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乡村发展脉络 --]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读书心得 -> 中国乡村发展脉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redoor 2008-03-19 00:47


1、清:孔飞力的《叫魂》

2、四十年代的几本书: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包括庄孔韶的《银翅》)和《义序的宗族研究》、沈红的《结构与主体》

3、解放后:周晓虹的《传统与变迁》、黄树民的《林村的故事》、伊莎白·柯鲁克夫妇的《十里店》

4、改革开放:项飙的《跨越边界的社区》、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新望的《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吴毅的《小镇喧嚣》、于建嵘的《岳村政治》



redoor 2008-04-04 19:53
4月2日

我住在菜市口的如家,乘出租到地铁口,在西直口换线,到五道口出地铁,再打的到北大。的哥不知道风入松书店。我在北大未名湖逛了一圈,后走到一个古建筑,上面写着:中国经济研究所,前面看起来没路了,看到一个学生妹,上去打听,书店在东门,跑到东门,没找到,问门口一些路人,也不知,后拦到几个男生,说在南门。

在书店呆了三个小时,找了几本书,一共700多元。服务生说可以打九折,后说愿意提供邮寄服务,不过另加10%邮费——相当于没打折。服务生还给我办了一个会员卡,说以后在网上也可以网购,还送了我二张书签。

我在里面只看了经济学与社会学二个区,出来后,天气已晚,我在书店门口吃了一碗牛肉面,便打的回去了。夜乘K101次火车去南京。

附购书清单:

1、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2、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3、身份认同研究

4、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

5、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

6、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以浙江温州、台州地区为例)

7、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

8、经济通史

9、非理性繁荣(第二版)

1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

11、社会网分析要义

12、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为)

13、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7)

14、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15、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第7版

16、社会变迁(第5版)

17、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

18、“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

19、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20、即将到来的经济崩溃

21、区与界(清代湘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

22、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23、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上、下)

24、经济学百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与译介)

redoor 2008-04-04 20:03
2008年2月1 日

在网上找了几本社会学调查的专著

陶庆的《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走出转型期社会重建的合法化危机》

费孝通、张之毅的《云南三村》、张宏明的《土地象征:禄村再研究》

建芳的《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

梁永佳的《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

杨渝东的《永久的飘泊:定耕苗族之迁徙感的人类学研究》,刚出的

祁进玉的《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

海力波的《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刘能的《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

轩明飞的《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以济南市前屯改制为个案》

潘泽泉的《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

[美]梅尔文·科恩的《社会变革与稳定:社会结构与人格的跨国分析》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和《华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发现》

邱建新的《信任文化的断裂——对崇川镇民间“标会”的研究》

史柏年的《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

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法]H.孟德拉斯 的《农民的终结》

耿羽 2008-04-06 17:08
北大外面有万盛书园,里面有博雅(我记得坐电梯下负一层的)

北师大外面也有个

那些好象都是八折,好象……

redoor 2008-04-06 23:55
只是喜欢看书,近期不小心撞入社会学。

有二点不懂,希望有人给我指点一下:

1、现在发展中,社会流失比较严重,农村衰败,那是不是要重建乡村组织与文化,如果要重建的话,需要什么样的组织,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如果换一种思路,农村衰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让农民自由流动到城镇,那有关在乡村里重建组织与文化的研究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2、有利于农村秩序的新文化(像以前的宗族、宗教之类的)会不会出现?如果真的有,会是什么?换一种思路,这种新文化本身就不可能出现——因为在发达国家,好象也没有相类似的新文化?如果将“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保险制度作为一种文化,我们暂称之为“保险文化”,那没有必要将社会划分为乡村与城镇,整个国家是一个结构,没必要将一个完整的结构解构,再建构一些好象不存在的乡村组织与文化?

如果我们是在寻找一些虚拟的“新组织与新文化”,那是不是有意义?

耿羽 2008-04-07 00:19
贺老师的《乡村的前途》讲的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可能可以解决你的部分疑问。

linawang111 2010-11-14 00:37
haode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乡村发展脉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186199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