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 Pages: ( 1/3 total )
本页主题: 李欣茹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年5月18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李欣茹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年5月18日)

                                                                 


                                                                  社会学大总结
    西蒙阿隆认为社会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群体、阶级、民族、文化乃至人们通常所说的全部社会的宏观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可见社会关系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回归最原始的自然时期,人类的存在呈现为单独个体的分散状态,为了躲避侵袭以及寻求生存,个体之间渐渐寻求合作组成小群体,相互之间产生关系,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交往的加剧和复杂化,群居性以及协作性成为人类的特性,促进社会的产生。在宏观层面,不同时期主要社会关系性质的变化促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类型的相继产生,在微观层面,个体作为社会关系最原始的生产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承受着社会关系的作用力,由各种社会关系所组成的不同群体、阶级、民族等场域成为影响个体行动的重要因素。社会关系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学的概念范畴,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结成的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这次报告中主要是脱离日常细碎的个人间的社会关系,在一定抽象个体以及社会的基础之上,以各个社会学大家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为基,具体而言是以承载社会关系样态的政治权利关系、经济生产关系、文化娱乐关系等为立足点,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对于主流社会关系塑造的作用力、社会关系所展现的作用力、对于理想社会关系类型的探索以及社会关系演绎变化的内在规律。因此这次社会学的大总结是以社会关系为主题,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一、塑造主流社会关系的作用力(社会→个体→社会关系)
    主流社会关系,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将社会视为一个具有各种特质、内含有丰满内容的个体,发现社会对于个体的影响,以展现出整体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主要特点。
    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与平等”等成为时代主旋律,日益要求摒弃愚昧无知、神权操弄状态,处于这一时期并且作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涂尔干,是以“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事实(物质性社会事实:社会、教会等 非物质性社会事实:道德、规范等)高于个人,社会事实以其外在性、客观性、普遍性影响个人的行为、思想等。以此为基础,当处于低级社会形态中,社会成员具有相同的信仰与情感规范,共同受制于统一的“神”或高一级权威者所掌握的刑法制裁权的威慑下,成员间形成以集体意识为纽带,表现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关系,但随着不同个人以及机构职能的分工,以职业伦理为代表的道德以及契约法所形成的规范,成为社会成员行为的重要约束机制,压制性、确定性的集体意识被更加抽象化的共同意识所取代,相比于低级社会状态中社会成员间的机械团结,在更高级社会生产力所存在的社会形态中,社会成员间呈现的是以差异性、互益性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在涂尔干的理论中,客观化的外在社会所展现的社会事实影响社会成员间社会关系的性质。

二、社会关系的作用力
    1、社会关系对于社会类型的影响
    社会成员间具有理性性质的社会关系,对于社会所产生的的影响。相对于涂尔干从外在客观事实入手,韦伯的研究是以个体行为为切入点,探索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原因,比较古犹太教、儒教、印度教与新教的区别,认为新教的“禁欲观”、“天职观”等伦理是关键之处,在资本主义经济非人格化的作用之下,理性而非感性成为社会成员间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群体间社会关系的主要性质。这一社会关系的性质体现在政治支配层面,则是韦伯所推崇的以合法权威为基础的官僚制,认为正是官员精益求精的态度、勤恳服从的习惯以及官僚机器非人格化的主客观基础,成为官僚制得以长存的原因,官僚制的长存辅之形式理性的法律和规章所进行的司法裁判和行政管理,使得社会秩序稳定得以保持。因此,韦伯所侧重的是通过个体行动以及所展现的理性性质,来设计政治管理制度,从而影响社会类型。
    马克思从宏观视角出发,整个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关系的角色出现,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原始积累或者封建特权的作用之下,以及机器工业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占有无产者的剩余价值,无产者对于资本家是处于依附性的社会关系,促进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阶级社会的产生。通过揭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深刻矛盾基础上,马克思倡导无产者应该联合起来,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成员间平等、自由的社会关系,摆脱不平等的阶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状态(阶级关系、平等关系)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类型。
    2、社会关系对于个体内在的影响
    与古典前三大家相比,齐美尔小品文的写作手法似乎显得更加的随性,立足于日常生活现象,揭示一般社会学的魅力。以历史时间为轴线,人类的意识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意识的产生,二是主体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审视意识,将自我解剖为一个感知主体和被感知客体,意识客观化的出现,同时,也对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了明确区分。在齐美尔的著作中,人为所创造之物似乎都具有了拟人化的客观意识,实现对人及其意识以客观控制,作为人们实现目的的手段的货币,由于货币的纯粹工具性以及所带来的物质意义、等级差异,使得货币成为绝对目的,货币反作用于人类,使得个人间的社会关系呈现出一种以货币经济价值量化的均质化的状态,以量化的手段抹平个人的价值、意识、能力等的独特性,模糊了个体的内在特性,为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消极自由。立足于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对立的状况之中,除了货币这一特殊人化之物外,齐美尔同时在《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外在于个人的社会形式、客观性的社会关系集合(群体量的确定性形式、上级和下级具体的社会化形式等)也发挥着对于个体客我的支配作用,强化着对于个体内在的主我与客我的分离状态,同时正是这些社会化形式的相互作用,使得社会得以可能。无论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还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受制于主客观界限的作用力之下,齐美尔将对于形式界限的超越诉诸于生命,但生命需要外在形式表现自己,与此相冲突的是生命最完整的表现以及自由则体现在对于现有形式的突破,因此生命并没有完成对于主客观隔阂的超越,并未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
    对于主体内在的解放,不同于齐美尔的生命哲学,褔柯创建了主体哲学,塑造了真理主体、权力主体以及道德主体,但褔柯真正是寄希望于“真理主体”。在其权力谱系学中,真理是权力的基础,权力是真理的外在实践,古典时期统治者掌握统治权,其实质在于统治者通过法律对于真理话语权的掌握,从而保障统治者的合法性,而处于现时代的社会中,监狱机制、学校等所拥有的惩戒权,立足点则在于所具有的规范化权威,支撑权威得以发挥作用力的基础则在于真理知识的加持,同时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增强国家力量、保证国家安全,监督、改变社会成员的行为已经不是唯一目标,通过观察社会成员行为的行为动机与方式,将其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发挥生命权的作用,其实施可能性在于真理所代表的国家理性的要求。真理始终作为权力的内在价值以及基础,发挥权威性力量。而主体要实现真正的“真善美”超越客观外在约束,做到“关心自己”,掌握自己的主体权力,就要以“讲真话”作为自己的武器装备,因为真实是一种“生存的根据”,让学到的、记住的、被应用的真理内化,成为主宰自己的准主体,实现个体内在的升华与弥合。

三、理想社会关系类型的探索
    对于理想社会关系的探索,可以着眼于哈贝马斯、布迪厄以及吉登斯的努力。
    通过对现代性分裂问题的探索以及对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性、黑格尔右派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工具理性,还是后现代尼采的酒神精神的理性他者、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德里达的语言中心法则,巴塔耶的自主权的理性他者以及福柯的理性批判的研究,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等人并没有解决现代性问题,实现一体化,哈贝马斯认为不能局限于主体哲学范畴,需要完善社会成员间的交往关系,在主体间性寻找解决措施,提出来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在部族社会,社会成员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交往关系,但随着战争、宗教等管理事务的增多以及人类需求的多样化,对于职能的专业化得要求日益提高,产生出许多满足人类需求的专门体系,生活世界无法再提供统一话语理解背景下的交往范式,日益与体系相脱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系统在自行发展中,伴随而来的相应地产生经济危机、合理性合法性危机以及动机危机,哈贝马斯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缺乏一个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的统一机制,当社会成员遵循陈述真实性、言语行为正确性以及主体真诚性的有效性要求以及交往范式,建立相互理解的社会关系时,各个亚系统内部建立在人们理性交往基础上出现的公共意识,自下而上在更高层次的公共交往中提高意见和意志的共识度,促进潜在中心的形成,建立一个高度分化的公共领域网络,每一个亚公共领域都对其他亚公共领域保持开放状态,在共同话语普遍主义的内驱力影响之下,各个亚公共领域会指向一个总体性的公共领域,其特点在于自主性,是自发的交往中心,发挥的是更高水平的主体间性作用,实现社会的一体化。
    哈贝马斯所塑造的理想社会成员间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之上,承载于自我反思、自我控制的公共领域之中。不同于哈贝马斯理想的社会关系的载体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布迪厄在反思社会学中对于知识分子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场域、惯习、资本构成了布迪厄思想的三部曲,认为社会是一个大场域,不同资本数量以及资本结构加持在客观位置上所造成的不平等的约束与被约束关系,随着长期实践的影响,以及基于策略性计算所形成的的潜在行为倾向,促进了阶级惯习的形成。作为社会学的研究者不仅需要打破自身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实践惯习以及自身常识,避免产生唯智主义偏见,而且也要突破阶级惯习所施加的压制性,确立真正的研究对象,立足于研究对象自身的日常生活,研究行动者与实践之间的实践关系,建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纯粹的研究性社会关系。在布迪厄的研究中,真正的知识分子同时也要与其他场域建立互不干扰的社会关系,社会是由许多亚场域所组成,由于新闻场域的便捷、灵活以及传播性强等特点,不断侵袭纯粹艺术科学场域,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断迎合世俗趣味,危及学术场域的自律性。因此,布迪厄所塑造的理想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与研究对象以及社会亚场域之间的“纯粹性”研究性社会关系。
    相比于布迪厄要求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被自身尝试以及外在场域结构所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所体现的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吉登斯以时空伸延为背景,个体有意图的行动,在反思性监控的作用力之下思考行动目的的达成程度,形成基础性实践意识,而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的先在性以及外在性,社会结构利用规范等给予个体行动以限制性或者促进性的回应,个体发挥认知能力,从而最终促进行动理性的形成,在此过程中社会结构发挥媒介性的作用,对于个体行动以导向。同时,由于个体行动暗含结构性特征,在行动理性的指导下,促进行动例行化,不断型塑着社会系统的结构。吉登斯以结构化理论寻求超越个体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新途径,展现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性以及共生性的社会关系。
    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纷繁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塑造了社会成员间共识性社会关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社会间纯粹性研究性社会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间共生性社会关系,对于理想社会关系类型的探索。
四、社会关系演绎变化的内在逻辑
    以社会学家的研究为基,纵观社会关系的演绎变化,立足于“个体-个体-社会”参与主体,其并非直线式的连续性递进或递减过程,更是循环性的力量角逐过程。因此社会关系演绎变化的内在逻辑在于:
    1、宏观视角:主客观之间的力量角逐
    主客观之间的力量角逐,其关键作用点在于个体与社会。当客观社会结构处于上风之时,则会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社会关系的性质,从涂尔干不同等级社会形态之下社会事实的不同内容,产生各异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社会关系;到马克思不同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公有制)决定占主导地位的是阶级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再到齐美尔所研究的货币以其客观力量对个体特质的抹平化以及对个体之间关系的经济价值量化等。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实现人自身真正的价值,只有“人”才能成为主宰自身的主体,为摆脱客观外在的约束,齐美尔扎根于生命哲学,寻求个体内在的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超脱,而哈贝马斯则是以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相互理解的关系为基础点,超越亚系统虚假的主宰样态,回归生活世界共识性解释视域,形成自我反思与自行控制的公共领域,完成主观对于客观的超越。而吉登斯在方法论上力图对于主客观二元对立的超越,提出结构化理论,最终达成的结果则在于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
从客观约束作用,到主观寻求解放,再到主观客观力求弥合,在其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关系的演绎变化。
    2、微观视角:个体之间的支配作用
    这一微观视角下社会关系的逻辑演绎,则是聚焦于个体与个体的场域之中。个体之间的支配关系主要表现在权力关系之上,而支撑权力得以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凭证则首先在于资本,包括资本的数量以及资本结构,在马克思的所考察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中,资本家利用特权或者原始资本积累占据先天优势,与无产阶级形成对抗性的存在关系,当进入的共产主义社会,均等化的物质以及资本关系,则形成个体间平等的社会关系。而支撑权力得以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另一凭证则是情感,支撑个体对个体所产生的情感性依附的源泉,则是权威,当然权威的基础,可以带来客观性的资本所造成的强制性服从效果,但在此所想考察的是对于他者的自愿性服从,这时的掌权者依靠的是相对性真理话语权所带来的规范性权威(如教师、父母、法官等),真理话语权的变化相应的会影响个人与他者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资本与情感在发挥影响力作用之时,并非是始终是相互排斥的存在,也可能会相互交融,共同影响。

    在这篇报告中主要是以从涂尔干开始的四大古典时期经典社会学作家以及现代时期后四大经典社会学家的研究为基础,研究影响主流社会关系的因素、社会关系的作用力、理想社会关系类型以及社会关系演绎变化的内在逻辑,但是社会关系无论在其内容方面,还是参与对象方面,亦或是影响因素方面等,都需要不懈的探索,以便不断更好的认识人类自己以及人类所创造、生存的社会。








            读书汇报
时间:2019年4月1日-2019年5月11日
书单:吉登斯《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超越左与右》、《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
西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柏拉图《理想国》
    时空概念在吉登斯的思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时空伸延作为能动性理论与结构化理论阐述的内在条件,是将行动与结构整合的必要工具,行动者日常行为理性化的建构促进社会系统结构的形成,同时社会系统结构以潜移默化地力量影响行动者行为的性质、趋势等,为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时空伸延是社会系统嵌入时间与空间的方式,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通过与权力的相互结合,展现掌权者在场与缺场的影响力量,分析现代性问题。因此,时空伸延是吉登斯理论的背景。
一、结构化对于二元对立的超越
    与布迪厄一样,吉登斯同样在寻求对于主观与客观、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的超越,吉登斯寄希望于结构化理论,利用结构的二重性探讨在社会系统中结构如何由行动构成以及行动又如何被结构性地建构。排除社会中纷繁杂乱的各种关系,由简入杂、由近及远,进行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能动性功能的发挥以行动者为基,一方面当行动者处于有意识状态,发挥认知能力的作用,有意图的进行反思性监控思考采取某种行动,以达到自身目的时,形成基础性实践意识与话语意识以及基本的安全系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先在性以及情境定位的作用,行动者的行为受到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约束,以意义和规范的形式发挥构成性和管制性的作用,在主观与客观双重作用之下,促进行为理性的生成。因此,行动者以感官觉知的意识记忆为基础,利用心理唤回机制,促进在同样生活情境下实践的再生产,使行动在绵延中例行化,促进行动流的产生,而由于意图与结果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会有意外后果的产生,但会作为行动者下一次行为再现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继续发挥作用。吉登斯强调在进行社会学研究中需要重视主体性的作用,但不能深陷主体决定论之中,力求超越主客观之间的二元对立。行动者的行动暗含着结构性特征,行动的例行化不断塑造并深化着社会系统的结构。同时,在时空伸延的作用之下,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体现出时间的积淀性,并且涉及更大的空间范围,最深刻的社会实践则体现了行动者们之间的资源关系以及规则实践形式,成为跨越时空的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
二、二元结合对于社会类型的分析
    行动者行为呈现出结构性特征,在互动中展现出行动者所具有的转换能力,即所拥有的权力产生的支配特性,主要是以配置性资源以及权威性资源的数量以及结构性关系为基础,物质资源的增长对权力的扩张来说,具有根本意义,而如果没有权威性资源,配置性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对权威性资源进行储存,对于权力的产生同样至关重要。当权力与时空伸延相联系时,权威性资源是时空伸延的主要承载者,主要体现的是在时空中展开的跨度,其被储存的“容器”就是共同体本身,在这一共同体中体现的是对信息或知识的存留和控制,由此使得各种社会关系在社会实践的作用力之下得以跨越时空而长久持存,深刻的社会关系影响社会的结构性原则,形成社会性总体内的主要制度,影响社会类型。一方面,同一时期,不同社会类型并存,吉登斯强调不同形式的跨社会系统之间共生或者冲突的不稳定关系以及不同结构类型的社会之间的关联,这些外部环境导致行动者行为的去例行化,从而产生社会变迁;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社会的变迁,吉登斯强调认识论上非连续性,将每一种国家的形成看成一个片段,以世界时间为基础,变迁过程就是在历史中确定某些组成部分,将它们看作一个变迁序列的开端,然后追溯制度变异的发展脉络,其变迁的动力在于社会系统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在时空关系中伸延,吉登斯认为社会经历了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以及阶级社会的变迁。
三、二元结合对于现代性的分析
    将主观与客观、行为与结构相结合,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现代性性质、问题、对策等。传统国家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裂变性,经由绝对主义国家的过渡,暗含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而现代性的制度和行为模式是伴随着“工业化的世界”而形成的,但并不表示工业主义是现代性的唯一制度维度,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扩张,现代性催生了独特的社会形式,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拥有的特定领土、监控能力、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体系以及对暴力手段的控制体现着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维度。因此现代性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在于,现代性促进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形式的产生,而民族国家以其社会总体性为现代性的体现提供载体性作用。随着时空分离使得社会关系跨越广阔的时空领域以及抽象体系与制度化反思性不断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现代性不断体现出全球性的特质,表现为全球性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现代性的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创造新风险的过程,人为不确定不断增加,直接威胁到人类整体的存在,从现代性的四个维度出发可以表现为民主权利压制、破坏性武器、贫困以及生态恶化,吉登斯提出的解决措施也是后现代秩序的轮廓在于倡导对话民主,实现多层次的民主参与、限制暴力、超越匮乏型体系以及实现技术的人道化。
    主观与客观、行动与结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体现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之中,并运用于对于社会类型以及现今社会生活的分析之中。









                                                                      读书汇报
时间:2019年2月15日-2019年3月31日
书单:布迪厄的《实践感》、《关于电视》、《单身者舞会》、《区分》上下册、《反思社会学导引》、《实践理性》、《言语意味着什么》、《帕斯卡尔的沉思》
    吉登斯的《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这个月主要阅读的是布迪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布迪厄的理论层面:实践理性,第二是方法层面:反思社会学,第三是自己关于理性实践、非理性实践以及无理性实践的思考。
第一,理论层面:实践理性
    布迪厄认为在对行动者实践分析中,社会物理学着重于强调客观结构的作用,使得抽象概念物化了,同样社会现象学,过于强调主观目的性,出现“强目的,弱结构”的现象,布迪厄想要建立的社会科学是一门统一的政治经济学,将现象学和结构性的分析角度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化的社会学研究方式,提出社会实践理论以超越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
    在社会空间中,当排除各种纷繁杂乱的世俗表象时,所呈现的社会客观结构是由各种各样的等级位置所组成的关系网,依附于位置之上并决定其等级性质的是资本力量间的角逐,社会空间是一个大的场域,随着各个位置间资本力量的距离、鸿沟以及不对称,在斗争的作用下,促进场域不断变动以及分化,正是客观结构位置上的资本有效性加诸了行动者行动的外在约束性,行动者日常生活中行为的产生,取决于其内在知觉图式和评估图式,通过外在身体行为得以表现,其内在心智结构的生成,是基于既往经验进行的策略性计算,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所形成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即惯习在无意识当中进行知觉评估,从而促进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感的产生,然而由于不同的共时性的位置、不同的资本占有总量以及资本结构等,形成等级式的阶级,产生不同的阶级习性,阶级习性种类与不同的家庭出身相联系,从贵族家庭中继承而来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资本之间建立了统一关系,相对独立性的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表面一套普遍的认识和评价模式——成绩、学历、各种证书等,赋予了统治阶级文化专断的合法性,同时统治阶级利用教育权威对被统治阶级强加主文化的合法性以及对自己的文化专断的非法性的承认,由此形成具有区分标志的等级趣味以及不同的生活风格,产生不同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初始权力关系以及等级秩序,从而实现社会客观结构的再生产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持。
布迪厄将场域、资本、惯习相结合,以解释行动者服从象征暴力所产生的支配作用(女性对于男性统治的服从)以及对于社会客观秩序的信仰,从而产生行动者在无意识状态之下的理性实践活动。
    第二,方法层面:反思社会学
    社会并不是浑然一体的世界,它是由许多分化的场域组成,不同场域之间彼此联系与影响,作为新时代传播媒介电视以其生动便捷等特性不断压制其他传播媒介,而电视行业特有的是受商业逻辑即新闻的收视率裁决胜负,而无法独立于世俗权力、经济和政治权威的知识分子则选择迎合大众趣味,从而使得新闻场域中的经济力量不断侵入纯粹科学艺术领域危机其自律性。
而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仅存在这外部象征权力的束缚,而且在长期学院式惯习影响之下也存在无意识的自我约束。在经过长期的学术系统训练,研究者不断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作为工具,但在无意识当中则会产生唯智主义偏见,以学究惯习代替行动者于实践之间的实践关系。
因此,布迪厄认为研究者应利用反思性工具,首先打破他们认为自己全无幻觉的幻觉,于自身常识决裂;其次,反思自身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确定真正的研究对象,更好地分析研究对象在社会生活中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反思社会学应成为一项集体事业,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去批判各种威胁知识场域的暴君专制,反击符号权力,使得知识生产者们能够确立自身成为一个群体的独立存在,去影响政治。
    第三,理性实践、非理性实践以及无理性实践
    在布迪厄的思想中,在场域惯习加持作用之下产生的实践活动是属于理性状态下的实践,认为理性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中,一定的对话和非暴力沟通的社会结构中,是处于无意识性情倾向状态之下,而若针对社会规范、制度风俗习惯而产生并非其认同的实践行为则成为非理性实践,布迪厄尽管借助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超越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二元对立,但无意识当中也塑造了理性实践与非理性实践之间的二元对立。
    一点思考在于:认为理性实践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在于行动者、行为以及有意识的认知,理性与非理性的判定,只有在行动者或者非本人具有清晰的认知,能够进行比较的状态之下,才能进行,理性实践与非理性实践两者处于相互对立面并存在于统一范畴体系之中,当行动者或他者对于遵循规范、规则、习俗等的实践认同则为理性实践,同时在清晰有意识认知之下则判定违背规范、规则、习俗等的实践为非理性实践,而对于无意识倾向性影响下所产生的实践活动,不一定是遵循理性的,但总觉得合情合理,则为无理性实践,并不会去思考是否是理性的或者是非理性的。

    感想:只有当全身心投入思考的时候,充分让思维处于丰盈以及紧锣密鼓状态之下,才能发现自己无意识惯习当中的思维逻辑缺点,经过一个多月读布迪厄,两天半写总结,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点倒置,小伙伴相互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快速的打破自己无意识状态,长时间的经典训练,能够让自身快速意识到问题所在,醍醐灌顶,在认真阅读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收获。









                                                              读书汇报
时间:2018年12月7日-2019年1月11日
书单:《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 《后形而上学思想》 《后民族结构》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包容他者》 布迪厄:《继承人》 《再生产》 《男性统治》 《实践理论大纲》
    整个这次读书汇报是以现代性问题为启发点,分析哈贝马斯对于哲学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思考,导引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框架,通过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理解交往行动理论,并且在哈贝马斯理论语境之下,分析现代社会的分裂问题,相应提出达到的理想社会一体化。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哲学方面的批判超越
    1、现代性
    从黑格尔到尼采之前,现代性是与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存在着不言而喻的内在联系。十八世纪末以来,现代性的话语主题始终离不开社会约束削弱以及私人化与分裂等问题,以寻找一体化力量,现代已经意识到自身,所以它会产生自我确证的要求,而黑格尔是使现代脱离现实历史规范影响,是使得现代性问题上升到哲学问题的第一人,哲学与现代是相互共生的关系,哲学在思维层面为现代的自我确证寻找出路,现代赋予哲学以现代哲学概念,以便哲学寻找自身的概念。黑格尔发现主体性表现为现代性的原则,它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义、批判权利、行为自由等特性既是现代性问题的内在源,但又为现代的自我思考、反思提供条件,因此现代性只能在自身内部寻找规范,从而反思哲学从自我意识出发,运用反思能力,沿着启蒙辩证法的路径,将现代性的唯一物——知性合理性扩展为理性,理性成为所有的出发点以及最终的表现形式,完美的解决了现代的自我确证问题,但理性的绝对特性使得哲学贬低了其批判使命以及时代意义,并且黑格尔将理性解释为“绝对精神”发挥一体化的作用,使得合理性的内在基础中立化,则自我的批判意识运行受到阻隔,从而也就无法解决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问题。
    因此,黑格尔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现代性的话语,将时代意识问题提升到了哲学问题的高度,同时创立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启蒙辩证法的原则,从而提出现代性自我批判以及自我确证问题的解决路径,之后的哲学家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赋予理性以不同的内涵,新保守主义继承了黑格尔右派,将理性还原为知性,合理性还原为工具合理性,只要主体性坚持对于合理性的客观认识,国家和宗教就能消除市民社会的动乱,因此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退化为工具理性,而青年黑格尔派则将理性视为对本质力量的解放和习得,是在将现代时间意识推向极致,体现为绝对的工具理性,是非人化的控制力量,但是三次的理性塑造都未能发挥最终的一体化力量,克服现代性的分裂。
  2、后现代
  随着现代化理论的兴起,现代性与理性不言而喻的内在联系,已不再成为必然,进入“后现代”时期,主要有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巴塔耶、福柯等,他们都在寻找社会一体化的力量,试图走出主体哲学的范畴。尼采放弃黑格尔的启蒙辩证,认为发挥一体化力量的是理性的他者,与理性相对,代表一种酒神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彻底忘却主义,使得主体的内在外在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只有这种复古性主体才能充当立法机构,而这一立法机构的特性在于没有中心,不受任何认识和目的的约束,也不屈从于现实的规范制度,从引出尼采的权力谱系理论的现代性概念,在这一等级体系以及逻辑顺序中,出身和来源成为界定社会地位的标准,老的比新的更尊贵,更接近源始,尼采想在权力理论中寻找出路,但这一权力谱系理论却使世界陷入不可调和的权力斗争之中,如同神话世界一样,同时尼采的理性的他者将人们的视角带入审美经验视野,具有启发意义,但同时易于陷入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则将主体统治落实在形而上学历史中,把自我意识的主体性理解为表象的绝对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海德格尔先将先验哲学与本体论相结合,以解决基础本体论的存在论问题,之后将现象学转换成本体论解释学,因此存在者就成了被表现客体的主观世界,真理也就变成了主观明确性,主观的理解也就成为对自然和社会的对象化过程的支配力量,这样就摧毁了理性,但是先验转向的本体论认为存在者优先于可认知的对象,一方面它们未来和客观世界建立一种特殊联系而将复杂世界简单化了,另一方面还认为应该进一步对人的本真垄断权利进行解释,因此基础本体论没能走出主体哲学的死胡同。
    德里达则将主体的先验源始力量变成了书写所具有的无名的历史创造性,现实直观在场完全依赖于符号的再现力量,整个现存直观世界的存在排布依赖于语言世界图景的法则。语言是作为一种抽象力量的存在,德里达用诗性语言模式分析任何一种话语,因此语言与文学或“书写”趋于一致,发挥的是创造以及解释世界的作用,优先于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否定了日常交往领域。
    巴塔耶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海德格尔的视角,将人们的视线从主体的超基础存在转向主体自身的自我超越,使单子化自我封闭的主体重新回到了内在生活领域,赋予主体以一种本能冲动,获得自主权,是一种彻底自由的历史命运,而巴塔耶把现代性原则理解为一种功利行为的成功取向,这种行为是用来实现主观目的的,因此自主权就是荣耀的消费和“我所喜欢的一切”,是理性的他者,目的在于使得 主体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解放,但仍在主体哲学内部寻找一体化力量。
    为解决现代性分裂问题,寻找一体化力量,无论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性、黑格尔右派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工具理性,还是后现代尼采的酒神精神的理性他者、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德里达的语言中心法则,巴塔耶的自主权的理性他者以及福柯的理性批判,都没有超脱出主体哲学的范畴,哈贝马斯在批判超越的基础上提出交往范式,主体间哲学,尽管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都是涵盖各个领域,涉及不同方面,但是哈贝马斯所选择的哲学家,以及对所选哲学家内容批判注意力焦点,存在不同侧重,针对黑格尔以及其继承者与理性的关系,相对的阐述自己的交往理性,同时侧重于对德里达、福柯等哲学家的语言特质的分析,是在为其日常交往实践场域中的语言行为的合理性作解释,交往范式、交往理性以及语言行为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框架的关键之点。
    第二大部分:社会形态变迁
  从体系复杂性的提高方面,更进一步说是从生活世界中体系演变之下的机制复合体来研究社会形态的演变,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生活世界与体系的统一,生活世界是由已知知识所组成的,交往行动者所共同依赖的背景,并在其中行动。在部族社会中生活世界是以亲属社会的角色呈现,而在传统社会中,生活世界是国家、社会以及体系的相互重叠的结合体;第二,生活世界与体系的脱节,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世界成为与体系并行的社会的下属体系;第三,生活世界的超脱,生活世界以自主的公共领域身份出现。
    1、生活世界和体系的统一
    部族社会可被视为社会文化的生活世界,这一生活世界被划分为亲属内部活动领域与非亲属内部活动领域,因而对亲属关系的考虑也就确定社会统一的界限,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则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这一理解或者说是语言共识的约束力的有效性,则是立足于亲属成员之间交往的真诚性以及陈述的真值性,同时部族社会关系的简单化降低了规范检验的程序复杂度,宗教或者神话提供统一性认同,表现出规范的正确性,进行规范性约束,这一时期更多的展现出一种在亲属关系前提下,通过交往理性达成的共识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统一。随着物质再生产对于社会结构的刺激,以及人们生活对于协调合作要求的提高,简单的内部共同体的生活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相对窄小的交往活动领域的扩大,相应的带来交换关系以及权利关系的复杂化,部族社会可以借以扩展它们通过亲属关系所确立的社会结构活动空间之内的复合性的机制,通过权力关系带来的是部族的分层化,进入等级化的部族社会。
    随着战争、宗教、社会管理等领域事务的增多以及职能专门化要求的提高,社会阶层逐渐脱离亲属实体,出现专门进行政治统治的国家组织,发挥对于社会集团生活方式的支配作用,社会关于有约束力的决断的认可手段的支配是一种官员权威,组织权力本身第一次机制化,在国家中使集体的行动能力从整体来看是得到巩固的一种组织,直接获得了一种机制权力,社会整个可理解为组织,社会成员被理解为国家成员,进入传统社会,在这一社会中社会的行动能力从整体上看是被集中化了,社会的一体化体现为组织的统一性。
    2、生活世界与体系的脱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专业化以及合理化需求的增强,现代社会不得不放弃将控制职能集中于唯一的组织范畴内的传统,整个社会重要的职能被划分为不同的行动体系,国家机器通过掌握行政管理、军事等实现专门化,以实现集体目标,其他职能成为非政治化的下属体系,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发展,控制媒体体系逐渐形成获得独立,开始侵占生活世界的作用领域,由语言交往基础上形成的理解行为逐渐分化出通过控制媒体所诱导的目的合理性行为,这意味着生活世界对于行动的协调不再是必要的,生活世界与体系的脱离,生活世界成为与其他下属体系并行的下属体系。由于各个系统的分化,社会整合无法依赖于规范结构的共识性基础,开始着眼于经济系统、政治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等系统单子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相互协调,但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性质以及阶级结构,国家机器与自由经济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长期的物化生活方式使公民产生的政治冷漠等心态,引发了经济危机、政治系统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危机、社会文化系统所产生的动机危机,威胁到社会的整合。
    3、生活世界的超脱
    现代社会呈现出多个亚系统充斥的散点图状态,缺乏一个可以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的权威机制,尽管各个亚系统相互区别发挥不同的功能,但是其自身内部建立在人们理性交往基础上出现的公共意识,自下而上在更高层次的公共交往中提高意见和意志的共识度,促进潜在中心的形成,建立一个高度分化的公共领域网络,每一个亚公共领域都对其他亚公共领域保持开放状态,在共同话语普遍主义的内驱力影响之下,各个亚公共领域会指向一个总体性的公共领域,其特点在于自主性,是自发的交往中心,发挥的是更高水平的主体间性作用,而自主的公共领域是不断合理化的生活世界提供优势资源所呈现的结果,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相结合,促使其作为知识储备库的文化、提供合法秩序的社会以及展现主体特有权限的个性,不断进行合理化再生产,提高知识的合理性、成员的联合性也就是集体同一性以及个体的同一性,展现其维护社会统一的优势力量,形成高层次的生活世界,以促进现代社会的一体化。
    通过机制复合体的外在形式研究社会形态的变迁,但其内在核心始终是不同的社会合理性的层级划分,而合理性不断增强的内在驱动力则在于人类进化式的学习过程,个体发生的学习过程先于社会的进化动力,当社会系统无法解决它所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得动用过剩的个人的学习能力,通过世界观的影响,集体也提供了新的学习能力,把这些学习能力充分使用到新的学习水平社会一体化上,形成新的制度核心。因此,社会的总体演变呈现出外在形态复杂化以及内在机制的合理化趋势,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其复杂化的演变也是寻求合理化的出路,同时这一目标的追求也就使得社会形成发挥各种专业功能的亚体系,呈现复杂化的状态。

    感想:这个月主要读哈贝马斯,自己的心境一直在为难自己与放过自己之间摇摆,但终究要在为难自己之后才能放过自己,《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这本书读的很早,也因为自己的哲学底子很薄弱,但在写报告的时候,这又是哈贝马斯的大头部分,所以就存在必然不能放过自己,只有捋出来,才能真正放松。针对自己来说,实际在每一家的阅读过程中,都会经过三次自我为难,分别是:初始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时候以及进行总结的时候,只有经过这三次,自己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                                                                                                                                                                                                                                                                                                                                                                                                                                                                                                                                                                                                                                                                                                                                                                                                                                                                                                                                                                                                                                 









                                                                读书汇报
时间:2018年10月8日-2018年11月20日
书单:《性经验史》 《主体解释学》福柯 《现代性的哲学危机》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合法化危机》 《交往行为理论》一卷 哈贝马斯
  无论是经验知识,还是科学知识,又或是哲学知识,福柯以碎片化的形式,将“知识”贯穿始终,因此,这次的读书汇报是以“知识”为轴线,揭示知识与主体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个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一部分为:个体客体化
    首先,知识的外在形式——话语实践
    福柯认为考古学是属于分析局部话语性的方法,是使这些局部性话语知识运转起来的谱系学策略,因此福柯在研究话语自身时,同样将其客观化,以非连续性取代连续性的话语单位,目的在于可以将话语事实从普遍、直接的单位集合中解脱出来,以确定描述的可行性,以及为了摆脱操纵者的心理综合的影响,奠定实现话语特殊规律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了确立话语的谱系学连续性。话语的原子是陈述,陈述是由象征符号构成,象征符号遵循一定的意义与规律规则,促进词语性能群的形成,这一语言性能群服从于陈述的一般体系,并在其他范围中服从逻辑的、语言的、心理的体系,促进话语形成,话语要遵循一定的陈述行为方式并依赖于特定的概念表达,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以及分歧点,进行策略选择,由此形成一套话语实践体系,而知识是由话语所提供的使用和适应的可能性确定的,是在详述的话语实践中可以谈论的东西,不具有确定的话语实践的知识是不存在的,而每一个话语实践都可以由它所形成的知识来确定,因此,话语实践是知识的外在形式。
    其次,知识的形态变化
    认识型是在某个时期存在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所有关系,是承载词与物之间的组织关系以及意义本质的知识空间,依据不同时代的思想主流,形成不同形态的知识空间,来考察知识的匿名的间断性,从而揭示个体的参与性。
    第一,相似性知识。在文艺复兴时期,语言作为一面镜子是表象的特殊情形,通过标记进行表现,标记作为语言的符号,依据符号学以及释义学,通过仿效、类推、交感等方式,探寻意义,阐明相似性,从而揭示可见物与不可见物。这一时期的知识基本构型表现为标记与相似性的相互关照,具有无所限制的过剩性以及因需相似性积累的贫乏性,是不存在个体参与的。
    第二,古典知识。在古典时期,语言表象思想,并不是思想的外在效果而是思想本身,赋予语言以最高地位,通过词与句自身的评论与批评,进一步确定语言的机制总体性以及符号的自主性,形成语言所掌控的空间体系,在无所不包的符号表象作用下,自然史的形成,主要通过史学家对标记事物的编撰,以图表的形式,建立物的秩序,确立同一与差异性,同样在经济活动中,展现的也是一种表象活动,货币自身作为一种财富,以符号的形式表象财富,因此在古典知识空间中并没有关于人本身的认识论意识,是以话语占统治地位以及符号表象活动起主导作用,而形成普通语法学、经济学以及生物学的知识形态。
    第三,知识三面体。所谓知识三面体,指的是在现时代知识的三个发展方向,数学物理等科学,展现的是一种逻辑演绎科学,而语言、生命以及财产生产和分配,以劳动着的人、活着的人以及说话的人为知识对象,产生生物学、经济学、语文学三种模式,形成一种个体参与的经验科学,这两个方向共同构成了一个共同层面:是将数学应用于这些经验科学,形成一个可数学化的领域,最后一个方向,则是哲学主要在自我反思中推进,从三个模式出发,则出现了生命哲学、异化之人的哲学以及符号形式的哲学。正是在这三个知识发展方向限定的区域中,人文科学发现了自己的位置,个体作为一种知识的客观对象进入视野,而人文科学是以一种模糊分布的状态出现在这三个方向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因此造成了一种基本的不稳定性。
    第四,有关人的知识。人文科学在自身陷入一种不稳定的危险之中,又提供了一种危险,使得演绎科学、经验科学以及哲学反思不能各司其职,陷入人文科学中、进而陷入“人类学主义”中,因此为人文科学提供生存的三者共同塑造的空间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人文科学极易被精神分析以及人种学这样的反人文科学所取代。精神分析直接指向无意识领域,为了跨越表象,使得表象超越限定性的范围,在这一范围的边缘形成了大写死亡、大写欲望以及大写律法三种形象,构成弗洛伊德的神话学,完全拆解了人的实证性存在,而人种学则是立足于“年代学的”话语中,解释构成人种学对象的人的历史性,逃避人的意识的一切,与精神分析一样立足于塑造一种“有关人的知识”。
在这四个文化发展阶段中,人的不曾存在到人的客观参与再到人的最终消亡,是西方认识型知识形态变化的结果。
    最后,知识的应用
    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利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换句话说统治权、规训权以及生命权的行使,又何尝不是一种“知识权力”在发挥支配作用。针对个人方面,在禁闭时代,掌权者采取最严苛的手段,将所谓的“疯癫与非理性之人”进行隔离禁闭,发挥这一支配作用所依据的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理性知识权力,随着知识权力内容的丰富——精神病学知识的加入,促使疯癫与非理性由精神错乱转变为精神疾病,遵循知识的权威支配,使得疯癫与非理性之人可以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针对社会方面,在刑法机制实施的过程中,犯罪心理学、刑事精神病学等成功的解决了犯罪行为可理解性的问题,促进了惩罚的顺利进行,以所树立的科学权威与医学认识为驱动力,使这一知识权力在社会层面发挥预防犯罪畸形以及病态本能的作用,察觉危险,抵御道德畸形;针对国家方面,随着治理领域的完善化以及治理术的合理化,国家成为治理的对象,将人的行为动机以及方式当作自然现象加以研究,获取相关规律的知识,发挥知识权威,促进国家理性,发展国家力量。
福柯认为,知识是被建构的,那么进一步引申可以探究:知识建构了什么?回顾在学术领域的思想主流,知识建构了在认识型在不同时期发展中的人的存在或不存在、人的客观参与或人的消亡,实际在广大世界中,人一直存在并始终参与各种制造,但是人的存在与否被限制在知识建构的牢笼中。同样,在知识权力发挥支配作用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还是群体对群体的支配,始终是将个体当作客观对象,个体被知识所束缚。
另一部分:客体主体化
    个体如何摆脱知识牢笼与束缚?那就要实现真正的主体存在,促使客体主体化,掌控知识权威,达成力量反转的目的。
    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实现立足于自身,关心自己,通过修身实践,达到思想训练身体训练等;其次,利用真理知识为主体化服务,真实是一种“生存的根据”,个体通过让学到的、记住的、被应用的真理知识内化,成为个体自身的根基,实现个体的主体化,成为真理主体;最后,真理主体通过掌握真理知识为自身行为服务,为自身行为理性奠定基础。
    主体在实现知识主体,福柯的思想也包括成为自身的所有权为自身所有的权力主体以及以自身内在的道德约束自身的伦理主体,在这次的报告中,只是针对知识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探究。





                                                                      读书汇报
时间:2018年8月25日—2018年10月7日
书单:《知识考古学》《词与物》《临床医学的诞生》《规训与惩罚》《不正常的人》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必须保卫社会》《安全领土与人口》
这次的读书汇报主要是以“真理”为切入点,依据考古学以及谱系学为方法论指导,但我并不想去思考真理是什么?就像是人是什么?这样一类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哲学问题,也不想去探究真理具体指的是什么?因为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每一个场域,其所占主导地位的真理话语都是不同的并且是相对的,因此我想探讨的是福柯笔下真理与知识、权力、主体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知识、权力、主体是有关真理各个方面探讨的尝试,第二是真理是知识、权力、主体的基础

第一、    知识、权力、主体是真理各个方面的尝试
其一,知识是真理的形式
福柯在研究中发现历史间断性的可能性,主要就抑制了主体的先验构造以及奠基作用,表明知识史和思想史的展开是无先验主体的,是匿名的、无身份的,而真理最终是以知识的形式呈现,因此可以进一步将知识的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古典时期,首先所涉及的是符号与表象的关系,人的意识能够将“人”这一主体以及相对于人而存在的与外在客体相区分,因此人创造符号的意义就在于表示所指之物,而这一所指之物同时也是外在之物的表象,符号附加于其上是对这一表象的指称,同时符号也是复制自身的表象,并使自身能够与其区分,从而符号也是分析的结果。符号要使自身发挥意义性功能就要构成某种陈述,陈述是一种功能,它的作用在于赋予句子以意义,陈述是话语的原子,话语构成一个独自的外在性空间,在其中各个要素的排布需要遵循一定的形成规则,由某种话语实践按其规则构成的并且在某一科学中占据不可缺少的成分整体,我们可以称其为知识,不具有确定性的话语实践的知识史不存在的,而每一个话语实践都可以由它所形成的知识来确定。
因此在整个古典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大写的话语,人作为客观存在,外在于整个话语体系,而真理则是以在话语实践规则运转之下所形成的知识为其形式。
第二个阶段在现时代,人类存在成为了知识对象,首先,人作为劳动着的人,衡量物品的价值不再与表象有关而由劳动的数量(所有价值的来源)来确定一个物品的价值,并且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贫瘠的自然土地无法承受,人们日益提高劳动强度并且使用各种手段不断发展新的财源,在一种原初的匮乏胁迫下人类不断从事着劳动,因此经济学不再在表象的领域中活动,而是在生命面对死亡的危险领域中发现自身的原则,在人类存在的限定性中发展了经济学知识;其次,人作为活着的人而存在,在自然界生物群中,现时代开始以不可见的生命为分类标准,打破了图表的同一性以及生命的本体论,生物勾勒出一个自身的组织结构并且与外在要素保持着连续不断的相互关系,被两个空间所包裹,这两个空间都被生命所统一的控制,因此生物科学的整个历史先天性由此被推翻和更新了,塑造了大写生命之生物学的历史性;最后,人作为说话的人,为了使其所使用的词能够表现出想说的,词就必须属于一个语法体系,是所有人所遵循的,词才能与表象所联系,表达其意思,因此大写的语言形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语法空间并且有自身的演变原则,促进了语文学的发展。因此,在整个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化中,人作为知识的工具而发挥作用,促进了经济学、生物学以及语文学的发展,真理表现为具有人类特质的知识形式。
其二、权力是真理的外在实践
权力是真理的外在实践,可以换一个说法就是真理在福柯所展现给我们的整个权力谱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在君主处于绝对统治地位时期,真理所展现的是一种法律合法性,因此呈现出统治权、法律以及真理的三角关系,由于真理话语起决定作用,我们服从真理,在这个意义上,真理制定法律,而统治者需要掌握法律话语,使法律围绕其组织起来,维护自身统治,由此统治权依靠自身特权强迫着我们去生产真理,从而统治权把握真理话语权掌控法律,获得合法性,发挥对其臣民进行的统治以及奴役,实则是真理加持在统治者这个位置上所发挥的功效。
其次,随着新的经济形式的发展,权力越来越从土地及其产品上转移,出现了一种新的权力机器,源于肉体、时间和工作,即惩戒权,而真理在这一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规范性权威。惩戒权实质上是在维护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拥有复杂的性质,它是由法律、社会、计划所“人为”规定的,因此针对破坏秩序违反规定的行动,都会受到工厂、学校等所设置的微观处罚机制以及国家法律所拥有的惩戒权的处罚,惩戒权之所以能够作用于社会成员的行为,是由于它获得了真理的内在合理性,一种社会所规定的规范化权威。
最后,实际上福柯所研究的治理术出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断裂,不再去试图改变人的行为动机和方式,而是把它们当作一种自然现象加以研究,获取相关的规律性知识,来发展国家力量,这就导致生命权的出现,对活着的人的权力,是某种生命的国家化,针对的是在人口中产生,并在一定时段内加以考察的偶然事件,其背后是真理所代表的要求国家理性的信念,进行国家安全配置,发挥针对整体的调节机制,维护国家的正常状态,增强国家力量。
因此,权力正因为掌握着真理扮演的合法性、规范性以及国家理性的角色,才得以实行,权力是真理的外在实践。
其三,主体是真理的载体
在福柯的观念里,话语是被建构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也是被建构的,而我们所遵循的规范、法律、秩序都是“人为”的,因此就必须通过修身获得一种知识主体,产生真理,恢复这一切的真实性。
第二,真理是知识、权力、主体的基础
针对知识之所以为知识,能够阐述某种规律性,指导人们实践,是因为它是一种真理话语,真理作为一种内在力量为知识起支撑作用;针对权力,在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中,无论权力在各个时代所针对的内容如何变化,但其始终掌握支配力量的实质不变,是因为其背后的真理话语体系所代表的内在权威性和内在价值不变;针对主体,福柯追求的主体是一种真善美,人人只有讲真话以真理为基础,才能建立自身的主体性。

实际在福柯的话语体系以及权力谱系学中,真理是以一种抽象概念的身份出现的,并且表面上并没有太多关于真理的东西,但在其深处又感觉真理无处不在,,因此福柯一直是在寻找真理位于哪里,并做出知识、权力、主体对于真理各个方面的尝试。

感想:1、针对这次汇报,两部分的分量是有一些不对称的,是因为第一部分是三对一,而第二部分是一对三的情况,而对于主体部分的论述也存在不全面的地方,因为这个月由于时间问题,差了《主体解释学》这本重要的书还没有读,所以只能根据平时和大家的一些交流与自己的理解对这部分做一个简要的概括,之后读完会进行一个详细的阐述。
2、可以用痛并快乐着进行概括,这次以真理为切入点,真的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书上针对真理的观点都是非常隐晦的,逻辑顺序已经被推翻了无数次,之后进行了一次大改,但是福柯的书真的非常有意思也很难,通过这次痛反而让我更喜欢福柯。













                                                                    读书汇报
时间:2018年7月7日-8月25日
书单:《普通社会学纲要》后半本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默顿
    《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  《疯癫与文明》福柯
在每一个社会学的分支的研究中或者在每一个社会学大家的思想体系中,实际最终的呈现的成果是思想家的理论抽象,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每一个大家起初是从理论到理论、还是从经验到理论,却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展现,但是这两部分并不是处于机械的孤立划分状态,而是呈现一定的交叉状态,其中主要的是比例侧重的问题。
一、偏重理论—理论(应用于经验)
  在研究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之中,其首先是抽象出一定的位系,也就是使得思想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相对化。实际上,每一思想体系都是从属于更广泛的事物,都存在其内在联系性,要突破这一内在性,使整个思想观念总体化,从而不再是某种思想或观念,而是使得整个观念体系呈现的是存在的一种局部现象,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因此产生于欧洲的学术变种所关注无论是科学与哲学还是经济或政治思想领域的专家的精神产品,致力于挖掘这些精神产品的社会根源,寻找无所不在的社会结构影响知识和思想的途径,呈现的是从一定的抽象理论到抽象理论研究的侧重。但是研究过程中并不是片面的理论途径,要研究知识的状态与发展路径,当然离不开对于知识精英的深入探究,只有在了解知识精英的自身内在特征、历史角色以及在意识形态中地位的变化,才能发现知识精英所呈现的思想与知识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变化特征。
    知识社会学经历了一个理论的形成阶段,但其终究是需要应用于经验,解释知识与思想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特性、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所经历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时,特定时期的知识和思想观念特性也可成为某一具体意识形态特征解释说明的材料之一。
二、偏重经验—理论
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帕森斯通过研究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以及韦伯的社会理论,进行批判性分析,发现其发展脉络而又自成体系的理论加以分析论证,从而提出他的唯意志行动理论,体现的是从理论研究到理论研究,但究其实质无论是马歇尔还是韦伯等,他们都立足于社会实在,以经验为根据,其中马歇尔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属于具体现象范围内,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事物的研究,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其中进行财富的研究中,提出了效用理论,是属于功利性成分,强调需求的独立性以及行动的合理性,但是发现经济行动并不一定只是满足需求,并且随着合理性的增强,人越来越不功利,究其原因是活动的作用,人的需求会随着活动进行调节,从而产生各不相同的等级式的需求标准,在达到一定的生活标准之后,人的品质也会随之而发展。马歇尔理论中的活动理论,包含了价值成分,是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成分。
而韦伯始终是在唯意志行动理论背景之下,结合合理性因果分析与发现意义的联系、进行意义解释,这一取向出发,首先抨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功利主义成分,立足于社会实在直接从新教中的“禁欲主义”“天职”概念等宗教观念着手,影响西方社会特有的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经济,分析产生合理性的牟利、制度、组织的原因是其中所孕育的价值成分—资本主义精神,从而提出价值成分是结合了宗教利益与形而上学观念体系的观念,之后,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行动图式以及提出影响行动的根源性因素。
    对于帕森斯而言,他是以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以及韦伯的经验研究为基础,从而对于自己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因此究其根本帕森斯是偏重于从经验到理论。
三、沟通理论与经验的桥梁
  相比于尽一切系统化努力而发展出来的用以解释所能观察到的所有社会事物的综合性理论,以及对日常生活中所有现象的精细描述提出假设的微观研究理论,莫顿提出来中层理论,它是处于宏观与微观研究理论之间,它一方面是由某些有限的假定构成,可以逻辑地从这些假定推导出可为经验调查所验证的具体假设,另一方面这些理论有可以被结合为更为广泛的理论网络,其中研究越轨行为形成失范理论也就是针对的是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要素之间张力、紧张、矛盾或偏离的概念;研究科层结构与人格也就是针对社会结构中的科层秩序;而对参照群体以及参照个人的研究,形成参照群体理论以及对自证预言的研究实际上涉及的是动态社会机制方面,这是莫顿展开其中层理论、功能分析方法以及使二者合二为一的范例,从而研究了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的方方面面,从经验到中层理论,再到一般性理论,中层理论可谓是沟通经验与理论的桥梁。
理论与经验是相互影响的,一旦从一套相互联系的命题推导出并确立一种一致性的理论适用性,我们既积累了理论又积累了研究发现,并且由于提出基本原理,理论引入了预言的基础,这一基础比由先前观察到的倾向所做的纯粹经验推断要更为可靠,有助于减少从经验联系中得出逻辑谬误的结果。同时,经验研究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即创立理论、修订理论、转变理论和澄清理论,经验与理论之间紧密联系有其必要性,其分离,一方面会表现为经验研究的残缺破碎,另一方面表现在不能经受经验检验的系统理论之中


读书汇报
时间:2018年5月15日-2018年6月28日
书单:《保守主义》曼海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
    《曼海姆精粹》
    《知识社会学问题》舍勒
    《精英的复兴》帕累托  《普通社会学》帕累托
  进入过渡时期,这次的读书汇报主要就读过的曼海姆的几本书进行总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思想理论指导方面,即基本的认识论立场;其次是在前一认识论指导下,探究自由主义经济时代所出现的现实社会问题,最后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尝试解决。
一、思想理论指导
曼海姆指出,他的知识社会学的特征在于:探求理解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并且不中断的研究从集体行动的背景中产生的具体思想方式,这一历史环境背景下指导的研究思路进一步影响了认识论,促进了认识论的积极发展。认识论是所有经验科学的基础,传统认识论深受精确自然科学的影响,以及明显的形而上特点认为“效力”与“存在”、“含义”与“存在”等之间存在截然的和绝对的二元论,因此传统认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而认识论克服其片面性的途径在于将知识社会学所发现的存在与效力之间的多种关系纳入自身,并关注在存在领域中起作用的知识类型,不断完善认识论准则,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论。
二、现实社会问题
    在一种新的全面的、具体的认识论指导下,立足于自由主义经济社会,探求在这一历史-社会背景之下出现的独特的现实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时代,不仅是经济快速发展变革时期,而且在文化、政治、社会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研究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社会对文化的影响,要立足于自由民主社会对于创造文化的人的生活的影响,即智力精英以及其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缺乏控制的民主社会使得大众群体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上升发展为精英,同时精英群体的排他性也就土崩瓦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精英阶层富有成效的多样性,但是,超出某一点后,多样性就会让位于散漫性,愈益相互抵消他们作为领导的功能。传统的精英选拔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血统财产在选拔标准中占有较高地位,但现代民主使得成就原则日益成为社会成功的标准,从而不受限制的自由和自由竞争原则,使得每一个人都有特权,都有机会成为精英,从而精英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下降,同时过分供给,降低了知识分子、智力职业以及智力文化本身的价值。
    同时,大众社会的无意识集体动机侵入到政治领域,人们在政治斗争中首次发现,产生了这一时代统治集团独有的意识形态,思考将自身利益与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们再也看不到那种可能损害到他们的支配感的事实,从而使得专政从大众民主力量的消极作用中成长起来,其仅仅是一种使自由社会发展中一个天生短暂的阶段保持稳定以及为维持某一群体片面的利益的暴力尝试。
相较于以前的社会,人们处于一种无组织的状态,对于某物的一致畏惧心理处于支配地位,产生不安全感觉,在如今的大众社会中,那种无组织的不安全阶段让位于有组织的不安全阶段,个人形成相当不同的心理特征,至少就公共事务而言大众已经放弃了其个人的精神生活,乐于转变为机器人,当组织系统失调(失业、经济危机)时,大众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组织群体,目标感丧失,欲望无法满足,就会造成某些层次的人类精神的紊乱,进而造成个人行为的紊乱以及社会的瓦解。
三、解决措施的设想
    曼海姆提出解决自由民主社会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计划”。首先要想改变整个社会的状况,就要立足于组成社会的人,促使大众思维的理性化。人们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偶然发现阶段;第二是发现阶段,人们为了某一目标有目的的发明或应用对应的技术,是一种线性因果关系模式;最为重要的是第三计划阶段,当所有因素都处于相互作用,而不是无限接续之中,线性思维模式便采取了循环流动的形式,随着封闭的领域不断开放,被视为相互作用以及导致多维结构时,这一维的思想模式便被转变为多维模式,在现如今的大众社会中,形成这种计划多维思想模式不仅使个体能够思考个别目的和有限目标,而且还能了解其对于更广泛目标最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由个人到集体的延展性扩张。
    大众思想模式的理性化,会对大众行为产生积极地影响,同时也需要一些外在的社会技术,进行社会控制,是作为对非理性行为的理性控制。通过遵循社会规则、社会的整体习惯规则、实质性的教育、人格的整合模式等都可以直接改变人的行为,同时各种类型的群体、组织、情境、社会机制等以感染性、非控制的方式也可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在这些社会控制之下,人们拥有的是计划保障下的自由,是个人能够自由的进行调节,能够主动地采取行动进行反抗或者自愿与他人的意愿相妥协,通过对大众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进一步促进政治领域无意识控制的减弱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感想:这个大月开始读过渡时期,刚开始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感觉他们的思想非常的散并且抽象、不接地气,不连贯,每次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回头再去想有什么内容的时候,总是感觉非常虚,好像是有但又说不出来,所以这次总结就比较费力,但是正因为这次时间短任务重,能够逼迫自己更加专注的思考,反而能够对于已经读过的曼海姆由更加深入了解、发现了许多新的大陆。这次开完读书汇报从家里来了之后会更加用心的读过渡时期其他大家的书,争取能较快的进入后四大家。







读书汇报
时间:2018年4月10日—2018年5月15日
书单:《关于社会形势的研究》后半部分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时尚的哲学》
    《哲学的主要问题》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
    《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
   
    这次读书汇报以“界限”为主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界限的明晰化、内在界限的强化以及超越界限的尝试。

    一、界限的明晰化
    在社会生活中,“界限”可以分为物理界限以及人的内在界限,无论是个人之间还是个人与外在物之间的界限,是本身就已经存在的,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中是呈现一种模糊化的状态,而人类的意识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意识的产生,二是主体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审视意识,将自我解剖为一个感知主体和被感知客体,意识客观化的出现,同时,也对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了明确区分,能够审视客体带给主体的愉悦感,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最终客体价值被消费,而主客体分离,则使得客体的价值不再依赖主体对其的需要,客体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促进客观价值的形成,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加剧,客观产品逐渐拥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不再依赖于主体的生成,出现了主客观文化的分离,使得主体与客体之间界限逐渐明晰化。
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界限层面上,货币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手段。传统的实物支付方式,使得个体义务的履行被迫依赖于特定的个人,被规定种植的产品以及提供的服务,而货币的可分割性以及无限可兑换性,为实现产品价值交换的精确等价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为个体自由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凭借货币中立的客观性质,有利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摆脱掉个人因素,真正依据客观规范,从而实现最大化的自由。

    二、内在界限的强化——保持内在个性的普遍要求
    随着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复杂化,以及在社会分工影响下,个人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生产劳动,人与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的同时,个体也更加寻求自身独立自主的个性的保持,这使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的本质的二元性尤其凸显,从而个人内在的过程受逻辑作用调节较小,则外在表现则受逻辑作用调节较大,因此外在的表现可能不是自身内在的真实表现,而是将内在真实想法以秘密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划定不可透露的界限范围,秘密的排他性给予个人人格一种特殊地位,既是保留个性化的因素,同时也起着分化的作用。
    个性,一方面意味着其本身是一个世界,集中在个体本身之内,某种程度上封闭的和自给自足的,另一方面这一本质也意味着同周围世界的关系,这多体现在现代生活交往中,个体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他人,要避开他人未向我们公开的事情,甚至在两性婚姻中,起初都不能完全放弃个人人格的自为存在,只有通过逐渐的显露,不仅可以在相处过程中不断形成更大的共性,而且也可以保持婚姻关系的持久活力,因此审慎的处理与他人的交往关系,是一种涉及十分普遍的、对整个人格所作的保留同时也是内在界限的强化。
    三、超越界限的尝试
    1、物理界限的弱化
    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实际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物理障碍是处于消减的状态,更为困难的是超越主体与客体的二元界限,可以从主体本身的立足点出发,将客体包含在自身之内,或者能够从自身中创造出客体,或者能够从自身中排斥它;也可以起始并终结于客体,主体被置于客体的实存形式中,客体可以说是否认主体并认为只实存着一个安分守己的存在,这个存在不会再一次以主观的形式拥有任何一种独立的存在状态,即自然主义;同时,也可以在生命的统一性之中寻求解决,生命附着在一个主体上,越高级的生命越明显,而主体生存所依靠的组成部分、环节、过程之多样性可以说是客观状态,这种多样性以相对于主体的方式出现。主体有自己的有机组织、自己的种种力量、自己的实体,与此同时多样性便存在着。
    2、内在界限的超越
    主体生命自身的永不停歇性与外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存在着深刻矛盾,生命需要外在形式表现自己,但生命最完整的表现以及自由则体现在对于现有形式的突破,表现出新旧形式的不断变换。因此,生命表现出这一独特风格:生命产物独立地和生命相对抗,代表着生命的成就,但同时这种内在的对抗却是生命作为精神的悲剧性的冲突,但齐美尔认为在理想状态下,这一冲突可以通过宗教性,这一社会精神结构来解决,宗教性可以作为生命的直接表现手段而发挥作用,在一个更深入的领域中寻求连续不断的生命。
    更进一步说,各种生命内容,即感觉、经验、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一定的色彩,这些内容本身就为生命设置了可以往两极延伸的界限范围,但只有在精神生命的自我超越,不仅仅是对个别界限的超越,而且是对一般精神生命界限的突破中,这样的一种自我超验的行为,才能体会到内在生命的界限,因此,生命陷入这样不断地相对性的超越中,从而超越自我与限制自我也就成了生命最核心的本质。

    总而观之,界限始终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有在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在人们意识中产生影响,不论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这样的物理界限,还是个体自身个性的保持、以及生命与表现形式、生命自身内在存在的内在界限,只有这样界限才能够明晰化和进行超越。







               
读书汇报
时间:2018年3月25日-4月9日
书单:《货币哲学》三卷 齐美尔
    《宗教社会学》
    《现代人与宗教》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在读
    齐美尔认为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的整体,是社会形成的、构成整个历史现实的人力资源,同时社会也是关系的总和,而社会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化的方式和形式,它们与事实现象共同构成现实,因此社会化的形式成为齐美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通过这一系列形式及相互作用,找到社会成为社会的本质意义,社会拥有了自己的表达个性的独特方式,但是社会化的形式与方式,同时也是由“人”这一主体的参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也是“人”表现自我的路径、寻求到的自我个性展示的方法,但是“人”却迷失在个性的表达中。
第一,生命展现过程中的矛盾
生命是“人”的本质所在,它除了外在地给予物理意义上的展示,它同时为了更好地表现自身意义需要借助于外在形式,而生命用以表现和认识自己的方式则被称之为“文化”。一方面,生命要用特殊的形式表现自己,而本质上又是永不停歇的,所以永不停歇地同自己的产物作斗争,表现为新旧形式的变换,当生命与艺术形式相互交融时,只有在生命不断摧毁艺术形式,生命才能够实现更加极致的和更有自我意识的表现,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生命却只能通过形式来表现自己和实现它的自由,这必然处于极端矛盾之中,是生命内在的悲剧性的冲突。另一方面,文化用来展现生命的魅力,是由人所创造的,是为了展现“人”自身内在的特质,体现人的个性,但随着社会劳动分工以及专业化的加剧,生产者客观的材料同他劳动的主观过程分离、劳动这一本质也逐渐离开自己的源泉,变成客观的东西等,文化内容逐渐客观化、专业化,主客观文化逐渐呈现分离的状态,客观文化有了自己的历史发展脉络,而“人”却无法全面的掌控外在客观文化的发展路径,并且由于产品是众多个体部分个性的整合,一定程度上也就独立于每一个生产者本人,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从而也就不再是“人”完整个性的体现。同时,齐美尔还在强调客观的文化与主体是对立的,而且伴随着客观文化的不断发展,主观的文化则日益贫乏,于是就产生了“文化悲剧”。
第二,货币由手段变成目的,对于“人”自我价值表现的阻碍影响
在封建时代,一定程度上自由与义务是并存的,自由的程度取决于义务是直接针对个人的还是由劳动产品替代,针对个人,服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则自由程度较低,如果义务是由客观实物来践行,则自由程度较高,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义务的实物代替方式就决定了劳动产品的种类,因此实现的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只有在货币作为交换手段媒介出现时,货币能够以其可替代性以及可分割性,为价值交换的精确等价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使得赋税以实物支付方式由货币支付方式所替代,从而成为与个人自由最为相符的支付方式。同时,作为最纯粹的工具以及无限可兑换性,货币抹平了各种具体实物的独特个性,使得在面对任何时刻、任何物体,都有最大可能的使用机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最有效的进行了分配,为个人进行自由的支配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货币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个体自由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而且其劳动分工使得个人越来越依赖于其他个人的生产,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也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了空间,联系的密切使得个人间的交往不能再以主体主观的意识作用为主导,而是更加依赖于客观的规范,从而实现真正最大化的自由。
然而,在人们心理上,必须通过手段实现最终目的,并且随着生活目的的复杂化,手段的必要性更加凸显,而货币作为中立的手段,通过顺利实现目的价值的频率,从而为货币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获得了重要性的地位以及自我规定了价值特性,从而使得货币由绝对手段转变为绝对目的,现代人们的生活也建立在货币的基础之上,片面追求货币,出现了以货币为终极目标的贪财和吝啬,使人们真正束缚于货币创造的单一世界中,阻碍了货币作为手段的潜在享有感的实现,同时也造成对物品价值的冷淡对待。并且过分夸大货币的可替换性,用货币去替代本来应由“人”的主体去真正体验的价值,在买卖婚姻中,用金钱的数量来代替妇女的价值,在偿命金中,用货币代替受害者以及罪犯的价值。“人”本来应以货币作为媒介,享受更多物品的独特价值,实现自身的自由,能够自主地展现自我价值,然而货币却代替了自我价值,反客为主,使人获得的是一种消极片面的自由,反而被真正束缚于货币创造的巨大牢笼之中。
第三,“人”精神展现过程中出现的阻碍
宗教是从社会中自主地产生的,宗教范畴充满并构造社会关系,宗教范畴是一种内在的生命本质、精神实质,是一种宗教的情感因素,所以社会事物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宗教意义,随着不断地发展,强烈地宗教性就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情感张力和情感意义中抽象产生出来,进入超验范围,逐渐使之客观化,成为真正的宗教,无论是情感意义还是宗教性,都是“人”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展现。随着宗教的产生,宗教有了自己的教堂、教条等,反过来使其更加神圣、更加强大,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也更加虔诚,宗教信仰的实质是信仰上帝,信仰上帝是一种发自主体的状态,完全是自行创造的客体,然后把它提高到绝对地位,因此信仰、精神虔诚是主,而上帝是辅,但是在教徒当中不仅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教徒,即内在具有宗教性,只是坚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真正聚焦于精神层面的虔诚,而且也存在着普通意义上的教徒,即依赖于上帝超验的存在,目标在于获取并且将恪守教堂礼拜、教条准则的一系列外在行为,作为衡量其宗教虔诚的依据,这样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宗教信仰,人们精神方面的展现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从而无法真正表现“人”的精神个性。
人的意识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人的意识的产生;第二是人将自我分为主我与客我,实现意识的客观化;只有当意识客观化的大前提下,人才会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形式去展现自我,去追求内在真正的自由,但是由于外在形式独有的形式化,必定会为自由以及价值的实现塑造牢笼。









 
读书汇报
时间:2018年1月10日-2018年2月8日
书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齐美尔
马克思在进行自己的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研究方法,依据这一研究方法,这次读书会汇报,打算从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分别为:第一,从具体到抽象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二,从抽象规律到具体实践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对立;第三,最终归结点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第一,从具体到抽象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在进行研究时,是运用辩证思维逻辑从社会的各个发展层次以及不同领域的具体社会现象入手,研究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最主要从总体的社会形态出发,运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史前各文化的发展阶段,是从蒙昧时代——人这一群体的最初产生以及初步发展,到野蛮时代——人类文明的初步萌芽,最后到现在的文明时代——人类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具体的是从氏族社会入手,在这一社会类型当中,人们的整个生活实践都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由于人口规模小、物质获得难度大以及各种各样的外在环境的威胁,整个氏族则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平等分配,在这一时期社会分化仍处于潜在或者萌芽阶段;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其中最为活跃的发展因素当为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方式的改进,人必须先能够生活、生产物质本身才能生存,这一生存意识的主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原初的低水平的公有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奴隶或被当做奴隶的阶层的出现使得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在这一社会中领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越多的集中于领主手中,使得这一阶层占有先天的优势,不断通过彼此竞争以及占有兼并小农的土地成为大地主封建贵族阶层,进入封建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中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比商业、手工业等其他领域重视程度高,但并没有阻挡手工业以及商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活跃于经济方面的资产阶级也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而原初被封建贵族阶级压榨的资产阶级不断要求摆脱束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自身在经济层次所占的优势,更需要在政治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以便成为社会规则、社会秩序的制定者,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社会变革也就势在必行,推翻封建统治从而建立起现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以及在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一定的生活方式,一定的心理角色诉求,因此,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个人,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被打破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新的生产关系。
纵观到现阶段的整个历史发展历程,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变化,都是对上一阶段扬弃的过程,保存新的有活力的快速发展的生产力要素,摒弃旧的起阻碍作用的生产关系要素,是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处于一个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过程,社会中的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也就形成历史,而历史的变迁,也是在这不断变换外部目标的合力的作用之下进行的。
第二,从抽象规律到具体实践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对立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包含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工业中个别工厂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思想意识歪曲等矛盾,实际最根源就在于阶级矛盾,现代历史的动力就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斗争和利益冲突,一切的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经济解放进行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历史的螺旋上升规律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必然被更为完善的社会结构所取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与资本相互对立,雇佣劳动中的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格,是原有商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的生产性劳动力的那部分,从而使得工人的劳动不再是自己生活天然的一部分,变成了工人生存的手段,劳动被异化,同时这一劳动力的价格只是由创造这一劳动力或者新的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只是满足工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形成所谓的最低工资额,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化,导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资本是由资本家把控,是一些商品即交换价值的总和,资本本身必须通过购买劳动力才得以存在以及增殖,同时资本的增加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增加,而只有资本的存在才能够使得工人将劳动力出卖以换取必要的生存资料,因此,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产生,一方面资本的占有者资本家靠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以获利,另一方面,由资本催生出来的工人阶级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的潜在威胁力量。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工人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同时工人群体的规模也更为扩大,不仅在不同的国家里,而且因为机器的使用使得原本能够在自己土地上自给自足的农民变成农民无产阶级,以及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排挤掉的一些小资产家和中间阶级加入无产阶级行列,从而将社会成员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工人的第一次意识觉醒、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工业运动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对使用机器的时候,但这种反抗形式也只是零散的,它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并且仅仅针对的是现存关系的一个方面,之后工人陆续从资产阶级的压迫中争取到了自由结社的权利,成立了工会、工联,进行了宪章运动,争取十小时的工作日、提高工资、减少对妇女儿童的雇佣等,经历了多次失败,虽然获得了一些让步,但是这些局部的小范围的零散的改良和运动始终没有改变工人贫困的面貌,工人仍然在生存的边缘徘徊,反而使得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采用欺诈手段更多的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要想实现真正的解放,就必须登上历史舞台将各个国家的工人组织与联合起来进行革命,建立政党,以共产党人为领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掌握国家政治权力,实现无产阶级统治。
实际上,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并非在于掌控国家这一统治工具,他的真正目标在于依靠国家政权、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生产力极度发展,使得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消除他作为雇佣工人的特性、作为阶级的特性,这时工人的阶级统治也就随着维系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消失而结束,在这一阶段中社会成员能够按需分配,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最终归结点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实际上,无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思维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蕴含的内在秘密,还是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脉络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主角都是阶级、阶级对立,由人来演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马克思终究是在为人而服务,为了让人能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本质目的而努力。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是有主体性、有能动意识的客观实体。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类本质被异化,变成创造基本生活资料、维持自身生存的工具,人被束缚开始为生存而服务,生存不再是人所特有的权力,更不用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要素极大丰富、社会成员间按需分配,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才能真正创造自己的生活,人才能自由而全面发展。
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部分,在其中政治经济为哲学规律的提出提供现实来源,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则为剖析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对立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展示的则是从抽象规律到社会现实的过程,最终三者终极目标则是为人类摆脱束缚和压迫,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而服务。
2017年读书感想
经过半年纯粹的读书生活,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在读书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记得刚开始来华科读书的时候,心里面还是非常忐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将书读好,跟上其他小伙伴的节奏,是否能够把最简单的坚持做到极致。现在看来,自己确实是可以坚持的,不过也关键大家每天都一起来图书馆、一起吃饭,监督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己有时候会翻看自己这半年来的读书汇报,第一次的读书汇报还是主要抓书中的一个点,进行内容的概括,还比较重视字数,但是在开会时听了其他小伙伴的汇报,感觉这样是不行的;然后,第二次就进行一本书的逻辑串联,内在逻辑是有了,但是报告并不是特别清晰,往往是整个一大段;第三次,就知道分一分小标题,既可以让自己的思路明确,也可以扩展很多内容,给自己一个挑战,当然也不再关心字数太少的问题,反而是每次让自己不要写太多;这一次,又遇到了新的挑战,以前的逻辑串联都是立足于特别细的东西,这次就想抽象起来,往上面稍微提一提,所以这次写读书汇报就比较艰难,提前想了很久,也和很多人进行交流,但是结果还不是最佳的,所以下次会再接再厉。
第二,我觉得自己所取得的进步,都是团队的功劳,只有在和别人比较中才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只有在和别人交流过程中,才能弥补自身不足,如果是自己一个人闷头读书,根本就没有每一次明显的进步。真的非常感谢老师给予的这个平台。

 





读书汇报
时间:2017年12月10日-2018年1月10日
书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在读
这次读书汇报以所有制与社会结构为主题,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共同体所有制与氏族社会,第二部分为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社会,最后一部分为公有制与共产主义社会。
政治经济学在于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随着一个社会的生产与交换的方式与方法的产生,加之这一社会特有的历史前提,相应地产生特有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者所占有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关系等,从而发展出人与人之间特有的交往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共同体所有制与氏族社会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民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下,特有的社会制度受特有的生产方式的制约,这一生产方式受到劳动的发展程度以及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影响,在生产不发达,生产产品数量稀缺,人们之间交换机会少的时代与地区,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影响。在氏族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实行共同占有土地共同耕种,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一社会类型中,血缘家庭与普那路亚家庭占据主要形式,实行群婚制,氏族社会的维系只能依靠母亲确定亲生子女以增加氏族人口数量促进氏族繁衍,并将仅有的少量财产由女儿继承,促进母权制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使得这一财产可以留在氏族内,共同占有,共同支配。
二、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社会
随着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群婚制的方式使得妇女感到屈辱和压抑,推动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在这一家庭形式中,丈夫成为新财富的创造者,新财富的增加首先使得丈夫个人积累的财富增加,并使得丈夫的地位逐渐超过妻子,其次丈夫开始要求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子女以其为主继承财产,推动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使得家庭成为与氏族的对抗力量。父权制下的多妻制与男子独裁,进一步提升了男子的家长式的权威,不仅巩固了在家庭中的首要地位,也包括对一些非自由人的掌控权即奴隶制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家庭由对偶制向专偶制家庭过渡,使得氏族社会解体。所谓“专偶”只是针对妻子方面是与游淫制相适应而发展,出现了最初的阶级:个体婚制下的夫妻对抗以及最初的阶级压迫: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这一家庭形式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私有财产的占有使得财富被当做最高的价值而受到赞美和崇敬,资本主义经济的商品生产,产生了新的阶级划分,财产差别,不仅完全摧毁了旧的共产制,旧的共耕制,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并且原始社会组织的湮灭催生了“国家”这一统治机关,剥削工人阶级而占有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的资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使得私有财产神圣化,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与社会相异化的力量,是有产阶级操控、统治、压榨无产阶级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缔结的婚姻,一方面承袭了专偶制中的陋习,另一方面是根据阶级地位权衡利害缔结婚姻,在家庭中,丈夫占据了一种无需任何特别的法律特权加以保障的统治地位,是资本家,而妻子成为了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是无产阶级。而在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的无产阶级家庭中,大工业的发展使得妻子不断走出家庭,成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从而使得男子统治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也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偶制家庭。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直接的对立以及个别工厂中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不断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三、公有制与共产主义社会
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不断表现为社会化的大生产,而生产资料却被占据特权地位的少数资本家所占有,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用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无产阶级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是真正的革命阶级,通过革命获得国家政治权力,运用经济手段,消除他作为雇佣工人的特性,消除他作为阶级的特性,消灭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终将被全社会占有所取代。在社会主义的生产组织中,任何个人都必须自己承担自己的部分,不存在任何阶级特权,生产劳动会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破除劳动异化。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下,土地国有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必然”,破除真正不劳而获的土地占有者无偿占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弊病,把土地交给联合起来的农业劳动者,等于整个社会只听从一个生产者阶级的摆布,使得土地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每个人的劳动直接变为社会劳动,改变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并最终消灭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从共同体所有制的氏族社会到资本主义经济催生下的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所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普遍的、极其广泛的发展规律,是否定之否定不断发展前进的必然结果。

感想:1、这个月读《马恩选集》感觉是比较零碎的,再加上并没有将四卷全部读完,所以在总结的时候,想了很久的切入点,但是还是很难去找到一个大一点的,将选集串联起来。
2、这个月的读书状态还是可以的,中间回了一趟家,在前面还没有回家时就想着赶紧读,回家还得耽搁一些时间,来了之后,更是想着赶紧读,回家都耽搁了一些时间,所以总体还是可以的。



    读书汇报
时间:2017年11月10日-2017年12月10日
书单:《资本论》第三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次读书汇报是以危机为切入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阐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流通、分配的过程中,逐渐引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危机、货币危机以及信用危机的产生过程。第二部分是从资本主义分配视角分析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资本主义生产中分析危机的产生过程
  1、危机的准备期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生产效率提高,资本家将占有的剩余价值达到某一最低限度后形成新的投资资本,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量的扩大,但是之后更多的体现在不断发生的资本构成质上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而实现的。当资本构成的这种逐渐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或多或少的发生在一切生产部门,或者至少发生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部门,因而这种变化就包含着某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上的变化,这就必然会带来这样的状况: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家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下降。资本家为了推动同量的劳动力和吸收同量的剩余劳动,所需投资的总资本量就会越来越大,一定资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率的相对减少,又会引起社会总资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的绝对量增加。
    2、危机的酝酿期
    资本主义生产只有不断通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以及商品资本的不断循环,才能不断地进行再生产,实现资本增殖的目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总资本量的日益扩大,生产的商品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些商品不断的进入流通领域,由商品转化为货币,补偿产业资本家的生产成本,以及转变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若产业资本家自身担任商品流通的职能,就需要担负流通业务中的追加费用,实现商品的货币化,但随着商品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商品经营者——商人这一群体应运而生。商品经营者首先是自身占有一定的货币额,作为中介实现商品资本的形态变化,使商品较早地转化为货币,缩短流通时间,加快周转速度,,从而在利润增长的刺激下,产业资本家再一次扩大生产规模,加大资本投入,单靠产业资本家个人力量难以拥有足够的资本,信用制度的发展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了在一定界限里绝对支配他人的资本、他人的财产,从而获得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利,一方面,产业资本家可以通过商业信用支付一定的利息,使货币资本家在一定时间内转让货币的使用价值,使货币在借入者手中发挥执行资本的职能;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家可以通过银行信用获得借贷资本,从而使社会财产为少数人所占有,而这少数人越来越具有纯粹冒险家的性质,不断地为了生产而生产。
    3、危机的爆发
    无论商品经营者在流通的过程中使得商品最终归于消费者手中,还是在不同的商人之间实现商人资本周转,总之这种流通会显得非常旺盛,并且再生产过程在信用制度的影响下,拥有巨大的弹性,能够不断突破每一次遇到的资本限制时,商人在生产本身中就不会发现任何限制,或者只会发现有很大弹性的限制,商人资本的这种内部依赖性被打破,外部的独立性使商人不断地用货币购买商品,将会创造出一种虚假的需求,实际上商人资本的周转最终要受全部个人消费的速度和规模的限制。但产业资本家被眼前的虚假繁荣所蒙蔽而忽视市场上的真正消费限度,在商人使用汇票预购商品的前提下,在汇票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贴现或者利用信用取得信贷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或者维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市场上商品的绝对量进一步增加,但社会消费水平已经达到所能承受的最高限度。因此,商品就会囤积于商品经营者手中,而商品经营者无法向银行继续维持自身的授信额度,汇票则无法继续使用。而产业资本家也无法向银行偿还借贷资本,生产停滞,生产危机爆发。商品价格下降,商品过剩,无论是产业资本家还是商品经营者的资本都以商品资本的形式出现,而银行由于前期过度的借贷使得银行的准备金已经跌到最低限度之下,出现货币荒,产生货币危机,相对于现实货币的减少,而对货币的需求却不曾减少,但是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的偿还能力急剧下降,难以利用商业信用或者银行信用获得借贷货币,信用的能力下降,相应的也就引发了信用危机.
        二、资本主义分配中分析危机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从社会财富分配这一角度分析这一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三大收入源泉,分别为:资本、土地、劳动,而利润、地租、工资则是它们各自的产物,它们的果实,前者是根据,后者是归结。
    资本——利润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运用内生或掠夺来的货币资本购买机器、原料等生产资料以及购买劳动力,生产商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中一部分价值是由不变资本中的价值或者部分消耗掉的价值转移到采取新形式出现的商品中,另一部分是劳动对象化的产物,是新产生的价值,包括劳动者自己生产了资本家以工资形式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以及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生产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有的企业主是在信用的基础上获得货币资本家的货币的使用价值,这一利润就会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在这里企业主相对于货币资本家来说,是劳动者,是作为对他人劳动的剥削者的劳动者,他为这种劳动所要求的和所得的工资恰好等于他所占有他人劳动的量。
    土地——地租
    在资本原始积累中,一方面直接生产者从土地的单纯附属物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土地被无情掠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历史前提,并且始终是它的基础。而地租则以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为前提,表现为土地价格,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的收入。土地所有者是以地租的形式从租地农场主或者产业资本家手中无偿的占去所掠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他所拥有的土地所有权在生产过程本身中不执行职能,至少不执行正常职能,在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中,一是相同面积不同肥力等级的级差土地生产率,另一种是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产生的不同的级差生产率,这两种形式都表现为个别生产价格和这整个生产部门的一般生产价格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在绝对地租中,超额利润则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超过其生产价格的一部分,总之,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无偿的占取超额利润,分享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劳动——工资
    劳动力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资本家使用低廉的价格,购买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劳动者以劳动的对象化产物不仅抵消了资本家预付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并且生产出无偿满足资本家基本生活以及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部分,劳动是真正的财富源泉,资本家以利润的形式吸收他所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以地租的形式占取另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劳动以工资的形式取得最后一部分可供支配的价值,这一部分以中介的形式,使一部分转化为利润形式,使另一部分转化为地租形式,因而劳动是产生产品价值本身的最后源泉。
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者这一广大群体,以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劳动者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他不仅要为物质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要为谋得职业,亦即要为实现自己活动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这一切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富人和资本家手中,当社会财富处于衰退状态时,资本家肯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舍弃劳动者,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所受的痛苦最大。而当社会财富不断处于增进的状态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对劳动者的需求超过劳动者的供给,引起工资的提高,但这意味着劳动者将要面临过度劳动、早死、沦为机器和资本的奴隶、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劳动者的饿死,劳动者会陷入错综复杂的贫困。当社会达到繁荣顶点时,资本的积累导致的生产规模扩大,工业数量增多,商品生产过剩,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者的工资会下降到及其可怜的最低限度,劳动者会陷入持续不断地贫困。
    社会上人口的大部分,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却只占据了社会总财富的少部分,而占据他人劳动成果的少部分人则占据了财富的大多数,这就是必然会引起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生产力超过旧的生产关系,危机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其解决方式就是通过革命,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全人类的解放。
感想:1、这一个月的读书状态是不怎么好的,书读的量也比较少,但是自己会再进行一些调整。
      2、再次感觉到交流的重要性,在交流过程中,小伙伴们会给予很多启发,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解决读书中遇到的困惑。
      3、养成自己的读书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上一个月自己的读书速度有一点慢,所以在这一个月总想着稍微快一点,但是正好碰到《资本论》三卷中比较难的部分,结果就让自己很焦虑,我会进一步调整的。










李欣茹的读书汇报
时间:2017年 10月10日-2017年11月9日
书目:《资本论》一卷的后半部分
    《资本论》二卷
    《资本论》三卷在读
  这次汇报主要就《资本论》一卷中资本主义生产的脉络以及工人被占取剩余价值的过程来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两大对立阶级——资本家以及雇佣工人是如何产生的?这就要涉及到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家的前身是租地农场主与手工业者,他们凭借自身先天占有的特权以及之后的各种手段占有资源,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集中于自己手中。而劳动者,起初是直接生产者,自给自足,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但在资本家的掠夺之下,与自己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相分离,由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进行商品生产之时,要考虑商品交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商品中包含着价值与使用价值,要促使不同商品之间进行交换,原始简单的物物交换,早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而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之间交换的媒介,从而使不同种类的商品可以用不同的货币价格符号来代替,资本家正是利用这一过程,成功的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
    要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就需将自身所占有的货币转化为资本。而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这就要区分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在商品流通中,有一种形式是将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是为买而卖,最终是为了消费的目的;还有一种是将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是为了生产的目的,通过这后一种流通方式可将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资本家在为了生产要将货币转化为商品,而这一商品中不仅包括用于生产的不变资本,而且还包括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从直接生产者转变为雇佣工人的劳动者,除了自身占有的劳动力,再无可出卖的了,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可将不变资本中的价值或者部分消耗掉的价值转移到采取新的形式出现的商品中,同时劳动者自己生产了资本家以工资形式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但是在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时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酬劳动,这一部分产生剩余价值,资本家利用内生或掠夺来的货币资本,通过购买生产资料投入生产,无偿的占用劳动者的劳动——剩余价值,同时为了更多的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几乎无限制的延长劳动时间,获得绝对剩余价值,并且采用机器进行生产,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劳动强度,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将少部分劳动者自己对象化产物以工资的形式预付给劳动者,只能满足甚至无法满足劳动者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工人被当做具有自我意识的生产工具。
有的资本家将占用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价值的周期增加额,周期地消费掉,而部分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进行积累,达到某一最低限度形成新的投资资本,用于雇佣追加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但是之后更多的体现在不断发生的资本构成质上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而实现的,在积累和并随积累的集聚过程中,通过使用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而不断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从而使一部分工人过度劳动,使另一部分劳动者游离于生产之外无事可做,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之中,并且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从而形成一支可供资本家随时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对于那些尚未失业的工人,就不得不屈从于资本家所提出的苛刻要求,过度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压低工资,拥挤的居住环境,否则就会失业,陷入生存危机。而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最后,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脉络中,其最主要的关键点则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货币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促进资本积累这几个方面。 
    感想:1、总体下来,这一个月的读书状态比上一个月好,可能因为这一个月主要啃得是《资本论》二卷,比较难的部分,所以感觉自己的读书进度比较慢,所以下一个月还会再调一调自己的读书速度。
      2、感觉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对书的脉络有一个更精确地把握,并且和不同的伙伴进行交流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有的是从宏观层次进行把握,有的可以从一个细节推演到更多,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进行理解,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风格习惯,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 


李欣茹的读书汇报
时间:2017年9月9日-2017年10月9日
书单:《法律社会学》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下册
      《社会科学方法论》
      《资本论》还剩100页左右
    到今天为止,韦伯部分的阅读可以暂告一段落。整体感觉下来,韦伯的思想主要是围绕理性资本主义经济的源起问题来展开,其中其宗教社会学部分运用了大约三本著作、两篇论文来阐述新教所独有的理性禁欲主义所为理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所提供的精神基础以及在其的进一步影响之下所出现的技术方面的进步发展,其次韦伯的支配的类型以及正当性支配,则是通过传统型、合法型以及超凡魅力型及其各自的延伸发展出来的组织形式,来阐述理性的政治组织形式为资本主义经济所提供的有利发展环境,再次针对韦伯的法律社会学部分,韦伯则是通过对比揭示西方社会中的实质理性法律制度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是在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下册主要论述的部分:非正当性支配,主要是以城市为其着眼点,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来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促进因素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非正当性支配
    首先韦伯是从横向比较兄弟会城市、贵族城市以及平民城市。兄弟会城市起初在城市中具有一个仅能为该市市民所接近的城市神或城市圣徒排他性的礼拜联合体,不过其成员的准入标准是氏族成员身份,随着氏族纽带的瓦解,出现了超城市联合体,其成员不再是得益于氏族身份而是因个人身份获得市民的法律地位,由于富裕市民的私人俱乐部的推动,城市成为了一个自主且自治的制度化联合体,一个地方法人,同时一定程度上获得的军事自主权,对城市领主形成一种军事上的制约,也保证了西方城市市民联合体的出现与形成,在兄弟会城市中,市民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为大型的工业组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并且自治性的制度联合体不再是以身份特权而是以理性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从而为创设相应的理性律法提供了可能性。不过早期的市民大会权力实则是由贵族把控,他们的地位依赖于土地财产而非生产单位的收入,可能会导致城市贵族群体的出现,这就是贵族城市。在威尼斯贵族的垄断性封闭统治中,贵族世家掌握了国家的政治权利,其官员都是其氏族成员,阻碍了职业性官员群体的发展,并且贵族世家分享海外政治与经济机遇的巨大经济优势,进一步促进了权力的垄断,不利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英国城市中,则呈现出寡头统治与王室行政相互竞争的场面,虽然在英国城市中设立了特殊的城市法院,促进了理性审判,但法律的创制仍掌握于国王及王室手中,英国的大型现代工商业成都、是全都是在古老的特权法人团体管辖区域之外出现的。古代与中世纪贵族有着共同的经济特性,即他们都是食利者,这些贵族成员凭借世袭的身份特权通过权力占据资本,垄断经济机会,获得巨大的经济财富,阻碍了经济的自由发展,不利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歃盟兄弟团契摧毁了贵族统治,人民——这一非正当性的革命性政治联合体,它是在各个职业联合体的兄弟团契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击败任何阻挠护民官捍卫平民利益的人,护民官制度应用于和平时期,不掌握军队,但是这一制度促进了希腊民主化的进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制官员取代显贵。在中世纪的平民城市中,有几个主要的成就:第一,实现了政治自治,可以自主的进行法律的创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第二,实现税务自主,摆脱了贵族阶层的压榨,促进了市民阶层经济的崛起;第三,市场自由,市场中的经济机会不再掌控于贵族手中,可以进行自由竞争,促进理性经济的发展。
纵向比较古代与中世纪的民主,古代中的城市选区是按照区域单元划分的,而中世纪的城市选区是按照由市民阶层组成的行会联合体进行划分的,这一选区的差异,为市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对于古代和中世纪城市的身份结构:农奴和债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被庇护人—他们是庇护人的侍从,依靠忠诚维护之间的关系,被拥有了投票权,构成了贵族的重要支持力量,这是古代城市。自由民阶层——他们未获准担任任何官职,无缘参与典型的政治取向类型的古代资本主义,被迫走上了一条以相对现代的资产阶级方式谋生的道路,以一种理性经济活动为获利方式,成立同业公会。
《资本论》
    相对于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源起的论述,马克思更倾向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特别是资本家对于普通劳动人民剥削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揭示了商品中隐含的秘密。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在交换过程中,商品占有者将商品抽象化为价值,让渡商品,来换取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商品种类的丰富以及地域限制的突破,已无法实现个人之间交换商品的无缝衔接,需要有一个媒介充当一般等价物,即为货币的出现,金银就成了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用货币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掩盖了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
    为获取无休止的利润,资本占有者要将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资本的无限生产,而资本既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领域中产生,资本家找到了产生资本的源泉——劳动力,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占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做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并且劳动占有者除劳动力之外再无可出卖的了,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实现资本的生产。在劳动过程中,生产的商品,其最终的价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以及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就是体现在剩余价值率上,资本家为了扩大剩余价值,不断地延长工作时间,使得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大大高于生产满足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英国到德国,从纺织业到其他行业,从成年男工到儿童妇女无处不体现着资本家残忍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不仅对工人的个人身体状况,而且对整个国家民族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后来工人们争取正常的工作时间,其间表现出了资本家的狡诈、政府的无作为以及工人们的无力,这一斗争持续了漫长的岁月。由于《资本论》还有两卷没有读完,下次读书汇报中还会涉及。

感受:1、在读书过程中,感觉自己总是停留在书的表面,还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多加思考,进一步深入。
      2、自己的读书进度应该进一步提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全神贯注地进行阅读,排除各种琐碎事情的纷扰,实现量上的积累。
      3、需要多与伙伴们进行交流,不论是经典的深入思考部分,还是笔记记录的方法方面,都需要多多交流,以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李欣茹的暑期读书汇报
书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儒教与道教》
    《印度的宗教》
    《古犹太教》
    《宗教与世界》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
宗教社会学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开篇就是以一个问题入手:那些仅在西方文明中出现的典型文化现象是哪些事件的合力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准确的说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会在西方获得独有的发展?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自由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韦伯从宗教的角度入手,以新教、中国的宗教、印度的宗教以及古犹太教为着眼点,通过比较分析,以彰显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法律等综合环境所孕育的独特产物。
韦伯认为新教中无论是加尔文教、虔诚派、卫理派还是再洗礼派的教义中都包含着禁欲的思想内涵。是否处于恩宠状态,就要看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异于“自然人”,因此每一个信徒的心里就会产生那种想要在生活样式里讲求方法地审视自己的恩宠状态的动机,以及将生活禁欲化的驱动力,此种禁欲的生活方式就是以神的意志为取向,理性地建构一己的整体存在,是内在于现世及其秩序里实行的。以禁欲思想为基,形成了新教独特的职业观,在此神所要求的,并非是劳动本身,而是理性的职业劳动,强调职业的道德水平。在此“劳动为天职”的影响下,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样式:反对无拘无束地享受人生及生命所提供的一切乐趣,反对财产的自由享乐,反对不公正与纯粹冲动性的“物欲”,要求将财产用在必要的,实际有用的事情上。由基督教禁欲思想所孕育出来的立足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上的一个构成要素。
对于中国,首先是其独特的宗族情怀,个人被束缚于以年长者为权威所形成的宗族关系中,并且所形成的经济实体组织,几乎都是以真实或模拟宗族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难以形成带有西方特征的资产阶级,因而也就无法要求有相对固定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其次,在中国古代,推行的是封建统治,统治者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皇帝的诏令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独立、规范的司法根本不存在,同时世袭制的法律具有一定的伦理倾向,公道才是它的目标,而不是那些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法律,难以促进法律理性化的发展。最后,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宗教是儒教,不同于西方的政教分离,而是与政治相结合,体现为“政教合一”的局面,皇帝是祭祀的主持者也是政权的掌控者,其官员的选拔也是依据儒教经典的掌握程度为基准,但是儒教教育注重的是文学教育、礼仪性教育,而轻世俗性教育、应用性和技术性教育,因而无法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同时,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地位也不容忽视,但道教倾向于采用巫术来进行救世,信仰传统意义上的鬼神灵怪,针对于此儒教则采取容忍的态度,目的是为了驯化公众维护自身的统治,保障儒教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同样也无法从道教中找到通往理性生活样式的道路。
对于印度,其中最独具特色的是种姓制度以及世袭的卡里斯玛,在印度最高等级的种姓是婆罗门,主要是从事祭祀职业,第二为刹帝利,属于军事领域,而位于第三则是以商业为本业的吠舍,地位逐级下降,世袭的卡里斯马使人们难以脱离所属等级的限制,阻碍了职业间的交流。种姓秩序,就其整体而言,完全是传统主义的,并且在效果上完全是反理性的,拒斥与不洁净之人同桌而食,甚至拒绝与低级之人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在社会生活中这样严密的种姓等级,使得人类“自然的”平等根本不曾存在,这不仅永远地阻绝了社会批判性的思维与自然意义下的“理性主义的”抽象思维之兴起,并且也阻碍了任何一种“人权”观念的形成,从而阻碍了理性法律的形成。印度的经典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并且都被编纂成容易记忆且随时得以再现的样式,同时许多具体科学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印度的学问并没有促进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自然科学只服务于纯粹是用的目的,并且也没有促进现代科学的数学思考,另一方面是印度特有的思考关注倾向,追求来世而忽视现世,阻碍了人们对于科学的追求。印度教也倡导禁欲思想,起初古典时期的非理性的狂热巫术禁欲苦行认为可获得支配神的卡里斯马,但随着知识教养的内化,使得婆罗门可以直接面对非感情性的忘我状态,以至于一切得以理性化的禁欲行为,这种理性化只是表现在不再依托职业巫师的巫术性神秘力量,并没有打破巫术的束缚,更没有突破职业之间的限制,同样也就未形成西方社会中理性的生活样式。
    在古犹太教中,存在着一种对内对外道德二元论,在经济领域里,最为鲜明的表现在禁止取息,禁止向有相同信仰的兄弟放高利贷,但可以向非相同的信仰的外人放高利贷,此种二元论将严格禁止行之于信仰兄弟之间的某些行为类型,烙上了行之于非兄弟则无所谓的印记,从无法保障在与外人交易中的道德标准,不利于经济的的持续发展。在犹太民族中同样会拒斥财富或者认为财富是危险的,甚或是自由的享用财富会影响救赎,代表了小市民的伦理,但并没能形成整治经济生活,内在于现世的禁欲的方法论。从种种方面,犹太民族虽然在商业的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并没有形成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现代合理的自由劳动力组织,这一切都是由于犹太教特有的伦理要求、宗教禁忌所致。
正当性支配
合法权威这一支配类型,其服务对象是法定的非人格秩序,资本主义经济是其最理性的经济基础,并且是以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树立权威,其中行使合法权威最纯粹的类型是利用了官僚行政班子的类型,即官僚制。稳定的税收体系是官僚制发展的前提条件,因而官员将其职位看作一份职业,以精益求精和勤恳服从的态度完成工作任务,由于职业要求的非人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效率与公平原则。
在传统型权威这一支配类型中,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司法审判体现为其酌处权的行使,以统治者的利益为基准,官僚团体是由他的侍从所组成,是建立在忠诚程度之上并未遵行一种拥有理性地、严格规范地招募标准。在早期的老人政治与家长制之中,遵循的是传统的年长者统治,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行政班子,司法的审判权掌握在最高权威者手中,依据传统进行判决,随意性较大。随着家族的分化,大庄园经济的兴起,出现了家产制这种支配类型。在家产制国家中,仍具有一个类似家长制中的绝对权威的存在,其臣民通过间歇性或长久性的自愿性或强制性的贡献与劳役,满足统治者的物质需求以及其扩展疆域的需求,从而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通以及自身财富的积累,不利于市民阶层的兴起。同时,统治者随意决断的风格以及其缺乏技术的行政班子官员的素质,难以形成高效、负责、公正的行政环境,从而无法满足理性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在家产制中可将财富人为的变为固定资本,从而享有了神圣保护,以免世俗权威的侵占,但并没有用于支持理性经济的发展。由于在“统治者为万民之父”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会针对贫苦大众提供某些特殊的福利政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理性经济的发展,但反对拥有丰厚资产的封建贵族以及官员的独立发展,在政治的压力之下,难以出现资产阶级阶层与自由市场。家产制中有一种独特的边缘类型为封建制,它倾向于把领主和封臣的关系以契约的形式常规化并固定下来,在这一支配类型中,统治者的权威受到一定的制约,不可随意收回封地,以免群起而攻之。一方面,封臣在自己管辖的领地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只将财政的一部分上缴,与统治者之间将权利与义务进行划分,可以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统治者还是封建领主,都必须要求其行政班子具有高度的忠诚以及荣誉感,因而这种情感性的服从致使无法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理性的生活样式,无法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在超凡魅力统治中,其正当性的基础是个人的超凡魅力得到认证以及信徒的认可,其追随者具有强烈的非理性特性,他们采用共产主义方式满足需求,拒斥一切条理性的理性获利活动,是最大的反理性经济的力量,当超凡魅力进入理性化过程中,其领袖的继承方式发生了转变,开始由代表选举产生,通常候选人并不只是一个,不同的候选人代表不同的党派,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彼此竞争,从而形成西方民主政治的独特形式。在这一进程中,第一,统治者要想赢得当选就必须反传统,反权威,反特权,从而使理性经济利益集团依附于自己,获得支持,确保自身地位的正当性。第二,选民依据情感因素投票选举领袖,可能会削弱经济的形式理性。第三,当选官员的党派意识,可能会促使他成为理性经济的干扰源。

感想:1、在这一暑假读书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可以有大片的时间安安静静坐在图书馆中干一件事情,从而使得读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2、在现阶段的读书过程中,可能仍会在不自觉中过于重视书中的细枝末节,影响力对作者整体思路逻辑的把握。
    3、有时候在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总有一些遗憾,这样会使自己的成就感大打折扣,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有遗憾,才会促使自己努力去思考、去纠结、去进行思想碰撞,这样才会成长。








          读书汇报
时间:2017-3-17至2017-4-11
书单:涂尔干《自杀论》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由于读书开始的比较晚,已经读完了《自杀论》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而《社会分工论》才读完一半,所以主要就前两本进行汇报总结。
涂尔干是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与马克思及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杀论》、《社会分工论》等。

《自杀论》
《自杀论》这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非社会因素、第二部分为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最后一部分为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自杀”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亲眼所见或是亲身经历,但要说“自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现象或者说什么情况下的死亡算是“自杀”,却说不清楚。作者在导论中明确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当然自杀未遂也是这种意义上的行动,但在引起死亡之前就被制止了。因此可见一种死亡要称得上自杀必须包含这几个要点:1、死者自身;2、死者自己操作;3、可引起死亡的行为;4、死者意识到死亡的后果。
在探讨自杀的原因时,主要是先研究非社会因素对人们自杀是否有影响。其中非社会因素又可以分为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心理因素中主要是先探讨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是否有关,所以先行假设自杀率越高,心理变态的人数也就越多,但当犹太教徒中的精神错乱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中多的多,而恰恰相反的是犹太教徒中自杀最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杀的变化正好与心理变态相反,而绝不是心理变态的后果。之后还通过其他各个国家疯子数与自杀人数的比较,都显示出心理变态的数量多少并不是自杀率高或低的原因。之后作者又就正常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释,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当然也就有不同的天生的心理品格,这会不会与自杀存在某种关系?作者就日耳曼族、克尔特-罗马族、斯拉夫族和乌拉尔-阿尔泰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同一个种族中不同的人种之间的自杀倾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探讨自杀或许有遗传原因的过程中发现,自杀存在着从成年时起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加强的倾向,那么怎么能把这种在出生时或年少时并不存在,到老年才达到顶峰的自杀现象视为先天的?这未免有一点匪夷所思吧!接着就自然因素进行探讨,如:季节、气温等,但最终证实了自然因素的直接作用不能解释每月或每个季节自杀人数的变化。
在第二编中主要是根据社会原因将自杀进行了分类,可以分为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反常的自杀。在第一种类型中,个体与集体和社会的联系减弱,社会迅速发展,传统的道德信仰削弱,人们更多的考虑自己,对现存的世界非常失望,情绪低落,因此而出现自杀,涂尔干总结道:在利己主义的自杀中,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家庭社会、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而恰恰相反的是在利他主义的自杀中,个人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人们仅仅考虑到集体的利益,已经到了可以牺牲自己成就集体荣耀的程度,它显示出来的是一种忠贞,因此人们常常对这种行为给予极高的赞扬,这种行为发生最为明显的是在军队中,军队中的军人所受到的教育是自身一切行为都要以保护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先,一切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就是人民的子弟兵,这样在军人的心目中集体社会高于个人,从而将自己压缩在极小的空间中,当需要自己付出时将义无反顾。涂尔干在这里,将利他主义的自杀详细划分为:义务性利他主义自杀、非强制性利他主义自杀和强制性利他主义自杀,由此可见个人与集体联系太强或太弱都有可能导致自杀的发生。在反常的自杀中,人们是由于活动失常并由此受到损害,社会不能影响真正的个人情欲,使情欲得不到调节和控制而导致自杀,主要发生在工业界或商业界,经济危机、丧偶危机以及离婚制度都是能够引起这种类型自杀的原因。
在最后一编中,作者指出在任何时候,决定自杀人数多少的都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乍看起来,自杀者所完成的动作似乎只表现他个人的性格,实际上是这些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社会状态的继续和延伸。
通过《自杀论》的阅读,使我对“自杀”这一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不止是停留在日常人们谈论自杀的浅层表面,而更重要的是使我内心中关于自杀的认识更加厚重,涂尔干从如此多视角的比较中给出他自己关于自杀的定义以及分析出造成自杀的原因及类型,这其中有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自杀”,始终看做一种社会事实,一切以数据为基准,一切从事实出发,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我觉得这是一位社会学大家最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地方。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涂尔干继《社会分工论》之后又一本社会学著作,它是作者于1895年创作,虽然比较简短,但其内容却是非常经典与耐人寻味的。
涂尔干指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那究竟何为社会事实?他首先提出研究事实就需要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对事实的存在持完全不知的态度;事实所特有的各种属性,以及这些属性赖以存在的未知原因,不能通过哪怕是最认真的内省去发现。也就是说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一切从事实本身出发。而对于社会事实而言,社会事实是一类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的事实,这类事实有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不能将其与机体现象和心理现象混为一谈。因此,可以看出社会事实的两个特性:社会事实的外在性和社会事实对于个人的强制性,而正是由于其的强制性而使得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涂尔干最终给出的社会事实的定义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最基本的是客观性原则,即社会事实是客观事物,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而不是将社会事实当做观念来考察,观念是通过观察物思考得来的,它并不是物产生的源泉,而社会事实就是这样的物,它们非但不是我们意志的产物,相反它从外部影响我们的意志。既然社会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就必须反对一切预断,一切不符合实际的猜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社会事实通过社会现象表现出来,而一切社会现象同生物学现象一样,可以在保持其本质的条件下因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态,但这些形态只有两种。一种形态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全体,不是存在于所有的个人身上,而是散见于大部分个人身上,我们把这种形态的社会现象称为正常现象;而另一种形态就是病态现象,它们不仅只存在于少数个人身上,而且只存在于出现了这种形态的个人身上,并往往不是存在于这个个体的生命始终。将病态现象从正常现象中区分出来,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始终保持社会事实中的正常现象,使社会一直朝着良性的方向运行,因此区分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涂尔干提出三条准则:1、一个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进化的一定阶段出现的一定种的社会里时,对于出现在这个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社会类型来说是正常的;2、指出现象的普遍性是与所研究的社会类型中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联系的,就可检验上述方法的结果;3、当这个事实与尚未完成其全部进化过程的社会种有关时,这种检验就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社会现象洋洋洒洒的分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因此要区分何种社会现象为正常现象何为病态现象,就离不开各个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那如何将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区分开来,就需要一定的标准。涂尔干提出这个标准包含两点:1、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2、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
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研究社会种就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社会现象,只有解释清楚才能明白如何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而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透彻地解释一种社会事实。
关于求证的准则。1、比较法 比较法的基础是同样的结果总是有其同样的原因,但比较法中的剩余法、契合法和差异法难以用于社会学;2、共变法 两种现象的变化表现表现出来简单的并行关系,只要被足够数量的变化实例所证实,那就证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联系,共变法在事物的内部进行,因而能够证明两种事实有内部联系;3、发生法 因此要解释某一较为复杂的社会事实,只有观察它在所有的社会中的全部发展过程才能做到。

感想:
1、初次如此认真地阅读经典,感觉在读书做笔记的过程当中是在将一本书读厚,而在写读书报告时是在将一本书读薄,这是一个非常玄妙的过程。
2、可能经典著作读得少的缘故吧,感觉书中作者说的都对,没有可供反驳质疑之处,希望自己能在今后读书的过程中多加思考在这一方面多加努力。
3、读经典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自己一定要静下心来,这样才能耐心的读完书。



                              李欣茹读书汇报
书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时间:2017-4-13至2017-5-13
      这一个月由于本科学校要准备毕业论文,所以读书有一点耽搁了,下一个月新的起点会抽出更多的时间阅读经典。现就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两本书做出汇报。
《社会分工论》
  这本书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其奠定了涂尔干最初的社会学观点,第一版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说到“这本书是根据实证科学方法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的一个尝试”,可见涂尔干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观念的萌芽,在之后的著作中如《自杀论》一书中,将“自杀”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的社会事实,引用大量的数据,论证其观点,更将实证观点详细地述注于《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我们现在还是主要讨论《社会分工论》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的最终结果是社会团结。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把机械团结占主导作用的社会称为环节社会,这一社会最大的特点是相似性,并且与之相匹配的是压制法,当人们的某种行为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时,就要进行惩罚即压制性制裁,这种制裁具有很强的抵偿性,往往是建立在痛苦之上,其最有代表的是刑法。刑法始终坚持维护所有人之间相似性的最低限度,使个人无法威胁到社会整体的安全,此外,刑法还迫使人们去尊重那些能够展现和体现这些相似性的符号,以此来保护相似性本身。涂尔干把有机团结占主导作用的社会称之为组织社会,这是一种高级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个人人格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更加重要的要素,不仅表现在个人的个别意识在绝对意义上有所增加,也表现在它比共同意识更加发达,与这一社会相对应的法律是恢复法,它不具有抵偿性,仅仅在于将事物恢复成它原来的样子。伴随社会劳动分工的还有契约关系的复杂化,如:家庭法中的婚姻法和收养法,非但在低级社会里,就连在罗马帝国晚期也是非常简单,人们之间只要有了共识,就可以缔成关系,但随着分工的发展,社会开始对契约关系产生一定的积极干预,规定了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契约法就应运而生,对契约双方产生了一定的强制作用,使社会机构能够正常运行,社会更加和谐,这就是契约团结。
    涂尔干还分析了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和条件,认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低等社会中,人们因为共同意识而结成群体,在其中利他主义占主导,随后在形成的高级社会中,社会密度与社会容量不断增加,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进行了激烈地竞争,因此有限的工作资源由以前的“大包大揽”,细化为许多次一级的工作的相互协作,环环相扣,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也使得社会连成了一个整体。而导致社会分工的还有两个次要因素:其一是集体意识的抽象化和强度减弱,一旦社会覆盖了非常大的范围,共同意识就不得不被迫使超越所有地方差异,驾驭更大的空间,从而变得抽象,这也为个人的变化留出地盘,也就不再阻碍个人的自由变化和发展了。关于集体意识的强度,其大多数是前几代人的遗产,是一种传统权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家乡,更多的是走出去,因此这种传统权威对人们的影响就减小了,其后代受老人才知道的传统权威的影响就更小了,从而集体意识带来的集体生活本身也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其二遗传性的逐渐衰弱,千百年来,原始的基础已经牢牢地固定在了最初的种族结构中,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这个基础之上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一代代传承下去,其原本的传承之物的相对占有量逐渐减少,在劳动分工比较少的时候,遗传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此时的职业都很普通,其所需的能力也很普通,子孙通过遗传就可以从事与父辈相同的职业,假设这种能力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但在分工比较发达的社会里,这种独特能力就变成了众多职业众多普遍能力,不能成为分配职业的因素。因此,这两种次级要素为分工扫除了障碍,提供了发展的条件。
    “分工”这一社会事实像所有的客观实在一样,不仅有其顺应时代发展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病态展示的一面。强制的分工,如果分工是自发产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发产生的,那么每一个人就都会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而选择相应的职业,不会遇到任何阻力,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种有机团结。但在任何社会中这种完备的自发性都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外界总会存在不公平的因素,因此个人与其分配到的职能往往是不和谐的,这就产生了强制性的分工。第三种反常形式,人们在商业、工业以及其它企业形式里经常会看到,各种功能的分配形式并不能使个人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伴随着这种浪费,各种功能之间还或多或少地缺乏共同协作。一般而言,团结是紧紧依附于功能之上的,当功能受阻的时候,不管它们的分工程度有多高,因为它们的相互协作并不和谐,它们也不能充分地感觉到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在书的开头就提出了要想真正了解宗教,就必须首先抓住宗教中最本质的东西,然而这一本质就必须从纯粹的原始宗教中去探寻,从而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澳洲的原始图腾制度中,在这一番讨论、验证中,我觉得这本书还有一个潜藏的线索,那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读完这本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宗教最初的形态,它的起源、它的各种仪式、它对人的影响,然而细细想来这一切似乎都在回答人离不开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一员。
打败了泛灵论和超自然论,涂尔干提出: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下完定义之后就开始进入本书的重点讨论对象----图腾制度。
在澳洲部落中,人们被划归为不同的胞族、姻族和氏族之中,而被用来命名氏族集体的物种被称为图腾,图腾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标记,氏族成员会将图腾刻于外在事物之上以表明其身份,也会设法使自己具有图腾的外貌。而个人图腾与性别图腾都是从氏族图腾中发展而来的,个人图腾和性别图腾与氏族图腾一样都具有神圣性,个人图腾则在个人层面提供保护,性别图腾在次一级群体中树立权威,而氏族图腾为整个群体提供庇护,层层递进,将个人整合到集体之中。
    图腾不过是一种物质的形式,那么图腾信仰到底是什么?涂尔干认为:首先,图腾确实是一个物质的形式,但在这一形式下表现了无形的基质,而唯独这种遍布于各种异质事物的能量,才是膜拜的真正对象,这种无形的基质是力,是非人格的,是图腾的本原或神的外在可见的形式。其次,它也是一种名为氏族的确定社会的符号,如果群体与神性是两个不同的实体,那么群体的标记有怎么能够成为这种准神的象征呢?因此,氏族的神、图腾本原,都只能是氏族本身,氏族被人格化了,并被以图腾动物、植物的可见形式表现在了人们的想象中。要知道在原始时期,不同的界域,不同的类别是相互混淆的,正如:日月星辰分为男人和女人,而人类、氏族反而被想成动物或植物,因而氏族成员是对图腾本原的信仰,是对氏族本身的崇敬。图腾本原又是来源于哪里?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敬仰图腾,它带给人们什么?涂尔干认为:图腾本原或者说图腾之力来源于集体欢腾。原始人的生活可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人们为了生存从事枯燥繁杂地经济活动,由于原始人情感和情绪的机能还不能被他的理性和意志完全制约,所以他们在集体聚会中就很容易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为哭号、尖叫、在地上打滚、咬自己,好像进入了癫狂状态,做出许多平时不会有的行为,一切都仿佛他们果真被送入另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与他们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异常强烈的力量的环境——这力量左右他使他变质,而图腾之力或者更确切的说宗教力为何是以图腾的形式加以表示,是因为图腾动物或植物的名字被赋予了氏族,而且它们还成为了氏族的标记。像这样的欢腾一般要重复着几天、几周甚至是几个月,那怎么能不使人感觉到有两个世界呢?在一个世界中他过着孤单乏味的日常生活,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他感到无比的兴奋,拥有异常力量,前者是世俗世界,后者则是神圣事物的世界,因而人们对后一个世界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与崇敬,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敬仰图腾,他们觉得这一神圣世界都是图腾带给他们的。氏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它的成员,使得氏族成员能够紧紧地团结在氏族周围。实际上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这种宗教活动——集体欢腾并没有销声匿迹,它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如朋友聚会、同学聚会、生日聚会等,它们在现代社会中都是一种释放自我和加强凝聚力的狂欢活动。
    敬仰是需要表达的,原始人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膜拜仪式祈求保佑。涂尔干将膜拜分为消极膜拜与积极膜拜。消极膜拜的功能就在于防止神圣与凡俗这两个领域不恰当混同,从而保证它们彼此之间互不侵扰,那么只要让它们互相回避或消极从事就好了,而由这类专门仪式所构成的膜拜体系称之为消极膜拜。消极膜拜主要是由一系列禁忌组成,主要包括禁止某些行为,由于神圣的传染性,必须要将神圣与凡俗分开,在进行某种神圣仪式时要禁止凡俗之物如:衣服、食物等,并且一些凡俗之人(妇女、未成年者)不能靠近神圣之地,在履行这些禁忌行为的同时伴随着一种苦行主义,如成人礼中的各种自残,人们相信通过这些行为,可以将自身存在的反俗之力剔除,净化自身,获得神圣,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然而苦行主义并不只是为宗教服务,它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苦行主义带来的痛苦可以使我们坚韧,如果我们要去完成为我们的社会职责,我们就要经常残暴地对待我们的本能,并在必要的时候克服我们本性的堕落。涂尔干认为原始人举行的积极膜拜仪式中含有现代祭祀的共享行为与供奉行为这两个基本要素,他指出阿兰达的因提丘玛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朝觐圣地,散播神圣粉末,淋洒鲜血等,以确保图腾物种的繁衍,而在原始时代,鲜血是非常神圣的东西,人们认为鲜血是灵魂、图腾之力的停留之所,将鲜血洒向象征图腾的石头之上,会增加图腾的神圣性,这可以视为一种供奉行为;在第二阶段中是对图腾动植物的仪式性享用,这是为了维护和补充氏族成员体内的神秘基质,而这就是一种共享行为。在原始时期,人们模仿动物的形态、动作、声音等,通过相似生成相似这一原则,希望来达到使图腾动物能够繁盛兴旺的目的。那么这种模仿仪式为什么会使人们产生信心,坚信定会达到目的呢?涂尔干认为: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物种必须繁衍下去,当崇拜者集合起来向神提出请求,急欲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把它表达出来,姿势先于语词从有机体中自发的迸发出来,这就解释了模仿仪式的产生,在仪典中,人们重新锻造了自己的精神本性,创建了信仰的心理倾向,信仰也树立了仪式的权威,使人们相信通过这种模仿仪式就可以使物种繁衍,同时仪式举行期间,大量协调的事实已经确立了仪式的价值,使人们发过来对这种仪式的信心更强。而积极膜拜中的表现仪式却只是为了表现,表现氏族的神秘过去,这种仪式的原因人们的回答却只是因为祖先这么做,没有什么功利倾向,只是为了向祖先表达敬意,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种仪式为宗教的娱乐要素和审美要素提供了佐证。


感想:1、这个月阅读经典著作,感觉不像起初那般困难,能够比较有效地抓住作者观点。
      2、越来越爱上这般读书的感觉。
      3、深刻感觉到,与人交流是一个开拓思维非常好的方法。
[ 此贴被李欣茹在2019-06-28 17:03重新编辑 ]
Posted: 2017-04-12 15:42 | [楼 主]
严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0
威望: 150 点
金钱: 15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9
最后登录:2019-06-29

 

每天在图书馆状态很稳呀,向你学习
浪费的不是时间,是自己
Posted: 2017-10-12 11:01 | 1 楼
黄佳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6
最后登录:2019-06-28

 

横纵比较很清晰,继续努力,共同进步!
Posted: 2017-10-12 11:01 | 2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欣茹还是一如既往的稳扎稳打,要保持状态!
读书,思考。
Posted: 2017-10-17 16:44 | 3 楼
黄佳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6
最后登录:2019-06-28

 

欣茹很棒呦,状态很好,向你学习!
Posted: 2017-11-13 10:59 | 4 楼
shazishi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6-04-12
最后登录:2023-09-28

 

很在状态,资本论这么难读能啃下来,继续保持,加油。
心若沉浮,浅笑安然
Posted: 2017-11-13 18:31 | 5 楼
严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0
威望: 150 点
金钱: 15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9
最后登录:2019-06-29

 

欣茹状态很稳呀,棒棒哒
浪费的不是时间,是自己
Posted: 2017-11-14 10:27 | 6 楼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为自己鼓掌!
Posted: 2017-11-14 10:43 | 7 楼
韩玉祥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1
威望: 131 点
金钱: 131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8-08-25

 

有自己的逻辑线条,继续加油,师妹总结很好
Posted: 2017-11-14 23:12 | 8 楼
17李琼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12
最后登录:2017-12-12

 

第一卷把握得很好!我在读第二卷,读完一起交流
Posted: 2017-11-15 16:08 | 9 楼
王文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3-10-27
最后登录:2021-08-31

 

很不错,资本论这么厚的大部头也啃下来了,读书将会有一个大进步。
心无旁骛,心诚则灵
Posted: 2017-11-15 23:58 | 10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读书不怕慢只怕占,啃完《资本论》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继续加油~
Posted: 2017-11-16 20:27 | 11 楼
splendour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15-11-18
最后登录:2023-11-27

 

期待《资本论》读完之后有个更细致的总结啊
规矩绳墨之间,一个人跃马扬鞭。
Posted: 2017-11-20 14:35 | 12 楼
陈万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0
威望: 80 点
金钱: 8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5-21

 

欣茹资本论的总结囊括了马克思的重点,有自己的逻辑线,读完马克思以后还要多多交流啊
Posted: 2017-11-21 18:27 | 13 楼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已更,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Posted: 2017-12-11 12:47 | 14 楼
王文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3-10-27
最后登录:2021-08-31

 

把控好心态,稳扎稳打,继续加油,给2017年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心无旁骛,心诚则灵
Posted: 2017-12-12 22:36 | 15 楼
王晋飞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9
威望: 9 点
金钱: 90 RMB
注册时间:2017-10-08
最后登录:2017-12-13

 

加油,老乡!
Posted: 2017-12-13 09:51 | 16 楼
梁琦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2
威望: 32 点
金钱: 32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7
最后登录:2022-09-03

 

欣茹,很棒哦,加油加油~~
Posted: 2017-12-13 11:45 | 17 楼
黄垚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9
威望: 59 点
金钱: 590 RMB
注册时间:2013-10-26
最后登录:2018-07-05

 

有时候你不会很清晰地察觉到自己的进步,其实在持续的阅读中你和小伙伴都走的很远了~继续加油!
Posted: 2017-12-13 14:24 | 18 楼
园里有人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1
威望: 61 点
金钱: 6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3
最后登录:2018-09-05

 

总结非常好!很系统,也清晰。一起加油!
Posted: 2017-12-14 23:52 | 19 楼
韩玉祥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1
威望: 131 点
金钱: 131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8-08-25

 

对于现实的思考帮助培养你的兴趣,师妹危机思考用心,厉害!
Posted: 2017-12-20 23:27 | 20 楼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已更新,与大家一起交流!
Posted: 2018-01-13 09:28 | 21 楼
徐钰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21
威望: 21 点
金钱: 210 RMB
注册时间:2017-10-15
最后登录:2018-02-08

 

欣茹,总结的好好哦,虽然木有听到汇报,但看你们的总结也是一种收获
Posted: 2018-01-13 15:14 | 22 楼
shazishi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6-04-12
最后登录:2023-09-28

 

总结的有条理,不错,继续加油。
心若沉浮,浅笑安然
Posted: 2018-01-14 13:40 | 23 楼
梁琦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2
威望: 32 点
金钱: 32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7
最后登录:2022-09-03

 

欣茹棒棒哒,总结的很nice,nice。
Posted: 2018-01-14 15:54 | 24 楼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回 楼主(李欣茹) 的帖子

已更新!
Posted: 2018-02-09 11:29 | 25 楼
朱云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2
威望: 162 点
金钱: 1620 RMB
注册时间:2015-03-17
最后登录:2021-11-21

 

从读书报告的总结和整理来看,能够看出这一个过程下来是一直在取得进步的,如果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在进步,那么一个阶段下来的成长和提高是非常厉害的。这一次对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的总结已经能够立起一个很好且有脉络的框架,不仅是读书上的细致也是功力的提升和进步。加油!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Posted: 2018-03-01 20:25 | 26 楼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已更
Posted: 2018-04-10 10:38 | 27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欣茹越来越进入状态了,有逻辑、有条理!
读书,思考。
Posted: 2018-04-10 10:58 | 28 楼
童楠楠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11-29

 

加油
Posted: 2018-04-10 11:08 | 29 楼
« 1 23» Pages: ( 1/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18458(s) query 4, Time now is:11-22 21:3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