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 Pages: ( 1/3 total )
本页主题: 李芳芳的读书汇报(更新至2016年4月9号)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芳芳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6
威望: 46 点
金钱: 46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07-11

 李芳芳的读书汇报(更新至2016年4月9号)

                          读书汇报
一、书单: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分析》
              罗纳德▪H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下册)
二、内容:
    本月主要看了制度经济学的书,简单谈一下我对制度的一点思考。即从制度是什么、制度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制度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制度走向哪里等为思维线索,来阐述我的理解。
首先,制度是什么?凡勃伦认为制度是由思想、习惯形成,思想、习惯是由本能决定的,本能包括父母的本能、工作的本能和好奇心;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的一系列行为规则,是某些服务的供给者,它们应对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产生。与制度经济学相关的核心是产权、交易成本、合约,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产权学派和新制度学派接受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在给定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企图揭示在经济活动中产权、制度的功能,以及它们对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阿尔钦定义的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的使用权利,是一个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转让权、收入享用权,用它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收益、如何受损,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产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完整的产权包括排他的享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的转让权。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主要视它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例如,在私有产权下,私产所有者在做出一项行动决策时,他就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倾向,并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有权利的现有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做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他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国有产权更考虑政治利益,外部性极大。因此,在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性就在私有权下被内部化了,从而产生了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激励。产权结构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选择,同一种社会产权结构也会发生变迁,主要影响因素有:(1)一个政府对所有制的偏好,而这一偏好主要由该所有制所能带给政治家的收益而定。(2)一个社会群体对一种产权结构或一项具体产权结构安排的接受程度。(3)能促进人们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技术状况和技术创新。(4)在面对新的获利动机时,原有产权结构下的受益者和受损者所可能作出的反应。产权是对财产的消费、收入、转让的权利,产权方法的核心是界定和再转让所有权的合同,产权模型的作用是预期何时新权利将被创造出来、何时现有权利将被置于公共领域。政府在公共领域中起到一种均衡力量的作用,例如排队配给与价格控制问题上,在卖者有权索要的最高价格低于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情况下,排队配给就成了均衡力量。个人愿意排队领取政府配给的物品,而不是付费从卖家手里购的,虽然排队浪费时间、而且先来先得,可能面临者排到后无配给的情况,但个人会持续某一行为,直到边际单位的净收益为零。交易成本是指权利的转让、获利和保护所需要的成本。
    其次,制度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自由竞争可带来利益最大化、人民生活幸福的传统社会经济学失效,工人罢工、饥荒爆发,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凡勃伦以批判社会经济学为基础创立制度学派,成功的把经济学的问题转化为与本能相关的内生的心理问题。
    再者,制度是如何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学派的逻辑是制度是内生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大。舒尔茨联系现代经济增长的事实得出对制度的新的需求是人们的经济价值提高的结果。康芒斯认为,制度是经济制度进化的动力,制度=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集体行动包括无组织的习俗,也包括家庭、股份公司、同业协会等。制度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制度是法制,法制居先于经济,资本主义是法制所促成的经济制度进化的结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制度暴露出来的缺点通过法律对私人企业的干涉就可以克服,即制度上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制度来解决,无需变革。“利益调和论”是康芒斯的“法制居先于经济”的理论核心,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及其明显,康芒斯被迫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利益冲突”,但是他认为借助于各种措施,首先是国家法制,各种不同的利益可以得到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冲突、依赖,相互冲突的同时也相互依赖,这就形成了社会秩序。冲突的解决,重点在于政府制定法令进行干预的作用。
    最后,制度走向哪里?社会在变迁,制度也会变迁。林毅夫将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其中诱致性变迁是指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变迁,这是一种自发的、适应性的变迁;强制性变迁是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这是一种强制的变迁。由于制度安排不能获取专利,诱致性变迁会碰到外部性和“搭便车”(搭便车是指即使个人没有支付成本,他也自动地享受到团体所提供的服务)问题。集体行为会产生某些当个人单独工作时所不存在的问题,如欺骗、磨洋工、搭便车及道德危险,克服搭便车问题,团体必须能够对其成员提供有选择的、只有参与该团体活动才能享有的刺激。
三、感想:单纯的坐在图书馆读书的日子是最纯粹、最幸福的生活,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时光;接下来继续读经济学的书,多跟其他同学交流。

    读书汇报
      一、书单:《国富论》(亚当▪斯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
                  《资本主义的动力》(布罗代尔)
                  《有闲阶级论》(凡伯伦)

      二、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国富民强。
      《国富论》讲财富根源于劳动和土地原生产物,商品价格可分为工资、利润、地租这三个部分,对应劳动者、商人制造者和地主这三个阶级,必须重视土地生产物,主张完全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认为重商和重农主义皆不利于经济发展。国家的收入主要靠税收,从工资、利润和地租里的一项或三项征税,外加对外贸易的关说、发行公债等。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分配理论和对外贸易优势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上,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大小决定的。劳动包括创造新价值的直接劳动和不能创造新价值而只能把旧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的间接劳动;在产品分配理论上,他认为可以将社会三个阶级:占有土地的地主阶级、拥有自己劳动的工人阶级和占有资本的资本家阶级,劳动和资本投资于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归三个阶级所共同占有,分配给地主阶级的那部分是地租,分配给资本家阶级的那部分是利润,而分配给劳动阶级的那部分是工资;在对外贸易优势理论对当今的对外贸易理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评论说“该模型对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探讨是国际贸易研究中非常有用的工具。具体地说,简单的一要素模型有助于纠正一些对比优势的意义和对自由贸易的性质的错误理解。这些谬误经常出现在有关国际经济政策的公开讨论中,甚至出现在那些自称为专家的人的理论中”。李嘉图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自沉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本书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做出了重要发展,使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完成阶段。
      《政治经济学原理》穆勒从生产、分配、交换、社会进步对生产交换的影响和论政府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系统的进行总结与论述。
      《资本主义的动力》是布罗代尔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所作的三次学术报告的演讲稿。思考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认为人口数量是生命之力,推动人和其他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因素。城市与货币既是发动机也是显示器,它们显示变化,又是变化的后果,把市场经济册分为二:低着是集市、店铺和商场,高者是交易会和交易所,到处都有市场从整体着眼,世界是经济世界,是全球市场,支配中心是城市或城邦。国民经济是由于物质生活的需要与革新,国家将政治空间演变为协调的、统一的、其活动都能向同一方向进行的经济空间。资本是一项资产参与再生产,金库里不使用的钱便不再是资本,现代国家并没有造就资本主义,而是继承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努力推动了资本主义进程,资本主义的推进与成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社会秩序有某种安定,国家政权的某种宽容和鼓励。
      《有闲阶级论》是凡伯伦研究在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基础上怎样形成了所谓“有闲阶级”和这个阶级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应用“历史起源法”来说明有闲阶级的产生及形态变化;其次,他又从人的本能、思想和习惯出发来说明有闲阶级的形成及它的地位和价值。凡伯伦是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他以十九世纪末在美国产生的新心理学为基础,创立了所谓“制度”经济学说,他认为经济学说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类经济生活借以实现的各种制度。在他看来,制度是有思想和习惯形成的,而思想和习惯又是从人类本能产生的,所以制度归根结底是受本能支配的,本能树立了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推动人类为达到目的而作的努力,理智则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个人和社会的行动都是受本能支配和指导的。这些行动逐渐形成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制度。制度对人类的活动有约束力,本能所产生的目的就在已经形成的制度中得到实现。凡伯伦认为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本能分类:一、父母的天性;二、工作的本能;三、随便的好奇心。因而他岁制度的分析最终都归为对心理的分析。(本能→思想、习惯→制度)
      古典政治经济学关注如何增加一国的财富,如何富国裕民,国家财富来源于国家收入,国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是从国民收入征收得来,所以国富的根本是民富。如何让人民富裕起来?增加人民的收入靠生产。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劳动和资本。其中劳动是连接自然要素和资本进行生产以创造价值的关键。下面就从古典三大家对自然要素、劳动、资本和价值这四个方面的论述进行一个对比分析。
      (一)自然要素: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自然界丰富的资源,如土地、矿产、森林、湖泊等。斯密论述最多的是土地的生产力是财富之源;李嘉图承继斯密继续论述土地及矿山等自然要素的重要作用;穆勒认为导致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最为显著的原因是有利的自然条件如矿业丰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等。
      (二)劳动:劳动的增加要依赖人口的增长。
      1.分类:(1)斯密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指的是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是把工人的劳动固定在商品上可补偿工资和利润,包括农矿渔业家、制造者、批发商人和零售商等把资本投在这四种用途上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非生产性劳动是不能增加物的价值、劳动随生随灭,如家仆和公仆的劳动。劳工劳力所得报酬是工资,商人及制造者劳心所得回报是利润,地主既不劳心也不劳力但可获得地租;(2)李嘉图把劳动分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二者都影响商品价值;(3)穆勒把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继承斯密的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但认为生产性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不是浪费无价值而是有些高度有用,个人可因非生产性劳动而变得富有,他之所得与他们之所失旗鼓相当。
      2.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因素:(1)斯密看来是受谷物价格影响,随谷物价格而变动;(2)李嘉图看来受供需及必须品影响,劳动力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维持自己及家庭和后代生存所必需的价格,市场价格受供给和需求影响。所需食品和必需品、便利设施价格上涨,劳动的自然价格也会上涨。社会每有进步,社会资本每有增加,劳动市场价格都会上涨,但上涨是否之久则取决于劳动的自然价格是否也已上涨;(3)穆勒看来受供需决定,受竞争、习俗和个人性格特征调节;
      3.劳动工资的报酬的高低影响因素:(1)斯密因职业性质不同划分为五中情况:愉快与否、学习难易学费多寡、安定与否、劳动者所必须负担的责任的大小、以及获取资格取得成功可能性的大小;(2)李嘉图不同性质的劳动所得的报酬各不相同,支持斯密的分类,但认为这并非是商品相对价值变化的原因。(3)穆勒总会自行调整到与粮价相适应的水平,劳工的工资不会提高到人口相对于资本的比率上。
      (三)资本:
      1.概念:(1)亚当▪斯密把用于生产取得收入或利润的的资财成为资本;(3)穆勒认为资本是维持生产的部分生产要素,来自于储蓄及多生产,资本制约生产的发展,资本积累的增加得益于生产的改良。
      2.分类:(1)斯密把资本分为(用于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买进卖出而得利的)流动资本和(用于购买机器、工具、改良土地、无须流动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固定资本,固定资本都是由流动资本变成和补充,两项资本的目的是使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不致匮乏而且能增加,人民的财富亦取决于这两种资本所能提供的这项资财是丰饶还是匮乏;(2)李嘉图将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的耐久程度不同和返回到使用者手中的速度不等,固定资本的耐久程度越差,其性质就越接近流动资本。(3)他继承并发展斯密的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分类。
      3利润与影响:(1)斯密认为一国资本,投在农业上的部分愈大,所推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也愈大,对社会土地和劳动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愈大。(2)李嘉图认为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相互保持一种比例,并有朝同一程度和同一方向变化的趋势。利润的自然趋势是下降的,因为在社会进步和财富增长中,必需品增加量是通过牺牲越来越多的劳动获得的利润低到不足以补偿将资本用于生产所必然遇到的麻烦和承担的风险时,积累的动机就会完全消失。无论资本利润率由于土地的资本积累和工资上涨怎样减少,利润总额都会增加,只要资本能产生利润,资本积累就既能增加产品产量又能增加价值。(3)资本家经营生产体系的生产活动是为了获利而非为劳动人民生存,即生产者的目的与意图是利用他的资本获取利润。资本的利润是资本家补偿指出后所得的份额,可用于再生产、消费和储蓄。除去垄断或偶然情况,虽有不均等但所有行业的资本的利润趋于均等。总利润虽在不同行业中差别不大,但对不同的个人差别很大,这取决于资本家本人的或者他所雇佣的代理人的学识、才能、经济头脑与能力,取决于人际关系方面所发生的偶然事件甚至取决于机遇,获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性与遭受彻底失败的可能性大体一致。利润并不是产生于交换行为而是产生于劳动的生产能力。
      (四)价值规律:
      1.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斯密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即劳动决定价值,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源泉;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报酬的多少,即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价值;穆勒认为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交换到的其他物品或一般商品而言的,生产需要的劳动量是影响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即生产成本决定价值。
      2.分类:斯密把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市场价值围绕中心价值波动货币是一切商品的真实交换价值的正确尺度;穆勒把价值分为自然价值、成本价值、市场价值、稀缺价值、垄断价值。
      3.影响因素:斯密认为劳动价格上涨则一切商品价格上涨,即价值随工资涨落而变化;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受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影响,劳动的总量决定所能交换的其他物品的数量,必要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劳动工资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值、节约劳动总能减少商品的相对价值;穆勒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供需也决定供需,利润率越低,生产成本中次要要素的重要性就越少,商品的价值与其生产所需要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成比例的价值的背离程度也越小。

      三、感想:1.经济学也很有意思,跟社会学科不同但是同样能解惑,平时生活中一些现象都了解,但是为什么却不清楚,读经济学就会更加清楚明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纸币、银行、股票、彩票、外贸、债券及赋税等经济要素的运作。供需均衡、利润均衡、得失均衡、风险与回报均衡、节省与花费均衡等各种均衡引人深思;2.要多交流,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多交流才有更多的启发;3.下个月继续读经济学。
      读书汇报   
    一、书单:《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乔治.瑞泽尔)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刘少杰)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周晓虹)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H.特纳)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
          《风险社会》(贝克)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
          《信息化城市》(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曼纽尔.卡斯特)
          《千年终结》(曼纽尔.卡斯特)
    二、内容:一个较正式定义的社会学理论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观念,能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解释社会世界,并能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本次汇报对后现代理论进行梳理:
    在瑞泽尔的理论划分中,后现代的大理论代表人有福柯(后现代理论先驱,分析不同时间点的社会状况,强调不一致性、断裂性,规训与惩罚、疯颠与文明、性、权力的微观物理学)、鲍曼(将后现代定义为现代性的相反及必须消除矛盾的需要、学习与矛盾共处、忧虑、兴奋、新可能新风险、消费社会,似乎我们的生活世界不足以应付我们的需求)、布希亚(由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在消费中定义自己、区分定义及扭转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符号-符码,符号交换的丧失和拟像秩序的增加导致真实生活被污染了)、保罗.维希留(1.速度学,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速度的重要性上,关注交通、通讯、电讯、计算机模式化等一系列科技在历年变革上带来的接线崩溃;2.非自愿战争;3.内部殖民化,探讨技术的新角色即技术殖民人类身体;4.虚拟实境,虚拟技术以人工智能引导并控制心智形象和主流思想)             
    刘少杰梳理的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包括了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学、利奥塔的知识社会学、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福柯的权力知识考古学、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和拟像秩序论、贝克的风险社会以及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引领学术新潮的后现代社会学论述的主题都是源于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各种重大社会问题,所以这些后现代理论都是社会生活信息化的表现或结果,社会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知识基础的发展变化。由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最根本最真实的基础为过渡,现代社会学转向后现代社会学,是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呼唤,社会学理论转向的先声,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从本体论转向生存论,即从本质本源规律结构经验论观念论涂尔干韦伯帕森斯主客观二元思维排斥意义只问是什么,转向生活方式过程生存状态生存环境语言学福柯布迪厄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追求生活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风险社会、最高度发达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时代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来临的五点标志是:1.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2.职业分布方面,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未来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监定;5.制定政策方面,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视觉文化取代印刷文化或文字文化的统治地位,理性逻辑失去了在文字化时代的普遍控制能力。
    “后现代”之“后”具有双关性,它体现了对待“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在一种意义上,“后现代”是指叫非现代”,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后”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否定地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大部分后现代主义者把后现代于“现代性”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反对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工业化造成了对于农民、无产阶级和工匠的压迫,妇女被排除在公共范围之外,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采取了种族灭绝和大屠杀的政策。现代社会也产生了一整套惩罚的制度和实践,以及使它的统治方式和控制方式合法化的话语。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在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被理解为“高度现代”,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贝克认为后现代的“后”字是我们时代的关键词,一切都“后”了,它暗示了一种它无法命名的“逾越”,在实质性的内容上,它暗示了所命名的东西,同时否定了它与熟悉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的联系。“过去”加上“后”——这就是我们借以面对脱节了的现实的的处方。他认为我们见证的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的开端——这是一种古典工业设计的现代性。这种存在于古典的现代化和反思性的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我们的思想。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美学风格,而且是晚期资本主义逻辑的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同时期的彻底断裂并不意味着内容的完全改变,而是现成大量因素的重构。在早先时期或在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一些特征如今变成占统治地位的特征,原先占统治地位的因素退居第二位。这一分析既承认了现代主义文化形式向后现代文化形式转变的间断性和非连续性,同时又承认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于先前的文化因素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把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放到资本主义的更大的文化框架中来讨论。实际上,杰姆逊是把“后现代”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更高阶段,是“高度现代”,是对现代的继承和发展。
    后现代理论下的人与社会:人进入一种信息社会、消费社会、风险社会,开始有反思性精神,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自我的感受,面对风险全球化、主权丧失、失业、自由民主被剥夺、环境恶化等产生了一系列的民主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女权主义运动、民族运动等。
    三、感想:教材清晰、简易、概括性和条理性很强。暂时就把社会学告一段落,下个月开始读经济学。
   

    一、书单
                  布迪厄:《区隔》、《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继承人》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二、内容
    本月读完了布迪厄,结束了社会学八大家,想从方法论为切入点尝试着对八大家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做一个总结:
    1.涂尔干
    实证主义,即从社会事实出发,并认为社会事实对于人来说具有客观性、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整体性,他把社会事实分为与团体意识相关的运动状态和与社会组织及有形设置相关的存在的状态。强调要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用比较的方法来求证,实证主义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和强制性,忽略了主观性;
    2.韦伯
    与涂尔干相比,韦伯更强调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有效性、双重解释学及价值中立。韦伯认为,社会科学是对事实思维的整理,坚持相对主义和折中主义的逻辑分析,认为真理具有对经验现实进行思维整理的客观有效性;还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他试图“解释性地理解”以重新体验的方式“理解”事件,对解释进行解释,并把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当性”;
    3.马克思
    批判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宗教是毒害人们的精神鸦片,因为它充满幻想和荒诞、谬误和欺骗;在批判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资产阶级终将到来;
    4.齐美尔
    关注人的体验和感受的日常微观性、形式社会学。认为社会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从一系列分离的观点出发研究各个分散的现实,现代人面对客体文化对个性的压制、主观的文化日益贫乏,个人再也不能掌握客观的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生命感觉的迟钝、终极目的与意义的丧失这些现代性体验,现代个体必然以个体性突围来抗拒:一是在行为上追求一种个体化的生存方式,二是在艺术创作中和“主体性宗教”中实现个人主义式的内在整合;西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是一种社会学的观察方式,这种社会学观察方法的社会首先是用相互影响的观点来表述社会化的各种具体的形式,上下级秩序、竞争、党派、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存在,然后研究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里和历史上不同的时代里的各种社会化形式;
    5.吉登斯
    双重解释学,反思性。社会学概念必须遵从一种双重解释学,即:在社会科学的描述性元语言范围内,对不同的生活形式进行解释性说明;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人类能动行为的结果进行解释,社会世界必须被当作能动的人类主体的技能性成就来理解和把握,语言是实践活动的媒介,依赖它将世界建构成有意义的、可理解的或可解释的。对社会行为的描述要依靠解释学对意义框架的洞悉,这些意义框架被普通行动者本身在建构及重建社会世界的过程中利用。吉登斯批判吸收各种社会理论,并主张进行理论的综合,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强调主观一客观,行动—结构,微观—宏观是相互包容的,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反思性体现在他的《自反性现代化》里面,吉登斯反思社会的现代性,从积极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
    6.哈贝马斯
    批判性,反思性。哈贝马斯主张用意识形态批判来代替哲学解释学所谓的逻辑学和修辞学,使解释学能够向深层次发展。哈贝马斯为意识形态批判设计了一个经验层面上的社会关联系统,从而把解释学的理解和对社会制度的解剖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把意识形态批判落实到社会批判层面上;
    7.福柯
    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福柯使用的是一种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的方法论,从断裂性、不连续性出发来研究现实,并把现实放到历史中考察,在肯定变革的同时追求多样异质性。在权力谱系学中考察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贯穿于他的很多著作里。他的知识考古学分析是以断裂的、差异性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理论、制度、实践都是具有深层可能性的经验知识的,其发展可能由于整个认识论领域的断裂而具有间断性;
    8.布迪厄
    内部解魅、反观性。内部解魅是以一种参与式对象化的方式实现内部解魅,挖掘现象背后机制和结构这些深层次的因素,说明文化再生产本质上是权力再生产,而大众充当了无意识合谋者。反观性即是科学需要反观自身,将客观进行客观化。而内部参与式解魅也可以归结为解释学的方法论里面。
    方法论最初的三种类型就是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以及批判主义,其他后面的都是这三类的发展和演变。虽然方法论有所不同,但解决的问题都是围绕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涂尔干研究失范状态下的人通过宗教和道德的集体意思达到社会有机团结的整合而消解失范状态;韦伯分析人类建构理性化但是也被理性的牢笼束缚,期望通过有责任伦理关怀的魅力型领袖出现以及具有意义性宗教的这种实质理性对形式理性制衡;马克思研究由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人的异化,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解放;古典三大家分析现代性问题,都表现 为一种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实质、内在与外在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社会这一外在与个人这一内在之间的关系问题。齐美尔用形式社会学从微观层次说明个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一种动态的社会化过程,主客文化分离,主观文化贫乏,人的自由和意义感丧失。他寻求一种个体化的生存方式以及在艺术创作中和在“主体性”宗教中追求个性化的内在整合;吉登斯用解释学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人类能动行为的结果进行解释,用批判法对各种理论进行批判,试图消解二元对立,达到理论的综合。提出结构化理论,即结构是行动的前提和中介,制约行动,而能动者的行为维持并改变结构,因此当现代人面临全球化危机和各种无法预知的风险时能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哈贝马斯把意识形态的批判落实到社会批判的层面,认为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合理化的生活世界受制于日益复杂的独立系统,现代性问题的表征:操纵性公共领域取代批判性公共领域并侵占私人领域哈贝马斯从合理化的角度考察现代化过程,他的社会合理化的理论关注现代性的两个方面,即行为和知识的合理性与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合理性,这两方面是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落脚点,即其行为理论和系统理论,这两种理论对应的社会本体论是生活世界和系统,生活世界以交往行为为取向,而系统则是以工具行为为取向,这二者之间不平衡性即为现代性的病根,也就是具有交往结构的生活领域被具有形式结构的独立系统所控制,从而导致自由和意义的丧失,诉诸一种交往理性的办法。福柯用谱系学的方法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进行考古学的分析,由此发现二者都是被建构的,福柯在不断解构过程中探寻它们被建构的实质。不同于韦伯解释性理解阐释的由社会合理化行动形成的法制型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阶级分析立场中由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者自由联合的社会。这二者本质上都是从一种分化视角下对社会的多元化分析,福柯则超越了这种多元分化的传统分析模式,而采用一种后结构主义的方法,用只是考古学的方法从历史的断裂性出发,以结构化的原则阐述社会的整体化被建构的实质。阐述权力-知识机制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建构,这种建构实质上是一种现代文明对现代人的规训和压制,所以福柯说自己研究的是一种关于“人自身的历史本体论”,他基于对现代人历史处境的担忧,试图通过主体真正回归自身的方式来把人从权力-知识的机制下解放出来,实现个体的自由。 布迪厄从内部参与式对像化解释大众无意识合谋与社会秩序的再生产,提出以结构对抗结构。
    三、感想
    读了社会学的许多经典著作,成长了很多,慢慢的会有了更多的思考,对读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读书汇

    一、书单:
          1《再生产》
          2《国家精英》
          3《实践感》
          4《实践与反思》
          5《艺术的法则》
          6《关于电视》
          7《遏止野火》
          8《单身者舞会》
    二、内容:在布尔迪看来,社会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场域组成,场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空间,如教育场、科学场、艺术场、文化场、政治场、新闻场和体育场等等,不同的场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竞争。而在每个场的内部,也充满着竞争和争斗,每个人在场域内的位置和实力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地位不同,支配与被支配是每处在场域中的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所有人都想拥有自身所在场域的支配权,捞取象征资本,寻求无意识的合作者来行使支配权,但他支配的同时也被支配者。场与场之间寻求相对高的位置,场每部人与人之间也是在寻求一种相对高的位置,都是一种关系在起作用。各种场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结构系统。那么处于场域中的人是如何行动的呢?他给出了惯习这个概念,惯习不是一种习惯,而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术存在的生成性能力,是某种创造性艺术。由于惯习是历史的产物,所以它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着经验而改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强化自己或是调整自己的结构。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久不变的。先天形成的惯习大于后天习得的,大多数人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合谋状态而不自知。惯习与场域之间的关联方式是制约和认知建构的关系,一方面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惯习也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感觉和价值,值得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下面以教育场与权利场和经济场的关系为例来阐述下布迪厄的场域、关系、资本及权力运作关系是如何进行社会秩序再生产的。
分析教育场从教育权威、教育行动、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这几个可见的因子来分析。教育权威是特权集团和阶级赋予学校及教师的,是一种表现为以合法强加的权利形式实施符号暴力的权利。教育行动在以教育权威为前提的教育交流关系中完成。教育行动是通过教育工作完成的强加和灌输一种双重专断的行动,是一种符号暴力、文化专断,权力关系被以文凭这种合法名义所掩饰,是权力关系变为合法权威的主要工具。教育行动符合权力关系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或阶级的物质或符号利益,它们总是有助于这些集团或阶级之间文化资本分配结构的再生产,有助于社会结构的再生产。教育行动的目标是再生产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的文化专断,促进权力关系的再生产。集团中心主义是通过教育行动的接受者身上再生产一个集团或阶级的成员与他们的文化保持的关系,形成文化专断,强加给被统治集团或阶级成员以对主文化合法性承认及对自己的文化专断的非法性承认。教师被赋予一种父亲般的权威与尊敬,在无意识中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教书的内容也是被规定好的,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其实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学生方面来看,学生是教育生产的产品,按照市场规律形成,完成学业后为集团和阶级服务。而且学生这个群体本身是一个市场,消费的一切文化产品由集团或阶级生产。学习的技能知识具有滞后性而贬值跟不上时代发展(义务教育是被统治阶级承认了合法的知识和技能,如医学、法律、技术和艺术等,使这些阶级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贬值,并因此而为一切物质的尤其是符号的生产提供了一个市场,而这些生产的手段几乎也被统治阶级完全垄断),导致学生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学习被集团或阶级所垄断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更加努力谋求更高的文凭,从小学、初中、高中到专科、本科、名牌大学,是一种人为设置陷阱进行淘汰与选择的过程,最后拿到合法文凭依然是为统治集团和阶级服务,除非自己非常努力获取成功或者通过婚姻策略可以改变命运。学校用自然“天赋”和固有“情趣”的理论更好地使社会等级和学校等级的循环再生产得意合法化。教育、考试、文凭、求职中的考试等都是形式平等下掩盖不平等机制。社会出身不同,决定了学校教育中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倾向于喜爱和赞同身份地位家庭教育好的学生,本身就自带一种文化资本的不平等,而大学里的某些热门专业也被集团阶级子弟所垄断以保证他们集团再生产的绝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即便是选择了一些冷门专业,依然可以得到一个与其能力不匹配的好的职位与声望。在学校内部总是有助于由一种双重否定所定义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业的成功,这种双重否定是:没有独创性的优秀和没有科学意义的繁重。教育系统具有独立性和依附性,这种是独立性是借助依附性来实现的,传播的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文化资本分配再生产的特殊能力正是来自它使自己的运行独立化并通过保证自己的中立表象而使人承认它的合法性的特殊能力。主文化专断的再生产有助于权力关系的再生产。教育工作向所有合法对象灌输一个认识、思维、评价和行动模式系统的长期灌输工作,它使一种文化专断的原则以一种习性的形式内化,内化约束和检查,变为自我约束和自我检查,出色地位统治集团或阶级的物质或符号利益服务。即行使教育权威,开展教育工作,成功灌输文化专断并使教育权威即教育行动及其灌输的文化专断的合法性受到肯定,并且不可逆转地神圣化。文化的再生产本质上是权力的再生产,教育生产的背后是权力关系的运作,以公平教育的形式来使权力合法化。教育机构、教师和教育对象等都是权力的合谋者,是一种被利用的工具,权力是被教育的表面独立性、教师的自由性,学生入学及考试的形式上平等性所掩盖,而被统治阶级无意识也加入,成为合谋的角色。教育的作用是生产人(一种被长期加工行动持续地、系统地改变的人),目的是让人得到共同的教养(习性),即共同的思维、认知、评价及行动模式。教育场受外部权力场的影响,学校系统和阶级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习性这个中介把结构和实践联系起来,二者关系的性质被压缩为:共同利益、思想同盟和习性的亲缘关系的对应、一致或巧合。学校系统在使一代和一代之间的权利传递合法化的时候,总是以消耗或浪费时间为代价:立即淘汰与延迟淘汰的差别是被排斥的人相信被排斥的合法性时间不同。资产阶级特权的继承人求助学校文凭说明他的天资、成绩,学校赋予特权者不易特权者面目出现这一最高特权。在文化方面,绝对不沾油越是排斥对不占有的意识,学校就能轻易地说服无权继承的人同意他们在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命运取决于天资缺乏或成绩不好。
布迪厄认为表象的背后是机制和结构这些深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并以一种参与式对象化的方式实现内部解魅,从结构内部来解魅结构,发现大众无意识合谋的真相。呼吁知识分子保持独立性,找到的出路就是一种集体学术型的象牙塔,在塔内相互评判,相互批评甚至相互斗争,但相互都知根知底,明明白白。在象牙塔内尽可以对阵,但用的武器应该是科学工具、技术和方法,减少外行人拉低的干预和影响。
    三、感想:读布迪厄,越往下读越震撼,能带给我不断地冲击,这种感觉特别好。私下里跟大家一起讨论,相互给予启发,巾帼和青青都主动跟我讨论她们读了什么、思考了什么,也鼓励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心与心的距离拉的很近,内心也特别感动。
读书汇报
    一、书单:
    《后形而上学》(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
    《疯癫与文明》(福柯)
    《不正常的人》(福柯)
    《规训与惩罚》(福柯)
    《性经验史》(福柯)
    《知识考古学》(福柯)
    《必须保卫社会》(福柯)
    《词与物》(福柯)(未完)
    二、内容:主要对福柯的思想进行汇报
    1,权力与知识:浅层上看,似乎是拥有知识就拥有话语权,拥有权力;深层看则是权力产生知识,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离不开知识,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权力作用于知识,是知识具有一种合法性,权力塑造知识的同时也在塑造使用人,于是产生了一种在知识外衣下渗透权力的新的统治形式。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呢?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指出,知识是“由某种话语实践按其规则构成的并为某门科学的建立所必不可少的成分整体”,每一个话语实践都可以由它所形成的知识来确定,所以知识是由话语所提供的可能性而确立。知识型是科学、认识论形态、实证性和话语实践的关系的整体。而话语本身是服从规律的实践,确定着人类的科学。所以他分析话语单位、话语序列、描述话语事件、陈述系统,对档案进行实证分析,其根本目的是要重建话语系统,重建人自身的内部话语,并赋予这种话语以新的意义来达到自我的解放。在疯癫史中,福柯将疯癫作为一种考古学研究,考察知识权力下的社会人。在中世纪将疯人、边缘人以“愚人船”的方式驱逐进行排斥;在古典时期滥用权力将疯人与流浪者、穷人罪犯等不加区分地进行大禁闭的方式来压制以驯服;在现代建立精神病院,对疯人隔离、形体惩罚、活动空间限制、道德责难和心理制裁,精神病院是资产阶级确立社会秩序的代表,是张扬和失范资产阶级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舞台。知识的发展使人将疯癫归属于非理性范畴。疯癫与不疯癫的界限是权力阶层划定的,以知识的发展为区分标准,例如医学知识的发展,精神病人由医生来界定,医生的特权和地位上升,医学话语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即权力与知识相结合来对疯癫、非理性的人进行排斥、隔离、规训,这体现了理性对非理性的压制,说明了非理性不是历史的产物,而是人为由权力建构的,是理性排斥的结果,是文明对疯癫的作用,因此疯癫是文明的产物。在性史中,性压抑与解放是权力机制中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表现为对肉体的惩戒权力和政府对人口的调节权力。在“身体”与“人口”的连接点上,性变成了以管理生命为中心的权力的中心目标。在《规训与惩罚》中,规训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行使权力的轨道。现代社会通过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在该权力特有的程序-检查中的组合的规训手段支持纪律权力,目的是制造受规训的同一性的个人以及被规训的社会。肉体是可以驯顺的,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是政治玩偶,权力摆布的微缩模型。权力形式从个人化的肉体解剖政治学转变为大众化的人类生命政治学,权力从偏向使人死到偏向使人活,从对肉体纪律秩序的控制到对生物学复杂偶然事件的控制,权力技术的变化表现为惩罚方式的改变,从控制人的肉体到控制人的灵魂,从一种对犯人、疯人、不正常人等的监狱控制到一种无限普遍化的“全景敞视主义”,权力隐藏在了自然的温和力量的背后,确保了权力关系细致入微的散布。从公开处的酷刑到监狱刑罚是惩罚技术的变化,监狱的出现标志着惩罚权力制度化,作为彻底而严厉的制度,监狱使规训权力“合法化”,使合法惩罚权力“自然化”,消除了它们的暴力性与专横性,减轻了二者都可能引起的反抗效果。但是监狱必然造成过失犯,导致权力的滥用,由以监狱为中心的刑罚制度所牢固确定的过失犯罪是实现统治阶级不正当的利润与权力流通的一种非法状态的转移和调用。警察、监狱和过失犯罪三位一体,过失犯是警察机构打击的对象,又是它合作的工具。然而富人的过失犯罪却能受到法律的宽容,剥削者使普通人线于苦难、饥饿,这实际上是在谋杀普通人。犯罪是“文明”的结果,也是反“文明”的武器,过失犯是一种制度产物。全景敞视主义把社会变成一座监狱孤岛,全面规训的普及,规训体制扩展,人人都不可幸免地被规训。规训后来演变成一种无处不在的纪律,它作为一种支配方式,为权力的获取提供支点,使人因更顺从而变得更有用,从而使纪律的功能有了积极的一面,成为造就有用人才的技术,类似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精英人的存在。纪律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控制,于是纪律机制成为了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权力成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向所有人开放的技术与策略的运用,“权力的眼睛”无处不在,个人在周围人的眼睛监视下被规范,被社会化。个人被按照一种完整的关于力量与肉体的技术存在于社会秩序中,人被塑造成同一性的社会人,于是产生了现代人道主义意义上的人。权力阶层通过规范知识建构的规范化的方法将权力合理化,在规范化的社会中,纪律规范和调节规范通过惩戒技术和调节技术双重游戏,权力覆盖了从有机体到生物学,从肉体到人口,这样,人就处于承担肉体和生命责任的权力之中,人人都是权力的主体,但与此同时人人又都不是权力的主体。因此知识是被权力阶层所发现和掌握又为权力的行使提供合法性的工具。
    2,人应该怎么办?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说:“如果不能改变世界,不能改变生命,至少也能通过来自自身并始终最接近言语的新意来改变世界和生命的意义,话语比生命延续得更远更久。”因此,人要回归自我,从自我内部寻求一种自我的解放。
  3方法论:福柯使用的是一种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的方法论,从断裂性、不连续性出发来研究现实,并把现实放到历史中考察,在肯定变革的同时追求多样异质性。在权力谱系学中考察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贯穿于他的很多著作里。
    三、感想:读完福柯的书,思想不好把握住,跟几个读福柯的同学私下交流过后读书的时候会比交流前更认真,所以以后更要多多跟大家交流;要坚定信念,沉下去读书,更加努力的思考。

读书汇报(更新至2015年6月22号)
一、书单:《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
                  《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 (芬利森)
二、内容:本月接住上个月看了吉登斯的其他三本书,并把哈贝马斯的书开了个头,想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里哈贝马斯的合理性以及与韦伯合理性的对比方面作一下汇报:
(一) 《交往行为理论》是这本书是哈贝马斯对自己前期思想的总结,是他从规范的角度重构社会批判理论的绪论。交往行为理论是一种试图明确其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的开端。对于合理性概念的定义:一种表达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实现的知识的可信性。包括实现手段的现实性、存在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合理性的标准是经过论证的断言和行之有效的行为,论证包括规范调节的行为和自我表述的行为,断言须真诚、正确,适用于评价性表达。这种论证的言语类型是参与者提出有争议的有效性要求,用论据(即充足的理由)加以兑现或检验。合理的表达可以批判,能够改进,知错尝试改变,即论证和学习两者联系在一起。论证形式有理论话语、实践话语、审美批判、疗法批判和解释话语,所对应的不同的有效性要求是命题真实性和目的行为的现实性、行为规范的正确性、价值标准的恰当性、表现的真诚性以及符号结构的可理解性和全面化。规范调节的行为、具有表现力的自我陈述行为以及评价性的表达行为对断言言语行为加以补充,使之成为一种交往实践,在生活世界背景上,其特征表现为共识的达成、维持与更新,而且这种共识是建立在主体相互之间对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认可的基础之上的。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概念涉及到的是普遍有效性要求尚未明确整体关系,因而只有一种论证理论才能对它作出恰当的解释。因此,如果一个人在认识——工具领域中表达出言之有据的意见,并且行为也很有效,那么我们就说他是合乎理性的。知识,如果他不具备从对前提的反驳和干预的失败当中汲取教训的能力的话,这种合理性就永远都是偶然的。概括起来,合理性是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一种素质,它表现在总是能够得到充分证明的行为方式当中。合理的表达可以得到客观地评价,对于有争议的有效性要求的一切外在检验,都要采取一种论证前提得到充分满足的严格形式。通过论证可以使某种行为在特殊意义下成为合理行为,比如从人所共知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依靠论证,获得理论知识和道德知识、完善和扩充评价语言、克服自我欺瞒和沟通困难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交往理性概念必须用语言理解来加以分析。理解是参与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这种有效性要求是命题的真实、规范的正确性、主观的真诚性,表明的是不同的知识范畴,知识是通过符号体现在表达当中的。对表达的分析一是如何对表达论证,二是行为者如何表达与世界中的事物发生联系。交往理性概念一方面涉及到用语言兑现有效性要求的不同形式,另一方面涉及到交往行为者通过为他们的表达提出有效性要求而与世界建立起联系。行为者的行为具有多大程度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我们行为所设定的世界关联。
(二)1.与韦伯合理性对比:韦伯认为,所谓合理化就是经验知识的增加、诊断能力的提高、控制经验过程工具和组织的完善等,也意味着法律和道德的独立,法律和道德的独立,带来了形式法以及世俗的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合理化社会的命定力量是现代科学。认为整个文化传统就是一种知识储备,根据不同的有效性要求,从中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领域(如科学与技术、法律与道德、艺术与批判)和知识体系。韦伯摆脱了历史哲学思想的前提和进化论的基本立场,把欧洲的现代化理解为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合理化过程的结果。他的合理性概念的主要观念是在分析社会合理化的现代过程中有限的目的理性。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目的理性行为的亚系统,正是在这些亚系统当中,西方理性主义才获得了社会意义。韦伯是在一个科学语境中接手合理性问题的,主要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他的合理化问题的起点在意识结构层面上,社会合理化的过程的出发点依据的是宗教世界观的发展过程。一方面韦伯从以新教伦理的生活方式为代表的行为类型(这种行为类型把手段合理性、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融为一体)中获得了实践合理性概念。另一方面又把行为去向的合理性与世界观和价值领域的合理性对立了起来。韦伯认为,文化合理化的核心环节是现代科学、后传统主义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以及自主的艺术。相反,韦伯试图解释的合理化现象却处于社会层面上,他的社会合理化又以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国家的发生过程为主,而他所使用的这些概念是最初是用其他现象,即动机合理化现象和文化合理化现象来加以解释的。在方法论层面上坚决反对道德认知主义和道德自然主义,持一种普遍主义立场,认为合理化过程有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现代性的普遍特征。他集中研究的是目的理性行为制度化的道德实践基础。韦伯认为社会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国家的分化,两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企业,国家的组织核心是合理的国家机关,两者的最手段和交流手段是建立在条文基础上的形式法,这三点是社会合理化的核心内容。韦伯把它们与文化层面和个性层面上的合理化现象区分了开来,文化合理化表现为现代科学和技术,自律的艺术以及扎根在宗教当中的伦理。在个性系统中他关注动机,关注扎根在宗教当中的信念伦理,以职业思想为核心的新教伦理意味着:伦理理性主义为对待内在事件,特别是对待社会劳动领域中的社会互动的认知工具立场提供了基础。认知合理化和法律合理化也深入到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趋向当中,并与职业领域建立起密切联系。合理化过程在韦伯的解释结构中发挥的是示范作用,它所带来的是工具理性行为的蔓延。在现代化发轫之际,主要有两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在职业伦理基础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形式法的组织手段。他的理性主义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内容:比如体系思想家用世界观完成的合理化,通过对于适当手段仔细考察在方法上达到一定实践目的,即他区分了对现实的理论掌握和实践掌握,主要关注的是实践合理性(手段的运用、目的的设定以及价值取向)。从实践角度看目的理性行为是十分复杂的合理性概念的核心环节。韦伯看来,合理的技术就是手段的运用,而且是“有意识、有计划地根据经验和经过思考而加以运用……”。行为合理化的核心内容是用有计划地适应利益格局来代替内心对惯常习俗的依赖,区分了形式合理(工具合理和选择合理,不存在价值预设或信仰力量的合理性)和实质合理,行为的工具合理是运用手段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中的有效计划来衡量的;行为的选择合理是依靠用一定的价值、手段和边界条件来计算目的的正确性来衡量的;行为的规范合理是用决定行为偏好的价值标准和原则的同一力量、总体性力量等来衡量的。韦伯认为,满足手段合理和选择合理的条件是目的理性行为,满足规范合理性的要求是价值理性行为。目的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结合会形成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它满足了实践合理性的总体要求。如果这种行为类型在个人和群体那里超越了时间和社会的限制而实现了普遍化,韦伯就称之为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方式纪律化和条理化,典型代表“职业人”)特征是把一种复杂的行为类型固定了下来,它促成也保障了行为的后果:从工具理性角度看,它履行了技术的使命,建立了有效的手段;从选择合理性的角度看,它坚持在不同的行为之间进行选择;从规范合理性角度看,它在伦理原则范围内履行了道德实践。行为合理化、生活方式合理化以及世界观合理化三者密不可分。韦伯认为,所谓合理化,就是符号系统,特别是宗教解释系统以及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在形式上趋于完善。世界观的合理化源于符号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世界观的合理化导致了文化的认知领域、规范领域相互之间的分化,即带来一种现代世界观,也满足了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合理化的发生条件。一旦价值领域的内在规律在其结果中被人们认识到,而如果我们预先明确了各个价值领域的合理完整性,用来衡量文化进步或价值提高的普遍有效性要求也就显示出来了。韦伯区分了手段的技术合理性中的进步与价值的提高(理论知识增加导致认识进步,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普遍主义命题越来越明确)。一旦科学、道德和艺术根据一个抽象的价值标准或一种普遍有效性要求,不管它是真实性、规范正确性或是本真性和审美性,分化成单个的价值领域,也就有可能出现客观意义上的进步、完善以及特殊意义上的提高。合理化提高了价值,它包括传统所具有的认知内容和社会整合内容,即囊括了关于外在自然经验-理论知识、社会成员关于社会的道德-实践知识以及个人关于自身主体性或内在自然的审美-表现知识。
2.哈贝马斯认为韦伯的行为理论过于狭隘,所确定的行为概念不够完善,不足以把社会行为中的一切社会合理化内容全部囊括进去。而且行为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混杂不清:行为取向和生活世界结构的合理化,同行为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并不是一回事。他对韦伯提出的复杂的关系系统加以重建,具体在于:根据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著作,揭示出世界观合理化的逻辑,由此进一步推导出社会合理化的结构模式,以便探讨新教伦理的作用和法的合理化过程。哈贝马斯区分了文化价值领域(科学和技术、艺术和文学、法律和道德),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从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中脱身出来,这些价值领域发生了分化;区分了文化行为系统(科学组织、艺术组织、法律体系、宗教团契);区分了奠定社会结构的主要行为系统: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国家以及家庭等;还有个性系统中的行为结构和价值趋向,它们集中反映的是生活方式以及主观主义的反生活方式。韦伯以新教的生活方式为例,从理想类型的角度阐明了实践合理性这一复杂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这个概念有局限性,韦伯揭示这个概念所依赖的意识结构不是直接表现在行为和生活方式当中,而是首先体现在文化传统和符号系统当中。韦伯用来研究文化合理的两个关键词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价值领域的特有逻辑。它们牵扯到的是其他合理性概念,这些合理性概念依靠的不是行为理论而是文化理论。
三、感想:1.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间这个学期就过完了。这个月读的有些慢,本来计划的把哈贝马斯的书多读几本,结果你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有点遗憾,争取下个月结束哈贝马斯并开始读福柯的著作。2.多反思,多总结,多思考,多提炼。
读书汇报(更新至5月16号)
一、书单: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失控的世界》
《亲密关系的变革》
《自反性现代》
《超越左与右》
《社会的构成》(在读中)
二、内容:本月主要看了吉登斯的书,想从结构化理论、方法论和对西方社会未来的构想三个方面来汇报
(一)结构化理论: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在进行行动时,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的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在吉登斯看来,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资源是权力的基础,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表现在社会环境中,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然而,资源并非权力,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另一方面,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因此,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且三者相互交织。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与传递性,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据此,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这就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方法论:1.吉登斯批判吸收各种社会理论,并主张进行理论的综合。2.社会学概念必须遵从一种双重解释学,即:在社会科学的描述性元语言范围内,对不同的生活形式进行解释性说明;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人类能动行为的结果进行解释。3.社会世界必须被当做能动的人类主体的技能性成就来理解和把握,语言是实践活动的媒介,依赖它将世界建构成有意义的、可理解的或可解释的。对社会行为的描述要依靠解释学对意义框架的洞悉,这些意义框架被普通行动者本身在建构及重建社会世界的过程中利用。4.人具有积极的建构能力,人额能动行为受结构的限制,但是也受结构的促进,行动构成结构又被结构性重建。
(三)对改造当代西方社会的构想:现代性是吉登斯社会政治理论关注的主要对象,借助时空关系,他把现代性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现代性的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创造新风险的过程,不断改造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认知体系的过程,这些新的风险影响的范围更大,带有更强的不确定性直到威胁人类整体的存在,表现为世界民族国家体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和世界军事秩序,对应的后果是极权主义、经济崩溃、生态恶化和核大战爆发,人的积极回应有民主运动、劳工运动、生态运动与和平运动。他以乐观的态度勾画出后现代性轮廓由各层次民参与、非匮乏经济、技术的人格化和非军事化组成,这种乐观主要建立在对现代性制度的积极一面的继续发展,主体、社会乃至全球反思性的提高上。吉登斯认为应该放弃“天命论”,承认我们现在面前的风险,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来诊断和分析制度发展的目前趋势。同时也不能只忙于眼前的问题,流于使用主义。要在内心中保持乌托邦式的理想以及对道德的追求,这样才能清楚地勾画出美好社会的轮廓。在他看来,“一种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批判理论要把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同等看待并且结合在一起。”吉登斯认为要解决当代西方的社会问题,应该摆脱左右的对立,在保持激进主义的基本价值的同时,从哲学保守主义那里汲取营养,用后者对连续性的重视来缓解激进主义,使之成为温和的激进主义。此外他还倡导积极的福利,发展一种二次机会政治,发挥各种主体的自主性以及责任感。吉登斯重构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1)修复被破坏了的团结,即重构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关系,修复被极端利己主义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2)从左翼和自由主义的解放政治转入生活政治,关注人类在一个开放的和全球化的世界如何生活的问题。(3)结合反思社会的出现,推行积极的信任,提倡一种能动性政治,使个人与团体、国家与公民社会建立起积极的信任关系,以便解决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4)在全球化和反思的社会秩序中,克服自由民主制度的缺陷,建立一种对话民主的社会制度。(5)为建立一种积极的和反思的福利国家做好准备,并将其与解决全球贫困联系起来。(6)通过对话解决包括战争、价值冲突和性暴力等在内的各种暴力问题。他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方案,在左翼与右翼、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一种融合。
三、感想:
1,上个月读齐美儿,他很悲观,我也很悲观。与齐美尔相比,吉登斯从更加积极的态度看问题,即便是消极的世界观也可以有积极的人生观,吉登斯所提到的自主性与负责任的观念也指引着我的读书和生活;
2,本月读书的状态比上个月好了很多;
3,读书之前要跟走在前面的同学多多交流,以便抓住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核心思想。
读书汇报(更新至4月10号)
一、书单:西美尔的《货币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现代人与宗教》
二、内容:读了西美尔的这几本书,想从以下几个点来汇报总结
  (一)二元主义: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有一段距离,主体跨越距离的过程是一个可以通过交换实现征服的过程,交换的媒介之一是货币,经济行为既创造距离又征服距离。在社会化的形式中交换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关系可以被解释成交换的形式,交换是一种最纯粹的、最发达的相互作用,当它寻找获得物质和内容的时候它便塑造了人们的生活。其中上级和级秩序、争端、秘密和秘密的社会、社会集团的交错以及穷人都是形式社会学中与距离对应的方面。主观性的东西是价值个体性特征通过与实在的目的相对比而显现出来的,客体对不同的灵魂具有不同的或高或低的价值,作为主观价值总体的标准化是一种客观化的过程。一个客体的价值依赖于主体对它的需求,当主体体验自身愉悦的那一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变被抹掉了;其次,人与客体之间建立分离的距离,目的是为了通过渴望、努力和牺牲,使客体被征服。主观上是人的需要,客观上是物的价值,主体的经验是经济生活中找到其表达方式,其结果表现着货币意义的价值基础和源泉;再者,劳动分工与货币推动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分离与冲突,而其根源在于生命与生命形式的辩证关系之中。面对客体文化对个性的压制、生命感觉的迟钝、终极目的与意义的丧失这些现代性体验,现代个体必然以个体性突围来抗拒:一是在行为上追求一种个体化的生存方式,二是在艺术创作中和“主体性宗教”中实现个人主义式的内在整合;此外,社会化原则的形式的二元主义,这种二元主义把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生活形式与社会化的生活形式分离开来。
  (二)现代性悲哀:1.空虚感,西美尔认为,货币给现代人的生活装上了齿轮,人忙忙碌碌的同时却感到空虚冷漠;2.文化悲剧,西美尔强调,客观的文化与主体是对立的,而且客观的文化在不断的发展,相比较之下,主观的文化日益贫乏,个人再也不能掌握客观的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于是就产生了文化悲剧。西美尔在《货币哲学》的最后一张描绘了人与其产品以及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之间的异化。结合异化问题,他分析了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分离,并将异化归咎于“在生产和消费中都起重要作用”的分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制逐渐发展成为日益精细的片面活动。同时,这些分工和活动逐渐脱离人的人格整体,阻碍了整个人的主体的发展。生产过程逐渐片面化,使得产品对生产者的意义不再属于生产者自己,而属于其他产品。生产鱼人如此逐渐片断化,结果是生产和人都逐渐标准化,两者的个性都当然无存。
  (三)社会化的形式:对西美尔来说,社会学的主题是社会化的过程。他认为,社会化过程发生在小的社会群体里,聚集体里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强调社会关系的社会化,这就打破对社会的静态观察,并赋予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以推动力。西美尔认为,对社会的宏观进程的动作分析是社会学的最重要的任务,社会机构就是通过宏观进程形成和体现的。他的社会学研究食欲他的社会分化研究,他用个体化与功能化的概念来概括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个性获得自由,并扩大个人行为的活动空间和行动自由。同时,社会的机构和结构也在发展,它们愈来愈旨在达到功能化得目的。社会和文化的异化被西美尔视为无法解决的悲剧——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虽然愈来愈社会化,摆脱传统的束缚,但是愈来愈社会化,一方面创造着个性,为个人争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给予劳动分工结构之上的专门化和个体化也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相互并存的社会和群体的地位和个人人格的相似和适应个体化的过程也就变为拉平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第二步就是取消个性。他研究个性时区分了量的个人主义(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和质的个人主义(个人未完全融化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受社会制约、个人的惟一性残余留在社会之外)。西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是一种社会学的观察方式,这种社会学观察方法的社会首先是用相互影响的观点来表述社会化的各种具体的形式,上下级秩序、竞争、党派、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存在,然后研究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里和历史上不同的时代里的各种社会化形式。人的一切交往都是建立在奉献和等值补偿的基础之上。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物化,交换相同价值的物品,人际之间关系的纯粹心灵责任就在对象物里投射出来,人际关系的物化在来回往复的物品里变得十分充分。因此在发达的经济里,那种个人的相互作用完全退居幕后,而商品则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价值平衡是自动地、仅仅根据计算进行转手出售和进行平衡抵偿的倾向的执行者。给出并换取客观上相同的东西。人变得无关紧要。这与马克思物的人格化和人的物化有相同之处,只是西美尔更侧重从人的角度来阐述。
  (四)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同其他现存的科学的关系中,社会学是一种新的方法,是一种研究的辅助手段,借以采用一条新的途径去掌握所有那些领域的各种现象。社会存在于若干人相互影响的地方,这些相互影响产生于某些特定的本能欲望或者某些特定的目的(比如防卫目的、进攻目的、玩耍目的、获益目的等),这些促使人们走到一起,采用相互支持行为共同行动,或者对立行动,进入同他人一种相互联系的状态之中,对他们施加影响,并接受他们的影响。这些相互作用意味着,从那些促成的本能欲望和目的的个人的载体,变成为一个统一体,一个社会,研究社会需要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社会化的方式和形式。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整体是社会形成的、构成整个历史现实的人力资源,社会是一些关系的总和。西美尔之所以研究各个分散的点,是因为他认为,总有一种现实,不能在直接性和全面性方面科学地把握住它,而是必须从一系列分离的观点出发接受它,并因此把它塑造为数甚多的相互独立的科学研究客体,如心灵事件各种内容并不结合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世界,而且也不直观地与它们的心灵的现实相对峙。
三、感想:1.本月读西美尔的书,觉得他写的很多心理现象很贴近现实我们所生活的事实,读起来特别有意思,但又有一种沉痛的心情,因为感受到那种西美尔笔下的现代性的悲哀也真实地在生活里上演着。2.多读书,多总结,多思考,多与同学相互讨论争论。
读书汇报(更新至2015年2月7号)

一、书单:《资本论》(第一二三卷)
二、内容:本次汇报想从劳动、信用和地租三个角度试着串联一下所读的内容
(一)劳动:之所以汇报劳动是受马克思的抽象方法和还原论的影响,如果把《资本论》进行还原能否还原为《劳动论》呢?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劳动有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对应着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实现形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实现形态,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这两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的财富就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的堆积”,商品交换必须让渡使用价值以获得价值,商品把人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私人劳动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即人的物化或者物的人格化,这种形式就是商品拜物教。商品交换的价值形态由偶然的物物交换的单纯价值形态到特殊交换价值形态,再到一般价值形态,到最后的货币形态,那么货币就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了。这因为货币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钱是万能的这种假象就很容易解释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的功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在资本家手里可以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的循环,为贵卖买,资本家通过商品循环、生产循环、货币循环,以达到增殖价值的目的。资本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要在商品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卖者和买者的身份发生关系,劳动力的卖者成为事实上的工人,工人是自由人,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出售,但是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因此自由得一无所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价值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是劳动过程,也是劳动力消费的过程,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克扣工资等措施。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剩余价值与资本家所垫付的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固定资本增加,可变资本减少,在高资本构成下利润率程下降趋势,但是利润量会继续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是满足工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开支,包括生活资料、子女开支和教育及训练,而剩余劳动则被资本家剥削掉却被资本家以工人工资的形式所掩盖。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继续生产过程。
(二)信用:从经济学层面看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殖的价值运动。从伦理道德层面看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信用的发展使资本家能够用他人的资金来冒险。社会总资本包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信用也包括货币信用和商业信用。货币信用更多的表现为货币经营资本,货币经营者的利润是从剩余价值中所作的一种扣除,因为他们的活动与已经实现的价值有关。在资本论里研究上把货币资本的积累理解为银行家手中财富的积累。银行资本来源于银行家自己的投资和别人的存款(形成银行营业资本或者借人资本),由现金和有价证券组成,其中有价证券包括商业证券(汇票,它们是流动的,按时到期的,它们的贴现已经成为银行家们的基本业务)、公共证券(国债券、国库券和各种股票)和不动产抵押单。商业信用是从事再生产工艺的资本家相互提供情报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一种延期支付的证书。每个人都是一面提供信用,一面接受信用。在这种纯粹商业信用的循环中,商业信用的债权清算不能排除货币。商业信用的借贷资本的最高限与产业资本最充分的使用相等。商业信用随着再生产的进行、扩大而继续和扩大。信用制度对利润率的平均化运动起中介作用,通过信用制度可以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投入任何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信用使金银充当货币这种流通费用得到减少;促使股份公司的成立;使资本家获得支配社会资本的权利,从而促进了资本的集中,资本家对社会资本而不是自己的资本的支配权,让资本家取得了对社会劳动权的支配权。因此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新的生产形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过渡形式,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联系都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一切交易都用现金支付,那就要爆发危机,就会出现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出现货币饥荒。
(三)地租:为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是租地农厂主在一定期限内按契约规定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这个货币额不管是为耕地、建筑地段、矿山、渔场、森林等等的支付统称为地租。地租是地主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契约规定租期一满,在土地上实行的各种改良就要作为实体的即土地的不可分离的偶性,变为地主的财产。投入土地的资本属于固定资本范畴。假定地租是一个不变量,土地价格的涨落就同利息率的涨落成反比。土地价格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的收入。地租的特征是随着农产品发展为价值(商品)的条件和它们的价值借以实现的条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的权力也就发展起来,使它可以从这个不费他一点力气就创造出来的价值中占有一个日益大的部分,剩余价值中一个日益增大的部分也就转化为地租。更普遍得多的事实是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压低到它的正常平均水平以下,以工资的一部分由工人手中扣除下来形成租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土地的升值和劳动力的贬值就是一回事。地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私有权)和工资(雇佣劳动)、利息(资本所有)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三对关系有一个共同点:资本逐年为资本家提供利润,土地逐年为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劳动力逐年为工人提供工资。地租,利润和利息构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三、感想
(一)《资本论》是一本灰常有魅力的经典书籍,马克思用实在论、唯物论的研究方法,辩证法的叙述方法,演绎法、还原论、抽象力的分析方法向我们展现的宏伟巨著,让人读起来新潮澎湃。
(二)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要继续好好读书,让人生更加精彩。
读书汇报
一、书单《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古犹太教》     
二、内容:本月继续读韦伯的书,关于宗教方面已经有很多同学汇报的很细致深刻,在此,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了韦伯这么些书很想弄清楚韦伯所使用的方法论,因此,重点汇报下韦伯的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以下内容:1.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2.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中,讲述了三块内容,分别是1,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2,文化课学逻辑领域的批判性研究;3,社会科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总结以下几点韦伯的方法论特点:1,客观有效性:韦伯认为,社会科学是对事实思维的整理,我们要推进的社会科学是一种现实的科学,无视社会事实和生活现实会危害科学,要远离超验形而上学解释考察的偏见,坚持相对主义和折中主义的逻辑分析。认为真理具有对经验现实进行思维整理的客观有效性。对经验学科的方法论来说唯一重要的是实践律令及经验事实却认的真理的有效性;2,比较社会学:韦伯在写《中国的宗教》时讲儒教与道教进行比较,与基督教进行比较,与印度教和佛教进行比较而论述,此种方法也见之于《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书,通过内部和外部比较来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典型;3,理解或解释社会学:试图“解释性地理解”人们看待自己“社会行动”的方式。在社会科学中涉及精神的事件的共同作用,以重新体验的方式“理解”这些事件。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韦伯把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把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4,因果联系:把一种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到的因果联结的合规则性作为“规律性”表述为一个公式是否有意义,这在任何具体场合都是一个合目的性的问题。日常生活的事件一点也不亚于更高的政治、集体现象和群众现象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家的“独特”行动或者个人的文学和艺术成就,都到物质利益的影响,是“受经济制约的”。关于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如其分的因果关系里,可能的意味着断定历史给定的东西的某些成分曾经客观的存在,恰如其分的因果关系时由那些条件导致的那些成分,恰如其分是对某个被设想为综合一体的条件集合体而言的,因果关系是以范畴方式形成思想的产物,是通过把自己“规则学”的经验知识带给“给定的”现实才获得有效性。历史学家再评价一个具体的事件的因果意义时,其行事方式类似于一个有态度有希求的历史个人,觉得自己的行动是“必要的”“可能的”才会行动,可能性判断是与经验规则建立关联,如果排除和变更某些条件将会发生什么的离析、概括,用我们的想象力把从自己生活实践和对他人行为的认识中得到的“规则学”知识运用于“本体论”的知识,做出肯定的判断。以抽象的方式把事件的“材料”中发现的一部分“条件”分离出来,使之成为“可能性判断”的对象,以便根据经验规则获得对事件之具体成分的因果“意义”的洞识。为了能够透视现实的因果关系而建构起非现实的因果联系。韦伯指出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因果关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韦伯将上述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当性”两个命题。;5,归纳与演绎:文化科学的目标可以是构思一个封闭的概念体系,在它里面现实能够以某种意义上终极有效性的划分而得到概括,并由此出发再演绎出来。韦伯尝试描述一种资本主义文化,它可以把现代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个别散乱地存在的特征在其特殊性方面加以提高,综合成一个与我们的考察相一致的理想典型,理想典型本质上是为衡量和系统地说明个体性的,即就其独特性而言重要的联系所做出的构思;6,价值中立: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价值中立不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该弄清楚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即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如:讲课是学术活动,是科学内的事情,不应有价值判断;而演说时政治活动,是科学外的事情,可以且应该有价值判断。;7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建构,“理想”的意思是指现实中不存在的,而不是指最好的或者人们最希望的。但是理想类型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不是一种概念游戏,它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它的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韦伯主要是想通过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是社会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如:科层制、资本主义、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合法统治的三种纯粹类型等都是理想类型。欧美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并在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被“合理化”了。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说明这种合理化并形成与它相符合的概念,因此韦伯论述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一系列的合理化概念;8价值缺失:价值缺失是对政策、特别是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任何一种纯科学的探讨的前提条件。一项成功的政策始终是一种可能事物的艺术。最彻底的怀疑是认识之父。因此韦伯反对实证主义学派(实证主义主张遵循自然科学方法,确定一套历史和社会变革的普遍规律,然后凭演绎程序解释所有特定实例及其发展)。他反对社会科学以“建构一套封闭的概念体系,能够以某种确定的方式包容事实并对其分类,并且由此可以对其再次推论”为目标的观点。“我们不能抽象地理解两个历史偶然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一现象,而只是在承认在它具体形成的方式上存在着某种内在一致这样的基础上来把握”。
三、感想:本月读书内心很平静,只感到时间太快,读书太慢。

一、书单:《经济与社会》(韦伯)
二、内容:以这本书的几个点来做一下汇报。
1.经济:由经济取向引出经济行为再引出经济和经济企业,提出边缘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生产方向的指导者,“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在“唤起”和指挥着消费者的需求,如果后者有购买能力的话。自然经济是一种绝无交换的经济,或者是一种用实物交换而没有把使用货币作为交换的手段的经济。经济的实质包括经济共同体、经济行为共同体、经济调节共同体(如一切形式的政治、宗教、其他共同体为调节经济目的而社会化。固有规律制约行为结构,行为结构影响经济。讨论的目的是提出经济上的合理性的最佳前提条件,以及它们与实质性“要求”的关系。
2.统治的类型:统治,在一个可能标明的人群里,让具体的命令得到服从的机会,任何一种真正的统治关系都包含着一种特定的最低限度的服从愿望,即从服从中获得内外利益。合法的统治有合理、传统、魅力三种性质,合理性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传统性是神圣、传统授命实施权威,魅力性是英雄、楷模、非凡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而魅力只能“唤起”和“考验”,不能“学会”和“硬记”。
3.等级和阶级:关于等级方面,固有生活方式、职业性质、继承、统治权力垄断产生等级,等级内部特别尊重、特别垄断,等级地位是通过生活方式、正式教育方式、出身、职业威望、经验训练、合理教育、联婚、共餐、传统等形式得到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制、行政行使职能可预计性、可靠性的需求使得旧的等级瓦解产生代表职业等级利益的自由的代议制,进而产生议会,以促进政治经济和国家的形式合理化,这些发展反过来又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级举例有(1)吃租息者(包括出租人和物(物像船、土地、矿山、设备等)、吃证券息者、债权人,想对应的是产生了穷人和负债人;(2)企业家,像银行家、金融家、海运家、工业家、农业家、自由职业者等;(3)工人,包括小资产阶级、专业人员、有产者、由于受教育而享有特权者。关于阶级方面,阶级是相同阶级地位的人的任何群体,其中阶级地位是指货物供应、内在生活命运、外在生活地位的典型机会,这个典型机会是对货物收益支配权利的规模和方式以及收入、收益的应用方式。阶级分为有产阶级(财产不同而划分)、职业阶级(货物或劳动效益的市场利用机会)和社会阶级(以上阶级总体),有特权的阶级最容易组织社会化的阶级行动,因为他们反对直接利益(工人反对企业家,而非“不劳而获取收入的股东”)、是群众典型、在技术上易联合、明确的目标得到非阶级成员知识分子强加的解释。
4.宗教:宗教的产生,以宗教或魔法为动机的共同体行为原先是针对现世的(让你生活健康、长留人间)、精灵(某种想象出来的不确定的东西)的信仰,“超感觉”力量(能够干预人的命运)的产生,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神的世界和职能神,祖先崇拜和家族神职人员,政治团体的神和地区神,一神论和日常宗教信仰,普遍主义和一神论(只有在与救世主的利益相结合的地方才具有实际的宗教意义)对神的强制,魔法和为神效劳。巫师是通过魔法手段对魔鬼进行强制,神职人员是通过崇拜手段对神施加影响。神的概念、宗教伦理、禁忌(伦理之神,律例发现之神,非人格化力量的超神之物,把秩序作为神的创造物,禁忌准则的社会学意义,图腾崇拜,禁忌化,共同体化和固定化,魔法的伦理-宗教的伦理:罪恶的意识,拯救的思想)。先知,是从最后的、统一的价值立场出发,在人和世界关系统一化意义上的系统论者。(先知同神职人员和巫师比较,先知和导师,神秘教授家和先知,伦理的典范的先知,先知默示的性质)神秘教派组成一种区域间的共同体,把个人追随者组织为一个教区,是先知的教义侵入日常生活的形式,使之变成一种经常性机制的职能,先知的弟子或门徒们进行效力于宗教目的的社会化,即成为普通信徒教区的神秘传教授者、教师、神职人员、灵魂导师。宗教的教区被评价为驯服被征服者的手段,自治教区宗教信仰是一种不稳定现象,只有在俗众社会化采取某种持久的共同体行动,在行动中以某种方式积极参与才存在宗教信仰。只有在基督徒中形成了一种规模宏大的、有严厉约束力的、系统合理化了的理论性质的信条学,部分是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救世学的神话、神职人员的权力。等级、阶级与宗教(农民的、贵族的、骑士的、官僚体制的、资产阶级的、手工业者的宗教信仰,早起基督教信仰在城市立足经济的理性主义和宗教-伦理的理性主义,小资产阶级的宗教态度,最受特权损害的伦理的拯救宗教、信仰。)例如农民倾向于相信天气的巫术和万灵论的魔法或者礼仪主义,但是在伦理宗教信仰的领域里,则倾向于一种严格形式的伦理,在对待上帝和神职人员的态度上,采用“我给”,目的是让“你也给”的原则;欧洲官僚体制大致都从内心里蔑视一切被严肃对待的宗教信仰,但是为了驯服群众,却不得不正式尊重现存的宗教信仰;商人,生活目标在现世,倾向于上升为贵族望族,商人的地位愈是特权化,他们就愈不会倾向于发展一种来世的宗教。唯理智论需要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的这种自然地理性主义的需要与宗教的非理性化的这些纯心理学的条件相互交错着。俗众的唯理智论不管是高贵或贱民,都是以某种形式参与了各种复杂的救世论,救世论超出纯粹的以自然过程为取向的神话,或者超出已隐藏在某一位善良的未来国王身上的简洁的语言,推动着抽象的发展,开辟着宇宙的前景。对世界性宗教的体现者和宣传者阶层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对儒教来说是安排世间秩序的官僚,对印度教来说是安排世间秩序的术士,对佛教来说是周游世界的托钵僧,对伊斯兰教来说是征服世界的军人,对犹太教来说是旅行商人,对基督教来说是流浪的手工匠,他们是一种特别容易与其社会地位相结合的伦理或拯救教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者。
三、感悟:总体上这个月思考的比上个月力度大一点,自我感觉状态比上个月好一点。读《经济与社会》感觉比较吃力,不容易抓住重点,读的比较慢。分享一个[什么叫全力以赴?]的故事:一小孩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最终孩子未能搬起石头,他告诉父亲:我已经拼全力了!父亲答:你没有拼尽全力,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请求我的帮助!全力以赴:1.就是想尽所有办法;2.用尽所有可用资源;3.全力以赴,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读书亦需要真正的全力以赴。
   
一、书目:本月结束了涂尔干,并将韦伯的书开了个小头
        《道德教育》(涂尔干)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
        《哲学讲稿》(涂尔干)
        《经济与社会)(韦伯)
二、内容:
      1.《道德教育》,讲述了道德的要素是什(包括纪律、对社会群体的依恋、自主或自决)、怎样培养儿童的道德诸要素(即从儿童心理学入手,阐述了学校的奖惩、儿童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学校环境的影响、科学教学、审美教学和历史教学的作用)、教育与社会学、讨论与讲稿,用实证主义方法告诉人们如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以达到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涂尔干把道德教育当作一个社会事实,道德是由预先决定行为表现的行动规范体系所组成的,这些规范决定着一个人在既定的情境中应该怎样行动,举止得当就是从良知上服从。道德来源于移情的能力,根源是利他主义和无私的各种倾向的总和,是一种能够养成习惯的某种能力,是外部控制转向内部控制的能力,是外在约束的内在表达,是对常规性的某种需求。初等教育的议题包括纪律精神(它是对未来的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的准备)、自制精神(它的基础是儿童对群体生活的依恋,为未来生活构建一种公共精神)、知性精神(知性的运用时儿童获得自主和自决精神的过程,具有启蒙的意涵,是儿童在特定的界限内自由地运用理性,逐步形成一种内化的社会态度)。涂尔干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尊敬道德权威,在孩子心中灌输对规范的信念,教育孩子学会体验协作的乐趣,强调纪律。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在儿童身上激发出一种人类的尊严感,使儿童依恋群体,是为了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人们,主要分析了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的方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从而规范社会秩序。消极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价值。他提出了道德力,即道德规范中的精神性权力,能够防范野蛮与无知的能力,包含着所有用来束缚、包纳和约束我们意志,将我们的意志引入某种方向所必须的东西。分析了道德的功能,即对人们发号施令,防止个人侵入禁地,在此道德是一个广泛的禁忌体系,目标是限制个人行为的范围。道德的首要要素是纪律,纪律是道德的特性,涂尔干从外部观察道德,说明摆脱约束会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走向自我破坏的极端,因而道德规范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道德的次要素是对社会群体的依恋,社会领域的起点即是道德领域的起点,社会是一种道德权威,是所有道德权威的典型与根源。探讨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社会存在于个人内外,个人依赖社会,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社会是各种观念与情感的复合体,是各种观察和感觉方式的复合体,是一种整个群体所特有的知识和道德框架,是一种整体意识。道德的两个要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来源于社会,在现实中有一个支撑点。接下来探索了儿童的心理状态的自然倾向,并找到合适的引导方法,以催眠为例处理儿童接受道德力的过程、条件和办法。通过学校纪律(如谨慎而细心地运用奖励与惩罚)来培养转化道德情感,学校的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纪律等于社会道德。纪律的性质和功能在于让儿童学会尊重学校规范,尊重普遍规范,控制和约束自身,懂得义务的严肃性,开始严肃生活。审美教学和历史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工具。涂尔干把教育当作社会事实,人的理想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是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教育的工作必须在儿童刚生下来的利己和非社会的存在之上,尽快添加上另一种能够把他引向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存在。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了一种完整的历史哲学,其中,个体的起源、分化和自由体现为文明进步的首要特征,也是人作为其实际限度的升华。这种历史哲学最终产生了一种道德规范即一种独特的人格个体化与社会化齐头并进。
      2.《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本书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前三讲从法团演进的角度考察了职业伦理之公共精神的社会起源,及其在现代性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在“公民道德”的部分中,涂尔干从国家与个人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形式之间的特殊关联,以及职业群体在协调和建构这一关系(尤其是民主制)的过程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最后,涂尔干有关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研究深刻揭示了这两种权利的神圣起源,进而批驳了自然权利学说和功利主义学派有关天赋人权或利益最大的假设。伦理学与道德社会学是涂尔干关于“德国的道德实证科学”报告。作为一篇评论性文献,它有两个特点:首先,从涂尔干带有针对性的批评文字中,可以发现当时社会理论界争论不休的核心问题,以及涂尔干本人所持有的观点和立场;其次,从涂尔干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管窥到涂尔干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脉络,尤其是德国哲学的影响。书评、评论和讨论通过展现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冲突和撞击,这些文献澄清了涂尔干在“无神道德”、“实证道德”和“理性道德”等问题上的主张,以及他与康德主义或功利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3.《哲学讲稿》涂尔干定义哲学是有关意识状态及其条件的科学。哲学的母体就是思索人如何在宇宙中为自己寻求位置,进一步找到自身内部与外部的确定性。内在的人,是哲学的领地,他说道德意识可以是清晰,可以是混乱的,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可靠的,可以是启蒙了的,也可以是蒙昧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没有它。另外他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对哲学重新定义、对于意识状态与世界的多样性的强调、对于既有哲学体系的批判,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涂尔干规定的教学体系之内独特的着力点。讲稿涉及到五部分:初始问题、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形而上学。
      4.《经济与社会》还没读完,暂时不汇报。
三、感悟
      1.正视困难,不自欺欺人,才能克服困难。水涨也必须自己努力自己的船才会升高,否则只会沉入水底,无限焦虑,最后窒息。
      2.进入状态时间、读进去的速度比以前好了很多,感受到了静心读书的宁静与快乐。
      3.接下来一个月争取把韦伯的书读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时间。贺老师说:“时间一旦被高效率利用将会产生成倍的效应。”今后一定要求自己切身实践,提高效率。

                      七八月读书汇报
  一、书单:
        1《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2《原始分类》
        3《社会分工论》
        4《自杀论》
        5《孟德斯鸠与卢梭》
        6《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7《道德教育》(在读中)
  二、内容:
  1.《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目的在于把科学的理性主义扩展到人们的行为中去,即让人们看到,把人们过去的行为还原为因果关系,再经过理性的加工,就可以使因果关系成为未来的行为准则。实证主义就是理性主义的结果。要想超越事实,在事实之外取理解和指导事实,只有把事实看成是不合理的东西才行,方法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进。社会学方法的基础是把社会事实视“物”,物即智力不能自然理解的一切认识对象、我们不能以简单的精神分析方法形成一个确切概念的东西、由最表面及最容易看到的标志经过观察和实验转向不易感知的东西、有自己的固有存在的东西,比如集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社会事实构成团体的信仰、倾向和习俗这类东西,是普遍存在与社会各处的。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1)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2)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避免使用容易夹杂观察者个人主观成分的感性材料,而只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为准则;(3)反常的现象不是考察的主要方面。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正常的是一个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进化的一定阶段出现的一定种的社会里,反常的是这个社会事实与尚未完成其全部进化过程的社会种有关。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为一体区分各类变种。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必须到存在的社会事实及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去寻找。关于求证的准则,要解释某一较为复杂的社会事实,只有观察它在所有的社会种中的全部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本书所述方法是客观的,独立于一切哲学的,是涂尔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涂尔干的其他作品都是根据本书的方法准则来书写的,并通过推翻其他人的观念来求证并建立自己的观念。
  2.《原始分类》,分类是指人们把食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为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考察人类所形成的最粗陋的分类以便弄清楚分类究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事物被想象成排列在一个系列以个体为中心的同心圆之上,距离越远的圆对应的是越广泛的属而且组成该属的事物与这个个体也越疏远。其中写了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有以图腾、氏族、空间方位等为基础的组织分类,集体表现之研究,澳洲分类类型、其他澳洲体,祖尼人,苏人,中国人,较多地使用了社会比较方法。
  3.《社会分工论》对更大幸福的需要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发展,这种需要必然成为人类本性不断产生变化的原因,人类也必然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幸福而发生改变。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在同一个社会里,分工在不同的时期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但时间对分工的影响却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时间并没有决定发展本身。分工不断发展的原因在于社会环节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分隔各个环节的壁垒被打破了。总之,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是社会实体变得自由了,进入到全新的组合关系之中。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幸亏有了分工,不然竞争对手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不能共同生存下去。在某些同质性较强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个人都注定要被淘汰掉的,然而正因为有了分工的发展,这些人才能够自保和幸存下来。分工的发展越迅速,个人就越容易与自己的环境和睦相处。解决生存竞争问题烦人方法:专门职业化、同化、殖民、自杀、脱离竞争。共同意识越是普遍,就越会给个人的变化留出地盘。要想劳动分工真正得到发展,人们就应该摆脱遗传的桎楛,彻底打碎种姓制度和阶级制度。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功能不断脱离器官的过程。分工的反常形式有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级其他。总之,高等社会若要维持自身的平衡,就必须实行分工,我们的责任不在于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而在于使它们不断集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分工不仅是社会团结的主要源,也是道德秩序的基础。劳动分工带来有机团结,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会成为个人。本书还讲述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结果,有机团结与契约团结。分工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而且也为社会确定了结构特性,所有的这一切都预示着它未来的美好前景。
  4.《自杀论》自杀: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忙叫做自杀。神经衰弱可以导致自杀,因为患神经衰弱的人,从气质上来说好像命中注定是要受痛苦的;社会制度越是固定不变,多变的患者就越是无法在社会中生活;自杀式会感染;人们宁愿在生活最安逸的时候弃世而去;白天最有利于自杀,因为这时候各种事务最繁忙,人际交往错综复杂,生活最紧张;自杀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社会条件。涂尔干是以大量的社会事实为例子对自杀现象及自杀率进行分析总结。新教徒的自杀比较多是因为新教师一个不像天主教会那样非常整体化的教会;已婚者自杀少于独身者,然而在某些年龄段这种比例会例外地颠倒过来;
  5.《孟德斯鸠与卢梭》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孟德斯鸠与卢梭对社会科学兴起的贡献,第二部分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与圣西门,第四部分是书评与讨论。在孟德斯鸠与卢梭对社会科学兴起的贡献里,孟德斯鸠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形成了一门新的法哲学,他宣布一般法是“自然的”从社会有机体的“本性”中推出了法律。他将统治社会的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共和政体(包括贵族制和民族制度)、君主政体及转职政体。他区分了法律和习俗:习俗自发地从社会存在中产生;法律则是通过立法者的自发意志确立下来的。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较法,他想用一种近乎数学的方法来处理社会科学,并确立各个社会的特殊法逻辑上所遵循的原则,这样的原则必须通过观察现实才能得到,而科学隐藏于观察中,要借助纯粹的推理来完成。孟德斯鸠参与塑造了对社会科学来说必不可少的类型的观念和法的观念。在卢梭《社会契约论》中,讲述共同利益使个体寻求帮助,疗救邪恶的唯一办法就是赋予法律以真正的超越任何个体意志行为的力量。通过契约,每个成员把自身的所有权利转让给共同体,每个个体都将消失在共同的、普遍的意志当中,而这种意志正是社会的基础所在。普遍意志必须得到尊重,不是因为它更强大,而是因为它是普遍的。我们意志的目的是福利,普遍意志总是正确的,但指导它的判断并不总是明智的。在社会主义与圣西门中,社会主义彻底指向未来,目的是改变现存的事物,是改革,是一些实践学说。人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或多或少要求所有经济功能或者部分经济功能与能够起到指导和认知作用的社会器官简历完备的联系,社会主义者要求经济生活与国家建立联系,并没有要求经济生活由国家来控制。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是一项有组织的运动。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重组社会结构的愿望,实现这种愿望的办法就是重新安排产业结构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位置,使它脱离自动发挥功能的阴影,暴露在阳光之中,有意识的控制之中;其次,人们也把那些虽然与经济秩序没有直接联系,却有所有关系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18世纪法国大工业的发展、经济学开始被人们看作一门科学、国家被世俗化和集中化已经完成促进了社会主义的萌芽。对更公正秩序的渴望以及有关国家权利的观念,都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1)共产主义从一般的角度来考察穷人和富人的各自处境,社会主义只关注经济机器的工人部分,他们与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保持着联系;(2)共产主义者是在抽象的角度,以逻辑和道德为基础看待贫富问题的。社会主义者所考察的是工人交换其服务的条件,这种条件存在于一定特定的社会组织之中;(3)共产主义是一种强制性的仁爱,每个人都必须分享一切,关于爱和同情的运动。社会主义是一个经济集中化和中心化的过程,将工人阶级纳入到社会体的指导中心的运行轨道之中。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舆论必须承认国家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利。关于圣西门的一生可以划分为童年期、从军期、从商期、创作期,著作分两类,一类包括《一体个日内瓦居民致同时代人的信》《19世纪科学著作导论》《给经纬度测绘局的信》《人类科学概论》,另一类有《论欧洲社会的重组》《论实业》《论组织》《论实业体系》《实业入门》《新基督教》。既然实证精神激发了天文学和物理、化学等科学,就必须把实证精神扩展到人和社会,从而重新确立和在新的基础上确立与这种双重目标相关的人类知识体系。圣西门使用“社会生理学”等同于孔德“社会学”概念。在生理学中,举足轻重的事实就是进步的事实,进步是非个人的和匿名的。科学几乎不得不给人类的精神造成伤害,不得不去战胜最强大的阻力,从而使人类精神能够理解,为了对事物产生作用,它首先必须对这些事物加以审查,当被审查的对象是我们自己时,这种抵抗就会变得特别顽强,这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将自身置于事物之外,要求在宇宙中占据一个不同的地位。圣西门是坚决把自己从这些偏见中摆脱出来的第一人,除非首先把人与社会作为科学的对象,然后使这些科学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原则,否则人与社会就不能得到引导。接下来讲述了实业体系的历史起源与圣西门学说、实业组织体系、国际主义与宗教、圣西门——批判性的结论、圣西门学派,总结出:1.对圣西门主义实证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观念、有关宗教的观念、社会主义的观念的研究对涂尔干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生存处境是很有益的;2.圣西门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圣西门及其信徒希望从最少的付出中获得最多,从低级事物中获得高级事物,从经济事物中获得道德,这是不可能的。最后记录了一些书评、讨论与笔记。
  6《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本书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点,集中于“存在的社会起源”,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是因为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外婚制是乱伦禁忌起源的制度基础,在涂尔干看来外婚制是某种宗教制度的特例,对于大众的通俗解释是人们为了说明他们所遵循的习俗而想象出来的,不应该照单全收,真实的原因已经从中逃逸出去了。神圣产生禁忌的体系的原因:其一全人类所共有的,其二是原始民族所专有的。所有能够激起特殊敬意的东西都要与凡俗的之物保持距离,这一点和那些人们所厌恶与之接触的事物完全一样。于是,在尊敬中就掺杂进了恐惧;而被尊崇的事物本身为了维持它所激发出来的情感,也不得不保持特点,坚守孤立。人们认为近亲属间的婚姻会破坏家庭秩序,有关家庭生活的一切均受到义务观念的支配,我们与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关系,全都由道德严密地加以规定。由于对血液的通俗观念是与图腾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产生了禁忌、仪式,这些仪式继而又与性交往的通行观念联系起来,生成了有关外婚制的那些观念,于是以外婚制为基础,各种习惯纷纷形成,这些习惯至今仍然构成了我们的道德性情的一部分。书评、讨论和笔记占据了本书很大的篇幅,第二编有:论宗教现象的定义,笔记“原始社会的宗教体系”,关于居约《未来的非宗教:社会学研究》、列维—布吕尔《低级社会中的精神功能》、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澳洲图腾体系》,现时代的宗教情感的讨论;第三编有:《社会学年鉴》序言、在桑斯公立中学的演讲、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英与民主、1789年的原则与社会学;第四编有: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作为科学的社会学领域,社会学,社会学与社会科学,社会形态学笔记、关于阿尔伯特•沙夫勒《社会体的构造与生活》(第一卷)、费迪南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安东尼•拉布里奥拉《论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加斯顿•理查德《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玛丽安娜•韦伯《权利发展中的妻子和母亲》的书评以及致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信;第五编包括家庭社会学导论、夫妻家庭和协议离婚;第六编包括刑罚演化的两个规律和犯罪与社会健康。
  三、感悟
  1.读书数量和质量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缺乏思考,没有连贯起来,没有摸索出更好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能静下心常常浮躁。
  2.对自己的几点要求:1,用零散的时间集中处理杂事;2,要注重培养思考能力,要有付出,要有追求;3,自己对自己严格起来,增强自控力。
          六月份读书汇报

一、书单:
        1.《海德格尔存在哲学》
        2.《人性的断裂》
        3.《培根论人生》
        4.《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二、内容: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他的主题是通过确立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的最本质的东西来阐明存在这个概念。存在的意义问题,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用“此在”来称呼存在着。存在者为它本身的存在而存在。存在的问题是把此在本身所包含的存在倾向极端化,把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悟极端化。世界之领悟从存在论上返照到此在的解释上,只有着眼于时间,才能把握存在。只有当存在问题重被唤起,而一个进行可控制的争论的园地被争取到了的时候,才能认真地而且有积极收获地来谈论这样一些可能性。把存在从存在者中崭露出来,解说存在本身,这是存在论的任务。纯粹则是朴素地观望着觉知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这种最简单的存在规定性,是最原始意义上的“真”。现象学描述的方法上的意义就是解释,此在的现象学就是唯一的东西。哲学就是存在者存在,去探讨存在者是什么,存在状态即在场,柏拉图称之为相,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现实。沉思执着于追问。哲学即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着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技术更加明确地铸造和操纵着世界整体的现象和人在其中的变化。思想之所以保持着谦逊,首先是因为它的任务只有预备性,而不具有任何创设的特性,满足它于唤起人们对于一种可能性的期待,而这种可能性的轮廊还是模糊不清的,它的到来还是不确定的。思想的任务就是放弃对以往关于思的事情的规定。人,诗意地栖居。在贫困的时代里,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在只准许作为意志的世界范围之内以贯彻意图的形态出现的意愿本身才是危险的。
   《人性的断裂》,休谟著,休谟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由印象与观念两类知觉组成。他创立了不可知论的哲学流派,为康德、孔德的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书中讲述了我们只是从反省我们自己的心理官能中,才获得了最高神明的观念,是一种唯心论。认为我们在心中所感觉到的这种联系,我们的想象在一个物象及其恒常伴随间的这种习惯性的转移,乃是一种感觉或印象,由这种感觉我们才产生出能力或观念或“必然联系”的观念。爱与恨的对象永远都是其他某一个人。许诺是以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为基础的人类发明。价值和道德的最后标准是如果在人生的任何关系中,我都愿意和某一个人交往那么他的性格在那种范围内必然被认为是完善的;如果他对自己对人都没有什么缺陷,那么他的性格就是尽善尽美了。在任何情形下,精确都是有助于美丽的,正确的推论都是有助于细微的情趣的。观念是在反省所见、所触、所爱、所惜、所意的这些感觉的运动时我们所意识到的一些较为不活跃的知觉。各种观念的联系原则有三类:相似关系原则、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关系原则、原因或结果关系原则。关于怀疑的一种怀疑主义的解法:一个人如果再没有更多的经验,那他对于实际的事实就不能正确运用他的猜想或推论,而且除了直接呈现于他的记忆感觉或感官前的东西外,他不能再确信别的东西了;任何一种动作,在屡次重复之后,如果产生惯性,就会使我们不必借助理解的任何推论过了;根据经验得来的一切推论都只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的想象更为自由;任何时候,一个物象只要呈现于记忆或感官,它就会借习惯的力量,使用想象来构想一个与它常相会合的那个物象;距离是可以减少各个观念力量的,而在我们走近一个物象时,它纵然不直接呈现于我们面前,也必然能够在我们心灵上施加较大的影响。关于必然性,在任何一方,如果有了较多的机会,那就一定会产生较大的必然性来。关于神迹,一种超越自然法则的神迹,就是自然法则的破坏,如果一个死人复活了,我们会认为是一种神迹。人们为了神明的存在和无神论者的错误,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哲学的推论——在任何的命题方面都从来不曾有过那样多的推论。怀疑论者是宗教的另一个仇敌,他自然地激起了一切神学家和较严肃的哲学家的愤怒,怀疑主义提倡一种普遍的怀疑,它不只教导我们怀疑我们先前的一切意见和原则,还要我们怀疑自己的各种官能。理性的推论使我们不得不来反驳或抛弃自然的原始本能在感官的验证方面接受一种新的体系。反对一切抽象推论的主要理由是从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产生出来的。
   《培根论人生》,读了这本书可以明白很多的人生道理。论死忙,大人怕死就像小孩怕黑一样,死和生是一样自然而然的。论宗教,宗教作为维系人类社会的主要纽带,其自身若能保持着真正统一的情况,实在是一件好事,人们务须注意,不要为了实现或加强宗教统一的同时,废除并破坏了仁爱和人类社会的规范。论报复,报复是一种野蛮的公道,人性越倾向于此,法律就越应当将此予以清除。因为当一件罪行发生时,它不过是触犯了法律,但对此罪行实施报复,则是僭越了法律,其实,人用报复的方法,他不过是变成和他的敌人一样坏罢了。论逆境,如果奇迹有支配自然的力量,则它大多出现在逆境中,人的美德的确犹如珍贵的香料,经重烧火碾榨才更香;同样,顺境最易显出恶习,而逆境最易显出美德。论伪装与掩饰,最完善的素养和品性是拥有坦率之名声,保密之习惯,掩饰之善用,并且,在迫不得已时,还拥有一种伪装的能力。论父母和子女,挑选最好的路,走惯了就会轻松和自然。还有论爱情、论高官、论迷信、论胆大、论游历、论王权、论参议、论迟误、论狡猾、论自我打算、论革新、论利落、论假聪明、论友情、论开支、论国家强盛的实质、论养生、论猜疑、论谈吐、论殖民地、论财富、论语言、 论野心、论假面剧和竞技、论人的天性、论幸运、论习惯与教育、论放债、论青年与老年、论美、论残疾、论建筑、论花园、论谈判、论学习、论随从与友人、论托情人、论党派、论礼仪与客套、论称赞、论虚荣、论荣誉与名望、论司法、论怒气、论世道沧桑等等。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一部关于西方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专著。本书对于深化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研究,批判地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的成果,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产生于西方古典哲学终结和现代哲学兴起的历史交替时期,他的富有诗意的非理性主义和主义哲学,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走向极端的批判。他所关心的不是思辨唯心主义,而是人的生存世界,是从生命的内在意义出发去思考哲学问题,把存在本性论转换为生存本体论。本书以叔本华反传统理性批判和对非理性张扬的主要观点;剖析了叔本华哲学的主题思想——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展示了叔本华对生命意志的心理学研究和对人生境遇的本源性思考;对叔本华重塑价值取向的期望和对宗教激烈批判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讨。如揭开摩耶之幕的人。“人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我的座右铭是:即使世界毁灭也得维护真理”“在我们之中和我们亦在其中的世界”“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在普通人是照亮他生活道路的提灯,在天才人物却是普照世界的太阳。
三、感悟
    这个月读哲学,《海德格尔存在哲学》是读几遍还是读不懂,其他三本简单一点,知晓了一些人生哲理,感觉很好。希望月底到了华科大读书的质、量方面要有很大的提高。
[ 此贴被李芳芳在2016-04-11 18:01重新编辑 ]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Posted: 2014-06-18 21:31 | [楼 主]
舒丽瑰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70
威望: 270 点
金钱: 270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5-12-11

 

读得很不错,嗯要开始相对系统的阅读了哦
Posted: 2014-06-26 12:19 | 1 楼
楓雨辰曦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14-06-20
最后登录:2015-09-10

 

体会的很不错啊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Posted: 2014-07-04 23:29 | 2 楼
陈阳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3-04-18
最后登录:2014-11-19

 

开始就读哲学类书籍,而且还读的这么好,很不错,保持状态,继续加油!
有志者事竟成
Posted: 2014-08-02 16:22 | 3 楼
张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8
威望: 168 点
金钱: 1680 RMB
注册时间:2012-06-06
最后登录:2015-06-07

 

静心阅读,一本一本地啃、心无旁骛地啃很关键,慢慢摸索,切记浮躁。磨练自己性格里的坚韧品质吧,芳芳加油  
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Posted: 2014-09-01 12:49 | 4 楼
褚明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6-04-12

 

总结的不错,归纳得很好,以后一块继续努力
Posted: 2014-09-06 00:20 | 5 楼
子夜闻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4
威望: 174 点
金钱: 1740 RMB
注册时间:2012-10-14
最后登录:2017-03-04

 

“1,用零散的时间集中处理杂事;2,要注重培养思考能力,要有付出,要有追求;3,自己对自己严格起来,增强自控力。”哈哈,当我们对自己有追求、对人生有期待的时候,要求自然会产生,刚开始读,慢慢找自己的节奏,哈哈,用心读,你没问题的!
大道致远,责任天下,积思顿释,静水流深!
Posted: 2014-09-11 22:21 | 6 楼
冷波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3-03-19
最后登录:2017-09-13

 

很好,能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战自己,成长自己,加油。
Posted: 2014-09-12 23:11 | 7 楼
邓泉洋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3
威望: 113 点
金钱: 113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1-19

 

觉得你的每一本书读得很踏实,以后多交流和相互学习!
Posted: 2014-09-27 22:31 | 8 楼
@朱战辉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2
威望: 132 点
金钱: 1320 RMB
注册时间:2013-04-17
最后登录:2017-11-16

 

读得不错,迎难而上不自欺,和大家一起水涨船高!加油!
Posted: 2014-10-17 22:55 | 9 楼
黄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4-07-04
最后登录:2019-01-18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时间。加油!期待你下个月的帖子。
Posted: 2014-10-18 23:43 | 10 楼
陈光林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6
威望: 46 点
金钱: 460 RMB
注册时间:2014-03-20
最后登录:2017-06-30

 

《经济与社会》我读了30多天,愣是给读的一知半解,你读的很好,宗教也作为一种文化,必然与经济、政治有关联,如果能把经济、政治、宗教串联起来会更好。。。加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Posted: 2014-11-23 10:31 | 11 楼
赵祥云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0
威望: 30 点
金钱: 300 RMB
注册时间:2014-05-19
最后登录:2015-12-13

 

看了你的帖子就有你的影子在我眼前晃……状态越来越好了,为你鼓掌,向你学习!
Posted: 2014-12-23 22:18 | 12 楼
张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8
威望: 168 点
金钱: 1680 RMB
注册时间:2012-06-06
最后登录:2015-06-07

 

韦伯方法论总结得挺细致全面的,平静中又有动力,读得不错,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吧!加油芳芳
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Posted: 2014-12-31 19:00 | 13 楼
褚明浩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6-04-12

 

我也觉得真的是总结的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很不错,加油,在平静中一块努力~~~
Posted: 2015-01-11 23:49 | 14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总结的越来越好了,进步很大,一起加油!
Posted: 2015-02-10 00:23 | 15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越来越有感觉,为你点赞~
Posted: 2015-04-15 22:52 | 16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芳姐看书现在进度很快,思考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来学习,收获了很多!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05-04 11:29 | 17 楼
枭雄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14-10-11
最后登录:2015-12-20

 

感觉你们都能串起来系统的讲了,我得赶快向你们看起啊,加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Posted: 2015-05-13 22:36 | 18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加个油!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06-27 17:59 | 19 楼
夏巾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22-04-27

 

芳姐,继续加油哦,学会用更概括,更精炼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也是我的弱点,我也要加以改善。  
Posted: 2015-06-29 21:15 | 20 楼
邓泉洋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3
威望: 113 点
金钱: 113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1-19

 

从方法论、结构化和西方社会的未来来阐释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很有想法,在结构化的角度探讨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扩散到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在生产感觉都很不错,好好加油!
Posted: 2015-08-13 16:50 | 21 楼
邱丽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2-02

 

吉登斯的总结对我有启发哦,一起加油
Posted: 2015-08-18 10:16 | 22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芳姐,昨晚听你的汇报,我真的是学习到好多,你的总结真的很好。明显自信了许多,思考的也很有深度,这与你的辛勤努力分不开。我真心的想要向你学习。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08-19 22:12 | 23 楼
小芳子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3
威望: 73 点
金钱: 730 RMB
注册时间:2015-03-18
最后登录:2017-03-09

 

看完师姐对韦伯方法论的总结,很受启发,加油加油!
Posted: 2015-09-03 20:03 | 24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读的越来越有味道啦,也越来越自信啦,保持下去,一起加油~
Posted: 2015-09-27 19:19 | 25 楼
夏巾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22-04-27

 

以教育场域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教育机构、教育权威、教师以及学生在所谓的公平“晋升”机制中的真实状态,把握布迪厄对教育这一社会再生产机制的反思。蛮好的,继续努力,你要越来越棒!!!
Posted: 2015-09-29 12:36 | 26 楼
冯润兵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45
威望: 45 点
金钱: 450 RMB
注册时间:2011-05-19
最后登录:2019-01-07

 

大姐一直都是读书很踏实,是我的榜样。
狭路相逢
Posted: 2015-09-29 21:43 | 27 楼
卢克玲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4
威望: 204 点
金钱: 2040 RMB
注册时间:2014-08-31
最后登录:2016-01-27

 

关于教育场域的分析,比我思考的要更全面,真的觉得自愧不如。芳姐,听你的汇报,感觉你读书越来越有感觉啦!
读书与成长
Posted: 2015-10-04 10:42 | 28 楼
邓泉洋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3
威望: 113 点
金钱: 113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1-19

 

布迪厄的总结很是仔细,结合相关的经验分析的很不错,加油!
Posted: 2015-10-15 22:42 | 29 楼
« 1 23» Pages: ( 1/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88500(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7:2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