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 Pages: ( 1/4 total )
本页主题: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3年10月09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3年10月09日)

201309-20131009 读书汇报
本月书目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刑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三联书店,2003。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3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北岛、李陀《七十年代》,三联书店,2009.

本月读书
总感觉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和历史学的研究不太一样,这里只是想看一下社会学研究和现在正跨学科研究的社会史研究有何种不同,本月也只是初步的阅读与思考,只能收获其中的一些细微的知识,比如说历史学的研究如何加入社会学的结构性分析。在这,也就不一一赘述。

读书感想
其实,读书汇报在读书会的那个会场上整个人的状态会被激发出来,在这里,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这种气场下读书的幸福,不管起点如何,在这里开始,一直坚持到最后,肯定是与之前的自己不一样,这时整个人收获的也不仅仅是书本的内容,读书中所思考的那些东西在我们的身上也会有种潜移默化的因素在,包括我们考虑问题的方式。要继续坚持!




20130530-20130628读书汇报
本月书目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翟三江 陆兴华译,《个体的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刘佳林译,《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诺贝特·埃利亚斯文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2006年重印)。

阎云翔著,龚晓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英】乔治·奥威尔著,荣加德译,《动物农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读书内容
本月主要读的是恩格斯和埃利亚斯,算是对埃利亚斯的阅读补充。此处仅讨论其关于个体和社会的部分内容。
关于个体与社会的讨论,其实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已经有所体现,只是在埃利亚斯的自述中期认为若要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则会使《文明的进程》更为冗长,故仅只做了初步的讨论,此后在埃利亚斯的人生中关于“个体与社会”的问题讨论也一直是其一生研究中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该部分中则试图阐释埃利亚斯对此问题的认识。

从社会学试图作为一门学科独立起来,已有众多的人为其做出努力并提出自己的理论。从涂尔干、韦伯、马克思乃至齐美尔等等,古典四大家算是奠定了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同样在这些人中间,对于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可采用的方法,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立场,其所坚持的研究取向有所不同。故而,在一些元问题的认识中,以涂尔干、韦伯为代表的人其主张不一,但某种意义上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二元对立观的双方批驳一直存在。

涂尔干认为不管是在简单社会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高于个人,人具有其二重性,“一是个体存在,它的基础是有机体,因此其活动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二是社会存在,它代表着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的治理和道德秩序中的最高实在即我们所说的社会。”同时社会又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简单的个体所组成,而是由诸多的客观意义上的事物存在所构成,在涂尔干看来,此即社会事实。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为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3)认为个人的有主观意义的行动,这个行动并能作用到他人身上。不管怎么行动,个人如何表达或者别人如何去问,这种行动都是行动者个人给予行动本身赋予了他的社会意义,当这些行动都趋向于差不多共同的目的时,可能就代表了整个行动的大方向。同时,韦伯从经济与历史的角度考虑,相对的来说是以一种静止的社会结构来分析,包括分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亲和,中国的氏族组织,以及卡理斯玛的支配,此类皆是以一种固化的社会结构来阐释。其是代表了历史的资料运用分析,但同时却是社会的动态和历时变迁模糊不清。

对于这类主张,埃利亚斯试图想从中找出一条相对折中的研究办法,认为“必须放弃那种执着于单个的孤立实体的思想,从而过渡到一种处于联系和功能之中的思考。”(22)将个体和社会相对的联系起来,即“社会基本规范的历史演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联系的结构,在何种程度上决定了单个个人总体的类型化,并且因此决定了他的个体形态的构成。”(27)埃利亚斯强调了这样一种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与依赖性。

他认为个体不仅受到其自身的父母遗传的影响,同样身处于不断流变的社会中,其上辈父母带给其的心理及生理特征在其对待外来事物时,会逐步的学会自我控制,但是亦提出社会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本能调节和转化的加剧,而且成年人功能的狭隘化和专门化,甚至不同成年人群体之间竞争和对立的加剧,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协调单个人之间的行为变得尤其困难,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加了协调失败的概率,极大地增加了无法实现单个人的个人志趣与社会职责之间的平衡的可能性。某种意义上讲,埃利亚斯从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发展中强调了个体在社会流变中正不断凸显的特征,其是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过程。

探其在《我们——自我平衡中的演变》中所阐释的那样,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整个的氏族、部落这样的生存单位基本上是集体决策,共同生活,个体的自我意识差异性小,但在后面随着社会分工的愈亦复杂,社会组织的复杂性愈强,正如在其论述权力的《论垄断机制》中随着竞争权力参与者的增多,权力获得与分配相应的更为复杂,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更多的是联盟,是相对数量的集体,即我们,比如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是基于我们——认同。同时,以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所反映的却是人对自我认识的发展,也是在我们—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开始慢慢有了倾斜。人越来越是我思考的个人,而以复数的个人所探讨的国家和社会,从这种认同感出发,其也将是我们——自我认同平衡的博弈,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从民族主义出发或者是从个人主义出发,其背后阐释的仍是对我们——自我认同的不同程度上的肯定。不一定所有国家都得按相同的道路去选择,也不是现在的国家就是最完善的,这些都是国家社会在发展中的状态。

基于个体与社会的分析,埃利亚斯多次重复了“人的被编织状态存在着某种秩序,并且服从于某种更强有力的法则性,这种法则性乃是某种不同于构成这个编织体的个人自身的计划和意志的东西。”认为个体与社会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这么简单,其相对的更为复杂,且需要从社会的历史和个体的历史进程中来发现这种相互的交织和依赖性。


读书感想
读书已有一年有余,只是自我感觉阅读不够系统,很多东西本可以串联,但每次思考的时候都有种不是很肯定的感觉。感觉现在有种碎片化的阅读,思考和提问略为欠缺。





20130428-20130529读书汇报
书目
1.        【英】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著,孙法理译,《美妙的新世界》,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

2.        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4.        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5.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读书感想
      本月阅读过程中,在读书时很有状态,前后也分两个领域,一个是涉及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领域,其实在读的过程中知识性和一些历史研究的问题涉及比较多,而自己也是对这一领域一直以来都比较感兴趣,只是系统性的阅读不够,而且这些研究相对得比较琐碎和具体,做不到我具体意义上的归纳与总结。只是,在西方研究或者西方研究中国的东西看久了之后,再回头看国内做得有关中国研究,体会是不大一样的,这是我们自己对本国研究的理解,有时候自己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是必须的,对自己也比较有冲击力。
    另一个是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合以前看得《1984》,再看本月的《美妙的新世界》和《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以及《乌合之众》,这是另一个领域的探索,对于人类心理的掌控,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不断接触到的东西,涂尔干讲的集体情感,韦伯讲的支配,权力获得的合法性,埃利亚斯讲的土地和货币所造成的人身依附,都有心理意义上的归依作用。而同样的,像奥威尔《1984》对未来的预言小说,是一种言论被高度控制的社会,人处于显现的监控之下,个人的思想和意志被集中于一种思想之下,异议或一点风头皆被控制行刑逼供,要改造思想。而在《美妙的新世界》中,这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人是同一卵生的无数个兄弟姐妹,是同样的摆脱生物学意义上的胎生由生物科技培养液所培育而成的,并分成10种种姓和种族,进而不同种族的人来适应其自身种族所需要的智力以及日后的工作,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早年就不断的被进行潜移默化的重复性的心理暗示教育,为以后的成人思想定型不断设置条件,令其相信人是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享乐的世界,类似的血缘关系如父母、家庭则是肮脏的、令人羞耻的,这个世界中的个体都是这种自发依赖的处境,个人试图改变世界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最后也只是被个人遗忘。而其中,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则在《娱乐至死》中明确表现。相比较之下,波兹曼的研究更具学术性一些,不过仍然是通俗易懂的,其展现的是人类在媒介传播方式改变的情况下人的文明是如何逐渐转型并趋向于娱乐化的。其通过印刷术的纸质媒介产生之时,人类社会的识字率、人类知识的传播、人类的思考方式和接受方式充分肯定了印刷术带给人智力的提高和思维逻辑的锻炼,这不是一种形式,有实在的东西,相对的在电视时代所发生的那些电子媒介性的东西对人生活的改变,逐步走向一种个体的接受与思考,并且电视节目所给人的是一种个人选择的平等,人类在这过程中接受的多样化与思考的碎片化,趋向于图像的平面思考,未曾真正意义上有前后一致的逻辑分析,具体的是总统选举过程中的形象塑造比其执政理念与思想更加能获得多的选举票数。这种娱乐化的趋向,在《童年的消逝》中令波兹曼痛心的是儿童与成人界限在其产生后,在电子化时代又面临着不断消逝的问题,在信息获得与传播上二者间是同等的,其间的秘密界限不断削弱,最终导致的就是儿童的成人化,也就是所谓的过度社会化,而成人在这中间的表现与儿童不同的是成人在信息传播过多的情况下,其所导致的是人思维的简单化或者是化简单为复杂,以及成人形象的儿童化。相对的感觉,是波兹曼只是通过媒介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比较大,但是某种程度上感觉是负面消极因素分析笔墨多些,在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或其他导致因素相对比价欠缺,而且也较悲观。不过,他确实是提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在当今又是需要不断去思考的。
    这个月阅读还是相对分散,不过时间无多,自己仍是需要抓紧时间来看书。







2013032620130427读书汇报

书目

【法】马塞尔·莫斯,汲喆译,《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袁志英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德】马克思·韦伯著,康乐译,《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钱穆,《人生十论》,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闲书

沈从文,《湘行散记》,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读书总结

《礼物》

本书以礼物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具体描写了赠礼、回礼以及赠礼回礼义务的延伸包括礼物内涵的慷慨、荣耀和货币意义,表现了在原始或古代社会中的总体呈献体系是如何在人们的交换中体现的,这种体系在有以货币交换为代表的完全的经济体系以前是为其过渡的一个时期。某种程度上说,莫斯认为这样一种以礼物来赠礼或者还礼的交换过程,这是一种总体呈献体系,它们不仅是物的交换与流动,更深层次的讲是人赋予物的情感因素的传递与流动,这种礼物的双重性特征正是莫斯所夸赞和认同的,对于当时经济体系中虽没有完全以货币或者交易来衡量的经济体系,但是已经有这种苗头了,尤其是工厂社会中的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以工资作为报酬,对于莫斯来说,似乎缺乏点人性,所以其又提到了另外一方面的“礼物”补偿,比如说社会保险的立法,一些法国工业界发展的家庭资助基金等,期待的是职业道德与行会法律正在形成。最终是人们能够而且应该回归古式的、基本的道德,强调一种集体情感。

   
《文明的进程》

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的读书内容,只做了初步笔记,还没有完全整理。自己想在读了他的另一本书之后,再好好写写。其共分上下册,我觉得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只看第一卷或第二卷,都不能对埃利亚斯所讲的文明的进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仍然需要结合在一起看才行,这样才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毕竟第一本比较有意思,第二本的知识比较繁琐,不知道具体的知识背景,很枯燥。这里,对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埃利亚斯对文明的理解。

第一,个人的情感和情感控制结构式朝着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腻的方向发展的。其通过对法国和德国文化和文明的解释,表明在德国的“文化”和在英法的“文明”是同一内涵,指其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群体一起成长一起演变的,群体状况和历史在这些概念之中。其后以法国宫廷文化中的一些日常行为的演变来展现文明演变的动力和原因,从“礼貌——有修养——文明”这样的一个阶段中,每个时代对其容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就餐行为、自然需要、拧鼻涕、吐痰、男女关系、骑士风格等各个方面都从中世纪的情况到十七八世纪几百年的演变中开始讲起,个人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受拘束,这个过程就是如何将人的这种野蛮情感逐渐自我控制至内化成一种概念,将以前可在公共场合无伤大雅的行为逐渐自我控制到带有羞耻感更加细腻严格的程度,这也是文明化的过程。与个人对应的是这个过程是社会逐渐将暴力垄断趋于和平的一个文明的进程。

第二,个人结构与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更加多样化和统一化。之所以如此讲,是在骑士生活概况发生变化所展现的一系列国家机制形成的过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埃利亚斯以欧洲的分合统一过程来展现欧洲专制主义形成过程,逐步走向权力垄断的过程。从统一的开始,但王室势力的衰弱,领主崛起,竞争带来的战争,以及王室与领主各自为了维持自己的势力或扩大领土所带来的扩张竞争,导致欧洲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王室或者领主处于均衡状态和平才会暂时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欧洲的庄园经济制度和领主分封制度,最早期的是对土地的需要和扩张,直至整个欧洲都被卷入之后,包括十字军东征,都是为了土地以及巩固统治需要,在土地扩张中是骑士贵族的军事垄断及利益获得。但是土地有限,扩张需求无限,这个过程中的社会变化就会产生,技术进步,货币经济出现,王室以税收和货币来支付领主的奉献,将原来的分封土地逐渐过渡到以货币为交易手段的统治中,国家机制得以通过雇佣步兵和购买军事武器,骑士阶层的地位逐渐成为一个普通军官的地位,拥有货币的人逐渐地位上升。而且这些人或者部分转型成功的骑士成为了王室贵族,这个过程中因为其对王室的经济依赖,对于自身行为的情感控制就会逐步加强,贵族不再是独立的领主,而是成为了依附于国家的服务于宫廷的行政官员。

第三,文明的进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通过个人的日常行为的演变与国家逐渐形成这个双线同时方向进行的描写,可见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并不仅是二重性的个人或社会的某一重性的演变。这是一个统一进行的过程。并且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给个人带来自我强制,趋向于抑制本能,逐步理性化的生活,而且带来的人的羞耻感和难堪范畴的增加和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的相互渗透所带来的这些动态的变化。

总体上来说,变化的原动力是经济目的的以政治动机为发动力所带来的支配竞争。文明的进程中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心理图像的变化,同时也是国家在支配机制形成中的一些标准的理性化过程。


《经济与历史》

说实话,《经济与历史》的内容很分散,不过重点还是在于经济史的内容。全篇分析下来,如何站在计算的基础上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具体的多是历史知识的细节性,不过其重点还是围绕着共同体、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关系、由经济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城市发展。

韦伯的经济史的过程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经济如何走向理性主义的发展。从其对经济行为的概念定义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包括了其可处分的效用有计划的分配,创造和共享经济处分权力,重点还是围绕着对经济的处分权所展开。

前资本主义时期,则是对财产制度的分配占有者,其对土地、对人身的占有,行会的兴起。资本主义时期,则源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的解放,和更重要的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亲和的清教徒的发展。在单独讲到的城市篇中,其实肯定了古代和中古城市的发展类型给予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条件。由此产生的市民社会。具体的知识还没有完全展开和总结。


《支配的类型》

《支配的类型》重点在于阐释了在合理基础上产生了支配限度,在于支配的正当性,即我们现在所谓的合法性。

在韦伯看来,正当性支配有三个纯粹的类型——即理性的基础、传统的基础和卡理斯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三种理想型的支配类型,即是具有官僚管理干部的法制型支配、传统型支配、卡理斯玛型支配。从这三种类型中是从卡里斯玛型支配逐步向传统型支配再向法制型支配发展的。

三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条件。而韦伯中带你阐述了卡理斯玛支配,讲到哪些人何以成为卡理斯玛的支配者,强调了一种个人的超凡禀赋,特殊的人格魅力。但是做到卡理斯玛不难,关键是如何使之例行化,这里就是卡理斯玛的一个传统化或法制化的过程,最终是如何使其变得规则有序,其关键是继承上的卡理斯玛,如职位性卡理斯玛,身份性的卡理斯玛等。(家产制、身份制、官僚制),最后是要回归到一种日常生活的行政组织,并且卡理斯玛团体仍需对经济条件有适应。

其中的采邑封建制和俸禄封建制,则是对于封建制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式,在西方则有前者走向后者,也是其从土地的依附逐渐走向对货币经济的依附的一个过程。也是卡理斯玛类型的转换,从对领主的依附转向对税收财政的依附。

其中,韦伯讲到“所有支配的基础,以及所有服从意愿所对应的,都是一种信仰;因为须借着此一种信仰力量,支配的行使实际上就像是借来的‘威望’一样。”(397)于此,就是其对其信仰的肯定与维护,保持其信仰的正当性,有管理干部群的存在并维持。

韦伯作了其是一种非支配的卡理斯玛的阐释,通过现代的证据,比如说其实民主的正当性或直接诉诸民意的支配等,是选出来的。但这个过程就会受到特殊的社会关系及团体的限制,产生出一些变相的支配类型,比如说合议制和代表制乃至政党等。


总体上来说,韦伯读到现在,对其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其对于理性化,理性主义的阐释。不管是分析什么,《新教》、《儒教与道教》还是《经济与历史》,最终很多时候的落脚点都是为什么只有西方有资本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西方中心论的色彩非常浓厚。

第二,丰富繁杂的历史细节的类型阐释。


再者,就是这个月读和整理笔记过程中,对于西方文明进程和发展中思考的就是,土地的作用,其对于占有土地者和土地支配者的关系,以及其相互作用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是经济上,还有以土地为基础的政治上的竞争,这些都可作为其发展中的某个点存在。

再想想,中国,其文明脉络的发展是否如此呢?土地制度,或者其以土地的因素产生的历史发展,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境?


在另一个话题上讲,钱穆的《人生十论》所讨论的中西方文明的对比,一个向内的人生,一个向外的人生,中国的中庸所体现的自我的反观发展,在看多了西方的东西的时候,其中很多东西就会值得自己的反思,比如其讲到西方向外对知识的寻求等,很有启发性。

读书状态

这个月对我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上个月的时候心情很是起伏不定,也有很多迷茫或者烦闷之时,读书的时候也是静不下心。这个月反而坦然了,尤其是这后半个月以来,心里很平静,也很珍惜现在这样的一种很充实自主的生活。

在我看来,心理状态很影响读书状态。当你心无旁骛的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更加纯粹和深入一些,当心烦气躁时,可能会不想问题,或思考的很浅层次,基本上问题就深入不下去。

再者,阅读与笔记。这可能也有我的问题或缺陷,当看到有内容的书时,就像有强迫症一样的,一定要记一些重要的内容,原文或者其思路,当时没做,可能后面又会补起来,时间很多会在这个过程中过去。不过呢,却又没有将笔记梳理成可连贯的东西。不做的话,有时候就感觉这本书理解的很浅。很困扰的问题。

最后,是读书与健康。身体是本钱,不能说不生病,只是生病能不能少点,将自己的抵抗力增强点。










读书汇报1-3月读书汇报

1. 奥威尔,《1984》,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

2.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 沈复 著、彭令 整理,《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4. 马克思·韦伯,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陈友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6年版。(上下册)

6. 马克思·韦伯,康乐、简惠美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保罗·康纳顿,纳日碧力戈译, 《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8. 景军,《神堂记忆》(重读)

9.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

10. 【日】风间茂子:《河童家庭大不同》,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本月读书书目较少,个人受影响较大,所以状态也不是很好,在这里先要自我批评,收心读书。随自己的兴趣,看了以下几本书。结合1月份的看书,想讲一下自己关注的“社会记忆”的问题。不过,因这个问题领域相对比较小,可能有些地方不足,不过也是需要好好可能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就主要结合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和上学期看过的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以及与之相关的《神堂记忆》几本书联起来讲,作为是一个问题专题。

在这几本书中,关于社会记忆的重点论述领域就是以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社会记忆的影响因素。其次,社会记忆的传承与作用。第三,社会记忆与回忆。只是,《论集体记忆》是重点哪些因素在影响集体记忆,《社会如何记忆》是在强调社会记忆是如何传送和保持的,《神堂记忆》则是社会记忆的追溯,有记忆与回忆的存在,偏重于社会的历史发展,更加体现了社会记忆在现实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传承与追溯。

哈布瓦赫因师承涂尔干,其关于记忆的研究专注的是集体记忆,他从涂尔干的“集体意识”、“集体情感”和“集体欢腾”上升到了“集体记忆”。从神圣的纪念仪式和图腾崇拜中哈布瓦赫将这种集体情感的维系集中到了“集体记忆”中。他将心理学实验室实验的关于个体记忆的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影响的意义层面。他认为“言语的习俗构成了集体记忆最基本同时又是最稳定的框架。”语言的表达、逻辑与传承是记忆的首要因素,就如最古老的结绳记事一样,将当下记录下来。家庭、宗教和社会阶层是记忆的来源和影响因子。哈布瓦赫认为记忆是基于现在,现在不可改变,对过去的记忆就是有选择性的,这是一种当下的选择建构。
他认为“社会思想会在群体的全体成员中,成功地消除所有那些即使是微不足道地阻碍它们的回忆,因为这些回忆使得人们既是昨日的社会成员,又是今日社会的成员。”在这个观点左右下,社会记忆会将个人的记忆裹挟掉,社会中的人可以回忆起任何他所经历的时代,通过他们的家庭、宗教和阶层等。某种程度上哈布瓦赫是继承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在记忆的起始点上哈布瓦赫认为当下是对记忆有选择性的,出于现在的需要,对以前的记忆进行修补删减,进而满足当下的社会需要。而这一点,也正是后面的社会记忆的研究者所批评的,哈布瓦赫彻底将记忆的历史断裂开了。
20世纪80年代社会记忆理论被一些学者所重视,并进一步的考虑记忆的相关问题。其中,美国的保罗·康纳顿,在其《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重在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在哈布瓦赫认为的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记忆,康纳顿重在强调了社会是如何记忆的,突破了集体的意义,以社会来代替,尤其是以政治权力如何左右人们的记忆。康纳顿认为人通过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来记忆的,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康纳顿更认为这种记忆是习惯-记忆,是在重复之下身体意识记录下来的记忆,是一种操演活动,比如说写作。
此外,康纳顿认为历史重构是必须的。“我们对过去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队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正是我们有关过去的记忆造成了我们现在对于权力和生活的认知。在已经发生了的过去,尽管有当时的相关的文档或直接证据,但于记忆的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观点的变异,比如说官方运用组织忘却的方法,影响对某些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所以,在康纳顿的观点中,这种记忆的连续性是需要研究的,也正是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来实现的。
在康纳顿的研究中,他强调了社会记忆是如何传承和延续,这些记忆又如何作用到了当下,正是过去影响到了现在。相对权力的记忆传承方式得以展现,对于其他多种复杂多样的记忆现象如何展现,仍是有所缺陷。
康纳顿补充了哈布瓦赫对于社会记忆如何传递和影响现在的观点,哈布瓦赫提出的过去是现在选择性的回忆,某种程度上两者都表明了记忆与过去与现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后者过分夸大了现在的作用,将记忆的建构性突显出来。
在《神堂记忆》中,景军在哈布瓦赫和康纳顿等一些社会记忆研究者的基础上将记忆当作是一种动态的可追忆的社会史。其不仅是为了满足现在的需要,即满足当时的人为了孔庙的祭祀礼仪回忆的各种具体情况,同样认为记忆是过去的记忆的回忆与追溯以及现当下的情况共同修补并创造出来的。这部分的社会记忆史中,不完全是哈布瓦赫集体记忆掌控下的记忆,也不是康纳顿那种长期连续不变的记忆,而是记忆在流传中结合现实在原有记忆的基础之上增添新的活动记忆的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哈布瓦赫眼中的记忆是一种受集体社会影响的记忆,当时或者个人周边的哪些因素会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记忆产生影响,这是记忆产生的现在时,比如说就我们现在,我们这里的人,他们的说的话,以及周围的天气或者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将来就成为了我们的回忆,只是哈的书里更加强调家庭、宗教、阶层等这些大的环境对于整个社会或集体的影响。后面的一个因素就是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影响,这中间强调的是社会记忆的过去时和现在时,基于现在的时空角度,来探讨是什么左右了我们现在的记忆,这中间的记忆是一串连续的珍珠,中间肯定是有所断裂的,但是却一串一串的构成了这个记忆的现实,并且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而当确实的现实经验中,这里的记忆确是一种相对的,那些过去的过去的东西教会了过去的那些人,并让他们记住,过去的那些人从当下往前过去的日子中,却是根据过去的记忆又重新修复现在的记忆,将当下的记忆与过去的遗忘通过集体的个人的力量拼凑出整体的记忆,就像陶罐碎片一样,不同的人将之粘在一起,然后就拼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实在是缺失了的话,就用现在的技术或者现实的情况将之更新,于此就有了新的瓷罐和记忆,在将来,此时的场景又是过去的回忆。这中间总会有种不完整的状态。此处,因有一些问题可能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只是说说大家共同了解)



另外,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研究中对社会记忆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的解释,它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界限区分。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的话,就如韦伯看宗教一样,将之看成是一个静态不动的整体,然后对其作相对应的理性的结构性分析,社会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有种固化之态。对于社会史来说,强调历史变迁,社会的发展动态之状,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所需要的客观性就是一种相对的客观,要求回复到当时的一个时代场景和背景中去。在看过一部分的朱维铮讲过的《音韵未定的传统》杂书中,他讲过“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对于所谓的过去和记忆,总有所谓的变与不变,积极或消极。

这里,我想到的是记忆就像是一条河流,从其长远来看,就像从其源头到尽头,绵延起伏,中间遇到的阻挡和迂回就是记忆所遗忘或在这个过程中被隔断的,就像大坝与河堤,中间是外在的力量促成了他的记忆走向,而多变的天气有可能就象征了社会记忆中很深刻的事情,比如说暴雨,洪水,干旱等等,社会记忆中在这个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一些变化,就是动态,起伏不定的。

这里,另外就是记忆是所谓的过去,导致了现在,因时因地的融合并创造新的记忆,并伪造一份事实拟作过去的记忆并认知为真实的。这里,就是另外的关于记忆是立足于当下,过去是为现在服务的,还是正是因为过去导致了现在的,还是对过去的回忆加上现在共同创造了当下近期的记忆,我觉得这些都是在不同的角度上来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的都是从建构和重构等不同的层次认识,将之看为虚的主观的还是看成一种实的相对客观的。

读书,一定要加紧!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2年12月19日)
本月书单

1.        []涂尔干,渠东译:《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爱弥尔·涂尔干著,汲喆、付德根、渠东译:《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奈吉尔·巴利(Nigel Bailey)著,何颖怡译,《天真的人类学家》,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1年。

5.        []马克思·韦伯,甘阳选编,甘阳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2.



读书内容

1、涂尔干的阅读至此告一段落,并结束。

2、《天真的人类学家》对于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涂尔干的《宗教的生活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帮助,会想象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和涂尔干是怎么做的。再次是看宗教的具体内容,究竟有什么不一样,有一定的联想,但很多不易于笔端表达出来。

3、韦伯的《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其早期作品,不过其中甘阳对韦伯的一个学术思想的梳理对于阅读韦伯有比较大的帮助,其中的具体内容也比较好。





涂尔干思想总结
一、涂尔干的个人经历及背景

涂尔干生于1858415,死于19171115,出生于法国传统的犹太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拉比,从小学习宗教法典,故对宗教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后选择从事社会科学的工作。

对于涂尔干而言,其学习对其影响也比较深。包括在巴黎高师期间,受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社会民主主义家让·饶勒斯的影响,以及孔德、斯宾塞的阅读对其影响也比较深,此时对科学方法研究现象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但在巴黎高师没有社会科学,就转向学习哲学了。后去德国学习教育学、伦理学和哲学,受威廉·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影响很深。后在波尔多大学任职后,因没社会学这个学科,就开始从教育学这个领域开始讲授社会学。

1893年出版《社会分工论》,这时候涂尔干他的社会学的基点大致定型,学术体系基本建立,从社会到个人的视角,四起从开始到最后的一个思想脉络。中间虽有变化,但我感觉这个基调变化不大。

当然,涂尔干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有一部分认识是来自于当时政治的刺激,1870年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当时法国战争的失败激起了当时民众激进的民主主义,涂尔干作为政治上的少数派,对于这种激进的重振法国霸权的想法不满,故而投身社会运动,在1894年的德雷福事件强化他的社会活动家地位。

1895年(其37岁)出版《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定义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方法。1898年(其40岁左右)建立了《社会学年鉴》期刊,刊登其学生、同事及其他社会学家的论文,形成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1897年(39岁),在《自杀论》中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学。1912年(54岁)发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后在一战的打击下,于1917年去世,享年59岁。

通过对涂尔干的个人生平的分析,他的学术出发点首先与个人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书香世家,其次他的思想与其求学时的交往与阅读有关,同样也受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思想影响,以及圣西门、孔德、德国学院社会主义、康德、法国新康德主义、与他同时代的一些思想家的影响。另外,在他晚年的时候,莫斯对其影响应该很大,包括弗雷泽等人类学家。



二、涂尔干的主要研究领域

涂尔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创建一个可以研究普遍社会的学科,此学科可与自然科学相比较,与自然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而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他的目标就是这样在普遍社会领域里进行他的问题研究,当然研究对象在他通过力求客观性、集体性和强制性的定义后形成的社会事实,研究方法则是客观的演进的带有实证意味的研究。

对于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各种方向的社会学领域即所谓的研究对象被纳入到涂尔干的研究中,这也带来了以后的分支社会学,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家庭设计学,宗教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当然还有社会问题的专题研究,包括自杀、犯罪、职业伦理。

首先是一般社会学,这个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进行分析的,其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基础上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组织形式。

其次,法律社会学,涂尔干不局限在对哪些法典文本的具体阐释,而在不同的基础上对法律的形成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功能进行分析,某种程度上更加宏观具体。

再者,家庭社会学,其实对于家庭的研究,涂尔干更多的是通过他对别的问题的研究以家庭作为他对社会的认识的佐证观点的,包括家庭的结构人数减少,婚姻与家庭的区别,在自杀论中对家庭成员包括已婚者、未婚者、丧偶者这些人的家庭身份的界定探讨其变量对这种行为的影响,也算是方法上的创新。

后者,宗教社会学,虽然在早期的作品中亦有论及,但在后期的作品中涂尔干对宗教的关注点却是一直上升的,对于宗教的认识也是从他对社会学的认识出发,包括宗教的起源,宗教的形式,宗教的作用,这些都有种从其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

至于其他的研究,也是涂尔干对于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体对象的拓展,当然不乏兴趣所在,在此不多作笔墨。



三、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首先,这里想讨论的是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的一个基点——即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涂眼中,社会和集体的作用始终是大于个体和个人。

涂尔干认为不管是在简单社会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高于个人,集体情感和宗教这些都是社会的,个人在其中扮演的是个人的二重性,一种是作为个体的个人,一种是作为社会的个人,社会的个人大于个体的个人。

但是他的这种观点,从早期到后期,也是在不断的强化的,但他从没有否定过这个观点,乃至到晚年的时候,这样的一种观点已经不复早期的那种带有客观意义上的色彩了,更带有一种集体意识,观念意义上的内容,他自己陷入了一种无法解决的两难问题中。就是一方面说这是社会的,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但这种社会事实却是两个层次上的,一个是仪式、符号方面的,另一个却是观念意义上的东西,这样的话,主观臆想的层次却反而增加了。

涂尔干在他的这样一个观点中,其对于这种社会,社会的作用在于维护一种人类的整体共同发展,社会的有序发展,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在涂尔干后期的描述中作用越来越大。而且个人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对于当时工业社会,人的这种分工会更加强调个人的主体作用,故而对于个体与社会而言,涂尔干中间认为的集体情感和职业团体可能就起着纽带的作用。

但是在涂尔干晚年的作品中,其对于社会的认识也限到另外一种意味了,“一个社会,并非单纯是由组成它的大量个体、这些个体所占有的土地、所使用的东西以及所采取的行动构成的,最重要的,是社会对自身所形成的观念”。但通过其对宗教的阐释,他最后仍然要解决一个问题,即社会整合如何实现。

第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

从《社会分工论》开始,涂尔干的想法就是社会失范的问题如何解决。他讲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意图分析在强制性力量压迫下的简单社会,在这种强制性力量慢慢消失之后,那种复杂社会如何在个人能动性提高的过程中,这种社会如何实现,这里恢复性制裁法,包括商法,契约法,以及社会角度出发的社会密度与社会容量这些东西怎么影响这种社会的变化。这里的问题就是宗教力量减弱,社会的规范秩序却未完全建立,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提出的办法是通过职业团体来解决,来整合社会与个人的脱节,社会对个人也不再是在宗教法制高压下的影响,而是通过职业团体这样的一种微型的社会的集体力量来实现对个人的社会影响。

只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需要回到前面讨论的个人二重性的问题,涂尔干力图阐释解决的问题是个人作为个体的那种道德力量的丧失,还是说个体作为社会人的那种社会性的那部分的失调。毕竟,作为单独的个体,其自身的所思所想,类似心灵的那部分内容作为客观性的观察是了解不到的,而且也没有很大的办法从很客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故而只能从个人的社会性这部分进行分析,故而其对应的也就是集体的社会性,社会的社会性,本质上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性的问题。就是社会这部分的力量怎么从社会到个人,两者间的相互影响。

这种通过职业团体等集体力量的作用,在更复杂的社会中因为更加细化的分工的实现可能不太。并且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却提到了另外的一种解释,就是宗教的力量式微,与宗教式微相比兴起的确实科学。某种程度上,涂尔干认为的是科学是一种宗教,宗教却是起源于社会,“宗教力就是人类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故而当科学的权威树立起来后,科学肯定会引起重视;在迫切需求的压力下,人们可以比科学走得更远,但必须从科学那里得到自己的方向。凡是科学否定的,他就不能肯定;凡是科学肯定的,他就不能否定。如果他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那么他就毫无建树。从此,信仰不再像从前那样对观念体系拥有领导权了,尽管我们可以继续把这个观念体系称之为宗教。在它面前崛起了一股反抗力量,尽管这种力量来源于宗教,然而后来它却迫使宗教屈从于它的批判和控制。所有情况都使我们可以预见:这种控制将会继续变得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它对未来的影响不可限量。

这种唯科学主义至上的观点,应该很是影响了他对社会整合的看法,以此觉得这可能代替宗教的力量。但同样有一个矛盾的地方,就是个人的心灵的那种信仰,个人意识如何解决,对于涂尔干的想法是“社会”的道德共同体,那样一种对个人人性的信仰可能会产生,而这也是基于个人人格的形成的肯定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的作用必不可少,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形式,因为它是各种仪式的基础和目的。

不过回复到涂尔干的社会学的现实背景,可能这种职业团体是他的一个解决方式,虽然认为国家可以代替社会有社会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但国家若运转起来,其可能形成的集权与这种社会对个人的集体情感就会异化,而这也是其所担心的,但某种意义上说涂尔干的这种担心可能是与当时法国的具体社会背景有关系。相对而言的社会秩序和法律以及抽象意义上的道德可能达到这样的一种作用,宗教虽然式微,但不会消失,而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的宗教其权威性将产生更加强烈的集体情感和集体力量。



四、涂尔干与人类学

此主要代表的是涂尔干研究内容的转向,虽然我的想法是涂尔干的学术研究基调从早期建立到后期一直是很稳定的,不过他的研究内容在后期是有大的转向。从他创立了《社会学年鉴》之后,写《原始分类》以及《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之时开始转向。

在我印象中的人类学,首先是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这是人类学者最基本的学科原则,他们唯有通过长期驻在一个点进行民族调查之时,对于异文化的了解才会更加深入彻底。但这里,也是早期人类学的经验。他们的学科规则是以他者的眼光来解释那个异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不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他们会分析异民族的习俗,社会制度等等一些仪式性的及符号性的内容。

虽然很多人将涂尔干也看作人类学家,我觉得涂尔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位社会学家。涂尔干没有这样的异域民族调查经验的,他可能有的只是与那些学者的交流,尤其是与他亲戚莫斯的交流,因为通过莫斯的一些研究,可以看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家,有过具体的田野调查与实践。而且就涂尔干的这些著作而言,他更倾向的是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宗教进行分析,从《原始分类》开始,就是对原始社会的类型划分,它的社会关系。而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一开始就有他的问题意识——即希望从最开始最简单的社会中研究最简单的宗教,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就是影响宗教和社会的变量少,而且相对稳定。

如此,他阐释了他对于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社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而那些所谓的人类学调查笔记,只是为了他研究最基本社会的的材料佐证,正因为他有所谓的一个观点和结论在了,这些材料的作用才得以凸显出来。但在这些分析过程中,他阐释的就相对比较丰富了,宗教,为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灵论,自然崇拜,而是所谓的图腾制度,即“另一种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而前面的两种膜拜只不过是它的派生形式或特殊方面而已”,都是进一步阐释更为具体的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对宗教的作用。

故而他所分析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包括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宗教的功能,图腾制度,在积极膜拜和消极膜拜之中的作用。当然,还有他所分析的这种最简单的社会的理论层次上的知识论,对社会的整合的影响。

涂尔干认为“不管我们所考察的这个体系有多么简单,我们从中都能找出所有重要的观念和所有主要的仪式态度,甚至对最发达的宗教来说,这些观念和态度也是最基本的东西:在观念上,有圣俗之分的观念,灵魂、精灵和神话人格的挂念,以及部族神甚至是族际神的观念;在仪式上,有以禁欲苦行这种夸张形式出现的消极崇拜仪式,还有供奉仪式和共享仪式、模仿仪式、纪念仪式和禳解仪式等等,无一缺漏。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并不是 图腾制度所独有的现象,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宗教。”而且“只有通过共同行动,社会才能仪式到自身的存在,赢得自身的地位,因而直观重要的是一种积极的合作。我们已经确认,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外部活动,集体观念和集体情感才有可能产生,集体行动正是这种意识和情感的表征。行动在宗教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只因为社会是宗教的起源。”

这些都脱不开涂尔干的社会观,包括对初民社会的结构分析,以及宗教的功能分析。



五、涂尔干的方法论

对于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最经典的莫过于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一本书了,以及《自杀论》的具体实证研究。

包括涂尔干对社会事实的解释,“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观察。颇类似于科学的客观的存在。

但同样,我感觉其影响更深的就是社会类型的划分及其应用。通过划分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的类型等等。

最后的一个就是实证研究中,定量分析法的引入,虽然批评很多,但却有一种思路所在。



读书状态

读书重在质量,阅读的过程中带上大脑思考。这在阅读的时候,会联想。
时间要抓紧!!







20121009-20121114读书汇报
本月书单
1.        []雷蒙·阿隆著,葛智强、胡秉成、王沪宁译:《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2.        []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2011重印)。
3.        []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2008年第三次印刷)。
4.        []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原始分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        []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6.        []阿瑟·伯格著,曹雷雨译:《涂尔干死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读书内容


为什么涂尔干认为当时的社会团结最终指向的是职业团体?
——我对《社会分工论》的解读
    涂尔干的问题在于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但这种失范如何解决呢?他认为道德失范和法律制度在本质上表达了自我同一性的要求,而唯有职业群体可解决——因为他们是由那些从事一种工业生产,单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们所构成的,也就是涂尔干称的法人团体或职业群体。但为什么涂尔干最终会导向职业团体这种解决办法呢?他是怎样通过他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来的。这也是我试图想去回答的一个问题,我试图从解释涂尔干认为的如何从机械团结构成的社会到有机团结构成的社会这一过程,解释职业团体将在现代社会中的终极意义。
    在我看来,涂尔干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相似性非常强的机械团结构成的环节社会走向一种由分工形成的有机团结形成的组织社会的过程。在环节社会时期,社会是一种机械团结,社会的相似性非常强,是一种集体力量起决定作用、个人基本不具判断能力的一种社会,是以“氏族社会”这种以集体情感为依托的社会。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产生了个人的分工,个人在分工的功能下地位凸显,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协调一致的社会,也就是有机团结所代表的组织社会,在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下由涂尔干提出的国家行使社会的力量,这样的有机团结达到的是一种法律和契约的作用,个人与社会共同趋向的一种社会团结。但是在这样的组织社会中,既有为什么组织社会的社会结构形式与环节社会特点不一样,但它们的团结是如何达到的呢,中间产生的一种社会失范等一些反常的形式是如何产生,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里有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不过他的主要的论证确是从法的角度进行他的一种分析的,这里我也想通过对涂尔干的法的分析来看他是怎样得到这些推论的。


    首先,涂尔干认为分工促成了社会团结,社会团结促成了社会整合,但社会的团结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只能从外在事实来考察。“内在事实是以外在事实为标志的,所以我们只能借助后者来研究前者。”我们只能从相对比较可达到的外在事实的研究来尽可能的接近社会的内在事实。在外在事实中,以社会中相对客观的社会事实来研究是主要的方式。因为在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中,他提出社会学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在此,他认为可以从法律、习俗以及法律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团结来展开。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的特殊性只能来自于群体的同一性,因而它也只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类型产生变化。故而,从研究外在事实到可研究法律中的社会团结形态的社会类型,这里就有所谓的两种类型——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第二,从法的角度阐释何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涂尔干认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法律类型,即压制法和恢复法。


    机械团结,是相似性非常强的社会团结。涂尔干从犯罪和刑罚的本质作出阐释。涂尔干先从犯罪讲起,认为犯罪是对集体感情所构成的伤害,但有些集体感情被伤害了,但并没有被定义为犯罪,比如说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就是当时的雅典社会对苏格拉底所定名的犯罪。但要达到这种形式的犯罪,就表明它达到了集体感情固定的平均程度,两者产生了对抗。是个人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共同孕育的一种共识,当个人的行为与这种意识或情感相背离或出现了一丝违反时,这种行为就会被定义为犯罪,而他们也被涂尔干认为是这些形式的犯罪是整个社会集体感情的伤害。而刑法就是对这些形式的犯罪的惩罚,正是社会对犯罪的报复。因为这些形式触犯了社会的集体感情,所以就成了犯罪,社会就用刑法这样一种方式来报复;因为触犯了集体意识,所以才构成了犯罪,而并不是犯罪本身对集体意识的对抗。
    宗教在这种机械团结构成的环节社会对集体情感的维护作用就非同小可。宗教犯罪就是其中的主要形式。在欧洲,宗教力量之强大我们早已知晓,几乎每个人都会信仰基督教,尤其是在中世纪,对于那些例外,会被整个社会认为是异教徒,或者他们的行为是对他们的信仰的诋毁,而这种人往往会被处以极刑。这些并没有过多的错失,但在这种信仰之下,他们就成了伤害集体感情或宗教感情的罪魁祸首,必须予以惩罚,这些都是对整个社会的伤害。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力量的强大。在整个社会中间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强制力量,对社会中的个人产生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无判断性。整个社会结构也就是具有非常强大的同质性,社会信同样的宗教,同样的经济结构,同样的图腾,分类非常的清晰。
    但无疑,这中间,涂尔干提出惩罚是由社会来施行的,但社会也许并不能完全代表自身,但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力量,个人在这中间是没有多少个人人格存在的,比如说法庭等中介机构的出现,使得团体代替了个人判断,使压制时有一定的组织。其实以上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涂尔干提出的“犯罪在本质上是由对立于强烈而又明确的共同意识的行为构成的”和“惩罚所制定的规则本身就是社会相似性最本质的表现”这两句话。


    其二,在由分工形成的有机团结中,涂尔干认为这段时期的社会结构已不再是机械团结那种集体类型非常强的状态,而是社会的需要促进的劳动分工产生的个人分化,个人个性彰显、个人与社会趋向一种“协调一致”的共同作用的有机团结。在集体类型弱化,而个人类型加强的时候,就意味着刑法的力量减弱,而一种恢复法的力量提高。因为它已不再是整个社会是在一致性非常强的状态下,个人人格有了很强的自主性。这里,涂尔干认为的恢复性制裁就在于拨乱反正,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且由法律的代理机构执行(在恢复性法律),比如说国家和司法机构,比如说民法、商业法、婚姻法等,这些都是从社会产生出来的,这种形式也带有了社会性。
    实际上,在这种分工促进的有机团结中,社会的发展比如说城市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农村的闭塞,为了交易能顺利进行,在这些商人或交易者之间慢慢的就有了行会,就会定立契约,但是这些并不能保证其效用,涂尔干认为唯有在由整个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而出现的这种带有权利和义务性的协作性法律和恢复法才能有效的保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团结作用。但这种意义下的作用已经不再是机械团结下的作用,这里的社会对个人的强制力量大大降低,个人人格及独立性提高,在社会中个人违背了法律,但并不代表他就违背了整个社会,比如说一个人犯了贪污罪,但却不能对整个集体产生伤害,集体的力量瓦解。


    最后是为什么说机械团结会走向有机团结这样的社会。从法学来说,涂尔干认为是伤害集体感情的那些犯罪种类的消失,尤其是宗教犯罪的彻底消失或者几乎消失大大的减弱了机械团结的力量。而后是社会的劳动分工促使个人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已经达不到集体类型时期的那种力量,与之相应的恢复法和协作性法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比如说一般的契约和行政法等加强,那种“环节社会”也就必然被“组织社会”所代替。


    讨论到这里,也就要回到前面的问题上来,就是组织社会中为什么可能走向职业团体。
    从讨论到机械团结的社会团结类型中,按涂尔干说这是一种环节社会,如“氏族社会”,他们社会的强制力量更强大,而个人却几乎没有特性。但在由有机团结形成的组织社会中,社会打破了环节社会的特质,变得更加复杂,不易控制,但社会下的恢复法和契约这类社会支配力量加强,他们规定了权利和义务,行政法及行政机构形成了组织,社会是由各种组织进行管理,与以前那种静态的一节一节的社会已经大大不一样,他们相互间联系更加紧密,而且这中间指向的就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存在,包括个人意识的相似性和社会劳动分工,在法规体系中亦包涵了一种纯粹的道德规范体系。
    这时,涂尔干就认为在这种社会结构下,这种组织成的职业团体的集体力量更强,能给个人产生较强的规范作用,他认为社会的变化产生个人的变化。
    而之所以现在存在反常的形式,包括经济危机,强制的分工,是因为道德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新道德未成长起来,唯有随着分工专业化的人在职业的共性上形成职业团体,以集体的力量促进个人的人格。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将会成为一种绝对的行为规范,同时还会被当作是一种责任。”这是因为社会给予个人的发展的秩序产生的一种舆论力量,它的一种规范限于一定的职业团体,就像他认为人可以违背了职业规范,但却没有违背整个社会的公共意识。社会分工已经产生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职业分工和职业秩序。
   
   
读书状态

    这段时间的读书状态可用前松后紧来表达,一方面与读书方法有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前面读的很慢,后面读的很紧,状态就是在集中和整块的时间效率很高,有琐事的时候效果就一般。
    在上次读书会开完之后,开始读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边看边记,很慢,但感觉雷蒙·阿隆写的很好,内容很丰富,写的那些人也很立体化,历经12年写出的书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可重读。这样是大半个月的时间过了。后面时间就更加抓紧了,当然读涂尔干的书,我以为前面读了一些学科史性质的书之后,对于阅读涂尔干的书的时候可能更加容易一些,但实际上感觉涂尔干写的书还是很严密的,一步一步的逻辑论证,试图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入案例分析,以使他的内容更加丰富一些,《社会分工论》相对来说更加流畅一些,《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算是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精华,他提出的一些范式作为社会学的这个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社会事实、类型、比较等等,《自杀论》是他以社会学的方法的具体运用,作为一本方法论上的书可以,也使人将关注的目光引到了自杀领域,确立了社会学独有的研究领域。《原始分类》是为了后面阅读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铺垫,不过确实很有意思,从他讲述的分类特点可以看到他先从一个大的整体开始分,再二分,再四分,后面无限的缩小,但他在分下去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种与属的关系,小与大。至于后面的英译本导言,在我看过前面的内容之后,亦从另一个角度让人思考,分类的展开。
    读书练气。我们中心老说我们是一群有担当的人,我们读书总是为了可以做一些事情的,我们看这些经典是在训练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能力,但是这些经典怎样才能陶冶我们的情怀,升华我们的“气”呢?于西方理论,可练思维、思考,若练气,仍需观作者胸怀,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情怀。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2年10月10日)

本月书单

1.        [德]马克思·韦伯著,王容芬译:《伦理之业——马克思·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德]韦伯著,顾中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美]乔恩·威特著,林聚任等译:《社会学的邀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        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        景军:《神堂记忆》

读书感想

    这个月最开始接触的是韦伯的书籍,中间感觉韦伯的书不好读,自己心里对社会学也没有很系统的一个学术史的把握,所以在草草读完韦伯的《伦理职业》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这两本书后,就转向去读一些概论性和学科史的书籍,想着这样应该可以让自己在宏观上对社会学有大致的了解,这样也就不至于在看原著的时候,一点头脑都摸不着,也是从历史转向社会学阅读的自己最先琢磨的一点方向。尤其是在读完《社会学的邀请》和《西方社会学理论》这两本书后,回头再看韦伯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就已经好了很多。不过现在也正在看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希望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为自己看古典三大家打一点基础。总言之,这个月不算很系统的阅读,因为开始的比较晚,所以读书数目上跟不上,只能自己找读书的那种感觉,并且尽可能的读懂一些。


    先讲总体感受。在开始阅读前,对社会学的了解一直可能就局限在那些宏大的整个社会的研究,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淫,社会学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理论建构与逻辑推导,可能这是韦伯给我的一个印象。

    在《社会学的邀请》一书中,作者书中主要探讨的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去想呢?我们为什么会按照我们做的那样去做呢?”这个问题,根本性的还是在于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书中总是说的是个人生活在社会的环境里,受社会的影响和约束,而社会是由个人的行为和观念组成,这是一个大的集合,这些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论是哪种呈现方式,从一些二元论的理解及后现代或当代对此的批判,都是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以及他所关注的种族、性别等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到个人的。

    但对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那样晦涩的理解社会学的阐释却很少, 而在文军的《西方社会学理论》这本书中,从其学派流传给人的印象来说,书中介绍的这种建构性的逻辑反应的比较多。从社会学的传统开始讲起,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大传统说起,在不同时期虽然是不同的思潮占主流,那些大的社会学家也并不仅代表其中一派,仅是他们的研究关注点及方式在这几种类别中总有一种是主要的,故而就作此分类了。不过,这书里的介绍是否公正无法判断,基础不够,但从作者反应的那些学派的观点来看,社会学不管是从哪方面的研究,他们根本的问题是围绕“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如何解释人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古典三大家哪里,他们的分析角度不同,进而出现的研究方法及观点也就有所分歧,但总归有一些共同点,自然科学式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人文科学式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两者的兼容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比较难于实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交叉,也逐渐在融合,这也是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不断进行双方批判与探讨才产生的。但就很大程度上,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融合会很精彩,但也比较难于实现,就如现在精通定量的人可能看不起作定性研究的,作定性的可能不精通定量,两种研究的思维套路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研究方法就有所隔阂了。其中,关于社会理论的研究的方法更是多彩。前期的实证,理念建构,批判,现代的反思及批判,融合的方式趋势加强。

    现重点谈谈我对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这本书的理解。
    在韦伯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他的社会学理论重点是要为自己的理解社会学寻找一个理论支撑点,与讲求实证主义的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对比。并且也对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的类型及正当秩序等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就像一个大树的枝干,将社会学的分支搭建起来,主干以韦伯对社会学的理解为主,这是此书的主要概念的构成,在韦伯的其他书中可能就是他所谓的各种枝桠和树叶,总体就是一棵大树。 

      总体感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读不太懂,尤其是一上手就是这本书,不过还好,后面又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再重新读了一下。正如书名,这本书是韦伯的关于社会学各个概念的理论阐述。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韦伯对理解社会学的分析。他从定义社会学开始,将社会学定义为“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我认为,这句话基本上就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有这样几个关键词:社会行动、诠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因果性的解释。大体上韦伯是从这些关键词讲起的。 

      他从社会行动这个角度切入,所谓“社会的行动”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为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动。”认为个人的有主观意义的行动,这个行动并能作用到他人身上。不管怎么行动,个人如何表达或者别人如何去问,这种行动都是行动者者个人给予行动本身赋予了他的社会意义,当这些行动都趋向于差不多共同的目的时,可能就代表了整个行动的大方向。这是从微观角度或者个人角度来阐述的,但是当涉及到行动者为什么如此行为,或者大多数行动者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行动者个人的主观意义之外,为什么这么行动,行动的类型,行动的秩序,以及组织和权力,等等这些就都构成了行动者的行动因素。而社会行动又分为目的理性式、价值理性式、情感式和传统式的,其中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韦伯分析中追求的尽可能的做到全面的解释和理解。   

韦伯在他的社会学的分析中,企图找到一种理解的确证,助他在真正客观意义上的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对此他从理性和拟情角度作出分析。因拟情场景的再重现几乎不可能,理性通过一些方法可能更接近于理解,因为按韦伯的认为,理性再怎么客观,都带有主观意义,算是理性的主观意义上的关联,相对的可以有一种知性清楚的理解。纯粹的理念或理性主义与理性有所偏离,这理解的确证带有主观意义上所赋予的意义解释和理解,所以韦伯认为理解包括两层含义,即是直观理解和给事物及事情作解释。他认为“一个可理解其动机的意义关联中,实际上就是对一个社会行动作理解的过程。”而且“主观意义的理解仍是社会学知识的根本特质。”   

这些诠释都企图获得确证,但它始终只是一种有几分确证的因果假设。所以在对社会行动的诠释中,有通过建构动机,作判断。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性的解释。这里对动机的理解就有多种,按此理解,对某种可理解的有意义的行动进行理性建构,才算得上是在现实中多少可以趋近观察的社会学类型。社会行动的动机也就有了妥当意义上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果解释就以为这些都是可被计算的。   

所以韦伯认为一个具体行动的正确因果诠释以为这行动的外在过程及动机可以被如实地把握,并同时达到对其一切关联的有意义的理解,这里离不开主观意义的理解。 

也算是我对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一点简单的认识。   

读书状态
    看的书现在已转向社会学了,因为开始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数量上就差了些。因为一开始看的是韦伯,开始的《伦理之业》还好,讲的学术与政治这两篇演讲,能摸清一点逻辑思路,到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时,就差不多晕了。所以后面就调整了方向,读简单的那种概论和学科史,不过韦伯的这两本也是让自己体验了一下社会学大部分是在讲什么内容,对后面的看书心中有一定的把握。    现在的状态算慢慢在进入状态,读那种难的书看了一会儿就会开小差,不过也还好,总有看不懂的时候。不过慢慢积累,现在只是对知识的一种了解,对作者的逻辑或写作的出发点把握不准,有时候就没有那种通透感,看书方法自己需要慢慢摸索,要大胆尝试,不怕艰难! 

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投入看书时间,在看书过程中学习思考,最后能做到将点串成线,将线串成面,再面面结合,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此时警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2年6月7日)
本月书单
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读书内容
    《江村经济》算是费孝通早期的作品。书中仅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弦弓村为例,讲述了当时江村经济,从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等方面展开。此书让我们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一个村落,尤其是在当时书中的切入点、方法和江村的具体情况对于身处国外的汉学者可能更加宝贵。虽然《江村经济》的时代已经久远,但是作为初涉乡村或社会学的我们来讲,是一部入门了解乡村的好书。
    《云南三村》中主要有《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三部分内容以在云南的三个村子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在《禄村农田》中,费孝通强调了社会学的研究思路,类型研究,通过云南三个村落的社会学调查与之前在江村的调查结合对比,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村的基础上,分析处于内陆相对闭塞的三村,从云南三村具体的特征来反映当时的内陆农村的社会经济特征。
    《生育制度》中以生育为中心,从种族绵续的保障开始讲起,穿插了生育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以生育的社会性为主,从婚姻、家庭的形式、关系、结构,亲子关系产生、形成、保持等展开。书中不只讲了生育的内涵、功能,而且进一步阐发与生育有关的人、家、家庭、家族等一系列的内容。这部书算是将之前的调查与后面社会学、人类学的资料结合起来了,视野更加广阔一些。
    在阅读过程中,在不断的反思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从中可见有功能主义的解释,村落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其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过程,从后期出版的《云南三村》中费老在后期也提出社会学研究,从村落转向城乡关系、边区开发,通过个案和类型研究,在特殊性中寻找共性,突显中国乡村的特殊性和社会的共同特征。
    《与社会学同游》,读起来很有意思,同时也让人思考,社会学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它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人与社会、社会与人,人应该怎么协调这个“监狱”,社会学家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等等。感觉内容非常丰富,各种事例随手拈来,易读、深醒。


读书体会
        即将毕业,心情也很浮躁。在这样喧嚣浮华的时节里,不容易看进去书。五月本来可以好好看书的,时间也相对充裕,但还是被一些琐事打断了看书的那份心境。匆匆忙忙的过,无法用一颗平静的心来读书。感觉读书还是要勤奋、淡定,保持一颗平常心。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2年4月26日)
本月读书情况:
《乡土中国》费孝通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张乐天
《乡村中国纪事》李怀印

读书体会
    这一个多月没有好好的落实读书情况,主要是要完成两篇本科毕业论文,时间多用在这上面了,所以这个月读书情况不好,下个月争取补回来。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去年暑假也看过一部分,现在再看有些内容比较熟悉,特别是前面关于阶级斗争的内容,但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些新的认识。对于张在书中提出的“外部冲击——村落传统”模式,对公社时期的整体反应作了解释。以公社时期历史为背景,以多学科的方法将公社制度作出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阐述。。
    《乡村中国纪事》与《告别理想》一样,讨论人民公社时期的秦村的变革,以国家与个人,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等内容为主要研究层面,偏社会性。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三四十年代成书的,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早期中国的社会学有了很大的启发。这些新兴的词汇和概念在当时代表一种新的思想,它的出现应该大大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学研究。并且讨论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像差序格局,家族,长老统治等,让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乡村,在体会费老的想法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学的理解。
    具体的不多说,这个月完成的非常不好,回去反省,赶紧读书。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2年3月13日)
本月读书情况:

1、《金翼》林耀华
2、《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4、《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高王凌
5、《国史讲话》顾颉刚
6、《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
7、《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郑也夫

《金翼》
体会: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亲身经历,以小说体的形式展现了民国年间附件地区的民风民俗。以黄张两家的发展兴衰为线索,家族意味浓厚,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融在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大历史》
主要内容:强调“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黄从综合归纳的角度写宏观的中国历史。从地理上开始展开,例说中国各朝各代或制度、典故、人物、思想的历史。
体会:第一次读黄仁宇的书,感觉是在给外国人讲中国史,且朝代涉及过广,比较混乱,有过于想象,但敢于尝试这样的历史叙述方式令人钦佩。
《万历十五年》
主要内容:以明朝万历年间1587年为例,讲了万历皇帝的个人执政经历,及对万历年间产生重要影响的官员如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李贽分别进行了介绍,细说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全文重点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强调的道德治国的弊端,进而崇尚以法治国。
体会:黄仁宇在书中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讲了明朝万历执政的来龙去脉,以此指出1587年明朝的转折点对后世的影响。相较《中国大历史》而言,这本书更加充实。
《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讲述了集体化时期农村农民对公社制度的一种“反抗”,以“瞒产私分”、“抓握”、“偷”等方式来反抗上面的政策,认识了实际上公社时期的农村。
《国史讲话》
体会:顾颉刚给学生讲稿整理而成,以“宋代与周边民族关系”为主题展开的讨论。介绍了送成立、以契丹、西夏、女真、蒙古这些民族的发展,及在与宋朝的来往中,它们的战略及国力、对于宋以外的民族朝代不了解的不妨一看,其中蒙元的最为有益。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体会:将维特的爱与绝望的心理状态以日记的形式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饱含感情的文字描绘了维特渴望爱情的执拗、偏激,然后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场景,反映了歌德渴望打破社会世俗的强烈愿望。里面的文字让人觉得语言原来是这样的充满激情,在我们用理性来书写自己的情感时,体味文字的魅力。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1年1月10日)
本月书单
1、《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撰,夏晓红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货币战争》宋鸿兵,中信出版社,2007年。
3、《农村人民公社史》罗平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4、《社会学的想像力》米尔斯,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读书体会 
    先说说这段时间的读书状态吧。到现在为止,参加读书会也已经有三个月了,总体来说,自己的读书量是比没有参加读书会之前好很多了,看的东西多了一点。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自己反省,也希望大家给提提建议!就是从这三个月看的书籍来说,大多都不是很难懂的,相对而言都像是比较单薄的小册子,就是说自己不敢挑战难的大头书籍。再就是看的相对而言,比较散,比较混乱,现在自己的读书计划就显得比较庞大,没有具体落实到每个月应该看什么,我想这个是不是在看书之前就应该要先做好准备。另外,因为自己现在就像散兵,动力不够,意志还不是非常坚定,看每一本书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就像看完一本书之后,还没有怎么整理就囫囵吞枣三两下就过去了,一没有记下多少笔记,二没有很深的思考,三是读书体会也写的比较少,不知道具体的收获,只看不练。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协调的。
    这个月后半段时间都是在忙期末作业及考试,没看多少书。看到大家的帖子都传上来了,自己也就只能硬着头皮更新,回头好好反省。现就简单说一下看的几本书的收获吧!
    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是在《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前写的。以胚胎时代、全盛时代、儒学统一时代、老学时代、佛学时代、近世之学术为章节,进行叙述。在这几本书里可见梁启超深谙进化之说,每论从胚胎、全盛、衰落之说开始论起,每个阶段的学术亦是以此展开,如《清代学术概论》中所及。这本书里则胜在清代之前的学术发展,以及其中的原因。从中可见,梁启超强调的“先学后其影响世界”。
  《货币战争》此书仅知有在20世纪初发生在华尔街的以货币交易而产生的战争,即是围绕以小摩根为首的亲英派对给英贷款,出售军火的一些会议签约带来的议论。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算是除了教材之外,自己看的关于社会学入门的第一本书。虽然一些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内容文字很打动人。米尔斯先从自己对社会研究的偏向讲起,再讲到社会学的前景上来,也就大致分了两个层次。从大方面讲社会学的研究倾向,再次是对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相关领域的结合与运用,让自己可以从所学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看问题,从而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间的联系。这本书让自己很欣喜,可再读。
  《农村人民公社史》的阅读,是有针对性的,希望自己可以从这本书里面对人民公社有深入的认识。该书也梳理了人民公社从兴起、大潮、调整、反复、退却、“单干风”、“四清”、“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解体等各个阶段的历史,自己也有了初步的把握。
    总体来说,这个月的读书效果没有自己打算的那么好。希望后面可以补上。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1年12月11日)
本月书单 
1、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3、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法)爱弥儿·涂尔干(Durkheim,E)著,梁栋译,《社会学与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读书心得
    本月读书主要集中在学术史、思想文化史方面,接着上个月的一些人的著作继续读,也开始向其他方面阅读。
    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继《清代学术概论》之后的著作,亦是讨论清代学术史的,只是篇幅更大些,讨论的内容等方面可展开更具体。此两种,《清代学术概论》文气磅礴,一气呵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条理更加清晰,分析更加具体细致。具体总结对比还有待完成。
    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相较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更加理性,梁启超此书时代感强,有一定的激进性。钱穆该书则从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地理、文化这些方面讲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其本着一种很强的历史关怀,由现实推及历史,中国的现在是与过去分不开的,一些当时人为了时代需要而一笔否定的中国封建专制的说法对于历史是不公正的,以后需注意。此外,钱穆书中的封建说,自己仍需思考。
    再就是葛兆光的《思想史的写法》,此是自己在阅读其《中国思想史》之前的一次叩门砖。其对思想史的理解“关于社会、人类和历史的知识与观念是如何在背景中备建构起来的历史时间系谱。”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多是精英分子的思想和传统经典,也是一般学者倾向且便于研究的范围,而现在的趋势则像葛兆光所理解的“一般知识、思想与观念世界”的思想史,范围远远的扩大了。
    在《域外中国学十论》中,所谓的海外中国学,在葛看来,是海外中国学家的“中国”,是一般意象中的“中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中国的历史在一些海外中国学家看来,有些观念则过于偏颇与虚构了。故在以后的研读中,对中国自身的历史,这方面自己首先得有一个判断,然后其思想理念则可为我们学习。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则不失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中西传统对比过程中,由历史根源逐步解释中国的内在文化。具体的社会结构,群体分析,如家、集体、伦理,道德、理性、文化等,引经据典,比较深邃。
    涂尔干的这本小书是自己随手在图书馆借的,说实话,第一次看这种书,读不懂,感觉很抽象,不好理解。其关于个体表现与集体表现、道德事实的确定、答复异议和价值判断与实在判断这几方面,个体与集体是最基本的,道德是判断社会人、个人等基本标准,此标准亦需不同的维度理解。
    总体上说,本月围绕自己的问题就是历史研究,关于学术、思想、文化方面的定义。
    在研究中国史的人或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必要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这不仅是基于基本史实上的知道,更有对于一般历史的理解。从梁启超、钱穆等人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动荡的时代,人的本能是回溯历史,从自己的根源上对自己国家的时代进行反思,寻找古人思想资源的支持,有可能将其再度直接引用,或进一步阐释,亦可借用以时代的观点,总离不开溯源解疑。这需要通与专的结合。此外,对于中国的问题,在钱穆看来,一直是从中国内部的传统上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盲目的学习西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制度并不如一般人眼中的专制落后。我想这是理性人对于历史的看法,不会一概而论,但就如时代影响人,具体的需要会使人在一种完全无望的情境下否定掉历史,寻找外在的解决之途。历史是无法避免的,对于过去与现在,不能忽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要前后联系全面的理解。
    此外,在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方面,总避不开历史精英人物的思想与传统经典的传承系谱。学术史上的当时的名人、过后被人记起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与人生经历一直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一般的学术史也是这般研究理解的。思想史领域,离不开学术、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它就如现在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精英与大众的历史,甚至是一个社会中最根基的部分。但是给自己的思考是,它的范围如此之广,那它岂不是所有都涵盖了,那思想史的研究该如何进行呢?而思想与文化,都是两个非常抽象的词汇,文化的要义亦是传统的现在的思想观念历史脉络,范围宽泛。其又该怎么区别呢?它们都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是这样的理解,没有理由根据的。这样的历史分析将包括哪些方面也是值得商榷的。在没有完全准确固定的答案,只是需要自己不断的追问自己如何看待!








彭福林读书汇报(更新至2011年11月11日)
本月书单
1、葛兆光:《本无畛域——书评七篇》,海豚出版社,2010年。
2、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村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2007年。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11年。

读书感想
      很抱歉现在才把读书的帖子发上来,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哈!
      从武汉回到北京,逐渐适应调整,期间因各种琐事需解决,使得自己比较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状态不是很好。后期好一点,每天的读书进度比较快,觉得现在的大好的时间不能让自己白白荒废了,应该继续努力。
      再谈谈自己本月的读书情况。《本无畛域》是一本小册子,放这有充数之嫌吧,不过自己向来爱看书评随笔,其中几篇书评挺吸引人的,葛兆光是描述不同于学术作品中的学者或文化人,由此可了解学术是没有学科界限的,将人的各种资料综合看之可为研究。
    《小镇喧嚣》则是另一部现在的写实著作,有时候会模糊,这是学术著作,还是文学作品。随着时间变化的故事情节发展,很有小说的味道,但其中偶尔的几句议论之笔却给人深思的余地,就小镇为研究对象,“乡域政治”的理念突破了以自然村和行政村为研究对象,让人耳目一新。也让自己思考:现在的农村研究对象选择如何,乡镇间的政治关系其逻辑怎么走,这些日常生活中可远可近的东西的阐释方式的选择。以后可在理论功比较扎实之时再读,估计会有更多的想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说实话,梁并不是纯粹的历史学家,因其涉猎范围太多,平生多参与政治活动,学术也大多含有为政治服务的味道,就如其所说是以史论为政论,这大概也是那个时期大部分人的特色之处了。该书确有其自身的价值,在当时的史学理论及方法上,应是给时人和后人史学入门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后面的附录《中国史叙录》和《新史学》等亦打破了当时史学的桎梏,提出新的见解。个人认为当时令人发馈,起警醒作用,但现看来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其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历史文献给予否定,不中肯。
    《清代学术概论》则为梁探讨清朝一代的学术源流。朱维铮的导读以对梁启超回到学术研究前十年的人生经历中分析探讨,从人生史的角度来看待其学术思想的转变,应是现在做学问或其他不可忽视的因素,可观其因果缘故。就如朱维铮考证所得,梁与章太炎的关系使得该书与章太炎《清儒》中的学术思想源流有借鉴之味,但其畅快淋漓的文字却大大增强了其可读性。不过,在书中梁启超对史上之梁启超所评论等相关议论,仍然是有着自己的立场所在,对康有为、章太炎、谭嗣同以及前清一带学者的评论,多不乏自己的政治议论。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语言易懂,选举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从政治、选举、经济、兵役制度四方面论述其历史沿革及其得失,勾勒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脉络,初读此书亦在综合程度上有所把握。虽简略,但却不少深刻。
      上为这月的综合情况,有些感觉,可仍感觉欠缺了点什么,希望再多思考思考,下轮打算再多读几本书,初步打算学术史、思想史的书多涉猎一些。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1-12-11 20:21 | [楼 主]
徐加玉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16
威望: 216 点
金钱: 21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9-13

 

初始都会有各种困惑,读下去后会有很多问题会自行解答,有些解答不了的可以和同学、师兄师姐多交流,加油啊!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Posted: 2011-12-11 23:01 | 1 楼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嗯,是有一些,还请各位同学和师兄师姐多多指教哈!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1-12-12 12:09 | 2 楼
宋卓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87
威望: 287 点
金钱: 28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5-30

 

我感觉你读的很好,而我完全看不懂历史怎么回事.....多向你学习啊~~~~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Posted: 2011-12-12 21:50 | 3 楼
卢雅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43
威望: 143 点
金钱: 143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3-03-22

 

一起加油
勤为书山路
Posted: 2011-12-12 23:35 | 4 楼
杜姣
坚持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12
威望: 512 点
金钱: 5120 RMB
注册时间:2009-09-13
最后登录:2017-11-18

 

Posted: 2011-12-13 12:47 | 5 楼
曾凡木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156 点
金钱: 156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7
最后登录:2019-04-10

 

很不错,最好能有一个较长期的计划,坚持下去
率性而行乃真丈夫也!
Posted: 2011-12-17 14:36 | 6 楼
余凯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8
威望: 18 点
金钱: 180 RMB
注册时间:2011-10-15
最后登录:2013-06-30

 

福林,加油!我感觉自己状态不好,刚看了大家的报告,又震惊了,又害怕了!(*^__^*) 嘻嘻……
过好每一天……
Posted: 2012-01-06 21:31 | 7 楼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我也有这种感觉,自己在这边有时候不是很容易坚持下来,但是看到这边的帖子之后,感觉自己很有压力的,就很想再继续读了。大家一起加油吧!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2-01-10 10:29 | 8 楼
印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435
威望: 435 点
金钱: 4350 RMB
注册时间:2010-12-10
最后登录:2022-04-27

 

加油。
我最大的天赋就是勤奋。
Posted: 2012-01-10 12:36 | 9 楼
陈靖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22
威望: 122 点
金钱: 1220 RMB
注册时间:2008-10-14
最后登录:2015-12-19

 

福林,要加油啊,要不过来之后差距很大的
欲速则不达,读书如是
Posted: 2012-01-12 23:57 | 10 楼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Quote:
引用第10楼陈靖于2012-01-12 23:57发表的  :
福林,要加油啊,要不过来之后差距很大的


嗯,我自己也感觉到了,会自我督促,加油的!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2-01-16 19:38 | 11 楼
咯哩咯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27
威望: 227 点
金钱: 22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15
最后登录:2014-08-25

 

还是要多读经典哦~寒假调整好,下学期再出发,一起加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Posted: 2012-01-19 19:08 | 12 楼
第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1
威望: 181 点
金钱: 181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2-22

 

更新了。
Posted: 2012-03-13 09:40 | 13 楼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嗯,看的不多,也只好先发上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情况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2-03-13 09:51 | 14 楼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总结的简洁明朗,相信读的也很好,很透彻
天道酬勤!
Posted: 2012-03-13 14:39 | 15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每本书都很有趣味,作为进入的基本读物特别好,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形成读书的习惯。但要注意做好规划,逐步进入体系阅读。加油!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2-03-13 23:38 | 16 楼
杜姣
坚持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12
威望: 512 点
金钱: 5120 RMB
注册时间:2009-09-13
最后登录:2017-11-18

 

读得很好,贵在坚持!一起加油哦!
Posted: 2012-03-14 13:01 | 17 楼
余凯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8
威望: 18 点
金钱: 180 RMB
注册时间:2011-10-15
最后登录:2013-06-30

 

继续读书,一起加油……
过好每一天……
Posted: 2012-03-14 16:37 | 18 楼
宋卓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87
威望: 287 点
金钱: 28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5-30

 

读的很好啊,现在还有机会还有时间积累,抓紧时光!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Posted: 2012-03-14 23:09 | 19 楼
咯哩咯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27
威望: 227 点
金钱: 22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15
最后登录:2014-08-25

 

读的很好~可以适当增加些书的难度~加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Posted: 2012-03-19 22:16 | 20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难度小了一些,但是能够在这么浮躁的毕业季读几本书,是很不容易的,不要灰心,尽量抓紧你能够抓紧的时间去读书,也要要求自己读经典的书!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2-04-28 13:25 | 21 楼
杜姣
坚持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12
威望: 512 点
金钱: 5120 RMB
注册时间:2009-09-13
最后登录:2017-11-18

 

嗯嗯,是得抓紧时间了,加油!
Posted: 2012-05-02 20:27 | 22 楼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Quote:
引用第22楼杜姣于2012-05-02 20:27发表的  :
嗯嗯,是得抓紧时间了,加油!


自己也意识到了,会继续读下去的,坚持。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2-05-04 11:54 | 23 楼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Quote:
引用第21楼田孟于2012-04-28 13:25发表的  :
难度小了一些,但是能够在这么浮躁的毕业季读几本书,是很不容易的,不要灰心,尽量抓紧你能够抓紧的时间去读书,也要要求自己读经典的书!


自己也感觉到没有很好的去挑战比较有难度的书,会尽快调整~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2-05-04 11:55 | 24 楼
张雪霖
级别: 风云使者


精华: 0
发帖: 591
威望: 591 点
金钱: 5910 RMB
注册时间:2010-01-10
最后登录:2021-11-02

 

毕业季比较容易躁动,但也更考验一个人,稳住!
我要做珠穆朗玛峰上的一棵树!
Posted: 2012-05-04 22:41 | 25 楼
咯哩咯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27
威望: 227 点
金钱: 22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15
最后登录:2014-08-25

 

抓紧时间,争取时间,好好读书,一起加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Posted: 2012-05-08 22:25 | 26 楼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很抱歉,半夜爬上来更新~~~感觉总结的不好,平时看书的时候思考的一些零星的东西,到最后下笔的时候反而写不出来,还是积累不够啊~看书太浅,问题意识太薄弱了~量也不行~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2-06-08 01:49 | 27 楼
王誉霖
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4
威望: 194 点
金钱: 1940 RMB
注册时间:2012-03-30
最后登录:2014-03-20

 

不错不错,以后思想史、文化史、历史等方面要多多向你请教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故思无涯,而行有制。
Posted: 2012-09-07 23:39 | 28 楼
彭福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89
威望: 189 点
金钱: 1890 RMB
注册时间:2011-10-26
最后登录:2013-10-13

 

Quote:
引用第28楼王誉霖于2012-09-07 23:39发表的  :
不错不错,以后思想史、文化史、历史等方面要多多向你请教啊!


太难的没敢读,读的比较少。以后有时间还是想补回来,到时候可以一起交流哈!
脚踏实地读书,仰望星空思考
Posted: 2012-09-12 22:39 | 29 楼
« 1 234» Pages: ( 1/4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313393(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06:4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