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王君磊最新读书情况汇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君磊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10
威望: 110 点
金钱: 1100 RMB
注册时间:2008-03-29
最后登录:2013-12-21

 王君磊最新读书情况汇报

20099101014阅读书目:



1、《韦伯作品集5: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马克斯•韦伯著 康乐、简惠美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韦伯作品集8:宗教社会学》[]马克斯•韦伯著 康乐、简惠美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3、《涂尔干文集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埃米尔•涂尔干著 渠东、汲喆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

4、《涂尔干文集6: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埃米尔•涂尔干著 汲喆、付德根、渠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5、《实用主义与社会学》[]埃米尔•涂尔干著 渠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

6、《原始分类》[]埃米尔•涂尔干、莫斯著 汲喆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7、《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埃米尔•涂尔干著 狄玉明译 商务印书馆199512

8、《社会如何记忆》[]保罗•康纳顿著 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9、《论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著 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10、《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

11、《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0

12、《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苏力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0



    因为写暑期调查报告拖得时间比较长,使得我上个月的读书直到10日才开始,虽说算起来也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自己的读书质量,尤其跟其他读书会同仁相比,更是觉得拉开了不少差距,尤其是心理上的距离。不管怎样,在此也对上个月的读书情况作一小结,与各位读书会同仁共勉,并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建议。
    上个月因为刚刚调查回来,加上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和疑惑,因此,在接下来的读书中就明显地体现出了回应甚或解决调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倾向。因为调查的农村属于宗族房头势力比较强的地区,因而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信仰、仪式、仪轨等宗教性的力量和活动比较普遍,而且种种宗族性势力与国家权力形成了一种力量的博弈,因此,我就想通过读一些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经典著作来加深对宗教以及宗族的认识,由此,就从韦伯和涂尔干的关于宗教社会学的著作读起了。
    应该说,韦伯与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的,各有各的特色,最明显的就是他们论述宗教社会学思想的方法和准则的差异。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其主要思想及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名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涂尔干通过研究澳洲土著氏族居民的图腾崇拜,建立了以神圣和世俗两分法为基础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强调宗教的集体性,强调宗教仪式的作用,并且把宗教生活与道德生活结合在一起,倡导“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进而验证理论。涂尔干指出,宗教是社会集体(氏族)生活的产物,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又反过来加强了(氏族)集体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并发挥着维持(氏族)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宗教与(氏族)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密切联系。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中首先表明“宗教的‘本质’甚至不是我们的关注所在,因为某一特殊的共同体行动类型的条件与效应才是我们此研究的旨趣。”也就是说韦伯把特定的宗教当作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从教徒的价值观念出发研究特定宗教的教会组织、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考察它与教徒日常生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宗教对人们的社会行动的影响及其后果,从宗教这一特殊角度认识和研究社会。在他看来,一切宗教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信仰使人的灵魂得到拯救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宗教视为一种“救赎论”,并以此对世界性的几大宗教进行了分类。在韦伯看来,宗教伦理是宗教价值观或价值判断的体现,人们是按伦理准则来行动的。因此,韦伯把宗教的理性化和理智化的程度视为社会行动和社会组织理性化程度的标志。他认为,宗教的理性化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宗教理性进化的趋势。因此,从韦伯与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的方法上来看,涂尔干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要求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揭示社会学的实证主义倾向,其更着重因果相伴变化。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基本上还是在其“理性化”与“理想类型”的基础上展开论述的,他使用的是“一种发生学的考察与类型学的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定类型的宗教和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类型的行动表征某种文化的性质,是通过发生学的因果性分析考察和类型化意义比较来把握的,强调必须把握促成人们作出某种社会行动的动机,从而了解由人们社会行动构成的社会事实的意义,达到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另外还读了两本关于社会记忆的著作。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从纪念仪式与身体实践入手,把记忆分为个体记忆、认知记忆与身体记忆,正是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使得有关过去的意象和记忆的知识通过不断的仪式性操演来传承和维持。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不是某种神秘的群体思想。在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社会阶级、家庭、协会、公司、军队和工会等都拥有不同的记忆,这些不同的记忆都是由其各自的成员通常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建构起来的。并且,这些进行记忆的个体是通过根植在特定群体情境之中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哈布瓦赫从梦、语言与记忆意象的关联开始,重点论述了集体家庭、宗教与社会阶级的集体记忆。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苏力的两本书更多的就是引导自己进入农村研究的领域中来一窥风景的入门著作吧。
    接下来自己的读书计划将把涂尔干有关教育社会学的几本著作读完,古典社会学大家的著作就暂告一段落,初步想读完毛选之后就开始读现当代社会学大家的著作了。
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
Posted: 2009-10-14 15:10 | [楼 主]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11-26

 

很好。
Posted: 2009-10-14 17:34 | 1 楼
邢成举
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恬静淡雅,卓而不凡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240
威望: 242 点
金钱: 2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3-09
最后登录:2011-11-13

 

关于记忆的书,我只读了一本,感觉不错。正好你又提供了一本,谢谢1
享受独立之思想,品味自由之精神
Posted: 2009-10-14 18:13 | 2 楼
李祖佩
做人要有“大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51
威望: 351 点
金钱: 35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2
最后登录:2015-12-13

 

关于记忆,我还真是空白,这要穿插着看看,呵呵
立足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
Posted: 2009-10-14 23:48 | 3 楼
桂华
毛主席是太阳  照到哪里那里亮!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374
威望: 376 点
金钱: 376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11-30

 

有关教育社会学的几本著作——涂尔干的教育三部曲很不错的
涂尔干传承了法国传统,尤其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的《爱弥儿》是教育方面的经典,思考了人性之类的,及其《孤独漫步者的遐思》也很好。
Posted: 2009-10-15 12:25 | 4 楼
李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54
威望: 154 点
金钱: 154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5
最后登录:2016-04-06

 

报告写的多,书读的多,向你学习。
Posted: 2009-10-15 12:32 | 5 楼
侯耀文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5
威望: 45 点
金钱: 45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9
最后登录:2010-12-06

 

  师兄读书情况很好,向你学习!
Posted: 2009-10-15 16:27 | 6 楼
袁明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77
威望: 277 点
金钱: 27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6
最后登录:2014-01-22

 

对比韦伯和涂尔干的宗教思想应该很有收获,现在想想涂尔干的宗教思想,我感觉主要是通过对神圣与凡俗世界的区分,达致涂尔干的理论关怀,他就是用这种宗教生活中的信仰与仪式最为分析社会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在一种仪式中存在个体的互动进而有社会群体的整合。
深山老林 闭关修炼
Posted: 2009-10-15 22:30 | 7 楼
冯小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3
威望: 193 点
金钱: 19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1-05

 

师兄的调查报告我也看了,你的体会满深的,对自己的总结很好。到现在你们的读书状态这么好,真的是我们的榜样!
Posted: 2009-10-16 18:32 | 8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05134(s) query 4, Time now is:11-26 17:3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