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国家与农民的桥梁
——评《最后一公里村庄》
夏犁
贺雪峰教授一位非常高产的学者。高产源自他以及他所主持的研究团队常年不懈的实地调研和思考,这本《最后一公里村庄》便是贺教授近年调查思考的又一结晶。这本书延续了一向以直白著称的“贺式文风”,抽丝剥茧,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而且畅快。
全书分为“乡村社会”、“家庭与养老”、“社会分层”“低保与扶贫”、“借贷与保险”、“农业治理”“信访制度”等七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由若干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充分而精彩的阐述。单是所涉主题的丰富性,就足以显示这本书对于认识当下农村问题的厚重程度了。组成全书的55篇论文来自对全国绝大多数农业型地区的村庄调研,用贺教授的村庄类型学划分,这些村庄涵盖了社会维度的南北中三大区域和经济维度的东中西三大区域。这样广泛的地域代表性,一方面让人不禁感叹贺教授及其团队调研工作之扎实,另一方面也能给我们提供更为宏阔的视野,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受到地域差异的冲击,并跟随作者的比较研究,形成对中国农村更为全面立体的认识。地域经验的丰富性一直是贺教授及其团队研究作品的独特风格,《最后一公里村庄》延续了这种风格。中国之大,需要这种风格的中国研究作品与之相匹配。
“最后一公里”准确揭示了村庄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键作用。现代国家日益发达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手段,正在不断实现着国家对其公民个人的精确瞄准,包括国家对个人信息与诉求的有效收集,也包括国家意志和国家资源的传递。不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国家与个人精准对接的成本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国家与农民的精准对接当然更加不简单。尽管农村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但其乡土社会的属性并未完全消解,仅举贺教授书中描述的一个例子:国家对于农民收入就很难精确掌握。为什么呢?贺教授给出了极有说服力的解释:农民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自然经济、非正规经济,这部分收入在现代化的统计技术中难以识别。不过,国家似乎对自己的能力颇为自信,试图在多个领域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农业税费时代,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采取的是通过基层组织这个中介,但基层组织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会从中谋利,造成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问题。税费取消后,国家实现了从汲取资源到输入资源的转型,为了防止基层组织继续从中谋利,国家选择了绕过基层组织的方式,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实行项目制,在县级及以上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直接外包给第三方完成天量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直接对准农民,为每个农民建立账户,将农业补贴、社会福利等直接发到农民手中。照理说,这样一来国家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很高,贺教授的调研却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国家资源投入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在“农业治理”这个主题下,贺教授从土地整理、农村水利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等角度,揭示了国家资源输入是如何与农民需求偏好脱节的。其中门道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分散的农民无法自发达成集体行动的问题,没有集体行动,农民无法就差异化的需求偏好达成一致,更无法解决公共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搭便车问题。国家资源输入方式非但没有解决这个困境,反而在促使其进一步恶化:项目制根本缺乏农民需求偏好表达机制,农民只能被动的承受项目实施的后果,强化了其“等靠要”思想,而直接瞄准个人的福利供给则加剧了农民的分散性,使农民更加难以合作起来。不幸的是,同样的教训正蔓延到农村低保和如今热火朝天的精准扶贫领域。贺教授告诉我们,国家越是想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资源对接农民个体的瞄准率,反而会付出意想不到的高昂交易成本,将大量资源消耗在复杂的技术与制度设计上,并且因普惠而稀释,因多余而引来无数麻烦。这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打通国家与农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化解这一问题?很简单,用贺教授的话说,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将农民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基本经验,其历史遗产就是每个村庄都存在的基层组织。要认识到,为了防止基层组织谋利而将其彻底抛开,无异于倒洗澡水将孩子一起倒掉。村庄基层组织是国家与农民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这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农民大国必须正视的基本现实和必须用好的制度优势。通过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就可以有效破解农民集体行动的困境,真正将农民的主体性调动起来,参与到与其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密切相关的事务的治理当中,却解决那些“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问题,去做那些国家做不了、做起来不经济的小事。遗憾的是,现在的国家资源输入方式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等,正在朝着弱化甚至瓦解基层组织,而非强化基层组织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贺教授旗帜鲜明的提出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正当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重塑国家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要建立在对村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贺教授提出的村庄区域类型理论,为我们认识中国农村的复杂性,进而差异化的探索各地村庄治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与此同时,贺教授对农民生活和农民家庭的描述,对农村社会分层状况的揭示,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把握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从而真正以农民为核心,完善乡村治理和农业治理政策,真正将农村打造成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在这个意义上,《最后一公里村庄》所关照的是系统性的三农问题,更是如何实现包容农民的国家爱现代化问题。