大多数最终是想回本国为社会服务、做贡献,他们呆在受教育国只是暂时的选择,只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自我能力,积累工作经验。这本来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如果国民认识不到,当局有义务成为他们的眼睛。
2.全球化的维度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经济的主要权力中心在资本主义国家,即那些以资本主义经济企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那些国家。如果说民族国家是全球政治秩序中的重要‘行动者’,那么公司就是世界经济中的主导能动者。国家从维护主权的能力中获得权力。它们不是作为一种经济体制而运作,而是作为维护自己领土主权并估计到培育自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于其他国家和国家联盟发生战略性地域关联的‘行动者’而运作的。
(2)民族国家体系,在民族国家体系发展的早期,主权是与‘边境’取代‘疆界’这个现象相联系的: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宣称的自治权,是通过其他国家对其边境的认可而被承认的。这是区分民族国家体系与前现代时期国家体系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前现代时期,很少有这种类型所谓反思性的秩序关系存在,且‘国际关系’在当时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3)世界军事秩序,与战争的工业化、军事组织的武器和技术从世界的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以及国家彼此间建立的同盟紧密相连。至于核武器,除了在世界政治中可能具有的象征价值外,拥有它的唯一作用就是阻止人们使用它。
(4)工业的发展,是大机器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不仅影响生产,也影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人类与物质环境互动的一般特性。最明显的表现是全球性劳动分工的扩张,包含世界上高度工业化与低度工业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化。
二、现代性
1.现代性的断裂(三大动力机制及信任)
  现代性以其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其生活形态,必然与之前产生‘断裂’。之所以产生‘断裂’,是由于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变迁范围和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在外延方面,确立了跨越全球的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正改变着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古典三大家对现代性分别这样看:涂尔干把现代制度的性质归结于工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源于资本主义;韦伯也讲资本主义,只不过是‘合理的资本主义’,且以官僚制形式出现的‘合理化’才是其主调。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创造了生活机会,也有其阴暗面。安全与危险并存,信任与风险同在。社会秩序应该如何维持,关键在于将‘脱域’的‘时间’和‘空间’连接起来。从微观层面上讲,关键是时间——空间定序下的信任性和反思性。即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制度性反思;信任贯穿其中。
(1)时空分离
    前现代性的时间是不精确、变化不定的,时间一般都与空间(地点)相联系,直到机械钟测定时间的一致性与时间在社会组织中的一致性相适应,日历、跨地区时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之际,才出现‘时间的虚化’,而‘时间的虚化’又以‘空间的虚化’为前提,具有优先性,统一时间是控制空间的基础。‘空间的虚化’可以从空间和地点分的角度来离理解。在前现代社会,空间与地点总是一致的,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是受‘在场’支配;现代性的降临,通过对‘缺场’其他要素的孕育,提议将空间从地点中分离出来,从位置上看,远离了任何面对面的互动情势。
    时空分离对现代性之极端动力机制非常重要。它是脱域的初始条件,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特征及其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机制,而且依赖于‘嵌入’时间和空间的各种模式,赋予过去系统性的积淀而对未来有帮助的‘历史’一种全新的动力。脱域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包括象征标志(尤其是货币系统)及专家系统(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抽离机制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行动之本地情境中的传统或惯常内容的撤离,二是社会关系穿越广阔的时空带所进行的重组。
(2)脱域机制
  ‘再嵌入’是对脱域机制的补充说明,是重新转移或重新构造已脱域的社会关系,以使这些关系(不论是局部性的或者暂时性的)与地域性的时空条件相契合。信任包括当面承诺(在共同在场的情形中,由也已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所维系和表述的信任关系)和非当面承诺(在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中信赖的发展)。信任关系是与现代性相关连的扩展延伸之基础;对体系的信任具有非当面承诺的形式,非专业人士对在其中维系信赖存在的知识之运作几乎是无知的;对个人的信任与当面承诺相关,在其中(一定的活动范围以内)可以找出衡量他人之诚实度的指标;再嵌入是这样的过程:通过它,非当面承诺被当面承诺维系或转变;世俗的不经意是现代性的复杂环境中信任关系的一个根本方面。它是在相遇的促成与小结过程中令人心安的背景‘音乐’,这些彼此相遇也有自身特定的信任机制,这就是当面承诺;交汇口是非专业性个人或团体与抽象体系的代理人之间的连接点。它们既是抽象体系的薄弱环节,又是信任得以维系或建立的交叉点。
(3)制度性反思 (反思性)
    反思性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人类总是与他们所做事情的基础惯常地‘保持着联系’,这本身就构成了他们所做事情的一种内在要素。在前现代文明中,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限制为重新解释和阐明传统,以至于在时间领域中,‘过去’的方面比‘未来’的方面更为重要。随着现代性的出现,反思具有了不同的特征。它被引入系统的再生产的每一个基础之内,致使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中。如果不是‘以前如此’正好与‘本当如此’在原则上相吻合,则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与过去就不会有社么内在的联系。现代性的特征并不是为新事物而接受新事物,而是对整个反思性的认定,当然也包括对反思性自身的反思。
(4)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在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条件是有区别的:
信任环境,以前现代性为例:
第一类——亲缘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群’在当时条件下得以组织起来的相对稳定模式。无论包含多少冲突或引起多少焦虑,仍然是人们可以依赖的普遍性纽带,向彼此提供一种稳固的温暖或亲密的、可信赖的关系网络。
第二类——地域化社区,地域色彩浓烈的具体环境是大量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的场所,它在空间上的低度伸延支撑着时间上的高度凝固。既是本体性安全的焦点,也有助于本体性安全的构成。
第三类——宗教信仰,可以成为极端焦虑或绝望的源泉之一,也可以在伦理或时间方面提供对个人或社会生活的解释。宗教是信任的组织化的中介之一,将可信赖性嵌入到时间与环境的过程之中,构筑起解释这些时间与环境的框架。
第四类——传统本身,不是指任何信仰与实践的特定制度,指风俗习惯,是时间结构之短暂性的独特模式。过去的时间融入了现在的实践,同样伸向未来的地平线也与描述过去的曲线彼此交错。传统是惯例,内在的充满了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习惯而习惯的空壳。
风险环境(风险的客观分配),将前现代和现代对比分析:
第一类——来自自然的威胁或危险(诸如传染病的流行,气候的多变性,洪水或其他自然灾害)vs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威胁和危险。
第二类——来自诸如掠夺性的军队、地方军阀、土匪或强盗等人类暴力的威胁vs来自战争工业化的人类暴力的威胁。
第三类——来自失去宗教的恩魅或受到邪恶巫术影响的风险vs个人之无意义的威胁,其源于将对现代性的反思性运用于自身。
信任与抽象体系
    信任存在于我们‘相信’某个人或某个原则之时,它表达了一种感觉,即在我们对某存在物的观念和该存在物本身之间存在着某种确切的联系与吻合,某种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和它本身的确切的一致性,一种对它的确信或在自我意识中对这种观念的无抵制,这一观念也依赖于种种具体的原因,但是它们却无法解释它。随着抽象体系的发展,对非个人化原则(以及对不认识的他人)的信任,成了社会的基本要素。
    多重抽象系统中的信任是今天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信任的传统系统几乎总是建立在‘面对面’的基础之上,因为拥有接触传统神秘特性的特别门径,因此守护者便是活生生的传统。抽象系统的抽离特性意味着不断地与‘不在场的他者’——从未谋面但其行动却又直接影响自己的生活的那些人——互动。专家和外行之间的信任关系的本质以及对专家所‘面对’的抽象系统的信任已经不再依赖于对人们心目中的守护者和程式真理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尊重。专家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的神秘性仅仅在于它们表达了专家对掌握一门专长的坚定信念;向专家咨询的人如果专注于同样的学习过程,那么他便可以坐在那个专家的位置上。通过系统的怀疑论而获得的知识是可以修正的;基于基本上相同的原因,纯粹基于假定对方有技术能力而产生的信任是可以修正的,可以随时撤回。
信任与亲密关系
  这里的信任是一种基本信任,个人信任。个人层次的信任成了一个‘项目’,一个与此相关的当事人所‘从事’的一项工作,要求个人向他人敞开胸怀。在不可能受固定的标准控制的地方,必须要有信任,必须要直率、热情和开诚布公。信任在这里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意味着相互自我开放的过程。寻求自我认同、自我实现,不仅是个人对几乎无法控制的带威胁的外部世界的自恋式的防卫,而且部分地也是向全球化影响对日常生活环境冲击的一种积极调适。
2.现代性的制度维度
(1)资本主义(在竞争性劳动和产品市场情境下的资本积累),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对总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这一维度的特征主要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扩张性;持续和普遍的技术创新动力;经济关系对其他领域的支配;私有财产的基础性地位;无产者被雇佣被剥削的事实等。
(2)工业主义(自然的改变:‘人化环境’的发展),是对涂尔干思想的继承,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非生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关键作用。工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的附属品或者相反,它们是两种迥然相异 的现代性维度。且在工业主义所负载的价值色彩方面可以乐观明快(预示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的出现),也可以灰暗忧伤(与生态灾难、环境破坏等后果紧密相连)。
(3)监督(对信息和社会督导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韦伯官僚制思想的继承。监控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但它也可以遍布经济恶社会生活领域。监控既可以是直接的,如监狱等情况,也可以是间接的,如对公民年龄、性别、教育、血型等资料的积累。‘在官僚组织的支配下,绝大部分人群都对那些影响其日常生活进程的决策变得无能为力,这种现象的确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4)军事力量(在战争工业化情境下对暴力工具的控制),经典思想家们讨论现代性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方面,但都没有注意到军事力量在形塑现代社会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影响。尽管韦伯对军事力量有过某些论述,但他没有遇见到晚期现代性社会的毁灭性军事力量。
3.现代性的现象学
  有两种关于生活在现代性社会中的感受是什么的设想在社会文献中占统治地位,一种是韦伯的设想,认为理性的束缚越来越牢固并将人们囚禁在官僚程序的毫无个性的牢笼中。一种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诸多学者的设想,现代性整个就是一个怪物,怪物是可以驯服的,因为无论人类创造出了什么东西,人类总是能够对其加以控制。吉登斯认为,应该驾驭那头猛兽,驾驭它充满了希望;但是只要现代性的制度持续下去,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驾驭它的路径和速度,也不可能完全感到安全。
  设计错误和操作失误都不是导致现代性的不确定性的最重要因素,未预期的后果和社会知识的反思性和循环性才是关键。因为不论一个体系设计的多么完善,操作的多么有效,其实际的运作总是在被引入到其他系统和人类活动的范围之后才发生,所以我们对它的种种后果不可能料事如神。而且因为社会知识的循环性,首先影响的不是自然领域而是社会领域。社会领域从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环境,新知识(概念、理论、发现)不仅更清楚地描绘了社会世界,而且也改变了它的性质,使其转向新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努力,‘历史’没有站在我们这一边,它没有目的,也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保证。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创造出乌托邦现实主义的模式。‘现实的’和空想的理论之间,并不需要一种刻意的分割,而是要使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保持平衡。
  乌托邦的现实主义维度包括四个方面:生活的政治——意味着激进卷入进一步寻求完备和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可能性的过程中,在没有什么‘他人’存在了。即自我实现的政治,属于个人伦理范畴。解放的政治——即激进卷入到从不平等和奴役状态下解放出来的过程,强调公正与平等。地方的政治化——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地方的自主权扩大,政治自觉度增高。全球的政治化——同样,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超国家组织的存在使得民族国家政治问题不可避免地卷入世界政治舞台中。
  社会运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指针。与现代性的维度相对应,社会运动的类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劳工运动是斗争性的联盟,它的起源于活动领域都与资本主义的扩张有关;言论自由/民主运动起源于现代国家所实施的监督,包括民族主义运动的某些形式,以及争取普遍参政权力的运动;生态运动的场所是人化环境,力图反对现代工业对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社会图景的冲击;和平运动斗争场所是控制暴力的手段,包括军事的和警察的手段。
4.对后现代性的异议
  (1)后现代秩序的轮廓与现代性的维度,社会运动的维度相对应,也包括四个方面:超越匮乏体系,多层次的民主参与,非军事化,技术的人道化。如果走出民族国家的范围,适用于全球范围的超越匮乏体系可能性也包括四个维度:
  ①社会化的经济组织——追求资本积累不可能是个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因为在资源方面不可能自我维系。超越困乏型秩序包含对生活方式颇富意义的改造,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期望将不得不有所调整,重新分配全球财富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无休止的经济增长没有价值,除非它能积极地改造大多数人的生活。
②协调化的全球秩序——既然民族国家的地位在全球体系中正在发生变化,而地方官组织的新形式在它的水平以下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它的水平以下都不断增加,我们有理由期望民主参与的新形式崭露头角。就国家间的关系而论,一种更需要协调的全球性秩序正在浮现。
③对战争的超越——向战争工具消亡的世界过渡的机会似乎还微乎其微,因为全球的军费开支每年都在上升,技术创新在武器生产方面经久不衰。可是,也存在着现实主义的有利因素,它预示着一个无战争的世界。
④关注生态的体系——生态问题已经明显地全球化了,降低环境风险的干预形式将必然地也具有全球整体性的基础。技术的人道化把道德问题引入人类和人化环境之间,为了避免不可逆转的破坏,我们试图超越‘工具性’的关系。
  (2)现代性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维度与后现代秩序的轮廓、现代性的维度、社会运动的维度、全球范围的超越匮乏体系可能性维度相对应,包括四个方面:
①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既然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调节的机制,那么某些类型的日益增加的匮乏就能够被逐渐克服,至少,在一个相当长时限内会如此。但是,对无限的资本积累来说,可获得的资源终究有限,更有甚者,市场要么不触动‘外在事物’,要么反过来影响它们(如扩大全球性的不平等),而这些外在事物很可能明显得具有社会性破坏作用。
②集权的增长——就行政管理资源而言,增进民主参与倾向的黑暗面则是产生集权的可能。监督活动的日益加强反倒提供了许多民主参与的途径,但是,也增加了垄断暴力手段并把它作为恐怖工具的利益集团支配政治权力的可能性。
③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由于战争的工业化,核冲突的可能性并不是人类在中长期内所面临的唯一的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纯粹只使用常规武器的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后果也是毁灭性的,而且由于科学和武器技术的不断‘聚变’,很可能生产出其他武器形式,它的可怕并不亚于核武器。
④生态破坏和灾难——生态灾难的厄运虽然不如严重军事冲突那么近,但是它可能造成的后果同样让人不寒而栗。各种长远而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已经发生了,其中可能包括那些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意识到的现象。
  (3)自反性现代性VS简单现代性(斯科特.拉什观点)
    ①如果说简单现代性给我们带来的是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的只是该分化的中层经济公司,那么自反性现代化的官吏和资源上的新的自反性则灵活地分解成小型的、相对独立的知识密集型公司的网络化区域。
    ②如果说简单现代性对启蒙计划的社会权利的本末倒置表现在官僚化福利国家的非人格性,那么自反性现代化则认为福利服务是委托人为中心的合作生产,并提倡一种分散化,授权于公民的另一套替代性福利计划。
    ③如果说简单现代性的政治一方面服务于东欧过去抽象的‘蓝图式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服务于资本主义国家官僚制和抽象的程序化议会制的西方综合体,那么自反性现代化则提供一种扎根在新社会运动的地方主义和后物质利益之中的激进的、多元民主的政治。
    ④如果说简单现代性意味着压制,那么自反性现代化则把权力赋予主体。
    ⑤如果说简单现代性给我们带来的是福柯式的原子化、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情景,那么自反性现代化则展开了真正的个性化,为相对于我们的自然、社会和心智环境的自主主观性展开了明确的可能性。
三、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目前对第三条道路讳莫如深,不多提。至于第三条道路到底指什么,他似乎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有人认为是超越左与右的道路,既没有自由主义对市场的缺少监管,也没有保守主义的举步不前、唯唯诺诺,更多的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有国家的调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经济社会运行保持良好状态。第三条道路是吉登斯的政治理想,更由布莱尔政府贯彻为政策实践,使英国逐渐从撒切尔夫人时代对市场、企业的完全自主,个人福利的自我承担中解脱出来。这样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欧洲面临着福利国家的全面改革,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呈现‘冻结的福利景观’。
    民族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明显的主权范围,并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很直接很高效。不像封建时代中央集权制国家一样,这种国家之所以被认为是前现代性的,主要是因为不具备实实在在对地方有效控制权,说实话,有点像是地方诸侯国或封建割据地的联合与拼凑。在这样的国家中,几乎没有公民存在,只有臣民。他们不具有公民意识,更不具备权力意识,只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完全不懂得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够改变什么。他们是被体制束缚的人,更是被传统/规则/习惯毒害的人。自从T.H.马歇尔提出公民身份之时,大众公民意识才逐渐苏醒。他所提到的公民身份包括三个部分,先后顺序依次是:公民权利(在经济领域,是工作的权利,选择职业的权利。当然它之所以是最早被发现的权利,原因可能在于它是最基本的——如生存权、生命权、人格权等);政治权利(表现为从阶级偏见和上层对下层的胁迫中解放出来——选举权的开放、投票权的拥有等);社会权利(意味着国家和公共机构共同为公众的福祉着想与服务——福利国家的出现等)。
四、欧洲模式(福利制度)
1.欧洲模式整体感知
    欧洲实质上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所谓的福利国家正处在危险的瓶颈期。欧洲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经常失败,政治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不禁反问为什么?欧洲,原本在我心目中是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从总量上来看,这确实是一个事实;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则有明显的差异、不平等、不均衡。改革往往面临着预料之外的阻碍。
    在封建时代晚期和资本主义早期的欧洲,确实领先世界,让人羡慕。就像‘每一杯咖啡就是种族歧视的历史’,欧洲的繁荣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科技的发展,殖民侵略,奴隶贸易,战争及早期资本主义积累时的各种残酷掠夺,各种社会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不断反思和进步的良性循环中,朝着现代性的至高点进军。但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劳动的创造的价值——却不断萎缩,经济低迷,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变迁,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生育率一直处在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使得一些政策倾向于移民,可是政策的制定总是利弊同在,打开了一扇门,必然蚊子和苍蝇会一同进来。
    想要高水平、高素质的移民适应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而非制造业。移民政策不仅仅涉及人口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等。追逐利益是企业的本性,随着欧盟一体化的扩大,中北欧的国家企业将目标瞄准东欧、南欧等刚刚加入欧盟的成员国。离岸外包产业应运而生,国内罢工、暴动等也随之而来。像法国和德国等国的工人可以组织外部移民进来对他们形成挤压的冲击,但是不能阻止资本家在外国利用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来发展离岸外包产业。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举步维艰,公共服务和福利国家必须对自身进行反思。以离岸外包相威胁赢取国内工人的让步,造成政治和社会不安,为东道国和母国都创造了净收益。
2.欧洲模式具体分类(与福利制度对应)——以卡尔.艾金格,阿洛伊斯.古格分类模型为例
①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即北欧模式),是最为全面的模式,将大部分重点放到了再分配上面,社会福利主要靠税收承担。主要存在于五个国家,运行较好的丹麦、芬兰、瑞典加上挪威、荷兰。
②欧洲大陆模式(也称作组合主义模式,莱茵模式),强调将就业作为社会转移支付的基础,将雇主和雇员的捐助作为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社会伙伴在产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资谈判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
③自由主义模式(即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该类模式适用于那些市场干预程度较低、转移支付较低和公共安全网不发达的国家),强调个人责任,劳动力市场没有受到监督,竞争性政策相当具有雄心。该模式的社会转移支付要小一些,但更具针对性和更加视个人经济情况而定。劳资关系得以分散化,谈判主要发生在公司内部。西班牙、葡萄牙、希腊。
④地中海模式(南欧模式),家庭在提供安全和庇护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资和工作环境相对集中的谈判过程中,工会和雇主代表都至关重要。就业率,尤其是女性就业率,比较低下,社会转移支付非常小。英国。
⑤赶超型模式, 由欧盟新的成员国构成(前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自转制以来,已经建立了好几种社会制度,但均缺乏有效的财政手段来维持全面的福利制度,因此它们决定追赶老欧盟成员国的步伐。爱尔兰。
⑥海外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美国作为标杆,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及亚洲其他工业化国家仍然不在这一讨论范围之内。
读书感悟:
不要着急,但要抓紧。
每临大事,必有静气。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锤炼心智,漫漫成长。
只有担当,才能自由。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本月(2.10——3.10)读书书目
《时尚的哲学》 齐奥尔格.西美尔  文化艺术出版社
《宗教社会学》  齐奥尔格.西美尔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国家与革命》  列宁  人民出版社
《小农立场》 贺雪峰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三农中国》第7辑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湖北人民出版社 
《沉思录》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反观这个月(农历腊月二十到正月二十)的读书情况,实在是惭愧,整个月基本上都在家那样不紧不慢、不纯粹的环境中度过的。虽然有所收获,即增加了对现实生活或生活世界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解析力,有种明显的贯通感——以前在我看来不具有意义和价值的‘琐事’现在以树状或层级状重新在我大脑里整理串联起来了,使我整个人的价值立场更加明确,对人对事更加恰到好处,说与做更加统一。当然也有很大的弊端,就是在家呆的时间过长,一日不读书,感觉不上进;两日不读书,心里不舒服;三日不读书,浑身难受;四日不读书,实在是有点烦躁不堪;五日不读书,有时光被消磨,意志被蹉跎的不适感......总之,寒假既要实现陪伴家人、走亲访友,沟通感情的心愿,还要认认真真读好书,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和建议,跟大家分享。第一,书目选择不能太专业。寒假本来打算读完齐美尔的七本书,但是回到家看完宗教社会学很受打击,不仅跟书的内容有关,更与所处环境相连。之后读完贺老师《小农立场》,感觉又受鼓舞了,因为能看懂——自己与文字的距离明显拉近,思想自觉地随着书页翻动流淌,而不是被动地靠意志使自己与书合在一起。第二,在家呆的时间还是适度为好,以陪伴家人为主。自己刚回来总是一有空就看书,每次哪怕几页。但是爸爸总提醒我‘回家就要好好休息’,‘会休息才会学习’。其实我也不想让家人看到我这样的状态,因为他们会很担心——担心我的身体,担心我不懂得放松自己,虽然心里很是乐呵——乐呵我懂得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之后经过一次次的家庭座谈会、交流会,每个人都更理解对方,更明确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第三,如果实在抑制不住自己想读书的心,可以在家人不在场、不参与的自我时空中认真地读。但只要是处在家这个集体中,必须成功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由读者到女儿、孙女,姐姐...
    总之,自豪感与惭愧感交织。自豪是因为我在家竟然也可以读这么多书,如果单从数量上看。惭愧是因为,读书的质量不高,书目选择也特别零散,以至于失去了锻炼整合连贯思维及深度总结的价值,很是不应该。反观自己这半年来的阅读情况,还是这两个问题。所以在接下来的阅读中,选好书目,系统阅读。集中时间,认真阅读。时常总结,深度思考。努力跟上大家的步伐,期待进步。
    这个月的书都是在零零散散的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深度明显不够。从总结就能看出来,只是简单的读书笔记,没有多少自己创造的知识或最新的感悟,只是在和家人团聚之外,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将就着阅读的质量。期待改进。




读书笔记——《论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与革命》、《沉思录》
马克思 恩格斯《论人的全面发展》
着重阐述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部分
一、社会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教育
(1)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的技能劳动部门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2)家长想看孩子的时候就可以去看,教育不仅考虑到体育和德育,而且考虑到集体生活。孩子们不受宗教争论和神学争论的折磨,也不受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折磨;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认识自然,锻炼自己的身体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而且要求他们坐课堂的时间不长,他们在野外能得到休息;因为教学不仅在室内进行,也经常在广阔的天地进行,而且劳动是教育的一部分。德育只限于运用这样一条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只限于实行完全平等和兄弟友爱。
(3)公民马克思说,这个问题有一种特殊困难之处。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
(4)公社在废除了常备军和警察这两种旧政府物质权力的工具以后,立刻着手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即“僧侣势力”,方法a.是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并剥夺一切教会所占有的财产。......b.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这样,不但学校教育人人都能享受,而且科学也摆脱了阶级成见和政府权力的桎梏。
(5)宗教将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而消亡。社会发展的结果必定会促使宗教消亡。而在社会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教育。
二、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观念
(1)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因此,那些设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 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又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如果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三个阶段,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自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么我们由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3)我们驳斥一切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
(4)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三、智育·体育·技术教育
(1)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
(2)如果技术教育能够一方面设法至少使那些最富有生命力的最普遍的工业部门的经营比较合理;另一方面又对儿童事先进行普通技术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转到其他工业部门,那末,技术教育也许就能够最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
(4)现代的作战体系是法国革命的必然产物。它的前提是资产阶级和小农的社会和政治的解放。
(5)法国想尽一切办法发展每一个新兵,特别是每一个猎兵的体力、智力和精神力量,以便使他们成为尽可能完善的兵士。它采用一切办法使兵士成为强壮、灵活而机智的人;使他们学会迅速判断有利地形或在困难情况下迅速下决心;竭力提高他们对自己,对伙伴及对武器的信心......
(6)军事训练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对青年的教育水平上来。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根据生理状况把男女儿童和少年分为三类,分别对待。第一类包括9-12岁的儿童;第二类包括13-15岁;第三类包括16-17岁。我们建议法律把他们在任何工场或家庭里的每日劳动时间限制如下:第一类2小时;第二类4小时;第三类6小时。第三类至少应当有1小时吃饭或休息的间歇时间。
(2)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五、在革命实践中发展才能
(1)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列宁《国家与革命》
一、阶级社会和国家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使阶级冲突得到缓和。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恩格斯继续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它是社会权力的设立。这种社会权力在每一个国家里都存在。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制度所没有的。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
4、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
(1)无产阶级将取得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迄今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需要有国家,即需要一个剥削阶级的组织,以便维持它的外部的生产条件,特别是用暴力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那些压迫条件下(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劳动制)。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但是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我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当国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
当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任何社会阶级的时候,当阶级统治和根源于现代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生存斗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和极端行为都消失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有什么镇压了,也就不再需要有国家这种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2)对国家“自行消亡”最普遍、最流行、最大众化的(如果能这样说的话)理解,无疑是抹杀革命,甚至否认革命。
(3)实际上恩格斯在这里所讲的是以无产阶级来“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而他讲的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无产阶级国家制度的残余。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在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
(4)国家是“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应该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这就是“消灭作为国家的国家”。
(5)任何国家都是对被压迫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因此任何国家都不是自由的,都不是人民的。
(6)“暴力在历史上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除作恶以外)“即革命的作用;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死硬化的增殖形式的工具。”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
二、国家与革命 1848-1851年的经验
1、革命的前夜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这两本书除了叙述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具体的革命形势。“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只有无产阶级这一特殊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无产阶级生存的经济条件使它做好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准备,使它有可能、有力量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无产阶级,由于它在生产中的经济作用,才能成为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的领袖,这些被剥削劳动群众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蹂躏,往往比无产阶级更厉害,可是他们不能为自己的解放进行独立的斗争。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集中强力组织,暴力组织,既为的是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也为的是领导广大民众即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来“调整”社会主义经济。
2、革命的总结
  “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马克思在1852年还没有具体提出“用什么东西”去代替这个必须消灭的国家机器问题。后来在1871年,历史才把这个问题提到日程上来。1852年,根据对自然历史过程的精确的观察,只能断定无产阶级革命已面临“集中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国家政权的任务,即“摧毁”国家机器的任务。
3、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1)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已对各个阶级做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的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观点是阶级斗争。人们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根据这个不正确的看法,往往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机会主义的歪曲,把马克思主义改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因为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以前创立的,而且一般来说,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可能还没有走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圈子。用阶级斗争学说来限制马克思主义,就是割裂和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三、国家与革命 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 马克思的分析
1、公社社员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大家都知道,在巴黎公社出现以前几个月,即1870年秋,马克思曾经警告巴黎工人说,推翻政府的尝试是一种硬拼的愚蠢举动。但是1871年3月,当工人被迫进行决战,起义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尽管当时有种种恶兆,马克思还是以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迎接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机会主义者歪曲后做的上述阐释。打碎这个机器,摧毁这个机器,——这就是‘人民’的多数,即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真正利益,这就是贫苦农民同无产者自由联盟的“先决条件”,而没有这个联盟,民主就不稳固,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可能。
2、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公社就是帝国的直接对立物。”公社“不仅应该消灭阶级统治的君主制形式,而且应该消灭阶级统治本身”。马克思着重指出公社所采取的措施: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表明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人民的多数——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
3、议会制的消灭
  革命民主的词句是来愚弄乡下人的,官僚主义官厅的拖拉作风则是为了博得资本家的“欢心”,这就是“真诚的”联合政府的实质。在公社用来代替资产阶级社会贪污腐败的议会机构中,发表意见和讨论的自由不会流为骗局,因为议员必须亲自工作,亲自执行自己通过的法律,亲自检查在实际生活中执行的结果,亲自对选民负责。待议机构仍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只有推翻资本家,用武装工人的铁拳粉碎这些剥削者的反抗,摧毁现代国家的官僚机器,我们就会有一个排除了“寄生虫”而拥有高度技术设备的机构,这个机构完全可以由已经联合起来的工人亲自使用,雇用一些技术人员,监工和会计,付给所有这些人的工资,也象付给所有“国家”官吏的工资一样,将相当于工人的工资。
4、组织民族的统一
  伯恩施坦根本没有想到可能有自愿的集中制,可能使各公社自愿统一为一个民族,可能使无产阶级的公社在破坏资产阶级统治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事业中自愿溶合在一起。伯恩施坦同其他所有的庸人一样,以为集中制是只能从上面,只能由官吏和军阀强迫实行和维持的东西。
5、消灭寄生虫——国家
  公社制度将把靠社会供养而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计生赘瘤——‘国家’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
四、续前 恩格斯的补充说明
1、住宅问题
  恩格斯非常谨慎,他说无产阶级国家“至少是在过渡时期末”会毫无代价地分配住宅。把属于全民的住宅租给单个家庭就既要征收租金,又要实行一定的监督,还要规定分配住宅的某种标准。
2、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马克思在驳斥无政府主义者时,只是反对这样的“废除”国家!马克思不是反对国家将随阶级的消失而消失,或国家将随阶级的废除而废除,而是反对要工人拒绝使用武器,拒绝使用有组织的暴力,即拒绝使用以“粉碎资产阶级的反抗”为目的的国家。 革命就是一部分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政党迫于必要,不得不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3、给倍倍尔的信
  “自由的人民国家变成了自由国家。从字面上看,自由国家就是可以自由对待本国公民的国家,即具有专制政府的国家。应当抛弃这一切关于国家的废话,特别是在巴黎公社以后,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无政府主义者用‘人民国家’这一个名词把我们挖苦得很够了,虽然马克思驳斥蒲鲁东的著作和后来的《共产党宣言》都已经直接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家就会自行解体和消失。既然国家只是在斗争中、在革命中必须用来对敌人实行暴力镇压的一种暂时的机关,那末,说自由的人民国家,就纯粹是无稽之谈了: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之所以需要国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因此,我们建议把国家一词全部改成‘公团’这是一个很好的德文古字,相当于法文中的‘公社’。”
4、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
(1)现在我们回过来讲国家问题。恩格斯在这里做了三类特别宝贵的指示:第一类是关于共和国问题;第二类是关于民族问题同国家结构的联系;第三类是关于地方自治。
(2)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这种做法可能也是出于‘真诚的’的动机。但这是机会主义,始终是机会主义,而且‘真诚的’机会主义也许比其他一切机会主义更危险......
(3)恩格斯在这里特别明确地重述了象红线一样贯穿在马克思的一切著作中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民主共和国是走向无产阶级专政的捷径。因为这样的共和国虽然丝毫没有消除资本的统治,因而也丝毫没有消除对群众的压迫和阶级斗争,但是,它必然会使这个斗争扩大、展开、明朗化和尖锐化,以致一有可能满足被压迫群众的根本利益时,这种可能就必然而且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即在无产阶级领导这些群众的条件下得到实现。
(4)联邦制国家和完全单一制的国家有两点区别,这就是每个加盟的邦都有它特别的民事立法和刑事立法,都有它特别的法院组织;与国民议院并存的还有联邦议院,在联邦议院中,每一个州无分大小,都以一州的资格参加表决。
(1)因为参加公社的差不多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所以它所通过的决议就完全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有些决议把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卑鄙的怯懦才不肯实现的,然而是工人阶级自由活动的必要基础的那些改革法定下来,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来说仅仅是私人事情的原则,有些决议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深深刺入了旧社会制度的内脏。
(2)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公社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正确的办法。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人同样的工资。
6、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
  “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乍看起来,这样的论断似乎是极端古怪而难于理解的;甚至也许有人会揪心,是不是我们在期待一个不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的社会制度,因为民主也就承认这个原则。不是的。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灭国家,也就是消灭任何组织有系统的暴力,消灭任何加在人们头上的暴力。我们并不期待一个不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的社会制度。但是,我们在向往社会主义的同时,浑信社会主义将发展为共产主义,而到那个时候,就没有任何必要对人们使用暴力,没有任何必要使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使一部分居民服从另一部分居民,因为人们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起码条件,而不需要暴力和服从。
五、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1、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
  很清楚,确定未来的“消亡”的日期,这是无从谈起的,尤其因为它显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所以有表面上的差别,是因为他们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恩格斯的目的是要清楚地、尖锐地、扼要地向倍倍尔指明,当时流行的关于国家问题的偏见是完全荒谬的。而马克思只是论述另一个问题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时候,顺便提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去考察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
  究竟有什么根据可以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呢?这里的根据就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的,它在历史上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它是资本主义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问题,正象自然科学家提出某一新的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一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的。
2、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无产阶级之所以需要国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就不存在了。”
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生产资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它已经归整个社会所有。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完成社会所必需的某一部分劳动,并从社会方面领取得一张证书,证明他完成了多少劳动量。根据这张证书,他从消费品的社会储存中领取相当数量的产品。这样,除去作为社会基金的一部分劳动之外,每个劳动者就从社会方面领取的,也就相当于他对社会所贡献的。
    马克思说:这里确实有“平等权利”,但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它同任何权利一样,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任何权利都是把同一标准应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应用在事实上各不相同,各不相等的人身上,因而“平等权利”就是不平等,就是不公平。 所以,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不能做到公平和平等,富裕的程度还会不同,而不同就是不公平。但是人剥削人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那时已经不能把工厂、机器、土地等生产资料攫为私有了。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法权”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济变革范围内,也就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资产阶级法权”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在这个范围内,也只有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法权”才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另一方面却依然存在,依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决定者)。“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社会主义原则已经实现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这个社会主义原则也已经实现了;但是,这还不是共产主义,还没有消除对不同等人按不同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法权。”
4、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紧接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现的时候,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从资产阶级的观点看来,很容易把这样的社会制度说成是“纯粹的乌托邦”,并冷嘲热讽地说社会主义者许下诺言,答应每个人都有权利向社会领取任何数量的香菌、汽车、钢琴等等,而对每个公民的劳动则可以不加任何监督。就是在今天,大多数资产阶级“学者”也还是用这种讽刺的话来搪塞,但他们这样做只是暴露他们愚昧无知和替资本主义进行自私的辩护。
(3)在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是完全成熟的,还不能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无论在自然界或在社会中,实际生活随时随地都使我们看到新事物中有旧的残余。
(4)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而这一点又是和下面一点联系着的:民主在其发展的某个阶段,首先把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的阶段——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使他们有可能去打碎、彻底摧毁、连根铲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即常备军、警察和官吏,而代之以更民主的,但仍然是国家的机器,即由武装工人群众(以后要过渡到全民民兵制)构成的国家机器。
六、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
1、普列汉诺夫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2、考茨基与机会主义者的论战
3、考茨基与潘涅库克的论战
《沉思录》
第一卷
(1)他有一种能使自己和所有人愉悦相处的能力,以致和他交往比听任何奉承都更为愉悦;同时,他也受到那些与其交往者的高度尊敬。他理性而有条理,具有一种把握生活原则的能力并对这些原则加以整理,试图发现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他为人正直并习惯于对人仁慈,宽宏大量;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不断地完善自我而使自己正直,不如说是他一贯正直。 他对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决定的事情又有不可更改的坚决。他是个思想成熟,性格完善的人。他对所有环境都感到满足和快乐;他见微知著并富有远见但却从不因此自夸。这种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完善且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
(2)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事情或任何人所左右,在任何困难环境里及类似疾病的灾难中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养成一种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的道德品质。 我经常有机会有效地进行自我思考,思考什么是按自然的方式生活,以及这种生活的方式和性质。
(3)他能以他的道德品格使我警醒,让我不断地以他为榜样来提高自身修养,同时他的尊重和柔情又使我感到愉悦。
第二卷
(1)要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去做事情。专注于你所做的事,心里不要有其他的杂念。你应该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当做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情来做,这样你就会更加果断地抉择,更加客观公正,也不会磨磨蹭蹭、犹豫不决。你再也不会自私虚伪、牢骚满腹,因为你将自己彻底地解脱了。
(2)领悟你的存在只是其中一个极小份子的宇宙到底是怎样的。思索你从这个宇宙中消失时它又是怎样的。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你不用这段时间来消除你思想上的困惑,那么你以后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你将逝去,永远从世上消失,再也不会回来。
(3)这些事情你要时刻谨记在心:宇宙的本质,尤其是我的本质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的性质怎么样?另外还要明白没有人能阻止你说或做那些符合自然的事情,因为你原本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4)很少听说有人因为不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些什么而不快乐,但是不观察自己心灵活动的人必然不快乐。
(5)人的一生只不过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而已。我们的本质在不断变动,感觉模糊不清;我们身体的整个结构很容易分解;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我们的命运未卜;我们的名声值得怀疑,总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而属于灵魂的一切则如梦如烟。人生是一场战争,不过是段旅途。在死后,名声会被人忘却,什么能够留下来呢?唯有哲学。哲学的功用就在于能使一个人保持内心的灵魂远离摧残和伤害,超越一切苦乐;能让我们不冲动地做事,或是弄虚作假,完全受自己和自己行为的支配;能让我们从容接受所有发生的事情,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就像命中注定,不管它们是什么,似乎都是自有道理,理所当然。
第三卷
(1)由于它们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是美丽的,令人愉快的。如果人能用感觉和深刻的认知来洞察这个宇宙所产生的一切事物,那么,就算是这些事物的细节和附加物都是他的快乐之源。当他看到野兽真的张开血盆大口时和他看到技艺高超的画家和雕刻家所模仿的作品时一样快乐;不论是老妪还是老翁,他都能看到他们的成熟之美;他总是能很快地不偏不倚地发现任何事物美和迷人的地方。他所发现的这些和很多其他的事物,并不见得所有的人都喜欢,只有真正深谙自然之理及其造化的人,才能深刻地领悟这些事物的迷人之处。
(2)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的事情上,除非你能把这些想法联系到共同的利益上去,因为你已经失去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了。当你在琢磨这个人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争论什么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你已经偏离对自己主宰力量的观察。我们应该暂停思想序列中无目的和无用的部分,尤其是那些过于好奇和邪恶的想法。你必须只想到这些事情:当有人突然问你“你现在在想什么”的时候,你能自在地坦白回答在想什么。你的回答表明你的内心是淳朴和仁厚的,这恰恰适合一个社会性动物,不追求享乐或沉溺于感官愉悦中,也没有敌意、嫉妒和疑心,或者任何别的另你羞于承认的念头。这样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抓住最好的东西,就像神的牧师和使者,听从内心的神性行事,这种神性使他们不沾染追求享乐的恶习,不受痛苦的伤害,不犯错或是骄傲自大,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他是最崇高战争中的斗士,不被内心的激情所打倒,内心始终坚守正义,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除了出于必然和公众利益的考虑之外,他并不会总是想别人说什么,做什么,目的又是什么,因为他只能控制自己做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些才是他自己的。
(3)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如果能遵循正确理性的指引,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不急不躁,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保持内心的纯净,就好像你马上要把它归还给造物主一样;如果你对别人都无所奢求亦无所畏惧,满足符合自然的活动,满足于你所发出来每个词和音节中所蕴含的大胆的真实,那么你就会生活的很幸福,也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过得幸福。
第四卷
(1)做事不要漫无目的,而要遵循尽善尽美的艺术法则。
(2)不论任何时候你都有能力选择回归心灵。没有一个地方比隐退到自己的灵魂中更为宁静、自在,尤其当他知晓关注自身便能立刻获得全然的宁静时。
(3)任何事物如果有其美妙之处,其本身便是美的,无需旁求。
(4)啊,自然!你是万物之始,万物之载体,也是万物之终点。
(5)对每件事情的注意力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分寸,只要你不过度地关注细枝末节的事情,你就不会感到不满。 不要自寻烦恼;要使你尽量过一种单纯的生活。
(6)在好人和坏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事情既不是好的也不是恶的。在那些违背自然而生活的人与按照自然而生活的人身上同样发生的事情,无所谓是有悖于自然还是顺应于自然。
(7)时间好像一条由发生的各种事件构成的湍急的河流。你刚刚看见了一个事物,它很快就淹没在时间的急流里被带走,很快又会出现另一个事物来代替它,而这个事物也将很快消失。
(8)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样平常。疾病、死亡、诽谤、背叛以及任何别的使愚蠢的人喜欢或烦恼的事情概莫能外。
第五卷
(1)理智和理性的艺术(哲学)对于它们自身和自身的工作是一种自足的力量。它们是以它们自己的第一原则作为起点的,它们遵从这种原则开辟着它们的道路,直到达到那规定给它们的终点。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行为被称为正确的,这表示这样的行为是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进的。
(2)人不应拥有那些他作为人不应拥有的东西。它们不是人所需求的,也不符合人的本性,这些行为的完成对于人性毫无益处。人的目标不在于这些事情上,达成人生目标(即善)也不在于这些事情上。
(3)至于事情本身,它们不会影响到灵魂,即使是最轻程度上的;它们既不能支配灵魂,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左右它或者驾驭它。只有灵魂自己才能改变和驾驭自己;而且它还能确保它做出一切判断都是适合的,对于呈现于面前的事物都如此判断。
第六卷
(1)如果你想要安慰自己,让自己开心起来,那就想想那些每天都和你在一起相处的人的才能和美德,例如这个人的勤奋、那个人的谦虚、另一个人的慷慨,以及其他人另外的优点。没有什么能比身边的人的美德更能让你开心了,尤其是当它们一下子都呈现在你面前时,我们必须时时把它们记在心里。
第七卷
(1)在谈话中要留意所说的话,在行为中要观察所做的事。在后一种情况下你应当直接洞察它所指向的目的,而在前一种情况下你应当仔细观察事物所表示的意义。
(2)不要老想拥有你没有的东西,而要想想你拥有的东西,挑出你认为最好的,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也要注意,不能因为喜爱它们就习惯于过分看重它们,以至于失去它们就要烦躁不堪。
(3)面容要服从心灵的召唤,按照心灵的要求管制、调整自身。如果心灵自己不能调节和镇定自己,便是一件可耻的事。
(4)总是观察那些你希望得到他们嘉许的人,看看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支配原则。这样你将不会谴责那些无意中冒犯你的人,只要你看清了他们的意见和欲望的根源,你也不会想要得到他们的嘉许。
第八卷
(1)如果你真正明白问题所在,就不要想你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如果你能按照自己本性所希望的度过余生,你应对此感到满足。
(2)你后悔,是因为你没有做某件你本来可以做的、对你有用的事情,所以你在内心斥责自我。
(3)不同之物取悦不同之人。对我来说,快乐就是:健全我的支配能力,既不背离任何人,也不拒绝任何事;以慈悲的目光看待和接受一切;按照事物的价值来使用它们。
(4)不了解世界的人不会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世界为什么存在的人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谁,这个世界又是谁。对这些一无所知的人不会知道自己生存的目的。
(5)洞察每一个人的支配能力,也让其他人洞察你的支配能力。
第九卷
(1)既然你本身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你的行动也应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你的一切行为,如果与社会目的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关联,都将分裂你的生活,正像在意见统一、团结一致的人群中间我行我素,将自己分离、孤立于集体之外一样。
第十卷
(1)“理智”这个词是表示要对一切出现在你面前的事物有一种专注和智慧的考虑,而不会分散注意力;“镇定”一词是指自愿地接受共同本性分派给你的任何事物;“豁达”是指理智部分超越肉体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感觉,超越所有那些被称之为荣誉、赞扬、死亡和所有相同天性的可怜事物。如果你保持这些名声,并且不想被别人这样称呼,不仅你自己应当成为一个全新的人,而且你也应当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2)人的工作就是做人。
(3)遵从理性的人宁静而主动,愉悦而镇定。
(4)牵引生命之线的东西潜藏于内心。这是无可辩驳的,这就是人生,或者真正地说,这就是人自身。
第十一卷
(1)要知道一种好的气质是不会被征服的,只要它是真诚的,而不是强颜欢笑、心猿意马。这样做即使最蛮横的人也不会对你怎样,只要你对他始终保持一种和善的态度。
(2)一个人的心灵在何种程度上摆脱激情,它也就在同样的程度上更接近力量,这就好比痛苦的感觉是软弱的一个特征,愤怒也是软弱的一个特征。那些易于痛苦的人及时常愤怒的人,都会受到两者的伤害,都是软弱的表现。
(3)在你学会遵守写作和阅读的规则之前,你绝不可能在其中为别人立下什么规则。生活也是这样。
第十二卷
(1)每个人都爱自己超过了爱其他所有人,但是却往往重视别人关于他的看法更甚于重视他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2)不要做不适宜的事,不要讲不真实的话;让你自己致力于此。
读书感悟
战略必然是分阶段的,长期性的,有远见的。努力做好每个阶段该干的事,即是阶段性的胜利,也必然会取得战略性的胜利。
[ 此贴被师丹婧在2016-06-12 17:44重新编辑 ]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5-04-16 06:09 | [楼 主]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丹婧的进度好快啊,我都自愧不如了,向你学习你的斗志、干劲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04-21 23:18 | 1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太快了,明显感觉不踏实,不深入。根基不牢靠,知识还不是自己的...所有的仅限于知道,了解,很难自圆其说,头头是道。经典真的是要咀嚼、品味的。看了你们的帖子,真的很赞很棒,‘贯通感’淋漓尽致,努力学习。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5-04-24 01:10 | 2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总结的挺仔细,一个人战斗,能坚持这么好,很钦佩,多交流,一起加油哦~
Posted: 2015-04-28 16:14 | 3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恩恩,收到鼓励了,还是抓不住经典的整体框架,只是每天跟着大师一起行走,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野蛮成长,努力向大家学习,回见!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5-05-21 10:18 | 4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都读到经济学啦,真得向你学习,我还沉浸在社会学中~
看你我读书记事中说容易被作者带进去,其实大家都会面临这个问题,相信以后读多了,有比较有区分了,应该就会不断有自己的判断和主体性了,只要主体够专注,总能发掘自己的主体意识,所以不用担心啦,而且你总结的很细致,读的也挺认真,一个人奋战的这么好已经很让我自愧不如了,所以要继续加油哦,等你来了可以多交流一下~
Posted: 2015-07-01 09:25 | 5 楼
夏巾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22-04-27

 

丹婧,你读书的热情真的很高,继续保持奥!我会学习你的要纯粹和要沉醉。
Posted: 2015-08-19 21:22 | 6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提高自控力、主动思考、写思考总结,看来你已经很有读书心得啦!激情的你,继续努力哈!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08-19 21:25 | 7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看到这么用心的评论,很感动!你的节奏才是正确的,我跳跃性太大,欠缺勾连和贯通。最近终于找到了自我,也在进一步发觉读书的主体性和反思性,很是兴奋,很是期待自己坚持到底的模样和状态。读书细致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进度容易放慢,被定格在文字的碎片化中。虽然形式上是一个人,但心中时刻都是你们奋战的姿态,都是在一起的美好。回去之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超越,挑战新高度,多和大家联系交流,相信我们都会野蛮成长,越来越好!@青青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5-08-25 00:08 | 8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这点读书心得是随着“思考与呼吸同在”的生命感受再次深入理解的,接下来就是好好实践,不断提升思考力,将思考进行到底。保持主体性,提高自控力,拥抱激动昂扬之情态。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克玲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5-08-25 00:10 | 9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因为仅仅保持纯粹的状态却没有沉醉的享受,读经典不会得意忘形,满是枯燥机械及主体的湮没,总之只用脑没用心。我读书热情很高,是因为能感受到不断成长的喜悦与意外发现的兴奋,感受到能量的提升及挑战高度的激动。我们一起努力!@巾帼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5-08-25 00:12 | 10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看你每本的总结其实挺有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也不错,接下来可以试着系统总结,把你这些想法揉到一起会收获更大,加油~
Posted: 2015-08-27 12:49 | 11 楼
婷不下来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86
威望: 286 点
金钱: 2860 RMB
注册时间:2012-05-06
最后登录:2015-09-08

 

静心读书,体系读书,密集思考,非常不错,继续加油!
读书,不婷下来~
Posted: 2015-08-29 07:56 | 12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有思考有想法却没有贯通、系统和升华(估计是这些思和想的品质不够、位置不准,没能落地扎根、枝繁叶茂),更没有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性的推进,深挖链接等各种能力有待提高!@青青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5-11-03 23:57 | 13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师姐的鼓励收到了,我会更加努力。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向大家学习,向优秀看齐。坚持不懈,不断提升!@婷姐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5-11-04 00:02 | 14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每部分的总结抓的点都很准啊,不怕宏观性,试着从几个关键词小细节的串联也可以,慢慢就好了,一起加油~
Posted: 2015-12-07 14:36 | 15 楼
李丹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0
威望: 30 点
金钱: 300 RMB
注册时间:2015-01-05
最后登录:2017-04-20

 

师姐远在天津,却依然坚持着读书,真的很佩服;虽然只是在暑假读书汇报时见过师姐、听过师姐的汇报,但是印象深刻,因为师姐汇报的内容很清晰、很深刻。现在我自己还停留在思考的表层,一定要向师姐学习!
Posted: 2015-12-09 15:00 | 16 楼
邱丽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2-02

 

丹婧每个月的书单都很多,总结有自己的思考,一个人能坚持下来也难能可贵,我们一起加油
Posted: 2015-12-10 10:13 | 17 楼
邱丽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2-02

 

每次都被你的热情和对读书的激情所感动和震撼,向你学习!
Posted: 2015-12-10 10:14 | 18 楼
夏巾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22-04-27

 

你跟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虽然我说话比较直接,但是说的都是真心话,在读书方面,你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变成缺点,所以一定要保持警惕,将你的优点与读书充分结合起来。一个人在天津确实很孤单,一定要抵制“外人的干扰”,不是一路人就不要以他们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要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看了你的帖子,对福柯的单本理解还不错,不过希望下次能见到你对一个大家的全面把握的汇报,这种全面汇报更能锻炼你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一起加油!!!!有问题就打电话给我!!!
Posted: 2015-12-10 12:27 | 19 楼
王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6
威望: 76 点
金钱: 760 RMB
注册时间:2015-02-08
最后登录:2017-11-19

 

点开你的读书贴发现你本月读的福柯,相当惊喜,因为我本月也在读福柯,而且特别需要跟别人交流。《主体解释学》我没有读,《性经验史》读完但是忽略了对其总结,所以看到你总结的内容就更惊喜了,正好是对我没有总结到的东西的一种补充。本月读书会,老师表扬你了,一个人坚持读这么久不容易,你真得很棒,我们同在,一起加油!
Posted: 2015-12-10 14:08 | 20 楼
王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6
威望: 76 点
金钱: 760 RMB
注册时间:2015-02-08
最后登录:2017-11-19

 

福柯给我们的感觉也是一样的,但是总结中,你从感觉回到思考,精炼地指出作品中心思想,实在是妙妙哒~~喜欢!
Posted: 2015-12-10 14:11 | 21 楼
张丹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3
威望: 23 点
金钱: 23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2
最后登录:2016-01-27

 

丹婧真的坚持把福柯一本本读完了,而且这个月读书更成体系,说明你又进步了。自己一个人也能坚持读书,还读得很有热情,这是因为丹婧心中一直都有团队。
Posted: 2015-12-11 21:02 | 22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读了你的帖子,已感受到你的飞跃成长。福柯是一位关注内里的社会学家,你在读福柯的同时,能反观与生命有关的哲思问题,挺好的。愿你继续保持冲劲儿,勇往直前!!!!!!!!!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你不孤单!!!!!!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12-28 23:46 | 23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就拿布迪厄来讲,脑子里除了场域,惯习,习惯,习性,实践,实践感,结构,资本等词外,(通过婚姻场,新闻场,教育场,经济场,家庭结构,社会秩序,全球秩序,宇宙秩序,将人配置在特定的时空中)剩下的就是具体著作、语言表述,以及其他作家模模糊糊的相关相似探索。总结时总会发现要说的太多(尤其是各个小点),能表达出来表达清楚的遂成汇报,还是感觉思考力度不够,深度不足。向大家学习,一起努力,加油!@青青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6-01-09 19:32 | 24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总结思考时,感觉很爽快,收获着啃过的一本本书,小有怡然之情。不过还有很多不足,继续努力,提升自我。你的读书和生活都相当的漂亮,颇有舒适自然之质感!坚持是我们每个人的形象,有你们,最可贵!一起努力,加油!@邱邱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6-01-09 19:46 | 25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Quote:
引用第18楼邱丽于2015-12-10 10:14发表的  :
每次都被你的热情和对读书的激情所感动和震撼,向你学习!

收到满满的鼓励了,十二分开心!我会继续努力,扬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雄浑厚实,坚不可摧。读书让未来更加明朗,充满希望,随着它一直朝着阳光,走向辉宏。我自己为这一切感动,吸收释放激情澎湃的热度。一起努力,加油!@邱邱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6-01-09 19:47 | 26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Quote:
引用第19楼夏巾帼于2015-12-10 12:27发表的  :
你跟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虽然我说话比较直接,但是说的都是真心话,在读书方面,你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变成缺点,所以一定要保持警惕,将你的优点与读书充分结合起来。一个人在天津确实很孤单,一定要抵制“外人的干扰”,不是一路人就不要以他们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要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看了你的帖子,对福柯的单本理解还不错,不过希望下次能见到你对一个大家的全面把握的汇报,这种全面汇报更能锻炼你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一起加油!!!!有问题就打电话给我!!!

我非常非常的懂得,真心难得,真情宝贵!!!是的,为自己活,更精彩。拿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只会被修修剪剪不成样子,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的模样。正确处理人与己,内与外的关系,让成长道路的一切绊脚石变为垫脚石。时刻把握好度,保持特色,让缺点也显现出优点的美丽。虽然确实形单影只,但有你们,我很丰富饱满。我会努力拔高,用心用力,下次的汇报,敬请期待!有问题定会随时联系,keep touching!!!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6-01-09 19:48 | 27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Quote:
引用第20楼王黎于2015-12-10 14:08发表的  :
点开你的读书贴发现你本月读的福柯,相当惊喜,因为我本月也在读福柯,而且特别需要跟别人交流。《主体解释学》我没有读,《性经验史》读完但是忽略了对其总结,所以看到你总结的内容就更惊喜了,正好是对我没有总结到的东西的一种补充。本月读书会,老师表扬你了,一个人坚持读这么久不容易,你真得很棒,我们同在,一起加油!

看到这些备受鼓舞!有时间多多交流,福柯、韦伯作品我很是喜欢。读完你写的马克思《资本论》汇报,相当震撼,为我即将开启的马克思模式拉开序幕,相信定会旗开得胜。这估计就是团队的魅力,让我们看清自己,也更好的借鉴别人,共同进步,野蛮成长。老师的鼓励收到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久久地深深地感动着!努力努力再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6-01-09 19:49 | 28 楼
师丹婧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7
威望: 37 点
金钱: 37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7-12-10

 

Quote:
引用第21楼王黎于2015-12-10 14:11发表的  :
福柯给我们的感觉也是一样的,但是总结中,你从感觉回到思考,精炼地指出作品中心思想,实在是妙妙哒~~喜欢!

谢谢鼓励!我的总结大致是这样,在通读思考的基础上,总结时不自觉地能感受到每本书的精要,一本一本的抽出来,思考提炼再思考提炼,多次穿梭,大约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一起努力,加油!
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要有摧毁一座城池的骄傲。
Posted: 2016-01-09 19:49 | 29 楼
« 1 2» Pages: ( 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08114(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11:1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