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界的许多成员提出一种以极度的绝望和玩世不恭为特征的观点,这种极度的绝望和玩世不恭有时甚至堕落为腐蚀性极强的恶毒和残酷。 人生的失重有时确实是想问题想得过于透彻所致,想得过于深入,浸透本质,就会发现世间的一切仿佛都是黑白的、无谓的,过度的平常心滋生一种冷漠,似乎什么问题我都曾想过,任何新观点也都只是那么回事而已。
有一种特别喜欢批判性观点的个性,特别关注与惯常价值取向相逆反的价值判断及其推理,然后试图颠覆群众所持的一般性看法。而这种颠覆性的判断,通常是一种导致虚无主义,致使养成一种悲观主义的眼光,但当破了“常人”观点之后又很难在立起一个相反的悲观看法之后推出新的价值运行规则和方法论作为合适的引导途径。于是,我们开始意识到世间的种种迷惑众生的假象,我们自以为我们认识到了真相,这种真相是虚空的,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反常规的。这种无谓感没有适当的途径排遣,产生一种悬在空中的无助感,这种状态我想可以仿照“社会失范”的定义,称之为“价值失范”。向外排遣的途径被堵塞,便转而向内谴责,于是变得颓废,变得迷茫,变得滋生自杀倾向。
他们不相信真有什么诚实、人次、慷慨、柔情等等,于是便不只是停留在一种合情合理的怀疑主义和不急于下判断的态度上,而是在与被他们嗤之为笨蛋、童子军、榆木脑袋、蠢货、空想家或瞎乐哈的人打交道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敌意。 悲观主义会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虚伪的,特别是人。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之中,免不了都是伪善的,都是用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着想的,不管这个自己是小我还是大我,总之离不开一个我字。所以,我们一旦认识到相互迎合的社会互动这一点,便开始怀疑我们先前的一切印象和由来已久的价值判断,我们开始重读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状态。我们开始怀疑一切,特别是在这个专制主义已被打倒,权威已经丧失力量,而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自由思考的时代,我们承认我们受到了来自知识界精英的某些悲观主义观点的影响,经过我们的判断分析,我们觉得非常吻合我们当前的情况,于是吸收为自己思维的一个维度,甚至可以扩展,最后定型为个人的首选思考方式。
我们怀疑一切权威,并且时不时喜欢把自己装扮成权威的样子,显示出一种无所不知的姿态,然后遭遇其他和我们一样的人的蔑视和怀疑。所谓的社会学名家,所谓的大学教授,无论他身处多高的学术地位,在我们眼中也都是芸芸众生而已,他们的观点或许我们也曾经想过,他们的分析甚至已经脱离了时代,对现实毫无裨益,学术地位失去了普适性,变得只局限于部分领域,而且这种地位我们也在时刻怀疑着,我们觉得他不应该得到那么高的地位,至少在我们心里是这么认为,然后产生一种成为名家非常简单容易的错觉,认为自己也能够平步青云一步登天,于是丧失了积累的过程,丧失了生活经历的锤炼,在这个爱好速成的时代中,没有大师,一是因为社会没有提供酝酿大师的时间和环境,二是因为即使成为了“大师”,也没有人会承认,怀疑、否定是必然的声音,如果某个处于少数派地位的精英阶层给了其大师称号,他们或者是不承认,或者会想当然地觉得自己会比他更强,于是群民造星运动开始,托出一浪又一浪短暂消逝的群星。
有时候觉得喜欢习惯性批判他人观点的人是刻薄的,这种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分析最正确,有些无知的清高,于是认为这种人其实没有认清他自己,认为他才是笨蛋。于是便产生一个怪圈:他对他认为无知的人产生敌意,并且认为他的判断是毫无疑问正确明智的;我又对我认为无知的他产生敌意,并且认为我的判断是毫无疑问正确明智的。
民主时代的人们,人人都是权威,人人都是笨蛋。我说这话的时候,我在假设自己是权威,我自认为我说的很有道理,不过也许马上就会有人来否定和试图推翻它,并且骂我幼稚、肤浅,着实是个笨蛋。生在此社会,我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却不可能逃脱,思维模式深深地受着整个社会模式的控制牵引。悲哀吗?如果不去想它,不去触碰这个思维边界,便意识不到这种悲哀,仍旧在社会的大潮中快乐地漂流着。这是悲哀吗?也许马上就会有人说,这岂是悲哀,不亦乐乎?
[ 此贴被冯川在2008-11-03 22:0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