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Pages: ( 1/2 total )
本页主题: 孙乐成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1.1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孙乐成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1.10)

十月:

《杂文月刊——十年作品精选》
《经典杂文读本》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郑大华
《原始分类》,涂尔干

      这个月读的书比较杂。两本杂文集是之前未读完的书,只为满足自己的阅读偏好。读多了外语翻译过来的篇目,再读中国作家所持犀利笔锋倾泻出来的文章,感觉着实不错。窃以为偶尔找不到读书的状态,投己所好,激发一下阅读的兴趣,也不失为一件益事。
      这个月的课实在是多,所以各种课程任务也多,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及教材更多。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于是不得不涉猎各种书,比较感兴趣的是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的《经济社会学》和周雪光的《组织社会学十讲》,只可惜都没有读完。
      本打算系统地读一下梁漱溟,完成吕德文老师的课程作业,无奈最终也只读了三本与此相关的书籍,关注的焦点便只好停在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上。此主题阅读,尚未完成,本月继续。
      读涂尔干的《原始分类》,也是为了回应老师布置的关于“分类”这一话题的讨论。但读完后只觉得书中的内容大概无法回答统计学角度上关于“分类”的设问。
      总之,之前一段时间的读书很是被动,也很是杂乱无章。本月,读书的诉求以及读书的兴趣,还是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
      时间紧张,本次对于书本内容的讨论和感想,暂且略过吧~


五月:

《青年与学问》 唐君毅
《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 赫伯特•斯宾塞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未读完)

          上个月各种考试多,整个月基本在复习,安下心来读书的时间不是很多。完整读完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唐君毅的《青年与学问》,另一本是斯宾塞的《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
          《青年与学问》是我非常想推荐给大家读的一本书。书中内容涉及人生、立志、读书、学问、中国文化与青年精神等各个主题,无一不与我们青年人息息相关。我从书中发现了自己之前一直在思考又一直纠缠不清、困扰着自己的诸多问题的答案。很同意鄢庆丰老师的观点: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有丰富的感情,有充足的内在力量。不停地在读新儒家各位先生写的书,最大的期望就是能让自己培养出一颗强大的内心吧。读完这本书中每篇文章,一种共同感觉就是,精神为之一振。

          《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一书所探讨的是自己一直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国家权力、政府职能、公民个人权利。此书只涉及了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的一部分内容,同时书中也包括他本人对边沁等功利主义学者思想的理解和批判,与我们小组这个月的阅读主题有关。
读这本书我所关注的两个重点问题是:
          权利(right)和权力(power)
          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对此问题的论断是:“权利是由法律创设的”,权利源自法律;权利是可以按功利原则进行理性衡量并确定的。法律先于权利而存在,立法机关通过法律创设了公民个体的权利。问题是,“是什么样的理由使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抑或一大部分人享有超乎于他人之上的绝对霸权”?政府或立法机关缘何有资格创设公民权利?政府的权力从何而来?这些正是斯宾塞所试图回答的问题。而边沁所代表的功利主义并没有就这些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他们只是认为“好的或坏的结果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事物构成的必然结果”;“道德科学的任务正是从生活的法则和现存的条件中去演绎推断,什么样的行为可能招致灾难”。无疑,政府的行为和各种决策正是道德科学演绎推断的必然结果,然而谁又是道德科学的最终裁判者却又无从回答。这也正是斯宾塞批判功利主义的地方,他认为功利主义“对自然因果律的认识不充分;没有人质疑在事物普遍的运作方式上是否也伴随着协约或是冲突”。
          而在斯宾塞看来,公民的权利与生俱来,先于政府、先于法律。公民让渡给政府的个体权利集中起来就形成政府的权力。政府凭借这种权力制定法律,其所需要履行的职能是确认并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而不能创设或剥夺公民个体的权利。
          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
          以税收为例比较两者的区别。功利主义认为,穷人从政府那里获得保障自己生活的物资是法律创设的权利,穷人的利益和幸福正因此权利而得以增加和提升。此外,受资助的穷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作为保障金主要来源的税收的负担者,富人屈服于政府的power和权威,并不会对税收制度产生分毫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富人在其他一些方面对政府某些职能的依赖。总之,很少有人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政府为什么要收富人的钱资助穷人”、“我为什么要缴纳政府规定的税收额度”、“我凭什么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维持自己生活的资助”……在功利主义看来,税收是一种“劫富济贫”的行为,富人的个人收入虽然减少了,但他们通过缴纳税收而间接帮助穷人的行为却能带给他们非物质层面的“幸福”,这又与功利主义所主张的关于快乐和幸福的评价标准有关。然而问题在于,富人是否把这种“非物质层面的‘幸福’”当作幸福?
          自由主义不会接受政府制定的税收制度,一切强制性的行为都是违背自由原则的。但自由主义者并不反对富人救助穷人。更妥善的表述应该是在“穷人”之前加上一定的修饰词,因为在斯宾塞看来,救助懒惰、消极、不务正业的穷人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它只会为社会的整体利益埋下长远的危机。与功利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由主义眼中的救助必须是富人主动、自愿的选择,这种行为的做出与政府没有任何关系,也只有在完全主动自愿、切合富人意志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认为富人获得了非物质层面的“幸福”和“满足”。


四月:

《实证主义》 昂惹勒•克勒默—马里埃安
《革命心理学》 古斯塔夫•勒庞
《人文•民主•思想》 余英时
《生命的学问》 牟宗三
《乡土中国》 费孝通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
《麦田里的守望者》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上个月读了孔德的《论实证精神》,有些感触,这个月继续读了一本关于实证主义的著作。昂惹勒•克勒默.马里埃安在《实证主义》一书中对“实证主义”一词的含义进行了文献考据,并对孔德的实证主义学说进行了总结和升华。书中作者将实证主义与科学革命相联系,认为“实证哲学的根基在于实证科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经验的可能性以时间为条件”,“实证主义的特征表现为相对主义思维”,“就孔德而言,实证精神就是促成静态(我们机体的自然规律)与(动态(我们进化的社会规律)相结合的态度。”而实证主义学说是基于“主体和客体从属于负载着它们的世界,从属于同一的‘共同环境’”这一前提。在孔德的实证学说中,“秩序”和“进步”两个词非常重要,无论是体现在实证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还是体现在对于学科序列的梳理和社会理论的构建上——“静力学建构秩序说,动力学促进发展说”,“进步是秩序的发展”。
        马里埃安从孔德的学说中提炼出“十大情感动力”,“五大睿智功能”和“三大实践优质”,其在书中讨论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道德、生理等诸多领域,甚至对孔德门徒对实证主义学说的理解也进行了考察,并将伴随着实证精神不断发展而培养的理性能力划分为“抽象理性”——“我们周围的一切可以分解于其中的各种不同秩序的基本现象固有的规律的总和”——和“具体理性”——“与对种种存在物的认识相关、也与我们逐渐掌握用来改变这些存在物的手段相关的知识的总和”。
        我在读孔德《论实证精神》的时候,比较接受其将人类认识过程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的“三阶段论”,认为其很好地反映了人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化经过。然而下一个阶段的到来是不是就意味着上一阶段的终结或者说上一阶段中各种影响人类认识问题的因素的瓦解,孔德并没有阐明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发现,在现在所处的三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或者说已经是“后实证主义阶段”中,以观察、假说、实验为显著标志的“科学”决定论主导了学术发展的方向,类似“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的质疑不断涌现。也许“科学”只是一种研究问题的逻辑的标签,而研究问题的逻辑和方式显然不止一种;也许其他的逻辑不那么“科学”,但谁也没有根据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大概也是西方和东方学术发展与文化进步的一种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分量不重或说根本没有“科学”,但不代表它没有另外一种认识世界和解释未知领域的逻辑体系。在这一方面,马里埃安书中的观点是对孔德学说的升华,他认为“完善的实证主义所设想的唯物论,是科学精神、数字精神和神学精神三重影响的结晶”。
        这本书不厚,但是涉及的内容庞杂,观点比较深刻,读完一遍后觉得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作者整个的分析思路,对于“诗意行为”、“信号”、“道德和谐”等概念也并不是很理解。以后肯定会结合相关书籍的阅读将这本书再读一遍。

        《人文•民主•思想》《生命的学问》《乡土中国》都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相关的书籍。前两本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识,后一本则是费老乡土研究的结晶。贺老师常说费孝通对中国传统半通不通,那么想必要充分了解中国人的“乡土性”,就非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把握和领悟才行。“乡土性”的养成必然是与传统社会中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的,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较浅,但兴趣很浓,毕竟这里面蕴含着上文所提到的那种中国人的非“科学”的认知逻辑。

        读《共产党宣言》是出于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考虑,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则是对反社会人格感兴趣。总之这个月读的书比较分散,除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外,还有小组的主题以及其他方面的书籍,东打一耙西打一耙,的确发散了思维但却没有在一个问题上有所深入。接下来读书要有所侧重,再接再厉自勉。



三月:
《我们台湾这些年》廖信忠
《社会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塞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从众》梁良
《论实证精神》奥古斯特•孔德
《世界文明史》(上、下册,未读完)马克垚

        这段时间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读的书也比较杂。除了自己计划好读的书,根据每门课老师的推荐书目,也选了几本书来读。
        读完了科塞的《社会思想名家》,本学期大致的读书计划就是基本循着书中所列举的名家序列,尽量将每一家的主要经典著作读一下。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也算自己接下来读书的一个总的规划。计划之外的其他感兴趣的书,自己也会找来读一下。
最近有几个问题让我一直比较感兴趣,概括成几个关键词:群体行为、革命心理、社会秩序、公共资源、利己与利他、实证主义。
        思考最多的是利己与利他。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伦理学,各门课程的老师不约而同地提起这两个词。然而评判一个人到底是利己还是利他,我却始终搞不清楚这个标准。我的思考是:对于一个事件可以分成行动、目的、结果三个层面。一个人可以出于利己的目的而采取利他的行动并最终同时实现利他和利己的双重结果,比如,许多慈善者认为只有通过帮助他人才能获取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出于这种目的,我们依据他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就认定其是利他主义者似乎不妥;更多的人则是因为利己的行动引导了其利己的行为,但最终的结果中却也包含利他的成分,比如一个发战争财、灾难财的人故意提高自己拥有的待售商品的价格来牟取暴利,这造成的结果却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这种商品。(而平时我们常遇到的情况是,商品销售者坚持价格不变,这就很有可能造成民众对亟需资源的哄抢,最终导致更多的人无法得到这种商品。)伦理学上对这两个概念有更细致的划分,只怪自己研究不深,目前还给不出一个定论。接下来还打算读一下与此相关的书籍,争取自己理出一个头绪来。
        最近还遇到一个问题,强烈地发现经济学和社会学让我感受到了两种近乎对立的思维方式,脑子里好像有两股力量在不停地激荡冲突着,很是不平静。当然,拓宽考虑问题的视角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不失去主体性。



11.21——12.25
《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欧文•戈夫曼
《社会学之思》 ,齐格蒙特•鲍曼

        这个月读了三本书。之前没有刻意地进行书目安排和选择,读完了之后作总结时才意识到,三本书大致遵循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这样一种路径。
      《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沃勒斯坦从整个社会科学这样一个极其宏观的领域对自十九世纪以来既成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否思”。我个人对“否思”的理解是借助其英文直译“unthink”,既“不再思考,对…改变想法”的意思。本书中,沃勒斯坦正是改变了十九世纪以来人为地将社会分析分割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领域这样一种研究范式的想法,并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只有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次的综合分析,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发展趋势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所发生的系统危机。基于“世界体系”的理论,沃勒斯坦评述了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年鉴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立场,认为社会科学日趋细致的分门别类的趋势,是将社会分为三大领域、三种逻辑、三个层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这一本质趋势的表象,而这种“三分神话”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是最具误导性的。此外,沃勒斯坦在书中也明确地阐述了具体法学派和普遍法学派的分析原则,并将“经济史理论能代替经济理论吗”这一问题独立成章,进行论述。在末编中,沃勒斯坦也阐明,此书的目的不在于提出和确立“世界体系”理论在社会分析中的地位,而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呼唤一个关于范式的争论”,以期超越年鉴学派,超越布罗代尔社会时代的“结构、转机、事件”的三位一体学说,从而带来社会科学的新发展。
        《社会学之思》。此书以社会学的思考方式来解读社会领域中方方面面的情形和现象,并对社会学的特性进行了界定,在我本月读的三本书中是中观的。这本书让我最受启发的地方在于鲍曼对社会学与常识两者之间关系与区别的论述。对于初步接触和理解社会学的入门者来说,我们总是认为社会学家费心研究的问题与苦心经营的理论都是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情——因为把它们当成常识而太习以为常,所以无从发现它们到底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地方。我们既不知道对于每天都处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研究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研究,更不知道研究它有什么意义。鲍曼正是回答了这些问题,并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已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来阐明“社会学之思”的意义。这里的“思”不是指某些细想理论或者观点主张,而是指某种思维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算是微观层面上的,它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社会学领域中“社会互动”这一具体话题进行了细致论述。戈夫曼将社会比作舞台,将人的社会行为比作在这一舞台上的表演,而参与互动的双方或多方则分别充当了演员和观众的角色。参与互动的双方既包括个人与其他个人、个人与其他团体,也包括团体与其他团体,戈夫曼对以上的各种情况都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在互动过程中,人通过采取“理想化”、“神秘化”、“表达控制的维持”等手段来达到自己所期望取得的目的,也就好比戏剧表演中演员通过演出某些事先编排好的情节和动作来向观众传达某种情境信息。但这些手段也不能完全避免“误传”等情况的发生,即观众实际理解的情境定义与演员真正想表达或真正期望观众理解和接受的意义不一致,这就使得社会互动比戏剧表演更加复杂。它既包括事先编排好的剧目,也包括为了弥补编排好的剧目中没有涵盖或不能让参与互动的另一方正确理解其意思而进行的即兴表演。
        这本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验证了鲍曼在《社会学之思》中论述它与常识两者之间关系与区别时所提及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不能对生活中的常识进行“社会学之思”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提取可供思考的材料的领域是有一定规模限制的,“对于我们处在日常例行活动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块领域仅限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直至扩展我们的经验视域,“发现个体生平与广泛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密切关联”时,我们才真正能够进行“社会学之思”。



10.24——11.20

《形而上学的国家论》 ,霍布豪斯 (读了第二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缪尔•亨廷顿
《发现社会之旅》 ,兰德尔•科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社会学》 ,戴维•波普诺 (未读完,下月继续)

    这个月读书的感触比较多,触发自己思考的事物也比较多,无论是公邮里两封信、论坛上学长的留言,还是上次读书会时冯川学长的点评,在这个月读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其中的某些见解和观点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让自己思考比较多的是《形而上学的国家论》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两本书。两本政治学领域的或者说与政治学不无关系的书籍却风格、内容、写法迥异——前者侧重于逻辑上的推理、理论上的争辩,把政治层面的问题上升到哲学命题的高度,对一种既成的关于国家和公民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甚至是摧毁性的否思;后一本书则主要以陈述根据的方式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解当前世界政治秩序的思维范式,即“文明的范式”,而作为其论据的主要是经验研究的结果和现存的客观事实。
   
    《形而上学的国家论》中,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某些观点以及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一书中的几乎全部思想。既然霍布豪斯是站在反对黑格尔和鲍桑葵的立场之上写作这本书的,那么想要理解他对于国家和公民两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就势必然要对黑格尔和鲍桑葵的观点有个明晰的把握;而对“形而上学”这一哲学命题的认识以及对于“它是如何在国家的概念层面上发挥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理解,正是把握这一理论的关键所在。由于涉猎的哲学书籍尚少,我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和单薄,结合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古语的理解,仅取“形而上学”一方面的意思:指研究单凭直觉或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关于国家,我们普遍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然而“国家”却实在不像一切可以操作的“工具”那样客观实在,尽管它是一个政治实体,但却是一种看不见、触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和联系。而黑格尔基于自己的哲学立场对国家进行了形而上的解释和分析。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表现为一种“绝对理念”,类似于一种人类对于支配性规则的构造,一种终极解释。在他眼中,“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存在物,是一种精神,是一个超人的统一体,个人虽有自己的良心或权利,自己的快乐或痛苦,但都只是从属于它的。”前三个短句的中心词无疑是将国家界定为一种形而上的绝对理念,一种任何公民个体都无权评判其对错、好坏和美丑的终极解释。这种国家理论的可怕后果在于,它使得属于它的所有公民失去了自决的意志和自由发展的机会;按照霍布豪斯的理解,它还是政治专制和军国主义的理论根源。
   
    而霍布豪斯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概括为“国家应该是为人而存在的国家,而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的国家;国家是个人实现幸福生活的手段,而非人是实现国家这一目的的手段”则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在这一国家理论中所体现出的对于自由主义的理解也正是霍布豪斯作为“激进自由主义者”与穆勒、西斯蒙第等旧自由主义者的区别所在。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起来没有那么艰涩难懂,主要是因为书中客观事实的陈述占据了主体,而这些内容多半是我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所能接触到的。基于这些客观事实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一种解释范式,又迅即被亨廷顿用来对当前的国际局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世界政治秩序基于七八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进行重建的趋势加以预测。一种理论从研究、建构到运用的过程得以全部展示。
   
    对以上两本书的阅读让我对学长转发的邮件中的一段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于现在我们所阅读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而上面的两本书算是这两类的一个代表。一类是一般的经验性研究的书目;而另一类书中,作者大抵只是推论并得出一个理论框架、一种解释范式或一种研究体系,就像只给出一个数学公式却并无配套的例题,这往往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这样发问:“怎么是这样?”“真的是这样?”……因为主观的东西占据了主体,加之相当的理论性,给人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非要反复阅读方能略知其大意。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难”,大概是因为对于第二类书的阅读而感到吃不消。
   
    此外,这与学科的特点多少也有些联系,《发现社会之旅》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相比政治学、历史学、法学而言,社会学的界限更难以划定。前三者所研究的对象大都更微观、更客观、更具体,依次过渡到社会学,再到哲学,则是一个渐宏观、渐抽象的趋势,对其理论也较难以把握和理解。
   
    读这两本书还想起冯川学长上次读书会上的点评,大致意思是:对一种理论的理解,我们所最关注的不应该是这种理论的对与错,而是它对于某一问题具体多大程度的解释力。《形而上学的国家论》中,霍布豪斯呈现给我们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这往往使得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站在他论述的立场上去盲目地反对、否定黑格尔和鲍桑葵的全部理论。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对于《文明的冲突》一书更是如此。阅读过程中,从开始时认为这种“文明的范式”有一定的道理,到读到最后时对这一范式表示完全认同,自己忽视了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本该作为读书的主体所应进行的思考。即便有思考也多半是对这一范式的附和。直到读完了书后附录中的几位学者对亨廷顿这一“文明范式”的不同意见,自己才从这本书中“醒”过来。我们既不能认为它是错的,也不能因为看到了它在某个问题上的巨大解释力就认为它是十全十美的。作为阅读的主体,不受作者立场干扰的独立思考很重要。
   
    上面我所体会到的这一点也正是对刘锐学长在论坛里留言的理解,大体意思是:我们读一本书是要从中发现作者,更是要从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恰恰体现在这种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带着这一理解在阅读《发现社会之旅》时却产生了一种担忧或者说是矛盾:一方面,以我现在的水平显然不能很好地把握任意一位大家的理论框架,通过阅读思想史或者思想述评一类的书籍而得到一种理解大家理论的参考路径显得很有必要;另一方面,接受了这一参考路径又很有可能会给自己的思维限定了框架和界限,好像是我带着柯林斯的脑袋去分别系统地阅读每一位大家著作,读到的东西也许与《发现社会之旅》中柯林斯对大家理论概括和压缩后的产物并无二意。这大概就是发现了作者而始终没有在书中发现“我”的后果。


9.19——10.23

《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
《儒教与道教》,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
《形而上学的国家论》,霍布豪斯
《变态心理学案例教程》

  《合法化危机》这本书借得比较仓促,读得也比较痛苦,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实在不想中途放弃,所以还是一直坚持读完了。很多地方不知道如何理解,于是也就本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只是大概把握了此书的大体框架。
    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危机、系统、社会组织原则。第二部分则用上一部分中提出的概念界定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四种危机倾向(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动机危机),并从系统、社会组织原则等方面对各种危机倾向的原理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阐释了解决合法化问题的逻辑。这一部分读得最不懂。哈引用韦伯等人的理论来分析和论证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由于我自己在理论上的积累远远不够,所以理解起书中哈贝马斯的观点来便很是困难。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尝试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把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想准确把握他的思想精华,非得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全面透彻的认识和了解才可。
    读此书最有感触的两点是:
    哈贝马斯认为利润率下降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根据剩余价值学说的观点,资本家投入资本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而在晚期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等相关规定的限制,使得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利润不断减少。在“新的剩余价值生产形式”中,反思性劳动——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施加于劳动的劳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哈贝马斯据此对古典价值学说还能否用于分析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科技政策提出了质疑。
    对于社会文化危机,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两者进而影响到社会认同,又导致了社会文化危机。由此给我的一点思考是,我认为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存在这种认同危机,其原因是社会成员缺乏共同的信仰和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的追求,碎片化的个人欲望和利益需求使得社会成员难以寻求到一种普遍的赞同意愿。
    以上仅仅是我读此书的一点想法,也许并不是哈贝马斯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但的确是在读书过程中基于他的观点所产生的思考。突然发觉自己总是在考虑比较现实的问题,总希望我从书中读到的理论方面的东西能在现实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儒教与道教》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读这两本书最有感触的一点是,韦伯的各本著作是相互联系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的核心主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是基于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提出的资本主义“理想类型”。对于与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广泛一致性的教义的强调同时忽略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不和谐的因素,使这一“理想类型”具有了极强的解释力。
    同时,“理想类型”这个概念在韦伯的社会学视角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元素,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也有对“理想类型”的解释。书中可以看出韦伯解释主义的研究范式,同时也有对实证主义范式的批判。

    《形而上学的国家论》。这本书主要论证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上面几本书,这本比较好理解一点。全书每个章节基本上都是在对黑格尔和鲍桑葵关于国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只要把握住这两个人的观点,就不难理解霍布豪斯作为激进自由主义的一份子所持的观点。

    最近对之前的读书情况也有一个阶段反思和总结。
    整理了一下之前阅读过的书目,有5本(《吾国与吾民》《中国人的精神》《李约瑟文录》若干章节、《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德性》)是关于中国的国民性的,有三本(《理想人生》《人生十论》《朝话》)是近现代大儒反思人生和阐释人生哲学的,包括冯友兰的、钱穆的、梁漱溟的。对于这些书,没有一本不是在反思自我素质和品德的过程中读完的。相反,我读的社会学大家关于社会理论的书并不多。之前的读书经历对我现在有影响,并且影响颇大,它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倾向于从社会个体成员的角度出发。当大家都在从各种外部因素分析一些社会状况的时候,我则倾向于从反思自己、反思人本身来看待这些状况——无论是其他个体还是我自己,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某一社会情况或者社会问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一些别人认为要“自上而下”解决的问题或“自上而下”达成的目标,我则认为需要从最底层的所有社会成员个体做起,“自下而上”地去完成。举个具体的例子,“法制社会”难以在我国建立的原因,有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责任,但更应从社会成员个体中去寻求更本质的原因。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只有每个个体的、独立的社会成员形成比较稳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制国家”的愿景才能最终实现。从书中拾来的一句话也让我坚定了这种看法:“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其背后无一不是国民素质的现代化。”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强国,在硬件发展和建设上都容易达标,而在国民素质这方面需要完成的任务却比较艰巨。“软件”上质的改变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至于“大国公民”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我现在尚不能给出比较明确的意见,总之,没有“文明公民”支撑的“世界大国”,充其量不过是外强中干的伪巨人。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不认为自己的观点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只是举一实例描述一下之前一段时间的读书对我现在的影响。
    成功有三种:立德、立功、立言。“人皆可以为尧舜”,三者中,唯立德不需要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之前所读的这些书,也算是自己在立德方面所做的一点努力吧。接下来的读书要转向于各位社会学大家的社会理论巨著了。为了便于更好地把握每位学者的思想,就先从《发现社会之旅》《社会学主要思潮》《与社会学同游》等书籍读起吧,倘若时间充足,再读一本《社会学》,先求一个宏观的认识和领悟,再去深入体会每个社会学大家的思想内涵。
    在此与诸君共勉。


假期读书情况:

《理想人生》,冯友兰的随笔录。
《人生十论》,钱穆。
《理性与文化》,欧内斯特•盖尔纳。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偷窥》,变态心理学书籍。
《犯罪动机与人格》,犯罪心理学书籍。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集。
《海底两万里》,凡尔纳。
《果壳中的宇宙》,史蒂芬•霍金。
《七个“怎么看”》,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五月份:

《李约瑟文录》 李约瑟(英国)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陆学艺
《朝话》 梁漱溟
《社会学基础》 赵孟营

因为读书时有摘抄的习惯,总是一边读一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嘛,所以读书的效率一直提高不了......囧......


四月份:

《毛泽东传》 特里尔
《中国人的气质》 明恩溥(美国)
《中国人的德性》 切斯特•何尔康比(美国)
[ 此贴被孙乐成在2011-10-31 00:50重新编辑 ]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0-10-27 12:25 | [楼 主]
阿健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176
威望: 180 点
金钱: 18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3
最后登录:2011-07-30

 

苦心智,劳筋骨。长路漫漫,求索不息。
Posted: 2010-10-27 12:33 | 1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情况很好,我们读书是从中找到自己,而不是从作者的思想中找到作者,虽然这个很重要。
继续加油
Posted: 2010-10-27 12:33 | 2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读书很有见解,加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0-27 20:37 | 3 楼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更新一下!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0-11-21 03:32 | 4 楼
陈康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0
威望: 50 点
金钱: 500 RMB
注册时间:2008-12-13
最后登录:2011-11-01

 

读书要做好规划,慢慢形成自己的体系
读书是件幸福的事。。
Posted: 2010-11-21 12:20 | 5 楼
冯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43
威望: 243 点
金钱: 2430 RMB
注册时间:2008-09-19
最后登录:2014-04-28

 

“……接受了这一参考路径又很有可能会给自己的思维限定了框架和界限,好像是我带着柯林斯的脑袋去分别系统地阅读每一位大家著作,读到的东西也许与《发现社会之旅》中柯林斯对大家理论概括和压缩后的产物并无二意。……”
    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好,表明你已经认识到了介绍性著作的边界。介绍性的著作主要是为你呈现一条主要的线索,意识到它是压缩版,本身就是你跳出柯林斯的脑子重新审视介绍性作品的结果,说明你也觉得原著中有更多的东西有待挖掘,是未被柯林斯的介绍所涵盖的。所以,这预示着你在读原著的时候,柯林斯的思维不会成为你的主体性思维的魔咒,而只是你与大家们在书中进行思想对话时的一个有利的指引,你也可以回过来反思和品评柯林斯的概括到底如何。连柯林斯都成了你自己审视的对象了,你还担心被他的脑子所奴役吗?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Posted: 2010-11-21 14:57 | 6 楼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Re:冯川

嗯,谢谢学长的指导。
下个月会继续读《社会学主要思潮》,力求在借鉴与探索二者间求得平衡。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0-11-21 15:51 | 7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情况还是很不错的,读书笔记也做得很认真。赞一个。
一个人很难有自己的思考框架,这处框架是自己独有的,而不是那些片断的知识,我们吸收别人的思维方工和思考框架,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建构自己理解社会人事的框架。从这个角度上讲,读史和读大家是不矛盾的,重要的是找到一种平衡,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读书方法。
继续加油
Posted: 2010-11-21 22:38 | 8 楼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Re:刘大龙

好的,争取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有所提高吧!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0-11-22 23:28 | 9 楼
杜姣
坚持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12
威望: 512 点
金钱: 5120 RMB
注册时间:2009-09-13
最后登录:2017-11-18

 

Posted: 2010-11-23 19:25 | 10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很好,继续加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1-24 12:29 | 11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你这次读得非常好,看你读得越来越好了,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路子。继续加油哦!
既想把握框架又害怕框架限制了自己,我觉得这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不过我们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能把握大家的思想体系,也能深刻的理解。你对自己的要求的非常高,不过还是需要慢慢来,按照现在的状态,很快又会有很大的突破的。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1-24 15:13 | 12 楼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Re:王海娟

        谢谢学姐的鼓励!
    读书中效率一直提高不上去,已经习惯了从书中摘抄一些原文做读书笔记,这个过程会用去很多时间。有请教过其他同学如何做读书笔记,有一种方法是把书中的原文通过自己的提炼和概括加以简化以方便做笔记。但我自己觉得这种方法不妥,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体会,就是第一遍读某段话、某个章节时所触发的思考与再读它时所想到的东西不完全一样甚至是完全不一样,如果只是把当时对于作者的理解简单地记下来,那往往是不全面的,因此一直在坚持摘录原文,以期再来回顾这些笔记时能有更深刻的想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印象中。读书的数量一直达不到学姐所期望的高度。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0-11-25 13:15 | 13 楼
曹丽娟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9
威望: 49 点
金钱: 490 RMB
注册时间:2009-07-09
最后登录:2012-06-07

 

读书读得很好很深啊,一起加油
向前看
Posted: 2010-11-25 14:18 | 14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读的很好。初看一本书时的理解固然是不全面的,但说不定恰恰是激荡出的某种灵感呢,这种一瞬即逝的灵感想通过以后回顾笔记来重新拾起并不是那么简单,在摘录的时候可以记下就这段话或者某个论点的想法,好比是头脑风暴,全不全面不要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1-25 17:41 | 15 楼
冯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43
威望: 243 点
金钱: 2430 RMB
注册时间:2008-09-19
最后登录:2014-04-28

 

          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笔记方法,像我读尼采的《道德权力的谱系》就是摘的原文,因为那些语段实在太精彩了,不记下来可惜了。而在看《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的时候,大部分就是记线索,也就是先归纳语段中心(就是以前语文课上一直训练的阅读方法),再在阅读的展开过程中串通中心之间逻辑。概括中心当然要以读懂为前提(没懂的话,概括当然是失当的,感想当然也有方向上的偏颇,或者根本没有感想)。遇到精彩处,也会抄原文,这也权当是对自身写作能力(用词,句构)的参照吧。
    感想体会是会随着自身学养的深化而改变的,但是在尊重原文基础上概括出的线索始终如一。你应当把“体会”和“文本线索”区分开,两者并不矛盾。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Posted: 2010-11-26 08:34 | 16 楼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Re:冯川

嗯,谢谢学长指点。
接下来会试着这样去做,争取提高效率吧。读一本书不写点什么,实在太遗憾了。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0-11-26 12:45 | 17 楼
阿健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176
威望: 180 点
金钱: 18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3
最后登录:2011-07-30

 

读书,写作,一般还是连在一起的,你可以看看黄宗智的一篇文章 http://snzg.net/article/2010/1122/article_20814.html
苦心智,劳筋骨。长路漫漫,求索不息。
Posted: 2010-11-26 21:43 | 18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读的不错,继续加油。那天听你的发言很不错,只是没有时间了,呵呵。继续加油啊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11-26 23:13 | 19 楼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更新了,自个儿顶一下!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0-12-26 15:42 | 20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选书的时候还是要有一定的关联就会更有感觉和体会,对思维会有更大的冲击。
对一本书的把握已经达到了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水平,可以更加系统的联系阅读,寻找不同大家的关联与异同。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2-26 23:50 | 21 楼
冯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43
威望: 243 点
金钱: 2430 RMB
注册时间:2008-09-19
最后登录:2014-04-28

 

记得昨天你说到“穿衣服为了遮羞”,我就觉得其实“遮羞”这个现象也可以进行“社会学之思”!将对象陌生化,不要觉得好像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就能摆脱习焉不察的自然生活状态,这也是你说的那个意思。既然你看了这本书,知道了这个思想,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所谓“常识”,它是如何被社会建构的。“羞耻感的发生”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课题,为什么人会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看作“private part “,人类并非所有文化、某些文化也并非自古就觉得“裸体”是“羞耻”的(可参阅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这似乎是一个谱系学的研究,我们能够看出社会观念的变迁。现在不也有些裸体主义者倡导“解放身体”、“天体运动”吗?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Posted: 2010-12-27 10:17 | 22 楼
阿健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176
威望: 180 点
金钱: 18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3
最后登录:2011-07-30

 

这样慢慢积累,是会大有收获的。
苦心智,劳筋骨。长路漫漫,求索不息。
Posted: 2010-12-27 10:37 | 23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情况不错,稳扎稳打,坚持不懈,必有所成。
Posted: 2010-12-29 13:25 | 24 楼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自己顶一下!浮出水面...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1-04-01 23:02 | 25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也提出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注意各个学科在进行概念分类时候的基础。读得很好,加油!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4-01 23:55 | 26 楼
余彪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08
威望: 108 点
金钱: 108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5-03-19

 

读书情况很好,继续保持,读书报告编辑的也不错!
水击三千
Posted: 2011-04-09 22:51 | 27 楼
孙乐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5
威望: 25 点
金钱: 25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9
最后登录:2012-12-04

 Re:余彪

Quote:
引用第27楼余彪于2011-04-09 22:51发表的  :
读书情况很好,继续保持,读书报告编辑的也不错!

谢谢学长鼓励哈,一定再接再厉!
学而识之以求预见
Posted: 2011-04-10 00:04 | 28 楼
张璇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7
威望: 7 点
金钱: 70 RMB
注册时间:2011-03-29
最后登录:2011-06-15

 

向孙乐成同志学习!好好读书,多多体会!
多读书,读好书
Posted: 2011-04-10 00:07 | 29 楼
« 1 2» Pages: ( 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71566(s) query 4, Time now is:03-29 01:4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