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滕飞的读书报告(更新至5月13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滕飞的读书报告(更新至5月13日)

正在研读的书:
1、        组织研究:《组织社会学十讲》、《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官僚体制的政治》、《新制度经济学》(罗必良)、《制度经济学》(柯武刚、史漫飞)、《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组织经济学》、《经济学、组织与管理》
2、        理论构建以及心智思维:《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革命的结构》、《管理学理论构建文集》、《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管理理论构建者》、《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跨学科研究》、《我们如何思维》、《改变思维》、《学习的本质》、《学习、创造和使用知识:概念图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学习变革》、
读书感受:
总体来说,该阶段读书主要集中于前半个月,后半个月忙于论文、考研备考、毕业杂事。读书的主题集中于“组织研究”,所搜集的关于组织的研究主要来自于组织社会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领域,希望自己尽快建立起对于组织的比较研究框架。但是过于心切,一下子抓了太多书,大多数还未读完,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在读书过程中输出两篇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j3bjqR4ZLZPfl9wkGd4XVZPW2Pn6z22aaTNWWErNyGYkxBcCMhN%2BkJefsdgRT9vzX%2Bqb5Ae%2B8L4hZdccQiUIJ22AcoTV1eoUq4h3PoKBmtzMbcSP5Uevqa6%2FvQAn9lgPBLSVqsrmz3Kjb0919DCdeQ%3D%3D&chksm=03c1f13534b678237a1ffa533cae8b890bf6edb2f63ecf5c2255a3b8c09fc0c1fd5653b58e81#rd【滕飞】为什么理论素养重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j3bjqR4ZLZPfl9wkGd4XVZPW2Pn6z22aaTNWWErNyGYx64aPxbEKzNRAl1urwFBT9uVo%2FNSYr1ILn2YrIBb0ey%2Fb%2FN4vJTA0LlN0T2Vyq%2BLMbcSP5Uevqa6%2FvQAn9lgPDjILq8H4gVDseNmKHXN2Bg%3D%3D&chksm=03c1f13e34b678288ea42fea5bf96c46c347ff1548ab362aadd092974175ebfca9d30d28b842#rd【滕飞】你也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自己对于组织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就读过管理大师马奇、西蒙的《经验的疆界》,以及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对于组织中的决策、组织学习颇感兴趣。因为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及与官员们打过交道,对于官僚体制十分感兴趣。自己也创建过运营过组织,也在公司里实习过,对于组织运营管理的诸多问题有些零散的思考,此时通过系统读书将以往的经验与书中的理论相结合,感觉恍然大悟。
一直认为理论很重要,只是从未系统思考过理论为什么重要。偶然间看到人大管理学教授包政关于概念、理论的重要性的专题视频,他结合自己给企业做咨询的实例很生动。我自己也有意识地把自己脑中的理论和以往的经验相结合起来,感到很兴奋,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学术道路,关于如何使用理论创造更大社会效益有所期望。
为了弄明白理论的构成以及如何构建理论,搜集了理论构建和心智思维方面的书籍,也正在研读。
总而言之,结合读书慢慢将自己平日零散的灵感系统化、结构化。需要克制的是自己的思维有时过于发散,读书领域不够集中。

分割线

读书小结(更新至4月13日)
一、阅读书目
《社会分工论》、《社会控制》(詹姆斯.克里斯)、《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不发表就出局》、《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革命年代》
二、感受
1、这一时期的读书目的。一是围绕考研需求来,熟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概念及之间的联系;二是围绕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解决问题,如最近因看《人民的名义》反腐剧,对于官僚体制、国家治理非常感兴趣,正在研读相关书籍;三是以学术创作为导向,为学术创作积累思想、方法,平时坚持将点滴灵感用长文记录。
2、围绕上述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有两点感受。一是读书的顺序:先读当代的再读经典的,尤其是当代关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综述式的著作,如赵鼎新的《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这样有利于系统了解社会运动领域的知识网络,为后续深入地研读提供了行动蓝图,也更利于理解古今中外各学者思想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读书内容的消化:可以以讲课、写长文等输出方式对于输入的专著内容反复咀嚼,形成自己的框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总体来说,最近对于在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如国家内部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各阶层之间关系,以及各群体之间的博弈问题感兴趣。
以下三篇文章,分别是《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书中内容概括,我的原创文章《社会运动的力量传导机制》[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MpLZ4CryWjB%2FiZaxiE%2F1OBZjy3%2BpjXpwdgEEtoHO7nbiiHU29PfTMyjzVIe3BAMKBrj27wLc6GTas%2FtfzhRgeqqnFbotC1wm3tKix5%2BCx8TQjZw9lB1rrHGUSElnhF3Hxj%2BV9H3%2F%2FyJZKOPmZW2Vtw%3D%3D&chksm=03c1f12934b6783fcf9633f409336499faa8021041b05259e02a7ad6db41a530fc676bd8c50a#rd[/url]、《关于研究方法论的一些思考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MpLZ4CryWjB%2FiZaxiE%2F1OBZjy3%2BpjXpwdgEEtoHO7nZKpjBaeO78hrByhEAVAkiQaltpxr%2FNExtvdIY3kx9O94%2FYq8FFeK35z8xQ6sfzw1zQjZw9lB1rrHGUSElnhF3HH9s8%2FYvtN2MWi%2B8ykvKXBg%3D%3D&chksm=03c1f12134b67837fe29aaa7bb4e55ac449d459b406e46d6e156027c9763f5b8ccf335c1858c#rd


读《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目  录
一、本书内容    3
1.1核心问题    3
1.2相关概念    3
1.3作者的理论视角    4
1.4理论流派    5
1.4.1社会心理学派:集体行为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5
1.4.2涂尔干视角: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    6
1.5社会运动新的趋势    13







一、本书内容
1.1核心问题
社会学有关社会运动(或者说集体行动和革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    一是社会运动为什么发生;
    二是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展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有的社会运动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的则被体制化了。
1.2相关概念
学界在进行社会运动研究时,常常将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三个概念混淆,不便于研究的开展和理论的普及。作者将以上三种行为统称为政治行为,三种行为因其在组织化程度、制度化程度、以及所追求的社会变革的程度上三个纬度不同。
    集体行为: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
    社会运动: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特定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
    革命:则是有大规模人群参与的、高度组织化的、旨在夺取政权并按照某种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制度外行为。革命可分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旨在夺取政权并改变政权性质,但不对社会结构进行全面重建;而社会革命的发动者在夺取政权后,不但会改变现存政权的性质,亦会对整个社会结构进行彻底改造。
从作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从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到革命,三者的组织化程度和追求的社会变革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而制度化程度越来越低,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统一使用社会运动这个词,大家知晓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可。
1.3作者的理论视角
研究社会运动的学者一般具有这样的倾向:希望找到几个固定的决定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一个能对任何社会运动进行指导性解释的模型。
但是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模型。作者从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宏观结构出发,概括出三个因素:
变迁:指的是由现代化、人口变迁、自然灾害、大规模疫病流行、外来思潮入侵等原因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化。
知识源头: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将自杀看作是一种由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学现象。19世纪欧现代化的过程打乱了人们原有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失范的形成和自杀率的提高。既然社会变迁可以引起自杀(向内宣泄),那也应该是导致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向外宣泄)。
结构:一是国家的结构及其行为方式,二是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行动者的结构性行为。国家的结构包括国家的性质(如民主的、威权型的或绩效型的),以及国家在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方式,等等。社会结构包括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各类社会中层组织的发达程度及其性质(如社会组织的多元化程度),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生产中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如资本家-工人关系、地主-佃农关系,等等)。
知识源头: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认为传统法国的社会关系分为三层:国家、贵族、家庭和个人。
话语:包括社会运动的意识形态,参与者的认同、口号或话语策略,行动过程中的突生规范,以及塑造运动话语的文化,等等。

1.4理论流派
1.4.1社会心理学派:集体行为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勒庞的心智归一法则认为有理性、有教养、有文化和负责任的人一旦聚到一起,他们就会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其思维和行为渐趋一致且变得非理性。
布鲁默对聚众形成过程的机制进行专门阐述,即循环反应: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
特纳的突生性规范理论认为集体行为需要共同的心理、意识形态、思想或者共同的愤恨等规范。而一个符号性事件以及与之相伴的谣言往往对于共同规范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斯梅尔塞社会运动由六个因素决定:结构性诱因、结构性怨恨、一般化信念、触发性事件、有效的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
作者通过经验研究和逻辑推理,认为在威权社会中,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良社会运动往往受情感的主导,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民主社会,社会运动的发展主要由社会组织的策略主导。
1.4.2涂尔干视角: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强调19世纪法国自杀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打乱了人们原有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引起人们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失范。其理论核心是社会变迁造成社会规范的混乱,社会成员因此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作者将这种从社会变迁出发考虑社会运动的理论视角称为“涂尔干视角”,但是在社会变迁后具体是什么机制导致社会运动,有四种分析角度:
    一是社会变迁导致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
    二是社会变迁引起了心理状态的变化,或者说社会变化导致人们内心的不满和怨恨的产生;
    三是社会变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员);
    四是社会变迁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政治机会和动员大众需要的物质和时间资源(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
1.4.2.1 第一和第二分析视角下的代表性研究
雷恩的经验研究代表了社会变迁导致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和革命的发生,他在《西化过程中的世界革命》一书中认为20世纪的世界变化有两个主轴:一是在西化浪潮下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结构的失衡和解体;二是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在西化压力下的文化重建(如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
格尔的经验研究代表了社会变迁导致社会成员“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和革命的发生。他在《人们为什么要造反》一书中根据价值期望和价值能力之间的不同关系定义了三种类型的相对剥夺感:递减型(价值期望不变,价值能力减弱)、欲望型(价值期望加强,价值能力不变)和发展型相对剥夺感(价值期望的加强快于价值能力)。
作者认为以上提到的“涂尔干视角”的学者的理论都有一步到位、大而空的毛病。随后他介绍了两个以“涂尔干视角”为出发点,但是又引出其他机制的学者的研究:
    人类学家沃尔夫在分析第三世界农民革命时,提出非西方社会在西方社会殖民统治下发生三大危机:人口危机、生态危机和权威危机,分析了社会结构变化、阶级联盟形成和意识形态等中介因素对于最终社会运动的产生的影响。
    古德斯通在《前现代国家的革命与反叛》一书中从近500年来欧亚大陆的人口变迁引出反叛形成的组织力量和资源、异端意识形态、精英分离、国家崩溃等机制和因素。
以上都是较为宏观的意识形态层面的研究,作者就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第十章详细阐述。文化、话语和符号性行为对于社会运动的发展影响主要有三种理论:一是把文化看成一个工具箱,社会运动就是行动者在文化工具中找出理想工具并用于实践的过程;二是把文化看成文本,并且认为社会行动者的行为是由文化文本中的内容决定的;三是把文本看成是多重的相互冲突的大杂烩,重点在于指出某一种文本成为影响社会行动者行为的主导文本的结构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论是斯诺等提出的框架分析理论。框架指的就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认知、理解和标记周围所发生事物的解读范式。框架整合就是把若干具有相近(但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或目标的组织通过运动目标和策略的改造联合起来的过程,也可以是指一个通过运动目标或策略的转换从而把社会运动组织的意识形态、目标和价值与动员对象的利益及怨恨联系起来的过程。框架整合有五种类型:框架搭桥、扩大、延伸、转换、借用。斯诺和他的学生认为社会运动中的框架整合是一个以社会运动领导者的活动为核心的策略性行动。
以岛倪和瑟威尔为代表的学者的文本决定论的基本假设是当一个人相信某一话语或者意识形态,或者是继承了某一文化时,这个人就会在行事时追求行为与话语一致性。
梯利的集体行动形式库或者说作者的文化资源库认为文化存在于社会关系中,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关系中的人,他的头脑中一定有许多文化脚本。关于为什么某些文化或者意识形态在某一社会结构中的社会运动中起主导作用,作者总结:当社会运动自发性很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对该运动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当社会运动具有良好组织性,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传统文化的作用,从而决定自己发展策略。但是在一个威权国家,该社会运动往往会在组织原则和行动策略上重袭和延续威权国家的政治文化。
1.4.2.2第三种分析视角(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下的代表性研究
关于社会结构对于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有三种视角:
    一是社会组织结构的视角,着重探讨社会中层组织或公民社会在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    二是阶级结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视角,主要研究不同的生产方式与之相应的阶级结构和群体利益是怎样影响社会运动的发生和性质的。
    三是政治结构视角,重点关注国家的结构和性质,以及与此相应的国家的结构性行为对于社会运动的影响。
第一种视角的代表性理论是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他在《大众社会政治》一书中对于社会中层组织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社会组织能够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主化控制;能够提供一个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民众对于现实的感知更加真切和现实;中层组织的多元化能够导致利益和认同的多元化,从而降低民众被大量动员进同一个运动中去可能性。作者在第十一章指出康豪瑟开辟了社会运动动员结构,在社会动员结构的研究中有两个问题:
一是探讨组织/网络和围绕人的居住与活动形态而产生的空间环境这两个因素在社会运动动员中的作用。由冯纳卿、皮尔德、尤森、斯诺、顾尔德、梯利等人的研究归纳,社会运动动员结构有三种:网络机制、空间-网络机制、空间机制[P:250]。
二是社会运动的组织形式、运动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动员形式:内在动员结构是指,社会运动有一个内部结构、等级和功能分明的组织;外在动员结构是指成员较少,且组织内部没有等级森严的结构和明确的功能分化,成员之间关系较为平等。
第二种视角的知识源头是马克思,他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旧的生产关系不改变,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届时社会各阶级的矛盾就会激化。摩尔在《民主与专制的起源一书中》试图解答为什么有些国家会走上截然不同的现代化之路,其核心视角是不同国家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阶级矛盾。
第三种视角的渊源在于所有现代社会运动都是随着国家建设、民族国家形成和资本主义发展这三个近代历史趋势发展起来的,社会运动就是一种制度外的政治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其就是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进程的一种反应:首先,在传统国家中,地方事务由家庭、村落和部落的首领自行管理,社会矛盾是分散的、地方性的和多元化的,不存在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其次,民族国家在交通和通讯上为社会运动发展提供了便利;民族国家建设进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现代性的学校、大城市、符号性建筑和空间;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为许多大型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不同的国家性质也会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古德文和斯考契用国家的官僚化程度、对于不同政治势力的吸纳能力和对于社会的渗透能力三个维度来衡量国家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威权国家、民主国家、寡头政权国家的政体的合法性基础不同,政体与政府关系不同,对待社会运动的处理方式不同,同一种处理方式,社会反应也会不同。威权国家的政体合法性建立在政绩表现上(经济发展、道德表率和国家防御),民主国家政体合法性基础是民主选举,民主国家人民对于社会问题的看待较为成熟,发生社会可能性较小,威权国家反之。
1.4.2.3第四种分析视角(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下的代表性研究
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与前面三种理论的差异在于:
    传统理论一般从社会统治角度出发,将社会运动看成社会病态行为。新一代学者认为社会运动是人们对严酷的现实与压制性政治体制的一种挑战。
    传统理论强调社会运动参与者的非理性特征,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派。新一代学者借用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模型(如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强调社会运动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
    传统社会理论强调个人的心理状态(如剥夺感、挫折感和压抑感),新一代学者认为社会运动的关键在于社会组织获取的资源总量或政治机会多少。
    新一代学者强调组织和网络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都强调社会运动是一个政治过程,运动参与者参与社会运动是出于利益和理性选择,组织和社会网络、资源和政治机会是社会运动的关键。
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是麦卡锡与左尔德发表的《社会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趋势:专业化与资源动员》。主要观点是二战后美国的繁荣给美国社会运动带来几点影响:一是人们手中可支配资源增多了;二是社会上能被社会运动组织利用的钱财变多了。
政治过程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是梯利和麦克亚当。梯利在《从资源到革命》一书中提出两个模型:一是政体模型,二是动员模型。梯利认为一个成功的集体行动有几大因素决定:参与者的利益驱动、参与者的组织能力、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社会运动发展的阻碍和推动能力、政治机会或者威胁、社会运动群体所具有的力量。而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又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社会运动成员控制的生产因子(包括土地、人力、资本和技术等)总量,二是社会运动这把生产因子转化为运动社会运动资源的能力。组织力量是把群体利益转化为社会运动能力的关键。
麦克亚当认为社会运动发生模型始于宏大社会经济过程(如战争、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人口变迁以及国际政治变化等),进而导致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政治机会的扩展和社会组织力量的增强),组织是将政治机会转化为社会运动的关键,组织资源取决于四大因素:社会运动组织强度,以及那些可能成为该社会运动基本群众的组织性程度;社会运动内部是否增加社会运动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及能防止产生搭便车现象的各类激励性机制;社会运动组织所控制的通讯网络的广度;社会运动内部是否存在被广为认同和尊敬的领导成员和积极分子。一个社会运动是在政治集会扩张、组织能力增强和认知解放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造就的,政治机会扩张和良好的组织和社会网络基础是认知解放的前提。
1.5社会运动新的趋势
一是关于媒体、公众舆论和社会运动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尤其在媒介发达的当今。媒体作为社会运动传播其思想、主张和认同感的一个有效渠道,使社会运动动员大众和寻求同盟的有力武器,是取得社会同情和关注以及从舆论上击败随手的法宝。
二是新社会运动的出现,呈现以下特点:1、动机不同。个人参加社会运动的动机往往出于非物质的价值,而不是物质上受剥削和受压迫。2、意识形态不同。传统社会运动有着宏大的意识形态,新社会运动目的是改变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事方式,凝聚力来自于认同感。3、目的不同。传统社会运动参与者处于被剥削压迫的经济、政治结构,但是新社会运动者在于求得国家立法保障参加者提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4、组织形态不同。运动靠网络通讯手段组织,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
三是社会运动社会的出现,随着西方民主化进程加深,国家给社会运动合法空间,将其制度化。
四是全球性社会运动的出现,特点:针对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它们运动的对象不是国家和国内统治阶级,而是国际组织、跨国集团和其他国家和人民。
[ 此贴被滕飞在2017-05-13 00:21重新编辑 ]
Posted: 2017-04-13 17:04 | [楼 主]
童楠楠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11-29

 

厉害了,我的哥
Posted: 2017-04-13 18:32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55841(s) query 4, Time now is:03-28 22:5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