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刘丹四月读书总结及五月读书计划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刘丹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8
威望: 38 点
金钱: 38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5
最后登录:2012-05-06

 刘丹四月读书总结及五月读书计划

四月读书总结
1、江村经济
正如其序马林洛夫斯基所说,费老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探索,都会在人类学的历史上留下它的脚印。事实证明,马先生的话如实验证了。从人类学中对原始社会的田野调查,到对一个文明古国小区域的考察,它确实为其打开了另一扇研究的窗户。作者身为吴江人,很容易受到严格意义上局内人的视野局限,但作者的精明之处在于跳出了这种角色。这种感受在《新乡土中国》中强烈的感受到。这种态度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推崇而又难以超越的,即价值中立。费老的二访江村、三访江村更是从历史纵向来感受一个典型中国农村在世纪变换中的变化。使其更加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作者在深入的调查行进中,能真实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就如其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本色的认同。
2、自杀论
老实说,这本书读的不是太懂。最大的感受在于,我迷茫与惊奇于作者所例举的种种详实的数据和文献资料。自杀的个体原因,千差万别。但归咎到底,作者把其归纳为社会因素、非社会因素。我想,这部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调查方法的经典书目,还需要花时间去慢慢体会。
3、乡土社会的权威、公正与秩序
这是一本人类学的论文集。其新颖之处在于通过考察中国乡土的人情、风俗,来挖掘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秩序中蕴含的统治力量。现代性和传统并非是格格不入,相反,可以加以利用。其中有几篇论文,将时间追溯到几百年前,人类学视野下的乡土中国,是一个连贯的,有着先后秩序,有着前因后果的发展脉络,如此来理解乡土社会,来理解历史,更深入和贴切。
4、新乡土中国
不太敢写对自己老师的书的感受。但确实有一种亲切感。一种来自对书中所涉及的农村情况的熟悉,有很多情境真的只是换了个时间空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的家乡。从来对它们都只是见怪不怪,理所应当的接受,理所应当的观望。看完《乡土中国》,再看这本《新乡土中国》,是一种前呼后应的感觉。抛开学术方面的讨论,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原来社会学就在身边,社会学的视野可以更加认清我所处的角色,可以解释我身边的形形色色。还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是,我能为此做什么呢?贺老师什么时候再出本书,类似答新乡土中国的问题之类的,哈。虽偷懒态度不可取,但真心期盼。


五月读书计划
四月的读书书目,明显感觉是,郑丹丹老师给我建议过的,这些书不成系统,要从基础理论开始,打牢理论基础。五月调整方向,初定读书计划,具体再做调整:
《社会学的想象力——学术前沿》、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心灵、自我与社会》
《乡村建设理论》

































Posted: 2008-05-04 11:34 | [楼 主]
陈锋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558
威望: 564 点
金钱: 56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21-10-16

 

第一次读书,读书书目还是研究内容太具体了些,可以先往后推推。五月的计划数目就相对好一些。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Posted: 2008-05-04 11:46 | 1 楼
张世法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3
威望: 33 点
金钱: 33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7
最后登录:2010-06-16

 

加油!在一个好的氛围里我们会很强大!
Posted: 2008-05-05 14:14 | 2 楼
贾林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4
威望: 74 点
金钱: 74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2-04-24

 

还需系统化,建议先找概论性的教材看看。推荐周小虹《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体系》、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呵呵,加油!
坚持价值的多元化为核心,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Posted: 2008-05-05 16:37 | 3 楼
耿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14
威望: 314 点
金钱: 31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0-07

 

哈,一步一步来~~~理论比较枯燥,但收获也大!
Posted: 2008-05-05 23:18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69321(s) query 4, Time now is:04-18 09:4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