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2016黎雨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何毅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16-12-21
最后登录:2021-06-20

 2016黎雨读书报告

2016.10.9——2016.11.9
书单: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的演进》

汇报内容:《社会分工论》
    从涂尔干的假设出发,即社会的凝聚性性是完全依靠,或至少主要依靠劳动分工来维持,社会构成的本质特性也是由分工决定的。如果分工的功能却是如此的话,它就必然具有一种道德属性。一般而言,正因为分工需要一种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所以它是道德的。但是在尚未检验这种假设成立之前,涂尔干认为必须证实:社会团结在本质上是不是劳动分工带来的结果。
如何证实社会团结在本质上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呢?这决不仅仅在于考察这些社会中是否存在劳动分工带来的团结,必须确定它所产生的团结在何种层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而社会团结本身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很难对其进行精确观察。我们只有通过表现其内在事实的外在事实来进行研究。涂尔干认为这种能标志其内在事实的表现形式即是法律,并根据系属于不同法律的制裁来划分法规,以此确定社会团结的类型。一类法规是有组织的压制性制裁,如刑法。与这类法规对应的是一种“关系一断即为犯罪”的社会团结类型即机械团结社会,它表现的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力量,通过惩罚威胁集体意识的行为来增加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强化社会秩序的基础。另一类是纯粹的恢复性制裁,如民法,商业法。这类法规体现在有机团结社会,这种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主要是拨乱反正,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即其功能主要是把具有异质性的个体组织起来,使之处于一种有序状态,以此维护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两种团结类型为何?机械团结是在不发达的社会结构中产生的,这种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所有群体成员的共同感情和共同信仰组成的,即集体意识。而此种社会团结建立在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同质性的基础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小;个体的行动总是自发的和集体的,表现为对集体意识的绝对服从;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依赖程度很低,社会纽带松弛。总而言之,个体不带任何中介地直属于社会,个体自身没有显著的个性。有机团结是现代发达社会的整合方式,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和个体异质性基础上,个体之所以属于社会,是因为它依赖于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分工导致的职业的专业化,使得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异质性增强;个体的个性显著。个体与社会之间是通过专业化的职业群体作为联系的中介。涂尔干认为,如果一种社会形态曾经有过另一种社会形态的特征,后来又超越了这些特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形态高于另一种形态,也即说,这种形态属于较高的一个枝蔓。
那么机械团结的社会是何以向高于它的有机团结的社会进化发展的呢?涂尔干以以氏族为基础的“环节社会”来描述机械团结社会的状态。随着社会容量的增加,即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际交往强度的增加,环节社会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分割各个环节的壁垒被打破了。总之,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社会实体变得自由了,进入了全新的组合关系中,即组织结构得以形成。原来相互分离的个体终于结合在了一起,社会大众的各个部分之间形成了运动,之前它们是根本不会相互产生影响的。这使得社会容量增加,随着社会密度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程度上不断增加,劳动分工就合乎规律的发展起来。由此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竞争的加剧,即对有限社会资源的争夺也就越来越激烈和残酷。为了防止竞争的恶性循环,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在进化论的支配原则下,社会分工使得我们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分工越是精细、完善,人们寻求生存的方式越多,专业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各部分之间的依赖性增强,形成了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社会。但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不仅在于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完善,而在于这些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之间各自特有功能的彼此紧密结合带来了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它使社会成为了可能,也即是说,没有了这些功能,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在任何情况下,分工都超出了纯粹经济利益的范围,构成社会和道德秩序本身。
同时涂尔干也指出分工像所有社会事实一样,或者像更加普遍的生物事实一样,表现出很多病态的形式。只有常态的社会分工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带来社会的团结。而病态的社会分工则会破坏社会的秩序和整合。我们必须考察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分工偏离了它的自然发展方向,正如病理学是生理学的出色助手一样,对这些偏离形成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确定形成正常状态的各种条件。病态的社会分工包括: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反常的分工。随着专业化的高度发展,与分工相联系的异质性和个性会使个体和社会的联系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涂尔干提出重塑道德秩序、控制经济活动、创立中介组织等方式,希望以此维持社会的秩序与整合。

感受:1、看书的的心态上,还是很焦虑和着急,在看的过程中觉得懂了,但是看到后面受后面观点的影响又模糊了,于是又回去看一遍,就不断的在打转的感觉,很气愤,以前都是直接看过去。
      2、做笔记上,自己做得笔记蛮少,也很纠结怎样做笔记比较好,和其他同学交流后以及自己这次写总结的感受,做调整。
      3、读书总结写得很难受,开始不知道怎么下笔,找不到思路和切入点总结。但是不管有没有思路和起点,就都要逼自己下笔写,记下能想到的和想写的。不然拖到后面更难受更着急。
收获: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但是又不断在想,在这个过程中 ,会让自己原来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也会激发自己的问题意识,发现自己原来没有发现的点。觉得想到的和把它写出来是两回事,所以总结这一块还是得多练。

2016.11.9——2016.12.9
书单:
《原始分类》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孟德斯鸠与卢梭》

汇报内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开篇就表明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作出解释。指明最原始的宗教,应该能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且不必借用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便有可能对它作出解释。对自然和神灵的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一切宗教现象最重要、最真实的特征是在于它们经常将已知的和可知的整个宇宙一分为二,分为无所不包的、相互排斥的两大类别,即神圣事物和凡俗事物。这两种类别是绝对对立、相互隔绝的,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全无联系,只有凡俗事物肯于抛弃自己的特征,借助某种方式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神圣的东西,建立联系。那么当一定数量的神圣事物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并以此形成了某种统一体,形成了某个不被其他任何同类体系所包含的体系的时候,这些信仰的总体及其相应的仪式是不是就构成了一种宗教?涂尔干认为这不足以区分宗教和巫术,宗教和巫术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例如信仰、仪式、信徒等,且巫术也会利用一些宗教的要素,完整的宗教还需要考虑教会这一要素,教会是具有共同信仰和仪式的人所结合而成的道德共同体。而巫术中的人们只是一种偶然的、暂时的联系,巫师与其追随者之间甚至巫师之间都不存在一种集体的组织和共同的生活。由此,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神圣性是其根本属性。
那么是什么赋予了宗教这种神圣性,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又是如何产生,涂尔干在探索宗教的起源问题中给予了回答,涂尔干首先反驳了泰勒、斯宾塞或缪勒这些学者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对梦魂曲解的“泛灵论”,及将自然现象无意识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论”。涂尔干指出当一个人出现在自己梦中时,他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就像我们的感官感觉到的那样,尽管自然力量非常之强,但它也只不过是自然力量。这就否定了人类和自然本身具有任何神圣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人类和自然本身以外的世界去去探寻,而这个世界就是社会。涂尔干认为神圣世界和凡俗世界的区分及其相应的宗教情感都是根源于社会。图腾膜拜作为人类社会最初普遍形成的一种最基本的宗教形式,在图腾膜拜中包含着宗教各种基本形式的萌芽,由此,探索宗教的起源就可以通过分析图腾膜拜来了解。涂尔干认为澳大利亚阿兰达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社会,遂以此为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图腾的对象要么属于动物界,要么属于植物界,只有很少一部分属于非生命体,如日月云雨。图腾不仅是一个名字,它还以一种有形的标记出现,被雕刻在木制品或墙上,甚至被文印在人身上或简单地描画在地上,用来作为一个氏族群体的符号或徽章。对原始人而言,这类被雕刻或描画出来的图腾形象具有一种神圣的意味,总是被当作一种典型的圣物而用于宗教仪典中,成为人们膜拜的神圣事物的象征。作为一种膜拜的对象和圣俗之分的象征,图腾及其相关的信仰和仪式也便具有了宗教的涵义。作为一种原始的信仰体系或宗教制度,图腾制度还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在图腾制度中,最重要的圣物是图腾形象,其次是动植物,然后是氏族的成员。图腾制度不是关于动物、人或者图像的宗教,而是关于一种匿名的和非人格的力的宗教。而图腾作为一个符号是对氏族社会的有形表达。即图腾既是本原的神的外在形式,同时也是氏族的标志。由此,氏族的神、图腾本原,都只能是氏族本身而不可能是别的东西。是氏族被人格化了,并被以图腾动植物的可见形式表现在了人们的想象中。
涂尔干指出,人们生活中感受到并在图腾制度中加以膜拜的那种本原性的“力”,首先是一种社会对人们所具有的那种强制力,它是建立在个体对社会权威自觉遵从之上的道德压力和效力。另外还是一种激发力,一种只要我们服从或依赖就能够加强我们自身的力量。这些外部力量使人们感受到神圣世界和凡俗世界。例如澳洲社会生活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平时的生活使人们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组进行的谋食活动,而另一个阶段人们集中在特定的地点进行集合,时间长几天乃至数月。在集会中,人们将举行宗教仪典,在这种仪典中,人们会处于“集体欢腾”的状态,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一切日常生活的准则都被抛开。人在这种迷狂的状态之中往往会感到自己受到一种别的力量的支配,感到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即神圣世界;而人们日常的生活世界则是凡俗世界。许多氏族社会都会的生活往往周期性的分成分散谋食和集体欢腾两个时期,长期循环往复这样的的体验,使人们深信神圣世界与圣俗世界的存在。
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宗教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涂尔干将图腾膜拜的仪式主要区分为两类:消极的仪式和积极的仪式。消极的仪式主要表现为各种禁忌,目的主要在于保证神圣和凡俗的区别。而积极仪式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模仿仪式和表现仪式,是人类正面建立的与宗教力沟通的仪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消极仪式是积极仪式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而积极仪式也会从另一方面深化消极仪式。这些仪式反映的神话和历史事件蕴含了社会群体长期积累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一种集体意识。仪式是为了维护这些信仰的生命力服务的,而且它仅仅为此服务,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被抹去,必须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通过举行仪式,群体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和统一体的情感。由此可见,仪式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活动,它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强调神圣与凡俗的对立。这也意味着社会不同于个人且高于个人。另一方面强调个人由凡俗进入神圣的必要性。这也意味着社会内化于个体,个体在消除个人性的同时具有了社会性。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影响,社会的个体得以聚集,采取共同行动,从而发挥了社会的作用。

感想:
    《社会分工论》中机械团结社会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纽带,有机团结社会以社会分工为纽带,从而使社会团结有序。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个体与国家之间要达到均衡关系,需要法团也即职业群体作为中介来制衡,各类法团会形成一种职业规范,正是这些职业规范构成职业伦理。个体融入职业群体,进而在职业伦理的约束下使个体力量削弱。(?)国家是在各类职业群体中产生代表而得以以民主制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而保证了个体的权利得以实现。同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国家为中介得以组织,在公意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公民道德。(?)社会秩序正是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的基础得以形成。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社会秩序诉诸宗教的整合作用。但始终觉得集体意识贯穿于其理论始终,而非只在机械团结社会,但似乎又有所偏执。另外建立一种道德秩序的团结社会是涂尔干理论的目标无论其提到的集体力、宗教力、道德力都源于社会,是否都是一种社会力的体现?社会实在作为人类生活事物的本源,其实也贯穿了涂尔干思想的始终。但始终觉得涂尔干没有摆脱社会进化论的影响。(?)
    涂尔干思想总结的大概思路:社会事实何以为社会事实?《社会分工论》:在机械团结社会,涂尔干将个体与社会以一种直接相关的关系呈现。而在有机团结社会,个体与社会之间是通过专业化的职业群体作为联系的中介。但涂尔干并未澄清社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的。由此,提出了其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在《自杀论》中,论述了偏离社会事实的结果即自杀率的增加,并进行了详细论证。而《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则更深层次阐述了社会秩序是是建立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这些社会事实之上的,这也就回答了社会秩序可能(职业伦理与社会分工的关系及公民道德与集体意识的关系?)但社会事实究竟是从哪里有此“力”,使人们对生活中的社会事实怀以敬畏和尊重,并共同遵守形成一种道德秩序呢?我觉得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阐述了这个问题。而这也回答了使社会对人们起作用的这种社会力的起源。
方法论:从社会团结的分类志原始社会的分类中,其类型学(?)的方法越趋显著。涂尔干也特别强调运用术语时对其的定义,而他在定义时,从众多不同事物的表现形式中去寻求其共性,归纳出其共同的特征来进行定义,比如在宗教的最初定义中。虽说未完全如此,但是在读的过程中这种感受很强烈。同时,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的准则一直飘在脑子里,有疑虑但又不能明确问题所在。
    这个月读的书,对自己而言,比上个月读的要难理解一些,看完后整个都是很混乱的感觉,总觉得自己抓不住那个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点;另一方面是在看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刺激我想看过的书,在反思之前的问题和总结时,以期从中找出联系的点,但是还没有顺,需要再花时间系统做个总结。觉得比起之前,这个月自己看完了一章会去归纳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看的东西,最终还是在用书上的表述在总结,自己思考的部分还是很少。
蜗行万里,漫步云端
Posted: 2016-12-27 23:47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90210(s) query 3, Time now is:11-26 12:5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