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5» Pages: ( 1/5 total )
本页主题: 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6月11日 (部分内容介绍因字数限制省去了)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周红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7
威望: 187 点
金钱: 1870 RMB
注册时间:2010-03-01
最后登录:2011-06-20

 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6月11日 (部分内容介绍因字数限制省去了)

5月读书书目:
《思想的肖像---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艾伯特•哈伯德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
《关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前三篇  叔本华
《学术与政治》 韦伯
《支配社会学》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李霞
《思想的肖像---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艾伯特•哈伯德
作者是享誉世界的《致加西亚的信》及系列经典传记《加西亚书丛》的作者。这本书里,介绍了苏格拉底、塞内加、亚里士多德、马可•奥勒留、康德、斯维登堡、斯宾诺莎、孔德、伏尔泰、斯宾塞、梭罗、叔本华,12个哲学家的生平、主要思想及著作。属于介绍性的普及常识的著作,简单易懂。作为哲学原著阅读的辅助读物,写的不错。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
这本书主要摘选了叔本华的《附录与补遗》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里的一些片段。译者是钟爱叔本华,常年研究叔本华,节选的是叔本华思想的精髓所在。内容是论教育、天才、美、命运、心理、性爱、哲学与智力、论生存的痛苦与空虚等思想片段。翻译的很好。通过这本书,大致了解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色调,读了以后对他的兴趣越发浓。叔本华对齐美尔的影响颇深,恐怕齐美尔的悲观主义直接承继于他,他们对生命感觉和心理主义的关注,是相通的。


《关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前三篇  叔本华
叔本华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这本书读了前三篇:世界作为表象、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世界作为表象再论。我本打算把他所有原著读完的。由于某些原因,放弃叔本华,没有继续读完也许是明智的,至少在心里留下一些模糊的回味。以后还有时间,再读吧。叔本华认为,一切哲学不是从客体出发, 就是从主体出发,二者必居其一。唯物论即是从客体出发的。而叔本华主张,从表象出发的考察方式。叔本华认为,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本质来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意志是真正的自在之物。世界的内在本质,在于意志。而这里的意志,其实就是欲望、欲求的含义。


《学术与政治》 韦伯
也并非突然转到韦伯,我的读书计划听了导师和贺老师的建议,所以转向了。在上月读齐美尔的时候,多次涉及韦伯,他们是好友,而且韦伯也深受齐美尔思想的影响。古典四大家里,也该读韦伯了。韦伯的书涉猎特别广,涵盖各个领域的问题。《学术与政治》,是韦伯的两篇演讲稿,书中还附加了韦伯小传,读完韦伯的形象在我心中特别高大起来。忠诚、热情、努力、宽容、才华、谦虚、保守,这个德国人似乎集所有男子的优点于一身。在两篇演讲稿中,韦伯是别有用心的。韦伯主张教师要价值中立,不应在课堂上有价值判断,如政治的立场,更不应该将其灌输给他的学生。他的首要职责,应是教他的学生成人令人不快的事实,帮助学生获得清明:对自己行为的终极意义提供一套支持。而,以政治为职业的人,必须在权力欲望之外,还拥有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这些特质有着不同的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的比重。而政治家而言,责任伦理是必需的。这本书因为是演讲稿,尽管收录了其他人对韦伯的研究作品,但总体读来并不太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这本书上学期已经看过,再看感觉大为不同。上次,我关注了,韦伯在讲什么问题,而这次,我更关注,他到底怎么讲这个问题。他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韦伯试图回答,为什么在西方社会能产生独特的工业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催生了他那个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精神。
首先思考的角度,以往的人们把资本主义的兴起主要归因于经济的发展或者历史进步(科技、生产力、阶级斗争等因素),而韦伯则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来切入,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更具有其内在的西方独有的精神特性。这种精神特性就是理性主义精神,即特定的讲求方法的理性的生活样式。
其次,韦伯的论证过程,是大量历史资料和逻辑推理的结合。大量的宗教和历史知识,读的时候不得不参看它大量注释和附录。逻辑上,首先,韦伯从资本主义生活样式中,获取理想类型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精神,其次,从资本主义精神中寻找新教伦理的痕迹,最后,从新教伦理中获得宗教入世的影子。
初期资本主义的主要人物,大都属于各种清教宗派,根据他们的信仰,过着严谨的个人生活,而不像其他银行家一样,将所得利润用在享乐上。而,商业上的成功,对这些人来说,是一种宗教上被挑选的征兆,他们既然无法享受积累起来的利润,那么,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其再投资,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因此,对资本主义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这种制欲精神的转移,中古时期只限于修道院中的僧侣们所持有的,他世性的禁欲主义,转变为现今的今世性的禁欲主义,那些资本主义的企业家们,在这个社会经济世界中,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再次,韦伯非常谨慎地一再地声明,他并不试图对资本主义的产生作出单一因果关系的解释,韦伯在其方法论体系中也强调因果多元论。他提到:一个事件通常需要多项原因加以说明,而这些原因的分量轻重,则有研究者来衡量。如果探讨资本主义的起因,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基督新教的禁欲主义,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密切的亲和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后者仅仅是前者的产物。韦伯实际上是支持这两种论断的结合。


《支配社会学》 韦伯
这是我读到的三本原著里,最难的一本。而这本书被评断为韦伯整个社会学体系中功力最纯熟与最精致的部分。韦伯探讨了,支配的结构及功能形态,官僚制支配的本质前提条件等,探讨了卡里斯马支配、传统型支配在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种具体形态,以及其基本变化,以及两种支配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也探讨了教权制,审视宗教与政治交汇的领域。对韦伯的基本观点还是了解的,但是,对他的具体分析论证的政治学专著,读来非常吃力。希望以后会有进步,越来越好。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李霞
为了作业准备的一本经验的书。作者在农村蹲点几个月,着重考察了妇女在整个一生中的亲属关系变化,通过性别化视角和实践视角的结合,注重的是,生活实践中,亲属关系所具有情境化和个体化的特点,从而,“实践的亲属关系”与“正式的亲属关系”相对立。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丰富生动的资料,展示了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样貌和生活情境。作者意在指出,女性是行动的主体,是亲属关系的积极构建者和经营者。生活家庭是女性亲属实践的落脚点,妇女在整个一生中的身份归属都是不确定的。无论在娘家还是婆家。她们所建构的亲属关系实践是在娘家---婆家网络这个结构性框架中进行的,其所建构的生活家庭也是嵌入在这个关系网络中的。而她在这个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妇女亲属实践的方式和策略。

读书感受:

本月书目的选择颇费周折。原本,我打算先从叔本华开始,看点哲学。而且也觉得叔本华蛮有意思。可是,导师建议我不要转向哲学,还依然继续读社会学。尤其是叔本华的哲学,他建议我不要读的好。仔细斟酌,也听了贺老师的意见,打算老老实实看古典大家,韦伯就开始了。书目的选择其实很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态,之前太浮躁,总想从哲学得到点什么,总想跳出社会学去寻找所得。现在想来可笑。
叔本华的书,开了头,然后转向韦伯,并未觉得痛苦。和叔本华的坏名声相比,韦伯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高大的。忠诚、热情、努力、宽容、才华、谦虚、保守,这个德国人似乎集所有男子的优点于一身。他思想丰富多样,博大精深,值得好好研读。韦伯所关心的宏大的社会问题,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展现出他强烈的社会关怀民族关怀的取向。只是,韦伯读来并非容易,需要很多积累,或许需要多次反复琢磨,或者隔段时间的反复读,才可能领会。至少对我应如此。
想起一件趣事,我读韦伯的时候,总想起我本科时候的一位老师。他喜欢经典,每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引导我们读原著。他读起原著很痴迷很陶醉。我们称之为“诵经般的声音”。他给学生们讲原著,讲他自己的理解。印象最深的是,是韦伯和涂尔干。之前一直不能理解,后来才体会到,他引导我们读原著,领略大师魅力,像他一样受到大师熏陶和影响。可惜我那时始终不能理解,直到现在,也才稍稍领会。其实他和读书会一直所提倡的是相通的。在心里感激那位老师。
总的来说,读书的状态还算好。5月的事情不多,很清心,想到读书的日子,或者说,依然待在学校看书的单纯日子,所剩不多,就特别特别想要珍惜它。珍惜一切,过好每一天,珍视身边人。善待一切,认真读书。周国平说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无论将来朝向哪里,希望我们殊途同归。

至5月6号的书目:
《历史哲学问题》齐美尔
《生命直观》齐美尔
《叔本华与尼采》齐美尔
《现代性的碎片》弗里斯比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文特森•鲁吉罗
《后女权主义》索菲亚•卢卡

读书收获
这个月主要是围绕齐美尔,其他的书目有点乱。要检讨,下个月要改进。从过年前后到现在,齐美尔的书已经读的有一些了,有些是作为参考翻看的,比如关于针对他的国外研究专著,但他本人的专著都是精读。当然也翻阅了很多文献资料。齐美尔的思想轮廓在我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尤其是独特的方法论主张。作为和涂尔干所建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迥然相异的范式,人文主义范式当然有它自己特有的价值。它的方法论也应当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齐美尔拒绝实证社会学,拒斥经验研究,坚持自己的形式社会学立场。然而长期以来,齐美尔的社会学方法论并没有获得涂尔干和韦伯那样的声望。他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架构,他对社会学学科性质的看法,他对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看法,都是按照他的方法论主张来进行。
关于齐美尔我归纳了下面五点:首先是总体的模糊性特征,其次是反体系化的微观叙事,第三是多元主义,第四是情感性,第五是写作风格的开放性。这五点,其实都和齐美尔的独特的后现代意味密切相关。
一、 总体上的模糊性:有人提出“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与齐美尔的模糊社会学形成鲜明对比。”不无道理。那么齐美尔模糊社会学的这种模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形式与内容的划分上。齐美尔所关心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在他看来,社会学家应该从社会生活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中抽取出其形式,并进行独立于内容之外的分析。为了研究的目的将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然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密切联系构成事物的整体。齐美尔提出,在仔细考察的基础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对应才分解为一种只是渐缓的对立。同时,互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独立发生变化。他对社会互动的“形式”进行非历史的、未经严格的、实际性的比较应用的检验,强调形式性,而不研究其他。
其次,对经验事实的处理上也体现出模糊性或者轻视严密方法的特点。齐美尔认为,社会学不能忽视具体的社会事实,但如果仅仅关注事实,就无法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本质把握。齐美尔的志趣在于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所以他对具体的社会研究技术兴趣不大,更不寻求统计学对经验事实的支持。如果,能够把握社会事实的本质,证明一次和证明一千次是没有区别的。精确的数据分析在这里,无助于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
再次,社会学方法的应用上。齐美尔意识到,科学实践,尤其是在开拓新领域的时候,不能不以一定程度的直觉的方法。“如果在着手研究新课题之前,先为第一步的迈出的框定好一种完全公式化的方法论,那就主动会使科学一无所获。”齐美尔明确认识到初创时期的局限,从而有意与任何系统的论述保持距离。
齐美尔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对对象的模糊性把握是不可避免的,对社会现象本质的精确了解就是通过掌握这种模糊性来实现的。或者更为明确地说,在齐美尔眼里,不存在明确的特定的研究某一对象的方法,而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灵活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点类似于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主张:怎样都行,什么都可以。

二、 偏好微观叙事:类似于利奥塔的观点,反对宏大叙事、元叙事,提倡微观性。
互动和社会交往一直是齐美尔的关键概念。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他摒弃宏大的机构和系统,如国家、教会、家庭、社区等等,而着眼于看似微不足道的关系形势和互动类型。他总是着眼于社会互动的“偶然生成的碎片”,认为藉此可以达到对社会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但齐美尔也从未否认更高层次的结构的存在。齐美尔看来,正是这些模糊的社会形式,尚未凝固为僵化的、超越个体的结构,而显示了社会的初生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连续不断地出现、消失、再出现;永恒的社会流动将个体联系起来。这就是齐美尔所谓的人类活动的“微观---分子过程”。 看似不起眼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社会统一体的结构。构成了社会的稳定性。
现代性的特质之一,就是社会现实处于永不停歇的流变状态之中,而互动和社会交往,最能体现这种流动的现实。在齐美尔的概念体系里,对现代性的说明,对现代社会的洞察,既不是基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也不是通过一些主流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社会制度等,也非同时代的其他社会学家关心的问题,如社会分层、科层化、社会团体、法律、公正等等耳熟能详的字眼儿。在齐美尔眼里,宏大的结构作为现代人生活的条件,可以看做作为共同因素的背景,而需要进行相信考察的,正是个体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全新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感受。虽然,为了探寻这种态度和感受,也不能忽略背景。

三、 多元主义:齐美尔的多元主义立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的多元特征。其二,方法的多视角性。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他终生在小品文和演讲中明确表达的主题很多,包括:认识论问题、历史哲学、悲观主义和文化、社会学的本质、心理学和女人的社会地位、时尚问题、家庭社会学、以及诸如歌德、尼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等重要人物的贡献和意义。
多视角包括各个学科视角,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齐美尔跨越了不同的学科,无视学科边界,进行自由的创作。就好像他的方法论主张一样,对学科界限的限制,实际上,束缚了思想。齐美尔以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双重身份从事写作,习惯摆脱传统的学科界限的束缚。他在从经济到艺术的各个领域穿梭游戏,探索现代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四、 主观性与情感性:总体上讲,齐美尔的学术生涯,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即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他不像韦伯一样坚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而坚持互动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主张方法论的关系主义。齐美尔采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其实是为了修改人的哲学: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是依什么规则存在的。探讨认识论的问题,分析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是为了把人的精神从社会历史中解放出来。在齐美尔的作品里,尤其是其对现代性的诊断,渗透着他对现代人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他的悲观主义的情结。比如,都市文化和货币文化原来作为为现代人所创造,所服务的,现在已经试图奴役现代人,现代人越来越迷失在自己的创造物中。成为被压迫和扭曲的一种变异。人从幸福的栖居者,变成忧郁的栖居者。齐美尔对文化的分析,其实就是情感的分析。情感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基本的内在的属性。其实对任何一个以学术为业的人而言,学术的目的都应该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人的解放。齐美尔也不例外。

五、 写作风格的开放性:在齐美尔生前,他的思想并未能得到当时学术界的认同,甚至是遭到冷遇。究其原因是复杂的,这与齐美尔的写作风格直接相关。齐美尔钟情于小品文式的写作方式,因此其很难构想有完整结构的专著。齐美尔所有的著作,从早期开始,都是小品文,或者小品文的文集。而唯一一部结构完整的大部头著作《货币哲学》的文风也不是学院式的,其表达方式也是随性的。以随笔的方式呈现,是因为随笔不遵循组织化的科学和理论的游戏规则。齐美尔的著作,应当看做是一个自由心灵的自由创造。就其创新性而言,确实是无需参照前人的结果,就其自足性而言,也无需他人的证实。

总结:
四月,并不顺利的一个月。前后跑了四五趟医院,身体状况也欠佳。前半月是考试周,被一些事情所牵绊,并不能做到一心一意。但是幸好,我的导师一直在鼓励我。一直非常非常感激他,像一位朋友一样温和地鞭策我。而对齐美尔的钟爱,是由来已久的,他的随性而自由的文笔风格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就在我心情最低落的时期,我看他的《生命直观》和《叔本华与尼采》,很有感觉。他的书和文章当属治愈系,可疗内伤。后半个月,身体恢复的同时,心境平和。下定决心,五月一定要坚持一心一意。
前些日子,说话不便。我只好少张口说话。并不适应这样一个过程。我不多说话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从前的我,表达的太多,聆听的太少。而聆听后,思考的也太少了。如果不是我说话不方便,医生建议我少开口,我会有如此深的反思和体悟吗?不会。从而,少开口,让我重新反思更多的东西。包括周围的人和事,包括读书,包括生活目标,包括自我的蜕变。
回想来到华科到现在,我惊讶于我的改变。不知道是环境改变了我,还是书本改变了我,还是受人的影响。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也开始转变,甚至是剧烈的转变。比如,越来越看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另外一些。对意义的要求和渴望越来越强烈。能够以一种open的心态来对待生活。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偶尔也会失望也会沮丧,对人或者对事,或者对自己。但我把那称为生长痛。小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会因为生长太快了,骨骼痛。而我,被急剧变化的周遭硬生生催着生长,也感到痛。生长痛,成长的是人格。我急剧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以让自己变得更好,活的更好。


开学至4月1日的书目: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齐美尔
《货币哲学》齐美尔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齐美尔
《西美尔与现代性》陈戎女
《齐美尔--生存形式》北川东子
《格奥尔格•齐美尔 现代性的诊断》成伯清
《中国妇女》克里斯蒂娃
《二人行》伊利加雷


读后感:
齐美尔关心的是社会关系的互动,这些互动关系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交换、冲突、支配等。)对齐美尔来说,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从历史的具体存在中,抽取出社会现象中超历史的和非历史的本质。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从社会和历史的具体而又复杂的现象中获得真正属于社会的要素。我试图从他的著作中寻找社会学方法论的蛛丝马迹,却总是失望。他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蜻蜓点水一般掠过。这似乎就是他的风格。唯一一本明确表达他的方法论取向的书,《历史哲学问题》也还没有读完。相对主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后现代的、方法论多元主义(多向度、多视角的研究方法)这些关键词,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但还没有组织起来。

《齐美尔与现代性》这本书读的很慢,读了很长时间。陈戎女对齐美尔的解读,故意避开了社会学的立场,她转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去琢磨和挖掘。她从齐美尔的学术生平开始,也介绍了同时代人以及后来的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对齐美尔的研究。同时代人,包括作为好友的韦伯对齐美尔极为矛盾的态度以及卢卡奇对齐美尔的评价:印象主义的过渡哲学家。以及后来的著名学者Frisby 和Leck等人对齐美尔的研究介绍。然后,作者从文化社会理论家的立场,展开对齐美尔思想的梳理和解读。包括,货币文化论、女性主义、审美与艺术、宗教思想这几个方面。

相比而言,《齐美尔的生存形式》一书就撇开了学术束缚。作者拈取的是齐美尔一个个零碎的思想,进行了发散的思维。尤其是齐美尔拿些暧昧不清的东西,让人尤其浮想联翩。作者善于将齐美尔的思想与日本文化的某些触点相关联,他的柏林情怀与他的城市哲学,他的婚外恋与他的女性主义立场,以及齐美尔关注的货币文化以及社会学教育思想。这本书读来似乎收获不大,但是她给出了许多新的角度,新的idea,也许这就是作者不同文化背景之下, 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解读的不同之处吧。

成伯清对齐美尔的解读,是国内少有的,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齐美尔的著作。成伯清是一名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家,他知道如何合乎规范,因此,他对齐美尔“社会学研究纲领”和“社会学片断”的描述,是比较精准的。成伯清的重点是,“现代性的诊断”,提醒我们,齐美尔的诊断------现代性是由社会分化和货币经济所导致的‘文化悲剧’-------“表达的不是一种规范性判断,而更多的是在技术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这本书从齐美尔的当代性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感的视角出发,对他的社会学思想、尤其是他独特的提问方式和运思过程进行了准确勾画。这种高度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较为忠实地还原了齐美尔的所言所思。是一部比较好的解读。

韦伯与齐美尔:同为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韦伯夫妇与齐美尔交往甚密,韦伯虽然赏识齐美尔的才华,但是,两者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立场的差异是根本的。韦伯晚年曾公开指出:他和齐美尔两人对于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思考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甚至可以上升到这样的程度,两人的学术思路致力建构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类型。有人说,齐美尔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既让人难以接受,又相当精彩。“社会学家的专家们,处理的是经验问题,而齐美尔却转身观察从现象中得出的意义。他最终的兴趣指向形而上学的问题,指向生活的意义。”这是韦伯的原话。

韦伯心忧天下,狂热的民族主义情怀。他的理论系统而全面丰富。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还广泛涉猎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宗教等,他逐渐建构起自己完整的理论和成熟的方法论取向,他还极其重视学术素养。语言准确、明晰,一个论点后面是丰富的实证研究和数据,让人心悦诚服。韦伯始终处于社会学研究的主流。
相比较而言,齐美尔则显得边缘。首先,他的犹太籍身份,纵使才华出众,名声在外,却终生不得志。他不依靠教职来谋生,但却非常重视那个教授的身份。他在升迁之路的坎坷,似乎也可以理解,他一直徘徊在主流学术边缘的原因。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的研究对象是凌乱不堪的琐碎的,似乎是,日常生活中,极其细小的现象,或者没有人愿意付诸精力研究的,他拿过来,不经意地写就一篇篇闪耀着他思想精华的小品文。
生命哲学:我试图理解他的生命哲学。最能够参悟齐美尔的思想精髓的人,就是Susman。她是齐美尔的学生兼亲密好友。齐美尔非常漂亮的女弟子之一。Susma回忆齐美尔的原话:“他是神的宠儿。因为尽管他自己认识到了所有一切的瓦解,他还是能够将这个将要崩溃的世界作为神圣的宇宙体验到了。他不光体验生和死,而且能够用罕见的思考能力来解释他们。他真的是神的宠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直到最后,他都被他所爱的人的爱包围着。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确信他实现了把自身所具备的和自己作为使命的东西献给了这个世界。” 这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所在了。人活着,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待你,你必须为他留下点什么。不能白走一遭。希望我的人生也能留下点什么。

总结:
这个月的读书状态还可以,虽然这个学期的压力明显大于上个学期,时间很紧张,但是好像心态比以往更加平和。刚开学时候的抑郁,只因为想的太多,担心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也许我不必如此早去想未来走向何方。虽然我至今也不能确定走向何方,但我已经不再迷茫。活在当下,就好。做好现在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我没有蹉跎时光,我感受着自己的进步,一点一滴。有时候想,这样的心态也是一种能力,我可以驾驭自己的生活。我感受到主体性的力量。
读书的系统性更强了,我带着一种目的性去读,不管对错。我想我思考了。从中会得到点自己的东西吧。读书的主体性也在逐渐增强。读书用以指导生活,永远不要被书牵着鼻子走。
这就是我最近的感受了。一直都想找贺老师聊一聊的,因为曾经在一个问题上纠结过。虽然现在已经不再纠结,但问题依然在。可能是长久的存在。等有时间还是找贺老师聊聊。


2010年12月书目---截至2011年11月13日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
《自杀论》 涂尔干
《原始分类》 涂尔干、莫斯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
《叫魂》 孔飞力
《另类的现代性》 罗丽莎
《异化与抗争》 佟新

半年来的读书总结:
最近一个月的读书状态,还算可以。比之上个月,甚好。可能也因为烦心的事情也少了很多,心境更平静了。另一方面,天冷了。图书馆是最暖和的地方,更适合安心地读书学习。
自上个读书会开了以后,我回顾自己的读书状况,听取了贺老师的意见和其他同学的建议,也听取了导师的意见。这个月从涂尔干的一些著作开始读起,也选了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来读。
有时候想,读书好比吃饭。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些营养丰富的对我而言,并不可口。有些可能营养差些,可我吃起来,津津有味。无论怎样,需要于自己有利。老师们希望我全面发展,我也不希望自己营养不良,于是,抛弃旧观念,走入正轨。不再只是由着自己的爱好来。当然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兴趣,只是希望能够得到不同的收获。
而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在读《叫魂》时,我很想读清史。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时,很想看看韦伯、弗洛伊德、马林诺夫斯基的宗教思想。读《另类的现代性》的时候,很想看有关文革及改革开放的史料和关于中国现代性发展的论著。然而,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完成以后,也少有时间去翻看相关资料或者回顾自己的那些零零星星的幼稚想法。
虽然这个月的读书状态还算好,但是,我始终觉得少了什么东西。似乎是少了一些主动的探求精神,我把这个归结于自己的求知欲还不够强。或者对于问题的思考太过肤浅,自己都对自己没自信。也许是畏难情绪,每一个细小问题,都会牵涉到海量的信息,更多繁杂问题。
加入读书会,已经一个学期了,想来,收获颇大,我不敢说,知识增长了多少,思想进步了多少,至少我的心态,已经逐步放平放稳。
虽然老是觉得自己边缘,也许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每次读书会前战战兢兢,生怕受批。我也一再地受到颇大的压力,是关于我的杂七杂八的书目。由着自己的兴趣和偏好,或者敏感的话题的选择倾向,好像是让自己感觉边缘的重要原因之一。边缘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让自己逐渐没自信。希望时时给自己鼓励,继续努力坚持下去。

11月读书书目:
《生活的暗面》迈克尔•施瓦布
《乌合之众》厐勒
《理解人性》阿德勒
《超越自卑》阿德勒
《性别的学术问题》李小江
《性别麻烦》巴特勒
《为妇女权利辩护》沃斯通克拉夫特

《生活的暗面》迈克尔•施瓦布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面对任何一个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的时候一定要具有社会学意识。什么是社会学意识?即是“如何注意社会世界的观念。社会学意识就是按照这些方式去注意的练习。”读罢《生活的暗面》,尽管依旧带着很多的困惑,但对作者——迈克尔•施瓦布看问题角度的喜欢是毋庸置疑的。他在整本书里强调的社会学意识,我想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意识,也是一般人对待生活应该所应有的视角。作者在书中展示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眼光让我的思维自然而然的延伸了很多。之前看着书名,一直好奇着“生活的暗面”到底源自哪里?但当翻阅完整本书过后,这一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这些答案或许是不全面的,但是我想它对给我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寻找答案路径方法上面是给了很大帮助的。施瓦布说得很对,怀疑一切比相信一切更好或者说要少一些危险。历史也总是在怀疑中前进,他在书中教给我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眼光在社会生活中是很受用的。书中一直在强调社会学意识,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看清楚很多问题。虽然很多并不能解决,但是至少可以为我们看世界提供一种视角,让自己能看清楚社会中的很多陷阱。相信有了这种意识,我们能更加安全的行走于社会之中。

《乌合之众》厐勒
厐勒在本书中,把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体、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称之为“乌合之众”。他认为个人一旦进入了人群中,群体的思想就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个人一旦脱离了孤独状态,就本能而自觉地使自己处于一个领袖的领导或者统治之下,群体服从领袖,要比服从政府温顺地多。首先,群体存在着从众的心理,个体被群体所淹没了,就表现普遍的无意识。在这个状态下,有意识的人格消失了,无意识的人格得势。人变成为玩偶。群体的从众心理也受到群体特征的影响,群体力量是对个人的一种庇护。在群体中,个体间存在感情和行动的关联,使得群体情感相互传染。个人在群体中很容易受到暗示,从而产生冲动。厐勒称之为群体统一规律。在书中,他说道: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强大。这里是无意识是指,群体的冲动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没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其次,群体有服从的欲望,希望领袖控制群体。领袖是群体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领袖的动员手段和名望,能够加深群体的服从欲望。厐勒认为“乌合之众”总有一种服从的欲望,“在群体的灵魂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这种欲望使得群体本能地服从领袖,甘受控制。但是,厐勒所说,无论构成群体的个体是多么的智慧,多么深谋远虑,无论他是哲学家、政治家,一旦融入群体,就会丧失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而成为了乌合之众的一员,真是这样的吗?厐勒的分析研究依据的是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带着反民主的倾向,他研究的并不是源自较为稳定的群体的考察,这样的结论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理解人性》阿德勒
阿德勒出生于一个非常富裕的商人家庭。但是他的童年并不快乐。因为他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他的哥哥。他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出其蛛丝马迹。
这本书是精神分析经典译丛之一。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人的行为:精神、精神生活的社会性方面、儿童与社会、我们生活的世界等;第二部性格的科学包括:总论、攻击性性格特征、非攻击性性格特征、其他性格表现等内容。这些基本观点,建立在阿德勒多年来从事心理治疗、社会教育所积累的大量实际观测与调查的基础上。个体的错误行为会如何影响我们社会和共同生活的协调?作者从“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大部分入手,运用个性心理学的原理,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并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的目的在于教会个体识别自己的错误,并在最后为他指出可以和共同生活协调一致的方法。

《超越自卑》阿德勒
阿德勒强调自卑感,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自卑感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源泉。人类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会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去争取优越以及完美,从而获得成功。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在自卑感的驱动之下,人们的发展才能够持续地往更高层次迈进。

《性别的学术问题》李小江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来论证“有性的”人的基本规定,由“性沟”的历史生成切入当代社会生活,从女性的历史性缺席开始谈起。论述了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的历史沿革与异同。详尽分析了性别研究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以及学科建设问题。作者提出了“性沟”一词,她指的是,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到现在,有200多年历史,把妇女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她们也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参与到了原先只有男性存在的历史进程中。可是,如今的妇女解放成果似乎是个悖论,解放后的妇女,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以性为基础的性别劳动分工。她们被卷入公共领域,参与社会建设的同时,也依然必须兼顾家庭。否则就会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从这一层意义上看,女性解放是一个讽刺,反而妇女受到了更深的束缚。

《性别麻烦》巴特勒
巴特勒被誉为是酷儿理论的开山鼻祖。《性别麻烦》从后结构主义的立场,对作为女性主义基础的妇女主体的一致性、对女性主义普遍存在的异性恋假设、对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分提出质疑,开拓了女性主义理论本身的思考和政治行动的可能性。而巴特勒结合她对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理论的批判性重读以及福柯对主体、话语与权力的洞见提出性别操演与性别戏仿等概念,更是带动了酷儿理论的发展。
第一章里旨在解构女性主义身份政治,为从后结构主义的权利框架重新设想女性主义政治做铺垫。巴特勒首先质疑妇女这个范畴,巴特勒认为,主体一开始就是性别化了的。性别化有三个支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欲望。性别化通过统合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欲望彼此之间的一致性而建构一个完整、本质的主体。巴特勒论的一个重点,就是拆解性别化的三个支点之间的因果联系。巴特勒认为社会性别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范畴,而不是如一般所认识的二元社会性别结构。是不是有某种思维定势,使得人们无法认识到社会性别说的二元结构以外的可能。人们对生理性别的认知,是否也受到这种思维定势的主宰?据此,巴特勒大胆提出假设:生理性别的二元性具有一个“历史”,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可变的建构。
第二章里巴特勒审视了,列维•斯特劳斯、精神分析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中有关乱伦禁忌和性别获得的理论,并运用福柯对压抑假说的批判以及权力运作的框架来分析这些叙事,指出其中隐含的异性恋假设,提出一个论点:同性情欲禁忌是先于异性乱伦禁忌的一个先在禁忌。
巴特勒在最后提出了性别操演和性别戏仿概念,统合了巴特勒对主体、性别、权力的论述。戏仿建立在一个认知上:即所有的性别身份都是模仿信念上的性别理想的一种行为,而不是一个本质。操演,指涉的是性别生产的过程,意味着一种受到管控、带有“重复强迫症”的行为。

《为妇女权利辩护》沃斯通克拉夫特
在这本书中,沃斯通克拉夫特对18世纪的那些试图否认女性教育的教育和政治理论家进行了回击。她认为女性的教育程度应当相称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主张国家必须要有女性,因为女性教育了她们的子女,且因为她们能够成为丈夫们的“伴侣”,而不仅仅是妻子。沃斯通克拉夫特还主张:作为人类的女性应当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被视作是社会的装饰品或是婚姻交易中的财产。
作者认为,广大妇女之所以遭到不幸,究其原因有四:如旧观念的支配,缺乏理智的父母,以及错误教育制度等等,为了改变妇女受奴役的地位,恢复她们的合法权利,使之成为社会的平等的成员,作者强烈呼吁:“现在到了对女性作风实行变革的时候了,也就是说恢复她们失去的尊严,使她们作为人类的一部分去努力改造自己,进而改造世界。”为此,作者提出两点建议:首先是改变妇女习性和教育女儿的方式,即不要依靠家长权力而要依靠理性来进行教育,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从而使她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其次是,改革教育制度,废除寄宿学校,建立走读学校,让学生自背书包,自带午饭,不准佣人接送,从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和独立能力。

十月份读书书目: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华人资本主义精神》 戈登•雷丁
《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 齐美尔
《社会学主要思潮》 雷蒙•阿隆
《传统宗教的终结》 奈奥米•R•高登伯格
《妇女与性别》玛丽•克劳福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韦伯通过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分析,循序渐进地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因果关系链: 宗教改革—职业观念/预定论—禁欲主义—理性主义—资本主义精神—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宗教改革将基督教从“神”的宗教、集权的宗教、精英化的宗教,转变为“人”的宗教、开放的宗教、平民化的宗教。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就是一种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制度,资本积累不是为了花钱享受,而就是为了资本积累。(accumulation for the sake of accumulation)而新教伦理告诉教徒,一个人能不能被救赎,其实是命中早就注定的,谁也改不了,做好事或者成天上教堂也没用。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试探自己是不是被救赎,因为上帝不会让他选中的子民在生意上遭殃的。所以这群新教徒就拼命工作,不为别的只为看看是不是自己被上帝选中了。他们一门心思赚钱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给上帝增添荣耀。因为这帮人工作很努力又赚了很多钱,还不花,所以原始资本就积累起来了。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真正发展起来以后,就把新教伦理给丢弃了。人们努力赚钞票不再是为了给上帝增添荣耀,而就是为了自己花钱享乐。这个赚钱的行为对于以前的新教徒来说,本不过是身上的一件大衣,想脱掉的话随便什么时候都是可以脱掉的,但是现在就没门了,这个大衣最终变成了囚禁我们的铁笼。韦伯这个故事讲得还是充满戏剧色彩的,用社会学的行话来说,叫做“非意图性后果”。

《华人资本主义精神》 戈登•雷丁
这本书效仿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围绕着什么是东南亚海外华人企业赖以成功的精神资源这一问题展开,全书以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对72家华人企业的深度访谈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海外华人家族企业背后的文化、价值观支撑,指出华人家族企业所展示的企业精神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一种“资本主义精神”的新的形式,其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文化”。对应于“新教伦理”,“儒家文化”是海外华人企业的经济发动机。本书研究经济文化的平台是描述华人主要行政管理人员的信仰,这些信仰构成了华人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原先一直给我造成了误读。我读书的时候没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思想,而偏执于章节。后来,我的老师及同门为我纠正了这一看法。而我也开始专注于文章的整体构思和结构了。文化对于经济活动而言,只是其中一个要素,而且是必要非充分要素。文化的解释,单凭自身很难让人信服,除非它同时也关注经济生活的现实和市场因素在强化成功文化模式中的不可忽视的有力影响。文化解释的出发点是,社会的文化信仰和行为模式影响经济行为,正如社会最根本的“品质特点”会体现在现实层面上一样。(而韦伯在《新教》一书中,并未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精神如何影响企业生产运作与企业组织结构。)从华人资本家的言论中所提取的很可能隐藏于他们所谈及的日常生活的表面之下的价值观念,来达到分析的目的。

《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 齐美尔
齐美尔的东西,有些拗口,哲学意味很浓。但是,他对问题的分析的落脚点,始终是,内在的生命感觉,他关注内在性,甚至是心理主义的。这恰恰是他吸引我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他的悲观主义。齐美尔的文笔是随笔式的,恰恰是这样的笔调让人沉醉。慵懒的淡淡的忧伤,他的文笔始终,停滞在此。齐美尔在《玫瑰:一个社会性假定》里,写到,一个哲学小故事,用以映射现代生活中的不平等。齐美尔的平等问题归结于自然的安排和人类灵魂的敏感性。刘小枫说的对,齐美尔其实不是优雅的资产阶级论调,对社会的动荡和巨大变迁,漠不关心,而是,他以哲学家的眼光和思维,从文化和心理的层面,去理解平等问题,这是在马克思那里,举足轻重的话题。齐美尔关注金钱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关注现代性,关注性别,关注金钱对性别关系的影响,关注女性文化。他的笔下,女性是受到推崇的,齐美尔在他那个时代而言,对女性的推崇的精神和态度,是值得称赞。齐美尔值得好好研读。

《社会学主要思潮》 雷蒙阿隆
本书一共介绍了七位社会学家,并将这七位社会学家的基本思想进行了比较。作者介绍和比较了这横跨17世纪下半叶,至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初的七位社会学家。在进行介绍时,作者首先提出每位社会学家所处的时代特点,然后再介绍他们的主要著作,分析他们对各自所处时代的看法,并作出社会学上的解释,在介绍和解释中进行适当的比较。作者的良苦用心,相信能够对读者了解和研究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脉络起到参考作用。
孟德斯鸠既可以被是为视为一位政治哲学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学家。他用古典哲学家的方法,不断分析和比较各种政治制度,同时努力把握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从中找出各种可变成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孟德斯鸠并未研究现代社会,这一点不同于孔德、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人的。
雷蒙•阿隆给了马克思社会学一个独特的评价,尽管作者对马克思的一些观点表示了质疑。尽管马克思在政治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上地位是独树一帜的,但是必须承认任何社会科学的理论都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马克思界定的概念和理论都需要得到重新的解释和阐述,以赋予新的内涵和加以灵活运用。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和环境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的魄力。
托克维尔在政治上是不得志的,他既不像孔德那样注重工业问题,又不像马克思那样看重资本主义问题,他看重的民主问题。孔德和马克思的一致性——强调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特点,忽视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太重要的差异,在托克维尔那里刚刚相反,他指出某些特征是与现代社会或民主社会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但他认为在这些共同的基础上可能建立多种政治制度。
孔德与孟德斯鸠相反,当孟德斯鸠想了解社会和历史上各种机构的差异性的时候,孔德主张的却是人类和社会一致性、人类历史的一致性。他强调工业社会是社会组织的普遍形式,又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民族”的历史观点,还在人性永恒的基础上确立人类的统一性。
受19世纪法国知识界气氛的影响,涂尔干他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分为无数专业的社会保持必要的精神和道德上的‘协调一致’呢?”通过《自杀论》,他分析了威胁现代社会“协调一致”的毒瘤:社会混乱。最后,这位教授得到的结论是:社会所需要的“协调一致”只能靠树立绝对信仰方能形成。而宗教的道德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科学精神的需要。因而他天真地提出,建立一种受科学精神启示的道德,主张社会学应该用来“奠定和重建那种科学精神所需要的道德”。
但是帕累托却批评了涂尔干的“科学道德观”,他认为涂尔干所说的科学道德一点也不比基督教里所说的道德科学。这位坚信只有实验逻辑法得出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的思想家既不相信宗教的道德,又不相信科学的道德,因为他认为决定人们行动的不是科学,而是感情,社会是由感情维系的。在帕累托的思想中,无疑这一感情就成为解决“社会协调一致”问题的钥匙。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又不一样了,他提出,现代社会正在日益成为官僚主义和符合理性的组织;社会的现代性越突出,那种无可名状的组织的官僚主义程度和合理性也就越合理;这种符合合理性的组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除此之外,韦伯思想中还有另一个难能可贵的思想火花,即在观察朝符合理性方面发展的社会时,他对发展个性的可能性表示了担忧。他担心他心目中能使生存变的有意义的东西——个人选择、责任感、活动和信仰,在官僚主义和符合理性的现代社会中窒息。

《传统宗教的终结》 奈奥米•R•高登伯格
本书以女性主义思想为基础,介绍与分析了弗洛伊德和荣格著作中有关女性主义宗教心理学的观点,一方面解析了在女性宗教评论中传统宗教形象枯竭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了跨越这一枯竭现象的可能原因。这一研究被认为是未来女性宗教研究的序曲,指明了现代宗教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对传统神话和象征意义的疏远。其实这本书没懂,因为心理学和宗教学再加上女性主义评论,有些陌生。尤其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专著太繁多,对其了解还不够深。只是浅浅的了解,有待以后的深入。心理学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而,从心理学专著中挖掘宗教观点,然后分析其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女性主义角度的评论,其研究很有新意。作者凭借这本书,获得了巨大成功。其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宗教心理学研究基础,及其女性主义视角,值得借鉴。同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宗教思想,从心理学维度,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挖掘,是否可行?

《妇女与性别》玛丽•克劳福德
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者是康涅狄格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一共涵盖了几个主题。首先,性别的含义。Gender不完全等同于sex。性别是一个与权力和地位相关联的价值体系,它在个体、人际关系和文化层面上发挥作用,构造人们的生活。这本书对每一个层面反映出的现象展开调查:个体的、内在的因素,如性别认同与性别模式;人际关系因素,如刻板印象、归属、自我实现预言;文化因素,如媒体形象、法律和宗教教义。这一部分,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性别是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性别认同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建构起来的性别观念,如何影响个人的生活,构造着人们的生活。
女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女性学者对不同妇女在社会阶层、种族、年龄、性取向、健康(残障)和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越来越敏感。这种对多样性的关注贯穿全书的每一章节,包括性别的社会化、成年人的关系、心理抑郁与失调。作者还采用了大量涉及多文化背景的资料,反映出心理学知识从原本白种人的、北美的和中产阶级的视角发生的转变。

2010年九月份书目:
《与社会学同游》  彼得伯格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  周晓虹
《镶嵌》  格兰诺维特
《客厅及工厂》  熊秉纯
《街角社会》  威廉怀特
《泰利的街角》  列宝
《女性主义》  李银河

《与社会学同游》
这本书是社会学的入门书籍,看过之后感觉相对轻松。他让我们基本上明白,学习社会学意味着什么,他的叙述风格和语言风格让人着迷。“虽为经典,却又面对大众”。
首先,他介绍了社会学学科的主要理论图景和社会学的视野,而这些可以启发我们丰富我们对日常平凡琐事的理解。伯格从人文视角出发,也指出了这一学科与历史学和哲学的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它也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展开研究,但,“统计数字本身不是社会学。只有用社会学理论框架对统计数字做出解释后,它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学的有用之材。”接着,人与社会的关系,由于“人在社会里的位置就在特定社会力量的交叉点上。一般来说,如果忽视这些力量,人就要遭遇风险”;由于“社会走在我们身前,存在于我们身后。我们出生之前,社会已然存在,我们去世之后它将继续存在”,因此人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他实在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我们扮演着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角色,并拥有与之相应的身份,因此“社会是不仅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而且塑造着我们的身份、思想和情感”。伯格探讨了社会学的伦理关怀,并且指出注重实效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看问题的方式,本身在伦理上是中性的”,因此如果它没有“被毫无顾忌或缺乏同情心的人利用”,那么“马基雅弗利主义能够使自由在社会行动中得以实现”。这本书里既有睿智热忱的议论,又可以看到清晰流畅的阐述,也到处可以遇到生动机智的比喻;这在很多专业教科书中是非常罕见的。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  周晓虹
要想初步了解一门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作者在书中将社会学的学科理论、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本书是上卷,作者整理了古典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家的思想。从影响社会学起源的思想遗产,先驱者们的贡献,到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最后到库利、凡伯伦、曼海姆、索罗金结束。看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复习经典大家的主要思想,对整个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体系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框架。

《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  格兰诺维特
格兰诺维特的主要理论概念,如镶嵌(embeddedness)以及弱连带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等。是当今世界社会学界应用最广的理论。格兰诺维特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大多数行为都镶嵌在社会网中,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和低度社会化的观点,我们研究的目标不止放在经济目的上,应该广及社交、认同、地位与权力的目的。在管理研究变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研究变革如何影响人际关系,为经济生活又深深的镶嵌在人际关系中,所以除非这类关系能被充分研究,否则我们很难建立个体与总体理论间的联系。镶嵌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组织行为及经济生活的切入点,组织包括个人的行为都离不开人际关系与互动网络,如何量化的研究人际关系是社会网络分析要解决的问题,但在此之前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及了解和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

《客厅及工厂》  熊秉纯
这本书是一本质性研究,以批判的视角、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台湾80年代经济起飞背后的阶级结构和社会性别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解析。他旨在揭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国家机器如何透过父权意识、家庭体制,动员已婚妇女的劳动力,达到台湾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长期只身到卫星工厂里面,与女工们一起工作、生活和体验。这些女工不但要做工,而且还要顾及家务。很多时候还要在自家的庭院里面完成从老板那里领回的活计。
作者是非常认真的、严谨的,在整个参与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对宏观制度、微观的机制以及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反思。这本书也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可以作为质性方法研究本土问题的一个范例。

《街角社会》  威廉•怀特
两本关于边缘群体,街头混混的书。《街角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和学术贡献,并不在于它对科纳维尔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的描写,而在于它的成书过程,在于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研究方法。作者也在五十年后重返科纳威尔,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又做了整理。比如,保龄球大赛的结果。平日里的比赛有很多,然而却无意中发现帮派的结构似乎和比赛的得分有某种关联。个人表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怀特在当年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搜集每周六的比赛得分,因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意义。但是,怀特马上认识到,为观察打保龄球而打保龄球,而不是为了观察别的什么事去打保龄球。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他积极参与了,群体活动,并积极地影响了群体的决策。这在社会学研究中是否合适?
他通过一本书成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帮他做研究和配合他研究的人们,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这就牵扯到了职业伦理的问题。研究者是否有义务去帮助被研究者?双方能否发生利益关系?

《泰利的街角》列堡
它研究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内城区街头黑人男性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列堡用非常平静的、描述的口吻,来讲述整个研究过程,和怀特相比,他没有过度的参与,而是像写实和白描一样,小心翼翼地用一些用语,写关于黑人社区的故事。没有很多的理论,而以细微的人物侧写取胜。其所描述的那个黑人贫民区,是令人压抑的,沉闷的。即使是人类学家,也不一定能运动圆熟的笔触,客观道出他们的生活,具备理论训练的眼光,但不露锋芒。列堡就能成功地驾驭自己的叙述,让整本书读来引人入胜。它不单让读者思考种族不平等问题,亦诱导人们重新去认识所谓“穷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问题。

《女性主义》李银河
主要介绍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史、主要流派和各方思想。其实女性主义的理论流派众多,没有统一的体系,没有权威的说法,很难去掌握或者精通所有女性主义或社会性别的理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获得和运用。她是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熟悉的一切,比如,性别歧视,比如,两性差异问题,它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批判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它让我们时时保持敏感性,反省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现象。
[ 此贴被周红培在2011-06-12 10:50重新编辑 ]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Posted: 2010-10-09 22:53 | [楼 主]
dyy19870201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45
威望: 245 点
金钱: 245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1
最后登录:2016-03-07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很棒,加油,抢了个沙发。(ˇˍˇ) 想~
“书龄”决定你思想的深度。
Posted: 2010-10-10 10:07 | 1 楼
李觉华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5
威望: 45 点
金钱: 45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3
最后登录:2011-01-15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一起加油
Posted: 2010-10-10 11:01 | 2 楼
魏程林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69
威望: 269 点
金钱: 2690 RMB
注册时间:2010-03-18
最后登录:2013-11-10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这十天也读了很多吧,是不是在打埋伏啊
呵呵,
共同加油~~~~~~~~~~~~~~·
学 问
Posted: 2010-10-10 23:41 | 3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读的很有感觉啊。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主体性,这样读什么书,或者如何处理读书会要求和导师要求就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有了自己的主体性就会有自己的目标与计划,不会为外界的要求困扰。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0-11 00:04 | 4 楼
徐嘉鸿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18
威望: 118 点
金钱: 1180 RMB
注册时间:2009-10-16
最后登录:2015-12-16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海娟的意见很好,共同学习
饮水思源
Posted: 2010-10-11 00:48 | 5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红培同学的读书很快就进入状态了,很厉害。
读书就像走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走哪条路不要紧,走着走着,我们就就走到一条社会科学的大道上了,这条大道就是对时代的敏锐理解力和对自己的深刻把握。一起加油啊,多多读书,多多交流。
Posted: 2010-10-11 09:04 | 6 楼
赵建平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90
威望: 190 点
金钱: 190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7-03-09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周晓虹、李银河都很好!大家还是不能很好理解李银河。支持女性主义理论的阅读。让人愁,让人痛,让人抑郁,至少也让人清醒和明智!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的印象和观念。
深入阅读才可能深刻理解现实
Posted: 2010-10-11 14:08 | 7 楼
周红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7
威望: 187 点
金钱: 1870 RMB
注册时间:2010-03-01
最后登录:2011-06-20

 

谢谢诸位同学啊。。。我一定要加紧步伐,跟上大家。。。哈哈哈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Posted: 2010-10-11 23:09 | 8 楼
周红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7
威望: 187 点
金钱: 1870 RMB
注册时间:2010-03-01
最后登录:2011-06-20

 Re: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Quote:
引用第6楼刘大龙于2010-10-11 09:04发表的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
红培同学的读书很快就进入状态了,很厉害。
读书就像走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走哪条路不要紧,走着走着,我们就就走到一条社会科学的大道上了,这条大道就是对时代的敏锐理解力和对自己的深刻把握。一起加油啊,多多读书,多多交流。

不敢不敢。。。我要多向你学习。。。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Posted: 2010-10-11 23:10 | 9 楼
高万芹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52
威望: 252 点
金钱: 252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1-08-26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你很厉害,只是未尽力,可能觉得自己不走这条路,但是,有想法是好,只希望你尽快调整好自己
思想作泥,汗水化雨,静待花开
Posted: 2010-10-12 01:33 | 10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读书很认真,状态也很好,向你学习。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10-12 08:15 | 11 楼
丁镇1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4
威望: 54 点
金钱: 540 RMB
注册时间:2010-10-08
最后登录:2012-06-14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读书报告写得很认真,总结的也很好,加油!
Posted: 2010-10-12 11:35 | 12 楼
xcsong600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4
威望: 34 点
金钱: 3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2-11-21

 

非常棒,加油!!
Posted: 2010-10-12 11:38 | 13 楼
孙晓培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8
威望: 78 点
金钱: 78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1-06-13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呵呵,一起加油
时间就像渔网,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Posted: 2010-10-12 19:01 | 14 楼
胡君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63
威望: 63 点
金钱: 630 RMB
注册时间:2010-09-07
最后登录:2012-03-07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加油。
Posted: 2010-10-12 21:18 | 15 楼
于德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0-09-08
最后登录:2012-06-08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一起加油
潜心读书,成就自我!
Posted: 2010-10-12 22:05 | 16 楼
tuxy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38
威望: 138 点
金钱: 138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2
最后登录:2014-01-12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红培加油!
净心
Posted: 2010-10-12 23:08 | 17 楼
韩庆龄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7
威望: 157 点
金钱: 1570 RMB
注册时间:2010-09-09
最后登录:2012-08-11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小周,看书够猛啊,呵呵,一起努力
努力积蓄鹤立鸡群的资本,方能做到卓尔不群
Posted: 2010-10-14 10:50 | 18 楼
谭林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08-11-18
最后登录:2015-06-04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读书很认真,状态很好
Posted: 2010-10-14 23:28 | 19 楼
孙龙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0
威望: 80 点
金钱: 800 RMB
注册时间:2009-03-09
最后登录:2012-04-21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加油加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Posted: 2010-10-14 23:40 | 20 楼
陈锋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558
威望: 564 点
金钱: 56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21-10-16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可以以理论性的书为主,专业性的书为辅。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Posted: 2010-10-15 08:39 | 21 楼
钟琴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65
威望: 65 点
金钱: 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5
最后登录:2011-05-18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不错,如果在选书上集中一些效果会更好!
Posted: 2010-10-15 19:13 | 22 楼
余彪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08
威望: 108 点
金钱: 108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5-03-19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9月30号

加油加油!↖(^ω^)↗
水击三千
Posted: 2010-10-15 23:50 | 23 楼
高万芹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52
威望: 252 点
金钱: 252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1-08-26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11月10号

读书在状态了,加把油!未来女性的幸福就掌握在你的手肿了
思想作泥,汗水化雨,静待花开
Posted: 2010-11-11 19:16 | 24 楼
于德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0-09-08
最后登录:2012-06-08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11月10号

好,加油
潜心读书,成就自我!
Posted: 2010-11-11 19:43 | 25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如果还没形成自己的体系,就按三大家来读吧,这个月九很大状态了,进步非常的快。读书必然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但是在一起读书也有很多的乐趣。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1-11 20:52 | 26 楼
张建雷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威望: * 点
金钱: * RMB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一起加油!
Posted: 2010-11-11 23:13 | Unknown 27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11月10号

读书状态越来越好了,再加油,一起努力
Posted: 2010-11-11 23:38 | 28 楼
tuxy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38
威望: 138 点
金钱: 1380 RMB
注册时间:2009-04-12
最后登录:2014-01-12

 Re:周红培读书报告 更新至11月10号

红培状态很好呀,已经进入很深了,学习了:)
净心
Posted: 2010-11-12 17:05 | 29 楼
« 1 2345» Pages: ( 1/5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59524(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13:1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