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孙奥娜的读书报告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孙奥娜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孙奥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16-08-25
最后登录:2016-09-03
小
中
大
孙奥娜的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社会学方法准则》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原始分类》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道德教育》(正在读)
这个暑假主要读了涂尔干的经典著作,最大的感受是涂尔干的思想体系非常严密,分析问题环环相扣且分析的非常透彻。下面我将从涂尔干的“道德思想”以及“宗教思想”入手,把涂尔干的思想做一个总结。
首先在《社会学方法准则》中,涂尔干很明确的指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象,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等。在《社会学方法准则》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要把社会现象作为物来研究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那么何为“社会事实”呢?
涂尔干指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是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比如:法律、道德、教义、金融制度、社会潮流等。并且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事实时要摆脱一切预断,必须从社会事实摆脱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进行考察查。当我们试图研究某一种类的社会事实时,必须努力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等。《社会学方法准则》中涉及的方法准则都独立于哲学方法是客观的。而在我看来《社会学方法准则》里的方法就像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一样贯穿于他所有的著作。
接下来我将主要谈谈涂尔干的道德思想以及宗教思想,以我的理解来将涂尔干的思想串起来,自知理解的很不透彻,希望各位师哥师姐及同学能批评指正。在涂尔干论述他的主要思想时可以明显看出来他《社会学方法准则》当中体现的原则和考察对象,借助于多个学科的知识考察研究对象,尽量从事物本身出发考察,不以自己的预设和经验看待事物。
我将从《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自杀论》、《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这四本书来谈谈涂尔干的道德思想。
1.道德的起点:外婚制
在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集中论述“存在的社会起源”上。而将乱伦当作本书的中心议题正因为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形态学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也就是说道德的起点完全可以归结为外婚制(即禁止同一氏族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在本书中论述了外婚制生存发展的脉络及它与图腾制度、血亲等的密切关系。而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经历以氏族为基础的组织,外婚制又与氏族的基本构成(图腾制度、原始的仪式和仪轨、血亲)等密切相关,所以外婚制所遗留下来的道德状态才能普遍存在于人性之中。,也就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关系夫妻关系一直延续并存在于人性之中。而原始的外婚制得以实行,结合涂尔干的其他著作中的思想是因为原始社会存在着一种凝聚力,社会中存在着机械团结。(由于《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而且涉及到的宗教思想较多,所以在下面论述涂尔干的宗教思想时会再次论述本书,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2.道德规范:社会分工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主要论述了一个大的问题即“劳动分工既然作为一种自然规律,那么它还是不是一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呢?”
首先,他驳斥了人们的普遍观点即:劳动分工增加了生产的能力和公认的技艺,它成为了社会精神和物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的源泉但是忽视了劳动分工的道德功能。而他指出社会分工必然具有一种道德属性,正因为分工需要一种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所以它是道德的。在论述的过程中他借助看得见的符号:法律,找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团结类型进而证明分工不仅有经济功能还有道德功能。他把法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压制性法律,一种是恢复性法律。其中压制性法律是针对犯罪在本质上是由对立于强烈而又明确的共同意识的行为构成的。而这种法律是社会相似性的产物,它的作用就在于维护这种相似性所产生的凝聚力。而正是在这个阶段同一社会的所有成员具有共同意识,社会团结是存在的,压制法本质上体现了这种团结,而这种团结就是涂尔干论述的机械团结。而恢复性法律不包含共同意识,它直接确立起来的不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是某些有限的却相互发生联系的特定的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针对的是私人利益的调节。恢复性法律是以个人的相互异质性为基础的,并且体现了一种有机团结。在机械团结中集体人格完全吸纳了个人人格,个性消失,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只是一种集体存在。而有机团结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都有自己的人格,完成本职工作时还要符合法人团体共同遵循的习惯和程序。社会团结的唯一趋向只能是有机团结,因为机械团结最为强劲的反抗力是抵不上劳动分工所产生的凝聚力,劳动分工会逐步替代共同意识维护高等社会的团结。
其次,涂尔干分析了分工的原因和条件。涂尔干在否定了分工的来源是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的观点后指出分工的原因是因为环节社会(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分割各个环节的壁垒被打破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社会实体变得自由,进入全新组合之中。而分工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容量(社会总人数)的普遍扩大和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人口不断密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沟通手段和传播手段数量和速度的增多消除和削弱了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隔绝状态。)。分工的次要原因是各个单位相互施加的压力增大(竞争增强)迫使分工越来越分散。伴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集体意识变得越来越微弱,集体意识逐渐产生了非确定性。于是分工变成了团结的主导因素。分工的阻碍因素是遗传制,遗传制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尤其是种姓制度和阶级制度严重限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正在不断地消减。
再次,涂尔干分析了分工的反常形式如: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劳资冲突、强制的分工等。在涂尔干看来正常情况下分工可以带来社会的团结,但是在某些时候,分工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为了为了制止失范状态,要找到一种能使相互混战的机构调和起来的办法。涂尔干最后提到解决分工失范的方法是建立行会或职业团体,未来的社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劳动分工的同时,应该制定好许多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确立一种道德力量,遏制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培植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大热情,防止工业和商业关系中强权法则的肆意横行。
3.道德规范(社会分工)不当引起的结果:自杀
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对分工的不当引起的社会的病态进行了分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分工的变细造成社会的病态,在病态的社会中自杀现象也不断增多。
首先,涂尔干对自杀下了定义。自杀即任何由死者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分析了自杀与心理变态、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自然因素、气候变化没有重大关系。得出结论社会原因决定自杀。
其次,涂尔干分析了自杀的类型。包括:利己主义自杀(个人与社会脱离)、利他主义自杀(个人与社会联系过于紧密)、反常的自杀。他在分析了新教、天主教、犹太教的自杀人数、已婚者自杀率和丧偶者自杀率、战争时期的自杀率后得出结论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家庭社会、政治社会的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因为宗教、家庭、政治社会可以使社会有一种凝聚力,使个人找到存在的价值依靠于集体,防止利己主义的自杀(产生于过分的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而利他主义自杀与利己主义自杀相反,它是某种极端的利他主义所导致的自杀。利他主义认为自我不属于自己或者和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他的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即在他是其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中。比如:宗教狂性质的利他主义自杀、军人为了集体自杀等。第三种自杀被称为异常的自杀即自杀产生于这些人的活动失常并由此受到损害,根据其产生的根源被称为异常的自杀,比如:工业危机或金融危机带来的自杀等。
最后,涂尔干探讨了自杀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分析了自杀与犯罪和违法的关系后得出自杀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它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违背了我们的全部道德所寄托的人生崇拜。一定的道德素质和一定类型的自杀是相互对应和相互关联的。因为自杀只是每一种道德素质在某种道德素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必然要采取的形式,而这些特殊条件不可能不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涂尔干在防止和消除自杀的措施中除了发挥教育、家庭等作用外还提到恢复行会,建立不同职业的职业组织,将个人命运和集体组织联系起来。
4.解决失范的方法:法团
对于《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中提到的社会所处的失范状态,原因是在于社会政治的运行革除了一切传统因素的作用,一方面每个人不再受到传统的家庭、共同体和职业群体的保护因社会疏离而产生极端个人自我主义,另一方面政治体也因缺乏社会中间团体的保护带而沦入不断革命的怪圈之中。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找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中介环节即法团。
首先,涂尔干分析了法团的演进过程。从罗马带有宗教社团特点的法团到中世纪复苏的“由一部分人口组成的常规结构”的法团到中世纪中晚期时职业性的法团、社会性的公社以及政治上的城市国家,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和相互保护的治理体系,道德和政治之间呈现为一种互补的关系。在分析法团的演进过程中,考查了职业伦理性质即无关公共意识对它的看法,对职业群体内成员有约束力,因为不同的职业组织所规定的义务往往不同,它不同于公民道德,必须有群体组织的保护,必须有集体的权威而这种权威只能来自于功能性的职业规范的要求,以及共同生活的集体情感和价值基础。法团的起点是家庭又发展为宗教社团后又为整个政治体系奠定基础。(因为公社是一种行会或法团的集合体,本身是按照法团的模式构成的而政治体系也恰恰是公社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
其次,涂尔干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国家的功能及政治形式(尤其是民主制)和公民道德形式的关系。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机构它的责任是制定某些对集体有利的表现,这些表现与其他集体表现有所不同,因为它们的意识和反思程度更高。国家能够消除团体所形成的某些病态效果它的基本义务是:必须促使个人以一种道德的方式生活。本质而言,民主制是一种体系,其中国家依然有别于民族大众,却可以与其保持密切的沟通关系,国家的活动也因此获得某种程度的流动性。
最后涂尔干追寻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起源分析了契约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要物契约、合意契约、要式契约、公平契约的发展驳斥了自然权利说和功利主义学派的有关天赋人权和利益最大的假设得出公平原则超出了契约权的范围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权的基础。在本书中集中表达了一个观点:民主制的形成是由法团这样的职业群体作为政治的基本单位由此形成的中介作用,将国家的政治作用最终落实在了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基础上为解决法国大革命以来出现的政治危机做理论准备。
在涂尔干的著作中道德思想一直贯穿其中,将这几本书单独拿出来讲涂尔干的道德思想,是我读涂尔干的书时感觉这几本书的道德线索尤其清楚,而且前后贯通,适合做一个小总结。当然涂尔干的宗教思想也是他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原始分类》、《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涂尔干在《原始分类》主要探讨一个问题:分类的基本要素构成以及每一种分类都包含一套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的原型是什么。
涂尔干在本书中分析了四种非常原始的类型。澳洲分类类型:目前已知的最简单的分类体系。每个部落都分为两个基本的部分,我们都称之为胞族,每个胞族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氏族组成的,而氏族则是由具有相同的图腾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在某种情况下澳洲人好像以完全相反的顺序来构想事物的等级的,也就是把最远的当成最重要的。澳洲人的本质在他的图腾甚至在于他的胞族所特有的那些事情,而不在于他的次图腾。其他澳洲分类类型:这种分类方式在以图腾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社会是比较少的。因而这种社会体系和逻辑体系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纽带。祖尼人、苏人的分类体系:根据氏族(部落的法则和宗教组织为蓝本)
或根据方位(以部落的形态组织)分类,两种形式的起源都是社会。中国:中国的分类比较复杂呈现出其他分类的所有特征,但是它独立于任何社会组织,它由大量的相互混同的体系组成尤其是察天文、观星象、利用地磁和星术进行占卜预测的体系。中国的分类在本质上是占卜的工具。通过分析得出原始分类是具有等级观念的体系,这种古老的分类所依赖的条件本质上是社会的。分类的产生是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即社会是那个与之相关的所有事情组成的独一无二的整体,正是这种集体心灵的状态产生了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事物之间具有与个体之间一样的情感亲和性,事物就是根据这种亲和性进行划分的。不仅类别的外在形式具有社会的起源而且把这些类别相互联系起来的关系也来源于社会。这是因为人类群体是环环相扣的,次氏族组成氏族,氏族组成胞族,胞族又组成部落,所有事物的分类也就采取了同样的秩序。区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别是因为每个区域都有它自身的情感价值,不同情感价值的影响下,每个区域都与一种特定的宗教本原联系起来。这种观念的情感价值是分类的支配角色。
最后分析表明,科学的分类历史就是社会情感要素逐渐削弱并且让位于个体反思的历史。这种久远的影响是一切分类的框架,它们是心理积习的汇总,正是由于这种积习,我们才使用并列的或有等级之分的分类形式来思考事物与事实。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集中于“存在的社会起源”上,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分析乱伦禁忌的线索即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
涂尔干解释为什么乱伦禁忌就是外婚制时,提到乱伦就是亲属关系密切到了要禁忌其结合的程度的个体之间的性结合。为了保证密切接触的个体之间保持互相尊重的关系而来。外婚制的来源可能是由某种宗教特性引起的,两性中而不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合可能使种族受到严重的损害而提出的。外婚制跟图腾制度之间的关系占据首要的地位,而外婚制与血亲关系只有一种间接的和次要的联系。在探求外婚制的生成发展的脉络时,发现整个禁忌体系都紧扣着原始人有关月经和经血的观念。血被以一种一般的方式加以塔布(指一整套仪式的禁忌,其目的在于阻止和某个事物或某个范畴的事物之间的任何接触,以避免某种巫术传染所造成的危险后果,因为在这类事物中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本原,而其他事物则没有这种特征或虽有这种本原,但却没有达到前者的程度,这样,前者对于后者就是被塔布的),而血又塔布了与之有关的事物。血为什么被赋予巫术品性来加以解释外婚制呢?原因有二条:第一是因为原始人相信图腾是内在于氏族的,它化身于每个个体,存在于他们的血液之中。所以很自然血及血有关的东西就成了塔布即避免与凡俗的接触、避免流布。第二是因为在原生氏族中,亲子传承完全是母系的。子女所接受的都是母亲的图腾,由于只有女人的血能使图腾代代相传,所以女人的血就具有更高的宗教价值,而这种宗教价值又会传给女性本身,使之与男性完全分离。最后涂尔干指出所有人类社会几乎都会经历以氏族为基础的组织,而外婚制又与氏族的构成密切相关,因此外婚制留下的道德状态能够普遍存在于人性之中。
涂尔干关于宗教的另一本集大成的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圣神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中。在探求宗教生活的真正原初形式时,他将宗教分解成各种共同的和基本的要素寻找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即泛灵论(崇拜精神存在,与精灵有关)和自然崇拜(崇拜自然现象),而人类和自然本身不具有神圣性,所以自然崇拜和泛灵论的膜拜外,还存在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即图腾制度的膜拜(因为它是氏族的标志)。
接着涂尔干主要从“基本信仰和主要的仪式态度”两方面研究最原始的宗教。在基本信仰的部分中,涂尔干指出将神圣与凡俗分开,而图腾标记、由这种标记再现其外观的动物或植物,氏族成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认为是具有神圣的事物。其中图腾是一种典型的圣物,图腾制度也有它的宇宙论。其中个体图腾是主动获得的,是通过一整套必要的仪式操作确定的,性别图腾兼有集体图腾和个体图腾的特色,这种图腾的本来面目就是一种部落图腾。而宗教的起源是:力的观念。这种宗教力既是自然的又是人类的,既是道德的又是物质的。宗教力是道德力量是因为它是一个道德存在(即群体)在另一些道德存在(即群体的个体成员)中所起的印象构成的,它们是集体意识作用于个人意识的方式,它们的权威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优势的一种形式。宗教又是以物质的形式被设想的,所以与物质力量也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涂尔干提到当人们有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念,科学和哲学就成为了可能。
在“主要的仪式态度”中涂尔干又分为“积极膜拜与消极膜拜”其中神圣与凡俗之间的禁忌是消极膜拜的基础。消极膜拜表现为接触禁忌、词语与声音禁忌,苦行仪轨等,它对培养个体的宗教性和道德性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宗教力具有传染性,那么由一个本原同样赋予不同对象以生命力的情况就会不断发生,从逻辑上看这些混同可以将我们凭感觉分开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就为未来的科学解释开辟了道路。
在积极的膜拜中,将圣神和凡俗联系起来。涂尔干从分析澳洲中部部落的因提丘玛仪典包括它所呈现的两个阶段的形式出发指出膜拜的作用是定期的再造一种精神存在,而这种精神存在不仅依赖我们,而且我们也依赖于它。积极崇拜中还有一种是通过模仿仪式表现出来,人们希望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喊叫达到动物不断繁衍的目的。而这种模仿依据的原则是:相似生成相似。涂尔干指出这个原则可以视为因果原则的一种最早的表述。而这种积极仪式是道德的也是社会的,它在道德上重塑了个人和群体,且人们坚信仪式拥有支配各种事物的力量。最后涂尔干分析了禳解仪式(一种哀悼仪式)通过分析得出哀悼不是因为失去亲人而受到伤害的私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是群体强加给他们的责任,真正发挥作用的力完全是非人格的,这些力是死者所属的群体由于他的死亡而激发的情感。宗教最终膜拜的是个体在其中的社会群体的整体力量和集体感情,正是因为这些力量和情感,个人才得以生存。
在本书的结尾涂尔干借助前面宗教的分析指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宗教不仅是一个仪轨体系还是一个观念体系其目的是解释世界,宗教总是试图用理智的语言来转述现实,它的本质上和科学所采用的方式并无不同之处,两者都力图将事物联系起来,建立他们的的内部联系,将他们分类、系统化。科学逻辑的基本观念是起源于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脱离宗教之后,在认识和智识等方面替代了宗教的所有智能,科学无法替代宗教。
在涂尔干的思想体系中还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逻辑、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政治问题,教育问题等。还包括对其他大家思想的借鉴和批判,结合涂尔干的思考及客观的人类学、统计学等的资料或方法使涂尔干的思想更加科学,有时代意义。
感悟:
1.暑假读书利用的是一段比较完整的时间,没有各种杂事的干扰,效率确实比较高。七月份接触读书会就开始如此高强度的读书,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后来当读了几本书后,慢慢的转变了态度,当心态改变之后阅读经典时更能投入了。尤其是总结时尽量用自己的理解把涂尔干的思想贯穿起来,回头看读书报告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且跟读书会的老成员的效果相差很大,但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这让我很开心。
2.经过暑假的读书,我发现自己读书方法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一:最开始纠结于一些字句的意思和它在这一段中的作用,太过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没有一种全局观,没把它放在一整本书中甚至涂尔干整个思想体系中去理解。比如在读《社会分工论》时,知道涂尔干论述了分工、两种团结类型,两种法律,两种社会等却始终无法把它们联系起来,后来讨论的时候才发现书中有一条主线把它们都联系起来。问题二:刚开始读书时没有注意阅读顺序,哪本书有空闲就读哪本书,导致后来贯穿涂尔干的思想时有些困难。问题三:自己的理解还是太少,不透彻,只能用作者的话去解释他的话。有些问题自己有一些理解在跟别人交流时能用口头语说出来但写总结时总觉得理解的还是过于片面有些就没加入总结之中。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理解透彻,以后读书理解要更加深入,总结是尽量多用自己的话表达作者的观点,锻炼自己的逻辑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3.对比了我的读书报告和其他同学的报告,觉得我的报告质量确实不高,自己的理解过少,而且片面。希望各位师哥师姐和同学能够就我写的内容及我平常的读书交流状态给一些意见。感谢读书会这个大家庭让我有如此高强度成长的机会。
Posted: 2016-08-26 17:38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44429(s) query 3, Time now is:11-23 11:1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