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16 17 18192021» Pages: ( 17/21 total )
本页主题: 阳云云2011年11月读书(至12.12)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学习!
没有时间读政治学了,读过的人可否整理下让没有时间读的人学习学习啊。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1-05-15 22:48 | 160 楼
dyy19870201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45
威望: 245 点
金钱: 245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1
最后登录:2016-03-07

 

看到你给我的跟帖了,大受启发。
“书龄”决定你思想的深度。
Posted: 2011-05-22 22:56 | 161 楼
周红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7
威望: 187 点
金钱: 1870 RMB
注册时间:2010-03-01
最后登录:2011-06-20

 

每次听你的读书报告,都感受很深,感觉到差距,向你看齐,一起加油哦~~~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Posted: 2011-05-27 23:46 | 162 楼
邓勇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1
威望: 81 点
金钱: 81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7
最后登录:2013-05-28

 

你是我读书前进的方向,向你学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Posted: 2011-06-02 22:20 | 163 楼
高万芹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52
威望: 252 点
金钱: 252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1-08-26

 

每次听你的报告,总能学到很多东西,你是读通了,以后多向你请教
思想作泥,汗水化雨,静待花开
Posted: 2011-06-12 13:21 | 164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2011年5月读书(至6.11)

赵旭东《文化的表达》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
普理查德《论社会人类学》
莱顿《他者的眼光》
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
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普理查德《努尔人》

    人类学的视角,在莱顿看来是用“他者的眼光”看社会,看的是异域的社会;王铭铭称为是“非我”与“我”。这个月开始进行人类学的相关阅读,通过对概括性、总结性的书籍的阅读,对人类学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早已有之,虽然不一定是以“人类学”自居。人类学经历了由思辨->经验->抽象->经验的过程,总体来其立场看是一个从西方中心主义时代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化时代的过程。
    人类学的兴起基本与殖民的扩张同步。殖民国家为给殖民寻找合法性,资助不少学者到非西方社会做实地研究。在他们看来,只有西方社会是文明的社会、理性的社会,其他非西方国家都处于一种野蛮、落后的时代,因而西方社会肩负着传播世界文明,使全人类开化的历史责任。他们试图建构一个“非西方社会”,实质上是欲建构一种国家秩序。然而人类学家们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过程发现,西方社会并非唯一的理性社会。在非西方社会,即便没有国家等组织机构,仍然可以发现有序社会的存在,人类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非西方的理性社会,于是打破了长久的意识形态,即西方理性社会的神话,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西方社会的霸权,因为这意味着所谓的殖民扩张丧失了其合法性。
   
    人类学的几个阶段及主要理论
    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很多,日本学者总结出了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而实际上可能还远远不止十五种。综观这些理论,只有少数几种在人类学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他的很多理论都是些小流派,仅仅是对已有理论的小修小补。
    人类学史中最先占据主流地位的是进化论。受生物进化论的启发,一些学者提出社会进化论,他们试图寻找到人类社会变迁的普遍规律,认为人类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野蛮到文明社会的单线式的不断演变。
    继承线性发展观,然而又不同于进化论者对于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判断以及孤立发展的论断,传播论者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一个核心,随着人们的交往不断向外拓展,于是呈现出一个文明由中心向外围不断扩散,外围的文明总比中心的文明要落后,核心区域的文明总是最先进的状态。
    进化论和传播论在人类学上长期占据了主流地位,直到结构功能论的出现,将人类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结构功能论开始探讨社会秩序背后的运作逻辑,而不仅仅限于对已有制度的考察。
    结构论之后的一个新转向是人文主义转向,文化解释主义崭露头角。伴随着战后学界对已有社会秩序以及学术界的反思,尤其是受“后”学的影响,人类学也进入到新的反思阶段,一方面是对“文本”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对本土文化的批评。人类学里的“本土”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西方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一是对非西方社会的关注到对于西方社会本身的关注和反思。此时的人类学研究是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而不仅仅是国家秩序,是对民族国家观的反思。
   
    人类学的两个重要转折
    我认为人类学理论上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结构功能主义转向以及后学转向。
    结构功能主义转向以马林洛夫斯基和布朗为标志,开始了人类学从对社会及秩序表象的解释,向对潜在的结构性因素的探索和揭示,从对已有社会制度的考察深入到对社会结构的探索,由寻找社会普遍发展规律转入到对已有社会秩序的解释。另一个标志性意义是,此转向标志着人类学的分析方式由一种历时性的分析转向了共时性的分析,由一种因果分析转向了一种功能分析,解释各要素在整体社会中的作用和合理性,以此进一步揭示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原因。
    后学转向,在人类学界,我认为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彻底反思,彻底反思西方中心主义,是对已有社会科学成果的一种彻底反思。以格尔茨为代表的文化解释主义,不仅从资料的可靠性来源上进行反思,甚至反思人们对文本本身意义的建构与理解。萨义德更为明显,以一种更激进更鲜明的态度反思研究者本身的立场问题,质疑学者们对于历史的建构,对于知识的建构,即在所谓的“客观知识”“客观真理”背后渗透着的意识形态。
   
    人类学的发展没有逃脱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的牵绊,尤其因为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发展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对应关系。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与人类学大致相当的历史阶段。社会学一定程度上起源于与经济学的对话,思想家们沿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客观社会对象进行考察,研究社会及国家的起源、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持,以及社会行动等问题,通过分析人们的社会行动深入到对社会结构的考察。这是宏观方面的考察,但后来亦转入到对于现象的关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分析,以及近来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学者及思想流派立场的彻底反思。可以说也是由对宏观社会发展规律的探寻,深入到对于过程的分析,由一种抽象的解释到对细节的微观机制的分析。典型的代表,前者如马克思、涂尔干,后者如哈贝马斯、布迪厄以及福柯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社会学界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个月主要是进行的总括性的阅读,对于专著的阅读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要继续加强。
    这个月阅读的一个最深的体会是,阅读还是要保持一种很好的心态,保持阅读的连续性,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1-06-12 15:05 | 165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人类学平时看的特别少,听你介绍,很受启发,很是想往,蠢蠢欲动啊。呵呵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6-12 23:32 | 166 楼
岑家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6
威望: 56 点
金钱: 560 RMB
注册时间:2010-10-12
最后登录:2022-04-27

 

你读书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最主要的是你能把读的东西“串通”,讲的很清晰,很系统,以后多多多多指教哈,让我也进步~~~
Posted: 2011-06-13 23:43 | 167 楼
张建雷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威望: * 点
金钱: * RMB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人类学总结的很好啊 ,有时间请教一下
Posted: 2011-06-14 22:57 | Unknown 168 楼
税海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4
威望: 84 点
金钱: 84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8
最后登录:2011-12-14

 

人类学的东西真的很有意思,希望以后每个月我都能读点,开启民智啊
Posted: 2011-06-15 00:05 | 169 楼
«141516 17 18192021» Pages: ( 17/21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00223(s) query 4, Time now is:11-29 23:3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