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孙竞超:“接地气”有感——在高笋塘村的日子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1年暑假调查 -> 孙竞超:“接地气”有感——在高笋塘村的日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文琼 2012-09-20 20:55
公元2011年7月3日至26日,一个名叫孙竞超的21岁大二学生从GPS中消失了。同样地,这个在学园中充满稚气地生长着的小孩子也从深爱的卢梭康德孔子孟子的世界中消失了。告别了熟悉的校园,远离美丽的故乡,她背上行囊匆匆赶去何方?一切的一切,都从7月3日博雅湖北实习组起程的那刻起始——在学园中深锁内心的高傲被扫去,我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做好一切吃苦的准备,随着同样志气满满的华科战友们走进了深山。
广州到武昌,差不多十二个小时的路程,甘老师要求博雅众坐“最差的车最差的座位”——我们9人小组在拥挤的车厢中坐了12个小时,尽管这种脚下都睡着人的乘车经历我是体验过的,夜半看到大家睡得横七竖八还是有一阵心酸,不知前方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
旅途颠簸不计,我们火速赶往华科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进入这样一个中心,我不禁为浓厚的乡土研究氛围折服,在了解了这里读书会的运作机制以后,作为博雅人的我对这里的同学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他们读书,他们生活在一群有着相同梦想的人中间,交流,反思,实践,每天都充实而自觉——这正是博雅精神的核心。有了这样共同的精神旨趣,我有了一种安全感——就像贺老师评价甘老师时我的体会那样,贺老师说甘老师是真正的“问题中人”,如今我加入了一群同样的“问题中人”的队伍,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到达恩施,坐了近3个小时的汽车,第一次走盘山道,第一次看见满眼绿色的群山,第一次看到路边背着竹篓赶集去的老爷爷,什么都是第一次!尽管晚上聊天睡眠不足,我还是睁大了双眼,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装进记忆——漫野的绿色荡涤了我燥热的心,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原所无法带给我的宁静。是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绿色的,一切的一切嗅起来都有草叶的芳香,这让我找回了儿时在草丛里捉小虫的心境,什么政治哲学,什么高深的古典,都被统统抛到脑后去了,是的,拥抱,不计成本地倾心的拥抱——这就是我来到咸丰,来到忠堡第一件想做的事情。
马不停蹄,下午欢迎会我被分到了高笋塘村做调查,吃住都比想象的“吃苦”要好不知多少倍。绿色,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2%!整个忠堡就像一块绿翡翠一样,而高笋塘村所在三面环山、三县交界的位置,就像一只玉碗一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人。红色,贺龙、肖克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高笋塘村原来叫大捷村,进户后看到很多家都挂着毛主席、十大元帅的画像,无论垂垂老者还是童稚的少年,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忠堡大捷革命家们的光辉事迹。白色,享有“中华一绝,天下最白”美誉的方解石从这里开采并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内甚至是国际各地!第一次看到这种白岩,那迎着夕阳发出的柔和光辉,那忙碌于搬运这白色财富走出大山的运输车不禁让我对这个村的发展充满了期许。是啊,回想起来,我竟在这绿色、红色、白色交织的世界里生活了20天,感受着乡村的过去,现在以及发展的未来,真是一种幸运!
由于固执坚持晨练的习惯,我每天6点40起床,然后进入一天几近程式化的生活:7点半帮政府食堂的阿姨摆桌子,8点左右吃完早饭进村,中午12点多回镇上吃饭休息,下午2点半接着进村,晚上7点多回镇上,吃罢晚饭8点开始小组会,大概午夜1点左右结束会议洗漱睡觉——天天如此,却并非单调。高笋塘村共有8个组,人口在1600左右,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靠近镇中心村的一组和二组,位于高山区的八组目前不过十家。这样一个村庄是占尽了镇上提过的“三色”资源的:满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绿色,忠堡大捷纪念碑,方解石矿场及粗加工厂。每每听到山间采矿爆破的回响,我能想到的是发展和乡村的成长。
发展,发展,这个地方的农业却依然处于自然经济阶段,这或许与山里人的生活节奏相关吧。家家的年轻人几乎都出门打工去了,剩下老人和很小的孩子在家里,老人为了“活路”承担了家庭主要的生产任务:种苞谷,洋芋,红苕,自己吃的一些菜。家里有些壮劳力、家庭生活状况中上的还种些低风险的经济作物诸如烟叶,或是可以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的黄金梨,等等。山里人近年来也想搞些新项目出来,我所在的高笋塘村就有藏香猪特色养殖以及生姜种植基地在起步阶段,我总是觉得,山里环境好,山里人勤快肯做苦工,一定会有所回报的!
随着乡村调查的深入,每次讨论大家都能提出很多问题,我也努力地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却也发现自己在发言中总会囿于自己原有的一套知识话语体系跳不出来,这让我很是着急。以前没有发觉是问题的都成了具有“问题意识”的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比如村治可能都会遇到的“光棍和混混”的问题,以前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出现这类人,自然也不能够引起我足够的关注,哪怕是同组的师兄们提及,我也会觉得不是问题。渐渐努力去尝试发掘一些问题,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都没有生活在一种常态之中——常态的生活中一切应有尽有,一个具有问题意识的人不会放过每一个与自己生活不同的点——就在这不同上,他能发现问题,深入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活。每每在开会自己提不出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会感到一种习惯导致的无力,就是一切都习惯了,一切都不新鲜了,生活的滋味再平常不过了,人也就麻木了。即便是常常把自己锁在“爱智慧”的哲学牢笼中也是如此,本应对一切都感兴趣,将一切都当做自己该学习的知识的,到头来却只是关注了前代大哲们所关注的生命的永恒问题,究竟是谁在思考,究竟,谁在生活?没接触真正的中国乡土,没“接地气”之前,我的生活存在着一种割裂,学的和想的太远太远,生活或是生存,却对每个人都太近太近。
长期的独立读书写作让我怯于与人交流。不敢说,不知道能说些什么,我总是认为没有人和我谈论同样的话题,关心同样的事物。来到农村,试着去敞开心扉,或是像师兄师姐们介绍的经验——“厚着脸皮”刨根问底那样一路追问下去,我发现受访的农民没有丝毫的厌烦,相反,越说越有话题,越说倒是越起劲儿了的——他们并没有因为对话双方悬殊的身份或是不同的话语而有所掩饰,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让初次接触访谈并且初次接受采访任务的我的紧张消解了许多。从开始时的无话可说、没话找话到后来的滔滔不绝,意犹未尽,毫不费力地让农民说出自己心底的故事,我经历了一次成长的蜕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学会了尊重,学会了信任。唯有尊重,才能让访谈双方实现一种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交流的可能。一般进户的时候农民都有些不知所措,他们担心自己的方言城里人听不懂,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跟大学生的所谓研究八竿子打不着,他们还是会自卑。而我和我的黄金搭档——“大雷”雷望红同学一道,就从农民最熟悉的种地谈起,到农民家庭成员的组成情况,经济收入如何,甚至是些诸如纠纷上访的敏感话题。我们就用这种方式一步步走进了农民的生活世界,让他们自己说出自己的故事,将农村日常的生活场景展示给我们。有时农民会搞不清我们的身份,尽管解释多次,却依然担心我们会搞些小动作,对他们的村庄生活造成影响,每每这时,耐心是必要的,构建信任是必须的。我们就在对话过程中进进退退,寻找农民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的契合点。这一次次的对话,一次次的访谈,让羞于开口的我也领略了沟通艺术之魅。从与农民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信任,开放与朴实,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更多地,是一种对自我的重塑——这次的调研激发了我沟通的欲望,让我更加急切地渴望交流,也满心期待通过更为密集的沟通和交流重新认识我生活的世界。
我总是觉得,这次的调研单单产生的只是作为第一次调研经历的感受未免肤浅和淡漠了一些。通过讨论、访谈以及夜不能寐时的思考,我发现了这次调研经历中改变我人生的一些东西。提到哲学,或是提到我钟爱的理性思考,我总是将其归于柏拉图、苏格拉底抑或尼采、康德、黑格尔,却也未曾想过他们哲学的根基在哪里。高笋塘村宁谧的乡间小路让人不禁联想到卢梭孤独者的散步,农民访谈中一些不经意但让人翩翩联想的话语都透着哲学思辨意味,打工经济中的“回家逻辑”让我的梦萦中总是浮现奥德修斯,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哲学之根恰恰在乡土,每一个农民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逻辑,每一个农民都堪称一位哲学家!提到哲学时的那种高傲全然不存在了,这让我的以及我今后的思考多了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啊,为何要在陌生的异域寻求一种高飘的心理安慰呢?即便是寻求,无论古今中西,来到乡土也都能找到原型,这使得原本虚空的哲思变成了一种可触可感可实践的生活!基于此,我选择在田间与哲人为伍,进而也能够重新认识那些思考生活的哲人前辈们的思想历久弥新的原因了,我也由衷地鄙夷起那种经院式建构在纯粹思考上有时荒诞得离谱的哲学家们来了——哲学家不是大学里哲学系的教授,而是农民,工人以及千千万万真实活着用行动诠释生命的普通人!“接地气”原本是对哲学的一种讽刺,因为哲学就在最低处生根发芽——下来,到生活中去,到平常人的话语世界中去发现实际问题,也许是今后我再思考哲学,再回到博雅人中间谈到哲学时候的一个中心话题了吧。
二十天太过短暂,要学的太多太多,想看的太多太多,外表平静无物的小山村不断散发着魅力吸引我驻足流连。我无法带走这一村的山清水秀与博雅众、与更多的人分享,却也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外面的人更多地了解这样大山深处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哲学。还是那句话吧,下来,到普通的中国农村生活中去,要比死啃书本“挖”哲学要实际高效一些——真正的高贵在低处,真正的精英在基层,总应有个意识让自己去“接地气”,去乡土寻找中国人生活哲学的灵感,不单单是一次调研的感受,更是一种值得毕生躬行人格要求吧。


查看完整版本: [-- 孙竞超:“接地气”有感——在高笋塘村的日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36875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