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姜梦沁的读书报告(更新至6.5)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姜梦沁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19-04-01
最后登录:2019-06-06

 姜梦沁的读书报告(更新至6.5)

5-6月的读书报告:
《教育思想的演进》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科学方法论》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儒教与道教》
《古犹太教》
《印度教与佛教》(在读)

涂尔干的教育社会学

涂尔干不仅是一位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他将道德教育当做一种社会事实来加以考虑,在教育中重要的即为道德的培育。那么何为道德呢?“道德是由预先决定 行为表现的行动规范体系所组成的,这些规范规定着一个人在既定的情境中应该怎样行动;举止得到也就是从良知上服从”,同时道德也是“各种明确规范的总体”。道德有三个重要的基本要素分别为纪律精神;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依恋以及自主或自决精神。
首先,纪律精神在今日应用十分普遍,纪律拥有着权威性和强制性,通过这两种功能将个人的欲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人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学校如何来培养学生成为有德行的人呢?纪律精神不可或缺,不管是在幼儿园或是小学中高等教育阶段,人们会无时无刻感受到纪律的束缚,学校统一的校规纪律、班规荣誉等都是激发学生产生道德意识的方式与手段。而规范的制定不是生来就对人与约束作用,只是因为个体都处在一个集体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从而使得这种规范成为社会和集体对于个人行为的制约要求。涂尔干有句话说的非常直击我心,“有了规范,才有自由”。这让我不禁思考,何为自由?是从什么意义上来界定自由与不自由呢?按照他的思维,是因为有了纪律规范强化了我们对于行为习惯的偏好,促使我们获得反思性能力,也正是纪律规范可以教会我们约束和控制自己,因此也为解放和自由的工具。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纪律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其次,道德的第二个要素即是对社会群体的依恋。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也就是说只有在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存在。人应在何处去寻觅社会意义呢?根据涂尔干的集体观则是在社会集体中找寻道德存在意义。如果一个人要成为一种有道德的存在,那么他就必须献身于某种不同于他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他必须做出牺牲,因此也可以将第二个要素概括为牺牲精神。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教育孩子就是为了他社会化,与社会集体融为一体,学校是道德教育的手段,通过学校教育,儿童才能够系统的学会认识和热爱他的国家。今天我们说人们道德观念淡薄,我想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缺乏这种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学生对班级没有感情,个人对自己的民族国家没有依恋,这样便无法激发出为集体奋斗的精神,无法做出自我的牺牲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最后,道德的第三要素便是自主或自决。道德良知所需要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主性,要合乎道德的行动,光靠遵守纪律和效忠群体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对我们行为的理由有所了解,这便要求人有自主精神。我们想要合乎道德的培养儿童,不是重复的向他灌输万事皆准的真理,而是要让儿童理解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使他感受到他的责任,把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让他在未来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个体的自主不是绝对自由,而是在一定限度内的自主,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于个体意愿,从而进行道德选择。
谈过了道德教育,现在来说说涂尔干的教育学说史。涂尔干对于历史研究赋予很大的重要性,因为现在源自于过去并且构成了过去的延续。因此,我们要在教育历史中寻找社会变动的轨迹,来发现教育的改变。涂尔干整个脉络大致为先论述了关于在中等教育中进行教育理论研习的必要性——说明考查法国中等教育史的重要性——早期的教会教育——加洛林文法时期的思想与制度革新——12世纪大学的诞生和教育的繁荣景象——文艺复兴时期与耶稣会时期——18世纪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探讨了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关系——最后指出教育的目标:教育不是以培训出完美知识渊博的人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让社会中的个体学会怎样去思考,怎样去生活。
教育是从宗教源起的,是因为教会学校的发展而产生了宫廷教育,最终世俗化成为大众教育。教师团体也是在世俗力量与宫廷力量的对立斗争中发展而来的,巴黎大学即是大学的原始状态。
涂尔干在进行论述时多运用欧洲历史,这是我未曾涉及的部分,因而就不加以说明了。只简单说说涂尔干认为社会的大背景和环境决定着教育的内容、组织与结构,是社会形塑了一定时期的教育,接着教育再内化到社会的个体,于是教育便是沿着这样的轨迹而不断自我演进的。说到底,什么时期的社会条件就决定了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例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教育是贵族阶级的享用品;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教育是国家所要求的义务,因为个体需要通过教育来认识自我来为社会国家做贡献。
总的来说,涂尔干的教育社会学还是同他之前的社会学观念一脉相承,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与个人互相作用。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存在,一是个体存在。一是社会存在。教育是社会事物,使得人们接触到某个特定的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社会。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人只有趋向于社会才能趋向于自己,而这其中的方式便是通过教育来完成,教育不是要压制和消灭个人,反而是促进个人的成长,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这等重任便交付与教师,教师不是被某人赋予他权威,而应该在自己内心中感受到权威并运用出来。
马克斯·韦伯
《学术与政治》

这本书由马克斯·韦伯1917-1919年间在慕尼黑大学发表的两篇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构成。韦伯主张科学应当同政治分离,在科学领域内做到价值中立,在政治领域内则应当是将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相结合。韦伯是根据当时德国的社会情况来做的演讲,当时德国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但在政治上军事独裁并在世界大战中战败,人们都处于一种思想上的混乱,于是韦伯做了这两篇演讲,通过这两篇演讲也可以一窥韦伯作为一个德国人对时代的责任与忧患。
1.    学术的意义何在?——在今天学术是一种按照专业原则来经营的“志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自我的清明及认识事态之间的相互关联。学术既属于现世,同时又对现世保持批判的距离,这便对于从事学术事业的人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原则。韦伯提出,学者与教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反过来亦然。于是从事学术的人要将热情和工作结合起来,诱发灵感的诞生,在学问中向工作献身。
2.    学术要求的准则:价值中立。政治不属于课堂,政治应当同学术区分开来。因为在现实政治中采取某种立场,是一回事;但是面对政治结构与政党立场做学术分析又是另外一回事。教师应避免将自己的政治立场灌输给学生,不论是明示或暗示。其次,价值多元论,这也是随着社会背景演化所产生的观点,世界文化已经揭示,世界不是专一的基督教伦理精神,而是价值多神论的市场。教师不是先知,要明确教师的地位,教师既要承认价值的多元性又要保持价值上的中立。
3.    面对眼前的世界,现代则是一个理性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因此,我们不能够坐以待毙,应该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应付眼下的要求。韦伯即是呼吁从事学术的人们积极响应起来,为社会科学做贡献。
1.    支配的类型。这便是韦伯非常重要的纯粹类型的观点,即“永恒的昨日”权威——传统型权威,卡里斯马权威以及法理性权威。政治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者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因此从以上三种权威中,韦伯发现了人们服从的正当性。不论是哪种权威,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即为物质上的报偿和社会性的荣誉。
2.    政治作为副业与政治作为主业:韦伯将政治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为政治而活,一类是依赖政治而活。为政治而活的人发自内心将政治当做自己的事业与生命,但靠政治而活的人将政治作为获得固定收入来源的手段。韦伯欣赏的是为政治而活的人,政治家需要的三种性质十分重要,即热情、责任感与判断力。政治家要战胜庸俗的虚荣心,要拥有自己的信念,既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    政治和道德,心志伦理应当与责任伦理相结合从而采取行动。心志伦理的信徒往往遵循着一种绝对伦理,不计行为后果矢志不渝地去追求一种终极的善。责任伦理,即一个人在采取某种行动时能够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勇于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一个真正令人感动的人,是一个成熟,真诚而全心地对后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行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从事政治之使命的人。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这本书可谓是韦伯理解社会学观点一书,读过这本书后便能对韦伯的一些社会学概念达到认识。首先界定了几个最为基本的概念。“社会学”值得是一门试图说明性的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释的科学(由此便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行为”表示人的行为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心的,只要这一行为带有行为者附加的主观意向。“社会行为”则表示根据行为者所附加的意向而与他人行为有关,并在其过程中针对他人行为的一类行动。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不同于涂尔干,是从个人角度上来看待社会的。基本内涵就是把社会看成是人行动的结果,认为是个体的行动不自觉的建构着社会。
一、    方法论基础。在这里韦伯就提出了他最其中最著名的观点之一——理想类型。首先何为理性?理性表明对人的某一行为来说,它所具有的的全部意向都完全和透彻的被理智的理解了。理性的理解,即对行为意向的直接的和清晰的把握,能够实现的最高层次,首先是在数学或逻辑中,对逻辑判断关系上互相关联的意向结构的理解。韦伯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会运用到理性这个词,我个人认为他所意指的理性与我们理解的理性不同,不是只有同科学数理结合起来的才是理性,他所谓的理性即是清晰得判断出没有物理和心理的强制,没有情感的影响和偶然的干扰而采取行动,也就是按照经验的规则完全适当的手段追求者一种被清楚地构想的目标。理想类型即是将所有非理性的、受感情支配的意向关系看作从假想的合目的的纯粹理性过程的偏离,将严格的目的理性行为构建成一种类型。理想类型在韦伯的写作中不止一次出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他就运用了理想型方法,先描绘出什么样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精神又是何种形态。老实说,我对于理想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接下来的阅读中会继续思考。
二、    社会行为的概念。韦伯将社会行为划分为以下四种:1.目的理性行动,此时行动者预期外界事物的变化和他人的行为,并利用这种预期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实现自己当做成就所追求的、经过权衡的理性目的。2.价值理性行动,行为者自觉地和纯粹地信仰某一特定行为固有的绝对价值,而不考虑能否取得成就。3.感情性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觉状况决定的社会行动。4.传统行动,即是由熟悉的习惯决定的社会行动。在说明这四种类型后,韦伯指出,行动,特别是社会行动,很少有直指向上述讨论中的单一方式。行动往往或多或少的接近于这些类型,或是混杂着不同类型要素。之后韦伯又界定了何为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指的是根据行为的意向内容,若干人之间相互调整并因此而相互指向的行为。对双方而言,社会关系客观上是单向性的,但是只要行动者以对方针对自己的特定看法为前提,并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指向,相互指向的社会关系便出现了。
三、    秩序的讨论。是什么规制着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呢?韦伯认为这种力量是“秩序”,是秩序推动了人的社会行动。行为者在其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中,特别是在社会关系中,可能以他关于存在正当秩序的观念为依据,这种情况真正发生的机会,可以称为该秩序的“有效性”。秩序包括:1、如果并且只要社会行为平均地或近似地可以表述的准则为指南,我们便把社会关系的意向内容称为秩序。2、只要准则对于行动者有效,也因此而被当做行为的取向,我们便说与此联系的秩序是有效的。同时,正当性秩序也可以称为惯例或法律。行动者可以用四种方式去赋予某种秩序以正当性的效力:一是传统,过去一直存在的,是有效的;二是感情信仰,新的启示或楷模的有效;三是价值理性的信仰,被视为绝对有效的东西是有效的;四是被相信是正当的成文的章程。
这便是韦伯理解社会学的一个思想脉络,首先通过对社会行动意义的诠释性理解来解释社会行动,其次通过直接观察;;理解、解释性理解寻求社会行动的动机,接着将行动者行动的有意义的理由进行分类,放入理想类型的结构中,之后对于社会行动中所体现出的动机与意义来探讨社会关系,最后阐明社会关系的意义是由秩序来保证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说来也是有趣,这本书不愧是韦伯最为著名的作品,在学校图书馆里这本书最多。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读者很容易感到混乱,韦伯在里面描述了许多关于基督教新教的欧洲历史,不熟悉历史的人看起来会非常吃力。此外,我首先要先界定一个概念,即韦伯所谓的基督新教和他总是提到的清教徒。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影响。1524年,英国人丁道尔(William Tyndale)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他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如丁道尔的目标就是让英国每位识字的人都拥有一本圣经。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韦伯所谓的禁欲的清教徒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态度。而我们平时提到的新教则是韦伯在书中所叙述的加尔文宗、路德宗、虔信派、循道宗、卫理公会等等。不清楚新教徒与清教徒差异的话,看起来会极为混乱,因为韦伯一会儿用新教这个词,一会儿用清教徒这个词。
这本书最重要的逻辑就是韦伯提出了一个预设命题——禁欲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是否有着某种亲和力,新教伦理是否促进了资本主义以及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建立起一套宗教观念与特定的经济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事资本主义,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包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行为、资本主义组织以及资本主义精神。在此书中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一般指的是富兰克林式的资本主义精神。富兰克林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财富的责任,而财富又被假定是自我定义的利益所在,于是人们将赚钱当做了人生的目标,赚钱不再被视为满足生活物质需要的手段。不管是新教伦理还是富兰克林式的资本主义精神都被韦伯视为与传统经济主义相对立的。传统经济主义认为人们并非天生就希望多多地挣钱,相反,他们只是希望生活,还是像他们已经习惯的那样生活,并且挣到为此所必需的那么多钱。也就是传统经济主义认为赚钱只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但是富兰克林式资本主义精神却要求人们追求利润来赚钱,赚钱是生活的中心任务,人们需要彻底抛开传统习俗和观念,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时间是宝贵的,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金钱。
那么这种传统经济主义是如何转化为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呢?韦伯认为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使得人们将赚钱作为人生的目的,而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正是在这种新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下西方才跨入了近现代资本主义时代。韦伯认为这种新的资本主义精神违背了天主教伦理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因此在马丁路德以及加尔文进行宗教改革后,以加尔文宗为代表的基督新教就承担的这个历史任务。基督新教的核心观念是天职观念,天职这一词是在,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后的产物。天职即上帝赋予人的职责,在职业的天职中履行职责变得被视为是道德活动所能具备的最高表述形式。天职是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义,这一教义拒斥天主教将伦理戒律划分为命令和忠告的做法。过取悦上帝生活的唯一方式变为:修道士所实践的从现世的禁欲式隐退和这一禁欲主义所隐含的对现世日常生活常规道德的明确超越,现在被代之以现世的工作。这一工作涉及履行职责,所有这些职责都是从每个人的社会与职业的位置导出的,每个人的天职都是通过这些位置来定义的。这种天职观将人们带入到现世的世俗生活中来,天职观使教徒从遁世隐修转而投身现实生活。加尔文宗的预定论教义宣扬人类不是为了人而存在,相反人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上帝的意志。在职业的天职中无休止地工作被推荐为是获得关于个人属于选民之列的最佳可能手段,工作,而且只有工作才能消除宗教疑虑,并赋予个人以置身于获救之列的确信。这种加尔文宗所要求的是信徒将善工强化为一个体系。新教徒的生活取向完全是为救赎,正出于这种原因,新教徒在现世的实践生活进程被彻底理性化了,并且完全被一个单一的观点所支配:在现世中增添上帝的荣耀。新教徒需要通过个人的行动来证明信仰的观念,教徒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有着两面性,一面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另一面则是出于上帝的安排。人应当在尘世中为着自己职业内的天职而奋斗,为了荣耀上帝而追求财富。韦伯所说禁欲的新教徒不是败坏道德的追求财富,不是不择手段的追求利润,而是要合乎道德的追求财富,用应当的方式来赚取钱财。只有劳作,而非懈怠和享受,才有助于增加上帝的荣耀。
因此,在清教徒眼中,上帝所需要的是从个人和共同体的基本需求的立场合理地、功利地是使用财富。现世的禁欲主义并不希望将自我惩戒强加于财富之上。相反,它所需要的只是财富被用于必需的、实际的和有用的目的。那么这种新教伦理的心理是如何促使新教徒追求财富致富的呢?因为宗教必定会产生勤劳和节俭,而勤劳和节俭不可能不产生财富。但是随着财富的增长、傲慢、愤怒和对现世的一切事物的热爱也将增长。“我们不应阻止人们勤劳节俭,我们应当敦促所有基督徒都尽其所能去获取一切,并尽其所能去节俭一切”。
有不少学者会认为韦伯将基督新教作为资本主义的唯一原因,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韦伯后面即说明信教的精神是生活理性化的资源之一,而生活理性化则有助于创造出我们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则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多因,新教伦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韦伯认为只有在西方背景下才诞生了资本主义精神,在其他地方的宗教并未导致出资本主义产生。他用以比较的首当其冲为中国的儒教,说实在的,儒教这个概念究竟是否准确我认为见仁见智吧。但是中国古代确实是受到了儒教思想中的传统主义的束缚。如果说儒教对世上的万物采取一种随和态度的话,那么清教伦理与世界则永远处于一种强烈而严峻的紧张状态中。儒教是一种理性的官僚体系的伦理,它不寻求一种自我的救赎,而是意图虔敬的顺从世俗权力的固定秩序,希望将自我造就成一个全面而和谐均衡发展的人。儒教的任务在于适应此世,而清教的任务则在于通过理性地改造此世。因此,中国人缺乏典型的清教徒所具有的那种受发自内心的和宗教所制约的理性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并未产生西方那种资本主义。

感想:这一个月读韦伯有困难也有收获,在读到韦伯小传时就了解到了韦伯身为一个天才对于德国对于国家的一种热情与关怀。每次看到书封面上韦伯紧缩的眉头我都会感叹,天才不愧是天才!在图书馆看韦伯的时候总是会有卡壳的时候,总想着读完这本看到下本的时候会不会更加明了一些呢?但似乎读完一本就有一本的困扰,当我感到困惑的时候就会上论坛看看其他同学的读书报告,学习他们的思考。我总能看到我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但是我想着差距是可以弥补的,只是看你是否付诸于行动。韦伯的思想不是那么好懂的,下个月打算在读完韦伯作品的基础上加一本其他人对韦伯思想的研究书目,以便于更好的理解韦伯。此外,这个月读书总会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将要毕业的大四生,读书的日常化带来的收获很多,有一些以前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在经典中得到阐释。虽然我不能说在知识方面有多大的提升,但是只要有进步都是可喜的。下个月会继续努力攻克韦伯!争取在暑假进入马克思的经典!

--------------------------------------------------------------------------------------------------------------------------------------

4-5月的书单:
爱弥尔·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原始分类》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的演进》(部分)
因为我原本没有怎么接触过涂尔干的思想,只是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他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且是人类学家莫斯的舅舅与老师,对于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一知半解。这个月通过体系化的阅读后也不能说对他有彻底详细的解读。故而只在这里浅谈我自己的认识罢了。

《社会分工论》

    将这本书作为阅读涂尔干的入门书籍是非常好的选择,本书开篇就叙述出了一个主题,即“个人与社会如何维系”?个人是通过何种手段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又是如何作用于个人?
涂尔干认为“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在两人或多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其真正的功能”。分工既是社会团结的源泉又是道德秩序的基础,因此分工是社会整合,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手段。
    接着涂尔干就分工划分出两种社会存在形态,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中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上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当这种团结越来越发达,个人也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成为社会所支配的物。他举出氏族社会作为机械团结的肇端,在传统社会团体是基于“相似性吸引”,强调集体意识,以个人同一性为基础。相反的,有机团结下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有自己的人格。但这种个人人格并不会阻碍社会分工,在劳动愈加分化下,个人活动越专业化,因此社会就更加具有活力。正是社会分工产生了价值上异质性的个人,除了集体意识与集体人格,还存在着个人意识和个人人格。
    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也就代表着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涂尔干认为分工不断进步的前提是社会密度的不断增加。随着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劳动逐渐产生了分化,这不是因为外界环境发生了更多的变换而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竞争变得更加残酷。“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劳动分工是不可避免的后果。“个人是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是一个实在。”涂尔干在第二章结论中这样说道,社会唯实论在这里凸显的淋漓尽致。但是涂尔干不是一味地强调分工的益处,他认为只要分工的发展超过了某个特定阶段时,有时就会必然带来后果和严峻事实。功能的分化不可避免会带来道德分化。他提出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得到规定,它们已经陷入失范状态。这里就要提出涂尔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失范”。“失范”意味着社会团结纽带的断裂或者是社会整合力量的缺失。现代社会不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失范,而是传统社会道德支柱的瓦解。只有将个人自由同道德秩序协调,促进个人与社会的结合才能缓解社会危机。因此涂尔干最后认为要唤醒个人的道德意识让个人认识到他在社会生产的有机整体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同。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之所以将这本书放在社会分工论之后,是因为在此书中涂尔干分析了在社会分工下,如何做到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涂尔干认为,在分工发达的社会中若想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团结,从根本上需要依赖于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的概念在社会分工论中有定义故而不谈。
涂尔干认为促进社会有机团结良好分工的群体即为——职业群体。他通过对过去的法团进行分析认为法团的核心就是公共精神。法团为每一种职业制定明确的规范,且规范是以整个法团的利益为前提,所以法团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结合。他认为道德是由规范构成的,规范既能够支配个体也能够对个体的倾向加以限制。唯有借助法团体系,经济生活的道德标准才能形成。这便是涂尔干所说的职业伦理,但是仅仅依靠职业伦理不足以保障现代社会的和谐整合。涂尔干认为职业群体及其职业伦理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必须要建立“公民道德”。
    其实书后半部关于财产权和契约权的部分我虽是做了笔记,但无法很好地与前半部相结合起来。这里就简单谈谈我对于职业群体和职业伦理的看法。如涂尔干所说,相比于地域团体、家庭,职业团体没有地域界限,是可以随着劳动者的流动而流动的。此外,职业生活是现代个人的重要部分,因此职业团体可以从细微之处来影响到个人。职业团体应该要变成承载日常集体生活的道德机构。涂尔干主张要强化职业群体里的集体生活,赋予专业化分工的道德内涵,唤醒个体的道德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分工系统中的特殊作用与意义。举例而言,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涂尔干谈到学校是如何摆脱教会逐渐染上世俗性的呢?重要的就是教师法团,这就是一种职业群体。教师法团通过自己的团结努力,采取罢课等手段使得巴黎大学产生,变成教会性与世俗性的组织。
在当代社会中,职业伦理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当每个行业中的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道德,遵从集体的道德意识,秉持着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那么社会中的失序现象便能得到缓解。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这本书使得社会学摆脱了哲学学科的束缚从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首先他提出要将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社会事实便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由存在于个人之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故而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解释社会事实的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准则就是: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就是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他将社会事实划分为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为正常现象,其他事实为病态现象或病理现象。但说一个社会事实是正常的,只是对于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的社会种而言。
    关于划分社会类型,涂尔干将社会类型也就是社会种分为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以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划分社会种,首先是为了便于解释事实而对事实进行归类的方法”,于是便有了《原始分类》一书。涂尔干认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中去寻找。这便也是他提出的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即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
    之后涂尔干又提出功能效用不能代替原因分析,因而必须在社会环境中去寻找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而在寻找社会现象产生原因时,他提到了因果四法、共变法和发生法。
总的来说,涂尔干方法论的特点在于:独立于一切哲学;方法客观,完全视社会事实为物;将社会事实看作是社会的物。
《自杀论》

    自杀这一现象被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个体心理现象,但是涂尔干从社会事实的角度来考察在社会学研究中史开先河。自杀论这本书是社会学史上第一本通过收集资料、分析社会调查资料、假设验证,而后得出研究结论的著作,其是实证主义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
    首先涂尔干将自杀定义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他通过比较自杀的总数和总人口数之间的关系来衡量倾向的强度,也就是被考察的社会所特有的自杀死亡率。
    首先他将精神错乱的自杀分为四类:躁狂性自杀;忧郁型自杀;强迫性自杀以及冲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并得出结论: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有规律地增高。
之后涂尔干从利己主义的自杀开始讨论起,通过对天主教与犹太教,独身与已婚的对比。他认为家庭生活和宗教生活完全一样是一个防止自杀的强大因素。他提出三个命题: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自杀人数的多少与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人所属群体的一体化程度成反比。这里也就是提出个人越是融入于社会,产生自杀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为集体制约着个人。他将按个人生活而生活并且只服从自己的自我感觉状态成为利己主义,那么利他主义便是:自己不属于自己,或者和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他将某种极端利他主义所导致的自杀称为利他主义的自杀。且他讲利他主义自杀又分为:义务性利他主义的自杀;非强制性利他主义的自杀以及强烈的利他主义的自杀。
    涂尔干认为利己主义的自杀产生于那些人再也看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利他主义的自杀产生于这些人认为这种理由超出了生命本身,而异常的自杀产生于这些人的活动失常并由此受到损害。但同时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异常性自杀常常会混合出现。促使一个人去自杀的原因并不是决定他用这种方式自杀而不用另一种方式的原因。最有影响的原因也许是每个民族和每个民族内部的每个社会群体对不同死亡方式的尊重程度。故而我们经常看到韩国人跳海跳楼,日本人剖腹等。
    自杀绝不可能与法律和道德无关,在任何时候,决定自杀人数多少的都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一定的道德素质和一定类型的自杀是互相对应的,智慧的进步与自杀的增加之间有某种联系不可分开,于是涂尔干举例说妇女自杀率低是因为妇女受到的文化水平低。
    只有利己主义自杀和反常自杀的发展可以被看成是病态的,解决的唯一途径便是使各种社会群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便群体留住个人,个人依恋群体。而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不是政治群体不是宗教团体也不是家庭,而是同类劳动者、履行同样职责的合作者联合的职业团体或行会。
《原始分类》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因为这两本书涂尔干都是从宗教角度入手去探讨其社会性,我便将两本合在一起。涂尔干认为要分析宗教的组成要素就要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宗教入手,因为除却了其他的因素干扰,留下的便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原始分类》剖析解释了澳洲分类体系、祖尼人、苏人对世界的划分体系以及中国的分类类型。所谓分类是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在澳洲体系中,分类已不再是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大类的简单的二元分类,在分出来的每一类事物中已经包含了等级概念。分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观念是根据社会所提供的模式组织起来的,然而,集体心灵的这种组织一旦存在,它就能够反作用于它的原因,并促使原因发生变化。
    关于祖尼人和苏人的分类,涂尔干认为他们是根据方位、颜色来区分的。氏族分布与事物按照区域分布这两者之间关系很明显。祖尼人的体系是澳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事物首先是依据氏族和图腾来分类的,事物的本心和空间上某个确定的区域具有相同确定的关系。因此,分类类型都表达了它们建构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只不过侧重面有所不同。这也是涂尔干所说的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表现。
    涂尔干根据道教来分析中国类型,通过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个基本方向上的空间划分,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和八种力量划分;此外他认为像空间、事物和事件一样,时间本身也构成了分类的一部分,例如四季、二十四节气、六十进制、十二进制等。区域、季节、事物和物种的分类支配了中国人的全部生活。
    最后涂尔干得出结论认为原始分类绝不是个别或例外的,也绝不是与开化民族所采用的分类格格不入的,相反它们似乎可以在不打破连续性下与最初的科学分类一脉相通。分类所划分的不可能是概念,分类所依据的也不可能是纯粹知性的法则。
    我曾在大一的时候读过赫茨的《死亡与右手》与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这两本书均是人类学著作,都是涂尔干这种分类思想的体现。为什么右手要优于左手?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洁净与危险这样二元对立的观念呢?这都是社会作用的结果,具体的内容我已经记不太清了,有空时再重新拿来读一遍吧。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认为人具有两种存在,即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图腾便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他认为宗教是社会性的,本质就在于神圣与凡俗的二元对立,图腾信仰才是宗教真正的起源。他将宗教定义为“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所组成的或多或少有些复杂的体系”。宗教现象可以分为信仰和仪式,一个是思想层面一个是行为层面。宗教是一种由既与众不同,有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同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过去关于宗教起源有两种看法:自然崇拜与崇拜精神存在(泛灵论),但是涂尔干认为除了泛灵论和自然崇拜之外,有着一种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前两种不过是是它的派生形式特殊方面而已,那就是图腾制度的膜拜。图腾符号比符号代表的生物本身更加神圣。不仅图腾生物有神圣性人本身也有神圣性,神话创造了图腾动物和氏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
图腾包括集体图腾和个体图腾,集体图腾是每个个体族内身份的一个部分是世代相传的,个体图腾是主动获得的,是通过一整套必要的仪式操作确定的。图腾制度不是关于动物、人或者图像的宗教,而是关于一种匿名的和非人格的力的宗教。图腾本愿不仅是一种图腾力,也是一种道德力,这种力非常容易转化为成为一种确切意义上的神性。力的观念就是宗教的起源,宗教力是现实的。宗教力有双重性起源,既是自然的又是人类的,既是道德的又是物质的。社会现象并非产生于个体,而产生于群体。
    涂尔干认为图腾信仰最核心的表现方式是集体欢腾,它将分散的个体集中起来,过上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形成一个暂时的公共社会,在空间、信仰与仪式上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连接。
之后他将仪式膜拜分为两种:消极膜拜与积极膜拜。消极膜拜不需要规定某些特定的信仰行为,而只限于禁止某些特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它们全都采用了禁忌的形式。积极膜拜是指人们相信他们与宗教力之间维持着一种积极的、双向的的关系,一套仪式仪轨的功能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规则和组织。膜拜的作用确实是定期地再造一种精神存在,这种存在不仅依赖于我们,而且我们也赖以存在于它,这种存在就是社会。
    结论部分涂尔干指出,在观念上,有圣俗之分的观念、灵魂、精灵和神话人格的观念以及部族神甚至是族际神的观念。在仪式上,有以禁欲苦行这种夸张形式出现的消极崇拜仪式,还有供奉仪式和共享仪式、模仿仪式、纪念仪式和禳解仪式等等。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宗教首先是现实的,宗教反映着社会的所有方面。

剩下的《道德教育》以及《教育思想的演进》都是涂尔干教育思想中的部分,因此我放在下次一起整理。读完涂尔干的书,感触最深的就是,个人永远无法脱离社会,也就是所说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个人在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意义,在集体中感受到集体意识,在团体里意识到伦理道德。个体一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社会加之于身上的束缚和限制。要将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于是可以看到涂尔干书中大量使用生物机理等思维来分析社会结构。涂尔干分析时喜欢先将社会上普遍通行的“错误”观念先论证后再予以批驳,刚开始不熟悉这样的论证方式让我花了一些时间去转变。此外由于本人知识水平的不足,涉及到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内容读起来稍显艰涩,日后有待改进。



感想:
1.第一次这样认真静下来开始读书。以前读书都很有功利性,为了考试为了presentation而看。经过一个月的读书时间,渐渐发现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读书心里会有很强的愧疚感。
2.以前没有阅读过社会学经典书目,刚开始阅读涂尔干的书会有一定的困难,思维的转换是一方面,理解也是一方面。总觉得自己只能抓到里面的只言片语。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只能发奋继续努力读更多的书。
3.小组成员每天汇报读书情况也是相互激励的好方法,每天看到组员们充满动力自己也会激情无限。接下来虽然毕业论文还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但会抓紧一切时间继续读书。
[ 此贴被姜梦沁在2019-06-06 09:29重新编辑 ]
Posted: 2019-05-08 17:40 | [楼 主]
崔昌杰~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9
威望: 29 点
金钱: 29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3-01-07

 

笔记很细致,总结也有自己的思考,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在通往优秀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Posted: 2019-05-09 10:22 | 1 楼
胡天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1
威望: 41 点
金钱: 41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2-04-27

 

梦沁同学第一个月的书单就很惊人呀,报告也写得很细致,读书很在状态哦,未来一起加油吧!
Posted: 2019-05-09 19:13 | 2 楼
严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0
威望: 150 点
金钱: 15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9
最后登录:2019-06-29

 

总结的很细致很认真
浪费的不是时间,是自己
Posted: 2019-05-19 14:36 | 3 楼
贾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5
威望: 175 点
金钱: 1750 RMB
注册时间:2018-01-12
最后登录:2020-11-12

 

状态很好呀!第二次总结就能把涂尔干的教育思想总结啦,真的太棒啦!一起努力啦~
我是小猴,我在阳光阳刚的成长中…☀
Posted: 2019-06-11 09:25 | 4 楼
梁阁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9-04-01
最后登录:2019-07-22

 

总结的很有条里,一起加油(ง •̀_•́)ง
Posted: 2019-06-11 21:13 | 5 楼
薛信xx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6
威望: 136 点
金钱: 1360 RMB
注册时间:2018-10-10
最后登录:2019-08-06

 

对涂尔干的教育社会学的总结非常棒呢! 读书数量和质量兼具,一起加油呀!
Posted: 2019-06-15 11:33 | 6 楼
袁芬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18-09-12
最后登录:2020-01-11

 

这个月读好快啊!总结的很细致,继续加油~
Posted: 2019-07-01 21:30 | 7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66503(s) query 4, Time now is:11-26 05:3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