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李洁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洁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5-08-10
最后登录:2025-11-02

 李洁的读书报告

2025年7月
【书单】
埃米尔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
埃米尔 迪尔凯姆《自杀论》
彼得 伯格《与社会学同游》
【锻炼与作息】
    锻炼形式有跳操、跑步和打羽毛球等。七月份的雨天还是挺多的,如果下雨就会在家跳操,一般是晚上。跑步会在晚上八点左右,一周跑步大概一到两次,其余时间有时候会打羽毛球。
    作息方面,早上7点起床,中午11:30到14:00休息,晚上还是存在着熬夜的现象,这个是8月还需要调整的。
【收获和反思】
    能明显感觉阅读会缺乏自我思考,做读书笔记也只是简单摘抄书中原话,希望在以后能够慢慢改善;其次,一直存在着读过就忘的现象。收获的话,主要是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读书时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更加稳定。
【读书汇报】
1、《社会分工论》
    六月份就开始看了这本书,当时并没有着重写读书笔记,以下汇报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涂尔干在撰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在19世纪末的法国,当时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社会失序和道德也出现了危机。这样的背景下社会问题众多。文中涂尔干论述道:“社会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就是有机械团结的社会逐渐向有机团结的社会发展的过程。所谓的机械团结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基于相似性建立起来的团结。而有机团结由社会分工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的团结。围绕社会团结涂尔干重点讨论劳动分工的功能、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分工的反常形式。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之前所接触到的分工主要与经济相关。读了这本书后了解了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形成社会,维持社会的平衡。其次,将社会分工分为两类,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其中,涂尔干借助法律这以社会符号来研究团结。在书中看到刑法所标志的团结和压制性制裁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为前者,为社会相似性的产物,其作用在于维护社会凝聚力。而后者涂尔干是以恢复性法律(与前面不同的是,恢复性制裁不包括共同意识,因此所确定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是物权的总合。)为代表的有机团结,这与前者不同,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存在差异性,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互补性和相互依赖形成了有机团结。最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涂尔干写道,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产生社会分工的直接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密度的增加,人与人之间互动就越多,因此便会增加竞争程度,会使得人们采取不通的生存方式进行生存。从而形成更精细的分工。
2、《自杀论》
    在书中的第一编中,涂尔干通过实证否认当时把自杀归于个人的心理因素、种族、遗传和自然因素等。认为自杀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将自杀分为利己自杀、利他自杀和反常自杀。利他型自杀给我的影响最为深刻,社会的整合程度越高,人们越容易自杀。义务性的利他自杀,在书中能看到不同国家的宗教仪式,比如印度教中,在恒河寻死习俗以及典型军人牺牲等,这种观点让我用新的视角看待这些行为。之前总以为这些行为是个人行为的自我选择。这本书以大量的数据论证在不同国家、不同宗教等自杀率会有所不同。平时生活中或者是上网都会看到有关自杀的新闻或者是事件,那时候在心里会推测是不是人们的心里状况出现了问题,或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这本书打破了我狭隘的想法,自杀除了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等,还可以从当事人的家庭、学校或者是工作有关等。
3、《与社会学同游》
    初读这本书感觉还是挺轻松的,书里没有晦涩的文字,自己作为一名跨考生也能轻松跟读。首先,在开头作者给我们阐述社会学家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比如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导师、社会改良者等。其中和我心里观想也差不多,但是伯格对这些形象探索根源,指出不足的地方。提出了“理想化”的社会学家,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所看到的大多为接近这个形象的社会学家,他们以严谨的方式去理解社会,运用各种手段去回答某些社会问题。我在想社会学家是不是邀请我们在社会学里同游的人。社会学的视角就是是我们用心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非常熟悉的世界。或许对过去不以为奇事物的突然感悟。感觉的确是这样,有时候会回忆过去的某物某事常常感慨万千。其次,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伯格采用多种例子来分析揭露真相、不敬的态度和中性化趋势三个母题。最后伯格又增加了世界眼光第四个母题。“人在社会”,通过社会分层、制度、社会控制机制和社会情景等关键词来举例论证,我们个体处于社会之中,被社会包围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以社会学的视角,用形象的比喻将社会比作成监狱,人可能是囚徒,得出社会总是让我们身陷历史囚笼中的结论。“社会在人”,以角色理论、知识社会学和参照群体论三个领域来解释社会学视角。木偶剧场和剧场中的小木偶来比作社会和人,进一步我们受制于社会枷锁,不是社会套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合谋打造的。“社会如戏”,伯格给我们指出几条逃生隧道,社会变革、超然的态度和巧妙利用、角色距离等帮助减轻压力,走向自由。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人与社会关系,社会不是监狱和木偶剧场,我们也不是囚徒和木偶,社会学是人文学科,以人文主义视角来看待人与社会。
Posted: 2025-08-11 17:48 | [楼 主]
李洁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5-08-10
最后登录:2025-11-02

 

【书单】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
【锻炼与作息】
作息方面,主要是晚上入睡时间比较迟,一般都是在12:00左右,希望下个月能够养成早睡的习惯。这个月的课程比较多,早上起床时间正常,中午的话会有午睡。
锻炼方面,从入学以来,跑步大概每周一次,跑过一次五公里,跑下来会有点吃力,现在跑三公里已经完全适应了。参加一次集体打羽毛球,感觉打羽毛球挺有趣的,以后可以经常和同学打球。
【读书收获】
先读的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文中大量描绘新教特别是加尔文教,其“预定论”和“天职观”会影响教徒,教徒会通过劳作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勤俭、节约、积累的“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的注释比较多,内容感觉比较难懂,一边看一边梳理笔记,稍微能看清楚里面的逻辑,但是到后面愈发不了解,就急急忙忙把这本书读完了。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也是一本宗教类的书,感觉比韦伯的新教易读,可能里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涂尔干研究原始宗教,书中大量描写澳洲和美洲等社会的图腾信仰,了解到宗教的起源,功能等。读完这本书和社会学的方法论准则有关联。在阅读书籍中,一直存在着读完就忘,不记脑子的问题,感觉自己阅读方式有问题,希望自己尽快能够找到正确适合自己的方式。
【状态自评】
B-
【读书报告】
一、    比较《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本书中从研究最简单最原始的澳洲和美洲图腾制度,认为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道德共同体之内“。发现宗教的起源和功能。宗教的社会根源,涂尔干批判了宗教源于灵魂观念的泛灵论和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论。这些都只是宗教的衍生物。涂尔干认为社会是宗教的起源。氏族是一种以共同祖先名称为纽带、成员彼此视为亲属的社会单元。氏族会在特定地点进行时间长达数天或者数月的宗教仪典,氏族成员在这种”集体欢腾“中会达到亢奋状态,感觉自己会被一种力量所支配,从凡俗世界进行到神圣世界,在其中存在着一种宗教力。个体会在宗教仪式构成的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社会群体施加的力量,由此获得了社会性,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和感情。宗教通过意识和信仰,将个体凝聚在一起,创造并维系社会团结。而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是通过描写不同的宗教教义和伦理对社会意义。加尔文教、虔诚派、卫理公会和从再洗礼派运动中产生出来的新派等新教,特别是加尔文”预定论“和”天职“观的影响下,教徒会失去教会和圣礼的救赎,无法通过个人的善行进行救赎自己,只能通过上帝。路德宗认为上帝会给每个人在世俗中安排一个特定的职业,教徒在世俗工作中尽职尽责,履行上帝赋予的使命。通过勤奋劳作节俭来消解能否得救的疑虑,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勤奋、节俭、诚实和守时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具有相同特点,促进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涂尔干的宗教主要探讨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强调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和对社会整合功能,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作用。而韦伯则是对宗教进行解释性理解的阐释研究,探究的则是个体对宗教伦理的理解,会塑造人们的行为,促进资本主义的兴起,强调宗教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二、    用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角度来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我是先读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书的,之后再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很明显可以感觉到两本书之间的关联。1.将社会事实视作为“物”并进行观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被当做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客观的“物”来研究。在宗教一书中,涂尔干根据人类学家等材料,选择采用最简单和最原始的澳洲图腾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来寻找宗教的起源和功能。2.用社会原因来解释社会事实。一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意识的状态去寻找。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的关系之中去寻找。宗教的力量和神圣性与社会有关。在氏族定期举行的集体活动中,人们聚集在一起,会产生亢奋情绪和情感共鸣也就是“集体欢腾”,其实这种力量我们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所以就把其神化了。神是社会神圣化的象征,宗教是社会为了维系自身存在而创造的集体表征。3.关于求证的准则。涂尔干使用比较方法来确立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涂尔干通过比较和推断,列举不同宗教的信仰、仪式并进行分类、对比和归纳,从而推导出宗教的来源以及核心功能。
Posted: 2025-11-02 08:46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311239(s) query 4, Time now is:11-02 23:2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