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 Pages: ( 2/2 total )
本页主题: 杜鹏读书情况(更新至12月18)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理性化下的学术与政治

        韦伯的主要著作我看的差不多了,一直想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以及与涂尔干做一个比较分析,可惜一直未能如愿。这是之前的一篇从韦伯的两篇演讲稿所涉及的学术与政治关怀入手对韦伯思想轮廓的一个大致描摹。近几个月来的读书开始体会到观点之间的交互和碰撞,这种感觉也迫使我开始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梳理自己的思路,将之前的碎片贯穿起来。所以,这个阶段的读书确实很关键很重要,是读书过程中由量变产生质变的阶段。

1、韦伯的学术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紧密结合
        韦伯的诸多学术命题均与其所处的德国政治环境以及学术氛围相关。其对世界宗教的比较分析,对政治组织的探讨,对学术的反思均透露出韦伯强烈的现实关怀。并且,韦伯关于学术与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两篇演讲也透露出韦伯的自我实现的命题,也是其个人一生事业生涯的关照与反映。

2、关于学术
        韦伯清醒的认识到,这个时代是世界的迷魅被驱除的时代,学术的价值预设亦已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学术生涯乃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学术日益走向专业化的同时,学术自身的价值以及学者对学术的意义赋予已经成为问题。
        韦伯依次考察了学问通过真实存在之路、通往真实艺术之路、通往真实自然之路、通往真实上帝之路、通往真实幸福之路,但是,这种种古老幻象均被一扫而空。这些应该都可以理解为韦伯意义上的世界除魅的过程和结果。这里,学术的理性化似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正如韦伯自己所说的,“悠悠千年,我们都专一的皈依基督教伦理宏伟的基本精神,据说不曾有过二心;这种专注,已经遮蔽了我们的眼睛;不过,我们的文化的命运已经注定,我们将再度清楚的意识到多神才是日常生活的现实”。
        学者没牺牲理知的要求,在除魅的时代,价值的多神论再次困扰着这个世界,尤其是想以学术作为生涯的人们,这在韦伯看来是令人不快的事实,在事实本身和实践立场两者中间,学术的成果似乎只能局限于对事实本身知性的理解。学者的角色和教师的角色本身在韦伯看来也有着明显的矛盾和困境,“政治不属于课堂”,这亦是为了尽可能地给尚无能力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学生留下一片纯洁的空间,学术的使命在现时代或许是为了达到一种自我清明的境界,而这也是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

3、关于政治
        韦伯关于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建立在其对支配社会学的探讨的基础之上。其对官僚制的关注也是与其当时的政治诉求契合的。
        从国家的社会学角度来看,政治主体经历了由身份团体的望族支配到职业政治家的官僚制支配。而韦伯渴望出现的克里斯马型领袖却是可欲而又难求的。这样一个过程也是国家对暴力工具和行政工具的集中和垄断的过程。
韦伯考察了各种政治家的类型,以及相关的政治制度以及政党组织形式。身份团体到专业官僚其实也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即事化的关系逐渐取代依赖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联结,以科层制为典型的理性化的组织和支配形式不可逆转地主导着政治秩序的变迁。
        而韦伯关于政治的一个重要命题,即是寻求在科层制政治结构中,如何产生以政治作为志业的政治家。韦伯的理论的和现实的关怀使其深知官僚制的困境和危险,尤其是面对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日益交错混杂的价值体系,官僚制的机械以及僵化的威胁均对政治家的角色扮演和责任承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韦伯理想中的政治家,是具有克里斯马特质的志业政治家,通过特殊的气质和才能来驾驭专业化的官僚队伍和科层制的领袖。
        韦伯尝试着投靠民意,并分析了领袖民主制的前景和机会,即通过诉诸民意来选拔领袖。韦伯对民主的看法比较复杂,并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那种“民主”,这也应该是其在民主两个字前面加上“领袖”二字的原因所在,这点值得我们的注意。但是,韦伯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就算通过某种制度或者其它方式,出现了这样一个卡利斯马型的领袖,但如其在《支配社会学》对卡利斯马领袖的讨论所表露的,卡利斯马领导作为一种偶然的非常态的反应,为了适应恒常生活之需要,而不可避免的走向常规化,再次沦为理性科层制下的附庸和囚徒。

3、政治和学术的伦理困境——学术与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韦伯的理论体系确实很宏大,但是在对韦伯思想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可以明显地发现韦伯的伦理命题。他的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社会行动本身即具有强烈意义指向。而他对学术与政治的探讨则更直白地向读者揭示了其一生的学术和政治生涯中的伦理倾向。韦伯诚然是主张“价值中立”的,但价值中立并不等于是说价值的虚无,价值中立的前提和基础是在价值存在的多神论,是韦伯在寻求如何从当时错综复杂和充满诱惑的价值体系中突破出来,并且保持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次优选择。而学术领域与政治领域的交互发展的趋势——教师对充当先知的渴望与政治理念和价值对学术领域的渗透亦引起韦伯深深的忧虑,其演讲中相关的地方不乏一些悲情。
        韦伯一直强调除魅后的世界是一个多神混杂的世界,除魅既是历史发展之不可避免,那么,学术与政治能否相安无事的共存在迷魅被破除的世界之中?
        以学术为志业,对学术的意义的追寻,乃是为了达成一种对世界可能性的认识和知觉,起码是对不知的有知,对潜在的风险和后果的觉察。韦伯不无悲观的认识到,学术已经无法为人们的生存提供终极的意义,而且学术本身的价值都已经受到动摇。那么,我们能否指望学术为政治的发展指出清晰的道路?韦伯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一方面他认为学术无法直接进入政治,另一方面,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吏的出现以及兴起,这些人在科层制的体制之下很难有出头的制度机制。在他看来,学术至多只能帮助政治家认识到政治的危险以及某些行为的可能后果。
        对于学者生涯的角色担当,就如在危险的悬崖峭壁上小心翼翼的前行。韦伯心目中的学者的理想类型,就与政治相对应的意义而言,学术应该尽力为政治的选择和决定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也对这一空间做出限制,学术与政治的张力在这里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但是,学者的责任原则与政治家的责任原则概不相同,前者属于知性认识的范畴,而后者则会涉及到价值选择以及实践责任,所以,学术的使命绝不在于越俎代庖的做出政治决定。
        这里,就得提到韦伯对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区分。这两种伦理的要求是对立但又相互补充的。信奉责任伦理的人,考虑他的行动后果之价值,从而将行动获得实现的机会以及结果一并纳入考虑,接受心志伦理的人,关心的却只是信念本身,对信念的关注独立于一切关于后果的计算。有时候我们会说,学者很理想化,用建构在不完整的经验事实上的概念图景来描述一个世界,而一旦某个学者突然置身于政治家的角色,而又有机会将他的这种理想王国覆盖到不完美现实世界之上,这种信念伦理指引下的行动似乎充满着一种悲剧性的美感,但是,就一个社会而言,却全然是无法承受的。但是,信念伦理并不是说不负责任,而是对责任的理解不同,信奉信念伦理的人,“觉得他的责任,只在于确保纯洁的意念”,这种行动是心志楷模的表现。应该说,韦伯在这一部分的探讨中并没有明显表明自己对这两种伦理的倾向和偏好。但是,他后面引入目的与手段的紧张关系的分析,并指出目的圣洁化手段的困难,或许像我们昭示着他本人对责任伦理的青睐以及寄托,而这种困哪也反映了政治在现时代说面临的道德困境。我想,这应该也是韦伯本人时刻充满紧张与矛盾的生涯在理论上的投射与反映吧!
        最后,我们也看到,“志业”这个词在韦伯那里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克里斯马的伦理气质,正如其在讨论新教徒的救赎确证时说阐释的一样,为了劳动而劳动的对某一行业的献身精神真被理性化所除魅,但是,韦伯在承认现实的尴尬与不快的时候仍然能以自己紧张而短暂的一生去践行自己的价值主张,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去思考。韦伯的自我实现的命题也主要是就这一方面而言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5-20 22:00 | 30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读书还可以系统些。
你的感想都不错,我看你这一个月的收获挺大的。
这个月打了一场漂亮仗!再坚持就很不错了。
总结与反思将伴随我们读书一直持续下去。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5-21 10:33 | 31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总结,这样可以更好的读书。
这个月很不错啊!!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5-21 10:37 | 32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两篇读书评论都看过,写的非常好,有思考有见解,继续加油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5-21 22:37 | 33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坚持读经典,保持斗志昂扬的状态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5-21 22:38 | 34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这个月读书情况已经更新,请大家批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6-20 23:14 | 35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07
威望: 707 点
金钱: 707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04-16

 

对你来说,这个书目确实少了点,可能与你写论文有关吧,状态还是要调整好,继续努力!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6-21 22:41 | 36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齐美尔的货币哲学值得好好读读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6-21 23:38 | 37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还不错啊,罗素的两本书还是有点难度的。我们希望每个月的状态比较平稳。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6-22 16:56 | 38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暑假至今的读书书目已经更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9-17 20:26 | 39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调查回来竟然读了这么多书,真不错。继续坚持啊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9-19 00:01 | 40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经典常读常常新,从经典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而且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看到作者的思想口味和个人境界。
体会很好,继续加油
Posted: 2010-09-22 18:32 | 41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读得很好,乡土中国,或新乡土中国等书要放在床头,慢慢品,体会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9-22 21:02 | 42 楼
曾红萍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83
威望: 83 点
金钱: 8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4-27

 

杜鹏读书感想很多,感受很深刻,非常不错!继续努力,也赞一个!
Posted: 2010-10-16 23:02 | 43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社会学的想象力

        这是社会学的入门读物,遗憾的是我现在才得以阅读。阅读的感觉很是畅快,大概我现在也已经习惯于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了。我时常琢磨,社会学的视角和思维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欣赏彼得伯格关于社会学算是一门怀疑的艺术这种说法,凭着社会学的修养,去发现乃至揭露社会世界,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与社会中的人。之前再白云黄鹤上看到一帖子,大意是某个学生抱怨说现在的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不关注人因而显得硬邦邦,在我看来,这个作者确实指出了当前社会科学领域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社会学确实也没能幸免。但另一个问题是,这个作者所理解的社会学或者社会科学真的应该就是这种样子吗?显然不是。
        不论是伯格对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探讨,还是米尔斯对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界的批判,都提示我们社会学为何和何为这样的问题确实是需要不断去思考去揣摩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问题以及特有的理解方式,社会学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短短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却也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在个人性的困扰和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之间寻求关联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看问题的视角在个人生活历程与历史社会结构之间来回转换,从而洞见个人的社会存在性和生成性的一面。社会学的想象力虽然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口头禅,而且成为我们有意无意体验社会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对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来一个社会学的想象和发散,可以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
        社会学的产生伴随着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断裂”的关注和思考,而这种断裂突出的表现为当时欧洲日益蔓延看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社会学的先驱以及古典时代的社会学家诸如孔德、斯宾塞、涂尔干、韦伯、马克思等大多据此提出了诸多宏观性的论题,凸显了对历史的关注,显见的诸如“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理性化”、“尚武社会——工业社会”等理想类型的提出,正是古典时期社会学思想风格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社会学虽然也关注人,但人在这些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更多是一种相对抽象的人性假设,或者在其理论体系中处于受约制的地位,但是,古典社会学思想家对时代问题特有的敏感和关怀并没有因为对个人主体需要关注的不足而丧失魅力,反而,这种理性主义的人性观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自由的追求使得这些社会理论富有悠远的关怀。何况,德国的古典思想家诸如韦伯和齐美尔因为其建构思想体系的方式突出了对个人主观意义的重视,而在古代社会学思想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不过要注意的是,即便德国社会学顾及到了人的主观意义的一面,但基于这种互为主体性的意义理解而来的形式社会学看到得更多的是抽象的人,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行动才进入他们的理论视野。(不知此处的理解是否存在问题?)
        然而,随着世界局势的转换,尤其是一战和二战,导致了学术中心的转移,美国代替欧洲成为社会学的学术化中心。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熏陶以及美国的社会体制之下,社会学开始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美国的繁荣带来了学术上的沉醉,社会学丧失了古典时期的锐气和锋芒,在文明已经终止的论调中诞生了以帕森斯为典型的结构功能主义宏大理论,在这种保守性的社会哲学的影响下,抽象经验主义的研究在美国社会燃起了星星之火,一些社会学家基于功能主义的假设对社会的不和谐的片段尽心研究并进行修补,并且,这种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日益被纳入科层化的社会研究系统中,成为推广意识形态的工具。其实,这种经验研究看似离人的距离更近了,实际上这种量化的方式造成了对个体的抽象,即使这种学术方法本身就存在对人内在价值的抽离与忽视。抽象经验主义如此,自不用说米尔斯眼中空洞的宏大理论了。更为担忧的是,与社会科学家沉醉于细碎的经验研究类似的是,人们也在自己的生活中走向封闭,对现实社会的感受能力降低,缺少开阔的视野,无法担当公共责任,不能明了自己的个人生存与社会结构(米尔斯常用此语,说明结构功能主义对学术界的影响之深,即便激进如此的米尔斯仍然没能彻底摆脱影响)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理性难以把握日益形式合理化的社会体制,但人们对此却没有明确的意识,只是以各种不安和困扰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而在米尔斯看来,独立的社会科学家应该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即使对大众有利的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社会科学家也应该尽力为之,真正将人们从“大众”塑造成“公众”,至于那些依附于学术官僚体系的社会科学家,米尔斯基本上是不抱有希望了。
        可以看到,社会学的转型也意味着从宏观研究向围观研究的转型,其实,米尔斯不反对任何一种研究方法,他反对任何要么局限于宏观领域要么局限与微观领域的研究,这种“停留”在他看来才是不可取的,只有“微观——宏观”之间的视角转换和互动才是研究真问题的方法。抽象经验主义的细碎化遮蔽了发现真实问题的眼睛,受到方法论的抑制,问题屈从于方法,而宏大理论则过分脱离现实,成为意识形态张扬的工具,这都是社会科学无法接受的。而求诸于历史,尊重历史的特殊性,才能摆脱偏见,摆脱狭隘科学主义方法论的阴影,真正做到在个人生活历程、历史与社会结构的来回转换中游刃有余。
        因此,就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概念而言,体现了米尔斯力求在方法上融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一种努力和尝试。历史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在社会学的发展中,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事实上源于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个元命题,而在米尔斯当时所处的美国社会,宏观和微观都走向了极致以至于断裂开来,这本来是不应该的。而与米尔斯同时代的莫顿在在对帕森斯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层理论”的概念,也是建立在对美国社会学反思的基础之上。
        最后,社会学想象力的核心在于形成问题意识,不仅仅出于个人保持自我清醒并作出积极行动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家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下寻求学术突破的有力武器。如米尔斯在“治学之道”里总结的,他自己的学术历程实际上就是与个人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是这种交流性的生活与社会体验才使他源源不断的学术灵感得以可能。而从学术进路上来说,就是要在延续社会学的古典研究传统的基础上为研究注入新的时代因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0-17 20:03 | 44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大四一年的阅读计划

大四了,是可以真正享受集中一段时间阅读的乐趣了,很是期待!
1、先阅读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著作
2、然后是欧洲哲学,主要是康德以来的几个主要哲学家
3、古典社会学的扫尾工作。因为之前诸如韦伯、涂尔干、齐美尔扥人的著作都涉猎的不够全面,某些
著作理解的也不怎么深刻,因此这一部对于夯实我的古典社会学基础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之后,要对古典社会学做一个总结。
    希望自己能够在本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前面两条任务,量可能有点重,但尽力为之吧。大四下主要是社会学,先是了结古典社会学,这估计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之后就系统进入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各个击破。
      现在深受以前阅读不够系统的困扰,好比是丢三捡四的,现在再回过头来,总是力有不逮。先自己鼓励一下自己!加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0-17 20:17 | 45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情况越来越好了,体会写得很好,佩服,学习。
读书之余,多加强交流,希望能在以后的交流中听到更多的高见。
Posted: 2010-10-23 00:18 | 46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现在可以更加心无旁骛的读书了,期望有大的提升与进展!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0-24 23:50 | 47 楼
susu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4
威望: 34 点
金钱: 340 RMB
注册时间:2009-10-17
最后登录:2011-07-22

 

余英时,嘿嘿。我也在看齐美尔这段时间,太佩服他老人家了。
Posted: 2010-11-03 19:23 | 48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Quote:
引用第48楼susu于2010-11-03 19:23发表的  :
余英时,嘿嘿。我也在看齐美尔这段时间,太佩服他老人家了。

有机会交流齐美尔的思想吧,呵呵。余音时后面的“嘿嘿”捉摸不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1-04 21:51 | 49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以前的读书

把从进入读书会以来发的帖子内容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整体来看,读书状态有好有坏,不太稳定,波动也比较大。不过,从这两年的本科读书历程也能看到自己的点滴的成长和进步。看到学弟学妹们的读书的状态,真是深有感触和震撼,在现在这个社会氛围下,单个人读书的力量实在太小了,要能坚持,没有相互的鼓励和扶持是难以想象的。



2009年5—6月读书书目:
《历史研究》                  阿诺德*汤因比
《叫魂—1768年妖术大恐慌》    孔飞力
《古今中西之争》              甘阳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鲁道夫*伊奥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韦伯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韦伯
《美的历程》                  李泽厚
《人间词话》                  王国维
《谈美》                      朱光潜
《与社会学同游》              彼得*伯格

部分的翻看了《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还有一些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文集。

    汤因比这本书我期待了好久,终于有机会把它整个的读完了,收获确实也很大。汤因比在本书的开头部分即提出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历史研究的单位,历史研究的模式,以及对很多相关的概念的历史学的界定。最后就从全球史的角度对整个的文明体系做历史形态学的研究和分析。作者先后探求了文明的起源、成长、解体、死亡等四个阶段的发生机制,以挑战—应战的模式贯穿于其对文明体的分析。汤因比在本书中的很多论点都有启发性,虽然他建构的历史模式尤其必然的局限性,但是,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特别是对展望人类文明的未来的命运和形态,很有参考和反观的意义。而这一点也是汤因比作为一个有着对人类关怀的历史学家写作本书的初衷吧!
  《叫魂—1768年妖术大恐慌》作为海外研究中国的著作,其视角尤其独特性。这也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才得以一读的书。期待很搞,收获也还颇丰。作者首先介绍了叫魂案的发生情况以及其在民众中间引起的恐慌。然后,即着手分析这一恐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背景,从较大的视域来看待这个社会问题,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民族文化心理根源和政治结构的惰性,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分析很多现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李泽厚、朱光潜、宗白华均是研究中国美学的大师。他们的著作读来确实意蕴丰富。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从中国各个时代的精神着眼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作者从各个时代的文艺心理结构入手对各个阶段的美学心理进行分析。各个阶段因为其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而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在李泽厚先生的笔下呈现出一幅精彩纷呈的画面。
    这段时间对人生方面思考的比较多,故对于美学、哲学都有较强的关注和兴趣。当然这些东西看也看了,想也想了,也不能太进去的。下面附的是看《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后写的一篇感想,当时是应大一邀稿而写,故文风方面比较正式。

问题:
    读书火力还是不够集中,似乎自己不由自主的就散开了。今天贺老师的一席话又惊醒了我:重在深挖井,否则水是出不来的。这点以后还是要切记。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是要靠平日慢慢的积累和领悟,不能好大喜功,追求表面上的东西。


2009年4月读书书目: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文明的进程》(上、下)          埃利亚斯
《论文与治学》                    郑也夫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比较简单,钱穆主要就着中国历史上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的演变的继承,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历代政治得失的原因。作者主张,对某个制度的评价需要从制度所存在的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入手,切不可以后来人的观点来评判历史。这一点很能启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
    《文明的进程》这本书确实很不错,虽然作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本书的视角和许多观点都挺有启发性。埃利亚斯基于欧洲的中古和近代的历史,探讨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和国家的形成,特别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在这一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他所说,他要探讨的是文明进程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文明的社会发生学机制。文明的进程的动力,在于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的强制。当然,作者由欧洲的历史和文明的进程,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进行展望。他从封建领主之间的博弈到现代国家之间的博弈,是整合单位的逐步扩大,由此,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形成一个整合一体的实体。这一推导过程是很有问题的,而忽略了其他文明体系的差异性,从而丧失了普适性。本想在本书看完后再结合他的另一本著作《个体的社会》进一步阅读的,不过由于时间和精力,遂至于放弃,略有遗憾。
    以上即是本月读书情况,自我感觉并不好,有点懈怠,先在此自我检讨。下一步还是准备读韦伯的书,虽然有难度,还是要啃,毕竟几本书在我这里都待了很久了,不准备拖到大三去了。



2009年3月读书书目:
《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
《原始分类》            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 
《社会契约论》          卢梭
《文化,权力与国家》    杜赞奇
《风险社会》            贝克
《乌合之众》            勒庞

    这个月读书基本上是按自己定的计划实行的,将重点转到了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上面来,收获颇丰,感受颇多。
    涂尔干的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读。以前已经接触过他的书,主要是《自杀论》,不过被他的那一套实证主义的方法吓住了。在这次看书的过程中,感觉比以前要好多了,应该是自己进步了。涂尔干在这些书中重点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分工论关注的是社会团结的问题(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其实也就是如何将个体整合到社会中来。而在其他三本书中,则主要以人类学的资料探讨了原始宗教和氏族中的一系列的问题,而基本问题仍然是围绕这社会如何将其影响施加于个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统合问题。这些想打都还相当的粗略,还没有将涂尔干的体系打通,在看书过程中,总觉得他的那套逻辑始终的贯穿于他的这几本书中。关于他对个人与社会的论述,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在他看来,社会是实在的,社会事实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且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且对个人施加着某种程度上的强制性,但是,从他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本书中的论述来看,社会的存在似乎只有通过个体意识到其存在而实现,也就是社会存在与个体的意识中,只有当个体集合起来成为一个集体的时候,个体才能强烈的感受到社会的力量,也才能觉察到社会的存在。社会既是实体,又是一种集体的表现,是一种遍在的宗教力的源头。可能是我对涂尔干的书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准备在下一步读韦伯之前,把他的思想逻辑理清楚,这样效果应该更好。
    涂尔干确实是社会学思想大家,他关注的东西很多,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本书所收录的一些文章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社会很多方面和领域的深刻的洞察力包括家庭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教育社会学*这方面的著作我尚未阅读)以及很多的宗教社会学,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了解。
   
《社会契约论》其重要意义自不必详说。当时读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与《社会分工论》对照着看,因为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多次提到了卢梭的这本书。当然由于对这方面的阅读不够,所以也没有什么很深切的体会。若有机会,想看看孟德斯鸠的《法意》,也许能加深对本书的理解。
    《文化权力与国家》这本书读来很有感觉。可能是我比较关注这方面的原因。杜赞奇在本书中提出的很多概念都有其独到性,个人认为比较贴切的描述了华北农村的那一套乡村社会的运作逻辑,例如,权力的文化网络,保护性经纪与赢利性经纪,国家政权的内卷化等等。作者主要是分析了在国家政权建设的过称中,国家政权在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的权力分配、社会结构和乡村关系方面的演变,而其中的各个村庄由于本身情况的不同,如宗族性或宗教型,保护型或赢利型等等,造成了国家政权扩张过程(官僚化)在各个村庄不同的表现。其中的分析和观点我觉得在观察今日的农村时仍然有效,确实是一本研究农村时不得不读的好书,并且作者对学术的敏锐力也令我刮目相看,能够从如此繁杂的资料中抽丝剥茧,提取出有用的资料,开展如此细致的个案分析。
    《风险社会》是第三次拿到手里看,前两次一直都没有读下去,这次总算坚持着读完了。贝克在本书中首先分析了风险分配的逻辑和财富分配的逻辑,而这一章开始的时候看的很费力,或许是我开始就是在这里畏难而放弃了的。后面的几章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了。贝克主要分析了在现代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中,科技,家庭结构的演变以及劳动市场的变化如何形成了风险,在他看来风险是被建构出来的,并不是社会发展的自发的产物。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专家主导了话语霸权,其对风险的阐释和认识局限了人们对风险的意识,而家庭结构和劳动市场的结构导致的社会流动性的加剧和个体的原子化,造成了个体抗风险能力的减弱和对未知因素的不确定性的恐惧。风险社会可以被描述成是一种解标准化的社会,传统的因素趋近与无的个体化的社会。不过有些地方还是读的不太懂,特别是在后面一章中对于科技的论述。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充满争议的著作。本书难读不高,但是他的观点很多都挺有新意,在现在看来依然如此。都说西方人好走极端,这本书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反映,勒庞在论述群体的特征的时候,还是过分夸大了群体的无意识。这点可能与作者所处的那种群众运动风起云涌风云际会的时代有关联,他对那个时代的感受之深也使我们能够理解作者文中的一些有失偏颇的结论。我觉得这本书确实不能当做严格的学术著作来读,闲暇之余,撷取书中的几个观点,然后细细体味作者洋溢这热情的语言,这样效果或许更好。 
    本月对自己的读书状态比较满意,这月读书一改以前多本书一起看的方法,而是各个击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率似乎更高,也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不过读书贵在坚持,希望能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并保持这样的状态。
    总觉得自己读书时,对书的反思性不够强,一本书读完了就放到一边去了,看的时候思维跟着作者走了一圈,之后也就跟着作者的文字停下来了。虽偶有所想,都是一些片段性的东西,很零散,不成系统。渴望大家能够给点建议!

2008年12月读书书目:
《历史哲学》    黑格尔

《菊花与刀》    本尼迪克特
《论语别裁》    南怀瑾
《社会心理学》  戴维*麦尔斯

    1,在《历史哲学》这本书中,黑格尔主要想阐述世界历史的精神如何在个体中实现觉醒。正如黑格尔在绪论中所言,“人类从那种原始的束缚状态到这种合理的自由状态所经过的诸多连续的阶段行相,便是这部讲义的主题。”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逐渐反省的历史,是一种主体性精神的自觉过程,这种自觉最终要与上帝归于同一,上帝就是个人,个人就是上帝,只有此时,人类的精神才在其本身而存在,也才为其本身而存在。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文明状态是由不自由转向自由,在这里,他批判了那种认为文明进程是一种对个体的束缚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起初的原始状态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是一种“兽性的生活”,只是一种肉体上的纯属自然和野蛮的状态。而自由,作为精神的本质,其基础建立在个体的自觉(主观的自由)和普遍精神最终实现的基础之上,只有当客观的自由已经普遍形成,并且被个体所知觉、所认识的时候,世界历史才最终走向自由.
    黑格尔在书中,探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当然,作为引导世界历史的精神,其主要指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不过从本书的结构看来,黑格尔首先划定了世界历史的范畴,将整个世界分为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这四个部分,世界历史是由东方文明开始,逐渐走向觉醒,逐渐摆脱自然性的束缚,这四个阶段是前后相继的。而这个觉醒的过程的动力在黑格尔看来,就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对峙(他的这种有关“对峙”的观点似乎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而其目的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主观的自由与绝对精神的调和。
    东方世界,主要论述了中国,印度,波斯,埃及(注:作者将本属于亚非利加洲的埃及也划分到了东方世界中来,主要是从文明的角度来看的,而不是地理的角度,服从于构建其历史哲学体系的需要),其中,对于中国的论述这一段当然是我最感兴趣的,其中也有一些我无法认同的观点,所以我觉得黑格尔在构建他的哲学体系的时候或者是本身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不够或者是有意抹杀了这一点。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华文明是早熟的文明,是先知先觉的。而黑格尔则认为中华文明是一种缺少精神自觉的,完全没有内在道德意识的文明状态,因此也就无所谓对峙的存在,也就无所谓文明的进步了,如此,他解释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的原因。黑格尔关于“中国人极大的不道德”的说法似乎难以让人信服,起初我对此也有误解,后来仔细揣摩了一下,才发现此处黑格尔的“道德”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在东方世界这一章的总论中他已经提到了东方世界道德的实体性特征,指的是道德多是以法则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主观意志服从于这一种外界力量的管束。所以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道德到底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是主动的人格赋予还是外力的强加?不过在黑格尔这里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中国人的精神尚未取得内在性,道德就更不用说了。不可否认,中国“自贬自抑的意识极其通行”,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人“自暴自弃”,中国人的文化中确实没有自己,确实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人,按其说法,是依赖于大家长式政治(其实就是指的君主专制集权)而存在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道德体系也是维系于这一个人,所以黑格尔才会有了“在东方世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的观点。

    2.上面谈到的只是黑格尔有关中国的论述,而我只是结合自己的些许理解介绍了他的观点和自己的理解,这本书要将其阐释清楚,确实很难,而我也深感驾驭其能力之不足,只能量力而行,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几点再浅谈之下了,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于波斯。这时候太阳才从地平线上升起,光明才开始探出头,而到了希腊世界,光明开始普照大地,从其对希腊的论述一章,可以看到其对希腊精神的崇拜,虽然他也指出了希腊精神缺憾的一面,就是主观个性的过分张扬和主观自由缺少普遍精神与之相对峙,而且希腊精神元素中更多的是“习性”,还是缺少反思的,所以亚里斯多德才会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千古箴言。希腊精神有太多的个性,并且这种个性的产生多源自于对自然现象的刺激的虚幻的解释和幻想,而这种精神的发展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希腊精神是浪漫的,产生了众多的艺术作品,但是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当时尚未发达的生产力的条件下,奴隶制存在的必要性。黑格尔这样论述道,如果希腊没有奴隶制,就不会有希腊精神的高度繁荣,从这里也可看见,每个时代的存在都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
    这本书的具体感想就谈到这里吧,上面的很多理解可能有失偏颇,毕竟只看了一遍,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整个体系把握的还是不到位。其整个哲学体系是唯心的,并且带有目的论,但是他的思想确实很灵动,很精致,值得揣摩。之后还要好好的总结一下!

《菊花与刀》
    这本书早就听说了,可惜这个月才去真正的读它。之前曾经看过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就已被作者善于从细微的民俗中提取其文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这种能力所佩服。当时由于书中太过琐碎的细节性的东西,并没有看完,现在想来也是一个遗憾。
    《菊花与刀》并不是采用人类学最常用的田野工作方法,就是实地调研的方法而写成的,这也是与《文化模式》一书的最大的不同之处了。所以,作者的这种方法就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名族确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名族,作者在本书中首先从日本在战争中的那种极端表现说起,引入对日本名族性的深入探讨,从日本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心理方式入手,深刻的剖析了日本,并且时不时的与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从而更见其文化之特殊。这里就不再详述,准备再将过去所看的书好好的结合起来分析一下,再行总结。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是一部这的细细品味的书,很简单,但要用心来体会。要真正的读懂论语,体会到论语中的精髓,必须建立在厚重的人生经验基础之上。这本书,我读的感触很深,焉老师说读这本书能够让人静心,确实是这样。这本书写于20世纪70年代,那是的台湾,在南怀瑾先生的眼里,正是东西方文化风云际会的时代,作者深感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险,几近风雨飘摇,难以自持!所以在对《论语》的解读中,多结合其所处时代特征,其实,台湾当时的时代特征又何尝不是当前大陆所面临的尴尬状态呢!在当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如何寻求自处之道,确实是一个难题!两股文化汇流,却又泾渭分明,如何实现其在自身的调和?我想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尽力去解决的问题吧!

2008年10月读书书目: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什么农村,什么问题》  贺雪峰
《资本主义的动力》      布罗代尔
《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

    《万历十五年》是结合《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卷)这本书一起看的,这一卷主要讲的是朱棣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如何造就了大明盛世。而再阅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就感觉万历皇帝跟他的前人的差距真是太大了,一个是有胆量,有气魄,一个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两个都是皇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我试着从体制中去找原因,从大的时代背景中去看这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我试着用体制的惰性来加以解释,感觉还行得通,不过后来一位同学提示我,清朝的皇帝直到最后也少有明朝这样的皇帝的,一下子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了,不过事后再想来,觉得清朝毕竟是一种新鲜的血液,可能受中原儒家文化体制的束缚相对较少的缘故吧!(这里我说的文化体制而不是政治体制,其实是我觉得文化的影响是更深的层面上的)
    《什么农村,什么问题》主要分析了乡村治理地域差异产生的机制问题。从农民“我”的观念引申出来的归属群体的不同,深刻影响了村庄的内生秩序的形成条件和机制,而这种内生秩序的不同表现在乡镇、村级与农民的关系上面的时候又形成了不同的利益格局和村庄关系,包括农民与村干部的关系、两委的关系等等。看了这本书我才更多的了解了农民的心理结构,才从理论上发现农村并不是简单的、单纯的,感觉到农村的关系好复杂!建设新农村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我以后要是参加农村调查,在这方面一定要引起注意了!
    《第三条道路》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主要是论述了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些观点,其出发点我觉得更多的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合法性问题的,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则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资本主义缺少了从与其意识形态上对立的社会主义的斗争中获得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具体的观点就不多说了,总之,第三条道路的观点是超越左派与右派的,不是折中主义的,我很欣赏他的一个观点就是寻求对全球风险的解决方法,当然他的这个观点是在不否定全球化的前提下作出的,风险产生与全球化,也需要并且只能在全球合作的方式下解决。



2008年9月读书书目: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论文明、权力与知识》  埃利亚斯
《功利主义》            穆勒

    《中国文化要义》是众多解读中国名族性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不仅回答了中国人是什么的问题,更是从历史发展的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我最欣赏的是梁老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来解析中国文化的要义,深刻的说明了中国和西方在文明的进程中所走的不同的道路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论文明、权力与知识》是埃利亚斯众多作品中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的汇集,虽说书中分了三个部分,但无一不是围绕着文明的进程而论述的。在书中,埃利亚斯要阐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文明发展的机制,首先文明的发展不是毫无规律、杂乱无章的,但也不是理性化的结果,不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种族或者一个人物所能引领和主导的,为此,他建构了游戏和权力的模型,从微观的权力博弈机制角度说明了文明进程中的群体动力。
    《功利主义》首先指出了世人对功利主义的误解,在功利主义哲学家看来,功利主义是以追求人的普遍幸福为标准的,对善的追求与対幸福的追求是统一的善就是幸福的一部分。穆勒指出,幸福是人们唯一的渴望,但并不否认幸福之外还有其它的东西值得渴望,以美德为例,但是当我们渴望这些其它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就在把这些东西作为美德的一部分在追求。



2008年暑假读书书目:
《迪尔凯姆论宗教》            涂尔干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保罗•福赛尔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

    《格调》这本书以平时幽默并且略带讽刺的语言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社会分层特征,保罗将生活品味和社会等级挂钩,而不是以经济财富,政治权利、社会声望或者职业等作为分层的标准。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必然外在的反映出来,通过什么呢?保罗认为,一个人的着装,外贸,话语、生活用品的布置等都能微妙的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不过我觉得他的这种观点由一个前提,那就是人们不会按照某一个阶层的预期标准对其进行模仿。所以他的书不能不让人有过分夸大“以貌取人”的嫌疑。 但是,他对于格调的推崇也给那些拜金主义者,尤其是那些暴富者当头一棒:有钱不一定有品味,就不一定等级很高。我认为作者对每个阶层的心态的把握很准确,从看不到的顶层到看不见的底层,他们的每一种外在特征都与某种社会心理相对应。
    当前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不断壮大,中产阶级如何定位,如何划分似乎还没有一个一致的标准,但是,我觉得,现在金钱还是在主导着分层的标准,这样只能加剧人们对金钱的崇拜。中国社会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是,福赛尔的这种标准可是可以吸收的,那样至少人们在拼命赚钱之余还会想想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这样于人于社会都是莫大的好事!

    《这个世界会好吗》是梁漱溟与艾凯教授的访谈实录,因为是谈话性质的,所以文章很随意,口语化的句子在开始看起来有点令人生厌。书中梁先生主要谈了他为人处事做学问的一些很细的事情,首先从自己的思想谈起,主要讲了佛教思想,在后面的饿阅读中,我发现梁先生的行事风格有很多佛教的影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思想的根本还是儒家和佛家”,佛教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佛家强调人与自我的和谐,注重修身养性,梁先生确是达到了这种境界。 书中涉及到了梁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但是我没有看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与《东西方文化及哲学》,对其观点的把握还是不够全面。梁先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持的是乐观的态度,“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大一读书感受:虽然我是大一开始读书,与各位学长相比,有时间上的优势,但是我感觉成效不是很显著,对于我的读书方法,我觉得是要反思一下的,感觉太杂,有点急功近利,而且放假的时候又不能沉下心来看书,感觉很遗憾!总之,在大二以及以后的时间,我一定会加油,努力充实自己!


2008年4—6月读书书目:
《自杀论》                     涂尔干  
《社会学方法准则》              涂尔干
《乡土中国》                    费孝通
《问天命—命运的诅咒》          黎鸣
《生育制度》                    费孝通  
《文化模式》                    本尼迪克特    

《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社会学家茶座》(总第24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1-13 10:17 | 50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都是基础得著作,值得反复恳读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11-25 13:06 | 51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这两个月很不错,状态一直都很好,状态需要保持,这个时候读书是最好阶段。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12-25 23:15 | 52 楼
«1 2 » Pages: ( 2/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63936(s) query 4, Time now is:04-16 21:4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