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Pages: ( 1/2 total )
本页主题: 杜鹏读书情况(更新至12月18)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杜鹏读书情况(更新至12月18)

2010年10月18日至12月24日书目
《1844经济—哲学手稿》        马克思
《资本论》(三卷)            马克思
《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马恩选集》(第一、二卷)       
《经济学原理》(上,下)      曼昆
《沉思录》                    马克.奥勒留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还在于改造世界。头脑里的“革命”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臆想,而宗教所创造的虚幻的心灵避难所更是要不得,马克思之改造德国哲学,从而就为具有内在革命色彩的黑格尔辩证法找到了一个现实的根基。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基础上。作者以“资本”为批判的基点,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一层层的剥离开来,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掩盖下的血与泪的权力世界。马克思的批判不仅仅拘泥于现象领域,而且深入到精神和意识领域,一并扯下了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有意无意辩护的政治经济学的神秘面纱。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批判的基础,正如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只有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底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才能打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神秘化形式,解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信仰,由此,无产阶级的解放才有实现的可能。
    关于马恩先写这么一点,两个月来集中读马恩,收获很大,感触也很多,并且内心受到不小的震撼,这个学期余下的时间仍将继续攻读马恩,之后再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并尝试与其他古典社会学大家进行比较。


感想:这两个月主要在读马恩。马克思的思想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力,挑战了我以往积淀下来的某些看法,另外,我觉得读书读到现在必须再寻找新的突破点,有意识的在某些点上收缩和凝聚自己的思维,梳理一些东西,否则就很容易遇到瓶颈。即使一个劲的往前奔,也不容易有实质性的进步。而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可以广泛的展开对话,所以马克思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010年9月15日至10月17日书目: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      周晓虹
《健全的社会》                弗洛姆
《爱的艺术》                  弗洛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重读)  涂尔干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韦伯
《社会学的想象力》            赖特*米尔斯

1、关于韦伯与涂尔干的方法论
    对比韦伯和涂尔干的方法论思想对于理解他们的思想构架显然可以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韦伯与涂尔干都力求为社会学的科学性正名。希望通过响应时代的科学主义精神来赋予社会学存在的合法性。虽然努力的方式不同,但都力求实现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
    涂尔干把社会当做物来看待,从而确立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人组成社会,但这种构造过程具有突生性,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社会本身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实在性。因此,心理的事实就这样被从社会学研究领域排除出去了,由此而来的因果论也具有机械性的特征。通过将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从混乱状态中抽离出来,赋予因果分析前提性和重要性,而且通过回归简单社会形式来梳理社会事实的历史演进的方式来实现对因果联系的说明。涂尔干主张的单因果论不同于韦伯的多元因果论,与韦伯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相比,涂尔干的逻辑世界相对确定,一个原因对应一个结果,这种机械性在保证了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但是却落入“社会学帝国主义”之嫌,因果涂尔干的因果归因最终都落脚到了社会,即使呈现出不同的社会事实形态。
    韦伯的理论中历史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一方面通过价值关联确立可能的研究对象,再通过构建理想类型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规整,既避免了历史规律性的空洞,又不陷于杂乱的历史档案的泥淖。理想型作为方法论的工具,只具有逻辑意义上的合理性,而不具有道德和伦理意义上的规定性。因此,从价值关联到价值中立,“价值”二字的意义在这两个阶段显然是不同的。韦伯在认识论上似乎是折中主义者。在我看来,韦伯的理论与比起涂尔干来,显得更有张力。


  2、社会批判:从弗洛姆到米尔斯
    弗洛姆作为崇尚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批判发人深省。基于道德人和宗教人的假设,认为人类在斩断了大自然与母性的原发性联结之后,才开始了作为人的发展的历史。而人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人性和自我的充分实现,唯有生和未来的死亡是确定的,而这短短的一生,正是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超越从而实现理性与自由的历史和过程。
    当然,《健全的社会》主要着眼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边缘人物(不知这么定义是否恰当),受到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也是很显然的。其对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与批判即围绕“异化”这一概念展开,不同的是,弗洛姆更为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影响下的文化与心理异化,而且,这种文化层面的“异化”对人性的渗透和侵蚀成为一种社会无意识而不为社会大众所觉察。
    弗洛姆有悲观主义的一面,一方面他看到人自从摆脱了原初的自然的联结,被逐出和谐的伊甸园时,就需要重新去面对和学习把握这个世界,从而与这个世界建立起新的联系,然而,历史进程到了19世纪、20世纪,现实所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番让人忧虑的景象。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就已经发现,当人们从固态的等级制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时,却尴尬的发现人们失去了运用自由的能力,所谓的自由不过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可以不受压迫,但却不知所措,结构性的安全感的丧失压抑了人们对自由的感知和意识,人们陷入了以前被上帝从伊甸园放逐出来时的类似的境遇,这种恐慌使得一部分人选择了对自由的逃避。20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结构上的变化再一次将人们从19世纪的压迫和剥削状态中解放出来,然而,以法西斯主义为代表形式的极权主义却嘲弄了人类的理性,不仅如此,弗洛姆 通过对该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性格的描述以及分析,发现这种深层次的异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理性与自由受到怀疑,良心成为一种虚假意识,实际上是对匿名性权威的臣服,而正是因为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处于这种支配状态下甚至心安理得,即使有所不安,心理分析不恰好顺应了这样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理需求嘛?心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质是适应,人们只需要慢慢调试,这种功能合理性的假设掩盖了对社会本身存在病态的可能性的认识,而将所谓不协调的东西都归因于个人的病态。没有反抗,没有革命,乌托邦的幻想已经破灭,法西斯的幽灵让人心有余悸,面对这种未知的风险,还不如屈服了稍显正常点的超级资本主义体制之下。从较为抽象的层次来说,弗洛姆似乎更多的诉诸于爱,自爱而后爱人,而后才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才能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理性地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维持一种清醒的平衡状态。
    可以看到,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尖锐性在于其根本性,颠覆了以往人们对所谓历史合理性和普遍合理性的假设,并提出社会本身可能就是病态的,而生活于其中的大多数人也会表现出病态的社会性格。弗洛姆以这种方式对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示范理论提出了抗议。此处也可以看到弗洛姆作为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物的勇气。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潜伏很深的病态暴露于公众的视野,并提上社会的日程呢?弗洛姆虽然在本书最后提出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同时入手进行改造社会的尝试,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如果不具备的话,社会科学家或知识分子的所为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米尔斯也是美国社会的激烈的批判者。与弗洛姆非常认真的提出各种诊治方案不同的是,米尔斯非常强调所谓“社会学的想象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想象力,才能将各种处于无意识领域的问题揭示出来,成为公众的论题,引发人们的探讨与反思。只有形成问题意识,才有可能真正调动公众对各种社会改良方案的参与。然而,米尔斯对于公众是否领情,是抱有怀疑的态度的,可贵的是,米尔斯尽可能的阐释了独立的社会科学家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2010年8月到9月中旬读书书目: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乔纳森*特纳

《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    瑞泽尔
《货币哲学》                      齐美尔
《现代人与宗教》                  齐美尔
《人类动物园》                    德斯蒙德*莫利斯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余音时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余音时
《重寻胡适的思想历程》               
余音时
《乡土中国》(重读)              费孝通

       

    这个暑假调查回来还是读了一些书,一方面借着两本教材梳理了一下大脑的理论短片,收获很大,另一方面,关于中国社会思想的演进,以及中国的社会学史(费孝通晚年的一些文集)也相比以往有了更多的认识。我感觉梳理这种方式对我现在来说还是很有必要,一是总结,二是为下一步更为集中的有计划的阅读奠定一个方向。
    个人觉得齐美尔的书思想性很强,总是陶醉于他对现代性那种充满审美主义的解剖。根植于在古典理性主义基础的分析阐释给人一种较为踏实的感觉,读来特别有质感。
    《人类动物园》是一本小书,生物学与社会学的亲缘关系可见一般,作者并没有过分以生物还原论的视角来分析社会现象,但是接着某种隐喻,却时不时的散发着某些真知灼见,打破以往对某些现象的模式化的理解。总之还是挺有启发性的。
    记得初读乡土中国的时候,还是大一,当时一气看完乡土中国、中国绅士、生育制度等著作,其实现在很多都已经忘记了,而且当时的理解也不够深入。这次再拿起乡土中国,费老朴实而又充满感情的文字激起了我许多联想,这才是经典的魅力啊!



2010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读书情况:
  《西方哲学史》(上,下两卷)      罗素
  《追寻记忆的痕迹》                坎德尔
  《货币哲学》(在读)              齐美尔

      本月读书状态相当糟糕,斗胆将有限的书目发上来接受批评。这再一次反应我读书状态的不稳定,太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还没能真正静下心来。虽然渴望那种沉静下来读书的充实而又美好的感受,可是对环境的依赖反而让自己读书显得特别被动。大三即将结束,经历了一些情绪上的波动状态,现在基本上平静下来了,最重要的,克服自己的惰性。下面还是简单谈一点感受吧,因为之前忙于论文,一直没来得及及时整理。
    《追寻记忆的痕迹》这本书是上课老师要求看的,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所写,算是一本结合自身学术生涯的回忆录。这本书还是令人有一些启发的,其核心思想是大脑功能所依赖的突触联系的可塑性。通过经验,我们可以再生理上重新塑造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这也是贺老师经常说的通过读书思考改变我们的突触联系,也算是为我们的读书思考找到了确凿的生物学依据。另外,也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对自己学术路径的清醒认知。
    《货币哲学》前面部分有点艰涩,但是结合之前对他思想的了解,还是能够基本把握他在本书中的思路。这本书尚未读完,暂且搁置不论。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还是比较简单的。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是准备读齐美尔和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社会理论,不过正如之前再阅读过程中实在发现有必要对欧洲的哲学思想体系拿来概览一番,因此考虑良久看了罗素的这本西哲史。 具体的内容略而不谈。从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脉络来看,一些最为基本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而围绕这些问题的论争,后世的哲学思想日益走向体系化和精细化,并在经院哲学家那里与神学结合在一起。如果从西方文艺复兴来看,西方的哲学似乎是从神学分立出来的,但是,如果回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时代,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虽则当时的某些哲学流派浸入了一些奥尔弗斯教的非理性,包括苏格拉底在内,但是,早期的哲学仍然给人一种爱“智慧的”的整体感受。苏格拉底的思想中某些狂人性的成分经历柏拉图到了亚里斯多德那里便消失殆尽了。遗憾的是。亚里斯多德以降,古希腊文明的衰颓,斯多葛主义和犬儒主义的风气盛行,哲学也渐渐披上了某种神秘主义的外衣。科学的思想在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中始终处于受压制的地位,一些形式逻辑性的东西也只能在经院哲学的体系中发展到令人可笑的地步。
    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科学和天文学的联系非常紧密。自然科学的进步深深拓展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界限,借助科学和理性扫清了以往漂浮于哲学思想之中的飘渺之物,哲学越来越给人一种确证的感觉,大概,逻辑分析哲学将自己的确实性和精确性落实在了所谓的逻辑分析哲学方面了,而实用主义哲学也成为一定阶段内的思想诉求。
    大概看来,哲学史的发展基本上是伴随着乌托邦梦想的破碎,托马斯*摩尔好不容易在两千年后继柏拉图之后再次设想了一个理想国,但是,这种梦想在面对已经从神学体系解放出来,日益偏离形而上的哲学思想显得可笑而又脆弱。
    先凭自己的记忆和感觉写这么多吧,不准确之处还望多多指教!关于这本书感受还是挺多的,我想这本书不会因此而打乱自己的计划,不过,这次读书情况之糟糕,确实是需要自己反省的!!




2010年4月10号至5月15号读书书目:
《社会学主要思潮》                      雷蒙阿隆
《亲密关系的变革》                      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齐美尔
《金钱、性别、性与现代生活风格》        齐美尔
《浮生取义》                            吴飞
《知识分子到哪里去了》                  弗兰克*富里迪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曼海姆
   
    这个月读书状态感觉还可以,课比较少,可以享受整天待在图书馆的充实。
    读书读到现在,有时会有点恐慌,一是感觉自己要读的书还多,二是读了这么多书之后是否吸收了作者的思想。我一直以来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读书几乎不做笔记,每每读书会时,才发现很多东西一下子难以讲出来,虽然阅读过程中有许多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某种程度上,我这种读书方法确实挺“纯粹”的,但深感再如此下去读书的效率的提升会遇到瓶颈,所以,在以后的读书中得有计划的整理和做笔记。 我比较反对功利性的读书想法,也不太赞成完全以兴趣为导向的读书方式。诚然,兴趣是读书入门有力的向导,但是,长此以往,对自己是不负责任的。
    读书感想和总结因为文字较多放在下面的帖子。     




2010年3月到4月9号读书书目: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 谢立中(编)
《规训与惩罚》                  福柯
《知识考古学》                  福柯
《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卢梭


    在量上是没达到要求的,不想为自己寻找什么借口和理由,这里先作自我批评!
    最近读书已经转入到对西方现代和当代社会学经典的阅读中来了,古典社会学的阅读暂时告一段落,另外,开始系统性阅读介绍和论述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脉络的著作,这对我以前的散点式的阅读应该是一个补充和校正,也可以当做对之前的阅读的一个小小总结。
    简单谈谈福柯的书吧,之前看过《疯癫与文明》,对他的思想以及他的“系谱学”大致有了个了解,而《规训与惩罚》一书应该是他很成熟的一本著作。福柯对现代性的反思发人深省,不论是其对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的讨论,抑或是对古典时代到近代规训历程的具体演化,都体现了福柯对理性的深刻怀疑和警惕,也因此他的思想被划入后现代主义的思潮。
    福柯所写的历史也是主体不断解构的历史,而这种解构是在权力和附着于权力的知识的参与下进行的,不论是人的肉体本身,或者是人的符号心理,还是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都渗透了理性的精确计量、分隔、重组、调整乃至包围之中,福柯甚至抛出了社会整个就是一个监狱这一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思想。而在这种规训权力中所生产出来的知识,又构成了对规训权力合法性的确证,理性的牢笼依靠微观权力的运作构成对人肉体、心灵甚至灵魂的全面侵占。在这样一种文明压抑的背景下,福柯才会寻求一种生存美学,而且,在他的著作中本来就洋溢着对“美学”和“艺术”这些词语的热衷,正如他的偶像尼采一样,他也企图寻求一种艺术和美学上的突围。至于他有关性的研究,应该也涉及到这一点,因为没看原著,就不好妄自推测了。
    知识考古学没怎么看懂,差不多就是数着汉字也才看到一半,但是又不想中途放弃,其实在现在这个阶段看这本书而只是这样的效果确实有些微挫败感,这本书我还是会坚持着看完,也是对自己的考验!
    在阅读福柯的时候,我当时想到了马克思所论述的现代社会劳动分工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突然发现福柯对现代社会人作为主体的解构和理性对个体的围困这种痛苦处境的批判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吗?然后我又尝试着想到韦伯思想中的理性化的铁笼,这些思想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切入对现代性的分析与反思,并有其独到之处,即使是涂尔干所提出的社会失范和道德危机,也是对工业社会弊病的思考,虽然说这些思想家在政治倾向上或者倾向于激进,或者是保守,但是,都有着对其所处时代和未来走向的关怀,这种关怀远远超过自身,想想要是简单的用一顶保守的帽子套在一些人身上未免显得太过简单可笑。



2009年12月读书情况:
《流动的现代性》        齐格蒙特*鲍曼
《学术与政治》          韦伯
《发展社会学》          韦伯斯特
《公众舆论》            李普曼
《黄河边的中国》        曹锦青

   
《流动的现代性》主要分析了从沉重的资本主义向轻灵的资本主义的转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人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面的生存境况。后现代理论一如既往的强调反思。在鲍曼的笔下,现代性是流动的,将其所接触到的一切阻碍其顺利流动的固态物都加以液化,用一个常见的术语来描述的话即“解构”。传统的习惯及行为方式、共同体、积淀的时间(表现为历史)和隔绝的空间、劳动的形态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在现代性面前无所遁形而归于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消解。由此带来的是个体在短暂的生存陌生的社会中对“延迟”的深深的不信任,而个体化的人面临的则是身份认同的危机。个人认为,后现代的话语挺诱人,但是,这种理论的假设即是个体化一定会带来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对此我是有所怀疑的。
    《公众舆论》算是传播学的一本经典著作,比较简单,不过很多观点读来很受启发。这本书写于一战之后,从本书作者的立意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类理性的怀疑,而这怀疑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与一战导致的人类对理性信仰的破灭有关。作者提出“想象的世界”,引发对人的理性的有限性的探讨,个人方面诸如成见、兴趣,而社会方面诸如审查与保密的需要、交往圈子、时间与注意力,这些方面都会引导公众舆论的形成。在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民主体制、报纸引导等这会导致公众舆论的不稳定,并且由此陷入被操纵的危险。
    《学术与政治》 韦伯的书看了有一些了,虽说对他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关照,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无法真正的打通,这是很令人纠结的。这两篇演讲稿集中反映了韦伯的价值诉求,其中暗合着韦伯的自我实现的命题,我总感觉韦伯面对着“世界的祛魅”,对于学术有几多无奈,而理性化的官僚制度,也让他对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存在的可能性的担忧。韦伯虽然尝试着提出了若干伦理命题,诸如价值中立、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并对其进行仔细的考量,但显然,韦伯似乎仍阿迷找到一条满意的路子,或许这是世上所有大思想家的困惑,视域超出了一个时代,但身处的时代背景却又无法提出一条可行的实现路径。
    《黄河边的中国》虽然没看完,不过读了一半,已经深受震撼。这本社会报告写于十多年前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要逼着自己跳转到过去的那种回忆中,而中原大地这块我从来未踏足的地方在我脑海中也没有任何经验上的感受,所以读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过程。我惊叹于再当时一个学者在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进入乡村村落的困难,这种困难一方面是熟人社会中对外人本能的警惕与排斥,另一方面也是当时乡村社会国家政权与农民关系紧张的反映。关系网络的作用在“蹲点”调查中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在这种环境下,也最能考验一个学者本身的品质和态度。
    那天读书会尝试着将几本书结合起来一起理解,不过现在看来,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贯通各家思想套路的能力,这个还有待提高!不过正如师兄所指出的,计划有点混乱,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自己也会尽快调整过来!
     

2009年11月读书情况
《儒教与道教》                      韦伯
《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            本迪克斯
《文化论》                        马林诺斯基

    韦伯的书现在不打算全读,主要的著作读的也有一些了,准备抽个时间做个整体的反思。下一步还是顺着社会学思想的主线来进行。这个月才读了三本书,看到师兄师姐以及师弟师妹的帖子,感觉很有压力,还好精神状态基本上恢复了,待十三周过后,应该可以专心一点了的。
    好久没在上面发帖了,自从暑假以来,读书状态就一直上不去,比不上以前。书的量上完全没达到要求,自己也没脸把书目发上来,觉得惭愧。 不过,读书状态不好使一回事,自己还是得面对,现在斗胆将暑假到现在的书目发上来,一是自己反省,自我批评,二是让各位师兄师姐监督自己,也作作批评和指点。


2009年10月读书书目:
《与社会学同游》          彼得*伯格
《教育思想的演进》        涂尔干
《中国的兵》              雷海宗 
《发现社会之旅》          科林斯
《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

《支配社会学》            韦伯
  另因为课程需要, 读了曼昆经济学部分篇章

    情况差不多就这样,看着其他人的读书情况,差距太大了,昨天读书会上也对自己近段时间作了些反思,问题很严重。不能为自己找借口。 下一步计划:集中精力,回归到社会学的主线上来,虽然很多感兴趣的如历史、哲学之类的还是暂时放一放。从书中获得充实和收获,我想心态会渐渐的稳定下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09-10-18 21:11 | [楼 主]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像打仗,一鼓作气,才能有所成!
Posted: 2009-10-18 21:43 | 1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摆正位置,坚持不懈,继续加油!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09-10-18 22:07 | 2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读书情况更新到本月。看着这学期以来的书目,颇觉凄凉,这一年都要完了,自觉没能把握好时间,惭愧!得加把劲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09-12-23 21:25 | 3 楼
susu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4
威望: 34 点
金钱: 340 RMB
注册时间:2009-10-17
最后登录:2011-07-22

 

一段低潮期,谁都会有过。你们的课又那么多,自然会有很多干扰啦。不过,一切都会好的,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加油!
Posted: 2009-12-24 12:02 | 4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状态还是很不错的,学习!
Posted: 2009-12-24 13:19 | 5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大三下学期很关键了 要好好把握了 要有读书规划了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09-12-27 00:14 | 6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最好能够系统性的阅读,有计划地去开始建构自己的阅读体系,会有更好的收获。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01-01 19:33 | 7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紧迫感要深刻有,也要考虑如何传帮带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1-26 22:03 | 8 楼
刘凡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10-03-19
最后登录:2011-09-08

 

加油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Posted: 2010-03-19 18:59 | 9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大一至今读书书目(持续更新中)

人文大类:
历史哲学                              庄国雄 马永军  孙承叔著
病榻杂记                              季羡林
智性时光                              周国平
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      李伯淳
风流才子徐志摩                  刘介民著
写作的事                              史铁生
中国社会分层                      李培林著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著
命运的诅咒                          黎鸣
中国人与日本人                  尚会鹏著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人类的解放                          房龙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黄仁宇
资本主义的动力                  布罗代尔
中国的兵                              雷海宗
论语别裁  (上,下)        南怀瑾
论文与治学                          郑也夫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中国文化史导论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谈美                                      朱光潜
美的历程                              李泽厚
人间词话                              王国维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

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          费迪兰*布伦迪艾       
古今中西之争                      甘阳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全球通史(下)                  斯塔夫里阿诺斯
历史哲学                              黑格尔
历史研究                              汤因比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哲学之树                              庞思奋
文化与修养                          李亦园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伊奥肯

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卢梭
公众舆论                              李普曼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西方哲学史(上,下)      罗素

社会学类:
社会学                                  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家的沉思                  沙莲香著
乡土中国                              费孝通
中国绅士                              费孝通
生育制度                              费孝通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费孝通
文化,权力与国家              杜赞奇
叫魂                                      孔飞力
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
黄河边的中国                      曹锦清
格调                                      保罗*福赛尔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乔纳森*特纳

社会契约论                          卢梭
论文明、权力与知识          埃利亚斯

文明的进程                          埃利亚斯
群氓之族                              哈罗德*依罗生
菊花与刀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                              本尼迪克特
文化论                                  马林诺斯基
西太平洋航海者                  马林诺斯基
风险社会                              贝克
社会契约论                          卢梭
社会心理学                          迈尔斯
乌合之众                              勒庞
迪尔凯姆论宗教                  涂尔干
自杀论                                  涂尔干
原始分类                              涂尔干,莫斯
社会学方法准则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                  涂尔干
发现社会之旅                      科林斯
流动的现代性                        鲍曼
与社会学同游                      彼得伯格
发展社会学                          韦伯斯特
组织社会学十讲                  周雪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社会学基本概念                  韦伯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韦伯
支配社会学                          韦伯
学术与政治                          韦伯
儒教与道教                          韦伯
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          本迪克斯
疯癫与文明                          福柯

规训与惩罚                          福柯
知识考古学                          福柯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杨善华  谢立中

社会学主要思潮                  雷蒙阿隆
亲密关系的变革                  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齐美尔
金钱、性别、性与现代生活风格    齐美尔
浮生取义                                吴飞
知识分子到哪里去了            弗兰克*富里迪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曼海姆
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    瑞泽尔
货币哲学                                齐美尔
人类动物园                            德斯蒙德*莫利斯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余音时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余音时
健全的社会                            弗洛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3-30 21:52 | 10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关于书目

      其实这个书单很早就在整理当中了,一直没敢发上来,实在是出于心虚的缘故。虽说我从大一就开始了读书的历程,起初还算是比较早的,但是当我根据图书馆借书记录以及购书记录整理出这份书单的时候,却突然觉得恐惧,原来我的经典著作的阅读还远远不够。之前也曾看到冯川的书单,以及现在大二学妹的书目,更是让我羞愧不已。
        我读书没有做笔记和摘要的习惯,以至于很多书我看过之后都不甚记得了,而又找不到相关记录,而且上面书单亦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罗列,只是初步的划归为文科大类与社会学,大致可以反映出我的阅读历程中的转向。
      那些从我记忆中消退的书名,想来当时看的也不太认真,未能留下深刻印象,忘记也罢。
      将自己的这段历程摆在这里,以求大家的监督,我深知这一年时间宝贵和重要,实在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面。
        至于读书笔记,以后会整理一部分慢慢发上来,与大家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3-30 22:03 | 11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07
威望: 707 点
金钱: 707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03-28

 

很不错,比我大学四年读的还多,人比人不是为了吓死人,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再接再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3-30 23:12 | 12 楼
susu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4
威望: 34 点
金钱: 340 RMB
注册时间:2009-10-17
最后登录:2011-07-22

 

那些从记忆中消退的书名,忘记也罢。我觉得也是,书单并不重要,对自己而言,有是就是想鼓励自己感动自己一下,而那些沉浸了的思想已经深入心灵。
Posted: 2010-03-31 15:49 | 13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得很多嘛,不过,在读书会这个小团队里,时不时会感觉到压力,“逼迫”自己前进!一起努力!
Posted: 2010-04-01 20:40 | 14 楼
李祖佩
做人要有“大志”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51
威望: 351 点
金钱: 35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2
最后登录:2015-12-13

 

不错!继续努力,是不是读的再系统一些呢?!~~~~
立足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
Posted: 2010-04-01 22:20 | 15 楼
陈锋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558
威望: 564 点
金钱: 56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21-10-16

 

看着这些书单应该有成就感了吧,继续加油!会让你更加有沉甸甸感的!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Posted: 2010-04-05 23:59 | 16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谢谢各位师兄的鼓励,我会加油的!!!

本月读书情况已经更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4-10 12:02 | 17 楼
冯小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3
威望: 193 点
金钱: 1930 RMB
注册时间:2009-04-08
最后登录:2016-01-05

 

一直表现不错哦,去年元月的读书会,听你发言很有含金量哦,看你现在的读书还是挺不错的,抓紧时间,继续加油!
Posted: 2010-04-11 00:38 | 18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整理起来,既有成就感,又可以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好好加油啊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4-11 12:48 | 19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很不错,积累的力量好大!
Posted: 2010-04-12 12:34 | 20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07
威望: 707 点
金钱: 707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03-28

 

还是相当不错,看你也读了不少书了,读得慢些可能也与你思考的比较多些有关,是好事情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4-13 00:05 | 21 楼
史薇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96
威望: 97 点
金钱: 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2-03-11

 

很厉害,继续加油~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Posted: 2010-04-14 13:25 | 22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我看到最近的状态很好啊,现在很关键 在于坚持

读福柯一定要读他的《性史》,书里他对权力做了很好的诠释,虽然福柯的理论核心是知识与权力,但是要注意这里的权力绝对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定义,我更觉得是一种社会力。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4-16 10:30 | 23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关于现代性的解读

        齐美尔和吉登斯对现代性的思考都有其独到之处,读来颇受启发。齐美尔的这两本选集多有重复之处,不过也说明了这其中的文章基本上能够反映出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的概貌。吉登斯应该算是一个集大成者,既有对古典社会学思想的总结和阐释,也有对当下社会理论的探索,其对现代性的思考也反映了当前全球化下的语境特征。不过,由于对二者思想的整体把握仍然不够,因此,两人思想的比较分析在此恐非我能力所及,故不作尝试。

1、对齐美尔现代性思想的理解

        齐美尔的思想比较碎片化,他的唯一一本大部头著作我尚未开始阅读,不过根据所读的一些精选篇章,也能大致地把握到他思想的大致脉络。
        社会分化促使个性的产生,如此才有所谓自由。 但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大规模交换基础之上的现代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客观文化作为先在的人类历史的积累,人们只能够从这个文化宝库中分享小小的一部分,而分工则促使主观文化越来越受到客观文化的制约,借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就是人越来越被自己所发明和生产的工具所奴役。分工和货币这两个要素紧密的与对象物的客观化机制有关。历史上工具诚然是个人的延伸,是对自己独特性的主观文化的反映,所以这种工具尚充满了温情,能够为人所驾驭操控,个人也能在这种控制中找到自我认同的立足点。但是,当客观世界日益受到分工的割裂,并且再通过货币这样一种无个性的媒介编织在一起时,货币实质上是从个人身上分离出来的个性按照市场体系拼凑在一起,而此种个性的拼凑物成为脱离任何人的个性而存在的自在和自为之物,能够自发生产和流动,人们在他们面前因而显得无力和紧张。
        在齐美尔的思想体系中,货币占有重要地位。 货币作为对各种独特价值的标的物,作为各种价值沟通的媒介,实际上是不具备自身的价值的。用齐美尔的话说,货币是无个性的,它将所有的价值汇集在一起,但自己却湮没于其中。货币导致了社会的齐平化和差异化,一方面货币以其可计算性和可量度的特征侵入社会机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文化和艺术领域,这种计算的倾向将对象本身所特有的价值抛弃,不尊重多样性所固有的价值,但另一方面,齐美尔也看到货币介入到社会关系中来,充当人与人交换的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也解放了人,人们不再需要过分投身于社会生活领域,而可以从中抽身出来培养内在的个性。如此说来,在齐美尔的思想中,社会似乎呈现出了两种看似矛盾却又能够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并最终统一的特征。个人人格的两重性在中得到彰显,在社交领域,无个性的东西充斥其中,并服从于一种非个体性的整体的要求,在个人心灵之中,人真正的主管兴趣和内在活动则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其中个性仍能得到保存和发展。但是,此种个性的张扬是否还能够通过人际交往显示出来呢?
      个体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面对客观文化对主管文化的包围,以及社会关系淡漠化的趋向,个体是不会满足这种生存状态的。齐美尔对时尚心理、对现代生活风格的探讨,对女性的推崇,都透露着个体在其中挣扎的影子。
        齐美尔对时尚的解读颇耐人寻味。时尚具有时空的相对性和暂时性。面对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中个性朝向自我复归而导致的个性的缺场,人们也尝试着寻求一种突破,寻求新的社会认同。时尚就在无穷无尽的追随者的脚步中仓促赶路,在这种平等性和差异性的斗争中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此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平等化倾向和个性差异魅力倾向之间达成一种妥协。由此可见,时尚是不稳定的,人们需要不断的创造新时尚或者是紧紧追随,时尚之于社会认同和群体统一,永远只是暂时的过程,如此,时尚就如货币一样,具有了在历史时间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的特性。而时尚这种生活方式内在固有的矛盾即是其不断演变的动力,构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多姿多彩的一幕。
      对于女性文化及相关方面的探讨,洋溢着齐美尔碎片化的思维风格中蕴藏的对社会的洞见。齐美尔不无悲观的指出,现代社会文化本质上是男性的文化,这种分工是与男性的内在本质相契合的,对于当时已经兴起的女权运动,齐美尔并不抱有特高的期待,他认为这种女权主义的理解范畴和行动的目标指向仍然没有逃离男性文化的圈子,因此,这种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并不具有实质上的解放意义,甚至可能会在实质上导向于对男性文化实质上的服从与认可。
        那么,女性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呢?与男性文化对应于分化或者分工相反,齐美尔认为女性文化是一种未分化的整体的文化。女性与男人相比保存了更多自然的特质,而较少受到分工的浸染。女性的这种整体性的生存在历史发展中一直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并且通过一些边缘化的生存方式被女性所认可,从反面建构了两性的不平等。例如齐美尔对卖淫的讨论。因为女性整体性的特质,女性更倾向于献身,并且这种献身在最终的意义上指向一个人,而不是所谓抽象的对象或观念。女性文化在本质上是非逻辑的,这种文化特质与前面提到的客观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也难怪,齐美尔诉诸于女性文化“完全本能的、从非逻辑的灵魂深处涌现的感觉爆发出来,唯有通过这种感觉极其精神的占有,才有可能对这种根本性历史运动和转折客观的、如此多疑的形态做出主观判断”作为一种生存美学,寻找另一种被客观文化过度压抑的美感。


读齐美尔的书,不得不佩服他的逻辑,通过从相互作用的经验事实中抽离出某种形式,然后纳入到自己演绎的框架中来。齐美尔的哲学的诱人之处在于既没有一般哲学给人过分脱离现实的抽象和空洞,但是也没有陷入具体经验的陷阱。他的思想读起来显得有质感,有张力,这种一定程度的对内容的抽离似乎更添了他思想的某种魅力,并没有导致卡尔曼海姆所说的机械化。

2、对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理解。
        早先曾经读过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那是第一次接触吉登斯,但因为这本书,对他的第一印象不怎么好。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发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理解当时还是太过简单,在读了吉登斯两本主要著作之后,对当时的浅薄之见也感到好笑。
读书,不仅仅要结合一个思想家自身的思想体系来读,更要把握住某种社会思想乃至哲学思想的演进脉络,否则,很难与之前的思想家产生对话和碰撞,并且也会影响到对某种思想的真正理解。这一想法我现在越发感到强烈了。正是读吉登斯的书,这种感受才特别强烈的凸显出来了。
      吉登斯在多本著作中对现代性进行了讨论,这里我主要就《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谈谈我的理解和认识。
      吉登斯的现代性的语境是全球化的背景和日常生活的转型,这是当下世界的特征,吉登斯着眼于这样一个场域,在全球性和地方性的辩证法中剖析现代性的各种因素如何相关发生关联和作用的机制。
        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是不确定性。由此带来个体存在性的焦虑。这两点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许多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的讨论一般都会归结到这两点,只是其中具体的视角和对出路的探讨可能会有差异。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动力有三个方面: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和制度反思性。时空分离形成了全球性的语境,抽离化机制形态了一套符号系统和专家系统,统称之为抽象系统,而制度反思性则成为现代社会体系运作的核心特征。这三种要素共同构成了对传统的消解,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时空同在的观念破除,远和近,过去和未来似乎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和标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日益被抽象系统所渗透和吸纳,并以一种反思性的态度复归对日常生活经验乃至自身身体的操控,从而形成了吉登斯所说的“内部参照性”的现代社会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没有外在的绝对性的标准制约这个系统的运行,在抽象系统的支持下,自然的社会化,对未来的拓殖,对社会的制度性反思,都使得现代社会体系不同于以前极大受制于自然或者“上帝”或者受制于“理性”的社会。当然,“内部参照性社会”仍然是一种理想类型,即使是通过对各种令人不安的经验加以存疯,仍然无法令个体在这样一个内部参照系统之中获得永久和完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如何维持现代性下个人自我叙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维持基本信任的状态,成为每个个体都努力加以尝试的。
        风险无处不在,自然的社会化在象征着人类力量的胜利时也预示着不断的环境危机,对未来的拓殖本身也是一种对把握风险的尝试,但是,不确定性本身是无法穷尽的,更何况理性的力量自身即已经收到质疑,如何能指望运用理性的力量来掌握未来,这不显得很可笑吗?
      信任,是吉登斯的诉求。信任感是个体自出生始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所建立的,并通过童年记忆加以塑造,并影响到个体以后的自我叙事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命运。这是一种基本信任,是个体投射性的自我认同的基础,是纯粹关系的基点。这种关系排斥依恋和自恋,它意味着一种对自我觉知的相互尊重的民主性的关系。但是,吉登斯也意识到,这种基本信任其实也是很理想化和脆弱的,自我对基本信任感的维持是一个充满磨难和挣扎的过程,需要在种种两难困境中逡巡徘徊,这才是现代性焦虑最为深刻的原因。
        其实,对现代性的讨论众矣。我想,吉登斯在本书中对现代性的讨论更关涉是全球化背景下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心理微观分析,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样一种叙事方法充满理论的张力,最后,吉登斯也从个人生活角度提出了生活政治的构想,作为个体在现代性语境下自我实现的可能途径。
        现代性是流动的,它消解了旧有的固态的权威,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可能性的世界,现代性充满了机遇,但更充满了风险,如何在机遇和风险中寻求一种平衡,对于个体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吉登斯虽然否认宿命论,认为人们有构建完整自我叙事的能力,但也看到了现代性社会中的漩涡,有那么一些时刻,个人确实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5-16 18:31 | 24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对中国式自杀的一种理解:家庭政治与权力游戏(读《浮生取义》)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吴飞在《浮生取义》一书中对自杀的文化解读深入到了自杀问题的文化层面,在本书中,自杀不仅仅作为一种病态的行为出现,而是指涉到了中国现代化背景下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过日子”作为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状态,透视出了中国人的传统生命哲学观,但这种“过日子”的人生哲学却消解于中国人恒常生活,湮没于权力游戏之中。中国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就是在“过日子”的时间之流中缓慢展开和凸显,就中国人而言,“‘过日子’这个过程才是生活的常态,过不好日子的人,就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自杀问题正是“过日子“这个生命过程断裂的外在表征。那么,理解中国人的自杀问题,首先需要追溯到中国人的意义世界。
        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个人自出生始,即在关系中生活,而家庭的亲密关系更是自始至终伴随着个体的生命过程。家庭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之所在,人们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对家庭关系的经营之中,“过日子”即是对这种生存状态的经典概括。家庭之于个人,既意味着后代的繁衍生息,也意味着做人成功的前提,可以说中国人的意义世界正是构筑于家庭的基础之上,没有家族和家庭的绵延不绝,就无所谓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实现。现代化对传统的家庭伦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差序格局的外缘受到了一定的压缩,但核心部分并未受到动摇,即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仍然时刻影响着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处事。吴飞正是着眼于对家庭及其之于个人的意义来理解自杀,自杀虽然是社会问题,但是,“自杀是社会空间之外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公共政治领域之外的政治问题,所涉及的是私人的公正与冤屈”。
        家庭作为生命的一种扩展和延伸,需要容纳各种相对独立的各种人格,因此,过日子的状态,既是一种存在状态,又是一种政治状态,过日子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姿态,个人需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权力游戏中找到自己和他人人格价值的支点,使家庭中每个人各得其所而不至于失去尊严,维护每个人的面子,同时又不过分影响到个人人格价值的张扬,如此才有整个家庭的幸福和谐。家庭有公共政治的一面,有不同的利益,有权力的争夺,但是,这一切都是在亲密关系中运作的,正是因为有亲密关系以及相应的伦理规范的维系,家庭政治才呈现出与公共政治迥然不同的形态,而一旦这种亲密关系不存在了,家庭政治也就随之演化而成公共政治,需要无个性的国家公共权威的介入和调解了。
        因此,吴飞将自杀理解为家庭政治中权力游戏和亲密关系相互纠缠而难以解脱的不幸结果,这种纠缠同时渗透了传统的家庭伦理(“礼义”)和觉醒的个人价值,前者强调对家庭整体利益的服从和维系,而后者强调个体人格价值的尊严,当个人在家庭关系里实在无法协调和平衡二者的关系时,就为产生“委屈”,觉得受到了不公,而自杀则是这样一种情绪的极端表现。但是,在家庭政治中,个人价值和家庭整体幸福并不是明显对立的,家庭政治中的一些列权力游戏也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人们固然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寻求和积累道德资本,以掌握话语权力,但是,这种权力游戏始终贯穿着亲密关系,并且通过这种带有游戏性的不全当真的态度来实现家庭权力的平衡。吴飞将这种“斗争”看做某种程度上虚设的,它只是部分的具有公共政治中的特点,而且,这种游戏态度本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以道德资本作为权力后盾所导致的斗争的严肃性,而个人据以“斗争”的道德资本实质上还是建立在家庭整体利益的期待之上。所以,吴飞引入“权力游戏”的概念,一方面反映了家庭政治中趋近于公共政治的一面,即围绕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这个概念也能恰切说明在家庭中并无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利益以及由此生发开来的纯粹斗争,许多矛盾都会在诸如爱、慈、孝的亲密关系互动中自动消解掉了,毕竟,家庭的权力游戏只是一种获得幸福家庭,过好日子的手段,任何一个人要是把这种“斗争”当真了的话,“过日子”的梦想就会轻易破碎,吴飞在《浮生取义》中所援引的案例中不乏对于家庭中的权力和矛盾过分当真的人,对于他们的自杀作者用当地人常用的词“想不开”来概括,是很有说服力的。
      “过日子”一词对中国人的生命过程的概括虽然简约,但是,其中所透露出的中国人对生活对命运的态度却颇值得挖掘。“过日子”颇有道家无为而治的风骨,表面上仅仅过日子而已,让生命展开于似乎带有很强的消极因素在其中,但是实质上却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在“过日子”中,人们一方面需要处理带有强烈伦理色彩的亲密关系,此外,许多偶然的因素也牵涉进来,共同参与塑造个人的生活形态。自杀作为委屈的结果,也以一种否定性的姿态生产了积极性的意义,只是,这个意义生产的过程是以丧失生命为代价,而这样的生产也告示了自身的终结,从个人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而言仍然是非理性的。
      自杀作为一种对生活的反抗和表现为面子的人格价值的维护而被提升到积极的层面,成为吴飞透视现代性不断侵入孟陬的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视点。自杀作为家庭关系破裂的激烈表现,暗示了当下不再稳定的家庭结构。大家族的解体,妇女地位的上升,个人自主价值的觉醒等等都在反抗传统家庭的伦理规范的神圣性,而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结构也给过日子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个人需要在这种不稳定的结构中掌握各种力量的平衡,尤其是婆媳关系作为联结两代人的桥梁,传统和现代的各种伦理规范相互交织使得个体在处理家庭政治时会有无所适从之感,道德资本不被认可,权力话语无法得到表达,只能在权利游戏中陷入被动的境地,乃至把这种权力游戏本身当做目的,如此一来,家庭就永无宁日了。
        在现代性不断渗透的当下,也不乏个体价值超越家庭伦理和道德界限而仍然受到尊重的特例。流动的现代性所到之处都会剥掉传统的外衣,将个体赤裸裸的呈现出来,个人一方面欣喜于这种解脱,另一方面,对自由和个人价值的理解的偏误,使得个人的行为处事更多指向社会面子,但这种脱离家庭亲密关系的伦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纯粹以面子为指向的行为并不能为个人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正如《浮生取义》中的周流这个案例所显示的。所以,关键问题在于,面子是否能够在权力游戏中变成道德资本并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一旦这种外在的社会面子因为各种偶然因素丧失,而家庭伦理又无法为之提供避风港湾时,个人的命运就会呈现出强烈的危机。
      家庭的美满和谐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最重要的人生目标,这标志了个人做人的成功与否以及“过日子”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是最大的脸面。但是,吴飞对自杀的研究的启示在于,家庭内部绝对不是完全平静的蓄水池,将个人价值和利益无差的纳入进来,而更像是大海,情感和政治两种不同逻辑作为稳定的潜流支撑着表面的风起云涌惊涛骇浪。
      当然,家庭政治虽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公共政治也不能因此被排除在理解自杀的逻辑之外。这一点涉及到农民的国家观念,正如曹锦青强调的,中国农民缺少自己做主的意识,而渴望国家为自己做主而不能自我代表,渴望有“青天”来为生活中的各种纠纷做出决断。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固然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的农民生活共同体形成了相对具有较大独立运作功能的自治性单位,但这些相对分散的共同体却需要国家拧在一起,“国家本身有着极为浓重的伦理色彩,人们过日子和做人的道理,最重要归结于国家”。所以,主要生发于家庭的“礼义”在维护个人人格价值方面仍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超出家庭范围的正义问题,其性质已经由“委屈”转化为“冤枉”,需要依附于国家权威的“法义”来干预了。如果“法义”也不能成功维护个人尊严乃至失信于个人,那么,自杀所涉及到的就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权力游游戏,当然,在这种权力游戏中,个人的道德资本与国家的权力资本是否能够有效对话,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吴飞在以家庭政治为基础深入探讨了自杀的文化发生学机制之后,转而引入对公共政治的探讨,进入另一种相异的逻辑,并且最终突出国家的“法义”的力量作为从根本上解决自杀问题的出路。家庭政治下的权力游戏一旦进入公共政治的领域,陌生人的运作逻辑取代熟人运作逻辑,这种权力斗争固然少了很多温情,但是,对于许多纠缠于亲密关系的个人,也为他们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另一个舞台。或许,公共政治与家庭政治相比,是一个更为开放的场域,这也给个人排遣心中的委屈和“气”创造了一个空间。但是,家庭,似乎仍然是中国人“过日子”的主要场所,公共政治虽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绝对无法取代家庭而提供人们以幸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5-16 18:49 | 25 楼
拼命九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324 点
金钱: 32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5
最后登录:2015-07-05

 

很好,还要带好队。呵呵。
踏雪留痕!
Posted: 2010-05-16 22:06 | 26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知识社会学与知识分子

    卡尔*曼海姆的学术思想大致成型于20世纪上半叶,而《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正是作为那个时代催生的产儿呈现给现在的读者。曼海姆一生之力于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渴望以一种理性主义的姿态来化解当时的思想危机,并重新找回思想的支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话语曾经一度充斥与19世纪乃至20世纪,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热情似乎才稍微冷却了一点,进入了一个相对温和的政治全球化时代。
    对这本书的理解可能需要一定的哲学素养,尤其是对西方思想史的脉络的把握。知识社会学以知识的社会生成为研究对象,它的假设即是对知识和思想等的理解和认识必须结合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情境来理解,知识已经脱离了绝对性的先验范畴,成为情境中的知识,成为依附于一定主体的意识。黑格尔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即是这种分化意义上的典型。上帝的一般的抽象的统一的律令被瓦解,先是民族意识的觉醒,然后是阶级意识的觉醒,知识的主体不断遭到解构,并成为众多集团争抢的宝物,尤其是当知识与权力挂钩,这种争夺的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现状。知识的合法性被各个阶级或者群体竞相争夺,并否认其他的知识存在的基础。意识形态这个东西并不是首先由马克思提出,但是,马克思赋予这个概念以特别的意义,通过赋予某个思想以意识形态的标签,揭露了这种思想知识背后的利益、动机,而这些很可能是主体刻意要加以掩盖的“剩遗物”。因此,意识形态无疑提供给了各个不同群体互挖对方墙脚的概念工具,正如曼海姆所调侃的,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思想的斗争中无疑也被指出内含的意识形态特征,而不仅仅是其意指的资产阶级思想如此。
    某种程度上来说,意识形态上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知识社会学正是要去理解知识和思想背后的无意识因素,将这些隐藏着的东西揭露出来,让一切的带有乌托邦的东西都露出其本来面目,这些面目中有些甚至是可耻的。在这个基础上,曼海姆分析了在当时那种众多思想派别杂陈的社会中形成一种总体性知识的可能性。他认为,在这种相互对立相互解构相互澄清的辩证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样一种总体性知识的形成是可能的,诸如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并不是很成功,但起码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这种相对主义的文化体系中,即使要形成一种总体性知识,也少不了价值的介入。曼海姆明确否认价值虚无之不可能,行为必须有意义指向,尤其是在强调实践的行为科学即政治学中。政治科学是不可能做到价值无涉的,但是,并不排除它不成其为科学的可能,政治学之成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对各种相异的思想方式的生成机制的清醒认识之上,从而使得个体在面对多种选择时而被虚假的意识所蒙骗,或被无知所束缚。与韦伯不同,曼海姆首先承认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价值偏见,并且认为这种偏见最终能够相互克服,而没有死死追寻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价值中立”的态度。
    曼海姆认为,这样一种综合性知识的形成有赖于“知识界”。知识分子不构成一个阶级,也不附属于某个特定的阶级。有价值的综合必定建立在某种政治立场之上,而知识分子的结构特征是否能够应对这样一种重任呢?
    知识分子是一种漂泊不定相对而言不具有阶级色彩的阶层,他们共享某种教育和文化遗产,此种共享会掩盖诸如出身、社会地位、职业以及财富有关的种种差异,并围绕着这样一个特征统一起来。知识分子群体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内部的其他方面的差异时刻在冲击和威胁着这个群体的统一。但是,这种不稳定也预示着现代精神本身的独特性,正如“生成”一词所透露出的,知识分子的开放的群体界限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够将各种灵活和流动的思想方式纳入进来,而唯有这种开放性的包容和对流动性的认可,才可能真正达到形成总体性知识的可能性。可以看见,知识分子群体本身的思想特征也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具体情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或许也可以看做知识社会学理论对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地位的反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识社会学本身即是充满反思性的。曼海姆在本书中主要是历史和社会这两个维度展开的。对知识的社会学研究,说明人们不再想当然的接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是深入到了知识的产生机制,开始对知识本身进行追问和反观。无论是立足当下的对历史的再阐释,还是对当下知识与社会结构性关系的认知,都意味着人们开始抛弃成见,按照自己定的主观目的开始有意无意的建构我们的知识,从而形成一种针对知识和真理的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观点。
    但是,曼海姆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各种思想之间斗争的热情和激烈程度已经大不如以前,乌托邦的想象在一种不断的反思和完成的幻觉中被打破,理想的幻灭带给人们的无所适从和恐慌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当下知识分子的处境以及大的文化氛围。“已经对生存达到了最高程度的理性控制的人,却显得没有任何理想,变成纯粹由各种冲动组成的动物了”,曼海姆惆怅的发现,乌托邦的想象崩溃之后的人类生存可能失去了塑造历史的意志,失去了理解历史的能力,从而将所有的超越性的成分从自己的思想和历史社会现实中排除出去了。
    这是否是理性主义的历史悖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05-17 11:59 | 27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反对功利性的读书想法,也不太赞成完全以兴趣为导向的读书方式。诚然,兴趣是读书入门有力的向导,但是,长此以往,对自己是不负责任的。说得好!
读书情况很好,佩服,学习!
Posted: 2010-05-17 12:13 | 28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07
威望: 707 点
金钱: 707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03-28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读了关于《浮生取义》的读后,写的很好,很受启发,文笔也不错。都可以发表了!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0-05-18 22:07 | 29 楼
« 1 2» Pages: ( 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99357(s) query 4, Time now is:03-29 03:1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