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Pages: ( 1/2 total )
本页主题: 更新至2011年12月13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刘万群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09-07-21
最后登录:2017-02-24

 更新至2011年12月13日

      2011年11月15日——12月13日
  这个月读的主要是韦伯的书: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社会学主要思潮》
    作为一个“老”读书会成员,加上大四没什么事情,一个月就读这几本书是非常不尽人意的。上个学期开始看韦伯的书,这段时间便接着看。作为三大家中最难读的一个人,韦伯的作品我觉得需要反复地看,慢慢看,就我个人来说通常是第一遍只是沉浸于其内在逻辑,看完之后看一些导读,再回过头去看,才能对他所说的背后之意有一点点理解。因此看得比较慢。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是从罗马史的背景看易北河以东地区的社会发展的。作为西欧文明的起源之一,罗马帝国是以其城邦文明而闻名的,但是随着基本经济结构的逐渐农村化,城市消失,西欧文明便被全盘农村化,“世界主义也随之消失”,于是历史回到了原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为一个把民族的尊严、国家的荣誉置于一切之上的学者,他的全部问题意识都是从德国作为欧洲一个后期发展国家,远远落后于其他欧洲发达国家这样一种焦虑意识出发的,因此接着他便分析了德国迈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趋势。作为德国文明和精神的担纲阶层,经济上逐步堕落,导致统治权力有丧失的风险,韦伯认为他们应该为德国的困境负责。“一个德意志国家的经济政策只能是德国的政策,一个德国经济理论家所使用的价值标准,只能是德国的标准”,极具政治上的马基雅维利的风范。韦伯意在强调的是下层社会中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与统治集团及其文化的变迁也很重要。由经济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社会变革,这在下层社会也同样重要,因为它直接或间接会作用到上层社会,进而可能加剧和巩固这种变化,最终可能反映到政治文化中去。
从这里可以窥见韦伯对材料天才式的抽取与组合;以及韦伯在处理价值关系与价值判断时的机警,进行分析时,他切实是一个学者,分析细致而透彻;而在关系到德国前途与命运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激情满怀的政治家。

  《儒教与道教》:韦伯先从“社会学的基础”即中国的历史社会背景阐述了有利于或不利于现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各种背景性德知识,然后分析了儒教担纲阶层——士人阶层以及儒教的生活取向,以及与之亲和的道教。最后则将儒教与清教进行了对比,这也相当于是全书的总结。在这里,韦伯提出了他关于宗教理性化程度的比较尺度:1、摆脱巫术的程度,2、将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这个宗教本身与世界的伦理关系,有系统的统一起来的程度。
    清教、儒教和道教的对比实质上是要得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态”——对世界的实际态度,当然这本身也是深受政治和经济的命运所共同制约的,这也是韦伯写第一章“社会学的基础”的用意所在。三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区别:对待巫术方面、对待尘世方面、客观化方面。清教作为完全摒除了巫术,与现世有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紧张性,客观化倾向冲破了氏族的纽带而得以克服了宗教伦理理性化障碍——人格主义;但是儒教和道教,因为统治阶层以及下层人民各自对其的需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也有着配合的默契,从而使得中国人民普遍没有摆脱巫术,也因为没有一个超验的上帝和限制的预言,而没有一套统一的伦理价值取向,表现出为人处世的权变性,最后,由于儒教强烈的人格主义倾向,阻碍了客观化和客观理性化的发展。加上中国缺乏现代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从而不能像清教那样产生出职业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精神。
    虽然都是理性的宗教,但是因为以上的区别,使得清教与资本主义有着亲和性,但是儒教或者是道教都对现代资本主义有着一种拒斥的态度。韦伯说中国缺乏资本主义的社会学基础,但他更强调的是一种支持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有的时候拿到韦伯的一本书,就会想许多学者对其思想的总结就是理性化,亦即世界被除魅,是否此书也是循着这个思路而进行的。的确这是该书的主题之一,但其实质却是要探索先到资本主义的前提与兴起。从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韦伯知识的渊博,历史、经济、政治、法学,各方面的知识都精通,例子能够随手拈来,并且以他自己的体系和框架给我们呈现了一部卷帙浩繁的世界发展史。他“以现状为方向,通过与其他文明的比较,突出西方文明的特点”。
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好的展现了他对“理想类型”的应用。
    概念讲解的第一章我曾单独作为一本书读过,这次重新读又加深了一点点理解。这里可以看到韦伯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和唯名论思想,也可以看到他从社会行动一步步推演到最后的政治组织和僧侣组织,其组织性程度逐步增强。但是无论是理解个人还是社会群体,都是通过理解其行动或者社会行动,而人们的行动都是在具体的群体中进行的。因为一个群体、一个组织都是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组织是通过人的行动来体现的,这里就有了机遇的概念。这里韦伯举了国家为例子,只有某种具有意义取向的社会行动的发生概率存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国家方才存在。
    在韦伯那里,经济行为是指用和平的手段采取经济上方向明确的措施,这就排除了那些非和平的行动,诸如抢劫和战争。这里批判了历史单线进化,因为他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早已存在,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中的罗马、中国古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因此有古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之分,还有政治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等样态,从时间序列和性质上存在着多样化的资本主义,每个社会都存在着自己独特的资本主义。因此宜用理想类型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的家族、邻里、亲属群体等社会——人类群体的一般结构——形态时,对进化论、农业浪漫派的邻里情感论等观点进行了批驳,而在宗教社会学中,从宗教与宗教官员的关系、宗教与身份群体和阶层的关系、以及宗教与其神学体系的关系中论述了世界性德各大宗教。
    定义的严谨与精确,类型学之复杂,历史背景之丰富,让人不得不佩服韦伯的智慧。


    下面是对比较方法和理想类型的一点理解:
    比较方法:例如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中对古代与中世纪城市、欧洲与美国等进行时间和地理上的比较。在《儒教与道教》对儒教与道教、儒教与清教、道教与清教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但是无论怎样比较,其落脚点都是要突出西欧文明的独特性,西欧文明最后能比其他文明更适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或许是其民族自豪感所致。

    理想类型:1、与理解概念联系在一起,整理出某个历史整体或者某些事件的可理解性的关系,理解其间的社会行动者赋予的意义;2、与理性化过程联系在一起,这是这个社会和科学的特点,整理出杂乱无章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内在合理性,达到思想上的有序化,从而为人所能理解或者更容易为人理解;3、与因果关系的分析性和部分性联系在一起。欲理解韦伯的因果思想,必然要明白可能性或者机遇(chance),他赞成多因多果,现实中的一个特定部分能使另一个部分成为可能,也有可能成为不可能。一个学者往往也不能把握整个历史,把握整个社会,因此理想类型也是对现实中学者所认为的重要因素的抽象,如此建立起来的因果关系必然是部分的。所以韦伯也只是“假设新教教义的某些解释曾经造成过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动机”,而且他在《经济与社会》中明确说到“除非在现存的利益格局中业已存在某些经济条件,否则宗教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创造出这些条件给经济变革,甚或给有利推动经济变革提供某些可能性”。宗教观念只是人类生存总观念的一部分,个人和集团的行为,不管是经济行为还是政治行为都要了解这些观点,当然在资本主义建成后宗教的动机就被弃置一旁,决定人们行为的又是环境了,二者是相互作用 的。因此也不能说韦伯推翻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反对的只是马克思那种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决定现实的其他部分,从而详尽的预测未来社会。正是因为因果关系的部分性和可能性,历史才是有着创造的可能的,虽然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基本倾向,但人还是有自由行动的余地。这里就不像涂尔干那里具有极强的刚性,个人被镶嵌在社会的网络中,受着各种束缚,个人被社会牢牢压制住。这里,韦伯是谨慎的,也是开放的。
 
    2011年10月15日——11月13日
    这个月因为刚忙完保研的事情,曾经绷紧的神经似乎松了一点,但是状态没有调整好,有好长时间根本就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加上后来回家一趟,所以读书状态始终就没有出来,所以这个月的读书也不是特别理想,希望大家批评。

这个月的读的书有: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乡村建设理论》、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因为状态不好,所以有的书将其框架整理了出来,有的却没有)

梁一生专注于两个问题,即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除了《人心与人生》外,其他三本书都是他对中国问题的探索。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他阐发“东方精神文明论”以及其新儒家思想的一本书,该书的写作具有十分明晰的问题意识,时值中国正在探索复兴之路,当时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实行了君主立宪、也进行了辛亥革命,但都没有使得中国能免掉走下坡路的命运,最后有人终于意识到了根本问题所在,即整个文化东西方都是不一样的,而最根本的又是伦理思想—人生哲学。但是如同输血一般,东西方的血型不一样,所以就会产生排异反应,之前引进无论是西方的器物还是政治制度都没能产生西方那般效果。但究竟是要全盘西化还是要“中体西用”,走东西方文化调和之路,抑或是要复兴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能否复兴怎样复兴?大家各执一见。于是梁开始了研究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整个宇宙时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意欲为根本。在东西方文化观上,梁把人类文化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由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产生的‘塞恩斯’与‘德谟克拉西’两大异采的文化”,走的是第一条路向,是不断向前看;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是向内看的,走的是第二条路向;而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为其根本精神的”,是向后看,走了第三条路向,三者各有区别。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虽然梁意在证明“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只有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我们尝到“人生的真味”。但在此之前,他一直在阐述西洋文化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此。西洋文化在梁看来有两个特长值得称道,即其人的个性伸展和社会性发达,一个是学术精神所在,另一个则是社会精神所在。于是所谓西方化就是,而这又是否可以归于一源呢?梁的答案是肯定的。梁讲该问题的方法分四步,即“先从西方各种文物抽出他那共同的特异采色”,然后“从这些特异的采色寻出他那一本的源泉”,再是“以这一本的精神揽总去看西方化的来历是不是如此”,最后“分别按之各种事物是不是如此”,介绍完这四步,梁便开始了他绵密的推理过程。西方的学术精神就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西方的社会精神则表现为一种“德谟克拉西的精神”。而这两种精神都是源于“向前要求”的态度。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便无意中走向了第一路向,在中世纪时则转入第三条路向,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又自觉转入第三条路向,如此走来便产生了西洋近代文明。其人生态度和生活路向都是意欲向前的,由此西方化的来历也确实如此。最后这科学和“德谟克拉西”的直接或间接的动力都是由第一条态度。
之后从宗教、哲学(形而上学、知识、人生)来对西洋、中国和印度的哲学进行比较。他采用了三个唯识家的概念:“现量”(即感觉)、“比量”(所谓理智)、“非量”(直觉)。这三量构成知识。最后得出了他的结论:“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的”、“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的”、“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的”。而对于世界未来文化的走向以及我们所要持何态度一问题从三个方面作答,即事实、见解和态度。事实主要是从经济来讲;见解主要就心理学变迁而言,要改变西洋近代“为我而用理智”过于理性以致处处算计,转入中国“尚情毋我”的态度 ;态度即要从专注于外面转而注意自己关注生命本身。人类文化应该循着三步骤循序发展,即先以理智着眼于外界物质,然后以直觉关注内在生命,最后用现量来研究无生本体,此三路一一对应于“古代的西洋及在近世复兴,次指古代的中国及其将在最近未来之复兴,再次指古代的印度及其将在较远未来之复兴”。因为人类生活由低到高面临着三个问题,即“可满足的,不定得满足的,绝对不能满足的,三次第问题”,只有低等问题解决了方才能很好的解决较高等地问题。
西洋文化能成功如此便是走对了第一条路向,将可满足的物质解决掉了,而中国与印度都是因为太早熟,过早的走向了更高等的问题,因此没能很好的发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会由第一态度走向第二态度,进而遇着第三问题,在最近的未来“从理智的计虑移入直觉的真情”。这就需要孔子的态度“刚”,要向前动作,但不同于西方的出于欲望的计算,避免向外逐物的颓流,要出于直接的情感,从而要积极的动。
至于世界的文化走向是否真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从第一条路向逐步走向第三路向,中国人是否避免西方弊病,真正能够秉持“刚”的精神向前走,或许并不重要。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家对其进行观察并体认,他想做的就是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那个有人高举完全消灭中国传统文化大旗的时代站出来为中国文化说一句公道话。

梁认为,作为一个伦理学派或者伦理思想家,都有一种心理学为基础,儒家作为伦理学派,也有其人类心理观。要谈论儒家,切不可以拿西方的心理学派如本能作比附,而应该以孔子本身的心理学为依据,所以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又写了《人心与人生》一书。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主要阐明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分野,因此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便提出了相应的办法,他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应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此外,还“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是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当时正在计划中而现在许多国家正在实施或将要实施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了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而朝着专制的方向在发展,人们面临的不是自由和繁荣,而是奴役和苦难。人们逐渐放弃了经济生活中的自由,而如果离开这种自由,那么个人和政治上得自由也将毫无保障。在这个前提之下,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必然将会导致集权主义。而在这种集权主义之下,个人会没有余地,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抬出了古典自由主义。不过,与此同时,他也主张为了更好的实现个人自由,在法治的前提下,政府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但是这些制度并不是人自觉所为,而是无心插柳的产物,在经过人们的自由选择以及历史的检验后得以留存下来的。而且,指导人们活动的并不限于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而应在一套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够理解和认同的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在他书中,我们会发现他冷峻而犀利的分析,他要揭露隐蔽着、一般人不容易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愿意去承认的危险,这是这个逐渐淡忘甚至抛弃了自由思想的时代的精神。在论证中,他一直举着德国法西斯的例子,并且说明英国存在着同样的趋势,只是人们没有发现或者没有去真正思考过。所以,他要做的就是使人们意识到这个危险,如果人们意识到了就可能会去改变。

现代的社会主义倾向就是对整个西方文明基础——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颠覆。而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背叛正是因其极度成功而造成的。自由主义本源于自由所带来财富的增长,从而使得个人能够顾自己去创造生活,去选择,但是随着它的成功,人们对其缺点也越来越不能容忍。于是就产生了计划和指导的思想,以消除那些不可预知后果的力量,达到目标。但民主社会主义、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注定只能是乌托邦,因为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但是与自由主义却是水火不容。而英国却并没有意识到该问题所在。坚持社会主义的人们对其目标推崇备至,但是却并不关心和理解其达到目标的手段。
民主与计划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单一的计划指导不能照顾需要的多样性,即使决策者将人们的需要进行一个排序,但是这个社会也不存在包含所有选择方针的价值序列,不会有完整的伦理准则,人们不可能会有统一而明确的看法,随着文明的发展,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计划与法治也是背道而驰的:计划当局会代替人们做出选择,经济上来讲,政府的行动将无法预见,从道德或政治上来说,政府为了达到它可以精确预见其影响的行动,此时政府制定的法律就不再是作为工具的形式法律,而是为了其目的而影响人民的实质性法律。那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只能只是一纸空文,这种旨在达到公平分配的政策注定是损害自由的。因为自由主义制度的形式法律就应该使得政府行为可以预见,但是不能使得对某特定部分的人群有利或者有害,即其特定应先不能预见,从而避免产生特权;随着社会货币化趋势的明显增强,人们获得自由的最伟大的工具是钱,它使得人们能够自由决定什么是其需要的,什么事重要的,但是计划则使决定的主体变成了计划者,他们控制了消费与生产;社会地位在自由竞争时代和计划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但是其结果却是相异的。社会主义所带来的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而只是分配的公平与平等,而且人们社会地位的改变将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而是计划者所决定的。如果说自由竞争必然会带来分化,那么政府应该在不干涉个人自由的前提下提供相应的保障,即要使得自由风险不致过大,给他们提供一种容易理解的准则,使得他们能够自由选择;然而现今提供的所谓保障却是将保障给予某些个人或者某些集团,使得没有受到保障的人的不安全感增加,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宁愿要保障而不要自由。
而今当权者都是最坏者,他们是一群低级标准的人民,受到思想模糊、不健全以致容易受人影响,感情易冲动的人的追捧,并且通过划清敌我界限,使得“我们”阵营的人去仇视、憎恨“他们”阵营的集团。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思想的控制,人们真理已经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甚而某些知识分子都已经被其所惑。
在这个我们能够驾驭自然力量,但是对于如何利用社会合作的可能性下降的时代,我们所应追求的国际秩序应该是自由人的国家的共同体,个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自由决定,并对自己决定的后果负责。

从哈耶克的书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西方所从来要追求的是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责任,他们相信的是个人的理性。集体的理性是不可信任和达到的。

但是他这种自发选择并能够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理解和认同的复杂行为框架同样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在他的论证中,我们会发现,他在运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集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概念时是相互混用的,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
         

5月读书
这一个月的书目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个月没看完的)、《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2版,2005、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视角》(翟学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吴毅,三联书店,2007、10)
连同上一次没总结的也总结一下吧,主要是对韦伯思想的几点。
  韦伯的方法之一是理念型,这是一种概念的工具,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抽象,它带来了某种思想秩序,也就是说现实无序的,通过理想型“把现实的非理性现象安顿成一个理性的秩序,它是一套存在在思想里面的秩序”,从而达成一种内在的同一性,所以与现实是有着差距的,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乌托邦。这是根据价值关联建立起来的,韦伯强调了现实中的某些因素,但是却省略了其他的因素,那么这些被省去的因素是否真是不重要的呢?其次是这种理想型,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是存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当其中的条件变了,那么就得重新建立理想型,重新建立理想型就是一个被超越的过程,这可能也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所说的“每一次科学的‘完成’都意味着新的问题,科学请求被人超越,请求相形见绌。任何希望投身于科学的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事实。”这是科学及科学家的宿命,也是科学和科学家的意义所在。韦伯的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像马克思那种庞大而封闭的体系(孟森),这也应该是其体现。要完成理想型的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掌握大量资料,作用是使价值关联有正当的表达渠道,从而可以进行事实判断,但又避免了价值判断,使得韦伯的价值无涉的学术理念得以贯彻。但也有其缺陷。它剔除了现实世界里面的某些因素,而只强调某些因素,这些因素有夸大之嫌,其次是会形成套套逻辑,从某一点出发突出某些成分,然后又去考察现实,这在韦伯考察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将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统归为传统主义,因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的考察是基于欧洲的情况进行的,其次是具有西方中心主义(民族主义)味道,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前言便开宗明义说自己“生为近代欧洲文化之子”。
韦伯一生关注的三个问题分别是:1、西方文明如何走向现代性,其他文明却走向其他的道路;2、现代性的本质与特征,此处后来学者归纳为理性化;3、现代性的问题:理性的牢笼。但最终他要回答的是西方何以成为了今天的西方。
他采用的方法有溯源学和发生学方法,以历时性观点来解释欧洲的文明何以发展至此,还有就是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法、类型法,采用共时的观点将中国、印度、阿拉伯等文化个体与欧洲对比。
通过对这些的考察,最终韦伯说出了他的担心,我们有可能被“钢铁般的牢笼”所困,从而陷入了理性的吊诡之中。韦伯有着深刻的文化悲观主义,对现代性的黑暗面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担心价值理性失却,工具理性过于入侵人们日常生活,最后成了“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者”。
在读《肖像》的时候我发现韦伯特别注重观念的影响,这是通过地位团体进行的,作为社会生活的担纲者,比如儒士、婆罗门、日本武士、英国绅士等,这些少数人的信仰,具体表现为思想与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引领,使得少数“异端”顺从。
以上是通介绍性的书《韦伯学说》、《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中有印象的东西而整理出来的几点。感觉他的思想特别庞大,每一点都焕发着思想的火花。
下面主要就这个月看的书进行一下总结,当然也主要就《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一下梳理。
与涂尔干探讨宗教的起源、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的研究路径不同,韦伯没有去研究宗教的本质问题,而是看它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
韦伯在前言中就不断缩小和明确自己所要讨论的范畴。首先是说明西方各个领域如科学、艺术、教育、政治、经济即资本主义都在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韦伯希望在《新教》中讨论西方资本主义是怎样走上理性主义道路的。当然他强调了这是欧洲的理性主义,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特殊形态的理性主义,而其他文化可能也在经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性主义,但并不是说其他文化所发展的就不是理性主义,或者就没有理性主义,而是说在自己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在不同的领域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存在政治的理性主义、经济的理性主义等。而在《新教》中他要讨论的是西方的经济方面的理性主义的形成。这里,他说明了几个条件,即经济的理性主义需要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还“取决于人们采取某种实用—理性的生活样式的能力与性向“。这种能力与性向亦要为精神的支持。而在论述当中,他详细论证的是生活样式对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连结。
先通过对近代企业中资本家与经营企业者等人身上浓厚的基督新教的色彩这一现象引出了宗教信仰与社会分层(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分层)之间存在联系。从传统主义中解放出来从而导致了对宗教传统的怀疑与传统权威的反抗,这是我们一般能够想到的宗教改革倍受欢迎的原因,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此次宗教改革并不是消除了教会对于生活的支配,而是以另外一种对日常生活更全面的支配取代了原来的支配形式。在这里说明了宗教信仰或者说新教与资本主义之间是存在关系的。紧接着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富兰克林的引出带有伦理色彩的生活样式,这样一种生活样式不只是个别孤立的个人所具备的,而是“人群团体”所共有的观念见解,他们作为其担纲者,作为载体,他们对上帝的虔敬使其心向美德。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样式。包括责任感、天职观、冷静的克己自制等等,这些可能带来道德上的危机,此时与传统主义迥然相异的伦理资质即“异常坚毅的性格”和“极为见解且高度突出的‘伦理’资质”。而且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显得十分不理性,那么又是什么样的思想为近代企业家这种生活样式——看似属于纯粹盈利实则是个人怀有异物感的“天职”的范畴——提供了伦理的基础和支撑呢?正是“经济的理性主义”而非“个我的现世利益”的“实际的理性主义”。那么这种看似非理性的因素又是来自于哪里呢?它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宗教改革赋予了世俗职业生活以道德意义。但这并不是有意为之,改革发起者无论是路德、卡尔文还是卡尔文派及其他教派都看不出。所以韦伯说宗教信仰与职业伦理之间具有某种选择性的亲和性。即是说宗教力量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职业伦理的发展,这里不是A必然导致B的发生,而是A 多少有助于B的出现。韦伯是非常谨慎的,不像涂尔干单因单果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可能的因果关系。我想这也是他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多次提到“机会”(chance)的原因之一吧,因果关系不具必然性,而是一种偶然性,我在想这是否也是“理解社会学”所具有的特点呢?
资本主义精神的担纲者是“身为商贸贵族的资本主义企业家”以及更多的是“力争上游的产业界的中产阶层”,而禁欲新教的担纲者主要有(17世纪传播于西欧主要地区的那种形态的)卡尔文派、虔敬派、卫理公会、从再洗礼派运动中生长出来的诸教派。那么教理基础是怎样与伦理基础联系起来的呢?韦伯通过用“理想型”的方式把各宗派的宗教思想表达了出来。思想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了解各教派的思想内容或者是“洞察那些经由宗教信仰与宗教生活的实践而产生出来的心理动力”,“此种心理动力为生活样式指定了方向,并让个人固守这样的方向。只是,此一动力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发源于宗教信仰观念的特性”。而韦伯在其中最主要的是说明预定论的思想时怎样在世俗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怎样在职业生活中证明信仰的虔敬以及救赎的确信。宗教精神成为“追求方法之生活样式的主观推动力”。以“不可见的教会”的监督,每一个信徒发自内心的希望“在生活样式里讲求方法的审视自己的恩宠状态的动机,以及将生活化禁欲化的驱动力”。进一步,这种禁欲精神又是怎样与营利关联的?职业劳动世俗化使得“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且系统性的世俗职业劳动”被评为宗教上“至高的禁欲手段”,而“决定职业之是否有益及能否讨神欢心的标准,首先是职业的道德水平,其次是职业所产生的财货对于‘全体’的重要性,最后实际上自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判准,是私人经济的‘收益性’”,因此就成为资本主义的“最有力杠杆”。
最后基督新教禁欲本身也受到了整个社会文化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影响。这是通过教派这类宗教共同体在逐渐世俗化(除而魅后)的社会中去保持自己所特有的伦理态度。那时的宗教背景是商业上彼此不信任,但相信虔信者的城市可靠,所以教派外部及内部对教派成员的正向激励(对他们信任、接纳如教派等等)或负向激励(施以破门令、不予参加圣餐的资格等)来完成神前的自我“证明”(在救赎确证的意义上)以及在人前的自我“证明”(在社会性的自尊自重的意义上)。
事物都是遵循着“物极必反”的原则,当这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理性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走上了异化的道路。
然而韦伯在《新教》中所要证明的是基督教的禁欲精神孕育出了“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方式”,这种“市民的、经济上理性的生活样式”比“单是促进资本形成”本身要更加重要。因此并不是新教改革促使了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而是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具有一种“亲和性”。
以上就是我读韦伯的书理出来的一些东西,因为很粗糙,有些具体内容已经忘了,所以极有可能存在内容或者逻辑上的错误,望大家指正!
                                       
  四月读书 
    先自我检讨一下,从1月到3月之间没读什么书,读的几本也忘得差不多了,而且经常忘发书目上来,今后改正,端正态度。
    四月读的书单如下:顾忠华的《韦伯学说》、本尼迪克特的《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韦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以及施路赫特的《理性化与官僚化》(不过这个我觉得太难读了,就只读了一点,也没懂)。
    今晚太晚了,就先把书目发上来,感想明天再写吧。



                            12月读书报告
  这个月读的书比较散,而且好几本偏经验的书,因为自己觉得在读理论的时候,我不知道在现实生活当中那是如何表现的,所以选了好几本经验的书籍,当然也有配合课程的需要。

  书目是:《权力与规则》费埃德伯格 、《文化人类学》王铭铭、《现代化新论》罗荣渠、《断裂》孙立平、《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记述村庄的政治》吴毅
这里我先谈一下对《权力与规则》的感受,其他几本书我想放在现代性与现代化的框架下进行理解,但是现在没有理清楚,所以过几天再发。
《权力与规则》是法国组织社会学家费埃德伯格的作品,他和米歇尔•克罗齐耶作为法国学派,其组织理论注重实践层面的分析与探索,他的逻辑起点是西蒙的有限理性。
组织是人们表达理性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们有限理性的补充。人的理性不具有普适性和纯粹性,必然受到情感、结构、利益等的局限,从而只可能是情境性的和易经验为基础的有限理性,我们看不到一种理想性的组织,组织存在于行动者的集体行动之中,是处在不断地被解构然后又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当中的,是不断变化的。
而作为组织内的行动者,因不具备完全的理性,所以每个人掌握的职权、技能或职能的专业化或者稀缺性、对组织环境的控制能力、对知识的垄断、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等等,都是不平衡的,虽然位于组织上层的人员对这些资源的掌握机会更大,但是并不绝对,因此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不平衡性来增加自己行动的不确定性,减少别人行动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又减少自己的可替代可能性,增加别人的可替代性,从而对别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形成对他人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形成的方式,给人一种丛林法则的感觉。它并不是总存在于科层制这种正式结构当中,不总是被上级掌握着,下级同样也可以对上级形成权力,比如员工通过对某项特殊技能的掌握,或者拥有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的人脉资源,那么他对上级就有一种权力。它是一种泛化的权力,没有正式的合法性基础,但是具有实践的合法性,同时也确确实实存在着,无论我们怎样回避,怎样不承认现实。
基于此,法国学派的组织研究也遵循具体化、情景化、过程化、权变化、政治化和相对化的原则,不力求一个研究出来能对所有的组织有着很强的解释力,是将组织放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对其行动者的集体行动进行一个过程性的研究,属于定性分析。
 

这个月读的书有:《西方哲学史》(上卷)罗素、《基督教思想史—从其犹太和希腊发端到存在主义》保罗•蒂利希、《中世纪的信仰》G•R埃文斯、《宗教改革》、《社会学想象力》、《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

  我谈谈宗教、理性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总要追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为什么要经历这么多苦难呢?”“真的有天堂跟地狱吗?”“地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面对种种不确定的东西以及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死亡,我们希望能够有一种明确的答案,能够抚慰自己心中的惧怕,于是宗教应此而生,作为对人们心中种种疑问的一种非常肯定的回答,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成为了西方普遍的信仰,这里尤以基督教为要。
  基督教的社会思想是以宗教的观点出发去思考社会及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基督教的两个来源是希腊神学与哲学、希伯来文化。其中希腊神学和哲学包括两个要素:狄奥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前者对应着非理性,后者带有更多的理性元素,也就是说基督教最初是理性与非理性结合的一个东西。希腊神学原本就是希望通过理性来对现实世界做一个解释,然而由于各种限制,有的东西没办法用理性解释清楚,于是在基督教世界设定一个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东西——上帝,这个无所不包的上帝可以解释一切,因为上帝是万能的。于是原本从人的理性出发考察社会的社会思想,变成了以神学的观念为出发点的对社会的认识与考察。
  基督教最初是在下层社会发展起来的,其历史是一部迫害与流放的苦难史,最初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然而人类面临的恐惧与不确定就像吸铁石的巨大吸力使得更多的人皈依了基督教,更多的人希望借助上帝这只万能的手来减轻现世的苦痛,并能够得到彼岸幸福的慰藉。基督教凭借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使得人们在怀疑---维护—再怀疑---再确定的不断循环当中过上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内心尽管不确定但是始终都相信有上帝在关照着自己,于是基督教成功的将这样一批人凝成了一股绳,其内部具有很强的向心力从而达到整合。尤其是在经院哲学时期,人们对于教会的信仰达到了极致,但这时更多的是通过一种“集体理性”(我姑且称之为集体理性,因为这时不需要普通基督徒个体更多的理性参与,只需要通过教会,通过教会这个中介从而就可以达到对上帝的信仰)。“集体理性”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通过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东西来达到团结个体的目的。然而在宗教改革后,“集体理性”就不断地受到极大地冲击。路德提倡“信仰即得救”,个体本身也可以通过对“圣经”的信仰,从而得到上帝的垂青与眷顾,“因信称义”的前提就是承认个体的理性,个体本身也有能力使得自己得救。此时个体理性解放的还不够彻底,在启蒙运动之后,尤其是现代化的第一个浪潮即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个体被更多的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个体理性也得到更大的发展,尼采甚至喊出了“上帝死了”,这之后一切皆是可能的。相信“我”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东西,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需要发现自我,通过自我来达到自己所需要的幸福,然而如果自我被太过于强调,就会走向反面,我们的社会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宗教在个体理性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被除魅,扮演社会整合工具的角色逐渐被动摇。当然这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产生的问题,包括自我问题同样是现代性的产物。“从教会的威信中解放出来,结果使个人主义得到了发展,甚至发展到无政府状态的地步”,神学与世俗都失去或缺乏整合人类社会的能力。
  人天生具有社会性倾向,“人是城邦的动物”,人是要在公共生活当中实现自我的,自我的实现需要社会的认可。社会和他人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接纳自己的必备要素。而人总是通过组织来与社会进行勾连的,通过组织这个中介实现社会整合。在我的理解当中,组织就是实行社会整合的一种工具。在涂尔干认为宗教、家庭、职业组织等等组织可以起到社会整合的功能。然而如今宗教世俗化趋势越来越强,对于其断然的确定性越来越抱怀疑的态度,真正作为人的主体性与理性的不断成长,宗教失去了其以前的整合的功能,那么需要寻找其他的东西来替代。
这时近代科学也在逐步萌芽,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凭借其相对的确定性,并能够给人以一种能力感和可控感,取得了巨大的威信,成了现代的上帝与神话。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科学需要“一个组织坚强的社会结构”,因而是“反无政府主义的,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具有着整合的倾向。
  但是科学本身是否真具有确定性呢?科学能够完全等同于理性吗?如果它不具有确定性,那么这个现代神话又是否能够被长久的崇拜?今天看起来,科学能给我们最确定的东西,其精确性似乎不能让人质疑,然而首先由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是科学所能解决的,科学目前还没有解释的是何等之多;其二,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科学目前呈现给我们的,那么将来呢,科学将会给我们带来福还是祸,我想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今天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就是鲜明的一例。环境问题的出现不光只是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的失败,同时也是社会科学的不成功,因为很多东西,我们以为能够用制度来规避其风险,然而我们错了。这里又涉及到了有限理性的问题。罗素说“民主制不是最好的制度,因为人本身是有缺陷的”,在此我理解为是因为人不具有完全的理性。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我们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因素,来为人类设计一个完美的制度,那么科学同样也是。人类最初对缤纷世界的探索,由理性探索转向了“万能”的上帝,不也是因为有限理性吗?
  西方社会思想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理性是否能够让我们过上期望中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具有的只是有限理性,尤其是作为个体来讲,面临着社会这个大环境,信息的缺乏与分析能力的限制,以及社会集体的一种无理性,很多东西无法真正把握,利用理性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必然会遭到种种的困难。个体即使通过理性摆脱各种显在的痛苦,但本身没有能力去对抗社会的强大力量,只有在社会整体能够保证良好运行的时候,个人的命运才可能真正的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那么此时我们甘愿罢手吗?我们又将如何进行现代社会的团结与整合呢?不能时时保持清明,但我们仍将用有限理性去继续追问与寻找,这也是人的伟大之处。不能找到最优解,我们可以找到满意解,那么对于社会整合的方式与美好生活也同样如此。



《西方社会学理论》张小山、 《社区概论》蔡禾、《丑陋的中国人》(电子版)、《呼啸山庄》(电子版)、《西方政治思想史》唐士其、《麦田里的守望者》(电子版)、《论公民》的后一部分、《爱的艺术》、《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小王子》、《第二性》(缩减版)
  在考试前一个月看的主要是一些教材,暑假中没怎么看书,来学校近两个月也没看什么书,而且看得书很多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小说,读书质量需要改进。
  貌似很久没去读书会了,又落后大家一大截了,所以得加油了,大家也一起努力!


五月读书:
  《美的历程》(李泽厚,1984年版)、《时尚的哲学》(齐美尔,2001年9月版)《经济学原理》(曼昆,微观和宏观两册,第四版)、还看了一本电子书《乌合之众》,粗略的看了一下《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2006年10月版),以及《论公民》的一部分。
  这个月看的书感觉实在对不起人,下个月加油。
  还有就是想说一点,上次去公管那边旁听了一个跨学科的博士沙龙,让我感觉到了社会学作为一门“不是专业的专业”的好处,那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强的专业限制,可以广泛涉猎,这样可以有着更加开阔的眼界。我想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藉此韬光养晦,真正实现昨晚社会的口号“社会社会,拯救人类”。
四月看书总结
这个月的书单是:《乡土中国》(重新看)
              《新乡土中国》
              《农民的终结》(法)孟德拉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学术与政治》
              《货币哲学》的一部分
    从《乡土中国》与《新乡土中国》看中国农村的变化:
中国传统社会 变化,但是非常缓慢。今天却是十分剧烈的变化,迅速而且全面。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乡土气息十分浓烈的社会,也是一个礼俗社会,因为不流动,是一个熟人社会,所以那是一个依靠记忆而代代相续的社会。而现代中国社会,因为技术的变革,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们的生活到价值观念,许多地方已经是一个缺乏记忆或者是记忆断层的地方,比如贺老就说荆门农村是一个“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的村庄。
      人际关系:传统是一种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相互交错,这关系当中有着差别,有着强弱,但是是以感情维系着的。现代却是一个十分理性化的关系,无论是亲朋好友之间还是一般的同事或者陌路人之间,无不以计算为交往的前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弱没有太大差别。也的确,随着流动性的增强,我们每天接触的人太多,如果对每个人都予以巨大的情感投入,我们的心灵是没有那么大的容量的,即使亲友之间,因为利益的需要,关系也开始淡化,理性的计算增强。人们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只有利益的纽带才能将人们暂时团结在一起。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原子化的逐步增强,导致行动能力的极度弱化,所以现在农村许多事情无法办成。
      乡村的管理: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是长老统治,是一种乡绅治理,人们都认同在生活中日益形成的一系列伦理与习惯,人们通过教化自觉服膺于传统。人们因为惧于诉讼意味着缺德,所以无讼。而今中国的乡村中嵌入(之所以说嵌入,是因为现在农村中的许多东西是被植入进去的,要么是行政力量,要么是传媒的作用,和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中的遭遇一样,许多东西不是内生的,而是外力推进的)了许多现代的东西:以前行政权力只到县,今天已经深入到了村甚至个人,国家甚至直接与村民打交道;法律渐渐为人们所认可,他们知道通过上访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希望民主,希望自己当家作主。但是由于物质与意识变化的不同步性,以及程序的不合理,更重要的是人们之间关系的疏离和利益的不可调和,所以法治建设与自治的实现仍然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事情。
变迁:传统社会因为记忆的强化,空间的封闭性和时间的可复制性(在《农民的终结》当中又论述),所有的东西都带有一种刚性和固执,费老说乡土社会有变迁,只是非常缓慢。今天的变迁相对来说就很快了,因为流动的增强,传媒技术的发展,集体意识的淡漠,个性的张扬,人们对于新东西的接受十分迅速。但也导致许多优秀的东西的流失,比如孝道的缺乏,传宗接代意义的丧失。这些都导致今天农村许多危机(治理危机,伦理危机)的诞生。
《农民的终结》分析的是欧洲乡村社会二战以后的变迁过程。因为“农民是相对于城市来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无所谓农民,如果整个社会全部城市化了,也就没有了农民。“而在法国,作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如今从事的是一种企业形式的劳动经营,虽然是家庭经营的方式,但却是以营利和参与市场交换为生产目的。所以农民终结了。但是尽管如此,因为社会机制、心理机制和人格结构没有发生十分大的改变,所以人们在企图跟上工业社会的节奏同时,又显得有些茫然,有抵触情绪在里面。所以对比工业企业来说,它还是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运行机制。书中有许多心理描写通过技术上物质上的变迁来考察农民们的心理变化机制。
作者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农村的变迁过程,来探索全世界农民跨入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途径,但是现在看来,这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各国的情况不一样,采取的路径必然是有区别的。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此书虽然是对概念的梳理,但是逻辑性依然很强,每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韦伯方法论的推演、社会行动类型的建构,很系统的展现了韦伯理解社会学研究的设计。作者认为社会学的分析单位是社会行动,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方法,但是通过对行动类型的区分,一步步由个人进入到社会结构、组织和制度的层次,“社会学的任务便是要将这些概念还原到‘可理解’的行动,亦即还原到参与者个人的行动”。(梁中伟《统治、理念型与历史发展之例外》)。
作者说: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在进行解释的过程当中,作者采用的“理念型”的方法,理念型是从杂乱的现实中抽离出来的,是一种思想秩序,反过来可以衡量现实。但它与现实存在差距,
《学术与政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价值中立的主张。作为以学术为业的人,必须保持价值中立,因为学者不是领袖,所以课堂上不能涉及政治,不能再课堂上兜售自己的价值观。应当依照学术伦理去行动。在一个理性化、理智化、和除魅的世界当中,一个欲以政治为业的人,只能依照责任伦理而行动。但是也应当以履行“天职“的责任心去应对日常生活当中的当下要求,不能靠政治而活着,而要为政治而活着。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现代社会中生命意义的思考。今天变化的快速性,人们抓住的不再是永恒,只是一种暂时的东西,人们活在“进步”与“无限”之中,没有终结,再也不会有“泰山登顶”的成就感,再也无“享尽天年之感”。生与死都被剥离了意义。这就是文明社会中的悲哀。
[ 此贴被刘万群在2011-12-13 10:06重新编辑 ]
Posted: 2010-05-09 23:19 | [楼 主]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很好,读书情况不错,感想写的也很不错。以后最好能够好好坚持,制定一个自己的读书计划。
以后可以把自己的帖子放在一起,可以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读书的过程。
保持状态,继续加油啊!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05-09 23:53 | 1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感想不错,读书情况也不错,你们进步很快,很振奋!
Posted: 2010-05-10 12:09 | 2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读书和感想都很好。
韦伯的著作你已经开了头,继续下去会带来震撼的。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5-10 12:22 | 3 楼
谢清华加油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4
威望: 14 点
金钱: 140 RMB
注册时间:2010-05-09
最后登录:2013-06-22

 

大姐 加油哈
Posted: 2010-06-26 09:47 | 4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嗯,蛮好的,加油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6-26 10:18 | 5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情况蛮好嘛,你们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哲学无用是为大用,不是专业的专业才是大专业,体会很不错。
打好基础,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万群加没!
Posted: 2010-06-26 22:01 | 6 楼
刘万群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09-07-21
最后登录:2017-02-24

 

呵呵,谢谢师兄师姐们及清华的鼓励,我会努力的。
Posted: 2010-06-26 23:29 | 7 楼
宗文静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09-11-14
最后登录:2010-06-26

 

嗯,年轻就是胸怀拯救人类的理想,脚踏实地地生活
我想我们将来不会后悔自己正在走的这条路
向万群学习啦
野蛮体魄,文明精神
Posted: 2010-06-26 23:32 | 8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状态还可以,不过读书质量确实要加强,在读书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
总体还是不错的,继续加油
Posted: 2010-10-27 12:31 | 9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加油,沉下心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0-27 20:38 | 10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一段时间没在读书会上见到你,身体恢复了要好好找状态,加油哦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10-28 00:02 | 11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读书实质上是一个坚持的过程。一泻千里,坚持的话总会有所成长,真正的成长的得知在以后的恍然大悟。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0-28 22:22 | 12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情况写得不错,对宗教的感受很深刻。这次双周论坛,听听黄健讲讲康德的认识论,可能更有收获。
刘小枫的《现代社会理论绪论》有这方面的探讨,齐美尔《现代人宗教》也是探讨这方面的,有兴趣可以再翻翻。
读好书之余,多多关心其他同学,大家一起努力,把读书会办得更好。
Posted: 2010-11-22 23:42 | 13 楼
杜姣
坚持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12
威望: 512 点
金钱: 5120 RMB
注册时间:2009-09-13
最后登录:2017-11-18

 

厉害  拜读啦
Posted: 2010-11-23 19:21 | 14 楼
阿健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2
发帖: 176
威望: 180 点
金钱: 18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3
最后登录:2011-07-30

 

你对宗教的理解还有对于科学的怀疑精神,确实很不错!我最近也在看宗教这一块的东西,没想到你们早已有如此好的理解了。很好!
苦心智,劳筋骨。长路漫漫,求索不息。
Posted: 2010-11-23 22:42 | 15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上帝的绝对理性——个体理性——个体有限理性,这条怀疑之路终于摧毁了人们的英雄主义气质,对于终极价值的关注和探讨也不再有往日的色彩。最后,,将决定权抛给每个独立的个体,以满意原理来应付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1-24 12:10 | 16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很有体系也有自己的大量思考,把握到了西方思想的核心。非常不错。继续加油。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1-24 15:29 | 17 楼
刘万群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09-07-21
最后登录:2017-02-24

 

恩,谢谢师兄师姐和同学们的的肯定及鼓励,我会再努力的!
Posted: 2010-12-15 21:47 | 18 楼
刘万群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09-07-21
最后登录:2017-02-24

 

这个月更要加油!
Posted: 2010-12-24 23:49 | 19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读的非常好,万群现在很有状态了。小结下以前的读书,散了点,也不够挑战,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应该更有主体性和系统性,可以开始试图收拢了。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2-25 22:57 | 20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嗯,看你的感想已经很有自己的见解和深度了,在书目选择上也可以适当的挑战一下自己,继续加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2-26 10:46 | 21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情况还是很不错的。适当看下经验性的书,找找感觉,关注下现实,也很不错。
读书会上,你对权力的理解,还是蛮深刻的。
现代性是个大话题,如何把它操作化,很关键,继续潜心阅读,会有新感觉。继续加油
Posted: 2010-12-26 12:42 | 22 楼
刘万群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09-07-21
最后登录:2017-02-24

 

Posted: 2011-05-04 23:34 | 23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再进读书会,另一番姿态,读书很不错。
期待你的读书体会。
向自己坦诚,也很不容易,万群加油
Posted: 2011-05-05 13:14 | 24 楼
咯哩咯哩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27
威望: 227 点
金钱: 2270 RMB
注册时间:2009-12-15
最后登录:2014-08-25

 

万群那天的发言很精彩啊~加油!向你学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Posted: 2011-05-05 21:17 | 25 楼
曾凡木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156 点
金钱: 156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7
最后登录:2019-04-10

 

厉害啊!读得很不错,多交流
率性而行乃真丈夫也!
Posted: 2011-05-07 12:22 | 26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很有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1-05-07 12:53 | 27 楼
田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61
威望: 861 点
金钱: 86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23-02-15

 

很不错,坚持下来。
研究新领域,开辟新战线。做好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准备!
Posted: 2011-05-10 22:43 | 28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这个学期很关键的。需要坚持!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1-05-11 12:42 | 29 楼
« 1 2» Pages: ( 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74275(s) query 4, Time now is:03-28 16:5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