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流辉 |
2010-03-28 00:06 |
赫伯特斯宾塞是西方社会学上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他的社会学思想主要包括社会有机体论与社会进化论。这两个学术思想充斥于《社会学研究》整本书中。我认为《社会学研究》较其他纯论述理论的书来说较生动,因为斯宾塞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向读者阐述他的观点,令人感觉不枯燥、乏味。 斯宾塞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还没有社会学的时代(虽然孔德在法国已经提出过“社会学”这一词,但社会学还未真正地为公众所了解、接受)。斯宾塞于《社会学研究》这本书中,便开始向公众宣传他的社会学思想。 在第一章“我们需要社会学研究”中运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于因果分析只停留于表面,且只经个人主观臆断,并未考虑到最初起因与间接结果。这些导致了一些政策决定者还有普通大众都只会就是论事,做出了一些冲动的行为,自恃可以缓解矛盾,解决问题。但不知问题矛盾已经通过其他形式转移到其他领域,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制定社会政策时,不应贪图速度而应在准确比较其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以及负面后果后在做抉择。也就是说,当遇到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考虑到多种因素及后果再做决定。斯宾塞用“棉花”这一例子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额,现象的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只有对人与事进行总体调查、获得材料后才能作出可靠地判断。此外,他还提出了“非约束性控制”方法可能远远比约束方法成功。这一点,我十分赞同。透过中国的农村社会(当然,我指的是未经现代化的车轮碾压到的宁静、传统的中国农村),我们便可了解这个观点。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在一个有限的社区内,每个人都是在其他村民的关注下成长的。因此,他们的社会关联度十分高,关系紧密。农村社会的秩序不是用法律这种外在强制力维持,而是用道德、舆论、宗族,这种软控制力维持的。村民们通过社会化习得这些道德、伦理等,并将他们作为了个人的行为准则。从此可以看出道德、舆论的作用十分强大,正是这些力量,维持着几千年来传统农村的社会秩序。 斯宾塞是个整体论持有者,在此书中,我读到了他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述。他说:“每个人从成长、生活到衰退,都处处在种种的影响之下。”他在反驳“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在这里发挥过作用的伟人的历史”这一观点中也充分体现了其整体论的思想。他用引爆的炸药、炮弹、大炮来类比伟人、前人的积累以及同时代人们的共同努力,从而得出了起爆药是大炮成功发射的重要因素,没有它不可能发射,但若无炮弹、大炮,只有炸药也是徒劳的。如同历史是否只是伟人的历史一样,若无前人的成就、积累以及同时代物的相互配合,也不可能造就一个伟人。他还举例到“若莎士比亚没有文明人生活的许许多多传统——没有从以前延续到他,丰富他思想的种种经历,没有一百代人发展并在使用中丰富的语言——那么他能写出什么戏剧呢?”这使我联想到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再论文字下乡”中提到了人的记忆的连续性,不像小白鼠,只活在当下。而人类靠他们的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也就是“文化”,它对个人有强制力,因为若不学习,人们便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活。这也充分体现了整体论的观点,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要在社会中生活、和他人互动,必须经过社会化,习得人类的“文化”。因此,是时代以及个人的社会化及经历造就了一个伟人。 书中,斯宾塞还例举说明了社会现象如同自然现象一般有规律可循,体现了其实证主义的观点。有人认为个人的意志是不可预测的,而斯宾塞则指出决定普通行为的简单意志非常有规律,不难进行预见。因为人们都是理性人,总是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择。他揭示出了社会也是存在规律的,社会现象的可预测性,反映了科学研究三个目的之一的预测。 书中还呈现了进化论的思想。斯宾塞例举出了各种人类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归因于上帝,再到当自然科学有所发展时便会消除这些神学思想,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现象。这个就是人类思想进化的充分体现。“社会学之父”孔德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智力的神学阶段);过渡阶段(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工业阶段(智力的实证阶段)。 以上是我从《社会学研究》的前几章内容中读到的斯宾塞的思想。通过阅读《社会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斯宾塞的学术思想以及看待社会现象的视角,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