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魏国清:由大到小的村庄——有感于武汉江夏区调研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 魏国清:由大到小的村庄——有感于武汉江夏区调研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文琼 2012-09-19 20:09
自下乡结束至今已过一旬,期间百感交集,未敢动笔写感想,希望等待到跟那段时光有一定距离后、心绪宁静些……无奈那种种情境日夜纠缠:各类下乡后遗症严肃地警告自己若要此时跳出来做一个宏观的总结着实有些痴心妄想。但索性从头述起,强行抓取时间作为线索。
一,进入村庄前
在华南农村的土地上摸爬滚打长大的我原自认为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并无几多陌生,故自得知消息下乡以来不曾对此行抱有过多期待。甚至在七月二日启程登上到武汉的火车前头脑也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在七月四日与贺老师首次交谈后心中才对下乡有了些许定义。贺老师告诫我们:“不要过于自信,必须放下一切对于村庄的想象,放下一切自以为是的东西,让自己真正进入农村”。博雅学院的几位好友曾一致认为我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在下乡如鱼得水,将是最能理解村庄逻辑的一位。然由贺老师此语看来,对村庄的预设是接受整全的农村的最大障碍。城市里未接触过农村的学生必是不敢坚信于自己的村庄想象;倒是赤脚踩踏过农村黄土的我更难如老师所言“放下一切自以为是的东西”,甩开烙在自己心中数十年的农村生活印象……此端不移,便更无需奢谈得到贺老师不断地强调的“经验的质感”。如此考量后,在进入村庄前给自己定下的确定的的第一任务便是:放下所有逻辑与预设,接受村庄。
二,进入村庄
七月五号上午,我们经江夏区农业局来到了他们安排的地点下塌,原以为舟车劳顿后的我们会作较长休整,少则亦应有一小时。怎知当天应酬完的半小时后:下午两点鹏进师兄就带领我们就进入了角色。果如其然,我这产自广东梅州客家山区的脑瓜在听到某些言语的时候总不免休克几秒后才能系统重启:如果家中没有儿子,女性也可以入族谱!这若是在客家山区,没生儿子来续谱的媳妇不被赶出家门日后生活也将惨不忍睹。第一天感观上感受到的种种异文化带来的冲击让我有些把持不住自己,我时刻提醒自己要透过现象看逻辑,但是晚上讨论的时候回忆起白天收录的信息还是有些手无足措,总结起来都颇感吃力更无论由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了。一晚上下来希言师姐和鹏进师兄高层对话,我们小兵小将们多是埋头“奋笔疾书”。希言师姐和鹏进师兄一方面一直以“引产术”引导我们去思考,另一方面也总不时安慰我们“你们的第一次调研要比我们第一次调研的触感好多了……” 
如此一周下来后我们对村庄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却依然感觉难以把握。就我个人而言,此时面对任何一位村民,脑海中虽能自然地条件反射地根据其身份境遇想到访谈中所需要关注的那些方面:村庄、小组、家庭、个体、经济、政治、文教……可是如何从这纷繁复杂的方方面面中抽剥出理论逻辑来解释这些状态共存于这一村庄中的原因呢?
三,深入村庄
在触及深入村庄的问题后我才发现师兄师姐们一直强调的结构性村庄的真正意义。也就是郭亮师兄临行提醒的“要在村庄现象之中找关联”。只有找到彼此间的关联后方能按比例缩小村庄结构;方能保证其五脏俱存,方能保证将其作为一个有机体缩小化来观察玩味时不会遭遇逻辑断路。因而能让村庄由大到小才是真正深入村庄的象征。
我们的驻点村A村是沿107国道的一个城郊村。城郊村虽素以没有硝烟的战场著称,势处转型、利益纷争之地,A村却非同寻常地宁静和谐。这种和谐村庄对于我们一个有着六位首次下乡的队伍来说自然不是一多另人满意的教学点,在访谈一周下来后大家都开始对访谈略微疲惫。我们总是不时地打趣说:“我们请求换村”。但燕舞师兄不时提醒我们换角度思考:“为什么村庄的矛盾没有爆发?”燕舞师兄利用其多年的下乡经历不断地从村内及村外的视角向我们阐释村庄内生结构及外部力量对村庄整体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在跟着师兄进进出出的过程中形成对村庄整体结构产生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此同时,燕舞师兄也增加了对我们调研方式的更细节化的指导以利于我们单独面对村庄,我们戏称之为访谈三十六计。
单独面对宁静的村庄对于我们新手来说的确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毕竟解释隐微的矛盾比解释现实存在矛盾的风险更大。为了分析村庄结构,我们提出新方案:通过与其他沿107国道距离不同的村庄作进一步的对比,由阶段递变看其中关系。于是我们兵分三路:一部分人到邻近村去访谈一些关键性人物,希望得到横向区域的概念性了解;一部分人到街道、区访谈,从上到下得到纵向的政策性了解;一部分人继续留守本村注意新的契机。后期的三组大讨论也不时为我们深入村庄看关联提供了灵感,譬如他组关注到的某些方面我们可能错过了;或是他村存在的状况我们村却不存在或情况不同,其中原因何在……村庄的结构逐渐现形,我们看到的是由个体到家庭再到集体的情况及其背后的行动逻辑。
但仍需要反思的是,由于个人任务及集体课题的影响,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略有耽于对土地问题的思考,不利于对村庄进行宏观整体的把握。这是今后调研过程中需要谨记的一点教训,无论是什么问题都是在村庄结构逻辑运转中产生的,只有理解了村庄才能真正理解村庄内外的问题。
四,独特的团队
最后我想说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对我个人触动最大的是团队协作对于整个调研进程的影响。我已不止一次地在大大小小的交流会中“炫耀”我们组的内聚力。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目前为止依然处于感动期的我在本次调研中直观的最大收获是团队友谊。回忆之前贺老师再三强调下乡的人员安排已达最佳时我笨拙地认为此是常见的高压统治术。直到我真正感受到我们团队高度配合时我才真正由衷地相信贺老师这一力量的真实存在。我们组性别、性格……主观与客观各方面的因素都似乎是冥冥之中的绝佳搭配。我们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共同完成一次次访谈。
难忘我们在烈日下步行时的粗声细语地讨论、难忘我们为了寻找“要命湾”时的援手跨过的种种崎岖、难忘我们在突来的风雨中同撑的那把红色巨伞、难忘我们那一荤四素的圆餐桌……
感谢我亲爱的队友们,感谢中心提供如此非一般的调研机会!


查看完整版本: [-- 魏国清:由大到小的村庄——有感于武汉江夏区调研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64601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