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4» Pages: ( 1/4 total )
本页主题: 王誉霖读书汇报(更新至2013年5月29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誉霖
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4
威望: 194 点
金钱: 1940 RMB
注册时间:2012-03-30
最后登录:2014-03-20

 王誉霖读书汇报(更新至2013年5月29日)

王誉霖2013年5月份读书汇报(4.28~5.28)

读书书目: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重读)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顾忠华
《西方革命理论与社会运动发展之述评
            ——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赵鼎新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卷)          许纪霖(编)
《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              李泽厚、刘再复



              问题的转向与话语的重构
                      ——试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1895~1920 年初)

        一

        马克思说,思想是被把握着的时代。那么同样地,我们也可以说,思想史则是对被把握着的时代的再把握。“思想史与一般的知识史、学术史不同,它涉及的对象并非知识领域的一般或专业的知识,而是曾经或者能够对社会和时代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潮、观念和公共意识,换言之,它也是一部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1如果说后者侧重的是“批判与辨析概念之是非,正误、真伪,以至精确的定义”,那么前者则多注重“它们的性质,时代意义,以至影响的范围”,2但这并不是说思想的价值仅限于彼时或当下的意义,真正的思想有着永恒的生命力,是超时代的,而打捞那些被时代风云所吞噬的思想,正是思想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思想史研究的首要困难在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时空疏离,如此便很容易陷入“怀特海(A.N.Whitehead)所称的‘错置具体感的谬误’(Fallacy of Concreteness)。怀特海认为,一个东西有其特殊性,但是,如果把它放错了地方,那么它的特性就被误解。它给予我们的具体感就不是与它的特性有关了。”3林毓生进而指出,这种谬误在于,“不知那些口号所代表的观念的复杂性和它在特殊历史情况下演变出来的性格,即把外国的一些观念从它们的历史来源中切断”。4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常常把自己想象出来的意义投射到这几个口号上,我们常常会根据我们的观点,我们的问题,或我们所关心的事情来解释这些名词。这种解释常常与这些名词所代表的思想没有多大关系”。5尽管林毓生的批评针对的是西学东渐过程中学人简单移植西方理论而忽视中国经验的特殊性的普遍情形,但对我们理解思想史也不无裨益。

        历史是如何可能的?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可能的解答。正如该书的副标题一样,作为历史学家笔下的事件的历史,以叙事为主;作为经历者的历史,他们当时的想法、感受与行为,他们对运动本身的看法自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而作为神话的历史则是后人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6这一神话是“按照人们的期待而形成的对过去的理解,对真实的历史来说,它仅仅是人们按照某种意识形态的信念而作出的对于‘过去’的塑造”,7它的意图是强烈地指向当下的。

        如果说柯文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历史之路的可能,但仅此远非足够。更重要的,恐怕是历史立说者的初衷(研究对象)与读者(研究者)的接收未必总是一致的。《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使同时代人之间的交流也可能因思想的不同时空而隔膜,后来者的研究就要更加小心,才不致走上歧路。故只有去重新发现立说者当时的各种意图(包括写作的意图和写作时那一刻的意图),重新恢复当时的场合情景,特别是思想言说的语境,重建当时人思想的规范习俗,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当时人言论所蕴含的意思,即特定人物在特定时刻的“心意所指”。8

        但这又谈何容易呢?由于时代的场合情景、思想规范以及立说者意图的不同,同样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故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今日去读历史上的文本,实在类似读外文。外文固可学会,但必须按照其特定的语法和表达习惯才能运用得当。9柯林伍德尝言,史家观物,不应仅观其表面,而是要看进去,去洞察其内在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是在自己的心里以当时人的规范习俗和道德观念将此事批判地再思一遍。所谓批判地再思,即力图减少研究者个人取舍的倾向性。10只有尽量排除个人倾向之后,始能如鲁迅所说,“自设为古之一人,返其旧心,不思近世,平意求索,与之批评,则所论始能不妄”。11惟旧时立说之人,或受其时局环境的影响,每有其不得以的苦衷,未必能随意说话。故陈寅恪提出还要与立说之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12必如是,始可云真了解。

        历史的研究首先意味着历史地对待历史,任何对于历史及其人格代表的浅薄的嘲笑也正如一切按照主观的思想形式塑造历史的企图,只能换取历史的无情的嘲笑。13今天我们若要进行思想史的考察,也必须首先本此一基本共识,才有可能接近思想史的本源。我们定当努力朝此一方向开拓。

      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中西开始了交通频仍的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内敛的天下体系或朝贡体系也逐渐被西方外输的世界体系所瓦解所吸纳,中国被迫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尽管饱受屈辱却终也无可奈何。14这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诚如李鸿章之谓“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15这不独是李鸿章一个人的观感,而是他那个时代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共同感受。考诸往史,自先秦以来,这样的大转折时代并不多见,除了春秋战国和魏晋,就是李鸿章之喟叹——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蔓延至今、而仍未完成的现代性转型。有学者将此称之为“晚清之变”。自然,我们对思想史的兴趣即在于此。

        著名思想史家张灏把1895 年到1920 年初即从甲午到五四近三十年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即从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范式向现代性范式转变的时代。这意味着这一“转型时代”是二十世纪与以往历史联结和沟通的桥梁,正是从这里出发,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问题意识和基本命题。16张灏认为,在此一时代,无论是思想知识的传播媒介或者是思想的内容均有突破性的巨变。就前者而言,主要变化有二:一为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及学会等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大量涌现,一为新的社群媒体——知识阶层(intelligentsia)的出现。至于思想内容的变化,也有两面:文化取向危机与新的思想论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17张文的论述宏大而又称旨,颇有思想冲击力,但对于笔者这等初学之辈来说,稍欠具体背景的铺陈,本文即欲在此一论域基础之上,基于笔者有限的阅读所及,简单申述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薄之见。

        三

        笔者欲将此一“转型时代”以时间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以时代主要思潮为中心,划分为三个前后接续的历史阶段来分别加以论述。即第一阶段(1895~1900),重大事件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第二阶段(1900~1915),重大事件有自立军起义、拒俄义勇队、革命与改良论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第三阶段(1915~1920 年初),重大事件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8、“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共建党、科玄论战等。而之所以如此划分的依据在于,虽说每一历史阶段都大体共享着相同的大的时空背景和目标取向,但每一具体阶段与前此相比又都意味着问题意识的转向与话语空间的重构,都对历史当下的发展产生了即刻的深远影响,从而共同形塑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这一伟大的“转型时代”,如前所述,正是从这里出发,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问题意识和基本命题。

        …… ……

        注:数字为脚注。


读书感受:

        在外游荡了一年,是时候回归社会学了。



—————————————————————————————————————————————————————————————————————


王誉霖2013年4月份读书汇报(3.27~4.27)

读书书目

《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                                  本迪克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本原与事变——政治哲学十篇》                      洪涛
(选读“韦伯与马克思——
  论‘文化—政治’与‘经济—社会’”)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言行录》            余世存
《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笑蜀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杨继绳
《放宽历史的视界》                                            黄仁宇
《风险社会》                                                      贝克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王尔敏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编》
(选读“近代中国之开明专制论与强人领袖之想望”)


读书感受: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



王誉霖2013年3月份读书汇报(春节~3.26)

读书书目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徐中约
                        (香港中大繁体版第六版)
《马恩选集》四卷(选读)
《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上下册)            陈永发
《韦伯传》


                          回到马克思:马克思革命思想管窥

   一、导论:为什么要重读马克思?
  
        重读马克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单纯从学科史的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作为社会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作为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之一,作为社会批判范式的开创者,对社会学(当然马克思的思想是不能简单地以学科划分的)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马克思是我们学术征途中永远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诚然,马克思已然改变了世界,他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人类历史走向,不管是否符合他本人的意愿。从现实语境上来说,马克思并未离我们远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处于马克思的时代。尤其是马克思的名字与20世纪迄今的中国的命运深深地纠葛在一起,马克思的话语也早已深深嵌入中国的话语体系,而如何认识中国百年革命史的逻辑,如何理解中国当下的话语困境,又该如何展望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所有这一切都必然促使我们将重读马克思的议题提上日程。

   二、重读马克思的方法论问题:回到马克思
  
        重读马克思的口号背后有一个隐藏的话语,即必须摆脱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解释框架。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年来深受前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实际上是将所谓的也许并非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当成了真理,当作了信仰),为了服从某个既定理论的需要而往往运用一些外在于文本的“原理”去反注原著(即为了证明真理而倒果为因,反求证据),因而日益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枷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不时有新的思潮涌入,但在主流学术界、教育与宣传领域充斥的依然是老一套的话语体系,这使得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盲目的信仰就是简单的情绪的排斥,而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反倒成了我们时代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简单的复杂人。

  方法论上的自觉是学术进入科学层面的标志,也是我们摆脱传统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的障壁获得新认知的关键,为此我们明确提出“回到马克思”的主张。回到马克思,首先要回到马克思(也包括恩格斯)的原典(从19世纪40年代初马恩开始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一直到恩格斯逝世前的几乎所有重要文本),以一种空白式的头脑对马恩原著进行深入的阅读,从而尽可能梳理出马克思主义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理路。其次要回到马克思的时代,以一种历史移情的方法回到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回到马克思战斗过的欧洲,而从不简单地将时空定位随意扩展至19世纪以后的历史和欧洲以外的地域。最后,不仅要回到共产主义者同盟,回到第一国际,更要回到(恩格斯的)第二国际,回到马克思革命的战斗的一生,始终将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笔者认为,历来至少有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作为信仰的马克思和作为学术的马克思。前者只是为了证明真理,而后者却是为了发现真理或证伪真理,或者说仅仅将之作为一种声音而已。虽然有时学术与信仰的分划并不那么纯粹,但二者的区别仍是显而易见的。在本文中,作为一种非严格式的学术探讨,我们自然采取后者的立场。

      【注1】“回到马克思”:张一兵在《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下简称《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提出回到马克思的方法论创新是基于文本学、解释学的理论,笔者没有这种理论储备,只能简单地回到马恩的原典阅读。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注2】“马克思原典”:张一兵在《回到马克思》一书的导言中提出马克思原典有三种不同意义和价值的文本,即读书摘录笔记和记事笔记,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以及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在以往的研究中,受到学者普遍重视和着力研究的往往是第三类文本,第二类文本也得到一定的关注,但第一类文本尚未获得应有的解读和研究地位。在张看来,第一类文本是马克思各种思想原发因素的重要文本,而第二类文本是马克思建构各种思想的实验室,这两类文本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各种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理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但笔者限于学识等因素,仅仅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选读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下简称《马恩选集》)中从19世纪40年代初马恩开始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一直到恩格斯逝世前的重要文献,其中上述三种类型的文本都有涉及。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三、马克思革命思想的认识论问题:通往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
 
      (一)哲学的革命与革命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史观

      (二)为何革命?——劳动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私人占有

      (三)怎样革命?——不妥协的阶级斗争的暴力美学

      (四)革命后怎样?——从人的异化到人的自由与解放

        四、马克思晚年对革命的反思及恩格斯的进一步发展
 
      (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修正

      (二)对阶级史观的微观修正
 
      (三)对革命手段的不断反思和修正

        1、19世纪40年代:暴力革命是唯一手段

        2、19世纪70年代:暴力革命与和平手段并存

        3、晚年恩格斯:转向和平过渡

        4、从“暴力革命”到“和平过渡”:相关争论

      【结论】: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演变只是“革命何以可能”的具体的策略选择,并不涉及“为何革命”的元逻辑,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阶级斗争(但始终没有根本否定暴力革命),坚持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其“出发点”与“归宿”始终没变,变化的只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调整的策略。因此,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没有背叛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非巴枯宁之流的“马克思主义”),故而不存在所谓“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断裂”问题【即“晚年马克思”反对“早年马克思”】,也不存在所谓“恩格斯转向”的问题【即“晚年恩格斯”反对“早年恩格斯”、“恩格斯反对马克思”】,更不存在“恩格斯蜕变成修正主义者”的问题。如果说恩格斯与之后的“修正主义”有什么渊源的话,那也只是从晚年恩格斯的思想“修正”中可以发现“修正主义”可资利用的素材,但“修正”与“修正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其一便是恩格斯从来没有否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而“修正主义”则毅然将之否定。

      (四)对社会主义改造方法的修正

      (五)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修正

        五、时代的马克思与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马恩之后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分裂原因初探
 
      (一)列宁主义、修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与裂变

      (二)

        七、马克思的革命思想遗产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一)

      (二)

      (三)

      (四)



读书感受

        好好读书!


—————————————————————————————————————————————————————————————————————


王誉霖2013年1月份读书汇报(12.25~1.30)

读书书目

《重读中国近代史》                            张鸣
《晚清七十年
    ——中国社会转型史综论》              唐德刚
《马克思传》                                        弗·梅林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与人道主义》
《资本论》(第一卷)
《马恩选集》(第一卷)



              回到马克思:马克思革命思想管窥(提纲)
  
  一、导论:为什么要重读马克思?

  二、重读马克思的方法论问题:回到马克思

  三、马克思革命思想的认识论问题: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到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

    (一)哲学的革命与革命的哲学:从人到人的人的哲学

    (二)为何革命?——从经济学的视角发微

    (三)怎样革命?——阶级斗争的暴力美学

    (四)革命后怎样?——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自由与解放

  四、马克思晚年对革命的反思及恩格斯的进一步发展

  五、时代的马克思与马克思的局限

  六、马恩之后的马克思革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分裂原因初探

  七、马克思的革命思想遗产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读书感受

        落笔至此,这个学期的读书生活算是正式告一段落,说实话,个人感觉并没有很大的收获,当然我并非急功近利者,我也深知读书本不是件急功近利的事。总的来说,这个学期的读书波动较大,不仅是书目,更是状态,但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我相信,不仅是我自己,也包括大家,我们这群刚刚正式开始读书生活的“门外汉”,渐渐地也都有了读书的感觉,每天都能够坐得下去,读得进去,那么剩下的就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相信时间的伟力,也愿与大家一路同行!个人的,集体的,我们大家的——读书生活,且行且珍惜!


        —————————————————————————————————————————————————————————————————————


王誉霖11、12月份读书汇报(11.14~12.22)

读书书目

《欧洲史》(上下册)                            【英】诺曼·戴维斯
《中国:奇迹的黄昏》                              袁剑
《官场病:帕金森定律》                        【英】帕金森
《西方社会思想史》                                  于海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      周晓虹



                    历史的欧洲与欧洲的历史
                            ——纷纭语境下的欧洲史叙事
  

        就像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历史学也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系统阅读西方社会学经典之前,简单了解一点有关欧洲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的《欧洲史》皇皇一百七十余万言,正文近1200页,游刃有余地叙述了欧洲从史前史直到苏东剧变如此大跨度的历史,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突破了西方学术长久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欧中心主义”的传统局限,于宏观把握处不吝细节的铺垫,给我们的欧洲史阅读以全景式的扫描与立体式的整体观感。综合全书尤其是正文前作者近50页的导言,我觉得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予以特别关注。

  一、作为历史的概念的欧洲

  “欧洲”是一个相对现代的理念,它作为一个普遍的概念(或意识)为世人(首先是欧洲人)所普遍接受,大致经过了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理性进程。它是西方现代化启动以来,尤其是宗教改革以来,旧有的“基督教世界”难以整合各分离的世俗的民族国家而被更具中性的“欧洲”概念所取代的产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述:

  (一)作为地理概念的欧洲

  作为地理的“欧洲”是一个久远的自然事实,但作为地理概念的“欧洲”却是与人们对此的认识相关的历史过程。“欧洲”的地理轮廓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的南面、西面、北面分别是地中海、大西洋、北冰洋,故而它的分界线是天然的,没有争议的,问题的难点在于其东面边界的确定。古代和中世纪的人们均认为欧亚东部的分界线是今乌克兰境内的顿河,但他们均没有欧洲平原向东延展范围的详细知识。欧洲东部边界最终从顿河延伸到乌拉尔河和乌拉尔山一线并被普遍接受,完全是十八九世纪俄罗斯帝国崛起的一个后果。

  但这一“定论”在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哈·麦金德、历史学家汤因比等学者看来几乎没有什么根据,对他们来说地理界线划定的依据自然是环境因素居首位,而现今欧亚东部边界的划定则是政治因素影响的结果。

  (二)作为文化概念的欧洲

  有诗人认为欧洲文明是“一块两面可以翻转的织料,一面是色彩斑斓的,另一面是单一的鲜艳而浓重的颜色”。这一诗意的语言向我们道出了欧洲文明真实而又丰富的内涵:统一与多元的交融。统一即“单一的鲜艳而浓重的颜色”——基督教文化,多元即“色彩斑斓”——各种非基督教因素或反基督教因素。

  基督教最初脱胎于犹太教,经过三百多年艰难而又顽强的发展在391年被罗马帝国确立为国教,并最终扩散至现今欧洲境内及以外的地区,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基督教文化一直是欧洲文明的底色,其对欧洲文明的塑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基督教是一元的、开放的宗教,其救世主式的“弥赛亚情结”注定了其对外扩张的本性和对其他文明的排斥或抵触态度,因此内部的宗教纷争(最烈表现为宗教狂热和宗教迫害)和外部的文明冲突(如十字军东征)是在所难免的。1054年,基督教正式第一次大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至十六七世纪的宗教改革,基督教经历了第二次大分裂,由天主教、(东)正教二元对峙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三足鼎立。这两次基督教的大分裂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是显见的。当然,其前、其间、其后教会内部、不同教会之间、教权与王权之间等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斗争。正如前述,基督教文化或欧洲文明并非铁板一块,它是多元的,竞争的,自始就充满了所谓的正统与异端的斗争,充满了本文明与外文明(如犹太教、伊斯兰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等)的激荡与碰撞等。各种非基督教或反基督教因素自始都是存在的,尤其是现代化以来,世俗日盛,宗教式微,欧洲文明在两次世界大战及极权主义灾难(法西斯主义、前苏联共产主义等)的遭际中深陷困境,引起了人们普遍的追问与反思。

  总之,“欧洲”作为文化概念,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基督教因素的影响,又要充分认识到各种非基督教或反基督教因素的影响,既要立足欧洲,又要跳出欧洲,既要反观历史,又要反思现在,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的把握欧洲文明。

  (三)作为政治概念的欧洲

  “欧洲”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多少是有点“心虚”的,因为“欧洲”历来缺少统一的共同的政治结构,但若要认为“欧洲”因此就没有政治内涵,则只能证明自己肤浅的愚蠢了。

  如前所述,“欧洲”概念是宗教改革以来,旧有的“基督教世界”难以整合各分离的世俗的民族国家而被更具中性的“欧洲”概念所取代的产物。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念,但正像卡尔·曼海姆所笃信的一句名言“乌托邦只是早产的婴儿”,它并非是凭空的虚幻,也正如俟后的“欧洲之父”让·莫内的一句名言表明的那样“欧洲没有存在过,但人们必须制造欧洲”。

  这一理念可以远溯至十八世纪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它是为了反对当时法国(较早完成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托克维尔谓之曰“旧制度”)国王路易十四妄图称霸欧陆的产物,在其后的反拿破仑联盟时有所发展,在整个十九世纪这种欧洲主要强国之间的政治游戏主要表现为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直至被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所摧毁并引发新的平衡(详见“三、欧洲的分裂与统一——贯穿欧洲史的全景叙事”)

  二、双头鹰的俄罗斯与近现代欧洲的宿怨

  前已有述,作为地理概念的“欧洲”其东部边界的最终确立是十八九世纪俄罗斯帝国崛起后政治因素影响的结果,而非基于环境因素的考虑。事实上,五百多年来(自十四世纪近代欧洲的曙光以来,正是文艺复兴初启之时),确定“欧洲”的一个关键问题一直集中在包括还是排除俄罗斯这一焦点上。

  从文化概念的“欧洲”来看,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之后,尤其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俄罗斯与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女儿联姻,自视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衣钵,且以(东)正教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因其地处东部,故谓之东正教),并将莫斯科称作第三罗马,其“弥赛亚情结”(救世主)可见一斑(在俄罗斯一直存在着官方正教和民间正教的教权教义之争,官方控制虽严,但民间宗教势力依然强大,大有分庭抗礼之势)。

  从政治概念的“欧洲”来看,此时俄罗斯帝国的命运已经经历了三级连跳,从最初默默无闻,依附于蒙古钦察汗国的莫斯科公国到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国王,后彼得大帝自称皇帝后一般仍沿用沙皇称呼)再到彼得一世大刀阔斧改革后自称皇帝并改国号为帝国,时间轴线为1147——1547——1697(此时乾隆刚退位当太上皇,嘉庆朝开始),俄罗斯国势大增,至叶卡捷琳娜女皇时达“帝国的黄金时期”。1812年赢得莫斯科保卫战,基本决定了拿破仑帝国的垮台,战后成为“神圣四国同盟”的首领。

  从军事扩张上看,俄罗斯不仅大肆向西扩张至波罗的海沿岸,向南扩张至高加索、里海、黑海一带,向东扩张至西伯利亚、勘察加半岛甚至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其“双头鹰”的贪婪本性彰显无遗。

  在整个欧洲近现代史上,一个文化上东正教的,政治上专制的,经济上以农村集体公社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落后的农奴制,军事上极度热衷扩张地盘(不同于其西方邻居们出于商业利益的扩张,俄罗斯只是简单的直接占有)的俄罗斯一直与西方文明的主流显得格格不入。因此,俄罗斯的西方邻居们经常寻找理由来排除俄罗斯,但俄罗斯政府却一直在坚持获得欧洲成员证书。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在打败了拿破仑之后,这一资格才最终得以确认。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却在“入欧”还是“脱欧”的问题上分成了不太典型的两派,一派崇尚“西化”,一派崇尚其本身独特的斯拉夫文明,只有一小群“东方派”主张俄罗斯完全是非欧洲的,大多数方面与中国相同。这一方面固然缘于俄罗斯毕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部分,虽然处于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其又有着强烈的斯拉夫民族主义及东方式的专制特色,即俄罗斯地处欧亚之间的文明碰撞地带。

  但十月革命之后,由于双方(西方、前苏联)官方意识形态的互为污名化,这种不甚分明或模棱两可的态度日益趋于极端,终至反目成仇。作为布尔什维克党人的第一代领袖,列宁与他的老同志们是认同欧洲的,他们将自己看作法国大革命传统的继承者,并期望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联合起来。在1920年代早期,第三国际还讨论过一个由共产主义领导的欧洲联合国家的可能性。但在斯大林几乎屠杀了他所有的老同志之后,苏联选择了在精神上同欧洲事务拉开距离,极端强调自身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积极输出世界革命,并在二战后不久即拉下冷战的铁幕,人为制造欧洲的分裂与对峙(详见“三、欧洲的分裂与统一——贯穿欧洲史的全景叙事”)

  在前苏联存在的几十年间,一批流亡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以“欧亚人”自居,从根本上反对布尔什维主义,重新强调俄罗斯文化中的亚洲因素(共产主义即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同时也保持着对西欧价值观的怀疑态度(战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展开了猛烈而深刻的批判,但其批判的武器依然源自马克思的思想。注意:要把马克思本人的革命思想与其身后的革命实践区分开来)。这一立场使他们在西方广受欢迎,用哈维尔的话说即是“回到欧洲”(回到欧洲文明的主流)。

  苏东剧变后,依旧沉浸在帝国往昔荣耀中的民族主义者与共产主义原教旨主义者结成非神圣同盟,妄图“回到过去”(回到前苏联时代)。这一“回到过去”的倾向与“回到欧洲”的倾向已十分不同于十月革命前在“入欧”还是“脱欧”问题上的两派。

  从上述简单的叙述可知,俄罗斯的选择、俄罗斯的命运与近现代欧洲的历史深深的纠葛在一起,这是一种宿怨吗?

  三、欧洲的分裂与统一——贯穿欧洲史的全景叙事

        (一)分的现实与合的梦想

  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倘若放在中国来看,大概是差不离的,但若置诸欧洲,则多少有点不太合适,因为对于欧洲来说,分是常态,合只是理想,或者说,既有的欧洲史只有分,而合的理想正在努力践行。

  从历史上看,“欧洲”大范围的政治统一或政权是屈指可数的。罗马帝国(前27~395东西罗马分裂~476西罗马灭亡~1453东罗马灭亡)、查理曼帝国(盛于八九世纪,查理曼大帝死后旋即分裂,奠定了今日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的版图雏形)、神圣罗马帝国(即第一帝国,962~1806【为拿破仑所灭】,后皇帝成为名义上的虚君,帝国成为大大小小300多个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等的政治联合体,是为德意志统一前的政治生态)是少有的几个大的区域性政权,在欧洲历史的进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罗马帝国源自之前的罗马共和国,其由共和向帝制的转变印证了吴稼祥新著《公天下》中扩张与专制互为演进的霸权铁律,但其并未像中国后来的遭际,是有其他因素的。)

   十七八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瓦解催生了“欧洲”概念的诞生。与之相伴随,欧洲统一的梦想即已发出了她的第一声啼哭,鼓吹普遍宽容和建立欧洲议会。稍后的另一个声音则呼吁建立一个欧洲强国联邦来确保持久和平(《一个永久和平的方案》)。它们的共同背景是反对法国在西边的霸权和俄罗斯在东边的崛起。但此时的欧洲,民族主义日盛,民族国家勃兴,欧洲的舞台上活跃的是比之以前更多且更强大的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族至上引发的竞争白热化终至一战的爆发。一战后的国联是协调国家间合作与确保国际和平的初步尝试,但很快爆发的二战并没有给予国联成长的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且国联本身的操作性也是问题,但其本身在欧洲统一的进程中依然有其历史的意义。二战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战的延续与扩大,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和冷战的两极对峙为欧洲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统一步伐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欧洲统一的两种失败幻象

  在二十世纪欧洲统一的实践中,曾有过两种独特的统一的尝试,这两种尝试都失败了,并注定要失败。

  在这两种尝试中,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统一欧洲的历史幻象首先开始并持续得最长。在1917~1934年的初级阶段,以波克罗夫斯基(1868~1932)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国际主义情怀,他们猛烈批判狭隘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波克罗夫斯基认为历史是“面向过去的政治”,“大俄罗斯是建立在非俄罗斯各民族的骸骨之上的,在过去,我们俄罗斯人是地球上最大的掠夺者。”但这样的态度是斯大林所不能容忍的。1934年,斯大林颁布《联共(布)党史教程》,意识形态的方向突然转向了。此时波克罗夫斯基已死,他的不听话的同事几乎全被清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和极端俄罗斯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有害混合物。这两个因素在本质上是相矛盾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但它们被一种意识形态式的救世主式的教条结合在一起,并被包含在斯大林武断的历史发展的“五个社会阶段模式”中,由此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被赋予了一种不可置疑的真理性。同时,在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中,俄罗斯民族被赋予作为苏维埃各民族“老大哥”与世界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特殊使命,此一傲慢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也是日后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一大原因。容易看出,这种共产主义的救世主式的自我使命不过是妄图称霸欧洲进而称霸世界的野心罢了(不可轻易否认他们进行共产主义实践的热情,但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实践能且只能是一种霸权)。90年代之交,苏东剧变,这一历史幻象业已被归于湮灭。

  另一种尝试是法西斯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作为共产主义的回应成长起来的。在1922~1934年的初始阶段,它在德国和意大利都含有某种社会主义的味道,但在意大利被墨索里尼妄图恢复罗马帝国昔日荣光的野心所支配。从1934年起,当希特勒开始再造德国时,方向突然改变了。国家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端的种族主义和日耳曼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有害混合物。尽管纳粹是与苏联向敌对的,但其彼此的意识形态并非完全不同,其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因素,其吞噬人性的意识形态机器的运作机制等是有共通性的。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这一历史幻象被更彻底地扫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总的来看,这两种统一欧洲的历史幻象(之所以称其为幻象,是因为其违背人类文明的主流、正道)均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人权灾难,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

  (三)走在统一的大路上——现实与梦想的交织

  前已有述,与“欧洲”概念的诞生相伴的是欧洲和平与统一的梦想,但无论是在此之前还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统一的尝试无不严重依赖民族至上的武夫称雄的既有路径,这是一种一元的零和的暴力游戏,而非多元的和平的合作共赢,且这样的尝试从未成功过。这一模式的危害莫甚于两次世界大战和二十世纪欧洲统一的两种失败幻象(详见“四、(二)欧洲统一的两种失败幻象”)。

  二战后的欧洲很快迈开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统一步伐。在新的国际秩序和冷战对峙的现实威胁下,欧洲已然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深重的战争创痛和深刻的历史教训,使得欧洲统一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之火在历经三四个世纪后终于熊熊燃烧起来。冤家世仇的法德和解,欧共体六国经济合作,很快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成员不断增多,合作成果斐然……

  当然合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受到英国传统保守主义和法国戴高乐主义的影响,英国历来超然于欧陆事务,擅搞平衡政策,后虽70年代因经济利益加入欧共体,但直到撒切尔夫人1990年被迫下台时英国才算真正开始积极融入欧共体。因此法国成了欧洲统一运动的当仁不让的领导者。而法国的戴高乐非常看重一个强大的法国的主权完整与独立,因为任何形式的国家合作必然要让渡一定程度的国家主权,故而60年代【之前戴高乐“赋闲”12年,1958年复出】戴高乐曾有所抵制,后被自己和他人超越。

  另外应该承认,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也对欧共体的经济合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美国明确要求受援国之间要建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以上只是内部的因素,外部的因素则涉及东西欧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战后至苏东剧变的约半个世纪里,东西欧关系的“蜜月期”有两个,一是50年代中后期的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一是80年代中后期的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另外,从1953年起,“欧洲委员会”【不同于基于经济利益的欧共体和基于安全利益的北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有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苏东国家参加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国际会议,这是东西欧间文化领域的交流的一个例证。更为重要的是,流亡西方的苏东知识分子“回到欧洲”的诉求和反布尔什维主义的精神起义更在精神上文化上拉近了东西方之间的距离。

  回过头来看,欧洲统一的实践既有政治家的审时度势,更有思想家的高瞻远瞩。丘吉尔主要基于共产主义的威胁和西方政治、军事的安全的考虑,战后不久(1947年)即呼吁欧洲立即展开统一与联合的行动,而欧洲统一的实际操盘者如法国的让·莫内、舒曼和德国阿登纳等人则从更基本更务实的经济等领域入手稳步推进(因为安全领域已有了北约)。

  而奠定欧洲统一的思想基础的除罗马教皇等基督教思想家外(基于基督教文明及人道主义立场呼吁通过欧洲的和平与统一来救赎过去的罪恶),塞顿·沃森(1916~1984)则是少有的超越的思想者。

  他坚决批判狭隘的顽固的民族主义,重申一个欧洲神话的必要性:

  “欧洲文化共同体包括生活在德国和意大利以外的民族……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由于他们今天不能属于全欧洲的经济或政治共同体这个事实所抹杀……他们中没有谁能没有欧洲而存在下去,或者欧洲没有他们能存在下去。这当然是一个神话……”

  他猛烈抨击那些期望欧洲的统一只不过是建立在“北约”的安全利益或“欧共体”的经济利益之上的人们的短浅目光(即排除东欧的仅限于冷战铁幕以西的国家的统一):

  “让我们不要低估一个积极的共同事业的必要性,因为一些事情比黄油的价格更激动人心,比确定欧洲防御条约更有建设性,即对一个欧洲神话的需求。”

  他有力反驳欧洲文化的简单化和铁板一块的愚昧观点,重新审视了欧洲文化的目的与价值:

  “欧洲与基督教世界的交织是一个历史的事实,甚至最漂亮的诡辩士也不能否认……但同样真实的是在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有些不是基督教的,有罗马的,古希腊的,可以说还有些波斯的……

  ‘欧洲文化’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种工具。它不是欧共体官员或其他人的垄断所有物……‘欧洲文化’的统一不过是我们各个祖先三千年劳动的终极产品。它是一份遗产,我们若践踏它就会自取其害,并且这将是剥夺年轻的和未来的各代人的一种罪孽。应当说,我们的任务是保有和更新它。”

  塞顿·沃森是在冷战阴云笼罩下的欧洲漫漫长夜中举着欧洲统一火炬的孤独奔跑者,他的思想遗产已然并将依然对欧洲的统一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次回过头来看欧洲战后的统一运动,因应不同时期不同的国际环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1945~1948,战时同盟的解体

  此为新的国际秩序的必然结果,也为冷战背景下欧洲的统一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压力与动力。

  2、1949~1984,欧洲统一运动的稳步推进

  (前已有述)

  3、1985~1989~1991,戈尔巴乔夫新政与欧洲统一的新机遇

  戈氏新政进一步融化了东西欧之间的坚冰与敌对态度,为欧洲统一运动的进一步扩大与稳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保障。苏东剧变后,欧洲统一运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大挑战(苏东国家稳定的压力,急功近利后“复辟”的危险,双方清除意识形态的非常态化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等【基于作者1996年写作此书时的时间考量】)

  四、既有欧洲史叙事的局限及当代史学发展的困境

  从上述文字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作者写作此书的一个目的或者动力即是追寻欧洲分裂的现实及正在实践的统一运动,这是本书与其他有关欧洲史的著作的最独特之处。

  而既有的有关欧洲史的局限及当代史学发展的困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有的概述整体欧洲史的著作多依赖多卷本和多人的合作,且相继问世时间过长,而不依赖此模式的成功尝试一直很少,且多从某一视角或方面入手,这样就降低了作品的可阅读性与可普及性,毕竟概述类的历史作品主要还是面向大众的。

  (二)既有的欧洲史叙事忽视对当代史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当代史易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正像前人告诫我们的那样“任何写一部现(当)代史的人若是追随‘真理’的脚跟太近,或许会把他的牙踢掉”,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们相信“‘现今事务’没有经历半个世纪之前不能成为‘历史’,直至各种文件可以利用和事后的认识在人们的心目中清晰起来”。

  (三)既有的欧洲史叙事充斥着“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优越论和西方文明论,报“喜”不报“忧”)和“西欧中心”(偏重英、法、德、意等国,却将局部的视角推及全体,致使残缺不全或谬误多多)的话语,自诩公正和客观,却有意无意的选择性失明和失语。而为了纠正这一偏差,美国的史学通识教育(以之为例)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者如何平衡尚待解决。

  (四)当今史学发展越来越趋于专业化,使得我们“关于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史学走入了专业化的窄胡同,以致对宏观历史的把握有时到了竟被遗忘的地步。须知史学的研究不仅需要显微镜,更需要望远镜,不仅要深入地核,还要注意地面的起伏延展。

  (五)虽说历史讲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九分材料不说十分话”,但过于拘泥于客观性的史料叙事,使得“创造性的历史想象力”有无用武之地的危险,这可能会极大的阻碍我们对历史的移情式理解。

  (六)各民族国家往往重视各自的民族历史,而忽视整体的欧洲史(以英国的史学传统与史学教育为例),如何平衡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矛盾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欧洲统一运动的需要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七)解构主义的话语消解一切有意义的载体,我们似乎什么都不能说不能做,只好无动于衷,“放弃”史学的本分。

  五、重叙欧洲史的可能性与方法论问题

  针对上述既有欧洲史叙事的局限及当代史学发展的困境,自可见招拆招:

  (一)注重可阅读性和可普及性且不依赖多卷本和多作者的全面概述整体欧洲史的著作是可能的,关键在于宏观与微观、广度与深度之间的把握。

  (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史不仅应该关注,而且“可以”关注,毕竟当下正在践行中的欧洲统一运动对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意义巨大。

  (三)“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欧中心主义”必须突破而且可以突破,因为所谓的西方文明本质上是一种有意识的建构的产物,为此针对“西方中心主义”:

  1、对欧洲与非欧洲民族的相互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

  2、使用非欧洲的资料来阐释欧洲的问题;

  3、坚持与欧洲的邻居们进行诚实的比较,也就是在许多方面不会对欧洲有利的比较。

  总之,要从根本上改变调子,不仅要记录文明,更要暴露罪恶,赞美改赞美的,谴责改谴责的,务求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针对“西欧中心主义”,要写遍欧洲的东、西、南、北,兼顾重要性与整体性的平衡。

  (四)史学研究的专业性与宏观把握、史料的客观性与创造性的想象力之间的协调兼顾是可以做到的。

  (五)民族国家的民族历史偏好与整体欧洲史之间的张力,历史教育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现实,随着欧洲统一运动的不断进展是可以慢慢解决的,此即本书的目的之一。

  (六)历史教育存在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问题也正是本书的努力所在。

  (七)解构主义话语本身也有待解构,解构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威胁也是对解构主义本身的威胁。

  当然,重塑欧洲史的可能性必须随着一个更广泛的欧共体的建设慢慢进行。两者都不会一天建成。如此,相信上述部分非技术难题定会随此进步慢慢得到解决。

  六、欧洲史的分期及重大事件序列——以时间为轴

  先将本书的章节目录抄录如下:

    第一章  半岛:环境与史前时期

    第二章  希腊:古代希腊

        【开放的海洋商业文明,地缘环境因素,多元竞争,汤因比“环境挑战与反应”理论】

    第三章  罗马:古代罗马,公元前753年~公元337年

        【希腊化世界和罗马帝国时期(大半时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是西方文明发展的关键一跃。蛮族(未开化,相对于希腊、罗马文明而言)入侵带来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开始阶段),以及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世界初启】

    第四章  起点:欧洲的诞生,约公元300~800年

        【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预示着影响西方文明甚巨的四大历史进程:1、蛮族从欧洲往亚洲的不断西进;2、罗马世界东西两部分日益扩大的裂痕;3、基督教向异教人群的稳步扩展;4、伊斯兰教的兴起(七世纪)】

    第五章  中世纪:中世纪,约750~1270年

        【中世纪是启蒙时代人文主义者对此前一时期的称谓,后成为“黑暗时代”的代名词,其实中世纪既不黑暗,也不是静止的社会,尤其是后期孕育着变化与革新的力量。中世纪给西方文明最珍贵的馈赠是契约精神(封建制下权利与义务的互为承认与保障)】

    第六章  危机:危机中的基督教世界,约1250~1493年

  【此即中世纪后期,危中有机】

    第七章  再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约1450~1670年

        【相对于宗教改革运动(背景是基督教日益与世俗政权结合,教权高于王权,教会教士不可避免的腐化堕落),有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无反面意味,相对于新教而言)。马克思评价路德:“他摧毁了对权威的信仰,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宗教改革的政治效应之一即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第八章  启蒙:启蒙运动与专制主义,约1650~1789年

        【启蒙运动后期(19世纪)犹太人启蒙运动兴起,呼吁改宗,走出封闭的犹太社区以更好的融入西方社会等;相应的有激进的犹太复国运动(其中亦有温和的声音,不过温和的声音总被激进雨打风吹去)】

    第九章  革命:动乱的大陆,约1770~1815年

        【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性事变的伟大意义(主要指思想上的历史进步意义),托克维尔笔下的“大革命”意指1789~1850年代的法国持续的革命】

    第十章  动力:世界的发电站,约1815~1914年

        【以两次相继的产业革命为主导动力的欧洲社会全面大发展,马克思笔下的“魔术师”——资本主义在短短的一百年里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得多的物质财富,但繁荣的表象下危机四伏,首先表现为社会动乱的危机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和颓废派的兴起(产业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之前先已经历了手工业革命)】

    第十一章 熄灯礼拜:阴影笼罩下的欧洲,1914~1945年

        【是为日后不久欧洲走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统一步伐的最深刻惨痛的教训】

    第十二章 分裂和统一:欧洲的分裂和统一,1945~1991年

        【作者的学术追求与抱负如日月昭昭然】

  七、关于外国人写外国史阅读的感受与体会

  也许是习惯了以前教科书式的历史阅读,初次读大部头的外国人写外国史的著作,除了背景知识、语言习惯等的隔阂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内容的散、乱,感觉很难抓到一条前后连贯的主线来把握相继的内容,不像中国式的教科书那样结构清晰,结论确凿,像《欧洲史》这样的著作偏重细节罗列而不重结论灌输,只有自己认真总结才能得以较好的把握作者的意图。

  《欧洲史》这部相对短小精悍(170余万言呀!)的全景式概述整体欧洲史的著作处处闪现着作者不凡的史识,如“中世纪”一章开篇时即讲到后人对中世纪的诸多误解(如黑暗时代),作者提出了看待历史的两种不同的视角:“后人观史”和“亲历者说”。

  读《欧洲史》总的感受就是乱而有活力(基督教文化一统下的多元化),多元有活力(“试点和试错”,创新的机率大,多元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保护机制,如近现代史上很多著名知识分子被一国驱逐则流亡另一国,作品被一国禁止则在另一国出版。即使专制如沙俄也相对宽容,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搞革命时多次被流放西伯利亚又多次脱逃),一元有稳定(相对于中国,则是二三百年为一大周期的治乱循环)。

  这多元与一元的矛盾,在现时代也许惟有宪政民主才有解。



读书感受

        这个月的读书状态给自己打个70分,继续加油!我的人生没有星期天。

  
  —————————————————————————————————————————————————————————————————————
 

王誉霖10月份读书汇报(10.11~11.4)
 

读书书目

  《费希特传》
  《谢林传》
  《黑格尔传》
  《斯宾诺莎》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二卷)  黑格尔

  《穆旦诗文集》(第一卷)
  《走向共和》(三卷)


    黑格尔的哲学史观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是哲学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同于之前一般的哲学史著作,这部讲演录深深打下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烙印。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自我实现,自我外化,自我否定,又最终返回自身的运动过程。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一部哲学史(自泰勒斯至谢林,计两千五百余年)就是一部(理性)精神的发展史。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尤其在其导言中,明确阐述了自己的哲学史观。

        黑格尔认为,之前的哲学史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著者自身对哲学并没有一个真的概念,而仅仅从外面去考察哲学的历史,即没有区分哲学的外在命运(起源、传播、成熟、衰落、复兴等)的历史与其对象自身的历史,只是盲目地去罗列资料,反而无法获得关于哲学的实质知识。黑格尔对此不无幽默地讥讽道:“这样的哲学史家有点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透进他们的头脑。”因此,黑格尔认为,在讲述哲学史之前,非常有必要对哲学史的对象的概念加以正确的规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撇开许多由于人们对哲学史的通常成见所引起的问题。

    哲学和哲学史的起源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的研究即哲学本身,哲学和哲学史的起源有如下几个条件:

        一、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必须达到某种阶段,一般地才会有哲学,即民族精神必须脱离混沌蒙昧的野蛮状态,开始超越个人私欲的目的,从口腹之欲的自我生存的关注转向人之为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黑格尔说,当哲学自身产生出来时,是以自然的阶段作为它加以否定的出发点的。

        二、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是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思想的自由,人类的精神文明很难有大的进步。对于社会如此,对于个人更是如此。同时,作为个人,还必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能够“有闲”做一个社会的“剩余人”,超脱于日常的世俗事务。像苏格拉底之所以每天能够在雅典大街上与人交谈,是因为在希腊城邦制下社会生产基本上是由奴隶阶层支撑的。

        三、哲学开始于一个现实世界的没落。这时,精神逃避在思想的空旷领域里,建立一个思想王国以反抗现实的世界。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的时候才会起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黑格尔认为,东方哲学如印度和中国的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研究的范围。当然,按照西方哲学的特征,如抽象的概念演绎,超越的思辨和为真理而真理的追求等,东方哲学的确不合乎西方哲学的范式,或者说东方没有西方式的哲学。可以说,这是黑格尔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必然表现,我们通过黑格尔对东方哲学的简单论述,可以看到其对东方哲学依然是西方式的理解,因此有此论断并不足为奇。如果他的这部《哲学史讲演录》改称为《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想必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哲学史与宗教史等的区别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和宗教史、别的科学的历史一样,都有其起源、传布、成熟、衰落、复兴等的历史,但这只是其外在命运的历史,并不是其对象自身的历史。若考察其内在内容,则哲学史便不同于宗教史和别的科学的历史。

        宗教自始就承认一个固定的基本的真理为其内容,由于真理是不变的且独立于历史之外,因此它就“没有或者等于没有历史”。而科学研究的是原则和规律,有其永久性的成分,后来的进步只是对其的增补和丰富,并没有引起内在的变化。如初等几何自欧几里得创立以来,可以说是没有历史。

        相反地,哲学所昭示的,既不是毫无增加的简单内容的停滞不前也不只是新的珍宝平静地增加到已有的基础上面的过程;哲学的历史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源头愈远,就膨胀的愈大。

    哲学史的概念       
       
        在具体阐述哲学史的概念之前,黑格尔先向我们列举了人们通常对哲学史的肤浅而流行的看法:
   
        一、哲学史作为分歧意见的堆积;
   
        二、哲学史本身证明哲学知识的无用。

        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观点,甚至同一时代也有很多不同的哲学观点,这时人们就会迷惑:哪一个才是真的哲学?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真的哲学?在不知道该接受哪一个时,就会认为哲学史是无意识的东西的展览,或者至少是单纯沉溺在思想和概念中的人们所犯的许多错误的展览。甚至认为,关于哲学,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些意见,而真理是不可知的。由于意见终究是不可靠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地可以从第一点推出第二点的认识。

        而黑格尔认为,哲学系统的分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而哲学的目的即在于用思维和概念去把握真理,并不是去发现没有东西可以被认识,也不是去发现我们不能认识真正的真理。
黑格尔接着用“发展”和“具体”的概念来进一步批驳人们对哲学史的偏见与误解,并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哲学史观。
 
        黑格尔认为,发展即是从潜在(自在)变成自为的过程,也就是精神客观现实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依然保持为同一物。发展体现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即具体。而哲学是关于真理的认识,真理就是具体的。黑格尔常举种子的例子。种子本身具有长成一棵大树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能力是潜在的,也是具体的;种子经过发芽、长叶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是对前一环节的否定和扬弃,进而得以自我实现,这也是具体的。

        因而,全部哲学史就是一有必然性的、有次序的进程,这进程本身是合理性的,为理念所规定的。哲学史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系统,每一个哲学在其全部过程中是一特殊的发展阶段,有它一定的地位,在这地位上,有它的真实意义和价值。不同的哲学理论(同一时代、不同时代)并不互相排斥,而是有其内在的精神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新的哲学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哲学的消灭,所有各派哲学作为全体的诸环节都肯定地保存在哲学里,新的哲学只是旧的哲学原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所以没有任何哲学被完全推翻了,推翻的只是某个原则的绝对性。

        另外,每一哲学都属于它的时代,都是它的时代精神的产物,而无法超越其时代精神的局限性的限制,也就是说,每一哲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哲学,它是时代精神发展的全部锁链里面的一环,因此它只能满足于那适合于它的时代的要求或兴趣。从而我们可以看到,最初期的哲学总是最贫乏最抽象的哲学,而最晚出、最年轻、最新近的哲学就是最发展、最丰富、最深刻的哲学。因此,我们不要动辄去责备过去的一些哲学家,不要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层面去评判过去的哲学,也不要妄加一些论断给过去的哲学家,尽管我们可以很正确地从他们的哲学里面推演出来,但一种意识是否已然发展到了某一阶段只能由精神自身决定。所以,对于过去的哲学,我们只应忠实于历史直接给予我们的材料。而大多数的哲学史都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

    哲学史的分期、史料来源、论述方法
       
        一、哲学史的分期。

        黑格尔认为,由于哲学史的对象是普遍精神的发展史,因此,哲学史的分期就是必然的。黑格尔按照前此“发展”、“具体”的概念将之分为三个时期: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希腊哲学自泰勒斯(约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到新柏拉图学派(这种哲学后来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的很多哲学系统是以其为基础的),历时约一千年。

        中古哲学主要是指经院哲学,同时也要提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这时的哲学不过是神学的婢女,历时也约一千年。

        近代哲学源自培根和笛卡尔,这时正值法国三十年战争。

        二、史料来源。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的史料应该要忠实于哲学原著本身,这是我们进行哲学史研究最基本的史料。但像早期一些哲学家的著作往往已经散佚,这时我们就要借助于第二手资料(后人的哲学读书摘要,涉及哲学部分的文学、历史书籍,专业哲学研究等),但要仔细鉴别哪些是作者本人的真正思想,哪些是后人附会的等等。

        三、论述方法。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的事实和活动有这样的特点,即:人格和个人的性格并不十分渗入它的内容和实质。在哲学史里,它归给特殊个人的优点和功绩愈少,而归功于自由的思想或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性格愈多,这种没有特异性的思想本身愈是创造的主体,哲学史就写的愈好。也就是说,哲学史的论述方法要尊重哲学史的对象即普遍精神的发展规律,客观叙述精神发展的轨迹及在每一阶段发展的特点,而不将研究者个人的意思加进历史,也不把自己的判断暗放进去。这是很正确的。但黑格尔本人在论述《哲学史讲演录》时所采取的是“六经注我”的方式,而非“我注六经”,孰优孰劣我们暂时还是不易下判断的。

        当然,黑格尔的哲学史观绝不仅限于以上这些,但囿于我所阅读到的资料有限,目前我只能简单地总结这么多,而且肯定还有很多缺漏和不足之处,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定当竭力完善。


        读书感受

        1、读书因人而异,因书而异。读书终究是个人的事,因此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2、这个月读书状态很不好,希望从明天开始能有大的转变(自觉力、向上心)。




——————————————————————————————————————————————————————————————————————



    王誉霖2012年9月份读书汇报(9.2~10.9)


      书目:
   
      《人性论》(上•下)    休谟
      《康德传》
      《赫尔德传》
      《莱布尼茨传》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  李秋零译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述评》      李泽厚

      其他: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
      《历史的地理枢纽》      哈•麦金德
      《朝话》                          梁漱溟
      《胡适的声音》              胡适
      《文武北洋》                  李浩
      《四十自述》                  胡适



      说明:这个月读康德推进的太快了,康德哲学本是公认的艰深晦涩,行文又冗长枯燥,读时一塌糊涂,读后更是一片空白,以至于总结到现在还写不出来,还是慢慢熬吧,下月读书汇报之前一定会写完的,我相信!抱歉抱歉啦!


——————————————————————————————————————————————————————————————————————


      王誉霖2012年暑期读书汇报(7.11~8.29)

   
      书目:

      《形而上学》(续读)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                  伯格
      《圣经的故事》                                  房龙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三卷)  奥古斯丁
      《忏悔录》                                          奥古斯丁
      《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
      《笛卡尔思辨哲学》                          笛卡尔
      《启蒙人格——培根》     
      《新工具》                                          培根
      《卢梭传》                         
      《伏尔泰传》                     
      《狄德罗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
      《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      赵林
      《卢梭浪漫主义思想研究》              赵立坤
      《论自由》                                          约翰•密尔
      《密尔<论自由>精读》                       
      《功利主义》                                      约翰•密尔
      《人类知识原理》                              乔治•贝克莱
      《人类理解论》(上•下)                约翰•洛克


      其他:
 
      《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
      《孤独六讲》                                      蒋勋
      《因为孤独的缘故》
      《生活十讲》
      《路上书》(重读)
      《边城》                                              沈从文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狼图腾》                                          姜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为什么活着》                              王小波
      《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
                                                                    富兰克林•金

 
        主要内容:
 
        1、我读哲学
 
        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哲学门外汉,在基于资料可获得性的前提下,按照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从四月份断断续续地读到了洛克,读的非常不系统,也很不连贯,考虑到时间很紧迫,一味向前快速推进,不求甚解,读的一塌糊涂,效果自然很不理想。但也慢慢感觉到读哲学一定要把握住作者的逻辑预设,顺着作者的逻辑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同时也要学会穿越回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论证与批驳,先沉进去,不要急着出来。哲学家们总是对前辈们批来批去,批判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总之,我读哲学的最卑微的目的就是我读过,有多大收获不敢说。

        2、卢梭浪漫主义思想研究

        浪漫是一个醒着的梦。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以“自然”与“文明”的对立为基点,逐渐演绎出浪漫主义的思想大夏,表现在哲学、政治学、道德学(伦理学)、宗教学、教育学、文学、美学、史学等方面。作为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人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先驱,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改变了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进路。因此,浪漫主义与其说是对启蒙理性的背叛,不如说是对理性主义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回溯18世纪的启蒙运动,当几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纷纷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以理性取代上帝时(无非是将理性当成了新的上帝),卢梭独自敏感而又勇敢执着地举起浪漫主义的大旗,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时代思潮,作为一个“来的太早太早的先知式的人物”,注定了其悲剧式的一生。如果说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属于18世纪,卢梭则属于18世纪以后的世纪,是超时代的。
 
        何谓浪漫主义?曰自然对文明,个人对社会,公民对国家,情感对理性,女性对男性,底层对上层,边缘对核心……强调个人的自由与独立,个体强烈的主体性的生命体验,是对传统大叙事话语的颠覆。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在——
   
        哲学:强调经验,尤其是感觉

        政治学:自然的平等——社会的不平等——新的社会平等,发展了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人民主权学说,反对分权理论,主张人民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人民作为积极与消极的两面共享主权,意图通过民主制度的设计、公民教育和公民宗教实现新的社会平等与自由。但其思想过于理想化,“主权者”、“公意”概念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被黑格尔等改造成日后集权主义思想的渊源(其他思想不多总结)
   
        道德学:鉴于他律的道德暴力与教条主义导致社会性的道德败坏与伪善横行(如赎罪券、事后忏悔的功利交换性质等),变他律为自律,强调惟动机论道德学,后为康德发展为神圣的道德律

        宗教学:面对启蒙运动怀疑上帝、否定上帝的汹涌大潮,坚决捍卫上帝信仰,但坚决摒弃一切外在形式与媒介(如教宗教仪、圣餐等),主张直接与上帝对话,信仰上帝即得自由,变天启为人启,他启为自启,化外为内,由内而外,真正的心是真正的神的殿堂

        教育学:自然教育思想,与洛克的“白板说”及“强制灌输”等思想相对,主张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因时施教,主动劳动教育及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等

        文学:强调情感、想象,自我个性的张扬等,讴歌大自然及人与自然的融通,抒发灵魂的梦幻

        美学:个人主体性的情感体验,开启由善向德的通道方向

        史学: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叛,以多样性对其统一性,差异性对其普遍性,民族性对其世界性(助推民族主义的兴起),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强调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直觉与情感的作用,想象的史学方法(理论假设的前提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是否被历史的承认与接受)

        3、《论自由》、《功利主义》

        密尔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率先把自由主义理论由政治自由转向社会自由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是19世纪中叶西方资产阶级多已掌握政权,政治自由已基本解决(尽管基于非财产限制的普选权、女性平等选举权等尚未落实);二是学界对于法国大革命“多数人暴政”的反思及对美国民主的研究的启发。故而,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开篇先行埋下两个预设:一是假设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二是行使自由的主体是成熟且有理性的公民。密尔要解决的是社会合法施于个人的权力的边界,即严复所谓“群己权界”,并提出了自由的两大原则,这是典型的消极自由(卢梭、康德、马克思等的自由主义是积极自由,但现代社会通行的是消极自由,即法﹤广义﹥不禁止即自由),最后探讨了实践中的复杂性(对国家、政府、教育、实业等的论述,可一并参阅洪堡《论国家的作用》)。

        功利主义是边沁等指导社会改良的思想,它基于人性趋利(快乐)避害(痛苦)的本能,密尔发展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功利不仅有量的差别,更有质的差别,功力是正义的,而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庸俗(但其本身也缺乏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且很难提升属于少数人的质的层次,而流于多数人的低层次的享受,故而庸俗化)。总体上看,密尔的自由主义理论与功力主义理论是融会贯通的,两本书中均体现充分,其核心是平衡、秩序与进步,基于民主化社会的趋平性与整体性(法律,尤其习俗)对个人与社会的压制的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努力追求个体的完善(自由、个性),社会的进步(多元、活力),人类的整体发展(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4、《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这两本书可以用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一句话粗略地概括为因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尽管尼尔•波兹曼是以近代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为蓝本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但在当下的中国,也不难窥到些许端倪。这两本书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其一正如展江所说——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是多么重要。

        5、《边城》

      《边城》写作的背景是1934年,是作者对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化和建构,关怀和守候,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此书不是写给多数人的,而是写给少数人的……,小说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预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费老曾在沈从文故居题诗曰:“旧雨写边城,风行几十春。湘西今比昔,可以慰故人。”我要把“。”改成“?”。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钢铁》本想收获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和感动,可能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完全没有感受到革命的浪漫、激情与大写的挥洒的人生,反而读的十分压抑、沉闷与苦悲。读完后只有一个感受——革命吞噬了她的儿女。我丝毫不怀疑真正的革命者的真诚,但也许从来只有革命的理论而无革命的实践,也许革命在迈开双脚的一刹那就已背叛了革命(革命思想的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缺乏可操作性;群众对革命思想的简单化取舍或误读;革命领导者的异化等),于是乎,革命无非是走了旧阶级,来了新阶级,惟留下累累白骨与泯灭的人性。在某种意义上说,革命者在黎明前的牺牲是革命者的幸运,更是一种幸福。鲁迅先生说“革命是叫人活而不是叫人死的”,我并不反对革命,我呼唤真的革命,叫人活的为人的革命。

        据说奥氏临终有悔,不知真假……

        有两个困惑:

        一、革命文学是不是真的文学?

        二、文学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文学的本分又是什么?


      (先总结这么多吧)



        读书感受:
 
        1、读书是一种主体性的生命体验,它首先是寂寞的、孤独的,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自觉向上的精神力量,要学会享受读书过程中的痛苦,享受痛苦之后的平静与幸福;

        2、读书是一个不断寻找与打捞自我的过程,是把自己弄丢后的救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更要有超越性,要有关怀,要努力做一个纯粹的人,不要永远低到尘埃里去;

        3、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需要自我标榜,更拒绝外来的标签,我们可以特立独行,但不可自我封闭,自绝于外,读书应该使我们能够以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宽容的胸怀来近距离地拥抱与感知这个世界。



——————————————————————————————————————————————————————————————————————




    王誉霖5月份读书汇报


        书目:

      《潜规则》                          吴思
      《理想国》                          柏拉图
      《柏拉图与理想国》         
      《柏拉图对话集》              柏拉图
      《裴洞》                              柏拉图
      《形而上学》(在读)      亚里士多德


        主要内容
 
        1、《潜规则》
 
        这本书是一天晚上在宿舍随手翻舍友的书时偶然看到的,随手翻了下,觉得很有意思,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看完了。全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潜规则,潜规则的盛行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权力的不平等,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有着几乎生杀予夺的支配权力,基于人的现实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的本能,私底下认可了潜规则对人的行为约束,而显规则或正式制度则成了台面上的装饰,对于违反了潜规则的人,不管天子、封疆大吏,还是七品芝麻官、吏胥、普遍百姓,都会受到潜规则的惩罚,潜规则不仅限于官场,它是全社会性的,是社会中几乎每个人行为的首要约束。若结合吴思的另一本书《血酬定律》、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等,会加深对潜规则的理解。

        2、《理想国》、《柏拉图与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政治、哲学、教育、人口、伦理道德、文艺等思想的多面,这本书从什么是正义入手,引出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并从城邦的起源、兴盛引出城邦正义的实现、维持与衰败。城邦正义的实现关键要靠哲学王的统治,哲学王的统治并不是为了他自身的利益,而是城邦大多数人的利益,此为城邦正义,而个人正义的实现即是各安其分,各司其职。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辅助者、生产者,但其划分的依据多有神秘的色彩,在今人看来颇没有说服力。除生产者外,其他两个等级则实行财产公有,共产共妻,但其具体的实施则没有详细的说明。城邦正义的实现与维持则要靠对辅助者和统治者的不同教育,这涉及到柏拉图丰富的教育思想(音乐文艺教育、体育教育,男女平等教育、为理想教育而篡改历史、神话及对文学创作自由的压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专制等问题)、哲学思想(线喻、太阳喻、洞穴喻等相论)。而城邦正义的衰败则体现在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的一次嬗替,僭主政制是最坏的一种政体。注意,柏拉图所理解的“民主政制”、“自由”概念与我们先进所理解的不一样,应注意区分。
《理想国》是柏拉图中年时期思想的体现,在今天看来有很多过时甚至非常危险的思想,但仍不失其经典地位,若能结合柏拉图整个思想的变迁史来理解就更好了。

        3、《柏拉图对话集》

        首先很喜欢这本书的文学性,最喜欢的几篇是《欧悌甫戎篇》、《申辩篇》、《裴洞篇》、《会饮篇》。《欧悌甫戎篇》讲什么是虔诚,最终也没有给出虔诚的确切定义,只是一次次否定了欧悌甫戎的看法,像删枝去叶一样,删除芜杂,就越来越接近真理,这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申辩篇》讲的是苏格拉底以渎神罪和误导青年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前后所做的三次申辩,表明了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勇气,是西方思想史上最令人震撼的永恒画面之一。《裴洞篇》讲灵魂不死,从逻辑上一步步推导出来的,涉及到柏拉图的相论。《会饮篇》从美的角度讲爱情,却不是普通的情欲,区分了精神之恋与肉欲之恋,很喜欢有关“寻找另一半”的传说。《巴门尼德篇》和《智者篇》则具体涉及到了柏拉图的相论思想,读的不太懂。

        总起来讲,柏拉图的思想有其神秘性的一面,也许这跟当时古希腊神话的影响有关吧,从逻辑推导上讲也有牵强的一面,在对话中自己牢牢控制主场,无形中有咄咄逼人的压力。

        4、《裴洞》

      《柏拉图对话集》里有《裴多篇》,看到杨绛先生翻译的《裴洞》,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就又翻了一下。杨绛先生翻译的版本是英译本,而王太庆先生翻译的版本是希腊原文,二者翻译的都挺好,也许王太庆先生翻译的更略胜一筹。

        灵魂不死,信则是,人要有信仰,要有敬畏,理性的基底是非理性。

        5、《形而上学》

        这本书刚读了1/3,等读完了之后再做系统总结,从目前的感觉来看,亚里士多德似乎在对一些基本的语词进行哲学式的概念定义。



        读书感受:

        这个月真正的读书时间只有15天,读书的状态不是很理想。我渐渐觉得读书是一个快乐而享受的过程,当然也是与痛苦相伴的,读书应当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的心能够慢慢的静下来,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随这个时代的躁动而躁动,以一种适度的距离感感受这个世界。




——————————————————————————————————————————————————————————————————————




      王誉霖4月份读书汇报


      书目: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哲学导论》      王德峰
      《西方哲学史》  邓晓芒  赵林(正扫尾) 


        说明:我读书比较慢,尤其是读哲学类的书,这个月目前只基本完成了三本书,没有达到要求,先自我批评。时间是从4月1日至4月25日,其中清明与同学游玩耽误两天,4月中旬因事回家,在家待了两天,基本没看书,路上奔波三天,在火车上看了席慕容的《无悔的青春》(完)和蒋勋的《路上书》(一小部分),4月20日至23日,准备论文,耽误了四天。我打算在这个月的最后几天再读完一本书,至少要完成每个月的最低任务。



        1、《西方哲学史》  罗素

        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东西。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而一切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而哲学就是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双方彼此攻击的无人之域。基于罗素对哲学及哲学史的认识,本书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一、注重对时代历史背景(对古希腊罗马史及中世纪史缺乏了解,故读起来不易把握历史脉络)及哲学史人物的生平细节(如婚恋,内心思想的冲突,哲学思想与人生实践,哲人之间的恩怨等)等的介绍,以便对哲学人物(家)及其思想有同情的了解;

        二、在哲学史人物的选择上,并不限于纯粹的或专业的哲学家,一些对哲学思潮及世界历史进程影响至深的人物如卢梭、拜伦、亚历山大也应包括进哲学史的叙述,至于专业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介绍的详略,甚至略过不提),往往并不是哲学优异性所应得的地位,而是基于其哲学思想的影响。

        初读哲学史,读的糊里糊涂,我觉得应注重大的历史脉络的把握,而不应过分拘泥于小的细节,小的细节一时也难以把握,应暂时放下。读完本书,我较关心的一些问题如下:

        一、西方近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影响

        滥觞于卢梭(诉诸感性、情感、信仰,激情、反抗世俗等)——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等对卢梭的推崇——拜伦(贵族叛逆哲学)、叔本华(悲观论、意志高于知识说)、费希特(国家主义集权主义哲学)、黑格尔(历史哲学及国家学说、对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貌似哲学有为民族国家背书之嫌)、马克思革命情怀、尼采(权力意志哲学)——墨索里尼、希特勒

        二、十九世纪理性主义反抗思潮的发展及其影响

        始于大革命时代的法国哲学家——英国哲学上的急进派(达尔文将急进派经济学推广到生物全体得出进化论,马尔萨斯人口学说推广到动植物界为进化论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学说——苏俄

        三、罗素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评

        马克思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推进力由精神变成了物质,一种人化的物质,即人对物质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生产方式。这样,马克思的唯物论实际上成为了经济学。

      “文化的大体轮廓可以这样讲,包含有极重要的真理成分。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工业国家所特有的哲学,不过有两点错误:第一,必须加以考虑的情况有经济一面,同样也有政治一面;这些情况同权力有关,而财富只是权力的一个形式。第二,问题只要一成为细节上的和专门性的,社会因果关系大多不再适用。”

      (貌似批评马克思主义有单一经济决定论的嫌疑,还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关注的是宏观的历史长河,本就不适用细节性和专门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自脱不了唯物史观的宏观结构?罗素有更多的论述,我没有摘抄,感觉也难以总结,先当个问题放在这里)

        四、罗素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批评

        黑格尔把民族看作是传递历史辩证运动的媒介,马克思将民族换成了阶级。

        罗素批评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纯粹的哲学家,其有严重的缺点: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于他那个时代的问题。眼界局限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的人类,自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之后,凡没有彻底领会这个事实的人,谁也无资格把自己的哲学称作科学的哲学。

        马克思给其社会主义加上的哲学外衣,也许和他见解的基础实在没大关系。基于当时严峻的经济社会状况,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制度很可能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而其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在彻底工业化的社会里,不走私人资本的道路,就只有走土地和资本国有的道路。

        马克思的哲学是理性主义的,但其理性主义是有限度的。他断言自己的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的,对妥协不报任何希望,而只希望从阶级斗争中获得一切。因此在实践上陷入了强权政治,斗争和独裁,强化意识形态的正统,陷入了阶级主宰论,尽管不是民族主宰论。其共产主义对人类美好未来的畅想就像基督复临一样是一个渺远的理想,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预言。总之,罗素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里由黑格尔得来的一切全是不科学的,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些成分是正确的。

      (貌似批评马克思基于其性喜反叛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有哲学为其革命背书的嫌疑?不知罗素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是基于学术立场还是其他什么立场?是真懂马克思,还是雾里看花?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对马克思主义还是要继续上下求索)

        五、罗素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批评

        西方哲学到了黑格尔已然建立理性的王国,到了杜威又将其进一步推进,理性成了理性的神话,以往过于谦卑的人类,开始把自己几乎当个神,对人类理性的无限自信,对自然的征服欲取代了敬畏,甚至哲学家也陷入了一种自我陶醉。罗素认为,这种陶醉是当代最大的危险,任何一种哲学,不论多么无意的助长陶醉,就等于增大社会巨祸的危险。罗素当时即清醒地看到西方文明的隐忧,今日看来实有先见之明。


        2、《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这本书是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编写的一本哲学教科书,可以说是我目前读到过的最好的一本教科书。它不是我们常见的八股式的教科书,而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它不同于一般的概论,亦不是定论,导论之“导”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哲学式的思考——了悟人类问题之根柢及与之相应的思想境界之提升,而不是单纯的记背一些哲学术语,可以说是立意高远,抛玉引砖,围绕哲学的五大问题域并依其内在关联而依次展开(本体论、形而上学、认识论、先验哲学、历史哲学),所以对没有哲学功底的人来说读起来颇感头疼,我在读的时候就感觉读的一塌糊涂,可又神清气爽!对于想学习哲学的朋友,我强烈推荐。

        读书的过程有过许多零碎的思考,当时即已随手写在书上了,这里只列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

        一、对哲学的常见误解

        表现为两种正反相对的极端看法:一、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居于君主地位,是“科学的科学”、“科学之王”,是最高真理的揭示者。二、哲学是不着边际的玄想,是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辨,是“无用之学”。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哲学”及对哲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助益。

        二、中西哲学的比较

        按照西方的哲学学科话语,中国的确没有西方式的哲学,但并不表示中国没有自己的哲学。哲学基于人类社会的生命实践,一个民族的哲学即是其生命实践的记录与反思,是最高的“道”,中国哲学并不浅薄,并不鄙陋,并不像西方哲学的纯粹超验性,而未曾脱离人的生命感悟与实践,正确对待中西哲学的态度是要既不自卑,亦不媚外,而应在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互取短长,当然中国哲学应加紧补课,西方哲学也已把眼光转向了东方。

        三、什么是哲学及当代哲学的使命

        我的看法,哲学从小处讲关乎人之为人,从大处讲关乎人类生存之命运,是人类文明之根柢。当前人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人生之意义的模糊,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的迷茫,人的焦虑及异化等等都使得当代哲学的迫切使命是亟须在一种新的本体论基础上开出人类新的文明。

        四、我对哲学史的看法
   
        我对哲学史的看法是人的放逐与回归,人在极度渺小与极度膨胀间来回摆荡,故曰无常,是以无所恃。无常变有常,也许是人类未来命运之所系。个人片面看法,望批评。


        3、《西方哲学史》  邓晓芒  赵林

        两个版本的哲学史对比着看,有个感受:罗素版好比与一多年相知的朋友悠闲地坐在灯下,一边品茶一边倾心交谈,轻松自在不拘束,这与其结构片编排及行文风格有关。而邓、赵版好比一正襟危坐的老师在课堂上一板一眼的传授,结构谨严,脉络清晰(从古希腊罗马主要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到中世纪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再到近代哲学对二者关系的探索,由外到内,由浅到深,再到当代哲学的变革),学起来较轻松,也不感到严肃。

        也是几个问题,专业性的哲学问题暂不涉及:

        一、绪论中对中西方文明的认识

        轴心时代几大文明勃兴,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而与几大文明鲜有接触,佛教的传入也是一时或一次性的、单向的,封闭、孤独、“自在”,长期以来只能吸收周边野蛮落后的新鲜血液,加上长期的大一统终使得文明缺乏内在与外在的动力而日益僵化。而西方文明也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而又几大文明的冲突与碰撞,彼此借鉴和吸收,既吸收先进文明的新鲜血液,也吸收落后文明的新鲜血液,于是文明日进。封闭与开放,由此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明在强势的西方文明攻势下全面溃败自是必然的命运,但也给中国带来了一次彻底改造机缘、翻天覆地的历史机遇。西方文明的核心与精髓是其哲学,因此学习西方哲学是必然的根本路径。

        二、西方哲学的“学以致知”与中国文化的“学以致用”

        中国文化注重“学以致用”,凡事爱先问有没有用,而西方哲学有其纯思辨性的特点,贵在仰望天空,“学以致知”,西方哲学的实践性方面只是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真正成为了哲学的根本依据。如果对此没有认知,习惯于以中国文化的“学以致用”的思维定势开审视西方哲学的“学以致知”并忽略其纯粹思辨的特点,满足于穿凿附会,为我所用,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我们初学哲学的人所忌讳的。

        三、导源于苏联的“阶级斗争史”对我们学习西方哲学的影响

        我怀疑列宁主义及斯大林的实践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正如中世纪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亦成了政治的婢女。日丹诺夫把整个哲学史变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导源于苏联的我国的马哲在前三十年亦沿袭了这种阶级斗争的路线式解读,即使在当下高中及大学的马哲课教学中亦有这种斗争的味道,使幼稚的我们“被”认为唯物主义是好的,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坏的,错误的,这种强硬的灌输在我们学习西方哲学史时有着恶劣的破坏力,亟须我们先自我“解毒”。


        先写这么多吧,仓促总结,多是对哲学入门的一些思考,肯定有许多不确切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故思无涯,而行有制。
Posted: 2012-04-26 13:16 | [楼 主]
葛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8
最后登录:2013-06-03

 

读得很好啊!不怕慢就怕站啊!
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Posted: 2012-04-26 14:14 | 1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确实不错,看了总结,颇受启发。对西方哲学史有个大致的了解后,更有助于对社会理论的理解和把握。继续加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2-04-26 21:00 | 2 楼
王誉霖
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4
威望: 194 点
金钱: 1940 RMB
注册时间:2012-03-30
最后登录:2014-03-20

 

谢谢!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加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故思无涯,而行有制。
Posted: 2012-04-28 07:43 | 3 楼
成南南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38
威望: 138 点
金钱: 1380 RMB
注册时间:2012-03-02
最后登录:2013-09-09

 

我这个月,看了哲学的入门书,已经觉得有点吃力了。你的读书状态很好,向你学习。
知识的探寻是寂寞的,脚踏实地、容忍寂寞方能成大事。
Posted: 2012-04-28 09:10 | 4 楼
张建雷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威望: * 点
金钱: * RMB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读的很好,写的也很好,经典的阅读,需有较大的韧性与耐性,要沉到经典中,并要多接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以有完整的社会科学体验,继续加油!
Posted: 2012-04-28 13:09 | 华中科技大学 5 楼
王誉霖
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4
威望: 194 点
金钱: 1940 RMB
注册时间:2012-03-30
最后登录:2014-03-20

 

Quote:
引用第4楼成南南于2012-04-28 09:10发表的  :
我这个月,看了哲学的入门书,已经觉得有点吃力了。你的读书状态很好,向你学习。


西哲我也看的一塌糊涂,不过没关系,大家一起坚持,读下去就会不经意间发现进步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故思无涯,而行有制。
Posted: 2012-04-28 13:38 | 6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读得很细很认真,很不错!到后面则要加快速度,先快后慢!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2-04-30 23:37 | 7 楼
杜姣
坚持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12
威望: 512 点
金钱: 5120 RMB
注册时间:2009-09-13
最后登录:2017-11-18

 

相信深入到原著后,感受更强烈!学习了!
Posted: 2012-05-02 20:17 | 8 楼
东葳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49
威望: 49 点
金钱: 490 RMB
注册时间:2009-06-04
最后登录:2013-05-14

 

从哲学史开始,气象很宏大。读得也挺好,学习了
人生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Posted: 2012-05-04 23:34 | 9 楼
徐加玉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16
威望: 216 点
金钱: 21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9-13

 

一开始就读哲学啊,厉害!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Posted: 2012-05-05 17:00 | 10 楼
袁君祥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0 点
金钱: 100 RMB
注册时间:2012-05-05
最后登录:2012-10-16

 

Quote:
引用第7楼田孟于2012-04-30 23:37发表的  :
读得很细很认真,很不错!到后面则要加快速度,先快后慢!

先快后慢 再快 ?是这样吧,师兄?还望多多指教

王誉林的思考很深刻啊,一起加油!
既然开始了,就毫不犹豫壮烈坚持吧!
Posted: 2012-05-06 12:19 | 11 楼
谢清华加油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4
威望: 14 点
金钱: 140 RMB
注册时间:2010-05-09
最后登录:2013-06-22

 

读懂挺好的,继续加油!
Posted: 2012-05-06 14:23 | 12 楼
咯哩咯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27
威望: 227 点
金钱: 22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15
最后登录:2014-08-25

 

读得很深入细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没有读,怕太主观被牵着走了,有机会探讨请教~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Posted: 2012-05-08 22:32 | 13 楼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哲学类的书本就需要细细斟酌的,别着急,坚持就行!
天道酬勤!
Posted: 2012-05-11 18:25 | 14 楼
王誉霖
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4
威望: 194 点
金钱: 1940 RMB
注册时间:2012-03-30
最后登录:2014-03-20

 

这个月书读的不多,状态也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故思无涯,而行有制。
Posted: 2012-06-03 14:22 | 15 楼
印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435
威望: 435 点
金钱: 4350 RMB
注册时间:2010-12-10
最后登录:2022-04-27

 

不错,感悟很好,抓紧时间读书,争取在研究生开始时一炮打响。
我最大的天赋就是勤奋。
Posted: 2012-06-03 23:23 | 16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从西方哲学的源头读起,是条长线,要规划好,步步为营。读的很不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2-06-05 09:09 | 17 楼
郭政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86
威望: 186 点
金钱: 186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6-28

 

很有想法,不错。
读书 思考 人生
Posted: 2012-06-05 11:03 | 18 楼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读的哲学呀,我感觉喜欢哲学的人都有点艺术家的气质。“不随这个时代的躁动而躁动,以一种适度的距离感感受这个世界。”这句话,可以火起来!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6-05 11:21 | 19 楼
陈盼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9
威望: 109 点
金钱: 1090 RMB
注册时间:2011-09-21
最后登录:2012-06-25

 

说的好,说明你已经慢慢的在进入状态,期待你的精彩!
天道酬勤!
Posted: 2012-06-05 13:39 | 20 楼
宋卓秀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87
威望: 287 点
金钱: 28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2
最后登录:2013-05-30

 

“人要有信仰,要有敬畏,理性的基底是非理性。”我还没有太多体悟,但是感觉这话仿佛真理一样的。而且你15天就读了这么多经典,想想我当时,真是汗颜,,,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Posted: 2012-06-05 14:04 | 21 楼
石峰枫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94
威望: 294 点
金钱: 2940 RMB
注册时间:2011-04-29
最后登录:2013-03-19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随这个时代的躁动而躁动,以一种适度的距离感去感受这个世界。
这句话说得很不错!
巅峰之枫叶傲然于风霜!
Posted: 2012-06-05 21:26 | 22 楼
李浩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317
威望: 317 点
金钱: 3170 RMB
注册时间:2011-04-03
最后登录:2014-06-18

 

读书体悟很好,读书就是痛并快乐着,加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Posted: 2012-06-05 21:54 | 23 楼
杜姣
坚持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12
威望: 512 点
金钱: 5120 RMB
注册时间:2009-09-13
最后登录:2017-11-18

 

已经进入原著的阅读了,体会很好,学习学习!
Posted: 2012-06-05 21:59 | 24 楼
张建雷
级别: *


精华: *
发帖: *
威望: * 点
金钱: * RMB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很厉害,把读书作为一种思维的享受,很值得学习!
Posted: 2012-06-05 23:38 | 华中科技大学 25 楼
王誉霖
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4
威望: 194 点
金钱: 1940 RMB
注册时间:2012-03-30
最后登录:2014-03-20

 

暑期读书报告刚发上去,我的台式机帖子打不开,刚用同学的笔记本发的,晚了晚了,抱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故思无涯,而行有制。
Posted: 2012-09-07 23:03 | 26 楼
郑静
深山老林苦练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70
威望: 270 点
金钱: 2700 RMB
注册时间:2012-04-04
最后登录:2014-01-15

 

势头超猛,佩服佩服!学习啦!
要十分的努力,九分都不行!
Posted: 2012-09-14 21:23 | 27 楼
张连豪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1
威望: 81 点
金钱: 810 RMB
注册时间:2012-04-02
最后登录:2013-01-02

 

誉霖读书势头太猛烈啦,要向你学习啦
Posted: 2012-09-14 22:26 | 28 楼
王誉霖
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4
威望: 194 点
金钱: 1940 RMB
注册时间:2012-03-30
最后登录:2014-03-20

 

我换头像喽——思考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故思无涯,而行有制。
Posted: 2012-09-15 23:59 | 29 楼
« 1 234» Pages: ( 1/4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90235(s) query 4, Time now is:03-29 14:5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