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读书记 (十二月)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读书记 (十二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范芳旭 2008-04-05 13:45
2008年4月读书汇报:

《发现社会之旅》,兰德尔·科林斯 / 克尔·马科夫斯基,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新世界出版社。
《西方社会思想史》,于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群言出版社。

2008年5月读书汇报:

《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上海译文出版社。
《社会静力学》,赫伯特·斯宾塞,商务印书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商务印书馆。
《丑陋的中国人》,柏杨,电子书。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玛格丽特·米德,电子书。

2008年6月读书汇报:

《自杀论》,迪尔凯姆,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电子书。
还有一本《读库》,张立宪。

2008年7月读书汇报: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三联书店。
《江村经济》,费孝通,商务印书馆 。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费孝通,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读书汇报: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读库》,张立宪。

2008年9-10月读书汇报:

《街角社会》,乔治·怀特,商务印书馆。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政治社会学》,迪韦尔热,东方出版社。
《现代性的后果》,吉登斯,译林出版社。(反复看)
《社会如何记忆》,保罗·康纳顿,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会学》,戴维·波普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爱与思I》,克里希那穆提,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年10-11月读书汇报:

《中国史纲》,张荫麟,上海古籍出版社。
《危险的愉悦》,贺萧,江苏人民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越轨社会学概论》,皮艺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克雷斯韦尔,重庆大学出版社。
《实用研究方法论》,科迪,清华大学出版社。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边燕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12月读书汇报:

《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与社会学同游》,彼得·伯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商务印书馆。
《共同体》,齐格蒙特·鲍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读库》,张立宪。


2009年1-2月读书汇报:
《社会学的邀请》,乔恩威特,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社会思想史》,于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
《乌合之众》,勒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政治社会学导论》,奥罗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读书汇报:
《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中国青年出版社。
《当代历史问题札记》,罗平汉,广西师大出版社。
《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罗平汉,广西师大出版社。
《历史的裂缝》,雷颐,广西师大出版社。
《全球通史》上,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4月读书汇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陈旭麓,中华书局。
《现代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社会思想名家》,科塞,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的历史》,马丁·奥利弗,希望出版社。
《脏话文化史》,露丝·韦津利,文汇出版社。

2009年5月读书汇报:
《礼物》,马塞尔·莫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礼物之谜》,莫里斯·古德利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礼物的流动》,阎云翔,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始分类》,涂尔干、莫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9月-10月读书汇报:
《发现社会之旅》,兰德尔·科林斯 / 克尔·马科夫斯基,中华书局。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安东尼・吉登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群氓的时代》,塞奇・莫斯科维奇,江苏人民出版社。
《孤独的人群》,大卫・里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
《行动者与系统》,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上海人民出版社。
《遏止野火》,布迪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他性》,流心,上海人民出版社。
《从众》,梁良,东方出版中心。
《麦肯锡传奇》,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10月-11月读书汇报:
《个体化社会》,鲍曼,上海三联书店。
《自由》,鲍曼,吉林人民出版社。
《失控的世界》,吉登斯,江西人民出版社。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三联书店。
《现代性的后果》,吉登斯,译林出版社。
《发现社会之旅》,科林斯,中华书局。
《现代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方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12月读书汇报:
《哲学史思路》,马丁·摩根史特恩 / 罗伯特·齐默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现在的哲学》,米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克里斯多弗·皮尔森,新华出版社。
《自反性现代化》,吉登斯/ 贝克/ 拉什,商务印书馆。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邓欢 2008-04-05 17:15
加油加油!一起努力哈!

桂华 2008-04-05 20:59
加油!!!!!!!!!!!

陈锋 2008-04-05 22:52
可以在这些概括性教材之间加一些经典原著,交叉着看。

贾辉 2008-04-05 23:40
加油  读书新生代

wonderful 2008-04-05 23:41
个人建议啊,阿隆那本书在看完古典理论后再读一遍会加深理解的。呵呵

小师妹加油哦!

耿羽 2008-04-06 10:28
加油,加油!!

代珊 2008-04-06 11:45
师妹一上来就是经典,赞一个!
概括性的教材可以帮自己在头脑里打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过还得经典原著来补充轮廓才能清晰
加油呀!

王君磊 2008-04-06 12:40
一开始就读这么多概括性的著作,很厉害啊!呵呵……
加油哦!!!

刘燕舞 2008-04-06 21:10
不错。新同学个个来势汹汹,好事。

袁松 2008-04-08 23:51
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

刘芝艳 2008-04-09 20:06
上次和你聊天,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女孩子。加油哦!!

xcsong600 2008-04-09 20:51
看的不错,继续加油,持续关注!!

刘涛 2008-04-10 14:34
继续努力!!

范芳旭 2008-04-12 13:22
越来越感到,概括性的书目真是不能一下子看这么多,越看反而越没有体系越形不成自己的思路。
师姐师兄所言极是!

我打算换掉其中某本,把它们穿插进这几个月的阅读中,一个月一本,效果可能要比现在好。

试试看,慢慢摸索。也希望师姐师兄多多给建议,让我少走弯路。

[s:14]

王君磊 2008-04-14 16:15
如何阅读,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慢慢的我们都会发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
加油啊!

邢成举 2008-04-17 10:25
队读书的体会蛮有诗意,我们是同届同学,一起加油

范芳旭 2008-04-29 21:10
四月汇报已发。

陈锋 2008-04-30 17:26
不错!

桂华 2008-04-30 17:31
加油

彭俊 2008-04-30 23:44
太欢心鼓舞了!!

王君磊 2008-05-01 08:03
榜样啊!一起努力啊!

耿羽 2008-05-06 13:24
比俺去年好多了,加油

程祖英 2008-05-06 16:11
路线走得很好

wonderful 2008-05-07 23:51
小师妹继续加油!

哎呀,队伍真是声势浩大啊,我回复回到手都软了……

要断网了,俺先歇了,改日再到其他几位那里“遭受”震撼……

代珊 2008-05-08 23:09
比我们那会儿强多了,很有体系,很清楚自己读到什么程度了,计划也很好,很有干劲,加油呀!

胡婷 2008-05-09 16:37
长江后浪推前浪 ,新生代的你们,真不错

范芳旭 2008-05-31 18:24
零八年四月体会:

以历史为线,思路更清晰。本来列了三本概括性的理论书籍,想这个月读完,后来发现这样安排很不科学——一些不怎么精致的概念不成体系地堆里脑袋里,不同书里的相同人物甚至都很难串联起来。于是决定每个月读一本,然后用原著来充实思路。

我们对于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极不敏感,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由此便会遗漏许多视角与心情。发现社会,正是揭示那些熟知与深悉,看似打破常规,实则挖掘内心。这也正是我读书的方向。这三本概括性书籍,读完很畅快,因为它们的框架相似,都是对于经典人物经典理论的概述,没有盲目崇拜也没有刻意批驳,夹叙夹议很中肯。那本原著由于以前读过,加上从理论书里获得的对韦伯进一步的知晓,读的时候不像第一遍时那样迷糊了。下个月还要继续读韦伯。

缺点:读书速度不理想,很慢。做了一些读书笔记,每看到一句能震撼或者点醒我的话就立刻写下来,后来才发现竟然写了很多页纸,这是慢的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是,以前训练得太少,还没有形成自己看书的方式。开学前一定要训练好。

另外,利用每天睡前的时间还看了周国平的《碎句与短章》,很细腻,很多话觉得分明是在描写自己的想法,可真换到自己头上又绝对写不出来。还是那个想法,无论对于社会学还是其他,目前的我仍然处在被动的灌输阶段,所以还是先积累吧。而且,很多文字的表达同样需要对生活谦虚和细致的体会。加油!




零八年五月体会:

五月的读书很不系统,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关注关于地震的报道、视频和博客,还有和好友的各种讨论。

读书情况如下:

1、《社会学主要思潮》:书中人物虽少,只有七位,但内容却很丰盛。写作体系很清晰,觉得每读完一个独立的人物,就像是读完了一本书。开学前想再读一遍。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两版序言花了很长时间去读,反反复复地看。希望能够和作者对上话,但是读完一遍合上书,脑袋里还是空空如也。
感受:应该用科学的手段去研究社会事实,避免让主观常识成为了解客观事实的绊脚石。很敬佩涂尔干的实证精神,在看《社会静力学》的时候,读到最大幸福,我想每个人对于最大幸福的理解肯定不一样,就发信息就问了一些好友,收到的答复却是我根本不能预料到的,尽管以前我对他们中的一些已经非常了解。
从书中感到,理论和实证的结合是我日后的必走之路,也明白了老师要求我们积累知识的良苦用心。

3、《社会静力学》:这本书读起来挺畅快。作者的许多观点,让我能很迅速地去想一些事情。感觉始终被斯宾塞用一条线领着,从幸福走到道德,接着遇到各种权利,而后又回到国家。这条线,大概就是社会的进化。

4、《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是在汶川地震发生了一段时间并看到一些负面新闻之后开始读的。读过这本书最强烈的感觉是,想亲手去挖掘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所以下个月打算看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

5、《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在去年复习文化人类学时,就记下了这本书。看完,很欣赏米德用文化来诠释代沟的方法。书中许多精彩词句让我很振奋,也能更好地思考自己这一代人和父辈的关系。

耿羽 2008-05-31 23:03
很不错啊

陈锋 2008-05-31 23:21
不错!

贾辉 2008-06-09 10:25
[s:2]  [s:14]

wonderful 2008-06-11 11:17
很有想法,很勤奋!

程祖英 2008-06-11 12:06
很好啊
做得不错呢

老实说我也很怕难
有的时候一头钻进去
过不了多久就退却了
有的时候我都不相信自己能读懂
但是呢有的时候确确实实又有那么点想法和感受
打打心理战术
内压外压再加上那些快乐
可能就这么走过来了

贾辉 2008-06-12 12:28
万事开头难 ,坚持下去 习惯就好

范芳旭 2008-06-29 21:46
这个月的书目实在是不敢拿出手。部分原因是有些天情绪比较波动,影响了读书。
希望师姐师兄们多批评,多提意见,多给建议!

snzg 2008-06-30 20:12
无论如何都要安下心来读书。。

耿羽 2008-07-01 21:06
下个月可以多看一两本补上。

陈锋 2008-07-01 21:33
暑假就可以安心读书了,就没有借口了哦

范芳旭 2008-07-31 16:06
简单说说我读《乌合之众》的感受吧。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需要联系当时的现实状况来对待,因为我感觉作者始终震撼于彼时群体行为所具备的力量,它甚至可以影响历史的进程。我准备读完世界史之后再回头看一遍,大概到时候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苦心。另外,作者的学术敏感度是我极力赞赏的,就像涂尔干对于社会学方法的思索与定位,是大家风范!我忍不住激动。

其次,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太赞同作者某些时候表现出来的对于群体行为的鄙夷态度,尽管我明白群体智慧绝不是个体智商的简单相加,却是呈截然相反的势态。但是我想到在家乡见过的几次涉及集体利益的事件,我觉得有些时候并非如作者所言,群体并没有因为受到感染和鼓动而变得胆大妄为,甚至被主导利用,反而是在自身利益和人际关系面前变得畏手畏脚。难道是由于两种事件里对群体的定义不同所致?

所以,最后我甚至觉得"群体行为"这四个字是一种特指,它应该带轻微贬义色彩才对,它应该是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群体由于受到某种有目的传播的信念的感染,从而抛弃了各自的智商、融进了盲目的群体行为中,或者说它应该是一次对于个人理智的叛逆。

我很希望以后能经历一些相关事件,来学以致用,批判提炼。这些只是我暂时的感受,日后肯定会有更完善的补充。

刘燕舞 2008-08-04 17:32
很好。很进步。。。

耿羽 2008-08-04 19:44
读完书有自己的思想,很好呀!

wonderful 2008-08-04 20:51
敢于质疑,很好,对与错现在都不重要,不唯书,不唯上,精神可嘉!

程祖英 2008-08-05 16:33
很有想法
既能注意到历史的向度
又能回到生活中展开联想
对于这种时间的记忆
还可以看出你平时也是一个注意生活注意周遭的人
不错

张世勇 2008-08-05 21:29
能和经验结合起来很好啊!

范芳旭 2008-10-15 13:18
后现代性仅仅作为现代性结束之前的一种过渡状态而存在,或者说它的特征已经很明显,只是人们暂时无法用更为恰当的定义来表述,便把现代性的定义做出延伸,以妥协于日益汹涌的变化浪潮,故命名为“后现代性”。

但是术语和文本毕竟无法充分展示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人们对于生活世界的真实感受。例如,只有在对现代性做出了反思性的理解之后,才会明白为什么会存在个体迷惘,那是因为人们对于充斥身边的众多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控制之外的事件的恐惧与焦虑。

吉登斯以为,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并不是所谓的后现代时期。但是,当现代性的诸多后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几乎激进地让人无法驾驭。而现存的话语体系又无法对此种状态做出合理的界定,由此便引发出一种“误读”,才出现了一座后现代性的海市蜃楼。

我认为是这样,现代性已经激进到了许多人所谓的后现代性的状态,但是后现代性的被承认是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我认为吉登斯大概是想说,人们把现代社会出现的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笼统地或者说简单地归结为后现代性,是不负责任的。所以他才倡导,要在现代性本身的话语体系和制度环境内对其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性这种非常诡异的、激进的状况。

(现代性的东西理解起来,至少在我这里,时常会陷入一种特别被动和理不清楚的状态。总觉得不会是这样简单,但又无法说清有多复杂。理论再扎实些后,认真重读!)

wonderful 2008-10-15 22:53
现代性太庞杂了……

这个月也在看吉登斯,他的结构化理论给了我很多灵感和启发,互相学习哈

彭俊 2008-10-17 21:59
真是不错啊!!
读了这么多经典!!

yanglaizhi 2008-10-25 18:52
读得很好,慢慢就上路了。

范芳旭 2008-11-21 12:51
这个月由于课程作业的原因,读了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指导方面的书。还是很有收获的。

王君磊 2008-11-21 13:21
挺好的~~加油


查看完整版本: [-- 读书记 (十二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46928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