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社会学系08级本科生的读书与感想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社会学系08级本科生的读书与感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snzg 2010-03-23 20:11
重返心灵田园——品读书报告有感
  学号:U200816511  邹雪薇


      不知从什么开始起人们忽然发现自己与书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蓦然发觉这曾经如此静谧安宁的足以净化人心、陶冶性情的象牙塔居然连一张书桌都容不下了,连一个可以心无旁骛一心澄明的角落都无处寻找。这不能不说是近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之处,过于的功利,过于的世俗,过于的追求外在的政绩功名,而忽视了那原本印在骨子里需要不断历练的人文气息。


      看了研究生们每个时期阅读的数目,我仿佛又找到了那深深掩埋在我印象里的那种最初的“大学生”的原初形象,心中不禁漾起了几许涟漪。他们的毅力让我感受到了在这个日益浮华的世界里能够捧着一壶香茗、伴着日月清辉把一切琐事抛于脑后而可以每天与书为伴真的是一件让人感动而又震颤的事情,这正是我们当今大多数大学生所缺少的特质,我们中的大多数往往打着上大学的名义却没有身体力行去做身为一个大学生真正应该去做的事情,好多人都有认为奋斗了十二年上了大学终于把“苦日子”熬到了头,当然应该释放自己尽情去享受这盼望已久的大学时光这最美好的花样年华,然而他们却忘了,当这不长的日子转瞬即逝之后留给自己的只是那么浅薄而又易得的欢声笑语,而自己的从里到外、举手投足自然而然散发的那种高雅气质却无处可寻。

    从他们阅读的书目来看,研究生们有着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很广博的学术视野,他们往往是针对某一种自己所感兴趣所要深入剖析的方向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先把理论的功底巩固提高以后又阅读了一些关于这一领域的综合性著作,使得自己在先前的阅读中所思考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解答和总结,这样的读书安排,使得自己对特定领域的横向和纵向剖析都能有一个很细致而又全面的深入理解。他们不仅读一些社会学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而且还选取一些关于人类学政治学这些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著作,这样把这些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融汇贯通,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立体理论架构。无论是写学术论文还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的时评都能把深刻和全面牢牢把握。


      在感触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回顾一下自己这已度过的一年半的大学生活中究竟有没有为自己自身素养的提高做过真正的累积,如果没有,老师说过从现在起悔悟过来还来得及。要抓住来得及的尾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重拾那最初的纯真状态,在这剩下的两年多的时光里,与书为伴,与书时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自己内心的一片贤静,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最真实的升华。

snzg 2010-03-29 22:54
浏览三农中国读书论坛有感
U200816573    社工0801班  侯利涛

在三农中国网站上浏览了十几个帖子,都是研究生读书报告的。看了之后感受还是相当深刻的。上面有一些关于投稿地址方面的信息,给人提供了方便之门,有了沙场练兵的空间。当然上面提供的一些推荐书籍也给人一种方向上的指导。尽管课上课下老师们以及一些学长也苦口婆心的劝要趁时间充裕多读书,多读经典著作,每节课上也推荐不少的书籍,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认认真真的去读上一些。所以有时候在听课的时候,以及课上讨论的时候,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人物的名著作,每当别人提起而自己却不知时,便有一种深深地耻辱感。
这次在论坛上有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种心情,看着别人长长地一大串书单,涌起一种羡慕之感,并又一次在心底受到了的震撼。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紧迫,感受到了“时不我待”。我亦当立志读书,读书以励志。贺老师说读书起码有三个作用,可以磨砺意志可以锻炼情商可以积累知识等。
我也不是没有读过书,但是比起别人来,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并且我的偏好很重,感兴趣的读之不倦,不感兴趣的,抓在手里就发困。而且似乎重乡土,而斥西风。然而经过浏览之后并几经思索,似乎应该是这样的:社会学的经典在西方,他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所以要读西方著作的经典,但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浸淫下的国情确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削足适履,照搬西方,此为最为紧要。
但即使是想批驳任何一种学说,都要对其了解,所以还是要读的。
关于读书,我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会有自己的读书方式,有的人是按照作者来读的,比如想要了解迪尔凯姆,就集中一段时间读他的书,以便把握他的思想系统性;有的人是按照寻答质疑的方式读的,比如一个学生在读了托克维尔的书后带着质疑去读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读;还有的人会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读,比如读关于宗教的,读关于政治学的,经济学的等等。不同的人会采取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我也看到了一些刚入门时的帖子,反映了刚刚读书时的一些困境,进而引为借鉴,要静心去读,专心读,坚持读。
论坛还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有畅所欲言,有加油鼓励,有指点迷津,有虚心求教,有思想,有关怀,有温馨,有青春,好像是各种思想在交汇激荡,这里就仿佛是学术的殿堂。新来的,离去的,大家都可以在这里停留交流,组成了一个读书之家。

snzg 2010-03-29 23:08
做个明白人


身为读书会的一员,我很早就知道了三农中国论坛,也晓得在这个网站上可以获悉读书会诸位同僚的读书近况。可是我平常确是极少进研究生读书这个版面,除了沟通有限不熟悉之外,胆怯、心虚也多次使我面对他们的读书报告望而却步。而每一次我鼓起勇气进入这个页面,点开其中任意一位会员的读书报告,我的情绪总是重复着由惊叹—怀疑—敬佩—惭愧—斗志的相似过程。面对一幕幕头脑与时间的持久对抗,我有惊叹;虑及人类思维有限的吸收能力,我有怀疑;体验着同样的孤独和坚持,我有敬佩;而当我忖度自身所为,惭愧之情不禁满溢。造物主真是聪明至极,他小心地在每一个人心灵上都加了一个安全阀,所以不论我的情感受到多么大的冲击,凭着个人长久形成的乐观态度和与生俱来的心理防御机制,都不 难从这里得到积极的讯息—如果我好好努力,也可以做到那样的程度—看吧!一颗热烈的、明朗的心正在一具年轻的肉体中跳动。

读书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是重要的呢?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了为获取一技之长、做谋生事业外,读书更大的意义在于获得理解的力量,而人只有在理解社会、自我及人生之后才懂得为所当为、为所可为,最终得到人生的幸福,并且有能力为更多的人谋求到幸福。反观当下,形形色色的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带来了可怖的信息爆炸,也逐步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电子媒介取代纸质媒介,进一步削弱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人的情感被导入到具体的传媒结构,得不到自然地宣泄。物质丰富到泛滥,个性自由到畸形,看似日新月异、美轮美奂、激动人心的世代,究竟给不了人心灵的皈依和生活的喜悦。个体在社会面前永远显得脆弱渺小,可是人活着并不可以随意被碾 压,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以轻易被剥夺。人是活着的,活着必然要有反抗,必然要留下我们曾经来过的证明。那么,保持警醒的武器在哪里?战斗的武器在哪里?改造世界的武器在哪里?让我告诉你答案吧,这样珍贵的东西在书本里可以找到。事实也许是这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成为并且有能力成为战士、改革家。而我以为人既然生之为人就一定得活得明白。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的说话历经几十载风雨的涤荡力量丝毫不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眼下这个时代虽不似鲁迅所说的是个憋气的“铁屋子”,但看不见的危险正步步逼近,急切地等待侵蚀人的心灵,埋葬人类的文明。一个人最大的悲哀绝不是清醒地死去而是明明被一点点抹杀却不愿或者不能直面真实。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不想被唤醒的人无疑就是这样的悲哀典型。那么,那几个较清醒的人呢?正如鲁迅所想的,他们不是社会的罪魁,恰恰是我们民族前进的希望。就这个逻辑下来,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一种文明的生灭不正在于在她还剩有多少明白人吗?如果诸位真的想做个明白人,这方法岂不是很明白吗?



社会学0802班    彭婷

snzg 2010-03-30 09:04
也谈读书

郑晓园

寒假快回去时王海娟学姐要我们写一写自己的读书体会,我却一直没提笔,因为那段时间一直很乱,觉得有多东西都理不清。但看了最近一期的《读书汇》和《社会学导报》,深有所动,于是打算给自己做一下梳理。
很少怀疑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刚上大学那会儿,我可是抱着囊括天下全部知识的“野心”的哦,现在想想有点可笑。开始读书时基本上是这个想法,后来发现一本书读了,过不了多久里面的东西就忘了,就有点泄气。泄气归泄气,书还是要读的,不然开会是要挨批的。不过慢慢的,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习惯,每天无论多忙,都要看看书。我认为,喧嚣和热闹表面上看着很光鲜,其实不过是过眼云烟,人在骨子里是趋向沉静的,因为只有静了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力,而读书与我们这种本性有着天然的亲和性。读书要真读进去了,会进入一种纯粹的境界: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心无杂念,忘却了周围也忘却了自己。据说读到一定深处,会发生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共鸣和沟通。我功力尚浅,尚未体会到这种心境,继续努力中。
读书会是提倡读经典著作的。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读的很多是杂书。最近才开始接触经典,发现经典真的不好读。有时候一页看完了,也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只好从头再来,一字一句的读。这才体会到贺老师说的,读经典训练人的意志力,因为它要求全心全意。读了几本之后,渐渐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是一种永恒,知识会不断的更新,经典里蕴含的智慧却永远闪烁着璀璨与光芒。读大家的作品,虽然是在讲他们那个时代的问题,却可以对应该怎样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有所感悟。
有一期《读书汇》上说,读书是“悲壮”的,我有时候也这样觉得,因为读书的过程是寂寞的。年轻人少有不向往热闹的,读书意味着孤独的姿态。不过还好,有一群爱书之人相伴,会消淡这种感觉;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读书贵在坚持。除了这个,集体读书还有一个好处。我们读一本书,是加进了自己的创造的;所以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韦伯。大家在一起交流,一是可以互相启迪开拓视野,还有就是可以给予引导,帮助纠正错误的方向。
看过一句话,出处忘了,说一个人在年轻时期读什么书可不是一件小事,书籍、友谊、环境这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终生不可磨灭。我们有环境良好的大学,有浩如烟海的好书,有关心我们的师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看来,我们所处的条件可谓是面面俱佳,唯独需要的是我们脚踏实地的勇气和毅力。
加入读书会有一年半了,每个月只是保持着最低数量的几本书,要说读书感悟也没有多少,读书速度慢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现在想想我读过的那些书,感觉很是混乱,像一团乱麻。大二上学期,我的状态很差,所以一直在努力调整。最近觉得状态好了一些,读书进入状态比较快了,注意力比较集中了,零星有了一些感受,也在尝试梳理自己读过的东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自己能尽快找到感觉吧……
晚上吃饭的时候碰到一位学长,他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笑了一下:在读书啊……他说,“在读书”这个答案很好。始终相信的的是,只要走对了方向,结果就不会很差。
上次开读书会,桂华师兄在最后的结语十分令人感慨,抄录下来,以此共勉:我们读书,是因为历史的车轮要从我们身上走过,我们这代人承担着思考中华文明驶向何方的使命;即使我们只是江海中的一朵浪花,历史最终也不由我们来解释,我们仍应当展现我们年轻的生命,通过读书为我们的生命留下一些波澜!

snzg 2010-03-30 14:33
看了研究生读书论坛之后的感想

从小学到大学,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一直跟我们强调要多读书。一句话,听了太多遍,不论是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总是容易被忽视掉。所以,当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老师、辅导员、成功的学长学姐一直跟我们强调社会学要多读书,读社科类经典的书籍,我却有些不以为然,想将来又不做学术,读那么多书,加权又不能就因此高一点。
但是,随着接触的老师学长越来越多,班上同学分化的越来越厉害(有一些同学很认真的读书),我越发的觉得自己的浅薄,于是开始读一些书,但总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很难坚持下来。总是以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给自己不看书的借口。
听了贺老师讲的话之后,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因为自己觉得那些书可读可不读,自己毅力又不够坚定。就像老师说的,读书其实也是一种磨练毅力的过程,如果能安定的读两年书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现在社会就是太浮躁,人们的追求太肤浅,大学时代如果都不能静下心读书,那么以后到社会上、到工作中更是不可能的。
最近,在上政治课原理的时候,想到关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我对读书的目的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学生都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一种参与意识,觉得社会的进步与我们没有太大关系,关注的只有眼前的自己小小的生活圈子,想以后怎么才能找个安稳收入又不错的工作。老师也说,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就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如果是一年、两年前的我,可能听了会觉得老师的话太大太空,但是现在我觉得这话再正确不过了。华科不管怎么说,在全国的高校里还是不错的,如果连我们这些学生都不能肩负起推动国家进步的责任,那么我们靠谁去做呢?难道靠十亿农民?靠各种高级技工么?当然我不是贬低他们,只是在社会结构中各个社会阶层各有分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应该每个同学都知道,但现在说起来,大家可能只会一笑了之,而我们缺乏的正是这一点理想、一点信仰、一点激情。
另一方面,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很多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但是,当我们理性的去看,有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发泄情绪。比如,对教育制度不满,对腐败不满,对各种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于是责备甚至谩骂国家机关、各级官员,却没有理性地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我开始意识到要去真正理性地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所获得的知识不够用了,我发现我需要更多前人的经验前人的理论去帮助我思考。只有真正的了解,才有评判的资格。我觉得我从另一个角度找到了读书的意义与动力。
看了研究生的读书论坛,深深的敬佩那些学长学姐看书的心境,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今后一定要时常去看看、激励自己!一定要多读经典!

                                        屈炜怡 社会学0801 U200816531

snzg 2010-03-30 14:36
读书态度之转变

  进入大学,一开始我的读书生活是处于徘徊期甚至是厌烦期的。整天忙着学生工作,偶尔进图书馆猎取一本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来看,却发现自己早已经不能静下心来慢慢赏析。高中时期信奉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境界已经荡然无存。那时只能偶尔看点张爱玲的小说,最多只是读点带有伦理和社会批判色彩的小说而已。

大一的懒散生活没有使我的心灵得到解脱,反而更加加剧了我的浮躁与不安。空虚中使我产生了对于自己人生意义的怀疑。学生工作固然很多,做得也很有成就。但是我觉得仅仅因为这个就没有多读点书,这真的是一个天大的借口!后来我也跟随某些同学的脚步加入了读书会。这首先源于我在上年暑假中逼着自己看了《发现社会之旅》,我感觉社会学的理论其实是很有解释力的,我试着用里面的理论解释了一下重视农民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结果是很有成就感,从此就爱上了这种感觉。不知不觉读书成了我重新给自己定位中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不可缺失的部分。甚至可以说读书为我颓废的青春加入了一剂净化剂!加入读书会自然就成为一个很迫切的需求了。

  在读书会里我了解到大家读书的状态,每次讨论都让我受益匪浅。同年级的同学中竟是如此藏龙卧虎,我不禁大为感慨!在这种群体的氛围甚至可以说是压力之下,我只有更加坚定自己读书的信念。与大家交流的时候,每个人的滔滔不绝,让我恍然有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与热血!何等意气风发!还有在与学长学姐的交流中更加让我体会到良师益友的作用,一个好的群体果然是个人性格思维形成的重要影响力量!每次上三农中国网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种鞭策!

  上学期我们有专业课要写论文,我更加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很庆幸自己读过相关方面的书,所以才有内容思想展示。看来书中的知识是可以在相互转化中通融的,只是总是会在不经意中给人惊喜。但前提是多多积累!

  读书怎会无用?我很赞成“无用之有用”一说。我觉得读书过程中磨练意志是一方面,这样以后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风浪也肯定会比常人更加淡定从容,更加有耐力毅力及信心。再者,书中传授的价值观对日后的人生处事何尝不是一种基础的奠定?最重要的是思维得到了锻炼!结论可以商榷可以异议,但重要的往往是逻辑推理过程,重要的是结合时代背景解决问题。一切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我相信书中的内容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我也会在这条寂寞而又丰富的读书路上继续坚持下去!
                                           


孟玉祥  U200816518
                                                社会学0801班
                                           

snzg 2010-03-30 14:39
关于研究生读书报告帖子的一点感想

曹丽娟

读了师兄师姐们的读书报告以及他们对一些书目的评价与思考,感慨颇多。在大一上学期就参加了读书会,跟师兄师姐的交流也比较多,总觉得跟在他们的旁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每一个的思想都是那么的纯粹但又是那么的深邃。在做人做事方面纯纯粹粹的,关心爱护师弟师妹们,把学术看成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在思想方面,又是那么有洞见力,每一句话都折射出他们看书之后的感想。

每次读了李祖佩、陈靖、袁明宝、刘锐、桂华、冯小等师兄师姐的帖子,总是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结合他们的帖子,并反思了这将近两年来的读书情况,总觉得自己读书很散,没有严格的逻辑体系与结构框架。大一上学期主要致力于入门书目的阅读,下学期开始在师兄们的领导下进入西方大家的世界,单一学期下来总觉得有种畏难的想法,在学期末跟读书会的同学以及师兄师姐们交流了,决定大二上学期还是转向中国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读了费老、梁簌溟、南怀瑾、钱穆等等的一系列书籍,感觉很通俗易懂,对中国乃至外国的社会学也了解到不少。至于这个学期,我觉得得向师兄师姐们学习,从一大家一大家的书目整体阅读,不能再零零散散了,一个时期的一个时期的读,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必须严格要求。

    还有一个最大的感想就是欲速则不达,有时总是如饥似渴的读书,心不能沉静下来,看的量多了,但是质量也不能保证,总是看到的是书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其中。前天桂华师兄讲的一席话感触很深,确实,现在很少人读书,浮躁的民间,浮躁的政界,甚至学术界也很浮躁,我们作为三农读书会的一员,作为读书人,必须要秉持深沉与沉厚,超越肤浅、吃、喝,超越过眼云烟,放掉应该放掉的,坚守有必要坚守的,做一个纯粹的人,而不能看低自己。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这个时代需要重建一些东西,而不巧的是这个时代读书很难,很少人能沉静下来,那么就需要我们来完成这个使命。

snzg 2010-03-30 14:42
读贴感想

黄茜


看了一些论坛的帖子,不得不赞叹学长们看书真的很厉害,而且大家都有自己的看书体系,或是从作者分类来看,或是从各个派别来看,或是通过比较几个大家的不同来对比看……而且学长们会在每次读书后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可以对看过的书做一些回顾和总结,在这一点上很喜欢看李佩祖学长的心得,写得很有深度,而且介绍了自己对于书的作者的看法。当然这是建立在看了很多书,对每位作者都有很详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很值得我学习。而且可以利用学长们的经验,围绕自己读过的书展开,更加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籍,这样一来可以使自己读的书更成体系,更有利于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大家们的不同看法,和各位大家们的主要思想。另外,有些书自己也是看过的,所以当看到学长们有对这些书做出评价是很是兴奋,因为这样可以参考学长们的评价来检验自己看书的成果。

很赞同袁明宝学长的这句话“感觉韦伯的分析更细腻虽然读来晦涩,韦伯的概念观点是分散的,只有在完整读完后才能有一点体会,但仔细咀嚼感觉起来味道很好;涂尔干的主题比较明确也不是很难,但他的那种风格的逻辑论证很到位,语言简简单单的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理出头绪,形成一家之言,这一点比较很好。”对于这点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最开始看书的时候也听从博士生学长们的话读经典,但是因为当时才大一,很多社会学方面的大家都不熟悉,上课听老师讲得最多的就是韦伯,于是一开始就看的他的书。看了《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学术与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这几本,感觉他的书文字很生涩,很难理解,可能是因为学术性太强,而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完全没有理论基础的原因吧,所以以后还要把这些书重新看一次。而且很遗憾的是还没有接触到他最为经典的有关宗教方面的书,这在今后的读书生涯中一定得补上。

“机械团结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团结,它把人限制在集体类型中,丧失自我;有机团结是分工所引发的,个人人格随着专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这其中有牵涉到法律、道德的发展。涂尔干社会学主意的基本立场在本书中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同时也可以看到本书中对宗教起源、社会病态、失范现象的理解、描述等,是其后来著作的开端。”这是袁明宝学长对《社会分工论》的理解,我很赞同。不过他没有明确地说明集体意识重要性。集体意识在机械社会中一直都是维护团结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比之下李佩祖学长就明确指明了这一点。与韦伯相比我喜欢涂尔干的书,很有趣,例子很多很生动,类比也做得很好,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觉他的书才比较适合用来作为社会学的入门书籍。

至于每篇帖子下的评论,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基本上都是肯定的话语,这其实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吧。当自己看了很多书后获得别人的认可,本身就是一件很高兴地事,可以更有激情地看下去。而且很多的评论都指出自己看书还不够,说明大家都认识到了自己读书的不足,这同样可以激励读贴的人继续努力看书。另外,还有一些大家的建议,如指出这段时间看书存在的问题(理论性不够,更偏向实际了),大家看了同一类书提出相互交流的请求等等,总之,为读书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其实自己是一个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人,以往一个月都看不了一本书,不过自从知道身边有很多人都在疯狂地读书后,自己就有压力了,也开始慢慢习惯读书。目前自己读的书都是一些很基础性的书籍,如《社会学的邀请》,《菊与刀》,《社会学主要思潮》,《社会静力学》,《乌托邦》,《乡土中国》等等,其实这些书都拿不出手的,尤其是看了帖子之后,所以还要严重加强读书的广度和深度!!其实有时自己也很迷惑,因为不论是学长还是老师,都让我们读经典,可是很多时候对那些一本本的经典都会有一种很无力的感觉,因为里面的东西太博大精深了,很难理解。所以总会在看书时先查一查作者,看看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然后再在他的书中去寻找,有的放矢效果会好得多。另外就是我有时看书喜欢跟着课程看,这学期上什么课就看看与之有关的书,可是我发现农村社会学的书都是很实际的,很多书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区域考察后写出的,很少看见什么经典的书,不知道《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中国文化要义》这些书能不能算得上经典。

虽然说读书对目前的自己来说还没有做到随心自欲,还有一个一个的坎等着自己去迈,不过仍然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吧,至少做到有空就拿本书出来看看的地步,而且还要注重与同学学长们的交流。

snzg 2010-03-30 16:59
浏览“三农中国网”的一点体会

对三农读书会的初识还是在大一刚来到的时候,那时的我刚刚逃离了高考,对长久的读书还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抗拒,所以索性对读书会三个字也没有放在心上,只知道有好多同年级加入读书会的同学读书很繁忙,读书报告写很多,交流也很多。自己虽然也在不断告诫自己要多读书,读好书,但一个人若想坚持下来,大概不是一件容易得事,尤其是当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社会学著作的时候。

我很是后悔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读书体系和读书习惯,看到别人静静的在那里攻读一本经典很羡慕,也很焦虑,恨自己没有那样的坚持与定力。就这样感觉自己与他人相反,正一步步的背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方向。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水平差不多,读的书莫非都是为高考服务的,都还没有融入这个学科。可是后来,这种差距就逐渐显现出来了。看着那些同学的侃侃而谈,见多识广,对社会学理论的了解,以及与老师的精彩辩论,我深深的感到自己落后了,而且落后不只一点,每到这时,心里总是十分的忧虑。我告诫自己,也鞭策自己,一定要拾起经典,与书为伴。

这学期上了贺老师的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工作,对老师一遍遍的教诲更是触动很深,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读经典的重要性。读书真的可以让一个人有内涵,有思想,不至于太浅薄,言之无物。

当我第一次点开本科生读书论坛的时候就被彻底的打击到了,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活跃在论坛上,他们汇报自己的读书书目,发表自己读书后的体会,相互鼓励,相互分享,这种氛围真的很使人受感染。尤其是研究生读书论坛的师兄师姐们,对经典的阅读更是令人折服,每个月大量的阅读使人叹为观止。

我发现,读书这种磨练人意志的事真的是需要有一个组织的约束,需要有压力才能使自己真正静下心来投入进去。我已经比别人晚了好多,唯有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只希望自己能够踏踏实实,戒骄戒躁,一步一步的把读书当做自己的一项事业坚持下去,等到毕业的时候,回过头来,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而感到后悔。

                                            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0801  孙玉华

snzg 2010-03-30 17:03
社会工作0801 张琳琳

    对三农中国研究生读书论坛的感想  ——读书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无知的过程

      进入三农中国读书论坛,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长长的书单以及后面永远在不停刷新的更贴,惊异的发现各位学长学姐居然在大学期间读了如此多的经典书籍。回想自己两年来的大学生活,什么也想不起来,最后只留下碌碌无为四个字而已,于是,一面望各位学长学姐的读书报告兴叹,一面懊悔自己的过往以祭奠虚度的光阴。

初次接触读书会是在大一,当时一方面由于自己已经加入了其他社团,生活比较忙碌,另一方面不识读书会的真面目,只当是一个普通的社团组织,因此没有加入,与之擦肩而过。现在回想起只后悔当初不了解读书会的性质。后来陆陆续续听身边一些加入读书会的同学谈起读书会的好处以及读书的重要性,也曾想过要认真读一些书,但终因决心不定毅力不坚而致中途放弃。

开学以来,由于农村社会学与农村这门课程而有幸聆听贺老教诲。贺老每次课堂末都会向我们传授大学的生活“秘籍”——读书,耳提面命读书,特别是读经典书籍的重要性,在贺老的教导下,我又重新拾起了书本。

这段时间以来,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几本书,在读书过程中,深感贺老所言非虚,读书不但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锻炼毅力,有助于端正思想态度,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启发思维,迫使人用新的眼光,怀疑的眼光,审视的眼光重新度量身边的一切,然后你会突然发现平常习以为常的事都充满了内在的玄机,读书帮助你突破事物的表面,更深一层的了解事物的本质。《风险社会》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审视科学技术,使人不再迷信科学;《乡土中国》用乡土气的语言与智慧解构中国乡土的本质;《生育制度》在构建其自身体系框架的时候,更使人们反思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局限性。这些书籍一方面向我们传播着先贤们的思想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分析这些成果,而不能偏听偏信。这种种好处与启发都是离开了读书所不能得到的。

回忆过往蹉跎岁月,不免后悔遗憾,然,往昔不可追,就应更好的把握现在,对过去虚度光阴的追悔应化为现在读书的动力,更加坚定我们读书的决心与毅力。只要坚持读书,相信总有一天,当我们回忆大学时代生活时,我们也可以像那些学长学姐一样,列出一长串读书清单,然后骄傲的笑着说“大学四年没白读”。

陈锋 2010-03-30 18:51
很不错,长江后浪必推前浪!

桂华 2010-03-30 19:02
看到师弟师妹们写出这么多感人至深的话,真是感慨万千啊
虽然我是个年轻人,我发现他们更加年轻,更是蓬勃…………

杜鹏 2010-03-30 19:35
[s:2] 学弟学妹们有这些想法真不错,佩服!!

刘大龙 2010-03-30 21:30
了不得,佩服,学习! [s:2]

耿羽 2010-03-30 21:41
看到了朝气和希望!

yulian 2010-03-30 22:18
后生可畏,中心真是朝气蓬勃!!

袁明宝 2010-03-30 22:19
很有感触啊,师弟师妹们的感想不只是对读书的认识,更是对人生积极上进的态度。
朝气蓬勃的心态一定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s:2]

夏柱智 2010-03-30 22:23
看完了这些可爱的感人的文字,我愈加坚信,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读书会的辉煌未来,大家加油!

史薇 2010-03-30 23:08
师弟师妹们各个好样的!!  我们的读书会定能创造奇迹!!

孙新华 2010-03-30 23:34
大家写得实在太好了,看来我们应该发动更多的人来看我们的帖子

snzg 2010-03-31 20:10
读研究生读书报告感想

社会学0802班  卢庆新

    读书,一个学生的本职(我更喜欢用“本质”一词)。现中国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带有一种“伪”气(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我们忘记了读书才是我们的本质。在大学以前,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在读书,只是在秣马厉兵,希望通过独木桥,因为美好的世界在等着我们。在这段时间是客观环境不允许我们读书,所以不能怪我们,制度使然。当我们来到这美好的世界,我们自由,精彩,空闲,甚至放纵,无所事事。当看见有人在刻苦读书时,或心存敬佩,或心里讥笑。敬佩他们能在大学这样的环境中坚持读书,他们真有过人之处。讥笑他们是一群书呆子,现在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才”。现在需要的人才是高分高能。所谓“高分”就是考前突击,平时上课“积极”发言,让老师记住你。(当然有不少同学是纯粹的发言)所谓“高能”就是“坚持”地担任某职位,但没干啥事,直到光荣结束。(当然也有不少同学是通过学生工作,锻炼自己,成为有能力的人。)真想问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何以至此?难怪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真是可叹可悲!虽然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环境,但我们有能力拒绝这样的环境,没必要适应它,随波逐流。随波逐流只会被它所淹没,失去自我。在研究生的读书报告中,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股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一股清新的小溪(我想她以后一定会发展成一股洪流)。一个月读十几本书,那真的是“恐怖的怪物”。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开读书会时,桂华师兄的一个事迹和一句话。一个事迹:桂华师兄一个月30天有25天是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10点在图书馆看书。一句话:有什么能阻止我去看书!坚决有力。那敬佩之心是油然而起。想起自己当时怀着不纯粹之心加入读书会(当时只想加入读书会为以后保研增加一些砝码),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看了一点书,自己变化不少,获益不少。虽然我依然不纯粹,但我想坚持下去,不想落后。因为我从没这么坚持去做一件事,那才是我学到最宝贵的东西。我想大学毕业后,如果有人问我大学期间我做过最自豪的一件事是什么?我会说:读书。

snzg 2010-03-31 20:10
观帖后感
     
一直对咱们系里的三农读书会有所耳闻,直到进去三农中国的读书论坛,才着实吓了一跳。细细回想,自己已经好久没有静下心来专注于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了,看着学长学姐们的读书成果,很震惊,很愧疚。看着身边同学的读书记录,很心虚,很心急。
     
  看着书桌上从图书馆借回来的和买回的厚厚一堆书,心中不禁疑惑起来。自小就爱看书的自己,是从什么时候起沉不下来了?是什么时候起从图书馆借回的书总是没看完就还掉?是什么时候甚至都觉得读书不重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课后回宿舍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瞎点着鼠标;或是周末的早晨,匆匆赶往其他学校上着经济管理的双学位,傍晚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挤公交回学校。读书的时间去哪了?离书越来越远的心还能否沉静下来?我对自己充满着忧虑。
     
  身为学生的我们,仿佛不知不觉在大学中失掉了“读书”的本分,看着学长学姐们的长长的书单,不禁重新下定决心要拾回曾经的信念,为了上大学而读书,为了读书而上大学。看着每篇帖子后面的跟帖,都能感觉到大家读书的热血沸腾,雄心壮志。在这里,读书是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一种信念,一种享受。学长学姐们读的书不仅多,而且都已经读得很有体系,很有感想了。再看看本科生读书上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下面同样是一串长长的书单,感慨万千啊!
     
大一的时候,好奇的读了一些社会学的入门读物,看过就过去了,没有总结沉淀,久了就对那本书的内容忘却了不少,觉得没什么收获,接着再看几本,还是一样的迷茫,慢慢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自己不适合社会学书籍,然后各类杂书倒还是翻了不少。听了农村社会学上贺老师讲的关于读书的见解,才知道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两年不够,三年嫌多。我们看书是要汲取知识,锻炼逻辑思维与情商。或许现在这些东西不如一些具体的知识来的实在,但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个时候,读书不仅是一种爱好了,更是一种能力。我期望着自己也能有那么一天。
             
  都说读书是寂寞的,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看书,安安静静的思考。就像“孤独的自由者”,要自由,必然要一个人默默承受随之而来的孤独。而读书却不是孤独的,我们有着那么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可以交流探讨。大学时光的一半即将逝去,时间已经不多了,庆幸现在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还不算晚,接下来就是行动起来,有大片大片的时间时趁胜追击培养读书的状态,如遇考试或各类繁杂事情时可抓住零零碎碎的时间做读书笔记和思考。
       
读书是一辈子,读书的受益也是一辈子,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半途而废,面对经典,或细嚼品味,或狼吞虎咽,或懵懵懂懂,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洗礼,小流终会凝聚为江河,跬步终会行至千里。不求成名于世,只求心灵净化。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求学。
                                                社会工作0801  李婷

snzg 2010-03-31 20:12
 姓名:邢芬     学号:u200816583     班级:社会工作0801班

            大学感悟

大学,一个教会我成长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踏进华科校园是2008年9月份,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来校园那会,自己心情澎湃,心中充满了激情,对任何的事情总是充满了好奇,参加了不少活动.如今我已步入大二,开始了大二下的生活,而我的大学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半,而我自己的心境相比大一那会平静了很多.当我仔细回想过去时,一种岁月流逝的伤感总会莫名其妙的涌上我的心头.

这几天总会为一些事而心烦意乱.前些日子是因为三级计算机考试,准备了较长的时间,自己却总没有一个十足的把握,时间花费了很多,结果却难以估计.复习的日子,很多社会学该看的书都没有好好看,没有书的充实,突然觉得自己变得很肤浅,很没有内涵了.看着身边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觉得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在无形中不断的拉大.

贺老师后来推荐的三农网站,我也仔细浏览了一下里面的文章,看完之后的感想还是很多的.首先我想对里面同仁说的是,佩服.其实以前我就知道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加入了读书会.不过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每个人的发展道路不一样,没有必要让每一个人成为学者.我当初没有加入读书会,是不想受到太多的管束.后来发现身边一开始就加了进去的很多同学都坚持的很好,在读书方面有了不小的心得和成就.而且三农论坛也很好,我能感受到论坛上同学之间和学长学姐的相互鼓励,读书需要相互的扶持.

对比自己,总是觉得明显不足的.读书很重要,我是一直知道的.但是却从没有把它当做很必要的事情去经营.直到如今我开始明确我未来的道路,明确了我考研保研的决心后,丰富的书本知识变得非常重要了.我现在成绩一般吧,处于保与不能保研的边沿地段,很希望保研的我有点迷茫,不过不论如何,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吧.只有首先丰厚自己的羽翼才能为以后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学位,也是一直很让我纠结的问题.双学位报考时我询问了不少的学长和学姐,虽然他们都奉劝我既然我选择了读研究生,就没有必要读双学位,双学位会花费我很多的时间,会影响我考研保研.当时的我没有听,我是一个凡事都必须自己去尝试一下的人,好与不好只有我做了才能判断.在我上了两次双学位的课程之后,我开始反思双学位对我的利弊,事实证明,大家都反对的东西,总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反思的,肯定其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在众多的舆论和我自己的亲身实践后,我退掉了双学位,说实话,心中还是感到很惋惜,因为总觉得这是一个接受系统学习的机会,不过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或许是我变的贪心了,很多事情总是想尝试,往往总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次事件告诉我的是"术业有专攻",人不能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十全十美,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像你想的那个样子发展,人生总是会充满这样的和那样的遗憾,既然遗憾难以弥补,我们就得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我选择了在社会学这条路上好好的走,我就要一心一意的努力的去钻研它,大学生活真的快要结束了,一种从没有过的焦虑慢慢袭上心头,对生活感悟的不断增强,我想这也是我不断成熟的一个标志吧!贺老师上课总是很睿智的,是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对我们这些晚辈予以谆谆教诲,老师的苦心我们是知道的,希望有机会可以好好地向老师单独请教,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化我辈.

snzg 2010-03-31 20:13
寒假见闻与读书的感受

寒假,在家看了中央台的一期《文化评论》节目,社会学家周孝正在做客《全民阅读进行时》时所提供的数据实在很震撼:据调查,中国阅读的人群只有百分之四十点几。也就是每人平均一年下来读了4.72本书,这里面或许还包括图书,杂志和一些刊物等等。那么读经典的人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看到这里,我感觉十分悲哀: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人的生命往往是通过他所阅读的书籍表现出来,我们所“吃”的书籍越多,所“吃”的书籍越好,其生命的内涵就越丰富、品位就越高。假如人不吃什么“东西”,那么他的生命也就枯萎了。读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厚度。不如此,我们可能为萎缩成为精神的木乃伊,那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可怕的。

其实周孝正教授在节目中分析了这个现象的原因,首先是中国有着九亿农民,他们不识字(不是我们意义上的一字不识),更重要的是经济收入微薄,还有一点农村中图书资源及其缺乏。而对于城市平民来说,也没书可读,即使去图书馆借,可是交通费用等合起来的成本也相当高,办证也麻烦。第二个原因是没时间。第三点是就是人们对于看书没兴趣。是的,我们发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每天都是来去匆匆,没时间慢慢品尝咀嚼书本,那样机会成本太高了。纵观我们整个社会,是浮躁的,也是急功近利的,人们信奉的是实用主义,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是工具理性。所以对于读书兴趣已然不大了。

然而我们大学生呢?其实也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听到许多爱读书的人,是孤独的。在同寝室的人看来,他的行为是很奇怪的,是“特立独行”的。对于以前的读书万卷,如同行万里路的风气已不再,因为现在的技术手段让我们有着更加快捷的方式获取世界的各种信息。读书无用时而甚嚣尘上。然而这也是悲哀的。在传播学课上老师说,现在培养不出大师不只是中国一国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问题,因为出大师最多的是在近代。随着我们的科技的发展,技术手段也在改变我们的思维。现在的大众传媒在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在使我们的思维趋向于简单化,弱智化。我们逐渐成为我们所发明的机器的奴仆,听任其摆布。我们逐渐丧失自己应有的判断力,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

大学生,我们是有着大量的资源可供利用,然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读书人的宏愿,也彰显了他们宽大的襟怀。那么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培育起这种精神呢?我想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尤其是被社会期许为中国未来建设者的接班人的我们。
                                                        社会学0802班

                                                              刘万群

snzg 2010-03-31 20:18
关于读书的一些感想:

说来惭愧,自己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读过的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实在是少之又少。大一的时候把大部分精力放入学生组织的活动中,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很少。十分幸运的是系里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读书交流的环境,虽然我没有加入读书会,但是在这样一个读书意识很浓厚的环境里,我也逐渐意识到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大一下的时候,我的导师澜清老师有带领我们读一本《理性的探险——哲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在和高年级学长的交流中,我认识到自己的理论基础十分不足,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沉淀实在是太少。在论坛上看到各位师兄师姐的文章,感触颇多。

首先从数量上来讲,师兄师姐们一个月读书的数量基本上是我几个月读书的量;其次从质量上来看,师兄师姐们读的大多都是社会学的经典,关注的都是一些十分深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而我读的一般都是一些比较肤浅的入门书籍,对于经典,我一向有着一种望而却步的感觉,所以很多书籍我都只是借回来看了看皮就还回去;最后从态度上来看,我读过的书读完了就读完了,也没有进行很深层次的反思,唯一写过的一次读书报告还是导师开读书会的时候要求我们写的,而师兄师姐们读完书后都会有定期的汇报和读书感想,某些经典著作还会拿出来反复的读,并在三农中国的论坛上进行学术的交流。

对比我的读书状况和师兄师姐们的读书状况,我深感自己的不足,但我也同时庆幸,因为我还有两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读书,好好研究经典著作。就像贺老师讲的一样,读经典有很多好处:一是增强你的思维,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前人的伟大思想,同时使得自己的思维得到扩展和深入;二是提高我们的意志力,作为经典,大部分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真正能读进去书的人必定是有很大的定力的,如果一个人能养成读经典的习惯,那么他必然能养成在一段时间内很快集中注意力的习惯,那么他今后在任何领域作事情都可以很快的上手,这种获益可以说是一生的。

对于未来的两年,我觉得我想好好规划,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读书计划,记得曾经看到过刘锐师兄在论坛上发过的一个帖子,里面写道:“保研以来看书是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来的,看古典社会学,收获很大,适当扩展自己的眼界,也是收获良多”,对于以前的我来说,读书是痛苦而不重要的;现在对于我来说,读书是痛苦但很重要的。但在我心中,真正的读书境界应该是将读书变成一种习惯,将读书看成一次思想的洗礼。当然,我知道,读书的过程必定会伴随着某些艰辛,特别是对于大师思想的不理解时很容易陷入困境,不仅是我,在师兄师姐们的读书心得中也会出现分心走神的状态,所以我想我不会在对难懂的书望而却步了,我会努力制定我的读书计划,让读书真正深入到我的生活中区,希望对于将来的我来说,读书是重要并且快乐的。


                                                              社会学0802班
                                                              陈星辰

snzg 2010-04-01 07:55
u200816579  黄萌 社工0811

看到学姐学长门的书单以及感受,几种感觉杂糅再心头:

  首先是惊异,惊异在如此浮躁的大学还有这么一批可爱的读书状态这么好的人;其次是感动,他们的“不为浮云遮望眼”精神也打动了我;再次是惭愧,作为和他们年龄相差不多的大学生,我觉得自己落后了。

  还好大二的我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并且自己认为已经慢慢进入了这个状态还不晚。我常常想为什么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那种科学的最高奖项,那种授予有思想的民族和非人的奖项。而我想我们除了制度方面的表面原因,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缺少思想和主见。再现当代我们接受的知识不是老师耳提面命式填鸭式的灌输,就是三人成虎式的道听途说。这是个浮躁之风盛行没有耐心的年代,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感染下就知道时间效率金钱之类的东西,很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也忘了怎么追求,我门遇到困扰的时候似乎失去了思考的原动力。

  而书籍是给予带动我们思考的最好的老师和朋友。俗话说“人从书里乖    ”,这句话不仅仅是会所书籍能够给与我们知识,更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不过这里的书籍当然指的是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一双辨别好书籍的火眼金睛不仅要自己练就还要吸收前辈的经验。
  我觉得读书真的能够锻炼定力和毅力,这种素质不是想练就就可以的,这是当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试想一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一个能够耐住寂寞的人,一个坚持做一件好的事情并且把它当做生活习惯的人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上能够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吗?  同时我们强调的情商和智商都能够从读书中得到提高,道理很简单,适用于所有伟大但是又普通的举措。
    最近,温家宝总理和网友交谈时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可谓语重心长,是对现实的一种警世恒言。

    读好书是需要品味的,这样的品味,需要培养;而这样的培养,需要跳出实用主义的泥沼,也需要从学生抓起。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对年轻人的读书教育,不仅关系着他个人的人生,也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成长和成熟。一个民族要有属于自己强劲的底色,这样的底色形成,需要多方面的营养,读书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营养。
    读书,我读到了韦伯的理性涂尔干的团结。我在费老的乡土中国里徜徉,再梁漱溟的文化要义里理会中国文化的精神,消极的时候看看中国站起来,浮躁的时候看看论语庄子时代的返璞归真。
    读书让我的生活变得美好、充实和光鲜,今后我不仅仅要读书,更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时候也要练练笔,让自己能够从书籍中“入于其内,出于其外”

snzg 2010-04-01 09:3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看研究生读书论坛有感
这段时间应贺老师要求将三农中国里的研究生读书论坛中的部分帖子看了一遍,自己在看帖子的过程中收获颇多,有了很不一样的感悟和体会。在这个躁动而功利的时代,我们大多追求着这个社会所既定却并非自己内心想要的成功,很多大学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难以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其实答案并不难找,答案就在书中,书本是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发展的良师益友。

研究生论坛上的师兄师姐一般都会把自己的读书书目列在网页上,仔细一看会发现其实他们所读的书并非局限于社会学范围类,这和社会学特殊的学科性质有很大关系,作为一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并不是从单个的狭窄角度看问题,而是从宏观的多角度出发,因此师兄师姐所读的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读书范围相当之广,师兄师姐们可谓是博览群书,这种跨领域的读书方式对于知识的积累相当有益,同时打好基础。

在论坛上每当有一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读书书单和感想时,一般会有很多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跟帖进行交流,有的是鼓励,有的是建议,大家就自己读过的书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体会和疑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一方面可以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一方面又相互鼓舞,共同前进。

在看跟帖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长学姐都在强调多读经典书目,特别是那些刚开始读书的同学。在初期多读经典,可以形成对社会学的基本感觉,打好社会学基础。经典书目中有很多的经典基础理论,通过读这些经典书目,可以较好的理解、掌握这些基础理论,培养感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益的开始,可谓承前启后,对后面的读书有很多好处。

当然了很多学长学姐也在帖子中说道,读书一定要先难后易。一方面,相对浅显的书目是一个打基础和知识积累的开始;另一方面,先难后易也更好下手,不至于在读书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从而有益于下面读书活动的展开。

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读书功底较强的学长学姐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版面就所读的书目进行系统总结,特别是试图对某一社会学大家的思想体系进行全面总结,当然了这种总结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量和深入的思考基础之上的;部分学长学姐甚至就这些大家的思想体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个人观点,让我不得不佩服,毕竟要做到这一步是相当的不容易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读书会让人过分沉迷与理论,但是我在论坛上也看到了不少的学长学姐就一些现实问题运用社会学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并建立了一种主动思考的思维方式之后,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自然而然就变的可行了。这不仅可以让当代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可以用理论解释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以上就是我看研究生论坛的一些个人体悟,读书是一件充实自我、锻炼心智的事情,需要不断训练得以加强,这样才能进入读书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如贺老师说所不管一个人是否走学学术之路,读书都是一件非常锻炼个人综合能力的事,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人生都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我个人的读书习惯并不大好,但是我现在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计划积极改变这一状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张梦亚
                                                          社工0801班
                                                          U200816582

snzg 2010-04-01 09:37
思过
                            社会工作0801班 秦爽
                                  学号:u200816589


看看学长学姐的读书目录及读书报告,第一个感觉是他们才是来读书的,我白白浪费了两年的读书光阴,肚子里没点墨水,以后自己凭什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又如何对得起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师对自己的栽培,所有的一切都没落在我懒惰的大学岁月里了,自己也渐渐麻木昏睡 ,然而就在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学长学姐的读书事迹,对我来说无疑既是振奋也是拯救,或许我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方向了,能不能学到技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学我应该花更多时间来读些有用的书,应该像学长学姐看齐。
  从学长学姐的读书报告看来,他们基本上一个月都要读5本左右的名著,而且几乎都是分类的或以作者或以派别来分,从我们本科生来讲这样读书虽好 不过我们一般都是零散型读书,一来是本身对这门学科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因而没有整体把握的能力二来平时课也很多,要看的书也大多是老师推荐的,所以读的比较散乱,所以我们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和研究生都差了一大截。

  在学长学姐看书里面涵盖了很多方面,并不像我想的那般局限在农村社会学的范畴,读的书基本上是社会学的精粹。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我个人看来是比较好理解的,这本书主要是阐释了社会行为主义,我和学长的简介比较相似,社会行为主义是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理论基点。米德始终坚持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应根据人的行为来解释人的意识,主张从广泛的社会交往过程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论述人的心灵、自我如何从社会和集群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这是本书的基本内容,米德以进化论为依托,以突现概念为中心,打开了用行为主义论述人内部经验的大门。米德指出人的心灵与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是外部给动物的一种孤立实体,是一种互动产物,是人类有机体活动的一种性质。这本书我们基本上看 的比较多,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都是比较好理解的。

  另外,我也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感受比较深刻。当然我的简介远没有学长那般深刻,他理解的是作者提出了人口发展四个方面的观点,即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种抑制。两个公理即: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人类的增长必然会因为食物而遇到巨大的困境。两个级数即人口的增长呈现出几何级数而生活资料的增长则呈现出算术级数。我是主要理解作者的态度,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是几何增长,而粮食的增长是算数增长。因而人口和粮食之间的矛盾是必然和循环的,永恒的。

    当然和学长学姐读的书比起来我的真是很少了,所以希望可以读更多 的书,并能和学长学姐展开讨论,最近在图书馆借了《菊与刀》《自杀论》。准备恶补读书,希望通过读书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磨练自己,让自己又足够的定力和知识来应对今后的挑战。

snzg 2010-04-01 09:39
浅谈一些有关读书的感受

                                                        社会学0802班  谭程菁

到现在,大学生活已经差不多过了一半,一直以为自己过的很有目标: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拼加权拿奖学金,提早拿到各种证书,交友圈不断扩大等等。但直到现在才猛然发现,太过于注重那些浮华的雕饰,反而忽视了自身的内在。

其实一直都觉得一个虚有其表,没有内涵的女生是经不起长久欣赏的。

说实话,贺老师的那番话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多感触。我们的人生中,真正能够尽下心来读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而书能给我们的却是一生所需的能量。明其智、静其心。尤其是在现今这个较为聒噪的社会,这种心性的培养显得颇为重要。

看了三农中国的网站,看了研究生论坛,更感到自己着实是个井底之蛙,很汗颜,尽管老师一再强调让我们看书,但是我看的基本上全是小说。大家语言中透露出来的那种文化底蕴,那种浑然的气魄,真的让我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想想自己之前还为了自己不读专业书成绩还能保持不错,还是个学生干部而感到沾沾自喜,到现在却发现,这种没有底气的东西保持不了很长的时间,别人能轻易的得到这些。就算以后在简历中能够展示一些所谓的亮点,但是一个没有内涵没有底蕴的人是很难保持一种不断向上的姿态的。

于是,我放弃了自考。双学位我学的英语,底子不错,花不了多少时间,斟酌后还是没有退。有想过加入读书会,但是,就像鄢庆丰老师说的,我这样性格的人受不了太多的拘束,所以我决定还是自己一个人读书。

我想我应该还是从入门开始吧,向同学咨询过后,这个礼拜读了《乡土中国》和《街角社会》。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有种小小的满足感。《乡土中国》让我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共鸣,看待一个问题果真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饱览其全景。背景、文化特征、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制度原则等等。《街角社会》我还有一章和附录没有看完,但是对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如何提高其影响,如何顺应其社会结构的特征,以及如何看待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社会结构和政治的一些相关作用有了个大概的概念,让我对社会契约,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等方面产生很浓厚的兴趣。看完这本书之后可能会对自己的读书方法做一些总结,然后根据目前的兴趣去看一看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吧。

在这个礼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对一些概念不是很理解,不过我觉得这或许也是个好处,激起我的求知欲让我有动力去看一些书籍以加强理解吧。对自己的读书方法目前还在探索中,但是一个礼拜的时间自己较好的能完成以前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礼拜看两本书),还是很有一点优越感的。

所以,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去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领导力,口才等等,是时候为这些储备一些能量,使之提高到更高的高度。加油。

李祖佩 2010-04-01 11:48
有朝气、有理想···后生可畏啊!看到了读书会的希望,更看到了未来!前面的路会更美好,加油

阳云云 2010-04-01 12:27
看了这么多师弟师妹们的文字,体会都很深刻,也看到了大家的积极性和热情。我们更有动力,也更有压力了。读书会的同道们,要一起加油啊!

snzg 2010-04-01 13:43
看了三农研究生读书论坛,我首先感到的是惊异,一个人居然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读如此多的经典书目,那是需要何等强大的内心,抵御外界的喧嚷和纷扰,让自己沉浸在书本里不被打扰;又或是,怎样的对知识的渴求,让一个人能够对书籍如此孜孜不倦?

师兄师姐的阅读境界让我感到了羞愧,我问自己,一个月自己有多少时间在安静的图书馆里阅读呢?浮躁的心使得自己一直在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忙碌着,而当深夜静静反思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所谓的忙碌是那么的空虚。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没有?答案是令人丧气的。忙却不充实,似乎总是让人懊恼又无力。而每当自己拾起那些已着上淡淡灰尘的书籍时,却又发现那颗安然读书的心似乎已经被封闭了。自己总是压抑不住烦躁与寂寞,读到一半就将书本搁置,再次陷入空洞的忙碌中。如此往复,感觉自己以往的知识也已被慢慢被掏空,而大学生活也似乎在虚度了。

这个时候我发现论坛上原来也有很多人和我面临一样的问题,但是他们是大家互相在鼓励着,相互在交流着。正是这种群体的读书氛围让一颗颗躁动的心能够在集体带动的力量下沉静下来,我想起来一位博士给我们的建议,读书最好要去图书馆读,因为在哪里,你会感受到一种向上的氛围,当你懈怠的时候,会发现身边的人仍是那么努力,你就不会也不敢懈怠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个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也许我的开始有一点晚,但是我却充满了信心。因为我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子没有目标没有规划的读书了,现在,读书已经不再是一个休闲方式,而是一项事业。读书需要坚持与毅力。犹记得小时候窝在被我里看世界名著时候的那份激情与执着,我想,现在所需要的就是那种单纯的心境。以前一直觉得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为什么一会就忘了,现在明白了,大学的学习已经不是只听老师就可以了,课后的读书,尤其是像社会学这样的专业,读书甚至比听讲更为重要!只有读书形成了牢固的知识体系,能力才能形成!以后的我才能够更有竞争力!

读书交流会的举办也让我发现,读书原来不只是学习,也是一种内涵的培养。跟博士生的接触,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他们言语中的儒雅,他们知识量的丰富都让我敬佩。读书的人透出一股迷人的书卷气,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想象力与师兄师姐们比起来是那么的贫瘠,他们在谈起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能滔滔不绝,而我却相形见绌。大家都喜欢跟一个有内涵的人交往,读书就能帮到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读书使得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让我对挫折有了无惧的勇气,再与他们的交往中,读书也使得我变得耐心与宽容起来。这也许是读书带给我的另一份礼物。
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视为自己的乐趣。我会珍惜每一个点滴的时间来读书,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U200816510 社会学0801              朱翌婷

snzg 2010-04-01 13:46
看了读书会论坛部分学长学姐的的帖子,让我感叹的是他们读书数量之多、书目之经典、读书状态之好、心得体会之细腻。在这个浮躁喧嚣、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能够静得下心、坐得起冷板凳地潜心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而非庸俗草根味十足的书,貌似比登天还难,当然也更彰显前者的珍贵。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读书会以组织的形式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不失为共同的促进好办法。此外,组织比单个人更能抵抗宏观环境给个体带来的迷茫和腐蚀。或许这是读书会成立的初衷吧。

读书会的学长学姐给我们带动了一股读书的风气,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读书范围,同时在读书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让我们少走弯路,受益匪浅。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为了弥补之前书读的少的遗憾,我每天都去泡图书馆。大一时对一切书都感到新奇,读得很杂,开阔了视野,收获颇丰。大二就开始系统地读书了,跟着平台课的进度读书,同时仍没有放弃社会学这条主线,力图做到“宽口径,厚基础”。从这学期开始,我正式接触经典三大家的书。总的来说,我的读书状态从大二开始就走上正轨了。读书真是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在安静的晚上读书,有时觉得当自己沉浸在阅读中享受宁静时,哪怕身边只有一个人,这个人也是多余的。大一时,觉得获得知识是一种乐趣,但现在觉得那是最低级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情况是变化无常的,关键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知识中抽离出一种稳定的逻辑,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换言之,文科生学的不是知识、技术,而在于培养看问题的学科视野和思维方法,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这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做到,当然,作为一种“副产品”,读书可使我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内在素养、品味、气质。

社工0801班  曾倩文

snzg 2010-04-01 14:01
                      大学与读书
                                ——读书随想
                                          杜姣  社会工作0801班  U200816594
时光荏苒,想想加入读书会也将近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而其间也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思考与回味。

  进入大学以前,我是一个很少看课外书的人,除了少许的杂志和小说外,目标也非常明确,那就是考试能拿好成绩,最终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可现在,我要明确的是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或是过上一种舒服稳定的生活?试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倒也简单,直接去一个专门的技术学校学一技之长就行了。可是问题并不在于此。随着大学风气的日益商业化、浮躁化,大学生的脚步也开始浮动起来。考证、兼职、社团等等趋向热化,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忘记了自己来大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最终卷入到那虚幻的浪潮之中。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功利的色彩在大学里也日益浓厚。如何使自己在这样一种异样的风气中不至迷失方向,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在此尚且不管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的宗旨和目标,从中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在大学里学习的人所应有的职责和权利。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方向是一个为自己恰当定位的过程。首先是自己希望在大学里学到什么,而后是如何去学。大学教育并不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它的目的在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哪一方面的专门技能;它交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让你在面对一个问题或是一种现象时知道如何通过表面看到实质。而这些都是专门的职业教育所不能给予我们的。那么既然大学有意为我们营造这样的环境,我们又为何不充分抓住它而加以把握呢?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我始终认为学习、读书是我们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覆盖它、代替它。

上过大学课程的人应该知道,特别是像我们这些学社会科学或文科的同学,有较深的感触,那就是在课堂上老师给与我们的只是一些知识层面或引导性的东西,想要深入的理解便需要我们在课后花功夫,而此时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书本、文字作为传递知识和思想的载体,其重要性也便在此充分的体现了出来。思维的锻炼和培养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贺老师曾多次强调读书有三大作用:一是增长知识;二是锻炼思维;三是培养耐力。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不能缺少的素质。

  读书,究竟读何种书?是任意拿来一本平平之书来读还是读千古遗留之经典?既然要读就要读有品位有思想的书。经典是一代代的仁人志士经过精挑细选得以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现代的很多思想和观念都发源于此。读经典方能真正体验人类之智慧,提升自我之思维,领会不同之视野。而这些都是其他一般的著作所不能企及的。

  我不敢说自己在这一条路上究竟走了多远,有多大的收获,但我却可以毫不迟疑的说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从大师的书中,领略大师的思想;用目光浏览文字,用思想与大师交流,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即使遇到艰涩的文字也能将之啃读下来,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殊不知从艰涩的文字中也能体会到艰涩的快乐,而最终感受到的便是一种成功的喜悦。

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不求急,不求快,只求用心!当走完一段路后,你会发现,读书、读经典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舒服”不仅仅是一种畅快,也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其实真正读书的时间所剩不多,特别是这样集中读书的时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趁此大好光阴好好拼搏一番、读一回书呢?

  大学读书,天经地义!

毛曼 2010-04-01 14:12
    原帖中,师妹的一句“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正切合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
  虽然之前对于农村了解不深,但是通过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无形中增添了对于乡土文化的亲切感。华科的乡土派,是一个壮大的力量,书友会也是以书会友,互相切磋,共同见证成长的平台。
  对于读书,也许是一个内心寻找宁谧和大家对话的过程,从别人的文字寻找自己内心需索的光亮,再借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或者文字,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和而不同,也许是对别人思想的最好吸纳。
  真心希望,中心读书会的每个人,都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一个人读书,也许是个别现象,很难持久;一群人读书,就是一个风气,源远流长。
   

snzg 2010-04-01 15:17
读书会感想

郑普建

加入读书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以说是读书会在大二年级最后接收的一批成员。贺老师让我们在“三农中国”论坛上面浏览帖子以及回复,写写感想。作为读书会成员,我就当做读书感想来写吧!

我读书的起步是很晚的,大一的时候并没有读什么有意义的经典的书,我的大学生活是以失意与忧愁开始的。带着并不理想的高考成绩来到一个从未涉足的城市,尽管我遍体鳞伤,身上尤有七月的太阳气息…我仍然怀揣着梦想开始我的大学生涯。

我高中从未听说过华中科技大学,鄙人孤陋寡闻吧~不得不说的是学校很不错,并没有太失望。我该怎么度过我最美好的大学生活呢?军训完之后,一片迷茫…我对本专业并不十分感兴趣,大一的两门概论课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周围的同学在干什么呢?似乎也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可做…不可否认,我们的同学是很优秀的,他们也尽量不浪费时间,想做事。团学联招新、学生会、社联……我也随大流加入了本系的团学联,满怀希望地开始,结果呢?呵呵,不去想它了…在迷茫与焦虑中,在日复一日的蹉跎和无聊中,我选择了读书会,读书会也选择了我!

经过大一一年的思索与彷徨,我给我的大学下了个定义:大学就是用四年平静的时光让你思考人生、追求真理的。不要去管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不要去管就业压力是如何之高,安安静静地,读自己的书。

开始了读书历程之后,我一直在努力坚持。读书会上认真听取师兄师姐的经验、同级同学的经验,同时贺老师也经常来给我们谈话,督促我们。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想让一个年轻人坐冷板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时也坚持不了,打游戏、玩、睡懒觉……不一而足…在读书会上也很落后于大家,每次看到诸位同学精彩的读书报告,我不禁汗颜…自己每月只能完成读书会规定的3—4本,原地踏步。读书的质量也不高。没有很好地将读书实践起来,口头一直挂着认真读书却难于坚持,读书状态时好时坏,有时甚至停滞不前出现了倒退…我真的还不够火候。我深知读书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路,需要我们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最后有自己的一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读书这条路上,我还刚刚开始,刚刚起步,于周围同学和师兄师姐的差距还很大,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持之以恒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申端锋 2010-04-01 19:26
读书是把握世界和个体命运的一个不二法门,青年时代的阅读往往与一个人的理想和将来联系在一起,抓住这段美好的时光,让我们的青春富有力量!

李翔 2010-04-01 20:33
我是08年从中心毕业的,
真实的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幸在中心读书的日子中锻炼了思维,增长了学识。
看到师弟师妹们的感受,觉得很真切,每位都很有理想,
你们有了这种感受和体会是一种很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发奋读书,多积累,多思考。
为你们加油!

西文 2010-04-01 22:11
想起很多很多以前,师弟妹们加油啊!

wonderful 2010-04-01 23:43
师弟师妹们看了我们的读书帖子都心潮澎湃,我看了你们的心潮澎湃也不禁心潮澎湃了,要多说几句。

闻一多先生有首诗叫做死水,大家语文课本上都学过,闻先生相信中国这潭死水是有希望的,因为她本身孕育着力量。我们也是如此。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到了草原五班,就将这潭死水掀起了波澜。没有三多的到来,五班的人天天打牌做梦懒懒散散,觉得生活的意义就这样了,三多来了,才让他们惊醒,反思,意识到生活原来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意义。

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拥有力量。只是这里力量的觉醒和激发,在某个关键点上,如果有外力的刺激,效果会更加明显。但前提是我们自己保持着一种接应它们的开放性,就像那个关于上帝的寓言一样,不要总抱怨孤立无助,其实在很多时候有很多人向你伸出了双手,你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我们都是幸运的,甚至,相比于我们这些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读书的人,你们刚走进大学就遇到了这样的机会,实在是更幸运得多。尤其是,你们都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了,并且经过自己的思考,决定要有所改变了,要行动了。

我看到许多人都在谈到当下学校教育的死气沉沉。我们的教育不是在给年轻人鼓气,而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外面的世界有多复杂多困难,告诉你生存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不要谈什么理想什么抱负,要“面对现实”!于是,大家便会看到周围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把自己标准化成某个产品等待着将来被摆在摊位上任人选购。似乎这就是大学生活,这就是所有人告诉我们的未来。

现在不同了,你们在起点上向它发出了质疑。

所以,你们本身的力量被激活了,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在向你们敞开着,更何况还有周围这么多人团结在一起,互相真诚地帮助。

在死水里,大家正掀起一场风暴!

你们的朝气蓬勃,斗志昂扬,也在不断给我们以力量,所以,也要谢谢你们!

加油!

林辉煌 2010-04-02 08:41
读过几年书,现在想来,着实难忘!大学以读书为本,然而浮躁的市场已经淹没了那些朗朗书声。希望我们的所行所思,能够向学弟学妹们证明:我们其实可以创造一个宁静而纯粹的空间,还原大学的本真使命。让我们呼啸着奔向理想,不息不止!

毒菇酒拜 2010-04-02 10:30
大学就是用四年平静的时光让你思考人生、追求真理的
——说得好啊。坚持才能历久弥坚。

xihui 2010-04-02 16:56
看了师弟师妹们的读书感想,深感时间真是不等人!大学四年、研究生两年匆匆而过,虽不断摸索,但总觉得在犹豫彷徨中蹉跎了太多光阴。现在想来认准方向坚持,一天前进一小步,六年必已产生质的飞跃了。回首十几年的读书生涯,读书的最佳时间也就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了,可能一生中也只有这段时间可以安安心心读书……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大学里有一股恶风,看到谁在读书,别的同学都会讽刺几句,考上大学还读书似乎是一件丢人的事,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非常风靡且有面子,因为大学里几乎没有人读书,少数读书的人就是异类。想来那感觉真有点儿像在一万个同性恋在天经地义的嘲笑一对异性恋。想来真的是太太悲哀了,刚到华科读研时跟外校同学交流得知也有不少高校也有这种恶风气,不禁一起感叹有读书会的好处,感到民族还有希望!有这样的氛围真是幸福啊。。
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师弟师妹们,师姐为你们加油!

snzg 2010-04-02 23:02
看读书报告的报告

                      周平  社会学0802班

看了李祖佩学长的从2009年08月更新的2009年12月的读书报告。深有以下的体会:

1  会将自己在书本里面看到的观点和想法与现实中接触的联系起来,并且根据事实来选择是保留自己的观点还是接受别人的观点。比如,他将自己听到得一次关于群体行为的讲座,与勒庞的《乌合之众》结合起来,来寻找产生群体行为的除社会控制和社会制度之外的因素,觉得自己无法苟同其观点,于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2以作者为系列来读书,以便于解决心中一连串的相关问题的困惑。比如以齐格蒙特·鲍曼,韦伯,涂尔干,福柯,哈贝马斯,罗斯科•庞德等大作家为系列来通读其思想,领悟其理论,然后得到自己的见解,有所体会和启发。

3 .学姐学长貌似特别的青睐西方大家的著作,而对于中国的经典貌似有无人问津之态势,我很困惑,不是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吗,虽然社会学在中国兴起得较晚,可是我们其他的领域呢?也不及西方的么?当然,我没有特别的什么太强的民族情结,只是有一些小小的困惑而已。

4看书面很广,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只看社会学的经典科学著作,还广泛阅读哲学,历史,宗教方面的书,而这无需我举例离,他的书单就足以证明了。

他每期所看的书目引起了我的震撼,我不禁暗自感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看那么多的书哦。我曾经暗自努力要好好看些书,却总是容易被一些事情牵绊,比如考英语四级,什么计算机二级呀,什么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什么课堂小组作业呀,然后总是有借口来安慰没有看书的自己,我在心里倒真的是很想看点书,可是我总是很惊奇的发现自己在看经典著作的书总是容易走神,尤其是西方的书,说来我就觉得惭愧,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拿起了好几次,终究是因为看不下去而告终。我深深的知道,不管我将来时就业还是考研究生,都需要看些书来充实自己的大脑,我同样也知道,看书也许不会真的不能记住什么具体的东西,或许只是让我们学会前人毕其一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最近在想要好好地看一些书了,是该下决心逼自己看点书了,也许没准哪天我也能够够和学姐学长们一样爱看书了,即使达不到那种境界也没有关系,毕竟愿意开始逼自己看书的意志力是不错的。因为以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缺不了意志力。

决定了好好看书吧,时间总是会有的。

 

snzg 2010-04-02 23:05
贾心瞾  社会0801  u200816527


看了三农中国网上同学们的读书报告,真是感触良多。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本以为您说的读书的“力量”是夸张,看到别人的努力才知道,读书是真的需要力量,而且能带给人力量的。

  在今天以前,我认真读过的专业经典只有《菊与刀》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看了一些传记和郑也夫的城市社会学,其他的就与专业无关了。真的十分惭愧。那些学长学姐的读书报告本身,就已经有很强的专业性了,而我却连专业书都没读几本。。。

  不过还是觉得凡事不能一蹴而就,今天去借了两本专业书,准备一个月的时间看能不能读完。。。我算过一笔账,我们每天平均有8-10节课,还要完成课下作业,加上大部分同学还要在双学位上花一定时间,每天能够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不可能超过3个小时。再加上专业书不比小说,要仔细的读,读的时候还要思考和记录,那么,每天读书不可能超过30面,一本专业书平均是800面,则我们一个月读书可能只有一本,而且断断续续的效果不会好。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即使我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我到毕业的读书量也不会超过30本。我不知道这样的读书量意味着怎样的专业程度。以别人的读书报告计算,可能这会是别人的百分之一,我十分的困惑,如果现在开始读书,应该以怎样的速度去读,这样读两年之后会是怎样的状态呢?

snzg 2010-04-02 23:39
我是社工0801班的仇叶。下面是我加入读书会和关于读书的一些看法。


      我是上学期才加的读书会和读书会的其他成员相比已经是落后许多了,每次去读书会总很对同伴的读书情况很叹服。但是也没有带特别多的心理负担去,很安心得做读书会里的小菜鸟,然后也开始每个月认真的读上几本书。虽然有时候我的读书状态不是很好,但是每个月的读书会却没有落下一次。对我而言,这短短几个小时很珍贵。同伴们的汇报,刘锐会长和一些十分热心的研究生学长的建议和点评,总是让刚刚进入读书这个“事业”的我受益匪浅,心里又是满满的热情去迎接接下来一个月读书时光。所以我总觉得,这一个晚上的时间换来了我一个月的认真。
  现在回想自己在读书会这一个学期平淡而充实的时间里,有两件事情使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件就是上一期关于韦伯的本硕论坛论坛,研究生本科生齐聚一堂谈论关于韦伯的看法。每当一个学长讲完以后其他人总能提出意见或者是疑问。他们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韦伯的书我只读过一本,所以当时听得茫茫然完全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本来抱着纯粹学习心态的我忽然生出很多不甘心来,或者是一种迫切感,我急切得想参与其中。我记得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里将“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方面。客我采取他人的态度,而主我对客我做出反应则是创造性的过程。我想读书的作用就是充盈我们的客我,只有我们的客我采纳了广泛的他人态度,主我才能对之做出反应,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没有阅读过韦伯的我根本无法理解韦伯,也就无从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了。这件事告诉我要多读多看,厚积而薄发。

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上学期最后一次读书会上,黄健学长鼓励大家除了读书还可以多干些别的,当时很多读书会的同学的回答出奇的一致”不读书干嘛”。而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空闲时候读书成了一件很自觉的事情,不读反而茫然无措起来。 “当我挣到一笔钱,我首先买书,而后我会买食物和衣服”。将书本看的高于食物衣服,这是哲人的超脱。我还没有这样的境界。但是,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旦你适应它,它就像吃饭一样成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会让你受益匪浅。

读书为什么,在我看来,读书一方面用来修身养性。读书是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学习会给我们带来充实的感觉,快乐的体验。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一个人若想要用更广阔的心胸,更高层次的生活,书就是像粮食那样不可缺少。一方面,读书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意境深远的体验,如很多人所说,读书需要毅力,读书需要忍受孤独。当我们的心灵经历这一番“挣扎”之后,本身就是一个洗礼,一种成长,而另一方面书上给我们带来的知识、思想便让这颗心丰满厚重,从中学会的道理,得到的启示让我们的身心愉悦,道德变得高尚,对于生活的理解,对待他人的态度都会有改变。读书另一方面是用来获得改造外在世界的能力的,用中国传统士人的说法,就是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是要寻得更完美的自我,但一个人是不能独立于外在世界的。真正要获得完美的自我,就得有一个能够让我们建立完美自我的环境,也只有这种大的环境能给我们提供更大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我保持努力的动力之一。读书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把眼光看大,让自己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

想想我们够读书,便是占有着社会很多的资源,社会给了我们完善自己的条件,我们应当也有所回报。

snzg 2010-04-02 23:44
社工0801 陈俊宇——谈读书 

这几天上了三农中国网,看到了各位同学和各位学长学姐的读书书目和读书报告,首先是觉得自己与他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仅是读书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是分析问题的思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也明白只有多看书,从书上多汲取知识和扩展自己的思维,才能在分析问题上达到这样的效果。但自从进入大学以后,我就很少看与社会学相关的书籍,觉得自己在看书方面没有恒心,都是三分钟热度,但看到了和学长学姐以及同学们的差距后,我开始反省我自己,是否应该在大学的四年所剩下的一半时间里,收心养性,少玩些电脑,多一点看书,就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见识,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这样,不管到最后的结果如何,至少我大学四年我奋斗过,学习过,努力过,我不希望我大学四年在碌碌无为中渡过。所以,我决心从最基本的书籍开始看起,慢慢的积累我的知识和视野,再看一些更加复杂的书,我相信我一定可以缩小与各位的差距。大学并不意味着是读书的结束,相反,大学是读书的一个新的阶段,一个与更多大家亲密思想交流的平台。闲时读书也是一种消遣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比对着电脑会有意义的多。

关于三农问题,在我眼中,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但事实上,我们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称号是那么的不吻合,占据14亿人口中9亿的农民却依然无法得到较好的生活条件,尽管中央每年都在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施虽然给各位农民减轻了肩膀上的一部分负担,但对农民的生活没有质的改变;增加农民收入同样无法盖掩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苍白现实;农民工进城虽然有助农民增加收入,但户籍又成为另一个问题。此外,养老医疗体制的改革对农民兄弟本来就已经相对微薄的收入又额外增加了负担,是改革不痛不痒?还是我们没从实际上去争取农民想要获得的东西?当农民顶着阳光、冒着大雨、辛辛苦苦地耕作去获得我们本来就不充裕的粮食的时候,他们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但是农民天生憨厚的品质依然驱使他们去耕作,我们是否应该为农民去争取更多的东西呢?

    我们国家依然在进步,我们仍在为寻找一条最适合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在努力,我们不能忽略我们中央政府所作的努力,希望这条路能够尽快探索出来。

阿健 2010-04-03 10:18
能有这么多想法已经很好了。向大家学习,也要互相学习。我们一定可以走的更远! [s:2]

孙龙 2010-04-03 15:33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大家一起努力,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啊!

snzg 2010-04-03 17:19
姚威  社会工作0801班  U200816586


曾几何时,我是十分向往一种“诗成啸傲凌沧州”的境界的,渴望自己能如青莲一般,谈笑饮酒间,便咏出了半壁大唐的轴卷,因而对于诗书,爱得如亲人一般,每月省下不多的生活费买一大堆书回来,规规矩矩地一本本安放在书柜中,品读时也是一定要小心翼翼地,恐怕在书上留下一丝污浊。最害怕的事便是同学找我借书,这时我便会想出万般借口,唯恐别人借了去的是书,回来的就是一本不能称之为书的书了。

我曾以为我会一直陶醉在书的怀抱里不愿醒来,然而到了大学,不知不觉中,却又不安分的想脱离书的怀抱了。大学的生活太精彩,社团,活动,网络和一张相比高中可以睡很长很长时间的床,就轻易将我俘虏了。以至于回首大学这两年,我发现我买的书甚至都还没有以前的零头多,而看了师兄师姐们的读书报告之后,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是该回到书的怀抱了。

想起以前有个高中同学戏谑的话“你干嘛天天读书啊,为了中华之崛起?”。具体怎么回答我不记得了,但我的意思大概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突然很羡慕从前的自己,能够那样单纯的读书。而现在却往往在读书的过程中沉不到书中去,因为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为了读书而读书了,我的读书,多了太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于是变得急躁,轻浮了。看了很多帖子,我很赞同杜姣同学的一句话,即: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不求急,不求快,只求用心!当走完一段路后,你会发现,读书、读经典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舒服”不仅仅是一种畅快,也是一种心灵的愉悦!我觉得像她说的这种,大概就是那种最单纯的读书状态了,而这,也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

另外,看完学长学姐的帖子之后,我的另一点感悟是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如我看到的田孟师兄的一篇报告,就把读书的内容与寒假见闻结合起来,有自己的感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书,才能更加地懂它,因而爱它怜它。


查看完整版本: [-- 社会学系08级本科生的读书与感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81277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