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5» Pages: ( 1/21 total )
本页主题: 阳云云2011年11月读书(至12.12)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阳云云2011年11月读书(至12.12)

管理提醒:
本帖被 郑静 从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复制到本区(2012-10-03)
2011年11月读书(截至12.12)
贺雪峰  《村治模式》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麻国庆  《家与中国社会结构》
王跃生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张静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应星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
曹锦清  《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这次主要关注费老的《生育制度》。费老用气独特的眼光,敏锐地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生育与西方意义上的生育的区别,尤其是其对生育制度的定义,把生育制度与家庭的延续、种族的延续、财产继替、生命的意义等诸问题相结合起来考虑,进一步分析婚姻、家庭的必要性以及婚姻家庭在整个过程中的意义,因此他是将个体和家庭的生育行为放在生命和社会的长河中进行思考和理解。费老的生育制度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延续的根本规律,包括了抚育和继替两个过程,进一步地,抚育既包括生理性的抚育,也包括社会性的抚育,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由此跳出生物性解释框架,将问题的关键归之于更为灵活也更为符合人类社会事实的社会关系。继替既是财产的继替,更是社会的继替,种族和家庭的继替。因此,生育制度不是简单的对于生育行为的制度性解释或者生物学解释,而是涉及到人类行为和社会传承的一系列行为规则和社会秩序。作者实质上考虑的,是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联。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一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分家对于家庭形成、成长的重要性。分家的本质,即家庭的再生产。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动态的家和一个静态的社会结构。借用书中的一段话:“研究家时的一条纵线,即Y轴,意在阐明家的观念和实际的基础上,从分、继、合的角度,剖析了家庭在生产的关系,揭示了纵式社会的内在特点;另一条线就是横轴,即X轴,在这里强调的是家与社会结合的问题,也就是运用费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把家的理念推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运用类和推的概念,来解释家与社会及国家的关系,从中明确了社会的模式结构。通过家这一关键词,能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这个纵横交错的社会。”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是一项结构主义框架内的实证和历史研究。感觉触动不大,但是具体数据对史实的契合倒是很好,而且数据很详实。
    张静《基层政权》,读起来很有亲切感,跟我们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关注点也在地方社会,作者思考的是在进行了国家政权建设之后,是否真的就实现了国家的政权建设?使地方接受了国家的管治?基层治理的性质是否确实实现了改变?作者通过考察,发现基层治理虽然穿着国家主权的外衣,实质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地方社会治理规则的影响。相反,国家权力在基层的治理,经过了一个权力放与收的过程之后,基层政权离间地方社会和国家联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治理有其特色,如今的基层治理遇到的一个问题,即在于权威的分割。作者肯定国家政权建设的成果,然而,也将基层治理遇到的困境归结为一些已出台政策的超前与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欠缺。作者是真正进入到村庄层面对制度进行反思的,然而,其将希望寄托在制度的完善,不免又容易陷入制度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困境当中。
    应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动态的社会事实,展现一种实践着的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同时也再现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再生产过程和机制。不知道作者的灵感是否一定程度上受到柯文影响,柯文《历时三调》向我们呈现了三种对历史的解读,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再发现。应星开篇即向我们摆出一个现象——对上访行为的三种不同解释和描述,他思考的是,为何这三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在同一时空中并存?进而揭示新时期集体上访何以可能,权力如何在双向实践中运作。作者其实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类:农民大众、精英、基层及国家,“故事”中涉及个人的经济利益、经营的政治权利、基层的利益与权利、地区及国家的稳定,各种政治、经济目标在同一时空中杂糅在一起。作者揭示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再生产和矛盾再生产,以及地方各层级在进行治理、精英们在行动过程中对各种策略的运用,尤其是在坚持底线原则的基础上,由“对事不对人”到“对人不对事”策略的运用。当下基层社会中权力的运作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运作,而是有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运作的逻辑和机制。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思考的是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主要从乡镇治理角度切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国家——社会,或曰干部——农民视角,分别看到了农民之苦,农民负担之重,干部角色之尴尬。农民之苦,主要从税费方面进行描述,尤其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展开,讨论农民的分与合,通过对农民生产的分与合,揭示出分的必然,合的困难重重,那些有限的成功的典型案例也成为“典型”,揭示出“成功”经验背后的故事。又由于作者通过关系介入,虽能一定程度上做到科学与真正“入场”,但其接触的主要是干部、党校老师、村委等,故其政策倾向非常明显,对制度的反思很多。
    读完这本书,不禁为作者的治学精神所感动,作者虽然已经50余岁,却仍能坚持长期调研,坚持每天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并且不断反思。作者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极强,是长期积累所致。我不禁感慨,即便我们年轻一辈,也不见得有这样的精神。
    不过,作者的研究方法和对问题的思考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是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加上严密的思维,而且对于问题的认识依赖于一些了解事实真相的人的坦诚,政策倾向很强,对制度和改革的反思非常深刻,调查和访问也重在县乡一级,对村庄的认识也限于对部分村干部的访谈以及极少数农户的访谈。这样的一个缺陷是,对于村庄的认识不够,与广大农户接触少,对于村庄的社会基础层面的关注不够深入和细致。而家庭、村庄社会基础与社会治理之间复杂的关系,实非“文化”二字可以抽象解释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中心的优势,我们立足于村庄性质,在综观村庄社会基础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解释村民的行为、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地方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村民和国家权力的互动。在此基础上认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无疑将有更多的创新,更深刻的认识。

2011年10月读书(截至11月11日)
罗吉斯,伯德格 《乡村社会变迁》
朱晓阳 《罪过与惩罚》
赵旭东 《权力与公正》
秦晖  《田园诗与狂想曲》
李昌平 《我向总理说实话》
吉登斯 《亲密关系的变革》
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

博士论文
李德瑞 《学术与时势》
刘勤  《自我、主体性与村庄》


2011年9月读书
黄宗智编 《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
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弗里德曼 《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费孝通  《江村经济》
        《中国士绅》
张仲礼  《中国绅士》
孟德拉斯 《农民的终结》
张五常  《佃农理论》
王铭铭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6月读书
布朗    《社会人类学方法》
马尔库斯,费切尔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
马林诺夫斯基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
      《地方性知识》
克利伯德,马库斯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2011年5月读书(至6.11)

赵旭东《文化的表达》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
普理查德《论社会人类学》
莱顿《他者的眼光》
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
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普理查德《努尔人》


2011年4月读书(至5.7)

迈克尔·曼 《社会权力的来源》(一、二卷)
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蒂利  《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斯科特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弱者的武器》

2011年2-3月读书

托克维尔  《回忆录》《论美国的民主》
米尔斯    《权力精英》
雷蒙·阿隆 《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论自由》
波兹曼    《娱乐至死》
丹尼斯·朗 《权力论》
罗伯特·达尔 《现代政治分析》《民主理论的前言》
            《民主及其批评者》《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
高宣扬    《当代政治哲学》

2010.12-2011.1月读书

唐士其  《西方政治思想史》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
洛克    《政府论》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霍布斯  《利维坦》
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2010年11月读书

布罗代尔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文明史纲》
沃勒斯坦 《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否思社会科学》
阿瑞吉、西尔弗等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多斯桑托斯 《帝国主义与依附》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石义师 《文明的幻象》
拉斯韦尔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2010年10月读书
沃勒斯坦 《沃勒斯坦精粹》
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布罗代尔 《资本主义的动力》
赫希曼  《欲望与利益》
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经济通史》
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帕森斯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
曼德尔  《晚期资本主义》
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
        《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2010年9月读书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奥尔森《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
汤因比《历史研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三卷)《开放社会科学》

另:吉登斯《杜尔凯姆》
涂尔干《社会学和哲学》


2010年5.15-6.25
哈贝哈斯  《后民族结构》
          《后形而上学思想》
          《包容他者》
波普尔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上下)


2010年4.11-5.14读书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理性与现实——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交往行为理论》

2010年2-4月读书,截至4.10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第三卷)
斯密《论国民与国家的财富》
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
马尔萨斯《人口论》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戈登・塔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12月到1月读书
默顿 《科学社会学》(上下)
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结构》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未完)


11月中到12月读书
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教育思想的演进》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科学社会学散忆》
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


10-11月中旬读书书目
布迪厄 《实践与反思》
      《言语意味着什么》
布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
涂尔干 《迪尔凯姆论宗教》
      《孟德斯鸠与卢梭》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9月读书
曼海姆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卡尔。曼海姆精粹》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齐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与真理问题》
阮新邦等《解读<沟通行动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09-12-22 14:54 | [楼 主]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11-12月读书小结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是故凡勃伦的一部代表作,凡勃伦作为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或者说是开山人物,在由古典经济学向制度经济学转变的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和突破点。
    第一次感受到学者与政治的关联和学者在具体做研究时的社会关怀、现实关怀。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本书,该书可以说是在为资本主义开脱,其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更准确地说是转移社会矛盾的焦点,用表面的现象来掩盖背后的矛盾,将矛盾转化为柔和的社会关系。其实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粉饰,进而将社会尖锐的矛盾消逝于无形之中。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描述为工业和企业的矛盾,是极其利用和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流通的矛盾,是制度的原因,而这些归根结底是消费观念、思想习惯导致的。而由于思想习惯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失业、企业无法运转等现象。他用有闲阶级来替换马克思等人的阶级概念,提出阶级是人们的观念引起的,而且是很早就已经存在,近似一种本能,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够静静等待,等人们的观念转变过来就自然解决了,而无需进行所谓的革命等行动,这些都是徒劳的,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他将矛盾的原因归结为有闲阶级的存在,而有闲阶级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出现的,因此不需要质疑,更不用消灭,只能够适应。他的论证就相当于是借用了社会学大家的一些思想,主要是在于社会学的四大家在对话,可以说是他们思想的拼凑,加上一些心理学等学科的概念,杂糅而成。其目的在于否定马克思的那些观点,为资产阶级辩护,因而用有闲阶级的概念替换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其借助于夸富等人类行为倾向,借用的是莫斯等人类学的观点;分工类似涂尔干的思想,而宗教方面的解释分明就是韦伯的思想,另外齐美尔的思想也有借用。整个论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其实质就是为了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带来的社会矛盾开脱,接触罪名,赢得相对和平的发展的社会环境。
    其意图非常明显,我还是第一次这么明显的看到一个学者的政治立场,或者说是其利益立场。政治或者是利益的立场是如何影响一个学者的学术倾向。。。。。。这些在这本书里面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方法上,我觉得凡勃伦也有效仿涂尔干之嫌。最核心的是寻找根源以及变迁的动力,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基本的推理就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了。类似于涂尔干追寻宗教的起源以及分工的起源。
    尽管凡勃伦的研究方式也是有他的逻辑,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只是解释了表面的部分社会现象,并没有将根源揭示出来。其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证明其合法性。其理路是比较新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并不是什么新视角,在其他的地方亦有体现,比如心理学的观点。他的思想可以归结为心理学的一种变型,此外还杂糅了人种学、历史学、生物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些思想,是一个大杂烩,也可以说是一种滥用。不过其也有可取的一面,对于经济学是一个开创性的进步,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视角。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就需要客观的辨证的看待这个理论。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教育思想的演进》《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涂尔干的书基本上已经看过了,上次本硕论坛上对于涂尔干的思想也有一个初步的总结。上次谈到,涂尔干的思想其实是一个完整的脉络,其思想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在《分工论》一书中已经有了最初的体现。其核心思想是关注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关注社会的转型是如何发生,社会的失范是如何产生,又将如何解决的问题。而上次的会议有一个遗憾——没有将涂尔干的思想的渊源问题解决,也没有多的涉及其宗教思想。不过,我认为,涂尔干的宗教思想也基本上有一点涉及了,自己后来的补充也基本上将其宗教思想嵌入进那个体系中。唯有其思想的渊源没有追溯。在后来的阅读过程中,有意寻找相关的一些书看了。
    上次已经将《孟德斯鸠与卢梭》《迪尔凯姆论宗教》以及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看了,寻找涂尔干的思想渊源。觉得还是比较有收获的,在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中可以找到涂尔干的思想的渊源,受到他们的思想影响很大,也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可以说是对分工论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其论证是更加完善,尤其是在职业团体这方面,不仅将其起源论证得更加完善,也将职业团体来解决社会失范的前景描述的更加光明。不过这些思想以前基本上已经有所了解,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所以在看这些的时候,似乎没有太大的思想上的冲击。只不过是一些证实而已。
    其方法确实有一个共同的,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的一个亮点吧,其比很多学者多看到了起源,而之后的论证都是很自然的,或许很多的学者都可以做到也都可以看到,感受到。但是起源问题却只有涂尔干看到了,并且以很容易理解的方式揭示出来。其对社会力的论证,对分工的说明,对失范的解释,对社会开的药方,如此种种。
    《教育思想的演进》自己没有看懂,不明白作者讲述这些的意图是什么,只感觉似乎是在对教育体制进行历史性的阐述和一定的分析,但是,除了历史,我没有感受到其他的逻辑。以后重读涂尔干的时候或许会有一些更深刻的体会吧。
    涂尔干对于社会学的贡献,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方法上,从而解决社会学学科的独立问题;另一个即是其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为分工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宗教思想,不过总的说来这些是一以贯之的,也是相互补充的。社会整合是其分析理论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目的,当然其思想不是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的,而是在后来的解释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逐渐完善的。尤其是其宗教思想、道德教育思想、职业伦理思想。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涂尔干理论的关注点,关于法律、体制这些问题,也都是相通的,互相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这些思想共同构成涂尔干的思想体系。而且其内部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科学社会学散忆》《科学社会学》
    默顿的作品,总的来说并没有给我多大的思想上的冲击。原本以为其中层理论会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实质上看的时候并没有期待中那样的感觉。他描述社会理论的建构,但是并没有对以往的一些学者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相反,是朝着一个功能主义的角度去发展,科学社会学又是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而不再是原来的社会学的理论的一种发展。
    不过总的说来,其《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也还是有一些观点给我一些启示。其主要的贡献在于方法论上面,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潜功能概念的提出,等等,其实归根结底可以说是一种方法上的要求,以及学术规范的问题。或许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一种转向吧。不过其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具体的现实关怀,不像三大家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一样,探讨的是如何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社会失范,社会矛盾。也可以认为,默顿的思想主要是在某个领域进行一些探讨,而不是像三大家那样,是跨学科的思想的综合。
    其功能主义的思想、参照群体思想,新的学科的诞生和建设等等,这些还是可以给人一些启示。

   
    小结:
    最近读书,尤其是中断了一个多星期后重新拾起社会学,感觉生疏了很多,也有久别重逢的激动。但是要重新进入阅读经典的状态,这个确实不能急,还是要沉下心,认真读。读经典还是有很多的体会,而且是要有现实关怀的一些经典之作,这样更能够进行思维的训练,而一般一点的书,却只能给自己一些知识上的补充,得不到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收获自然甚微。原本是打算先读默顿的,顺着功能主义往下读,然后再转过来完善四大家以及新的三大家的思想。马克思的思想原本打算晚一点再读,以便接着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毕竟马克思的思想更大程度是从经济角度切入的。但是最近的阅读却发现,这些学者都是在与马克思对话,看来马克思的书必须现在就要阅读,不仅仅是其经济方面的,而且还有其政治方面的书籍,一并阅读。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更要好好沉下心来阅读,争取更大的进步。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09-12-22 14:56 | 1 楼
史薇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96
威望: 97 点
金钱: 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2-03-11

 

云云也是学习的榜样!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Posted: 2009-12-22 21:24 | 2 楼
耿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14
威望: 314 点
金钱: 31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0-07

 

很好~保持状态,呵呵~~
Posted: 2009-12-22 22:24 | 3 楼
杨婷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8
威望: 58 点
金钱: 58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5
最后登录:2011-04-02

 

小师妹 读得很不错
其实就像你说的那样,后来的诸位学者都是在与三大家的对话中建构以及完善自己的思想与理论,很多东西归结到最后都会回到三大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以为这就是幸福快乐的小秘密。——襄樊的杨婷
Posted: 2009-12-23 09:57 | 4 楼
杨婷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8
威望: 58 点
金钱: 58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5
最后登录:2011-04-02

 

刚开始读三大家的确需要静心、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自然能安静、纯粹的读下去。
看了你的书目,真的很惊讶,回想自己当年,甚至后悔啊。呵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以为这就是幸福快乐的小秘密。——襄樊的杨婷
Posted: 2009-12-23 10:02 | 5 楼
李祖佩
做人要有“大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51
威望: 351 点
金钱: 35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2
最后登录:2015-12-13

 

不错!现在可以有意识做个横向的勾连和比较,也许对自己启发会更大!!!
立足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
Posted: 2009-12-23 12:44 | 6 楼
冯小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3
威望: 193 点
金钱: 19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1-05

 

不错,你们真厉害,我们还真得好好努力,要不说不过去啊!
Posted: 2009-12-23 20:27 | 7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正式加入研究生读书报告了哈,是个好开头,继续加油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09-12-25 11:34 | 8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阳云云2010年2-4月读书报告

2010.2-4.10读书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第三卷)
斯密《论国民与国家的财富》
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
马尔萨斯《人口论》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戈登・塔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近期读书主要围绕政治经济学来阅读,阅读的核心是马克思的相关理论。马克思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方面——源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或者从社会批判角度来说的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有限性,以及德国黑格尔辩证法。这些为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整合进历史维度提供了方法。马克思认为当时的德国哲学虽然影响巨大,成就也非常明显,但是由于其发展越来越脱离了现实,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不能解释更不可能改造德国社会的落后现状,知识层面对矛盾的揭露不可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惟有通过实践,并且是激进的革命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我这次理解马克思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学说,一方面,这是在对于英国经济学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学术上的一种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从马克思的个人关怀出发,他如何从事了政治经济学这一研究,探讨德国落后的原因,进而上升到对于全世界的发展前途的关怀。
    英国的经济学传统,从亚当·斯密开始,他研究国民财富的创造,将其关注的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其生产过程是一个狭义的过程,即只包括产品的制造过程,不等于价值的实现过程。其研究主要是从一个比较广泛的角度探讨国民财富的创造,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等于财富已经实现。可见其有一个预设,即供需之间的关系式协调的,价值创造出来就可以顺利实现国民的福利提高。大卫·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理论并进一步发展,他认为仅仅将产品制造出来并不代表着广大人民的福利得到了满足。相应的,还存在一个产品的分配问题。再分配过程中就存在这一个公平的问题,关系到价值的分配问题。他承认社会的不平等,这也是非正义的,因此需要国家进行调控,赋税因此得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亦即其关注一个国民财富的再分配问题。国家赋税政策的的初衷是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提高,然而,各个占优势地位的阶级,如地主、资本家亦即产业主、产业工人等,通过各种途径可以转嫁赋税的负担,因此最终这项政策的结果是与其初衷相悖的。李嘉图较斯密的进步体现在其注意到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不合理,因此需要进行再分配。然而其分析的结果却是一个原本占优势的阶级反而被证明是最受到剥削的人群,当然,这个群体不是雇佣工人,而是地主,只有地主无法将这些负担再转嫁。
    其实斯密和李嘉图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于概念的界定并不是完备的、互斥的,因此带来了很大的误解,导致了其分析结果的失真。马克思认为斯密用“收入”的泛含义来缓和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把一般的商品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其思想实质是各种混乱的堆积。李嘉图的“地租”概念其实在一定的程度上就相当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地租的转嫁也就相当于是剩余价值来源分析的逆向分析。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根源在于欺诈、扣除工资等,其实质就只是想以部分资本家的错误来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和残酷剥削,想以小的牺牲换的大家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支持,对于资产阶级政权的支持。马克思否定了这一系列观点——若是这样,只要规范了市场、支付了正常工资,这样的矛盾就会消失了吗?资本家就和大家平等享受国民财富吗?显然不是,资本家仍然可以致富,实行着其残酷的剥削。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否定了这些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观点之后,对资本的运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三卷本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发现和再生产、资本的扩张、资本的流动,以及这些因素对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通过将资本主义生产下的商品的价值化约为劳动力的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很多商品往往是另一生产的原材料),将制约生产无限扩大的因素归结为自然因素,即农业产品的自然生长周期。进而将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归结为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从而揭示出阶级的根本性对立。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不是一种失范这么简单。如果是失范,可以通过规范、秩序的重建得到解决,但是如果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必然现象,就只有推翻这一社会秩序才可以彻底解决。因此就需要革命来改变命运。
    另一方面,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研究是其民族情怀的一个明显的表露,他试图寻找改变德国落后发展现状的解药,仅凭思辨和对于空想共产主义的向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需要革命。他根据对于德国社会现实尤其是广大无产阶级的生活现状进行考察,揭示出无产阶级所具有的特质,这也正是黑格尔所寻找的一种理想革命阶级。马克思进而分析这一阶级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于这些方面,有很多的东西,自己一时还不能比较清晰地理出来。希望接下来的阅读可以对自己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些帮助。也期待各位师兄师姐们的指点。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04-11 13:01 | 9 楼
« 1 2345» Pages: ( 1/21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52503(s) query 4, Time now is:11-29 13:1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