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宽七月份读书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54
威望: 154 点
金钱: 154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5
最后登录:2016-04-06

 李宽七月份读书

   
一、社会冲突的功能
1、目的的偶然与手段的必然。此话对应于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时,冲突只是手段之一,它不必然发生;而当它只是作为手段时,那么它就必然发生。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是个偶然事件,只是塞尔维亚青年宣泄不满的一种方式;这个事件对于一战的爆发来说也是个偶然的事件,它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除了这个事件以外,依然可以找寻到其他的方式。当手段变为目的时,它具有唯一性,没有了实质内涵,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表达,那么它的发生就成为必然的了。
2、爱的越深,恨的越深。对此话我理解的不深,但仍想对其做一下推理。在初级群体中,感性与理性是同时并存的。起初,感性占上风,一方为了另一方以爱的名义压抑自己的本性。而当初级群体出现裂痕时,理性开始抬头,压抑个性的一方进行盘算,感到自己的压抑没有的应有的回报,自己吃亏,而又无法用理性的事物补偿,只能用感性的来替代,由此滋生恨。这也是初级群体解体的过程,萧郎从此是路人。
3、群体边界与共同体意识。冲突可能使群体的边界明晰,但并不必然。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看待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行为,如何评价李鸿章,“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否应作为一个关键概念呢?
二、现代性的后果
1、资本的无孔不入与国家的森严壁垒。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国际分工使得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又使得磨擦不断。在上“两课”的时候,老师们批评现在我们国内的许多人不讲意识形态了,而外国则讲,所以我们不能忘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西方经济学课上,老师们讲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对西方世界简直是崇拜,对中国颇有微词。这二者似乎是一种矛盾,关键是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我不太清楚外国企业对中国优秀企业的“斩首行动”何以得逞?现在从某些报道来看,我国在军事、科技等领域对某些重大核心技术丧失了警惕性,过于依赖外国,现在有追悔莫及之感。现在见到外国人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想对他们发出善意的微笑,又想给他们一顿“流星锤”。可能是我混淆了集体与个体两个不同的概念。
2、惶惶不可终日。“核战争”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似乎有大肆渲染之嫌。如果整日幻想蘑菇云的出现,确实很悲惨。大家知道核武的后果是什么,却竞相发展。有时候,我搞不清楚发展的目的为何?就如很多人拼命的挣钱一样,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难道工作的过程不会带来乐趣吗?钱是多了,可天变黑了,水变臭了,地表下沉了,这算幸福呢还是不幸?环境保护的政策提出了多年,可是我们很多地方的环境破坏还在继续。
3、认物而不信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确实应该学会用物,但有时见物而不视人。不用面对面的交流,用电话、网络沟通;不敢直视访客,要从猫眼儿里看;叫门不用喊,用门铃……距离产生啦,美没啦。不得不承认我们有“物化”,甚至是“异化”的倾向。
三、社会控制
1、软硬兼施,内外兼修。控制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软的一面,如同情心、友善、正义感、舆论等,也有强制的一面,如法律;既需要内在的提醒,也需要外在的强制性约束。从全书来看,笔者倾向于一种软性的控制,但应因时而定,我国有“乱世用重典”的说法。秦汉时期是很好的例子,秦朝严刑酷法导致天下大乱,汉初重黄老无为之术,汉中确定儒家思想的地位,到汉末的时候,又陷入了混战的状态。刚开始时,也知道社会控制的几种手段,但没有作者阐述的那么详尽。我所理解的控制大部分应是来自外部的,但作者很大篇幅是在阐述内在控制。比如,同情心、友善和正义感,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它们在客观上起到了社会控制的效果,维持了社会的良好秩序,是从结果是那个叙说的,而非作为手段。
2、不太清楚的几个概念。什么是“社会暗示”呢?根据业已存在的某种事物,能够导出其他事物的前途的都可算作社会暗示。教育只是获取社会暗示的一种手段。什么是“幻象”呢?是不是可理解为社会的预期。典型理解为角色规范,作者把艺术、人格和启蒙也作为独立的章节来说明其作为控制的手段,我有点儿不太理解,不否定它们对社会秩序形成、维护的作用,但可以将它们与其他的章节合并。比如,将艺术轨道社会价值观一章中,因为音乐。绘画、雕塑等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启蒙应属于教育的部分。
3、本能丧失与个体的反抗。在面对不法分子的欺凌时,很多人听之任之,不进行任何的反抗,而认为这只是公安机关的事情。捍卫自身的权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保持沉默,因为它们习惯了沉默,除此之外已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只有人人喊打,老鼠才不敢过街。
四、正义论
1、恻隐之心。在本书中,有两个“词典式序列”来说明“正义”的含义,第一条读起来有些拗口,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第二条原则是保障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和机会均等。“保障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关注弱势群体,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可能只是部分理解。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从个人来讲,尤其是弱势群体,不要侵占他们的合法利益,从感情的角度来讲,好像有同情的味道,对某些不幸的人们持有一种可怜的心态。
2、两个没有展开的讨论。第一个就是现代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建立一套正义的制度,国家或政府是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它为什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没有详细阐述的。在第一编中,作者在制度的层面提到“宪法”,宪法为什么是正义的,法治的合理性与正义性作者也好像没有展开详细的论述。这就需要从政治学、法学的角度来认识了。作者是否在这里用到了两个不自明的前提呢?
3、一个值得商榷的翻译。“free-rider”文中译为“自由骑手”,我认为不妥。第一,什么是“骑手”,我们知道西方有骑士阶层,两者是不是一回事?第二,“自由”作为限定词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不自由”之说?结合语境来看,“free-rider”应译为“搭便车者”, “free”是“免费”的意思,在公共管理学中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经常提到这个词。只是个人愚见,不知对否。
Posted: 2008-07-31 18:22 | [楼 主]
耿羽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14
威望: 314 点
金钱: 31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8-10-07

 

对外国肯定要警惕

“核战争”我认为也是需要警惕的,有部电影《奇爱博士》,对其揭示得很好。

free-rider当然为“搭便车者”

《正义论》中,我认为,法治的合理性与正义性是从“无知之幕”的角度来论证的
Posted: 2008-08-04 20:01 | 1 楼
wonderful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42
威望: 442 点
金钱: 442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01-25

 

感悟很珍贵,现在的思考重要的不在于找到答案,而是思考本身。
很受启发。我以前看书并没有这样将零星的感悟记录下来,向你学习啦。
抉心自食,拼死坚持 !
Posted: 2008-08-04 20:42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53011(s) query 4, Time now is:03-29 00:5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