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钟瑞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6.24)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钟瑞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6.24)

[[size=5]align=center]2017.6.25读书报告

书单:
卢曼《权利》
布迪厄《实践感》《实践理论大纲》《区分(上下册)》
汇报内容
所有的社会学在做自己的研究时,应该都有着自己的研究基础也就是他自己的研究所建立的宏大框架,这是他一切作品的出发点。从卢曼来说,卢曼在《权利》这本书上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社会系统的理论上的,他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通过交往形成的,即社会系统由于多种预见或选择过程的协商决定,交往联结社会系统的社会维度。但是交往又离不开媒介,媒介有很多,如货币,但是这里卢曼选择以权利作为交往媒介。为什么选取权利呢?随着简单社会向发达社会的过渡,不再是共享的生活世界,所以媒介越来越符号普遍化并依赖代码,信息要想畅通的传播也离不开书写,书写扩展了社会的交往潜力,使它超出人们当前的互动范围,因而摆脱具体互动系统的控制,它这里的媒介选取的就是权力,它是一种预言的附加机制,,是在社会学系统内影响人们选择的普遍化的符号代码,目的为了帮助人们理解,所以这里的权利最后影响的是人们的行动,在组织和政治的社会维度里作用明显。
那布迪厄呢?布迪厄认为社会科学领域,认识的进步意味着对认识条件的认识的进步,这需要人们不断回到原先研究对象,借以使与研究的对象的主客观关系更加客观化。为了实现这种主观的客观化和客观的客观化,布迪厄举了三种研究方法,一是结构主义的研究思路,(社会物理学)。纯粹客观的获取资料是我们研究的必经阶段,但是绝对的客观主义会导致结构论的误区,会使研究者站在社会结构的制高点去研究所有要素的相互作用,且简化为象征性交换,缺少了主观的思考。客观主义在抛弃经验,将现实事物处于个体或集体之外,就会导致结构实在论。二是社会现象学、常人方法学的研究思路,他们注重经验的一手性,已经将规则或要求普遍化,虽然把握了主观性但是却不能把握主观的实质。三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内在的外在化与外在的内在化同时并行,颠覆了社会世界的客观科学以及意识的客观和独立的关系系统。所以布迪厄给自己的突破就是在吸取了这三者之上,建立了自己的(结构、惯习、实践)三位一体的理论,他要用理想化的认识取代理论性理解,以摆脱各种理论所依赖的认识论及社会条件强加于它的偏向,跨越学者的唯智主义障碍,不过分看重知识的优越性。这个是布迪厄的理论基础,先将三者的关系和意义阐述清楚之后,布迪厄再以对卡比尔人的调研研究,关注他们的婚姻关系作为表象的亲属制度和各种仪式来证明了在卡比尔人的场中的实践逻辑,更加以事实鲜明的证实他的理论。
一、什么是结构?
结构是客观的,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有关的,客观结构是认知结构和动机结构的生产者,本身也是历史实践的产物。
二、什么是习性?
习性是无意识的,它是一系列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是在条件制约与特定的生存条件结合下产生的,也就是它在先期被结构化且又做为结构性的规则再去结构化他人,它不是计算理性的,它的运算方式是对既往结果变成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并做出身体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在突发事件和集体实践中发挥的力量更加巨大。就好像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不同比例的“昨日之人”存在,由于事物的力量,甚至昨日之人才是我们身体的主导力量,因为与我们形成和导致我们的漫长的过往相比,现时微不足道,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个昨日之人,因为他深深根植于我们,他构成了我们无意识的部分。(这就好像是我们走过的路和看过的书内化成了我们的血和肉,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习性是线性的,肯定会有先后性的影响,惯习成为按时间组织的一系列结构,在之前发生形成的是低等级的,且通过结构化行动决定高等级的结构,但同时其它结构的惯习又会对该结构的惯习产生影响。习性又是怎样储存的呢?身体和语言是最能存储信息并产生延迟反映的,这里就需要提到身体的结构化或称作客观化的身体,下面再做阐述。习性的作用在于它是持久的在生产动力,它使身体客观化,它具有区分的作用,由它形成的集团或阶级习性,从而使行为人生活于制度之中,在实践中占有制度,从而使制度保持活力,不断使制度拜托无效和枯竭状态。
三、什么是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趋向于再生产其生成原则之产生条件的内在规则性,同时又使自己符合由构成习性的认知和促进结构定义的情境所包含的作为客观可能性的要求,要想对实践活动做出解释,只有把产生实践活动的习性和习性被应用时的社会条件联系起来,才有可能。
四、那么这三者的关系呢?
一个最简单的公式就是结构+惯习=场域,具体说,实践是一种处境与一种惯习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惯习被理解成一种可持续可换位的倾向性系统,通过综合所有过往经验,这一系统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感知、评估和行动的框架那样运作。实践故看起来也像经验性的,实践趋向于再生产其产生原则生产过程中的客观条件所具有的内在的规律性,同时,这个调整也会根据直面的现实处境提出要求,实践更关注的是现在。个人所穿的外衣是作为自然人的个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以惯习的形式携带的社会结构中的现时和过往的个体的立场。
五、这三者所形成的场域的运作。
各个社会系统的社会维度就是不一样的场域,这些不同的场域里面会有着自己的三体公式和实践逻辑。宏观上来说,实践信念是由所有的场不言明地规定的入场券,信念是场的从属关系的组成部分,它表现为无数认可行为,而在这些认可行为中不断生成集体不知情,且实践信念不是心理状态而是身体状态,来自于原始习得的反复灌输,是盲目象征性思维的最佳形式。所以,在卡比尔人的善意经济中,沉默法则就是为了维护最烂的集体不知情,当第一个人提出将用餐报酬折换成货币时,它打破了人人假装不知情的集体意识,因而受到道德的谴责,他就不具备进入该经济场域的入场券。
在进入了场域之后,要想真正成为场域里的人,还必须按照该场域的实践逻辑行事,实践逻辑并不是逻辑,它是自在的逻辑,它不是完全严密的,也很少是完全严密的,要想真正掌握该逻辑,则只有受逻辑掌握,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客观化工具构建行为。客观化的工具就是系谱、示意图、平面表等。如果我们把实践逻辑逻辑化,那么这会导致人们把原则上不是连续的逻辑用实践逻辑思考,把一些分析强制性的以实践逻辑思考。
在保证场域的运作和再生产时离不开习性,行动并不由他产生也并不被他有意掌握的操作方式的产物,主体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也不真正知道他们做的事情有意义,惯习使得没有明示理由和没有意义意图的实践仍然合理、理智,并获得客观上的协调。各种集体价值和意义表现的再生产都离不开习性,习性也离不开模仿,通过模仿而得以传播,模仿的并不是模式,而是模仿的他人的行动,身体仪态直接作为特殊和系统性的姿态模式,这其中包含了一套身体技术和工具系统并承载着大量含义的社会价值。
最后在其形成的场里面就会有支配关系的存在,由于过去经济平等的共享社会被分工和发达的社会打破,所以直接暴力支配也会被象征暴力支配所取代,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佃东若想让佃农忠心耿耿,就必须采取的是温和暴力,在全部行为中象征性地否定二者关系经济等上的不对称性。

第二部分就要具体阐述一下卡比尔人的实践逻辑。这里布迪厄主要选取的是卡比尔人的婚姻策略、亲属关系和仪式为例的。
就拿婚姻来说,婚姻有很多种,有平常婚姻和非常婚姻,平常婚姻指的是那些日常中常见的婚姻,非常婚姻指的是日常中不常见的、低频率的婚姻,就比如换亲、弟妻等,有平行堂亲婚姻也有远婚。在这里,婚姻就是一种策略,就被比作打牌一样,一副牌即取决于你牌的质量也拒绝于你的出牌顺序,婚姻的经济功能包括增加象征资本和物资资本,具体而言,象征资本主要包括亲属关系的扩展和家族声誉的提高,物资资本就包括嫁娶带来的补偿增资(这不同于彩礼),婚姻的政治功能包括维系家族的统一和壮大家族的实力。布迪厄对婚姻中亲属关系的社会用途做了很具体的解释,他很看重实践的亲属关系和象征的亲属关系的意义。男性一般更看重婚姻的政治功能,女性更看重婚姻的经济功能。整个的婚姻策略不仅是为了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再生产,更是为了合法化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关系结构的再生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婚姻类型猜测大概的婚姻动机,或者根据家族的情况和婚姻的实践规则预测将选择的婚姻类型,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就好像实践逻辑不是绝对的逻辑一样,我们就不能说平行堂亲婚就是不幸福的,就是压抑的,这也要根据现实的情况,看是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动的来看待。
接下来布迪厄还分析了卡比尔人的一些仪式,比如说同月连坐、男女两性的划分、属性和饮食、房屋的构造和门槛的意义、各种重要的节日(如年的门、开犁日)等等,这些的仪式的实践逻辑,布迪厄认为是一种类比的逻辑,人们总是会根据具有相似的外形、相似的名称或相似的属性来让其做替代。比如为了避免同月连坐就需要将盘子的底部熏黑然后翻转扔到别人的家里,或者和另一个产妇同食一个饼以宣示我们不会互相陷害,比如牛最具有类人的性质,许多时候就以牛做人来祭奠。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为什么布迪厄很强调门槛的作用,屋内屋外是两个翻转的世界。为什么门槛如此重要呢?因为门槛使世界颠倒,事物象征倒转,因屋内结构与世界结构是反着的,织机墙、东墙等的分布不同,所以门槛是界限,界限又都具有隔离作用,一般神圣事物才有隔离作用,故门槛成了神圣的,对界限的违规威胁到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秩序。仪式的意义就是要用过一种得到社会认可的、由集团承担的,也就是说符合产生该矛盾的分类法之客观意图的行动来解决这一矛盾,仪式意在通过实践对集体的和公开的否定,来抵消对神圣界限的额违反所激起的危险力量。
感想:
这个月是从布迪厄的理论著作入手,所以进行的比较艰难,速度也慢,但是觉得收获还是很大,将以前课本上提到的几个概念终于弄清楚了,接下来的布迪厄阅读也许会相对简单很多吧,希望自己能提速,暑假能够上高速。



2016.5.14书单: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默顿
《实践感》(才开了个头)
汇报:这次的汇报是围绕默顿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展开的》,在这里,我先大致的总结一下默顿的框架吧。默顿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理论都是具有时间局限性、环境局限性、知识局限性的,所有如果不以经验性的认知加以解释,我们是无法理解的,这就是回应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抛弃经验性的原因。但是同时为什么又不能抛弃理论呢?默顿解释说理论是具有连续性的,他举了“重新发现”“预见“博学”“创新”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研究是能够在过去的理论中找到影子的,现在的问题是过去情景的再应用,再加上社会科学和科学不一样,科学已经是连续编织的层层递进的网,如果忘记了某一个知识点并不影响你对结果的计算,就好像有的人并不知道一些数学公式但是任然能做一样,但是社会科学确实一个错综复杂的网格,它随意的交错着,所以你没有对古典全面的涉猎,很容易造成学术精力的浪费也很容易做不出成果得不到你要的实验。综合看来默顿认为:在社会理论和经验研究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系统的经验材料可以通过施加任务,为新的解释思路创造机会来发展社会理论,反过来,社会理论通过揭示经验材料的适用条件来定义其适用范围并扩大其预测价值。具体来食物或,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这就是默顿为什么有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特别是潜功能,潜功能提供了研究的新的概念图式,体现着社会学知识的重要增长。
社会学理论对经验研究的影响体现在如下:1.提供方法论,也就是提供科学程序的逻辑,土工社会学概念分析,人、提供事后的社会学解释,正规推导与整理,社会学的经验概括等,精确的语言和资料有助于减少从经验联系中得出逻辑谬误的结果。
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创立理论、理论的修订、理论兴趣的重新聚焦、 概念的澄清。

因此默顿主张在微小的日常社会事件与宏大的理论之间建立一个中层理论,而且默顿给予这个中层理论,提出了研究的范式,它的这个范式试图引导人们在不规律性时间找到规律性的实质。(那个实质他借助结构功能来建立)定性的分析,定量的指标测量,帮助建立研究假设,增加可预见性。这个范式是对默顿中层理论的应用,具体的表现在他对参考群体和知识社会学的分析中。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部分关于理论社会学的研究
重新发现:当间隔时间很长,发现功能上相同的思想;先前发现:科学家尚未确立对早期发现的指称古典社会学家所有有质疑的观点也正是他们准备论证的观点,所以这些也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经典的功能是对自己读书理解思考的满足肯定,在现代知识背景下通过旧的著作发展新思想的互动效应,
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这就是默顿为什么有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特别是潜功能,潜功能提供了研究的新的概念图式,体现着社会学知识的重要增长。(可删除,直接跳参考群体理论)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研究
首先文化结构的意义:群体中人们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
社会结构:有占据不同地位的人编织的网,每个人地位的人都有相应对于它的角色期待和要求。
结构和功能是相关的,所以全篇,研究都是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去探讨社会结构的问题。
默顿首先讲了角色的问题。角色从:一个人的某一个角色,但是这个角色要处理与此角色有关的多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你是医学院的学生,但是同时要处理与护士与老师与病人与社工者等等一系列的关系
地位从,你占据了某一个地位,但是在这个地位上你是有多个角色的,因为你可能同时是领导但是你还是父亲还是丈夫
地位序列,也就是你的社会地位逐渐变化的过程,比如从医学生到实习医生到医生到院长等。
在这个过程中,一旦角色混论,那么就会造成心理失调集体规范的崩塌,这个是内在的,那么外在的呢?如果外在环境变化呢。所以默顿在你角色表现的行为上进行了划分,同时又指出了失范现象。行为也就是个体适应模式的类型根据“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接受、拒斥、对流行价值的拒斥及用新价值替换”的交叉关系,我们得出了如下的分类:
    文化目标    制度化手段
遵从    +    +
创新    +    -
仪式主义    -    +
退却主义    -    -
反抗    +—    +-
反抗与憎恨的区别
简单的失范是因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群体或社会的混乱状态,导致的不安和分离感,剧烈失范是价值体系都已解体明显的焦虑、失范的指标也是分两个(主观方面体验到的失范和群体生活的客观状态的失范)失范与越轨、失范的扩散和加剧最终导致了越轨行为,。
在社会结构里面也很值得注意的一部分就是科层结构,根据韦伯对科层结构的描述我们知道,科层组织的结构是以技术资格为基础,有着公务程序上的规章制度、分门别类的专业化部门、个人与生产工具的分离、所有同事的共同命运,晋升靠资历。在科层组织中对比了知识分子在其中的作用和行政人员在科层组织的区别,也对比了科层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和独立的知识分子的区别。这有点像他对地区性和世界性影响力人物的划分和阐述。知识分子在科层组织中一般担任公共部门的职务,行使咨询职责和技术功能,但是行政人员特闷会担当如政府部门这样的人事职务。但是独立的知识分子要想影响政策就必须进入科层组织,但是一旦它进入到了科层组织他又必须放弃全面探讨所有政策的可能性,要考虑将政策实际落入到行动时的阻碍,这时就会更倾向为了结构的完整采取温和的策略。对科层组织和知识分子的考虑也为后面的知识社会学埋下了伏笔。毕竟知识社会学就是探讨各种知识作为精神产品与社会各因素各结构之间的关系,且知识社会学也有转向知识精英研究的倾向。

为什么默顿要讲参考群体理论呢?
我认为一是群体参考理论是对中层理论范式的应用,二群体参考理论回应了早起理论与现在事实的互动,也即证实了理论的连续性,因为群体参考理论都是可以由早起的相对剥夺理论原理来解释的。三就是群体参考理论,是最能将“行动-结构-理论”联系起来的。
详细的解释分析过程:
一参考群体理论是中层理论的应用,那么它是如何应用的呢?默顿在这里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参考群体的功能。他通过对参考群体的划分,有几种划分方法,一种是隶属群体与费隶属群体(划分的标准就是与本人是否存在密切联系)第二种是划分为外群体和内群体,其中根据“是否有成为成员的资格”对成为成员的态度”这两个的交叉又划分出了许多的群体类型。这些划分告诉我们,参考群体的功能之一可能会是提高我们行为的比较、评价标准,功能之二可能会是我们行为模仿、追逐的对象。当在流动性强的社会中,我们会趋向于采用费隶属群体作为标准,其正功能可能就是有助于我们的预期社会化,在内外群体中,内群体的美德可能就是外群体的罪恶,其负功能可能就是导致外群体在和内群体的互动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被理解为或者处于自负的夸大心理或则处于求安全感的弱小心理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外群体的价值观在这样双重标准的情形下被倒置。这一个的范式大概就是先澄清基本概念做好分类然后再分析其功能。
二参考群体理论证实理论连续性,因为默顿发现早期的“相对剥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参考群体。”而且重点是相对二字,他举了美国士兵的调查研究告诉我们,当我们以态度为因变量以他们的地位为自变量时,这其中建立了一个模型,这是可以推论出来的,我们常常对自己的满意度时与他人比较产生的,所以不满和剥夺感也是相对的。这说明过去的理论放在现在也是可借鉴的,虽然“一门无法忘记创立者的学科是迷途的”。
三关于参考群体最能体现“行动-结构-理论”这三者的关系,结构与理论的之前已经说到,那么行动与结构的关系呢?结构就是行动,行动也就是结构,因为行动都是在结构中产生的,而且行动也是因为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性规范来划分的的。对于各文化价值和制度化规范之间划分的行为,引出了各种行动结构,其中的“角色从理论”“地位从理论”告诉我们,处在该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要符合其他人对这一地位的人的期望,但是角色从中成员什么时候选择这个角色呢?什么时候按照这个角色形式呢?是受宗教团体还是受职业团体的影响呢?这又涉及到群体动力学。所以角色从中成员不同的期望陷入混乱引起了社会结构问题,就比如拿了种族问题来举例,种族问题的成因是“自证式预言”即认为某件事会发生那它一定会发生,这种毫无根据的忧虑最后变成了确确实实可证的恐慌,白人认为黑人对工会不满所以将工会排除在外,黑人又会采取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权利,造成了二者的紧张关系,这个时候你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种族歧视实现种族平等吗?那就完全错了,默顿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起辅助作用的,要想解决问题只有依靠打破制度性的障碍,在结构上打破对特殊群体的利益保护,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机制。那么这个文化目标和制度性规范必定是离不开社会的,当我们个人对文化目标投入更多的感情时,我们就会愿意冒险为之做更疯狂的事情,当整个社会对文化目标过于强调时,那么制度性规范对于大众又不足以去到达这个目标时,也会采取多种方式。具体的行动划分见上面的表格。所以只有在非常稳定和静态的社会中,才可能永远是遵从的行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失范和越轨就进入了我们的概念,简单的失范和复杂的失范是程度上的递进,失范到了绝对的崩塌人们才会进入行为上的越轨。

默顿为什么要讲知识社会学呢?
我认为知识社会学不仅回应了之前的社会结构里面的科层结构和知识分子,同时,他是默顿的整个中层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的运用。当然有另外的一个脑洞,知识分子(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人而不是指一种职业,如果老师只是宣讲课本,那么和播音员没有什么区别)他是最为理性的代表,理性就代表着有自己的逻辑程序,所以这样理性的东西都可以用衍生物的推理方式去证明,那么其他的又有什么不能应用呢?
知识社会学里的知识指的是一切的精神产品,包括宗教、社会规范、情感、意识形态等等。,那么这里我觉得他们很大的一个关注点就是知识与社会存在基础的关系,以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为代表的对其分析,还有以索罗金的唯心主义和流溢论为代表的。
在这里为什么要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区别呢?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之前的区别体现在:研究主题和问题的定义、对资料和事实的看法、研究的方法。知识社会学是欧洲的变种,它更多的研究是一种理论,是单个人或则一两个助手在大量图书馆式的书籍得来的分析结果,但是大众传播是美式的变种,它更多地研究是零碎的信息,研究受众的信念或价值,很注重对内容分析和反映分析。所以强调技术性的宣传或事实的宣传这两种手段,尽量避免在传播中出现回飞镖效应。
并举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以意识形态分析开始,他对比了四种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和集体目标的联系,还讲了知识与存在的关系,比如是符合性的关系还是存在决定论的关系。
在大众传播中,他又强调了广播和电影宣传中的回飞镖效应,也就是为什么没有产生预期的理想效果呢?宣传目的与宣传效果并不一致。
最后的科学社会学,我认为更多的是探讨的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吧。就好像科层组织里的知识分子与独立的知识分子一样,除了思考科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也更多的思考社会给科学带来的影响。科学的自主性受到压力和挑战,但是纯科学的研究也应当担任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默顿分析了哪些范式呢?
一是社会学功能分析的范式。
它包括如下部分:主观意向(动机、目的)、客观效果(显功能 潜功能 非功能)、功能所促进的单元的概念、功能的先决条件的概念、功能的实现机制的概念 、功能选择机制的概念、结构语境的概念、动态和变迁的概念、功能分析有效性、功能意识形态。
二知识社会学的范式
它包括:精神产品的存在基础在哪里(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什么是社会学所需要分析的精神产品呢?知识与存在基础的关系
三 对美国士兵研究的范式
通过对老兵、新兵、补充兵的三项提问,得出的三种回答模式。“是否愿意上前线”···这些其实都是告诉我们“他对晋升制度的看法”“他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他对团体凝聚力等的看法”
所以总的来说默顿的范式,就是要将不规则的现象找到他规则性的本质,这个本质如何去寻找呢?一定要思考在理论和社会结构中去更大反思,要从社会群体、社会情感(即结构功能的)的角度去入手。另外,要将变量也就是概念澄清,然后学会交叉性的对比和思考。
默顿非常的额强调要澄清概念,因为概念是所观察对象的定义,概念是研究中的重要变量,概念阐明就是要澄清某一概念名下所含事实的特性,用来减小涌已知概
念来表达虚假经验发现的可能性。


感想:

感觉这两次的汇报都不是很理想,希望大家能直言指出我读书的问题,(有些问题自己很难意识到)[如果能有成长,一切都值得!




]center]读书报告 2017.4.13
书单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汇报内容:
本次汇报我的脉络是先对一些核心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对比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韦伯四人的社会行动结构观点,最后就是大概总结一下帕森斯对社会学学科研究社会行动的见解。
首先,行动是什么?行动是采取一系列行为逐渐靠近规范的过程,那社会行动呢?社会行动就是人们根据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基于自己的价值体系,以此对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回应事件。行动是在不断的互动不断的发生的,这样就形成了规律性,便因此而有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因此而有它的不同特点,这就是一种社会结构。帕森斯那么强调社会结构,是因为他把社会结构作为他社会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然后我们来分别阐述一下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韦伯四人的行动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人处于同一时代背景对不同问题做着研究但是却都殊途同归。马歇尔是从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立场出发的,即从人的欲望与需求角度出发,同时,他还将这种功利主义建立在实证主义的立场上,如何建立的呢?就是假设了一种形而上学的科学理论-利益的天然统一性以及需求的随意性(把需求客观化)。马歇尔主要的理论建构有“效用理论”“自由企业”。马认为现代的财富概念是建立在效用概念智商的,只要财富是一个量,它就包含着满足或效用,物质商品也是以效用概念为基础的,经济过程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的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满足需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行动的合理性的最概括的最明显的说明,自由企业是现代经济秩序的代表,规模相当小的互相竞争的企业占优势,每一个企业都在一位有进取心又足智多谋的上任领导之下,由他本人承担风险,不断用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进行试验,以新方法进行试验取代拘泥于习俗的社会传统的停滞不前和墨守成规。他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即在对人的行动进行研究,因为对财富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的人的研究的一部分,人的特性是由他每日从事的工作以及由此获得的物质财富形成的,货币可衡量一个人的动机的力量,经济活动是形成人类特性中最高品质的主要力量,也是这些没得品质的主要表现场所。
帕累托从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出生,以物理学为参照建立了“逻辑-实验”科学。但是结合了社会学,帕累托对人的行动划分成逻辑行动与非逻辑行动,又从言语的表达上划分了剩余物与派生物。逻辑行动的含义和韦伯的理性含义想差不多,指的是主观目的与客观目的相一致的行动,在行动者的知识、行为能力范围内可以达到目的的达到规范的行动。这时帕累托又很强调组合本能的剩余物和聚合韧性的剩余物。组合行动是指还没有确定好就直接将这些事物组合起来,因而他们更关注现在而不是未来,更关注个人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更关注计谋和策略,把他们比喻政治上的“狐狸””,聚合韧性剩余物是指一旦将剩余物组合起来就具有稳固性,他和他的追随者都具有共同的坚定信念,他们更关注未来而不是现在,关注集体而不是个人利益,他们比喻政治上的老虎,善于使用暴力和强权。帕累托还认为组合剩余物占统治时期是文明时期繁荣的代表。社会的循环就是,这时社会的状态就是这不同剩余物占主导地位的表现,社会进化的周期也是这些不同剩余物有效地控制、约束着行动,或则是放松这种控制使人的欲望和利益得以相对自由发挥作用的交替过程。帕累托摆脱了将理论概念直接应用与具体事实的误置性错误,他慢慢走向了唯意志理论的行动道路。
涂尔干的行动理论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分别有四个阶段。首先,第一个实证主义初期,以《社会分工论》,显然分工是在群体中产生,而不是在社会中产生,这是以社会的团结为基础的,就好像有机团结是以机械团结为基础,涂尔干在分析分工的原因时追溯到了“社会道德密度,社会能动密度”即客观的生存环境,人口压力,以及社会环境导致的分工,这看出类似反智主义实证主义“遗传-环境””的影子。第二个阶段是他的实证主义综合期,以《自杀论》为代表,这时涂尔干对自杀划分“利他主义自杀、利己主义自杀、失范的自杀和反常的自杀”注意一下失范自杀和利己主义自杀的区别,失范自杀是指社会的集体表象已经完全不在,不能对人起到任何作用,这时人格图示就会遭遇动乱瓦解,利己主义自杀是指社会的集体表现还存在的情况下,但是对人的控制力减弱,再也达不到控制的效果,所以个人利益彰显导致的自杀。我们看出这里的实证主义非常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张力。第三个是过渡时期,以《道德教育》《职业伦理》为代表,这时涂尔干研究指向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最后就是唯心主义苗头突出的阶段,以宗教研究为例,宗教本来是非逻辑的范畴,所以这完全不能作为科学的实证主义的研究范畴,但是涂尔干却对他充满兴趣,他在人们对宗教,对仪式的神圣性上找到了对规则的共同态度,这种崇敬态度态度不是来自与物的神圣性,而是我们对他的态度使得他很崇敬,这些的来源只能是一个唯一的共同的实在。观察涂尔干,我们发现涂尔干一直很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他强调的定则效用。即—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道德权威的,支配社会行动的种种规则,这是他认为对行动产生影响的很重要原因。,他最后的关注宗教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他为什么会研究宗教,为什么会研究仪式了,这也是与行动结构有关系的。
韦伯即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发散思维,也摆脱了马克思唯物历史观的经验主义。在这里,韦伯建立了他自己的解释科学,先从韦伯的宗教观来看,他不是去分析是那些原因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而是通过对比中国、印度、西方,来得出新教的宗教教义伦理的即使不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以及中西方科层制的不同。随后他又将行动划分了四个类型:价值和理性行动、合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行动的取向有三个根据:惯例、利益(功效规范)、合法的秩序(合法性的规范)、这又有三个社会关系的理想类型(冲突、共同体化、社会化)在这里我们看到,帕森斯对韦伯是高度赞扬的,帕森斯认为韦伯做到了超越,是百科全书式的代表,是解决过渡时期问题的先例。在帕森斯看来,过渡时期主要是解决理论闭合性和经验闭合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唯心主义的立场就是追溯到康德时期,也就是认为理念世界大于现象世界,认为人的行动目的和手段是纷繁复杂的,是不可能完全得出规律性的逻辑认识,所以必然要从人的理念世界出发来思考,经验主义则明确地或隐含地认为,特定的理论体系范畴本身就足以解释有关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的具体现象的全部有科学意义的重要事实。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的基本信条,就是无论从积极方面还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科学知识的方法论体系都未能全部囊括行动中所有重要的主观成分,如无知和谬误这两个范畴。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明确地包含着规范性特征的成分。
最后总的来说,帕森斯告诉我们分析社会行动,要最小化到行动的单位,行动的单位又要最小化到行动成分,行动成分又是有四个部分组成:手段、目的、条件和规范。这就好像一张图,图的一段是目的,图的另一端是条件和规范,图的中间是手段和努力,这个就是人在其中活动的过程,在条件与规范之间,如果行动完全是按照条件来解释,那么则就是实证的经验主义,如果没有了条件而完全是规范,则就是唯心主义的发散观,条件与规范二则一定会有某个拟合点。同时,我们在对比各个社会学大家的方法论时,是如何比较的呢?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参照体系,这个参照体系就是最简化的行动成分,也即由“手段、目的、条件和规范”构成,参照性的很重要标准也是可以辅助我们区分常量和变量。常量是可以在给定参照系加以描述的观察事实,不能通过理论演绎,而只能通过观察分析的是变量。在整个过程中“描述性成分”和“分析性成分”是行动图示所适用的两个层面。““社会群体图式”“社会人格图式”’社会关系图式”都是与“社会行动图式“并列的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
感想:
不怕慢,单怕站,这句话不一定对,我们也要加快脚步,把握时间!



--BR


2017.3.12

书单:

孔德《论实证精神》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通史》

汇报内容:

这一次的汇报我分两部分展开,一是将孔德、斯宾塞和涂尔干的“道德”观念进行对比;二是对韦伯的经济史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说一下孔德,孔德在它的这本书里面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一个是从神学精神(临时性的预备阶段)—形而上学精神(过渡阶段)—实证精神的演变过程,好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一样,从童年至成年的精神演变过程。神学精神是让我们去探讨世界的本源,追求绝对的知识,到了形而上学阶段就以实体或人格化的抽象事物代之,实证阶段就是为了预测而观察,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现状,以便推断未来,虽然神学阶段是肤浅的,但是却是当时唯一能把社会加以系统化的,它是当时某种精神和谐的唯一源泉,实证精神在孔德那里代表的是一种科学,是一种“秩序与进步”,是一种趋向于在存在观念与运动观念之间建立正确的基本和谐,从而导致结构观念与生命观念之间的持久关系。正是在引向实证主义阶段的过程,孔德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困难本质上不是政治性的,而主要是道德性的,因而解决困难的可能办法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舆论和风尚而不是制度。这种道德是人们伦理原则方面的,而且建立这种道德风尚,依赖于哲学运动,依赖于实证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工人、无产阶级延伸),为每一个个体或集体的成员规定最符合基本和谐的行为准则。

与此对比,我认为斯宾塞和涂尔干的道德观点和孔德有许多的不一样。先说一下斯宾塞吧,斯宾塞的这本书叫做社会静力学,那么社会静力学是什么,社会动力学又是什么呢?在斯宾塞看来,社会静力学就是构建一种社会的平衡结构,而达到这种社会平衡结构需要什么样的准则,当然社会平衡的标准在斯宾塞看来就是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幸福意味着人体各种技能都能得到满足的状态,一种机能的满足是通过对它的运用产生的,这个运用又是有极限的,超过了就不会感到幸福了。社会动力学则是讨论社会完善状态所依靠的力量,目的是分析什么力量让我们能够去服从有利于社会完善状态的法则。关于社会平衡的法则,就是道德。这种道德是文明时代才有的东西,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必然克服的野蛮时代残留,是道德在社会适应过程中能增加人们适应感,从而减少不幸福感和罪行,当然道德是有界限的,只有对于遵守此道德的人来说它才是道德的,对于不遵守此道德的人来说就是不适用的。道德是基于同情心的机理做出来的,就好像我们看到别人流血自己也觉得疼一样的切身之感,所有这就有了积极的幸福和消极的幸福,积极的幸福就是,在自己感到幸福的同时,还怀着同情心去参加别人的愉悦感情,使别人愉悦,增加别人的幸福感,消极的幸福就是不打扰别人的幸福不以任何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增加别人的不悦。增加公民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对同情心技能的运用。所以在达到这种社会完善状态-幸福时,斯宾塞也指出了国家在许多领域的弊端,最主要的根本在于国家打着“消费者的兴趣和判断不足以保证商品的优质”为理由,而制定的一系列权宜的政策,这些政策并没有起到它原本想要的作用,比如规定必须是有财产的人才能结婚,这样是为了保证儿童的成长环境,但是实际上却导致了大量非婚生子和弃婴现象。所以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明白自己的地位。在这里,斯宾塞说到,虽然人总是自私的,统治者站在贵族或上层人的角度去谴责劳动者,将人们随意的贴上“上中下”的标签,但是你却无法组织他们成为同一社会单位,受到时代的同一精神的影响,按照同一性格的型式被塑造,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为倾向最终对双方都产生相同的效果,人类的进步,的确和趋向更完全的个体化一样,也趋向更多的相互依赖,人是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人的福利每天都更多的包含在全体人们的福利之中。所以政府要依靠真正民主的人建立自由的制度,只有这些民主人士才会识别和抵制国家的任何不合理政策,国家政策体制要保证自由制度继续下去,这里,政府要坚决保证“同等自由”原则在人民群体中的落行。

涂尔干也指出了道德原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状态,认为应该培养人类共同的仁爱情感,仁爱就好像道德一样,它能够促使人在他人犯错的情况下原谅他人,从而促进他我的成长。克服仁爱的随意性,让仁爱成为每个人严格的义务,这也许会成为解决社会不平衡的有一方法。但是涂尔干的道德不同于我们的世俗道德,不是关于盗窃、杀人这样普遍的人类生存基本的道德认识,而是理性的,以往道德中未被重视的道德。这种道德从社会群体中产生,它的条件就是个人对群体的依恋,只要行为是为了社会(小到家庭大到人类)的利益时,才能说它是道德的。因此道德有三个要素-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自主或自决。
道德即意味着约束,约束则会形成规范和纪律,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了约束,那么必然走到不能自主、自控的极端。道德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未完成社会化的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而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所以这里又回到了学校的道德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课堂的美德就是纪律,儿童只有在学校中形成了良好的美德才能更有助社会化,只有尊重学校规范,儿童才能尊重普遍规范,才能培养成自我控制和约束的习惯。这时惩罚所发挥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奖赏。但我们一定要知道惩罚不是赎罪、不是让孩子感到痛苦,也不是以此来惩戒可能的效仿者,惩罚只是一种可以感受到的符号,只是为了维护被越轨行为破坏的良知。所以惩罚不可偏离目标,在学校也不应该有体罚的存在和任何有损儿童健康的事情,如剥夺游戏时间。老师和父母也不可以在气头上打骂孩子,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意识不到是自己违反了道德而受惩罚,不会刻入他们的心灵。
我们也要利用儿童身上的利他主义来发展道德,儿童总会移情、模仿、甚至把感觉赋予甚至没有生命的娃娃,这种指向他人的都是利他主义。
儿童也必须首先在课堂中体会到集体精神,这样才会在以后对社会或其他集体有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所以老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班级精神、班级荣誉建设。
在学校还要加强科学教学、审美教学和历史教学。自然科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王国。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确的概念,提供能够帮助我们指导行为的良好的智识习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归对艺术的鉴赏,可以获得生活的实践经验,追求艺术,意味着超脱和无私。历史教学中学到的经验与活生生的事实都能让儿童感到它使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对比这三个人,我发现,孔德的道德是精神层面的,它更加依赖实证精神发展后在大家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改变,斯宾塞的道德指的是社会进化中对野蛮时代的摈弃,通过建立与文明时代相符的道德来与外界环境一致,从而减少不适应和痛苦,而增加幸福;涂尔干的道德是基于人的社会化考虑,是指人对群体的依恋和自我约束。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已经看到个人内在的改变了。



韦伯作为解释主义的代表,他总是以个人的行动为理解事件的载体,从个人的动机与目的两个范畴去思考,韦伯在他的社会学中,一贯的使用思想上二元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这个对称观念作为分析的范畴,韦伯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建立在这个两元观念的紧张性之上。形式理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观式的形式主义,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一种是逻辑理性,逻辑理性体现了一种逻辑的思维演绎过程,行为不是自发盲目的,而是经过考虑与推断的。实质理性指的是基于诸如伦理、政治、功利方面的考虑所作出的行动。这是两种内容不同的理性类型。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之间的紧张性构成了社会发展动力的基础,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所作出的社会行动形成的,不同的个体间出于主观意向且相互考虑到而做出的社会行为则形成了了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可分为共同体的组织或结合体的组织。共同体的组织主要是基于非经济取向的共同价值态度发展出来的,根据一种直接感受到的相互凝聚力,基于感情或传统的因素而主观感受到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组织(这种社会关系是基于非理性的社会行动而形成的);而结合体关系则是计较利害,根据对于可达成最佳结果的工具的考虑,基于价值理性或目的理性驱动的利益平衡或利益联盟(这种社会关系是基于理性的社会行动而形成的)。

我就不阐述韦伯在《经济通史》一书的开头从农业、工矿业、商业发展的阶段,从资本主义产生的六个因素:1、正式的自由劳动 2、市场上的自由交易 3、企业家对所有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 4、经济生活的商业化 5、用于生产的理性的机器技术 6、法律的可计算的裁决和审判的论述了,直接探讨它对欧洲为什么能产生资本主义而中国和印度却未能产生资义的观点。韦伯从不同于马克思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程,资本主义分为非理性资本主义和合理的资本主义,非理性的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非理性且偶然的经济活动,着眼于战利品、租税、利用职权的盘剥、官方高利贷,或者以贡纳、现实的需要为目的而展开的行为,这是一种缺乏计划和资本核算的一种非理性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很早就存在了。所以说殖民主义的奴隶制对于欧洲财富的积累虽关系巨至,但是对于欧洲经济组织确是无关紧要的,它固然产生了大量的年金领受人,但对于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组织和经济生活的发展来说其影响微小。合理的资本主义是以市场机会为目标而进行的,同群众需求和供应群众需要的关系密切,利用资本计算制度的经营,拥有合理的劳动组织,并以资本主义方式来满足日常所需,这种资本主义只出现在近代西方。而西方社会的发展正是从这种非合理性的资本主义到合理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过程。 所以韦伯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三个因素:一个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海贸易的发达,二是军事需要三是奢侈品的需要。在这里,韦伯还对比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只有在西方产生,但是中国和印度却没有。首先,地理位置上,中国之前的丝绸之路贸易抵达范围之广,但是最后闭关锁国,只开放了广州十三行,这一点日本也是同样的,再就是中国的军事需要非常依赖与水利灌溉,这种水利灌溉是大型公共工程,所以特别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机构来执行,这里中西的政府权力构成就有了差别,城市也有区别,单一共同体意义的城市是西方特有的,中国特别依靠文官和武官,但是中国的文官士大夫是受过文学教育的有功名的人,但未受过行政训练,会写好文章但是不懂法,国家治理基于一项巫术性的理论:太后的圣德和官吏的功勋,文学修养方面的尽善尽美在平时就可以足以使万事顺理成章,遇天灾就科举讼狱以安鬼神,但是西方有专长的官吏和合理的法律,如罗马法、中世纪的德意志法,每一种法律制度不是基于刑事法律的原则就是基于物质的原则,国家和刑事法学的联盟又间接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西方其实一直也是有巫术的存在的,西方的巫术又是怎样被破除的呢?理性化代替了巫术思想。要打破巫术的势力,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自古就只有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伟大的理性预言,并不是每一种预言都能摧毁巫术的势力,只有预言家能以神迹等方式提出凭据,方有可能打破传统的神圣条规,预言已经把世界从巫术中解放了出来,这样才为我们现代科学和技术,为资本主义打下了基础,中国未出现预言,印度的预言又是指向超度的生活,这种内行高手的宗教和广大群众的宗教区别又很大,内行高手的宗教对于日常生活只有作为一种模式的意义,他的要求极高,但是不能决定日常伦理。这里,我们就看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是从经济上阐述的,从资本的原始积累,从手工工场的发展开始的,但是韦伯确是从资本主义精神层面着手的,对比研究了宗教精神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读书感想:

终于结束了重看的部分,终于可以进入到过渡时期了,感觉很激动,“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今年来了之后感觉自己一直也是打了鸡血一样,给自己的规划2017年这一年看完所有的社会学科经典,时间上有紧迫感,但是一想到能帕森斯布迪厄吉登斯在后面等着,还是很期待的。

觉得我们的团队建设很好的,大家都很团结目标很明确。但是好像来了以后还没有开一次双周论坛,觉得还是可以举办一下,就算不以论坛的形式,也可以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自己有好多读书的困惑单独找一个同学交流好像也很干瘪,有时候也不知道谁看过,没看,如果能提供讨论机会,也让我们见识一下其他同学这段时间的思考力度,也能给自己压迫感,有助于集体的进步。

今天也有新来的师弟师妹,复试后你们就到了毕业季,毕业季事情很繁杂,希望你们能静下心来读经典,不要浪费了时间,争取读过一次就消化一次,不要再占用来这边之后的读书时间再回顾了。








读书报告: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卷
整体上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之后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第三卷就是在讲资本生产的总过程。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价格和利润
W(商品价格)=C+V+M=K(成本价格)+M=K+P.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而资本的实际费用则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往往低于商品的实际成本价()。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指在商品的生产上实际耗费的资本构成。在预付资本中,劳动力被算作价值,而在价值生产过程中,他作为价值形成的要素执行职能,即劳动力是价值增值的源泉。预付资本的可变价值部分,表现为在工资上耗费的资本,表现为一个用来支付在生产上耗费的全部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资本价值。预付资本小于商品价值,预付资本能够带来利润它的增值就源于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就在生产和流通过程总变成了产品的利润。所耗费的固定资本部分和所耗费的流动资本部分,会按照它们各自价值的比例,同样加入商品的成本价格。剩余价值不仅对进入价值增值过程的预付资本部分来说是一个增加额,而且对不进入价值增值过程的预付资本部分来说也是一个增加额,因此,不仅对用商品的成本价格来补偿的所耗费的资本来说是一个价值增加额,而且对生产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来说也是一个价值增加额。剩余价值既由预付资本中那个加入商品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也由预付资本中那个不加入商品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总资本虽然只是一部分进入价值增值过程,但在物质上总是全部进入现实的劳动过程。在资本家面前,在商品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表现为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它的价值的余额,而不是表现为表现为它的价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在商品的价值和它的成本价格之间,有无数的出售价格,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额也就越大,这一部分的差额就是肉眼上我们看到的资本家的利润,但其实它是来自于可变资本部分的剩余价值。
商人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既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用利润表现的剩余价值,就很好的掩盖了资本和劳动的剥削关系,但这个资本增值的神秘过程就是马克思要揭露的。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比,等于可变资本和总资本之比。M`=M/V P`=M/(C+V)。货币的价值、周转、劳动生产率、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工资(次要因素)都对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然后就分别考察M`,V,C这三个变量一个不变两个变动时对利润率影响的情况。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越短,同全部资本相比,这个闲置的资本部分就越小,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大。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M)一年内所占有的剩余价值=m(一个周转期间所占的剩余价值)n(一年内可变资本周转的次数)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可以提高利润,具体途径如下,生产资料的集中可以节省各种建筑物,工人的聚集和协作,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
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包括原料(加入商品的生产过程的原料)价格降低利润上升,资本的增值贬值游离和束缚,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差别
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必须有一定数目的工人与之相适应,我们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这种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取决于所使用的劳动力和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的技术比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不同的生产部门,不管资本的有机构成如何不同,只要为生产产品所预付的资本部分相等,其产品的成本价格总是相等的。不变资本站的百分比高可变资本占得百分比低的资本是高构成的资本,竞争会把社会资本几乎一致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以致每个部门的生产价格,都按照这些中等构成部门的生产价格的样板来形成,所以竞争使一般利润率平均化,在马恩选集里恩格斯也曾指出竞争使工人的状况更加恶化,对中等构成的资本来说,生产价格是同价值完全一致的,利润是同这些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完全一致的,这个当然指的是宏观上的社会利润,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接着又讲到,在竞争影响下,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上下波动,这个波动又主要是收到需求的影响,如果供应量小于需求,就会被迫将最坏的生产条件也纳入其中,从而市场价值就总是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反之同理。
三、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人们购买商品,购买的都是它的使用价值,资本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表现在能够产生利润,利息,低的利息可能和停滞结合在一起,适度提高的利息可能和组建活跃的生产消费结合在一起,利息率在危机期间达到最高水平,和利息的提高相适应的是有价证券价格的降低,利息率经常随外界或情况变化有所不同,中等利息率在每个国家的较长期间都会表现为不变的量,一般利润率只是不断地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种使各种特殊利润率平均化的运动而存在
利息是资本自身的果实,是撇开了生产过程的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而企业主收入则是处在过程中的、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资本的果实,因而是资本使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能动作用的果实,所以,利息归货币资本家所有,归资本的单纯所有者,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之前和生产过程之外单纯代表资本所有权的贷出者所有,企业者收入归单纯的职能资本家所有,归资本的非所有者所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资本是不是借来的,利润都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两部分,生息资本是作为所有权的资本与作为职能的资本相对立的,生息资本的使用价值就是可以创造价值,
四、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就是趋向于高构成的资本,也就是不变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大,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要越来越大于投在劳动上的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c/v不断提高,其结果就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平均利润率。尽管利润率下降,资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数,从而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从而利润的绝对量仍然能够上升,并且不断上升(p242)。所以,诡异的是,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同时利润量会增加,即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量会增大。这就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这是对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一种限制,利润率的下降和积累的上升是生产力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积累一方面引起劳动的大规模集中,从而引起资本构成的提高,积累的绝对量在上升,另一方面又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利润率的下降在促进劳动人口过剩的同时,还促进生产过剩、投机、危机和资本过剩。这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如机器一样只是为生产而生产,它表现为一个内部冲突:利润率不断下降的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的目的而无条件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但是利润率的下降只是一个趋势,之所以组织它快速下降也是因为有如下的原因。(P258)

五、商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货币资本转化为货币经营资本

商人资本也称商业资本分为两种形式,即商品经营资本W和货币经营资本G,只要产品转入消费者手中,而不再是商品流通,再生产过程草不回中断,商人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这是商人资本同产业资本的交互关系)商人资本周转得越快,总货币资本中充当商人资本的部分就越小,生产越不发达,商人资本的总额,同投入流通的商品的总额相比,就越大。商人预付的货币资本的流通速度取决于1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互相衔接的速度2 消费的速度。在生产过程进行得越迅速,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越发展,信用制度越发展。商人资本是在流通领域内执行职能的资本,产业资本是在生产领域内执行职能的资本。
商人资本的获利是通过为买而卖的流通费用加入商品价格,所以商品卖的比它的原价贵从而有利润存在。商品经营资本的反复周转,始终只是表示买和卖的反复,而产业资本的反复周转,则表示总再生产过程的周期性和更新,不同商业部门的商人资本的周转次数,会直接影响商品的商业价格。



资本生产的总过程下
随着商业和知识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发展。信用制度的必然形成,以便对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这个平均化运动起中介作用。信用制度发展的表现:金币为纸币所替代,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着货币,股份公司的成立,即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这没有信用制度做基础是不可能的同一货币根据它的流通速度可以完成多次购买,也可以完成多次借贷,所以资本的数额是会完全大于它的实际数额的,它实际代表多少个资本,就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流来流去,借来贷去,本来一样的货币却无形中被多次利用,增加了不少价值。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商业信用是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商业信用的代表是汇票,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权,是一种延期支付的证书,这种汇票的期限越长,准备资本就要越大,回流因价格下降或市场商品过剩而发生减少或延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汇票交易也很以来商品价格涨落的投机,回流没有保证,也就是信用制度是很居于危机的,但是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信用又会反着引起工商业活动的扩展。我们要记住,无论虚拟经济、金融经济多么发达,都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否则就是虚假繁荣就是经济泡沫。

一旦讲到了信用制度,那么就和地租很接近了,因为地租就是相当于不参与生产过程但是也能从利润中获得了利息,是一种自然的能提供超额利润的特质。不是资本提供的利润,而是资本对土地的垄断而从自然力上得来的超级利润。这里马克思考虑的只是农业地租。资本化的地租表现为土地价格或土地价值,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地租才能作为货币地租发展起来,并且按照农业生产变为商品生产的程度而发展起来,地租的特征是,随着农产品作为商品而发展的条件和他们的价值的实现条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在这个未经它参与就创造出来的价值中占有不断增大部分的权利也发展起来,剩余价值中一个不断增大的部分也就转化为地租。通俗的来说就是,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且在剩余价值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又讲到了级差地租,马克思将土地分为了四个等级,不同的等级从高到低在同样的投入下产生的产量确是从大到小而来(土地肥力产生),地租是在土地出租时确定的,此后,在租约有效期间,由连续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落入租地农场主的腰包,所以租地农场主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但是最后的投资效益及土地在租约结束后都归地主所有,地主们就会想让租期短一点。资本家是粗放的耕作方式,我们知道地租表现为一种余额的形式,那么地租就不是一个恒值,这里就存在两种地租类型,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我们先来看看级差地租I,它是由于土地的不同肥力或者位置而产生的。假定农业已经处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我们控制其他变量,考察等量资本在等量面积的各级土地上使用时产生的结果。有A、B、C、D四级土地,肥力逐级提高,假定每一级土地如果要耕种,那就都有其耕种的必要,也就是土地产品主要是粮食为了满足需求。这时,如果是从最坏的的土地A开始由升序上升到最好的土地D,那么,根据前面的第二个规律,产品价格由较坏的土地产品价格调节,那么在一般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B、C、D级土地由于产量较高,就会获得相对于A级土地的超额利润;同样,在下降序列中,就会表现为产品价格逐渐上升的趋势,当上涨到一定价格的时候,A级土地也可以获得一般利润而被耕种,这样肥力较高的土地又会获得不断增加的地租。可以发现,不提供地租的最坏土地的生产价格,总是起调节作用的市场价格。而且这种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产生。
   
    由于级差地租的实质上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那么,级差地租I在本质上形成级差地租II的基础。再来看看级差地租II,它是由同一土地上的连续投资产生的,也就是说是连续投资的相同或不同生产率的结果。上述级差地租I在价格不变、下降或是上升的情况下,地租都可以增加,那么级差地租II也在这三种情况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此时有三种变例:
1、第二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变。
    2、生产率降低。这时,A级土地没有第二次投资,那么,
            a、B级土地也不提供地租;或者
            b、B级土地只是部分提供地租
    3、生产率提高。此时A级土地也没有第二次投资。

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也有三种变例:
    1、第二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变,此时A级土地不参加竞争。
    2、生产率下降,此时A级土地也不参加竞争,B级土地变成无租土地,并调节生产价格。
    3、生产率提高,此时A级土地仍然起调节作用。

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这可能有两种方式:
            a、A级土地仍然无租,并且仍然起调节作用,或者
            b、比A级土地更坏的土地加入竞争,并调节价格,此时A级土地也提供地租。
      方式a:A仍起调节作用,
    1、第二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变,此时第一次投资的生产率降低
    2、第二次投资的生产率降低,此时不排除第一次投资生产率不变的现象
    3、第二次投资的生产率提高,此时第一次投资的生产率也降低
     
      方式b:一种较坏的土地a加入竞争,A级土地提供地租
    1、第二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变。
    2、第二次投资的生产率降低。
    3、第二次投资的生产率提高。

又由于最坏的土地也有地租,因为最坏的土地在生产需求的压力下,也会被开垦,若果没有这种无偿自然力,需要人力时,生产就会变得昂贵。只要有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就需要支付地租。当最坏的土地加入生产时,则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有最坏土地得生产力所决定。资本的不断的趋势是通过竞争来实现总资本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分配的这种平均化,并且克服这种平均化的一切阻碍。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实现很重要的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因为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和其他商品一样,都会在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土地的肥力和土地的位置他们交替性地对地租的价格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就是讲到了三位一体的公式,其实这个公式非常的简单,在之前文中已经多次提到,在这里,马克思只是把它做了一个总结而已。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揭示了社会生产过程的一切秘密。资本土地和劳动是后三者的源泉,利息地租和工资是他们的产物和果实,这三种收入,地租、工资、利息就是产品价值的三个部分。资本逐年为资本家提供利润,土地逐年为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劳动力逐年为工人提供工资。对资本家来说,资本是一台汲取剩余劳动的永久的抽水机,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土地是一块永久的磁石,他会把资本所汲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吸引过来,最后,劳动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条件和不断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资的名义下取得他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从而取得社会产品中由这个部分价值来计量的一个部分,即必要生活条件。

我的第二部分的总结就是关于马恩选集的总结,我将从马克思的家庭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来总价。家庭这一部分会很熟悉,因为和当初在家庭社会学课程上所学的内容很接近,只是更加丰富让我们知道了原理。马克思先将文化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类,每一类里面又还有低中高三个阶段。简单一点说,蒙昧时代的人还和原始人一样,住在热带森林里,学会了使用火,有弓箭做武器,野蛮时代就好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时代一样,文明时代是指16世纪以后进入工业革命后的阶段。从劳动生产力的水平上来说:蒙昧时代是以获取县城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间,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时期。在此,马克思认为家庭也经历了四个时期: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家庭并不是一个生来就有的制度,在氏族社会里面,因为财产是属于氏族,人身也是属于氏族的,再加上可能母权制的因素,所以是没有家庭这个组织的,随后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后,家庭财产和继承完善后才有了家庭的存在,家庭会瓦解氏族制度。家庭就是这样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以后的家庭不知道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也是在发展中的,反之亲属制度确是被动的,他只是把家庭经过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且只是在家庭已经根本变化了的时候,它才发生根本的变化。血缘家庭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关系,普那路亚家庭排除了姊妹和兄弟之间的性关系,对偶制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不过多妻和偶尔的通奸仍然是男子的权利,虽然由于经济的原因很少实行多妻制。专偶制是指对妇女的专偶制,即一个妻子只能有一个丈夫。随后马克思又拒了易洛魁人的氏族、希腊人的氏族、罗马的氏族和国家、雅典国家这几个发展为例,向我们揭示了氏族、家庭、部门、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最后指出国家是阶级的产物,是由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利用的政治手段,无论什么时候,他的阶级性都不会消失。
在政治方面,首先,马克思已经对了英国和法国工人阶层的生存状况,指出法国是在理论层面上革命,英国人并未像外人说的已经失去了原始的任性,其实也是从行动上彻底的进行革命,而且资本家和无产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和不可调和,工会没有起到能够缓和二者的矛盾,反而激化让矛盾都暴露出来,资产阶级也认识到不要从实际上去打压和工人斗争,而是采取温和曲线的方式避免正面交锋,工人通过罢工希望来提高水平,但是最后都是因为迫于生存压力而罢工失败,工人从罢工运动中得到的好处远小于他们的付出,但是这并不是说罢工是不必要的,因为罢工证明了工人阶级还是人,他们不愿现在的不平等状况,随后的宪章运动要求实行普选权并为保障工人享有此项权利而创造种种条件,宪章运动的发展也意味着工人领导的社会运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后,恩格斯也举出了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指出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或欧文的社会主义构想(通过建立移民区收纳难民和工人),这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建立在实际情况上,理论上说,他们是形而上学的,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而不管事物两面是否是相互渗透的,是二元对立的。这时黑格尔的辩证法弥补了此缺陷,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映射时,本质上是从他们的联系、连接和运动产生和小时出发,黑格尔提出要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现象通过内在的规律性这任务,但却没有解决这一任务,毕竟黑格尔受唯心主义的局限。但是马克思又克服了黑格尔的曲线,马克思通过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神秘面纱,前者即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历史,阶级又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人群,从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即资本家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实现资本主义的积累和再生产。因此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后来马克思又在共产党宣言通过各种事例举出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是越来越对立的,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是由区别但是又最相互关联的,因此社会主义的革命必须是暴力的,要让无产者从经济上占有领导权,并且对政党的理论更完善了。
以上就是这个月的报告部分。



年度总结
2016年年年度总结
钟瑞
2016级读书会成员
书单:
《资本论》第三卷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论工人阶级生存状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马克思传》
时间是不等人的,时间是过的最快的,而且时间又是公平的,你怎样去对待他,他就会怎样回馈给你。
-前记
在2016年七月份以前我是在另一所学校度过的,但是那时候我已经以读书会成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了,当时的室友也开始笑称我“钟博士”(因为我总是抱着书去图书馆)。毕业的时候也没有觉得伤感,反而是对华科之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那个时候也像贺老师说的拒绝迎来送往,所以聚会也没几个。但是回想起来,觉得那个时候的大半年自己知识上的收获并不大,看的韦伯和马克思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太大的印象,甚至在心目中难以概括出他们大致的思想。不过收获可能就是验证了我本科就比较爱读书的特点,也打下了暑假来华科扎扎实实看书的沉稳。那个时候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体会到读书不是像读课外书一样的随随便便,而是要下功夫花时间去揣摩的重任!
七月份来华科到现在的一月中旬,整整6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这半个月主线是读书复线是空白的(除了读书确实想不到自己还干了什么别的事情了),没正式开学前大家过的是半军事化的生活,寝室四个人一起起床然后东一吃过早餐后去图书馆看书中午再集体去食堂吃饭回寝室午睡然后再起床两点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下午集体去百景园吃饭晚上再回图书馆直到闭关后去操场跑跑步洗洗澡睡觉,一天24小时,不是四个人在一起就是一群人在一起,一大片一大片的时间也是全部用来看书了。那么高强度的看书,结果我暑假也只看完了齐美尔,当时觉得自己看的挺慢的,但是后来一比较现在的进度,还是觉得当时的读书很在状态也很有思考,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对齐美尔的知识还是比较新鲜的,还能记起他的“现代性”“货币哲学”“时尚的观点”“主客观文化的分离”等等。开学后浪费了一点点时间,但是好在团体在,整体的帮助下大家其实都能很快的调整,我们这一级整体上都已经知道了读书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又决定未来,我觉得在九月份之后的半年,也是充实的。一天都在图书馆,否则就是去上课、集体活动(打球和暴走)。虽然光谷出个校门就是,但是却没去过几次。对于自己来说,周末和平时完全没有区别,也没有月假的概念,有时候赶上法定节假日,很想放松一下,但是读书会没有通知休息也就是和平常一样继续看书了。
坚持了这半年以后,我的体会就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说了:
一、关于个人读书
读书是我最重要的体会,因为这是我70%的时间在做的事情,是我最有发言权最有感触的事情。在华农之前的读书体会已经谈到了,来华科之后的读书体会就是读经典是一场修行,我不仅可以我还要坚持!再难的书再厚的书,只要我坐下来,每天看70页、看80页终究是可以看完的,可能哲学还是我的软肋,当初看异化劳动、类群体外化劳动的时候是蒙的,后来和大家谈论,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两三种理解,所以我们有时候尽自己最大能理解的去理解就是一种看懂,只要不是一概略过,书总能被自己读懂一点,现在的我们都不能保证能读懂100%,能读懂一半对于现在我们的水平来说应当知足,不要太过于纠缠细致的知识点,过于钻在牛角尖里面浪费了时间也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成长。这是我的整体上的读书方法的体会,因为之前的涂尔干在重看的时候发现很多可以被解开,脉络更清晰,所以不要太在某一点上纠缠,只要坚持读书,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谈到记笔记,我觉得笔记只是个辅助的过程,你对书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我在看资本论的时候,因为也是自己买的书,再加上看的时候不想被打乱,已经够厚的书了,如果看一章就整理笔记我觉得太浪费时间,所以我都是直接在书上写一点体会,遇到前后能串到一起的我会拿个便利贴写在上面,但是在看其他的书的时候,我喜欢看一章就总结一下,我不太赞同抄笔记,我觉得记笔记是一个再思考的过程,所以我喜欢用自己的话将作者的观点写下来,如果有很难懂的点我会抄下来。在读书上,我觉得我的认识和觉悟还是深刻的,这半年得到了贺老师的一些表扬和肯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有点对不住老师的表扬,我总觉得那些后来的同学势头也很猛,社工的同学干劲也很足,会时刻就被大家超越会掉队。(不过话说回来读书会本来就是一个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而不是牺牲他人的成长来促进自己的进步)。在读书上不能松懈,时间的投入要加多,思考要更多一点,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这一点我觉得自己追问的太少不会反思和批判)读书成了我内在的兴趣,当别人都无所事事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书要看,而且当我哪一天看书状态特别好时我一整个晚上都是开心的,那些出去玩吃饭看电影的开心只是短暂的,毕竟一回想起来自己浪费了时间那才是最遗憾的。文科生如果连书都不读,那么连基本的思考都没有,是真的配不上称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就怪不得在竞争的社会里没有好工作留给你。关于读书我也有一点困惑,或许说是我的一点着急吧。我觉得上一级的师兄师姐有特别特别利害的,他们读书已经非常体系化,说到什么知识点或现象都能很有社会学的思维,我真的好佩服!(每次读书报告上王旭清师姐和易卓师兄的脱稿讲,请教黄丽芬师姐时她的滔滔不绝都给自己很大的震撼),我觉得这才是自己心目中社会学专业人该有的样子,不知道他们当初研一上结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水平,拿我和当时的他们比有多大的差距?我怕自己读一年后也成了不了那个样子,那可就真的是太让人笑话也太对不住时间了。但是师兄师姐和我说,只要扎扎实实的看书,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理解,大家都能到一样的高度,而且看的学科不重要,能够把社会学看通也是很不错的,不要赶进度,如果出现了涉及到的人或书不要略过而要去读。(比如在看哈贝马斯之前会遇到的舒茨和加芬克尔),所以我觉得我不能太让自己担忧还是要继续看书最重要,但是可能因为毕竟觉得自己还没有通还没有透所以这个读书的担忧又还是在这里,光话语是不能消除掉这个担忧的,只有我自己也达到那个境界了这个担忧就自然而然的解除了。
二、关于个人生活
回顾2016年的生活,我在空闲时间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周末都是睡个懒觉然后和同学出去玩晚上回来看个电影睡觉,但是现在周末也是自己的读书时间,什么月假国庆都不是假期了。而且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没有觉得很羡慕出去玩的。有的时候因为看完一本很难的书觉得好开心,或则是那天看的书完全不在状态好多看不懂,很想出去玩一下走一走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朋友可以约,因为读书会的同学是都要看书的,但是之前的同学因为长期不和别人联系而且别人约你的时候你都以要看书拒绝了,所以你临时要约别人是很难约起来的,然后我就会选择一个人早一点回寝室一个人走走,能够将读书的情绪尽快自己消化不留给第二天这也是自己的一个成长。生活上还有一点,刚开始让自己觉得很压抑,不过现在已经觉得适应些了。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有时候即使我不那么想回家,但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却是很想我的,会希望我能回去陪陪他们哪怕只听到我的声音也好,有时候在学校呆久了每天不是图书馆就是寝室会让我更想家,那个时候反而让自己读书状态下降,刚开始一个月开完读书会后也不敢请假担心贺老师觉得我回家次数太多看书不够用心(现在也还是很不敢和老师请假。),但是经过半年的实践,我觉得自己如果实在很想家了,还是可以回去一下的,回家后再来学校会觉得更加轻松更加没有包袱。总而言之,生活是辅助于读书的,生活是自己的,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简单的同时又不缺乏趣味,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合理的安排好生活和读书。
三、关于团队建设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他不可能走的很远。读书这种坐冷板凳的事情如果离开了团队很难有人能坚持下来,所以好的团队能帮助我们进步。就好像问上一级的师兄师姐,他们说虽然每个人读书的时间不一样,但是现在大家基本上读书的进度都差不多了,这一个侧面也能看出团队的重要性。图书馆的每个阅览室都有我们的同志们,不管你选在哪坐,你都不会是孤立的。在群体的眼睛下,如果偷懒自己的内心都感觉备受谴责。我觉得我们这一级的团队,大家对读书的认识都是一致的,而且也都很勤奋,而且我们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刻苦,总觉得别人比自己读书更深刻。在生活上,我觉得更是没有哪一个社团没有哪一个组织能比得上我们读书会更有号召力了,集体活动如果不是例外情况大家都会参加,而且不能参加也会和王文杰请假,不过有一点我读团体建设的意见就是希望以后我们的活动能更加多元一点,季节性的活动可以多组织一下,虽然我们人很多经费不足,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那么费钱的项目或则每个人出一点钱,能让大家都参与起来,回想一起去华师赏月的那个中秋,心情现在还是美滋滋的呢!
回首2016,那可真的是自己的重要转折点,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开启了读书的生活,有的时候累了,不妨给自己喝一喝鸡汤,也许有毒但起码能振奋自己。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走过的路让看过的书让经历的事情成就未来的你!我期待2017年能够看完所有的社会学大家,也期待2017年坚持锻炼让自己身体更轻盈和强健!



读书报告2016.12.09
书单: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二卷500页》
汇报内容:
这个月的回报内容主要围绕简单再生产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这两个对子展开,再叙述主题前,我先对一些概念做一些介绍。
首先,资本有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者都可以是产业资本。何为产业资本呢?产业资本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挥职能的资本,所以要和流通资本等其它资本区别开来,这三者其实这也是资本循环的两个主要阶段。即由货币资本G到生产资本P,这是生产过程,从生产资本P再到商品资本W,是流通过程,这种在转化是以简单的商品形态变化为中介的。生产过程加上流通过程才是资本的整个循环过程,也就是才能让资本从起点重新回到起点。这个总的过程,都直接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增值的资本价值,通俗来说就是为了发财致富。在这个发财致富的目的中资本价值的预付是最重要的行动手段。从价值生出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明显的表现在金光闪闪的货币形式上。
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种资本的各自循环。
货币资本在这三者中的角色其实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是所有过程的中介,而且最后的商品只有在出售后变成了现实的货币才算完成了流通。G是货币状态或货币形式的资本价值,除此外货币资本还表现为资本预付的形式。货币资本的优势在于,货币资本如果不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他仍然可以是货币,但资本如果过久地停留在商品资本的职能上,它就不再成为商品,甚至不再成为使用价值。一言概之,生产资本只有在货币资本形式上更加灵活。
货币资本的总循环公式是G—W••P••W’—G’,W’G’表示增值后的商品资本和增值后的货币资本。

P是处在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的生产资本的状态或形式中。生产资本在执行职能时,消耗它自己的组成部分,使它们转化为一个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量。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是子恩的无偿劳动,因而它为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一个无须他花费任何等价物的价值。生产资本的总的循环是P---P.。简单再生产与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就是生产资本循环的两种情况。

商品资本W’,作为直接由生产过程本身产生的已经增值的资本价值的职能存在形式。其职能:资本价值最后再转化为它原来的货币形式,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还包含着剩余价值的第一形式转化,即剩余价值由原来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它的循环过程总的来说是W’-W’,具体来说就是W’—G’---W•••P•••W’。对Pm生产资料的购买越来越大于对A劳动力的购买,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是尽可能缩短生产时间超过劳动时间的部分,商品形态变化的全过程就是:商品转化为货币在这里就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货币转化为商品同时就是资本价值转化为它的全部生产要素的形态,这些流通过程,是简单的商品形态变化的过程。在商品资本的流通中需要不断追加资本,包括纯粹的流通费用买卖时间、保管储备费用、运输费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买卖上的时间并不创造价值,流通时间与增值之间也存在关系。

每一部类的资本都有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在不变资本中又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还有一个将预付总资本的划分即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马克思详细叙述了亚•斯密和李嘉图的定义和划分原则,最后的结论是二者都存在划分混乱,所以在他看来二者的划分依据是以价值的流动来划分的,如果价值是始终固定在产品上,最后价值一次性的转移到产品上,正式固定资本,如劳动资料。但是流动资本的价值是流动的,流动资本组成部分必须全部由产品价值补偿,如劳动力投入上的资本。

最后,我们再看简单再生产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这两个的前提都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积累。剩余价值的如何积累呢?详见P374-379.
从定义上看,在简单再生产的场合,每年或者在一年的多次周转中周期地生产的和实现的剩余价值,都由它的所有者资本家个人消费掉(用以支付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费用),也就是非生产地消费掉,没有任何转化为资本。在其中。I(v+M)=IIc,只有在二者相等时,简单再生产才会实现,大于或小于都不行。每个资本家都不是消费者及的实物形式的剩余产品,而是从美男的社会剩余产品总额中取出相当于他占有的剩余价值额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据为己有。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大于并决定商人之间的交换。
社会的总生产有两大部类。I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II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在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中又有A消费资料部类,B奢侈消费资料部类,B指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工人阶级是无法购买的。奢侈品消耗越快,越有助于可变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因为劳动力可以再生产,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因为工人工资太低穷到无法购买,反而是在提高工人工资之后一个阶段出现的现象,所以提高工人工资,提高工人的消费能力后,对资本主义生产反而是有利的,这也让我明白扩大内需的重要性。简单再生产实质上以消费为目的的,攫取剩余价值只是个别单个资本家的动机。资本家的消费是不间断地进行的,这种消费是因预期到收入会到手而进行的,资本家的消费是根据预期的收入决定的,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只要有订货的刺激,即在商品存在以前预先购买,预先出售,它们的生产就可以实际进行。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积累,工人的积累表现在,工人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向他们提供了一个以剩余产品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他们通过相继出售这种剩余价值,形成了货币贮藏。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积累,积累并不是靠牺牲消费来实现,是如何实现的呢?1.简单地把工资压低到它的平均正常水平一下,实际支付的正常工资,根本不是由于资本家的好心肠才支付的,而是在既定关系下不得不支付的。I(v+M)=Iic。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为了价值增值为目的的,这二者是根本不能相等的,新积累的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只是逐渐地、周期地、按照这些固定要素的不同性质而以不同的程度加入商品资本的。

社会总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价值+消费资料的不变资本价值=社会总产品中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已经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只有当全部再现的不变资本部分以能够司机座位不变资本执行职能的新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在产品中再现的时候,才能由总生产来进行补偿。因此,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由生产资料构成的那部分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社会资本的不变价值部分。

感想:
虽然资本论是重看,但是感觉自己还是有很多没有看懂,特别是第二卷,觉得实在太绕了,经常想不通,所以第二卷看的时间也比较久,心情也很压抑,会觉得很烦躁,但是如果再翻仔细看能再看懂一点就会觉得有点成就感而庆幸。
总的感想我发现我们这一级看书的状态都很不错,大家也都没有很赶进度,甚至有的还放慢了进度,毕竟师兄师姐他们也是一直告诉我们思维的训练最重要,紧张但是不要着急。




2016.10.8-11.9
书单:
曼海姆《保守主义》
回顾涂尔干的笔记以及补看:《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演进》
报告:
这个月主要是对上个月读的书进行了收尾,然后回顾了涂尔干,这一次的汇报内容就围绕着涂尔干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
涂尔干的宗教观是就好比是他的学说的哲学基础,为他后面的研究奠定了最基本的根基,以后的研究都是他实证主义的种种论证。他认为最古老的宗教、图腾、神灵都是集体意识的外在表现,宗教产生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也是后来研究的主题,塔布等概念也演变成经济生活中的财产权。
涂尔干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说的很明确,涂尔干认为个人是从集体中产生的,现有集体主义才有了个人主义,财产权里的个人占有也是先以集体占有为基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涂尔干看来,有环节社会和组织社会两种,环节社会就是像环节虫一样的,它的每个环节都是类似的,但是也会有差异,因为如果完全是一样的复制粘贴的话,那么社会会没有活力,是无法长久的存在,至于相似和差异所占的多少的比例就因情况而定了。可想而知这个环节社会就像它的简单构造一样,是机械团结的,只能适用于集体控制力比较强的社会,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它会越来越被淘汰掉。法律是社会的表现,它绝不是个人权利的体现。在其中,环节社会是以压制性法律为主导,压制性法律是指以让犯罪的人感到痛苦为目的,如刑法。而且我们对犯罪的评判是因为它触犯了共同情感,因此也触犯了集体利益,所以要受到惩罚,而且触犯的集体情感越强烈受到惩罚的力度就越大。这时候一般就是指的违背了神或圣经上的话语,或违反了某种习俗。但是随着集体情感越来越弱,所以人们对违背了集体情感的犯罪容忍度越来越高了。接下来就是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就好像组织生物体,他是更加复杂更加高等的动物,每个器官都是彼此独立的,但是又都彼此相关,就如胃是个单独的器官但是一旦胃出了问题身体就会感到不舒服。所以组织社会里的每个组成部分就是这样的,他们是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更复杂的同时也更灵活,更适应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增加下的分工的需要。在环节社会中,恢复性法律占多数,如:商法、行政法,恢复性法律越来越专门化,成立了专门的审判结构和职业人群,恢复性法律相对不轻易变动的压制性法律更会随着社会的要求而变化。在这两种社会类型中,社会分工很值得我们关注。当然我们关注的不是分工的经济功能,而是它的社会功能。它的社会功能说白了就是它的道德功能。分工使社会成为可能,提供了最重要的团结因素,个人不再是孤立的,要与他人相互协作,个人增加了社会我,要考虑到他人,这构成了社会和道德秩序本身。
在这两种社会里,也对应着两种自杀。涂尔干借助社会自杀率来考察人们的幸福指数,它最后也指出影响自杀的社会因素是社会结构。在环节社会里,因为集体情感很强烈,所以人的社会我更明显,所以人们希望在集体里延续自己的身份生命,对他们而言,对社会我(可称为他我)的追求超过对生命的渴望,所以他们会为了集体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比如:日本武士道精神。又有一句老话大海深处好藏身,所以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增加后的环节社会,集体的注意力就越分散,越难以窥察到每个人的行踪,随着个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的精力就很难集中到一起。再就是关注动机减少,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不再那么密切,集体好奇心减少。同时集体舆论的作用减小,所以当人与社会的纽带松弛下来的时候,自我的地位就会上升,就有了利己主义的自杀。利己主义的自杀者对生活还是有希望的,但是确实抑郁的,因为他们的要求与现实脱节了,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涂尔干还说到了失范的分工,失范的分工就是无法带来社会团结的分工,反而是更加分散。如当今科学家越来越精于某一领域,只是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但是跨学科的融合很少,在失范的分工同时,也有失范的自杀,就是在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外的,人们在追求同样的目标时,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而产生的绝望的自杀。
在分工越发达,经济生活的不稳定性,公意衰落的不道德性也越来越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和其次级团体职业群体的介入。
先谈一下国家,国家是社会中的主权权威的代理机构,政治社会是复合群体,国家是其最高机构。国家是自成一体的公职群体,其中带有集体色彩的意志表现。集体意志在所有方面都超出了国家的范围,国家职能听见部分分散的社会情感,国家也就是对大部分社会情感的回应和反馈,国家是社会思维的器官,国家的责任就是指定某些对集体有利的表现,主要功能就是思考和引导集体行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并不是压制的,国家也并不是说制定严格的框框架架,然后强迫公民按照这个框框架架办事,相反它是像医生一样的,重在预防和治疗,实现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尽可能扶持人们按照预定的社会结构进行。国家并不是来限制个人的,国家的活动从根本上就是解放个人,国家越强大,个人就越会收到尊重。国家的产生是在帮助个人创造、组织和实现其利用和开发自身的权利。社会造就了他们的能量和生产能力,社会如此滋养和丰富着个人的本性,同样也必然处于同样的原因使本性归附与社会,国家的主要功能是解放个人人格的,因为国家通过控制构成其的各种社会,国家防止社会在个人之上构成压制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大规模社会里,国家才被需要,也才会有效。随着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家要实现它的功能,就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扩展和演化。这里提到了民主制度,民主制不是数量上的全民参政,因为这只有在最低级的国家才能实现,甚至是非国家的部落才能实现,所以这里的民主指的是国家干涉的范围很大,以及国家和个人是越来越亲近,人民开始接受国家,各种沟通也越来越亲近,社会可以在其最纯粹的形式中获得对自己的意识、思考和批判精神越是能够在公共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就越民主,社会的范围越大,越复杂,在执行事物中就越需要反思,在一起精密机制的运作过程中,盲目的惯例和一成不变的传统都没有用武之地,社会环境越复杂,就越容易变动,国家是通过思考之后遵循事物的本性制定事物的法则而让事物自由,这就是使民主具有道德至上的条件,民主是具有反思基础的体系,所以民主会使公民更有理智,而不是过于被动地接受国家的法律,因为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持续不断的沟通,所以对个人来说,国家才不会像是一种对他们注入完全机械推动力的外力,而是有机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国家必须要扩大规模才能越来越实施有效的控制,所以这就需要借助职业群体。职业群体结构更加完备,而且能够处理任何特殊利益,也能够伸展到整个国家的各个地区,它们也能了解到地区性的差异以及纯粹的地方事务。除此以外,涂尔干还认为应该培养人类共同的仁爱情感,仁爱就好像道德一样,它能够促使人在他人犯错的情况下原谅他人,从而促进他我的成长。客服仁爱的随意性,让仁爱成为每个人严格的义务,这也许会成为解决社会不平衡的有一方法。所以关于如何培养仁爱,就回到了道德教育这本书。道德首先就是要教会我们约束,没有外在的约束是完全不可能有自我约束的。道德对我们约束的同时也形成规范体系,保障他人利益的同时也保障我们的权利,当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时,我们会心甘情愿的做和有主动权的做。通过履行义务,人们可以获得对自我约束的偏好,这是幸福和健康的必要条件。
怎样培养道德就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具体的就不展开,参考之前的汇报。
读书体会:
关于读书的体会,这个月开始了回顾阶段,重看涂尔干,觉得对涂尔干整体的思路把握更清晰了,同时对于细节的知识点也捡起来了,还是很有收获的,也是为了不想浪费大家的经典也为看过渡时期的帕森斯做准备。
关于生活的体会,生活上和本科改变了很多,基本上一个月都没有出校门,就前几天有事情才出去了一下,这在以前是关不住的。接下来继续做到读书时间整体化,生活事件碎片化。大块段的时间读书效率更高,一定要为自己留出来。



========================

2016.8.25-2016.10.7读书报告

书单: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帕累托
《普通社会学纲要》
《精英的兴衰》
曼海姆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保守主义》

汇报内容:
好像过渡时期的社会学家总喜欢自成一派,滕尼斯是纯粹社会学、帕累托是普通社会学、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舒茨是现象社会学。
我觉得我虽然暂时不能将这个月看的滕尼斯、帕累托和曼海姆串联起来(毕竟也是为后面的默顿和帕森斯做铺垫,哈哈哈~),但是我发现他们彼此的写作风格和套路都很相似。他们的文章都是通过几个关键词展开,理解核心的关键词就能理解全部的思想。滕尼斯只是很客观的做出了共同体与社会二者的区分,但是帕累托和曼海姆更加忧国忧民,他们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如何去解决时代的问题,如何去构建社会。
此处,我先对勒庞的乌合之众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在庞勒对大众心理学的研究中,他认为个人的有意识行为逐渐被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无意识的人个战胜了有意识的人格,无意识人格作为潜在的、隐形的力量越来越发挥更重要的力量。所以这样说来,一个人的智力总是要高些,群体的智力要低些,因为群体用脊椎神经进行思考,所有行动都是因为受到了刺激才会做出反映,但是个人的行动才会受自己的思维逻辑控制。而且群体具有思考和推理能力差、执行能力强的特点,他们认为最难的事情就是最难做到的事情,所以群体极易受极端的情感所打动,那些演说家也善于在演说中如何激发对群体来说极具诱惑力的形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庞勒的关于对群体无意识行为的强调这一点,与后面的曼海姆和帕累托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的行为其实是群体的行为。人的行为总要结合情境来思考很相似,也与韦伯认为“个人从集体中产生”的观点相近。勒庞认为群体注定是乌合之众的概念,似乎让我们觉得他对群体带有贬义的偏见,不够客观,但是我们需要回到勒庞对群体的定义,勒庞认为群体指的是本身的个性消逝,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和转变方向的人群,它对数量并没有要求,也不一定非要聚集起来,如在国家面前我们很容易形成心理群体,但同在逛商场的几千人都不属于共同群体。他还将群体分为非均匀性群体和均匀性群体,前者是有具有不同的特点、职业、智商的个人组成起来。这也是这本书所探讨的主体,还将非均匀性群体分为“无名称群体”(缺乏责任感,每个人所承担的能力很小,认为自己在组织中不起作用或作用微小,认为没有自己也没有影响或则即使做错了也怪罪不到自己头上这边导致责任感缺乏。如民间组织)、“有名称群体”(有责任感,正式议会);后者指的是由相同的派别(有相同信仰组合在一起,如宗教信仰、政治派别)、身份(相同的职业、社会地位,如军人)、阶级(由某种相同的利益,生活吸光和教育,如有产、无产阶级)组合在一起的人。本书的最后部分还探讨了犯罪群体、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等四个群体类别。
然后就是影响群体意见与信念的间接因素,首先,种族决定群体气质的特征,由于不同国家的群体表现出相当不同的信念和行为,所以他们收到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也就各不相同了,其次,时间会提供群体意见和信念生长的土壤,群体存在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群体的信念,所以有时候时间是解决社会问题很好的武器。(但是真的吗?曼海姆认为计划主义取代自由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如果完全放任的无政府主义,那么一盘散沙不说,而且个人无法改变从而根本无法重建社会。)再者政治和社会制度,最后就是教育,勒庞看到的是教育的不足地方,认为当前的教育是教条主义的填鸭式教学,它可能仅仅对专业技能的发展有所帮助,但是其危险性更大,它让受教育者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总幻想着逃避,工人和农民都不想做原先的自己,大多数地位很低的中产阶级也将自己儿子的职业规划圈定成长为一名国家职业。(这让我联想到我国的第二代农民工)。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包括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和理性。词语能够营造一种形象,而且对词语的运用,如果他们两个很相似,则总会给人以移情印象,所以领导者在命名时,要尽量避免曾经出现过的不好的词语。这一点与帕累托一直强调的专业术语是很类似的,帕累托以“金子”在化学家眼里和普通人眼里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在普通人眼里是百分百的足金,但在化学家看来金子只是几种化学物质铜的化合,所以用词的准确性,尽量避免日常用语也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在这乌合之众的群体中,总会有领袖的存在,领袖一般都不是思想家,往往是果断的实干家。他们拥有的名望来自他们的成功,一旦他们不在成功,不在有实效时,他们就不在拥有名望,也就不再拥有权威了。他们通常使用断言、重复。传染三种手段来动员群众。首先,采用简单而有力的无需推论的结论让大众接受,而且这一断言越来越清晰明了,发挥的威力就更大。断言提出后,再对其进行重复,就没有人再对他怀疑,就使断言像真理一样。最后,出于群众的模仿心理,一个群体中不管是观念、感情还是情绪和信念,都有非常大的传染性,所以领袖的断言会很快传染开来。这一点齐美尔的《时尚的哲学》也讲到过,时尚总是阶级的产物,所以上层阶级的首饰、言行总是变化的很快,一旦她们被下层阶级模仿时就会立即更新,下层阶级总是不断模仿和追随者上层人士。意见能够让群众接受,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群体的心中形成一种普遍的信念,那么它就具备很大的力量,所有的事情都能被这股力量征服,群众会在这股信念的支配下从事任何事情。
再结一下,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
共同体与社会是两种生活形态。这两者有许多的联系和区别,
一、从生活形态上讲。
共同体是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而社会上是公众性的,是世界的;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的生活,而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所以共同体本身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可想而知,共同体在农村更强大)
    社会的理论构想出一个人的群体,他们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上不是结合在一起,而是基本上分离。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分离,但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但仍然保持着分离。
二、从理论基础上讲。
共同体的理论出发点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并将这种统一作为原始的或则天然的状态。所以在兄弟姐妹共同体、在母子共同体、在夫妻共同体之间,相互的习惯和相互给予的欢乐的记忆支持着这一种持久、相互肯定的关系,记忆发挥着产生感激和忠诚的作用。同时在这些共同体的各个具体的关系和作用方面的结合和团结被看做是默认一致,在其整体力量和本质方面的团结看做是和睦,默认一致是建立在共同体成员相互间密切的认识上,这种认识收到一个参与到另一个的生活所导致的同甘共苦的制约,反过来默认一致也会促使同甘共苦倾向。
但是在社会里面,它不再是自我,而是个人。有主体性的个人。成员是很难参与到另一个成员的生活中的,他们彼此之间依靠的更多的是由默认一致(古老的习惯)发展而来的契约(社区的决议),如邻里法(邻里法主要约束共同生活的经济,推导出共同体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差别。)
三、从经济基础上讲
共同体依靠的是土地,而社会依靠的是货币。
共同体依托的是家族经济、农耕经济,而社会则是商业和工业。
在共同体里面,是符合本质意志范畴的,是占有,在社会里面,是符合选择意志的,是财富。
占有:有机的和内在的财产;一种天然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是不能由它的主体以自己的意愿转让和割让的,而是只能通过强制和困境,主体才勉强和痛苦地转让和割让。
财富:外在的和机械的财产;被想象是一大堆和大量的单一的物品,可以转变和实现为具体的享受,这些数量可根据愿望和目的随意分割和组合。这符合货币的自行增殖属性。
四、从制约机制来讲
共同体依靠的是惯例,是家庭法,惯例不是传统和习俗,一切渊源于传统和习俗的东西,只有当它是为了普遍的有益,才是惯例。社会依靠的是债务法。家庭联系的逐步瓦解,并且个人责任的增长取而代之。其中也有人身关系的转变,如家庭里面的奴仆关系,都以某种方式变为纯粹的契约关系。
在共同体里,尽量的避免争端,要求和平,所以习俗的作用,就是当家族等小圈子中,即使发生争吵和束缚,也能因为习俗引起成员的的后悔心理,和饶恕心理,感情和情绪的变化能够迅速地解决。在共同李,羞耻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羞耻感是一种原始的道德的理念(谁若做有害的事,他将自食其果,考虑到别人的自由你不得不限制你的自由,),这是良心最简单和最深刻的表现,法子内心的厌恶做某事情或说出某事情,自己不行,别人也不行。但是到了社会,是机械的联合,而且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越来越复杂,需要契约来约束。
五、从意志形式讲。
共同体的意志形式具体表现为信仰,整体表现为宗教。信仰基本上属于人民大众和下层人民,妇女儿童站很大部分
社会的意志形式具体表现为学说,整体表现为公众舆论。学说只有少数人能理解。
接下来又探讨了人的意志形式之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
一、概念解释
本质意志:理解为一种现实的或自然的统一,它实际上只是意志;(等同于意志)。身体和心理学上的理解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
→植物性(内在的)生命器官:感受到的刺激制约。
选择意志:一种思想的或则人为的统一。(等同于思维)身体和心理学上的理解建立在与之有关的未来本身,即对目标和各种因素的衡量。
→动物性(外在的)生命的器官:知觉或形象感觉制约
二、表现形式
本质意志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中意,人的意志里,天生对某些事物和某些活动的乐趣,我们称之为动物本能的本性;第二,由于经验而产生的意志或乐趣,我们称之为习惯;第三,记忆,人知晓正确的东西,去接受它,并且去实践它。
记忆同时是心灵的中意和习惯,习惯则是动物性的记忆(低级的),中意则是有机体普遍具有的记忆。
选择意志也有三种形态。第一,深思熟虑,其目的是使正在实行的行动与思想本身相吻合;第二,心愿,心愿是针对特定的单一行为,为了理解深思熟虑,人们必须研究意图和目的,为了理解心愿,人们必须以目的为前提,研究行动者的各种原因。第三,深谋远虑,深谋远虑则不是个别人的行为也不是短期的行为,它表现在广泛的行动的相互联系上,深谋远虑的人是自由的,是优越的,在他的思想里,权力手段都依附于他。值得注意的是,悟性是最高表现的选择意志的自由,受过教育,有知识的人会试图用科学的知识摆脱父辈身上的东西,这样的过程也是悟性训练的过程。
三、统治地位
凡是感觉发挥作用和统治地位的地方,我们的行为和言行,只不过是我们的生命、力量和本性的一种特殊的表示,即本质意志在主导。
但是当智力的活动得到发展,使自己独立,思维脱颖而出,便开始由选择意志来指示和支配事业、
四、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当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由他的本质意志决定的,所有的个人在其关系中必然只能从一个整体来理解。整体在这些关系里是活生生的,个人在其中的所有行为只不过是作为整体中的有机体的各种存在方式的结果和现象。
选择意志把单一的人置于作为给予者和接受者的整个大自然的对立面,人试图控制运用自己的智力和思维来控制大自然,所以与整体是对立的,要与整体关联着进行思考,但不应该置身于整体中思考。
五、二者的关系
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彼此融合的,是经常共存的。如在我们的经验中,不可能出现没有选择的本质意志,本质意志表现在选择意志里,也不可能出现没有本质意志的选择意志,选择意志是监理在本质意志之上的。
人很难永远保持理性,一般很少完全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和规律行事,所以必须要有本质意志作为补充,但同时,选择意志越是发展,即思维越是聚集和集中到目的、手段上,那么本质意志就会受到萎缩的危险,他们之间的张力要合理的把握。
还有一种情况,她的行为可能既是本质行为又是逻辑性为。当人的秉性、性格、思维方式,只要他们符合天性,那么就是天然的,就是一种本质意志,但同时又与系统机制想符合,则是人为的,是表演出来的“角色”,即选择意志。
本质意志、选择意志与共同体和社会的关系
本质意志是发展为共同体的条件,选择意志使社会产生。共同体是结合的本质意志的主体,社会是结合的选择意志的主体。
共同体的任何关系在结构上或则按其本质的核心是一种更高的和更普遍的自我,所以它对人成员的人身约束要很强,理所当然,对人身都能要求,所以对成员的财产占有更是合情合理。

PS:关于男女两性的观点可以和齐美尔做一下对比
滕尼斯对比男女两性主要是从行为及理解行为的动机其他原因上比较的。他认为在男性的体格里,肌肉系统占优势,在女性的体格里,神经的系统占优势。热情建立在中意之上,热情与植物性的生命相适应,最强烈的在女人的本性里存在,勇气建立在习惯之上,勇气与动物性的生命相适应,最强烈的在男人的本性里存在。植物性的影响易停留在女人身上,女人有信仰、男人无信仰。声响的艺术更适合于女性,商业是多么与女性的性情相悖逆,成熟的男人都是能干的、社会的人,他总是奋发向上、深谋细算,面对他人,他是一个售货商,面对自己他也总是带着面具。
因为只有通过思维和知识,或则通过学习了正确的东西和责任,人才变为其人,变得有责任心,才知道他在做什么,通过无拘无束、精打细算的思维、人在变得自由,拜托那些一般似乎控制着他的冲动、感情、激情和偏见而变得自由。年轻的女人是真正的女人,年老的女人变得越来越像男人,而年轻的男人在其本质上上尚有很多女性的特色,成熟年纪较长的男人是真正的男人,他们更能冷静和不带情感偏见的思考,不会被冲动左右。
最后,女人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而且直接影响下一代。天才的最好的那一部分一般是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一种遗传,在军队里面,男人的身强体健是根本,那者更要取决于女人,女人的生养和教育方式直接决定男人的体魄和心智。
齐美尔是从文化中看待男女两性,如在个人气质中,男性的各方面都比较独立,而女性的品质则互相依附,易被影响。在婚姻中,男性对家庭只是部分奉献,女性则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完全的奉献自己。在社会文化里,男性文化是主导,因为工业、医学等众多生活重大领域都是由男性来主导,虽然女性也会进入这个领域,但是在她们进入之前,必须要学习这种男性创造的文化,她们已经培养了一种男性的思维,最后才可能因个人的敏感和性别优势来充足和补充这一文化。
   
关于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也是可以从两个部分来理解,一个是他的行为理论部分,另一个是他的精英理论部分,然后帕累托又通过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将这二者串联起来。即主要研究社会中的“非逻辑行为”,从剩余物和价值物来理解行为动机和行为表现,然后社会又有分层,精英阶层与非精英阶层,精英里面还有统治阶层和非统治阶层,他们的思考逻辑和社会分工都有众多的不同,所以他们的比例和流动对社会意义重大,最后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个人如何实现精英的循环和社会如何提供合法流动方式,这也从而实现了他的思想的整合和贯通。
摘要:“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剩余物”与“派生物”,“精英阶层”与“非精英阶层”。
首先,看帕累托的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里面首先关注“逻辑性为”与“非逻辑行为。”(注:客观性与主观性这个词有一直出现在许多本书中,客观是指同事实相符并在事实中证实,主观是指同某些人的认识一致)帕累托划分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也借助了主客观的工具,他认为逻辑行为是把手段同目的逻辑地连接起来的行为,其他的则称作非逻辑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符合逻辑,(即我们日常中认为的思维上的前后一致的推论)。在逻辑行为中又包括多种类型,这是由客观目的与主观目的相异的多种情况产生的,第一类是,行为即不存在客观逻辑也不存在存在主观逻辑目的,如习俗;第二类是不存在客观目的,只存在主观目的,如巫术;第三类是只存在客观目的,不存在主观目的,如本能;第四类是主观目的与客观目的都存在,但二者并不一致,如某些传统的政治活动、道德律法。帕累托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非逻辑行为,而已有的社会学家都故意或因能力不足看不到它们,或用逻辑性为来解释非逻辑行为(选择情感力量来说服),或用过去说明现在,或在研究过去时却站在现在的情景和立场,这导致了很多的误解,另外,已有的学者在研究逻辑行为时,本该由实验科学指导,但是实际上他们往往接受伪科学的建议,这更加加重了偏差。
其次,再看一下解释人们行为的“剩余物”与“派生物”。
剩余物:它与人们的某些本能相符,是符合剩余物的情感和本能的表现,剩余物构成众多事实整体,由此也产生不同的种、类、型。这里帕累托非常强调组合的本能和集合体的持久性这两种剩余物。组合的本能指将相似的、对立的能联系起来的相组合,集合体持久性情感指存在集体中的情感,它能够让人们时刻考虑到集体的利益,不会被杂乱无序的欲望驱使,避免一时激情的冲动。在一个只倾向于关注经济利益的民族中,符合组合的情感受到赞扬,符合集合体持久性的情感会受到压抑。
派生物:它是验证剩余物的一种逻辑推理过程,是用来解释剩余物的,是一种强大的说服力量。派生物分为两个部分,即定理(逻辑推理的表现)和伪定理(派生物本身)两部分。派生物也有许多的分类,如:断言(简单的叙述、对某事件的肯定)、权威(与集合体持久性剩余物密切相关)、同情感或原则的一致、口头证据。每个种类下面又都还有许多的小类别。
二者的关系就是社会事实从剩余物运作,剩余物又通过派生物来表达,他们同时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具体理论。在事实中仅用逻辑-实验推理不能满意,还需要伪实验推理,用激起情感的话语,用喋喋不休的空谈,派生物更决定了社会的平衡。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精英阶层的区分标准是给在各个职业的人打分,当在其活动领域内拥有高分的人就是精英阶层。精英的取得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个人努力直接获取的,一个是世袭。同时,精英也是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人类的历史乃是某些精英不断更替的历史,有些人上升了,另一些人则衰落了。
精英阶级变化的原因是决定现象具有波浪形式的重要原因,在精英里面他就分析了企业家和工人的区别,企业家能够把日益增加的赋税让消费者买单,但是工人是纯储蓄持有者,他们不能转移赋税,只能自己承担赋税。在个性品质上,企业家一般具有冒险精神,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他们总寻求新奇,在运动中获利。
就精英的衰落表现为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情感的增长(值得注意他们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是虚空的、不真实的),而新精英的兴起则表现为卑微大众对强大权威的报复。在宗教危机上升时期,宗教情感会泛滥,所以也会产生新的剩余物和派生物,当旧精英衰落时,一方面,他们温良恭俭、富有人情味,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维持压迫的实力减少了,另一方面,他们会加重压迫,对他人财富的贪婪和强取豪夺不减反增,本质会越来越暴露。帕累托得出的结论是未来新的精英,必定是依靠人民的精英。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如何实现精英循环。
历史事实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各阶级突然融合,当停滞的精英阶级循环突然变得惊人地频繁,几乎总能发现这个国家文化、经济、政治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繁荣。理想社会应当能提供精英循环的合法途径,能够进行连续不断、并井然有序的精英循环,从而保障社会处于动态平衡,一旦精英循环中止,社会就处于静态平衡或爆发革命。所以精英的流动是很重要的。
实现精英循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个人一个是国家。在个人寻求流向精英阶层时,一定要与自己的软弱作斗争,他们需要有坚强的良心和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的强烈意识。“讲究实际的头脑”、“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教育”这三个手段是非常重要的成为精英阶层的手段。在国家方面,要尽可能保证合法的精英循环。要善于巧妙的玩弄阴谋、欺诈、贿赂等伎俩,使用权术谋略总比使用暴力更有用,政府越是善于利用现存的剩余物,其活动越有效,当他们企图用暴力方式改变现有剩余物时,其活动变得无效和毫无意义。国家在对官员的任命上,一定不要让武官凌驾于文官,因为武官以前服从领袖的命令,现在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会让政府趋于不稳定。
总体而言,当我看完帕累托的这两本著作后,我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帕累托的实证主义思想,他总是在利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形式将各种情况进行组合分析,所以它对剩余物和情感的分类非常让人着迷,还会利用图形、字母来阐述它的理念,这些似乎都在暗示着一种社会科学其实也能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模式。这两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帕累托总是从事实到概念,再由概念到事实的研究路线。在研究具体现象的各个部分,非常强调从理论返回到具体事实的必要性。他认为建立在客观观察上的实验推理,应当使用剔除任何暧昧性的词语,也就是剔除那些不确定性的通俗语言,要有专门的术语和精确的词汇。强调社会学研究的要素是社会事实,要尽可能设法用量的考察代替质的考察,只按实验方法客观地进行分析推理,不带有什么价值情感。


曼海姆总结
看完曼海姆的三本书之后,当我翻起笔记再写总结时,我发现我对他的宏大思想并没有了解,他远远不是我读的时候那样的肤浅。《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这本书是从理论层面上向我们讲解了他的知识社会学思想,《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是他从实际层面上根据历史的研究提出对动荡社会提出的重建方案,《保守主义》我没能把握它的精髓,有很多的没看懂。现在,就让我一次对曼海姆的思想进行一个梳理。
一.关于知识社会学
什么是知识社会学?我觉得曼海姆口中的知识更多的是政治知识,政治不是行政,也不仅仅指权力的斗争,每一种流派的论点都被政党用来宣传自己、支撑自己。作为理论,它试图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历史-社会学研究,它试图追溯历史与存在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采取的各种形式。政治社会学不以灌输某种定论为目的,拒绝讲授式的教育,倡导“师傅与学徒”式共同工作共同发挥首创性的教育,并以研究社会结构和发展为目标,在知识社会学里,过分以科学为准则而依赖它,会使人毫无独立能力处理精神问题,所以那些以经验推理的学者在该领域比几何和数学推论的学者更智慧。
知识社会的主体是知识分子,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具有无附属性的特征,他们并不从属于任何阶级,能适应任何观点,能自由选择依附谁,也只有他们能自由选择依附谁。但知识分子也具有阶级局限,通常是某个社会等级或阶层的成员,他们的任务就是为那个社会提供对世界的解释。比如中世纪时教会阶层是主要的知识分子,后来知识不再是特定阶层才能拥有,、。由于知识分子的无附属性,所以他们在历史中最容易遭受失败,最易被其他阶级拒斥,在认同与选择中徘徊,解决他们认识自己在社会秩序中所处地位有三种方法,一直接依附于一些党派和阶级,使思想冲突代替利益冲突;二意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使命,然后根据社会中的自觉取向和理智生活的要求来解决在政治上归属谁或反对谁,三确定自己的阶级地位后,根据总体的取向和整合不断调整,对来自最多种多样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群体的不断流动的个体保持开放的状态。
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称为“关联性的”,即把这些观点与某种解释世界的方式联系起来了。而这种解释世界的方式最终又与构成社会状况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所以知识社会学里面的断言是不能绝对地进行阐述,只能从特定社会情境的视角进行阐述。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同一个术语对不同阶层的人来说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就拿“自由”一词来说,古典保守主义认为“自由就是每个阶层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其他阶层的人打扰”,而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就是人人而平等,都能有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结论也是把其有效性限制在较小的范围,真理概念并不是在所有时代都保持不变。
知识社会学的发展需要个人和群体的抽象能力,那抽象能力会随着他们成为异质群体和异质组织的一部分而相应提高,异质性群体和组织是包容性更强的集体单位,能吸收地方群体或其他特殊群体。当这种抽象程度提高,我们就会不断扩大知识基础,不断扩展自我和把各种各样的社会视角结合进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追求一种无所不包的本体论。
二、关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意识形态:这个词要与马克思主义撇开,它并不带有道德色彩和贬义。它有特殊的意识形态(A)和总体的意识形态(B)的区别。
A:只是把对手的一部分论断称为意识形态
B:向对手的总体世界观提出质疑
A:在纯粹的利益心理学层次上对观念进行分析
B:更形式化的功能分析而不涉及各种动机,无论从哪种来源获得事物的意义,无论它们是真是假(不管是巫术还是科学),它们都具有某种心理的、社会的功能,使所发生的事件社会化。
A:假定这种或那种利益是造成既定的谎言和欺骗的原因
B:直接假定在既定的社会情境与既定的视角、观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关系
随着中世纪关于世界客观的和本体论统一性到启蒙时期意识本身的主观的统一性,这表明转向主体的精神活动决定世界的表现形式,人们便不再按照表面价值来接受日常生活经验了,而是要深入思考这些经验包含的全部意蕴,并探寻其先决条件,这即意味着从特殊意识形态到总体意识形态的转变,当实现了总体意识形态时,单纯的意识形态理论变发展成知识社会学。还有一种转变是从非评价性意识形态概念到评价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转变,这也是这个思想发展的特征。
乌托邦:与产生这种思想的现状不符,以实际中并不存在的目标为取向,而是超越现实的取向,往往还会打破当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事物的秩序。并不是素偶偶超越现行秩序的思想都会起到乌托邦的作用,当这些虽然超越现行秩序的思想却“有机地”、和谐地融入具有那个时期特定的世界观众,它们就是适合那个时期的思想。有一句古话“今天的乌托邦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现实,乌托邦往往是不成熟的真理”。乌托邦的实现,光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的,它必定是依靠群众的力量,成为群体的世界观才具有了改变历史的能力。
区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方法在于能否实现,如果一些思想在随后的社会秩序中得以适当地实现,那它们相对而言就是乌托邦的,如果一些思想后来被证明只不过是歪曲了的过去或潜在的社会秩序,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它们就是意识形态的。
乌托邦思想有四中表现形式。一是再洗礼教派放纵的千禧年主义,二是自由主义-人道主义,三是保守主义思想,四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乌托邦思想。千禧年主义是基督新教的一种,他相信将来会有一个黄金时代:全球和平来临,地球将变为天堂,人类将繁荣,大一统的时代来临以及基督统治世界,在这个主张里是感性的,是关注现在的,而且其主张者往往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士,如被压迫的农民、熟练工人、初期的流氓无产阶级、狂热的传教士等。保守主义思想关注过去,认为时间是价值的创造者,主张以恢复民族精神、神话传说等维持现实的既得利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与前面三者都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的经济与社会的结构就是绝对现实,它成了那个文化总体的载体,而保守主义则把文化总体视为统一的整体,即民族精神来穿载。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都认为动力是精神的东西,而社会主义思想则对存在的物质方面赞颂。“物质”条件以前被认为是在这一思想道路上的障碍,现在却被用物质主义属于重新解释的经济决定论的形式具体化为世界事务中的驱动因素,社会结构在这个发展中其决定作用。
所以面对当前形势下的乌托邦,知识分子面临着四种不同选择,分别是:依附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激进派有联系的群体;变成怀疑论者,对科研中的意识形态表示质疑;躲进过去,用复活宗教情感、理想主义、神话等方法重建现在以求对目前进行精神化;置身于世界之外,不再对历史进程直接参与。
三、为什么要重建?
当前的社会并不是暂时的动荡,而是处在结构变迁时期的根本变革,即现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和结构基础已经完全改变。出现文化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由放任原则和无计划调节原则间的冲突,要想解决文化危机,利用极权主义是行不通的,因为极权主义往往只是解决国家突然面临的具体困难的慌乱尝试,只有要从人格和社会的转变入手才能实现完美的过渡,且若无人格的转变,社会的转变是不可思议的。人的转变包括:人的目的的重新解释、人的能力的转变、以及我们的道德准则的重建,这绝不是乌托邦的,而是我们理智地要去做的。
从社会现实上来看,社会正在从无组织的不安全(A)到有组织的不安全(B)的转变。领导有目的的将象征性的心理动机转变为受操作的心理动机,B的优势在于系统具有较大的弹性,它不仅控制生产与消费,而且通过调节它还有助于使人们的愿望适应不断变化的情景,它能够延缓崩溃,是因为它控制着进程的主观方面,而且即使不是对经济的不平衡,至少也是对心理的失调能够给于补偿。其劣势就是心理崩溃的大恐慌比在A中发生的要威胁的多,因为是彻底的绝望,
A:怀疑主义阶段,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正常的人由于对他在工作和社会认可方面的努力缺乏直接和真正的喜悦,变得依靠代用的牧宝而生存。
人们的心理反应是重要的,大众心理支配着一切。
B:真正热情的自发活动让位于刚性的组织,而对于这种组织来说,象征也仅变得毫无生气的标志。
公众事务上大致坡那个放弃了个人的精神生活,变成了机器人。
社会瓦解导致的社会秩序紊乱,会带来普遍的恐惧和忧虑,这时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生紊乱,这时人格紊乱的外在表现。社会制度与人的情感系统是相联系的,若社会制度变化,则情感系统就会崩溃,人会失去奋斗的小目标,从而惯常的欲望和冲动未获得满足,生活组织和家庭的期待也破灭,自尊的丧失、普遍不安全的症状,最终向内在转化,变为自我惩罚、自我虐待、自我放弃。
四、如何重建人?
改造人的主要问题就是改造其思维与行动。任何想要知道怎样才能通过改变人来改变世界的人,必须首先仔细地观察目前世界怎样使我们变成目前这种人的。
重建人的内容之一就是自我理性化。社会与工业化,劳动分工越先进,功能上具理性的,可事先预测的人类活动领域的数量就愈大,所以个人对其冲动的系统控制越来越强,每一个行动都审慎地与其他行动相适应。当然非理性化并不都是坏事,当非理性的事件有助于客观的目的,当它通过升华创造文化价值、当它作为纯粹的激情提高了生活乐趣,作为很好的宣泄冲动的机会,它将完全发挥与理性一样的正功能。但这种非理性并不与社会结构相适应,却强行闯入政治生活,这将会是有害的,有威胁的。
重建人的内容之二就是重建精英。政治和组织精英(占支配地位)的目的在与整合大量的个人意志,智力精英的任务是推动文化生活,即对文化首创和文化传统负有责任。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精英,他都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智力前景。文化要想繁荣,那这群精英群体应当既是排他的,又是易接近的,从某种其他社会阶层加入精英结岑的人,都随身带来了新的兴趣和新的观点,活跃了生存气氛,而且他又是除经营外地的听众而必须求助的中介。帕累托也有专门的精英理论,但是二者的精英观点还是有出入的,帕累托的精英主要指的是根绝各个职业评分高的人组成的占支配地位的那群人,他们的流动对社会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曼海姆对精英的拣选和分类都与之不一。曼海姆的精英主要指的是文化精英,他不认为精英是培养的,是将其定为精英后又渐培养的能力,且是根据一套规则拣选的,是事先就拥有能力的群体。贵族社会拣选精英原则为血统,资产阶级社会逐步采用了财产的原则,也即对智力精英通行的原则,因为教育只为富家子女所享受,但是目前日趋以成就为社会成功的标准,即与血统和财产都有关。精英与大众并不直接接触,之间存在某些社会结构,虽然这些结构纯粹是暂时的,但它们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和稳定性,对于那些尚未组织起来的大众,可通过诉诸情感的、非理性的方式影响他们。
重建人的内容之三就是内外部改造。人一直是通过不受控制的成长和选择过程从外部加以改变的,真正被情境通话和对改情境的内在适应远落后在后面。对于人来说,正常的方式始终是首先自我发现一个新的情境,并通过一系列或多或少的无意识行动对此加以适应,然后再造成那些使个人与情境和谐的内在的心理变化。教育是由表及里的进行,但是对于先驱者之类的少数人,是可以先从个人内心的转变开始。他们通过每一个人的人格的转变来改造社会。这些精英在不确定的环境也保持其人格和性格的稳定性,故把目的的坚定性、远见的政策与罕见的适应和行动能力结合起来,将是必要的,要利用旧的文化遗产帮助理性化的建立和升化。要有发明性的思维,积累抽象和专门的术语;要有计划性的思维,要学会培养理性和反思,所以当一个人学会处理历史和社会的难局,便不会为该时代的盲目力量所任意驱使。
五、如何重建社会?
人经历了偶然发现、发明和计划三个阶段。发明:一个人能够以明确的期待目标发明或建立一个社团或组织行政人员,并在现存的社会中给予其一个位置;计划:不仅仔细思考个别目的和有限的目标,而且还了解这些个别目的对更为广泛的目标最终有什么作用,会力图设想在整个社会进程中所能导致的重大变迁。计划意味着使孤立的事实符合其位,以便诸个别研究者体会到他们的发现之间常常有潜在的联系。从偶然发现到发明,预示着人类抽象能力的发展,边体会个人行为边把个人整合到集体中去,共同体以其语言和概念逐步建立一个与该历史阶段想通的经验和抽闲概念的储藏库;
社会相应的经历了建立、计划、管理三个阶段。建立:是发明的最高级的阶段之一,如借以依据抽象规律使一个工厂合理化或建立一座城市。往往是遇到必要时才考虑周围地区,而不对该地区本身进行计划,虽然内部有着计划和预防措施,但就外部世界而言,整个结构是在无计划的情况下建立的。建立是在实施前已存在于建设者心中,从方案出发,从这种超感觉的状态转变为现实,其中手段的运用会影响到实施。计划:以利用科直接得到的东西开始的,人与物在社会中的聚集是计划的基础,把一个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转变成一个愈加完全由人类从某些中心位置来调节的统一体的重建活动。仍是在历史框架内其做作用的指导形式,故意被应用于人类事务的预见。计划若总是少数带头决定集体意识的人片面为自己而计划,那么就容易形成极权主义,管理 :紧随计划而来的是纯粹管理的时代,   
曼海姆的还阐述社会的三个基本的发展趋势:
(1)我们时代的大多数症状是由从自由放任向计划社会的过渡造成。
(2)由少数人的民主向大众社会的过渡又是一原因。
(3)社会技术的变化已深深改变了我们社会生活,这又是一原因。
同时改造人与改造社会的关系是如果我们能够重组社会,以便给人以不同的情景的话,那么我们便能重造人基本的行为和态度。
所以改造社会的内容之一就是改造社会技术。
曼海姆的社会技术:以塑造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为其最终目的的实践和动作。但马克思指的是生产领域中的,因为在工业时代,经济技术迅速发展,一致其他都被遮住了。社会技术正在从工匠技艺水平到大众组织的转变,而且美、俄、英三国的社会技术转变都不一样,我们从俄国极权主义的转变得知对民主政体建设的教训就是现代社会技术在大工业时代是极好的,但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使用目的,要在纯粹理想下才能运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控制很重要,有了计划,就会有控制在其中,但是社会技术的知识越精确,并不必然导致过度的干预,举实验寄宿式学校的教学大纲为例,他们为学生还留有空闲的娱乐时间,所以一个有计划的社会并不压制生活的真正的原动力,而是力图通过对情境的巧妙把握比在更为原始和僵化的控制阶段能更充分利用有机的力量。社会技术的真正改进意味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分利用,即日益掌握原始材料,真正的技能将不是使我们变得非人性,而是在深刻的意义上成其为人。当然,只有在社会结构达到相当复杂的发展阶段时,社会控制才变得更有弹性。比如从奴隶制社会到农奴制社会,起初的控制就是鞭笞,但到了农奴时期,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允许结婚和拥有一小块土地,这时为控制人就创建了另一个巧妙而均衡的体制--离开土地就失去法律的保护和工作热情的激励。
改造社会的内容之二就是改变社会对的人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可通过教育来实现,让其获得基本的社会一致性,通过直接的传统来传承社会以往始终在摸索的行为模式,还可以通过建立整体性的习惯机制,以提高人的自觉。间接影响通过场结构来影响行为,基于人类行为的相互依赖,并非集中于群体、共同体,这意味着我们的行动能够为其他人的行动所控制,这就是场结构。这也是情境的压力的一种,互动过程中的独特构型可以起到控制我们行为那样的作用,其这是发散性的、动态的和唯一的。还可以通过决定人们在社会等级中将是沉还是浮的社会机制来影响人的行为。
我们改造社会一定要依据健全的原则来计划。一个按照健全的原则来计划的社会,比一个具有粗劣的社会技术的较为原始的社会在调节方法上要自然得多,任何管理上残缺不全的社会将总是半途而废。而且有计划的社会经济上总是指导投资,并通过有效的统计上的控制的广告尽全力指导消费者的选择,以有助于生产的协调,同时还处理人们的动机分级。(动机随社会阶级的不同而变化),这样能使客观性与情感相结合而不是对立。
感想:
这个月的感想我想从读书和生活两方面分别谈一下。先从读书说起吧,这个月读的书都是过渡时期的人,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刚开学的时候事情也比较多时间总是被打碎,所以在读书的数量上打了折扣,但是遗憾的是我觉得自己质量上对书的主旨把握也不是很够,特别是在总结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想不通作者当时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比如我就越来越纠结“国家与社会”的区别在哪里?组合的情感到底指哪一种剩余物?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能和好找到对应的事例等等。所以这让我在写总结的时候好痛苦,好懊恼。以后一天结束的时候,还是要抽点时间回顾一下自己今天看的那部分,及时的发现没弄懂的地方,就算没有人讨论但是也能给自己提问,让自己去思考。还有一点,我看书有点慢了,本来一个小时看10页我都能做到,但是看完10页基本就是快一小节,我又要再做笔记,那就估计又要花个15-20分钟,所以一天好难看一百页,我每天平均只能看60-70页。但是我并不想自己快起来,觉得花时间记笔记也是用自己的语言提炼的过程,所以只能说嫌慢后快吧,就当是对自己的锻炼!
再从生活说起吧,有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有一天坐我对面考研的人对我说“你怎么每天来这么早,你们读书会就像邪教组织”。我还有点诧异他怎么知道我是读书会的呢?他就说“又不考研、又不考注会又不考司考,但是每天都来而且寒暑假都不放假,图书馆到处都是你们的人!”呵呵,我一想也觉得挺有意思的,只能说我们群体真的有宗教般的头脑(偏执、妄想和盲目服从),我们两级的成员加起来确实散步图书馆的每个馆区,队伍真的很庞大啊!




2016.8.20读书报告
书单
齐美尔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现代人与宗教》、
《货币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性风格》、
《时尚哲学》
汇报内容
齐美尔既是一个社会学家,又是一个哲学家。我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把握齐美尔的思想, 同时简单穿插我对他哲学思想的理解。在我看来,理解齐美尔要理解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文化。齐美尔通过他的六本书从经济基础、宗教、社会形式三个方面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现代性生活的画面,在那个画面里,充斥着理性主义占上风、人与人之间通过货币来进行精确地算计、主观文化远超客观文化。这些观点很多放在现在的生活里都有许多的不谋而合之处。
现在我就具体的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经济之货币
货币是齐美尔整个现代生活的基础。他作为根基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把货币放在首位进行理解。从哲学的角度上讲,齐美尔一直在强调主体与客体,那什么是主体呢?齐美尔把主体理解为个人,把客体理解为外在事件和外在环境。在人与外在事物之间总是有着距离,人就需要不断地克服距离,而且随着现代性,我们所面对的客体(即外在事物)数量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强,所以在主体克服与客体的距离的同时就需要借助交换这一手段。交换是一种社会学现象,它可以将主观感觉转化为客体价值,他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同时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因为在我们交换的时候,对方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必然是我们渴望的,对于我们而言它的价值大于它对原主人的价值。但是随着交换事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可能双方的交换之物并不是我想要的,这就需要一个中介,货币就充当了其交换符号,货币本身不必要有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交换中,凡是还能以同样的价格再次进行交换时,我们就会说货币没有贬值。现代人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货币明明是手段,却被人们当成了生活的目的。手段与目的的颠倒也是现代生活的悲剧,现代性的生活都是目的性的,人们做一件事情很多不是出于自己的冲动,而是带有目标的。但是遗憾的是,人们的目的很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作出的,是迫于社会现实和自我发展而做的,并不完全带有个人的真正意识。所以货币本来是一种很纯粹的手段,他让所有的关系和事物在货币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让商品可以以一种价值方式进行交换,但是现在人们去把货币当做最后的目标,一味的数量的积累导致的是贪婪、吝啬的守财奴心理。在其他领域,比如人们通过各种科技创新发明新的照明产品,但却忘了其本质是照明,而渐渐偏离轨道;机器的使用并没有完全的把人从生产劳动中束缚出来反而是让成为了机器的奴隶。(精神性和沉思在这个科学时代喧嚣的繁华中已变得麻木了,在灵魂的中心缺乏确定的东西驱使我们在一种不断更新的刺激、感觉和外在的行动寻求短暂的满足)
货币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过去货币是用来满足高水品的需求,如若想购买妻子、从政等这都取决于货币量,在那时候,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货币,自给自足或简单的交换即可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物以稀为贵,那时的货币极具稀缺性,但是到了现在货币变得越来越日常化,货币的面额越做越小随时刺激着消费,交换随处可见。货币也越来越中立,不带有感情色彩,所以如果再用货币去充当赎命金,再用货币去购买亲密有隐私的性行为,那就是对人格的一种侮辱。不过再转回一点,现在的很多有钱人,他们通过挥金如土的生活来显得与其他人不一样,以彰显自己等级,他们的做法无非也是利用了大数量货币的稀缺性,他们能够这样的藐视不货币但是其他人不可以。
货币的质与量的关系,由于货币完全虚空的概念,所以他的质的意义就完全融入到量的意义中,也就是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衡量越来越通过它等于多少数量的货币来判断,当然,在齐美尔看来,事物的价值是很主观的,它随着我们对事物的追随和付出成本而使价值增加。所以很多女性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越来越懂得如何的去卖弄风情,即在迎合与拒绝两种张力之间游走,通过象征性的暗示,营造一种朦胧的感觉但是对方又能一下子感受到你的态度,从而激发男性对她的喜欢和渴望。他们还会把这种卖弄风情控制在激起对方嫉妒的范围内,以免彻底的捅破界限。
货币所带来的后果,货币所带来的后果有很多,首先就比如货币带来的身份地位的转变,如科学们研究各种材料分子,但是却被女工们购买去做衣服的材料,上层社会生产产品,下层人民消费产品。我们都知道,给钱的一方总是带有一 种优越感,所以在下层的人看来,似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有了和上流人士平起平坐的机会,这产生了民主的拉平化现象。第二个结果就是货币带了新的职业机会,倒买倒卖的投机商业给那些外来的陌生人以机会,人们对从事货币的人的普遍不信任,这似乎也是货币的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宗教之人际关系
在齐美尔看来,他没有把宗教和社会二元对立起来,他认为宗教就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社会的一种存在形态。因为宗教虔诚,且人们具备同样的目的、利益而聚在一起,这形成了宗教,这是形式。宗教性内容,他不与宗教有关,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都可能带有宗教性的情感,它的意思是无论所信仰的东西存在与否(存在只对信仰的人才有意义),组织内的人都愿为之无私奉献、执着追求的一种情感。宗教性有一个很大的社会功能就是整合,它把碎片化的个人凝聚起来,在这个组织里的人们的关系是另一种竞争关系,人在以自己的行为追求上帝的恩宠同时并不会削弱上帝对其他人的眷顾,所以人们不会以攻击对方为手段,人们反而在同一个准则下行事。在宗教里面有共同的上帝,以上帝为整体的代表,后来货币充当了俗世的上帝。齐美尔讲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态度,以叔本华的悲伤主义和尼采的乐观主义,这也无非是在告诉我们生命是永无停息的,认识永远无法跟上客观的变化但却从未放弃追随的脚步。这就好比在过去圈子较小的时候,主客观文化是基本吻合的,但是随着圈子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主客观文化开始了分离。宗教也为了适应新的文化,而不断的变化,就如一棵树一样不断结出成熟的果实。在这个现代化过程,宗教危机越来越突出,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相信万能的神的存在,但又需要神,不稳定货币带来的普遍的不信任,人们对自己普遍命运感到惴惴不安,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灵魂的安宁。同时个人主义和现代人的自由意识增加,他们越来越希望摆脱社会整合性,这也与宗教的功能相违背。齐美尔引出的宗教类的人际关系,也是现代生活心灵层次的一个很好的折射,他描绘了现代人的物质利益的空虚,人们对获取金钱的快感很快就被巨大的社会动荡磨灭,人们感受的总是事物的相对差限而不是绝对差限,但是现在人们不得不通过更大、更强的刺激才能满足。这种浮躁和金钱数量带来的空虚,冲击了人们的宗教性情感,为现代生活带来了挑战。
三、诸种社会形态
现在我要讲的就是齐美尔描绘的现代生活的具体的社会形态、典型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以及最后的应对措施。
齐美尔在给社会学下定义的时候,他就明确的反对那些将其他学科不能研究的东西胡乱划分到社会学门下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一种偷懒,也是不精确的。所以他在说明什么是社会学的基本现象时,他就明确的表示一定要涉及社会互动和存在社会关系,不然都不算。这也是齐美尔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所有的准则,以下的全部只有放在社会中能彼此产生影响才能成为是社会性的。
首先,在对群体类型的研究中,齐美尔选取了两个不同的亲密程度的组织-大小团体和男女两性,齐美尔一直在强调的数量的决定性意义,所以在大群体和小群体,他们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同样的事件在这两个群体中命运是不一样的,大群体强大抗风险能力强,同时团结性差,由于不能明确到具体的个人,所以个人的责任和羞耻感会明显的低,他们的感情冲动易占上风,容易受到坏榜样的动摇,小团体反之。这两则的管理也有许多的不同,当人感到是直接服务于个人时,他便会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侮辱,但是当人觉得他是服从于客观规则和整体的制度时,会觉得人格没那么受到威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法律和道德能帮助团体的稳固外,习俗作为群体的力量也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团体中人是需要统治的,可是现代社会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都很高,能胜任领导职位的人明显的多于岗位的数量,那这就如俗语“上帝决定谁,谁就具有了理性”,也就是不管是谁,只要他站在那个岗位上,他就赋予了能力和理所当然的合法性。而且群体总会采取“金字塔型的统治结构”。底层的人处于最顶端,然后高一级的人在上面,发号施令时就通过上向下一步步的执行,这样的统治结构具有稳定性,中间阶层起到了很好的缓冲和调节作用。在男女两性的关系上,他们是最亲密最隐私的,他们的互动虽然很多,但是很多时候是无关紧要的,全是一些个人的事情,如果能向友谊那样多互相分享精神的东西,互相探讨一下人格中的事情,那样会避免很多无谓的小事争吵。有人把婚姻比喻成慢性的卖淫,这是完全错误的逻辑,女性的个人品质、性格都比男性而言具有更紧密的联系,所以她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要明显的大于男性,男性的独立性更强。同时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这种男女性文化也越来越决定女子倾向于对男子的劳动成果的一种使用和管理,女性对家庭的贡献不会低于男性。而且男性对观念的执着,也决定他们始终是一个孤独者,始终在有限的成就与无限的要求中生存。
在群体里面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典型现象,比如竞争、卖淫、贫穷。我们总是关注到斗争带来的不和谐、负面作用,这里更应该看到竞争的社会学作用,当我们不是把力使在对手身上,而是纯粹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的吻合带来的看似竞争,这是良性的,首先,竞争者双方为了迎合和接近被追求者,受到彼此的约束,了解彼此的的弱初与强处,并与之相适应,找到了一座通往被追求者的桥梁,桥梁可能把自己的存在和奉献与被追求者结合在一起。对个人而言,个人的能力差异作为这场竞争的赢和输的基础,个人的能力在最后的竞赛效果上得到了客观化和彰显。对于社会而言,在社会的竞争是一种争取人的竞争,是一种争取掌声和使用,争取任何方式的让步和献身的搏斗,可通过规劝或说服、高价供给或低价供应、感化或威胁等社会学的手段,这让社会学的手段在竞争中得到发扬。关于卖淫,齐美尔不是持批判的态度,而是客观的认为是客观需要决定了现实的存在。男性在性格、经济、精神方面的成熟越来越晚于他们生理上的性成熟,但是社会给男人建立家庭的前提就是要求男人要具有精神、经济、性格上的成熟。但激烈的生存斗争使经济斗争推迟的越来越晚,性格要客服复杂的形式、诱惑和经验中日益扩大的困难,以便日后能承担对家庭的责任,于是,男人拥有一个合法女人的时刻变得越来越晚。巨大的社会需求找到了充任这种功能的人-卖淫者,谁不愿意承认这种自认为肮脏的需求所以把过错全推在了卖淫女的身上,认为卖淫带来了道德败坏、思想品质普遍恶劣等罪过,但却忘了这些现象本身并不必然与卖淫想干。这种本事隐私、亲密完全个人的行为,全被毫无感情色彩的货币所支付,这对女性的人格是一种贬低,但一旦妓女身价上升,他们成为了明星或沙龙的名媛,人们对他们又会有另一种看法。还有关于穷人的现象,齐美尔认为贫穷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穷人理所当然的寻求社会的救助。那些第一次尽管是不带义务完全处于善意的人在实施了救助之后,一旦停止借助,接受纠结的人会因突然的停止而感到不满,他自己也会觉得似乎有所亏欠。但是国家救济的只能是贫穷,机构和个人的救济才是穷人,他们救济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自己灵魂的救赎和担心穷人的下一代威胁到社会的和谐。还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贿赂,在小群体和大群体中贿赂还有许多的不一样,比如小群体的贿赂一般比较隐私,但是大群体的贿赂比较公开,(政治贿赂),同时大贿赂而上台的人,他们一般也不会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而出卖集体,他们更踏踏实实的为集体服务。
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现象里就必然会有许多的社会心理,齐美尔列举了时尚、羞耻、审慎、首饰、感激五种。齐美尔认为时尚是一种阶级的产物,他起源于中产阶级中上层的层次,他兴起于人们的模仿和分野,所以当这种时尚很快的被下层所模仿时,他就会马上发明一种新的时尚。人们在与人的交往中总会有一定的准则,审慎就是其一,人们根据彼此的关系亲密程度会有所不同,比如爱人之间的审慎就会明显低于朋友之间。在人际交往时人们还会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若明显感觉到评价过低,人格受到侮辱时就会觉得羞耻。当人们的互赠礼物时,可能第一份赠送的人事处于处子之心,但是接受的一方就会想我该如何去回赠,如果她觉得礼物的回赠完全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之类,她就会得到的礼物和对方感到感激,在一般人的礼物总是用值多少钱来衡量,但是在上流阶层,他们越来越倾向那些手工制作的、优雅高贵的礼物。首饰心理学迎合了卖弄风情的学问,人们一方面不想让自己觉得自己刻意的打扮,另一方面,首饰的金光闪闪不可避免会吸引他人的目光。人们认为似乎会因为所佩戴的首饰而给自己的人格加分,从她对镜梳妆打扮所感到愉悦的那一刻首饰的作用就已经开始发挥了,首饰完全是社会性的,首饰在设计上它的审美都是完全取向社会的、大众的,而不是个人的。
所以社会团体这么复杂,现代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在个性扩张的情况还能做到群体的保存。齐美尔说到了不动产土地的持久不变、补选制度以新分子不断代替旧分子、世袭统治的国王不死,这三种粗略的手法,我想齐美尔更多的应该是在主客观文化的距离弥补上高速我们解决之道
所以总的来说,货币是齐美尔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决定现代社会理性的基础,他通过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叙述所描写的生动活泼的现代场景,这种现代性的悲剧一句话就是主客观文化的悲剧。如何把碎片化的个人再次整合起来?如何把男女两性的文化协调统一?如何让主客观文化协调一致?这是齐美尔提出的哲学式的社会学问题。

感想:
1.读书读得比较慢,很多时候涉及到哲学部分,我都不得不把那一章看两遍,而且齐美尔的笔记我最后竟然整整做了一个厚的大本子,本来只准备花一个月看完的,结构花了整个暑假。不过慢读感觉自己收获还是很大的,对齐美尔的思想能比较系统的掌握,每次和别人谈到齐美尔时还总能谈上几句。所以这种细嚼慢咽我打算继续下去,直到自然而然的速度变快。
2.生活上比较纯粹,偶尔也有低迷的时候,但是到图书馆了和大家在一起了就会消散很多,真正认识到读书就是练心,要不断的告诉自己“看到下一章我就懂了”、“别人都能读懂的我也可以”、要尽量要让自己在状态,把读书当做提升自己的方式。最后一句话总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016.5.8-2016.6.10

书单:
《资本论》第三卷 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
报告:
这个月读书读的不是很好,本来准备三天搞定毕业论文的,但是后来证明我的毕业论文还是花了我快十天的时间。再就是资本论第三卷感觉好难懂,不像一二卷那样读的畅快,而且也是最后的一卷,有一千多页,按照正常的水平应该是每天可以看一百页的,但是我每天能看70页都感觉那是种坚持。
言归正传,资本论第一卷讲的是生产、再生产和积累,第二卷讲的是流通。第三卷则将生产与积累结合在一起,本次的报告我就围绕我觉得我还能理解的利润率来展开。
首先,利润率是什么?它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公式p=m/c+v,剩余价值率=m/v,这也也说明利润率会永远小于剩余价值率。商品价值=成本=利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般的生产者来说,他们已经将利润率加在了产品的生产中了,已经通过剥削工人产生了利润,而对于商人,通过流通的中介来赚取差额利润。
尽管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不同,但实际上是一回事,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比即可变资本和总资本的比。
其次,利润率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什么影响它的上升和下降?
利润率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和资本的价值构成,所以这两者对利润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先从剩余价值率来看,在第一卷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因素做了很详细的解释,即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将工人的工资控制在基本生活水平以下,通过加强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甚至不惜雇佣妇女、童工来控制自己的可变资本成本。再者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这时资本家会在不变资本的使用上尽可能的节约。比如会依靠大规模的建筑设备、机器,可以使工人也能集中协作;改良机器,改善动力生产、传送回使生产费用再一次降低,使工厂主能不增加动力而扩大生产;对工厂排泄物的再利用;在新的发明上产生的生产费用的节约,原材料价格波动,所以很多国家都会减轻甚至废除原料关税。还有一个外在的因素就是资本的增值、贬值、游离和束缚。当生产要按照原有的规模继续进行时,产品总价值中的一个一直必须再转化为不变资本或可变资本的部分,现在可以自由支配,变得多余起来,这就说明资本游离了,他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了。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由可变资本的游离产生的利益和由可变资本的束缚造成的损失,只是对已经投入的,因而实在一定关系下进行再生产的资本来说才是存在的。

然后,利润率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
总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利润率越低,但是利润量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呢?资本技术构成导致的节约,所以众多工厂都会引进新的技术,这种竞争关系会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竞争首先发生的不同的部门之间,竞争会把社会资本这样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一直每个部门的生产价格,都按照这些中等构成部门的生产价格的样板来形成。一切资本,不管他们的构成如何,在竞争的压力下,都力求和中等构成的资本拉平,他不会考虑他本身生产多少剩余价值,他追求通过商品的价格来实现平均利润。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实现,是拾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资本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要求资本生产方式有更高的发展。竞争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入和流出,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饿,使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资本能快速的转移、贸易自由、信用制度等条件会更加速利润率的平均化。
利润率虽不断下降,但社会资本所推动和所剥削的劳动的绝对量在增大,所以,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也在增大。
最后,针对有利润产生的利息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所以利息只是一部分利润的一个特殊名称。他将货币作为一种货币资本,他的使用价值就在于不仅能保存原有价值,还会生产一定剩余价值。利息会随着总利润而提高或降低,而总利润则由一般利润率的变动决定,一个国家利息率的高低就同样会和产业发展的水平成反比,利息率越接近0,借入的资本就越是和自有得资本接近处于同等地位,所以他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可能。不需要客户担保,而获得的货币,属于货币资本,若以有价证券等为抵押,这只是贷款。因为有价证券也代表资本,他们也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可能。关于利息最典型的企业就是银行。而我们也知道银行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起来的,它同资本主义一样最重要基石就在于信任制度,若信任制度一旦崩塌,那就会产生危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高度,加速了危机爆发,促进就生产方式解体。举一个关于银行信用制度重要性的例子。当一个银行的利润率很低的时候,人们处于理性的角度肯定会贴现,那原有的证券储蓄都取出现金,一旦有谣言这个银行可能要倒闭的时候,那大家更是蜂拥的取出钱,但是银行需要现金流动,把钱全部取出他就不能运转了。所以现在很多银行在取大额金钱的时候,都需要提前预约。这也验证了一句话叫做个体的理性导致了社会的非理性。

感想:
毕业季我并不觉得感伤,因为这只是意味着我新的生活的开始。这一段时间在华农,班上没有同学继续看书了,有的只是自己一个人去图书馆,感觉大家好像走的路越来越不一样了。而且大家本来从五湖四海聚过来,现在又回归到五湖四海,如果我们被这种感伤和聚会所包围,会觉得很累很浪费时间。




2016.4.1-2016.5.7
书单:《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
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
报告:价值-关于价值的定义,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单个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也为后面资本家压榨劳动者和革新生产技术提供了原因。他分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物的使用价值因人而异,但是它的交换价值确时基本稳定的,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尽量在交换中使他们商品的交换价值相等,可知,物的使用价值不需要交换就能实现,但是物的交换价值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那么当交换多起来了,物换物的尺度很难掌握也很麻烦,便有了一般等价物,由于贵金属具有耐磨、不易腐蚀等的自然属性所以就自然而然充当了货币这个特殊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如何转换为资本?公式G--W--G,为了高卖而买,这里虽然交换并不能创造自行增殖的价值,但是货币确实增加了,这里的货币成为了资本,我们要明白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主要指的是像劳动力这样灵活性强,流动性大的因素,不变资本指在的生产中并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生产资料。我们知道如果只有生产资料,缺乏与之相结合的劳动力,那么就不足以形成资本,但是只有当劳动者除了劳动一无所有外,他才会将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或出租,那么这群人是怎样变得一无所有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历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和惩治被剥夺者、压低工资的残酷律法。劳动力对于资本家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资本家会想法设法的尽量使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这样压低了工资,提供了更多可供剥削的无偿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对于劳动者来说没有任何好处,但是确实资本家利润的来源,这完全满足了血腥的资本家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本性。那么劳动力又是怎样过剩的呢?原因如下:一是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技术形式的变化速度加快,二是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先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许多农村人口转入工人队伍、妇女儿童成为工人,从而建立强大的产业后备军。
原因一与机器的使用有关,当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人类劳动力的价值之前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就会被使用,这样机器的使用必然会造成其所替代部门的劳动过剩,由于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机器都是类似纺纱机等简单易操作,它吸纳了儿童和妇女进入资本关系,但同时也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但长期来说,机器的使用最终是增加了劳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劳动毫无内容,只是极低级的熟练劳动,折磨身体、精神,将工人转换为局部机器的附属品。
剩余价值分为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而生产的叫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变革生产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意味着利润,而剩余价值又等于剩余劳动比上必要劳动,所以资本家会尽最大限度的延长工作日,他们不惜零敲碎打地偷窃工人吃饭和休息时间,但是这样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剥夺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过早死亡,因此,那个时候工人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童工的年龄许多不到十岁。再加上工作和居住的恶劣环境,像寝室一样大的房间,一般要住两家人或17个人做,温饱都难以解决,那些儿童的教育更不能保证,妇女也变得粗鲁、放荡不照顾家庭。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就是这么的恶劣!
但离开了劳动力资本就无法运转,所以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抗压迫,难怪《资本论》被称为无产者的圣经呢!这也让我想到中国当前农村的发展,其实很重要的一点,真的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中国一直在扶贫,每年的资金输入那么多,但是却一直不见好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资金没有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如果是工厂吸纳劳动者,技术丰富劳动者,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最后,既然货币转换成了资本,那资本就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即所谓的资本生资本。生产过程的单纯连续的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剩余产品已经包含了新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所以剩余价值可转换成资本,并不是所有的剩余价值都转为资本,只有用于再生产投资的才叫做资本,如果用于资本家消费掉了,那就称不上资本了。资本积累最重要的就是对无偿的剩余价值的积累,工人的这种不断再生产或永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感想:1.读书会给了我很大的勇气,《资本论》这样的书对于以前的我来说肯定是不敢挑战的书,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厚、又是马克思的著作,我能看得懂,最关键的是我能坚持下去吗?但是当我这这个月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经典确实是经典,逻辑清晰,句句有理。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2.毕业季,事情很杂乱,感觉自己还是和容易被打扰,三天搞定本科论文对我来说好像太难了,也一直拖着,但是心里又还是装着它,所以经常一想到这个就分心,需要调整,好羡慕可以什么都不管只认真看书的生活!





--2016.3.26
书单:
韦伯  《宗教社会学》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支配社会学》
  《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报告:
总算是结束了对高产的韦伯的经典的阅读,接下来终于可以进入马克思的著作了。经过对韦伯的学习,我发现韦伯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支配、经济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最后韦伯通过他们对资本主义的作用串联起来,让他的思想全面而又体系。
一、关于宗教社会学
我采取了表格的形式来比较韦伯心目中印度教、犹太教、儒道教等的区别,空白的地方上是我个人暂时不能从书中得到的肯定观点。
    社会处境    等级    神义论
(轮回、世界秩序观)    救赎方法、生活态度、理性化因素及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对盈利生活态度
印度教    维护现世秩序的巫师    贱民    天意    种姓制度,职业固定化    有违道德
佛教    流浪世界的托钵僧        轮回        有违道德
伊斯兰    征服世界的武士                否定
犹太教    流浪的商人    贱民    报应信仰、现世    彼世辛苦劳累,因前世罪恶过多
追求广博律法、思考训练    上帝所认可不违道德
基督教    流浪的职工    上流阶层    预定论信仰    天命,介于神意与命运之间,上帝已经寻则了你    符合禁欲主义
儒、道    入世的官僚        彼世信仰    传授的是如何处理行政事务,如果写文案,而不是真正的教育,阻碍了   
宗教信念伦理与理性化的进展,那么理性化就必然要导向资本主义,所以在于分析宗教的哪些理性成分慢慢有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或哪些不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在韦伯看来,中国,缺乏伦理理性化的宗教,技术中理性主义的局限性,这导致中国不容易产生资本主义,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将人们束缚在职业上,也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宗教伦理用自己的宗教信念组织成了一个体系化的宇宙,这个宇宙必然是与现世对抗的,比如,在宗教伦理里,它视依赖信仰获利是不受喜爱,所以贷款取息是排斥的,甚至对理性赢利法则是批评态度也无等差注意(邻人爱)、对性(由两性关系到家庭)。诸文化与资本主义,禁欲。
二、关于支配社会学
支配就是能够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他人行动的权利,它是经济制约下的产物。本文所讲的支配排除了交换关系下的支配,比如我雇佣你给我装修房子,我一下子要你装修中式风格一下子又要你装修欧式的,你受我的支配,但是这种支配是经济交换关系下,不是韦伯研究的类型,他所研究的是社会学的。
对支配的正当性基础的划分:
1.合理规则的制度-官僚制
2.传统,人的权威-家父长制
3.宗教先知和军事英雄,对卡里斯马的信仰,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支配并不是说对应于历史上不同的阶段,而是并存的,不存在优劣之分,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认为卡里斯玛是可以通过血缘继承的,所以我们会选择具有卡里斯玛特质的下一代为继承者,继续推崇他,但这是支配的来源是人们对他身份的认同,甚至久而久之是对该身份传统的认同了,就很容易将卡里斯玛支配转为传统型支配。在一个行政机构中,我们对某位长官可能会带有个人崇拜。
               
法理型支配    具有教育文凭,专业能力,在处理复杂的行政事务时可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个人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高度稳定的社会分化
    松弛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有主动性。
机构的永续性,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将共同体行动转为理性且秩序井然的结合体行动(有计划组织与指导的行动)    货币经济为条件
传统型支配    家父长制支配
严格的个人恭顺关系
欠缺职务的专业化    封建制是其其中一种情况
军队依赖其供应,    身份制限制、垄断性、人身隶属关系   
卡里斯玛型支配    对理性经济认为有损品格而加以拒斥    只要不再有神迹现世,就会被追随者抛弃    无法抵挡开放家庭的建立与经济营利的潮流,最终消失。   
由于经济秩序和国家的形式理性化最资本主义的发展十分有利,所以最后转向以上的三种类型如果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改善,如何发展出了资本主义,即向代议制的发展。
三、关于经济社会学
韦伯的整个经济史,就是经济理性化的历史,按历史进程的划分,经济资本主义的历史从最初的手工工厂、代工制度、煤矿业新能源的兴起,这些以及由贵族消费者的兴起到普遍的消费群体,市场的出现和货币经济这些都有有助于资本主义的计算理性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形式理性即技术、运用货币等的盈利计算程度,实质理性即以某种价值判断为标准。据此又可将经济划分为流通经济与计划经济,流通经济基于厉害关系而一切行动以交换机会为取向,计划经济则带有严格的家计性质。众所周知,经济必然对团体形成产生社会学影响,当团体形成之后,团体的存续与强烈的经济利害关系又结合在一起。经济的类型可划分为从事经济行动的团体、经济团体、经济规制团体和秩序团体,韦伯因此又得出了结合体与共同体的区别。典型的共同体是家共同体、令人共同体,由于共同体内部能力与需求的开展和分化,加之个人越来越不能忍受共同体的严格规定加之外部竞争性社会组织的介入,所以共同体相对于结合体来说,有着消亡的倾向。
感想:
1.就像我在看《哲学与人生》时,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会经历三个过程。难受-接受-享受。我觉得我现在之所以觉得读书很难,有一个理由就是韦伯这些学者虽说是社会学但是他们的知识面是相当的广的,不管是基督教、犹太教、喇嘛教、佛教等各种宗教的形式、还是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形式,他们总是非常非常的了解,但这些我却很陌生,所以即使不涉及社会学只是我就已经很不懂了,更不谈融入社会学的理论,所以我觉得作为文科生真的需要博览群书,以扩宽知识面,但是时间总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社会学经典书目上,但是我给自己的规划是每个月尽量再多加一本人文历史类的书籍,既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有时候也可增进对所读数目的理解。
2.针对我自己还有一点需要克服的是,要多锻炼自己的文笔,我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差,一到要写读书报告的时候我就不知道从哪个线出发,把它连贯的展现出来。再者看到大家写的返乡日记了,相比之下自己所写的就太惭愧了,以后抓住每一次读书报告的锻炼机会,希望早一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吧。

--------------------------------------------

2015年12月8号-2016年1.19号
书单: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自杀论》
《道德教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人类社会经济史》
《宗教社会学》(未读完)
报告:
这个月主要是将涂尔干的书做一个总结,然后开启了韦伯的书目,希望自己能够在剩下的时间结束韦伯的著作,在下个学期的时候开始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次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写读书报告,感觉有很大的挑战性。也很想像师兄师姐那样将所有的观点融汇在一起,甚至可以脱稿。但是感觉自己还是读的书太少,功力不够,所以这一次先采取一本本汇报的方式,希望在日后和大家更多的交流获取更多的灵感,而非只是一个人的思考。
一、《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涂尔干很喜欢在举例许多其他大家的观点后再引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本书中,他会经常与斯宾塞和孔德提出修正的意见。他指出虽然孔德和斯宾塞虽然已经认识到社会现象是客观的、是社会的,但是在实际研究中还是从意向的概念出发,没有做到真正的科学。
涂尔干在这本书告诉我们虽然社会现象由个人现象构成,但是社会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我们切不可从个人现象中去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同时社会现象是客观的,我们要将社会现象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从主观意识阶段迈向客观实际阶段,研究过程中要排除主观意识,排除所有的成见。
其中,我们还要学会区分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其判断标准是现象的存在形式而不是性质,那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规则现象,其他特殊的现象是病态现象即不规则现象。要注意的是这种判断随种类的不同而变化,与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如在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大家对很多现象是否是规则还是不规则的判断就不一致。这种规则与不规则现象的划分是很重要的,任何现象我们都只有在规则现象已经存在时才能进行有效的研究。
又因为社会类型影响着规则现象与不规则现象的划分,所以涂尔干提到了根据社会组合的程度和社会各部分之间及其整体的凝聚程度划分社会类型。涂尔干再一次提出了最简单的社会,即最小的社会集合体,在它之中不再能划分更小的社会集合体,我记得在《社会分工》《原始分类》书中,涂尔干也多次强调因为在最简单的社会中,一切都是最简单和最纯粹的,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较小,所以研究都选择在最简社会中进行。
涂尔干告诉我们在解释社会现象时,要先了解事物的存在原因,再了解事物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以往的现象中去寻求,同时一定要把握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研究社会学中一定要坚持比较方法和共变方法。比较方法我在自杀论一书中有深切的体会,共变方法即告诉我们把我在某一时刻有共变价值的现象,共变具有连续性和社会现象不断演变正好一致,以此建立因果关系。
二、《自杀论》
人们都说涂尔干是实证主义的代表,看了《自杀论》我才切真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自杀论》一书通过大量的各国各地各种情况的自杀统计数据来推翻从前已有的假设证实涂尔干的假设,从而保证结论来源于客观事实。在那些数据的对比中,涂尔干会尽量的让所有情况一致,只存在一个变量,使结论更准确。举例:在研究宗教信仰对自杀倾向的影响时,涂尔干在同一个国家选取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社会自杀论作比较,因为在同一个国家中会减少其他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杀的定义,即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指导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由此可知精神病者的自杀被排除在外。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将这本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影响社会自杀论的非社会因素。
涂指出社会现象要从社会的原因分析而不是个人的原因。所以排除了个人情况,包括心理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一个家族里面的自杀现象是由于榜样的感染力,即效仿。。家庭中遗传的也只是某种气质,而不是必然的自杀。也排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季节性气温、维度等假设。
2.自杀类型
    自杀者个性    个人与社会    个人眼中的世界    怀有希望    忧郁原因    社会整合
利己主义的自杀    强    脱离    真实    是    不能有效行动消沉    低、松散
利他主义的自杀    弱    从属    不真实    无    无法医治的厌倦感    高、

利己主义自杀与利他主义自杀作为相对的两个类型,当我们明白了利己主义自杀时,另一种就相当好理解了。
涂尔干分别考察宗教社会、家庭社会、政治社会这三种团体,得知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人所属群体一体化程度成反比,当人和社会的纽带一松弛,不再适应现实,就会选择过分现实自我丢失社会我而自杀的利己主义。因此在文明日益开化、思想日益自由的现在,学者等知识分子的自杀就是于此。
与之相反,由于社会整合过高,个人过分的与社会融为一体时,他们追求的是比生命更高的人格和集体精神。这时他们自杀是因为个人具有自杀的义务,是社会强制性加于个人的义务。因此在低级社会中常见。
还有一种就是反常的自杀,当个体作出的努力变得更加毫无结果,却要作出更大的努力,故活下去的愿望减弱。这与社会管理个人的方式、社会是否能真正影响到人的情欲有关。我觉得在现代竞争社会,“富二代”“红二代”“煤老板”等食利者的存在,导致一些普通人缺乏纵向流动的机会,社会僵化和不公平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反常自杀。
3.总结
这三种自杀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
    心理特征
利己主义的自杀    1.消沉伤感的抑郁2.伊壁鸠鲁式冷漠
利他主义的自杀    强烈的感情
反常的自杀    1.愤怒2.责怪生活,对不可能结果的追求厌倦
决定社会自杀率的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正如自杀甚至和每个民族最深沉的气质有密切关系,集体力量的推动。是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决定了自杀人数的变化。
告诉我们为了减低社会自杀率,需要建设一些让个人能够感觉到能够被服务的团体,多建设国家之外的集体力量,要让我们看到我们努力的意义。
三、《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这本书主要是三个内容,一是讲诉道德、二是讲诉儿童教育、三是讲诉教育与社会学。
就第一部分而言,道德不同于我们的世俗道德,不是关于盗窃、杀人这样普遍的人类生存基本的道德认识,而是理性的,以往道德中未被重视的道德。这种道德从社会群体中产生,它的条件就是个人对群体的依恋,只要行为是为了社会(小到家庭大到人类)的利益时,才能说它是道德的。因此道德有三个要素-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自主或自决。
道德即意味着约束,约束则会形成规范和纪律,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了约束,那么必然走到不能自主、自控的极端。
涂尔干一直强调人是社会的生物,人总是依附社会。所以除非个人投入社会之中,否则他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无法完全认识他的本性。道德出现的前提条件就是个人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同时道德的功能就是把个人与社会群体连接起来,道德是为了社会而被制定出来的,道德体系是由同一个社会建构起来的,这个社会的结构也被真实地反映在这一道德体系中。
自主是一切权利的开端,没有自主和自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权利。道德对我们约束的同时也形成规范体系,保障他人利益的同时也保障我们的权利,当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时,我们会心甘情愿的做和有主动权的做。通过履行义务,人们可以获得对自我约束的偏好,这是幸福和健康的必要条件。
第二部分怎样培养儿童的道德诸要素
涂尔干选择小学年龄段的儿童为对象,他指出儿童易受暗示的影响,习惯能够很轻易的内化进儿童的心灵,所以学校老师的选择一定要多样,不能让一个老师占支配地位,这会导致儿童的奴役。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课堂的美德就是纪律,儿童只有在学校中形成了良好的美德才能更有助社会化,只有尊重学校规范,儿童才能尊重普遍规范,才能培养成自我控制和约束的习惯。这时惩罚所发挥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奖赏。但我们一定要知道惩罚不是赎罪、不是让孩子感到痛苦,也不是以此来惩戒可能的效仿者,惩罚只是一种可以感受到的符号,只是为了维护被越轨行为破坏的良知。所以惩罚不可偏离目标,在学校也不应该有体罚的存在和任何有损儿童健康的事情,如剥夺游戏时间。老师和父母也不可以在气头上打骂孩子,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意识不到是自己违反了道德而受惩罚,不会刻入他们的心灵。
我们也要利用儿童身上的利他主义来发展道德,儿童总会移情、模仿、甚至把感觉赋予甚至没有生命的娃娃,这种指向他人的都是利他主义。
儿童也必须首先在课堂中体会到集体精神,这样才会在以后对社会或其他集体有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所以老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班级精神、班级荣誉建设。
在学校还要加强科学教学、审美教学和历史教学。自然科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王国。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确的概念,提供能够帮助我们指导行为的良好的智识习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归对艺术的鉴赏,可以获得生活的实践经验,追求艺术,意味着超脱和无私。历史教学中学到的经验与活生生的事实都能让儿童感到它使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直到书快看完了,看到第三卷才明白基本形式是什么。涂尔干在研究问题时,不是倾向于研究该问题或对象的各种变体,而是倾向于研究他的原始形式,在低级社会入手,从最初的本源着手。其中之一就是在比较先进的社会里,我们却是很难发现群体在智识和道德上的一致性的,在低级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是共同的。所以这也是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之后发现不到任何与我们日常理解的神的宗教的影子。他追朔到了宗教的原始形式-图腾制度,为什么说图腾制度可以作为宗教的起源呢?首先我们从宗教的概念和图腾的概念入手。
关于宗教的概念,宗教并不一定要有“神”,他只要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存在即可。宗教包括两个范畴:信仰和仪式,二者是思想和行为的差别。
同时我们要区分宗教与巫术,一个区别是有无教会。因为巫术属于巫师或既定个体的个体膜拜,而宗教确实社会性的,与群体有关,教会就是聚集起来的组织。
宗教有两种分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泛灵论,即与精灵有关。
接下来就是研究我们的图腾制度了。乍一看来图腾制度和动物崇拜有些相似,但是千万不可将二者等同。涂尔干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借助澳洲部落和大量前人的研究,特别是斯宾塞和吉兰的研究,来向我们解释图腾制度。
图腾,是一个氏族的标记。在一个部落里,先有胞族图腾然后再有氏族图腾,一般胞族图腾都是一个种类,如蛇,则胞族之下的氏族即是各种蛇。关于图腾的继承,有的继续母亲的图腾,有的继承出生地的图腾,有的继承母亲第一次妊娠反映的地点或所食用的植物或看到的动物。
图腾与人的关系是朋友关系,是亲属关系,在起初,人们并不是敬畏、害怕自然,他们是从所具有相似人格的图腾上能借助获得力量。血一直被看做具有神性和灵性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祭拜图腾或则仪式上都会有血的出现,人们都会伤害自己用血来唤醒或愉悦图腾。
每个氏族的图腾本质是一致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它对氏族群体所起作用的是曼纳、瓦坎,即一种社会力一种道德力。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人的之上还有社会,所以人会受到社会的约束。但是宗教将神圣与凡俗隔离开来,还具有一定的娱乐和审美功能。所以你看,人们每天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忙碌,这种重复的生活会让人觉得很累,但是周期性的宗教仪式的举行,让人远离了俗世便是很好的休闲,很多艺术和游戏的起源和表现也都是来自于宗教。
与集体力相对的还有一种个人的力,即灵魂。
在人死后,人们会毁坏他的肉体,以免他的灵魂为氏族带来不好的命运。有的学者将生产也认为是一次灵魂转生的结果,有的部落,如果新生的孩子很像死去的成员的话,便认为是死者的灵魂寄托在了该新生儿体内。
但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成为精灵或神,只有是神话人物的灵魂。即祖先人物的灵魂。
精灵本身既能行善也能作恶,精灵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迈向宗教力个体化的重要一步。
曼纳观念或图腾本原观念是灵魂观念的前提条件,灵魂只是曼纳或图腾本原的一种特殊形式。灵魂是每个个体中的图腾本原。
本书的第三卷正式回答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包括三种,一是禁忌二是积极膜拜三是解仪式。禁忌即是消极膜拜,包括禁止触摸、禁止看、禁止某些语言等。禁忌的原因是神圣性的传染性,这种传染的来源就是宗教力,那种社会的集体的力量约束着大家。苦行主义是禁忌的极端发展形式,在土著人眼里,如果不对我们的本性施以暴力,不对本性有所伤害,我们就不能摆脱凡俗世界,痛苦是一种标志,他把自己与其他盲目追求享乐的人区别开来。积极膜拜就是特殊的仪式体系包括使用图腾仪式、祭祀制度、节日庆典。在那些仪式中,人们会把血流在图腾动植物身上,围着图腾唱歌,以求繁衍。虽然在我们看来是荒谬的,但是土著人却从来不会怀疑这些仪式的作用,即使是没有获得所求的结果,他们显现是其他敌对氏族的力量在作怪。这种仪式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人们在仪式中获得了集体精神,获得了从生命本原的力量;另一方面,图腾物种在人们的膜拜中才得以继续存在。第三个解仪式是在不安或悲伤的状态下所举行的仪式,这些哀悼仪式往往比较血腥暴力,一般在一个人死后,他的家人或氏族之人,会让自己流血、或互相打杀。或是在干旱、收成不足时也会采取此做法。因为在他们看来不管是精灵还是宗教力都有着善恶,这种洁净与不洁净不是两个类别,二是同一类别的两个变体。
最后引出了文章的第二个内容。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涂尔干大胆的提出科学来源于宗教,一是宗教的范畴概念,范畴是社会性的概念,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被了解,逻辑思维就是由概念构成的,所以逻辑思维离不开范畴,但是逻辑又是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二是宗教让人们首先开始思考社会、思考宇宙,尽管他们的把握并不准确,但是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五、《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这本书的许多观点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出现过。乱伦被视为最严重的不道德,所以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但是乱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一样,最原始的乱伦是指的是图腾氏族上的婚外制,即不允许氏族内的性结合。需要我们知道的是,氏族是根据图腾而结合出来的,而不是血亲关系,所以婚外制并不是阻止亲属关系间的结合,反而允许极为接近的血亲之间的婚姻。土著人不允许氏族间的两性关系的原因是出于道德的动机,这可能与某种宗教信仰有关。首先,外婚制也是一种接触禁忌(塔布),禁忌同一氏族的男女之间的性亲近,这种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女人被赋予了一种应予隔绝的力量。因为女人特殊的生理结构,她们与血紧密相关,但是血在澳洲或印第安人眼里又被视为超自然的本原,所以女人很多时候特别是在经期总是被隔离。
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本书刚开始就讲到了宗教与社会分层。指出新教徒比其他宗教徒在社会中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职业上举例,天主教徒倾向于在传统手工业做佼佼者,而新教徒选择工厂或管理职位。从受高等教育方面,天主教徒所占的比例低于其他教徒。
所谓的新教,韦伯举了四个教派:加尔文教、虔信派、遁道宗、浸礼宗诸派。每个教派关于宗教信仰和禁欲的要求有许多异同之处。其中加尔文教是韦伯的论述重点,加尔文教认为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人只有一个生存意义即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和最高权威。加尔文教要求信徒是一辈子的善行,并且还要竭诚一个完整的体系圣徒的生活完全是为了获得拯救,所以他在现世的生活是彻底理性化的。虔信派更倾向于情感方面,是有闲阶级的一种宗教业余爱好。遁道宗的特点是具有有条理的、系统化的行为方式,以求达至对宽恕的确定性的纯感觉,浸礼宗诸派则更为恬静、平和和富有责任感。要求人们监督自己的行为以获得上帝的恩宠。
具体探讨了四种宗教之后我们知道宗教信仰心理和实际伦理道德之间存在一些观念,比如新教中的职业观和禁欲理论。新教将职业看做上帝分给每个人的任务,因此人们应当好好的工作来荣耀上帝,好好工作的同时必然带来财富的增长,这也使人们追求财富合法化和提供了宗教的屏障。好好的劳动是禁欲主义的实践,因此即使是有钱人,即使他们不用劳动也可以获得生活的必需品也需要劳动,这使得在社会形成了劳动光荣、积极经济的氛围。禁欲同时还要求我们不准奢侈浪费,杜绝奢侈品。所以人一方面积极工作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不浪费使钱都可以用于资本的投资和再生产。这难道不有助于“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的资本主义精神的繁荣吗?
整本书的重点就是在论述改革之后的新教,他们的理性主义、职业观、禁欲主义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典型的解释主义的代表。
七、《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这本书很薄,是我在开始韦伯书籍的第一本书,虽然这本书说的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在我看来主要就是三个概念。其一是关于关于韦伯的解释性理解,在韦伯看来,社会学不存在“行为着的”群体人格,即使是在谈论“国家”“家庭”“股份公司”类似的组织,它所指的一般只是实际发生的或则思维构建的个别人的社会活动的特定过程,因此,不存在可以概括一切的普遍解释。解释只是对一个可即使行理解的行为所包括含的动机的理性理解,一个事件如果是不可理解的,那么他就不符合社会学规则。其二是关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指向可能是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预期未来将出现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社会行为,只有当自己的行为在意向上以别人的举动为取向时,这一行为才具有社会的性质。社会行为分为两种,一是价值理性行为,而是目的理性行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我在没有看此书时认为价值理性行为也是符合理性的,然而却相反,价值理性旺旺是非理性的,不顾及后果,它以某种信条为价值观,为了实践这种价值观往往是可以无视任何可预见的火锅的。目的理性行为以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为指向,并同时在手段与目的、目的与后果,以及最后再各种可能的目的之间做出合乎理性的权衡,然后在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下采取行动。其三是共同体。在一个共同体内,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这种归属感建立在信仰、传统或章程基础上。团体的存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和管理班子。在团体中规范团体行为秩序的是行政性秩序,这种正当性的来源也是传统、信仰、章程。韦伯又将团体区分成政治团体和僧侣团体。政治团体,是在一个明确的地理区域内,通过领导班子持续地应用和威胁应用人身强制而得到保障的,暴力是保障其利益的最后手段。僧侣团体,团体内的秩序,是应用给予或拒绝给予宗教救赎的精神强制来保障。
八、《人类社会经济史》
这是我看的韦伯的第一本经济社会学的书,感觉经济类的比宗教类的确实难懂很多,还是有很多的概念不是很明白,回想起来都很模糊,总结的时候非常的费力。
人类社会经济史这是给人感觉特别宽大的概念,但是实际上这本书只不过是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来探寻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产生和变化,着重强调新教伦理、官僚制度、法律权威对资本主义所起到的作用。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讲的是家庭、氏族、庄园制的生产组织。这一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耳曼民族的农业共产主义,他们的村落是彼此独立的,另一种是“街道村落”,人们沿村落街道聚居两旁,还有其他国家各种形式的村落。氏族有图腾氏族和军事氏族,在西方氏族最后逐渐被瓦解,原因是宗教和国家的官僚政治,但是在中国氏族的力量却十分强大。由小家庭演变成大规模的庄园式家庭,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源,庄园主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来支持一个上等阶级的生活,他们对其范围内的不自由民掌握有人身宗主权和司法权,不自由民需要纳贡、服徭役、打官司时需要庄园主的证词。
第二章是资本主义开始以前的工矿业。首先是资本主义以前的工业,在农业为主的时代,工业还只是一种副业,最后变成了纯粹营利的产业,家庭手工业到部落工业,最后突破意义的是机械的使用,即作坊。这使得工业与家庭分离。对西方工业最具有意义的是手工业行会,行会一词指的是手工者按照职业的种类而专门化的一种组织,对内实现劳动章程,对外实行垄断。在欧洲,许多城市类别就属于行会城市,有某种手工业聚集而成。后来,行会内部的手工者有的由于资本的积累变成商人或雇主,有的行会联合,有的行会被牺牲。矿业经历了自由时期、小食利阶级、资本家加入、矿产集中事期。
第三章前资义时代的商品及交换,首先就是关于商业,商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有:运输技术、人身保护、法律保护、会计计算、并在此提到了坐商及集市贸易。接下来就是货币,货币的职能是支付和交换,有各种形态,最后由银行来经营货币业务,后来还有了利息,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因为都是无偿劳役。
近代资义的起源。也就是在将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排除了殖民和奴隶制度的影响,提到了普遍的工业技术,特别是煤等能源技术、投机、会计制度。最后,最具社会学特点的是市民概念。从宗教上,对比了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犹太人一直是流浪,他们中有很多是手艺人,而印度受种族影响,不愿去采取手艺而失去自己的种姓而且他们相信轮回说,此世会将坚守自己阶层的每一步。再就是官僚制度,也即合理的国家,古代的中国是由少数士大夫组成的官僚集团,合理的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关税保护、如重商主义和合理的法律,以《罗马法》为例,
[感想1.这个月的读书状态还可以,也是自己有压力了,读书会的师兄师姐都很优秀,而且在我们16级里的伙伴们读书也比我远,所以自己还不加把力的话会掉队很远。每次不知道该接下来看什么书或则想松懈一下的时候就上三农中国看一下师兄师姐的帖子,看看他们之前的读书历程,确实很励志,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2.这个月考完研寝室就空了,一直也都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会有人叫自己出去玩,但是一想到一天要看十个小时的书,就都不想去了,因为知道自己就算出去了也会一直想读书会的事情也玩的不开心,还不如先把手里的这本书看完了再给自己放松一下。这是自己一个很大的变化,读书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内心的约束习惯了。
3.读宗教感觉比较好理解和简单,开始读经济的时候感觉有点难了,那时候感到有点难所以拖拉了几天,现在想起来很后悔,毕竟看完以后发现这本书其实没那么难,千万不要有畏惧心理、千万不要拖拉!有时候休息下来之后读书状态一松懈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缓解,很浪费时间!最后就是希望自己加油!
[ 此贴被钟瑞在2017-09-09 21:31重新编辑 ]
Posted: 2016-01-23 21:52 | [楼 主]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书单很是惊人,总结也很细致,保持尽头,继续加油~
Posted: 2016-02-02 17:52 | 1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千万不要有畏惧心理、千万不要拖拉!有时候休息下来之后读书状态一松懈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缓解,很浪费时间!最后就是希望自己加油!


说的很好,加油!
Posted: 2016-02-02 17:53 | 2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
Posted: 2016-04-07 10:45 | 3 楼
贺苏园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71
威望: 71 点
金钱: 710 RMB
注册时间:2015-08-06
最后登录:2020-01-05

 

给你合并更新了
恭喜找回账号密码
Posted: 2016-04-07 11:26 | 4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是的,终于可以很顺利的登录三农中国了,好开心~谢谢啦!
Posted: 2016-05-09 17:06 | 5 楼
小迁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46
威望: 146 点
金钱: 1460 RMB
注册时间:2015-01-22
最后登录:2017-06-14

 

总结的很好啊,要毕业了,心要静下来啊,去年的经历是血的教训,加油,期待看你毕业来华科时的优质表现!
Posted: 2016-05-09 18:38 | 6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以后的读书报告要写1W-2W字,最起码也要八千字!总结的还远远不够!
Posted: 2016-08-21 14:23 | 7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如若耍小聪明,半年以后就会掉队,自己就会自动退出。所以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巧办法,只有笨功夫,切勿自欺欺人!
Posted: 2016-08-21 14:25 | 8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如果一个人情绪很大,但是能力却又很小,那他能做改变社会吗?
Posted: 2016-08-21 14:25 | 9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人和人的差异有时候就是取决于能否在一件小事上排除外在因素!
Posted: 2016-08-21 14:26 | 10 楼
毛一敬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5
威望: 75 点
金钱: 750 RMB
注册时间:2014-07-10
最后登录:2017-11-17

 

看到你在的总结是真的用心了,读的很有感觉。笔记什么的慢慢调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加油
Posted: 2016-08-22 23:45 | 11 楼
小迁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46
威望: 146 点
金钱: 1460 RMB
注册时间:2015-01-22
最后登录:2017-06-14

 

齐美尔读的很好,框架整个都出来了,继续努力,读书的状态保持下去
Posted: 2016-08-23 00:03 | 12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
Posted: 2016-08-26 09:09 | 13 楼
卢丛丛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7
威望: 67 点
金钱: 67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3
最后登录:2019-04-19

 

还没看到齐美尔,不过听到你会上的报告觉得很棒!等以后读到齐美尔再来仔细看
Posted: 2016-09-02 12:41 | 14 楼
吴欢欢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2
威望: 52 点
金钱: 52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1
最后登录:2023-10-26

 

读书最开始以稳为重,不心急,慢慢积累,同一个阅览室,我们相互监督、打气!加油~
Posted: 2016-10-09 21:45 | 15 楼
夏日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11-05
最后登录:2018-12-29

 

闺蜜向你学习
一萧一剑走江湖,一心一意化天下
Posted: 2016-10-10 23:26 | 16 楼
王文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3-10-27
最后登录:2021-08-31

 

觉得你读书的状态一直都很好,很稳健,向你学习
心无旁骛,心诚则灵
Posted: 2016-10-11 23:21 | 17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
Posted: 2016-10-17 08:54 | 18 楼
贺苏园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71
威望: 71 点
金钱: 710 RMB
注册时间:2015-08-06
最后登录:2020-01-05

 

代更新至十月
Posted: 2016-11-21 07:38 | 19 楼
splendour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15-11-18
最后登录:2023-11-27

 

保持心态乐观,吃好喝好锻炼好,争取更大的胜利。
规矩绳墨之间,一个人跃马扬鞭。
Posted: 2016-11-21 15:57 | 20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Posted: 2017-01-18 10:54 | 21 楼
小芳子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3
威望: 73 点
金钱: 730 RMB
注册时间:2015-03-18
最后登录:2017-03-09

 

读经典是一场修行,说得很好!状态已经不是问题了,对读书和团队的认识都很好,只要坚持下去相信新的一年会有更大的收获,加油!
Posted: 2017-01-18 11:29 | 22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这一次又点编辑一直不动了。,,哎哎哎
Posted: 2017-03-12 10:58 | 23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赶帮超!!!
Posted: 2017-04-14 14:11 | 24 楼
王萍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6
威望: 66 点
金钱: 66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8-07-01

 

我觉得自己应该多向你学习,特别是读书的状态,要一起进步呀!
Posted: 2017-04-24 21:00 | 25 楼
splendour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15-11-18
最后登录:2023-11-27

 

总结思路很清晰呀。
“不怕慢,单怕站,这句话不一定对,我们也要加快脚步,把握时间!”
这句话也简明有力!!!一起加油。
规矩绳墨之间,一个人跃马扬鞭。
Posted: 2017-04-26 20:09 | 26 楼
钟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16-01-20
最后登录:2018-10-10

 

Posted: 2017-07-05 21:16 | 27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34208(s) query 4, Time now is:03-29 09:1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