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马梦亚读书报告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马梦亚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马梦亚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1-04-09
最后登录:2022-05-22
小
中
大
马梦亚读书报告
2021.10.16—2021.11.20
【阅读书单】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社会科学方法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孟德斯鸠与卢梭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读书感想】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是一位富有流浪经验生活的哲学思辨家,他在长达十三年的流浪旅途中认识了人间疾苦、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才转而寻求真正自然状态下的人类起源是否平等,我们今天社会中的不平等究竟是生而不平等,还是由于人类为自己打下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个人幸福的获取,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什么?人类又该如何获取自由发展?
1. 纯粹、孤独的野蛮人——自然的不平等,但生而自由
自然的不平等是由自然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年龄、身体、体力、智力以及心灵方面。在大自然最初的状态下人类和自然界所有物种一样,是平等的,直到不同的生理原因使一些物种发生一些可以被我们观察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从而会使人的品质出现好坏、善恶之分,这是人类不平的最初起源。最原始的人类除其优越的构造之外与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类的基本需求,即最基础的生理需要:水、食物、睡眠得到满足便是被完全满足了,和动物一样,人类也分散在森林之中,观察模仿动物的技能,逐渐具有了兽类的本能,这便是人类构造的优势所在:“懂得将所有属于其他物种的优势化为己有”。在那个野蛮人的时代,体格是他们拥有的唯一工具,自然的环境状态下为保卫自己的生命和猎物,他们练就了强健的体质,并且遗传到下一代,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野蛮人的时代,自然造就那些生来体格健全的人变得更加强大与健壮,而其他人则走向灭亡。这是自然所赋予的不平等。但与此同时,野蛮人又是纯粹的,那个时代的运行方式是统一而单调的,人与动物的力量可以在生活中相较出来,进退自如,可以自由选择战斗还是逃跑,无法抵抗的便是衰老和疾病,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消逝,没有对生命消逝的概念便不会有痛苦,也没有医疗的概念,而强迫的体格也使得患某些疾病的概率降低,大家除去自身所被赋予的力量之外,自然所给予的又都是平等的。
2. 堕落、痛苦的社会人——社会的不平等,拘束于枷锁之中
卢梭所述的另一种不平等称之为精神的或是政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依靠一种公约在人类共识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或者至少为人类共识所认可,主要体现为少数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更加富有、更加尊贵、更加强大,或者甚至让他人臣服,可以归纳为对权势与财富的向往存在着不平等。
相较于野蛮人的时代,如今的社会人由于各种器物的出现与发展,已不具备野蛮人的体格、力量与敏捷,衰老与疾病也不再是无法抵抗的,我们有各种医疗设备、养生补品可以照顾与控制人类的寿命延长,但于此,除却自身力量的拥有,平等的范围似乎扩大了很多,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或者说自然只是及其微小的一部分力量),生活方式也是极度不平等的,在这个看似制度平等的社会中,有人过着悠闲的生活,食物精致、娱乐丰富,而有的人却食不果腹、为生存奔波。不平等从何而来呢?卢梭认为兽类的活动完全是由自然主宰的,而人类则可以靠自由行动进行选择,人可以远离规则,也可以创造规则。人类的欲望与需求促进认知与理性的发展,人类的智力开始发展。耕种的演进源于天然植被无法满足人口需求,饱腹之欲需要被满足;语言的出现与发展源于人的理念不断扩大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催生了符号与更加广泛的语言,以及之后出现的教育、社会制度等等,皆源自于人类本身。随着人类的发展,对于冶金术和农业的发明,出现了土地分配与金银分配,而人类的差异性导致了分配的不平等,同等劳动下,有的人可以挣很多,有的人却挣得很少,自然的不平等随着关系的不平等而逐渐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人类之间的差异化也在逐渐增大。私有制的出现造就了社会人最初的不平等,而为了稳定私有制带来的不平等而产生的动乱,法律来发挥作用,但法律并没有开始的形成保护的不是弱者而是强者的财产不被侵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形成是不平等形成的第一阶段,即贫富的不平等。契约法律形成之后,法官的设立是第二阶段,但法官的设立从选举制经由人类的野心转为世袭制,即造就了强弱的不平等。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力的转变,人们把自己的自由托付给首领,依附于首领的统治之下这种安宁和便利的生活,给自己加固“铁链”,主人与奴隶的对立出现诞生,即自由的不平等。“主人与奴隶的对立正是不平等的最后阶段,是所有其他不平等终将抵达的彼岸。”在卢梭看来,是人类本身导致了其痛苦的来源,人类的差异也不应被归于自然而应归于人类本身,人类在社会中不同的习惯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差异产生的大多数因素,并不源于自然,而这种差异性从最初的不平等逐渐发展、叠加,造成了不平等的无限循环,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思维的提升,各种便利于生活的物品的发明也造就了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食物的不健康等,迫使身体健康遭到侵害。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加重自己身上的镣铐,带着镣铐奔向自由是无法获取自由的。
曼德维尔曾说:“自然既然给予人类眼泪,那就表示,它曾给予人类一颗最仁慈的心”。也许我们在追名逐利中试着挣脱种种“野心”所带来的镣铐,保持最原始那颗怜悯心,也许会找到最初的自由。
Posted: 2021-11-28 00:07 |
[楼 主]
马梦亚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1-04-09
最后登录:2022-05-22
小
中
大
Re:马梦亚读书报告 更新至2022.4.23
1.生命的本质是超越自我。
齐美尔认为:“生命不管其绝对尺度是什么,都只有在它是额外生命时才存在;一般说来,只要存在生命,就会生育出生动活泼的东西来,因为生理上的自我保存就是不断生育新的东西:这并非生命在别的职能之外行使的一种职能,而是因为它这样做了,所以才成为生命。如果说虽然死亡一开始就寓于生命之中,那么,就连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成是生命的自我超越。生命在保持其中心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在伸向生命的绝对物,逐渐形成额外生命——但也伸向虚无,而且作为一种行动,它是在某次行动中保存下来并不断增强的生命,所以同时也是在某次行动中保存下来并不断衰落的生命。另一方面,它又是刚刚获得的生命,即额外生命之绝对概念。”额外生命是生命吸收、转化、生育的职能,以此获得增强、衰弱与新生,增强与衰弱并不是生命的补充物,而是生命本身,是个体生命的扬弃,是生命自我的积累与超越。对于生命而言,超验是内在的。超验的自我在生命的结构之中,生命的本质为生命提供轮廓和形式,后者是超验的,生命把力量传递给那些形式,它们凭这种力量并在这种力量所及的范围内独立化,按照自身的规律发生作用,并把生命堵在这些形式中。个体是生命的某一积聚,自我意识是生命本质最基本的事实,自我意识为个体提供轮廓和形式,而这一自我又是个体本身无法经验到的,是超越的,所以说,对生命而言,超验是内在的。我们把个人当作其社会地位或角色相应的标本来对待,这里更多是一种从外部社会方面进行概括的典型化做法,这种超出个人的明确性作为居于首要地位的要素发挥着现实的作用,并超越该生命的统一体,局限了我们社会交往的形式和眼光,从而忽视了纯粹的个性。我们精神生命的形式,对于不同世界或人物的概括性、普遍性和一般性表达,蕴含这样一种危机:生命无法用内在的形式捕捉到其确定的位置。我们在一大堆普遍性中找不到确定无疑的独特自我。从地地道道的个人主义形式开始:“克制自己的人从束缚所有人的暴力中解脱出来”——直到历史哲学的形式:“人就是应当被克制之物”。从逻辑上看,这也是一种矛盾:克制自我的人虽说是征服者,但同时又是被征服者。唯其胜利,这个自我却败于自身;唯其失败,却获得胜利。然而,也只是在增强到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状态时才出现矛盾。这正是道德生命十分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一种高级状况来征服和超越各种低级状况,然后又通过另一种还要高级的状况来征服和超越前面那种比较高级的状况。人们的自我克制意味着,他超越了这一瞬间给他暗示的界限。在这里,这是必须克服的东西,不过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克服它。因此,人作为伦理学上的人也就成了没有界限的界限。
2.有关灵魂与死亡:有生命的东西,严格讲来只有有灵魂的人才会有不同的表现。灵魂是人的生命的同一种规定性,这是一个大写的灵魂,而不是某种相对经验的极端绝对化,正是这种相同的规定性,才能把迥异时代针锋相对的个别事物纳入到同一种精神生命中来。这种规定性以一种生命之流的形式,生命之流又以一种个性的形式,使得内容在某一生命过程时间的持续里相互交织着。只有个人才会彻底死亡,只有个人才面临必死的紧迫性和对于不朽的需求,个人之所以生存,是出于其自身的原因,他们心甘情愿地活着。非个体的个人在某一点上失去的质又会在无数别的点上继续存在下去,其死亡的本质既作为遗产接受下来,又作为遗产传递下去。能够死亡是高等人的印记。个体会死去,但种属却不会;个别种属会死去,不过生命不会;生命会死去,然而物质不会;最后物质作为存在的一种特殊情况也许会消逝,可是存在不会。认识与死亡形式的对比,表明死亡对于生命在形式上的决定性作用。死亡同认识一样,混杂了知与不知,有把握与无把握的交融领域,奠定了生命的形式基础。
3.关于社会学假设:人人生来都拥有玫瑰的权利,但每个人总存在差异,且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过于理想化的平等是不存在的。
西美尔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人人都有一片土地,足以供其所需,但有些人却能种玫瑰。“也许他们比别人钱多一些,也许他们肯在这上面多花时间,或者正好拥有玫瑰所需的土壤和阳光,总之,他们有玫瑰花,而别人没有。”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不平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有人漂亮、有人相貌不佳,有人聪明、有人笨些,天生如此,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但有人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获得玫瑰的权利,按照人的自然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欲求自已应该有的东西。因此,革命不可避免,战后重新分配土地方案使每个人有了同等的种植玫瑰的条件,但是自然份额仍然不可能像数学一样精确地均匀分配给每一个人,总有一些人培植玫瑰时手气更好,另一些人得到的阳光稍稍充足,有的人嫁接的嫩枝更为结实,“自然状态”似乎并不认同自然权利,总是出人意料地干扰现代人设想的平等理想。总有人拥有灵活的头脑、超强的记忆、技术,“个人在现实世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这正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危机所在。现代生活发展的极致表现在大城市生活,‘粉碎一切,将所有东西分解成精神原子的无政府趋势’在大城市生活中表现得最为充分。”现代社会的分工,让人失去了对工作的整体把握。自己的劳动与劳动结果无法直观比较。在失去劳动结果整体性的直观感受后,劳动结果只能通过理性、金钱“手段”来衡量。经常,这些手段代替劳动结果成了人的目标,“什么东西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被“值多少钱”取代。现代社会的形式基础:“人人生而平等”这种手段中,金钱与理性的不平等显得尤为惊人,因为金钱和理性的积累有马太效应,差别化越来越大,出现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现象,例如雇佣,而一部分人得以发展的前提是另一部分人不能发展,开始出现固化趋势:支配者想永远支配被支配者。但这些手段是无个性的,对金钱或理性的追求,随着理性占据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留给感受与个性的空间越来越小,使人无法得到自己个性的反馈,从而影响了心灵的完整,所以才必须恢复对事物的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的魅力的细腻感受。“理性主义的世界观和金钱一样没有先人之见,既促成了近代利己主义的和无所顾忌地实现个性的流派,也养育了社会主义的生活图景。”
Posted: 2022-04-23 19:55 |
1 楼
马梦亚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1-04-09
最后登录:2022-05-22
小
中
大
齐美尔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关注:现代生活的状况对于个体人格的完善有什么影响。
齐美尔认为随着个体所在群体的扩展,存在和行动的个体性也在增强。首先从个体与群体的联系纽带转变探讨现代人产生的条件。前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的分化是不明显的,其行为经常混合为一。在这个阶段,个体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尽管个体与群体的连接纽带不强,但仍会影响个体的行动与感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包含个体的力量越是简单,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越是紧凑和休戚相关。比较普遍的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即使个人犯错,也要由整个集体来负责,比如“株连九族”,而群体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也是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出现的,而不是独立的个体来战斗。当群体纽带逐步松动,个体性的发展也开始被容许。群体管束的越少,个体的人格也就越是可能得到发展,个体性的差异也越能显现出来。但同时个体在发展自身时也可能更加的依赖他人,需要通过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与此同时作为利益交换,个体也可能成为他人实现目标的载体。“社会圈子越大,也就是经济关系越复杂,如果我想要其他人来帮我实现自己的利益,则我越是经常需要满足他们的利益。”社会越是分化,则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越大。
其次,考察群体规模的扩大与个体性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齐美尔认为群体的扩大显然加剧了其中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而竞争导致个体的专门化。对齐美尔来说,分化和个体化是交互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原有关系结构的变化,使人们能够超越原有的种种限制,获得行动的自由,与原先不可能产生联系的人产生联系,以满足自己的特定需要。另外,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看,群体越是独特,则其成员越是相似;反过来,群体越是毫无特色,则其成员越是显得独特。这意昧着个体和群体处在恒定的互动之中,无论个体性还是集体性,都不可能真正走到极端。群体的扩展会导致个体性的发展,而个体要素的分化也是群体扩展的必要条件。人类从来就不是纯然的集体,一如从来就不是纯然的个体。除去分化这一方面外,齐美尔还看到了与他人相似这一倾向,即大众心态。当群体成员在集体中的地位较低时,与群体存在较多的共同性,所有成员所共有的也就是那些拥有最少的成员所有的,这是一种向下进行的动态过程,是齐美尔所鄙视的。大众群体的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个体的难以抉择,自己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去观望群体的选择,这种行动的“客观性”源于主观意愿的合成。但群体行动更带有一般性,相对于个体更能明确自己的同伴。
再者,关注社会圈子的交叉重叠对于个体的影响。社会分化产生了不同的圈子,而个体不止融入于其中一个,往往是处于多个社会圈子的交叉点上。个体从家庭到社会、工作、休闲等,涉及的圈子越多,重叠度越低,则个体人格发展的形式可能越多,分化的范围也就越广;不同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越多、变动性越不稳定,个体的发展也越大。
分工所带来能量的节省,效率的提升,但同时,也使得生活制度和方式越来越机械化,个体分化也逐步趋向于专门化。也就是说,群体的分化是出于效率的考虑,为节省能量,势必要人尽其用;而个体的分化,则导致自我意识的觉悟,为追求人格的完善和显示于众不同的个性,势必要拒绝片面化和工具化。圈子越大越是鼓励个体自由,而圈子越小则越限制个体自由。但个体自由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齐美尔看来,个体性有两种含义。一是在宽松和流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自由和自我负责,这种个体主义着重于人所共有的,是“数量的个体主义”,或者“单一性”的个体主义,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本质,是自足的,无需借助外物,适合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另一则是“质的,即一个人要与其他所有人区分开来,他的存在和行为至适合于他自己,与众不同对他的生活来说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人越自由越发展,更加渴望个体差异化而不是一般性。这种个体主义强调人所独有的,为“质量的个体主义”,或者“唯一性”的个体主义,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依存与补充的,人与人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可比拟性,适合垄断形式的资本主义。但齐美尔认为自由人格和独特人格并不是最完美的个体表达,未来有不可预料性,人类也无法预料创造,人类还可以创造出更为完美的存在形式。
Posted: 2022-05-22 22:44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298298(s) query 4, Time now is:02-06 05:4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