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关金标的10月读书报告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关金标的10月读书报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关金标 2021-10-30 21:15
超越结构——对涂尔干社会理论方法的批判
涂尔干在他的社会理论阵地上建立起了一堵概念围墙:具有实然性的结构特质的社会事实。社会乃具有如此这般之具有普遍性的实然结构特质,独立且外在于其组成者本身的个体成员而存在着,并对其成员个体发挥着制约作用。涂尔干还在这座围墙上树立了功能主义和社会整合论的双面旗帜。(引)而这样的方法论基础建构阻隔的是“个人能动”,忽略的是“社会实践”,却为宏大理论奠定宏碁,为片面分析埋下种子。这样的方法论建构在涂尔干对社会以及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最基本认识之上,并在为社会学学科合法性的努力之中最终形成。只有通过批判涂尔干社会理论的认识论基础,超越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中的结构主义,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发展社会学理论。通过对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分析,进一步审视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为中国本土社会学的发展和本土理论方法的建构建言献策。。
1.涂尔干社会理论的结构面向
1.1什么是结构
社会理论传统中存在着两种力的预设。对应社会唯实论,社会“被”“物化”,社会存在着实然性的结构,并相应产生其作用力。另一种力的预设对应社会唯名论,是个体主观意志的作用力。两种力的场域也因其预设而不同,我们在此不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两种预设的根源在于对社会与个人的认识论问题,体现的是结构与能动的方法论问题。
更具体来看,古典社会理论有着两个主流的方法传统,一是功能主义,二是理解社会学。功能主义以社会的结构性功能为理论分析核心,并认为社会作为突生性质的实然结构,一旦形成就独立于个人并对个人产生压制性影响,在理论构建中多用社会解释个人。理解社会学以行动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意义为理论分析核心,认为社会理论的分析要从人出发,而依据行动意义划分行动类型取代社会结构的解释路径。但在这里,这种表述是不够的。我参照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和“能动”的概念,将两种方法的核心要义简要概述为:结构与能动。由此在方法论层面能更明确的表示两个理论方法传统的核心要义。
在此我们要把结构一词下一个定义。它要与“社会结构”中的“结构”(名词)区分开来,它是相对于能动而言,特指一种作用方式。在社会理论分析的领域内,结构是客体性意义范畴的概念,结构指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物化分析)的连接架构与按照连接架构所具有的指向性的作用形式,这个定义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名词的结构,指的是作为整体的具有连接架构模式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按照上述结构的连接架构所具有的指向性的作用形式,是一种作用方式。前后两者密不可分:前者指涉结构之作用载体的质料特性,后者指涉结构之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现。社会理论中的结构性分析包括两个主要层次,宏观结构指的是宏观视野的结构分析,中观结构就是中观视野的结构分析。之所以止于中观结构,首先因为结构是一个包含一定体量的存在,微观指涉社会内存在的最小单位即个人。按照对定义来看其本身就不是微观分析视野之下的。在此将中观定义为对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的层次视野,将宏观定义为外延最广的社会整体的层次视野。中观与宏观的过度层次,依照其程度具体划分层次。
1.2涂尔干的结构面向的体现
1.3结构面向的认识论基础
1.4结构面向的影响
社会学的功能主义传统奠基于涂尔干,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总结出,运用一个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个社会事实,且社会学分析要进行因果分析以及功能分析。对社会结构功能的分析论述,亦是涂尔干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论》中,社会分工的发展是有机团结形成之源,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法律具有社会强制性规范和维护公平的作用;。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职业团体具有联系个体与国家的社会性中介功能;职业伦理有实现公民道德教化,推进社会道德的功能;国家具有统筹社会各个次级群体的“神经中枢”功能。在《自杀论》中,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对个体意识和行为有着近乎支配的影响。在《道德教育》中,涂尔干再次论述道德规范具有规范社会秩序以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功能,并强调了道德教育的巨大社会功能。在涂尔干功能主义的视角之下,社会及其各个结构部分都有着对社会中的个体不可缺失的作用和功能,社会是人之为人,人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社会由此被“物化”,成为了本源性的存在,社会高于个人,甚至凌驾于个体。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是社会成为了神圣性的来源和宗教的本源。宗教崇拜的是异化了的社会本身。这更加凸显了社会的至高无上。相反,在涂尔干的诸多著述之中,他极少提及个体的能动。个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而存在,个体行动来自于集体意识的赋权,并需要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个体企图超越社会的行为被归结为越轨行为,个体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被称作社会失范,都将作为病态现象与常态社会现象分开另做分析,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病症,甚至不被考虑到社会理论的建构之中。(待补充)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涂尔干对社会的功能分析成为了其社会理论的重要一部分,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社会的各个部分,是独立于个人主观意识的、不受个体左右的固有的存在,它们发挥着其不可缺失的社会功能。因某些社会组成部分(社会结构)的功能缺失,社会才出现了社会问题。因为涂尔干把个人“超越”社会的行为归结为越轨和失范,并将其隔离在社会理论的建构之外考察。由此,常态化社会问题的出现,其原因就是社会结构出现了问题,致使其功能缺失或者发挥了反作用。这也是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涂尔干的理论基本思路中,在功能主义的最初传统中,就几乎剔除了个体的能动性。从另一个角度看,涂尔干构建其社会理论的时空背景即是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法国,在时空向度的审视下,涂尔干社会理论建构有着其强烈的社会道德关怀和爱国情怀。涂尔干认为社会学要诊断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也在一定意义上,涂尔干将社会理论的基础建构在在了出现严重社会问题的大革命时期法国社会,理论面向即是社会问题的解决,理想化社会秩序的实现。涂尔干对社会的基本诊断即是功能的失调、道德的缺失以及个体的游离——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传统规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功能的失调,以此带来的社会道德问题是个体游离于社会规范从而产生社会失范。而以上的论述基点即是社会事实的存在以及社会事实的相互解释,以此为基础的理论外延,直接超越了个体存在,转向了更大的社会结构存在。(从社会分工论和社会学基本方法的准则中补充,从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理论中补充)。
从上述分析看,涂尔干功能主义的社会理论,专注于社会要素的功能分析,并强调社会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特征,认为社会统制个人,“凌驾”于个体。他的社会理论集中在结构功能分析但缺失了对个体行动意义的阐释性理解以及能动分析。这也奠定了功能主义范式的过度社会化传统。这源自于该传统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的基本认知。
《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一开始分析的问题就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涂尔干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的认识自始至终贯通并体现在他各部社会学著作之中。就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涂尔干唯一一本方法论著作《社会方法的准则》进行分析。(后文称该书为《准则》,因为本文面向的主要是方法论,所以主要对《准则》做重点分析)《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第一章即“什么是社会事实”,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对于个体来说具有外在性。那么社会事实与个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这要对社会事实的思想来源与思辨基础进行分析。由此概念我们可以初步分析涂尔干关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看法。社会事实在涂尔干这里好似更多基于为了建立社会学科学方法论而建构的工具性概念,为了社会学有其固有的研究对象而提出社会事实这一概念。这类事实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和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这类事实独立于个人,而来自于集体——集体意识是社会事实的形成基础与根源(?)。由是,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不是一个物质实体,但是是一种独立于个体意识并对个体意识具有压制力的客观存在,社会事实是一种力场。社会事实不是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而是一种集体现象,可以通过个人身上的一种状态表现出来。所以说在这里涂尔干强调的是社会作用于个人。涂尔干还表示,个人的状态不是全部来自于社会的影响,还具有来自于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但是社会学需要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才足以成为一门学科,所以社会学对个人的状态考察范围仅仅限于对社会事实而非心理学的考察。社会不是完全决定个人状态,但对个人状态是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影响的。于是在我看来,在《准则》中,涂尔干是在社会学学科建构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普遍性的、压制性的和不可或缺的影响,社会独立于个人而依托于集体而存在,是一个可以被物化研究而非其本身是物化的实际存在的力场。而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在涂尔干的论述中是被忽略的,涂尔干认为个体的能动包括了心理学的范畴,并认为其不属于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的学科范围。在这种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分析之下,在这种对社会学学科对象的建构之下,涂尔干的社会理论所以是结构取向——探讨社会对个人的结构性影响,而不对个人之能动做分析。(涂尔干所论述的社会事实概念内涵广泛,它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社会事实的内涵囊括了“社会结构”。因此涂尔干的功能主义是范围更广的功能主义,而不是所谓的结构功能主义。)批判: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应然论。对个人能动的否定观念。忽视主观意义分析。
在《社会分工论》《自杀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书中,涂尔干诉诸于经验层面,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论述更加具体。涂尔干在此方面的思想可以集中表述为:“社会整合论”,亦即通过社会性规制人性,达到社会整合实现社会秩序。首先分析涂尔干的分析逻辑,涂尔干面向社会问题的解决,首先分析的是社会问题的社会事实表征,并将其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例如在社会分工论中核心问题是对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出现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所以涂尔干整本书就是对社会分工这一社会问题的社会事实表征的分析,首先论述社会分工的功能,呈现其普遍性和必要性。接下来社会分工引申社会团结模式的类型划分,用法律事实等社会事实解释团结类型特征,以呈现社会分工发展带来的社会事实的改变。涂尔干在对现实的社会事实呈现的基础上,对社会分工做因果分析,论述社会分工发展的原因,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呈现这种变迁的原因以及影响。最后呈现社会分工出现的问题,即各类社会失范现象,探索问题的本质。这种分析逻辑完全体现的是宏观结构性的分析导向。分析面向的即是不诉诸于具体时空条件的整个社会体。接下来看涂尔干的分析内容。首先是现实社会的状况分析,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背景,经济生活压制道德生活,集体意识和社会公德减弱,个人主义盛行,个体游离于社会规制,社会失范现象多发。而涂尔干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做了集中的应然分析。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构建职业伦理来解决工业社会因个人主义盛行而带来的社会失序。涂尔干从社会事实入手,依次论述了道德法律规范(职业伦理,公民道德),并在其中贯穿讨论个人与职业团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对民主制进行讨论,构建了一个体系化的国家学说和道德规范学说,最后通过对独立于特殊群体的一般义务进行论述,丰富了对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的论证,与此同时,涂尔干通过细致追查契约的历史脉络,批判了契约论视野下的抽象国家观念。现代民主制政治的形成,既不是通过个体意志权利让渡的结果,也不是纯粹国家权威的体现,而是经由职业群体作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及由此形成的中介作用,通过代议制来实现国家的政治作用。正是自成一类的“社会”,为国家提供了更高的神圣基础以及超越现实政治的人类理想,从而将现代政治落实在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相结合的基础上。
总结来看,涂尔干认为,随着有机团结的发展,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存在张力,社会整合出现困境。社会主要问题源自于社会化和个人主义的矛盾——工业革命和思想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从集体中分化,个人主义即个性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涂尔干认为这会导致道德秩序的缺失,社会失范现象频发,社会秩序难以维持。而要解决这种失序问题,应该从社会与人这一根本来寻找解决方案。涂尔干认为社会应该高于个人,因为事实和理论表明,个人主义不利于社会秩序,应当加以节制。“利己主义的自由活动不足以自动形成社会秩序,集体需要高于个人”。也即是说,工业社会之下,个人主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正因此,涂尔干反对多度的个体能动。
涂尔干的这种思想内容和思维方法相呼应。在方法上,他反对还原主义,亦即反对用个人解释社会现象。在理论上,他反对个人主义,认为个体主义盛行会导致社会社会失序。虽然涂尔干曾表明,个人会对参与到社会的建构之中,也会对社会产生作用力,但落脚到社会学领域,对个人能动的解释就被弱化了。在绝大部分的论述过程中,个人被当做完全社会化的人或者应该完全社会化的人。因此,革命下的法国,革命带来了发达社会分工的工业社会,社会团结方式的断裂式的变迁,导致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剧变。在涂尔干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基本认识之下,并在以此为基础的社会整合论和社会秩序思想之下,涂尔干才得出社会对人类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功能是道德规范功能,才将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原有的道德共同体的消亡,归结于道德问题。正是这样的基本观念,致使涂尔干没有去注重经济政治制度,没有去诉诸社会行动,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因为这些本身与涂尔干的社会理论核心思想相矛盾。
总结一下。
可以说,正是涂尔干在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认识中弱化了个人,误解并忽略能动的意义,因此在社会学方法论忽视了个人,因而用社会事实来解释一切社会性现象,形成其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和过度社会化传统。因而他脱离个体的主观意义,用宏观社会结构解释社会问题,并且也弱化具体时空条件,做了片面的理论分析。

2.超越结构、
2.1转向能动二元方法论的弊端
2.2打破二元超越结构的尝试
3.中国社会理论现状
几个学派
如何通过超越结构实现理论方法的创新
4.总结与反思


查看完整版本: [-- 关金标的10月读书报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34564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