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1,【德】黑格尔著,贺麟 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9年。
2,【德】黑格尔著,杨一之 译:《逻辑学》上、下,商务印书馆,1981年。
3,【德】黑格尔著,范扬 张企泰 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9年。
4,【德】黑格尔著,贺麟 王玖兴 译:《精神现象学》上、下,商务印书馆,2009年。
读书总结
黑格尔的四五本书实际上读了两个月,其中最占用时间的是《逻辑学》和《精神现象学》两本,用了一个月还多的时间,但是收获是不小的,尤其是《精神现象学》。总的说来,在黑格尔的这几本主要著作中,我读《小逻辑》和《精神现象学》的收获最大,也读得最过瘾;《逻辑学》最头痛、最晦涩难懂,《法哲学原理》相对好读;《历史哲学》的绪论很值得一读,我之前读过,所以这次没列入计划之中。读完这几本书,就对黑格尔的基本思想有了一个轮廓了。
在总结黑格尔的时候,又读了几本二手文献,例如邓晓芒的《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等几本书、王元化的读《黑格尔》以及张世英的《黑格尔哲学概论》等几本书,由于是些研究和介绍黑格尔的书籍,算不上经典著作,所以并没有列入书单。但是经历过读原著的艰辛和苦恼之后,读起二手文献来就完全是一种享受。
在读几本讲解黑格尔著作的书时,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些大学者和伟人,读黑格尔都不止一遍,而是重复读,有的甚至好几遍,例如伟大的列宁同志《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就是在列宁重读黑格尔的时候写下的,再例如王元化的《读黑格尔》里面就讲到,他黑格尔读了很多遍,才有了这些心得。所以我打算等几年再把黑格尔拾起来重读,可能还会有新的收获。
在总结的时候,突然发现,读黑格尔的过程,或者说读经典著作的过程,恰恰就像辩证法里面讲的认识事物的过程一样,感性——知性——理性。知性认识就是在简单的现象当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命题和概念来,即我们通常说的“由繁入简”,由于知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还需要人生、知识的沉淀,再加上上次开完读书会之后,好几个同学都说我举例子的讲法很有趣,形象生动,那我干脆就接着上次的例子来谈几点读黑格尔的具体感受。
1,下水学游泳
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背景就在于他试图回答以前的许多哲学遗留问题,“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的例子主要是回应康德。康德的批判哲学一直在强调,我们在认识外部事物之前,先要对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的边界进行批判性的考察。黑格尔不赞同康德的做法,认为这样做,只能将这种批判引向僵死、空洞的“自在之物”,所以,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对认识工具的批判性考察只能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之中进行,而不能先于认识进行。这就是想学会游泳,必须先下水,在水中再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动作和姿势的道理。这一点也成了黑格尔哲学的逻辑开端,黑格尔的逻辑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圆圈,起点就是终点,所以踏入这个圈子是最为重要的,即下水是最重要的。
2,种子与萌芽
在我的印象中,黑格尔的几乎每本书里面都会提到这个例子,有时多讲几句,有时一笔带过。但仔细想来,这个例子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形象、生动,包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是潜在、现实与必然的关系。你看一颗种子,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出根、茎、叶和果实来,但这些根茎叶最初在种子里面就已经潜在了,反过来讲,当我们看到一颗种子的时候,我们就能想到,这是未来的一颗大树。但是大树并不仅仅是在一颗种子里,它有它自己的“实现”,所以,大树在种子里是潜在的,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中就变成现实了,真正辩证地讲来,大树既在种子里,又在长大成材的过程中,所以有一种说法,新中国的诞生既在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的奋斗中,也在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比喻里:革命的成功“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在这里,航船、朝日和腹中的婴儿都是这颗种子,还都是潜在的,不过它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了。
其次,大树成长的方式也很有趣,它首先是通过细胞的自身分化,最后发展出细胞组织和不同部分,即它总是在对自我的否定和扬弃中成长起来。这个过程不仅是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分析问题的过程,既然种子的成长是在它内部自身的矛盾中、否定和扬弃中,那么我们认识和分析问题其实也是应该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矛盾、否定和扬弃之中。与此相反的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认识方式不就是仅仅从事物的外在、简单的类比、抽象的联系之中认识事物吗?
最后,潜在的一颗种子为什么会长大?除了具备内因,即“潜在”外,还需要外界的阳光、水和肥料,这就是事物运动和发展需要的外界条件。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相当的部分在讨论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说的条件指的是一切条件,或者叫做条件的综合。如果说一颗种子最后没有长成参天大树,我们需要反思的就是这些条件具不具备。世界上总是种子多,大树少,所以大部分的种子都没有长成大树,即都没有把握住充分的条件。
种子的萌芽问题其实就是贯穿于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关系的写照。在黑格尔看来,可能性是事物的内在属性,例如这颗种子,通过条件,可能性就会转化为现实性,一切的现实性就会通往必然性。
3,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认识都是从错综复杂的现象开始,通过分析,把这些现象分解、归类,达到一些简单的概念,越来越稀薄的抽象,在黑格尔看来,这个过程还只是知性的认识过程,运用的是分析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但知性的认识坚持这种抽象的普遍性,并且孤立起来观察,死抓住一些概念和价值不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就使得丰富的具体内容变成了片面的抽象、空洞的规定,形式上的同一,这就是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来源,这种认识表面上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却是一派胡言。(想起贺老师描述的知识界的一些学者,不就是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吗?)
所以马克思那里除了抽象法之外,还有一个概念叫“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也就是说取得一些分析的结论之后,还要运用综合的方法,联系、运动地看待问题。从抽象的普遍过渡到抽象的具体,这才有了我们通常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说法。只有将知性认识当成认识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而不能当成终点。要看到事物在发展和运动,而不可以静止地停留在某个阶段。读完黑格尔这几本书,才真正地理解了以前唯物辩证法里面讲的,说“形而上学是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而辩证法是“运动地、联系地、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说法。以前读到这样的句子觉得还是比较空,现在回头一想,顿觉清晰和明白了许多。
4,花岗岩的脑袋
在读黑格尔的时候,还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一方面在不断地综合和拔高,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具体和深入。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要随着不同层次的问题而转变,不能永远用“物理学的知识去思考化学问题”。黑格尔在《逻辑学》中举了很多例子,例如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在趋于极限的情况下,无穷小量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思考问题,永远只能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坏循环当中。但是懒惰的人,或者有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的人,永远会死抓住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不放,仿佛长着一颗“花岗岩的脑袋”。科学的态度则不然,科学的态度就势必会深入鸡和蛋的内部看出矛盾,看出发展,看出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上是零散的几点感受,期望和同学们交流。在总结的时候才发现,这几本书的笔记和摘抄我居然一共作了四十多篇,共计十多万字,自己都不敢相信。两个月下来,回过头翻阅的时候,突然才感觉到了一种厚重感。
下面谈谈读书感受吧,在这两个月的读书生活中,感触颇多,其中几点印象最深。
1,伟大的列宁同志
列宁读黑格尔的故事给我一个很大启发就是:一个再伟大的人,也是从一个最普通的人成长起来的,因为如列宁这般伟大的人物,也有不太能读懂书的时候。世界上鲜有天才,但却从不缺乏伟大的人物,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读书和实践,一点一点的沉淀下来的。
所以,读书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们不一定非得成为伟大的人物,但我们经历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过程。
2,识人之术——读原著与读二手文献的关系
读经典原著和读二手文献的关系,就好比你了解一个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跟这个人打交道,最后还要跟他的亲戚朋友打交道,才能认识一个全面的某人。我们读书也是,读原著是直接跟伟大的思想家面对面交流,读二手文献就是跟这个思想家的“亲戚朋友们”聊天。对于我来讲,这次读哲学的冲动其实就在于:先前旁敲侧击地已经知道了某人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和大家对他的诸多评价,但就是见不到这个人,心生急切,所以见到本人了,倍感欣慰和亲切。
3,永远也吃不饱的饭
虽然参加读书会,跟大家一起读书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尝到了甜头。我想,人只有时刻对知识保持饥饿的状态,吃起饭来就总是会觉得美味香甜。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读书的地点和方式可能会变,但读书计划不会变,希望一直能跟所有读书会的同学一起,共同成长进步!当我转到社会学著作的时候,向大家请教,如果有同学对西方哲学感兴趣,也可以和我交流。
7、8月份书目:
罗素《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史》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以上这五本书是7、8、9三个月在广东那边读的,基本上是在工作之余零散的看,所以读下来的感觉有两点特别深:1,一旦开始有计划的读写书,即使读得特别少,特别零碎,也会非常有收获。2,零散看书远远不如集中时间看书那样看得深入。
由于计划参加中心的读书会,并且因为参加的时间特别有限,所以我打算重点地读哲学和经济两个学科的书籍。鉴于此,在来华科之前读了些哲学史和经济史,其中斯坦利•布鲁著的《经济思想史》仅看了一半,所以并没有列到书单里面,打算重新再读一遍。
简单谈一下读这几本书的感受。首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不太像一本“史”,倒更像是一本“论”,在整本书中,都是以罗素对于各派哲学的评论为主线的,而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介绍各个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观点就比较多,并且带有浓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痕迹。罗素写的《哲学问题》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因为他的叙述方式基本上是举例和分析式的,所以在习惯于抽象的哲学思维之前读一读这本书,对很多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些了解和思考,还是很不错的。接下来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这本书也不太像纯粹的哲学书,在列宁的笔下,这本书更像是战斗的檄文,政治性很强,火药味很浓。阿尔德伯特等人编的这边《欧洲史》读着很轻松,读完之后对欧洲的历史会有一个轮廓的了解。
这是前两个月读书的一点点体会。最近几天参加读书会,跟着大家一起泡图书馆,感觉就像一个风餐露宿的流浪汉吃上了美味的营养餐!感觉非常好!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不懈,提高效率,收获丰盛!
最感谢有这么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和读书团队,尤其是感谢贺老师能让我加入到这么好的读书会里面来!
希望接下来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跟大家一起读书、进步!
[ 此贴被xyz713在2012-12-01 16: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