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许思佳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10.26)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许思佳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4-05-15
最后登录:2024-10-30

 许思佳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10.26)

2024.9.21-2024.10.26

【书单】
《货币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第二性》

【读书情况】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本次汇报的书目选择了所读书目中的一本,齐美尔的《货币哲学》。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主要是因为这本书非常的厚,我在阅读它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所以想要分享《货币哲学》这本书。那么从这本书的书名,货币哲学,大家可以想到什么?首先,拆分成两个词,货币、哲学。货币我们不是很了解,但是哲学无论是在高中政治课还是备考考研的过程中多少都有一些了解。哲学讲究要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带着两个问题来听我的汇报。第一,货币是手段还是目的?第二,货币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利弊?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有关第一个问题,货币是一种手段还是目的。下意识得我们可能会觉得,我们通过货币购买到我们想到的物品,货币当然是一种手段;但是转念一想,现代社会出现那么多拜金教、拜物教、一切向“钱”看、消费主义,好像人们已经并不是以所要购买的物品为最终目的,而是把货币当做最终的纯粹目的。至此,货币完成了从绝对手段像绝对目的的转化。而这个转变过程对货币和对人又分别有什么影响呢? 这种对货币最大限度的追求意味着货币可支配对象的范围在不断地增加,所以,事物也在越来越毫无防范地臣服于货币的力量,而货币自身也越来越缺少个性;但与此同时,在与事物的关系中,货币却正好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力量强大。这是对于货币的双重影响。货币成为绝对目的导致人的精神被“绝对目的”物化和占领。
      第二个问题,货币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齐美尔是这样论述的。现代文化之流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奔涌:一方面,通过在同样条件下将最遥不可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趋向于夷平、平均化,产生包容性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另一方面,却趋向于强调最具个体性的东西,趋向于人的独立性和他们发展的独立性。货币同时支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它一方面使一种非常一般性、到处都同等有效的利益媒介、联系媒介和理解手段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个性留有最大程度的余地,使个体和自由成为可能。 那么,货币是如何给人自由的呢?在实物经济时代,役务者与助人、领臣与领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通过缴纳货币租税,前后获得了人身自由。在财产占有方面,一个人原本占有的是土地,那么他的生产活动始终会受到土地的限制,而货币可以转化财产的性质和拥有方式,使个体从与有形实物和有形实物的外在维系和外在局限中解放出来。在社会关系方面,货币也称为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润滑剂为扩展交往和生存的空间创造了便利。
      这样看来,货币好像有百利而无一害,但齐美尔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货币所给的“自由”究竟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呢?他认为这种自由是一种有限度的、消极的自由。有限度的自由:如果说自由意志意味着意志可以毫无障碍地得到实现,那么拥有的财产越多,我们似乎就越自由了。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受占有客体自身的限制。假如我拥有使用一块木材的自由,我当然可以用它来制作各种器具,可如果我想用它制作像橡胶一样柔软的器具,我的自由就落空了。消极的自由:对交纳现金租税而获“解放”的农民而言,他们确实得到了自由,但是只是不做什么事的自由,而非做什么事的自由。这种消极的自由使农民不知所措,因为它没有任何确定的内容。

2024.7.3-2024.8.4

【书单】:《学术与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科学方法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支配的类型,经济与历史》、《非正当性支配》

【读书情况】
       各位老师好,同学们还有学姐的大家好,我是许思佳。以下是我本月的读书情况汇报。首先是锻炼与作息,作息基本上保持早睡早起,有时会失眠导致早上起得稍微晚一些,并且养成了每天午休的习惯,保证了下午的读书效率和效果。其次是运动情况,基本上每天晚上晚饭后进行一个小时的有氧运动,感觉运动后整个人非常放松、愉快,大致达成了上个月给自己订立的运动目标。线下集体读书、集体运动我觉得是非常好的,通过这一个月的相处发现同学们都很友善、包容,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运动,感觉很好。我本月读了六本书,都是韦伯的著作,所以我的读书汇报也将主要围绕韦伯展开。
       作为欧洲文明之子,韦伯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一身份通过我本月所读的著作体现得淋漓尽致,涵盖了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学科的知识,但是由于我个人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我本次主要介绍的是韦伯关于社会学的论述。
       首先,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韦伯提出了他个人方法论学说的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也为当今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第一,他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通俗的说,理想类型就是人为构建的概念模型,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概念,它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模拟和理论构建。韦伯对社会行动类型的划分、统治类型的划分其实都是一种理想类型。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第二,是“价值中立”,也叫做“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是指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就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这同样对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在《学术与政治》中,韦伯认为老师不应该在课堂上做出任何的价值判断,凭借过多的令人感兴趣的个人特色而取得的刺激性,久而久之就会消除学生对于严肃的实际研究的趣好,老师应该保持价值无涉,传递知识。
       其次,是韦伯最著名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是在论述传统的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这种区别首先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传统的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却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传统的企业家是非理性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却精明强干。那么此种资本主义精神在世界上的质的形成与量的扩张,宗教影响力是否曾参与发挥作用,并且发挥到何种程度?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韦伯接着分析了德国路德教的职业观、法国加尔文教的天职观和英国清教的禁欲主义。发现新教教派的共同特征是信奉天职观和入世的禁欲主义伦理观,正是“天职”观念使工人和企业家在复杂的经济行为中获得了共同的伦理基础和精神动力,成为塑造资本主义精神的关键因素。这本书的框架十分清晰明了,我觉得抛开韦伯所论述的内容来看,这本书的写作模式与手法也值得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或者将来的论文写作中进行借鉴。
       再次,韦伯对于支配类型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支配的类型》一书中,他认为正当性支配有三个纯粹类型,法制型支配——确信法令、规章必须合于法律,以及行使支配者在这些法律规定之下有发号施令之权利;传统型支配——确信渊源悠久的传统之神圣性,及根据传统行使支配者的正当性;魅力型支配——对个人、及他所启示或制定的道德规范或社会秩序之超凡、神圣性、英雄气概或非凡特质的献身和效忠。
       以上这就是我全部的读书报告了,谢谢大家。


2024.05.25—2024.07.03

【书单】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道德教育》《教育思想的演进》《学术与政治》在读

【读书情况】
       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还有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许思佳。以下是我的读书情况汇报。首先是作息情况,基本上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但是来到安大之后的这几天没有午休,不是很习惯。其次是我的运动情况,在到校之前保持一周三次左右的空腹有氧,一般是跳绳,到校后的几天天气都比较差,没有运动,后续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就是每天坚持运动。最后是读书情况,这个月读了四本书,是涂尔干的《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道德教育》、《教育思想的演进》和韦伯的《学术与政治》。其中前三本书讲的都是涂尔干有关教育社会学的论述,所以我的汇报也将围绕着涂尔干本人的教育思想展开。
       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离不开“道德”这个概念。他认为道德具有两个特征,常规性和权威性。常规性也就是习俗,道德行为经常是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习俗之中的;而借助权威,我们才会按照被规定方式行动,在权威中蕴含着某种强制作用。在《道德教育》这本书中,他列举出了道德三个要素。道德的首要要素是纪律精神,也就是说道德具有限制和抑制的功能。所有纪律都有双重的目标:使人的行为有某种常规性,为人们提供各种明确的,同时也能限制他们视野的目标。道德的次要要素是对社会群体的依恋。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一个人越是利己主义,也就越与道德概念相去甚远。因为普罗大众都认为,无论行为是什么,如果行为只指向行动者个人的目的,就不具有道德价值。合乎道德的行动也就是根据集体利益而行动。这里还可以联系到《自杀论》中的阐述,单身汉的自杀率要高于已婚者,没孩子的夫妇自杀率要高于有孩子的家庭,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可以联想到对社会群体的依恋。道德的第三个要素,是自主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有所了解,道德不再是单纯按照某些指定的方式行事,除此之外,必须是人们自愿接受的规范,这里强调的是自觉自愿。
       其中,纪律精神和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是相互强化的关系,社会支配我们,在支配我们的同时,也进入了我们心中,强化了我们对社会群体的依恋。这里我又联想到了读书会,读书会的纪律倡导集体,在融入集体、遵从纪律的过程中,我也潜移默化得加深了对集体的依恋,将纪律内化为了习惯。
       基于此涂尔干提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儿童与他周围的社会重新合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逐个剖析了怎样培养儿童的道德诸要素。首先是如何培养儿童的纪律精神,暗示和习惯是两种强有力的工具,正因为习惯能够很轻易地支配儿童的心灵,所以我们才能使他习惯于这种常规,培养他对常规的偏好;正因为儿童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所以才同时向他提供对各种道德力的最初的感受。这里涂尔干提出要保证儿童不止在单一的环境中培养,或者由单一或特殊的人来培养,否则儿童很可能只是那个人的翻版。所以我们很多学校用的一个老师一直带一个班的制度,涂尔干他是不认同的,他觉得这样会限制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是我觉得在我们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种制度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如果一直更换老师的话,儿童需要不断得磨合、适应,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其次是儿童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涂尔干首先论证了儿童是具有利他精神的,他认为应该通过正当的理性程序来激发人的情感,必须使儿童接触到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儿童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以上就是我对涂尔干在这几本书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做的总结,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4.4.27-2024.5.25
【书单】
《社会分工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读书情况】
       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还有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许思佳。这个月的作息因为喝了一些茶和咖啡,会有失眠的情况,后面尽量减少。运动的话基本上保持每天跳操半小时。接下来是读书情况,这个月读了三本书,分别是《社会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三本书都是涂尔干的著作,所以我将主要从涂尔干的思想脉络来进行我的汇报。
       首先是涂尔干的宗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两本书中。涂尔干首先从方法论上确定要对原始的宗教进行研究,所以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澳洲和美洲的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他指出宗教的本质在于对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的区分,并指出宗教是由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构成的,这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分别对应思想和行为。涂尔干通过对澳洲原始部落的图腾信仰的考察来分析宗教的起源,他认为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实际上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意识的产物。接着他又对宗教基本仪式态度进行了区分,分为积极膜拜和消极膜拜。积极膜拜包括祭祀、模仿、纪念等,消极膜拜包括禁忌、苦行仪式、哀悼仪式等。书里面提到过很多例子。人们有定期组织在一起的需要,所以宗教仪式一般都是周期性的,当人们的集体情感有需要加强的需要的时候,仪式就起到作用了。也就是说仪式具有加强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团结的作用。葬礼上哭泣是群体强加给个人的责任,带有社会强制和社会力量的意味,我个人感觉它是原始人版的“道德绑架”。
       其次,是《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可以说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这两本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整本书可以概括为两组相对的概念:压制性制裁-集体意识-机械团结;恢复性法律-社会分工-有机团结。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扩大,生存竞争加剧,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佳手段,也就是有机团结。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他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接着就在《自杀论》中对自杀现象进行了分析。
       最后,“因为社会学一日不摆脱政党的争论,一日不摆脱浅俗的思想,一日不摆脱普遍概括的解释,则社会学就永远也离不开用感情和臆断去从事自己的专门研究,也就难以指望社会学的提高。诚然,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路途尚远;但是为了这个目的,社会学者必须从今日做起。”这是《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终章,也引发了我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学生的思考,我在读涂尔干有关原始部落宗教仪式的时候,其实也不免会产生不理解,觉得他们的仪式行为很不合常理,难以理解,但是我这就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我今后的学习中,也应该始终如一的摆脱一切预断,用纯粹的社会学视角和方法,而不是所谓的“常识”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
以上就是我的总结与汇报,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 此贴被许思佳在2024-10-30 15:15重新编辑 ]
Posted: 2024-06-04 18:32 | [楼 主]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很好,读书的数量还要加强。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4-10-31 11:52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158366(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2:5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