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华农吴迪的2012.11月读书报告(更新至11月29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小迪无所畏惧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12-12-11
最后登录:2013-01-27

 华农吴迪的2012.11月读书报告(更新至11月29日)

王朔《看上去很美》
池莉《不谈爱情》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
余华,苏童等著《收获》50年精选系列《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看上去很美》
正如王朔在序里面说的
这本小说一直在我脑子里酝酿。或者干脆说一直用大脑细胞在写。具体写作起始日期可追溯到20年前我刚动了心想在文学这路上闯一闯。当我构思第一个短篇小说时就同时构思这本小说了。这期间,发表了很多小说,但这本书一直在脑子里丰富、发展、完善,总也不想拿出来。有时似乎觉得眼下的一切写作都是为了这本书练笔、摸索技巧、积聚、寻找最佳结构和出发点。有时有些绝妙之念舍不得使在别处,就替这书存了起来。有时黔驴技穷一狠心用了这书的片段去支撑另一个已发表的小说,用过之后之懊悔,痛不欲生,有如旧时代妇女失去贞操。这是关于我自己的,彻底的,毫不保留的,凡看过、经过、想过、听说过,尽可能穷尽我之感受的,一本书。游泳游得快,来到这世上,不能白活,来无影去无踪,像个子孓随生随灭。用某人文诌诌的话说:如何理解自己的偶在。大白话就是:我为什么这德行。
他对这篇小说给予了很高的希望,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篇小说只是一个60年代的一个小男孩刚出生到7岁的心路历程,与其叫它小说,不如说是对童年生活的一种还原,追忆。令人震撼的是作者神奇的记忆力,大家都知道成年人刚出生到五岁这段时期的记忆一般都是模糊不清的,只能记得一些特别的场景。所以读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这段时期记忆的重拾。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所说,有心理问题的人一般都是童年有过一些特别的经历,童年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真的有神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国平的两本写女儿的书,记录了女儿从小到大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他及重视去记录,保存这种成长轨迹,他说父母有责任去帮孩子把这段时间记录下来。而王朔做的则是自己对这段时间的重拾。孩子的眼睛是上帝的窗户,这个视角是最客观最单纯的一个视角,在这个视角里面去审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我们的行为有新的认识。特别是文革这段特殊时期,我本人也是对这个时期很感兴趣,虽然我极憎恶这段时期,可反过来想,如果我生活在这段时期也难保自己不去做风风火火的红小兵。王朔的语言极幽默,生活化口语化,经常看着看着就笑起来。借王朔的语言,我在记忆里找出了那些小时候曾今困扰我的想法,一些哲思,童年似乎又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看上去很美,真的是非常精炼的主题,孩子的心里没有什么主义什么道德什么规章制度什么概念,所以孩子的心是诚实的。从孩子的眼中也是我们曾经的自己眼中,原来我们这世界是这样的,原来我们本初的想法是这样的,原来,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
这是我们的区别。他身在自己的生活里,我只是他生活中的过客。我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加快时间的流逝,遇到尴尬危险无聊便翩然离去,来年再说。 他却无从逃身,永远留在现实里,每一天都要一分一秒地度过,太阳不落山,他的一天就不能结束。从这点上说,他的生活远比我所知要多、丰富。很多事情我不知情。没有我的日子他独自面对的都是些什么?为什么他和别人的关系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我想我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时刻和机会,以至今天也不能说真正了解生活。 这种面临同一日历年各怀长度不同。也决定了我和他对人、事的态度之差:我自命理想主义者,或叫妄想主义者;他是现实主义者,或叫机会主义者。 现实主义者对理想主义者总是不置一词,当我试图支配他时便感到他的顽强。 我知道他的绝望,如此漫长一眼望不到头又不可省略的一生真叫人不堪重负。我们看不透其中的内容,不知道前边有什么在等着他无论好坏他都得一一受着。我想我日后是有个去处的,他知道我不属于这儿,你可以把这叫体验生活——可我不能带他一起飞走,这他也清楚。他经常猜我是谁,来干什么。那时我也不知道我的使命是记录他,要是知道,我不会那么任性,会多留一些时间在他身边。
很记得是自己小学时候会突然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仿佛飘起来了,俯视着这个世俗的躯体。我怎么会是这样的?这是我吗?为什么我不是别人?为什么我成了这样的人?难以置信自己居然有这样的生活轨迹,有这样的举止,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气质,仿佛在看一个怪物。不想自己就这样被固定下来,被限制下来,觉得这样很没意思,很不想这种感觉消失,不想回到这个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名字指的就是自己。就像服了致幻剂一般,至今还记得那样的感觉。所以很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有的时候支配自己行为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自己是被生活推着走的,有的时候灵魂可以不再身体里面而身体可以继续世俗生活,特别是如果生活千篇一率冗长毫无变化的时候,灵魂更容易脱离世俗生活,这样自己才能麻木的生活下去,不至于因为觉得没有意义,痛苦而觉得绝望,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这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吧。
他还不懂这犹如迷路、对自己顿生怜爱、不满足但又蛮舒服的心绪的正确说法叫:感伤。
青春期的感伤真的有很强的自恋自私自以为是的成分,形容非常一针见血。所以青春小说很难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少校开学第一天站在台上就没再下来,像朱一样只给我留下单一印象。我只在台上见到他出现, 一身屎黄,永远在演愤怒且激烈的哑剧, 一个不属于他的洪亮声音雷声一般从我们头顶滚滚而过。我在那个红墙环绕的操场开过太多的大会,很多时候一想起方枪枪的小学时光就觉得净开会了。也许那一天的会并没有后来的那些会那么花哨,校长也未必狐假虎威地穿军装。但对我都一样,我分不清文革前和文革中大会的区别,都是声势浩大,场面闹猛,学着大人物的口气用儿童语言说话,对小孩来说很娱乐。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对文革现象描述,很多人都很喜欢用什么阶级,主义来定义文革,而在孩子眼里,一切才能还原成最本质的状态。多么可笑,荒唐,幼稚,无聊啊,难以置信当时全国上下都在进行这样的游戏。
《不谈爱情》
揭去层层轻纱,不就是性的饥渴加上人工创作,一个婚姻就这么诞生了。他相信他是这样,他周围的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
建议所有喜欢看言情的姑娘们都去看看池莉的书,特别是年纪一大把了还爱看言情偶像剧的姐姐们。池莉极冷静,客观,宏观的描绘了真实生活的原貌,把生活的琐屑细碎,柴米油盐,市井和俗气,现实和冷漠极不客气的呈现出来,给那些迷醉于自己爱情梦幻中无法自拔的人,包括我自己送了一个冷冷的笑。爱情对于真实的生活来说可能真的是奢侈品和艺术品,面对生活,面对生存,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家庭,面对孩子,面对责任,面对工作,别谈什么乱七八糟的什么爱情。
《妻妾成群》
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下面有一个评论,说没意思,原本以为上过大学的颂莲会聪明一些,像甄嬛传一样演一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最终脱颖而出的女性战场风云录,没想到她那么笨,居然最后落得自己疯掉这样的悲惨境遇。当初看完电影也有这个想法,就像那些兴致勃勃看完甄嬛传对甄嬛最后的大刀阔斧斩除自己的竞争者拍手叫好的人一样。现在想起来,冷汗直起。
庭院深深,封建的庭院,总是那样幽暗,那样苍老,古板,死寂。每天都生活在这样深深幽闭的庭院里,那样灰暗的闺房中,能接触到的只是琴棋书画和女工,日复一日没有丝毫变化,唯一会带来活力快乐和生命力的东西就是男人,唯一的追求也只能是男人。也难怪那些女人会你争我夺互相伤害了。在这场战争里,没有人会是胜利者。因为游戏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恐怖。女性为何要接受这种生态,这样的规则?在封建时代里,女人没有选择。女人不必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太多的喜欢和不喜欢,因为那些都是危险的东西,对男权社会的挑战和威胁。要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博得男人的怜爱,那种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对没有任何进攻性的弱者的玩弄。女人是宠物,是财产,是私人用品,是任何东西唯独不是人。凡是女人有了想当人的倾向就会马上遭到男权社会的制裁,要么是冷落,要么是毁灭。
对于今天这个仍然是男权主义和强权主义的时代,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求女人武装自己修炼自己,让自己在女人的战争中脱颖而出,而是主张从一开始就拒绝这样的游戏规则。拒绝庭院拒绝深宫拒绝宫廷剧,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离开的权利。女性该有自己的原则。这条路,仍任重而道远。

《叔叔的故事》
这是我摘抄最多的小说,它也涉及到了我最感兴趣的文革时期的问题,另外,他还探讨了婚姻,爱情,信仰,回忆,自我定位,家庭等问题。其中让我最受启发的是它对信仰的描述。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如何的,我们把人生看做什么。它很直接的揭露了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人,就像我的虚无主义,游戏人生的态度,读来让我触目惊心。另外他还探讨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是在提醒我不能躲藏在小说世界里。这本书带给我太多,它不像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哲思录,警醒本,其中很多的人生观和信仰问题还希望与学长学姐们讨论。

读书状态:都是我非常喜爱的书,所以读起来挺顺的,用来读书的时间比较零散,但还是能挤出来。只是有的时候心里有了事情,一直处于兴奋的情绪中,脑子里都是回忆,无法集中精力在书本上,多半这时候就随它去了,享受在那种情绪之中。读的书都是文学类的,希望下个月能读些社科类的书。
[ 此贴被小迪无所畏惧在2012-12-19 22:55重新编辑 ]
Posted: 2012-12-19 21:2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59608(s) query 3, Time now is:11-26 05:2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