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杨珺中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年11月26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angjz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12-27

 杨珺中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年11月26日)

11月汇报(2019.10.27~2019.11.26)
书单:

《经济与社会》(上) 补完
《经济与社会》(下)第一卷

内容汇报
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

       在韦伯看来,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区分是一个个人行动的伦理基本问题。它涉及到个人对行动正当性的评判标准。一个涉及到伦理的行动,它的内在价值,或者说参与者的意图,参与者的良心,是否足以保证伦理行动的正当性?如果回答是“是的,不论结果如何,我问心无愧”,那么被接纳的是信念伦理;如果回答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那么被接纳的则是责任伦理。
       “不要看行不行,要看对不对”,最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很不能理解,到读到韦伯恍然大悟: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关于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的矛盾的体现;一个更为贴近生活的例子是,关于杨永信和豫章书院的事情,有人跟家长交流,在孩子将这些机构酿成的惨痛后果告诉家长时,家长却来了一句:“家长不也是为了孩子好嘛。”把孩子气得够呛。这逻辑中间不仅涉及到了所谓“共情”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之间矛盾的体现。
       韦伯认为,行动的信念价值和结果价值同等重要,仅仅用结果价值来批判行动,在逻辑上毫无意义,因为其必定采用信念价值作为准绳。“不管再怎么不对,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分析信念价值的逻辑,会发现它因为其不可置疑、不可改变的信仰的性质而让我们联想到宗教。信念价值是排斥“检验”的,作为信仰,它不需要检验——一个好的信仰可以用各种补充来使人相信,纵使有许多与例证看似不符的事实,在实际上、宏观上它仍然没有超出其理论的适用范围。虽然在责任伦理的逻辑看来,这些行动是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毫无成效的,但是对于行动者本身来说,他的内在为这一行动提供了这样的确信:这种信念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有力量在行动中“证明”自己,而不只是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
       再来看责任伦理。责任伦理要求行动者不仅为自己行动的动机,而且为自己行动的结果负下责任,这就要求其在行动之前仔细考虑其行动的后果,一是其行为能否达到其行动的目的,即其行动的形式合理性;二是其行为有什么衍生出的结果,或者说,副作用、伴生品,这种副作用可能来自于这种行动的手段,也可能来自于其目的本身——最终落脚到行动的信念合理性。只有在两种合理性均为行动者所可以接受时,行动者才会行动。
       在这里,必须指出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相互联系但并不是相互对应的矛盾,一个是手段—目的的矛盾,一个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
       韦伯反复提到的一个说法是:人们在行动时,手段和目的之间往往是会有冲突的。比如:以暴制暴,用暴力制止暴力,用革命战争的方式追求和平;或者所谓“违法达义”,试图用违法的方式来维护法制。因此,手段往往制约了目标的达成,而一个人是否去实践它的理想,也和其处理手段—目的矛盾的方式有莫大的关系。但是这一矛盾和责任伦理—信念伦理的矛盾并不等同于手段—目的的矛盾。手段—目的矛盾是采纳责任伦理的行动者需要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即这一手段对于实现目标是否合适。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也是韦伯的重要概念,但是它们与责任伦理—信念伦理也不是对应的概念。无论是责任伦理还是信念伦理,其最终目标的归属都是某种明确的信仰。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但是责任伦理对于手段的重视的确会带来这样的倾向:手段逐渐压倒了、取代了目的本身,目的被消解或者是被悬置了,号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是丧失了信仰。它就滑入了工具理性的支配。
       在韦伯的理想中,一个“成熟”的人,会在实际的政治参与中真诚而全心对后果感到责任,按责任伦理行事,然后在某一情况来临时说:“我再无旁顾;这就是我的立场。”在这个意义上,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不再互相对立,而是互补相成,合成了一个能够“从事政治之使命”的人。
       最后要致歉的是,由于术语过多、过于混乱,甚至译法也不甚相同,所以此报告虽然术语满天飞,但是对大多数术语都没有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使用也可能不甚恰当。
 
读书感想
       这个月总体的读书状况很一般,中规中矩。没有那么强的对读书的迫切感,但是却又因为时光的飞逝而感到焦虑;读书的生活平淡如水,作息、运动基本仍然比较规律,读书的收获也不小,启发非常多,但是总还是觉得不够,感觉缺了些什么,又感觉自己是不是仍然不够投入。相比于上个月,日常琐事的减少是切实感受到的,在图书馆的时间也确实增加了不少,但是效率似乎并没有得到特别的改善,想在读书的方法上做一些改进和突破,却也没有能够找到飞跃的点。读得慢,说好听点叫“稳扎稳打”,说不好听叫“老牛拉破车”。反思读书的心态,有时会经常忘了,读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训练自己的能力,而书本身的内容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还是会有一种欲望,想要花更多的时间,把想读的书都好好读完。
       去日苦多,最初定下的读书目标注定难以完成,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接下来的时间还是要扫去这种焦虑和困顿,稳扎稳打,能够拿出最饱满的精神状态,以一种争分夺秒的心态去完成接下来的读书生活。“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读书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10月汇报(2019.9.9~2019.10.26)
书单:

《社会科学方法论》 补完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儒教与道教》
《经济与社会》(上) 在读

内容汇报
韦伯和恩格斯之认识论探讨

       今天对比一下韦伯和恩格斯的认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生中直接讨论科学方法论的著作很少,恐怕最切题的只有恩格斯未完成的手稿《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辩证法》里,恩格斯有这么一段话:“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用物质概念来概括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的东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在总结其方法论内核的著作《社会科学方法论》中,韦伯则会认为,人们把设想出来的各种联系组合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理想图像,即理想类型,并以此来启示和描述价值。对象的属性是无限的,但只有为人们感兴趣的属性才会被抽出来作为“必然性”来分析。
       两种说法实际上是有一个共同点的,就是他们都认为,概念作为人们思维的产物,并不是现实本身,在抽象化的过程中都要舍弃许多“联系”或者“共性”。换句话说,在本体论的层面,二者都是抱有唯名论的观点的。
       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到认识论的层面,二者的分歧便暴露出来。
       恩格斯说,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于是,“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韦伯则批评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是一回事。自然科学重视数量关系,社会科学则着重事件的性质色彩,看重从实在的文化意义和因果关系上认识实在。对于规律,“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将追求规律作为社会科学的唯一目的。与之相反,韦伯认为,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不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而只是对于我们的思想为达此目的而使用的辅助手段。因为事物蕴含属性的无限性,人们只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建立联系——无论联系是被理解成广泛存在的还是被理解成只是想象出的,这一找寻过程显然是主观的。这些想象中的联系进行逻辑展开,自然得到了“理想类型”和“规律”。在韦伯看来,恩格斯总结规律的方法中暗含了规律可以在观察中由“公理的不证自明性”而看出来的假设。韦伯强调,这样看出来的规律只能是想象中的,不是现实的。
       恩格斯反驳道:“我们不仅发现某一个运动后面跟随着另一个运动,而且我们也发现,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发生时所必需的那些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并且我们能赋予这些运动以预先规定的方向和范围。”他对韦伯的反驳正如他对康德的反驳,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实践”。实践验证因果关系,也检验了规律的实在性。人的认识是现实世界的投影,而这一投影是否能够真正反映现实,是可以被检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针对联系的无限性的问题,恩格斯将其视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是由各种纯粹的有限性组成的,同样,绝对地认识着的思维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
       恩格斯反唇相讥,分析这种“不可知论”的来源:科学的发展形式总是假说,而假说总在根据新的更加深入的材料而不断更替。在科学爆炸的年代,由于缺乏逻辑修养和辩证法素养,面对相互排斥的、数目众多的、迅速更替的假说,自然会产生“我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想法。
       但韦伯和恩格斯恰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重新达成共识:由于社会科学本身的复杂性,控制变量是如此地困难,因果关系也总是不能现实地确定。因此,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其中透出的规律,即使掌握的是同一些材料,也能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科学往往难以像自然科学一样轻易地得到有实践意义的证实和证伪。因此,“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在这样的条件下,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纵使往往伴生理论指导实践层面上的谨慎和徘徊,但韦伯能够使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时,抱有一种更加谦卑和审慎的态度。
 
读书感想
       这个月读书最大的感想就是第三学期实在是太宝贵了。拖了最久的书就是薄薄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本来看得就慢,看方法论方面的抽象的书更是慢上加慢;课程和各种事情带来的分心也造成了影响,又赶上中间换了翻译的版本,还赶上国庆假期父母来访,中断了若干次,甚至不得不看到一小半又从头看起。结果这本薄薄的二百页书硬是拖了半个月之久。状态的下滑,使我十分想念暑假时候完全心无旁骛的读书状态。好在现在课程逐渐收尾,时间逐渐开始空出来,不得不费心的事情也变少了许多。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赶在开题和折腾毕业的事情之前把韦伯读完。虽然不能像周新城同学一样,“三个月最慢也读完两家”,但是也能够无愧于心了。

9月汇报(2019.7.1~2019.9.8)
书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补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读
 
内容汇报
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决定论

       在中国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一般都能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句教条像顺口溜一样背得滚瓜烂熟。同样地,有许多大家也都批评过马克思的所谓“经济决定论”。但是,当我们去审视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会发现它跟经济决定论并不是一回事儿,一言以蔽之,历史唯物主义中同样也充满着辩证法的色彩。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吗?如果这么说,那么历史就太简单了。那样的话,历史就成了经济的一元函数,人们终将找到一个合适的经济指标,按照理科生非常喜欢的方式,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定量地通过这个经济指标直接导出我们的历史来。就像常常能够听到的,“生产力还没到”,于是当生产力终于在某一天达到了某个水平的时候,“嘣”的一声我们就进入了共产主义了。
       历史当然不是这样。如果分析经济就足够了的话,那么马克思写《法兰西阶级斗争》《雾月十八日》去做细致的政治分析,岂不是多此一举?经济状况是基础性的没错,它“决定”了上层建筑,比如国家,法律。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运而生的,以保证社会生产所必需的一些环节。但是国家脱离了直接的生产过程,形成了社会内部分工的一个新部门,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拥有了属于国家本身的规律和阶段,循着本身的运动方向进行。这并不排斥在大的方向上,国家的运动和变化——或者说其规律本身仍然是受到了生产运动的支配的。这一支配关系也不排斥上层建筑如国家、法律对生产运动具有反作用。
       同样,按经济决定论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往往也会陷入机械决定论的逻辑中去,因为他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为了一个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只能看到必然性,看不到偶然性,因此就会排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实际上,偶然性和必然性绝不是决然对立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互相包含的。
       不得不举一个过于现实的例子,《劳动合同法》能够顺利通过,与2007年前后的山西黑砖窑事件有着莫大的关系。山西黑砖窑事件是一个完全偶然的事件,其爆发的时间点不一定,也不一定发生在山西。但是这偶然性中又包含了必然性,在于它的产生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不够健全的法制为前提的。所谓“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可以践踏一切人间法律”这句名言说的正是如此。所以当时报道此事的记者就一定程度上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历史。但是《劳动合同法》制定出来以后,至今没能得到全面的执行。这就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典型案例:中国的工人阶级处于弱势地位,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的考虑也绝不希望对这样的法律进行过分贯彻。由于这部法律作为上层建筑超出了经济基础的现状,因此它就被束之高阁了。同时,由于在生产过程上,企业主对工人有绝对的支配地位,所以也有强大的动力使得国家去按照企业主而不是工人的需求来执行或不执行某些法律和政策。但是这部法律一经通过,也就成为了工人手中的武器,使得工人在经济斗争时处于道德和法律上的有利地位。换句话说,法律也就拥有了对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反作用的能力。
       可以看到,由于存在这样的作用与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就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得以通过一系列的作用与反作用的方式,在旧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出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在这里也可以得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来源:它不是绝对公平的乌托邦,不是历史的终结或者人间天国,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的解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具有必然性的结论——假如人类没有在资本主义就毁灭的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几点原则,这些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否定。它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也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也是有自己的固有矛盾、并因这样的固有矛盾而将其推向历史的更高阶段的。至于具体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应该有什么样的行动纲领,马克思反对作纯学理的、必然是幻想的预测。他说:“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
 
读书感想
       暑假期间的读书状况我十分满意。虽然说不是完美无缺,但是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状态。一是因为暑假没有课程压力,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少了很多;二是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漫长的所谓“适应期”之后,心绪终于落定,一些困扰已久的答案也终于呼之欲出,主客观因素都在呼唤着更好的读书状态;三是读的也的确是我感兴趣并且渴望已久的书籍。因此无论是投入的精力还是注意力的专注程度都实现了一个跃进,一个质的飞跃,实现了全功率运行。读完了多少比较熟悉的马克思,下一步的韦伯,对我来说多多少少是个挑战。期待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在专注度、思考速度等还有提高空间的方面上继续突破。同时做好团队的磨合,一是要多跟同学们交流,让团队更上一个水平;二是把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更好地跟集体生活协调起来,进一步提高读书效率。


6月汇报(2019.5.18~2019.6.30)
书单:

《资本论》第三卷补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在读
 
内容汇报
马克思、涂尔干与宗教

       今天我来讨论一下宗教问题上的涂尔干和马克思。这一选题来自于双周论坛上的一个有趣而富有争议性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马克思对于宗教问题缺乏分析,仅仅用“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一言以蔽之。的确,在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中,对于宗教话题,论述的篇幅远远不如涂尔干、韦伯等人。但这当然不是缺乏分析的表现。
       马克思对于宗教问题的关注在其极早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有非常完整的体现。《马恩选集》第一卷第一篇,著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正是这一篇文章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是仅仅如此吗?
       关于宗教,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宗教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宗教。
       涂尔干对宗教的观察将宗教理解为一种集体意识,这是从其功能的角度去理解宗教的存续(涂尔干似乎有将功能理解为本质的倾向),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宗教为何能够延续至今,但是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说明为什么集体意识要以宗教的形式来存在。而在马克思看来,宗教起源于人对世界的未知,而从泛灵论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宗教的形式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对于天上之国的想象,总是地上之国的某种形式的复刻。地下有个皇帝,于是天上有个玉帝。涂尔干的“集体意识”产生于个体的意识,但是一经形成便独立于个体而运动,并对个体意识形成反作用;马克思在早期宣称“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宣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有许多意见认为在当时的语境下,“鸦片”指的是镇痛剂、安慰剂。在马克思的成熟阶段,他抛弃了“人的本质”这一概念,在《资本论》中指出“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当这样的东西又反过来支配了人本身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宗教。两人的不同点在于,马克思认为这种独立存在“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物对人的、宗教对于人的支配归根结底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对人的支配,而涂尔干对于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是非批判性的,仅有“社会团结”这一个方向,同样涂尔干并不关注集体意识中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的形象产生了一种同质化的倾向,这一问题基于涂尔干的世界观,在此不多详述。
       第二个问题,宗教的作用。
       对涂尔干而言,(特别是在早期),社会团结是一个相当核心的概念。宗教在其作为一种集体意识,促进了社会团结的意义上受到了涂尔干的高度关注。而由于宗教内容上的虚弱性,使得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所带来的机械团结连同它本身一起不断解体。那么涂尔干的议题就在于寻找在促进社会团结功能的意义上,去发掘宗教的替代物。
       而对马克思而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伴生于(决定于?)社会存在,是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的附属产物。因此对宗教的研究也和对其他社会意识的研究一样,从属于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
       同时,马克思的核心议题是人的解放。资产阶级把宗教虔诚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宗教的重要性愈发下降,恰只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宗教仍然是人的解放的首要敌人。在那时,马克思指出了他对于宗教批判的真正目的: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读书感想
       本月虽然在书的数量上看似没有什么大的长进,但是总体的读书状态比上月确实有所提高。前几天去了一次北京,与一些同学进行了交流。我的许多同学都对我们能有完全安心读书的机会表示十分羡慕,个别朋友也能够感受到我思考水平的提高。
       我的另一个感触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交流对思考深入下去的帮助非常重要。这个月我获得了许多交流的机会,除了每周一次的小组交流之外,我们开了一次双周论坛,跟学弟学妹吃了一次饭,在北京的主要活动也是跟各种各样的朋友聊天。直观的感受就是启发很大、收获很大。不仅是从对方那里获取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而且在将自己的观点整理和表述出来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很多观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有了新的发现。
       暑假期间时间不长,算下来实际上也只有一个月略多一点的时间,但是没有课程的压力,我对于暑假的读书生活和与学弟学妹的交流抱有非常大的期待。在暑假期间我计划结束马克思的阅读,同时出于一个课程的需要和解决一些个人的问题,另读一家卡尔·波普尔,随后进入韦伯。



4~5月读书情况(2019.4.3~2019.5.18)
本月书单:
《资本论》第一卷 补完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三卷 在读

内容部分
剥削、人工智能与作为信息生产者的消费者

       内容主要来自两个问题,两个问题都可以说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拷问。
       第一个问题是一位同学上个学期提出的一个观点,说当代的消费者在使用数字产品时实际上在时刻生产着大数据,而企业或者说资本在发掘大数据的时候又可以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为资本家创造更多利润,因此消费者是否也同时作为生产者而为资本家进行无偿劳动呢?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关键的问题在于,生产大数据的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劳动的过程。证据有二:其一,没有人被雇佣从事生产大数据的过程;其二,大数据本身是被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作为一种上游产品而被使用的——没有人因为使用了大数据而付费。大数据并不是被当做商品而被生产出来的。在我看来,大数据更多类似于一种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资源”,就像空气、土壤一样。其实消费者玩的是手机,生产的是大数据,正如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又正如人吃的是饭,挤出的是其他一些东西。在化肥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消费者购买并且享用了食物,经过新陈代谢的自然过程,通过上厕所的过程生产出其他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会被农民视为珍宝洒在地里,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卖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与大数据的生产与使用是几乎一模一样的。而我们决不能说我们上厕所的过程是一个为农民或者农业资本家无偿劳动、提供更多利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只是通过自然过程生产出了自然资源,而真正的劳动过程体现在收集、运输或者分析中。
       第二个问题更为普遍。在信息时代,人对AI的使用是否是一种剥削?类似的问题早已有之,人对于牛、马等动物,对于机器,是不是剥削关系?(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为什么只有人才有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只有人才能劳动”。但是这就比较哲学。在我看来,政治经济学是可以完全避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的。)
       资本家和工人同是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经济学家看来,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是完全自由的。但是工人只能在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和自由地完成不了再生产之间做选择,当工人在生活上有足够的保障去完成再生产的时候,资本家就开始抱怨“大锅饭养懒汉”而不去当他的雇佣奴隶了。雇佣劳动关系和其中所蕴含的剥削建立于其上,建立在劳动力与劳动的对立中。而在非雇佣关系中——特别是在所有制关系内部,各要素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主体出现的,并不是一个形式上平等的交换过程,因此对“剥削”的考察也就不再适用。对所有制内部的关系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单独考察。
       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奴隶制的庄园来说,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就不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在奴隶-奴隶主的关系上失效了,因为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并不是一种交换关系。奴隶本人是完全属于奴隶主的,因此奴隶的劳动也是完完全全属于奴隶主的,就不存在购买劳动力的问题。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也就是在商品经济的视角下,从外部来观察——因为对于外部来说,庄园完全是可以生产商品的——奴隶的作用就与牛马、机器一样,起到的是生产工具的作用,是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而不是提供劳动的人。整个庄园可以被视为一个黑箱,其人格化——庄园主、奴隶主的地位是与小生产者的地位一样的。当一个奴隶主再雇佣工人时,奴隶是作为死劳动,作为财产,也即作为资本而存在的。在其内部考察,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是更为深层次的压迫,而不是剥削。而事实上,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生活条件甚至往往还比北方的自由黑人好一些,因为奴隶是被作为主人的财产而细心养护着的,而工人是随用随扔的,正如自己家的房子常常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宾馆房间的窗帘可以用来擦皮鞋。综上,正如政治经济学是工人解放的学说而不是奴隶解放的学说一样,关于牛或者AI的解放的学说,就只有交给未来的牛克思或者X去完成了。

读书感想
       本月读书情况基本与上月持平,可以说是在上个月的大跃进之后进入了一个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阶段。必须得承认,我现在正处于(但希望不要继续长期处于)读书的初级阶段,读书进度和读书速度跟其他同志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贺老师同我讲,说“你涂尔干读了一个学期,马克思又要读一个学期啊!”我是感到很惭愧的,因为的确,按照估计我到下次汇报的时候能够将将读完马恩选集二、三、四卷。然后才能够开始转向韦伯。
       下个月希望能按质按量完成读书的计划,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些整理。

综合评分 B



3月读书情况(2019.1.12~2019.4.2)
本月书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 在读


内容部分
历史的阶级分析法

       如果我们光停留在历史的现象层面的话,那么历史往往是荒谬可笑的。就拿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来说,人们起义推翻了皇帝,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机构和人事变动时常发生,临时政府许下一堆承诺而又无法兑现;经济的混乱和财政的困境困扰着整个国家,最后人们厌倦了混乱,以高票选出了一个能代表安定的总统——路易·波拿巴,并且总统阁下任期未满就通过一次政变加冕成了皇帝。多么有趣啊!难道有哪一个参与二月起义的人心里是仅仅希望换一个皇帝的吗?但是这居然成了事实。这样看起来历史就充满着荒诞不经和黑色幽默。
       但是当我们把抽象的“人民群众”分成可以由观察而分类得到的不同的社会集团,就可以发现历史是在这种不同社会集团的博弈之中展开的,一条清晰的逻辑链由此展开。不同的社会集团在面对不同的处境的时候就会拥有不同的观点,秉持不同的态度,采取不同的行动。而当我们从其经济基础的层面上来观察,就能够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的行为逻辑。于是一种简单的归纳可以看出来:这种社会集团就是阶级。阶级不是等级,也不是阶层,它不是一种由于人们的出身而贴在人身上的标签,也不是纯粹收入的概念,而是根植于整个经济的结构,是生产关系的运作模式决定的。因此阶级力量的对比可以很大程度上由社会的经济结构反映出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法国,起义总是发生在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巴黎,解释了为什么在德国无论是斗争的烈度还是革命阶级的力量都远远不如法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的起源、驱动力和核心都在上海。
       历史唯物主义常常被人庸俗地理解为经济决定论,也就是被人当做绕口令的那两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甚至很多人会误解为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
       首先必须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可以部分理解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机器大生产、手工业、小农业的发展程度。而上层建筑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具体形态:政体、法律等等。
       因此,去要求一个“理想的”国家的形式来不偏不倚地为全体公民提供服务,是一种纯粹的空想。我们在这段历史中无数次看到,一个被共和派费尽心血设计出来的美好制度,是如何得不到力量来维护,是如何由他的制定者得出“要去维护宪法的实质,就必须去违反宪法的形式”的结论的。可以无数次看到,一切社会进步,都不是规定出来的,是在阶级斗争中为革命阶级的力量所争取和保卫的。当革命阶级的力量被击溃的时候,这些进步就自然而然地将首先是在实质上,然后是在形式上被否认。
       然后,两个决定关系绝不是机械和单向的。在一些人的想象中,社会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交给“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来解决,似乎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突然一下就自然而然地每个人都焕然一新,社会就前进了。社会是在矛盾的运动中进步的,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也就是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经济危机或者其他的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从而引发变革。所以对革命阶级来说一定是“抓革命,促生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而如果说“现在路线问题已经解决了,生产关系已经超前于生产力了”,就是片面重视生产力的作用,要将政权拱手让给反革命阶级的表现。
       那么,作为阶级中的个体,又可以有何作为呢?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必然性的分界线在哪里?
       这个问题提出自这样一个背景:在二月革命时,无产阶级提出了建立社会共和国的要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这样的要求立马倒向了保守,无产阶级为了保卫自己已有的进步发动了六月起义,从而被保守阶级所镇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六月起义”都成了恐吓保守阶级进一步倒向保守的动力。但是当时如果无产阶级不提出自己的主张即社会共和国,那么就意味着政治上完全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为什么两个选择都是失败的呢?
       个人是能动的。但这种能动性不是任意的。首先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强烈地受到出身、背景、阶级等因素的制约,在这种制约的基础之上,作为个体的和小群体的人们才拥有了一定的能动空间。而“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如果将二月起义后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比作一场战争,那么各自的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恰恰就是不受当下的(而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的)个人或集团的主观能动性所控制的。由于受到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和缺乏对于类似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推动者(后者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前者),法国的无产阶级完全没有能力去占据革命的领导权,没有能力去直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无论如何无产阶级都是失败的情况。

读书感想
       应该承认,1月的读书状态相对来说是有些下滑的。主要是因为放假了,杂事比较多。因此读书的精力就比较分散,有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这个学期开学以来读书状态比以往任何一个月都好。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所看的书,比上个学期一整个学期所看的书还要多,笔记量还要大。过去什么时候料想到我一个月可以仔细读这么多的严肃文字呢?形形色色的幻想,乱七八糟的日常事务,以及小市民迷茫和感伤的情感的神圣发作,都淹没在了读书的热情之中。读马克思让我心情舒畅,而且困惑也少。当然,虽然困惑少,思考并没有随之而减少。
       主要问题是读的太慢,一方面是早年的一些文献的确不好理解,比如看了一个多星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是强迫症的笔记习惯,对比较精彩的
       抄书篇幅过大,精彩的段落不抄就难受。一本《马恩选集》的笔记量几乎和涂尔干的全部持平。这也是一个主要的缺点,导致读书的速度大大降低,比如我一口气用了两个大半天的时间在没有笔记的情况下读完了《法兰西阶级斗争》,但是之后又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从头给它做了笔记,因为它太精彩了。这个月读书的次要缺点,就是这个月大大地压缩了后续读书状态进步的空间。
       现在我进入了《资本论》的阅读,我想能提速就提速吧,但是既然想读就不要太勉强自己赶速度,能扎扎实实地把它读下来,去理解它,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12月读书情况(2018.11.21~2019.1.11)
本月书单: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补完
《教育思想的演进》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在读

内容部分
涂尔干的理想社会

       从涂尔干的作品中其实不难看出,涂尔干对于未来的理想社会是有想象的。
       涂尔干的理想社会具体是怎样的呢?
       涂尔干想要寻找一个让社会更好的方向,这样的方向是一定加强了社会的团结,把社会凝聚起来的。从古至今伴随着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社会的分工不断发展,带来社会体系的更加庞大,人群的相似度降低,分工互补性日益明显,社会团结的形式正在经历由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转变。而在大工业诞生以来,由于大工业的生产游离于传统的法团体系之外,因而摧毁了旧形式的法团,生产缺少规范。一种古典政治经济学话语下的“自由市场”占据了统治地位。渗透在经济活动中的观念和需求不是社会化的,而是个人的,带来经济上的混乱。因此涂尔干提出,需要在经济领域产生规范和道德标准,而由于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无法面面俱到,这就只能依靠相关的群体来完成。这就引出了涂尔干的理想社会:在整个国家中各个工业部门以相似性和自然亲和性为基础,根据不同的范畴进行分类。其行政管理机构由选举人名,掌管每个群体,控制与商业的一切,包括劳资关系、工资、竞争关系。一言以蔽之,这样的行政体制以职业划分代替了地域的划分,国家协调和统筹全局,提出一般意义上的指导,而各个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新的意义上的法团,来掌握经济生活。这样的描述其实我读出了一些计划经济的意味,因为法团对于生产秩序的安排一定是反市场的。但是所有制问题在涂尔干看起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活动的规范性”。
       在探究涂尔干的理想社会具体是怎样的之后,我们更需要弄清楚对于涂尔干来说什么叫做“理想社会”或者说其“理想”应该如何理解。
       传统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产生于抽象的道德准则或是假想中的“人性”。即认为这个价值是好的,所以应该推广到全社会,通过比如说类似教育的方式最后大家都能够大公无私。涂尔干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基于某种被视为是绝对正义的道德和虚构出来的社会原则去讨论应该怎样,而是强调从社会事实中去观察,去发现社会团结的基础性所在,从而找到增进这种社会团结的可能因素。但他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理想社会”的概念时也将这样的社会当做是一种高于现实的、从概念中产生的值得人们去追求的一种社会——这一点恰恰他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一致的。他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区别主要就在于他的道德和“好”的来源不同,涂尔干是基于经验的观察也就是基于社会事实,提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破坏社会团结的因素——比如失范状态,并针对这一因素提出改良方式。
       可以看到他想象的理想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改良,是没有质的变化的。那么就带来逻辑演进上的问题,他呼吁社会进行改良,却没有指出这个社会由谁来进行改良——当然,我们可以说能进行改良的必然是国家或者是一部分“进步人士”所推动的,但是由于它并不像我非常喜欢的另一位学者那样将社会的变化视作是一种矛盾推动的结果,所以就缺少了这种改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就好像涂尔干高声疾呼:为了让社会这个大机器运转得更顺利,必须要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没人听见涂尔干的呼吁呢?那似乎只是说这个社会仍然只能按照现在的样子再在失范的状态下痛苦下去,并不会有太多问题。
       这是我对于涂尔干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认识。

读书感想
       这个月读书状态可能相对来说是开学以来最好的一个月,从做的笔记的量来说达到了前三个月的总和。当然从读书的速度和状态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涂尔干的了解基本上算是告一段落了,让我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也花了很大量的时间去试图把他整理清楚,虽然在很多方面我也只是形成了对于涂尔干观点的半直觉式的印象,也就是当看到某个观点时能感觉它是或者不是涂尔干所认可的观点,但是在整理时也感受到了其实要想明确地说出他的观点还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是理解了他的术语的用法。
       之后我就准备进入已经期待已久的马克思,因为之前对他的观点比较熟悉,所以就希望能读得更顺利一些,更侧重于他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进路,并且以他的视角来审视今天的社会。当然也要避免犯贺老师当时在所有事情上面找“商品”这样的基础概念的问题。


10~11月读书情况(2018.10.8~2018.11.21)
本月书单:
《自杀论》补完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在读

内容部分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本体论问题

       最初想要探讨这个问题是看到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上提出,他的观点无论是称之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准确,而认为用“理性主义”来代表更为妥当。联想到上次汇报时有一个同学提到涂尔干的方法是“社会唯实论”,唯实论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呀。而在我的一贯认知中,涂尔干的著作实证主义色彩非常浓厚,是典型的唯物主义分析方式,这就让我很好奇。因此针对他的社会学方法的本体论问题我想做一个分析。

涂尔干看社会
       首先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涂尔干是怎么看待社会的呢?涂尔干在其著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被定义为外在于个人意识的,且能对个人意识产生或容易产生强制作用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它被认为是社会的一项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成为了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的两个组成部分。
       在自杀论中涂尔干说,“各种社会现象应被当做事物,即外在于个人的现实来研究。”“这个整体不是各独立事件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一个聚合性的整体,而是一个新的和特殊的事实,这个事实有它的统一性和特性,因而有它特有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主要是社会性质。”那么他就以一种整体的视角来反对将社会学作为心理学下述,去研究个体心理变化以试图拼凑出一个社会的还原论视角。因此,社会在涂尔干看来是外在于个人的、先于个人而产生的客观“物质”。因此在这一方面涂尔干可以说是非常唯物了。在这里通过查询一些资料我也终于弄清了唯实论与社会唯实论的差别。之所以称为社会唯实论,是因为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实在的,现实存在的,与韦伯所理解的“社会只是一个观念、一个名字”的社会唯名论相对。而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讨论的是意识、概念是只有个名字还是先验存在的,因此唯实论是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而社会唯实论反而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了。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
       在这一对社会的理解的前提之下,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学方法论自然是一个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即:根据一定的尽可能客观的外在特征为社会事实分类,对于每一种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以此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选取外在特征,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外在特征,几本书都有重要的反复的讨论,也是我认为涂尔干著作最精彩的最值得学习的部分。

涂尔干看心理学
       那为什么涂尔干自称反对将唯物主义的帽子扣在他的身上吗?他说“唯灵论的本质不就是精神现象不能直接产生于机体现象这一思想吗?”他拒绝“以最简单的东西解释最繁杂的东西”,要将心理学同社会学区分开来。
       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他所描绘的唯物主义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传统语境的唯物主义中,一切意识要到其物质结构——神经元的放电方式中去寻找。这就实际上又是还原论,将完整的思想肢解了,把意识和物质等同了起来。涂尔干显然是反对这种唯物主义的。
       对于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我并没有找到涂尔干直接的论述。但是从他对于社会事实如何影响人的意识的重视,以及他对于人的社会性的一些提法来说,我倾向于认为涂尔干否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有可能是对于唯物主义的一个误读。


读书感想
       本月读书的情况就像我国的经济一样正在稳中向好发展。有的时候能有读得比较顺的时候,有时也能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比较和探索。当然一个是速度还是偏慢,主要问题是时间还是比较分散,精力不够集中,我自认为下个月会有一些明显的好转。另一个是读书时还是经常处于一个比较焦虑的状态,虽然我已经努力不去看学弟学妹的书单。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还是有一点进不去。涂尔干的唯物主义色彩很重,所以看得比较顺,看的时候一般的状态是“对啊,对啊,对啊,对啊”,但是实际上其实可能还是会有点以马克思的视角去看涂尔干,在涂尔干的描述中找对应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包括做笔记的时候,担心会不会带来理解上的误导。
[ 此贴被yangjz在2019-11-26 18:34重新编辑 ]
Posted: 2018-11-24 09:35 | [楼 主]
陈瑞燕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6-03-23
最后登录:2019-12-30

 

赞赞赞!对马克思的理解比我当时读的时候深刻好多,不过数量一定要赶上来哇,才能多欣赏几大家,体会不同大家的思维方式差异!
Posted: 2019-04-05 13:08 | 1 楼
yangjz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12-27

 

已更新至2019年5月18日。
Posted: 2019-05-18 22:00 | 2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简洁而不失深刻,幽默而不失厚重。
读书,思考。
Posted: 2019-05-18 22:11 | 3 楼
李玉霞yolo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3
威望: 63 点
金钱: 63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19-06-28

 

很有灵气,充满了自己的思考!
Posted: 2019-05-18 22:16 | 4 楼
黄佳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6
最后登录:2019-06-28

 

很有趣,也很有思考!
Posted: 2019-05-19 12:27 | 5 楼
胡朝阳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9
威望: 39 点
金钱: 390 RMB
注册时间:2018-05-13
最后登录:2020-11-05

 

学术与趣味,一个有趣的灵魂!?haha
开卷盼从新
Posted: 2019-05-20 22:27 | 6 楼
陈璐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7
威望: 67 点
金钱: 670 RMB
注册时间:2018-08-29
最后登录:2020-01-06

 

挺有意思哈哈,觉得很生动很灵活!
Posted: 2019-05-26 23:59 | 7 楼
邹蓉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5
威望: 35 点
金钱: 350 RMB
注册时间:2018-09-01
最后登录:2020-03-24

 

问题好,回答得也很不错,对于劳动的本质抓得很到位。
Posted: 2019-05-28 15:49 | 8 楼
yangjz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12-27

 

Updated to 2019.6.30
Posted: 2019-07-01 07:25 | 9 楼
yangjz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12-27

 

Updated to 2019.9.8
Posted: 2019-09-18 14:59 | 10 楼
yangjz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12-27

 

更新至2019.10.26
Posted: 2019-10-28 17:56 | 11 楼
yangwang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1
威望: 101 点
金钱: 1010 RMB
注册时间:2017-12-10
最后登录:2019-11-01

 

读得有气质!哈哈哈,遗世而独立,读书会别样的风景。但是不得不说质量还是很赞的,思路很宽,很懂得思考。另,版面也太好看了,希望你一直保持。哈哈哈,加油~~
Posted: 2019-11-01 11:54 | 12 楼
yangjz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12-27

 

更新至2019.11.26。
Posted: 2019-11-26 18:35 | 13 楼
胡朝阳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9
威望: 39 点
金钱: 390 RMB
注册时间:2018-05-13
最后登录:2020-11-05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读书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懈怠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开卷盼从新
Posted: 2019-11-27 22:05 | 14 楼
陈璐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7
威望: 67 点
金钱: 670 RMB
注册时间:2018-08-29
最后登录:2020-01-06

 

珺中虽然相对于其他小伙伴读得慢,但是自己的思考力度非常强~每次和珺中交流能够发现一些关键的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很受启发!
Posted: 2019-11-28 10:25 | 15 楼
陈璐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7
威望: 67 点
金钱: 670 RMB
注册时间:2018-08-29
最后登录:2020-01-06

 

珺中虽然相对于其他小伙伴读得慢,但是自己的思考力度非常强~每次和珺中交流能够发现一些关键的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很受启发!
Posted: 2019-11-28 10:26 | 16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75255(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1:3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